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58.00 KB
  • 2021-06-03 发布

河南省洛阳市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统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 27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www.ks5u.com 河南省洛阳市2019-2020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统考 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神话作为口耳相传的文化记忆在文字出现之前早已产生。中国各民族创造并传承的神话不仅形式多样,而且内容极其丰富。这些古老的神话不仅产生的历史久远,而且源于各民族群众自发自觉的共同心声,因此也是中国各民族大团结最有力的文化见证。‎ 其一,神话在叙事过程中表现出对中华民族共同文化祖先的普遍认可。‎ 例如众所周知的盘古神话,“盘古”作为中华民族公认的创世大神在许多民族和地区都有广泛流传,甚至在苗族、瑶族、畲族、黎族等一些民族神话中有时还把“盘古”与祖先“盘瓠”等同起来,这些情形充分表明各民族普遍公认的“盘古”,不是一个具体的“神”或“人”,而是一个具有中华民族本土特色的象征性的文化符号,“盘古”已经成为各民族构想出的“文化祖先”。‎ 当然,如书中常说的“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神话时代的炎帝、黄帝、唐尧、禹舜、夏禹等传说,不仅在广大汉族地区妇孺皆知。同样在许多少数民族地区也多有流传。‎ 其二,神话中直接叙述多个民族由一母所生或同出一源。‎ 许多古老的族源神话叙述的多民族“一母所生”或“同出一源”,无疑反映出民间文化创造中积极的价值观和生存大智慧,是特定时期社会关系的艺术性表达。如阿昌族神话说开天辟地时遮帕麻与遮咪麻兄妹婚生的大葫芦中出来汉族、傣族、景颇族、僳僳族、阿昌族、德昂族等九个民族。布朗族神话中,天上四兄弟降临人间成为汉族、佤族、布朗族、拉祜族和傣族。独龙族神话中,洪水后一对兄妹婚生九对男女繁衍汉族、怒族、独龙族等九个民族。哈尼族神话中。最早的一个女人感风孕生的孩子成为汉族、哈尼族、彝族、傣族、白族等民族。珞巴族神话中,太阳的儿子和月亮的女儿婚生汉人、藏人、珞巴人、门巴人和节。佤族神话中,从石洞中走出汉族、佤族、拉祜族和傣族。蔽族神话中,四兄弟分别变成汉族、珞巴族、老虎和节的祖先。‎ - 27 -‎ 这些不同民族、不同时期或不同地域的多民族同源神话,无一例外地表达出中国各民族亲如兄弟的共同愿景,其中一个明显的现象就是,各民族神话在叙事中一般都会涉及与汉族的关系,这也是汉族作为中华民族主体民族的客观反映。这些叙事内涵丰富。不仅反映了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的高度融合,也反映出中华民族框架下的各民族唇齿相依、“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生关系。‎ 其三,同一个民族在表达民族共同体意识时往往因地而异,丰富多彩。‎ 以彝族神话为例。流传于云南省昆明市予甸县的彝族神话中,洪水后,幸存的男子与一位姑娘婚配生的三个孩子分别成为汉族、干夷、黑爽的祖先;流传于云南省玉溪市新平县的彝族神话中,男子与仙女婚生的葫芦中繁衍出汉、黑彝、哈尼和傣族祖先;流传于云南省曲靖市罗平县、宣威县的彝族神话中,洪水后,男子与天女婚生的子女繁衍汉、弈、纳西、苗四个民族;流传于四川省凉山州喜德县的彝族神话中,洪水后,男子与天女结婚生的三个儿子成为汉、藏、彝族的祖先;流传于贵州省毕节市成宁县的弄族神话中,洪水后竹生的男孩繁衍出多民族与民族支系始祖。这类神话表达的主旨无一例外地强调了各民族和谐相处的融洽关系。‎ ‎《论语》中讲“四海之内,皆兄弟也”,何为“四海”?《尔雅●释地》中解释说:“九夷、八狄、七戎、六蛮,谓之四海。”这种古老的文化传统是汉族与少数民族以及少敬民族之间和谐发展的一个重要组带,而自古以来在各民族中广泛流传的兄弟相称的同源型神话则是这一古老传统的重要载体之一。毫无疑问,许多民族起源神话中所呈现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选自《中国社会科学报》)‎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各民族创造并传承的神话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历史悠久,因此是中国民族大团结最有力的文化见证。‎ B. 盘古作为中华民族公认的创世大神,早在文字出现之前就已产生,后来逐渐成为一个象征性的文化符号。‎ C. “盘古”也叫“盘瓠”,有关他的神话在中国许多地区广泛流传,影响深远,他也成为各民族构想出的“文化祖先”。‎ D. 各民族唇齿相依的共生关系在许多古老的族源神话中都有反映,这些神话叙述了多民族“一母所生”或“同出一源”。‎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 27 -‎ A. 文章采用先总论后分论的结构形式,论证了在中国许多民族神话传说中普遍蕴含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B. 文章以彝族神话为例,列举多地的神话内容,证明了这类神话的主旨是表达各民族和谐相处的融洽关系。‎ C. 文章分析了许多民族神话的内容特点,梳理其共同性,意在倡导各民族和谐相处,共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D. 文章主要采用举例论证的方法,所举例子准确充分,内容简明扼要,点面结合,使观点更明晰更有说服力。‎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有关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蕴含有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神话传说体现了以汉族为主体民族,各民族相互融合的中华民族框架格局。‎ B. 民族差异客观存在,但包含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神话却表达了各族人民追求和谐相处,渴望民族融合的愿望。‎ C. 民族共同体意识并不仅存在于少数民族之中,汉族“四海之内,皆兄弟也”的说法也是这一意识的体现。‎ D. 树立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当前有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长远方面也有利于推护各民族的共同利益。‎ ‎【答案】1. D 2. B 3. B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 A项,“中国各民族创造并传承的神话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历史悠久,因此是中国民族大团结最有力的文化见证”错误。结合“这些古老的神话不仅产生的历史久远,而且源于各民族群众自发自觉的共同心声,因此也是中国各民族大团结最有力的文化见证”分析,原因主要是:中国的古老神话“源于各民族群众自发自觉的共同心声”。‎ B项,文字出现之前就已产生的是神话,不能具体化为“盘古”。‎ C项,“‘盘古’也叫‘盘瓠’”扩大范围,原文说“有时还把‘盘古’与祖先‘盘瓠’等同起来”。‎ - 27 -‎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分析文章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 B项,“证明了这类神话的主旨是表达各民族和谐相处的融洽关系”错误。结合“其三,同一个民族在表达民族共同体意识时往往因地而异,丰富多彩”“以彝族神话为例……彝族的祖先;流传于贵州省毕节市成宁县的弄族神话中,洪水后竹生的男孩繁衍出多民族与民族支系始祖”等分析,证明的是同一民族在表达民族共同体意识时因地而异,丰富多彩。‎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和归纳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 B项,“渴望民族融合的愿望”错误。结合“这些叙事内涵丰富,不仅反映了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的高度融合,也反映出中华民族框架下的各民族唇齿相依、‘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生关系”分析,反映了民族融合,不是“渴望”。‎ 故选B。‎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传统的观念中,获得了博士学位,就应以学术为业,选择非学术职业的,往往被视为“管道的泄漏”。但统计年鉴显示,近几年来,约1/3的博士毕业生没有获得高校教职,而民营企业成为部分博士毕业生的新选择。在清华大学的就业重点单位榜单上,华为、腾讯、阿里巴巴等公司榜上有名。‎ - 27 -‎ ‎5年来,清华、北大的博士毕业生到高校和科研院所工作的比例均有所下降,而到国企、私企的比例明显上升。这背后是严峻的学术圈就业形势:近年来,中国的博士招生规模连年扩大,去年9.55万人被录取为博士生,人数再创新高,而学术职位的数量相对稳定。这样,“非学术职业”就成为博士生主动或被动的选择。但与此同时,中国还存在一种矛盾的现象。华东师大社会发展学院副教授卿石松提到几个数据:2017年,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占全国总量的77.6%,但企业中拥有博士学位的不到1%。另外,中国的高校里,除了研究型大学,具有博士学位的专任教师占比其实并不高,2017年,普通高校这一数字仅为24.4%。‎ 美国学者兰德尔。柯林斯在《文凭社会》一书中描述了“文凭通货膨胀”的现象:“随着越来越多的人获得更高的学位,工作职位对教育水平的要求也水涨船高。当越来越多的人获得某一教育文凭或学位时,其价值也就随之下降。”‎ ‎(摘编自李雅娟《博士就业多元化趋势初现》,《中国青年报》2019年8月5日)‎ 材料二 在2019年秋天的校园招聘季,深圳中小学教师招聘受到极大的社会关注。为了“补齐教育短板”,深圳拿出了揽才的“诚意”,提供28万元年薪,一年约160天带薪休假、免费公寓,以及未来自己的小孩可以入读该中小学等待遇。部分已公开的招聘名单中,有的学校招聘对象甚至几乎全部是来自清华、北大的应届硕士、博士。质疑声也随之而来——是否“大材小用”?招聘单位又是否唯名校论,攀比清北生人数?‎ 实际上,清北生到中小学就职的情况并不算罕见。北大几年前公布的就业质量报告中,中初教育(基础教育)单位就被单独列作毕业生去向类别,与高等教育单位、国有企业机关、民营企业并列,报告显示,学历越高,到中初教育单位就职的比例也越高,本科毕业生没有人到中初教育单位就职。硕士有42人,占比2.22%,博士达19人,占比3.19%。‎ 深圳龙华区教育局工作人员叶滔滔在招聘中的感受是,现在的名校生并不排斥当老师,反而觉得是一份体面的工作,一些高校也更重视中小学这一就业渠道。‎ ‎(摘编(自张迪扬《清华北大毕业生,到深圳当中小学老师》《南方周末2019年11月7日)‎ 材料三:‎ 表一:2017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地点分布(%)‎ ‎「注]频数:对样本的数据分组后,毎一组数据的个数。‎ 数据《2017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实证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18年第五期)》‎ 表二:2017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地区分市(%)‎ - 27 -‎ 表三:2014~2018屆本科毕业生就业情况 ‎(数据来源。《麦可思·中国2014~2018届大学毕业生培养质量跟踪评价》)‎ 材料四:‎ ‎10月21日,人社部就业促进司司长张莹在新闻发布会上指出,今年就业形势总体稳定,这得益于经济总量继续扩大,也与就业服务政策落实力度不断加大密切相关,针对高校毕业生离校求职高峰、人社部门出台了创业就业新政策,推出了就业指导公开课。提前一个月启动了就业服务专项行动。‎ ‎(摘编自《光明日报》2019年10月22日)‎ ‎4. 下列表述,不属于“管道泄漏”的一项是 A. 小张清华大学博士毕业去了民企华为工作。‎ B. 小王北京大学博士毕业去了政府机关工作。‎ C. 小李华东师范大学博士毕业留在本校教学。‎ D. 小赵北京师范大学博士毕业去了深圳中学教学。‎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因为高校研究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引发“文凭通货膨胀”,高学历的名校硕士、博士毕业生纷纷到中初教育单位工作。‎ B. 深圳用优厚的待遇吸引清华、北大等名校的应届硕士、博士生到深圳担任中小学教师受到极大的社会关注。包括质疑。‎ - 27 -‎ C. 县级市或县城以下地区家庭出身的高校毕业生再回家乡工作就业的比例已经比较低,回乡镇、农村就业的比例就更低。‎ D. 中部高校毕业生在中部地区就业的比例既比东部高校毕业生在东部就业的比例低,也比西部高校毕业生在西部就业的比例低。‎ ‎6. 请结合材料总结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选择出现的趋势,并分析原因。‎ ‎【答案】4. C 5. A ‎ ‎6. 趋势:①博士生选择企业等“非学术职业”的比例增加。②名校毕业生愿意接受到中小学当老师。③本科毕业生到民企、个体就业的比例在小幅上升,而到国企、中外合资等就业的比例都有所下降。(表三)④高校毕业生更倾向到大中城市、东部发达地区就业。‎ 原因:①高校毕业生的自主选择。②用人单位的招聘政策、岗位需要。③一些高校对一些特殊就业渠道的重视。④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国家就业服务政策的落实力度不断加大。‎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题干问的是“下列表述,不属于‘管道泄漏’的一项是”,结合“在传统的观念中,获得了博士学位,就应以学术为业,选择非学术职业的,往往被视为‘管道的泄漏’”分析,C项,小李留在高校就业,从事的主要是学术性工作。其他三人从事的是非学术性职业。‎ 故选C。‎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中信息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回归文章,划定答题区域,仔细阅读,从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回答问题。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A项,“因为高校研究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引发‘文凭通货膨胀’,高学历的名校硕士、博士毕业生纷纷到中初教育单位工作”错误。结合“近年来,中国的博士招生规模连年扩大,去年9.55‎ - 27 -‎ 万人被录取为博士生,人数再创新高,而学术职位的数量相对稳定。这样,‘非学术职业’就成为博士生主动或被动的选择”及材料二内容“报告显示,学历越高,到中初教育单位就职的比例也越高,本科毕业生没有人到中初教育单位就职”分析,选项因果关系错误。‎ 故选A。‎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仔细阅读题干,明确题目要求,然后回归文本,仔细阅读,从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回答问题。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整合后作答。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分条作答。‎ 结合“近年来,中国的博士招生规模连年扩大,去年9。55万人被录取为博士生,人数再创新高,而学术职位的数量相对稳定。这样,‘非学术职业’就成为博士生主动或被动的选择”分析,博士生选择企业等“非学术职业”的比例增加。结合“报告显示,学历越高,到中初教育单位就职的比例也越高,本科毕业生没有人到中初教育单位就职”分析,名校毕业生愿意接受到中小学当老师。结合材料三图表三数据内容分析,本科毕业生到民企、个体就业的比例在小幅上升,而到国企、中外合资等就业的比例都有所下降。结合材料三图表一、二分析,高校毕业生更倾向到大中城市、东部发达地区就业。‎ 结合“5年来,清华、北大的博士毕业生到高校和科研院所工作的比例均有所下降,而到国企、私企的比例明显上升”“深圳龙华区教育局工作人员叶滔滔在招聘中的感受是,现在的名校生并不排斥当老师,反而觉得是一份体面的工作,一些高校也更重视中小学这一就业渠道”等分析,高校毕业生的自主选择。结合“在2019年秋天的校园招聘季,深圳中小学教师招聘受到极大的社会关注。为了‘补齐教育短板’,深圳拿出了揽才的‘诚意’”“部分已公开的招聘名单中,有的学校招聘对象甚至几乎全部是来自清华、北大的应届硕士、博士”等分析,用人单位的招聘政策、岗位需要。结合“10月21日,人社部就业促进司司长张莹在新闻发布会上指出,今年就业形势总体稳定,这得益于经济总量继续扩大,也与就业服务政策落实力度不断加大密切相关,针对高校毕业生离校求职高峰、人社部门出台了创业就业新政策,推出了就业指导公开课”分析,一些高校对一些特殊就业渠道的重视,国家就业服务政策的落实力度不断加大。‎ ‎【点睛】解答实用类文本阅读可以从如下几个步骤进行:首先是阅读,注意整体阅读,注意抓三个方面:一是要有文体特征意识(如新闻、传记);二是要有思路分析意识(边读边概括各段落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三是要有寻找中心句意识(每段的中心句,特别是文章的开头、结尾、过渡句以及标题)。其次是审题:‎ - 27 -‎ 从题干中求启示,寻求解题的突破口,确保准确答题。题干具有以下作用:暗示答题区域,暗示答题思路,暗示答题方法,暗示答案本身。审题时注意:是否选准题眼(答题重点),是否选全要点(要答几个方面),是否选准角度(以谁为陈述主体),是否选好恰当的句式(要与设问的句式一致)。组织语言时,注意“问”与“答”要照应好。最后是答题:“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⑴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或从文中提炼);⑵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3)分点分条作答(高考阅卷采点给分)。即:问什么答什么,怎么问怎么答;就近找答案,尽量来源原文;抓住关键词,短语答题目,分条来排列;要用肯定句,原文中找依据。‎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万物复苏的季节 冷清秋 站在北岭的麦田里四下看,经过一冬的沉睡,麦苗们此刻都苏醒过来了。‎ 韭叶一样的叶子绿油油地透着勃勃生机,就像是每一裸麦苗里都暗藏着某种神秘的力量,秋子姐洞悉这些,她懒洋洋地握着锄头的手在麦垅中间轻轻一划拉。就把那些杂草带走了。‎ 秋子姐说,听——麦苗快要拔节了。我侧耳听听,什么也没听到。‎ 但我信秋子姐的话。秋子姐那么美丽,那么美丽的秋子姐又对我那么好,她说的任何话我都该相信。哪怕她说天是圆的地是方的我是我妈捡来的我也信。为什么不信呢?信秋子姐是世界上最美好的一件事。何况只要跟着我秋子姐,时不时的就有好吃的水果硬糖裹着透明印花的玻璃糖纸变戏法一样从秋子姐的手里安放在我的手心儿。‎ 水果糖是穿白衬衣的小学教师带来的。人们都叫他白老师,我大娘叫他白蘸糖?哈,我才不信,一个大男人凭什么起这样叫人发笑的名字?尽管后来秋子姐说我馋猫,只记得吃我也不信。秋子姐是我大姐。不是亲大姐的亲大姐,虽然我真有个亲大姐,但她拧起我的耳朵一点都不惜力气,即便是为了我的耳朵着想,我也要想着从不拧我耳朵的秋子姐。‎ 秋子姐是我本家大娘家的女儿。但我觉得秋子姐生错了家或者我投错了胎。不然,我就可以时时刻刻保护她。‎ 三忙时的晚上秋子姐拿又杆在麦场上翻麦子,不知怎的她的脚下一滑,整个人就从打麦场飞到了麦场下面的窑洞院子里。躺了三个多月后秋子姐终于可以起来下地走路了。但是她走路的样子好奇怪。整个身子一瘸一拐又一抖,就像是她不是在走路而是在惹人发笑。‎ 大娘早先给秋子姐瞅下的那家好人家自此再无照面。待冬月来时,听说好人家敲锣打鼓迎娶了邻村的赵家姑娘。‎ - 27 -‎ 本家有嫂子气不过,撺掇着要和秋子姐去闹腾个不好看来看,秋子姐惨白着脸淡淡一笑,再无接腔,转过身儿她自己该忙啥照样忙着。‎ 俗话说,有女不愁嫁。何况秋子姐正当芳华、眉服生得俊悄不说,家里地里地都能拿下,虽说是腿脚略有残疾也不怕。黄了那家有别家,那段时间大娘一趟趟赶着催,隔三差五就有媒人领着男的来相看。可相来相去,秋子姐只是咬着嘴唇冷着脸不说话。‎ 望着越拐越厉害的我秋子姐,我大娘下了狠心。‎ 她得闲就拎着一匣子点心一匣子点心一趟趟朝媒人家里去催,那架势摆明了急着把我秋子姐赶紧立马马上嫁出去。一匣子一匣子点心送过去,终是有了效果,媒人说家里穷倒插门的可行?就我秋子姐一个女儿的我大娘一下子转悲为喜,就像是原本想甩包袱不要呢,不料捡着一个大元宝。‎ 于是,很快家里就多了自愿倒插门的我一贫如洗的白老师白姐夫。‎ 白老师姓白,清清白白的白,白玉无瑕的白。他除了会教书居然还会吹笛子。星子洒满夜空的晚上,大娘家小院里嘈杂的人声渐渐会随着悠长辽阔清凉的笛音慢慢静下来,一颗一颗心追着笛音跑出去老远老远,到了小河边也徜徉着不愿回来。有时,甚至会随着笛音到了天上,软软附在云朵上不下来。‎ 但令人惊奇的不止这些,最惊讶的是和白老师结婚后我秋子姐的瘸腿竟然不治而愈了。‎ 秋子姐每天挎着篮子或扛着锄头跟着白老师下地或者赶集,一对儿人儿就那样默默无语地一前一后走在路上,谁也没有说更多的话,但即便是傻子也看出来俩人之间的脉脉情意。‎ 春季天寒。清晨白衬衣姐夫拎着水桶去井边打水,多嘴的二嫂子亦步亦趋地追着问:哎,白蘸糖——白蘸糖,你俩是不是之前就认识?人家都说是你们使的是苦肉计?有人之前赶集见过你和秋子在后墙站。‎ 打好水的白衬衣并不接话,只是叫声二嫂子说,你褂子穿反了。‎ 二嫂子“哎呀”一声低头看.骂上一句就急勿匆地朝回走。待走几步再回头,白衬衣已经消失在拐角了。‎ 那时,热辣辣的太阳升起来老高了,照耀着村东头的大槐树和大槐树新生的嫩叶,照耀着大槐树下面的辘轳和井台,以及井台上湿漉漉的水印子。村子的小道上偶有坦然漫步的黄狗懒洋洋地望你一眼望他一眼,即便是有扑棱翅膀的鸡子路过,彼此双方也相安无事。‎ 春天是美丽的季节,注定会有许多美丽的事情发生。‎ 譬如送葬队伍息鼓凝声避让到松树林里为一支迎亲队伍让出阳光大道;譬如炊烟袅袅的小院里响起娃嘹亮的啼哭;譬加一枝漫着红晕的西红柿正悄悄躲在叶子后面窥视着这个喧嚣的尘世;譬如厚厚的云朵后面藏着许多许多急于奔泻的雨。‎ - 27 -‎ 当幸福来临时,不需要做任何准备。‎ 就像苹果恰好从树上掉下来。‎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开篇即描写春天来时麦苗生机勃勃的景象,既扣住了标题,又隐喻秋子姐生命里暗藏着某种神秘的力量,为下文做铺垫。‎ B. 白老师给秋子姐水果糖,说明他们早已彼此有感情,印证了二嫂子所说的他们使的是苦肉计,这揭示了好事多磨的道理。‎ C. 白老师因穿白衬衣而被称为白衬衣,这样的称呼可以使他的形象特征鲜明凸显,读者由此可以联想到他内在的纯洁高雅。‎ D. 有嫂子撺掇着要和秋子姐去找原对象家说事,可是秋子姐并不接腔,因为她看透了原对象的薄情,不屑与这样的人理论。‎ ‎8. 小说在塑造白老师的形象时,善于运用侧面描写的手法,请简要分析。‎ ‎9. 小说是怎样叙述秋子姐和白老师的故事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答案】7. B 8. (1)侧面烘托。小院里嘈杂的人声随着笛音静下来,人们的心随着笛音徜徉高飞,写出了笛音的动听迷人,从侧面表现白老师才艺的高超。(2)对比反衬。秋子姐摔残后,对象再无照面,竞至抛弃了她,而白老师不嫌弃秋子姐,甘愿倒插门,在反衬中突出了白老师的真心真意,纯洁朴实。(3)侧面衬托。秋子姐结婚后瘸腿竟然不治而愈,从侧面表现白老师对她付出了真爱和用心的关照。 ‎ ‎9. (1)以第一人称“我”的视角来叙事,写我的所见所闻所感,使故事亲切,真实可信。(2)用意外造成波折,秋子姐因意外摔伤而致残,因而被未婚夫抛弃,后来得到白老师的眷顾,使故事情节曲折有致,吸引读者。(3)把故事放在“万物复苏的季节”这样的环境里来叙写,人物身体残疾后奇迹般地恢复正常,说明真情真意力量的强大和神奇,万物复苏的环境给故事增添了美好色彩,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要先通读全文,了解和把握全文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本内容对文章某一内容要点进行分析和概括。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文字同文本相关内容进行比较,以确定正误。‎ B - 27 -‎ 项,“白老师给秋子姐水果糖,说明他们早已彼此有感情,印证了二嫂子所说的他们使的是苦肉计,这揭示了好事多磨的道理”错误。二嫂子说的他们使的是苦肉计只是她的猪想,小说对此并没有明确的指向,白老师给秋子姐水果糖的时间,是在他们订婚前或后也不明确。‎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分析作品的表现手法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小说在塑造白老师的形象时,善于运用侧面描写的手法,请简要分析”,需要结合文本内容分析。侧面描写是指在文学创作中,作者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以使其鲜明突出,即间接地对描写对象进行刻画描绘。‎ 结合“他除了会教书居然还会吹笛子。星子洒满夜空的晚上,大娘家小院里嘈杂的人声渐渐会随着悠长辽阔清凉的笛音慢慢静下来,一颗一颗心追着笛音跑出去老远老远,到了小河边也徜徉着不愿回来。有时,甚至会随着笛音到了天上,软软附在云朵上不下来”分析,小院里嘈杂的人声随着笛音静下来,人们的心随着笛音徜徉高飞,写出了笛音的动听迷人,从侧面表现白老师才艺的高超。‎ 结合“大娘早先给秋子姐瞅下的那家好人家自此再无照面。待冬月来时,听说好人家敲锣打鼓迎娶了邻村的赵家姑娘”“媒人说家里穷倒插门的可行?就我秋子姐一个女儿的我大娘一下子转悲为喜,就像是原本想甩包袱不要呢,不料捡着一个大元宝”“于是,很快家里就多了自愿倒插门的我一贫如洗的白老师白姐夫”分析,秋子姐摔残后,对象再无照面,竞至抛弃了她,而白老师不嫌弃秋子姐,甘愿倒插门,在反衬中突出了白老师的真心真意,纯洁朴实。‎ 结合“但令人惊奇的不止这些,最惊讶的是和白老师结婚后我秋子姐的瘸腿竟然不治而愈了”分析,秋子姐结婚后瘸腿竟然不治而愈,从侧面表现白老师对她付出了真爱和用心的关照。‎ ‎【9题详解】‎ - 27 -‎ 本题主要考查文本内容理解与分析及分析作品结构及探讨作者的创作意图等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小说是怎样叙述秋子姐和白老师的故事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可以结合叙述人称,材料内容安排,情节发展,创作背景等方面分析。结合文本内容分析,文章主要以第一人称“我”的视角来写,我见证了这些事件,使文章真实可信。结合“站在北岭的麦田里四下看,经过一冬的沉睡,麦苗们此刻都苏醒过来了”“韭叶一样的叶子绿油油地透着勃勃生机,就像是每一裸麦苗里都暗藏着某种神秘的力量,秋子姐洞悉这些,她懒洋洋地握着锄头的手在麦垅中间轻轻一划拉”“村子的小道上偶有坦然漫步的黄狗懒洋洋地望你一眼望他一眼,即便是有扑棱翅膀的鸡子路过,彼此双方也相安无事”“春天是美丽的季节,注定会有许多美丽的事情发生”“最惊讶的是和白老师结婚后我秋子姐的瘸腿竟然不治而愈了”等分析,把故事放在“万物复苏的季节”这样的环境里来叙写,人物身体残疾后奇迹般地恢复正常,说明真情真意力量的强大和神奇,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结合“三忙时的晚上秋子姐拿又杆在麦场上翻麦子,不知怎的她的脚下一滑,整个人就从打麦场飞到了麦场下面的窑洞院子里。躺了三个多月后秋子姐终于可以起来下地走路了。但是她走路的样子好奇怪。整个身子一瘸一拐又一抖”“大娘早先给秋子姐瞅下的那家好人家自此再无照面”“隔三差五就有媒人领着男的来相看。可相来相去,秋子姐只是咬着嘴唇冷着脸不说话”“很快家里就多了自愿倒插门的我一贫如洗的白老师白姐夫”“最惊讶的是和白老师结婚后我秋子姐的瘸腿竟然不治而愈了”等分析,用意外造成波折,秋子姐因意外摔伤而致残,因而被未婚夫抛弃,后来得到白老师的眷顾,使故事情节曲折有致,吸引读者。‎ 二、古代诗文阅读(31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赵上交,涿州范阳人。本名远,字上交,避汉祖讳,还以字称。上交身长七尺,黑色,美风仪,善谈论,负才任气,为乡里所推。后唐同光中,尝诣中山干王都①。有和少微②者亦在都门下,忌之,颇毁訾上交,都遂不为礼。上交不得志,因南游洛阳。秦王从荣开府兼判军卫,以上交充六军诸卫推官。李瀚、张沆皆白衣在秦府,悉与上交友善。从荣素豪迈。不遵礼法,好昵群小。上交从容言曰:“王位尊崇,当修令德以慰民望。王忍为此,独不见恭世子、戾太子之事乎?”从荣怒出之。晋初,召为左司郎中,迁刑部侍郎。尝上言:“伏睹长兴中诏书:‘州县官在任详谳刑狱、昭雪人命者,不限岁月赴选,许令超资注官。诸道州府躬赴行部投状,随给优牒,庶绝欺同,以存激劝。’载详元诏,止言州县,未该内外职司。乞自今但能雪活冤狱,不限中外官,并加旌赏。”诏从之。俄迁户部侍郎,拜御史中丞,弹举无所阿避。周祖监国,命太师冯道迎湘阴公于徐州,以上交副之。广顺初,拜礼部侍郎。会将试贡士,上交中明条制,颇为精密,始复糊名考校。擢扈载甲科,及取梁周翰、董淳之流。时称得士。枢密使王峻用事,常荐童子,上交拒之。峻怒,奏上交选士失实。贬商州司马,朝议以为太重,会峻贬乃止,但坐所取士李观、侯璨赋落韵,改太子詹事。显德二年拜吏部侍郎多请告不朝时出游别墅世宋因问陶穀曰上交岂衰老乎穀对曰上交昔掌贡举受所献名园多植花卉优游自适世宗怒,免其官。宋初,起为尚书右丞。建隆二年正月,卒,年六十七。上交所莅官以干闻,当时称有公辅器。‎ ‎(节选自《宋史.赵上交传》)‎ ‎[注]①②王都、和少微:都是人名。‎ - 27 -‎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显德二年/拜吏部侍郎/多请告不朝/时出游别墅/世宗因问陶穀曰/上交岂衰老乎/穀对曰/上交昔掌贡举/受所献名园多/植花卉/优游自适/‎ B. 显德二年/拜吏部侍郎/多请告/不朝时出游别墅/世宗因问陶穀曰/上交岂衰老平/穀对曰/上交昔掌贡举/受所献名园多/植花卉/优游自适/‎ C. 显德二年/拜吏部侍郎/多请告/不朝时出游别墅/世宗因问陶穀曰/上交岂衰老乎/穀对曰/上交昔掌贡举/受所献名园/多植花卉/优游自适/‎ D. 显德二年/拜吏部侍郎/多请告不朝/时出游别墅/世宗因问陶穀曰/上交岂衰老乎/穀对曰/上交昔掌贡举/受所献名园/多植花卉/优游自适/‎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避汉祖讳”指赵上交和汉祖名字中都有“远”字,为表示尊重,赵上交名字不能用此字。‎ B. 文中李、张二人只是在秦王手下当差,没有功名或官职,所以称他们叫“白衣”。‎ C. “监国"是中国古化的--种政治制度,通常是由德高望重的大臣监管朝政的实施。‎ D. “糊名”就是考试结束后,将考卷上考生的姓名等信息密封或裁去再行阅卷的方法。‎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赵上交敢于直言进谏,为人守正不阿。他看不惯秦王恣意妄为,劝谏秦王做事要符合百姓的愿望,秦王气得恼怒离去;任御史中丞时,行使职权,正直无私。‎ B. 赵上交才能表现卓著,赢得广泛推重。他年轻时就擅长言谈论事;为官后主持科举考试时制定的考试制度十分精密;无论任职何处都精明干练,人谓堪当大任。‎ C. 赵上交直谏制度缺漏,力促施政公平。他认为只要是德才兼备的官员。所受待遇就应该一致,不能只限于州、县官,也要惠及朝官,这应该更能起到激励作用。‎ D. 赵上交历经数代更替,历职多个官署。他仕宦于五代时期,做过后唐杂王的僚属,后晋中任职刑部和户部,后周间供职礼部。吏部,大宋立国后又做尚书右丞。‎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有和少微者亦在都门下,忌之,颇毁訾上交,都遂不为礼。‎ ‎(2)枢密使王峻用事,常荐童子,上交拒之。峻怒,奏上交选士失实。‎ ‎【答案】10. D 11. C 12. A ‎ ‎13. (1)有个叫和少微的也在王都府里当差,妒忌赵上交,极力诋毁辱骂他,王都也就不礼遇他了。‎ - 27 -‎ ‎(2)枢密使王峻执政,经常推荐童生,赵上交拒绝了他。王峻恼羞成怒。上奏说赵上交录取考生时弄虚作假(未据实情录取考生)。‎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是先疏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对于文言断句类型的题目,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 ‎“不朝”是不上朝的意思,“时”是时时的意思,为“出游别墅”的状语,结合句意内容分析,“不朝”后面需要断开,排除B项、C项。‎ ‎“多”修饰限制“植”,不能断开,排除A项。‎ 句意:显德二年,赵上交任吏部侍郎,他常请假不上朝,时时外出到别墅游玩。周世宗因而问陶教说:“赵上交是不是衰老了呢?”陶毂回答说:“赵上交昔日主持科举考试。接受别人所献的名园。大量种植花卉。在里面优游自乐。”‎ 故选D。‎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 C项,“通常是由德高望重的大臣监管朝政的实施”错误。“监国”是指国君外出或来亲政时,由重要人物代理朝政。‎ 故选C。‎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 A项,“秦王气得恼怒离去”错误。“从荣怒出之”是说从荣气得把赵上交撵走了。‎ 故选A - 27 -‎ ‎【13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 ‎(1)“门下”,谓在某人的门庭之下;“忌”,妒忌;“之”,代词,指赵上交;“毁訾”,毁谤,非议;“遂”,连词,于是;“礼”,礼遇。(2)“用事”,指当权执政,行事,办事;“拒”,拒绝;“之”,代词,指王峻;“选士”,录取考生;“失实”,未据实情。‎ ‎【点睛】翻译文言文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学会语法分析推断。梳理主干,划分成分,落实语法功能。将句子主干梳理好,可以帮助我们理清句子成分,从而判断词性、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等现象,以达到准确翻译的目的。(2)组词造句推断词义。文言文中很多单音节实词的含义在现代汉语中由一个双音词来表示。在由单音节向双音节转换的过程中,又多以同义合并或反义合并或反义并列为构词特征。据此,我们可使用组词方式猜读难懂词义。(3)相似语言结构推断。古汉语讲究语言的工整对仗。文言文中整句较多,骈偶常见。在相似的语言结构中,出于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具有相同、相近、相对的特点,据其一可推知其他。(4)语境分析推断。翻译既要联系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又要联系整段文字、整篇文章的大语境。‎ 参考译文:‎ - 27 -‎ 赵上交。深州范阳人。本名远,字上交,为了避汉祖的名讳,就只称表字。赵上交身高七尺,肤色黑,风度仪表俊美,善长言谈论事,以才华自负,任性使气,被乡里人所推重。后唐同光年间,赵上交曾经去中山拜谒王都。有个叫和少微的也在王都府里当差,妒忌赵上交.极力诋毁导骂他,王都也就不礼遇他了。赵上交不得志,就南游洛阳。当时泰王从荣开府兼判军卫,让赵上交提任六军诸卫推官。李擀、张浣都以平民身份在泰王府当差,都和赵上交交情友好。从荣向来性情豪迈,不守礼法,喜欢亲近小人。赵上交从容不迫地进言说:“王位尊贵崇高,您理当立美德以符合百姓的期望。秦王您忍心这样做,难道不知道恭世子、戾太子的事吗?”从荣恼怒,逐他出府。后晋初年。赵上交被召为左司郎中,后升迁为刑部侍郎。曾上书说:“我见到长兴年间的诏书:‘能审理案件,昭雪冤情拯教人命的在任州、县官员,不限任职时间长短参加选拔。允许破格委任官职。各路、州、府亲自到行部投递文书的,随时发给优待文书,或许可以杜绝欺瞒,以起到激励作用。'记载详见原始诏书,诏书上仅说到州、县官员,未提到内外职司官员。恳请今后只要能够昭雪冤案、救活人命的,不限朝中还是地方官员,都给予表彰奖赏。”下诏采纳了他的建议。不久又开为户部侍郎,担任御史中丞,平时弹助或荐举官员从无讨好或回避。后周太祖代理国事,命令太师冯道在徐州迎接湘阴公。赵上交为副职。广顺初年。担任礼部侍郎。碰上将开科考贡士。赵上交订立中明条例制度,十分精密,开始恢复糊名考试。提选扈载为甲科,并录取梁周翰、董淳等人,当时被称费是得士。枢密使王峻执改,经常推荐童生,赵上交拒绝了他。王峻恼羞成怒,上奏说赵上交录取考生时弄虚作假。赵上交被贬为商州司马,朝廷商议后认为处分太重,碰上王峻被贬才中止,但因为所录取的考生李观、侯璨写的賦不押韵一事,改授太子詹事。显德二年,赵上交任吏部侍郎,他常请假不,上朝,时时外出到别墅游玩。周世宗因而问陶教说:“赵上交是不是衰老了呢?”陶毂回答说:“赵上交昔日主持科举考试。接受别人所献的名园。大量种植花卉。在里面优游自乐。”世宗恼怒。罢免了他的官职。宋朝初年,起用为尚书右丞。建隆二年正月,去世,享年六十七岁。赵上交所担任官职都以干练闲名。当时人们称赞他有宰相之才。‎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朱诗,完成下面小题。‎ 秋夜思南郑军中①‎ 陆游 五丈原头刁斗声,秋风又到亚夫营。‎ 昔如埋剑常思出,今作闲云不计程。‎ 盛事何由观北伐,后人谁可继西平②?‎ 眼昏不奈陈编③得,挑尽残灯不肯明。‎ ‎[注]①此诗作于陆游81岁致仕家居时,当时韩伲胄主政,南宋朝廷正积极准备北伐。南郑临近宋金交界线,是当时西北军事重镇,防游46岁时曾在此度过一段军旅生涯。②西平:唐代将领李晟因平定朱批叛乱,收复长安,被封为西平郡王。③陈编:指古籍、古书。‎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五丈原、亚夫营既从地理上点出南郑,又借历史典故表达对当年军中戎马生涯的追怀。‎ B. 遥想当年,虽常有“埋剑”之憾,但作者盼望能有像南郑从军时那样破土而出的机会。‎ C. 如今致仕家居,只能如闲云漂浮。无所事事,在今昔对比中,郁愤不平之意自然流露。‎ D. 作者欣喜有生之年终于盼到北伐盛事,慨然以西平郡王事勉励白已为国效力收复失地。‎ ‎15. 诗的尾联似与题目中的“思南郑军中”没有直接联系,那么它在诗中起着怎样的作用?‎ ‎【答案】14. D 15. ①卒章点明写诗的背景及“思南郑军中”的缘由。诗人年老眼昏仍关心北伐大业,深夜不眠,不禁追思南郑往事,诉诸诗句。‎ - 27 -‎ ‎②衬托南郑军旅生活可思不可得的怅惘。如今虽躬逢北伐盛事,但自己却已老病不堪,无力参与,只能空自回想当年的南郑军中生活。‎ ‎③以“眼昏”表明年老,以“残灯”暗示夜深,凸显诗人对几十年前那段南郑军旅生涯怀思之久。怀思之切。‎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 D项,“以西平郡王事勉励白已为国效力收复失地”错误。“盛事何由观北伐,后人谁可继西平”,在这北伐的大事上宋朝人人总不能作壁上观。不知今日朝廷有谁能像唐将西平王李晟平服朱泚叛乱一样,收复所失国土。不能再参与当前的北伐再过军旅生活,真是遗憾终身。作者不是以西平郡王来勉励自已,而是急切盼望朝中能有人继西平郡王之后,收复失地,建立功勋。‎ 故选D。‎ ‎【15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分析诗句作用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分析诗句的作用的题目,首先明确诗句的内容,然后从结构和内容上分析作用,分析时注意诗句的位置,开头主要是统领全诗,奠定情感基调,和标题、结尾相照应,引起下文,为下文做铺垫等;中间主要是承上启下;结尾主要是照应标题、开头和卒章显志等。答题时结合具体的题目具体分析,此题是开头,注意从开头的作用分析。“眼昏不奈陈编得,挑尽残灯不肯明”,我目前老眼昏花,连长久编写一会都不能忍耐,夜晚把灯挑了再挑,总觉得眼前模糊一片。更不能再参与当前的北伐再过军旅生活,真是遗憾终身。尾联以年老反衬南郑生活可思不可得,颇露悲凉之意。“眼昏”唯伴“陈编”,这是“匹马戍凉州”的陆游所不能忍耐的;嵌入“不奈”二字,则更见诗人壮心难耐之壮。末句以“灯”点“夜”,以“残”、“挑尽”、“不肯明”多方渲染,点出“思”得久、“思”得切。‎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 27 -‎ ‎(1)俗话说,“聪明人借力打力不费力”;荀子《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话的意思与之相近。 ‎ ‎(2)杜甫《望岳》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自己沉迷于壮观的景观,也抒发由此而激荡的心情。‎ ‎(3)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表达失落中又蕴含旷达之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君子生非异也 (2). 善假于物也 (3). 荡胸生曾云 (4). 决眦入归鸟 (5). 人生如梦 (6). 一尊还酹江月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生”“曾”“眦”“酹”要理解字义去记忆。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每句1分,句中有误该句不得分。要求学生养成回头望的习惯,避免笔误。‎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日本茶道是完美的终结,而中国人饮茶的方法是一种途径。中国人饮茶不落实到具体的点上,总是在实践着天人合一的过程——过程本身,就代表着终结。‎ 也因此,中国茶是随着不同的时代精神而变的。煎茶,点茶,泡茶,分别代表着茶的古典派、浪漫派和自然派,也牵扯着唐、宋、明三个朝代的情感。在明朝以来,冲泡的散茶成为主流,保留了叶片自然的形态、新鲜的香气,可以说是最自然主义的饮茶法。而最大程度上保留茶叶真味和形美的绿茶,更成为文人的心头好。( )。他们对于茶叶的品评鉴赏、制茶泡茶的技巧、茶具的设计制作等,无不精益求精。而且这些文人雅士本身的素养使得茶从“柴米油盐酱醋茶”提升为“琴棋书画诗酒茶”,变成一种生活品位的象征,一种恬淡情调的组成部分。‎ ‎17. 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上面文段中的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 鲁大海,你现在没有资格跟我说话——矿上已经把你开除了。‎ B. “好香的干菜,——听到风声了么?”赵七爷站在七斤的后面七斤嫂的对面说。‎ C. 他纳闷了一一究竟是计算方法的失误,还是自己粗心错过了什么。‎ D. “班长他牺——”小马话没说完就嚎啕大哭起来。‎ ‎18.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27 -‎ A. 明代特设江南六府,士大大在其中均为闲职,茶中逸趣被这一阶层推向了极致。‎ B. 明代待设江南六府,其中的士大夫均为闲职,这一阶层将茶中逸趣推向了极致。‎ C. 这一阶层将茶中逸趣推向了极致。其中的士大夫均为闲职,明代特设江南六府。‎ D. 这一阶层将茶中逸趣推向了极致。明代特设江南六府,其中的上大夫均为闲职。‎ ‎19. 文中面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在明朝以来,做茶冲泡成为主流,保留了叶片自然的形态,新鲜的香气,可以说是最自然主义的饮茶法。‎ B. 明朝以来,冲泡的散茶成为主流,保留了叶片自然的形态、新鲜的香气,可以说是最自然主义的饮茶法。‎ C. 散茶在明朝以来,冲泡成为主流,保留了叶片自然的形态、新鲜的香气,可以说是最自然主义的饮茶法。‎ D. 明朝以来,散茶冲泡成为主流,保留了叶片自然的形态、新鲜的香气,可以说是最自然主义的饮茶法。‎ ‎【答案】17. A 18. B 19. D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破折号,表示话题或语气的转变,声音的延续等的符号。“行文中解释说明的语句,用破折号标明”“话题突然转变,用破折号标明”“声音延长,象声词后用破折号”“事项列举分承,各项之前用破折号”“表示语气的转变、声音的延续、时空的起止,或用为夹注”。结合“总是在实践着天人合一的过程”“过程本身,就代表着终结”分析,破折号用于解释和补充作用 A项,和文中破折号用于解释和补充作用。‎ B项,用于话题的转移。‎ C项,用于引出下文。‎ D项,标示话语的中断或间隔。‎ 故选A。‎ ‎【18题详解】‎ - 27 -‎ 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重点考查语言的连贯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根据上下文意进行推断。命题者在题干所给文段中挖掉一句话,然后设计四个内容差不多、但句式各异的句子,选出最恰当的一项。选项都有一定的干扰性,难度适中。‎ A项与B项相比,“其中”的位置不如B项与上文承接紧密,另外,被动句与括号前后句子在句式上并不协调,排除A项。‎ C项、D项,“这一阶层”所指代的内容与上文不合,排除C项、D项。‎ 故选B ‎【19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需要注意病句的常见类型。命题这一段文字中选择一个句子,将其修改有病句,然后在题中列出四种修改情形,要求选出修改最恰当的一种。此题题型新颖,但是,只是在词语搭配这个考点上设置陷阱,难度不大。‎ A项,介词搭配问题,“在”可以删去也可以改成“从”。‎ B项,“散茶”与最后一句的宾语不搭配。‎ C项,“收茶在明朝以米,冲泡成为主流”这两句中途易辙。‎ 故选D。‎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叶子的蒸腾作用保障着树木的水分循环和对高温环境的适应,但蒸腾作用要挥发大量的水分和热量,当秋天来临时气温降低,树根的吸水能力大大下降,① ,树木就会受到伤害。于是,此时叶柄和叶茎的连接处就会生成一个隔离层,② ,树叶便慢慢干枯脱落。这样一来,可以保障树木体内有足够的水分,减少热量的散失,还能增肥土壤。可见,③ ,也是树木为来年的正常生长做准备。‎ ‎【答案】①如果叶子的蒸腾作用仍在进行的话;②阻断树叶的水分供应;③叶落是树木进行自我保护。‎ ‎【解析】‎ ‎【详解】这是一道补写题,属于语言表达能力里的衔接考查。此类试题一般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填上与前文或后文相照应的语句即可。语句补写题(也叫语段填句题)是新课标卷最具特色、出现频率很高的一种语言表达题型。所谓“语句补写题”,就是指给出一个语段,空出两至三个句子进行补写,补写后的句子与语段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语句通顺。‎ 第一处,结合“蒸腾作用要挥发大量的水分和热量”“树根的吸水能力大大下降”“树木就会受到伤害”等分析,此处主要讲如果叶子的蒸腾作用仍在进行的话。‎ - 27 -‎ 第二处,结合“生成一个隔离层”“树叶便慢慢干枯脱落”分析,主要是为了阻断树叶的水分供应的。‎ 第三处,结合“可以保障树木体内有足够的水分,减少热量的散失,还能增肥土壤”“树木为来年的正常生长做准备”等分析,叶落是树木进行自我保护。‎ ‎21.下面是某媒体编者按的初稿,请阅读并按要求完成后面的题目。‎ 回首新中国的70年,奋斗的果实丰硕喜人, ,奋斗的史诗恢弘壮丽。为展现奋斗者的精神风貌,凝聚老百姓的民心,砥砺后继者的斗志,市媒体中心打算推出“壮丽70年,最美奋斗者”栏目,生动展示我市各行业涌现出的30个最美奋斗者的感人事迹,要求全市人民以最美奋斗者为榜祥,立足工作岗位,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为“福民强市”的伟大事业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1)请仿照横线前的句子写一句话,使之与横线前后的句子构成一组排比句:__________‎ ‎(2)为使表达简明,文段中必须进行删改两句是: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3)文中使用不得体的两个词语是:_______和_______。‎ ‎【答案】 (1). 奋斗的鼓点铿锵激越 (2). 凝聚老百姓的民心 (3). 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4). 要求 (5). 绵薄之力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1)要求仿写句子。解答时既要仿形式更要仿内涵,形式要严格一致。仿写要注意三点:一是注意句式,二是注意修辞,三是注意字数。本题要从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进行考虑。结合“奋斗的果实丰硕喜人”“奋斗的史诗恢弘壮丽”分析,主要讲“奋斗”,用流畅的语言表达即可。如“奋斗的鼓点铿锵激越”“奋斗的激情激荡人心”等。(2)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的简明。“民心”,人民的思想、感情、意愿等。不需要用“老百姓”来修饰限制;“本职”,指本人担任的职务或自己从事的职业或工作。不需要用“自己”修饰。(3)主要考查语言运用的得体。“要求”,是人们日常使用词组,指提出具体愿望或条件,希望做到或实现。用于此处语气不当。“绵薄之力”,微不足道的力量,指尽自己的努力去帮助别人,谦词。不合语境。‎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 27 -‎ 日前,浙江省教育厅发布《浙江省中小学生成负工作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方案认为,适度合理的学业压力有助于学生的发展,过重的学业负担会严重损害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方案措施中有一项为“学校不得举行中考、高考誓师大会”,这引发了广泛的社会争论。有人认为确实应该禁止,学习的动力更应该来自内在,集体发誓会让学生压力更大,迎考更需要气定神闲;有人则认为不必禁止,誓师大会是一种很有仪式感的活动,能鼓舞人心,增加学生的冲劲,年轻人就要热血沸腾。‎ 目前,该方案正在面向全国征求意见。针对方案中的该项措施,请你以高三学生的身份提交一份意见书,阐述自已的观点和理由。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很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空喊誓师口号,何如脚踏实地?‎ ‎——关于应禁止举办誓师大会的意见书 尊敬的浙江省教育厅领导:‎ 您好!欣闻贵省发文,明令禁止中学举行中考、高考誓师大会,我不禁直呼“大快人心”!同时期盼河南的方案早日出台。因为,与其空喊誓师口号,不如脚踏实地努力。‎ 形式主义表演,能有几分效力?不如脚踏实地,认真备考。‎ 自某著名高中首创高考誓师大会以来,全国各地争相效仿。学校的初心自然是好的,想借此激发同学们的斗志。然而近年来,这类活动却逐渐变了味儿。某些学校打着高考誓师的旗号,进行招生宣传或是向上级领导表演自己的努力。试问,这样掺杂私心的活动,能对学生有多大裨益?更重要的是,筹备一场大型活动,需要花费师生们多少时间和精力?高考备考时间何其珍贵,与其进行无用的表演,不如把时间真正用在认真备考上面。与一时的激情燃烧相比,我更相信脚踏实地,认真备考,厚积薄发,才能水到渠成。‎ 口号直指高考,难免急功近利,不如脚踏实地,全面发展。‎ 诚然,大多数学校举办誓师大会是真心为了学生。然而,高考誓师大会上的口号必然直指高考,而教育的范围远比高考宽泛得多,教育的目的更是远超高考之上。声嘶力竭地呐喊“决战高考,改变命运”“全力以赴,勇夺桂冠”,会不会让人忘记教育的初心是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好少年?更不用提那些“熬一个春夏秋冬,享一生荣华富贵”“宁可血流成河,也不落榜一个”“要成功,先发疯,下定决心往前冲”等不堪入耳,甚至惊悚血腥的口号。“千里之堤毁于蚁穴”,一次刻骨铭心的负面教育,足以摧毁多年细水长流的教育。‎ 集体制造焦虑,只能自乱阵脚,不如脚踏实地,因材施教。‎ - 27 -‎ 不可否认的是,高考誓师大会确实能够为学习增加动力。但是,许多同学的学习自觉性已经很强,他们更需要的不是增压,而是适度减压。气壮山河的誓师大会除了给这些同学带来焦虑,还能带来什么呢?浙江省教育厅的这项正确措施,恰恰能够让学校及时刹车,让教师认真关注每一个学生,尽可能地因材施教,培养出成绩优秀和人格健全的学生。‎ 种树郭橐驼尚且知道,想要种好树不能“爱之太恩,忧之太勤”,应当“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外力作用过猛,当心适得其反。真正的教育是唤醒内在的动力,与其空喊誓师口号,何如脚踏实地奋斗?高考誓师大会早该休矣。‎ 此致 敬礼!‎ 某高三学子 ‎2020年1月6日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考生的写作能力。本题属于任务驱动型作文,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写作要求关键在于识别并完成任务,在任务的驱动下发表对材料的看法。写作考场作文的第一步是审题,即审读题干要求和审读材料内容。本题题干要求考生针对材料来谈自己的思考与感悟,写一篇文章与同龄人共勉。材料重点在于引导考生关注并思考如何认识誓师大会,这就要求考生要把握材料的内容,明确材料的中心话题,在中心话题的指引下进行立意作文。‎ ‎【审题】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要求给浙江省教育厅的领导写一封“意见书”。作为河南的高三考生,跨省发表意见的行为,本身就是在引导考生担当责任,运用自己的智慧解决问题,体现了高考立德树人的命题原则。同时,这也是一道时评类作文,要求考生针对某一热点事件进行比较、权衡、选择,考查考生深入分析问题的思辨能力。考生思维的广度与深度、表达能力的强弱甚至情商的高低,都决定着文章的说服力与感染力。从答题情况看,反对禁止誓师大会的立意占极少数,如能大胆选择这一角度,提出深刻的见解,可避免人云亦云,得高分的几率或许更大。‎ 参考立意:1.支持誓师大会:(1)举办誓师大会,点燃学习激情;(2)压力铸就动力,年轻本应拼搏;(3)誓师不应禁止,鼓舞方显斗志;(4)青春需热血,誓师添动力等。‎ ‎2.反对誓师大会:(1)与其对外表演,不如内在努力;(2)静水流深,何须呐喊;(3)形式主义誓师当休矣等。‎ - 27 -‎ 行文结构:结合材料内容分析,明确自己的观点“与其空喊誓师口号,不如脚踏实地努力”。为证明自己意见的合理性,在阐述自己的观点和理由时,应当针对反方观点进行分析和评论,适当进行反驳,不可单极思维。材料中主张禁止一方的理由是,学习的动力更应该来自内在,集体发誓会让学生压力更大,迎考更需要气定神闲。如形式主义表演,能有几分效力?不如脚踏实地,认真备考;口号直指高考,难免急功近利,不如脚踏实地,全面发展;集体制造焦虑,只能自乱阵脚,不如脚踏实地,因材施教等。最后可以发出自己的呼吁,如“真正的教育是唤醒内在的动力,与其空喊誓师口号,何如脚踏实地奋斗”。‎ ‎【素材】誓师大会,又名造势大会,两者皆可以称为“誓师会”,“造势会”,不过如此公共关系活动,最关键是要声势浩大,所以“大”字不可少。誓师大会也如一场示威、游行等,策划如项目管理,必要有目标、有人力资源、有财政预算、有民心才可行。 并且,“魔鬼常藏在于细节里”此话常有蝴蝶效应。‎ 对于鼓舞团队士气有很大的作用,比如,著名的誓师大会有五原誓师。 而目前泛指群众集会庄严地表示决心,出现最多的是在重要考试前学校师生开的誓师大会,其内容主要是由领誓人起誓,带领众宣誓人念出誓词,在中高考前都很常见(一般为百日誓师),誓师大会一般由成绩较好或朗诵较好的学生带头,这样带动同学们的激情,有助于增长士气,对学生有一定激励作用。‎ 高考誓师大会目的通常为:1、提高师生备战高考意识;2、激发学生学习,备战高考斗志;3、激发高三教职工在中考来临前的工作热情;4、缓解学生在高三高考备战中的紧张情绪,亢奋心情;5、促进高三学生互动交流。‎ 从今天起,我们就站上了高考跑道。面对挑战,我们庄严宣誓:遵守纪律,自信自强;勤学苦练,斗志昂扬;目标明确,积极向上;讲究方法,保质保量;争分夺秒,适度紧张;调节身心,全面成长。挑战人生,是我坚定的信念;决胜高考,是我现实的梦想。珍惜每一天,让雄心和智慧在六月里绽放光芒;拼搏每一天,让父母和恩师在六月里分享辉煌。让六月的鲜花为我们开放!‎ 别让杀气腾腾的口号,违背教育初衷。其实,究其原因,之所以会出现这么多的各种仪式。尤其是像高考誓师大会,这样隆重的仪式。无非说明了高考在大家心目中的分量,高考太重要了。从积极的角度来看,通过一些百日誓师、成人礼等形式,在高考前夕给考生们打打气,其实也没什么不可以。只是,有时候需要注意一些方式方法。一方面,形式化的东西可以尽量少一点。一场高考誓师大会,动辄三四小时,但其中90%的内容都是意义不大和考生无关的,这样的鸡血不要也罢。高考誓师大会,应该尽量精简,目的明确。另一方面,不要过分渲染“高考就是一切”的思想。高考很重要,这一点无可否认,但高考不代表着人生的一切。少一些“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的血腥标语,别让杀气腾腾的口号,违背了教育的初衷。‎ - 27 -‎ 从老师层面上说,百日誓师大会的举行,必然能够增强老师的“内省力”,快速调整好复习方案、复习内容和复习进度等。此外,毕业班的老师同样重视中考的班级总分、学科分平均分和升学率、优秀率的评比。‎ 从学生层面来看,学生是最大的受益者。一是在气氛既严肃又紧张的誓师大会上,会感到他们倍受重视、倍受关爱、特别骄傲,因为学校喜欢用这句话——“学校会以你为骄傲的”!二是他们要开始审视自己学习方面的长短处,考虑如何扬长补短等。三是他们要认真思考自己的下一步怎么走。‎ 花无百日红,青春不重在,从这一刻起,为了父母那殷殷期盼地心情,为了老师那充满期待的目光,我们要努力;为了那使人向往地高一级学校,为了使自己的人生更加地丰富充实,我们要努力;为了一切关心我们、爱护我们,给我们以帮助的所有的人,为了自己的未来,我们要努力!我们要认真地对待剩下的每一分每一秒,我们要努力地去谱写一页,一页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 ‎【点睛】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的审题方法很多,立意方向也呈现多样化特点。但是有一点必须加以重视,只有那些抓住核心立意及重要立意方向的作文才能得一类分。由于“矛盾性”,更由于作文材料的多则,材料本身没有做价值的判断,材料意义的容涵性与开放性强,那么考生必须权衡,只有衡量、考虑、斟酌之后,才能做出恰当、准确的选择,才能有自己真切的认识与思考、冷静的分析、逻辑性的表达。在行文中,辨析关键概念、辨析是非、辨析因果、辨析本质。试题是否具有思辨性,能否引导学生进行思辨。这就牵涉作文题设置的题型功能和题型考查目标的问题。作文主要考查的是学生的写作能力,其中包括思想内容、情感态度、布局谋篇,以及对这些加以整合的逻辑思维能力。思辨应该是一个文章写作的切入点。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更能贴近社会生活,注重材料的启发和引导作用,更能体现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在角度、立意、文体和标题等方面,给考生留出更大的自主选择空间。‎ ‎ ‎ - 27 -‎ ‎ ‎ - 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