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6.00 KB
  • 2021-06-03 发布

湖南省长沙市湖南师范大学附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 26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长沙市湖南师范大学附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作为近代社会新因素的下层市民文艺和上层浪漫思潮,在明末发展到极致后遭受了本不应有的挫折。李自成的失败带来了满清帝国的建立,落后的少数民族总是更易接受和强制推行保守、反动的经济、政治、文化政策。资本主义因素在清初被全面打了下去,在那几位所谓"雄才大略"的君主的漫长统治时期,巩固传统小农经济、压抑商品生产、全面闭关自守的儒家正统理论,成了明确的国家指导思想。从社会氛围、思想状貌、观念心理到文艺各个领域,都相当清楚地反射出这种倒退性的严重变易。与明代那种突破传统的解放潮流相反,清代盛极一时的是全面的复古主义、禁欲主义、伪古典主义。作为明代新文艺思潮基础的市民文艺突然萎缩,上层浪漫主义则一变而为伤感文学。《桃花扇》《长生殿》《聊斋志异》则是这一变易的重要杰作。‎ 浪漫主义、感伤主义和批判现实主义,是明清文艺思潮三个不同阶段。在第三阶段(乾隆),时代离解放浪潮相去已远,眼前是闹哄哄而又死沉沉的封建统治的回光返照。复古主义已把一切弄得乌烟瘴气、麻木不仁,明末清初的民主民族的伟大思想早成陈迹,失去理论头脑的考据成了支配人间的学问。"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都为稻梁谋",那是多么黑暗的世界啊。像戴震这样先进的思想家也只能以考据名世,得不到人们的任何了解,他自己视为最重要的哲学著作 痛斥宋儒"以理杀人"的《孟子字义疏证》,连他儿子在编集子时也把它排斥在外,视为无足轻重。那是没有曙光、长夜漫漫、终于使中国落在欧洲后面的十八世纪的封建末世。在文艺领域,真正作为这个封建末世的总结的要算中国文学的无上珍宝《红楼梦》了。‎ 无论是爱情主题说、政治小说说、色空观念说,都似乎没有很好地把握住上述具有深刻根基的感伤主义思潮在《红楼梦》里的升华。其实,正是这种思潮使《红楼梦》带有异彩。笼罩在宝黛爱情的欢乐、元妃省亲的豪华、暗示政治变故带来巨大惨痛之上的,不正是那如轻烟如梦幻、时而又如急管繁弦似的沉重哀伤和喟叹么?还是鲁迅的几句话比较精粹:颓运方至,变故渐多;宝玉在繁华丰厚中,且亦屡与"无常"觌面……悲凉之雾,遍被华林;然呼吸而领会之者,独宝玉而已。‎ 这不正是人生空幻么?尽管号称"康乾盛世",这个社会行程的回光返照毕竟经不住内在腐朽,一切在富丽堂皇中,在笑语歌声中,在钟鸣鼎食、金玉装潢中,无声无息而不可救药地垮下来、烂下去,所能看到的正是这种种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糜烂、卑劣和腐朽,它的不可避免的没落败亡。严峻的批判现实主义于是成熟了。与前一阶段市民文艺的现实主义对富贵荣华、功名利禄的渴望钦羡恰好对照,这里充满着的是对这一切来自本阶级的饱经沧桑、洞悉幽隐的强有力的否定和判决。这样,创作方法在这里达到了与外国十九世纪资产阶级批判现实主义相比美的辉煌高度,然而也同样带着没有出路、没有革命理想,带着浓厚的挽歌色调。《儒林外史》也是这种批判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它把理想寄托在那几个儒生、隐士的苍白形象上,如同《红楼梦》只能让贾宝玉去做和尚,解脱在所谓色空议论中一样,这些都正是《桃花扇》归结为渔樵的人生空幻感的延续和发展。它们充满了"梦醒了无路可走"的苦痛、悲伤和求索。但是,它们的美学价值却已不在感伤,而在对社会生活具体地描述、揭发和批判。《红楼梦》终于成了百读不厌的封建末世的百科全书。‎ ‎(摘编自李泽厚《美的历程》)‎ ‎【注】觌面:见面。‎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李自成失败,使落后的满族接受并且强制推行了保守、反动的经济、政治、文化政策,从而导致复古主义、禁欲主义等盛极一时。‎ B. 清朝前期,从社会氛围、思想状貌、观念心理到文学艺术各个领域,都相当清楚地反射出国家指导思想发生了倒退性的严重变易。‎ C. 清代统治者推行复古主义,把一切弄得乌烟瘴气、麻木不仁,以致出现了"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都为稻粱谋"这样黑暗的情形。‎ D. 《红楼梦》的创作方法能与外国十九世纪资产阶级批判现实主义媲美,但是这部作品带有浓厚的挽歌色调,也不能给人指明出路。‎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康乾盛世"时的繁荣,其实是中国封建社会行程的回光返照,这一时期资本主义的因素被打压,中国的发展落在了欧洲的后面。‎ B. 作为近代社会新因素的下层市民文艺,是明代新文艺思潮的基础,它有着对富贵荣华、功名利禄的渴望和钦羡,是一种现实主义。‎ C. 《儒林外史》把理想寄托在几个儒生、隐土的苍白形象上,《红楼梦》最终让宝玉出了家,都延续和发展了《桃花扇》的人生空幻感。‎ D. 《红楼梦》应该定位于深刻的感伤主义,爱情主题说、政治小说说、色空观念说,都没有很好地把握住这一使之带有异彩的主题。‎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 A. 戴震只能够以考据名世,他自己视为最重要的哲学著作的《孟子字义疏证》被他儿子视为无足轻重,那个时代民主思想之匮乏可见一斑。‎ B. 《桃花扇》《长生殿》《聊斋志异》这三部作品,分别是明清文艺思潮的三个不同阶段即市民文艺、上层浪漫主义、伤感文学的代表作。‎ C. 在鲁迅看来,表面繁华的贾府已经布满悲凉的雾气,然而能够感觉到这种隐隐变化的、并从中体验到人生无常之悲苦的只有宝玉一人。‎ D. 《桃花扇》带有感伤这样的美学价值,《儒林外史》和《红楼梦》的美学价值则不在感伤,而在对社会生活进行具体地描述、揭发和批判。‎ ‎【答案】1. A 2. D 3. B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要求选出的是“不正确的一项是”,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A选项强加因果,“李自成的失败,使落后的满族接受并且强制推行了保守、反动的经济、政治、文化政策”错误,原文是“李自成的失败带来了满清帝国的建立,落后的少数民族总是更易接受和强制推行保守、反动的经济、政治、文化政策”。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然后浏览选项,之后到文中找到选项所在的位置,并将选项与其进行比较,这类题目编题者会故意曲解文意或以偏概全,特别要关注句中限制性的副词。D选项“《红楼梦》应该定位于深刻的感伤主义”错误,由原文“这样,创作方法在这里达到了与外国十九世纪资产阶级批判现实主义相比美的辉煌高度”可知,《红楼梦》的创作方法是批判现实主义。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B选项无中生有,“分别是明清文艺思潮的三个不同阶段即市民文艺、上层浪漫主义、伤感文学的代表作。”错误,根据原文“作为明代新文艺思潮基础的市民文艺突然萎缩,‎ 上层浪漫主义则一变而为伤感文学。《桃花扇》《长生殿》《聊斋志异》则是这一变易的重要杰作。”和“浪漫主义、感伤主义和批判现实主义,是明清文艺思潮三个不同阶段。”可知,原文没有说“《桃花扇》《长生殿》《聊斋志异》”是“明清文艺思潮的三个不同阶段即市民文艺、上层浪漫主义、伤感文学的代表作。”故选B。‎ ‎【点睛】解答此题时要在原文中找对应句。先在选项中选定需要“定位”的关键词语,依据选定的“关键词”寻找、确定选项在原文中的对应句。然后首先将题干与选项进行对比,看题干问的是什么,选项回答的是什么,看看是不是考查答非所问类试题。如果题干中出现“不属于”“不能说明”这类词,考查的就是这类题;如果题干中仅出现“不符合原文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则可以不考虑此步骤。其次将选项与对应句进行比较,比较选项和对应句时,应找到二者表述存在差异的地方,符合原文意思的是正确选项,否则是错误选项。最后选项与选项进行比较,选出错误或者最恰当的一项。‎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解放战争胜利前夕,身处广州的陈寅恪自然是被劝说离开大陆重量级人物中的重点。‎ 然而事情并不顺利,国民政府教育部长杭立武多次尝试均碰了钉子。9月的一天,杭携当时的财政部长一起去找中山大学副校长陈序经,请他协助劝说陈寅恪,说是只要陈寅恪能答应去香港就马上给十万港币和一套新房。陈序经没好气地回答说:“你给十万我给十五万,我盖新房子给他们住。”自然,陈寅恪本人也没走的意思。据说同年已为台大校长的傅斯年也曾多次电催陈寅恪赴台,也是了无所获。交代材料有云:“香港是英帝国主义殖民地。殖民地的生活是我平生所鄙视的,所以我也不去香港,愿留在国内。”陈寅恪素来不说假话,而且又是交代材料,所以说引文内容应该是肺腑之言。‎ 据学生的回忆,陈寅恪在成都华西坝居住时,牛津大学曾有一位高级讲师雷德来访,重申牛津过去的邀请,陈寅恪谢绝了。后来他对石泉说:“狐死必首丘,我老了,愿意死在中国。”陈家自一代豪杰陈宝箴到晚清公子陈散原再到不世英才陈寅恪,虽都曾逢种种变故而至命运多舛,但衷心爱国的家风一脉绵延,代代相传,从未或坠。后来的助手黄萱说:“他希望祖国能早日繁荣富强起来的愿望是很强烈的。因此我认为他的去留问题,是经过深思熟虑才决定下来的。他留下来,反映了对旧中国的失望和对新中国的期望。我从来没有听到他对决定不离开大陆说过后悔的话。”‎ 黄在陈寅恪身边工作有一十四年之久,她的话应该可信。是否对旧中国失望、对新中国有所期望我们姑且不论,但有一点无疑非常明确:对家国深沉凝重的爱恋是陈寅恪所以留居大陆的根本原因。这大约没有问题。‎ 就这样,陈寅恪在一个距离北京非常遥远,但相去台北更加“遥远”的海滨城市留居了下来,在美丽的岭南大学生活和工作了起来:“无端来作岭南人,朱橘黄蕉斗岁新。食蛤哪知今日事,买花弥惜去年春。”眷恋故国的陈寅恪最终没有离开生于斯长于斯的祖国大陆。他的生命注定要在康南海的故地绽放新的光华。‎ 平心而论,建国后相当一段时期内,陈寅恪的生活较解放前好了许多,生活情况和工作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和提高。而这些都直接地与来自高层的关心相关甚密。种种资料显示,陈毅之外,关心垂顾陈寅恪的上层领导人还有周恩来、朱德、林伯梁等人。竺可桢的日记就清楚记录了一次周恩来亲自过问陈寅恪的记录,应该是在1954年1月28日科学院在政务院作报告的一次会议上,总理在总结中强调“要团结一切爱国分子,如陈寅恪,要考虑科学家待遇”云云。就在同一个月,当年日本弘文馆同窗,建国后任中央人民政府秘书长的林伯梁在广州中大登陈宅看望了陈寅恪。20年代初曾留学德国的朱德元帅1958年到中大时也曾向接待者关切地询问陈寅恪的情况。另据陆东所著《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一书,大约在建国初几年还有这样的有关陈寅恪的“神话”流传:其一,50年代毛泽东率代表团赴苏联访问,闲谈时斯大林打听陈寅恪这个人,并说读过此人的历史著作,毛答应回国后查找,后来查知陈寅恪在中大,便嘱咐广东省政府注意优待;其二,周恩来有一次在正式场合说过,光是凭陈寅恪不去台湾这一点,陈寅恪的所有问题都不是问题。‎ ‎(选自《史学泰斗陈寅恪传》,有删改)‎ ‎4. 下列对传记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解放战争胜利前夕,国内知识界的一些名流不停地劝导陈寅恪离开广州,到香港或台湾去,都被他拒绝。‎ B. 面对包括英国牛津大学在内的盛情邀请,陈寅恪最终选择了留在广州,因为他不喜欢生活在殖民地国家。‎ C. 陈寅恪没有离开中国大陆,这表明了他对家国的深沉爱恋,他在康有为的故乡绽放了自己新的生命光华。‎ D. 解放后相当一段时期内,陈寅恪的生活状况得到较大的改善,体现出中国共产党高层领导对人才的尊重。‎ ‎5. 根据原文中的信息,以下分析和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 传记以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为背景,多方位地表现了陈寅恪忠贞于学术的精神和崇尚自由独立的学者风范。‎ B.‎ ‎ 传记简洁地叙述了陈家自祖辈以来形成的优良的家族传统,从另外一个层面揭示了陈寅恪不离开大陆的原因。‎ C. 作者为了体现传记的真实性,引用了大量确凿的史料来做佐证,比如周恩来过问陈寅恪、斯大林打听陈寅恪等。‎ D. 为了突出人物形象,文章借后来赴台的杭立武、傅斯年、陈序经等人劝说陈寅恪离开大陆的不同态度来加以衬托。‎ ‎6. 在陈寅恪身上,你觉得哪些精神品质值得我们学习?请结合原文简要分析。‎ ‎【答案】4. B 5. B ‎ ‎6. ①热爱祖国,恪守家风。陈寅恪不愿意到殖民地香港生活,不愿意赴台,也不愿意去外国生活。‎ ‎②拒绝诱惑,淡泊名利。“十万港币和一套新房”的高薪诱惑,以及世界名校牛津大学的多次邀请,都没能陈寅恪动心。‎ ‎③坚守信念,笃定不移。面对时局的复杂变化,陈寅恪处乱不惊,有自己的判断和辨別,始终不后悔自己的选择。‎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要做好这类题,需要全面提取信息,精准筛选,细心比对,灵活理解。常见的陷阱设置有:遗漏信息、添油加醋、未然已然混淆、偷换概念、张冠李戴、曲解文意等逻辑错误。本题要求选择“下列对传记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B项,错在“因为他不喜欢生活在殖民地国家”这个地方。文中指香港是“英帝国主义的殖民地地区”。而且英国不是“殖民地国家”,而是殖民帝国。‎ 故选B。‎ ‎【5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分析和概括的能力以及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命题侧重于原文内容进行推断的能力。做这类题往往需要对原文进行“推断和想象”,所以选项的内容就不再是原材料的简单重复,而是在原句的基础上,加上了命题者自己的理解。。要解答好这类题目,首先要做到对材料的熟悉和理解,以便解题时迅速找到其在材料中的相关区域,进而进行比较、分析、推断;其次,要清楚选项都是在文中句子基础上进行的合理推断,绝不是凭空进行的,所以找到原来的句子,联系上下文筛选信息、推敲选项;将选项和原文信息进行比较时,掌握一些常见的设错方式很有必要,从而使思维变得更加敏捷,提高解题速度和准确率。本题要求选择“根据原文中的信息,以下分析和推断正确的一项”。宜采用排除法。‎ A项,曲解原文。“忠贞于学术”“崇尚自由独立”在选文没有提及。‎ C项,“斯大林打听陈寅恪”不一定是确凿的史料。原文是“大约在建国初几年还有这样的有关陈寅恪的‘神话’流传:其一,50年代毛泽东率代表团赴苏联访问,闲谈时斯大林打听陈寅恪这个人”。‎ D项,“后来赴台的杭立武、傅斯年、陈序经”的表述于文无据。文中只提及当时傅斯年已赴台,其余两人则文中未曾提及。‎ 故选B。‎ ‎【6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整合信息和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及探究文中某些问题并提出自己见解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回归文章,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分条回答问题。归纳内容要点的方法:①找出相关的概括性语句。在具体的文章中,概括性的语句与具体的叙述描写或阐述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②分析相关文字的层次,这是为了防止内容要点的遗漏。③提取精要,独立归纳,这是要求考生根据要求,认定范围、提取精要,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归纳。探究要立足文本,相关问题的解决措施要有针对性。从“香港是英帝国主义殖民地。殖民地的生活是我平生所鄙视的,所以我也不去香港,愿留在国内”这些语句可看出陈寅恪的依恋故土的爱国情怀。从“只要陈寅恪能答应去香港就马上给十万港币和一套新房”以及“牛津大学曾有一位高级讲师雷德来访,重申牛津过去的邀请”等语句可看出,陈寅恪视金钱如粪土、淡泊名利。‎ ‎“他希望祖国能早日繁荣富强起来的愿望是很强烈的。因此我认为他的去留问题,是经过深思熟虑才决定下来的。他留下来,反映了对旧中国的失望和对新中国的期望。我从来没有听到他对决定不离开大陆说过后悔的话”这些话是陈寅恪的助手所说,比较客观地反映了陈寅恪坚守信念、矢志不渝的特点。‎ ‎【点睛】解答筛选概括文中信息题要遵循三个步骤。①一个原则:忠于原文。②两个观念:一是整体观念。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二是联系观念。联系全文,联系主题。③三个步骤:第一步:速读文章,了解大意;第二步:根据试题,精读文章;第三步:根据原文,结合题目,巧妙作答。凡是归纳“措施,举措”题,先结合文本筛选,然后,用动宾短语来归纳。比如“构建……”;“引导……”;“支持……”等。‎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猪头李 许宗耀 金堤上有个劁猪①匠,姓李,人称猪头李。在金提及金堤周围的村落,猪头李的一句话对一头猪的命运有绝对的决定权。劁了的,活个一年两年便被宰了;留着的娶妻或生子,能活个十年八载。‎ 猪头李到哪村劁猪,小猪仔叫唤,小孩子也围在周围叫唤,抢猪蛋子不说,还喊“猪头李”,猪头李也不恼,照样给猪蛋子。孩子抢了猪蛋子,撒上盐,用麻叶包几层,放柴火锅底烧,麻叶烧焦取出来,开,猪蛋子外焦里媺。猪头李当时很受孩子待见。‎ 一个夏天,猪头李游村串乡来到金堤外毛庄。毛庄前不挨村后不挨店,孤村一个,地处老黄河河身,流沙多,一起风,沙就聚堆,到处都是一两丈高的沙土岗,土岗上草木丛生,一人穿过,凄凉阴森。‎ 干完活,天已擦黑,有一个人过来拍拍猪头李的肩膀说:毛司令叫你。毛司令是金堤一带的土匪头儿,有百十号人、几十杆枪,跟豫北最大的土匪头儿王三祝是换帖朋友,在金堤是人见人怕的人物。猪头李收拾好东西,来到毛司令家。毛司令见面就哈哈笑:兄弟,你可来了,酒席我已经摆好了,我儿子从市里捎来的马家烧坊的好酒“一马平川”,今个可得醉了!‎ 原来毛司令是惦记猪蛋子!毛司令打小就爱吃猪蛋子,尤其爱吃撒上盐用麻叶包着在锅底烧出来的猎蛋子。猪头李的爹劁猪的时候,毛司令没少和同伴抢猪蛋子。‎ 当即安排人去烧猪蛋子,四五个人就喝开了。约莫近三更时分,几个人都已酒气熏天。毛司令说:五子,喊几个兄弟起来,干活。又拉住猪头李说:兄弟,今个儿让你开开眼,见埋过活人吗?‎ 没……没见过,我胆小,就不去了。猪头李说。‎ 你哪天不白刀子进红刀子出的,还怕啥!今个儿让你看看兄弟的营生!‎ 月黑风高,毛司令带队,十来个人,有四个人抬着一个麻袋,一起来到庄外土岗深处。兄弟,见过倒栽葱吗?毛司令问。‎ 倒栽葱是一种埋活人的法,很残酷。挖一个竖直及腰的圆洞,将人头朝下放入,漏屁股在外,用土埋实,待人一放屁,齐了,人被活活悠死。‎ 猪头李说:毛司令,天这么黑,我也看不清,还是挖个坑扔里算了。‎ 天也晚了,听兄弟的。毛司令吩咐抓紧挖坑。挖好一个二三尺的深坑,从麻袋里倒出一个汉子,汉子双手反剪绑着,嘴里塞了破布,被一脚瑞到坑里。‎ 等等,既然埋他,让他睡舒服些。猪头李边说边跳到坑里。没想到你操刀的还这么磨叽。毛司令嗤笑道。‎ 猪头李正了下汉子的头,顺势塞眉头下一个大坷垃,一拍汉子的屁股,说,趴好!顺势一摸汉子反剪的手,湿水细麻绳拴着,偷偷拔出劁猪刀,猛往中间一划,绳嘣的开了,汉子含糊地叫了一声。‎ 猪头李,你在劁人呢!众人笑道。‎ 我看人死了没,指了一把。猪头李也笑道,爬出坑,和众人一起埋土,将地面推平,回去睡觉。‎ 第二天,猪头李照样劁猪。‎ 直过了几年,也没听说被埋汉子的事。反正那时候死个人如同死个狗死个鸡,没多大声息。后来,解放军从太行山南下。毛司令带领一帮人企图抵抗,全被剿灭。猪头李想起被埋的汉子,不由地叹息:活不活,看他自己的造化了!‎ ‎1948年,工作组进村,队长姓韩,是一个高大的汉子,见有人劁猪,非常激动,一问旁人, 劁猪人是猪头李,急忙上去拉住猪头李:你认识我吗?‎ 猪头李一脸茫然,摇摇头说:不认识。‎ 韩队长伸出右手,手背上有一道十来厘米的疤痕:这个伤疤是你划的!猪头李还是一脸茫然:领导,你认错人了,我不认识你。‎ 后来,成立农会,韩队长让猪头李当主任。猪头李说:我斗大的字儿不认识一个,让别人当吧。猪头李怎么推辞也推辞不掉,当了副主任。再后来,县里成立农畜牧委员会,在韩队长的推荐下,猪头李作为畜牧稀有人才去上班,成了公家人。我见到猎头李时,是在他们村驻队,他早已从畜牧局副局长位子上退下来,在家养老,每天步履蹒跚地拖把藤椅立在门口看风景,有时候嘴巴下还滴拉着哈喇子。‎ 这时,要有人说他就是猪头李,劁猪时身手如何矫捷,年轻人一定认为是讲笑话。‎ ‎(选自《小小说月刊》)‎ ‎【注】①劁猪:阉割猪的睾丸或卵巢,一种去势手术。‎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叙述了猪头李从年轻时劁猪的辉煌时光到年老退休时的悠闲惬意。猪头李虽是劁猪出身,却能坐上畜牧局副局长位子,凭借的不仅是他的善良,还有当年被救者的推荐。‎ B. 猪头李虽是操刀者,却十分胆小,见不得血腥场面,毛司令残酷的倒栽葱埋人法,让猪头李不敢目睹直视,只好推说晚上看不清,其实是因为太胆小,没见过那样场面。‎ C.‎ ‎ 文中细节描写比较成功,比如猪头李给汉子眉头下垫坷垃,这样就可以让汉子有口气,松了手可以支撑身体,慢慢弓身体,可以爬出来。韩队长的逃生也就合情合理。‎ D. 小说所塑造的人物形象有血有肉,主人公虽然没有轰轰烈烈的经历,却充分体现了他的精神品质。毛司令与猪头李后来的不同际遇也折射了“天网恢恢疏而不漏”的思想。‎ ‎8. 文中画线句子是对“毛庄”环境的描写,有什么作用?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9. 小说以猪头李在家养老滴拉着哈喇子,年轻人无人相信他当年劁猪时身手矫健结尾,作者这样安排有何意图?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7. B 8. ①渲染毛庄荒凉阴森的环境,为故事的发生提供了背景,这样的环境正是土匪藏身出没之地。②为下文情节的发展做铺垫。在这样的环境中,晚上更加阴森可怕,发生土匪活埋人和被埋人逃生的事情合情合理。③烘托人物性格。在这可怖的环境及事件面前,猪头李能够机智果断地给被埋人留下生机,足见他的胆量和智谋。 ‎ ‎9. ①这样的结尾使人物形象更加饱满。猪头李经历了年轻时的风光、能干,到老年时在家养老,悠闲惬意,滴拉着哈喇子更真实地写出他的老态。②使情节更加完整。小说围绕猪头李这一主要人物展开描写,情节上始于他的年轻力壮、风光无限,结于他的年老状态,让读者看到他完整的一生。③使主题更加鲜明。小说结尾写猪头李在家养老,衣食无忧,不用为生计再干以前的营生,没有一颗善心就不会有今天的惬意。‎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综合分析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形象(包括人物形象、物象和景物特点)分析,思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结合题干的选择要求:到底选正确还是选错误;其次,要明确题干的考查点,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比较。本题要求选择“对这篇小说有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B项, 错在“猪头李虽是操刀者,却十分胆小,见不得血腥场面”这个地方。细读全文可知:猪头李是因为本性善良,不忍看人被活埋,而想给被埋的人一个逃生的机会,所以才说“还是挖个坑扔里算了”,而并不是因为他“胆小”。‎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语句的含意,把握其作用,品味其精彩的语言艺术的能力。理解句子的几种方法:①抓住关键词语理解。②联系上下文理解句意。③根据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写作目的来理解句子。另外,如果文本是小说,那么其画线句的重要,还应从小说的要素,如:人物的塑造、环境的渲染或烘托;主题的揭示等角度去思考。本题要求:结合全文简要分析文中画线句子对“毛庄”环境的描写的作用。首先,从环境渲染的角度看,“前不挨村后不挨店,孤村一个,地处老黄河河身,流沙多,一起风,沙就聚堆,到处都是一两丈高的沙土岗,土岗上草木丛生,一人穿过,凄凉阴森”,这些语句勾勒一个荒凉、凄清、阴森的自然环境,而这些环境正是后文土匪出没的地方。从情节推动角度看,这样恶劣的自然环境,一定有不寻常的故事发生,所以这些环境描写的语句为后文故事的展开,起了铺垫的作用。从人物塑造的角度看,在这样阴森恐怖的环境,充满善良之心的“猪头李”,用他的机智勇敢给被活埋的“韩队长”留下了一线生机。‎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讨结尾的作用和作者创作意图的能力。文章的写作意图是文章的灵魂。其内涵包括情感态度、精神品质、道理感悟和希望号召等。首先要整体把握全文,要能对文本作宏观上的把握,做到对整篇文章了然于胸。这样才能把握文意,领会作者的目的和意图。而文章的结尾或(尾句)的常见作用有:前后照应、卒章显志、总结全文、深化主旨等。而从全篇看作用有:①对上下文情节的作用。②对刻画人物的作用(。③对表现主题的作用。④给读者的感受,即站在读者的位置上考虑情节的作用。本题要求结合全文谈谈作者“以猪头李在家养老滴拉着哈喇子,年轻人无人相信他当年劁猪时身手矫健结尾”这样安排的意图。从人物塑造的角度看,年轻时的“猪头李”身手矫健与现在“滴拉着哈喇子”,形象上构成鲜明对比,更能体现出他的老态龙钟,丰满了人物形象。从情节角度看,这句话是结尾,也是“猪头李”一生的“谢幕”,使得主人公的故事有始有终。从主题彰显上看,小说结尾写猪头李“在家养老,每天步履蹒跚地拖把藤椅立在门口看风景,有时候嘴巴下还滴拉着哈喇子”,他之所以能悠悠闲闲,就在于年轻时的拼劲儿。这告诉我们:晚年的清福,要靠年轻的奋斗获得。而且更重要的是人要有一颗善心,才能有福报。‎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罗侨,字维升,吉水人。性纯静,寡嗜欲。受业张元祯,讲学里中。举弘治十二年进士,除新会知县,有惠爱。‎ 正德初,入为大理右评事。五年四月,京师早,上疏曰:“臣间人道理则阴阳和,政事失则灾沴作。顷因京师久早,隆下特沛德音,释逋戍之囚,弛株连之禁,而斋祷经旬,雨泽尚滞。臣窃以为天心仁爱未已也。陸下视朝,或至日昃 ‎,狎侮群小,号呶达旦,其何以承天心基大业乎!文网日密,诛求峻急。盗贼白昼系人,百姓流移载道,元气索然。科道知之而不敢言,内阁言之而不敢尽,此壅蔵之大患也。古者进退大臣,必有体貌,黥劓之罪不上大夫。愿陸下慎逸游,屏玩好,放弃小人,召还旧德,与在廷臣工,宵劓图治,并敕法司慎守成律。即有律轻情重者,亦必奏请裁决,毋擅有轻重。度可上弭天变,下收人心。”时朝士久以言为讳。侨疏上,自揣必死,輿様待命。刘瑾大怒,矯中旨诘责数百言,令廷臣议罪。大学士李东阳力救,得改原籍教职。其秋,瑾败,侨寻召复官,引病去。宸濠反,王守仁起兵古安,侨首赴义。‎ 世宗即位,即家授台州知府。建忠节祠祀方孝孺延布布衣张尺询民间疾苦岁时循行阡陌课农桑讲明冦婚丧祭礼境内大治。嘉靖二年举行卓异。都御史姚镆上书讼侨日:“人臣犯颜进谏,自古为难。曩‘八党’弄权,逆瑾乱政,廷臣结舌,全躯自保。而给事中刘掞、评事罗侨殉国忘身,发摘时弊,幸存余息。遭遇圣朝,谓宜显加奖擢,用厉具臣。乃侨知台州,掞知长沙,使怀忠竭节之士淹于常调,臣窃为朝廷惜之。”帝纳其言,擢侨广东左参政,侨辞。部牒敦趣,不得已之官。逾年,遂谢病归。‎ 侨教行谊,动则古人。罗洪先居丧,不废讲学,侨以为非礼,遗书责之。其峭直如此。‎ ‎(节选自《明史・列传第七十七》)‎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建忠节祠/祀方孝孺/延布衣/张尺询民间疾苦/岁时循行/阡陌课农桑/讲明冠婚丧祭礼/境内大治。‎ B. 建忠节祠/祀方孝孺/延布衣张尺/询民间疾苦/岁时循行/阡陌课农桑/讲明冠婚丧祭礼/境内大治。‎ C. 建忠节祠/祀方孝孺/延布衣张尺/询民间疾苦/岁时循行阡陌/课农桑/讲明冠婚丧祭礼/境内大治。‎ D. 建忠节祠/祀方孝孺/延布衣/张尺询民间疾苦/岁时循行阡陌/课农桑/讲明冠婚丧祭礼/境内大治。‎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日昃”,指太阳偏西,表时间。“日昃”相当于十二时辰中的“未时”,大约为现在的下午一点至三点。‎ B. “黥劓”,古代刑罚名。“黥”,墨刑,用刀刺刻犯人的面额,再涂上墨。“劓”,劓刑,受刑人被割耳朵。‎ C.‎ ‎ “輿梓”,古代把棺材装在车上随行,表示有罪当死或就死之意。过去常用“面缚輿梓”表示放弃抵抗。‎ D. “牒”,中国古代官府往来文书的文种名称之一。原指用竹或木制成的短简。将短简编连在一起也称牒。‎ ‎12. 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罗侨善理政务,政绩突出。任新会县知县时,有仁惠爱民的政绩;担任台州知府期间,境内治理得很好,政绩考核卓越。‎ B. 罗侨敢于直言,不避生死。担任大理右评事时,面对朝中大臣缄默不语,明哲保身的情形,他不顾自身安危指出时政弊端。‎ C. 罗侨举止得体,讲究礼法。他行事效法古人,罗洪先居丧期间,仍然不停止讲学,罗侨认为这样做不合礼法,就写信指责他。‎ D. 罗侨胸怀忠诚,受同僚认可。刘瑾欲治罗侨的罪,李东阳据理力争使之免罪:姚镆认为罗侨是怀忠尽节之士,应得到提拔。‎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科道知之而不敢言,内阁言之而不敢尽,此壅蔵之大患也。‎ ‎(2)遭遇圣朝,谓宜显加奖擢,用厉具臣。‎ ‎【答案】10. C 11. B 12. D ‎ ‎13. (1)科道官员知道却不敢进言,内阁官员陈述却不敢全部说出,这是堵塞蒙蔽的大祸患啊。‎ ‎(2)逢遇圣明朝代,认为应当明显加以奖励提拔,以此勉励充数不称职的官员。‎ ‎【解析】‎ ‎【10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式、对称结构等等,还可以利用词语在句中充当的成分来判断。最重要的是抓住句子的主语,梳理出事件的来龙去脉。本题要求选择“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宜采用排除法。四个选项前面两处断句的地方,都一样。“延布衣张尺”的意思延请平民张迟,“张迟”当时的身份是“布衣”,故“布衣”和“张迟”不能断开,从而排除AD两项。“岁时循行阡陌”是“岁时循行(于)阡陌”的省略”,其中“阡陌”作“循行”的状语;而后面“课农桑”的主语还是罗侨,“课”在这里是“督促”的意思,故在“课”前要停顿。从而排除B项。“讲明冠婚丧祭礼”和“课农桑”是对称结构,主语都是罗侨。而“境内大治”, ‎ 是他教化的效果。综合以上分析:‎ 故选C。‎ ‎【11题详解】‎ 此题考核学生识记、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帝王年号、谥号、庙号;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外交礼仪、行政区划;还有一些委婉的说法,表谦、表敬的词语等等。平时要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等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具体语境来推敲。本题要求选择“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B项,错在“受刑人被割耳朵”。从“劓”这个字左边的“鼻”可判断, “劓”,是指受刑人被割鼻。‎ 故选B。‎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在细节上做文章。同时防止命题陷阱,如:张冠李戴、曲解文意、因果倒置、无中生有等。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D项,错在“刘瑾欲治罗侨的罪,李东阳据理力争使之免罪”这个地方。原文是“大学士李东阳力救,得改原籍教职”,即不是 “使之免罪”,而是改判被贬为在原籍担任教职。‎ 故选D。‎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的文言翻译能力。要做好这类题,首先熟悉文言文常见的八种句式:省略句、判断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主谓倒装句、被动句、固定句式;其次了解常见的词类活用现象、古今异义词语、通假字、古代文化常识等。最后还要找好有助得分的关键词。同时,了解文言翻译的原则是:信(准确)、达(通畅)、雅(有文采)。掌握翻译的方法:留(对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保留不译);换(用现代的词去替代相应的古代的词);补(补出文中省略了的语句,补出句中的省略成分);删(把无实在意义的文言虚词删去);调(把文言文倒装句,调整为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的句式)。翻译时还必须有步骤:断句——串译——完善。第(1)句采分点:“之”,代这件事;“言”,动词,意思是“说”;“此壅蔵之大患也”是判断句,其中“壅蔵”是堵塞蒙蔽的意思。‎ 第(2)句采分点:“遭遇”,同义复词,意思是“遇到,逢上”;“显”,副词,译为“‎ 明显地”,修饰“加”。“奖擢”,即“奖掖、提拔”。“厉”,通“励”,译为“勉励”。“具臣”,指充数不称职的官员。‎ ‎【点睛】参考译文:‎ 罗侨,字维升,吉水人。为人性情纯静,少有嗜欲。师从张元祯,在家乡讲学。治十二年,考中进士,授官新会县知县,有仁惠爱民的政绩。‎ 正德初年,入京担任大理右评事。正德五年四月,京城大早,(罗侨)上疏道:“我听说人道理顺就会阴阳和畅,政事荒芜就会灾害连发。最近京城大旱,陛下大发慈悲,释放逃避成役的四犯,放宽株连的禁令,同时斋戒祈祷十多天,雨水仍然滞留未下。我私下以为是天心仁爱未止。陛下临朝听政,有时直到太阳偏西,与众小人亲近玩耍,呼喊之声通宵达旦,用什么来承奉天心,奠定帝王基业呢!法纲日渐严密,责求越发严厉。盗贼在白天杀害人命,百姓漂泊流浪填满道路,元气零散。科道官员知道却不敢进言,内阁官员陈述却不敢全部说出,这是堵塞蒙蔽的大祸患啊。古代提升贬退大臣,必定有一定规矩礼仪,黥劓的罪行不加于大夫。希望陛下慎戒逸乐游玩,摒弃玩赏的事物,摒弃小人,召回旧时有德的官员,同在朝官员,悉心图治,并命令司法官谨慎遵守既定方针。即使有律刑轻微而情节严重的情况,也一定要奏请裁决,而不能擅自量刑轻或重。如果这样,尚可上消除天灾,下收揽人心。”当时,朝中官员已长期避讳谏言。罗侨奏疏呈上时,内心揣度必死无疑,便将棺材放在车上随行,准备随时赴死。刘瑾大怒,假传内宫圣旨谴责长达百句,命令朝廷大臣商议罪刑。大学士李东阳极力营救,得以改判贬为原籍担任教职。同年秋天,刘瑾事败,罗侨不久被征召恢复原职,称病辞职。宸濠反叛,王守仁在吉安起兵,罗侨首先赴义讨伐叛贼。‎ 世宗即位,(罗侨)在家乡授官台州知府。建忠节祠,祭祀方孝孺。延请平民张尺,询问民间疾苦。按季节巡视田间,督促农桑,讲解提倡婚丧祭祀礼仪,境内治理很好。嘉靖二年,政绩考核후越突出。都御史姚镆上书为罗侨抱不平,说:“臣下冒犯君主威严而进谏,自古以来就是难事。从前八党”专权,逆贼刘瑾扰乱朝政,朝廷大臣缄默不语,明哲保身。然而给事中刘掞、评事罗侨为国赴难不顾自身安危,揭发指摘时政弊端,侥幸生存下来。逢遇圣明朝代,认为应当明显加以奖励提拔,以此勉励充数不称职的官员。然而罗侨担任台州知府,刘掞担任长沙知府,使胸怀忠诚竭心尽节的人才停留于常规的升迁中,我私下为朝廷深感惋惜啊。”皇帝采纳了他的建议,提升罗侨为广东左参政,罗侨推辞。吏部以公文催促,罗侨不得已而就任。一年后,便称病辞职归乡。‎ 罗侨为人敦厚举止得体,行为仿效古人。罗洪先居丧期间,仍然不停止讲学,罗侨认为不合礼法,写信指责他。其峻峭直率的性格就像这样。‎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各题。‎ 州 桥①‎ 王安石 州桥踏月想山椒②,回首哀湍③未觉遥。‎ 今夜重闻旧鸣咽,却看山月话州桥。‎ 州 桥④‎ 范成大 州桥南北是天街,父老年年等驾回。‎ 忍泪失声询使者:几时真有六军来?‎ ‎【注】①州桥:位于汴梁(今河南省开封市),本诗为王安石晚年退居金陵回想旧游汴京所作。②山椒:山顶。指在王安石金陵住宅不远处的钟山。③哀湍:指山间发出凄切声音流得很快的溪流。④州桥:与王诗所永为同一座桥。此诗为宋孝宗乾道六年(1170)诗人奉命出使金国经过当时被金占领的汴京时所作。‎ ‎14. 下列对两首诗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王诗先写于州桥踏月,思念家乡,后写在家乡赏月,因再次听到生民哭声而忆及汴京。‎ B. 王诗中两次写到州桥和溪流,时空转换,交叉渲染,写出了人事的变迁和情感的变化。‎ C. 范诗通过两个典型细节“等”“询”,将强烈感情浓缩于此,真切而炽热,撼人心灵。‎ D. 范诗末句用一个“真”字作结,真切写出了被金占领区“父老”的哀怨、思念与失望。‎ ‎15. 这两首诗虽内容各异,但都体现了一个“思”字,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这两首诗中“思”的异同。‎ ‎【答案】14. A 15. 同:两首诗都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前途命运的忧虑和思考,抒发了强烈的爱国之情。异:①王诗先写自己在京时对家乡的思念,后写晚年回到家乡后对京都的思念以及对往昔峥嵘岁月的回想,虚实结合,感情丰富深沉;②范诗主要写中原父老的故国之思,暗含了自己的亡国之痛,隐晦地流露出对议和政策的不满。‎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主要内容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诗歌主要内容,从诗歌的结构内容方面进行具体分析,重点把握诗歌的表达意蕴 ‎ 。A选项“因再次听到生民哭声”错误,由上一句诗中的“哀湍”(指山间发出凄切声音流得很快的溪流)可知,此处的“旧鸣咽”是指想象中家乡的溪水的声音。故选A。‎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了比较诗歌的感情态度的能力。解答此题时应联系时代背景和作者的境遇,分析作者的心情;根据诗歌的类型,分析诗人所表达的感情;再结合全诗内容,分析诗歌主旨,进行恰当的鉴赏。《州桥》这首诗是王安石晚年回忆往昔的作品,抒写了州桥夜景和自己的感受,表面上是消遣之作,其实抒发的是深沉、含蓄的爱国之情。范成大的《州桥》,此诗为过汴京时所作,作者以白描手法,撷取了一个特写镜头,表现了沦陷区人民盼望光复的殷切心情,隐晦地流露了作者对议和不战政策的不满,全诗在朴素的语言中把遗民盼望王师北返的急切而又失望的心情刻画得极为真实感人。‎ ‎【点睛】不同的诗人或者同一诗人在不同阶段,在诗歌中出现同一内容,往往寄托着不同的情感,抒发着不同的情志。这都是由个人所处时代及经历的不同而导致的。‎ ‎(三)名篇名句默写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道遥游》一文中用一种动物和一种植物来比喻生命的短暂,总会错过一些美好的东西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陈情表》中李密向晋武帝说明了在前朝任职的目的而打消晋武帝疑虑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归去来兮辞》中写诗人驾车出游,先后写了出游方式、游历经过、游中所见和游中所感,其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现了诗人游中所感。‎ ‎【答案】 (1). (1)朝菌不知晦朔 蟪蛄不知春秋 (2). (2)本图宦达 不矜名节 (3). (3)善万物之得时 感吾生之行休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名句名篇的识记。名句名篇的考查常常分为两类:识记式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其中识记式默写考查字形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主要考查在语境中的具体运用,具有一定难度,理解能力和记忆力都同时考查到了。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初高中课内必须记背的篇目,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第一是“反复”,这是与遗忘作斗争的最佳方法,其次是从汉字的偏旁部首的表意功能去理解;最后,在整体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突破难点。高考命题多是一些字形繁杂或易错、易混的字,我们要善于积累。 (1)句的关键点:《道遥游》、“用一种动物和一种植物”“比喻生命的短暂”故填: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注意“晦朔”和“蟪蛄”的书写。 (2)‎ 句的关键点:《陈情表》、“在前朝任职的目的”,故填“本图宦达,不矜名节”。要注意“宦”和“矜”的书写。 (3)《归去来兮辞》、“诗人驾车出游”、“游中所感”,故填“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其中的“善”就是“羡慕”的意思。‎ ‎【点睛】名句的识记,除了反复诵读外,就是要注重理解记忆,也可以用一下趣味性的联想记忆来帮助。目的是记准、写对。情景式默写,一定要抓题干中的关键字眼,然后所填的诗句一定要呼应、紧扣这些字眼。‎ 三、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石洞村始建于清光绪元年。( ),故被称 为“珍珠洞”。该洞弯曲延伸数千米,洞中有水,水中有洞,奇特的自然景观让人__________,堪称“苗乡屏边第一洞”。各种奇形怪状的钟乳石遍布洞中,珍珠厅、珍珠瀑布、皇宫珠帘等景点__________。洞内道路忽左忽右,忽上忽下,忽宽忽窄,忽平忽陡,__________。穿行于洞中,时而可以看见清澈的水潭,时而可以听见“叮咚、叮咚”的滴水声音和蝙蝠、岩燕的鸣叫,犹如天上仙境、人间美景汇集一洞。“王母娘娘藏珍珠”“金鲤鱼跳龙门”等美丽传说让珍珠洞披上了神秘的面纱。‎ 来到石洞村,不仅能够欣赏奇特的自然美景,还能够体验__________的苗族文化。学习神奇的苗家医术,观赏精美的苗族服饰和“十字绣”,共同欢跳“芦笙舞",品尝苗家美味的“剁鸡身”,畅饮醇香的“竹筒酒”,真正感受到“菜是生态的,饭是七彩的,酒是飘香的,人是好客的,歌舞是民族的”。‎ ‎17.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有一个喀斯特地貌溶洞立在村旁,其洞壁砂石奇特,光线照射其上仿佛漫天珍珠闪闪发光 B. 有一个喀斯特地貌溶洞立在村旁,其洞壁砂石奇特,闪闪发光,光线照射仿佛漫天珍珠 C. 村旁有一个喀斯特地貌溶洞,其洞壁砂石奇特,光线照射其上仿佛漫天珍珠闪闪发光 D. 村旁有一个喀斯特地貌溶洞,其洞壁砂石奇特,闪闪发光,光线照射仿佛漫天珍珠 ‎18.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叹为观止 琳琅满目 变化无常 多姿多彩 B. 叹为观止 美不胜收 变化无穷 多姿多彩 C. 击节叹赏 美不胜收 变化无常 五光十色 D. 击节叹赏 琳琅满目 变化无穷 五光十色 ‎【答案】17. C 18. B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从话题统一、内容前后勾连、事理相承、意境协调、句式一致等角度思考。本题承前句“石洞村”,故应以“村旁……”相接,由此排除A、B两项;‎ 另“闪闪发光”为“光线照射”的结果,故“光线照射”在前,“闪闪发光”在后;由此排除D项。‎ 故答案应为C项。‎ ‎【18题详解】‎ 本题考核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应首先明确成语的意思,然后结合语境辨析正误。‎ 叹为观止: 赞美看到的事物好到极点。击节叹赏:形容对诗文、音乐等的赞赏。因为赞赏的是自然景观,故选择“叹为观止”。‎ 琳琅满目:形容各种美好的东西很多(多指书籍或工艺品)。美不胜收:美好的东西太多,一时接受不完(看不过来)。根据修饰对象,“琳琅满目”用在这里并不合适,故选择“美不胜收”。‎ 变化无穷:形容变化多端,没有穷尽。变化无常:变化不定,没有规律可言。这里是形容景物变化多,故选择“变化无穷"。‎ 多姿多彩:形容颜色、形态多种多样。五光十色:形容色彩鲜艳,式样繁多。这里是形容文化内容的多样;故选择“多姿多彩”。‎ 故答案应为B项。‎ ‎19.阅读下面文字,由此可以推出的一项是 ‎1981年,当全世界认为野生朱鹮已经灭绝时,在中国又重新发现7只野生朱鹮,现在国内朱鹮数量已达1617只。目前全世界的朱鹮都是由当年的7只繁育而来。由于近亲繁殖严重,朱鹮成为世界濒危鸟类中遗传多样性最低的物种。这会导致种群抗病率降低、患病致死率上升,尤其是抵抗舍流感等致命性疾病能力极低。‎ A. 近亲繁殖不利于物种进化,将遭到自然的淘汰。‎ B. 遗传多样性对于朱的生存与发展至关重要。‎ C. 朱鹮数量有明显上升,其灭绝风险进一步减小。‎ D. 想要拯救朱鹮,务必要发展人工培育和养殖技术。‎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逻辑推理的能力。解答此题,第一步,读文段,明大意,通读文段,把握文段话题,概括文段大意。在这一步中就要注意文段中具有因果、条件、包含、矛盾等关系的句子。第二步,看例句,定方式,此步骤与仿写句式有相同点,要求所填句子与所给例句形式上基本一致,表述方式上基本一致。第三步,明错误,巧推导,首先明确例句对应的原文所出现的逻辑问题,以便在寻找其他错误时有方向,然后再读原文,依据前面分析,推导错误,并参照例句方式组织答案。第四步,回原文,求合理,结合例句及原文,审视答案是否合理。宜采用排除法。‎ A项,错在“将遭到自然的淘汰”这个地方,文段只说“由于近亲繁殖严重,朱鹮成为世界濒危鸟类中遗传多样性最低的物种”,但并未说到将遭到自然淘汰,属于过度引申。‎ B项,由文段最后两句话可推出,当选。‎ C项,文段中朱鹮的数量已达1617只,但是文段主要论述的是其遗传多样性的降低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并不能说明其灭绝风险进一步减小。‎ D项,“务必要发展人工培育和养殖技术”的说法,与语段话题不一致,文段论述的是遗传多样性会导致种群抗病率降低、患病致死率上升,尤其是抵抗舍流感等致命性疾病能力极低的问题。‎ 故选B。‎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l2个字。‎ 由于抗生素可用于治疗各种感染性疾病,有的人就将抗生素作为万能药。要知道,滥用抗生素,可引起许多不良的后果。因为抗生素虽然可以治病,_____。如链霉素、庆大霉素等可损害第八对脑神经而造成耳聋;青霉素可引起皮疹和药物热,甚至过敏性休克。因此强调_____,重视抗生素的副作用是很有必要的。‎ ‎【答案】 (1). (1)但同时也会产生副作用 (2). (2)合理使用抗生素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既考查句子的连贯性,又考查学生对文段的总结概括能力,及文段的推断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首先要阅读语段,理解文段内容,理清文段思路。然后重点分析空格处与前后文的衔接,判断补写的内容,构思补写的语句。本题文段阐明“强调合理使用抗生素、重视抗生素的副作用是很有必要的”。第一处空格前的“虽然”表明前后语意转折,据文段尾句的“副作用”可判断,空格处内容为“但同时也会产生副作用”。第二处空格是结论,据文段内容分析,此处是由前文的“滥用抗生素”现象得出的结论,即“合理使用抗生素”。‎ ‎21.铺天盖地的大众化广告常使人们感到乏味与麻木。但一些独具创意的广告也会给人一种眼前一亮的感 觉。请阐释下面这则广告的深意并说明理由。‎ 深意:_________________‎ 理由: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深意:呼吁大众莫为了皮毛服饰而滥杀动物;理由:草地上一大一小两只花豹,大的背上有一个XL,小的背上有一个S,这与衣服的尺寸一致。‎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了图文转换的能力。解答此题要细致观察画面的整体内容,搜索并提取有效信息,观看图画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丰富画面内容,从而有助于揭示画面蕴含的主题。本题的画面整体内容是草地上一大一小两只花豹,大的背上有一个XL,小的背上有一个S,由此联想到人类衣服的尺码,从此我们可以得出主题:呼吁大众莫为了皮毛服饰而滥杀动物。‎ ‎【点睛】解答图文转换题的步骤:第一步,要细致观察画面的整体内容,搜索并提取有效信息,看图画表现了什么样的主题。第二步,要仔细观察画面的背景和人物,看画面的背景反映了什么,背景和人物有什么联系。第三步,要观察画面中的细节,如人物的表情和动作,要与画面进行心灵的对话。第四步,合理想象,丰富画面内容。无论是单幅图还是多幅图,画面上的内容总是有限的。观看图画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丰富画面内容,从而有助于揭示画面蕴含的主题。‎ 四、写作 ‎22.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作。‎ ‎①孔子:“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②孟子:“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 ‎③费孝通:“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④罗受・罗兰:“所谓内心的快乐,是一个人过着全的、正常的、和请的生活所感到的快乐。”‎ ‎③奥古斯丁:“万物的和平在于秩序的平衡,秩序就是把平等和不平等的事物安排在各自适当的位置上。”‎ ‎“和”字主要含义有:相安、协调、团结、和平、平息争端等。“和”是中国哲学中的一种理想境界,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读了上面五段有关“和”的文字,你有怎样的感触和思考?请选择其中一段或几段文字,确定立意,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和而不同,天下大同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孔子描述的“大同”理想世界,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追求,也是全人类的共同愿望:世界和平发展,人类繁荣进步。这是人类的终极目标,也是人类孜孜以求、奋斗不息的“初心”。要实现这个宏伟的目标,除了我们锲而不舍的努力外,更需要有一种开放、包容的心态,那就是——和而不同。‎ ‎“和而不同”出自《论语·子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大同”是中国古代思想,指人类最终可达到的理想世界,代表着人类对未来社会的美好憧憬。基本特征即为人人友爱互助,家家安居乐业,没有差异,没有战争。这种状态称为“世界大同”,此种世界又称“大同世界”。出自《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 从张骞通西域到郑和下西洋,从玄奘西行到鉴真东渡,一艘艘航船送去的是精美的瓷器和丝绸,一个个脚印带来的是文明和思想的碰撞。翻看中国的外交史,和平交流,友好交往一直是不变的主旋律。在传播、交流、融合、发展中,中国与众多国家的感情有了深厚的历史积淀,历久弥坚。‎ ‎“大盘取厚势,官子有妙手”。建国后,我国也一直坚持“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睦邻友好。习近平主席提出的和平发展理念,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更是当前我国外交战略的重要指导,体现了“和”的文化,寄托着对“天下大同”的殷切期盼。‎ 人类文明浩浩荡荡几千年长河中,衍生了众多光辉灿烂的文明成果。不同国家有不同的国情、社会制度、文化传统,对外交流中,难免会发生碰撞。“尚和合,求大同”,只有互相理解,互相尊重,才能气象万千,共同进步。“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展示了中国作为大国的气度和担当。‎ 实现合作,促进发展,并不意味着中国在面对国际事务中的大是大非问题时,会忍气吞声、委曲求全。面对涉及国家核心利益的问题上,我们寸土不让:在钓鱼岛问题上,我们坚持原则不退让,面对南海仲裁案,我们立场坚定必回击,正如习总书记所说:“中国人民不信邪也不怕邪,不惹事也不怕事”,展示了中国正义必胜,勇者不惧的信念。‎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中国将始终秉持“亲诚惠容”的理念,热爱和平,谋求共赢,为构建人民命运共同体提出中国方案,发出中国声音,“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习总书记,倡导的“文明的交流互鉴”,就是对“和而不同”思想的阐释和发挥。当今世界多元格局的形势,国家与国家之间利益的权衡或博弈,都需要我们有“和而不同”的包容思想。在“一带一路”的背景下,让我们为国家和民族的腾飞,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以心相交者,成其久远”。12月1日,来自120多个国家近300个政党和政治组织的领导人共600多名中外代表齐聚北京,足见中国共产党“朋友圈”的“含金量”十足。习近平总书记在开幕式上,与现场的中外嘉宾一同分享中国的发展理念,提出中国方案,倡导世界各国人民应该秉持“天下一家”理念,彼此理解、求同存异,共同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努力。‎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写作其实是语文学科中对学生综合能力考查最全面、最集中的一种方式,语文基本功方面的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立意剪裁;语文核心素养方面:包括思辨能力、人文情怀、理想情操等。一句话,作文的考查能充分体现国家层面“立德树人”的理念,语言文化层面能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传承与热爱,进而彰显汉语言文字的魅力。‎ 命题方式:材料作文 审题过程及要点: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材料作文一方面要求学生整体,从材料中提炼出主旨;另一方面要求学生根据主旨,自选角度进行写作,切不可偏题。只要符合材料的内容含义,选好一个角度立意即可。材料由古今中外的五个名人的观点说开去。五个“经典语录”都是关于“和”的独到诠释或阐发。“和”是一种文化,是一种思想意识形态,是千百年来,处理人与人、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战略”武器。人们常说,“和气生财”、“以和为贵”、“和睦安宁”、“家和万事兴”……对于“和”的理解,学生肯定有自己的理解和认识,只需要选取,自己对“和”的感悟最深的一点来写即可。‎ 立意角度:‎ ‎①孔子这话的意思是:君子可以与他周围和谐融洽相处,但他对待事物都有自己的独立见解,而不人云亦云,盲目附和:小人则没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常和他人保持一致,但实际并不讲求真正的和谐贯通。在孔子眼里,“和”是君子应然之态。‎ ‎②孟子这话的意思是:家只有自己先毁,然后他人才来再毁。如果一个家内部没有问题,别人就不可能打击到。孟子这话可以由家推及国,讲的是内部要团结。‎ ‎③费孝通这话可以从个人、民族、文化等多层次加以理解。从文化角度看:“各美其美”即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化,培育、发展好本民族文化。“美人之美”即承认文化的多样性,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坚持不同文化的平等。“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即各民族、各国的优秀文化互相包容、互相学习,才能多元文化并存,共同发展,世界才能多姿多彩 ‎④罗曼・罗兰这话是从个体角度阐述“和”,个体内心和谐即幸福、快乐。‎ ‎⑤奥古斯丁谈的是“和”的条件,即秩序平衡,平等和不平等的事物安排在各自适当的位置上。这话可以从个体、群体,乃至国家民族等多层面加以阐发。‎ 素材积累:‎ ‎1.孔子:“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2.战国时赵国舍人蔺相如奉命出使秦国,不辱使命,完璧归赵,所以被封了上大夫;又陪同赵王赴秦王设下的渑池之会,使赵王免受秦王侮辱。赵王为表彰蔺相如的功劳,封蔺相如为上卿。武将廉颇却认为自己战无不胜,攻无不克,蔺相如只不过是一介文弱书生,只有口舌之功却比他官大,对此心中很是不服,所以屡次对人说:“以后让我见了他,必定会羞辱他。”蔺相如知道此事后以国家大事为重,托病请假不再上朝,尽量不与他相见。后来廉颇得知蔺相如此举完全是以国家大事为重,向蔺相如负荆请罪。之后两人合好开始尽心尽力的辅佐赵王治理国家。这就是著名的“将相和”的故事。‎ ‎3. 费孝通:“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结构层次:‎ 这是一段“名言串”+“引语式”的材料。无论是东方的先哲圣贤孔孟,还是当代的的社会学家费孝通,抑或是西方的罗曼・罗兰、奥古斯丁,他们都从人类的高度,人类发展的宏观层面谈到,人类发展的终极目标是“天下大同”。而要实现这个“和美”的目标,需要的是“和而不同”的理念,那就是“包容”。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本文宜写成议论文。可以按照议论文的基本模式,先引述材料,并提出中心论点——“和而不同,天下大同”。然后结合当前的国际国内形势,分析为什么要“和而不同”,怎样做到“和而不同”。最后,联系习总书记关于“文明交流互鉴”和“一带一路”的战略眼光和号召,指出要实现“美美与共”的“大同”世界,需要我们不忘初心,奋斗不息,需要我们“和而不同”的思想:包容、开放,与时俱进。‎ ‎ ‎ ‎ ‎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