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4.00 KB
  • 2021-06-03 发布

2020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刷题精选模块一弱项提优卷9文意概括分析题的“点对点”比较含解析

  • 14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弱项提优卷9 文意概括分析题的“点对点”比较 ‎『提优利器』‎ 本题是对文言文阅读材料的相关内容的分析综合能力的考查,重点在于筛选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命题者往往采用“内容误解”“事件错位”“无中生有”等设题方式,给考生造成似是而非的感觉,从而设置选择障碍。解答时,学生心态要平和,精心挑取选项待判点,认真理解原文照应点,进行“点对点”比较,就能避免盲目错选的问题,对内容概括分析选择题做出准确判定。熟能生巧,同学们,来练一练吧!‎ ‎『小试牛刀』‎ 一、(2017·全国卷Ⅲ)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呈现“点对点”比较过程)‎ 许将字冲元,福州闽人。举进士第一。神宗召对,除集贤校理、同知礼院,编修中书条例。初选人调拟先南曹次考功综核无法吏得缘文为奸选者又不得诉长吏将奏罢南曹辟公舍以待来诉者士无留难契丹以兵二十万压代州(3A)境,遣使请代地,岁聘之使不敢行(3A),以命将。将入对曰:“臣备位侍从,朝廷大议不容不知。万一北人言及代州事,不有以折之,则伤国体。”遂命将诣枢密院阅文书。及至北境(3A),居人跨屋栋聚观,曰:“看南朝状元。”及肄射,将先破的。契丹使萧禧馆客,禧果以代州为问,将随问随答(3A)。禧又曰:“界渠未定,顾和好体重,吾且往大国分画矣。”将曰:“此事,申饬边臣岂不可,何以使为?”禧惭不能对。归报,神宗善之。明年,知秦州,又改郓州(3B)。上元张灯,吏籍为盗者系狱,将曰:“是绝其自新之路也。”悉纵遣之,自是民无一人犯法,三圄皆空(3B)。父老叹曰:“自王沂公后五十六年,始再见狱空耳。”郓俗士子喜聚肆以谤官政,将虽弗禁,其俗自息(3B)。召为兵部(3C)侍郎。上疏(3C)言:“治兵有制,名虽不同,从而横之,方而圆之,使万众犹一人(3C)。”及西方用兵,神宗遣近侍问兵马之数,将立具上之(3C);明日,访枢臣,不能对也。绍圣初,入为吏部尚书,章惇为相,与蔡卞同肆罗织,贬谪元祐诸臣,奏发司马光墓。哲宗以问将,对曰:“发人之墓,非盛德事(3D)。”知颍昌府,移大名。在大名六年,数告老,召为佑神观使。政和初,卒,年七十五。赠开府仪同三司,谥曰文定。‎ ‎(节选自《宋史·许将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初/选人调拟/先南曹/次考功/综核无法/吏得缘文为奸选者/又不得诉长吏/将奏罢南曹/辟公舍以待来诉者/士无留难/‎ B.初选人调拟/先南曹/次考功/综核无法/吏得缘文为奸选者/又不得诉长吏/将奏罢南曹/辟公舍以待来诉者/士无留难/‎ C.初选人调拟/先南曹/次考功/综核无法/吏得缘文为奸/选者又不得诉长吏/将奏罢南曹/辟公舍以待来诉者/士无留难/‎ D.初/选人调拟/先南曹/次考功/综核无法/吏得缘文为奸/选者又不得诉长吏/将奏罢南曹/辟公舍以待来诉者/士无留难/‎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初”为时间副词,表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因此应在其后断开,据此排除B、C两项。“又不得诉长吏”的主语为“选者”,意思是“被选调的人又不能向上级官吏诉说”,据此排除A项。‎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14 -‎ A.状元是我国古代科举制度中一种称号,指在最高级别的殿试中获得第一名的人。‎ B.上元是我国传统节日,即农历正月十五日元宵节,是春节后第一个重要节日。‎ C.近侍是指接近并随侍帝王左右的人,他们不仅职位很高,对帝王的影响也很大。‎ D.告老本指古代社会官员因年老辞去职务,有时也是官员因故辞职的一种借口。‎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他们不仅职位很高,对帝王的影响也很大”错误,他们职位不高,很多都是宦官,对帝王的影响也不一定很大。‎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许将初至北境,尽灭契丹威风。他入仕不久,取代岁聘使前往代州,契丹想要宋朝割让代州,蓄意挑衅。他坚决予以反击,使对方未占得便宜而返回。‎ B.许将善于治理,境内牢狱皆空。他在郓州任上,因治理得法,当地没有犯法之人。当地士人爱好议论官政,他未加禁止,而是宽松应对,此俗自然止息。‎ C.许将任职兵部,熟悉兵部事务。他担任兵部侍郎时上疏提出,治兵之道在于灵活用兵,才能做到万众犹如一人。神宗问及兵马之数,他也能作出回答。‎ D.许将秉持公正,反对无德之举。其时司马光已去世,却受到朝廷权臣的不公平对待,当皇上征询许将对此事的意见时,他回答说这一做法是不道德的。‎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他坚决予以反击,使对方未占得便宜而返回”与原文不符,原文只说“禧惭不能对”。‎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将曰:“此事,申饬边臣岂不可,何以使为?”禧惭不能对。(5分)‎ 译文: ‎ ‎ ‎ ‎(2)章惇为相,与蔡卞同肆罗织,贬谪元祐诸臣,奏发司马光墓。(5分)‎ 译文: ‎ ‎ ‎ 答案 (1)许将说:“这件事,指示边地官员办理不就行了,要派使者做什么呢?”萧禧羞惭不能回答。‎ ‎(2)章惇担任宰相,与蔡卞一起恣意罗织罪名诬陷,贬斥元祐年间的旧臣,奏请开挖司马光的坟墓。‎ 解析 关键点:(1)“申饬”,饬令,指示。“何以……为”是表示反问的固定句式,其中“何以”为宾语前置,“为”是语气词。“惭”,羞惭。(2)“肆”,肆意而行。“罗织”虚构罪名,进行诬陷。“发”后面的宾语为“司马光墓”,结合语境,可以确定其释义应为“打开”,可译为“开挖”。‎ 参考译文 - 14 -‎ 许将字冲元,是福州闽县人。考中进士第一名。宋神宗召许将入朝答对,任命他为集贤校理、同知礼院,编修中书条例。当初,选拔调动人才,先要经过南曹,其次是考核政绩。综合考查时没有法规,官吏得以改动文书做奸邪的事,被选调的人又不能向上级官吏诉说。许将上奏撤销南曹,开放官舍用来接待前来上诉的人,士人没有被无理阻挠刁难的。契丹发兵二十万逼近代州,派遣使者索求代州的土地,每年派遣出使的使者不敢前往,就任命许将前往应对。许将入朝对答说:“我充任侍从的职位,朝廷的重要决定不容许不知道。万一契丹谈到代州的事情,没有用来反驳他们的话,就会伤害国家大体。”于是命令许将到枢密院查阅文书。等到了契丹境内,当地居民骑在房梁上聚众观看,说:“看看南朝的状元。”等到练习射箭,许将先射中。契丹派萧禧接待宾客,萧禧果然拿代州来提问,许将随问随答。萧禧又说:“界线没有定下来,两国以和好为重,我将要到贵国去划分边界了。”许将说:“这件事,指示边地官员办理不就行了,要派使者做什么呢?”萧禧羞惭不能回答。许将回来报告,神宗认为他做得很好。第二年,许将任秦州知州,又改为郓州知州。元宵节点灯,官吏登记那些偷盗的人把他们关进狱中,许将说:“这就断绝了他们改过自新的路了。”随后把他们全部释放遣散,从此百姓没有一个人犯法,很多监狱都空了。父老感叹道:“从王沂公之后五十六年,才又看到监狱空了。”郓州的俗人士子喜欢聚集在酒馆中议论国家的政事,许将虽然没有禁止,但他们的习俗自然而然地止息了。朝廷下诏任命许将为兵部侍郎。他上疏说:“治理军队有制度,名称虽然不同,或纵或横,或方或圆,要让万众像一个人一样。”等到对西夏用兵时,神宗派侍从向他询问兵马的数量,许将立即详细奏报;第二天,皇帝询问宰辅重臣,他们却回答不上来。绍圣初年,许将入朝任吏部尚书,章惇担任宰相,与蔡卞一起恣意罗织罪名诬陷,贬斥元祐年间的旧臣,奏请开挖司马光的坟墓。哲宗拿这件事问许将,许将回答说:“挖别人的墓,不是有崇高品德的人所做的事。”出任颍昌知府,调任大名知府。在大名六年,他多次请求辞去职务,被任命为佑神观使。政和初年,许将去世,享年七十五岁。朝廷追赠他开府仪同三司,谥号文定。‎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张齐贤,曹州冤句人。生三岁,值晋乱,徙家洛阳。少时家贫,父死无以为葬,河南县吏为办其事,齐贤深德之,事以兄礼,虽贵不替也。又尝依太子少师李肃家,肃死,为营葬事,岁时祭之。赵普尝荐齐贤于太宗未用普即具前列事以谓陛下若进齐贤则齐贤他日感恩更过于此上大悦遂大用雍熙三年,大举北伐,代州杨业战没。上访近臣以策,齐贤请行,与部署潘美同领缘边兵马。是时辽兵自湖谷入寇,薄城下,神卫都校马正以所部列南门外,众寡不敌,副部署卢汉赟(yūn)畏懦,保壁自固。齐贤选厢军二千,出正之右,誓众慷慨,一以当百,辽兵遂却。先是,约潘美以并师来会战,无何,间使为辽人所得。齐贤以师期既漏,且虞美众为辽所乘。既而美使至,云师出并州,至北井,得密诏,东师败绩于君子馆,并之全军不许出战,已还州矣。于时辽兵塞川,齐贤曰:“贼知美之来,而不知美之退。”乃闭其使密室,中夜发兵二百,人持一帜,负一束刍,距州城西南三十里,列帜然刍。‎ 辽兵遥见火光中有旗帜,意谓并师至矣,骇而北走。齐贤先伏步兵二千于土磴砦,掩击大败之。捷奏,且归功汉赟。初,王延德与朱贻业同掌京庾,欲求补外,贻业与参政李沆有姻娅,托之以请于沆,沆为请于齐贤,齐贤以闻。太宗以延德尝事晋邸,怒其不自陈而干祈执政,召见诘责。延德、贻业皆讳不以实对,齐贤不欲累沆,独任其责。十月,命知定州,以母老不愿往。未几,丁内艰,水浆不入口者七日,自是日啖粥一器,终丧不食酒肉蔬果。归洛,景德七年夏,薨,年七十二。‎ ‎(节选自《宋史·张齐贤传》)‎ ‎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14 -‎ A.赵普尝荐齐贤于太宗/未用/普即具/前列事以谓/陛下若进齐贤/则齐贤他日/感恩更过于此/上大悦/遂大用/‎ B.赵普尝荐齐贤于太宗/未用/普即具/前列事以谓/陛下若进齐贤/则齐贤他日感恩/更过于此/上大悦/遂大用/‎ C.赵普尝荐齐贤于太宗/未用/普即具前列事/以谓/陛下若进齐贤/则齐贤他日感恩/更过于此/上大悦/遂大用/‎ D.赵普尝荐齐贤于太宗/未用/普即具前列事/以谓/陛下若进齐贤/则齐贤他日/感恩更过于此/上大悦/遂大用/‎ 答案 C 解析 解答文言断句试题,先疏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具”修饰“前列事”,结合句意内容分析,不应该断开,排除A、B两项。“齐贤”是“感恩”的主语,不应该断开,排除D项。‎ ‎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厢军:宋代驻州的常备军队,一般没有训练、作战的任务,主要从事各种劳役。‎ B.姻娅:亲家和连襟,泛指姻亲。婿父称为姻,两婿互称曰娅。也写作“姻亚”。‎ C.丁内艰:指父母去世。古代官员父母去世时,要辞官归乡闭门守丧,不能做官。‎ D.薨:指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由此可以推断张齐贤去世时已有爵位。‎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C项,“丁内艰:指父母去世”错误。“丁内艰”指母亲去世,前有“以母老不愿往”提示。丁艰,即丁忧,亦称丁家艰,指遭逢父母丧事。‎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张齐贤懂得感恩。他以侍奉兄长的礼节侍奉帮他办丧事的河南县吏,即使显贵了也不变;他曾投靠李肃,李肃死后,为李肃营办丧事,逢年过节祭祀他。‎ B.张齐贤敢于担责。雍熙三年,宋军北伐,代州杨业战死,张齐贤主动请求做策应;王延德与朱贻业向太宗隐瞒实情时,张齐贤毅然单独承担责任。‎ C.张齐贤有勇有谋。辽军兵临城下,寡不敌众,张齐贤率领二千厢军,慷慨誓师,击退辽军;会战消息泄露后,张齐贤将计就计,最终袭击大败辽军。‎ D.张齐贤至情至孝。皇帝命他知定州时,张齐贤因为母亲年老不愿去;母亲去世后,七天不吃水浆,从此每天只吃一碗粥,守丧结束后不吃酒肉蔬果。‎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D项,“守丧结束后不吃酒肉蔬果”错误,原文“终丧不食酒肉蔬果”的意思是“守丧期间(终丧:到守丧结束)一直不吃酒肉蔬果”。‎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先是,约潘美以并师来会战,无何,间使为辽人所得。(5分)‎ 译文: ‎ ‎ ‎ ‎(2)太宗以延德尝事晋邸,怒其不自陈而干祈执政,召见诘责。(5分)‎ 译文: ‎ - 14 -‎ ‎ ‎ 答案 (1)在此之前,张齐贤约潘美率领并州军队来会师作战,不久,使者被辽兵捉去。‎ ‎(2)太宗因为王延德曾经在晋王府侍奉自己,恼怒他不自己陈述请求却求请执政大臣,召见并斥责了他。‎ 解析 关键点:(1)“是”,代词,这;“约”前面补充主语“张齐贤”;“以”,动词,用、率领;“无何”,不久;“为……所”,表被动;“间使为辽人所得”(被动句)。(2)“以”,介词,因为;“事”,侍奉;“怒”,恼怒;“其”,代词,他;“陈”,禀告、陈述;“而”,连词,表转折,却;“干祈”,求请;“诘责”,质问并责备,责问,后面补充宾语“他”。‎ 参考译文 张齐贤,曹州冤句人。三岁时,遭遇后晋末年的动乱,随家人迁家到洛阳。年少时,家中贫困,父亲去世无法埋葬,河南县吏替他办丧事,张齐贤非常感激他,以对待兄长的礼节侍奉他,即使显贵也不变。他又曾经投靠太子少师李肃家,李肃死后,张齐贤替他办理丧事,逢年过节祭祀他。赵普曾经向太宗推荐张齐贤,未被重用,赵普就把之前的事情都告诉了皇上,说:“陛下如果进用齐贤,那么张齐贤今后感念皇帝的恩德,更会超过这种情况。”太宗非常高兴,于是重用他。雍熙三年,宋军大举北伐,代州杨业战死。太宗访求近臣作策应,张齐贤请求前往,与部署潘美一起统领边疆的军队。当时辽兵从湖谷进攻,逼近城下,神卫都校马正率军队列阵于南门外,寡不敌众,副部署卢汉赟畏惧,保营自固。张齐贤选派厢军二千人,从马正的右面出发,慷慨誓师,以一当百,辽兵于是退却。在此之前,张齐贤约潘美率领并州军队来会师作战,不久,使者被辽兵捉去。张齐贤认为会师日期已经泄露,并且考虑到潘美的军队会被辽兵袭击。后来潘美派的使者到了,说军队已从并州出发,到了北井,接到密诏,东边的部队在君子馆遭遇失败,并州全军不允许出战,已经撤回到并州了。当时辽兵遍山,张齐贤说:“敌人只知道潘美要来会师,而不知道潘美已退兵。”于是把使者关闭在密室,半夜派出军队二百人,每人拿一面旗帜,背一束草,离开州城向西南走三十里,打出旗帜燃烧干草。‎ 辽兵远远看见火光中有旗帜,以为是并州的部队到了,惊慌地向北逃走。张齐贤先在土磴砦埋下二千伏兵,袭击辽军,使其大败。捷报上奏,张齐贤把功劳归于卢汉赟。当初,王延德与朱贻业一同掌管京城粮仓,想求任地方官,朱贻业与参政李沆是亲家,就向李沆请托,李沆替他向张齐贤请托,张齐贤告诉了太宗。太宗因为王延德曾经在晋王府侍奉自己,恼怒他不自己陈述请求却求请执政大臣,召见并斥责了他。王延德、朱贻业都隐瞒不说实情,张齐贤不想连累李沆,单独承担责任。十月,命他任定州知州,张齐贤因为母亲年老不愿去。不久,遭母丧,七天不吃水浆,从此每天只吃一碗粥,守丧期间一直不吃酒肉蔬果。回到洛阳,景德七年夏天,去世,享年七十二岁。‎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李绛,字深之,赵郡赞皇人也。拜监察御史,充翰林学士,迁本司郎中、知制诰。皆不离内职,孜孜以匡谏为己任。宪宗即位,叛臣李锜阻兵于浙右。锜既诛,朝廷将辇其所没家财,绛上言曰:“李锜凶狡叛戾,僭侈诛求,刻剥六州之人,积成一道之苦。今辇运钱帛,非所谓式遏乱略,惠绥困穷。伏望 - 14 -‎ 天慈,并赐本道,代贫下户今年租税。”宪宗嘉之。绛后因浴堂北廊奏对,极论中官纵恣、方镇进献之事。宪宗怒,绛前论不已曰:“中官威福太盛,上损圣朝,臣所以不敢不论耳。”宪宗见其诚切,改容慰喻之曰:“真忠正诚节之臣也。他日南面,亦须如此。”乃授中书舍人。帝亲为绛择良笏赐之。前后朝臣裴武、白居易等,或为奸人所排陷,特加贬黜;绛每以密疏申论,皆获宽宥。其秋,魏博节度使田季安死,其子怀谏幼弱,军中立其大将田兴,使主军事,兴卒以六州之地归命。其经始营创,皆绛之谋也。宝历初,入为尚书左仆射。二年九月昭议节度使刘悟卒,遗表请以子从谏嗣袭将吏诣阙论请绛密奏请速除近泽潞四面将帅一人以充节度令倍程赴镇使从谏未及拒命新使已到所谓疾雷不及掩耳时宰相李逢吉已受从谏赂,请以从谏留后,不能用绛言。绛以直道进退,闻望倾于一时。然刚肠嫉恶,贤不肖太分,以此为非正之徒所忌。出为兴元尹、山南西道节度使。三年冬,南蛮寇西蜀,诏征赴援。绛于本道募兵千人赴蜀,及中路,蛮军已退,所募皆还。四年二月十日,绛晨兴视事,召募卒,以诏旨喻而遣之,仍给以廪麦,皆怏怏而退。监军使杨叔元贪财怙宠,怨绛不奉己,乃因募卒赏薄,众辞之际,以言激之。募卒因监军之言,怒气益甚,乃噪聚趋府,劫库兵以入使衙。绛方与宾僚会宴,不及设备。闻乱北走登陴,衙将王景延力战以御之。兵折矢穷,景延死。绛乃为乱兵所害,时年六十七。绛初登陴,左右请绛缒城,可以避免,绛不从。‎ ‎(节选自《旧唐书·李绛传》)‎ ‎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遗表请以子从谏嗣袭/将吏诣阙论请/绛密奏请速除近泽潞四面将帅一人/以充节度令倍程赴镇使/从谏未及拒命/新使已到/所谓疾雷不及掩耳/‎ B.遗表请以子从谏嗣袭/将吏诣阙论请/绛密奏请速除近泽潞四面将帅一人/以充节度/令倍程赴镇/使从谏未及拒命/新使已到/所谓疾雷不及掩耳/‎ C.遗表请以子从谏嗣袭/将吏诣阙论请绛密奏/请速除近泽潞四面将帅一人/以充节度/令倍程赴镇/使从谏未及拒命/新使已到/所谓疾雷不及掩耳/‎ D.遗表请以子从谏嗣袭/将吏诣阙论请绛密奏/请速除近泽潞四面将帅一人/以充节度/令倍程赴镇使/从谏未及拒命/新使已到/所谓疾雷不及掩耳/‎ 答案 B 解析 解答文言文断句题目,要抓住重要名词和虚词,根据其在句子中充当的成分和所起到的作用,来判断断句的正确划分。同时注意句子中对仗的地方,根据句式特点断句是最简洁的方法。“将吏诣阙论请”的意思是将吏们到宫门奏请,所以“请”后断句,排除选项C、D;“以充节度令倍程赴镇”的意思是“充任节度使,令其兼程赴镇”,所以“令”前断句,排除选项A。‎ ‎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知制诰,官名,掌管草拟诏令;诰,古代帝王对臣子的命令或帝王任命、封赠的文书。‎ B.南面,古代朝堂上君王坐北朝南,大臣位于南面跪拜奏事,故用“南面”指大臣上朝。‎ C.笏,古代大臣上朝拿着的手板,按品级分别用玉、象牙或竹片制成,上面可以记事。‎ D.道,古代行政区划名;唐代的道初为监察区,后为行政区,是州以上一级行政单位。‎ 答案 B 解析 ‎ - 14 -‎ 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B选项,将“南面”理解为“大臣上朝”错;南面,即面南,天子、诸侯见群臣,或卿大夫见僚属,皆南面而坐。‎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李绛尽心国事,关注民生。李锜被诛后,朝廷打算运走其被没收的家财;李绛认为这不是遏制叛乱、安抚困穷的做法,主张将钱帛留下,代替贫苦民户的租税。‎ B.李绛忠诚刚直,尽心匡谏。他曾极力抨击宦官放纵恣肆、方镇奉迎进献之事;有朝臣被奸人排挤、陷害而贬黜时,他每每秘密奏疏为之辩诉,都使其得到宽恕对待。‎ C.李绛善于谋略,颇有才干。魏博节度使田季安死后,军中立大将田兴掌管军事,田兴最终以六州之地归顺朝廷而没有叛乱,这与李绛的经营谋划密不可分。‎ D.李绛遭遇兵变,以身殉职。西蜀遭南蛮入侵,他募兵前往增援,后蛮军退却,他奉诏遣散募兵,监军使杨叔元趁机挑动募兵作乱,他拒不答应乱兵要求而遇害。‎ 答案 D 解析 考查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题目选项设置多是命题者对原文的概括、转述和分析,解题时要通过对选项内容和对应的原文进行细致的比对分析,从中发现选项与原文意思不一致的地方,进而找出选项的错误之处。D项,无中生有,“他拒不答应乱兵要求而遇害”于文无据,原文只是说不愿缒城逃跑而遇难。‎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然刚肠嫉恶,贤不肖太分,以此为非正之徒所忌。(5分)‎ 译文: ‎ ‎ ‎ ‎(2)募卒因监军之言,怒气益甚,乃噪聚趋府,劫库兵以入使衙。(5分)‎ 译文: ‎ ‎ ‎ 答案 (1)然而内心刚直痛恨邪恶,对待贤能的人与不贤能的人态度太分明,因此被邪恶的人忌恨。‎ ‎(2)招募的士兵因为监军的话,怒气更加旺盛,于是喧噪聚集涌向府库,抢夺府库中的兵器冲进节度使衙门。‎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1)嫉:痛恨。不肖:不贤能的人。为……所,表被动。(2)募:招募。益:更加。趋:涌向。‎ 参考译文 李绛字深之,赵郡赞皇人。官拜监察御史,以本官充任翰林学士,升本司郎中、知制诰。均未离朝任职,勤勉不息以匡救劝谏为己任。宪宗即位时,叛臣李锜在浙江西部集结军队抗拒朝廷。李锜被诛后,朝廷将发车运取他被没收的家财,李绛上言道:“李锜凶顽狡诈背叛朝廷,僭越放纵勒索百姓,盘剥六州的百姓,造成一道百姓的苦难。现在用车辆运走钱帛,就不是什么制止叛乱侵夺、施恩安抚困穷了。恳请陛下仁慈,将没收的钱帛一并赐予本道,顶替贫苦民户今年的租税。‎ - 14 -‎ ‎”宪宗嘉许他。后来李绛因在浴堂北廊奏对,极力抨击宦官放纵恣肆、方镇(即藩镇)奉迎进献之事。宪宗恼怒,李绛上前辩说不停,道:“他们作威作福太甚,向上损害圣明的朝廷(的威望),所以臣不敢不论奏。”宪宗见他十分诚挚,缓和了脸色抚慰他道:“你真正是忠诚守节之臣哪。他日为众官之长,也须如此。”于是授以中书舍人。皇上亲自为李绛挑选了一块好笏板赐给他。处于他前后的朝臣裴武、白居易等人,往往被奸人排斥陷害,朝廷特意加以贬黜;李绛每每以秘密奏疏为他们辩诉,这些人都被宽大处理。那年秋天,魏博节度使田季安去世,他儿子田怀谏年幼力弱,军中立其大将田兴,让他主持军事,田兴最终以六州之地归顺朝廷。此事经营策划,皆出于李绛的计谋。宝历初年,入朝任尚书左仆射。宝历二年九月,昭议节度使刘悟去世,临终留表请求让其子刘从谏承袭官职,将吏们到宫门奏请。李绛秘密奏请立即任命靠近泽潞四方的一个将帅,充任节度使,令他星夜兼程赶赴军镇,使刘从谏来不及抵拒诏命,新使已到,这就是所说的迅雷不及掩耳。但此时宰相李逢吉已受刘从谏贿赂,奏请让刘从谏留任为下一任节度使,所以皇上不能采纳李绛的主张。李绛进退仕途均奉行正道,一时名望颇大。然而内心刚直痛恨邪恶,对待贤能的人与不贤能的人态度太分明,因此被邪恶的人忌恨。出京任兴元尹、山南西道节度使。三年冬,南蛮进犯西蜀,李绛奉诏赴西蜀救援。李绛在本道招募兵卒一千人前往蜀,行至中途,蛮军已退兵,所招募的兵卒也都返回。大和四年二月十日,李绛早晨起床理事,召集募卒,说根据诏令遣返他们,依例发给粮饷,募卒都显出不悦的神情离开了。监军使杨叔元贪财恃宠,怨恨李绛不奉敬自己,于是趁募卒嫌赏赐微薄,众口喧嚷的时候,用言辞刺激他们。招募的士兵因为监军的话,怒气更加旺盛,于是喧噪聚集涌向府库,抢夺府库中的兵器冲进节度使衙门。李绛正与幕僚聚会饮宴,来不及防备。听说发生叛乱,立即朝北奔逃登上女墙,衙将王景延尽力作战以抵御乱兵。兵刃折断箭支用尽后,王景延战死。李绛亦遭乱兵杀害,时年六十七岁。李绛刚登上女墙时,左右将校请他缒城逃走,可以避免凶祸,李绛不听从。‎ 四、(2018·全国卷Ⅲ)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16题。‎ 纯礼字彝叟以父仲淹荫知陵台令兼永安县永昭陵建京西转运使配木石砖甓及工徒于一路独永安不受令使者以白陵使韩琦,琦曰:“范纯礼岂不知此?将必有说。”他日,众质之,纯礼曰:“陵寝皆在邑境,岁时缮治无虚日,今乃与百县均赋,曷若置此,使之奉常时用乎?”琦是其对。还朝,用为三司盐铁判官,以比部员外郎出知遂州。沪南有边事,调度苛棘,纯礼一以静待之,辨其可具者,不取于民。民图像于庐,而奉之如神,名曰“范公庵”。草场火,民情疑怖,守吏惕息俟诛。纯礼曰:“草湿则生火,何足怪!”但使密偿之。库吏盗丝多罪至死,纯礼曰:“以棼然之丝而杀之,吾不忍也。”听其家趣买以赎,命释其株连者。除户部郎中、京西转运副使。徽宗立,以龙图阁直学士知开封府。前尹以刻深为治,纯礼曰:“宽猛相济,圣人之训。方务去前之苛,犹虑未尽,岂有宽为患也。”由是一切以宽处之。中旨鞫享泽村民谋逆,纯礼审其故,此民入戏场观优,归途见匠者作桶,取而戴于首曰:“与刘先主如何?”遂为匠擒。明日入对,徽宗问何以处之,对曰:“愚人村野无所知,若以叛逆蔽罪,恐辜好生之德。以不应为杖之,足矣。”曰:“何以戒后人?”曰:“正欲外间知陛下刑宪不滥,足以为训尔。”徽宗从之。纯礼沉毅刚正,曾布惮之,激驸马都尉王诜曰:“上欲除君承旨,范右丞不可。”诜怒。会诜馆辽使,纯礼主宴,诜诬其辄斥御名,罢为端明殿学士、知颍昌府,提举崇福宫。崇宁五年,复左朝议大夫,提举鸿庆宫。卒,年七十六。‎ ‎(节选自《宋史·范纯礼传》)‎ ‎1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14 -‎ A.纯礼字彝叟/以父仲淹荫/知陵台令兼永安县/永昭陵建京西转运使/配木石砖甓及工徒于一路/独永安不受令/‎ B.纯礼字彝叟/以父仲淹/荫知陵台令兼永安县/永昭陵建/京西转运使配木石砖甓及工徒于一路/独永安不受令/‎ C.纯礼字彝叟/以父仲淹/荫知陵台令兼永安县/永昭陵建京西转运使/配木石砖甓及工徒于一路/独永安不受令/‎ D.纯礼字彝叟/以父仲淹荫/知陵台令兼永安县/永昭陵建/京西转运使配木石砖甓及工徒于一路/独永安不受令/‎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以父仲淹荫”的意思是“因为父亲范仲淹的恩荫”,从意思上看,是说范纯礼受父辈恩荫做官;后跟“知陵台令兼永安县”,另说被委任的官职,由此可知“知”前应断句,于是可排除B项和C项。“永昭陵建”的意思是“永昭陵修建”,这是一句完整的话,其后应该断句,所以排除A项。由此得出答案是D项。‎ ‎1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陵寝是帝王死后安葬的陵墓,陵墓建成后,还需设置守陵奉祀的官员以及禁卫。‎ B.“株”,本义树根,根与根间紧密相连,因而“株连”又指一人有罪而牵连他人。‎ C.前尹在文中指开封府前任府尹,“尹”为官名,如令尹、京兆尹,是知府的简称。‎ D.御名指皇帝名讳,古代与皇帝有关的事物前常加“御”字,如御玺指皇帝印信。‎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C项,结合学过的课文《屈原列传》相关内容可知,“令尹”是楚国执政官名,相当于宰相,是春秋战国时代的最高官衔。所以“令尹是知府的简称”错误。‎ ‎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纯礼敢于抗言,受到韩琦赏识。主管官员分配劳赋不当,他有理有据地提出异议,认为永安县负责陵寝日常维护,不应与各县均等,得到陵使韩琦认同。‎ B.纯礼关怀下属,处分重在惩戒。他在遂州任上对下属宽厚,草场失火,守吏惶恐等候诛杀,库吏因盗丝将被处死,他均认为罪不至死而采用赔偿的惩处。‎ C.纯礼鉴察往事,治事去苛从宽。在开封府任上,有村民被误告谋逆,他发现事实并非如此,认为应判杖刑,并以彰显皇上刑罚不滥为由,征得皇上认可。‎ D.纯礼坚毅刚直,不幸遭人算计。他的正直让曾布恐惧,曾挑唆驸马都尉王诜诬告纯礼,王即借纯礼宴请辽使事构陷纯礼,致使纯礼蒙冤,最终遭到免职。‎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言文中信息的能力。D项,张冠李戴,依据原文中“会诜馆辽使,纯礼主宴,诜诬其辄斥御名”可知,设宴款待辽使的人是王诜,并不是范纯礼。“最终遭到免职”也不对,原文是“罢为端明殿学士、知颍昌府,提举崇福宫”。‎ ‎1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方务去前之苛,犹虑未尽,岂有宽为患也。(5分)‎ 译文: ‎ ‎ ‎ - 14 -‎ ‎(2)愚人村野无所知,若以叛逆蔽罪,恐辜好生之德。(5分)‎ 译文: ‎ ‎ ‎ 答案 (1)正尽力去除先前的苛严,尚且担心做得不够,哪有宽松成为祸患的呢。‎ ‎(2)愚人粗野无知,如果以叛逆定罪,恐怕会辜负陛下爱惜生灵的仁德。‎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1)“务”是个多义词,应译为“致力”;“去”,应为“去除”;“岂”,“哪里”。(2)“村野”应译为“粗野”;“蔽罪”是指“定罪”;“辜”应译为“辜负”。‎ 参考译文 范纯礼字彝叟,因父亲范仲淹的恩荫,担任陵台令兼永安县令。永昭陵兴建时,京西转运使(要求)把木材、石料、砖和工匠的赋役摊派给沿路的县,只有永安县不接受命令。使者把这件事报告给建陵的使臣韩琦,韩琦说:“范纯礼难道不知道这件事吗?这一定有他的说法。”后来,众人责问他,纯礼说:“陵寝都在永安县境内,一年四时都要修缮管理,没有闲着的时候,现在竟然和各县平摊赋役,怎么比得上将赋役搁置,用它来供奉平时的用度呢?”韩琦肯定了他的回答。(纯礼)回到朝中,被任命为三司盐铁判官,以比部员外郎(身份)出任遂州知府。泸州的南边有边防事务,征调赋税严苛急切,纯礼一概冷静应对,分辨其中可以备办的,不从百姓那里征取赋税。百姓在房中悬挂(他的)画像,把他像神仙一样供奉,并称挂他画像的地方为“范公庵”。草场失火,百姓疑虑害怕,看守草场的官吏惊恐地等待责罚。纯礼说:“草变湿就会产生火气(湿草堆积过多不易散热,会发生自燃),有什么值得奇怪的!”只让他们暗中赔偿。看管库房的官吏偷丝太多应当判死罪,纯礼说:“因为纷乱的丝杀了他,我不忍心。”听任他的家人立刻出钱买下丝来赎罪,命令释放受到牵连的人。被任命为户部郎中、京西转运副使。徽宗即位,(纯礼)以龙图阁直学士的身份担任开封知府。前任府尹治政苛刻严酷,范纯礼说:“宽厚和刚猛相互结合,这是圣人的教诲。正尽力去除先前的苛严,尚且担心做得不够,哪有宽松成为祸患的呢。”因此一切事务都从宽处理。皇帝直接下诰命令(纯礼)审讯享泽村村民谋反一事,纯礼审问事情的缘由,(原来是)这个人到戏场看戏,回来的路上见到工匠做桶,就把桶戴在头上说:“和刘先主相比怎样?”于是被桶匠抓住。纯礼第二天上朝应对,徽宗问怎么处理这件事,纯礼回答说:“愚人粗野无知,如果以叛逆定罪,恐怕会辜负陛下爱惜生灵的仁德。按不应做此事的罪名杖责他,就够了。”皇帝说:“(这样做)凭什么告诫后人呢?”纯礼回答:“正是要外面的人知道陛下不滥施刑罚,足够作为典范了。”徽宗听从了他的话。纯礼沉稳坚毅刚强正直,曾布畏惧他,挑拨驸马都尉王诜说:“皇上想要升任你为承旨,范右丞不同意。”王诜很生气。恰逢王诜招待辽国使者,纯礼主持宴会,王诜诬告他动不动就直称皇上名字,纯礼被罢免为端明殿学士、颍昌府知府、崇福宫提举。崇宁五年,纯礼复任左朝议大夫、鸿庆宫提举。去世时,享年七十六岁。‎ 五、(2019·全国卷Ⅲ)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7~20题。‎ 吴起者,卫人也,事鲁君。齐人攻鲁,将而攻齐,大破之。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 - 14 -‎ 吴起于是闻魏文侯贤,欲事之。魏文侯以为将,击秦,拔五城。起之为将,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与士卒分劳苦。卒有病疽者,起为吮之。卒母闻而哭之,曰:“往年吴公吮其父,其父战不旋踵,遂死于敌。吴公今又吮其子,妾不知其死所矣。”文侯以吴起善用兵,廉平,尽能得士心,乃以为西河守,以拒秦、韩。魏文侯既卒,起事其子武侯。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顾而谓吴起曰:“美哉乎山河之固,此魏国之宝也!”起对曰:“昔殷纣之国,左孟门,右太行,常山在其北,大河经其南,修政不德,武王杀之。由此观之,在德不在险。”武侯曰:“善。”吴起为西河守,甚有声名。魏置相,相田文。吴起不悦,谓田文曰:“请与子论功,可乎?”文曰:“主少国疑,大臣未附,百姓不信,方是之时,属之于子乎?属之于我乎?”起默然良久,曰:“属之子矣。”文曰:“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吴起乃自知弗如田文。田文既死,公叔为相,尚魏公主,而害吴起。吴起惧得罪,遂去,即之楚。楚悼王素闻起贤,至则相楚。于是南平百越;北并陈蔡,却三晋;西伐秦。诸侯患楚之强。故楚之贵戚尽欲害吴起。及悼王死,宗室大臣作乱而攻吴起,吴起走之王尸而伏之。击起之徒因射刺吴起,并中悼王。悼王既葬,太子立,乃使令尹尽诛射吴起而并中王尸者。坐射起而夷宗死者七十余家。‎ ‎(节选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1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 B.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 C.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 D.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要正确理解相关语句,在语意把握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断句标志,如作主语、宾语的名词、代词,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句间连词以及并列、排比结构等,对选项进行比对,排除错项,判定正确项。句中,“而有战胜之名”中的“之”(的)与“名”(名声)是不可分割的;据此排除D项。“而君用起则是弃卫”中“而……则是……”这是一个固定结构,在“则是”前面要停顿,与“弃卫”不能断开;据此排除C项。“疑之”的主语是“鲁君”不是“君”;据此排除A项。‎ ‎18.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殷纣为商代末代国君,在位期间统治失控,好酒淫乐,暴敛酷刑,是有名的暴君。‎ B.武王是周文王之子,继承其父遗志,联合众多部族与商激战,灭商,建立周王朝。‎ C.三晋,春秋末韩、赵、燕三家分晋,战国时的韩、赵、燕三国,史上又称“三晋”。‎ D.令尹,春秋战国时期楚国设置的最高官位,辅佐楚国国君,执掌全国的军政大权。‎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C项,解说错误,三晋指春秋末韩、赵、魏三家分晋。‎ ‎1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吴起怜恤士卒,带兵屡建奇功。他本是卫国人,先是率鲁军抗齐得胜,后又率魏军攻陷秦国五城;这些战功都和他善于为将、与士卒同甘共苦密不可分。‎ - 14 -‎ B.吴起劝告魏侯,修德重于据险。魏武侯沿西河而下时,指出江河之固是魏国之宝;吴起表示,治国依据山河险固不如推行德政,修德才能免于国家灭亡。‎ C.吴起声名渐起,遭到公叔嫉妒。他虽然对田文担任魏相表示不悦,但不久就平复了心情;而公叔继田文后为相,他深表不满,担心被害,于是逃往楚国。‎ D.吴起为楚建功,反而受到祸害。他到楚国后虽然屡建奇功,而原本的楚国贵戚却想加害于他,施暴者乱箭射击吴起;太子继位之后,这才诛杀作乱之人。‎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C项,“公叔继田文后为相,他深表不满”分析错误。文中并未提到吴起对公叔继任相位的不满。‎ ‎2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文曰:“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吴起乃自知弗如田文。(5分)‎ 译文: ‎ ‎ ‎ ‎(2)及悼王死,宗室大臣作乱而攻吴起,吴起走之王尸而伏之。(5分)‎ 译文: ‎ ‎ ‎ 答案 (1)田文说:“这就是我的地位在你之上的原因啊。”吴起才自知比不上田文。‎ ‎(2)等到悼王死去,王室大臣发动暴乱而攻击吴起,吴起退逃到悼王尸体旁并伏在尸体上。‎ 解析 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本题涉及特殊句式、一词多义等文言知识点。(1)“此……也”,判断句。“所以”,……的原因。“弗如”,不如,比不上。(2)“及”,等到。“走”,逃跑。第一个“之”,到。“伏”,面向下俯卧。‎ 参考译文 - 14 -‎ 吴起,是卫国人,侍奉鲁国国君。齐人攻打鲁国,(吴起)率领军队攻打齐国,大败齐军。有鲁人说,鲁国是小国,却有战胜齐国的名声,诸侯各国就会图谋鲁国。况且鲁国和卫国是兄弟般的国家,而鲁君任用吴起,就是舍弃了卫国。鲁君怀疑吴起,就罢免了他。这时,吴起听说魏文侯贤明,想去侍奉他。魏文侯就任用吴起为大将,攻打秦国,夺取了五座城池。吴起做将领,同最下等的士兵穿一样的衣服,吃一样的饭,与士兵一起分担劳苦。有个生了毒疮的士兵,吴起替他吮吸脓液。这个士兵的母亲听说后哭了,说:“往年吴将军替他父亲吮吸毒疮,他的父亲作战时勇往直前,最后死在敌人手里。吴将军现在又给我儿子吮吸毒疮,我不知道他会死在哪里。”魏文侯因为吴起善于用兵打仗,廉洁公平,能取得所有士卒的忠心,就任命他为西河郡守,来抗拒秦国和韩国。魏文侯死后,吴起侍奉他的儿子魏武侯。武侯沿西河顺流而下,船到中流,回头对吴起说:“太美了,山河的形势险要坚固,这是魏国的国宝啊!”吴起回答说:“从前殷纣的国都,左边有孟门山,右边有太行山,常山在它的北边,黄河流经它的南面,他不施行德政,武王杀了他。由此来看,治国在于推行德政而不在于形势险要。”武侯说:“好。”吴起做西河郡守,很有声誉。魏国设置相国,任命田文为相。吴起不高兴,对田文说:“请让我与你比一比功劳,可以吗?”田文说:“国君年轻,国人疑虑不安,大臣不顺服,百姓不信任,在这个时候,是把政务交给你呢,还是交给我呢?”吴起沉默了许久,说:“应该交给你。”田文说:“这就是我的地位在你之上的原因啊。”吴起才自知比不上田文。田文死后,公叔任相国,娶了魏国公主,却忌恨吴起。吴起害怕受惩处,于是离开(魏国),就去了楚国。楚悼王一向听说吴起贤能,一到楚国就让他任相国。于是向南平定了百越;向北吞并了陈国和蔡国,击退了韩、赵、魏三国的军队;向西讨伐秦国。诸侯都因楚国强盛而忧虑。原来楚国的王族都想谋害吴起。等到悼王死去,王室大臣发动暴乱而攻击吴起,吴起退逃到悼王尸体旁并伏在尸体上。攻击吴起的那些人趁机用箭射吴起,同时也射中了悼王的尸体。悼王下葬后,太子即位,就让令尹把射杀吴起同时射中悼王尸体的人全部处死。由于射杀吴起而被灭族的有七十多家。‎ ‎      『提优点拨』(教师独具内容)‎ ‎1.明了题目设置特征,提高快速审题能力 ‎(1)命题者首先将阅读材料分为几个方面的内容,然后选择比较重要并能贯穿全文的四个方面作为切入点,用四个选项对原文进行分析概括。‎ ‎(2)四个选项几乎覆盖了材料内容,且选项顺序与材料内容顺序基本一致。‎ ‎(3)选项构成是先概括后分析。概括,是对传主某一方面简明扼要的归纳;分析,是对概括的解释,多以事例为主。‎ ‎(4)一般要求选错误的一项,错误点往往有内容(人物、事件、时间、地点)错位、(词语)理解错误、(情节)无中生有、概括与分析不一致等几类。‎ ‎2.敏锐比照原文信息,提高快速判定能力 审好题后,快速浏览全文,准确锁定每个选项内容对应的原文文字区域,而后进行“点对点”的比较,照应要“准”,比较要“明”,“句句对应、落实特征”。主要落实以下特征的内容比较:‎ ‎(1)对传主事迹、性格、品质的归纳概括是否正确。‎ ‎(2)对选项“分析”部分的“职任、时间、地点、事件、结果”要一一比较,错误点一般设置在这些地方。‎ ‎(3)判断(材料)分析与传主精神概括(观点)是否一致。‎ ‎(4)多以“内容错位”或“句子含义理解(翻译)错误”设置选项,考生应多加注意。‎ ‎3.文静沉着勤训练,冷静答题是关键 此类题考查对文言文的理解、分析和归纳概括,不仅涉及原文信息最多,而且考查学生能力层面也多。好多学生答题时心浮气躁,很不利于“点对点”的比较判断。希望学生准确认识此类题的特征——错误点往往只有一个,以题解题,借助选项提示进一步理解材料,冷静比对。经过二轮复习,掌握恰当的方法肯定能提高解题技能,收获满满自信。‎ ‎『回顾提升』‎ 学而不思则罔,想一想刚才做题中运用的阅读和解题技巧并写下来,感知提优利器的美好。‎ ‎①断句选择题: ‎ ‎ 。‎ ‎②文化常识选择题: ‎ ‎ 。‎ ‎③文意概括分析选择题: ‎ ‎ 。‎ - 14 -‎ ‎④理解翻译主观题: ‎ ‎ 。‎ - 14 -‎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