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98.55 KB
- 2021-06-03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www.ks5u.com
第21课 自主赏析 项羽之死
他是黑夜中陡然迸发出来的一团天火,从江东熊熊燃烧到阿房宫钜鹿,那闪耀的名字,至今仍镌刻着他的无限荣光。在那片热土,他曾以惊天的怒吼,拔木转石的兽力,席卷半壁江山,锻造出一个大气磅礴的名字——西楚霸王。今天,我们一起学习《项羽之死》,来共同感受陷入末路的项羽又挥洒出怎样的悲壮与豪迈。
1.作家作品
史学家司马迁
司马迁(约前145—?),字子长,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中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被后人尊称为“史圣”。他最大的贡献是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与司马光并称“史界两司马”,与司马相如合称“文章西汉两司马”。
龙争虎斗,楚汉之争
- 14 -
公元前206年10月,刘邦入关,降秦王子婴,还军霸上;12月项羽以盟主身份召开戏下(今陕西临潼东)之会,封18人为诸侯王,自封为西楚霸王,封刘邦为汉王。刘邦多次进攻项羽都被打败,到公元前203年秋,得到韩信的帮助,才足以跟项羽抗衡,项羽乃与刘邦约定:“中分天下,割鸿沟而西者为汉,鸿沟而东者为楚。”定约后,刘邦在张良、陈平、韩信等人的帮助下,围项羽于垓下,迫使项羽在乌江自刎。
2.背景解读
本文选自《史记·项羽本纪》。项羽,名籍,字羽,下相(今江苏宿迁)人,秦末农民起义军领袖。秦二世元年(前209),从叔父项梁在吴(今江苏苏州)起义。在巨鹿之战中消灭了秦军的主力。与之同时,刘邦乘虚从黄河以南攻入关中,接受秦王子婴投降,并派军据守函谷关。项羽破关而入,与刘邦在鸿门相见。不久,双方展开军事斗争,项羽逐渐由优势转为劣势。本文记叙的是项羽一生的最后阶段,由垓下(今安徽灵壁东南)被围到乌江(今安徽和县东北)自刎。
3.文化常识
【阴陵】秦县名,故城在今安徽定远西北。例如: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
【东城】秦县名,故城在今安徽定远东南。例如: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赤泉侯】指汉将杨喜,因破项羽有功,后封赤泉侯。例如: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
【江东】长江在芜湖到南京一段,为自西南向东北流向,秦汉以后习惯称自此以下长江南岸地区为江东。例如: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
- 14 -
1.字音识记
①美人和之(hè) ②骑能属者(zhǔ)
③田父绐曰(dài) ④自度不得脱(duó)
⑤被十余创(chuānɡ) ⑥麾下(huī)
⑦瞋目(chēn)
2.辨形组词
① ②
③ ④
3.通假字
(1)骑皆伏曰(通“服”,心服)
(2)乌江亭长船待(通“舣”,使船靠岸)
4.一词多义
(1)乃
项王乃大惊曰(连词,于是)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动词,是)
汉军乃觉之(副词,才)
乃有二十八骑(副词,仅仅)
(2)亡
此天之亡我(动词,灭亡)
此亡秦之续耳(形容词,灭亡了的)
亡去不义(动词,逃亡)
唇亡齿寒(动词,丢失)
(3)且
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连词,况且)
臣死且不避(连词,尚且)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副词,将要)
吾今且报府(副词,暂且)
(4)泣
- 14 -
项王泣数行下(名词,眼泪)
左右皆泣(动词,哭泣)
5.词类活用
(1)项王军壁垓下(名词用作动词,设营驻守)
(2)田父绐曰“左”(名词用作动词,向左走)
(3)项王则夜起(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4)直夜溃围南出(名词作状语,向南)
(5)项王乃复引兵而东(名词用作动词,向东行)
(6)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名词作使动词,让……当王)
6.古今异义
(1)乃分其骑以为四队
古义:把……分为。
今义:认为。
(2)期山东为三处
古义:山的东面。
今义:山东省。
(3)地方千里
古义:土地纵横,方圆。
今义:某一区域。
(4)吾知公长者
古义:年高有德的人。
今义:年纪和辈分高的人。
7.文言句式
(1)项王则夜起,饮帐中(省略句)
(2)吾知公长者(判断句)
(3)此项王也(判断句)
(4)然今卒困于此(被动句,状语后置句)
(5)籍独不愧于心乎(状语后置句)
(6)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判断句)
- 14 -
(7)骑能属者百余人耳(定语后置句)
(8)汉骑追者数千人(定语后置句)
(9)我何渡为(宾语前置句)
1.在《项羽之死》中,作者为什么要引用《垓下歌》?
提示:司马迁引述《垓下歌》,有很深的用意。
(1)第一句“力拔山兮气盖世”是项羽对自己一生的回顾,表现了他对自己武力的自负和心理、性格上狭隘的特点。
(2)第二句“时不利兮骓不逝”,他把眼前的不能自由奔突归结为势态的不利,而不去反省自己的过失,从自身找原因。
(3)第三、四句“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写了这位“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英雄最后连自己身边的美人也不能保住,这就充分表现出这位盖世英雄处于末路时的哀怨情怀。
(4)因此这首呜咽悲慨的《垓下歌》不仅反映了项羽性格上的缺陷,也反映了他作为英雄人物感性的一面,使这一人物形象更加有血有肉,生动饱满。
2.“愿为诸君快战”。联系当时的军事形势和项羽心理,此处用“快战”比用“决战”等词好在哪里?
提示:项羽带领的楚军已经面临绝境,项羽也知道自己必死无疑。“愿为诸君快战”,表明项羽最后的战斗并不是为了战争的结果,而是为了畅快地、尽情地展现他的勇猛无敌,保住一世英名。就像一次落幕前的演出,要以完美作为结束。如果把“快战”改为“决战”,就带有了鱼死网破的味道,项羽的快意和满足将荡然无存。
3.司马迁是塑造鲜明、生动人物形象的能手,请你简要分析本文在塑造项羽这一人物时运用的手法。
提示:
- 14 -
(1)多角度多层面地刻画人物性格,使其外在形象和内心世界都展现得十分鲜明,从而使人物形象浑厚而富于立体感。
(2)将人物放在尖锐激烈的矛盾冲突之中,在典型的环境中塑造典型的人物。此外,作者还善于在历史事实的关键环节进行合乎情理的艺术加工,写出了许多生动传神的细节。
4.对比阅读《项羽之死》和《鸿门宴》,说一说两篇文章对项羽的描写有什么不同。
提示:(1)①《鸿门宴》是写多人,刘邦的能屈能伸和狡诈,项羽的刚愎自用和脆弱,樊哙的智谋果敢和粗犷忠勇,张良的多谋善断,项伯的简单糊涂,范增的机谋善变,都通过一场宴会表现出来了。②《鸿门宴》是把项羽放到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和紧张的局势之中,通过对比的手法塑造项羽的形象。
(2)《项羽之死》是连续集中地写一人,通过“垓下之围”“东城快战”和“乌江自刎”三个连续的事件集中笔墨塑造项羽的形象:“垓下之围”表现了项羽的多情善感,“东城快战”表现了项羽的勇猛自负,“乌江自刎”表现了项羽的知耻重义。
1.课文主旨
本文通过写项羽一生的最后阶段的言行,表现了他英勇的斗志、拔山盖世的意气和个人英雄主义的性格,对他在苟存与尊严之间勇敢地选择后者的举动,表现了深深的赞叹与惋惜。
2.结构图示
- 14 -
3.写法赏析
(1)巧于构思
作者善于将复杂的事件安排得井然有序,丝毫没有杂乱之感。作者在激烈的战争描写中,突然插入情意缠绵的悲歌别姬一段,使情节发展急缓有致,节奏疏密相间成趣。对突围、快战诸场面,描摹得异常精彩。各战事皆有高潮迭起,各情节之间连接紧密,过渡自然,整篇结构浑然天成,气势磅礴。
(2)综合运用多种描写手法
文章运用了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等手法,多角度、多层次地展现项羽的性格,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如:文章通过描写项羽东城快战中的三次行动,以及快战之前的豪言,表现了项羽豪迈自负的性格特点和勇猛无敌的英雄形象。通过对项羽临死前拒渡、赐马、赠头一连串情节中的神态、语言、动作的描写,表现他知耻重义、视死如归的英雄形象。
4.课文译释
- 14 -
- 14 -
芜湖到南京一段,为自西南向东北流向,秦汉以后习惯称自此
以下长江南岸地区为江东。虽:连词,虽然。地方:土地方圆。
- 14 -
偏义复词和同义复词
一、知识讲解
古代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一般是一个字一个词;现代汉语以双音节词(合成词)为主,两个字一个词。但古代汉语中也有特殊现象,存有少量双音节词(即复词),同义复词和偏义复词就是较典型的两类词。
- 14 -
二、实战演练
阅读下面的文言短文,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元载,凤翔岐山人也。内侍鱼朝恩负恃权宠,不与载协,载常惮之。大历四年冬,乘间密奏朝恩专权不轨,请除之。朝恩骄横,天下咸怒,上亦知之,及闻载奏,适会于心。五年三月,朝恩伏法。载谓己有除恶之功,是非前贤,以为文武才略,莫己之若。
载谓己有除恶之功,是非前贤,以为文武才略,莫己之若。
译文:元载以为自己有清除恶人的功绩,就贬损先贤,认为(天下人的)文才武略,没有谁比得上他。(是非:偏义复词,偏义于“非”,非议、贬损。以为:认为。才略:才能、谋略)
参考译文:
- 14 -
元载,是凤翔岐山人。内侍鱼朝恩依恃皇帝恩宠,与元载不和,元载常常怕他。大历四年冬天,(元载)趁机密奏鱼朝恩独揽大权,行为不合法度,请求将他清除。鱼朝恩傲慢专横,天下人都怨恨他,皇帝也知道这件事,等听到元载的上奏,正好符合他的心意。大历五年三月,鱼朝恩被诛杀。元载以为自己有清除恶人的功绩,就贬损先贤,认为(天下人的)文才武略,没有谁比得上他。
[课内素材]
【素材积累】
秦末,刘邦与项羽各自攻打秦朝的部队,刘邦兵力虽不及项羽,但刘邦先破咸阳,项羽勃然大怒。派英布袭击函谷关,项羽入咸阳后,到达戏西,而刘邦则在霸上驻军。刘邦的左司马曹无伤派人在项羽面前说刘邦打算在关中称王,项羽听后更加愤怒,下令次日一早让兵士饱餐一顿,击败刘邦的军队。一场恶战在即。刘邦从项羽的叔父项伯口中得知此事后,请求项伯在项羽面前说情,项伯答应了并让刘邦次日前来谢项羽。鸿门宴上,虽不乏美酒佳肴,但却暗藏杀机。项羽的亚父范增,一直主张杀掉刘邦,在酒宴上,一再示意项羽发令,但项羽却犹豫不决,默然不应。范增召项庄舞剑为酒宴助兴,想趁机杀掉刘邦,而项伯为保护刘邦,也拔剑起舞,掩护了刘邦。在危急关头,刘邦部下樊哙带剑拥盾闯入军门,以身保护刘邦,刘邦借口上厕所乘机溜走。刘邦部下张良入门为刘邦推脱,说刘邦不胜饮酒,无法前来道别,向项羽献上白璧一双,并向大将军范增献上玉斗一双。不知深浅的项羽收下了白璧,气得范增拔剑将玉斗撞碎并大骂项羽。
【运用示例】
“力拔山兮气盖世。”还记得年少时的你,曾立下大志,要学“万人敌”并取代秦始皇,言语中的刚硬令你的叔叔项梁为之震惊。后来发生的事证明你并没有说大话。钜鹿之战时,你率部将破釜沉舟,大败秦军,内心的刚毅使你成就了西楚霸王的大业。“时不利兮骓不逝。”
- 14 -
纵然你有豪迈、刚硬的气概,此时也只剩下哀愁,时机于你不利,战事于你不顺。你的孤傲,你的刚硬不允许你有这样的败退,你不愿忍辱负重,不肯过江东。成也刚硬,败也刚硬,你的刚硬让你在最后关头毫不犹豫地举起利剑,让乌江的浪花见证“刚”的陨落,这无疑是你缺乏柔软智慧的表现。
[拓展阅读]
读项羽
一考生
数不尽的是万世风流人物,道不完的是千古如烟往事。历史的画卷被如沙的光阴悄悄掩埋,残缺的记忆被无情的江水渐渐侵蚀。当我们回首时已无痕迹,只有那亘古的风,带着古老的气息,拂过石碑上模糊的文字,沿着时间的轨迹去品读古老的故事。
(一)兴起
随着一声令下,数不清的战船北渡黄河而去,河水汹涌澎湃,奔腾浩荡,却浸不湿楚军将士灭秦的决心,浇不灭他们的誓言“楚虽三户,灭秦必楚”。
随着一声令下,不计其数的锅釜瞬间被砸烂,说不尽的舟舸刹那间沉入水底,退却的念头被彻底砸烂了,但它却激起了战士们胸中视死如归的杀敌斗志。
随着一声令下,仅仅两万楚军向秦二十万大军步步逼近,一时间硝烟四起,杀声震天,楚军将士无不以一当十,冲锋陷阵。秦军士卒吓得面如土色,抱头鼠窜。项羽数冲于混乱之中,杀敌数十百。最后他们虏王离,降章邯,杀苏角,创造了世界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奇迹。
项羽从“发事”至自立为王只用了三年的时间,何也?因为此刻他读懂了天下的形势——天下苦秦久矣。他的做法是族灭暴秦,顺应民心,常言道:“得民心者得天下。”因此项羽成为霸王也就理所当然了。
(二)失败
随着一声令下,二十万秦国降军一夜之间在新安全被活埋。他们悔恨当初投降楚军,他们在下落的泥中唱着家乡的曲子,九泉下的冤魂期盼着有朝一日听到楚军败北的声音。
- 14 -
随着一声令下,项羽的军队在垓下被汉军层层包围起来,曾经不可一世的楚军如今是四面楚歌、草木皆兵。无奈之中项羽率亲兵八百骑冲出汉军的重重包围,落荒而逃……
随着一声令下,骁勇善战的汉军扬鞭催马,追逐穷寇。狼狈的项羽带着仅剩的二十八骑败走乌江,临死前却发出怨天尤人的“不利兮”一声长叹。悠悠的乌江水至今吟叹“虞今安在,自古红颜多薄命,姬耶怎奈独留青冢向黄昏”。
项羽“三年而王,四年而亡”,何也?因为他根本就读不懂“政治”这本书。新安之夜坑杀降军,是他道义上的失义;鸿门宴上的优柔寡断,是他军事上的失策;错封刘邦于西蜀,是他战略上的失误;听信谗言、赶走范增,是他用人的失当……试想,一个道义上失义、军事上失策、战略上失误、用人上失当、组织上失和、政治上失利的人,怎会有好的结局?打开“政治”这本书,项羽只看到“武力得天下”的所谓的硬道理,却对“天时地利人和”与“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这样的忠告熟视无睹。难怪后人感慨:“鹿野沉舟王业兆,鸿门斗碎霸图空。”
(三)教训
项羽因读懂天下形势而称王,又因读不懂形势而失败。这是项羽的教训,也是我们的教训。一个人,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国家要学会审时度势,只有读懂了社会形势、政治形势、国际形势,才能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赏析】 本文对项羽失败的历史做了客观理性的分析,逻辑严密,论证合理;冷静的论述中流露出作者的惋惜之情。分节小标题使文章思路清晰,衔接自然新颖,具有创新意识。
- 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