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5.00 KB
- 2021-06-03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20届一轮复习苏教版 传统文化经典阅读 作业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2 题。
材料一: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论语·八佾》)
材料二: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论语·阳货》)
1.孔子认为在什么情况下能与学生谈论《诗经》?
答:
答案:孔子认为如果学生能够将《诗经》与礼联系起来,就可以与其谈论《诗经》了。
2.结合材料分析孔子对《诗经》的态度及其持这种态度的原因。
答:
答案:孔子十分重视《诗经》在教育弟子过程中的作用。因为《诗经》内容丰富,情感正直,具有礼乐教化功能,有助于孔子推行礼乐治国思想。
材料一:
子夏问孔子说:“‘微笑的面容美好动人啊,美丽的眼睛黑白分明啊,洁白的底子上绘有文采啊。’这几句话说的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这是说先有素色的底子,然后画画。”子夏又问:“那么,是不是说礼也是后产生的?”孔子说:“商,你真是能启发我的人,现在可以同你讨论《诗经》了!”
材料二:
孔子说:“学生们,为什么不学习《诗经》呢?学《诗经》可以抒发感情,可以观察社会,了解世情民俗、政治得失,可以使人懂得与人交往的道理,可以使人懂得怎样去讽刺评论不平的事情。近,可以用来侍奉父母;远,可以用来侍奉君主。还可以多知道一些鸟兽草木的名字。”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4题。
①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论语·卫灵公》)
②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老子》)
3.分别指出孔子和老子对待“争”的态度。
孔子:
老子:
答案:孔子:“矜而不争”,强调不争强好胜。
老子:“不争”,是“无为”的一种表现,讲求以退为进。
4.试评价孔子和老子的“不争”。
答:
答案:孔子是从君子的仁德之心出发来看待“不争”的,侧重于不争强好胜,与人交往时不斤斤计较,不为私利与他人争执。老子是从顺应天道来讲“不争”的,主张不刻意而为,顺天道而行,认为这样就会以“不争”而立于不败之地。二者只是看待问题的角度不同,其在今天都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①孔子说:“君子庄重矜持而不同别人争执,合群而不结党营私。”
②不自己显示自己,反能显明;不自以为是,反能是非彰显;不自己夸耀自己,反能功绩显露;不自以为贤能,因而能长久。只有那不与人相争的人,世界上才没有人能和他相争。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6题。
①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论语·里仁》)
②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论语·学而》)
③曾子曰:“孝子之养老也,乐其心,不违其志,乐其耳目,安其寝处,以其饮食忠养之,孝子之身终。终身也者,非终父母之身,终其身也。是故父母之所爱亦爱之,父母之所敬亦敬之,至于犬马尽然,而况于人乎?” (《礼记·内则》)
5.根据材料概括孔子的“孝道”的内涵。(不超过6字)
答:
答案:恭敬不违。
6.根据材料,谈谈你对“孝道”的理解。
答:
答案:孝顺父母是为人子女者必须做到的,子女要让父母身心快乐,做到不违背父母的意愿,对父母的过错委婉劝说,替父母操劳而没有怨言,在生活方面尽心周到侍候。
①孔子说:“侍奉父母,对他们的过错稍加规劝。看到自己的规劝没有被听从,仍要恭顺他们,不违抗,担忧他们但不怨恨。”
②孔子说:“父亲在世时,要观察儿子的志向;父亲去世后,要观察儿子的实际行动。(如果)多年不改变父亲传下来的正道的话,就可以说是尽孝了。”
③曾子说:“孝子养老,要使父母内心快乐,不违背他们的意志,敬备礼乐,使他们听得高兴,看得快乐,使他们起居安适,在饮食方面尽心周到侍候,直到孝子去世。所谓‘终身’
,不是说终父母的一生,而是终孝子自己的一生。所以父母喜爱的,自己也要喜爱,父母崇敬的,自己也要崇敬,就是对父母钟爱的犬马也都要这样,更何况对父母所爱的人呢?”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8题。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论语·为政》)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论语·为政》)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论语·为政》)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论语·为政》)
7.请简要概括孔子对“孝”的看法。
答:
答案:在孔子看来,孝对不同人来说,有不同的标准。孝,包括孝养、孝顺和孝敬。
8.请结合以上四则材料,谈谈你对孔子观点的评价。
答:
答案:“孝”不光是要在衣食等物质层面为父母提供保障,还要关注父母的精神层面,不让父母担心,发自内心地尊敬他们、关爱他们。孔子对“孝”的观点涵盖了这两大方面,对现代人如何践行“孝”有很好的指导意义,对和谐社会的建设也有极大的积极意义。
孟懿子问什么是孝。孔子说:“不违背礼节。”樊迟给孔子驾车,孔子对他说:“孟孙问我什么是孝,我回答说,不违背礼节。”樊迟说:“这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父母活着的时候,按规定的礼节侍奉他们;父母亡故,按规定的礼节埋葬他们,祭祀他们。”
孟武伯问什么是孝。孔子回答说:“做父母的只是为孝子的疾病发愁。”
子游问什么是孝。孔子说:“现在的所谓孝,是能养活父母。其实,连狗马都能够得到饲养;假如对父母不敬的话,养活父母与饲养狗马怎样去分别呢?”
子夏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在父母面前保持愉悦的容色最难。(如果仅仅做到)有了事,年轻人效劳;有了酒食,年长的人吃喝,难道这竟可认为是孝吗?”
五、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9~10题。
子曰:“非其鬼①而祭之,谄②也。见义不为,无勇也。”
(《论语·为政》)
天下有中③,敢直其身;先王有道,敢行其意;上不循于乱世之君,下不俗于乱世之民;仁之所在无贫穷,仁之所亡无富贵;天下知之,则欲与天下同苦乐之;天下不知之,则傀然④独立天地之间而不畏:是上勇也。
(《荀子·性恶》)
【注】 ①鬼:这里指死去的祖先。②谄:谄媚。③中:中正之道。④傀然:坚定的样子。
9.两则材料阐述的共同点是:________________。
答案:勇敢是正确思想指导下的行动(意近、有理即可)
10.简析两段话的不同点。
答:
答案:孔子站在个人立身处世立场上,从否定“无原则地迁就、讨好人”的角度出发,认为勇敢须以正确的思想、正确的原则为基础;荀子则站在统治者强国安民的立场上,从捍卫正义、坚持优良传统、舍己立仁、爱护百姓等方面阐述了正确思想指导下的勇敢行为的具体内涵。
六、阅读下面两则文字,完成11~12题。
陈成子弑简公。孔子沐浴而朝,告于哀公曰:“陈恒弑其君,请讨之。”
(《论语》)
齐宣王问曰:“汤放(流放)桀,武王伐纣,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 曰:“臣弑其君,可乎?”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独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孟子》)
11.同样面对臣子弑君的事,孔子和孟子的态度有所不同。请孔子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孟子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周礼中的君臣等级制度 君王的德行是否符合仁义
12.孟子对“武王伐纣”的解释巧用了孔子与子路的一次谈话(“卫君待子而为政”)中提到的治国主张。请说出这种主张,并说明孟子是如何巧用这种主张的。
答:
答案:正名。孟子认为戕害仁义的君主不是好君主,是独夫。按照“正名”主张,商纣不是好君主,而是独夫。因此,杀掉商纣,称不上弑君。
陈成子杀了齐简公。孔子斋戒沐浴以后,随即上朝去见鲁哀公,报告说:“陈恒把他的君主杀了,请你出兵讨伐他。”
齐宣王问:“商汤流放夏桀,周武讨伐君主纣,有这样的事吗?”孟子回答说:“传言中有这样的事。”齐宣王问:“难道臣子可以妄杀君主吗?”孟子说:“杀害仁德之士的人被称作贼子,杀害义士的人被称作残,残贼一类的人,被称之为匹夫。只听过诛杀匹夫纣,没听说过这是弑君一类的事情。”
七、(2019·嘉兴高三一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14 题。
甲:子路曰:“
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论语·微子》)
乙: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陶渊明《归园田居》)
13.甲中,子路所说的“长幼之节”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君臣之义”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年长者和年幼者之间依尊卑次序,言行合礼
有才能的人出仕,辅佐君王治理天下
14.同样身处乱世,子路认为“不仕无义”,陶渊明却将出仕视为“误落尘网中”。你如何理解评价这两种人生观?
答:
答案:子路:以天下为己任、勇于担当。陶渊明:不逢迎世俗,洁身自好。子路更有社会责任感,而陶渊明更听从内心呼唤。两人的选择,都是个人追求,无所谓对错。
甲:子路说:“不从政是不义的。长幼礼节不可废弃,君臣名分如何能废弃呢?只想洁身自好,却乱了君臣间的伦理关系。君子之所以要从政做官,就是为了实行君臣之义。(至于)道不能行,(我们)已经知道了。”(乙翻译略)
八、(2019·台州市高三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16 题。
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庄子》:“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
15.你认为晨门的“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是揶揄还是赞美孔子?说说你的理由。
答:
答案:(示例1)是揶揄。晨门可能是隐士,明白当时的形势,也了解孔子的遭遇,揶揄孔子不知难而退。
(示例2)是赞美。孔子的态度非常可贵,反映了追求理想的执着精神和牺牲(献身)精神。
(示例3)既是揶揄又是赞美。晨门可能是隐士,不同于一般的民众,他有能力判断时势,也有能力认识孔子的精神。他虽然不赞同孔子的态度,却也能看出孔子精神的伟大。(三种观点皆可)
16.儒家和道家对待“命”的态度有何异同?请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答:
答案:都主张了解现实,要面对现实;但儒家提倡积极进取,道家主张消极无为。
子路在石门过夜。守城门的人问:“从哪里来?”子路说:“从孔氏那里来。”
守门人说:“就是那个明知做不到却还是要做的人吗?”
《庄子》:“知道事情无可奈何,不是人力可战胜的,则安然不为,这才是最高的道德。”
九、(2019·绍兴市高三联考)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17~18题。
①子见齐衰者、冕衣裳者与瞽者,见之,虽少,必作;过之,必趋。(《论语·子罕》)
②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 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论语·颜渊》)
17.①②两则材料中都表现出孔子“仁”道的________________特点。
答案:爱人、恭敬
18.谈谈你对“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这种仁道精神的看法。
答:
答案:接见贵宾和进行重大的祭祀,都要求谨慎恭敬。这句话是说出门办事和役使百姓,都要像接见贵宾和进行大祭时那样恭敬谨慎,也就是说要敬。敬是出于爱心的,爱与敬既是仁的外在表现,也是仁的核心内容。与人交往,我们提倡发自内心的爱与敬;管理和领导百姓,我们更提倡爱护和尊重百姓,真诚地为人民服务。
①孔子接见穿丧服的人,穿着祭祀礼服的人和盲人时,即使他们年轻,也一定要站起来;从他们面前经过时,一定要快步走过。
②仲弓向老师请教如何行“仁”政。孔子说:“出门办事如同见到贵人那样敬重人民,役使百姓要像进行大祭那样恭敬谨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诸侯国做官不怨天尤人,在卿大夫家做官也不怨天尤人。”仲弓说:“弟子虽然愚钝,但一定将您的教诲铭记在心,谨遵而行!”
十、阅读《论语》中的两则文字,完成19~20题。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论语·为政》)
19.指出孔子与世人对“孝”的认识的异同。
答:
答案:同:能赡养,提供物质保障。异:孔子认为孝更在于“敬”,和颜悦色,从内心尊敬、关爱父母。
20.“新二十四孝”行为标准中有“支持父母的业余爱好”“仔细聆听父母的往事”“陪父母拜访他们的老朋友”等。结合孔子的孝道观,谈谈你对此的看法。
答:
答案:符合孔子的孝道观。列举的“新二十四孝”
行为标准更关注、关心父母的精神生活,表现出子女对父母的敬重,使父母的生活更具品质,这正是孔子所倡导的“敬”的体现。
子夏问孔子什么是孝顺。孔子就告诉他说:“对待父母和颜悦色是最难的。有了事情替父母去做了,有了佳肴让父母兄长先吃,难道这就算是孝顺了吗?”
子游(孔子的学生)问孔子什么是孝。孔子就对他说:“现在我们所说的孝,只是能够赡养父母。我们知道狗或马也有人养;人若是不尊敬父母的话,与养狗养马有什么区别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