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7.00 KB
  • 2021-06-03 发布

2017-2018学年西藏林芝二中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汉文班语文试卷

  • 8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17-2018学年西藏林芝二中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汉文班语文试卷 试卷说明:‎ ‎1.本试卷分试卷和答题卡两大部分,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2.答题时,请用黑色的钢笔或签字笔将答案填在答题卡对应横线处,不能答在试题卷上。考试结束,将答题卡交回。‎ 第Ⅰ卷阅读题 一、 现代文阅读(23分)‎ (一) 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青花瓷发展的黄金时代是明朝永乐、宣德时期,与郑和下西洋在时间上重合,这不能不使我们思考:航海与瓷器同时达到鼎盛,仅仅是历史的偶然吗?从历史事实来看,郑和下西洋为青花瓷的迅速崛起提供了历史契机。近三十年的航海历程推动了作为商品的青花瓷的大量生产与外销,不仅促进技术创新,使青花瓷达到瓷器新工艺的顶峰,而且改变了中国瓷器发展的走向,带来了人们审美观念的更新。这也就意味着,如果没有郑和远航带来活跃的对外贸易,青花瓷也许会像在元代一样,只是中国瓷器的诸多品种之一,而不会成为主流,更不会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由此可见,青花瓷崛起是郑和航海时代技术创新与文化交融的硕果,中外交往的繁盛在推动文明大交融的同时,也推动了生产技术与文化艺术的创新发展。‎ 作为中外文明交融的结晶,青花瓷真正成为中国瓷器的主流,则是因为成化年间原料本土化带来了民窑青花瓷的崛起。民窑遍地开花,进入商业化模式之后,几乎形成了青花瓷一统天下的局面。一种海外流行的时尚由此成为中国本土的时尚,中国传统的人物、花鸟、山水,与外来的伊斯兰风格融为一体,青花瓷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进而走向世界,最终万里同风,成为世界时尚。‎ 一般来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而时尚兴盛则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因此,瓷器的演变之所以引人注目,还在于它与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向多元社会的转型同步。瓷器的演变与社会变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使我们对明代有了新的思考和认识。如果说以往人们所了解的明初是一个复兴传统的时代,其文化特征是回归传统,明初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那么青花瓷的例子,则可以使人们对明初文化的兼容性有一个新的认识。事实上,与明代中外文明的交流高峰密切相关,明代中国正是通过与海外交流而走向开放和进步的,青花瓷的两次外销高峰就反映了这一点。第一次在亚非掀起了中国风,第二次则兴起了欧美的中国风。可见,明代不仅是中国陶瓷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时期,也是中国传统社会的重要转型时期。正是中外文明的交融,成功推动了中国瓷器从单色走向多彩的转型,青花瓷以独特方式昭示了明代文化的演变过程,成为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走向多元的例证。(摘编自万明《明代青花瓷崛起的轨迹》)‎ ‎ ‎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郑和下西洋推动了瓷器生产、销售和技术创新,带来了青花瓷发展的黄金时代。‎ B.原料本土化等因素使青花瓷发展进入新阶段,此时青花瓷与外来文化已无关系。‎ C.明代社会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但青花瓷的风格表明当时社会比较开放和进步。‎ D.中外文明交融推动瓷器从单色走向多彩,从而推动了当时的社会向多元转型。‎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第一段通过元明两代瓷器的比较,论证了瓷器发展与审美观念更新的关系。‎ B.文章从民窑崛起、商业化和风格变化等方面论述了青花瓷成为世界时尚的过程。‎ C.文章论述青花瓷崛起的轨迹,为中外交往推动明代社会转型的观点提供了例证。‎ D.文章提出问题之后,分析了青花瓷崛起的原因,并论证了崛起带来的影响。‎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如果不是下西洋使青花瓷作为商品大量生产和外销,青花瓷可能就不会崛起 B.时尚兴盛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可见青花瓷兴盛的成化年间社会变化很快。‎ C.青花瓷外销掀起世界性的中国风,可见青花瓷对明代的世界影响起了重要作用。‎ D.青花瓷在明代引领了世界时尚,由此带来的启示是,应注重社会的多元和开放。‎ (一) 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我只欠母亲 赵鑫珊 人生的笑和哭常常发生在同一时刻。‎ 一九五五年八月上旬,我一直在期待录取通知书的到来,前途未卜。是否能考取,没有把握,虽然自我感觉考得不错。是否能考取第一志愿第一学校,更是个未知数。不能有奢望。‎ 八月中旬,羊子巷、马家巷一带有几位考生已经接到通知,更叫我心焦——这也是我平生第一次体验到什么是心焦或焦虑。不安和焦虑也会有助于打碎平庸。‎ 邮递员骑着自行车一天送两回信:上午约十点,下午约四点。我是天天盼决定命运的信件。‎ 一天下午,我在马家巷大院内同一群少年玩耍。‎ ‎“赵鑫珊,通知书!”邮递员的叫声。‎ 我拆信的手在颤抖。旁边围观的少年首先叫了起来:“北京大学!”‎ 中国章回小说常用这样两句来形容人的幸福时刻:“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 我看到母亲的表情是满脸堆笑,为儿子的胜利。‎ 第二天,母亲为我收拾行装。一共带两个箱子,一条绣花被子。‎ 母亲把一件件衣服放进箱里,并用双手抚平,泪水便滴在衣服上。‎ ‎“妈,你哭什么?我考上了,你应该快活才是!”我这一说,妈妈的泪水流得更多,但她没有解释她为什么哭。‎ 后来我成长了,读到唐诗“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才渐渐明白母亲为什么暗暗垂泪。‎ 母亲不善言辞。她预感到,儿子这一走,在娘身边的日子就不会多。母亲的预感是对的。大学六年,我一共回过三次家。加起来的时间不到两个月。主要原因是买不起火车票。‎ 母亲死后二十年,大妹妹才告诉我,我去北京读书的头两年,妈妈经常哭,以至于眼睛受伤,到医院去看眼科。‎ 听妹妹这样述说往事,我发呆了好一阵子。我对不起母亲!过去我不知道这件事。我后悔我给母亲的信很少且太短。‎ 后来邻居对我说:“你娘总是手拿信对我们说:‘你们看我儿子的信,就像电报,只有几行字!’”我总以为学校的事,母亲不懂,不必同母亲多说——今天,我为我的信而深感内疚!在校六年,我给母亲报平安的家信平均每个月一封。每封不会超过三百个字。‎ 六年来,我给母亲的信是报喜不报忧。这点我做得很好。我的目的很明确,不让母亲为我分心、牵挂、忧愁。按性格,我母亲的忧心太重,不开朗。以下事情我就瞒着母亲:我非常穷,却老说我的助学金很多、足够。去学校报到,母亲东借西借,为我凑了三十元,后来我就再也没有向母亲要过一分钱。当时我父亲已接近破产,家境贫穷。“反右”‎ 运动我受到处分,也没有告诉母亲。读到四年级,我故意考试考砸主动留一级,更瞒着她。她也没有觉察,我怎么要读六年。‎ 大妹妹问过母亲:“妈,你为什么最喜欢哥?”‎ ‎“你哥是妈烧香拜佛求来的崽。”‎ 祖父一共有五个儿子。我父亲是长子。母亲头胎和第二胎都是女儿,不到两岁便夭折。不久,我二婶生了儿子叫赵宝珊,这样一来大家庭的长孙便在二房,不在大房。我母亲的地位大受威胁,遭到歧视。在饭桌上,祖父常用讽刺的口吻,冷言冷语敲打我母亲:“先长胡子的,不如后长须的。”意思是二婶后来者居上,先得了儿子,我母亲落后了。上世纪三十年代的中国,重男轻女,母以子贵现象很严重。‎ 母亲忠厚、老实,只好把眼泪往肚子里咽。她偷偷地去万寿宫拜佛,求菩萨保佑赐给她一个儿子。不久我出生了。‎ 我刚四岁,母亲便让我读书,发蒙,为的是赶上大我两岁的宝珊。所以整个小学、中学,我和堂兄宝珊都是同年级。母亲的良苦用心只有等到我进了大学,我才知道。母亲说:“你为娘争了口气!”‎ 离开家乡的前一夜,妈舍不得我,抱着我睡。当时我十七岁。其实自我出生,从没有离开过娘。好在我走后,还有弟弟妹妹在母亲身边。‎ 往北京的火车渐渐开动的时候,我看到我母亲、大妹妹梅秋(十岁)、弟弟光华(八岁)和小妹云秋(四岁)久久站在站台上目送我。这回妈没有哭。‎ 我这个人,活到今天,谁也不欠,只欠我母亲的,没有能在她身边侍奉她八年、十年,使我深感内疚。‎ ‎4.下列对这篇文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我”临行前,母亲暗暗垂泪是因为她明白到儿子这一走,等待她的将是聚少离多的苦闷日子。‎ B.上了大学,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更为了证明自己的独立,“我”没再向母亲要过一分钱。‎ C.文章用拙朴自然的语言,真挚动人的情感,勾勒出一个含情脉脉的儿子对母亲忏悔式的追忆。‎ D.当赵宝珊出生后,母亲为了挣回在赵家的地位,偷偷求神拜佛,保佑赐给她一个儿子,反映了当时社会重男轻女,母以子贵的现象很严重。‎ ‎5.文章开头写道“人生的笑和哭常常发生在同一时刻”,有何作用?请结合全文内容分析。(5分)‎ ‎6.在文中作者多次用细节描写追忆母亲,请举例,并说说分别体现了母亲怎样的性格。(6分)‎ 二、 古代诗文阅读(32分)‎ (一) 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0题。 ‎ 张衡传 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时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精思傅会,十年乃成。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 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遂乃研核阴阳,妙尽璇机之正,作浑天仪,著《灵宪》、《算罔论》,言甚详明。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自去史职,五载复还。‎ 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张口承之。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覆盖周密无际。如有地动,尊则振龙,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虽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验之以事,合契若神。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于是皆服其妙。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 时政事渐损,权移于下,衡因上疏陈事。后迁侍中,帝引在帷幄,讽议左右。尝问天下所疾恶者。宦官惧其毁己,皆共目之,衡乃诡对而出。阉竖恐终为其患,遂共谗之。衡常思图身之事,以为吉凶倚仗,幽微难明。乃作《思玄赋》以宣寄情志。‎ 永和初,出为河间相。时国王骄奢,不遵典宪;又多豪右,共为不轨。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上下肃然,称为政理。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年六十二,永和四年卒。‎ ‎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衡少善属文属:撰写 B.连辟公府不就辟:征召 C.安帝雅闻衡善术学雅:平素 D.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征:征兆 ‎8.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遂通五经,贯六艺”中“五经”是指:诗、书、礼、易、左传;“六艺”是指:礼、乐、射、御、书、数。‎ B.《两都赋》的作者是张衡,《二京赋》的作者是班固。二都与两京都指长安和洛阳。‎ C.“拜、迁、转、徙”都是指调动官职。‎ D.《后汉书》与《史记》、《汉书》、《三国志》被称为“四史”。‎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张衡擅长术学,精通天文,懂得历法推算,设计制作了浑天仪、候风地动仪,他的著作也都是科学方面的论著。‎ B.张衡年轻时就很有才能,通五经,贯六艺,但他并不恃才傲物,而是稳重淡泊,不喜欢结交俗人,也不愿意做官。‎ C.候风地动仪精巧灵敏,能在人察知不到的情况下指示发生地震的方向,陇西地震一事使人们都信服了它的精妙。‎ D.张衡多次出任太史令,后来外放担任河间王的相,他一上任就树立威严,整顿法度,逮捕奸党,赢得了称赞。‎ ‎10.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常从容淡定,不好交接俗人。(5分)‎ ‎(2)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5分)‎ (一) 古代诗歌阅读(6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1—12题。‎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注】,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注】}兜鍪:俗语叫头盔,词中借指士兵。‎ 11. 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词开篇设问,先一问一答,写出词人登上高高的北固楼,放眼望去是美好的神州风光,这牵发了他的联想,思古之情油然而生。‎ B.“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想到国家的盛衰,千古的兴亡,正好比悠悠东逝的长江水,滚滚流不尽,令人怅惘感喟不已。‎ C.“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运用典故,“年少”的孙权而敢于与雄才大略、兵多将广的强敌曹操较量,突出了孙权的年少有为,正是反衬当朝文武之辈的庸碌无能、怯懦苟安。‎ D.整首词采用了借古喻今的表现手法,表达了词人对朝廷不但不能光复神州,甚至连江南也快保不住的强烈不满,直接表达了自己的爱国情感和想要建功立业读的抱负。‎ 11. 怎样理解词人于词尾引用曹操的“生子当如孙仲谋”这句话?(3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7分)‎ ‎1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描写杭州西湖美景的古诗词有许多,其中柳永的《望海潮》中仅用“,”八个字,就把西湖的美概括出来了。‎ ‎(2)李清照的《声声慢》中词人化繁为简,化多为少,把所有的凄苦,所有的孤独,所有的无奈,所有纷繁的说不尽的思绪,用“,”代之。‎ ‎(3)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既点题,又为周瑜出场营造声势的句子是:,‎ ‎,。‎ 第Ⅱ卷表达题 三、 语言文字运用(5分)‎ ‎14.某中学文学社举办“感动心灵——我最崇敬的课文人物”评选活动,请从入选的窦娥、鲁侍萍和蔺相如中任选一位,为其写一则颁奖词。(5分)‎ 要求:①请先将所选人物姓名写在答题卡上,然后写颁奖词。②符合人物特征。③语言表达生动、连贯、得体。④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不少于40个字。‎ 四、 写作(40分)‎ ‎15.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微信用户可以在朋友圈中发布文字、图片和视频,但只有朋友圈内的好友才能看到并点评;而微博平台上博主发布的内容,则可以让所有认识和不认识的人看到并做出评论。因此,网络平台用户有不同的看法。‎ 甲:在微信朋友圈发布信息后收到的大多是点赞和肯定的评论,我觉得很开心。‎ 乙:我更喜欢微博,在上面发布内容后,收到的评论有赞扬,也有批评,甚至是不留情面的指斥和嘲讽。我需要的就是这种氛围。‎ 丙:我多用微信,更满足在朋友圈这种比较私密的空间里和亲朋好友交流。‎ 丁:我偏爱微博,更喜欢在一个更为开放的空间与认识和不认识的博友互动。‎ 要求:①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②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林芝市二高2017—2018学年第二学期第2学段考试 高一年级汉文班语文(统编)试卷 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 ‎1.A  2.A  3.B ‎1.A试题分析:B项“此时青花瓷与外来文化已无关系”说法错误。C项“但青花瓷的风格表明当时社会比较开放和进步”无中生有,原文只是说“明初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那么青花瓷的例子,则可以使人们对明初文化的兼容性有一个新的认识”。D项,“从而推动了当时的社会向多元转型”说法错误,原文只是说“青花瓷以独特方式昭示了明代文化的演变过程,成为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走向多元的例证”。‎ ‎2.A试题分析:A项“论证了瓷器发展与审美观念更新的关系”说法错误,文章第一段通过元明两代瓷器的比较,证明青花瓷崛起是郑和航海时代技术创新与文化交融的硕果。‎ ‎3.B试题分析:B项“可见青花瓷兴盛的成化年间社会变化很快”文中没有体现这一内容。‎ ‎4.B(“更为了证明自己的独立”文中未提及)‎ ‎5.①从内容上,体现了我收到了通知书,令我和母亲都格外高兴,所以“笑”;但这一分别,将是我终身的遗憾,从此不能侍奉在母亲身边,所以“哭”。同时,也让读者感受到我对母亲深深愧疚之情。‎ ‎②在结构上,文章是以回忆式的结构安排,以幸福的情节开头,忏悔的情绪结尾,而此句正好照应了全文的结构安排,奠定了感情基调,自然地引出下文的叙述,有助于读者把握文章情感。‎ 6. ‎①不善言辞:默默为“我”收拾行李,暗暗垂泪。‎ ‎②充满母爱:为儿子四处筹钱,准备学费。‎ ‎③忠厚、老实:对祖父的讽刺忍气吞声。‎ ④好强:偷偷去万寿宫拜佛,为了“我”能赶上堂兄而早早让“我”读书,发蒙。‎ 二、古诗文阅读 7. D(征:证明)‎ 8. D 【解析】A项“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五部经书。B项《两都赋》作者班固,《二京赋》作者张衡。C项“拜”指授予官职。‎ 9. A(“他的著作也全都是科学方面的论著”错,《二京赋》就是文学作品。)‎ 10. ‎(1)虽然才学高出当时一般人,却没有骄傲自大的性情。他总是不慌不忙,淡泊宁静,不喜欢结交世俗之人。(虽……而,相当于“虽然……但是……”;从容:不慌不忙,悠闲舒缓;淡静:淡泊宁静。每个词语1分,句子通顺,酌情给分,但不超过5分。 )‎ (2) 汉安帝常听说张衡精通术数方面的学问,命公车特地征召他,任命他为郎中,两次升迁做了太史令。(雅:素常;拜:授予官职;再迁:两次升迁。每个词语1分,句子通顺,酌情给分,但不超过5分。)‎ 11. D(委婉表达了自己的爱国情感和想要建功立业读的抱负。)‎ 12. 运用典故。(1分)词人引用曹操的话的言外之意是:而今宋朝也只是占有东南半壁江山,而在掌握军政大权的人物中,可曾有一个能与孙权相比的吗?鲜明的表现了词人对祖国前途的担忧。(2分)‎ 11. ‎(1)三秋桂子 十里荷花 (2) 这次第 怎一个愁字了得 (3) 大江东去 浪淘尽 千古风流人物 ‎14.‎ 窦娥:你是一位柔顺的女性,你用所有的宽容承担了父弃、被卖、夫死、逼嫁的苦难!你是一位不幸的姑娘,你在生命的火花最灿烂的时候,被罪恶的黑手扼杀!你是一位勇敢的女性,大难当前,你用柔弱的身躯对社会秩序猛烈声讨!你倒在了戏剧的舞台上,却永远活在了人们的心中! ‚鲁侍萍:“爱你的人却伤害你最深”,你用你的方式选择了隐忍退让,你是柔弱的;“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你用你的行动捍卫了人格尊严,你是刚强的。你是现代人物画廊里一道亮丽的风景。 ƒ蔺相如:身为门客,胆识超强,完璧归赵,智勇无双;位超廉颇,忍辱避让;国家为先,如海器量。伟哉相如,千秋名扬!‎ ‎(答案不唯一)‎ 15. 作文(40分)‎ ‎【题目解析】‎ 一、关于题意理解 材料首段解释了微信和微博的区别,目的是为引出下面四种人对微信微博等交流方式的不同看法。‎ 从命题者意图看,四人的情感、态度和认知没有对错、高下之分,考生对这四类人是可以有倾向性的,对他们的看法肯定或否定,或有所肯定、有所否定,都是合乎题意要求的。‎ 二、关于材料的内容和含意 作文题要求“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2017年高考新材料作文:“微信与微博”2017年高考新材料作文:“微信与微博”。“内容”应指字面上的、表层的意思,“含意”应指深层的抽象概括的意思。‎ ‎(一)关于材料的内容 ‎1.因为微信和微博两种交流方式各有特点,所以人们对这两种交流方式看法不同。‎ ‎2.因为微信上收到的大多是肯定的评论,所以有的人更喜欢微信。‎ ‎3.因为微博上收到的评论具有多样性,所以有的人更喜欢微博。‎ ‎4.因为微信的空间私密,交流的对象是亲朋好友,所以有的人更愿意用微信。‎ ‎5.因为微博的空间开放,交流的对象包括认知和不认知的,所以有的人更愿意用微博。‎ ‎(二)关于材料的含意 微信与微博是当下最流行的交流方式,考生可从这两种交流方式出发,围绕交流方式谈交流结果、交流空间或交流对象,表达自己的情感及认知。‎ ‎1.有的人喜欢能得到更多肯定与赞美的交流方式2017年高考新材料作文:“微信与微博”文章2017年高考新材料作文:“微信与微博”出自。‎ ‎2.有的人需要能有多样性评论的交流方式。‎ ‎3.人有不同的交流需求,有人渴望在私密的空间内交流,有人期待在开放的空间里互动。‎ ‎4.网络的多样交流方式满足了人们不同的交流需求。‎ 三、关于是否符合题意 判断考生作文是否在题意范围之内,主要看是否围绕“微信、微博/交流方式”来谈交流结果、交流空间或交流对象,表达自己的情感及认知。‎ 符合题意 只要围绕“微信、微博/交流方式”来谈交流结果、交流空间或交流对象,表达自己的情感及认知,属符合题意。‎ 基本符合题意 如果只是开头、结尾或文中其他部分提一下“微信、微博/交流方式”或与之相关的交流结果、交流空间或交流对象,主体部分与之无关;或者离开交流方式,只谈“表扬”“批评”或 ‎“私密”“开放”等,属于基本符合题意。‎ 偏离题意 离开“微信、微博/交流方式”,离开交流结果、交流空间或交流对象,仅谈“空间的大小”“时代”“如何评论”等,属于偏离题意。‎ 如果考生只抓住了材料中的“朋友”“信息”“氛围”“开心”等,但不联系“微信、微博/交流方式”来谈交流结果、交流空间或交流对象,则为偏离题意。‎ 四、关于角度选择与立意参考 ‎(一)角度选择 考生可以从第一段选择角度,也可以从第二、三、四、五段文字中任意一段(甲乙丙丁四种观点中任意一种)选择角度,也可以综合四种观点选择角度,没有优劣之分。可以从材料的内容选择角度,也可以从材料的含意选择角度,没有高下之分。‎ 单一角度:‎ ‎1.肯定或否定或辩证看待甲的观点,表达自己的情感及认知 ‎2.肯定或否定或辩证看待乙的观点,表达自己的情感及认知 ‎3.肯定或否定或辩证看待丙的观点,表达自己的情感及认知 ‎4.肯定或否定或辩证看待丁的观点,表达自己的情感及认知 复合角度:‎ 除了以上所列的单一角度之外,还可以任选其中的两种、三种甚至四种观点综合作为写作的角度。(说明:列出的甲乙丙丁四种观点,根据“自选角度”的要求,考生任选两种、三种、四种亦是可以的。)‎ ‎(二)立意参考 ‎1.直接评论甲观点,微信朋友圈中得到多数点赞,能愉悦身心,是值得提倡的人际交流方式。‎ ‎2.对甲的看法商榷甚至质疑,交流中若只在乎表扬,容易使人忘乎所以,满足现状,不利于更好地成长或发展壮大2017年高考新材料作文:“微信与微博”素材库。‎ ‎3.直接评论乙观点,交流中有批评、指责、嘲讽,才会有自我反思、调整、进步。‎ ‎4.评价乙观点,微博中表扬批评等多种评论俱存,有利于自己客观、理性去分析认知自己转发或发表的各种信息 ‎5.从丙的态度看,喜欢一种比较私密的交流方式,向往一种与亲朋好友相处的舒适、亲密的生活。‎ ‎6.从丁的观点看,乐意置身于一个开放的交流环境,缘于开放交流的种种好处,诸如广泛接触,有利于拓宽视野,择善而学,相互包容,和谐相处,等等。‎ ‎7.比较微信、微博的点赞,分析其可信度,微信限于朋友交往,得到的表扬或出于礼节;微博亲疏不拒,获得的肯定多发自肺腑,由此告诫人们理性对待点赞,网络外的交流亦然。‎ ‎8.如何对待微博的表扬与批评,也可从两方面理解。一方面,因为交流方式的开放性,收到的评价会更加客观真实,有益自我提升;另一方面,由于网络交流的虚拟性,夸大其词的追捧或以匿名的方式进行不负责任的攻击,都有可能,`需要擦亮眼睛,辨别真伪。‎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