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6 MB
- 2021-06-03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湖南省怀化市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中新博览联考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⑴据报道,近期,河南禹州市一中对36名学生进行劝退,责令立即离校,只因这些学生“静熄后走动、洗漱,或说话,严重影响了就寝秩序”好在学生家长连续多日奔波求情,学校总算改变了处理决定。
⑵有专家认为,“教育是强迫或引导被教育者接受特定的知识、规矩、信息、技能、技巧等”不以规矩,难成方圆,让学生遵规守纪,培养他们规矩意识本无可厚非,但笔者想问,规矩的制定者是否考虑了学生的成长发展?规矩的合理性、适用性何在?倘若规矩制定者毫不顾忌孩子的身心成长,却为了自己的管教便利而刻意抹杀孩子的天性,这势必从源头上背离规矩设计的初衷,更有悖于教育规律。即便破坏了既定规矩,批评教育、劝导训诫未尝不可,大可不必采用这种极端的方式处理学生。
⑶制度是文化的反映,好的规矩,才能适合好的教育。有什么样的制度规矩就有什么样的学校文化。一所学校的规矩集中反映了其教育思想和办学理念。据悉,这些被“开除”的学生中,还有几位是品学兼优的班干部。禹州市教育体育局相关负责人对此回应:“禹州市一高的做法过急、过激,是不对的。笔者认为,这所学校的做法失去了对教育目的、意义和内涵的基本把握。传道授业解惑,不只在课堂上,学校和老师的处事行为方式也时刻传递着价值观和人生观。如此刻板而无情的处理方式于人才培养无益。
⑷学校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不只给个体受教育者打上深深的烙印,尤其会对一个群体、一代人产生深远影响。管理森严的宿舍、僵化死板的课堂、冷若冰霜的规矩、紧张对立的师生关系和教学关系,只能让学校变成一个无情的“圈养场”也只能让孩子成为一个个被驯化了的看似温顺的“小绵羊”听话就是乖巧,顺从就是懂事,不应成为教育工作者宠爱有加和津津乐道的评优标尺。当把“好孩子”“优秀生”的标准定到这个调儿上,其实学校教育已经被扭曲成了一个找寻不到出口的铁道。当把这种天然的“小样成分”抹杀于所谓的成人规则时,孩子们的顽童时代就开始日渐缺乏创造,这个群落的个性原野就开始不断趋向荒芜。
⑸教育在“教”更在“育”归根结底是做“人”的工作,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进入新时代,面对这样一项需要有温度的事业,教的内容和方法需要与时俱进,而育的本质内涵却亘古不变。育是情怀的润泽,是对学生身心的呵护,经不起也容不得半点急功近利。值得警醒的是,任何学校,特别是实行寄宿制、军事化管理的学校,更该注意防止这种倾向,无论如何都不该把学生当成“圈养”的对象。
(光明网《光明日报》2018-05-18,作者,阎岩,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党委书记)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有专家认为“教育是强迫或引导被教育者接受特定的知识、规矩、信息、技能、技巧等”,作者认同这个看法。
B. 学校的规章制度是我们教书育人的教育思想和办学理念的集中体现。
C. 制定规章制度的出发点,应充分考虑孩子的身心发展,要有合理性、适用性。
D. 学校教育在“教”更在“育”要有情怀的润泽,要对学生身心健康倍加呵护。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的论题是学校的规章制度,作者在强调学校要有严厉规矩意识的同时,也要有人文关怀。
B. 全文采用道理论证,由现象入本质进行分析。深入剖析禹州市一中这种做法的思想根源。
C. 文章第⑷段尖锐地指出了这种只顾自己管理便利的冰冷的规矩的危害性。
D. 全文论证的语言质朴,注意分寸,严谨中透露锋芒,给世人以警醒。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学校教育要培养学生的规矩意识是可以理解的,但要考虑孩子的身心发展,顾及孩子的天性。
B. 学校和老师一言一行都体现了对教育目的、意义和内涵的基本把握,老师应在学校起引领示范作用。
C. 如果我们教育工作者把“听话就是乖巧,顺从就是懂事”当作评判学生的标准,那我们的教育将没有未来。
D. 作者最后提出警示,时下流行的寄宿制、封闭式管理学校要防止指把孩子驯化成温顺的“小绵羊”的思想。
【答案】1. A 2. A 3. B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A项,“作者认同这个看法”错,根据第二段的内容“但笔者想问,规矩的制定者是否考虑了学生的成长发展?规矩的合理性、适用性何在?……大可不必采用这种极端的方式处理学生。”可知作者不认同这种看法。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论点、论据、论证以及论证结构等的把握,同时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A项,“作者强调学校要有严厉规矩意识”错。根据原文“教育在‘教’更在‘育’归根结底是做‘人’的工作,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进入新时代,面对这样一项需要有温度的事业,教的内容和方法需要与时俱进,而育的本质内涵却亘古不变”可知本文重点谈论教育的人文关怀。故选A。
【3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整合信息能力。解答此类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B项,“老师应在学校起引领示范作用。”错,根据原文作者没有论及老师应在学校起引领示范作用,属于无中生有。故选B。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人们身体健康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涵,从维护全民健康和实现国家长远发展的角度出发,全面部署、持续推进。2016年10月,国务院印发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到2030年我国主要健康指标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9岁。2017年10月,十九大报告提出,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要完善国民健康政策,为城乡居民提供公平可及、系统连续的医疗卫生服务。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推进“健康中国”战略被纳入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的重点工作。
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一要坚持预防为主,推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营造绿色安全的健康环境,减少疾病发生。二要调整优化健康服务体系,强化早诊断、早治疗、早康复理念,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健康需求。三要坚持共建共享、全民健康,坚持政府主导,动员全社会参与,突出解决好重点人群的健康问题。四要加大政府投入,推动健康科技创新,建设健康信息化服务体系,扩大健康国际交流合作。
(摘编自“中国经济网”2018年10月13日刊文)
材料二:
世界卫生组织(WHO)认为,亚健康状态是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临界状态。虽然仪器不会检测出病症,但人体却会有各种不适感,这与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人们所承受的日益增大的压力,以及普遍拥有的不良生活习惯有关。现代社会亚健康群体增多,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三高”等问题日趋泛滥。
随着各种不健康的生活习惯所带来的隐患日益严重,一种富有全局性的健康理念——“大健康”应运而生。它倡导人们从透支健康、对抗疾病的方式过渡到呵护健康、预防疾病的新健康模式,树立正确的健康消费观念,接收科学的健康指导,让人们“生得优、活得长、不得病、少得病、病得晚、提高生命质量、走得安”。“大健康”在保证身体健康的同时,也追求精神上以及家庭、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健康。当今医学界,单因单病的生物医学传统模式逐渐向多因多病的“生物-社会-心理-环境”大健康模式转变。大健康模式研究的不是病因,而是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其核心是通过个人健康管理,科学地排除或减少健康危险因素,达到保护和促进健康的目的。
(摘编自《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材料三:
(数据《2018年中国保健品行业分析报告一一市场深度分析与发展趋势研究》)
材料四:
巨大的市场份额和高额的利润导致保健品市场鱼龙混杂。从鸿茅药酒到权健事件,暴露出的是整个保健品行业普遍性的问题——不少保健品生产企业打着“高科技”“祖传秘方”等旗号,制假售假,甚至把产品吹嘘成“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诱导消费者上当。一些保健品在销售过程中,与消费者大套近乎、嘘寒问暖,“专家免费会诊”“免费体检”“免费旅游”,套路重重……乱象种种,坑害消费者,扰乱市场秩序。
针对保健品市场乱象,必须加速完善法律法规,尽快出台保健食品监督管理的专项条例及配套实施细则,真正做到有法可依;要加强保健品国家标准体系建设,确保产品质量稳定可控;要建立从原料到生产再到市场流通的全过程监管体系,明晰相关部门审批、监督和处罚职责,建立常态化长效监管机制;出现问题,要露头就打、一查到底,坚决打击违法违规生产经营行为、取缔违规企业;同时进行警示教育,要让公众客观认识保健品的“疗效”,以科学的理论知识作正确的消费引导。
(摘编自“新华网”2019年1月10日)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党中央高度重视人民健康,把人民身体健康当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涵和民族昌盛、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
B. 快节奏的生活,日益増大的压力,以及不良生活习惯导致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三高”等问题频发。
C. 材料三显示,近五年中国保健品行业市场规模持续扩大,成倍増长,保健品市场需求旺盛,说明人民健康保健意识増强。
D. 目前我国保健品行业乱象丛生,整个行业都打着“高科技”“祖传秘方”等旗号虚假宣传,利用“免费体检”“免费旅游”等手段诱导消费者上当,严重扰乱了行业市场的正常秩序。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是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宏伟蓝图和行动纲领,提出了到2030年我国主要健康指标应达到的水平。
B. “大健康”理念关注身体、精神以及家庭、社会、环境等多方面的健康问题,该理念顺应时代的发展和医学模式的改变。
C. 加大政府投入,推动健康科技创新,建设健康信息化服务体系是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举措。
D. 整治保健品市场乱象,关键是以科学的理论知识引导公众客观认识保健品的“疗效”,理性购买保健品。
6. 要实现《“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目标,我们需要在哪些方面做出努力?请结合四则材料概括。
【答案】4. A 5. D
6. ①政府政策导引。政府主导,加大投入,完善服务体系。
②理念宣传。宣传“大健康”理念,推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③规范行业。对保健品行业要加强保健品国家标准体系建设,规范保健品企业主体行为,坚决打击保健品市场乱象。
【4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此类试题回答时需注意,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要把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正误。
B项,“导致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中“导致”错,根据原文“这与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人们所承受的日益增大的压力,以及普遍拥有的不良生活习惯有关”,可知原文意思是“与之有关”。
C项,“成倍增长”错,从图表数据看没有成倍增长,增长幅度不大。
D项,“整个行业都打着……”以偏概全,原文是“不少保健品生产企业打着……”,可知不是整个行业。
故选A。
【5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此类试题回答时需注意,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要把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正误。D项“关键是以科学的理论知识引导公众客观认识保健品的“疗效”,理性购买保健品。”错,根据材料,整治保健品市场乱象,要多种措施,多管齐下。故选D。
【6题详解】
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这是一道信息筛选的题目,答题时要注意审清题干,然后锁定区域,概括文意作答,此题是综合筛选的题目,要立足原文。题干要求分析要实现《“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目标,我们需要在哪些方面做出努力,请结合四则材料概括。可以从成功的地方坚持,存在的问题要避免两个角度分析。第一则材料重点谈论的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人们身体健康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涵,从维护全民健康和实现国家长远发展的角度出发,全面部署、持续推进。”材料二重点谈论的是“‘大健康’,在保证身体健康的同时,也追求精神上以及家庭、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健康。”,是对“大健康”健康理念的宣传。这两种做法都给人们带来了利益和好处,值得推广,可从政府政策导引、理念宣传两个角度分析。材料四重点谈论的是保健品市场鱼龙混杂的现象,并针对这种保健品市场乱象提出了整治的方法:必须加速完善法律法规,尽快出台保健食品监督管理的专项条例及配套实施细则,真正做到有法可依。可从规范行业行为角度分析。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老人和马
梅寒
⑴月亮从东山后面升起来,就挂在山顶那棵树的梢上。院子里没点灯,只有院西墙马棚那儿,一星红红的火,在月光底下明明灭灭。何处的笛声,被山风一路送过来。声音时高时低时强时弱,断断续续。听不出什么曲调,却跟山里的夜风那般寒凉。
⑵小子,老师知道你心里有委屈,但有什么办法呢?手里的一袋烟终于抽完了。老人将烟袋锅子在脚后跟上轻轻磕了磕,站起身,向笛声飘来的方向望一眼,转身走向西墙边上的马棚。
⑶马棚底下,一匹浑身雪白的老马,正静静地站在那里。一动也不动,像入定的老僧。
⑷那是一匹跟他一样老的老马了。跟着他在这一带的山山水水间来来回回已经走了近三十年,走了多少路,摔了多少跤,身上留了多少伤,他记不清了。今夜,他心里只有一种沉得让人透不过气来的悲伤。他是来跟老马告别的。明天,他就离开这里,到山下去,马还要留在这里。马还不能退休,因为它还没有找一个新的合适的接班人。
⑸老伙计,腿上这伤,还疼吧?阴天下雨要犯病,你自己可要小心……
⑹老人在老马的左前腿那儿站住,迟缓地弯下腰,去抚摸老马腿上那块伤。那是那个暴雨天留下的。那天,他和老马如往常一样到山上去接孩子。回学校的路上,风雨就来了。那天风刮得邪性,要把整座山都拔起来,雨浇得人眼睛睁不开。三个孩子坐在马背上,他牵着马走在前面探路,马小心翼翼地跟在他后面顺着他找的路往前走。雨天,路滑,原本就陡的山路变得更加泥泞难行。在一处近六十度的陡坡前,马尝试了几次都没能上去。马背上的孩子们坐不住了,要下来自己走,被他制止了。他心疼马,更心疼那些山里的娃。为了学点文化,那些孩子每天要翻山越岭走几十里山路才到那所只有他一个老师的小学。他让孩子们坐稳,破天荒地冲老马发了脾气:不中用的东西,这点坡也上不去。老马似是听懂了他的话,没有丝毫埋怨,它用力晃了晃双耳,再一次奋力往坡上冲去。近坡顶,老马像一堵重重的墙倒下去,前腿正跪在一块锋利的山石上……
⑺老马的伤,后来慢慢好了。孩子们从家里带来的草药。那条腿却是瘸了。他的心,也从此缺了一角。
⑻还有马的那只右眼。是在那次送孩子回家的路上,被路边突然倒下来的一棵树给戳瞎了。那一次,真的把他的心都要给疼碎了。他眼睁睁看着一支尖尖的枯树枝直直插进了老马的右眼窝,鲜血“咕嘟”一下冒出来,把它前胸处的那片雪白的毛都染红成一片。他以为那次的老马是死定了,就算不死也不能再继续和他一起去接送孩子们了。让他没想到的,第二天,他刚走出屋门,老马就在马棚里急切地向他呼唤:该去接孩子们了。再苦再累不流泪的汉子,那天抱着马脖子呜呜地哭了。如果山外的那些人,能有老马一半的心思,山里的孩子们,天地可就不一样了。
⑼他不比老马更好。他的右胳膊,也是在那次事故中永远地变成了残疾……
⑽老伙计,这三十年,你跟着我受苦了……你是咱山里人的大功臣哪……
⑾老人围着老马,左转,右转,恨不得把它身上的每一寸肌肤都抚摸遍。
⑿三十年了,那些山里的孩子们,一茬儿又一茬儿,被那匹马驮进学校,驮出大山。他们读了中学,大学,走到山外,有了体面的生活。他和马,却是老了。
⒀儿子带他去体检,诊断书上列了近十种大大小小的病。把儿子惊晕了,也给他下了死命令:不下山,押也要把他押回去。他也确实老了,看黑板上的字,原是黑白分明,现在在他眼里却是模糊一片……
⒁他不管儿子押不押。只说,没有找到合适的接班人,他死也要死在山上。孩子们不能一日无老师。
⒂奔波了很多天,上上下下,远远近近。没人愿意来。深山旷野,谁愿意把青春埋在这里。最后他想到了自己的学生,那个坐在马背上走出大山的孩子,读的一所不错的师范学校……
⒃他去找学生,拎了两斤老白干。他说,学生听。学生听完,面露难色。学生联系了一家市里的中学,已有眉目。他伤了心,和着眼泪一杯又一杯的喝着闷酒,心里却没埋怨。他把那些孩子们送出大山,就是希望他们从此能过上一份好生活……
⒄学生还是把他手上的酒杯夺去了,说,老师,您给我点时间……
⒅学生跟着他一道来到这所阔别已久的小学。三十年过去了,屋还是那屋,人还是那人,只那些明朗朗的脸不一样了……
⒆笛声继续随了风送过来。这一次,他听得真切,是他曾经教孩子们唱过多次的《希望的田野》。欢快的笛声,已不似先前那般寒凉,在夜风里有节奏地舞。他轻声随着笛子的旋律哼唱起来:我们的家乡,在希望的田野上……
⒇老马似乎也受了感染,不再入定般寂静,它用力摇晃着耳朵,四蹄有节奏地在地上轻轻踢踏。老人的大手轻轻抚遍老马的全身,嘴里的声音渐渐模糊,眼角有凉凉的泪缓慢滑下来:老伙计,小子是新手上路呵,你再辛苦带他一程……
(选自《小小说选刊》2013年16期)
7.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老人和马有着共同的经历、性情,共同的品格、命运,作者将人和马两个形象叠合起来,反映共同主题:赞美不计回报的无私奉献精神。
B. 小说开头和19段都写到笛声,前后对比,笛声由“寒凉”到“欢快”的转变揭示了老人心理转变,衬托了老人找到接班人后的欣慰。
C. 老人与马三十年风雨兼程,老人退休了但老马还得继续。作者运用对比手法更好地突出了老马为山区教育奋斗终生,死而后已的精神。
D. 小说以现实为主线,利用叙述人称的变化,巧妙地将回忆与现实融为一体,行文不受时空限制,灵活自由,使老人和马的形象得以立体化的展现。
8. 小说中老人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
9. 这篇小说反映的怎样的社会现实?你对学生的行为作何评价?
【答案】7. C 8. ①三十年坚守,任劳任怨,默默奉献。他在这一带的山山水水间来来回回已经走了近三十年,不求回报接送学生,给学生上课。走了多少路,摔了多少跤,身上留了多少伤,他毫无怨言。②对孩子未来的忧虑。他确实老了,担心没有接班人,为乡村教育的困境而忧虑。
9. ①大山教育条件几十年不变,难以为继。②老人去找他的学生接班,学生面露难色,可以理解学生难以抉择的心情。③学生最终选择薪火相传,继承老人精神,更是难能可贵,令人欣喜。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解答本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人物、语言、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C项,“作者运用对比手法更好地突出了老马为山区教育奋斗终生,死而后已的神。”错,作者这里不是将老人和老马对比,老马还得继续,表现的是作者对乡村教育条件几十年未变的忧虑。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这是一道人物形象概括的题目,要针对具体内容分析人物特点,注意从外在的肖像特点到内在的心里想法,再到精神品质。要分析全面,具体,不可泛泛而谈。本题在分析人物形象特点时要考虑人物的外部特征、性格和命运处境等。如“跟着他在这一带的山山水水间来来回回已经走了近三十年,走了多少路,摔了多少跤,身上留了多少伤”“他不比老马更好。他的右胳膊,也是在那次事故中永远地变成了残疾……”“三十年了,那些山里的孩子们,一茬儿又一茬儿,被那匹马驮进学校,驮出大山。他们读了中学,大学,走到山外,有了体面的生活。他和马,却是老了”,这些描写可见老人在山村任教三三十年,任劳任怨,无私奉献;“儿子带他去体检,诊断书上列了近十种大大小小的病。把儿子惊晕了”可见其年老多病;““他不管儿子押不押。只说,没有找到合适的接班人,他死也要死在山上。孩子们不能一日无老师。”可见其为未找到合适的接班人而忧虑。
【9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作品主题和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这是一道社会问题的综合分析的题目,注意对人物形象的分析,注意主旨的思考。要提出观点结合文章作答。题干要求分析这篇小说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你对学生的行为作何评价。第一问是对小说主题的考查,可通过对老人行为原因的分析得出结论。本文写道老人是大山里唯一的老师,任劳任怨为乡村教育默默奉献,可老人确实老了,可是没有人愿意来接班,老人为此四处奔波。这些现象的背后反应的是乡村教育的现实:大山教育条件差,几十年不变,难以为继。
第二问要求对学生的行为作出评价,小说的最后部分写道“他去找学生,拎了两斤老白干。他说,学生听。学生听完,面露难色。学生联系了一家市里的中学,已有眉目”,这段是写老人想叫学生接班,但学生面露难色,可从人都想过上好生活可以理解、包容角度评价;“学生还是把他手上的酒杯夺去了,说,老师,您给我点时间……”“学生跟着他一道来到这所阔别已久的小学”,老人老去了不得不离开大山,他的学生最终成了他的接班人,也将是老人精神的继承者。但在物质和精神有冲突的情况下,学生最终选择薪火相传继承老人精神,可从难能可贵、令人欣喜、赞扬等角度评价。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陈公弼传
苏轼
公讳希亮,字公弼。天圣八年进士第。始为长沙县。浮屠有海印国师者,交通权贵人,肆为奸利,人莫敢正视。公捕置诸法,一县大耸。去为雩都。老吏曾腆侮法粥狱,以公少年易之。公视事之日,首得其重罪,腆扣头出血,愿自新。公戒而舍之。巫觋岁敛民财祭鬼,谓之春斋,否则有火灾。公禁之,民不敢犯,火亦不作。毁淫祠数百区,勒巫为农者七十余家。
盗起,知房州。州素无兵备,民凛凛欲亡去。公以牢城卒杂山河户得数百人,日夜部勒,声振山南。民恃以安,盗不敢入境。而殿侍雷甲以兵百余人逐盗至竹山甲不能戢士所至为暴。或告有大盗入境且及门,公自勒兵阻水拒之。 身居前行,命士持满无得发。 士皆植立如偶人,甲射之不动,乃下马拜,请死,曰:“初不知公官军也。”吏士请斩甲以徇。公不可,独治为暴者十余人,使甲以捕盗自赎。
淮南饥,安抚、转运使皆言寿春守王正民不任职,正民坐免。诏公乘传往代之。转运使调里胥米而蠲其役,凡十三万石,谓之折役米。米翔贵,民益饥。公至则除之,且表其事,又言正民无罪,职事办治。诏复以正民为鄂州。
徙知庐州。虎翼军士屯寿春者以谋反诛,而迁其余不反者数百人于庐。士方自疑不安。一日,有窃入府舍将为不利者。公笑曰:“此必醉耳。”贷而流之,尽以其余给左右使令,且以守仓库。
为京西转运使。石塘河役兵叛,其首周元,震动汝,洛间。公闻之,即日轻骑出按斩元以徇,而流军校一人,其余悉遣赴役如初。致仕卒,享年六十四。为人仁慈,故严而不残。
(选自《苏轼文集》,有删节)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而殿侍雷甲以兵百余人逐/盗致竹山/甲不能戢/士所至为暴
B. 而殿侍雷甲以兵百余人/逐盗致竹山/甲不能戢/士所至为暴
C. 而殿侍雷甲以兵百余人/逐盗致竹山/甲不能戢士/所至为暴
D. 而殿侍雷甲以兵百余人逐/盗致竹山/甲不能戢士/所至为暴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浮屠:亦作浮图,休屠,是梵语的音译。佛教为佛所创,古人因称佛教徒为浮屠。
B. 巫觋:古代称女巫为巫,男巫为觋,合称“巫觋”。后泛指以装神弄鬼替人祈祷为职业的巫师。
C. 视事:就职治事,多指官员到任开始处理政事。例:太祖视事东阁。
D. 转运使:主管运输事务的中央或地方官职。自宋代始设,以后各王朝延续。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雩都当地的巫师,每年春天的时候,都以祭鬼免除火灾为借口,大肆搜刮百姓财物,陈公弼到任后,严令禁止。
B. 陈公弼到房州后,面对盗贼横行、缺乏兵备、百姓惶恐的情况,组织了数百人,昼夜布防,声威赫赫,终于保得一方安宁。
C. 淮南发生饥荒,安抚、转运使指责寿春太守王正民救灾不力,王被免职。继任者陈公弼认王正民无罪,安排他到鄂州做官。
D. 陈公弼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曾经逮捕法办为非作歹的海印国师,严惩危害百姓的雷甲部下,后来又平息了周元的叛乱。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公不可,独治暴者十余人,使甲以捕盗自赎。
⑵虎翼军士屯寿春者以谋反诛,而迁其余不反者数百人于庐。
【答案】10. C 11. D 12. C
13. ⑴陈公不答应,只处置了做下凶暴行为的十几人,让雷甲捕捉盗贼来赎自己的罪。
⑵屯驻在寿春的虎翼军士兵因为谋反被诛杀,迁移其余没有谋反的士兵数百人到庐州。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如本题中,先找名词或名词性词组,大多在句子中充当主语或宾语,如“殿侍雷甲”“兵百余人”“竹山”“甲”“士”;再找句子中的动词或动词性词组,在句子中充当谓语成分,如“以”“逐”“致”“戢”;根据句子结构特点,“以兵百余人”“逐盗致竹山”都是动宾式,主语都是“殿侍雷甲”,所以排除AD。比较BC两项,“士”作“戢”的宾语,“甲”作“不能戢士/所至为暴”的主语合适,排除B。故选C。
【11题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此类文化常识题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此题D句中“自宋代始设,以后各王朝延续”错,应该是自唐代始设,以后各王朝延续。故选D。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C项,“继任者陈公弼认为王正民无罪,安排他到鄂州做官”错,应该是安排王正民到鄂州做官的是皇帝。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第一句得分点:“可”答应;“治”处置;“以”介词,用;“赎”赎罪。第二句得分点:“诛”被诛杀,要译为被动;“屯寿春者”定语后置;“屯”屯驻、驻扎;“以”因为;“迁”迁移;“于”到。
【参考译文】
公名讳希亮,字公弼,天圣八年考中进士。当初做长沙县令时,有个叫海印国师和尚,结交权贵,肆意谋取不法利益,大家都很怕他。陈公依法抓捕处置了他,全县大为震惊。离开长沙去雩都任职。资深的官吏曾腆轻视法令,买卖官司,因为陈公年青轻视陈公。陈公就任的那天,首先查得他的重大罪责,曾腆扣头以至于出血,愿意自我改过。陈公警诫他,宽免了他。巫觋这地方每年收敛百姓钱财祭祀鬼神,称为“春斋”,说如果不祭祀就会有火灾。陈公禁止祭祀活动,老百姓不敢违反规定,结果也没发生火灾。陈希亮毁掉的不合礼制的祠堂上百个,勒令巫师成为农民的有七十多家。
盗贼起事,陈公担任房州知州。房州平素没有军队守备,百姓很是恐惧想要逃亡离开这里。陈公率领几百名牢城的士卒和民众,昼夜训练检阅,名声震荡山南。百姓依靠他们而得以安定,盗贼不敢进入房州境内。然而殿侍雷甲带领百余名兵士,追捕盗贼到竹山,雷甲不能管束士兵,士兵所到之处做下残暴之事。有人上报有大盗入境将要到达城门,陈公亲自统率士兵在水边阻止抵御盗贼。陈公亲自处于前列,命令士兵将弓箭拉满但不射出。士兵都如同木偶人一样笔直站立,雷甲向他们射箭,他们毫不动摇,雷甲于是下马拜服,请求处以死罪,说:“起初不知道是您的军队啊。”陈公不答应,只处置了做下凶暴行为的十几人,让雷甲捕捉盗贼来赎自己的罪。
淮南发生饥荒,安抚和转运使都说寿春太守王正民不尽职,王正民因这事被免职。朝廷下诏令让陈公乘坐驿车去取代他。转运使让管理乡里事务的公差征调大米从而免除那里的徭役,共征调了十三万石,称为“折役米”。米价飞涨,老百姓饥荒更加严重了。陈公到任后就废除了“折役米”制度,并且把这事上奏给朝廷,又上言说王正民没有罪过,在任治政有方。朝廷下诏又任命王正民为鄂州知州。
调任庐州知州。屯驻在寿春的虎翼军士兵因为谋反被诛杀,迁移其余没有谋反的士兵数百人到庐州。士兵正惶惑不安。一天,有暗中进入公府房屋将要做不利之事的人。陈公笑着说:“这必定是喝醉酒而已。”陈公宽恕了他,将他流放,把其余士兵全部交给公府左右使唤,并且让他们把守仓库。
担任京西转运使。石塘河服役的士兵发生叛乱,为首的周元在汝洛一带名声大震。陈公得知此事,当天就率轻骑兵前去查办。斩了周元示众,其余的反叛的士兵全部如当初一样去服役。不久,退休死去,享年六十四岁。陈公为人仁厚宽容,所以为官严厉但不残暴。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春夕
崔涂⑴
水流花谢两无情,送尽东风过楚城。
蝴蝶梦中家万里,子规枝上月三更。
故园书动经年绝,华发春唯满镜生。
自是不归归便得,五湖⑵烟景有谁争?
【注】⑴崔涂是江南人,曾久在巴、蜀、湘、鄂、秦、陇等地为客,自称是“孤独异乡人”(《除夕书怀》),《春夕》是他旅居湘鄂时所作。⑵五湖:春秋时越国大夫范蠡归隐之处。
14. 下列是对本诗内容与艺术手法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上句渲染了一片流水落花的暮春景象,深叹春光易逝,岁月无情;下句诗人把春光(“东风”)拟人化了,他在异乡依依为她(“东风”)送别,表达了诗人凄楚的情怀。
B. 额联进入正题,写“春夕”,写得极为精粹。诗人造语新奇,对仗工整,韵律和谐,创造出一种曲折幽深的意境,不愧为传诵不衰的名句。
C.
颈联写诗人长期不能回家,遥想故乡,望眼欲穿,思乡念亲,忧心如焚,揽镜自照,白发满头,诗人内心愁苦,溢于言表。
D. 尾联暗用五湖典故,含有强烈的归隐田园之意。深刻地反映出诗人年岁己高,在政治上走投无路的绝望心理。
15. 颔联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分析其中两种。
【答案】14. D 15. 像庄周梦蝶,梦回万里之外的家乡,醒来三更时分,杜鹃在树枝上凄厉地啼叫。虚实结合,用乐景衬哀情(学生答“寓情于景”“用典”分析得当亦可),表达了诗人无限的思乡之情。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原诗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题中D项,“深刻地反映出诗人年岁己高,在政治上走投无路的绝望心理”片面,应该是深刻地反映出诗人在政治上走投无路、欲干不能而又欲罢难休的苦闷、彷徨的心理。故选D。
15题详解】
本题考核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先审清题干,然后结合诗歌的内容确定所用的手法,最后结合诗歌的内容分析手法的作用或效果。
题干中说“颔联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要从多角度分析,可从以下几个角度赏析。
①虚实结合:上句虚写梦境,由于游子日有所思,夜间便结想成梦,梦见自己回到了万里之外的家园。下句实写梦醒以后,发现自己依旧孤眠异乡,只有“子规”“月”相伴,家园依旧远隔万里,空虚和失望更加触动了思乡之情。
②对比手法:梦境与现实的对比,梦中变成蝴蝶回到家乡的快乐与现实中子规啼叫,月色冷清、凄凉的思乡之苦。
③渲染(烘托):由蝴蝶的翩翩起舞回到故乡,营造渲染了一片与家人团聚的快乐温暖氛围,子规啼与三更月,一声一色,构成一片清冷、凄凉、愁惨的气氛,令人触目伤怀,以景传情,表达作者的思乡之苦。
④运用典故:分别运用了庄周梦蝶和杜鹃啼血的典故。
(三)名篇名句默写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诗经·氓》中与“青梅竹马”生活情景相仿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2)苏轼在《赤壁赋》中,有对客人吹洞箫的描写,非常生动传神,感人至深,让人和动物都为之动容,这两个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曹刿论战》中,齐军大败之后,曹刿观察齐军车轮碾出的痕迹,又登上战车远望齐军的队伍,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最终决定“逐齐师”。
【答案】(1)总角之宴 言笑晏晏 (2)舞幽壑之潜蛟 泣孤舟之嫠妇 (3)(吾)视其辙乱 望其旗靡
【解析】本题考查名句的默写能力。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晏晏”“壑”“嫠”“靡”等,要理解字义去记忆。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
三、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人画,也称“士大夫写意画”,是画中带有文人情趣,画外流露出文人思想的一种绘画形式。 多取于山水、花草等,借以抒发个人“性灵”,间亦 对民族压迫或对腐朽政治的愤懑之情。文人画具有文心、诗情、画意,区别于工匠画、院体画等,以它特有的“雅” 。同时,文人画也是一种综合型艺术,集文学、书法、绘画及篆刻艺术为一体,是文人多方面文化素养的集中体现。它与书法的关系密切,历代皆有文人画家 ,成为名传后世的书法家。
文人画有它特殊的审美标准。不仅画家要在画之范围内用功,在画之外还须提升主体精神的文化品位。唐代大诗人王维以诗入画,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他的绘画作品被后世奉为文人画的鼻祖。( )。画作重水墨,轻艳丽,强调神韵,追求画里画外的那股妙趣,达到所谓“妙不可言”之境地。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体裁 含有 别具匠心 笔精墨妙
B. 体裁 寓有 独树一帜 妙手丹青
C. 题材 寓有 独树一帜 笔精墨妙
D. 题材 含有 别具匠心 妙手丹青
18. 文中州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画家不仅要在画之范围内用功,还须在画之外提升主体精神的文化品位。
B. 作为画家,须在画之范围内用功,在画之外提升主体精神的文化品位。
C. 画家不仅要在画之外提升主体精神的文化品位,还须在画之范围内用功。
D. 不仅要求在画之范围内用功,在画之外画家还须提升主体精神的文化品位。
19.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王维在后期创作中开水墨画先河,是他受到极力推崇最重要的原因
B. 王维受到极力推崇,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在后期创作中开水墨画先河
C. 王维画作受到极力推崇,他在后期创作中开水墨画先河是主要的原因
D. 王维画作受到极力推崇,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他在后期创作中开水墨画先河
【答案】17. C 18. A 19. D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答题时首先明确词语的意思,然后结合语境辨析正误。作答本类题型多用排除法。体裁:文学作品的表现形式。可以用各种标准来分类,如根据有韵无韵可分为韵文和散文。题材:文艺作品中具体描写的生活事件和生活现象,即作者表达主题、塑造形象所运用的材料。据下文“多取于山水、花草等”,故此处用“题材”;寓有:寓意有,一指寄托或蕴含意旨有;二指寄托或隐含的意思有。含有:指作为…的容器。据下文“对民族压迫或对腐朽政治的愤懑之情”可知,此处用“寓有”;别具匠心:具有与众不同的巧妙的构思。常指文学艺术方面创造性的构思。独树一帜:比喻与众不同,自成一家。根前文“区别于工匠画、院体画等”,可知,此处的“雅”与众不同,此处用“独树一帜”;
笔精墨妙:笔触精到,着墨巧妙。形容书法、绘画、诗文等的技法巧妙,笔意精微。妙手丹青:指优秀的画家。前文出现了“文人画家”,故选择笔精墨妙。故本题选C项。
【18题详解】
本题考核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答题时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是否存在结构、逻辑等问题,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本题
B项,原句为递进关系,如此修改,前后句变成并列关系,违背了病句的修改原则。
C项,不合逻辑,关联词语为递进关系,应把“在画之范围内用功”放在前面,“在画之外提升主体精神的文化品位”放在后面。
D项,成分残缺,“要求在画之范围内”中“用功”缺中心语。
故本题选A项。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语言的分析能力。作答本类题型,首先明确题目要求: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然后结合上下文进行分析。括号前面“唐代大诗人王维以诗入画,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他的绘画作品被后世奉为文人画的鼻祖。”肯定了王维画作的地位。故排除A项、B项。结合下文“画作重水墨,轻艳丽,强调神韵,追求画里画外的那股妙趣,达到所谓‘妙不可言’之境地。”重点写画作受推崇的原因,排除C项,故本题选D项。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鳄鱼是一种凶残的动物。有这样一个故事:在印度的一个海湾,有一天鳄鱼偷吃了一头牛,人们闻讯赶来,却看到鳄鱼在流泪,① _____。“鳄鱼的眼泪”,是民间用来形容伪善者的一句老话。动物学家搜集到了许多关于凶猛的鳄鱼流泪的例子。这到底是为什么呢?他们决定化验鳄鱼眼泪的成分,发现含盐量很高。一切都很清楚了,鳄鱼流眼泪,不是在慈悲,②___ __。鳄鱼的肾脏已经退化了,而生活在海水里的鳄鱼每天不知要喝进多少海水。③ _____?但鳄鱼是有法子的,它的眼眶里有专门处理盐分的加工厂,能够把多余的盐分浓缩起来,再借道眼睛,像流眼泪似的淌出来……
【答案】①(于是)人们认为鳄鱼在忏悔 ②只不过是在排泄体内多余的盐分 ③那么多的盐分怎么受得了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把握语段,注意前后语境的关联。再根据语境合理推导出所要填写的内容。这段文字主要谈论的是关于“鳄鱼的眼泪”的传说和科学验证的过程。第一处是传说的内容,根据“是民间用来形容伪善者的一句老话”,可知当人们看到鳄鱼在流眼泪,还以为是鳄鱼在忏悔,所以第一空可填入“人们认为鳄鱼在忏悔”类似的句子;第二处是动物学家化验完鳄鱼眼泪的成分后发现的真相,根据后文“把多余的盐分浓缩起来,再借道眼睛,像流眼泪似的淌出来”,可知鳄鱼流眼泪,不是在慈悲,而是在排泄体内多余的盐分,所以第二处可填入“只不过是在排泄体内多余的盐分”类似的句子;第三处需要填入一个问句,根据后文的回答,可知应该是围绕鳄鱼怎么处理海水这个问题来发问,可填入“那么多的盐分怎么受得了”类似的句子。
21.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0个字。
北京青年报记者从中国科学院大学获悉,6月14日,2019年度“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世界科学奖”揭晓,中国科学院北京纳米能源与系统研究所首席科学家王中林斩获这一世界性的大奖,成为首位获此殊荣的华人科学家。据了解,爱因斯坦世界科学奖以科学家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的名字命名,象征着国际科学界的崇高荣誉。世界科学奖评选委员会对王中林的科学成就给予高度评价,认为他在纳米发电机和自供能系统研究方面做出了影响深远的开创性贡献,使人类从环境和生物系统中获取能量这一全新的技术成为现实,并认为这一技术“有望在不久的将来改变世界”。
【答案】关键信息:①2019年6月14日;②“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世界科学奖”揭晓;③王中林成为首位获奖的华人科学家;④评委会对他的研究成果予以充分肯定。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压缩语段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在把握文段主旨的基础上筛选出文段主要信息,并将其按照要求概括表达出来。具体表现为三点:①对材料的理解;②对材料相关信息的筛选;③语言表达简洁流畅。本题要求用简明的文字对新闻报道的内容进行压缩。根据新闻报道中的主要信息,如时间、地点、事件、结果(意义)等进行压缩,注意保留以下关键信息。本题新闻材料共包含两个段落,第一段为新闻导语,介绍了新闻的主要内容,时间:2019年6月14日;事件:“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世界科学奖揭晓;王中林成为首位获奖的华人科学家;第二段共包含四句话,分别介绍了奖项意义、设置规则、获奖理由和对其科学成就的评价。这里的关键句是评价意义的第四句。考生可将意义影响归纳为:评委会对他的研究成果予以充分肯定。考生依此分析作答,简洁流畅即可。
四、写作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上边是方唐先生1993年创作的漫画作品《欲》,该作品获第八届全国美展优秀作品奖。画面的人为了能摘到树上的果子,不惜把自己的头颅垫在了自己的脚下。为了得到果子,而践踏了头颅,抛弃了思想与尊严……
这得与失给人惊警,给人诸多联想与思考;而你有怎样的联想与思考呢?请你选好角度,确定立意,完成写作。
要求: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不能只重物质而抛弃精神
漫画中的人得到了果子却失去了思想与尊严,他的得与失颇引人深思:生活中人们不能只重物质而抛弃精神。
当下,面对金钱、物质的诱惑,很多人可能会迷失方向,甚至失去自我。1950年,美国作家福克纳以《喧哗与骚动》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然而此时的他早已被金钱拖累的失去了创作能力。福克纳不善于理财,加之妻子又崇尚奢华,财政情况如一团乱麻。为了拜托负债,他不得不与财大气粗的好莱坞签约,为他们写剧本,尽管获得了丰富的收入,却丧失了宝贵的自由。美国小说家杰克·伦敦写出了《马丁·伊登》后,声名鹊起,财源滚滚,不仅在加利福尼亚建了别墅,而且在大西洋海滨购置了豪华游艇。然后,当他拥有了这一切后,厌倦,空虚,失落和无聊也接踵而至,最后他被这些金钱所带来的客人给弄疯了,开枪自杀却成了他解脱的方法。
诺贝尔曾说过:“金钱这种东西,只要能解决个人的生活就行了。若是过多了,它就会成为遏制人类才能的祸害”。在金钱物质面前,我们更应该学会把握自己,不让心灵被诱惑蒙蔽。要知道在这个世界上,除了金钱之外还有许许多多是金钱买不来,物质比不了的东西。坚持自己,拒绝诱惑,也许它们会使你得到更多。
当然,能够坚持自己,拒绝诱惑的人也比比皆是。四十年代的中国,经济大萧条,物价飞涨,就连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朱自清一家几口也以稀粥度日。美国人攻击中国人不知好歹,恩将仇报。朱自清虽然过着长期的困苦生活和工作的劳累,也毅然地在声明上工工整整写了“朱自清”三个字。朱自清宁愿饿死也不愿意购买美国救济粮,甚至在死之前还不忘叮嘱妻子要拒绝美国救济粮。朱自清用自己的行动践行着拒绝物质享受,不放弃自己尊严的精神,永远值得人们尊敬与学习。美国的比尔盖茨——微软创始人,世界首富,但是面对金钱,他没有被诱惑,而是用这些金钱为社会创造更大更多的价值。比尔盖茨说过“当你拥有一亿美元的时候,你就会明白钱不过是一种符号”。在金钱物质的诱惑面前,很多人都不会放弃自己的精神追求。
一位哲人说过:“每个人心中都有一颗欲望的种子,周围的物质肥料越丰沛,它就会越发地生长得不可抑制。”
尤其是在如今的物欲横流的社会中,人们更不要为了追求物质而荒芜了自己的精神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