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1.50 KB
  • 2021-06-03 发布

2019届二轮复习 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 作业(全国卷用) (18)

  • 12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19届二轮复习 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 作业(全国卷用)‎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昼 梦 杜 甫 二月饶睡昏昏然,不独夜短昼分眠。‎ 桃花气暖眼自醉,春渚日落梦相牵。‎ 故乡门巷荆棘底,中原君臣豺虎边。‎ 安得务农息战斗,普天无吏横索钱。‎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昼梦”有白日梦之意。诗人借用宰予昼寝的典故,含有自嘲和悲愤之情。‎ B.诗人白昼神态倦怠,贪睡不醒,主要原因是春日暖意融融、夜短困乏。‎ C.尾联体现诗人心系苍生,胸怀国事,与“安得广厦千万间”情怀相近。‎ D.本诗以“昼梦”为线索,先写昼梦之由,再写梦中所见所感,思路清晰。‎ ‎15.请从虚实角度简要赏析诗的颔联和颈联。‎ ‎【答案】14.B15.①颔联实写眼前春日桃花香暖、水边日落之景,颈联虚写梦中故乡的门巷已被荆棘掩没、中原君臣正被豺虎般强敌环伺的情景。‎ ‎②虚实相衬,用暖意融融的美好春景反衬家园荒凉、国事维艰的惨象,体现了诗人忧国思家之情。‎ ‎【解析】‎ ‎【14题详解】‎ 此题考核考生对诗歌综合分析的能力。常见的错误有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 ‎【15题详解】‎ 此题考核考生对诗歌表现手法的分析能力。题干明确了手法和答题范围,要求学生从虚实的角度分析诗歌颔联和颈联。颔联是诗人亲眼所见之景,春日桃花香暖、水边日落让诗人昏昏如梦。颈联就是诗人梦中所见之景,故乡的门巷已被荆棘掩没、中原君臣正被豺虎般强敌环伺,这是虚写。所见美好,梦境凄惨,两相映衬,表达了诗人忧国思家之情,增加了诗歌的内涵,深化了作者的感情。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根据诗歌内容判断手法,再结合诗句分析手法,最后分析手法在表情达意、营造意境、表现主旨等方面的作用。‎ ‎【点睛】小题2:虚实结合就是把抽象的述说与具体的描写结合起来,或者是把眼前现实生活的描写与回忆、想象结合起来。关于虚实的重要作用,清朝唐彪在《读书作文谱》中说得很精辟:“文章非实不足以阐发义理,非虚不足以摇曳神情,故虚实常宜相济也。”鉴于诗词篇幅十分短小,容量有限,诗人谋求虚实结合,虚实相生,趣味、诗韵俱存,使其内涵丰富,外延无边。‎ 唐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它前两联写实,“收蓟北、涕泪满衣裳、却看、漫卷诗书”都是突然之间“喜欲狂”的生活真实!后两联写虚。诗人虽然此时身在异域,思绪早已鼓翼而飞,沿着涪江入嘉陵江,穿巴峡入长江,再出巫峡至襄阳,转向洛阳还故乡。诗人回家畅想曲的节奏轻快、和谐,地点转换让人目不暇接!此时杜甫的感情,如洪峰迭起,向前奔涌,一泻千里啊!假如没有这两句虚笔,一路实写到底,就难以表现诗人乍闻胜利消息时的喜极心情和急欲赶路返乡的愿望!此诗之所以被誉为“杜甫生平快诗”,关键之一在于虚实妙合!虚写尤不可缺,恰如王世贞《艺苑卮言》所云:“前疏者后必密,半阔者半必细,一实者一必虚。”‎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和卢明府送郑十三还京兼寄之什 孟浩然 昔时风景登临地,今日衣冠送别筵。‎ 醉坐自倾彭泽酒,思归长望白云天。‎ 洞庭一叶惊秋早,凄落空嗟滞江岛。‎ 寄语朝廷当世人,何时重见长安道。‎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开篇平易地引入正题,用“昔时”“今日”点明光阴已逝、物是人非。‎ B.诗人借用陶渊明的典故,以酒浇愁、长望天空来寄托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C.诗的结尾委婉地表达了诗人希图出仕,渴望“朝廷当事人”援引的心情。‎ D.诗通篇送人、抒怀,毫无精工雕琢的痕迹,不做作,全凭真情自然流出。‎ ‎15.诗的五、六两句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案】‎ ‎14.B15.作者居住在洞庭,不曾想又是一个秋天到来了,“惊”“早”二字充分地表达出诗人对时光流逝之快的惊叹;作者以落叶自比,仍滞留江岛,表达自己功名未成,漂泊失意之情。 学……&科网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诗的五、六两句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这是针对诗歌的局部设题,考生要分析五、六句所写的内容,然后结合全篇分析其中蕴含的情感。“洞庭一叶惊秋早,凄落空嗟滞江岛”,“洞庭”是诗人居住的地方,“一叶惊秋”是说诗人看到叶落而惊觉秋已到来,一年又要过去了;“嗟”,叹息,“滞”,停留,这是感叹自己依然滞留在这江岛之上,这两句句写洞庭湖上烟波浩渺,秋风袅袅,树叶纷然而落,面对萧萧落木,诗人空自于江岛之上慨叹时光已逝,人生已秋。由“叶落”而感受到年华的流逝,由“叶落”而想到自己的漂泊失意。考生围绕这些内容答题即可。‎ ‎【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考查范围很广,既有形象的鉴赏,如人物、景物、事物,也有语言的赏析,如炼字、炼句、诗眼、语言风格,还有表达技巧的鉴赏,如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也有诗歌内容的理解,如背景、题材、作者等。常见的设题误区主要有一下几个:意象意境分析不当,基础知识运用错误,词句解说曲解原意,主题情感分析不当,手法分析张冠李戴等等。解答此类题目,读懂诗歌是关键,要关注标题、作者、注释以及关键词等;审清题目要求,细读选项划出要点,即切分关键信息,最后正选排除巧妙用。‎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抓显情语。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或句子;②分析景语。注意按照“意象—→意境—→诗情”的思路去揣摩;③结合注解,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和创作风格。要注意平时积累一些诗人的相关材料,特别是对一些影响大、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重要的作家诗人更要留心;④了解古代诗歌类别和常见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要注意大多数诗歌表达的思想情并非单一,而是丰富复杂的;⑤注意积累古诗中的思想感情常用词语:欢快、愉悦、激动、烦闷、恬淡、闲适、欢乐、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纸鸢 王令①‎ 谁作轻鸢壮远观,似嫌飞鸟未多端。‎ 才乘一线凭风去,便有愚儿仰面看。‎ 未必碧霄因可到,偶能终日②遂为安。‎ 挟摇不起沧溟远,笑杀鹏抟似尔难。‎ ‎【注释】①王令,北宋诗人,为人正直敢言,有治国安民之志,但一生壮志未酬,贫病交加而死。②‎ 偶能终日,意指纸鸢之线易断,偶尔能在一天里始终飞于高处。‎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揣测放风筝的人放风筝以增添空中壮观景象的原因,是嫌弃飞鸟花样不够多。‎ B.三、四句写风筝挣脱线高飞,便有“愚儿仰面看”,诗人借此暗讽世俗之人的势利。‎ C.碧霄难至,风筝偶尔飞向高处便“遂为安”,好比暂居高位的小人志得意满的嘴脸。‎ D.作者没有从正面描写风筝的形状和色彩,以衬托、对比手法来表现风筝飞升之高。‎ ‎15.本诗中“笑杀鹏抟”的纸鸢,与庄子《逍遥游》中嘲笑鹏的斥鴳形象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答案】14.B15.参考答案:本诗的纸鸢和《逍遥游》中的斥鴳都显得自大无知,但本诗中“笑杀鹏抟”的纸鸢,暂时高飞却嘲笑未能远飞的大鹏,这是一旦得势便嘲笑有志难伸之人的小人行径,而庄子《逍遥游》中斥 鴳不知自己也有所待,见识短浅。‎ ‎【解析】‎ ‎【14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B项,诗的第三、四句所写并非“风筝挣脱线绳飞天而去”,而是乘线凭风高飞的场景。故选B。 学……&科网 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 ‎【15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审清题干,然后 四、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利州南渡 ‎【唐】温庭筠 澹然空水对斜晖,曲岛苍茫接翠微。‎ 波上马嘶看棹去,柳边人歇待船归。‎ 数丛沙草群鸥散,万顷江田一鹭飞。‎ 谁解乘舟寻范蠡,五湖烟水独忘机。‎ ‎【注】利州:古郡名,治所在今四川广元老城。范蠡:字少伯,春秋时楚国人,从越王勾践二十余年,助勾践灭吴国,因与越王难共安乐而辞官乘舟离去,泛于五湖,莫知所终。‎ ‎14.下列对这首诗尾联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借范蠡的典故,表达诗人欲急流勇退,放浪江湖的愿望。‎ B.暗示自己浩然有归隐之志,实际上是失意后的无奈之语。‎ C.自己纵有淡泊遗世,忘却俗念之志,可没有人能够理解。‎ D.前三联均是实写,尾联展开联想虚写,但显得突兀生硬。‎ ‎15.对此诗,古人评论说“三四写渡头劳人,情意迫促”,“五六写人方争渡,禽鸟为之不安”;今人说它描绘了一幅“宁静而充满生机的利州南渡图”。你认为谁更有道理?为什么?‎ ‎【答案】‎ ‎14.D15.(1)古人的评论更有道理。“马嘶”可见人多声杂,“待船归”的人也心情急迫,故而“群鸥”不安惊起,可见江边渡河的情景并不宁静;诗人至“斜晖”“苍茫”之时还在一片喧哗中汲汲皇皇等着渡船,可见其在纷纷扰扰中忙碌,内心并不宁静而是无比厌倦;正因为诗人感到厌倦,所以他想像范蠡一样忘却俗念,这样心境中写出的诗自然难以说“宁静而充满生机”。‎ ‎(2)今人的评论更有道理。人马共渡,马儿扬鬃长鸣,自有情趣;候船的人在岸边柳树下歇着,十分平静;渡船经过,群鸥惊起,生动有趣;整个渡河的情景有动有静十分祥和;远山的“翠微”充满生机,“万顷江田”之上飞着的那一只白鹭,衬托出江边的清旷和寂静;看到这样一幅色彩清丽,栩栩如生,充满生机的画面,作者触景生情,自然想像范蠡一样忘却俗念,好好享受这“宁静而充满生机的利州南渡图”。‎ ‎【解析】‎ ‎【14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 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 ‎【15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对前人的评价或诗论进行再评价是一种开放性的题型,它自由性、综合性、创新性都较强,答题时着重在阐发理由,考生只要言之有理,均可得分。此类题,一般先引用前人或诗论中有关该诗在思想内容和表达技巧上的评论,然后要求你去判断(是否同意),并阐发理由。题干文字表述格式:前人评论(诗论引文)——要求判断(是否同意)——阐发理由(为什么)——要求(结合全诗)。颔联紧承上联,写人马急欲渡江的情形:渡船正浮江而去,人渡马也渡,船到江心,马儿扬鬃长鸣,好像声音出于波浪之上;未渡的人(包括诗人自己)歇息在岸边的柳荫下,等待着渡船从彼岸返回。这两联所写景物都是诗人待渡时岸边所见,由远而近,由江中而岸上,由静而动,井然有序。颈联写渡江,船过沙滩,惊散了草丛中成群的鸥鸟;回望岸上,江田万顷,一只白鹭在自由自在地飞翔。这一联巧用数量词,不但属对工稳,而且深化了诗境。群鸥栖息沙草之间,可见天时向晚,飞鸟归巢,所以万顷江田之上只有一鹭飞翔。这幅色彩鲜明的画面强烈地渲染了江边的清旷和寂静。可以选择古人的评论更有道理,也可以选择今人的评论更有道理。结合诗句内容分析,言之有理即可。‎ 五、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小题。‎ 采桑子·塞上咏雪花 纳兰性德 非关癖爱轻模样,冷处偏佳。别有根芽,不是人间富贵花。‎ 谢娘别后谁能惜,飘泊天涯。寒月悲笳,万里西风瀚海沙。‎ ‎【注】此词作于康熙十七年十月,诗人随驾北巡塞上时。‎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二句诗人直抒胸臆,表明自己喜欢雪花,在于雪花轻盈的形态,不在于雪花处在寒冷之地。‎ B.三、四句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写出了雪花与牡丹等人间富贵花的不同,表现雪花高洁的品性。‎ C.五、六句用典,悲叹东晋咏雪的才女谢道韫死后,再也无人怜惜雪花,雪花只落得漂泊天涯的命运。‎ D.整首词中诗人以雪花自况,托物言志,委婉含蓄地表达出诗人追求的至清至洁的精神境界。‎ ‎15.请简要赏析“寒月悲笳,万里西风瀚海沙”的妙处。‎ ‎【答案】14.A15.(1)视听结合,诗人以寒冷的月光和悲凉的笳声营造凄凉的意境,令人似有身临其境之感;(2)以景结情,凄冷的月光下,西风掀起万里狂沙,夹着漫天飞雪,吹向无际的大漠,让人感到置身其中的诗人孤独悲凉的心境,意境深远,情思绵长。 ‎ ‎【解析】‎ ‎【14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 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 ‎【15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赏析诗句的妙处,通常由三部分组成,诗句的内容,使用的手法,表达的效果及作用。答题模式基本是,该联(句)使用了什么手法,然后结合具体诗句内容一一分析其手法的具体表现,再次写使用该手法所传达出的效果,最后指出其表达的情感。“寒月悲笳,万里西风瀚海沙”,用大漠中、寒月下、悲笳声里的恶劣环境,增加了凄凉冷寞的氛围,以景结情,让这份相思羁旅的悲愁,融入寒月悲笳,浩荡西风,蔽日黄沙的龙荒瀚海之中。“寒月悲笳”,寒冷的月光和悲凉的笳声,视听结合,令人似有身临其境之感。‎ 六、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众人 王安石 众人纷纷何足竞,是非吾喜非吾病。‎ 颂声交作莽。岂贤,四国流言旦。犹圣。‎ 唯圣人能轻重人,不能铼两为千钧。‎ 乃知轻重不在彼,要之美恶由吾身。‎ ‎ 【注释】①莽:王莽,汉平帝时为大司马,时群臣奏言“大司马莽功德比周公”,一时“颂声并作”,王莽后篡汉建立新朝,民不聊生。②旦:姬旦,即周公,成王幼年即位,由周公摄政,其弟管叔、蔡叔等造谣攻击他。‎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众人”指普通人,兼指变法反对者,面对他们的纷纭议论,作者态度很镇定。‎ B.诗的第三四句用典,巧妙暗示自己的处境,直接点明贤圣标准,同时与尾句相呼应。‎ C.五六两句说只有品行完备的圣人才能正确评价衡量人,不会颠倒黑白混淆是非。‎ D.七八两句面对众人的批判,作者具有明确的立场和看法,由此可以看出其不凡的个性。‎ ‎15.面对非议,王安石的态度与屈原在《离骚》“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中表达的态度有何相近之处?请结合诗句说明你的理由。‎ ‎【答案】14.B15.都有坚守自己的信念追求的人生态度。面对“众人纷纷”,王安石不争辩,不担忧;尾联“乃知轻重不在彼,要知美恶南吾身”,更是集中表现出王安石面对非议,坚信人的美恶不在于众人的评价,而在于白己本身的德行,这与屈原感叹无人了解白己也没什么,只要自己内心保持高洁美好的态度接近。‎ ‎【解析】‎ ‎【14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 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 ‎ ‎【15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答题时要 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客舍悲秋有怀两省旧游呈幕中诸公①‎ 岑 参 三度为郎便白头,一从出守五经秋。‎ 莫言圣主长不用,其那②苍生应未休。‎ 人间岁月如流水,客舍秋风今又起。‎ 不知心事向谁论,江上蝉鸣空满耳。‎ 注:①大历四年(公元769年),岑参在嘉州刺史任满后滞留蜀中。由于戎泸间受乱军阻路,只好折回成都,此诗即作于成都客舍,此时离诗人去世仅四五个月的时间。②其那:那,奈何。‎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三度为郎”“一从出守”两句自叙平生,概括了诗人的仕途经历。这里说“三”是言其为多数,且与下文“五”字不重复。‎ B.颈联“客舍秋风今又起”,点出题目“客舍悲秋”,写出了诗人寄居成都客舍的情景,融凄凉的情感于萧瑟的秋景之中。‎ C.尾联“江上蝉鸣空满耳”,以景结情,动静结合,以动衬静。“空满耳”与杜甫《蜀相》“隔叶黄鹂空好音”的“空”都是“白白的,徒然”之意。‎ D.本诗为诗人在成都客舍向幕中诸公倾诉情怀之作,叙事抒情,感情深沉凄切,格调慷慨悲凉,读来不禁令人唏嘘长叹。‎ ‎15.本诗流露出作者哪些情感?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分条作答。‎ ‎【答案】14.C15.①抒发了诗人有济世之志,却壮志难酬的悲愤。“三度为郎”“一从出守”概括了诗人的仕途经历,饱含生平未得意的感叹。②体现了诗人不能得到“圣主”的重用,却能关心 “苍生”的忧国忧民的情怀。“长不用”指长期未被重用,但诗人的关注点在于“苍生”,百姓未能休养生息,安居乐业,诗人不安。③流露出诗人对时光流逝、年老体衰的悲叹。“便白头”“岁月如流水”“秋风今又起”三句悲叹时光流逝,也是悲叹自己年老体衰。④表现了诗人晚年的孤独寂寞。“心事向谁论”“蝉鸣空满耳”表现了诗人有满腹心事,却无处倾诉的凄凉。‎ ‎【解析】‎ ‎【14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综合考查对诗歌的鉴赏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仔细阅读原诗和所给选项,结合作者身世及写作背景做出判断。C项,“动静结合”“以动衬静”说法错误。不是以动衬静,应是借景抒情(或“以景结情”“融情于景”)。以“满耳”的蝉鸣衬托作者内心的孤寂;以秋蝉凄切的鸣声收束全诗,将作者的种种悲愁表达得淋漓尽致。故选C项。‎ ‎【15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解答时可逐句分析诗歌内容,然后归纳。开篇两句写 ‎【点睛】第2小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抓显情语。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或句子;②分析景语。注意按照“意象—→意境—→诗情”的思路去揣摩;③结合注解,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和创作风格。要注意平时积累一些诗人的相关材料,特别是对一些影响大、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重要的作家诗人更要留心;④了解古代诗歌类别和常见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要注意大多数诗歌表达的思想情并非单一,而是丰富复杂的;⑤注意积累古诗中的思想感情常用词语:欢快、愉悦、激动、烦闷、恬淡、闲适、欢乐、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八、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次韵裴仲谋同年 黄庭坚 交盖春风汝水边,客床相对卧僧毡。‎ 舞阳去叶才百里,贱子与公皆少年。‎ 白发齐生如有种,青山好去坐无钱。‎ 烟沙篁竹江南岸,输与鸬鹚取次眠。 ‎ ‎【注】①裴仲谋:名纶,黄庭坚友人,时为舞阳(今河南舞阳)县尉。②叶(shè):县名,黄庭坚于宋英宗治平四年(1067年)被任命为汝州叶县(今属河南叶县)县尉。‎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从题目可以看出,与诗人同岁的好友裴仲谋先寄赠他一首诗,他又依照原作的韵字与次序相和了这一首诗。‎ B.首句诗人回忆了过去与仲谋在春天的汝水河畔相会的情景,运用“交盖”的典故,不露痕迹,意蕴丰厚。‎ C.第二句写诗人曾经与仲谋在僧舍中对榻而卧,倾心交谈,与上一句一气贯通,表现了二人的深情厚谊。‎ D.颔联写出了二人居官之地相距很近,又同样年轻,可以时常通问。“贱子”与“公”一谦一敬,更表现了诗人对仲谋的看重。‎ ‎15.尾联的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案】14.A15.(1)尾联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江南竹林茂密的水岸,鸬鹚安详地休息,勾勒出一幅自然静谧的画面,寄寓了作者对江南的喜爱向往之情。(2)尾联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写出了自己还不如水鸟鸬鹚,能在江南的烟沙簧竹中悠闲自在的生活,表达了诗人郁闷不乐,想弃官归隐的心情。‎ ‎【解析】‎ ‎【14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 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 学……&科网 ‎【15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及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第一步,指出运用了哪种手法。第二步,分析怎样运用了这种手法。第三步,简析这种手法在塑造形象和表情达意中作用。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烟沙篁竹江南岸,输与鸬鹚取次眠”,借景抒情,江南竹林茂密的水岸,鸬鹚安详地休息,勾勒出一幅自然静谧的画面,寄寓了作者对江南的喜爱向往之情。他还不如水鸟鸬鹚能在江南的烟沙篁竹中悠闲自在地生活。黄庭坚任叶县尉县时很不得意。他初到汝州,即因“到官逾期”‎ ‎,被妆州长官富弼将他“下吏”。县尉要经常送往迎来,伺候上官,也使黄庭坚感到厌烦。表达了诗人郁闷不乐,想弃官归隐的心情。‎ 九、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太白山下早行,至横渠镇,书崇寿院壁 苏 轼 马上续残梦,不知朝日开。乱山横翠幛,落月淡孤灯。‎ 奔走烦邮吏,安闲愧老僧。再游应眷眷,聊亦记吾曾。‎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续残梦”“不知”状写诗人昏昏沉沉,浑然不察朝阳升起的情态,突出了出行之早。‎ B.颔联运用比喻的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出诗人早行时所见清幽之景:高耸乱山、淡淡落月。‎ C.尾联“眷眷”一词将诗人今日故地再游时那种依恋不舍、极为喜爱之情,真实地表达出来。‎ D.全诗主要运用了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既有实写,也有虚写,虚实相生,充满了生活情趣。‎ ‎15.诗的颈联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案】14.C15.手法:对比,将邮吏整日劳碌与老僧生活安静清闲两种生存状态进行对比。感情:①面对生活安静清闲老僧的愧疚,旨在表达诗人对其生活的向往。②表现了自己对仕途奔波中烦恼和劳累的厌倦。‎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 ‎【点睛】对于诗歌情感题,一般的考查方向有二,一是考查情感的体现方式,二是考查情感的内容。一般答题的时候,尽量两者都涉及。对于情感的把握,可以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可以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可以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可以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可以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可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故考生在答题的时候,应先借助题干明确考查的是哪个方面的内容,有无暗示。比如本题,抓住颈联中“奔走”和“安闲”很容得出是诗人是运用对比手法,再结合“烦”“愧”两个字,很容易得出本联抒发了诗人对仕途奔波中烦恼和劳累的厌倦,对老僧安静清闲生活的向往之情。‎ ‎ ‎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