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24.50 KB
  • 2021-06-03 发布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六中学2019届高三12月月考语文试题

  • 13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哈六中高三学年12月知识检测 语文试题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 得益于中国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领域的卓著进步,人工智能在国内发展迅猛。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中国的人工智能产业将在自动驾驶、智慧医疗、智慧金融、机器人等领域获得蓬勃发展。‎ 从娱乐、出行到支付手段,人工智能悄然改变着我们的生活。今年7月,国务院印发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指出人工智能成为国际竞争的新焦点、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带来社会建设的新机遇,同时人工智能未来发展的不确定性也带来了新挑战。在这些新挑战中,最令普通人关注的,或许就是人工智能时代的“人机关系”:高阶人工智能有没有失控风险?未来的机器会不会挑战人类社会的秩序,甚至获得自主塑造和控制未来的能力?随着人工智能日新月异的发展,很多人有了这样的担心。‎ 人工智能会带来福祉还是挑战,是许多文学、影视、哲学作品不断探讨的主题。近年来大众传播对人工智能的关注,无形中也加重了人们对“人机关系”的焦虑。以音源库和全息投影技术为支撑的“二次元”虚拟偶像上台劲歌热舞,人工智能用人脸识别技术与深度学习能力挑战人类记忆高手,“阿尔法狗” 击败各国围棋大师,攻占了人类智力游戏的高地……尤其是一些以“人机对战”为噱头的综艺节目,通过混淆人工智能的概念,人为渲染了一种人机之间紧张的对立气氛,既无必要,也缺乏科学性。‎ 事实上,现在所有人工智能仍属于在“图灵测试”概念下界定的“智能”,无论是将要盛行的根据神经网络算法的翻译程序,抑或是基于量子计算理论的各种模型,在未来很长时间内都将是从属于人类的工具。作家韩少功提出了“当机器人成立作家协会”的有趣假设,从文学的角度解释了自己对于人机对立关系的看法。他认为价值观才是人类最终的特点和优势,人工智能的发展,应该促使人们对自身存在的本质进行更加深刻的探索,并坚定人类本身存在的价值。‎ 尽管如此,行将迈入人工智能时代,我们仍需谨慎界定人机之间的关系格局。国务院在《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中提出,“建立人工智能法律法规、伦理规范和政策体系,形成人工智能安全评估和管控能力”‎ ‎。未来,应通过对人工智能相关法律、伦理和社会问题的深入探讨,为智能社会划出法律和伦理道德的边界,让人工智能服务人类社会。这也是世界范国内的一项共识。微软、谷歌等巨头也因人工智能的发展风险而成立了伦理委员会。越来越多的机器人专家呼吁,在机器人和自动化系统上安装“道德黑匣子”以记录机器的决定与行为。人们已经意识到,人工智能的发展应该以人类社会的稳定与福祉为前提。‎ 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发展迅猛,在未来构建人机关系格局上,也应发挥中国传统文化的优势。面对人工智能,既要通过法律和政策予以规范,也要用文明和伦理赋予其更多开放的弹性。在这方面,相信中国文明传统会比偏重逻辑与实证的西方文明传统更有用武之地,更有助于开拓兼顾科技与人文的“中国智造”。‎ ‎——《人民日报》(2017年08月23日05版,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中国的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带来了它在自动驾驶、智慧医疗、智慧金融、机器人等领域的广泛应用。‎ B.人工智能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同时机器人专家对人工智能将来发展的不确定性表现出了恐慌。‎ C.人工智能是从属于人类的工具,人类社会的稳定与福祉是人工智能发展的前提。‎ D.“人机对战”的综艺节目通过混淆人工智能的概念,使人工智能与人类的关系对立起来。‎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文章以时下热门的人工智能为分析对象,借用现实例子,探讨未来发展走向,体现了时评文章及时性的基本特点。‎ B.文章既肯定人工智能给人类带来的发展和机遇,又深入地分析了未来人工智能发展风险的问题。‎ C.对于人工智能,文章先交代背景,接着逐层分析,最后提出在未来构建人机关系格局上,也应发挥中国传统文化的优势。‎ D.文章引用相关的文件规定和专家的观点,说明人们已经意识到仍需谨慎界定人机之间的关系格局。‎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如果我们能坚定人类本身的存在价值,深刻探索自身存在的本质,将会更好地促进人工智能的发展。‎ B.“人机关系”是人工智能时代最令普通人关注的问题,所以面对即将到来的人工智能时代,我们必须谨慎界定人机之间的关系格局。‎ C.我们应深入探讨与人工智能相关的法律、伦理和社会问题,为智能社会划出法律和伦理道德的边界,让人工智能更好地服务社会。‎ D.只要通过法律和政策予以规范人工智能,并发挥中国传统文化的优势,就能避免未来人工智能失控的风险。‎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农家院里的瓮 刘江滨 ‎ 自父母先后去世,已暌离故乡八九年了。尽管每年清明节都回老家到父母坟前祭拜,但只是在麦苗青青的田野朝着村庄远远瞭上几眼,从没进过村。前些天,也许是有了点岁数的缘故,突然想到生我养我的村庄看看。于是便趁着假期有了一次故乡行。‎ ‎ 这个冀南平原的小村,变化之大可用“惊奇”二字来形容。临街所有的墙面都粉刷了白灰,整齐划一;原来坑坑洼洼、乱堆着柴火秫秸的街道消失了,代之以平展展的水泥路面,干净整洁;大多房子都是近年新盖的,门楼贴着彩色的瓷砖,漂亮气派,还有数座二层小楼矗立村间,惹人眼目。记忆中的村庄难觅踪影,让人怀疑是否走错了地方。‎ ‎ 那天不算太冷,虽然不足够晴朗,天上的太阳依然放射着暖意。我去看望堂哥,进了院门,堂哥正坐在屋檐下晒太阳,闭着眼睛听收音机里的京戏,身旁放着小凳,上面有一杯茶正袅袅冒着水汽。我环视一下宽敞的院落,东南角摆放的七八只大瓮,粗粗笨笨的,十分突兀,闯入眼帘。‎ ‎ 作为农村长大的孩子,我理解堂哥对瓮的感情,也了解瓮的过去。‎ ‎ 瓮在农村曾是一件不可或缺的家什,存水、腌菜、储粮是它的三大功用。‎ ‎ 改革开放以来,实行责任田,家家原有的瓮显然不够用了。为了省钱,许多农家用水泥砌成瓮。家里有粮,心中不慌,除了上交的公粮,余下一瓮一瓮的粮食成了农民心里的定心丸,腰杆子硬了,笑容挂在脸上,连走路都更显笃定。后来连公粮都不用交了,打下的粮食全部收到自家的瓮里。像堂哥这样,那些瓮就是他勤劳致富的奖励证书,是他光荣岁月的见证,怎舍得毁掉?‎ ‎ 瓮还能当“储藏柜”,家里给老人孩子买的点心,买来的瓜果等,都可以存放到瓮里,既恒温保存,还能避免老鼠偷吃。老鼠的尖牙利齿能把木柜咬出洞,却拿陶瓷和水泥做的瓮一筹莫展。瓮还能当“保险柜”,农家主妇常常把钱用布包好塞到粮食里,至于是哪只瓮,埋有多深,这个秘密除了主人谁能知晓呢?‎ ‎ 如今,瓮的这些功用成了昨天历史。家家都有自来水,龙头一开哗哗流淌,和城市一样,吃饭、洗衣、如厕全搞定,再也用不着水瓮了。现在可随时吃时令蔬菜甚至是反季蔬菜,不用大瓮腌菜了,即便喜欢腌菜,也是用瓶瓶罐罐腌一点,讲究精致和品位,只是作为爽口的小菜,谁还把咸菜作为主菜呢?‎ ‎ 收麦收秋时节,粮商的联合收割机开到地里从收割到脱粒一气呵成,一手收粮,一手付钱,农民和城里人一样都吃上了“商品粮”,米呀面呀从农贸市场购买就成。如果说比城里人多了一层方便,就是可以把从田间收获的部分粮食放到面粉厂,用的时候只需扣除加工费就行啦。‎ ‎ 瓮,这个傻大笨粗、分量沉重的物件,在今天已基本淡出了现实生活,慢慢从人们的视线里消失了。或许将来再从课本上读到“请君入瓮”“瓮中捉鳖”“瓮牗绳枢”等这些成语的时候,孩子们再也看不到实物了,只能从插图上想象它的模样。我在想,堂哥那些包括被儿子砸了一个口子的瓮,还能保存到几时呢?‎ ‎ (摘编自2018年03月24日《人民日报》)‎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离别故乡八九年,从没有回到生他养他的村庄,岁数大了,趁清明回老家拜祭,才有了一次故乡行,见到自己的堂哥。‎ B.文章的第三段写堂哥晒太阳、听京戏、品茶,没有写迎接寒暄的场面,其中暗含着亲情的疏远,二人在情感上产生隔膜。‎ C.文章的标题“农家院里的瓮”是全文的线索,文章围绕“瓮”展开,作者借助“瓮”在农家地位的变化表达了复杂的情感。‎ D.文章通过过去和现在“瓮”的功用的对比,突出了“瓮”的过时,表达了“落后的东西必然要被先进的设备代替”的主旨。‎ ‎5.简要分析文章第二段在文中的作用。(6分)‎ ‎6.文章的写作对象是“瓮”,“瓮”在文中的意蕴非常丰富,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8题 材料一:‎ ‎ ‎ ‎ 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探索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综合素质评价的多元录取机制。改革后,学生在校成绩以及综合素质将成为重要的录取依据和参考。根据河南省高考方案,高考招生录取基于“两依据、一参考”。“两依据”是指统一高考和学业水平考试成绩。“一参考”就是指把综合素质评价作为招生录取参考条件。‎ ‎ 以河南为例,有专家指出,河南版的《综合素质评价实施办法》在评价内容上,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五大方面与教育部保持高度一致。但也有其特色,例如在思想品德方面,增加了违规违纪和有无违法情况的评价内容,便于学校管理与记录。‎ ‎ 不只河南,全国多省份都明确将综合素质纳入到学生录取的重要参考因素。专家认为,综合素质评价是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培养个性特长、扭转“唯分数论”的重要举措。‎ ‎   (摘编自“中国新闻网”刊文《27省份高考改革方案出炉 综合素质成录取重要参考》)‎ 材料二:‎ ‎2018年,全国一多半的省份将从秋季入学的高一年级开始,实行新的学业水平考试和高考制度。所有省级行政区域均突破文理界限,由学生跨文理选科,均设置“3+3”的考试科目。前一个“3”为必考科目,为统一高考科目语文、数学、外语,除个别省级行政区域仍执行教育部委托的分省命题任务外,绝大部分省级行政区域均由教育部考试中心统一命题;后一个“3”为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简称“学考”)选考科目,由各省级行政区域自主命题。‎ 浙江省外语科目和3门选考科目均一年两考,每个学生最多有两次机会;其他省目前对外语科目提供两次机会,很多省份均表示要创造条件增加提供两次机会的科目。‎ 学考的具体安排和作用方面,浙江省实行高中学考与高考科目在同一次考试中相结合的办法。同一科目命制两种试卷,一种为“必考题”(满分70分),作为单纯的“高中学考”;一种为“必考题+加试题”(满分100分),“一考两用”。其中“必考题”的成绩作为“高中学考”成绩使用;“必考题+加试题”作为“高考选考”成绩使用。两种试卷同时在不同试场开考,后一种试卷多半小时的考试时间,其中必考题试题相同。两种试卷的考试均允许学生跨年级参加,每位考生最多有两次考试机会。‎ 其他地区把高中学考区分为合格性考试和等级性考试,分开组织考试。合格性考试分散在高中三年安排,等级性考试一般安排在高三年级,仅限当年参加高考的学生参加,其中上海市对地理和生物两科分别在高二(下)和高三(下)提供两次机会,每位考生只能参加一次考试。合格性考试是高中学生毕业和高中同等学力认定的主要依据,等级性考试用于统一高考招生。‎ ‎             (摘编自边新灿等《中国考试:全国30个省新一轮高考改革方案比较》)‎ 材料三:‎ 绝大多数省级行政区域均明确要逐步减少、合并乃至取消录取批次。浙江从新高考首届学生毕业的2017年起,除特殊类型(自主招生、综合评价招生、定向招生等)提前录取外,统一高考招生取消所有录取学校批次,纳入统一高考招生的本科院校和专科(高职)院校同时填报志愿、投档录取。‎ 按专业(类)还是按院校填报志愿和投档录取?志愿设置成为关注焦点。各省级行政区域,基本上都明确高校按专业(类)提出选考科目范围,基本上确定了“1门对应即可”的机制。但具体是按院校还是按专业投档,只有少数省份已经在改革方案中提及。浙江在2014年即明确“考生志愿由‘专业+学校’组成”,实行基于专业的志愿运行模式,录取时直接投档到专业录取,充分尊重学生既要选学校又要选专业的选择权。‎ ‎             (摘编自“南昌教育信息网”刊文《解读全国各省新一轮高考改革方案》)‎ 材料四:‎ ‎2017年高考中,计划在浙江招生的近1400所高校里,有500多所高校没有提出选考科目要求。各高校所有专业(类)中,54%不限选考科目,46%设限选考科目,其中设限范围为3门的占33%,2门的占8%,1门的占5%。选择物理、化学、生物组合的考生,可选考95%的专业;选择政治、历史、地理组合的考生,都是传统意义上的文科生,可选考66%的专业,比现行高考34%的选择面,高出近一倍。‎ 各高校专业(类)提出选考科目要求的比例 ‎ 各科目考生选考比例 ‎(摘编自“浙江省教育考试网”刊文《2017年浙江省高考选科组合报考统计》)‎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已出台的高考综合改革方案上看,各省在突破文理界限、设置“3+3”的考试科目、外语科目一年两考上取得了共识。‎ B.改革后,试题命制将实行统一命题和自主命题相结合,教育部考试中心统一命制必考科目试题,各省自主命制选考科目试题。‎ C.从2017届浙江考生选考数据看,考生选考受高校各专业指定的选考科目、科目组合可选考专业比例的影响不大。‎ D.改革后,考试成绩不再是高考录取的唯一依据,考生的综合素质可以弥补考试分数的不足,从而打破“一考定终生”。‎ E.各省施行新的高考改革方案后,录取方式也将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从投档到院校录取变为投档到专业录取,录取批次将逐步取消。‎ ‎9.针对高考改革带来的变化,刚步入高一的同学需要在哪些方面做好准备?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认识。(6分)‎ 四、古诗文阅读(32分)‎ ‎(一)文言文阅读(18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靳德进,其先潞州人,后徙大名。祖璇,业儒。父祥,师事陵川郝温,兼善星历。金末兵乱与母相失母悲泣而盲祥访得之舐其目百日复明人称其孝。国初,刘敏行省于燕,辟祥置幕下,佩以金符。时藩帅得擅生杀,无辜者多赖祥以免。赠集贤大学士,谥安靖。‎ ‎   德进为人材辨,幼读书,能通大义,父殁,益自刻励,尤精于星历之学。世祖命太保秉忠选太史官属,德进以选授天文、星历、卜筮三科管勾,凡交蚀躔次①、六气侵蚀,所言休咎 辄应。时因天象以进规谏,多所裨益。累迁秘书监,掌司天事。从征叛王乃颜,揆度日时,率中机会。诸将欲剿绝其党,德进独陈天道好生,请缓师以待其降。俄奏言:“叛始由惑于妖言,遂谋不轨,宜括天下术士,设阴阳教官,使训学者。”帝从之,遂著为令。‎ 成宗以皇孙抚军北边,帝遣使授皇太子宝,德进预在行,凡攻战取胜,皆豫克期日,无不验者。亦间言事得失,多所裨益。成宗即位,历陈世祖进贤纳谏、咨询治乱之原,帝嘉纳之。授昭文馆大学士,知太史院,领司天台事,赐金带宴服。都城以荻苫廪,或请以瓦易之,帝以问德进,对日:“若是役骤兴,物必踊贵,民力重困,臣愚未见其可。”议遂寝。敕中书自今凡集议政事,必使德进预焉。所建明多见于施行。寻以病丐闲。‎ ‎  仁宗时在东宫,特令中书加官以留之。会车驾自上京还,召见白海行宫,授资穗大夫、中书右丞,议通政院事。仁宗即位,命领太史院事,力辞不允。以疾卒于位。赠推诚赞治功臣、荣禄大夫、大司徒、柱国、魏国公,谥文穆。‎ ‎     (节选自《元史•列传第九十•方技》)‎ 注:躔次,日月星辰运行的度次 ‎10.对文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 祖璇,业儒     业:以……为业 B.所言休咎辄应     咎:凶,不吉利 C.德进预在行     预:预先 D.寻以病丐闲     丐:请求 ‎11.下列对文中画双横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 辟,官府征召。征辟制源自汉代,主要包括皇帝征聘和公府、州郡辟除两种方式。《张衡传》中“连辟公府不就”的“辟”即是此意。‎ B.赠,皇帝为已死的官员加封官爵,而受封的官员往往非正常死亡。‎ C.东宫,因方位得名,一般指太子所居之宫,后借指居住东宫的太子。《陈情表》中“猥以微贱,当侍东宫”中“东宫”就是指代太子。‎ D.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一般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进行一种褒扬的评价,也有表贬抑的评价。如称欧阳修为欧阳文忠公,王安石为王文公,范仲淹为范文正公。‎ ‎12.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2分)‎ A. 金末兵乱/与母相失/母悲泣而盲/祥访得之/舐其目/百日复明/人称其孝 B. 金末兵乱与母相失/母悲泣而盲/祥访得之/舐其目百日/复明/人称其孝 C. 金末兵乱/与母相失/母悲泣/而盲祥访得之/舐其目/百日复明/人称其孝 D. 金末兵乱与母相失/母悲泣/而盲祥访得之/舐其目百日/复明/人称其孝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靳德进之父靳祥为官正直,他利用手中的生杀之权,保全了不少无罪百姓的性命。‎ B.靳德进精于星历,因此他屡受荐举提拔。他多次的进谏和上奏得到了皇上的认可。‎ C.靳德进善于预测,成宗以皇孙身份带兵之时,其攻战取胜,靳德进都能预测准日期。‎ D.靳德进见识高卓,他反对剿杀,重视教化,劝阻粮仓改建,都显示出他过人的智慧。‎ ‎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叛始由惑于妖言,遂谋不轨,宜括天下术士,设阴阳教官,使训学者。(5分)‎ ‎(2)对日:“若是役骤兴,物必踊贵,民力重困,臣愚未见其可。”议遂寝。(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8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奉使道中作三首(其一)‎ 欧阳修 客梦方在家,角声已催晓。‎ 匆匆行人起,共怨角声早。‎ 马蹄终日溅冰霜,未到思回空断肠。‎ 少贪梦里还家乐,早起前山路正长。‎ 注:至和二年(1055)冬,欧阳修奉命到契丹去贺新君登位,本诗作于出使契丹途中。‎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 A.这首诗共八句,前四句四言,后四句七言,句式长短不一,故应属于古体诗。‎ B.诗的首句写“行人”在途中夜宿梦回故乡,以梦写情,含蓄隽永,手法巧妙。‎ C.诗的第二句意谓报晓的号角声,好像催促“行人”早早起身,比喻生动贴切。‎ D.“马蹄”句用一“溅”字,极有力度,表现出环境险恶,路途艰苦。‎ E.诗的末句写前路山峦连绵路途遥远,还需早起出行,“早起”二字有勉励之意。‎ ‎16.结合诗句,简要分析“行人”的情感变化过程。(6分)‎ ‎(三)17.名篇名句默写(6分)‎ ⑴ 《蜀道难》中直接描写行人登蜀道之难的动作神态的两句是“ , ”。‎ ⑵《赤壁赋》中用“ , ”‎ 写游人任凭一叶扁舟随意飘荡,在辽阔的江面上自由来去。‎ ⑶“月”作为我国古典诗歌中的传统意象,在《琵琶行》中,白居易与友人告别时吟唱“ , ”,借月引发思乡之情,离别之绪。‎ 第Ⅱ卷 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共22分)‎ ‎18.下列选项中,与“亡羊补牢”意思最接近的一项是( 2分 )‎ A.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B.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C.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D.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19.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2分)‎ A.除非一个国家愿意放弃互联网商业带来的巨大红利,彻底禁止智能手机的应用,否则它就不可能真正地回避新媒体传播所带来的问题。‎ B.有政协委员提出:当红年轻演员的收入,居然超过了一个几百人的中型企业。在全国政协文艺会上,不少委员也针对一些年轻演员收入虚高、艺德差进行了讨论。‎ C.“巨大”不等于“伟大”,书画作品感染力的大小不是取决于作品的尺寸,而是取决于作品蕴含丰富、深刻的文化内涵。‎ D.电影《芳华》不仅受到普通观众的喜爱,还在专业影评人票选的《2017年中国电影年度调查报告》中被获评“年度最受关注影片”。‎ ‎20.对下面一段文字主要意思的提炼,最准确的一项是(2分)‎ 偏见可以说是思想的放假。它是没有思想的人的家常日用,是有思想的人的星期天娱乐。假如我们不能怀挟偏见,随时随地必须得客观公正、正经严肃,那就像造屋只有客厅,没有卧室,又好比在浴室里照镜子还得做出摄影机前的姿态。‎ A. 没有思想的人往往更容易产生偏见。‎ B. 即使有思想的人也常常会怀挟偏见。‎ C. 人无法做到随时随地保持客观公正。‎ D. 对思想而言偏见自有其存在的价值。‎ ‎21.下列各句所涉及的年龄,由小到大排列正确的一项是(2分)‎ ①余自束发读书轩中 ②豆蔻梢头二月初 ③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④年近知命,位止方州 ⑤行行向不惑,淹留隧无成 A. ③①②④⑤ B. ②①③⑤④ C. ②④③①⑤ D. ③②①⑤④‎ ‎22.下列熟语中,没有使用借代手法的一项是(2分)‎ A.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B.人皆可以为尧舜 C.化干戈为玉帛 D.情人眼里出西施 ‎23. 文化宫为评书、古琴、昆曲、木偶戏四个文艺演出专场各准备了一副对联,对联与演出专场对应恰当的一项是(2分)‎ ①假笑啼中真面目 新笙歌里古衣冠 ②疑雨疑云颇多关节 绘声绘影巧合连环 ③白雪阳春传雅曲 高山流水觅知音 ④开幕几疑非傀儡 舞台虽小有机关 A.①古琴②评书③昆曲④木偶戏  B.①昆曲②评书③古琴④木偶戏 C.①古琴②木偶戏③昆曲④评书 D.①昆曲②木偶戏③古琴④评书 ‎24.下列表格中有两处空缺,请参照表格内的相关信息,补写出这两处内容。(4分)‎ 情 景 推 论 前 提 一个警察紧跟你的车,开了很远的路 他要让我停车 警察追踪别人时,一定是想让他们停车 一个人坐在轮椅上 ‎①‎ 每个坐在轮椅上的人生活都很悲惨 一个优秀的学生最近总是迟到 他不再是优秀的学生 ‎②‎ ‎25.我国的传统节日是民族之根,每一个节日都是情感的寄托。请仿照下面的示例,从元宵节、端午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中任选两个,写出自己的个性化解读。要求:紧扣节日内涵,与示例构成排比。(6分)‎ 示例:清明节——暮春三月,梨花凋落,清扫祭台怀亲人。‎ 六、写作(60分)‎ ‎26.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一位物理学家曾致力于研究某课题,因成绩不佳便转换了领域,结果意外获得了许多新发现。不少同行称赞他“审时度势”,“跨界”‎ 思维让他打开一片新天地。但有位大科学家却不以为然。他表示尊敬这位物理学家,但却不能容忍这样的做法,这就好比寻找一块木板最薄的地方,在容易钻透的地方拼命钻了许多孔。只有持之以恒地“朝最厚的地方钻孔”,在最吃劲的地方磨砺,才能取到火种。但是也有人说,一辈子钻“最厚的地方”,不如多钻几处“最薄的地方”,那样更有成就感。‎ 钻“最厚的地方”还是“最薄的地方”?对个体来说,这是一道事关自我发展的选择题;对国家民族而言,则是事关前途命运的必答题。‎ 处于大发展时代的你,对此有何感触和思考?请联系现实生活,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 800 字。‎ 答案:‎ ‎1.C 2.B 3.C 4.C  ‎ ‎5.①文章第二段写出了冀南平原小村的整齐划一、干净整洁、漂亮气派的特征,突出了其变化之大;②承上启下,上承文章第一段“故乡行”,引出后文对堂哥“惬意”的生活以及“瓮”的叙写;③村庄的变化暗示“瓮”在农家地位的变化。(每点 2 分)‎ ‎6.①“瓮”过去的三大功能:存水、腌菜、储粮,代表着农村的落后;②“瓮”现在在农村被淡忘,代表着农村的富裕;③“瓮”还能保存到几时,表达作者对农村传统习俗消失的担忧。(每点 2 分)‎ ‎7.C   8.A ‎ ‎9.①了解本省高考和学业水平考试改革方案;规划个人人生及专业发展方向;②关注高校各专业选考科目要求,合理选择科目组合;③立足个人全面发展,培养兴趣与特长,全面提升综合素质。(每点2分,共6分)‎ ‎10. C 11. B 12.A 13.A                ‎ ‎14.(1) (5分)叛变的开端,是由于(人们)被妖言所迷惑,于是谋图不轨。应该招纳(征集)天下术士,设立阴阳教官,让他们来教导那些求学的人。(每 处1分,句意1分)‎ ‎(2) (5分)(靳德进)回答道:“如果这件事迅速(立即)办起来,物价必然上涨,百姓的经济承受力会遇到大的困难,我愚笨,没有看出那是合适的。”(改建的)动议于是搁置(停止)。(每 处1分,句意1分)‎ ‎15.C 16.1.思乡念亲之情:出使途中心念亲人,梦归故乡;‎ ‎ 2. 心生“怨”情:角声惊梦,催促早发,;‎ ‎ 3.自我劝勉:路途艰难,而思乡难忘,只好以莫贪回家之乐,前路还很漫长来劝勉。(扣住“少贪”与“早起”分析)‎ ‎ 每点2分。情感1分,分析1分。情感的顺序不能错。‎ ‎17. (1)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2)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3)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18. C 19.A 20.D 21. B 22.A 23. B。‎ ‎24. ①这个人的生活很悲惨          ②优秀的学生不会总是迟到 ‎25. 例:端午节——仲夏五月,粽叶飘香,划动龙舟悼贤人。‎ 重阳节——暮秋九月,菊花绽放,登高远望思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