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2.50 KB
- 2021-06-03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 1 -
高三语文练习
命题人: 审题人:
2020.8
注意事项
1.本试卷满分为 150 分,考试时间为 150 分钟。
2.答题前,请务必将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纸上。
3.请用 0.5 毫米黑色签字笔按题号在答题纸指定区域作答,在其它位置作答一律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 I (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把传染病、流行病通称为“瘟疫”,自商代开始就有“瘟疫”的文献记载。据
《中国疫病史鉴》记载,西汉以来的两千多年里,中国先后发生过 321 次疫病流行,由于中
医的有效预防和治疗,在有限的地域和时间内控制住了疫情的蔓延。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出
现过西班牙大流感、欧洲黑死病、全球鼠疫那样一次瘟疫就造成数千万人死亡的悲剧。
中医文化传延几千年,出现了神农、黄帝、扁鹊、华佗、张仲景、孙思邈、李时珍等中
医药名家,留下了《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等中医学著作和《神
农本草经》《本草纲目》等中药学著作。中医药并不局限于汉族医药,还包括中国各具特色的
民族医药,他们各成体系,各具奇效。20 世纪 50 年代,小儿流脑、乙脑流行,中医成功地运
用白虎汤和白虎加苍术汤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治疗。在 2003 年的非典型性肺炎以及 2009 年的
甲型流感战疫中,中医药再次让人们见证了其特殊疗效。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的防治中,中
医药及时参与病毒感染群众治疗,其治愈和康复效果更为明显。张伯礼院士团队观察数据显
示,中西医结合治疗患者的临床症状消失时间为 5.15 天,比单纯西医少 2 天;体温恢复时间
为 2.64 天,比西医少 1.7 天;平均住院天数少 2.2 天,CT 影像好转率高 22%,临床治愈率高
33%,普通转重症比率低 27.4%。
(摘编自王守富《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谈增强中医文化自信》)
材料二:
2020 年的新冠肺炎疫情再度激起“中西医之争”。否定中医的理由集中于“不科学”。
那么,“科学”能等同于“合理”吗?谁也不能说在近代科学出现于欧洲之前,人类的想法和
做法从来没有合理过。也不能说在近代科学出现之后,实践中就只有这一种“合理”。而且
- 2 -
即便在科学领域之内,其方法和结论也在不断分化和变革中。做科研的学者和从事临床治疗
的西医医生并不轻易否定中医学,部分原因他们在长期的专业训练中成“科学精神”只说证
据支持的话,对自己研究范围之外的事物保持审慎。倒是一些并不从事科研临床工作的“科
普作家”,生搬“双盲实验”“安慰剂效应”等概念,以医书里有蝙蝠粪便这类耸听的药材
为由,急吼吼地来“反伪科学”了。这体现了他们对近代自然科学的迷信。所谓迷信,不必
是某种“信”的内容,而应是一种“信”的方式,比如:不承认有科技控制能力之外的事情
等。
“合理”也分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质疑中医的人倾向于将其无法否认的治愈效果归为
心理暗示。这虽是以偏概全,但中医的确不排斥心理效应,“情志”是重要的诊疗因素。
心理效应被视作对实验室科学研究的干扰,但如果安慰剂会增强人的求生意志,若在生
死一线间起决定作用,是否要采用呢?但凡进过手术室的人,都会给出跟登台演讲、键盘作
文的人不同的回答。此次抗疫中,重症患者的意志力是关键性的疗愈因素。
中国传统医学与基于近代科学的西医学确有思想观念的分歧。西医的思维方式基于身心
二分的哲传统,将“身”拆分为组织、细胞、蛋白质、基因等物质对象和转氨酶、血糖等物
质指标,追求不断增强对物质对象的精确认识和人为控制。治病的思路是把病毒、癌细胞或
者其他不良的物质实体精确定位,然后用药物、手术刀等人工手段把它们清除。中医则更仰
赖每个生命体的自组织能力,方剂和针灸都旨在激活和加强生命本有的免疫和自愈能力,并
把积累的经验凝固在其理论和操作体系中。这种思路擅长的不是定义和消灭病原体、癌细胞
等,而是效变小环境,使其干不成坏事。
在此次疫情中,西医有时也表现得无能为力,尤其在涉及个体免疫力、自愈力和体质差
异等方面,而中医则有较为明显的效果,但最激烈的争议倒不在这些实践效果,而是在观念
上能否相信中医合理。
不过,专精于研究物质实体的西医有其难以企及的优势:一个强大的学术共同体,一个
可积累可传播的知识体系。实验室研究出来的最新成果,一旦公布于权威期刊,全球的医疗
界都能了解和应用。相对而言,传统中医的实践和理论都更支持个别化诊治。每个人,包括
患者和医生,都是一个独一无二的整体,待解决的问题也是高度差异化的。大夫要摸索自己
独有的模式并愈加精熟,所以“老中医”貌似更可靠。但这个特点让“可重复”“可证伪”
和“可交流”变得困难。“说不清楚”在理想状态是“妙不可言”,但流于平庸则文过饰丑。
不世出的高手因医术高超被传为神话,但水准高却不能只靠讲故事。意象化的概念体系要由
扎实的技艺训练去承载,技艺怕失传,更怕“道”“气”等词语被各路“大师”用作蒙混的
- 3 -
话术。
(摘编自孙焘《文化反思中西医之争》)
材料三:
根据经合组织(OECD) 2017 年数据, 我国每千人拥有执业医师数(人) 为 2.0, 美国 2.6,
日本 2.4,欧洲国家多在 3 以上,奥地利则为 5.2。即使不考虑新冠肺炎疫情导致的短期激增
需求,我国的医疗服务供给也是相对不足的。此外,我国自进入“老龄化社会”后,老龄化
进程迅发展,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全国 65 岁及以上老年人占总人口比例从 2000 年的 7.0%
已上升到 2018 年的 1.9%。根据世界银行发布的报告,预计到 2050 年,我国这一数字将达 26%。
根据《2018 年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全国中医药人员总数为 71.5 万人,
占全国卫生技术人员总数的 7.5%。而西医为主的综合医院中,更是只有少量的中医从业人员,
且主要工作于中医科,并未真正融入各个专科,实现中医的全面参与。据 2017 年教育部数据,
在医学教育供给体系中,医学类在校生数为 124.4 万人,其中,中医类专业学生在校生数为
17 万人,仅占医学类教育规模 13.7%。在西医院校或综合大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专业的人
才培养过程,尽管中医学在防治疫情、慢性病等方面有一定的优势,但在课程体系设置中,
通常只有《中医学》一门课程,多则 100 学时左右,少则 30 学时左右。
(摘编自翟双庆《疫情“大考”背景下对中医药高等教育的思考》)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虽然发生过三百多次疫病流行,但从没出现过一次瘟疫造成数千万人死亡的现象,中
医起到了重要作用。
B. 中医文化源远流长,医学名家灿若群星,医学典籍浩如烟海,其中我们最熟知的当属李时
珍和他的《本草纲目》。
C. 通过材料一中数据的対比,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治中,中医治愈和康复效果比西医具有明显
优势。
D. 质疑中医的人,即使对中医体现出来的治疗效果无法否认,也往往将中医的疗效归为心理
作用而不认可其科学性。
2. 根据材料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科学”并不完全等同于“合理”,因此,远在近代科学出现之前就存在的中医虽然“不
科学”,却是“合理”的。
B. 从事科研的学者和临床的医生不轻易否定自己不了解的事物,一些“科普作家”则对科技
控制能力之外的事物予以否定。
- 4 -
C. 西医拥有强大的学术共同体和可积累可传播的知识体系,较中医有“可重复”“可证伪”
和“可交流”的优势。
D. 数据显示,与欧美国家相比,我国医疗服务供给存在较大缺口,随着老龄化的加剧,医疗
服务供需何题更加凸显。
3. 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 精确制导炸弹可以打击敌人的军事目标,却对隐匿在平民中的敌人束手无策。
B. 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有“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的抗疟记载。
C. 即使面对同一患者,张医生说的“气血”也未必是王医生理解的意思。
D. 同样的曲谱,每个乐师各有发挥,甚至同款的乐器都各各不同。
4. 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思路。
5. 从材料三看出,当前中医发展面临哪些问题?
【答案】1. D 2. A 3. B
4. 材料二首先通过“科学”与“合理”的关系介绍了中医的合理性。然后分析了中医和西医
思想观念的分歧。最后补充交代了中医相对西医存在的弊端。
5. ①全国中医药人员数量太少。②综合医院中,中医从业人员很少,且主要工作于中医科,
并未全面参与各个专科。③在医学教育体系中,中医类专业学生占比极小。④在医学院校中,
中医学的课程和课时都很少。
【解析】
【1 题详解】
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筛选信息的能力。通读文章,注意细节。学生必须养成一种良
好的阅读习惯,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迅速搜寻到每个选项所涉及的段落,然后仔细比较选
项的说法是否与原文一致。
A 项,“但从没出现过一次瘟疫造成数千万人死亡的现象”错误,由“西汉以来的两千多年里,
中国先后发生过 321 次疫病流行,由于中医的有效预防和治疗,在有限的地域和时间内控制
住了疫情的蔓延。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出现过西班牙大流感、欧洲黑死病、全球鼠疫那样一
次瘟疫就造成数千万人死亡的悲剧”可知,选项缺少状语“西汉以来”。
B 项,“医学典籍浩如烟海,其中我们最熟知的当属李时珍和他的《本草纲目》”错误,由“留
下了《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等中医学著作和《神农本草经》《本
草纲目》等中药学著作”可知,《本草纲目》是中药学著作,不是医学著作。
C 项,“中医治愈和康复效果比西医具有明显优势”错误,根据“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的防治
- 5 -
中,中医药及时参与病毒感染群众治疗,其治愈和康复效果更为明显。张伯礼院士团队观察
数据显示,中西医结合治疗患者的临床症状消失时间为 5.15 天,比单纯西医少 2 天;体温恢
复时间为 2.64 天,比西医少 1.7 天;平均住院天数少 2.2 天”可知,“中西医结合治疗”比
单纯西医更有优势。
故选 D。
【2 题详解】
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答题时应首先通读全文明确论述话题,
然后筛选出每一段的关键句,尤其是首段的中心句,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
和态度,最后将选项信息归位,与原文对比分析,找出正确答案。
A 项,“‘科学’并不完全等同于‘合理’,因此,远在近代科学出现之前就存在的中医虽然
‘不科学’,却是‘合理’的”错误,强加因果。
故选 A。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议论文相关知识的能力。做此题时,应掌握议论文的定义(是一种剖析事物,论述
事理,发表意见,提出主张的文体)、议论文的要素(论点、论据、论证)、常见论证方法(道
理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相关知识,才能进行准确地判断。
B 项,材料二的论点是是中医有其“合理性”,不能简单根据其“不科学”就否定中医。“即
使面对同一患者,张医生说的‘气血’也未必是王医生理解的意思”只能证明中医的“说不
清楚”,不能证明材料二的观点。
故选 B。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行文思路的能力。需要学生认真阅读原文,结合文章内容划分段落层
次,理清文章思路。
第 1 段中,作者首先提出疑问“‘科学’能等同于‘合理’吗”,然后通过分析二者关系,
通过西医医生并不轻易否定中医等论据,证明中医的合理性。
2-4 段,重点论述中医和西医思想观念的分歧,如:质疑中医的人倾向于将其无法否认的治愈
效果归为心理暗示。这虽是以偏概全,但中医的确不排斥心理效应;中国传统医学与基于近
代科学的西医学确有思想观念的分歧。西医的思维方式基于身心二分的哲传统,将“身”拆
分为组织、细胞、蛋白质、基因等物质对象和转氨酶、血糖等物质指标,追求不断增强对物
质对象的精确认识和人为控制……中医则更仰赖每个生命体的自组织能力,方剂和针灸都旨
- 6 -
在激活和加强生命本有的免疫和自愈能力,并把积累的经验凝固在其理论和操作体系中。
5、6 段分析了中医的优势与缺点。如:在此次疫情中,西医有时也表现得无能为力,尤其在
涉及个体免疫力、自愈力和体质差异等方面,而中医则有较为明显的效果;相对而言,传统
中医的实践和理论都更支持个别化诊治。每个人,包括患者和医生,都是一个独一无二的整
体,待解决的问题也是高度差异化的……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解答这类题首先粗读全文,重点阅读相关段落,然后根据题
干要求,筛选出相关信息,并归纳概括,分点作答。
由“全国中医药人员总数为 71.5 万人,占全国卫生技术人员总数的 7.5%”可以看出,全国中
医药人员数量太少。
由“而西医为主的综合医院中,更是只有少量的中医从业人员,且主要工作于中医科,并未
真正融入各个专科,实现中医的全面参与”可以看出,综合医院中,中医从业人员很少,且
主要工作于中医科,并未全面参与各个专科。
由“在医学教育供给体系中,医学类在校生数为 124.4 万人,其中,中医类专业学生在校生
数为 17 万人,仅占医学类教育规模 13.7%”可以看出,在医学教育体系中,中医类专业学生
占比极小。
由“尽管中医学在防治疫情、慢性病等方面有一定的优势,但在课程体系设置中,通常只有
《中医学》一门课程,多则 100 学时左右,少则 30 学时左右”可以看出,在医学院校中,中
医学的课程和课时都很少。
【点睛】非连续性文本解题方法:
(1)比较材料。在当今这个大数据时代里,阅读新闻、报告类文本,要加强比较分析能力的
培养。要从材料来源、主要内容、中心观点、数据图表等多角度比较分析,辨明异同,深入
探究规律。
(2)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一方面浏览全文,找到相应语句并在原文中标注出来。另一方面,
逐一把选项和原文比对,不一致的即可判定错误。
(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首先读懂文本,标记包含相关信息的重要语句。可以
从概括性的句子、文中运用的材料和作者的评价三方面入手。其次,从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
作意图出发,结合新闻材料提炼观点。最后,观点必须于文有据,合情合理。要做到客观公
正,不能任意拔高或者贬低。
(二)现代文阅读 II (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谁持彩练当空舞
熊召政
老远我就看到那棵大樟树了。那是怎样的一棵樟树啊,它的主干比碾盘还要粗壮。枝盘
曲着伸向天空,每一根都分明留下铁打铜铸的英雄气,树上所有的叶子都葱绿、晶亮,它们
密密簇簇,横拓出去,遮盖了村落前大半个稻场;填满叶与叶之间缝隙的,不仅有被春雨洗
亮的阳光,更有比田间的蛰声更为轻盈的鸟鸣。
这棵大树后面,是一栋江南常见的白墙青瓦的古民居,一种四水归堂的泥砖建筑。从墙
上的铜牌可知,这是当年毛泽东担任中央苏维埃政府主席时的旧居。
我们说战争是残酷的,但战场上的风景往往如诗如画。就像这栋位于瑞金叶坪的伟人住
过的古民居,无论是它瓦檐上苍郁的针菲,还是泥墙上被风雨剥蚀的苔痕;无论是它天井里
潮润的细沙,还是瓦脊上等待炊烟的雨燕,给予我的都是恬淡的乡村牧歌之感。住在这样的
房子里,面对数十倍于红军的敌人的“围剿”,毛泽东指挥若定,他以浓得化不开的战场硝
烟为墨,写下这样的诗句:“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
从这激战之后的诗句来看,伟人自有伟人的胸襟,伟人自有伟人的浪漫。在诗人眼中,
历史总是充满诗意。
走出这所房子,我站在大樟树下。突然,不知什么地方的广播放起了《十送红军》。尽管
当地人说,这首歌唱得失去了赣南的韵味,已经不是乡音了,但我仍在这略带忧伤的旋律中,
领略到七十年前那些浸在血水与泪水中的记忆。
毛泽东在这棵大樟树下骑上战马,迈向重重关山;八万多红军在这片土地上启程,在乡
亲们期盼与炙热的眼光中,开始了人类历史上最为壮烈的长征。
我的家乡是另一片苏区,红军战士头上的八角葵帽,成为我童年记忆中不可亵渎的神圣
图腾。神圣可以沉眠,但不会消失。此刻我站在这棵大樟树下,听完《十送红军》后,忍不
住四下张望:与漠漠水田上的白鹭一起飞扬的战旗呢?在青石板上驰过的马蹄呢?它们都去
了哪里?
我常说,如果我早生半个世纪,我可能不会成为一名作家。几乎不用置疑,多血质的我,
肯定是一名红军战士。我羡慕毛泽东、周恩来、朱德这样的伟人,在中国的大地上,写下民
族的史诗。一支笔比之一杆刺破黑暗的长枪,一本书比之一场决定国家命运的战争,毕竟分
量太轻,太轻。
十送红军,送的是我们的亲人,我们的骨肉。多少个苏区的母亲啊,在漫漫长夜里,她
- 8 -
们纺车上的手柄,一次又一次摇圆了中天明月,但总不能摇圆她们无尽的思念。那永远不能
收回的,村口送别的目光啊,又怎能穿透二万五千里的重重阴霾?雪山草地,沼泽荒漠,一
寸一寸,不仅沾满了战士的血,也沾满了亲人的泪。
纵览历史,我们可以说,所有通往天堂的路,都充满了艰辛与苦难。一个人扭转乾坤的
能力,取决于他化腐朽为神奇、化苦难为诗情的禀赋。历史拒绝呻吟,但历史不拒绝浪漫。
毛泽东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吟唱“谁持彩练当空舞”,这是何等的想象力啊!正是他和他的
战友们,用自己的如虹豪气,为我们的民族炼出了一条魅力四射的彩练。
彩练初出,赣水那边红一角;彩练当空,神州大地舞翩跹!炮火不能烧毁它,风雨不能
摧残它。当这条彩练飞过于都河,飞过金沙江,飞过娄山关,飞过乌蒙山,飞过南国的雾,
飞过北国的雪,我们惊异地发现,原来这一条彩练,竟是一条长达二万五千里的长征路。
谁持彩练当空舞?是我们的红军,我们餐风饮露、百折不挠的中华儿女。
物换星移,历史的烽烟早化作大地上的虹霓,我们也只能从竟夜的春风、从山间的鸟啼
来谛听烈士们的呼吸。但是七十年前的那棵老树,还是那么苍翠欲滴,这是因为它的根须,
始终抓住了泥土;七十年前的那条彩练,还在我们的仰望中飘舞,这是因为民族的精气还在。
对于我们来说,长征不仅仅是一段逝去的故事,也不仅仅是一种奋进的象征,还是一只正在
吹响的号角,一首还没有完成的史诗。
(摘自熊召政散文集《历史的驴友》)
6. 下列对文章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描述古民居的屋檐针菲、泥墙苔痕、瓦脊雨燕等,突出其古朴淡雅,旨在表达作者的
喜爱之情。
B. 文中用“最壮烈”修饰“长征”,既写出了亲人思、战争之烈,又表现出长征路途之长、
人员之众。
C. 文章写赣南、作者家乡等地的苏区,表明中国革命能够取得胜利,离不开众多苏区百姓的
大力支持。
D. 文章没有详写战争生活的残酷激烈,而是着重表革命的浪漫主义情怀,礼赞红军的乐观主
义精神。
7. 下列对文章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开篇描写大樟树的主干、枝ㄚ、叶子突出大樟树的盎然生机,为全文营造了昂扬明朗
的氛围。
B. 文章虚实结合,借大樟树与《十送红军》,将现实与回忆融为一体,在现实描写与历史回
- 9 -
忆间自如转换。
C. 散文贵在有“我”,文章提到“我”的向往时,用笔与长枪、书与战争作比,表现出尚武
轻文的倾向。
D. 文章运用象征手法,樟树根须始终抓住泥土而苍翠依旧,象征着军民之情长在,长征精神
永葆生机。
8. 请简析诗句“谁持彩练当空舞”在全文中的作用。
9. 本文是“长征精神赞”征文获奖作品,请从语言与内容两个角度分析其恢弘磅礴的风格特
点。
【答案】6. A 7. C
8. ①以之为题,增强文学性和感染力。②在文中反复出现,结构全篇。③以之喻指历史与现
实的长征,生动形象。④表现先辈革命豪情与浪漫情怀,突出主题。
9. 语言表达:①“如虹豪气”“彩练当空,神州大地舞翩跹”等词语宏大壮阔,充满豪情;
②排比句、设问句等句式使文章气势如虹,酣畅淋漓。
叙述内容:③历史与现实交织,时代与未来结合,描述宏观概括;④赞颂革命先驱和伟大事
业,笔调炽热奋进,抒情奔放热烈。
【解析】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
本内容分析与概括能力。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要先通读全文,了解和把握全文的内
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本内容对文章某一内容要点进行分析和概括。
A 项,“旨在表达作者的喜爱之情”错。结合下文“住在这样的房子里,面对数十倍于红军的
敌人的‘围剿’,毛泽东指挥若定,他以浓得化不开的战场硝烟为墨,写下这样的诗句:‘赤
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可见写民居环境旨在表现伟人的胸襟和浪漫情怀。
故选 A。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解答本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
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
点,对文章的内容、人物、语言、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C 项,“尚武轻文的倾向”错。原文说“一支笔比之一杆刺破黑暗的长枪,一本书比之一场决
定国家命运的战争,毕竟分量太轻,太轻”,作者是遗憾自己没能亲身经历那战斗的岁月,
- 10 -
没有亲手拿枪去保卫国家。不是“尚武轻文”。
故选 C。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某个句子在文中的作用。句子的作用与段落的作用一样,也要从内容、结构、手法、
主题等角度分析。解答是要结合具体语境分析,不能只答套路。
“谁持彩练当空舞”,从结构和效果上看有两个作用。一是,它是文章的题目,以诗句做题
目,富有文学的浪漫色彩,有感染力;二是,它在文中反复出现,构成了一条贯穿全文的线
索,使得文章脉络清晰,层次分明。从情感和主题看,“谁持彩练当空舞”在文章末尾升华
了情感,“毛泽东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吟唱‘谁持彩练当空舞’,这是何等的想象力啊!正
是他和他的战友们,用自己的如虹豪气,为我们的民族炼出了一条魅力四射的彩练”,这是
用“彩练”表现先辈革命豪情与浪漫情怀;“彩练初出,赣水那边红一角;彩练当空,神州
大地舞翩跹”“原来这一条彩练,竟是一条长达二万五千里的长征路”,这是以“彩练”喻
指历史与现实的长征,生动形象;“谁持彩练当空舞?是我们的红军,我们餐风饮露、百折
不挠的中华儿女”,这是英雄的赞歌,歌颂了中华儿女的精神风貌,突出主题。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文章的写作风格。文章的写作风格是由写作内容、表达方式、运用手法、具体
的句式和用词特点等共同构成的,此类题目一般都会在题干中给出思考方向或答题思路,考
生只要把握了这些,从文中找出例子来印证即可,难度并不是很大。
首先从内容来看,本文写了当年的长征,“毛泽东在这棵大樟树下骑上战马,迈向重重关山;
八万多红军在这片土地上启程,在乡亲们期盼与炙热的眼光中,开始了人类历史上最为壮烈
的长征”“多少个苏区的母亲啊,在漫漫长夜里,她们纺车上的手柄,一次又一次摇圆了中
天明月,但总不能摇圆她们无尽的思念。那永远不能收回的,村口送别的目光啊,又怎能穿
透二万五千里的重重阴霾?雪山草地,沼泽荒漠,一寸一寸,不仅沾满了战士的血,也沾满
了亲人的泪”;也写了如今的现实,“无论是它瓦檐上苍郁的针菲,还是泥墙上被风雨剥蚀
的苔痕;无论是它天井里潮润的细沙,还是瓦脊上等待炊烟的雨燕,给予我的都是恬淡的乡
村牧歌之感”“走出这所房子,我站在大樟树下。突然,不知什么地方的广播放起了《十送
红军》”;还写到了未来,“七十年前的那条彩练,还在我们的仰望中飘舞,这是因为民族
的精气还在。对于我们来说,长征不仅仅是一段逝去的故事,也不仅仅是一种奋进的象征,
还是一只正在吹响的号角,一首还没有完成的史诗”。历史与现实交织,时代与未来结合,
描述宏观概括。从主题和情感来看,“彩练初出,赣水那边红一角;彩练当空,神州大地舞
- 11 -
翩跹!炮火不能烧毁它,风雨不能摧残它”“谁持彩练当空舞?是我们的红军,我们餐风饮
露、百折不挠的中华儿女”。赞颂革命先驱和伟大事业,笔调炽热奋进,抒情奔放热烈。
从语言表达来看,用词宏大壮阔,充满豪情,如“指挥若定”“如虹豪气”“彩练当空,神
州大地舞翩跹”等词语;运用排比句、设问句等句式使文章气势如虹,酣畅淋漓,如“当这
条彩练飞过于都河,飞过金沙江,飞过娄山关,飞过乌蒙山,飞过南国的雾,飞过北国的雪,
我们惊异地发现,原来这一条彩练,竟是一条长达二万五千里的长征路”“谁持彩练当空舞?
是我们的红军,我们餐风饮露、百折不挠的中华儿女”。
这些地方都体现出本文“恢弘磅礴”的风格。
【点睛】鉴赏散文作品,要分析所写对象的特征,进而感悟形象的内在品质,或作者的深层
感情。作者对生活中的某些事物有所感触必然会通过描写所托之物的外形特征来抒发,这类
事物往往外形特征比较鲜明,只要找准对其外在形象的描写,就可分析出它们的内在质,事
实上,事物的外形特征便是其内在品质的外在表现。要培养并提升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
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的能力。解答本文要总览全文,整体把握。对作品做体验式
赏析解读的前提是对作品有充分的了解和准确地把握。要善于抓住关键语句,厘清全文脉络,
明白作品所表达的主题,对全文有一个整体认识和理解、感悟。
二、古代诗文阅读(32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7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苏夔字伯尼,京兆..武功人也。少聪敏,有口辩。八岁诵诗书,兼解骑射,年十三,从父
威至尚书省,与安德王雄驰射,赌得雄骏马而归。十四诣学,与诸儒论议,词致可观,见者
莫不称善。及长,博览群言,尤以钟律自命。初不名夔其父改之颇为有识所哂起家太子通事
舍人杨素甚奇之素每戏威曰杨素无儿苏夔无父后与沛国公郑译、国子博士何妥议乐,夔与国
子博士何妥各有所持。于是夔、妥俱为一议,使百僚署其所同。朝廷多附威,同夔者十八九。
妥恚曰:“吾席间函丈四十余年,反为昨暮儿之所屈也!”因而得罪,议寝不行。著《乐志》
十五篇,以见其志。数载,迁太子舍人。后加武骑尉。仁寿末,诏天下举达礼乐之源者,晋
王昭时为雍州牧,举夔应之。与诸州所举五十余人谒见,高祖望夔谓侍臣:“唯此一人,称
吾所举。”于是拜晋王友。炀帝嗣位,迁太子洗马..,转司朝谒者。以父免职,夔亦去官。后
历尚书职方郎、燕王司马。辽东之役,夔领宿卫,以功拜朝散大夫。时帝方勤远略,蛮夷朝
贡,前后相属。帝尝从容谓宇文述、虞世基等曰:“四夷率服,观礼华夏..,鸿胪之职,须归
令望。宁有多才艺,美容仪,可以接对宾客者为之乎?”咸以夔对。帝然之,即日拜鸿胪少
- 12 -
卿。其后弘化、延安等数郡盗贼蜂起,所在屯结,夔奉诏巡抚关中。突厥之围雁门也,夔领
城东面事。夔为弩楼车箱兽圈,一夕而就。帝见而善之,以功进位通议大夫。坐父事,除名..
为民。复丁母忧,不胜哀而卒,时年四十九。史臣曰:夔志识沉敏,方雅可称,若天假之年,
足以不亏堂构矣。
(节选自《隋书·苏夔传》,有删改)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初不名夔/其父改之/颇为有识/所哂起家太子通事舍人/杨素甚奇之/素每戏威曰/杨素无
儿/苏夔无父/
B. 初不名夔/其父改之/颇为有识所哂/起家太子通事舍人/杨素甚奇之/素每戏威曰/杨素无
儿/苏夔无父/
C. 初不名夔/其父改之/颇为有识所哂/起家太子通事舍人/杨素甚奇之/素每戏/威曰杨素无
儿/苏夔无父/
D. 初不名夔/其父改之/颇为有识所哂/起家太子通事/舍人杨素甚奇之/素每戏威曰/杨素无
儿/苏夔无父/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京兆,属古代二级行政单位,所辖范围相当于陕西省西安市及其附近所属地区。
B. 洗马,太子属官,在宫中服役,掌管图书等。如《陈情表》:“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C. 除名,封建时代对官吏的一种惩罚。此外,罢、黜、贬谪、右迁等也属惩罚方式。
D. 华夏,最初指周王朝及属于周“王母弟甥舅”的诸侯国,后为神州及汉族的别称。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苏夔多才善辩,知识广博。他自幼聪敏,富有口才;少年时就能够与众儒辩论,受人称赞;
他博览群书,擅长骑射。
B. 苏夔通晓礼乐,深受赏识。他著有《乐志》十五篇,后来又凭借着音乐才华被推荐去觐见
皇帝,高祖对他称赞不已。
C. 苏夔人生坎坷,屡遭挫折。仕途上,他两次因为父亲的缘故被罢免官职;生活上,他重视
亲情,因母亲去世哀伤而死。
D. 苏夔临危不惧,御敌建功。突厥围困雁门关时,他组织军民短时间完成弩楼、车箱和兽圈
的制作,凭借军功晋升官位。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夔领宿卫,以功拜朝散大夫。时帝方勤远略,蛮夷朝贡,前后相属。
- 13 -
(2)谢果遣骑贲金银珠玉以赂龟兹。超伏兵遮击,尽杀之。(《班梁列传》)
【答案】10. B 11. C 12. B
13. (1)苏夔兼任值宿守卫,凭借军功被任命为朝散大夫。当时皇帝正致力于开拓疆士,前
来朝贡的少数民族络绎不绝。
(2)王谢果然派了骑兵携带金银珠宝玉器来贿赂龟兹国。班超埋伏着的士兵进行拦击,把他
们全杀了。
【解析】
【10 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
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
式、顶真修辞等等。还可以利用名词代词在句中担当的成分来断。
本句意为:当初他的名字不叫“夔”,他的父亲改成这样,颇为有识者所嘲笑。入仕担任太
子通事舍人。杨素非常赏识他,常戏弄其父苏威说:“我杨素没有能干的儿子,他苏夔也没
有能干的父亲。”
A 项,“颇为有识/所哂”错误,"为……所” 是被动句式,中间不应断开,排除;
C 项 ,“素每戏/威曰”断句错误,“戏” 的宾语是“威”,不能断开,排除;
D 项,“太子通事舍人”不能断开,这是完整的一个官名,后文“数载,迁太子舍人”是一个
旁证,排除。
故选 B。
【11 题详解】
此题考查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
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
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
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C 项,“除名”指开除官籍,“右迁”则指升职,二者所指不同。
故选 C。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理解文言文内容的题型,要基本了解文
言文的大意,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
本类题型设陷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翻译错误等。做题时要回归语境,理解
- 14 -
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
B 项,“后来又凭借着音乐才华被推荐去觐见皇帝”错误,原文是“诏天下举达礼乐之源者”,
应该是礼乐两个方面,而不只是凭借以音乐才华。
故选 B。
【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
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
本题关键词为:
(1) “领”,兼任;“以”,凭借;“远略”,开拓远方疆土;“相属”,接二连三地,
一个接一个地,络绎不绝地。
(2)“赍”,带着;“赂”,贿赂;“遮击”,拦截攻击。
【点睛】文言文翻译记清两原则,一是直译为主,字字落实。所谓“直译”就是字字落实,
不可凭大意去翻译。所谓“字字落实”,就是在翻译时,要将文言语句中的每个字都落实到
译文中去,这是文言文翻译的最基本的要求。“直译为主”是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也
是保证达到“字字落实”这一基本要求的最佳方法。“直译为主”是说对于大多数句子、大
多数词语,可以采取直接翻译的方式来进行。二是意译为辅,文句通顺。所谓“意译为辅”
就是在难以直译或直译后难以表达原文意蕴的时候,酌情采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文句通顺
是语言表达的一般要求,凡是语言表达都必须遵从。考生一定要养成推敲语句的习惯。翻译
成现代汉语以后一定要读一读,看看是否通顺、流畅。如果不通顺、不流畅,就要对它进行
修改、润色,适当地进行意译。
参考译文:
苏夔,字伯尼,京兆武功人。自幼聪敏,很有口才。八岁能诵诗书,同时懂得骑射。十
三岁时,随其父苏威至尚书省,与安德王杨雄比赛驰射,赢得杨雄骏马而归。十四岁时到国
子监,与众儒辩论,言辞意趣颇有水准,见者无不称赞。成年之后,博览群书,对音律尤其
自信。当初他的名字不叫“夔”,他的父亲改成这样,颇为有识者所嘲笑。入仕担任太子通
事舍人。杨素非常赏识他,常戏弄其父苏威说:“我杨素没有能干的儿子,他苏夔也没有能
干的父亲。”后来与沛国公郑泽、国子博士何妥商议宫廷乐礼,苏夔与国子博士何妥各持己
见。于是苏夔、何妥共同写了一份奏议,让百官在自己赞同的方案上签名。朝臣大多依附苏
威,赞同苏夔的占了十分之八九。何妥愤怒地说:“我讲学席间做函丈(讨论、钻研学问时,
- 15 -
保持丈许距离,以便指画,后用以称讲席,引申为对前辈学者或师长的敬称)四十多年,反
被一个毛头小儿所屈辱!”苏夔由此获罪,议案被搁置没有施行。著《乐志》十五篇,用来
表明自己的志向。几年后,调任太子人。后加武骑尉。仁寿末年,文帝诏令天下举荐通晓礼
乐之本的人,晋王杨昭当时担任雍州牧,推举苏夔应举。苏夔与各州所推举的五十多人觐见,
高祖(隋文帝杨坚)望着苏夔对侍臣说:“只有这个人,才符合我下令推举的心意。”在这
时,苏夔与晋王结为朋友。隋炀帝即位,调任太子洗马,转任司朝谒者。因为父亲被免职,
苏夔也一同离任。苏夔后来历任尚书职方郎、燕王司马。辽东之役,苏夔兼任值宿守卫,凭
借军功被任命为朝散大夫。当时皇帝正致力于开拓疆土,前来朝贡的少数民族络绎不绝。皇
帝曾经从容地对宇文述、虞世基说:“四方少数民族相率服从,要到朝廷参加庆典,鸿胪这
个官职,必须归属仪容善美使人景仰之人。是否有多才多艺,容貌仪表美好,可以接待酬对
宾客的人,去做这件事呢?”朝臣都推举苏夔。皇帝认为很合适,即日任命他为鸿胪少卿。
这以后弘化、延安等数郡相继爆发起义,所到之处聚众起事,苏夔遵奉诏命巡抚关中。突厥
围困雁门关,苏夔兼管东面事务。苏夔制作弩楼、车箱、兽圈。一个晚上就完成了。皇帝见
到之后认为很好,苏夔凭借军功晋升通议大夫。因为父亲之事获罪,被开除官籍当了平民。
又遇到母亲去世,哀伤过度而死去,时年四十九岁。史臣说:苏夔志向见识沉着敏捷,正直
高雅,值得称赞,如果老天延长其寿命,就足以子承父业,增光添彩。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玉楼春
李清照
红酥肯放琼苞碎。探著南枝开遍未。不知酝藉几多香,但见包藏无限意。
道人憔悴春窗底。闷损阑干愁不倚。要来小酌便来休。未必明朝风不起。
【注】此词作于宋崇宁三年(1104),期间李清照曾上诗赵挺之(赵明诚之父)请救其父。当
时的朋党之争非常强烈,李清照为党祸之松紧所左右,时居汴京,时返原籍。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诗尽得梅花神韵。而且活画出赏梅者虽愁闷却仍禁不住要及时赏梅的矛盾心情。
B. 首句以“红酥”比拟梅花花瓣的宛如红色凝脂。以“琼苞”形容梅花花苞的美好。
C. 四两句的“几多香”“无限意”,将梅花盛开后所发的幽香、所呈的意态摄纳其中。
D. “道人憔悴春窗底”,作者借隔壁道观的道人。来抒写自己内心愁闷煞人的情状。
15. “朱彝尊《静态居诗话》卷十:‘要来小酌便来休,未必明朝风不起。’皆得梅花之神。”
- 16 -
请结合此评论,简要分析尾联的内涵。
【答案】14. D 15. (1)作者从开得正盛的红梅联想到红梅未来的命运,以及自己的青
春时光。顿悟到饮酒赏梅要迅疾。明日起风时已无梅!尾联隐含着莫错过大好时机且举杯遣
怀的意味-转愁闷为自宽自慰。自邀自乐。
(2)尾联看似浅直,实则内涵却十分深邃含蓄。这是作者晚年流落江南之后的反常写法。它
饱含着词人对梅花命运的深沉忧虑。也深藏着青春易老。世事难料,人世沧桑之感。这样含
蓄的结句,更使全词的艺术形象收物我一体之妙。
【解析】
【14 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解答此题,要学生在看标题、看作者、看注解、
看意象、看情感关键字的基础上准确把握诗词内容、情感、手法和语言特色,然后逐个选项
浏览,比对原文,看是否有事实陈述混乱、技巧断定不当、感情概括不准等错误。
D 项,“作者借隔壁道观的道人。来抒写自己内心愁闷煞人的情状”错误,“道人憔悴春窗底。
闷损阑干愁不倚”,学道之人憔悴地在满含春光的窗前独坐,太多的苦闷会损伤你的身体啊。
“道人”是作者的自称,意为学道之人。“憔悴”和“闷”、“愁”,分别表现李清照的外
貌与内心的愁闷。
故选 D。
【15 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诗句内涵妙处的能力。解答此题,要考生先透过题干把握考点,然后在理解句
子表面意思的基础上,进一步通过物象、人物、能体现特征的形容词颜色词等,把握诗句情
感内涵。
“要来小酌便来休,未必明朝风不起”,想要来我们跟前饮酒赏花的话,就赶快来吧,谁知
道明天会不会起风,将我们吹了去。“休”字,在这里是语助词,含罢、了的意思。这是作
者借梅花容易被吹逝的命运,表现作者对青春易老、世事难料、人生流落的感叹,也含着莫
错过时光,且举杯遣怀的意味。
【点睛】鉴赏诗句的内涵妙处,属于炼句和情感题,可按以下步骤进行:①说出这个句子的
含意及其描绘了怎样的景象;②分析句子使用的手法和在诗中的作用,如写出了什么或表现
了什么等;③点评该句的内涵妙处,如该句对突出主旨或抒情达意所起的作用。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 17 -
(1)范仲淹《岳阳楼记》中,有“进亦忧,退亦忧”的句子,其中“进亦忧”指的是“______”,
“退亦忧”指的是“________”。
(2)《蜀相》中将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和叹惋之情跟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熔铸成的千古名句
是:_________,__________。
(3)龚自珍《己亥杂诗》中“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传达出诗人“不在其位,亦
谋其政”的精神,表明了诗人无比坚定的决心。
【答案】 (1).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2).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3). 出师未捷身
先死 (4). 长使英雄泪满襟 (5). 落红不是无情物 (6). 化作春泥更护花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名句默写的能力。在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
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
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
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
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
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
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本题要注意如下字词:庙、捷、长、襟。
三、语言文字运用(23 分)
1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中国历史前进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制度演进所带来的更加紧密和错综复杂的社会关
系,则使 的躲藏变得愈发困难。这样的窘况,让求隐不能的魏晋士人不得不转而寻
求精神上的逃避,他们眼见财富和地位不再_ 却无能为力,终日周旋于身份认知与生
存状况的巨大落差中不得解脱,还要时时____,唯恐稍有疏忽而招致祸端。正如《晋书》所
说,“魏、晋之际,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朝不保夕的强烈危机感加上囿于现实无处
可逃的苦闷,几乎使这三百年间的每一个人都患上了名为“末日迷狂”的集体癔症。后人提
起魏晋风流,无不带着艳羡的语气,言必提“‘六朝’卖菜佣都有烟水色”,殊不知这风雅
至极的“烟水色”背后,是多少徒劳无功的苦闷和刻意为之的伪装。就在这 _, 连对坐争辩
都得规避俗事、政事以避祸的“清谈时代”,玄学家何晏带着一剂名为“五石散”的药方华
丽登场,由此开启了六朝名士依靠药物自我麻痹和逃避现实的新风尚。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明哲保身 与生俱来 处心积虑 人人自危
- 18 -
B. 全身而退 与生俱来 殚精竭虑 人人自危
C. 全身而退 天赋异禀 处心积虑 提心吊胆
D. 明哲保身 天赋异禀 殚精竭虑 提心吊胆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成语的正确运用。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两点:仔细审查该词语的
语言环境;注意对近义成语的分析辨别。考查重点是测试那些常见但又容易用错的成语。成
语运用是否正确,主要看它是否符合语境,和整个句子的氛围吻合,和人称相应,和句意一
致,使用就是正确的,忽视语境,就会导致用词不当。
第一空处,“明哲保身” 原指明智的人不参与可能给自己带来危险的事,现在指因怕犯错误
或有损自己利益而对原则性问题不置可否的处世态度。“全身而退” 指为了保全自己,主动
地退出曾经与自己有关的事件,并且在离开的时候能够毫无牵挂。此处是指士人通过隐居来
退出官场社会保全自己,而且说这种行为愈发“困难”,显然是“全身而退”更不容易,选
“全身而退”合适;
第二空处,“与生俱来”表示个人的特别、不可替代性,一生下来就是如此。“天赋异禀”
形容一个人有异于别人的奇特的天赋或特长,此处修饰“财富”,用“天赋异禀”不恰当,
应用“与生俱来”。
第三空处,“ 处心积虑”指千方百计地盘算,多含贬义。“殚精竭虑”形容用尽精力、费尽
心思。此处语境“唯恐稍有疏忽而招致祸端”,显然是需要用尽心思对付,故选“殚精竭虑”。
第四空处,“人人自危”指每个人都感到危险,不安全。“提心吊胆” 形容十分担心或害怕。
这里说的是群体,因此用“人人自危"。
故选 B。
【点睛】解答词语题,第一、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
第二、注意词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
第三、要注意词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
第四、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
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
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千百年间弦诵不绝的古典诗文,也仿佛一条长河, ① 。对于桐庐这个地方,早在南北朝
- 19 -
时期,吴均的《与朱元思书》一文中,就已经有着极为生动的描写了。
诗画不分家。富春江的涛声,在诗人吟哦声中化成一行行韵脚,而她的浪花溅落到宣纸上,
② 。元代黄公望的传世名作《富春山居图》,描绘了富春江两岸的初秋景色。六百多年前,
年近八十的黄公望游历至此,感慨于这里“山峰俊奇,峡谷雄伟”,于是长住下来,用整整四年
的时光,走遍富春江两岸的峰峦林壑,绘就了这幅被誉为“画中之兰亭”的山水长卷。据说,八
成画面都取材于桐庐境内的江山景色。画卷上,天地静穆,远山微茫,江阔波渺,林峦浑秀,草木
华滋,村舍茅亭之间,樵夫钓客的身影参差隐现,弥漫着萧散淡泊的诗意。凭借艺术的非凡力量,
大自然获得了永恒的生命。
18. 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A. 引用 比喻 夸张 B. 对偶 反复 排比
C. 对偶 夸张 拟人 D. 排比 引用 比喻
19.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
不超过 12 个字。
20.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村舍茅亭之间的樵夫钓客的身影弥漫着萧散淡泊的诗
意”,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答案】18. D 19. ①有着自己的上游(源头)②便晕染成(绘就成)一幅幅画卷
20. ①原文使用了三个短句,节奏明快、有力,并和前文句式保持一致。改成长句后,就没有这
个效果了。②原文使用“参差隐现”很好地表现出樵夫钓客的身影状态和那种当地特有的朦
胧感觉,且这里的“参差隐现”是与“萧散淡泊的诗意”紧密相连的,删掉“参差隐现”后.
就缺失了这层诗意。
【解析】
【1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修辞手法的判断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要对常见的修辞手法的特点有所了解,
能够抓住特征快速判断,并能结合语境分析修辞手法的妙处。
选段中没有使用夸张、反复、拟人的修辞手法。“也仿佛一条长河”使用了比喻手法;“山
峰俊奇,峡谷雄伟”使用了引用手法;“天地静穆,远山微茫,江阔波渺,林峦浑秀,草木华
滋”使用了排比手法。
故选 D。
【19 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具体考查情境补写。
- 20 -
所补写的句子的内容、语言要从上下文的有关材料中去提炼和概括,离开文本不可能补写正
确。所补写句子与上下文关系:或引领下文,或总结上文,或与上下文衔接连贯。“词语从
文本中来”“引领、总结、衔接”这两层意思一综合起来,我们会发现答案已呼之欲出,而
且答案几乎是唯一的。
第一空,前面把古典诗文比喻成一条长河,后面说“对于桐庐这个地方,早在南北朝时期,
吴均的《与朱元思书》一文中,就已经有着极为生动的描写了”,这是在追溯最早写“桐庐”
的源头,因此横线上可填写“有着自己的上游(源头)”;
第二空,前面说“诗画不分家”,又说“富春江的涛声,在诗人吟哦声中化成一行行韵脚,
而她的浪花溅落到宣纸上”,既然前面已经说到了“诗人”“韵脚”,那么此空就应当提到
“画”,因此可填写“便晕染成(绘就成)一幅幅画卷”,注意句式与“化成一行行韵脚”协
调。
【2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语言的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着眼于句子想要表达的意思、意境、情
感色彩等;然后从句式、用词等角度分析对比,看看哪种表达更能传达作者的意思;这类题
有时还要注意与上下文的协调。
对比这两句话,我们发现两个区别,一个是原句是短句,题干句子是长句;而是题干句删掉了
“参差隐现”这个词语。
短句的特点是短小、精炼,读起来节奏明快、有力,而前面的句子“画卷上,天地静穆,远
山微茫,江阔波渺,林峦浑秀,草木华滋”也是短句,那么使用短句就能够与前文风格保持
一致,变成长句就不协调了。
“参差隐现”这个词是形容“樵夫钓客的身影”的,这样写富有一种朦胧美,与后句“萧散
淡泊的诗意”共同营造一种诗的意境,表现山水长卷的诗意之美;而改成长句并删掉这个词
语后,就缺失了朦胧的意境,既不能与后句“萧散淡泊的诗意”协调,也无法体现画作的诗
意。
因此,还是原句表达效果更好。
【点睛】赏析词语或句子的表达效果。
答题技巧: (1)从句式入手。常见的几种句式的表达效果为:①疑问句,吸引读者,制造悬
念;②设问句,提醒注意,引发思考;③反问句,加强语气;④感叹句,抒情强烈。答题模
式:这是个……句,(作用)……表达了……
(2)从修辞角度入手。掌握常见的几种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①比喻、拟人,使事物生动、形
- 21 -
象、具体;②夸张,烘托气氛,增强联想,给人启示;③对偶,句式整齐,表意凝练;④排
比句,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⑤反复,富有音乐美,突出强调某一感情。答题模
式:运用……的修辞手法,写出了……的特点,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3)从用词的角度入手。答题模式:“……”一词(等词),写出了……的特点或内容,表达
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4)从表达方式入手。散文常用的表达方式及作用:①议论,点明事件的意义或文章的主旨,
起到统领全篇,画龙点睛的效果。②抒情,可以使文章具有感染力;③描写,可使人、景、
物再现得栩栩如生,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④记叙,可使读者对人物活动和事件的发展、全
貌有个清晰的了解。答题模式:运用于……的表达方式,点明了(写出、抒发或交代)……
21. 下面文段有四处语言表达的问题,请指出有问题句子的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
流畅。
①中国传统的二十四节气与农事活动关系密切,②谷雨也不例外。③雨水、小雪、大雪
等节气跟谷雨一样,都是反映降水现象的节气。④谷雨有“雨生百谷”的意思,⑤降水量增
加,气温迅速升高,⑥田中初插的秧苗在雨水滋润下茁壮成长。⑦谷雨时节已时值暮春,⑧
许多地方鲜花盛开,大地焕发出勃勃生机,⑨甚至南方一些地区已开始有炎夏的感觉。
【答案】③修改为“谷雨跟雨水、小雪、大雪等节气一样”。⑤在“降水量”前面加“此时
(这时节)”。⑦删除“时节”或将“时值”改为“是”。⑨将“甚至”调至“南方一些地
区”后面。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需明确病句的常见六种类型,即:
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多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然后依次分析各
句的特点,看其有无症状,是哪种语病,并加以修改即可。
③“雨水、小雪、大雪等节气跟谷雨一样”主客体关系颠倒,应以“谷雨”为主体;
⑤“降水量增加,气温迅速升高”与前句不连贯,缺少时间状语“此时(这时节)”;
⑦“时节”与“时值”语意重复;
⑨“甚至南方一些地区”语序不当,“甚至”应该放在主语“南方一些地区”后面。
22. 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 70
个字。
新华社北京 4 月 3 日电(记者吴晶、杨依军)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
席习近平 3 日上午在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时强调,在全国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复工复
- 22 -
产不断推进的时刻,我们一起参加义务植树,既是以实际行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生产生活
秩序加快恢复,又是倡导尊重自然、爱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要
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扩大城乡绿色空间,为人民
群众植树造林,努力打造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的美丽中国。
天朗气清,春意盎然,又到了植树造林的大好时节。上午 10 时 30 分许,党和国家领导
人习近平、李克强、栗战书、汪洋、王沪宁、赵乐际、韩正、王岐山等集体乘车,来到位于
北京市大兴区旧宫镇的植树点,同首都群众一起参加义务植树活动。
【答案】4 月 3 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和国家众多领导人同首都群众一起参加义务植树活动。
此活动既以实际行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又倡导生态文明理念。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压缩语段的能力。这是一道新闻消息概括压缩类试题,新闻属叙事类
文体,可以用要素提取法,就是将新闻中叙述的各要素提取出来,然后按“时间+人物(或对
象)+事件+原因或结果”的格式组织语言即可。依据上述要求,“上午 10 时 30 分许,党和
国家领导人习近平、李克强、栗战书、汪洋、王沪宁、赵乐际、韩正、王岐山等集体乘车,
来到位于北京市大兴区旧宫镇的植树点,同首都群众一起参加义务植树活动”概括为:4 月 3
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和国家众多领导人同首都群众一起参加义务植树活动。“主席习近平 3
日上午在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时强调,在全国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复工复产不断推进
的时刻,我们一起参加义务植树,既是以实际行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生产生活秩序加快恢
复,又是倡导尊重自然、爱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概括为:此活
动既以实际行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又倡导生态文明理念。
【点睛】对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是时,首先要求考生在准确理解文
段的基础上找到有效信息,并从中筛选出核心信息;然后用最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做题时,
首先要研究语段话题,体现话题的词语肯定是关键词之一。具体方法是:1、寻找中心语句。
有的语段有较为概括的中心句,或提起下文,或总结上文,或承上启下,可以抓住这个句子,
找到相关关键词。2、分析语段特点。每个语段的构成都有自身的特点,或总分,或分总,或
并列,或偏正,或解证,或承接,等等。不同的构成,就意味着关键句所处语段的位置不同。
比如,并列语段的关键词就常常分布在并列的各个层次中,而偏正语段的关键词一般是在正
句之中,即“但”等转折连词所领起的后半部分。3、关注层次(标点)变化。语段内层次的
变化,在一些短小的段落中有时不是十分明显。碰到这种情况,可看看各个句子的主语有什
么变化,整个语段有几个句末符号等,也许从中可以捕捉到一些变化的痕迹。4、注意用词频
- 23 -
率。因为有时候作者要对重要内容或反复强调,或多方论述,或全面介绍,这就导致相关词
语出现的频率较高。
四、写作(60 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生命赞歌、家国情怀、审美鉴赏、科学之趣、文化传承、英雄情结、思辨创新、自然
之美”,这是即将使用的高中语文统编新教材设定的单元主题。
请你以一名高考生的身份,从下列任务中任选一个完成写作:
①在辩论赛上,反方认为语文学习不需要强调“思辨创新”,作为正方代表,请你写一篇反
驳词。
②有同学认为:有了“家国情怀”这个主题,就无需“英雄情结”这个主题。请你结合当下
社会现实,给“语文教材大家谈”座谈会写一篇发言稿,谈谈你的看法。要求:选好角度,
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答案】参考范文
传古溯源,创新启智
作为即将毕业的高三学子,我方认为,结合旧版课文与新时代立德树人要求,选择“文
化传承”与“思辨创新”不失为明智之举。传古以溯源,创新以启智,正是发挥教材熏陶性
灵的目标的落脚之处。
语文教材,是社会对人才要求的折射,是教育任务、家国期许的载体。优秀的语文教材,
对高中生养成良好品格,具有深浸意远、影响悠长的作用。新时代立德树人,无论是对人才
的内还是实践,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高中生厚植于悠远文化传统,启智实践于科技生产、
文艺创造之巅是语文教材的核心任务,应在其中鲜明表达。
作为新教材,不变的核心任务之一仍应是延续文脉,丰富内蕴,陶治性灵。旧时的语文
教材,为我们高中学子带来了兰亭之盛宴、滕王阁之壮美乃至蜀山之奇险。正如钱穆先生所
言,国之史仍是国家存在之生命,新教材也应延续这一风格,让新的高中学生得以在文史的
长河中溯源,在鲜活的文脉上与中华文化一同呼吸。承古之文化精髓,以成“如切如磋,如
琢如磨”的君子,以优秀教材延伸华夏之文脉,云胡不喜?
响应新时代的立德树人要求,还应贯彻创新发展理念,以其培育学生品格的突出作用,
作为培育学生创新理念的一大助力。在旧版教材中,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演说的创新想
法,庄子《逍遥游》之思辨,使我对思辨创新深深着迷。相应的,新设思辨创新单元,在课
堂讲解、师生互动与优化练习中为高中学子培养思辨之德、创新之智,正是对立德树人的新
- 24 -
诠释。当今的玉兔踏月,是天宫辉熠,是长桥卧波,更是登峻岩、天下之国际新极。屠呦呦
名传海外,林鸣提振国家自信,外交部言辞犀利……值得选入的优秀文章事例太多,但都传
递着培养思辨能力、呼唤创新人才的时代心愿。新教材欲立德树人,思辨创新不可或缺,这
即是核心之二。
“新故相推,日生不滞。”厚植文化传承,宣传思辨创新,培君子,育人才,是新教材
不可抛弃的两大重要任务。翱翔于古代瑰丽文史传统,立足于思辨创新之巅,相信新教材于
新时代立德树人,将会有突出效果!
“我们一手执着科技的利刃开辟世界,一手提着传承的药箱为自己疗伤”, 正如中国智
能研究院院长所言,传古与创新,于新时代语文教材是重要核心,对高中生良好品格养成无
可替代。愿新的高中教材能领学子传古溯源,创新启智,成新时代亟需之栋材。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考生的写作能力。材料作文一方面要求学生整体感知材料,从材料中提炼
出主旨;另一方面要求学生根据主旨,自选角度进行写作。提炼观点的原则有两个:一是要
做到准确,并力求新颖,离材科中心最近的是最佳观点;二是力争所选观点要有话可说,有
形可证,有理可议。
一、审题立意
关于题意理解:本作文题由三部分组成,分别为材料、引导语和写作要求。第一段为写
作材料,罗列出八个单元主体,从不同层面体现当今时代高中教育、语文教学立德树人的要
求,具体解读如下:
生命赞歌是人类对生命的诠释和赞美,主要表现的是对自然世界和人类社会中各种生命
形式、精神品格、价值意义的理解和评价。以此为主题选文,意味着本单元的课文应以赞美
歌颂世间万物生命之美为主,旨在从生命之美的美育角度去熏陶、培养高中生尊重热爱生命、
追求坚韧的良好品格。
家国情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之一,体现了个人对家与国的认同感及其对家
国发展所承担的使命意识。主要表现为忠爱孝悌的情感认知及修齐治平的使命意识,包括了
重视亲情、爱国主义、民族精神、乡土观念、天下为公等传统思想。以此为主题选文意在增
强高中学生的国家归属感和民族凝聚力,培养公民意识,树立责任担当等。
审美鉴赏是当今人类社会的主要活动之一,主要是对审美对象进行鉴别、理解和评价,不仅
包含感性的主观体验,更包括在此基础上理性的客观分析,利用想象比较等方法、从中获得
美的享受、理解美的个体差异与社会时代共性。主要表现在对文章内容、形式等方面的审美
- 25 -
鉴赏。以此为主题选文意在培养高中学生对美的感知能力及正确的审美鉴赏思想,丰富美感
体验以提高审美鉴赏能力,更好的发现美、认识美并践行美。
科学之趣,着重体现科学的妙趣以及学习研究科学的乐趣。科学范围广泛,根据科学反
映对象的领域,可分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横断科学、纵深科学、 哲学六个大
类,其中高中学生接触较多的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哲学。科学也不都是冰冷的理论,恰
恰相反,它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渗透在我们生活日常生活之中。以此为主题选文意在引
导学生关注科学的丰富与奇妙,培养观察世界探究原理、总结规律的实践习惯和逻辑思维,
树立严谨辩证的世界观,激发高中生的科学兴趣,提高科学素养,培养善于思考和勇于创新
的科学品质。
文化传承,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称;“传承”
是指对学问、技艺等的传授和继承的过程;文化传承就是指这两种财富在上下两代人之间的
传递和承接过程。这不仅指对我们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也指对人类所有历史、地理、风土
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宗教信仰、文学艺术、规范、律法制度、思维方式、价值观念、
审美情趣等等的继承与发展。以此为主题选文意在引导高中学生正确地理解独特的文化现象,
树立学生传承文化的信念和责任意识,成为文化发展的推动者、创新者。
英雄情结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一种渴望,凝聚着人类对无穷力量和完美道德的追求,寄托
着超越自身的美好期望。英雄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群体,是种价值标准和精神目标;英雄
既存在于现实中,也存在于精神中;英雄可以是平凡的,更是为人类社会做出巨大贡献的。
以此为主题选文意在引导学生正确地理解英雄内涵,正确地看待评判英雄,追寻学习英雄伟
大的精神品格;培养高中生的英勇气概,并更理性的思考、审视自身。
思辨创新指的是针对现象的辩证分析、判断、推理、总结等,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有别于
常规的见解,进而改进或创造出新的事物、方法、思维、路径等活动,是一种抽象思维和具
体实践相结合的综合能力。思辨创新是人类特有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是人类主观能动性
的高级表现,是推动民族进步和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以此为主题选文意在引导学生通过学
习,不断提高、开拓自己在各方面的能力和视野,辩证地看待世界,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
惯和创新意识。
自然之美,体现的是大自然的丰富与美丽,大自然中所有的日月山川、虫鸟兽等等,包
括人类以一种极其独特且美丽的姿态存在着。以此为主题选文意在引导学生关注自然,体验
自然多种多样的美丽,学习欣赏美,尊重美,思考美,形成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可持续发展观
念,并引导高中生关注现实,充分意识到环境保护等问题的严峻。
- 26 -
本作文题第二段为引导语,引出了两种场景,规定了写作任务:
1. 场景一中要求写辩论词。
(1) 题目所设置的背景为学校将以“语文学习需不需要强调思辨创新”为话题进行辩论比
赛。正方观点即“语文学习需要强调思辨创新”, 抛开这个立意任意发挥都算跑题。
(2) 内容限制。考生写作的内容必须围绕辩论赛展开,要站在正方的角度立意行文。写作的
内容必须有极强的针对性,紧紧围绕几组关键词:语文学习、强调、思辨创新。必须围绕这
几组关键词展开辩论。如果断章取义,泛谈有关思辨创新的问题,则属于跑题。
(3) 文体限制。这是一道辩论赛反驳陈词类的作文,本质上属于议论文。材料规定考生只能
从正方的角度展开辩论,很明显,考生必须以反方的观点为靶子进行反驳。因此,考生作答
时,必须针对反方的观点进行反驳,做到观点明晰、论证有理有据。在写作辩论词时,写作
顺序一般是:提出本方立场,再提出定义,然后得出标准。
(4) 写作主体和写作对象限制。辩论会是高三年级开展的,“以即将毕业的高三学生身份”
参与这场辩论赛,因此应该从自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综合角度来思考这个辩题。
2. 场景二中要求写发言稿。
(1) “家国情怀”和“英雄情结”这两个主题有无必要共存:考生必须明确表态,不能含混
和稀泥。
(2) “结合当下社会现实”: 这是刚性需求,考生在写作中一定要体现,如果没有,则任
务未完成。这一要求也暗示了考生应该选择的正确表态:这两个主题有必要同时存在。
(3) “以一名高考生的身份给‘语文教材大家谈’座谈会写一篇发言稿”: 对写作者身份、
写作对象、文体格式要求作了明确的规定。
二、参考立意
1. 生命赞歌和家国情怀最能养德树人
2. 倡家国情怀,谱生命赞歌
3. 传古溯源,创新启智
4. 赏自然之美,悟科学之趣
5. 家国情怀引领英雄情结
三、参考素材
1.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中国的航天工业一直是我
们的骄傲,其中的创新更是让人激动。嫦娥二号为国人展现了中国的创新智慧,取得了六大
技术的突破与创新。创新推动了航太事业的发展,创新成就了嫦娥二号的伟大。
- 27 -
2. 家与国,哺育了我们每个人的生命,亦是我们每个人的精神归属。无论走到哪里,无论身
在何处,小家与大国,始终是镌刻在中华儿女灵魂中永不磨灭的印记。天下之本在国,国之
本在家,家国情怀如同一条柔韧的纽带,将每个人的成长与家国紧密相连,个人的命运、家
庭的幸福、国家的前途,同频共振、相偎相依。家国情怀,与其说是一种宏大的英雄气概,
毋宁说是一种历史积淀的生命自觉,千百年来,已成为中华民族最纯朴的气质。它驱使着新
时代青年将个人志向融入到家国使命之中,沿着无数前辈的奋斗足迹,勇敢肩负起民族复兴
的重任。
四、结构模式
文章开篇说传古以溯源,创新以启智,正是发挥教材熏陶性灵的目标的落脚之处,然后
借旧时的语文教材的优秀篇章,说明传古与创新才是新时代语文教材是重要核心,最后呼应
开头。
【点睛】材料作文写作策略:
①引:恰当地引用材料,开头既要引述材料,在论证时还要回扣材料(不能全部照抄), 对
材料进行分析后,或摘要或概述,三言五语即可。
②议:是对材料中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议论,对人物关系的分析,对结果的预测,对原因的
追问等,目的是为了提出观点做铺垫,这部分不能太长,百字左右即可。
③提:提出论点(或观点), 文字简炼,一两句话就可以,观点明确。
④联:这是文章的关键,可材料推开去,可联系历史人物、历史故事,可联系现实生活,今
人今事;可以正面举例也可以反面证明;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最少要举两个例子,
一古一今或一正一反,多角度多侧面把中心论点阐述得深刻有力,三四百字即可。
⑤深:深入分析。怎样深入分析?分析原因,说明好处(或危害), 找出症结。
⑥结:收敛全篇,总结全文,宜对论述的问题有所深化,不要故作惊人之语,强调精炼有力,
不要画蛇添足。
- 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