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2.00 KB
  • 2021-06-03 发布

2019-2020学年安徽省六安市舒城中学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 16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舒城中学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一次统考 高一语文 命题人: 审题人:‎ ‎(满分:150分 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①近几年来,“寒门再难出贵子”的说法时常见诸舆论。在诸如顶级高校农村娃比例渐少、招聘市场越发偏爱城市青年的报道中,人们似乎发现,尽管中国人口素质、教育水平有了巨大提升,但物质条件、生活阅历方面的差距仍然是一大批“寒门青年”出人头地的障碍。情况是否如此有待验证,但“寒门再难出贵子”的社会焦虑却现实存在。‎ ‎②谁才是今天社会中的“贵子”?“贵”并不意味着一定要升官发财,也不意味着必须拥有多么高的社会地位,而是代表着人生进步的可能性以及实现人生价值的机会。富二代、官二代无疑符合传统意义上的“贵”,但如果没有一技之长,不能凭借自身本领干事创业,所谓“贵”也不过停留在人生的浅表。相反,白手起家的寒门青年,凭借自身努力打拼出一片天地,创造了属于自己乃至整个社会的价值,“贵子”称谓自然当之无愧。作为哈佛大学优秀毕业生代表之一的中国寒门学子何江,曾讲到自己成功的经验:“每到一个更大的地方、更大的平台,你会发现自己不懂的东西很多,而我相对来说,好奇心比较多,我就会有压力去把它学会,让自己不断补足短处。”‎ ‎③同时,网络文化高度繁荣的今天,寒门青年逆袭的方式也更加多元。之前,网名为“搬砖小伟”的湖北青年石神伟,凭借一系列自制的高难度健身视频,在短视频分享平台上吸引了超过百万粉丝。这位寒门青年从留守儿童、网瘾少年一路走来,用健身不断磨炼和改变自己,传递着积极进取、拼搏向上的正能量,感动了无数网友。今天,许多像“搬砖小伟”这样寒门出身的“网红”,借助网络实现了自身的价值,也为社会进步传递着正能量。有人感慨,小伟的坚韧、低调和朴素,是这个时代的奢侈品,他是真正属于今天的“寒门贵子”。可以说,传播结构扁平化的互联网,为不少寒门青年打开了一扇改变人生的窗户,也创造了另外一种生命的可能。‎ ‎④‎ 现代社会科学的研究表明,一个人的成功很大程度上与他拥有的社会信任和社会支持力量相关。家庭出身、教育背景和工作平台确实影响着一个人的成长路径。然而在价值多元化、传播渠道扁平化的今天,不仅“贵子”的意涵有了更为丰富的面向,同时由网络构成的“强大朋友圈”,也时常能为寒门青年走向成功提供强大的社会支持力量。‎ ‎⑤一篇流行于网络的演讲词《寒门贵子》中,有这样一段话:“我们大部分人都不是出身豪门的,我们都要靠自己!所以你要相信:命运给你一个比别人低的起点是想告诉你,让你用你的一生去奋斗出一个绝地反击的故事”。这并不是鸡汤,而是说出了一个更为关键的问题:在今天这样一个充满无限可能的时代,寒门能否出贵子,很大程度上并不是一个关于“命运”的话题,而是一个关于“奋斗”的故事。‎ 1. 下列对本文主旨的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 ( )(3分)‎ A.寒门再难出贵子。‎ B.寒门贵子,贵在“奋斗”。‎ C.寒门青年成功的方式多元。‎ D.寒门贵子具有新的时代意义。‎ 2. 下列对第②段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3分)‎ A.社会地位不高、经济实力不强的人也可以成为今天社会中的“贵子”。‎ B.人生不断进步以及有机会实现人生价值的人,就是今天社会中的“贵子”。‎ C.官二代、富二代符合传统意义上“贵子”的标准,一定是时代的“贵子”。‎ D.寒门青年只要通过努力,创造了属于自己乃至整个社会的价值,就是今天社会中的“贵子”。‎ 3. 下列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 ( )(3分)‎ A.第②段用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论证了谁才是今天社会中的“贵子”。‎ B.第③段用举例论证的方法,论证了寒门青年取得成功的方式多元。‎ C.第④段的观点是寒门青年不具备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不会取得成功。‎ D.第⑤段引用演讲词意在告诉读者,起点低的人可以通过奋斗逆袭成为“贵子”。‎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4--6题。‎ 材料一 ‎ 中国书法是世界艺术之林中的一朵奇葩。它是由中国方块文字生发出来,凭借视觉语言,通过线条技巧、字体样式、章法布局和风格特征来抒情达意的艺术形式。它寄托着中国文人对自由精神的终极追求。‎ 传说在黄帝时代仓颉创造了文字。从字体的演变发展来看,中国文字大体经历了商代甲骨文、周代金文、春秋战国时期金石竹帛文、秦代小篆、汉代隶书、魏晋至今的楷书等六个阶段。从字体的审美角度来看,汉字大约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篆、隶、楷书,它们结构均衡内敛,如雄兵列阵,壁垒森严,具有静态美;另一类是行、草书,它们结构欹斜飘展,如花飞花发,云卷云舒,具有动感美。正如清代学者刘熙载在《艺概·书概》中指出的:“书凡两种:篆、隶、楷为一种,皆详而静者也;行、草为一种,皆简而动者也。”‎ 正是汉字深奥玄妙、变化多端的形态,扩展了我们对书法艺术摹写和创作的审美维度,由此产生了中国历代的书法大家。汉字发展至魏晋南北朝时期,书法创作已成为中国文人的自觉常态,出现了以王羲之、王献之父子为代表的书法家群体。历经唐宋元明清时期,欧阳询、颜真卿、苏轼、米芾、赵孟頫、董其昌、邓石如等众多书家群星灿烂,他们留下的作品也成为后世临摹和借鉴的典范。‎ 正如古希腊艺术遵循“黄金分割”一样,汉字也有其独特的造型规律和结构组织。故而在书法的表现上,历代书家都注重字的形体结构,遵循一定的法则。所谓“点画调匀,上下均平”“左缩右伸,画短直长”就是对书法形体构造很好的概括与归纳。当然,书法单纯地追求稳妥、均衡和秩序,易导致法度森严,压抑人的情感,束缚人的创造。因此,精神上的审美追求构成了书法创作中的另一个重要内容。‎ 自书法艺术产生以来,历代书家都强调书法创作是情感的抒写过程,是对自然理想化的摹写。他们在书法临摹与创作过程中,注重心灵的感受和精神的追求。据《周易•系辞下》载:“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仰天”与“俯地”作为一种传统文化思维,深刻地影响着中国历代书家的文化性格特征,甚至直接被用来作为书法审美的基本原则。从汉唐时期开始,书法又始终围绕着“载道”这个轴心。《说文解字》云:“文字者,经艺之本,王政之始,前人所以垂后,后人所以识古。故曰本立而道生,知天下之至啧而不可乱也。”这是中国文字独有的精神审美所在。‎ 中国古代书家在创作中灌注了精神上的寄托,企图以此获得心灵上的自在。他们在作品中追逐书法个性的张扬,试图达到用语言无法形容的精神境界。如钟繇的《宣示表》结体自然,沉雄浑厚;陆机的《平复帖》古朴秀美,潇洒随意;王羲之的《圣教序》风流高华,俊逸清新;米芾的《蜀素帖》不激不励,雍容大雅;王铎的《草书诗卷》恣肆奇崛,参差错落……所有这些伟大作品,无不以意蕴深醇、风规自远感染并浸润着我们。‎ ‎(取材于罗中玺的《书法的审美意识与评判标准》)‎ 材料二 当代书法是从传统文化的“断层”“决裂”中走过来的。传统士阶层的消亡,社会文化土壤的改变,促使书法与其实用性逐渐剥离,使其艺术性更显纯粹。20世纪以来,殷墟甲骨、武威木简、楼兰文书、敦煌经卷等丰富的书法文物的出土,改变了传统书法史的叙述,也改变了书法审美、书法品评的标准。在此背景之下,“民间书法”“艺术书法”“学者书法”“现代书法”等流派纷纷登场。随着东西方文化的不断碰撞、交流与相互影响,加上全球一体化的潮流,古老的中国书法即使再“艺术”,也不能关起门来无视“窗外的风景”。何况,中国文化向来具有极大的包容性,它有吸收、融合一切外来文化的气度与能量。一些当代中国书法作品在装饰装潢等方面就汲取了西方艺术的灵感。这些既是传统的书法艺术在当代的境遇,也是书法品评标准“多元化”的表征。‎ 虽然“多元化”是当代书法的一大特征,但书法品评也存在着共同的标准,那就是品评的“视觉化”。“视觉化”将依附于书法中的非书法因素(如创作者的道德情操、社会影响等)进一步剥离,可以说是更“本体化”了。“视觉化”特征的不断强化是基于这样一个不争的客观事实,即展览成为当代书法创作与审美的主导力量,书法艺术已经从传统的书斋式进入了现代展厅式的艺术语境。在书斋语境下的书法品评,注重的是作品与作者的合一,甚至更关注作为创作主体的人的因素。例如,在领会了颜真卿视死如归、为国捐躯的精神之后,再来欣赏他的书法作品,会更深入地体会到其中大气磅礴、雄浑豪迈的气势。但是在展览语境下,作品是首要的,甚至是唯一的因素,人的因素隐逸于作品背后。而且更多时候观者与作者是分离的、陌生的,观者只对作品品评,可以说是针对作品的纯形式品评。尤其在竞赛性展览中,品评是通过作品而认识人的。‎ ‎“视觉化”带来的另一个改变是书法作品欣赏方式的变化。传统书斋式的书法欣赏与品评大多是文人间的展玩、交流,对其展玩的过程更感兴趣,书法作品仅仅是其中的一个媒介。例如,古人欣赏手卷的方式是从右往左看,如同我们阅读古书一般。观看时每次从圆形木轴那侧展开,看过的部分暂时先松散地卷在手卷的木条周围,欣赏时每次展开约一臂的长度。在欣赏完之后,观者需要从后往前、一段一段地将手卷再卷回去。当然他完全可以只是迅速而机械地回卷一遍,但有些鉴赏家更喜欢在回卷的过程中从左到右反向欣赏一遍,且不时地停下来回顾一些特别有意思的细节。现代展厅语境下的书法品评则是“看图式”的,观众对作品一览无遗,并没有机会亲自展开作品慢慢欣赏。当代书法品评与展览关系紧密,学书之人莫不口言展览。展览的兴起,评选机制的逐步完善,更加突出了品评书法以作品说话的特征。‎ 总之,当代书法品评标准的“多元化”与“视觉化”推动了当代书法的发展,但也带来了一些弊端。近年来在重要书法展评中,多次强调了对貌似个性张扬实则书写技能低劣的“丑书”的批判;利用高科技手段丰富了书法作品欣赏的方式;增加了现场面试作者的要求,重新强调了对作品背后人的因素的重视……可以说,传统书法品评正在做当代的回归。‎ ‎(取材于梁文斌的《书法品评的标准问题》)‎ 1. 根据材料一,下列对古代书法家的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 魏晋南北朝时期书法家的艺术成就远不如唐宋以来的众多书法家。‎ B. 中国古代书法家在现实中饱受压抑,企图以书法获得心灵自在。‎ C. 中国古代书法家个性张扬使作品达到了语言无法形容的精神境界。‎ D. 中国古代书法家创作了诸多特色鲜明、意境深厚、风格高远的作品。‎ 2. 根据材料二,下列对当代书法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 当代书法因为社会文化的改变已经失去了它的实用价值。‎ B. 当代多种书法流派出现与书法文物的新发现密切相关。‎ C. “展厅式”的书法品评决定了当代书法艺术走向“视觉化”。‎ D. 在书法品评标准多元化的背景下出现了技法低劣的“丑书”。‎ 3. 欣赏当代书法作品应该遵循怎样的原则?请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分条概括。(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15分)‎ 解读凉州 ‎①离开兰州,我乘上汽车,直奔武威——古称凉州的边塞名城。时值阳春四月,我离开故城济南时已是春色酽酽、绿意沸腾了,而这里却是一派边塞景象:左边是霸气粗豪的祁连山,白雪冠顶,渗透出一缕缕凛凛寒气;右边是雄浑苍莽的龙首山,呈现出一抹冷漠的灰黄。看不见山泉流水,听不见莺歌燕语,稀稀落落的村庄里偶尔传来一两声鸡鸣犬吠,传递出一缕生命的气息。天地间一片旷达的静寂,一片枯涩的静寂。‎ ‎②汽车穿行在河西走廊,历史的密码从时间隧道里蹦跳出来,扑落在大脑的屏幕上……‎ ‎③两千多年前,张骞途经古凉州,出使西域,开辟了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以河西走廊为核心的古凉州地带便成为中原通往西域及中亚、西亚的重要通道。在这条历史通道上,作为丝路重镇的武威,见证了丝绸之路上无数的历史变迁和美好梦想的时空流转,而历史变迁中沉淀孕育的凉州文化,成为丝路文化融汇的结晶和典范。‎ ‎④秦汉之际,匈奴在中国北方崛起,从汉高祖刘邦到汉景帝,数十年间没有力量与匈奴抗衡,只好采取和亲政策,以缓和边境危急。到了汉武帝时,这位有囊括四海之志的一代君王,决心要开疆拓土,疏通丝绸之路,连续派卫青、霍去病、李广出击河西走廊。骠骑将军霍去病首战告捷,一举击垮了匈奴休屠王,占领河西走廊东端。为了纪念这场战争的胜利,此战场被命名为武威。汉武帝在河西走廊开设郡县,武威郡即凉州刺史的治所,这样,武威便有了凉州的别称。‎ ‎⑤到了唐朝初年,河西走廊先后被匈奴人的后裔突厥和吐蕃、吐谷浑割据。唐王朝建立后一百多年中,与西北少数民族发生了多次战争,大都是以凉州为根据地进行的。整整一个唐朝,在丝绸之路上进行了上百次的大战役,前后三百年,前仆后继,为开拓这条人类文化的运河、中西友谊之路,付出了极大的代价。‎ ‎⑥在唐朝国力极度强盛时,西域诸国与大唐的关系进入了政治、经济、文化艺术水乳交融的阶段,凉州作为河西走廊的桥头堡,自然也达到了繁华鼎盛时期。那时,凉州的知名度极高,仅次于都城长安。凉州词、凉州乐、凉州伎舞,风靡全国。温子升描述当时凉州的繁华景象:“车马相交错,歌吹日纵横。”由此可见盛唐时期这西北边塞重镇一幅歌吹喧天、文化葱茏的画面。‎ ‎⑦我知道,凡是文化名城,街巷里总是要飘曳着文化人的衣袂。王之涣、王维、高适、岑参、李益……多少诗人钟情凉州,用生命和卓越才华写下了中国文化史上流韵千古的凉州词,让凉州这座边塞小城在唐诗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形象。‎ ‎⑧在凉州活动时间最长的是高适和岑参。高适二十岁时在长安求仕不遇,经人举荐混了个县尉,是官吏中最低的一级。“拜迎长官心欲碎,鞭挞黎庶令人悲”,他毅然辞职,投奔河西节度使哥舒翰幕府做掌书记,驻守凉州。凉州虽然没有江南的杏花春雨、烟柳画舫,但这里边风浩浩,大漠茫茫,山岭峻拔,戈壁旷大,他在这里度过一段充满审美体验的浪漫人生。无独有偶,岑参也是二十岁时到长安求仕不遇,“诗赋满书囊,胡为在战场?” 满腹诗书,经天纬地,在京都却不能施展,只好另辟蹊径,投笔从戎,仗剑出塞。“风萧萧兮夜漫漫,琵琶一曲肠堪断”,“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这首《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写出了凉州的繁华,胡人云集,琵琶声喧。书剑飘零的诗人,在前线与老友相会,热酒冷梦,吟诵如潮。这不是江南才子的浅斟低吟,而是军旅诗人的狂饮浪醉。也只有边塞重邑凉州,那边月凄清、风沙萧萧、战马嘶鸣的大景象,大氛围,才能酿就这一腔豪迈悲壮的诗情!‎ ‎⑨我在武威的街巷里寻寻觅觅。青砖斑驳的鸠摩罗什【1】‎ 古塔,古色古香的城门钟楼,出土铜奔马的擂台,气宇轩昂古树千章的孔庙,还有稀世珍宝的西夏碑【2】……边塞古城仍保留着一角静谧和肃穆,展示着这片土地的厚重。漫步街头,触目所及,更多的是高楼、绿树、宽街、阔路,一爿爿商店、酒肆、咖啡馆、网吧、舞厅,人影飘动,熙熙攘攘。流行歌曲在大街小巷横冲直撞,却不闻胡人的琵琶羌笛;舞厅里传来舞曲强烈刺人的节奏,却不见凉州乐伎婀娜优雅的舞姿,没有凉州曲的悲怨苍凉,没有凉州词的雄沉宏阔,更没有“此时秋月满关山,何处关山无此曲”的场景。一切远去了。‎ ‎⑩造物主早把一段盛世的历史撕下来深深地埋葬在时间的泥土里,它还能萌发出新的故事、新的传奇吗?‎ ‎⑪我走向郊野。高邈深邃的夜空,满天晶莹闪烁的星斗,裹着寂寞裹着孤独的祁连山,依然呈现出狂飙卷澜般的雄姿,庄严、沉郁,每一座山峰都高贵地矗立着,平静而肃穆,从容而大度。望着远处隐隐的长城、烽燧、垛堞,还有身后的边城,我肃然起敬。感谢武威,感谢古凉州,我应该脱帽叩首。是凉州这个伟大的支撑点,支撑着汉唐历史的一页苍穹,支撑起中华民族一个辉煌的时代。凉州,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明史中,有谁能像你一样既有镞矢如雨、战马长啸的战争画卷,又有汹涌的诗情、滂沛的乐章以及那充塞天地之间的至大至刚的浪漫主义情怀呢!‎ ‎(取材于郭保林同名散文)‎ 注释:1、鸠摩罗什:东晋时期后秦高僧,生于西域龟兹国,曾在凉州生活17年,弘扬佛法。‎ ‎2、西夏碑:即“重修护国寺感应塔碑”,是迄今所见保存最完整、内容最丰富、西夏文和汉文对照字数最多的西夏碑刻,原置凉州大云寺。‎ 1.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汉唐时同西北民族的征战,护卫了国家西北边境,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凉州文化的发展。‎ B. 鼎盛时期的凉州知名度极高,既是有“桥头堡”作用的边塞重镇,又是瑰丽的诗词歌舞之城。‎ C. 诗人们钟爱凉州,因为这里景致雄浑阔大,激发他们吟咏出大境界、大悲壮,一吐胸中块垒。‎ D. 时代的变迁已经改变了凉州的面貌,作者认为武威已经很难再创造出新的故事、新的传奇。‎ 2. 第⑨段中,作者说武威的街巷里有“青砖斑驳的鸠摩罗什古塔,古色古香的城门钟楼,出土铜奔马的擂台,气宇轩昂古树千章的孔庙,还有稀世珍宝的西夏碑”,又说“一切远去了”,你认为这样说矛盾吗?作者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6分)‎ 1. 请结合全文内容,概括“凉州文化”的内涵并做简要解说。(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0-15题。(共6小题,21分)‎ 佚之狐,郑人,佚之俅之子也。狐少善思辩,多才识。为幕僚,常得郑君宠之。‎ 晋侯、秦伯围郑,郑危在旦夕。狐求见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 武使秦,秦晋师还,郑遂安。郑伯欲厚赏武。狐闻之,言于郑伯曰:“武,舌辩之士,以口舌退师,功高莫大,厚赏,理也;然,武终为隐者之徒,非臣举之,终老亦未见其名,何功之有?窃以为当赏者,臣也。”郑伯愕然,赏之。‎ 异日,村夫有拜于郑廷者,郑伯迎之。问之,乃烛之武之兄文也。文曰:“君恩四海,天下惠之,万民之幸也。武以口舌还军秦晋,三军不能敌,厚赏以利郑也。然,家有老母,八旬又三,日必侍之。武往说师,老母系之,臣昼夜侍母,目不交睫,亦宜赏之。况武本不欲说秦,臣数劝方为之也!”郑伯赏之。‎ 未几,宫廷左右及三军将士上书求赏者络绎不绝,郑哗然。晋闻之,复攻之,郑危矣。‎ 史臣曰:“郑危而遂安者君明而士贤也郑安而复危者赏功之过欤抑邀功妒贤欤”‎ 2. 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是( )(3分)‎ A.郑危而遂/安者君明而士贤也/郑安而复/危者赏/功之过欤/抑邀功/妒贤欤 B.郑危而遂安者/君明而士/贤也/郑安而复危者/赏功之过欤/抑邀功/妒贤欤 C.郑危而遂/安者君明/而士贤也/郑安而复/危者赏/功之过欤/抑邀功妒贤欤 D.郑危而遂安者/君明而士贤也/郑安而复危者/赏功之过欤/抑邀功妒贤欤 3. 下列对古代文化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左传》是我国第一部编年史著作,相传为左丘明所作,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B.子,古代对男子的美称,如孔子,孟子;也用以尊称对方,如《烛之武退秦师》中的“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中的“子”。‎ C.三军,周制,诸侯大国三军。中军最尊,上军次之,下军又次之。后为军队的通称,如"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D.晋侯、秦伯指晋文公和秦穆公,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后代爵称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 1. 对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秦晋既还,郑遂安       还:撤军。‎ B.君恩四海,天下惠之         惠:得到恩惠。‎ C.厚赏以利郑也            利:利益。‎ D.武往说师,老母系之     系:挂念。‎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下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言于郑伯曰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B.郑伯愕然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C.乃烛之武之兄文也       使杞子……戍之,乃还 D武以口舌还军秦晋       越国以鄙远 14.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因为烛之武劝退秦师有功于国,郑伯打算重重地奖赏他,可是这一奖赏刚有动议,就引起了来自各方面的连锁反应。‎ B.佚之狐凭借自己是老臣,德高望重,平时对郑伯尊重有加,觉得这次举荐烛之武有功,要奖赏,首先应该奖赏自己。‎ C.烛之武的哥哥烛之文认为自己在侍奉老母亲、劝说烛之武面见秦君退秦师有功,应该得到奖赏;其他大臣也想分功。‎ D.史臣认为,导致郑国从安定陷入危局的原因并不是郑伯设立奖项,而是郑国上下抢夺别人的功劳嫉贤妒能的风气。‎ 15. 翻译下列句子。(6分)‎ ‎(1)非臣举之,终老亦未见其名,何功之有?‎ ‎ ‎ ‎(2)况武本不欲说秦,臣数劝方为之也!”‎ ‎ ‎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两首杜甫的诗,完成下面题目。‎ ‎【甲】‎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乙】‎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注】①剑外:剑门之外,泛指蜀中地区。②蓟北:河北北部地区,安史之乱时叛军的根据地范阳一带。‎ 16. 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 甲诗开篇即写眼前之景:虽山河仍在,可城破国陷,一片荒凉衰朽景象。一个“破”字,令人触目惊心;一个“深”字,让人满目凄然。‎ B. 甲诗尾联写诗人忧愁渐深,头发愈少,简直连簪子也别不上。这种愁情是诗人与亲人书信中断,思念亲人所致。‎ C. 甲诗全诗由景及情,情景交融,感情深沉;含蓄凝练,充分体现了诗人“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D. 乙诗抒写诗人情感时运用了神态描写和动作描写的手法。‎ ‎17.甲诗写于安史之乱开始时,乙诗写于安史之乱结束时,两诗都写到了“泪”,请分析它们各自蕴含的情感。(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8. ‎①参观了“伟大的变革——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展览”,同学们深受鼓舞,纷纷引用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中的“ , ”来表达锐意进取、勇于拼搏的壮志豪情。‎ ‎②诗歌如一壶香茗,芬芳了四季,诗意了人生。微雨润深巷,我们同白居易一同体味“乱花渐欲迷人眼”的盎然;夏意醉琅琊,我们随欧阳修感受“ ”的清凉;秋韵满湘江,我们与毛泽东同享“ ”的生机;冬雪飘边塞,我们和岑参共赏“ , ”的春意雪景。‎ 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1题。‎ 文物是历史的“活化石”,是传承文化最好的物质载体,生动体现着祖先创造的优秀传统文化,‎ ‎ 着古人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让文物“活起来”,发挥出更大的价值,作为文物收藏的博物馆 。在中国的博物馆拥有的文物资源极为丰富,应广泛探索让文物发挥更大作用的方式和方法。故宫博物院利用曾是明清皇宫这一 的优势,开发出系列文创产品,他们的思路值得其他博物馆借鉴。通过旅游放松心情、释放压力,在旅游中增加对各种文化的了解,已成为当下流行的一种生活方式。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文化使旅游的品质得到提升,旅游使文化得以广泛传播,( )。博物馆深厚的文化底蕴 了游客对文化旅游产品的需求,日渐成为国人的热门旅游目的地,“文化热、旅游火”成为了一个最鲜明的特点。‎ 19.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蕴含 责无旁贷 得天独厚 契合 B.蕴藏 责无旁贷 天时地利 契合 C.蕴含 义不容辞 天时地利 迎合 D.蕴藏 义不容辞 得天独厚 迎合 20.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文化的大趋势是和旅游产业融合成为一体 B.旅游的大趋势是和文化产业融合成为一体 C.文化和旅游的产业融合成为了不可阻挡的大趋势 D.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的大趋势已经势不可挡 21. 对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拥有极为丰富的文物资源的中国博物馆,应广泛探索让文物发挥更大作用。‎ B.在中国的博物馆拥有极为丰富的文物资源,应广泛探索让文物发挥更大作用。‎ C.在中国博物馆极为丰富的文物资源,应更广泛探索让文物发挥更大作用的方式和方法。‎ D.中国的博物馆拥有极为丰富的文物资源,应广泛探索让文物发挥更大作用的方式和方法。‎ 22.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字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3分)‎ A.追溯(sù) 隽(jùn)永 挑大梁(tiǎo) 返璞(pú)归真 B.信笺(qiān) 洗漱(shù) 一溜(liù)烟 恪(kè)守不渝 C.寥廓(liáo) 蕴藉(jiè) 一刹(chà)那 泥古不化(nì)‎ D.整饬(chì) 框(kuàng)架 病恹恹(yāng) 心无旁鹜(wù)‎ 23. 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3分)‎ A. 我刚姑姑家坐下来,她就有事失陪了,我只好无聊地翻翻闲书,看看电视。‎ B. 这么珍贵的书您都毫不犹豫地借给我,太感谢了,我会尽快璧还,请您放心。‎ C. 这种壁纸是最近才研制出来的,环保又美观,贴在您家里会让寒舍增色不少。‎ D. 我们夫妇好不容易才得了这个千金,的确放任了些,以后一定对她严格要求。‎ 24. 下面律诗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3分)‎ ‎①总为浮云能蔽日 ②凤去台空江自流 ③吴宫花草埋幽径 ④三山半落青天外 ‎⑤晋代衣冠成古丘 ⑥长安不见使人愁 ⑦凤凰台上凤凰游 ⑧一水中分白鹭洲 A.②⑦①⑥⑤③④⑧ B.⑦②③⑤④⑧①⑥ C.⑦②④⑧⑤③①⑥ D.①⑥③⑤⑧④⑦②‎ 四、作文(60分)‎ ‎2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英雄”一词在古典诗词中经常出现,如杜甫《蜀相》“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呼唤英雄成了那个时代的声音。英雄是国难当头挺身而出,见义勇为舍己救人,坚守正道宁死不屈,忧国忧民心系天下,扶贫济困声援弱者,艰苦奋斗攻克科技难题,精益求精铸造大国重器,坚守平凡岗位几十年如一日的人……‎ 而今,时代变迁,有人说,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还有人说,这是一个没有英雄只有偶像的年代。‎ 当今的时代还有英雄吗?对此,你有怎样的感触和思考?请就此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语文答案 ‎1.B ‎ ‎2.C 对应的是“富二代、官二代无疑……所谓‘贵’也不过停留在人生的浅表”,分析这一句的意思,可判断出C项中“一定是时代的‘贵子”’的说法过于武断,故C项错误。‎ 3. C 从第④段最后一句话可知,由网络构成的“强大朋友圈”为寒门青年走向成功提供了强大的社会支持力量,因而寒门青年是“具备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的,所以C项错误。‎ ‎4. D A项,“魏晋南北朝时期书法家的艺术成就远不如唐宋以来的众多书法家”错误。结合“汉字发展至魏晋南北朝时期,书法创作已成为中国文人的自觉常态,出现了以王羲之、王献之父子为代表的书法家群体。历经唐宋元明清时期,欧阳询、颜真卿……等众多书家群星灿烂,他们留下的作品也成为后世临摹和借鉴的典范”分析,“也”说明前面所说的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书法家同样取得很高的成就,故“魏晋南北朝时期书法家的艺术成就远不如唐宋以来的众多书法家”错误。‎ B项,“中国古代书法家在现实中饱受压抑”错误。结合“中国古代书家在创作中灌注了精神上的寄托,企图以此获得心灵上的自在。他们在作品中追逐书法个性的张扬,试图达到用语言无法形容的精神境界”可知,这里只是强调书法家对精神的追求,但无法看出他们“在现实中保守压抑”,故选项中“中国古代书法家在现实中饱受压抑”于文无据。‎ C项,“作品达到了语言无法形容的精神境界” 错误。结合“他们在作品中追逐书法个性的张扬,试图达到用语言无法形容的精神境界”分析可知,原文是试图达到。‎ ‎ 5. A (“已经失去了它的实用价值错误。结合传统士阶层的消亡,社会文化土壤的改变,促使书法与其实用性逐渐剥离,使其艺术性更显纯粹“分析,原文是说促使书法与其实用性逐渐剥离,并没有说已经失去了它的实用价值。)‎ 6. ‎(1)既要注重欣赏字的形体结构,也要关注作品蕴含的心灵感受和精神追求。(2)既可以在展览中作“看图式”欣赏,也可以借鉴传统书斋中的“展玩式”欣赏。(3)要注重作品与作者的合一。‎ ‎7. D(“作者认为武威已经很难再创造出新的故事、新的传奇”说法过于绝对,原文说“造物主早把一段盛世的历史撕下来深深地埋葬在时间的泥土里,它还能萌发出新的故事、新的传奇吗?”,用的是问句,表达不确定的语气。故选D。 ) ‎ ‎8. 不矛盾。文中写到武威的街巷里保留了“古塔”“城门”“钟楼”等历史 遗迹,但是古凉州苍凉雄浑的意境、英雄主义的气质和多姿多彩的文化艺术却早已远去。作者用这种看似矛盾的写法,表达了对古凉州文化即将沉寂的惋惜和忧思。 ‎ ‎9. 凉州文化内涵:①开拓进取、英雄无畏的精神 ②融合荟萃、包容共举的心胸 ③建功立业、悲壮豪迈的诗情。结合文章相关内容解说,如:汉武帝夺取河西走廊、唐代多次战役,打通、开拓丝绸之路;与西域少数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方面的交融,至今保留多种文化共存的遗迹;凉州词是诗人们用生命和心血创作的诗篇,在中国文化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10.D ‎11.A(“叙事详备”限定不可少)‎ ‎12..C项,利:对……有利。‎ ‎13.A项都是介词“对”。B项形容词词尾“的样子”,连词“然而”。C项助词“的”,代词“他”。D项介词“凭借”,连词同“而”。故选A。‎ ‎14.B项,“凭借自己是老臣,德高望重,平时对郑伯尊重有加”无中生有。‎ ‎15(1)要不是我推荐,他最终也不会显露名声,有什么建立功劳的机会呢?‎ ‎(2)再说烛之武本来不愿意去劝退秦国军队,是我多次劝说他才去退秦军的!‎ ‎【译文】佚之狐,郑国人,是佚之俅的儿子。佚之狐年轻时擅长思考和辩论,才识很多。担任幕僚,经常得到郑国国君的赏识。晋侯、秦伯围攻郑国,郑国危在旦夕,佚之狐求见郑伯,说:"国家面临危险,如果派烛之武去拜见秦君,秦国的军队一定会撤退的。"郑伯听从了佚之狐的建议。烛之武出使秦国,秦晋联军撤回之后,郑国于是得到了安宁。郑伯打算重重地奖赏烛之武。佚之狐听到这件事之后,对郑伯说:“烛之武,是个善于舌辩的士人,凭借三寸不烂之舌劝退了秦国的军队,辛勤劳苦,功绩很大,受到重赏,这是上天的法则;然而,烛之武终归属于隐士的一类,要不是我推荐,他最终也不会显露名声,有什么建立功劳的机会呢?我私下里认为应当受到奖赏的是我。”郑伯显出吃惊的样子,奖赏了佚之狐。 学#科网 第二天,有位村夫到朝堂参拜,郑伯迎接了他。问他何人,原来这人是烛之武的哥哥烛之文。烛之文说:“皇上的恩惠遍及四海,天下的人都得到恩泽,这是全国百姓的荣幸。烛之武凭借三寸不烂之舌使秦晋军撤回,即使是三军也敌不过他,对他重赏对郑国有利。然而,家里有老母亲,已经83岁了,每天必须有人侍奉。烛之武去劝说秦国撤军,母亲天天记挂在心,我日日夜夜守在母亲身边,眼睛都不眨一下,也应该受到奖赏。再说烛之武本来不愿意去劝退秦国军队,是我多次劝说他才去劝退秦军的!”郑伯奖赏了这位村夫。‎ 没过多久,郑伯身边的人和众大臣上书请求得到奖赏的人络绎不绝,郑国国内一片喧哗。晋君听说这件事,趁机来攻打郑国,郑国又陷入危险的境地。‎ 编者说:“郑国从危局到安定,是皇上圣明与臣属贤能的结果;郑国从安定到再度陷入危局,是奖赏功臣的过错,还是夺取别人功劳嫉贤妒能的过错呢?”‎ ‎16.B 这种愁情既包括对亲人的思念,也包含国破家亡、离乱衰老的伤痛。‎ ‎17.甲诗中的眼泪是因为诗人看到国家沦丧,城池破败,百姓离散,到处一片衰朽景象,内心无比伤痛悲愤而伤心垂泪,这泪是伤心之泪。 乙诗中的眼泪是因为诗人听到官军取得战争胜利消息后,内心无比激动和喜悦而落泪,这泪是欣喜之泪。‎ ‎18.到中流击水 浪遏飞舟 佳木秀而繁阴 万类霜天竞自由 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 ‎19.A 蕴含:包含。蕴藏:蓄积而未显露或未发掘。语境重在“含”而非“藏”,应填“蕴含”。责无旁贷:自己的责任,不能推卸给别人。强调的是“责任”。义不容辞:道义上不允许推辞。强调的是“道义”。语境中博物馆应具有相关“责任”而非“道义”,应填“责无旁贷”。得天独厚:独具特殊优越的条件,也指所处的环境特别好。天时地利:指有利的自然条件。语境中的不是“自然条件”,故不用“天时地利”,应填“得天独厚”。契合:符合;合得来,意气相投。迎合:有意使自己的言语或举动适合别人的心意。根据语境,应填“契合”。‎ ‎20.C (括号前文已提示“文化是……,旅游是……;文化使旅游……,旅游使文化……”,所以应填入的语句应与“文化与旅游融合”相关,与此同时,作为总结的语句,其主语中心语应为“产业融合”。综上所述,衔接最恰当的为C项。)‎ ‎21.D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语病在于“文物资源应探索方式和方法”主谓搭配不当,句子的主语应为“中国的博物馆”,所以应将前句改为“中国的博物馆拥有极为丰富的文物资源”。且滥用介词“在”,造成语意不畅。综上所述,修改最恰当的为D项。)‎ ‎22.C(隽(jùn)永—juàn,信笺(qiān)—jiān,病恹恹(yān)心无旁鹜—心无旁骛。)‎ ‎23.B(A项,“失陪”一词应是自己不能陪别人时的客套语。C项,“寒舍”是称自己家的谦辞,不能用于别人家。D项,“千金”用于称对方的女儿,不能用于自己的孩子。)‎ ‎24.B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