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5.00 KB
  • 2021-06-03 发布

2017-2018学年江苏省连云港市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

  • 22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17~2018 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考试 高二语文试题 1. 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在美国 对俄制裁的大环境下,印度正在打算与俄罗斯进行军事技术领域的合作,跟 美国 。若作为世界第一军备进口大国的印度真的这样做,无疑要让美国的制裁行动 变得 了。 A. 殚精竭虑 唱对台戏 子虚乌有 B. 殚精竭虑 当面锣,对面鼓 子虚乌有 C. 处心积虑 唱对台戏 形同虚设 D. 处心积虑 当面锣,对面鼓 形同虚设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成语意思和用法的辨析。首先把握成语的意思,然后结合语境 进行选择。“殚精竭虑”,用尽精力,费尽心思;“处心积虑”,千方百计地盘算(多含贬 义)。第一处是说美国千方百计盘算对俄进行制裁,从情感色彩的角度应使用“处心积虑”。 “唱对台戏”,比喻采取与对方相对的行动,来与对方竞争或反对、搞垮对方;“当面锣, 对面鼓”,比喻面对面地商量、对证或争论。第二处说“印度正在打算与俄罗斯进行军事技 术领域的合作”,印度的这一做法与美国对俄制裁的做法相反,应使用“唱对台戏”。“形 同虚设”,形式上虽有,却不起作用,如同没有一样;“子虚乌有”,指虚构的或不真实的 事情。第三处,是说印度与俄罗斯的合作会让美国的制裁行动不起作用,应使用“形同虚设”。 对于词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 等。第二,辨析感情。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解答 词语题,第一、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第二、注意词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 三、要注意词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 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 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2. 下列各项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韩愈,世称“韩昌黎”,曾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中唐古文运动倡导者。主张文 道合一,提倡古文,反对骈文,认为文章须“唯陈言之务去”。 B. 杂说是一种议论兼叙述的短文,往往亦庄亦谐、能近取譬、言简意深、风趣警策。韩愈的 《杂说》、柳宗元的《捕蛇者说》都是杂说的典范作品。 C. “释褐”指脱去平民衣服,喻始任官职;“致仕”指官员到任工作;“乞骸骨”指官员年 老上书请求告老还乡。 D. “刺史”,汉唐时州的主管官称刺史,和宋代的知州地位相当。“司农卿”,唐时为司农 寺长官,掌管国家储粮用粮事务。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各项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这是 考查学生对文学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 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 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 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C 项,“‘致仕’指官员到任工作”错误,“致 仕”应是指官员退休。 3. 学校为文学社、书法社、绘画社和摄影社各准备了一副对联,对联与社团对应恰当的一项 是( ) ①常向秋山寻妙句 又驱春色入毫端 ②还我庐山真面目 爱他秋水旧风神 ③笔走龙蛇堪称妙 书到瘦硬方有神 ④螺黛淡描西子面 柳风轻拂小蛮腰 A. ①摄影社②文学社③书法社④绘画社 B. ①文学社②摄影社③书法社④绘画社 C. ①摄影社②文学社③绘画杜④书法社 D. ①文学社②绘画社③书法社④摄影社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对联与社团对应恰当的一项”。这就要求考生先要明确 每个社团的特点,即“文学社、书法社、绘画社和摄影社”各自的特点,然后分析所给的对 联,找出与该社团相关的地方。①“常向秋山寻妙句,又驱春色入毫端”,意思是“经常对 着秋天的山色来寻找灵感捕捉奥妙的句子,又把春天的美景驱赶到笔尖描绘下来”,由“妙 句”“豪端”可知应是“文学社”。②“还我庐山真面目,爱他秋水旧风神”,由“真面 目”“旧风神”可知应是“摄影社”。③“笔走龙蛇堪称妙,书到瘦硬方有神”,“笔走龙 蛇”是形容书法笔势雄健活泼。“瘦硬”指字体瘦细而劲健。这应是书法社。④“螺黛淡描 西子面,柳风轻拂小蛮腰”,螺黛,是古代妇女用来画眉的一种青黑色矿物颜料。由“螺 黛”“淡描”等可知,这是绘画社。 4.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散文中的人写得是否成功,很大程度上要依赖于你平时的观察是否细致深入, 真诚 的情感融入是最能打动人心的。 ①以情感人是永不过时的写作法则 ②如果说这是老生常谈 ③要努力地把你的情感融进文字之中 ④不要掩藏、修饰你的情感 ⑤那么,另外一点容易被忽略的是你对记叙对象的情感深度 A. ②⑤③④① B. ②⑤①③④ C. ①③②④⑤ D. ①④②③⑤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属于语句的排序题。从题干来看,这是属于有语境的排序题,横线 前面说散文中人写得是否成功“很大程度上要依赖于你平时的观察是否细致深入”,横线后 面说“真诚的情感融入是最能打动人心的”,由此可知,这段文字主要是从细致深入的观察 和融入的情感两个方面说散文中人物的塑造,分析五个句子可以发现,⑤①③④这四个句子 都与“情感”有关,也就是说与横线后面的内容关系密切,故这几个句子应放在后面,只有 ②没有关涉“情感”,故应放在开头,借助“如果”这一表假设的关联词把内容过渡到“情 感”上来,这就排除 CD 两项;②和⑤之间由“如果……那么”这两个关联词连到一起,①先 总说,“以情感人是永不过时的写作法则”,紧跟着③④是说具体的操作过程,而且从横线 后面“真诚的情感融入……”可知,如果把①放在最后就与后面内容不连贯,故排除 A 项, 选 B 项。 5. 下列句子中交际用语使用得体的一项是( ) A. 快要退休的王老师仍在为培养我们的孩子尽绵薄之力,我们深受感动。 B. 令爱这次在音乐大赛中获奖,多亏您悉心教导,我们全家都很感激您。 C. 欣闻母校 00 年校庆将于 10 月 20 日降重举行,届时我一定拨冗出席。 D. 各位书友,《梁衡散文集》业已售罄。本店一旦到货,当函请各位光临。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句子中交际用语使用得体的一项”,这是考查语言 表达的得体性。考生应关注语言使用的场合、使用的对象以及对象之间的关系。D 项,“函请”, 用书信请求或邀请;“光临”,敬辞,称宾客来到。使用正确。A 项,“绵薄之力”,谦辞, 指微不足道的力量 ,尽自己的努力去帮助别人,句中说别人,使用不当。B 项,“令爱”, 敬辞,敬称他人的女儿,多用于称呼对方的女儿。而从句中来看,应是说自己女儿,可改为 “小女”。C 项,“拨冗”,敬词,(对方)于繁忙中抽出时间。句中说自己,错误。 点睛:所谓“得体”,就是根据内部语境(上下文)和外部语境(语言交际的各种情境条件, 如:时间、地点、场合、对象、目的、话题、使用语言流露出的情感色彩等)选用恰当的语 句来表情达意表达方式适合特定的语境,包括文体色彩、语体色彩(口语与书面语)、感情色 彩(褒义与贬义)、交际目的、交际场合、交际对象、交际手段的差异,还要注意敬词、谦词 的使用(用语要注意礼貌的要求)、转述语言得体等等。语言表达得体:一要思索在某种特定 的语境中能说什么,不能说什么;说什么好,说什么不好;怎样说有分寸,怎样说没有分寸; 怎样说效果好,怎样说效果不好。二要考虑说话人的地位、身份、文化素养、生活阅历等方 面的差异;更要考虑听话人的诸多情况三要根据不同的交际场合,选择不同的表达方式,做 到有的放矢、准确得体、恰到好处。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王彦章画像记 欧阳修 太师王公,讳彦章,字子明,郓州寿张人也。事梁为宣义军节度使,以身死国,葬于郑 州之管城。晋天福二年,始赠太师。 公在梁,以.智勇闻。及梁末,小人赵岩等用事,梁之大臣老将,多以谗不见信,皆怒而. 有怠心。而梁亦尽失河北,事势已去,诸将多怀顾望。独公奋然自必.,不少屈懈,志虽不就, 卒死以忠。公既死而梁亦亡矣。悲夫! 五代终始才五十年,而更十有三君,五易国而八姓。士之.不幸而出乎其时,能不污其身, 得全其.节者,鲜.矣。公本武人,不知书,其语质。平生尝谓人曰:“豹死留皮,人死留名。” 盖其义勇忠信出于天性而然。予于《五代书》,窃有善善恶恶之志,至于公传,未尝不感愤叹 息。惜乎旧史残略,不能备公之事。 康定元年,予以节度判官来此,求于滑人,得公之孙睿所录家传,颇多于旧史。其记德 胜之战,尤详。又言敬翔怒末帝不肯用公,欲自经于帝前;公因用笏画山川,为御史弹而见 废。又言公五子其二同公死.节。此皆旧史无之。又云,公在滑,以谗自归于京师,而史云召 之。是时,梁兵尽属段凝,京师赢兵不满数千;公得保銮五百人之郓州,以力寡,败于中都。 而史云将五千以往者,亦皆非也。 公之攻德胜也,初受命于帝前,期.以三日破敌;梁之将相,闻者皆窍笑。及破南城,果 三日。是时庄宗在魏,闻公复用,料公必速攻,自魏驰马来救,已不及矣。庄宗之善料,公 之善出奇,何其神哉! 今国家罢兵四十年,一旦元昊反,败军杀将,连四五年,而攻守之计,至今未决。予尝 独持用奇取胜之议,而叹边将屡失其机。时人闻予说者,或笑以为狂,或忽若不闻;虽予亦 惑,不能自信。及读公家传,至于德胜之揭,乃知古之名将,必出于奇,然后能胜。然非审 于为计者不能出奇;奇在速,速在果。此天下伟男子之所为,非拘牵常算之士可到也。每读 其传,未尝不想见其人。 节选自《欧阳文忠公集·王彦章画像记》 注:①敬翔:梁朝宰相。②末帝:梁末帝。 6.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独公奋然自必. 必:坚定 B. 得全其节者,鲜.矣 鲜:少 C. 又言公五子其二同公死.节 死:为……而死 D. 期.以三日破敌 期:期待 7. 下列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以.智勇闻/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 B. 士之.不幸而出乎其时/宁能知人之.卒不救 C. 皆怒而.有怠心/泉甘而.土肥 D. 得全其.节者/非子房其.谁全之 8.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非审于为计者不能出奇;奇在速,速在果。 (2)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君臣之首,入于太庙。(欧阳修《<伶官传>序》) 9. 结合全文,说说王彦章“义勇忠信”表现在哪些地方? 【答案】6. D 7. B 8. (1)不过,不能周密计划的人便难于出奇,并且出奇要迅速,迅速在于果断。 (2)当庄宗用绳子捆绑着燕王父子,用木匣子装着梁君臣的首级,进入太庙。 9. ①以身死国 ②救国不懈 ③保全气节 ④为国献策 ⑤三日破敌 【解析】 6.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意思和用法,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 正确的一项”。D 项,“期以三日破敌”,“期”如解释为“期待”,与语境不合,文章第五 段说“公之攻德胜也,初受命于帝前,期以三日破敌”,意思是“彦章进攻德胜城的时候, 在接受皇帝军令时,保证在三天之内破敌”,“期”应解释为“约定时日”。理解文言实词 的意思,可以采取因文定义法: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 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意项。答题时要把实词 放回到原文语境中,结合上下文意思去理解。可采取代入原文法、课内回顾法、成语迁移法。 可将词义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判断对错。结合语境,理解实词含义,要注意一词 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要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 通过语法特征推断出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 7.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思和用法。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 同的一项”。B 项,两个“之”都是处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A 项,“以智勇闻”中 “以”是介词,凭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中“以”是介词,把。C 项,“皆怒而有怠心” 中“而”是连词,因而;“泉甘而土肥”中“而”是连词,表并列。D 项,“得全其节者”中 “其”是代词;“非子房其谁全之”中“其”是语气词,表反问语气。 点睛:虚词的辨析方法如下:一、关注词性差异。二、把握位置不同。很多虚词的用法和意 义都会随其在句中位置的改变而改变,明确这一点,不仅能在学习的时候做到纲举目张,事 半功倍,答题时也能给我们提供一个更为清晰而高效的思路。三、理解用法本质。应该说大 多数虚词的用法都是比较容易理解的,只要多积累,多总结,熟练掌握并不难,但对其中一 些虚词的重要用法,如果没有准确、深刻的认识,只看表象而抓不住其本质特征,便很容易 在做题时丢分。四、结合具体语境。考试答题时,面对试卷中陌生的语段,我们一定要根据 “词不离句、句不离段”的原则,结合具体语境,在准确理解句意的基础上判断相应虚词的 用法和意义,切不可机械、盲目。本题中,比如“之”,在句中的位置一样,都是在主谓之 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8.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文言文翻译能力。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 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然后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 译法,逐字进行翻译。第一句中,“然”,然而,表转折;“审”,详细周密;“果”,果 断。第二句中,“方”,当……时;“系燕父子以组”状语后置句,应为“以组系燕父子”, “系”,捆绑;“函”,名词活用为动词,用木匣子装着。 9.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首先审题,把握题干的要求, “结合全文,说说王彦章‘义勇忠信’表现在哪些地方”。如第一段“以身死国”,第二段 “独公奋然自必,不少屈懈,志虽不就,卒死以忠”,如第三段“能不污其身,得全其节者, 鲜矣。公本武人,不知书,其语质。平生尝谓人曰:‘豹死留皮,人死留名。’盖其义勇忠 信出于天性而然”,如第五段“公之攻德胜也,初受命于帝前,期以三日破敌;梁之将相, 闻者皆窍笑。及破南城,果三日”,考生可以根据这些内容概括王彦章“义勇忠信”的表现。 参考译文 太师王彦章,字子明,郓州寿张人。在后梁任过宣义军节度使,以身殉国,葬在郑州管 城。晋天福二年,才赠太师称号。 在后梁,他以智勇双全闻名。到了梁朝末,小人赵岩等专权,梁的大臣老将多因谗言不 被皇帝信任,都心怀愤怒而对国事懈怠。而梁朝也因此完全失去了河北之地。大势已去,军 中将领对时局都抱观望态度,只有彦章发奋坚持不渝,没有丝毫退缩懈怠,报国之志虽未成 功,但终于以死尽忠。彦章已去,梁也随即灭亡了,可悲啊! 五代从开始到结束,才五十年,却更换了十三位国君,五次改朝换代,八姓先后掌握政 权。士人不幸出生在这个时代,能保持自身不受污染,终生重视名节的实在太少了!彦章本 来是一个带兵打仗的武夫,不懂文化,言语质朴,平生经常对人说:“豹死留皮,人死留名。” 他的义烈勇敢、忠诚守信都是出自他的天性。我编写《五代史》,曾怀有扬善贬恶的意图,写 到彦章的传记,深为他的经历感愤叹息,可惜旧五代史残缺简略,不能详细记载他的事迹。 康定元,我因担任节度判官来到滑州,向滑州人寻求有关彦章的材料,终于找到彦章的 孙子王睿所记录的《家传》,内容比旧史丰富,其中记得胜之战尤其详细。《家传》又提到梁 朝宰相敬翔因恼怒梁末帝不肯起用彦章,想在末帝面前自杀。还提到彦章因为用朝笏在地上 指画山川形势,被御史弹劾。又说彦章五个儿子,有两个与其一道殉节。这些都是旧史没有 的。又说,王彦章在滑州时,因为谗言从京师回到家乡,但历史书上说是被召用。这时候, 梁兵全都归段凝统率,京城中瘦弱的兵不足几千人;王彦章得到保护皇帝的五百人到郑州, 因为力量薄弱,在中都打了败仗,可是史书却说王彦章率领五千人前往,这也都是不正确的。 彦章进攻德胜城的时候,在接受皇帝军令时,保证在三天之内破敌。后梁的将相们听到 这样的话都在暗暗发笑。等到攻破德胜城南门的时候,果然只有三天。这个时候,庄宗在魏 地,听说王彦章再次被起用,料想王彦章一定会快速进攻,就从魏地骑着快马来救,已经来 不及了。庄宗善于预猜,而王彦章却善于使用奇计,是多么神奇啊! 现在我们宋朝有四十没打过仗了,一朝元昊反叛,便打败我们的军队,杀死我们的将领, 接连四五如此,可我们到现在还没有制定出攻守的策略。我曾独自坚持出奇制胜的建议,但 遗憾边防将领屡次失掉机会。同时人们在听到我的说法时,有人笑我狂妄,有人根本不予理 睬。就是我自己也感到迷惘,不敢确定自己的意见是否正确。等到读了王彦章家传,看到德 胜大捷,才知道古来名将,必定是出奇才能制胜。不过,不能周密计划的人便难于出奇,并 且出奇要迅速,迅速在于果断。这才是天下伟人的举动,不是那些被常规所束缚的人能办得 到的。我每次读他的家传,总是想象王彦章的模样。 10.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苏幕遮·怀旧 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1)词上片所写之景具有怎样的特点,请简要赏析。 (2)结合下片内容,说说作者是如何抒发羁旅相思之情的。 【答案】(1)寥廓(阔远)、悲凉、多彩(秾丽)。景含天、地、山、水等,意境阔远;落叶、 寒水、斜阳、远草,萧飒悲凉;碧、黄、翠等,色彩鲜明。 (2)第一句点出“乡魂”“旅思”,直抒胸臆;二、三两句用梦魂难接、休倚高楼衬托相思 之苦;最后一句借酒浇愁,愁至高潮,写出相思之深。 【解析】(1)试题分析:题干要求简要赏析“词上片所写之景”的特点。这是考查学生鉴赏 诗歌中景物形象的能力。首先到上阕中圈出所写的景,把握这些景的特点。“碧云天,黄叶 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上片写秾丽阔远 的秋景,暗透乡思。起首“碧云天,黄叶地”两句,即从大处落笔,浓墨重彩,展现出一派 长空湛碧、大地橙黄的高远境界,而无写秋景经常出现的衰飒之气。“秋色连波,波上寒烟 翠”两句,从碧天广野到遥接天地的秋水。秋色,承上指碧云天、黄叶地。这湛碧的高天、 金黄的大地一直向远方伸展,连接着天地尽头的淼淼秋江。江波之上,笼罩这一层翠色的寒 烟。“寒”字突出了这翠色的烟霭给与人的秋意感受。这两句境界悠远,与前两句高广的境 界互相配合,构成一幅极为辽阔而多彩的秋色图。“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 外。”傍晚,夕阳映照着远处的山峦,碧色的遥天连接这秋水绿波,凄凄芳草,一直向远处 延伸,隐没在斜阳映照不到的天边。这三句进一步将天、地、山、水通过斜阳、芳草组接在 一起。上阕选取天、地、山、水、落叶、斜阳、远草等景物,色彩鲜明,构成了一幅寥廓悲 凉而又多彩的画面。 (2)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结合下片内容,说说作者是如何抒发羁旅相思之情的”,这是 考查抒发情感的方式。“黯乡魂,追旅思”紧承芳草天涯,直接点出“乡魂”“旅思”。“乡 魂”与“旅思”意思相近。两句是说自己思乡的情怀黯然凄怆,羁旅的愁绪重叠相续。上下 互文对举,带有强调的意味,而主人公羁泊异乡时间之久与乡思离愁之深自见,这是使用直 抒胸臆的方式来抒情。“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九字作一句读。说“除非”,足见只有 这个,别无他计。言外之意是说,好梦做得很少,长夜不能入眠。这就逗出下句:“明月楼 高休独倚。”月明中正可倚楼凝思,但独倚明月映照下的高楼,不免愁怀更甚,不由得发出 “休独倚”的慨叹。词人以梦魂难接、休倚高楼来衬托相思之苦。“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因为夜不能寐,故借酒浇愁,但酒一入愁肠都化作了相思泪,这真是欲遣乡思反而更增乡思 之苦了。诗歌情感的表达方式主要有两种,其一是直接表达,出现情感词,其二是借助意象、 典故来表达。 11.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汩余若将不及兮,______________。(屈原《离骚》) (2)______________,而后万今将图南。(庄子《逍遥游》) (3)顺风而呼,______________,而闻者彰。(荀子《劝学》) (4)______________,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李白《蜀道难》) (5)夜深忽梦少年事,______________。(白居易《琵琶行》) (6)落花人独立,______________。(晏几道《临江仙》) (7)______________,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欧阳修《醉翁亭记》) (8)______________,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论语·颜渊》) 【答案】 (1). (1)恐年岁之不吾与 (2). (2)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 (3). (3) 声非加疾也 (4). (4)剑阁峥嵘而崔嵬 (5). (5)梦啼妆泪红阑干 (6). (6) 微雨燕双飞 (7). (7)树林阴翳 (8). (8)君子成人之美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名句的识记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 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本题属于后者。对于语境型默写,考生应先 分析语境,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回顾诗句。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夭阏、疾、翳、 崔嵬、妆、阑、燕、峥嵘。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接通地脉 陈忠实 ①我在两年前调入省作协当上专业作家,妻子和孩子的户籍也随之从乡村转入城市,几 乎就在那一年,我索性决定从城镇回归乡村老家。我在祖居的屋院里读中国新时期文学一浪 高过一浪的小说,读着刚刚翻译过来的陌生的世界名著,也写着我的小说,是一个不再依赖 土地丰歉生存着的乡村人了。 ②村里的乡亲有人送来一把春天的头一茬韭菜,几个刚刚孕肥的嫩包谷穗子,一篮沾着 湿土的红苕,常常引发我内心的微妙感慨,过去我曾拿着这些东西送给西安城里的朋友,现 在我自己反倒成为接受者了。我在接过一把韭菜一篮红苕几个嫩包谷穗子的时候,分明意识 到我和这块土地依存的关系割断了,尽管还住在祖居的老屋里,尽管出出进进还踩踏着这方 土地,却无法改变心底那一缕隐隐的空虚的发生。 ③我对村长好心好意的提议之所以犹疑不定,是因为我已无资格耕种哪怕巴掌大一块土 地了。村长显然早已揣透了我的顾虑,解释说,村口场塄下这一畛子地,猪拱鸡刨,你交回 的那二分地分给谁谁都不要,这几年都荒着,你种点包谷谁也没意见。 ④我便种上了包谷。这二分地在村子东头的场塄下。大约整整干了三天,手掌上的血泡 儿用纱布缠了几层,仍有血丝渗出来。又过了几天,于夕阳沉落西原的傍晚,我在湿漉漉的 地皮上看见一根根刚冒出来的嫩黄的旋管状的包谷苗子时,心底发生了好一阵响动。我坐在 被太阳晒得温热的土墚上,感觉到与脚下这块被许多祖宗耕种过的土地的地脉接通了,我的 周身的血脉似乎顿然间都畅流起来了。 ⑤我在这二分地里间苗定苗,锄草施肥。三伏的大旱时节抽水灌溉,我便脱了鞋子,用 铁锨挖开灌渠的口子把水放进地里,双脚踩着沁人肌肤的井水,让每一株包谷都浇灌得足饱。 眼瞅着包谷拔节了,冒出天花和红缨来,绿色的包谷穗子日渐肥大起来,剥开一条缝儿, 已经孕出白色的一排排颗粒,用指甲轻轻掐一下,牛奶似的稠汁蹦溅到我脸上。我掰下一篮, 剥去绿色的皮壳,等待周末从寄宿中学回家的女儿,那是作为一个父亲最温馨的等待时刻。 我后来在这二分地里种过洋芋(土豆),收获的果实堆在屋角,有亲友来家,便作为礼物相送。 也种过白菜和萝卜,只有载种大葱大获成功,许是我勤于松土,那葱长得又粗又高,葱白尤 其多,做料子菜自不必说,剥了皮生吃也很香甜,我常常是一口馍一口生葱吃得酣畅淋漓。 ⑥我在这二分地里的庄稼和蔬菜的劳动中,渐渐稀少了到河堤散步的习惯,或者说替代 了。我在一天的阅读或写作之后,傍晚时分习惯到灞河边上散步,活动一下在桌椅间窝蜷了 一天的腰和腿。河堤内侧的滩地里是汗流浃背忙于做事的男人和女人,河堤外侧的沙滩上是 割草放羊的孩子,我往往在那种环境里感到不自在,很难生出古典和现代才子们赏山阅水的 情致来。现在,当我在那二分地里为包谷除草或为大葱培壅黄土的时候,满脸汗水满手土屑, 猛不防会有一个我能闻声辨人的人发出的声音:“还是把式喀!”然后就在地头坐下来,或 者他抽我递给他的雪茄,或者我抽他的旱烟,然后说他儿子或女儿遇着什么难事了,需得我 去帮忙交涉,我比他的“面子”大哇……我往往在那种时刻,比之在河堤上散步时的感觉稍 好。 ⑦这几年间,大概是我写作生涯中最出活的一段时光,无论是中篇《蓝袍先生》、《四妹 子》、《地窖》等,以及许多短篇小说,还有费时四年的长篇《白鹿原》,我在书案上追逐着一 个个男女的心灵屏气凝神专注无杂,然后于傍晚到二分地里来挥镢把锄,再把那些缠绕在我 心中的蓝袍先生四妹子白嘉轩田小娥鹿子霖黑娃们彻底排除出去,赢得心底和脑际的清爽。 只有专注的体力劳作,成为我排解那些正在刻意描写的人物的有效举措之一,才能保证晚上 平静入眠,也就保证了第二天清晨能进入有效的写作。这真是一种无意间找到的调解方式, 对我却完全实用……我在二分地的包谷苗间大葱行间重归沉静。 (有删改) 12. 第①段在文章中有何作用? 13. 结合文章④~⑥段内容,简要分析“我”在重新种地以后的情感变化过程。 14. 请从表达方式的角度赏析第⑥段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15. 请探究文章题目“接通地脉”蕴含了哪几层深意。 【答案】12. 介绍自己的身份的生活状态,为下文写种地与写作作铺垫 13. 畅快,从辛苦劳作后看到包谷出苗感觉血脉畅流可以看出;满足,从送礼物和吃生葱可 以看出;自在,从与人交流中可以看出 14. 记叙、描写、抒情相结合,通过具有乡土气息的语言和事件写出作者的生活状态,表达 了我与乡亲们的亲密情感。 15. (1)“接通地脉”可以使“我”活得踏实;(2)“接通地脉”是“我”写作的源泉;(3) “接通地脉”体现了“我”对故乡的深厚情感;(4)“接通地脉”阐述了土地对于人的意义, 体现了我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解析】 12.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第①段在文章中有何作用”,这是考查段落的作用,一般从内 容和结构两个角度作答。首先看第一段写了什么内容,“我在两年前调入省作协当上专业作 家,妻子和孩子的户籍也随之从乡村转入城市,几乎就在那一年,我索性决定从城镇回归乡 村老家。我在祖居的屋院里读中国新时期文学一浪高过一浪的小说,读着刚刚翻译过来的陌 生的世界名著,也写着我的小说,是一个不再依赖土地丰歉生存着的乡村人了”,作者在第 一段介绍了自己的身份、生活状态,即“专业作家”“回归乡村老家”,再考虑这些内容与 下文的关联,主要是为下文写种地与写作做了铺垫。 点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位置定位,句段在文中、段中的位置不同,其作用也不同,这是 首先要考虑的。然后把握句段的基本内容,这是答题的前提和基础,接着就要抓住句段与上 下文的联系,这是答题的关键,最后还要把握常见的答题模式。内容上,写了什么(强调了 什么),抒发了什么感情,进一步写出了什么(题旨或作者意图)。结构上,要根据位置思考, 比如本题是考查开头段的作用,一般从下面几个角度思考,一是看与标题的关系,即点题, 照应标题,二是看与下文的关系,引起下文,如为下文写……做铺垫(张本,埋下伏笔),与 下文……形成对比(反衬),照应下文……。 13.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结合文章④~⑥段内容,简要分析‘我’在重新种地以后的情感变 化过程”,这是考查学生梳理情节概括人物情感变化的能力。题干已经明确了设题的区域, 在④~⑥段。如第四段“我在湿漉漉的地皮上看见一根根刚冒出来的嫩黄的旋管状的包谷苗子 时,心底发生了好一阵响动。我坐在被太阳晒得温热的土墚上,感觉到与脚下这块被许多祖 宗耕种过的土地的地脉接通了,我的周身的血脉似乎顿然间都畅流起来了”,“我”辛苦劳 作后看到包谷出苗感觉血脉畅流,体现出内心的畅快;如第五段“我掰下一篮,剥去绿色的 皮壳,等待周末从寄宿中学回家的女儿,那是作为一个父亲最温馨的等待时刻……有亲友来 家,便作为礼物相送……我常常是一口馍一口生葱吃得酣畅淋漓”,面对自己的劳动成果, “我”的内心是满足的;如第六段“河堤内侧的滩地里是汗流浃背忙于做事的男人和女人, 河堤外侧的沙滩上是割草放羊的孩子,我往往在那种环境里感到不自在,……我往往在那种 时刻,比之在河堤上散步时的感觉稍好”,这些内容体现出“我”的自在。考生根据这些内 容进行概括即可。 14.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从表达方式的角度赏析第⑥段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这是考 查学生鉴赏品味文章语言的能力。题干已经指出了鉴赏的角度,即“表达方式”。“表达方 式”主要包括描写、记叙、抒情、议论以及说明。“‘还是把式喀!’然后就在地头坐下来, 或者他抽我递给他的雪茄,或者我抽他的旱烟,然后说他儿子或女儿遇着什么难事了,需得 我去帮忙交涉,我比他的‘面子’大哇……我往往在那种时刻,比之在河堤上散步时的感觉 稍好”,这一段文字有记叙,主要是叙述我与乡亲的交流互动,其中还有语言描写和动作描 写,作者在描写和记叙之中融入了个人的情感,借助具有乡土气息的语言和事件写出作者的 生活状态,表达了我与乡亲们的亲密情感。鉴赏表达特色题,须从三方面建立起模式:构建 起关于表达特色(表达技巧、艺术表现)的知识网络系统模式。如常见的描写技巧、修辞手 法、表现手法,每一方向下的任何一种手法技巧的辨认及表达效果,都应在头脑中建立并储 存起来。把握思维模式,从五个角度切入思考。①修辞手法(优先) ;②表现手法(次之) ; ③表达方式(其次) ;④ 文章章法;⑤语言表达(④⑤两个角度考查时,一般有明确的提 示) 。思考分析时的两个结合。 ①解答任何表达特色题必须与文章的中心相结合。没有纯 客观的艺术技巧,任何艺术技巧都是为文章中心服务的。②解答表达特色题应该和语言相结 合。 15.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探究文章题目‘接通地脉’蕴含了哪几层深意”,这是探究题。 首先到文中圈出与“接通地脉”相关的句子,然后按照由表及里的顺序分析其内涵。如第一 段“我索性决定从城镇回归乡村老家”,如第二段“我在接过一把韭菜一篮红苕几个嫩包谷 穗子的时候,分明意识到我和这块土地依存的关系割断了,尽管还住在祖居的老屋里,尽管 出出进进还踩踏着这方土地,却无法改变心底那一缕隐隐的空虚的发生”,如第三段“我对 村长好心好意的提议之所以犹疑不定,是因为我已无资格耕种哪怕巴掌大一块土地了”,显 然前三段的“我”与“地脉”割断了,而第四节说“我坐在被太阳晒得温热的土墚上,感觉 到与脚下这块被许多祖宗耕种过的土地的地脉接通了,我的周身的血脉似乎顿然间都畅流起 来了”,可见从第四段开始,“我”与“地脉”慢慢接通了,如第七段“这几年间,大概是 我写作生涯中最出活的一段时光,无论是中篇《蓝袍先生》、《四妹子》、《地窖》等,以及许 多短篇小说,还有费时四年的长篇《白鹿原》,我在书案上追逐着一个个男女的心灵屏气凝神 专注无杂,……我在二分地的包谷苗间大葱行间重归沉静”,由这些内容可知,“地脉”指 的是故乡、土地,而“接通地脉”投身故土的作者活得踏实,心落到了实处,体现了“我” 对故乡的深厚情感,同时也让“我”的写作找到了源泉,阐述了土地对于人的意义,体现了 我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本题难度较大,需要考生结合文章的主旨作答。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今天我们为什么读《孟子》 李劭凯 ①纵观中国古代史,朝代之间政制的因袭和吸取前人身死国灭的教训做出的制度创新, 似乎使得一个个朝代的格局渐渐由宽平趋于狭促。先秦诸子处于西周分封多国体系和大一统 的过渡阶段,有的往前看,发明富国强兵的技术,有的往后看,宣扬敬天保民的奥义,其讨 论问题域的格局使后人感到陌生。好比已然成为金融行业成功人士的你,仍然不妨了解一下 小时候“想成为”或是后来“差点就成为”的科学家、画家的故事,虽然无补于改变既成的 人生轨迹,但一来可以展望可能世界里自己的人生将如何展开,与过去和解,二来也能比较 什么更重要,为后人提供更全面而审慎的建议。今天我们还要读《孟子》、读古书,更重要的 意义大概在这里。 ②阅读《孟子》的过程中,不妨在孟子的言行和自己的想法之间不断切换,让自己穿梭 于《孟子》里的各色人等,辨析观念和诉求的异同,还原思想的碰撞和互动:与孟子打交道 的那些人,他们的诉求会是什么?如果我们身处孟子的角色,我们会怎么做、出什么样的主 意?孟子没像我们这么做,如果不是出于策略上的失误,那么他的目的和我们的目的有什么 不同?通过这样的沉浸和推演,兴许可以看到“迂远而阔于事情”之外更完整的孟子。 ③但“迂阔”的孟子确实没能劝成大多数焦虑的诸侯,这些经历都记载在《孟子》中, 联想到《孟子》由其本人与弟子叙定,说明晚年的孟子对此并不为意,他仍希望后人在必要 的时候能像他一样“虽千万人吾往矣”。对比商鞅向秦孝公先后进以帝道、王道、霸道,终 以强国之术见用,孟子确实不知变通。但《左传》“度德而处之,量力而行之,相时而动, 无累后人”的教诲告诫我们,高杠杆的成功总是隐含着泡沫破灭的危机,殊非持家治国常道。 孟子的坚持或正是源于此顺受正命的心安,以及他发掘的“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大勇,后者 强化了华夏文明中勇的基因,激励了无数舍生取义的后人。 ④古人说“功夫在诗外”,读古书也是如此。孔子说“仕而优(有余力)则学,学而优 则仕”,也是在教导我们在读书修身和责任担当之间保持审慎的平衡。日常生活里的体验, 往往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体味孟子的心绪。今天的读书和阅历都是为了锤炼更健全的常识与德 性,为更好地应对明日的起起落落、承担机运可能赋予的更多责任做好准备。 ⑤有位学者曾这么描述维多利亚时代和爱德华时代英国人称之为“品质”的东西:“责 任先于权利;荣誉先于利益;强者的谦卑,骄傲的服从;搏击强梁,卵翼妇孺;不轻易承诺, 但所做永远多于所言;神态自若地相信最坏的前景,但绝不退缩;与其背弃信任你的人,毋 宁死。”拥有这样的品质也为包含孟子在内的青春期华夏人所钦佩。希望通过阅读《孟子》, 大家能够体认到,当一个这样的好人“难且值得”。古代的哲人如若地下有知,看到亲手抛 下的漂流瓶种子历经数千年长成参天大树,继续荫庇着更多人追求勇敢而自由的生活,虽然 生前颠沛流离,也会深感欣慰。 (《光明日报》2018 年 02 月 02 日 16 版) 16. 请简要归纳文章的论述层次。 17. 商鞅与孟子的治国之道有何不同? 18. 结合全文,谈谈我们现在读《孟子》的意义。 【答案】16. 首先,通过古今事例,提出今天读孟子的意义所在;其次,告诉我们如何读孟 子;最后,谈今人对古代圣哲精神的传承。 17. 目的不同:商鞅向前看,发明富国强兵的技术;孟子向后看,宣扬敬天保民的奥义。 结果不同:商鞅以强国之术见用;孟子没能劝成大多数诸侯。影响不同:商鞅之道隐含危机, 孟子之道强化文明基因,激励后人。 18. (1)展望人生,与过去和解,为后人提供建议;(2)在读书修身和责任担当之间保持审 慎的平衡;(3)锤炼德性,承担更多的责任。 【解析】 16.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简要归纳文章的论述层次”,这是考查论述类文本的论证思路。 本文一共五段,第一段的最后说“今天我们还要读《孟子》、读古书,更重要的意义大概在这 里”,而前面举出古今的事例,由此可知第一段借助古今事例指出今天读《孟子》的意义; 第二段开头说“阅读《孟子》的过程中,不妨在孟子的言行和自己的想法之间不断切换,让 自己穿梭于《孟子》里的各色人等,辨析观念和诉求的异同,还原思想的碰撞和互动”,结 尾说“通过这样的沉浸和推演,兴许可以看到‘迂远而阔于事情’之外更完整的孟子”,第 三段在第二段的基础上对“迂阔”的孟子做进一步的阐述,第四段开头说“古人说‘功夫在 诗外’,读古书也是如此”,由这些内容可知,二到四应为一个整体,告诉我们如何读孟子。 第五段主要是谈今人对古代圣哲精神的传承。 点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应分段或分层阅读全文,逐段或逐层概括段意或层意。遇到个别 语句不懂时,可以先跳过去,等读完全文,再回读。然后要抓中心句和关键句,尤其是起始 句、结束句和结论句,明晓每段要表达的意思;找出作者的观点(分论点和中心论点),明确 作者要论证、阐发什么,是怎样论证、阐发的,用了哪些论据和方法,论点和论据有怎样的 联系等。要特别注意信息的标志。可以作为标志性的词语有:顺序词、关联词、指代词、范 围词、类别词、过渡词,以及文中不同地方反复出现的同义或近义的词语。阅读时要特别将 它们圈画出来。 17.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商鞅与孟子的治国之道有何不同”,这是考查学生筛选概括信 息的能力。如第一段“先秦诸子处于西周分封多国体系和大一统的过渡阶段,有的往前看, 发明富国强兵的技术,有的往后看,宣扬敬天保民的奥义”,第三段“对比商鞅向秦孝公先 后进以帝道、王道、霸道,终以强国之术见用,孟子确实不知变通”“但‘迂阔’的孟子确 实没能劝成大多数焦虑的诸侯”“高杠杆的成功总是隐含着泡沫破灭的危机,殊非持家治国 常道。孟子的坚持或正是源于此顺受正命的心安,以及他发掘的‘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大勇, 后者强化了华夏文明中勇的基因,激励了无数舍生取义的后人”,考生可以根据这些内容从 目的、结果和影响三个方面概括。 18.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结合全文,谈谈我们现在读《孟子》的意义”,这是考查学生 对文本内容理解和概括能力。如第一段“虽然无补于改变既成的人生轨迹,但一来可以展望 可能世界里自己的人生将如何展开,与过去和解,二来也能比较什么更重要,为后人提供更 全面而审慎的建议。今天我们还要读《孟子》、读古书,更重要的意义大概在这里”,第四段 “古人说‘功夫在诗外’,读古书也是如此。孔子说‘仕而优(有余力)则学,学而优则仕’, 也是在教导我们在读书修身和责任担当之间保持审慎的平衡”“今天的读书和阅历都是为了 锤炼更健全的常识与德性,为更好地应对明日的起起落落、承担机运可能赋予的更多责任做 好准备”。考生可以根据这些内容进行概括。 19. 阅读下面材料,根要求作文。 米兰·昆德拉在他的小说《慢》中所写:“大多数的城中男女,一心想着超车(以最快的速 度,赚更多的钱,住更大的房子,穿更好的衣服,爬更高的位置,做更大的事业)。久而久之, 也就习惯了全力以赴、全然无趣的生活了。” 请根据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文体不限(诗歌除外),立意自定,不少于 800 字。 【答案】放慢自己 天气渐凉,正是爬山的好时节。 记起年幼时和长辈们爬山,我总喜欢风风火火地往山顶赶,得意地超过那些沿途赏桂觅景的 人们,可刚汗涔涔地站到山顶,就又嘟囔着无聊了。 从儿时起,我们就不停地受着“占尽先机,快人一步”的教育,如此这般,方能“脱颖而出, 出人头地”。于是乎,当大多数人都开始疲于奔命时,我们便渐渐身处一个节奏很快的时代, 就像米兰·昆德拉在他的小说《慢》中所写:“大多数的城中男女,一心想着超车(以最快的 速度,赚更多的钱,住更大的房子,穿更好的衣服,爬更高的位置,做更大的事业)。久而久 之,也就习惯了全力以赴,全然无趣的生活了。” 按理,为实现理想而全力以赴,乃人生乐事;若梦想成真,则更是幸事一桩。然而在大师眼 里,怎么反成了“全然无趣”的生活了?大抵是因为我们在人世间风风火火浑浑噩噩,竟把 自己完全交给了机会和压力去支配,脚步快得无暇顾及理想的初衷,来不及欣赏沿途的景致, 最终的结果很可能是迷失方向。毕竟,世界无限广阔,诱惑永无止境,机会和压力永远并存。 不如适当放慢自己生活的节奏,抛下暂息的锚,以求心灵的充实。 当然,放慢自己不是瞻前顾后畏缩不前,更不是心如止水闭关自守。而是选择一种更从容的 方式,更饱满多姿的心态。就像《西游记》中,孙悟空一个筋斗把唐僧背上西天无疑是最快 的取经方式,但是所有人都更爱看他们一步一坎地降妖除魔,因为体验才是生活的真谛。木 心先生在《明天不散步了》一文中说:“生活是这样的,有些事情还没有做,一定要做的……, 另有些事情做了,没有做好。”窃以为极有道理。其实只要用心并细心地做好一定要做的事, 无论平凡或伟大,都是生命最华彩的乐章。如果我们只追求数量和速度,囫囵吞枣般地做了 许多事,那到头来还不是滋味全无? 有位哲人说过:“是不是,现在每个人注定要在心里造一座让自己累却不放弃攀爬的大山?” 那就让我们从山底踽踽向上,且行且欣赏,且看且珍惜吧。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这是一则材料作文。材料是米兰•昆德拉在他 的小说《慢》中的一段话,“大多数的城中男女,一心想着超车(以最快的速度,赚更多的 钱,住更大的房子,穿更好的衣服,爬更高的位置,做更大的事业)。久而久之,也就习惯了 全力以赴、全然无趣的生活了”,材料中展示的是一种“快”的生活方式,既列出“快”的 具体表现,也指出过度求“快”的后果——习惯了全力以赴、全然无趣的生活了。而“快” 的反面是“慢”,对于这两种生活态度和方式,考生可以选取其中一个立意。如选择“快”, 可写快速发展给人带来的种种好处,也可以写快节奏的生活给人带来的方方面面的心理压力; 如选择“慢”,可写“落后就要挨打”的惨痛教训,也可写“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的学 习,稳稳当当的工作”的沉稳,以及“水流心不竞,云在俱意迟”的从容。“快”固然有好 的一面,但是一味的求快,却可能失去很多的东西,甚至带来严重的后果,比如文革时期的 “赶英超美”,“放卫星”,这带我们民族带来了灾难。和“快”相比,“慢”显得有点不 合时宜,但是“慢”却也给人类带来很多财富,比如说“慢工出细活”,只有慢火才能熬出 好汤。但是“慢”就一定好吗?也不尽然。所以,我们在构思这个话题的时候,首先要确定 要突出哪一点,突出“快”,还是突出“慢”,还是二者并驾齐驱,都要很明显的表示出来, 不要含糊。其次,在论述的时候,必须要辨证,不能绝对化。避免绝对化的一个方法就是在 论述的时候,首先给自己预设一个前提,比如重点是谈“慢”,你可以把观点建立在当前人 们普遍求快这个前提上,借此反思,提出在某些时候慢下来,这样的观点就比较辨证,也容 易获得别人的认同。只要符合材料,其他如“快”符合现实要求、追求有趣的生活等也可视 为基本切题。 本文的切题立意大致有以下几点: 慢可以欣赏沿途景致; 慢可以让人头脑清醒,辨明方向; 慢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 分清快与慢的关系,该快则快,该慢则慢。 阅读材料,完成小题 余观八司马比天下之奇材也,一为叔文所诱,遂陷于不义。至今士大夫欲为君子者皆羞 道而喜攻之此八人者既困矣无所用于世往往能自强以求列于后世而其名卒不废焉。而所谓欲 为君子者,吾多见其初而已,要其终,能毋与世府仰以自别于小人者少耳。复何议彼哉! (王安石《读柳宗元传》) 20. 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 5 处,每处 1 分) 21. “八司马”是指______、______、韦执谊、韩泰、陈谏、韩晔、凌准、程异。 22. 王安石是如何评价“八司马”的? 【答案】20. 至今士大夫欲为君子者/皆羞道而喜攻之/此八人者既困矣/无所用于世/往往能 自强以求列于后世/而其名卒不废焉。 21. (1). 柳宗元 (2). 刘禹锡 22. 为世所困 无用于世 能够自强 名终不废(终能扬名) 【解析】 20.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这是考查学生文 言断句的能力。“至今士大夫欲为君子者/皆羞道而喜攻之/此八人者既困矣/无所用于世/往 往能自强以求列于后世/而其名卒不废焉”,首先理解其大概意思,这段话是说“至今那些想 要做君子的士大夫,都羞于提起他们,而喜欢攻击他们。然而这八人,已经是困窘了,在世 上不被人任用,但是处处都能够自强来谋求自己在后世(和平凡的人)有所分别,而他们的 名字最终没有磨灭”,下文出现“而所谓欲为君子者”,由此可以断开一处,即“至今士大 夫欲为君子者”;然后借助句末语气词“矣”断开一处,再借助“此……矣”这一句式断开 一处;“用于世”和“列于后世”都属于状语后置句,都应在后置的状语后断开。 准确断句,首先要着眼全篇,整体把握,在粗通文意基础上据上下文定夺如何点断,最忌只 见树木不见森林,读一句断一句;尤其要注意的是,若有一处存疑,则不应乱断,可暂时搁 置,继续研读下文,然后据下文理解反推上文文意,在此基础上正确点断。否则会出现连锁 反应,一错再错,甚至全军覆没。其次,要掌握一定的断句方法:(1)找名词或代词,定句 读。(2)找虚词,定句读。如句首虚词“夫、盖、初、唯、至若”等,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 开;句尾虚词“也、焉、耳、与(欤)、耶、乎”等,它们的后面一般要断开。(3)依据固定 句式,定句读。例如常见的判断句式:……者……也;反问句式:不亦……乎、孰与……乎 等;被动句式:为……所……、受……于……等;其他常见固定句式:得无……乎、如…… 何、何以……为等。(4)依据修辞,定句读。看是否有排比、对偶、对称、 反复、 顶真等 修辞。 最后,要多读,加强语感培养。良好的语感是学习言语的关键。每天早读课,让学生 用心诵读《考试说明》中的古文背诵篇目及其他重要篇目,巩固记诵效果,积累文言词语, 更在反复阅读中培养了良好的文言语感,一举三得。古今中外,不论何种语言的学习,只要 形成了良好的语感,纵使不太熟悉语法,也能很好地分清句读。 2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题干涉及的是“二王八司马”事件, 唐顺宗时主张打击宦官势力、革新政治的官僚士大夫,以王叔文、王伓为首的永贞革新,或 称“二王八司马”事件,是一次彗星般耀眼而短促的改革,由于两位旷世文豪刘禹锡和柳宗 元深深卷入,使这次改革更加令人瞩目。“二王”指王伾﹑王叔文。“八司马”指韦执谊、 韩泰、陈谏﹑柳宗元﹑刘禹锡﹑韩晔﹑凌准﹑程异,他们在改革失败后,贬韦执谊为崖州司 马﹐韩泰为虔州司马﹐陈谏为台州司马﹐柳宗元为永州司马﹐刘禹锡为朗州司马﹐韩晔为饶 州司马﹐凌准为连州司马﹐程异为郴州司马,俱被贬为州司马,故名。 22.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王安石是如何评价‘八司马’的”,这是考查对作者观点态度 的概括能力,考生需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筛选出相关信息,然后用自己的话概括。如“此八 人者既困矣”“无所用于世”“往往能自强以求列于后世”“而其名卒不废焉”,由这些内 容可以概括出王安石评价“八司马”的内容。本题难度不大,主要是先筛选出相关信息,然 后理解其意思,最后用自己的话概括。 23. 《红楼梦》第五十八回里提到“假凤泣虚凰”,“假凤”“虚凰”各指谁?说的是什么 事? 【答案】①“假凤”应指藕官,“虚凰”应指药官(菂官); ②演戏时,藕官演的是小生,药官(菂官)演的是小旦,二人扮演夫妻,因戏生情,药官(菂 官)死后的一个清明节,藕官就在大观园里给她偷偷烧纸钱祭拜,后被宝玉发现。 24. 《三国演义》第四十五回写了“群英会蒋干中计”,说说周瑜是如何使蒋干中计的。 【答案】周瑜听说蒋干来访,与众将定下反间之计;宴席上定下规矩,封住蒋干之口;向蒋 干炫耀东吴实力和自己的地位,断绝蒋干劝降念头;佯装醉酒,泄露“机密”。 25. 鲁迅《明天》中的单四嫂子为了治儿子小宝的病,采用了那些方法?鲁迅借单四嫂子这 个人物形象传达出什么样的观点? 【答案】吃单方,许民愿,求神签,求助何小仙。展示单四嫂子的愚昧迷信,抨击人们的无 情、冷漠,揭露社会的黑暗。 【解析】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鲁迅《明天》中的单四嫂子为了治儿子小宝的病,采用了 那些方法?鲁迅借单四嫂子这个人物形象传达出什么样的观点”,这是考查学生对《呐喊》 中《明天》一文内容和识记和作者创作意图的分析能力。宝儿生病后,单四嫂子为了治儿子 的病,给儿子吃过单方,去许过民愿望,求过神签,宝儿病重,她带宝儿去求镇上唯一的医 生何小仙,但何小仙只是个骗子罢了,不仅医术不佳,还不负责任,宝儿的病并非无法医治, 可以说是单四嫂子的“无知”和庸医骗子联手夺走了宝儿的生命。作者借助这些“治病”的 方式展示单四嫂子的愚昧迷信。而文中老拱、阿五这样的无赖整日的虎视眈眈,想占单四嫂 子的便宜,这些周围的百姓在宝儿死后只充当着无聊麻木的看客,这些抨击人们的无情、冷 漠,揭露社会的黑暗。 材料概括分析题 在某些时刻,我们都会感到“孤独”,杜交隔离,与他人切断联系。但对我们中的大多 数人来说,孤独的感觉取决于我们的状态以及如何看神它。大多数经历孤独的人,只要改变 心态,就能改变感到孤独的状态。研究人员也提到过一些“长期孤独”人群,他们在一生中 经历了沉重的孤独,即便所处的环境或人际关系发生变化也无法改变他们孤独的感觉。 研究表明,孤独会导致抑郁,而从小感到孤独的人长大后更有可能成为孤独(或抑郁) 的人。2009 年,英国开展了一项针对 300 名 5~13 岁儿童的研究,他们发现,孤独的儿童在青 少年时期更有可能陷入抑郁,发生睡眠障碍,甚至影响学业。这项研究中的一些儿童与父母 关系疏远,另一部分则与同龄人关系冷淡。比利时鲁汶大学心理学家马利斯·马埃斯的研究 显示,只有那些与其他孩子在一起时感到孤独的儿童,才更有可能害羞、被欺负以及变得抑 郁。 大学生人群中也存在相同的情况。孤独的学生有了知心好友后,会和所有人的表现一样。 也有一种观点认为,不信任他人是产生孤独感,或让这种感觉持续存在的原因。有调查表明, 有孤独感的儿童与青少年都不太信任别人,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的孤独感也越来越强烈。 26. 如何理解文中“孤独”的含意? 27. 孤独给儿童的成长带来的危害有哪些? 28. 从全文看,你认为如何才能摆脱孤独? 【答案】26. 孤独是一种感觉社交隔离 与他人切断联系 27. 导致抑郁 睡眠障碍 影响学业 关系冷淡 被人欺负 28. 改变心态 相信他人 结交好友 与父母关系亲密。 【解析】 26.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如何理解文中‘孤独’的含意”,这是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 含义的能力。首先到文中圈出写“孤独”的句子,然后借助前后的语境理解“孤独”的含义。 本题的设题区域在第一段,如“在某些时刻,我们都会感到‘孤独’,社交隔离,与他人切 断联系”“大多数经历孤独的人,只要改变心态,就能改变感到孤独的状态……孤独的感觉 取决于我们的状态以及如何看神它……即便所处的环境或人际关系发生变化也无法改变他们 孤独的感觉”,由这些内容可知,“孤独”其实就是一种感觉,是一种“社交隔离,与他人 切断联系”的感觉,考生可以根据这些内容进行概括。 27.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孤独给儿童的成长带来的危害有哪些”,这是考查学生筛选概 括信息的能力。“哪些”说明答案不止一点。本题的设题区域在第二段,如“孤独会导致抑 郁,而从小感到孤独的人长大后更有可能成为孤独(或抑郁)的人”“发生睡眠障碍,甚至 影响学业”“与父母关系疏远,另一部分则与同龄人关系冷淡” “只有那些与其他孩子在一 起时感到孤独的儿童,才更有可能害羞、被欺负以及变得抑郁”,考生根据这些内容概括即 可 28.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从全文看,你认为如何才能摆脱孤独”,这是考查学生理解文 本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考生可以圈出直接指出摆脱孤独方法的内容,也可以圈出导致孤独 的原因。如第一段“大多数经历孤独的人,只要改变心态,就能改变感到孤独的状态”,如 第二段“这项研究中的一些儿童与父母关系疏远,另一部分则与同龄人关系冷淡”,如第三 段“孤独的学生有了知心好友后,会和所有人的表现一样。也有一种观点认为,不信任他人 是产生孤独感,或让这种感觉持续存在的原因”,考生根据这些内容进行概括即可。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