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9.00 KB
- 2021-06-03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广东省惠州市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质量检测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话说《诗经》之“风”
风本是地球大气层内的空气涌动,它使地球上的万物能不断地接受到新鲜的空气而得以生存。那么,孔子在编集《诗经》时,为什么将一部分诗称为“风”呢?孔子自己有一段很好的解释: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这就是“风气”!孔子用很形象的语言形容它,风吹草伏,风往哪边吹,草就往哪边倒伏。所以,要建立和谐社会,关键在于领导人,也就是“上行下效”。由此也形象的说明了“风”的含义,也就是说,风俗、风情、风致等,无一不是指向社会行为规范和人们的行为方式的。
换言之,《诗经》之“风”,即是各地区、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在一般的口语中,我们称为“风俗习惯”,在先秦时期的书面语言及理论中,“风”实际上就是“礼”,就是“社会行为规范”。《诗经》中的十五国风,各以其所在国家和地区得名,就是记载了各地的风俗习惯、人们的行为方式,以及他们各自的价值观、思想感情。与此相印证,《周易》中有十五个卦牵涉到“风”,每个卦都对应着一种人生或社会现象。火风鼎,火下有风则上宜有鼎,而鼎凭三足,正立不倚,既强调合作,也预示持正守位,为人倚重;风火人家,以火在下而风行其上来表达一家人团聚的景象。……周文王用“风”的各种景象论述了人世间不同的社会情状。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每做一件事情,首先考虑的不是法律法规如何规定的,而是亲友们的看法!而这些所谓的“看法”,实际上就是一种社会行为规范。亲友们认同你这个行为,你就会大胆高兴地去做;否则,你就不会去做,或者只有偷偷摸摸去做。“风俗”因此会给人一种无形的束缚。这就是孔子为什么强调“礼”的作用的真正含意。孔子删诗书、定礼乐、系易辞、著春秋,把《诗经》作为教材,是因为没有其它书籍了吗?不是,孔子是借《诗经》说明以及教育学生们要懂得各种各样的社会行为规范。孔子的中心思想是:人生若想追求到快乐与幸福,就要认识社会。社会是精彩的但更是复杂的,不认识社会就只能四处碰壁,最后落个失败的人生;能认识社会就能游刃有余,利用社会。
风俗的形成,是经历了很长时间的,是大部分人“约定俗成”的,人们在实际生活、生产中,认识到只有这样做才能更好地生存,所以就形成了这样一个风俗习惯。但它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重读《诗经》,一是要了解古代人们的风俗习惯,二是可以借鉴和发扬一些好的风俗习惯,如春节团聚、清明祭祖等,三是创造我们今天的新风俗,使生活更加日新月异,更加幸福。我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不可能都有法律约束和指导,而且人类社会的维持也不能完全依靠法律法规,那么还要依靠什么呢?就是风俗习惯、“礼”、“社会行为规范”等,依靠良好的社会风气,才能使社会肌体健康发展。一个国家或地区之所以出现混乱,一是由于法律法规不健全,第二个原因就是社会风俗混乱,一群人恣意破坏另一群人的风俗习惯,便会导致争斗打闹,甚而引发战争。所以,入乡随俗,懂得并调节自己去适应不同的风俗习惯,才能建立起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的关系。这或许便是孔子编集《诗经》的主要原因吧。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把君子之德喻为风,把小人之德喻为草,草随风动,强调百姓在领导者的影响下,自然会形成一种普遍的风气或社会风貌。
B.在自然界中,因为大气内空气涌动而形成的风使大地万物不断接受新鲜空气,从而保持生机;人类社会亦如此,没有正常风气,就没有美好生活。
C.《诗经》中的“风”,实际上就是“礼”,就是社会行为规范。它要求人们要懂得这些规范,并在这些规范的约束下从事社会活动。
D.周文王用“风”的各种景象论述了人世间的社会情状,形成了《周易》中的十五个卦象,而这十五个卦象正与《诗经》中的十五国风相对应。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每做一件事往往把亲友们的看法放在优先考虑的位置,因为这些看法代表着一种社会行为规范:而不是先考虑符不符合法律法规。
B.孔子强调“礼”的作用,正是要通过“风俗”给人设定一种无形的束缚,对人的行为提出要求,使之符合全社会的人约定俗成的规范。
C.孔子把《诗经》作为教材,意在向学生表明这样的思想:社会是精彩的但更是复杂的,只认识社会,做事才能游刃有余,追求到人生的快乐与幸福。
D.而今,我们重读《诗经》,除了要了解古人生活习惯以外,还要以此为借鉴,摒弃那些落后习俗,发扬和创造有利于我们今天生活的好习俗。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种风俗习惯的形成,一要靠领导人的垂范和引领,二要靠长期的实践检验,三要获得民众的普遍认可,认识到这些才能更好地生存。
B.《左传》记载楚使言于齐师:“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这句话是指两国距离甚远,并非指各自的风俗文化不同。
C.法律法规和风俗习惯属于不同的层面,人类社会的维持除了依靠法律法规,还要依靠风俗习惯,有了这两方面的结合,人们就不敢做大家不认同的事。
D.由于风俗习惯的冲撞而引发的摩擦甚至战争,在当今世界也并不鲜见,只有彼此尊重,互相适应,才能实现民族和解与世界和平。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微塑料,海洋中的新型污染物
①最近,一篇关于英国女王向塑料宣战的文章在“朋友圈”刷屏,据说白金汉宫等王室房产内将禁用抛弃式塑料吸管和塑料瓶。这一新闻再次引发了人们对海洋塑料污染问题的关切。
②塑料垃圾是海洋不能承受之重。据统计,全球每年有1000万—2000万吨的塑料垃圾进入海洋,随时间的流逝破碎成不计其数的微塑料存在于水体中,能够存在数百年时间。
③微塑料,指粒径小于5毫米的塑料个体。如今,微塑料的分布区域已遍及地球各个角落,从近岸河口区域到大洋,从赤道海域到南北极,从海洋的表层到大洋的超深渊带,人类都发现了它的踪迹。根据来源,微塑料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初生微塑料,其成品就是微塑料粒,例如日化用品中含有的微塑料及塑料微珠在运输过程中泄露进入环境;另一类是次生微塑料,也就是体积较大的塑料垃圾进入自然环境后,经光照、物理、化学及生物降解作用,碎片化形成的微塑料。
④海洋微塑料极易被生物当作饵料而误食。这是由于其与海洋食物链底端生物处于相同的尺寸范围,而且表面可以附着微生物和其它海洋生物。在食物网的流动过程中,对生物产生物理和化学上的危害。例如,无法被消化也不容易排出体外的微塑料,在海洋生物的消化道中长期累积,会使生物产生饱腹感,导致营养不良甚至因无法摄食而死亡;微塑料自身的化学毒性以及从环境中吸附的化学毒物,可能会对摄食的生物产生直接伤害,并且可能在食物链中的各个水平生物体内富集。
⑤相对于漂浮的藻类和其他生物残骸等自然物质,微塑料的性质稳定,但是,微塑料也可能造成入侵物种及病原微生物的传播。因为在海洋环境中的微塑料就像一艘乘风破浪的小船,能搭载附着在表面的微生物随洋流旅行,其中部分有害微藻和水产致病菌,可能对海洋生态系统产生影响。
⑥现在,荷兰、澳大利亚和美国都发明了海洋塑料垃圾收集装置,对塑料垃圾有很好的效果,但问题的关键在于投入运行后的管理,包括收集的塑料垃圾如何进一步分类、利用等。此外,如果没有政府的资金等方面的支持,推广工作也会困难重重。
⑦面对现在海洋塑料污染问题,我们从上到下都应该行动起来。让我们共同向海洋中的新型污染物”宣战!
(选自《人民日报》2018年4月13日;有删改)
链接:
科学家己经在许多食品中发现了微塑料。有研究表明,平均每只海洋生物贻贝中含有1.8个微塑料粒,每公斤食盐中含有1~10个,每瓶啤酒中甚至含有上百个。微塑料对人的危害要考虑剂量。东海每立方米的海水中只含有几个甚至不到一个微塑料粒,虽然微塑料可以通过水产品等进入人类食物链,但其对人类健康是否造成危害还未被科学证实。
(选自《南方周末》2018年5月17日;有删改)
4.下列对“微塑料”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微塑料是指粒径小于5毫米的塑料个体,体积与海洋食物链底端的生物相当,能随着洋流流动。
B.微塑料是塑料垃圾经过物理、化学及生物降解作用,从而形成的塑料微珠,进入环境会产生污染。
C.微塑料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危害体现在其加速了病原微生物的传播,造成了其他物种的入侵。
D.人类食物链中的微塑料来源于水产品,其对人类的健康是否造成危害,还有待科学证实。
5.下列对选文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先用新闻引出话题,接着介绍微塑料的来源、分布和分类,然后说明其危害及治理面临的困难。
B.选文第②段列举的数字,说明海洋塑料垃圾数量多,存留时间长,表明治理海洋塑料污染形势严峻。
C.微塑料对海洋的污染表现在它能像小船一样随洋流旅行,进入超深渊带,产生有害微藻和水产致病菌。
D.
塑料垃圾的再分类、循环利用和设备的运行管理、推广,是海洋塑料垃圾收集装置投入使用后的新课题。
6.阅读下面材料,结合选文,分析可能导致海鸟死亡的几种原因。
英国南极科考队在距离极点1500米的南乔治亚岛考察时,在死亡的海鸟胃中发现了微塑料、包装袋碎片等物。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赌 水
顾文显
一场实力悬殊的恶战后,团长只带着30多人冲出重围,一路狂奔甩脱了日本兵的追击,30多人几乎瘫倒在一座小山脚下,30多张嘴裂出了无数道血口子,大家已几昼夜滴水未进,现在咳嗽一声都能打出火花!
警卫员爬到旁边拐弯处,喊不出话来,他只能举起手臂示意。团长把残部带过去,发现山脚的乱草里隐藏着一个两只脚大小的窟窿,窟窿里静静地卧着一泓清水……30多双眼睛顿时亮了起来,有水,就有了命,否则,他们就算是逃出了敌人的包围,也得活活渴死!
可大家把目光投向团长时,团长却一摆手,说:“慢。”团长皱起眉头,端详这个小泉眼一阵:怪怪的,四周没发现野兽踩踏的爪印,哪怕有溅在边上的水滴也好,至少说明有动物饮用过它了,然而,没有。小泉眼静得跟死人一样,满满的,一滴也没有外溢……不久前,曾经发生过一支小部队误饮毒泉全体死亡的事件,全军上下都通报过的。假如这次一下子误饮中了毒,这些从枪林弹雨中杀出来的勇士们,就得软绵绵地倒下!
空气仿佛要凝固了,冒烟的嗓子被泉水引诱着,好多人心里说,喝它一阵,就是毒死,也比渴死强。团长凝望着远方,四周是一望无际的盐碱地。也就是说,舍了这眼小泉,在他们力所能及的情况下,是不可能找到水源的,成败在此一赌,得有人先尝这水!团长吩咐几个强壮些的战士到附近看看,哪怕是抓到一只小蜥蜴,让它来试水。然而,大家失望了。团长用眼神命令大家别动,他走到小窟窿边蹲了下去。“团长!”几个沙哑的声音止住了团长的行动,谁都有义务先闯这道水关,只有团长不可以,他是这支队伍的主心骨,是部队的灵魂。
几名精壮的警卫冲了上来,要求尝这水,保护首长是他们的义务。团长摇摇头,他还在沉思,在这一泓摸不透底细的泉水面前,这个身经百战的老兵有些优柔寡断了。突然,那个受伤的号兵挣扎着站了起来:“团长,让我来试试。”团长一下子呆住了。众人的目光一下子聚焦在号兵的身上,他年龄最小,又是那么痩,抵抗力最弱了,何况还受了伤,轮也轮不到他身上。刚才突围出来时,团长竟然还背着他跑了很长一段路,怎么可能让他先尝这水呢!然而,团长盯着号兵的脸凝视了好久,才郑重地说:“谢谢你,如果发生意外,我会告诉你娘,你表现得很勇敢。”团长认识小号兵的娘?众人都很疑惑。号兵神色庄重地蹲下,双手捧起一捧水,像捧起这支部队生的希望,他运足气,咕咚咚,连喝了三大捧。战士们听见,团长捏着皮带的手指关节嘎嘎地响,团长的眼睛盯着西方的一抹晚霞出神。
号兵抹了抹嘴报告说:“报告团长,水很甜,肚子没疼,就是有点儿咕噜。”团长又盯了号兵片刻,突然笑了:“小家伙,你肚子里没食,它不咕噜才怪呢!同志们,可以喝水了,小心点儿,别弄脏了它。”团长拍拍号兵的头:“你很勇敢呀!”“爹……”号兵刚发出一个字,却被团长严厉的目光给噎了回去。
这支队伍借着月光,喝足了小泉眼的水,肚子里填饱了草根,他们在团长的率领下,雄赳赳地上路了。没有人议论号兵是团长儿子的事,但是,每个人身上都鼓足了劲儿……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团长只带着30多人突出重围,战士们几昼夜滴水未进,突出了战斗的惨烈和日寇的凶残,交代了小说的背景,为情节的展开做了铺垫。
B.团长认识号兵的娘,号兵喝水时团长紧张的动作和神态,小说中的这几处暗示,与结尾处号兵喊团长“爹”的情节相照应,构思巧妙。
C.“现在咳嗽一声都能打出火花”“冒烟的嗓子被泉水引诱着”这两句话平实质朴,表现了作者对语言的雕琢,也展现了作者的文字功底。
D.团长和战士们在“赌水”的过程中争先恐后,不计个人生死,这不仅体现了浓浓的战友情,也揭示了这支队伍能死里逃生的原因。
8.团长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9.小说以“每个人身上都鼓足了劲儿……”结尾,是哪些原因让每个人鼓足了劲儿,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二、古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孙居相,字伯辅,沁水人。万历二十年进士。除恩县知县。征授南京御史。负气敢言。尝疏陈时政,谓:“今内自宰执,外至郡守县令,无一人得尽其职,政事日废,治道日乖,天变人怨,究且瓦解土崩。”帝不省。诚意伯刘世延屡犯重辟废为庶人锢原籍不奉诏久居南京益不法妄言星变将勒兵赴阙居相疏发其奸并及南京勋臣子弟暴横状。税使杨荣激变云南,守太和山中官黄勋嗾道士殴辱知府,居相皆极论其罪。
时中外多缺官,居相兼摄七差,署诸道印,事皆办治。大学士沈一贯数被人言,居相力诋其奸贪植党,一贯乃去,居相亦夺禄一年。连遭内外艰。服阕,起官,出巡漕运,还发汤宾尹、韩敬科场事。廷议当褫官,其党为营护,旨下法司覆勘。居相复发敬通贿状,敬遂不振。居相再疏劾尚书赵焕,焕引退。及郑继之代焕,复以私意出宋槃、潘之祥于外,居相亦据法力争。吏部侍郎方从哲由中旨起官,中书张光房等五人以持议不合时贵,摈不与科道选,居相并抗章论列。当是时,朋党势成,言路不肖者率附吏部,以驱除异己,势张甚。居相挺身与抗,气不少沮。
(节选自《明史·孙居相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诚意伯刘世延/屡犯重辟/废为庶人/锢原籍不奉诏久/居南京/益不法/妄言星变将勒/兵赴阙/居相疏发其奸并/及南京勋臣子弟暴横状
B.诚意伯刘世延屡犯重辟/废为庶人/锢原籍/不奉诏/久居南京/益不法/妄言星变/将勒兵赴阙/居相疏发其奸/并及南京勋臣子弟暴横状
C.诚意伯刘世延/屡犯重辟/废为庶人/锢原籍不奉诏/久居南京/益不法/妄言星变/将勒兵赴阙/居相疏发其奸并/及南京勋臣子弟暴横状
D.诚意伯刘世延屡犯重辟/废为庶人/锢原籍/不奉诏久/居南京/益不法/妄言星变将勒/兵赴阙/居相疏发其奸/并及南京勋臣子弟暴横状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疏,是专门的一种文体,主要指臣民给君主上呈的议论朝政的呈文。如贾谊的《陈政事疏》、《论积贮疏》。
B.内外艰,丁内艰就是父亲死了守制。丁外艰就是母亲死了守制。古人在父母去世后要守丧,断绝一切娱乐活动。
C.漕运,旧时从水路运米供给京城或供应军旅等;唐宋以来,国家设有专门的官员掌理。
D.法司,古代掌理司法刑狱的官署,“法”指国家制定和颁布的公民必须遵守的行为规则。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孙居相敢作敢为,疏陈时政,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在担任南京御史时,曾上书皇帝陈述时政,认为现在政事日益荒废,治国道理日益背离,国家终将土崩瓦解。
B.孙居相嫉恶如仇。他揭发了在云南激起民众叛乱的税使杨荣、唆使道士殴打侮辱知府的宦官黄勋。
C.孙居相奉公守法,心怀社稷苍生。接连遭受父母去世,服丧期未满,就主动巡视漕运。
D.孙居相不惧权势,揭发汤宾尹、韩敬的科场考试作弊,韩敬收受贿赂案等。
13.把文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中外多缺官,居相兼摄七差,署诸道印,事皆办治。
(2)当是时,朋党势成,言路不肖者率附吏部,以驱除异己,势张甚。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李白《越女词(其三)》,回答问题。
耶溪采莲女,见客棹歌回。笑入荷花去,佯羞不出来。
【注】耶溪:若耶溪,今浙江绍兴南。
14.诗中的采莲女有什么特点?试作简析。
15.“佯羞”的意思是“假装害羞”呢,还是“因害羞而假装采莲”或别的意思?试结合诗句谈谈你的看法。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5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牧《阿房宫赋》描写高耸的建筑不计其数的一句是“_________”。
(2)《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借助具体形象,运用夸张、想象的手法,把凄凉婉转、悲凉幽怨的箫声表现得形象真切,使人如闻其声,凄然下泪。
(3)李煜的《虞美人》中一个诘句惊心动魄,把李煜的愁闷劈空倾泻下来,这个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该句子含蓄表达了李煜对人生的绝望之情,同时也包含着宇宙永恒和人生短暂无常之意。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端午时节,珠三角各地都会___组织龙舟竞赛,惠州市也会举办龙舟邀请赛。邀请赛当日,竞赛河段封航,起点处的龙舟成队依次排列,等候比赛。一声锣响,早已___的龙舟如离弦之箭,向终点飞驰。河岸上锣鼓喧天,人们___,好不热闹!
A.因地制宜 迫在眉睫 拍手称快
B.因地制宜 迫不及待 欢声雷动
C.因人而异 迫在眉睫 欢声雷动
D.因人而异 迫不及待 拍手称快
18.依次填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在惠州,不少年轻白领和家庭主妇都拥有自己的微店,在她们看来,开微店主要目的并不是为了赚钱,而是想___一下枯燥乏味的生活。然而,相对没有触感的网络世界,我更喜欢实体店。我时常游走于水东街的大街小巷,去探寻城市中的那些___的古迹和古迹后面那些有韵味的老故事。
A.调剂 门庭冷落 B.调剂 鲜为人知
C.调节 人迹罕至 D.调节 渺无人烟
19.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项是( )
A.一个人如果要开创自己的光明前程,关键就是在于持之以恒的努力和付出才能够实现。
B.近年来,中国出境游公民的素质明显加强,境外受访者多表示中国游客的形象大有改善。
C.广州白云国际机场T2航站楼已经全面启用,这是建设广州国际航空港的一项重大举措。
D.广深港高铁香港段全长26公里,是由香港特区政府出资并委托港铁公司建设和规划的。
20.下面5句话,分别有一个不得体的词语,请找出并提出修改办法。
(1)请假条:亲爱的老师,我身体偶染贵恙,不能参加今天的升旗仪式,特向您请假。
(2)倡议书:在5·15国际家庭日到来之际,学生会倡议大家热爱内人,传递好家风。
(3)公告:由于安保工作做得好,这次小偷入户光顾,不到五分钟就被抓捕。
(4)通知:夜间在小区行车时鸣笛,是一种坑爹行为,敬请各位司机师傅多加注意。
(5)书信:申老师您是我的偶像,您在朋友圈的每一个贴子我都仔细阅读,精心惠存。
21.请根据提示,写出楹联的下联。
惠州西湖建设始于北宋时,历代以苏东坡为代表的400多位文人墨客曾踏足惠州,为西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惠州西湖丰渚园内的多对楹联使游人感受到浓厚的文化氛围,在欣赏美景的同时陶冶性情。大门楹联“门倚东江遥接罗浮紫气,____________________”,寥寥二十字,把丰渚园的地理位置和惠州的主要名胜古迹概括其中,上联写罗浮山,下联叙泗州塔(又称“玉塔),一“遥”一“近”,一“倚”一“依”,写出了物华天宝聚惠州、紫气彤云映丰渚的特色。
四、写作(60分)
22.写作
阅读下面这幅名为《屈原是谁?》的漫画,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不脱离材料的内容及含意。
屈原是谁?
【参考答案】
1.【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分析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对比辨析,判断正误。
D项,“十五个卦象,正与《诗经》中的十五国风相对应”错误,该信息在文中没有依据,文章第三段只是说“《诗经》中的十五国风,各以其所在国家和地区得名,就是记载了各地的风俗习惯、人们的行为方式,以及他们各自的价值观、思想感情。与此相印证,《周易》中有十五个卦牵涉到‘风’,每个卦都对应着一种人生或社会现象……周文王用‘风’的各种景象论述了人世间不同的社会情状”,并不能说明《周易》中的十五卦象与《诗经》中的十五国风相对应。
故选D。
2.【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要求,如本题,题干问的是“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
B项,“使之符合全社会的人约定俗成的规范”中“全社会的人”一说错误,文本第五段说的是“大部分人”,选项以偏概全。
故选B。
3.【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分析归纳内容要点,并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这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
C
项,“有了这两方面的结合,人们就不敢做大家不认同的事”错误,选项的说法太过绝对,第五段只是说“一个国家或地区之所以出现混乱,一是由于法律法规不健全,第二个原因就是社会风俗混乱,一群人恣意破坏另一群人的风俗习惯,便会导致争斗打闹,甚而引发战争。所以,入乡随俗,懂得并调节自己去适应不同的风俗习惯,才能建立起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的关系”,这里只是说导致混乱的原因是“法律法规不健全”“社会风俗混乱”,但二者兼具,两方面的结合并不一定能使人们不敢做大家不认同的事,依然会有公然抗法者,也会有偷偷摸摸去做的。
故选C。
【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这类题目,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类题目的解题方法有这样几点:①根据要求确定提取信息的目标。②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在确定了提取信息的目标之后,要根据目标浏览全文,确定提取信息的区间。③准确寻找,筛选提取。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④仔细对照,正确判断。找准选项有关内容在原文的位置后,要把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正误。
4.【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对‘微塑料’的理解,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到材料中圈出与“微塑料”相关的内容,进行比对,做出判断。
B项,“微塑料是塑料垃圾经过物理、化学及生物降解作用,从而形成的塑料微珠”错误,选项以偏概全,文章第三段说的是“根据来源,微塑料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初生微塑料,其成品就是微塑料粒,例如日化用品中含有的微塑料及塑料微珠在运输过程中泄露进入环境;另一类是次生微塑料,也就是体积较大的塑料垃圾进入自然环境后,经光照、物理、化学及生物降解作用,碎片化形成的微塑料”,选项提到的只是微塑料的一种;
C项,“微塑料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危害体现在其加速了病原微生物的传播,造成了其他物种的入侵”错误,选项说的过于绝对,第五段说的是“相对于漂浮的藻类和其他生物残骸等自然物质,微塑料的性质稳定,但是,微塑料也可能造成入侵物种及病原微生物的传播”,文中说的只是“可能”;
D项,“人类食物链中的微塑料来源于水产品……”错误,选项以偏概全,从链接材料来看,“虽然微塑料可以通过水产品等进入人类食物链,但其对人类健康是否造成危害还未被科学证实”,文中说的是“可以通过水产品等”,“等”说明食物链中的微塑料还有别的来源,并非都是“来源于水产品”。
故选A。
5.【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本信息,分析概括内容要点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择“正确”或“错误”“一项”或“两项”的要求,如本题“对选文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一一进行比对。
C项,“微塑料对海洋的污染表现……,产生有害微藻和水产致病菌”错误,第五段说的是“因为在海洋环境中的微塑料就像一艘乘风破浪的小船,能搭载附着在表面的微生物随洋流旅行,其中部分有害微藻和水产致病菌,可能对海洋生态系统产生影响”,由此可知,这里有三个错误,一“有害微藻和水产致病菌”并非是“产生”,二是“部分”而非全部,三是“可能”并非一定。
故选C。
6.【答案】第一种:海鸟胃中的微塑料使其有饱腹感,导致营养不良甚至无法摄食而死。第二种:微塑料的毒性、吸附的毒物,导致海鸟死亡。第三种:海鸟食用了含有微塑料的海洋生物而死。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要求“阅读下面材料,结合选文,分析可能导致海鸟死亡的几种原因”,然后分析所给的材料,找出材料中暗示性信息,再到文中找到相关的段落,概括出可能导致海鸟死亡的几种原因。先看所给材料,“英国南极科考队在距离极点1500米的南乔治亚岛考察时,在死亡的海鸟胃中发现了微塑料、包装袋碎片等物”,材料中“在死亡的海鸟胃中发现了微塑料、包装袋碎片等物”是重要的信息,跟随这个信息,我们可以找到第四段,这一段的内容与本题的问题相关,“例如,无法被消化也不容易排出体外的微塑料,在海洋生物的消化道中长期累积,会使生物产生饱腹感,导致营养不良甚至因无法摄食而死亡;微塑料自身的化学毒性以及从环境中吸附的化学毒物,可能会对摄食的生物产生直接伤害,并且可能在食物链中的各个水平生物体内富集”,第一分句说明了第一种原因,即“海鸟胃中的微塑料使其有饱腹感,导致营养不良甚至无法摄食而死”,第二分句“可能……并且可能……”包含了两种可能的死亡原因,即“微塑料的毒性、吸附的毒物,导致海鸟死亡”“海鸟食用了含有微塑料的海洋生物而死”。
【点睛】实用类文本主观题解题思路如下:
第一步,认真阅读材料内容,并根据材料内容回归选文,找出选文与材料有所关联的内容;
第二步,对材料内容及相关联的选文内容进行分析探究,得出全面的判断结果;
第三步,用准确、简洁的语言组织答案内容,注意有点齐全。
7.【答案】C
此题考查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考查内容涉及理解散文作品的内容,语言,表现手法,散文主旨等各个方面。做此类题目,须首先通读原文,整体理解把握作品内容及主旨。结合选项具体分析。仔细阅读选项,然后逐一到原文中搜索相关内容。理解后和选项加以比对,看看是否有出入。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题中,C项,“这两句话平实质朴"错误,这两句话分别运用夸张和拟人,生动形象。故选C。
8.【答案】①勇敢坚强。率队伍突出重围。②细心谨慎。发现水源,不急于饮水,想办法试水。③大公无私。抢先试水,不忍心让别的战士试水,却允许自己的儿子试水。④严厉慈爱。对儿子的态度既严厉又慈爱。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人物形象的能力。此类题目在解答时,一般来说,要理清故事情节,抓住了故事情节就抓住了分析人物的突破点;要分析小说人物活动的环境,通过典型环境可以揭露人物的典型形象;要分析小说人物的言行举止及内心世界,小说人物的语言、动作和心理活动都是用来表现人物形象的主要手段;要分析小说中各类人物之间的联系,作者常常会刻画一些次要人物以突出人物的形象。此外,还要注意人物形象的衣着、外貌、神态等外在形象。本题要求简要分析团长有哪些性格特点。“一场实力悬殊的恶战后,团长只带着30多人冲出重围”表明团长他作战勇敢意志坚强;“团长却一摆手,┄团长皱起眉头,端详这个小泉眼一阵:┄四周没发现野兽踩踏的爪印,┄小泉眼静得跟死人一样,满满的,一滴也没有外溢……不久前,曾经发生过一支小部队误饮毒泉全体死亡的事件┄假如这次一下子误饮中了毒,┄”说明团长小心谨慎;“团长竟然还背着他跑了很长一段路,怎么可能让他先尝这水呢!团长盯着号兵的脸凝视了好久,才郑重地说:“谢谢你,如果发生意外,我会告诉你娘,你表现得很勇敢。””不让别人试水,让自己儿子试水表明团长大公无私;“团长捏着皮带的手指关节嘎嘎地响,团长的眼睛盯着西方的一抹晚霞出神”“团长又盯了号兵片刻,突然笑了”“号兵刚发出一个字,却被团长严厉的目光给噎了回去”表明团长严厉而又慈爱。把以上材料概括整理,分条作答即可。
9.【答案】①身体方面原因:战士们喝足了水,吃饱了草根,因此有了劲。②精神方面原因:无私奉献的精神,每个人为了队伍,都甘愿牺牲自己;感动的心情,被团长父子感动,化作必胜的信念;团结的力量,队伍在团长的带领下,团结一致面对困难。
本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分析概括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通读全文,根据题干要求筛选出相关信息,再进行概括即可。本题要求结合作品简要分析小说以“每个人身上都鼓足了劲儿……”结尾,是哪些原因让每个人鼓足了劲儿。结合本段内容“喝足了小泉眼的水,肚子里填饱了草根”,可以分析,战士们身体方面得到了恢复,喝了水,吃了草根,有了劲;再结合前文团长让自己的儿子试水的情况和团长率领他们突出重围,所以可以看出团长大公无私的奉献精神感动了战士们,他们感动的心情,化作前进的力量;他们同生共死浴血奋战,这下变得更团结了,在团长率领下,同心同德心气足,一起克服艰难险阻。
【点睛】文学类文本阅读的选择题,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读懂文章,主要是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手法集中的小说的三要素上,主要考核人物塑造、情节安排、环境描写、标题的作用、结尾的特征等。选择题时往往错误的选项命制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
10.【答案】B
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式、顶真修辞等等。还可以利用名词代词在句中担当的成分来断。本句找出句中名词代词,如“诚意伯”“刘世延”“重辟”“庶人”“原籍”“南京”“居相”等,然后根据语法关系、句式以及句意进行排除。
“诚意伯刘世延”是主语,“犯”是谓语,“重辟”即“重罪”,是宾语,主谓宾俱全,应在“重辟”后断开,排除AC两项;“久”意思是“长期”,是状语,修饰“居”,即长期待在南京,“久”应放在后一句中,且“勒”是动词,宾语是“兵”,“勒”与“兵”不能断开,排除D项。
故选B。
11.【答案】B
此题考查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B
项,“丁内艰就是父亲死了守制。丁外艰就是母亲死了守制”错误,选项说反了,丁内艰是母亲死了守制,丁外艰是父亲死了守制。
故选B。
12.【答案】C
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C项,“服丧期未满,就主动巡视漕运”理解错误,文中说的是“服阕”,“阕”意思是“终了”,故“服阕”指的是守丧期满除服。
故选C。
13.【答案】(1)当时,中央和地方官职多空缺,孙居相一人身兼任七职,代理掌管各道的印信,事事都办好。
(2)当时,朋党势力强大,不正派谏官大都依附吏部,来驱除异己力量,气势非常嚣张。
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1)中,“中外”,中央和地方,朝廷和地方;“兼摄七差”,兼任七个官职;“署”,代理;“办治”,指事情办成。(2)中,“言路不肖者”,“言路”,言官,“言路不肖者”是定语后置句,即不正派的谏官;“率”,大都,大多;“附”,依附;“以”,目的连词,来;“势张甚”,势力非常嚣张。
【点睛】文言翻译最基本的方法:1.留: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书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古代专有名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2.补:补出省略成分。3.删:删去不译的词语。文言中凡是无实在意义,只表语气、停顿、补足音节和舒缓语气等的虚词,都可略去。4.换: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相应的古代词汇。5.调:调整倒装句句序,按现代汉语习惯句式将其调整过来。除了掌握以上的原则和方法,翻译时还必须有步骤:解词——串意——顺句。注:直译即逐字逐字地译。意译即译出大意即可。文言文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遇到比喻、借代、引申,直译不通时,用意译。
参考译文:
孙居相,字伯辅,沁水人。万历二十年中进士。授予恩县知县的官职。又被征召授任南京御史。他凭借意气,敢于发表言论。曾经上疏发表对时政的看法,说:“当今朝廷,在内从宰相开始,外地到郡守县令,没有一个人能尽心职守。政事日渐废弃,治国措施日渐偏离正道,天怒人怨,终将土崩瓦解。”皇帝没有理睬。诚意伯刘世延多次犯重罪,被贬为平民,监禁于原籍。他不奉诏,长期待在南京,更加无法无天,妄自谈论星相变化,将率兵到京城。孙居相上疏揭发他的罪行,同时上报了南京功勋子弟们暴虐蛮横的情况。税使杨荣在云南激起民众叛乱,守太和山的宦官黄勋唆使道士殴打辱骂知府,孙居相都极力揭发他们的罪过。
当时,中央和地方官职多空缺,孙居相一人身兼七职,代理掌管各道的印信,事事都办好。大学士沈一贯多次被人议论,孙居相极力揭发他贪赃枉法、结党营私的罪行,沈一贯才去职,孙居相也被夺去了一年的俸禄。他接连碰上父母亲去世。守丧完毕后,再次被起用,外放担任漕运官,回京后揭发汤宾尹、韩敬在科场考试作弊的事情。朝廷当场判定应当剥夺他们二人的官职,但是他们的同党多方营救,圣旨最后下令交给法律部门重新审讯。孙居相又揭发韩敬收受贿赂的事,韩敬于是不再起用。孙居相两次上疏弹劾尚书赵焕,赵焕引咎退职。等到郑继之代替赵焕担任尚书,他又因为个人意志放宋槃、潘之祥到外地做官,孙居相据法力争。吏部侍郎方从哲是由宫内直接传旨起用任官,中书张光房等五人因为所持意见与当时权贵不合,被排斥不能参与科道选拔,孙居相一并向皇帝上奏评论这件事情。当时,朋党的气候已经形成,不正派的谏官大都依附吏部,以驱除异己,气势特别嚣张。孙居相挺身而出与他们对抗,一点儿也不气馁。
14.【答案】采莲女的特点:①勤劳。采莲归来,自己挥棹驾驭小船,自如熟练。②机灵。见到陌生人,掉头回避避免 尴尬,能感觉到客没走而迟迟不露头。③美丽可爱。挥棹、唱歌、再入荷花丛中,清新可爱,有劳动之美、环境衬托下的青春之美。④纯朴羞涩。羞涩不见陌生人,宁可回避、久久不出来,也不跟陌生人碰面。(每点2分,其中点明特点1分,分析1分。最多得6分。)
试题分析:概括归纳人物形象的特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切入:第一,分析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等;第二,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分析其形象特点。此诗写越中采莲少女活泼可爱的神情动态.。“棹”、“人”二词入神之笔,“棹”指摇船的动作.摇船时还唱着歌,可见行船之轻松欢快;“人”是“笑”着划船钻入荷花里面,欲出不出,假装害羞,天真活泼之态,历历在目。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5.【答案】
是因害羞而假装采莲的意思。①采莲女回避陌生人,却若无其事地挥棹、唱歌、重入荷花深处,都是掩饰害羞,而不是忸怩作态。②采莲女“笑入荷花去”久久未出,作者或“客”主观猜想其“(假装)采莲,实属害羞”,自然、合理、有趣,与诗作整体意味更和谐协调。(明确判断1分,理由每点2分,最多得5分。明确判断为“假装害羞”,或明确判断为某种与“佯羞”字面相关的其他意思,亦可;理由分点给分,不是只凭序号,而应依据内容。)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先要明确自己的观点。题干“佯羞”的意思是“假装害羞”呢,还是“因害羞而假装采莲”或别的意思,给出三种选择,结合诗中对采莲女的动作神态的描写,可作出正确解答。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6.【答案】(1)矗不知其几千万落 (2)舞幽壑之潜蛟 (3)泣孤舟之嫠妇 (4)春花秋月何时了 (5)往事知多少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所以,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矗、壑、蛟、嫠。
17.【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辨析近义词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
第一空,“因地制宜”,根据各地的具体情况,制定适宜的办法;“因人而异”,因人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前者是针对地方,后者是针对人,语境是说“珠三角各地”,可见应是针对“地方”,应使用“因地制宜”,排除CD两项;
第二空,“迫在眉睫”,形容事情已到眼前,情势十分紧迫;“迫不及待”,急迫得不能等待,形容心情急切;前者形容情势紧迫,后者形容心情急迫,语境把“龙舟”当成人来写,体现其急切,应使用“迫不及待”,排除AC两项;
第三空,“拍手称快”,用来形容正义伸张、公愤消除时大家高兴满意的样子;“欢声雷动”,欢呼的声音像雷声一样响彻大地,形容热烈欢呼的动人场面;语境中龙舟比赛现场,人们的欢呼,应使用“欢声雷动”,排除AD两项。
故选B。
【点睛】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此类题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及词语的意思从三个方面综合考虑分析即成语的基本义、感情色彩和语境。需要注意色彩不明,断词取义,对象误用,谦敬错位,功能混乱,不合语境,望文生义等错误使用类型。正确运用成语,要弄清楚以下几种类型的错误:(一)看成语含义与前后文的修饰限制成分是否协调;(二)看成语意思与所处的语境是否吻合,是否造成大词小用或小词大用;(三)看成语的褒贬感情色彩是否适合所在的语境;(四)看成语适用的对象、范围和场合是否造成张冠李戴;(五)看成语运用是否因望文生义而误用;(六)看成语是否因画蛇添足而造成前后内容重复。
18.【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辨析近义词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
第一空,“调剂”,指根据医生的处方配制药物,也指把多和少、忙和闲等加以适当的调整;“调节”,指从数量、程度、规模等方面进行调整,使符合标准;根据语境来看,句中是说调整枯燥乏味的生活,应填“调剂”,排除CD两项;
第二空,“门庭冷落”多用于商铺、商店等商业机构,形容被人冷落,来客稀少;“人迹罕至”一般用于较偏僻的野外或者郊外;“渺无人烟”迷茫一片,没有人家,形容十分荒凉。而“鲜为人知”适用范围广泛,很少有人知道;综合分析,句中是说“城市中的那些”“古迹和古迹后面那些有韵味的老故事”,“门庭冷落”和“古迹”不合,“人迹罕至”“渺无人烟”与“城市中”这一语境不合,应使用“鲜为人知”,排除ACD三项。
故选B。
19.【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病句辨析与修改能力。病句原因很多,主要有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语序不当、结构混乱、不合逻辑、表意不明等。判断病句,必须对汉语的语言规范有所了解,首先要仔细阅读句子,第一步凭借语感感知句子有无毛病,再用所学知识(病句类型)作分析。可用压缩句子抓主要成分由整体到局部地判断。
A项,“关键就是在于持之以恒的努力和付出才能够实现”句式杂糅,该句把“关键在于……”与“……能够实现”两句杂糅到一起;
B项,“中国出境游公民的素质明显加强”搭配不当,“素质”搭配“提高”,不能搭配“加强”;
D项,“建设和规划的”语序不当,“建设和规划”改为“规划和建设”。
故选C。
20.【答案】
(1)“贵恙”改为“微恙”或者“小恙”。(2)“内人”改为“家人”。(3)“光顾”改为“作案”。(4)“坑爹”改为“不文明”。(5)“惠存”改为“收藏”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得体性。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审清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面5句话,分别有一个不得体的词语,请找出并提出修改办法”,然后根据语言使用的场合、使用的对象以及对象之间的关系分析是否得体。
第一句是请假条,“我身体偶染贵恙”中“贵恙”错误,“贵恙”,敬辞,对对方的病的敬称,动问他人病情的敬语,此处是说自己患病,可以改为“小恙”;
第二句是倡议书,“学生会倡议大家热爱内人”中“内人”错误,“内人”,屋内之人的意思,对他人称自己的妻子,此处应是说热爱家人,可以改为“家人”;
第三句是公告,“这次小偷入户光顾”中“光顾”错误,“光顾”,敬辞,称客人来到,商家多用来欢迎顾客,此处是说“小偷”,错误,应改为“作案”;
第四句是通知,“是一种坑爹行为”中“坑爹”错误,“坑爹”一般用于讽刺、嘲笑或吐槽不满,意指与本人意愿有很大出入,有欺骗的意思,又包含了几丝“不给力”的意思成分,属于网络用语,与“通知”这一文体不合,可以改为“不文明”;
第五句是“书信”,“我……精心惠存”中“惠存”错误,“惠存”,敬辞,请保存(多用于送人相片、书籍等纪念品时所题的上款),此处用于自己,不当,可以改为“收藏”。
21.【答案】①园依荷淀近连玉塔彤云②庭(或“榭”“轩”“廊”)依西湖(或平湖)近连玉塔彤云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拟写对联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根据提示,写出楹联的下联”,然后根据提示拟下联。从材料来看,“把丰渚园的地理位置和惠州的主要名胜古迹概括其中”“下联叙泗州塔(又称“玉塔),一‘遥’一‘近’,一‘倚’一‘依’,写出了物华天宝聚惠州、紫气彤云映丰渚的特色”,这是对对联内容的解说,而且材料中已经给出了上联“门倚东江遥接罗浮紫气”,这说明下联中要有“近”“依”“彤云”“玉塔”(泗州塔,又称玉塔);“园”可换用“庭”“榭”“轩”“廊”“亭”“台”“阁”等单音词,“荷淀”可换用“西湖”“平湖”等表示地物、景色的双音词;对联末字体现仄起平收,下联应是平声。
22.【答案】【例文】
勿忘优秀传统文化
屈原是谁?这个简单的问题竟引起四个孩童可笑的回答,有说是歌手的,有说是厨师的,有说是医生的,更有甚者竟然说是运动员!理由也让人哭笑不得。屈原是谁?而被歪解和改编的又何止屈原一人?稚子如此,何况大人?这是否说明曾经辉煌的传统文化,已在社会的洪流下,渐行渐远?所以,我们不应该让其日渐淡出我们的视野,勿忘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统文化,刻不容缓!
改革开放后,人们生活水平一天天提高,看起来似乎是好事,但在美剧、日剧、韩剧等外来文化冲击下,还有多少人会记得我们的传统文化?那往日的屈原、杜甫被如今的小鲜肉、帅大叔所取代;那往日“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有彼一人,清扬婉兮”被“老鼠爱大米”“伤不起”等取代;那往日的射礼、守岁被如今的“微信发红包”“群发祝福”所取代……曲水流觞不见了,登高望远不见了,鸿雁传书不见了……我仿佛看到传统文化这年迈的老人,一步一步,叹息着,摇头地,渐渐向西边的夕阳走去;而东边地平线上,一群衣着时尚、打扮新潮的年轻人,正围着韩剧、日影等兴高采烈的笑闹。
正如屈原是谁这个问题,现在很多青少年都回答不出来,甚至还答错了。我们为什么要记住屈原,是因为屈原爱国,不怕牺牲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这种精神也是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因此,每年五月初五就有龙舟竞渡,吃粽子等习俗,这是为了更好地让人们记住屈原,记住屈原那种爱国、不怕牺牲的精神,发扬这些精神,发扬优秀传统文化,所以我们要勿忘优秀传统文化。
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激发我们的责任感。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社会责任感和“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的历史使命感,它感召华夏儿女胸怀天下,志存高远,勇担重任,建功立业。正如屈原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他在国破家亡之际与国家共进退。因此,我们勿忘优秀传统文化。
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爱好和平,追求和谐,有着巨大的包容性,以中庸之道为哲学基础,体现人与人在社会上和谐与协调。中国至今都爱好和平,反对战争,不到最后我们中国都以和平方式与世界相处。正如屈原那时,如果当时无战争、和平,或者屈原就不用死了。所以勿忘优秀传统文化。
优秀传统文化,切忌勿忘,应继承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