- 54.50 KB
- 2021-06-03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语文试卷
命题内容:
班级 姓名 座号 成绩
说明:考试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18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本题共3小题,9分)
审美活动的动力机制有情感、想象、超越三种。与之相应,审美活动所产生的美有三种存在的形态:情象、意象、境界。
审美活动最基本的动力是情感。从本质上来说,美是情感的对象化。这里说的情感是审美主体的情感,而不是审美对象的情感。这里说的对象,有两种形态:一是原生形态。即原本有一个对象,但不是审美对象,是审美主体将其情感赋予给它,使对象成为主体情感的载体,从而成为审美对象。二是自创形态。即原本无对象,因为有情,需要外化,于是就创造一个形象,让其成为情感的载体。这种情况在艺术创作中居多。以上两种情况都可以说是情感造形。情感造形的产物就是情象。情象是美的基础形态。
凡审美都有情感造形存在,只是审美中的情感造形,除艺术创作外,都是不自觉的,而是直觉的。刘勰说诗人创作时“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这种情况不只是艺术创作时有,只要是进入审美形态的人都有。
情象是审美主体的创造,只是这创造主要表现在情感的赋予上,而当想象参与后,则就有很大的不同。想象的最重要的功能是创造新事物,这新事物是现实中不存在的。想象的创造,不只有情感在起作用,还有人的意识、文化修养在起作用。于是,这新创造的形象就具有丰富的意蕴,这具有丰富意蕴的形象我们叫它“意象”。
意象虽然通常用在艺术创作中,其实,在现实的审美活动中也有,而且只有首先在现实的审美活动中产生了意象才有可能将其表现为作品中的意象。陆游咏梅云:“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这梅就不是自然物象,也不只是情象,而是意象了,因为这中间寄寓着陆游对自身经历的独特思考。
美的最高存在形态是境界。境界是中国哲学的重要范畴。它较多地出现在佛教典籍中,成为佛教的最高层次。宋明理学家将境界作为人生的最高追求,清代王国维将其作为古典词美的最高层次,将其转化为美学范畴。王国维同时还使用意境这个概念。境界比之意境更适合作为美的最高形态。首先,意境只用在艺术创作中,而境界不只用在艺术创作中,还能用在人生修养中。因为审美不只体现在艺术活动中,它渗透在人的全部生活中。其次,意境,从字面上看,见出意与境的两分,而境界,以其浑然整合无垠而更能见出审美的本质——天人合一,物我两忘。
当我们进入境界时,我们从情象中超越出来,从意象中超越出来,进入只可体会难以言传的极其美妙的境地。(摘编自陈望衡《谈审美》)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一种原生形态的对象要成为审美对象,它本身必须具有某种情感,才能成为审美主体情感的载体。
B.意象与情象都源于审美主体的创造,情象的创造主要是情感起作用,而意象的创造则需要想象参与。
C.艺术创作与现实审美活动中都有意象的存在,现实审美活动中产生的意象,都会成为作品中的意象。
D.与意境相比,境界以其浑然整合无垠的特点而更能彰显审美的本质,因而更适合作为美的最高形态。
【B(A“它本身必须具有某种情感”理解有误,参见原文“这里说的情感是审美主体的情感,而不是审美对象的情感”。C“都会成为作品中的意象”分析不准确,原文有“才有可能”的表述。D原因分析不全面,根据原文第6段中“首先……其次……”的论述,可见该项分析是不完整的)】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从审美活动的动力机制角度分别阐述了审美活动所产生的美的三种不同形态。
B.文章论述审美活动最基本的动力是情感这一观点时,将审美对象的不同形态作了区分。
*C.文章引用陆游的诗句是为了论述陆游的人生,以及解说意象与自然物象、情象的区别。
D.文章着重阐述了情感和情象,想象和意象,意境和境界的关系,条分缕析,层次分明。
【C(根据第5段的论证思路,引用陆游咏梅诗句,是为了论说“只有首先在现实的审美活动中产生了意象才有可能将其表现为作品中的意象”这一观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艺术创作中的审美对象大多数的情况是,创作者的情感需要外化,于是虚拟一个形象,使这个形象成为情感的载体。
*B.如果我们出现了“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这种情况,那说明我们已经自觉地进入了艺术创作的状态。
C.想象的最重要的功能是创造新事物,只有人的情感、意识和文化修养共同作用,想象才能创造出具有丰富意蕴的意象。
D.境界原本是中国哲学的重要范畴,佛教、宋明理学家都使用这个概念,而境界成为美的最高存在形态,与王国维的重视有关。【B(“那说明我们已经自觉地进入了艺术创作的状态”错。原文的意思是,“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的情况,只要是进入审美形态的人都有,不只是艺术创作时有)】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本题共3小题,9分)
最近,一款在线浓缩知识文库悄然走红。一套大部头的作品,在线文库可以给你浓缩成最精华的句子,让你在最短的时间里完成对整本书概览性质的阅读。不少人表示,这样阅读节省了很多时间。但也有人提出了反对意见:一页一页翻书通读的乐趣再也找不回来了。
“浓缩书”,说白了就是给书做笔记,把最精华的部分画出重点来,让读者得以快速把握全书内容。这听起来像是个新概念,但我们或许早有接触。举个通俗的例子,网上经常有人炒作的“状元笔记”,其实就是针对教材及老师所讲授的课堂知识的“浓缩书”。但大家也都清楚,绝对不是买了“状元笔记”就能成为状元,“状元笔记”也无法替代上课与教材,盖因它只是个人对学习方法及思路的总结,不一定适合每个人。
对于“浓缩书”来说,道理也是如此。“浓缩书”的原作多是具有深厚影响力的名著,为我们画重点的毕竟不是作者,作为知识中介,其固然可以给你描述、推荐书籍的精彩之处,但是书的全貌如何,恐怕还是需要自己去亲自体会。更何况,知识中介对全书的理解是否到位、对精髓的把握是否准确,这些都要暂时先打个问号。而即便是原作者来给书进行摘要浓缩,做的也是留下全“骨架”、剔除内容“血肉”的工作,或许也会让阅读的乐趣大幅下降。这就好比一个人为了提高吃饭的效率,不吃丰盛的肉类、水果、蔬菜,直接喝营养液、吃维生素片——吃饭变成枯燥单调的营养摄取,而丢失了享受美味的乐趣和饮食文化的内涵。
当然,“浓缩书”的出现是有其必然性的。现代人工作、生活节奏普遍加快,要拿出完整的几个小时来安静地读书,很多时候已成奢念。这种情况下,与其不读书,还不如利用碎片化的时间读几本“浓缩书”,至少能做到开卷有益,让人保持获取知识的积极心态,而不至于在无意义的娱乐中消磨时间。从长远来看,如果人们看了“浓缩书”,对原著产生兴趣,可能就会像无意中发现精彩的电影预告片后会去电影院买票一样,更有将原作拿出来看的动力,这不失为一个在浩如烟海的知识出版物中甄别筛选的有效方法,对于培养多读书、读好书的社会风气也大有裨益。
总体来说,虽然“浓缩书”有原生的弊病,价值远远低于原作,但是阅读总比不阅读好。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在一时抽不出足够的阅读时间时,偶尔从知识中介获取一点“血肉”有限的内容,也算不上坏事。但无论如何,我们都要始终保持清醒:“浓缩书”毕竟不是完整的知识,对其不可过度依赖。
(节选自《“浓缩书”,不可过度依赖的知识中介》,有改动)
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能让读者在最短的时间里完成对整本书概览性质的阅读,在线 “浓缩书”在反对声里依然走红。
B.“浓缩书”并非新概念,它运用“状元笔记”的手法,画出书中的精华和重点,方便快速把握全书。
C.就像不能将吃饭简单理解为枯燥单调的营养摄取一样,人们读书也完全不能依靠阅读在线“浓缩书”。
D.“浓缩书”在快节奏的生活、工作背景下出现,不仅充实了人们的业余生活,而且还会产生将原作拿出来看的动力。
5.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开头提出“浓缩书”
这一论述对象,然后虽列举了人们对其不同的态度,却并没有表明作者的观点。
B.对于“浓缩书”现象,文章在论述时虽然辩证客观,但观点依然鲜明,认为阅读“浓缩书”仅是权宜之计。
C.文章运用对比论证的方法,通俗易懂地既论述“浓缩书”存在的不足,又指出其意义和价值。
D.将“浓缩书”定义为“知识中介”是全文立论的前提,文章就是在此基础上展开论述的。
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如果日常的阅读全部变成在线“浓缩书”类阅读,人们将再难以享受翻书通读的乐趣。
B.如果进行摘要浓缩的是原著作者,那么对“浓缩书”的理解、对精髓的把握会更准确。
C.读“浓缩书”可能会使读者对原著产生兴趣,可见其对培养读书的社会风气有一定的益处。
D.只要能够获取知识,即使内容有限,也有积极作用,因此“浓缩书”在当下应当提倡。
二、小说阅读(18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4分)
报复
雨果·克里兹
写字台上的台灯只照亮书房的一角。彭恩刚从剧场回来,他坐到写字台前,伸手拿起电话要通了编辑部:“我是彭恩,你好!我又考虑了一下,关于《蛙女》的剧评,最好还是发下午版,因为我想把它展开一些……别提啦!太不像话了!所以我才打算写一篇详细的剧评。上午版你只要留出个小方块刊登一则简讯就行了。你记下来吧:‘奥林匹亚剧院:《蛙女》上演,一锅可笑的大杂烩:一堆无聊的废话和歇斯底里的无病呻吟。看了简直要让你发疯。详情请见本报下午版’。你是不是觉得我的措词还不够激烈?这样就行?那好,再见!”
从他放下话筒的动作可以看出,彭恩的情绪越来越愤慨。可就在这时,他猛然一惊,附近有人轻轻地咳嗽了一声。在光线最暗的角落里,他模模糊糊地看见有个人坐在皮沙发里。陌生人蓄着白胡须,身披风衣,头上歪戴一顶礼帽,闪亮的眼睛逼视着评论家。彭恩心里发虚:“你,你……你是谁?”
陌生人慢慢站起来,从衣兜里伸出右手。彭恩看见一支闪闪发亮的手枪。“把手举起来”那人命令道,彭恩两手发抖。
“嘻嘻嘻……”那人像精神病人一样笑着,“你这条毒蛇,现在总算落到了我的手里。再有5分钟就是午夜。12点整,嘻嘻嘻……你将变成一具尸体。文亚明,我的宝贝,”白胡子老头扬起头,“我亲爱的文亚明,5分钟后你将报仇雪恨。这条毒蛇将永远闭上它的嘴!啊,你高兴吗,文亚明!?”说着白胡子老头立刻举起手枪:“别动!”
“听我说,”彭恩战战兢兢道,“请告诉我,你究竟是谁?……我不明白……我对你干了什么?……求你把手枪收起来吧。我们之间肯定有一场误会。”
“给我住嘴,你这个杀人凶手!”
“杀人凶手?你弄错了。我不是杀人凶手!”
“那么请问是谁杀死了我的孩子,我唯一的儿子,亲爱的文亚明?谁呢,彭恩先生?”
“我根本不认识你的儿子!你怎么会生出这种想法?”
“我的儿子叫……文亚明·穆勒!现在你明白了吧?”“文亚明·穆勒……我记得,好像是个演员吧?”
“曾经是!因为他已经死了,他对着自己的头开了一枪。而正是你这个无耻的小人毁了他!你在文章里写过他。‘为助诸君一笑,还有一位文亚明·穆勒先生值得提及,因为他的表演,真可堪称全世界最蹩脚的演员。’你竟敢这样写我的儿子!而他,可怜的孩子,去买了一支手枪,自杀了。就是这支手枪,过一会儿将把你送到西天!”
彭恩禁不住浑身乱颤:“听我说,这并不能怪我……我感到很遗憾……可我只是尽自己的职责而已。你的儿子真的缺乏才华……你明白吗?我本人跟你的儿子并没有仇,可是艺术……”
“你别再胡诌关于艺术的废话了!你是杀人犯!因此你得死!昨天夜里,”老头压低嗓门,“文亚明出现在我的梦里。他对我说:‘爸爸,拿上手枪去找那毒蛇。午夜12点的时候,杀了他替我报仇!否则,我的灵魂将永远四处飘流,不得安身!”
“可你不能杀我……看在上帝面上……你简直疯了!……”
老头大声地嘲笑道:“真叫人恶心,你是全世界首屈一指的胆小鬼!一条罪恶深重的蛆虫,半文不值的小人!你那自命不凡的优越感哪里去了?你那体面威风哪里去了?现在你已面对死神,没有了你,人人都会如释重负。”
彭恩双手合十,央求道:“亲爱的先生,如果你一定要杀我,至少让我能最后给我的亲人写几句诀别的话……并表明我的遗愿。”
“行,我成全你!”陌生人宽宏大量地答应,“写吧,你还可以活15秒钟!”彭恩拿起铅笔,在纸片上写了两三行字……
午夜的钟声响了。
老头怪叫一声,举起手枪抠动扳机。
硝烟散后,陌生人扯下自己的胡子,走近彭恩。
“先生,现在你对文亚明·穆勒的表演才华有了新的看法吧,对不对?看你那个熊样!哈哈……!我想,今后你在评论别人的时候该会学得谨慎一些了!”
看着手里拿着铅笔,满脸蜡黄的彭恩,文亚明伸手拿过那张纸条。只见上面写道:
“亲爱的文亚明·穆勒,你不仅是全世界最蹩脚的演员,而且是头号傻瓜。你戴的假发套大了一号。彭恩。”
7.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4分)
A.小说开篇首句“写字台上的台灯只照亮书房的一角”,这看似不经意的一笔,实则为故事的展开,设置了一个独特的环境。
B.陌生老头的出现,令彭恩心惊发虚,但彭恩通过对方戴的大了一号的假发套,一眼就看穿了他的真实身份,及时识破了文亚明拙劣的伎俩。
C.文中画线部分从彭恩的视角描写陌生老头的外貌,寥寥几笔,www.为小说的结局埋下了伏笔,可谓匠心独运。
D.小说人物设计巧妙:文亚明假扮成自己的父亲报复彭恩,符合其演员的身份,彭恩对文亚明报复的演技加以评价,也符合其剧评家的身份。
E.小说中的对话描写贯穿全篇,其中频繁出现的省略号均生动地表现出人物内心的惊慌和恐惧,收到了极好的艺术效果。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本题共3小题,14分)
夜半歌声
安 谅
初春的子夜,依然寒冷砭骨。街头人车稀落。夜风,舔弄起了一张纸片,它时而在半空中飘舞,时而匍匐在地面上,喘息着,抵抗着风的侵扰。
明人刚为一部作品画上句号,一时无法入眠,就到街上溜达几圈,就看见一个佝偻着腰的老人,裹着老式的围巾和中山装,在街上踽踽行走。他走得很慢,像是在寻找或者等待什么。明人迎面走来,他停了步,弱弱地问了一句:“你见到那个街头艺人了吗?”明人正想着自己的心事,有点恍惚,下意识地摇了摇头,顾自走了。后面传来老人的一声深长的叹息。
那一声叹息把明人的心神又抓了过去。他站住,回望,老人已转身蹒跚而去。明人迟疑着是不是要快步追去,因为他感到了老人不可名状的失落。
他迟疑着,老人的苍老的背影渐行渐远。
忽然,街头响起了一阵悦耳的声响。明人定了定神。循声望去,那盏路灯下,出现了个人影。稍顷,一个男人低哑的歌声,在吉他的伴奏下,在夜晚的街头飘掠。
与此同时,他瞥见那个苍老的背影也停滞了脚步,凝然不动,如树,好一会儿,他才缓缓转身,蹒跚着回走。
那边的歌声在冷寂的夜晚,显得苍凉深幽,甚至有一种悲壮。明人轻步走过去,他想此刻街头卖场的,必是十分困苦落魄的艺人,他从口袋里摸到了一张十元纸币,准备赐予艺人。
却是一个精壮的中年男人,正闭着眼投入地歌唱。手指在吉他的弦上熟稔地拨弄着。
那位老人在马路对面又站住了。他仿佛在侧耳倾听,身子骨都在激动的颤栗。
明人走近艺人,掏出纸币,塞入艺人冰凉的手心。艺人猛地睁开眼,五指伸开,毫不犹豫地推辞了。明人尴尬间,男子轻声耳语:“这位老年痴呆了,没法和我们交流了,每晚,只有我的歌声,能唤醒他,让他早早地回家。
明人惊讶了。他禁不住又瞥了老人一眼。他看见老人正注视着他们,像街头的一尊雕塑。
男子又轻声说道:“他很孤独,神情整日暗淡,但只有听到我唱这首《春夜冷吗》,他就像换了一个人。”
男子继续说道。
明人的心弦被拨动了,他想告诉他,刚才那老人还在记挂他,他不像是个痴呆者。这时,老人竟迈着难以想象的矫健的步伐,快步走来。他像一个阳光少年一样,向艺人,还有明人道了一声,你们好呀!
他还老友似的拍了拍艺人的肩膀,说:“你唱得挺棒,很到位,只是个别词没唱准。”说完,他竟亮开嗓子哼唱了起来。
这回,艺人也吃惊了,一时不知说什么好。
老人朗声笑了:“你不知道,这是我年轻时所作的最后一首歌,我以为没人会知道这首歌,没想到,这些日子,在街头天天听到了你的歌声……”
“爸爸!”明人忽然听到一声呼唤。是艺人!他此时扶住了老人的臂膀说:“爸爸你是真正的艺术家!我们,回去吧……”
老人的眸子闪亮,他似乎点了点头,面带微笑,与艺人相伴而去……
8.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开头以一张纸片的拟人化描写,烘托并渲染了夜风侵扰的具体场景,表现了初春子夜的寒冷和孤寂。
B.老人的叹息透露内心不可名状的失落,明人的心被那叹息声抓住,但迟疑中他错失了老人,说明救人当及时。
C.小说善于运用语言表现人物,如“听到我唱这首《春夜冷吗》,他就像换了一个人”,表明儿子善解、善待父亲。
D.熟悉的旋律、亲切的音符能唤醒痴呆老人灵魂深处的记忆,这正印证了歌声温暖生命、艺术点亮人生的道理。
9.小说以“夜半歌声”为题有什么作用?请简要说明。(5分)
10.小说最后两段的设计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6分)
三、古诗文阅读(28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4题。
马理,字伯循,三原人。同里尚书王恕家居,讲学著书,理从之游,得其指授。杨一清督学政,见理与吕柟、康海文,大奇之,曰:“康生之文章,马生、吕生之经学,皆天下士也。”登乡荐,入国学,与柟及林虑马卿,榆次寇天叙,安阳崔铣、张士隆,同县秦伟,日切劘于学,名震都下。高丽使者慕之,录其文以去。连遭艰,不预试。安南使者至,问主事黄清曰:“关中马理先生安在?何不仕也?”其为外裔所重如此。正德九年举进士。一清为吏部尚书,即擢理稽勋主事。调文选,请告归。起考功主事,偕郎中张衍瑞等谏南巡。诏跪阙门,予杖夺俸。未几,复告归。教授生徒,从游者众。嘉靖初,起稽勋员外郎,与郎中余宽等伏阙争大礼。下诏狱,再予杖夺俸。屡迁考功郎中故户部郎中庄绎者正德时首导刘瑾核天下库藏瑾败落职至是奏辨求复当路者属理理力持不可寝其事 五年,大计外吏,大学士贾咏、吏部尚书廖纪以私憾欲去广东副使魏校、河南副使萧鸣凤、陕西副使唐龙。理力争曰:“三人督学政,名著天下,必欲去三人,请先去理。”乃止。明年,大计京官,黜张璁、桂萼党吏部郎中彭泽,璁、萼竟取旨留之。理擢南京通政参议,请急去。居三年,起光禄卿,未几告归。阅十年,复起南京光禄卿,寻引年致仕。三十四年,陕西地震,理与妻皆死。理学行纯笃,居丧取古礼及司马光《书仪》、朱熹《家礼》折衷用之,为关中学者所宗。穆宗立,赠右副都御史。天启初,追谥忠宪。
(节选自《明史·列传第一百七十》)
11.下列对文中画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屡迁考功郎中/故户部郎中庄绎者/正德时首导刘瑾/核天下库藏/瑾败落职/至是奏辨求复/当路者属理/理力持不可/寝其事/
B.屡迁考功郎中/故户部郎中庄绎者/正德时首导刘瑾核天下库藏/瑾败/落职/至是奏辨求复/当路者属理/理力持不可/寝其事/
C.屡迁考功郎中/故户部郎中庄绎者/正德时首导刘瑾核天下库藏/瑾败落职/至是奏辨求复/当路者属理/理力持不可/寝其事/
D.屡迁考功郎中/故户部郎中庄绎者/正德时首导刘瑾/核天下库藏/瑾败/落职/至是奏辨求复/当路者属理/理力持不可/寝其事/
1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里,指百姓居住处,古代有“五户为邻,五邻为里”之说。文中“同里”指“同乡”。
B.国学,明朝时指国子监,是朝廷在京城设立的官学,也是最高学府和教育管理机构。
C.遭艰,指遭父母之丧。父母死后,儿子要守丧三年,期间不能去做官,但可以应考。
D.赠,指给已死的官吏或其父祖追封官爵。文中马理受赠官职,可见朝廷对他肯定。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马理才华横溢,名盛一时。他在经学方面造诣高,曾得到了杨一清的点名褒赞;入国学后更是名震都城,连高丽、安南使者都十分仰慕他。
B.马理性格耿直,敢于谏诤。他曾经和郎中张衍瑞等人为了劝阻皇帝南巡,不惜冒犯天威,跪在皇宫门前进谏,最后被处以杖刑,并夺去俸禄。
C.马理明辨是非,仗义执言。考核京外官吏时,大学士贾咏、吏部尚书廖纪因为私人恩怨想罢免魏校、萧鸣凤、唐龙的官职,他极力为三人辩护。
D.马理活用古制,受人推崇。对于居丧之礼,他不照搬古礼,而是综合古礼和司马光、朱熹的意见,调和使用,这一做法后来被关中读书人效法。
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每小题5分,共10 分)
(1)杨一清督学政,见理与吕柟、康海文,大奇之。
(2)阅十年,复起南京光禄卿,寻引年致仕。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南园饮罢,留宿诘朝,呈鲜于子骏、范尧夫、彝叟兄弟①
司马光
园僻青春深,衣寒积雨阕②。中宵酒力散,卧对满窗月。
旁观万象寂,远听群动绝。只疑玉壶冰,未应比明洁。
【注】:①此诗写于宋神宗熙宁年间,王安石变法以后,司马光处于政治上不得志时期。鲜于子骏,即鲜于侁;范尧夫,即范纯仁,范仲淹次子;彝叟,即范纯礼,为范仲淹第三子,范尧夫之弟。三人与司马光皆有交谊。②阕:终,止。
1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开头两句写春景园林和连绵的春雨,使诗人觉得身上衣裳难抵这料峭春寒。
B.末两句点睛之笔,既表白了高洁的品质,又流露出一缕淡淡的委婉曲折之情。
C.“中宵”句表明诗人在与好友相聚痛饮,直到夜半方醒,表达了年老不胜酒力之慨。
D.“旁观”两句写周边的景色,游目骋怀,近处的山像象群静卧,远处则万籁俱寂。
16.请简要分析诗歌景物描写的特色及作用。(6分)
四、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共12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论语》中,孔子感叹时光易逝,以勉励自己和学生要珍惜时间求学的句子是: , 。
(2)、《鱼我所欲也》中,以“ , ”表明了自己对不合礼义的高官厚禄的否定态度。
(3)、《陋室铭》中暗示虽陋室而不陋,点明文章主旨的语句是: , 。
(4)、《出师表》中诸葛亮陈述自己临危受命的千古名句是:“ , ”。
(5)、《桃花源记》中“ , ” 两句,描写了桃花源中人和谐安宁、自得其乐的生活场景。
(6)、《曹刿论战》中曹刿断定敌方确系溃败的依据是: , 。
五、语言文字运用(2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2018年10月28日,重庆万州发生了一起公交车坠江事件,15条鲜活生命瞬间消逝。如此极端恶性的案件并非个例,类似的摩擦 :高铁霸座,因航班延误而大闹机场,因诊疗分歧痛殴甚至砍杀医生……剧情之夸张,烈度之大,总会让人 。四十年来,( )有网友说,反腐败让干部作风为之一变,今天,我们社会也需要一场“文明革命”,所言极是。一方面,我们需要通过以诸如诚信黑名单等方式规范规则意识,增进法制思维,让这个社会少一些规则的“无知者”、法治的“局外人”;另一方面,我们依然需要不断唤醒我们古已有之的善意与良知,用德治荡涤社会风气、推进社会文明,让身边多一些美德的“继承者”与“发扬者”。
改革开放40年,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用几十年时间走完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发展历程”的国家,其人格层面的养成、精神层面的蜕变,要想在短时间内完成,恐怕比GDP的增长更为困难。上世纪80年代,美国学者英格尔斯的一本书在中国 ,书名就是“人的现代化”。今天,在“仓廪实”之后,我们或许尤其需要思考“人的现代化”这一课题,以一场文明的革命,构建起与我们不断提升的物质文明相适应、与我们大国身份相匹配的精神文明。
18.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 我们需要通过以诸如诚信黑名单等制度的方式规范规则意识,增进法治思维,让这个社会少一些规则的“无知者”、法治的“局外人”。
B. 我们需要通过诸如诚信黑名单等制度规范规则意识,提升法治思维,让这个社会少一些规则的“无知者”、法治的“局外人”。
C. 我们需要通过诸如诚信黑名单等制度规范规则意识,增进法治思维,让这个社会少一些规则的“无知者”、法治的“局外人”。
D. 我们需要通过诸如诚信黑名单等规范规则意识,提升法治思维,让这个社会少一些规则的“无知者”、法治的“局外人”。
19.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 我们国家的精神文明发展有了极大进步,但物质文明提升却依然有很大空间。
B. 我们国家的物质文明发展有了极大进步,但国人的精神文明素养有待提高。
C. 我们国家的物质文明发展有了极大进步,但精神文明水平却依然有提升空间。
D. 我们国家的精神文明发展有了极大进步,但国人生活水平有待提高。
20.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 屡见不鲜 大跌眼镜 一日千里 风行一时
B. 层出不穷 大跌眼镜 日新月异 盛极一时
C. 屡见不鲜 叹为观止 一日千里 风行一时
D. 层出无穷 叹为观止 日新月异 盛极一时
21.阅读下面的文字,给“海囤族”下一个定义(不超过40字)。(3分)
所谓“海囤族”就是囤货一族,而且什么都囤,囤的标准只有一个:便宜。从表面上看,“海囤族”反映出的是百姓应对日益高涨的物价的盲目和慌乱,而背后却凸显了市场经济条件下消费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失范。海囤族的行为固然失去理智,但面对日益高涨的物价,这实在也是他们无奈的选择。与其说他们“囤”的是生活必需品,倒不如说囤的是“安全感”。从“菜奴”“特搜族”“团购族”到“省钱攻略”“买菜秘籍”,可以说,民众的智慧已经发挥到了极致。
22.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6个字。(6分)
自我意识的产生至少需要三个要素。首先,是一个自成一体的完整系统。这个系统具备在现实世界中生存的一切功能。其次,_①_,并且输入和输出能够保持平衡,在能量的运动中保持系统的正常秩序。能量来源既可以是类似于人类的食物,也可以是电能。最后,_②_。能够感知外部世界,同时能够分辨自身与外界的区别。具备了这三点,_③_。
23.把下面的长句改成3个短句,可以改变语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6分)
科学发展观是在适合中国国情和顺应时代潮流的前提下,按照统筹兼顾的总体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和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方法论。
高三语文参考答案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18分)
1. B【理解筛选】(3分)
(A“它本身必须具有某种情感”理解有误,参见原文“这里说的情感是审美主体的情感,而不是审美对象的情感”。C“都会成为作品中的意象”分析不准确,原文有“才有可能”的表述。D原因分析不全面,根据原文第6段中“首先……其次……”的论述,可见该项分析是不完整的)
2. C【论证分析】(3分)
(根据第5段的论证思路,引用陆游咏梅诗句,是为了论说“只有首先在现实的审美活动中产生了意象才有可能将其表现为作品中的意象”这一观点)
3. B【内容分析】(3分)
(“那说明我们已经自觉地进入了艺术创作的状态”错。原文的意思是,“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的情况,只要是进入审美形态的人都有,不只是艺术创作时有)
4. A【解析】 B项,“运用‘状元笔记’的手法”曲解原文。C项,“完全不能”过于绝对化。D项,“充实了人们的业余生活”无中生有,“还会产生将原作拿出来看的动力”也不合原文。
5. C【解析】应是“类比论证”的方法。
6. D【解析】“应当提倡”不当,有拔高之嫌,原文仅持“也算不上坏事”这一态度,不能理解为“应当提倡”。
二、小说阅读(20分)
7. B E(“一眼就看穿了他的真实身份,及时识破了文亚明拙劣的伎俩”错,“均生动地表现出人物内心的惊慌和恐惧”错。
8.B (“救人当及时”有误。)(3分)
9.交代特定的时间和事件,为故事设置悬念(2分);成为父子之间联系的纽带,推动情节的发展(3分)。(共5分)
10.①揭示人物关系,使故事更为感人(2分);②交代最后结局,突出人物的可贵品质(2分);③结尾出乎意料,留下更多想象的空间(2分)。(共6分,答对一点得2分)
三、古诗文阅读(35分)
11. B【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
首先把语句放入文本,结合上下文理解句子的含义,“屡迁考功郎中/故户部郎中庄绎者/正德时
首导刘瑾核天下库藏/瑾败/落职/至是奏辨求复/当路者属理/理力持不可/寝其事”,这句话的含
义是“多次迁升至考功郎中。原户部郎中庄绎,正德年间首先引导刘瑾核查天下库藏。刘瑾败
落后,被撤职。到这时上奏辩解请求复职,当政者交马理办理,马理极力坚持不同意,搁置了
这件事”,圈出句子中的名词和代词,如“考功郎中”“故户部郎中庄绎”“正德”“刘瑾”“天下库
藏”“瑾”“理”等,然后依据语法关系进行排除,“正德时首导刘瑾核天下库藏”不应断开,“正德
时首导刘瑾核天下库藏”的意思是“正德年间首先引导刘瑾核查天下库藏”,这一句是一个兼语
句,全句主语是“庄绎”,谓语是“首导”,“刘瑾”一词既是“首导”的宾语,也是“核天下库藏”的主语,如在“刘瑾”一词后断开,就会使“核天下库藏”的主语变成是“庄绎”,显然不符合原文意思。而“瑾败落职”一句,则要在“瑾败”后断开,因为从上下文看,这句的意思是“刘瑾败落后,庄绎被撤职”,也就是说,“落职”的主语不是“瑾”,因此如果“瑾败”之后不断开,就容易让人误以为“刘瑾败落被撤职”。根据这种方法即可选出答案。
12.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和文化常识。平常的学习中,考生应有意识的进行分类识记,比如科考类、官职升迁贬谪类、官职名称类等等。A项,“里”指古代百姓居住处,古人聚族列里以居,“里”因此成为古代的居民组织,先秦以二十五家为里,即“五户为邻,五邻为里”,但各朝代的一“里”,所指居民户数并不统一,后“里”就有“乡里”之意,如陶渊明《归园田居》中的“依依墟里烟”即指此意。B项,“国学”指国家设立的学校,也是封建王朝的最高学府和教育管理机构,其名称历代不同,有太学、国子学、国子监等,高中教材《张衡传》中有“因入京师,观太学”的文字,考生应有所了解。D项的“赠”,是封建王朝为了表示推恩大官重臣,把官爵授予官员或其父祖的做法。以上三项表述并无不当之处,都是正确的。C
项,“遭艰”指遭父母之丧,又称“丁忧”“丁艰”。依照古代礼俗,父母死后,子女要在家守丧三年,不做官,不婚娶,不赴宴,不应考,C项说“但可以应考”,显然有误,文中有“连遭艰,不预试”之句,也可作为佐证。所以C项应是正确选项。
13. B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考生应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然后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本题在拟制时,首先将阅读材料内容分为若干方面,然后选择较为重要并基本能贯穿全文的四个方面作为切入点,用四个选项的表述来对原文进行概括和分析。A、C、D 三项的概括和分析均符合原文的意思,没有失当之处。B项,“他曾经和郎中张衍瑞等人为了劝阻皇帝南巡,不惜冒犯天威,跪在皇宫门前进谏”的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原文中马理是为南巡之事进谏后,才被皇帝诏令跪在宫门前,而不是跪在皇宫门前进谏,故B项所述有误,应该是正确选项。
点睛: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比如本题,考生可以先到文中找到B项对应的内容,考生可以借助“郎中张衍瑞”“劝阻皇帝南巡”等信息快速找到设题的句子,然后进行比对即可发现问题所在。
14.(1)杨一清管理学政,见到马理与吕柟、康海的文章,非常惊奇。
(2)过了十年,马理又起用为南京光禄卿,不久以年老为由退休。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文言文翻译能力。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然后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第一句中,“杨一清督学政”,应重点译出“督”,即“管理”;“大奇之”应重点译出“奇”,译为“惊奇”。第二句中,“阅十年”应重点译出“阅”,即“过了”“经过”;“复起南京光禄卿”应重点译出“起”,起用;“寻引年致仕”,应重点译出“致仕”,即退休,辞官归居;本句主语省略,翻译时应把主语“马理”补上。
参考译文:
马里,字伯循,三原人。同乡尚书王恕在乡居住,讲学著书,马理跟从他学习,得到他的指教传授。杨一清管理学政,见到马理与吕柟、康海的文章,非常惊奇,说:“康生的文章,马生、吕生的经学,都是天下的才子。”乡试中举,进入国学,与吕柟及林虑马卿,榆次寇天叙,安阳崔铣、张士隆,同县秦伟,每天切磋学术,名震都城。高丽使者仰慕他们,抄录他们的文章带走。连续遭遇丧事,没有参加考试。安南使者来了,问主事黄清说:“关中马理先生在哪儿?为什么没有作官呢?”他受到外族的重视达到这样的程度。正德九年考中进士。杨一清任吏部尚书,就提拔马理任稽勋主事。调任文选,请求告退回乡。起用为考功主事,和郎中张衍瑞等就南巡之事进谏。诏令跪在宫门前,处以杖刑,夺去俸禄。不久,又告退回乡。教育学生,跟从他学习的人很多。嘉靖初年,起用为稽勋员外郎,与郎中余宽等跪在宫门前争大礼。投入钦犯监狱,再次处以杖刑,夺去俸禄。多次迁升至考功郎中。原户部郎中庄绎,正德年间首先引导刘瑾核查天下库藏。刘瑾败落后,被撤职。到这时上奏辩解请求复职,当政者交马理办理,马理极力坚持不同意, 搁置了这件事。五年,考核京外官吏,大学士贾咏、吏部尚书廖纪因私仇想除掉广东副使魏校、河南副使萧鸣凤、陕西副使唐龙。马理极力争辩说:“三个人管理学政,名著天下,如果一定要除掉这三个人,请先除掉我马理。”这才作罢。第二年,考核京官,罢免了张璁、桂萼党羽吏部郎中彭泽,张璁、桂萼最终取得圣旨把他留了下来。马理提升为南京通政参议,请求尽快辞职。在家住了三年,起用为光禄卿,不久告退回乡。过了十年, 又起用为南京光禄卿,不久以年老为由退休。三十四年,陕西地震,马理与妻子都死了。马理学问品行纯正笃厚,服丧时采用古礼及司马光《书仪》、朱熹《家礼》调和使用,被关中学者所效法。穆宗即位,追赠右副都御使。天启初年,追赠谥号忠宪。
15.B(A“连绵的春雨”错,雨已停。C“表达了年老不胜酒力之慨”错D “万象”理解错)
16.诗歌运用多种感官多角度描写景物。(视觉、触觉、听觉相结合) (2分)
有视觉所见荒僻 的园林、幽深的草木、清冷的月色;有触觉感受到的久雨初停之后袭人的寒气,让人感觉 衣单身寒;有听觉感知的万象寂然,群动俱歇。(2分)凄冷的景色烘托出诗人政治失意 后的孤寂失落之感。(2分)
四、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共12分)
17、(1)、孔子感叹时光易逝,以勉励自己和学生要珍惜时间求学的句子是: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2)、《鱼我所欲也》中,以“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表明了自己对不合礼义的高官厚禄的否定态度。
(3)、《陋室铭》中暗示虽陋室而不陋,点明文章主旨的语句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4)、《出师表》中诸葛亮陈述自己临危受命的千古名句是:“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5)、《桃花源记》中“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两句,描写了桃花源中人和谐安宁、自得其乐的生活场景。
(6)、《曹刿论战》中曹刿断定敌方确系溃败的依据是: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五、语言文字运用(24分)
18.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和修改。应先浏览划线句,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A项,句式杂糅且搭配不当,“通过以诸如诚信黑名单等制度的方式”句式杂糅,“增进”和“思维”搭配不当。C项,搭配不当,“增进”和“思维”搭配不当。D项,“通过……等”缺少宾语中心词“制度”。故选B。
19.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补写句子。这是考核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重点考核语句连贯,语句衔接的题目是课标卷必考的题目,有时是排序,有时是填写衔接句,排序的题目主要从陈述对象的转换、关联词语的呼应、指代性词语的指代意义、和上下文的顺序照应、和空格前后的衔接等角度分析。填写衔接句主要从陈述对象的一致,虚词的运用,句式选用、情感基调、前后的逻辑顺序和音韵的和谐的角度选取。此题考核选填衔接句,要注意语意的上下衔接。根据前后文内容来看,把国家的发展与国民的素养并举,把陈述的对象由国家过渡到国民,使下文的重点落在国民的素养提高上。各个备选答案的选项都是转折关系的复句,但是A、D项的重点不是落在国民的素养提高上,应排除这两项。C项的陈述的对象由国家过渡到精神文明水平,而不是过渡到国民的精神文明素养,所以排除项C项。故选B。
20. A
试题分析:这是考查成语的运用。答题时注意明确词语的含义分析近义成语之间的区别,然后结合具体语境,看使用是否合乎语境。屡见不鲜:意思是常常见到,并不新奇。强调并不少见。层出不穷:接连不断地出现,没有穷尽。语境说的是“如此极端恶性的案件并非个例,类似的摩擦”并不少见,出现的频率高,而不是说这样的事情接连不断地发生,所以选用“屡见不鲜”。大跌眼镜:对出乎意料的结果或不可思议的事物感到非常惊讶。叹为观止:赞美看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是褒义词。语境中列举的“高铁霸座,因航班延误而大闹机场,因诊疗分歧痛殴甚至砍杀医生……”的这些事情不是让人赞美而是让人惊叹这些事情的不可思议,所以应选用“大跌眼镜”。一日千里:意思是指马跑得很快,一天能跑一千里。后比喻事物的进展快与科学技术的发展快。日新月异:意思是每天都在更新,每月都有变化。指发展或进步迅速,不断出现新事物、新气象。前者强调快,后者强调新。语境强调的是“改革开放40年”,中国“用几十年时间走完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发展历程”,这句话强调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之快,所以选用“一日千里”。风行一时:像刮风一样流行;形容事物在一个时期内非常盛行。盛极一时:形容一时特别兴盛或流行。后者比前者程度中。语境说的是“美国学者英格尔斯的一本书”在上世纪80年代的中国盛行。所以选用“风行一时”。故选A。
21. (3分)答案:“海囤族”是指应对日益高涨的物价,以便宜为标准大量囤积生活必需品的人。
22. (6分) 答案:①这个系统要有能量的输入和输出
②这个系统要具备较高的思维能力
③就有可能产生自我意识
(每处2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23(6分).答案:1、科学发展观的前提是适合中国国情和顺应时代潮流。
2、它的总体要求是统筹兼顾。
3、它是坚持以人为本和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方法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