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5.50 KB
  • 2021-06-03 发布

2018届一轮复习新闻训练(全国)(7)

  • 6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18届一轮复习 新闻 训练(全国)‎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阅读是一个民族持久的功课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原副局长邬书林访谈录 记者:“全民阅读”今天已经成为一股热潮。从2006年中宣部等八部委提出开展全民阅读活动至今已有10年。今天回过头来看,您认为我们做得怎么样?‎ 邬书林:我认为现在态势很好,中央重视,社会认同,民众参与,活动健全,经过10年努力,全民阅读有了非常坚实的基础。现在全国31个省700多个市都已开展了形式多样、民众广泛参与的阅读活动。阅读不仅仅是个人的事,阅读已经走进学校、社区、军营、农村,甚至高墙。江苏、湖北、深圳、辽宁等地先后完成了全民阅读的地方立法工作,确定了全民阅读在建设学习型社会中的法律地位,把全民阅读上升为法律法规,我认为这是一个标志性的重大进展。‎ 对一个民族而言,阅读是一项长久的文化工作,绝不是一时的。如何把全民阅读作为一项基础性、长期性的工作持之以恒地开展下去,需要好好总结10年来的经验。‎ 记者:您认为有哪些经验值得总结?‎ 邬书林:把全民阅读作为中华民族提升整体国民素质的重要工作长期不懈地抓下去,需要总结过去10年来的经验。我认为,首先要提高认识,要对阅读的功能、意义,阅读的本质给予进一步的认识。阅读的本质是通过阅读去借鉴、吸收和掌握前人已有的知识、经验与智慧。现在有很多人认为阅读主要是用来提升修养的,我觉得这不是阅读行为的本质。阅读的本质是要获取知识,在获取知识的基础之上有了生产生活及科学研究的能力,同时再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这两者并行不悖。‎ 今天我们要很好地用阅读这个工具来提升国民素质,用全人类的图书把中华民族武装起来,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打下坚实的文化基础、知识基础。‎ 记者:对于全民阅读的重要意义,现在社会和民众已有共识,那么国家、政府层面还需要做好哪些工作?‎ 邬书林:我们不是一般地提倡全民阅读,而是要把全民阅读持久深入、实打实地推进下去,这就需要做很多工作。这几年的“两会”,我都联合政协委员上交《关于尽快出台〈全民阅读促进条例〉的提案》,希望以法律法规的形式将推动全民阅读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进一步加强公共图书馆和农家书屋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创造读书条件。养成阅读习惯是一门科学,0~6岁是阅读的启蒙阶段,使儿童通过阅读养成阅读兴趣,从阅读中找到快乐;6~12岁的小学教育阶段是非常重要的,使孩子基本掌握阅读的方法;12~18岁是巩固阅读习惯,提升阅读水平的关键阶段。打好这三个基础,终身阅读才有可能实现,活到老学到老才有坚实的阅读习惯基础。专家学者要为整个国家提升阅读水平做好表率,同时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 记者: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李克强总理说到中国人阅读量不足有些国家的1/10。从近年调查情况来看,国民阅读率虽然在上升,但速度比较慢。您如何看待中国国民阅读率低的问题?‎ 邬书林:对这个问题要实事求是地看。首先,新中国成立初期,我们国家的文盲率是80%,改革开放初期是34%,最近这次人口普查统计显示是4%。解决阅读问题首先要解决文盲问题,我国的文盲问题才刚刚解决,国民阅读率不可能有多高。我坚信孩子的阅读率会越来越高。其次,现有的阅读率的统计指标还要进一步完善,要把图书馆的数据和其他形式的阅读数据也纳入其中。再次,我国的国民阅读率的确亟待提升。‎ 不过,现在信息技术的进步,特别是移动互联网技术为我们阅读提供了非常好的工具,通过手机、平板电脑等设备阅读的人数大增。我最近反复强调这个观点,不要以为通过手机阅读就不是阅读,不要以为通过电子阅读器阅读就不好。相反,新技术极大提升了阅读效能。美国所做的一项统计显示,网络时代科学家的阅读量比原来增长了25%,普通民众也增加了5%,因为不需要跑图书馆了,买书便宜了,看书更方便了。所以,既要重视传统阅读,更要关注现在信息技术条件下的阅读,两者并行不悖。我相信,随着阅读意识的提高,阅读设施的完善,阅读氛围的浓厚,我国国民阅读率一定会赶上先进国家的。‎ ‎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部分地区确定了全民阅读在建设学习型社会中的法律地位,把全民阅读上升为法律法规,邬书林认为这是一个标志性的重大进展。‎ B.邬书林认为,对一个民族而言,阅读是一项长久的文化工作,因此需要好好总结10年来的“全民阅读”的经验。‎ C.邬书林认为打好阅读的三个基础,终身阅读才有可能实现,活到老学到老才有坚实的阅读习惯基础。‎ D.邬书林认为中国国民阅读率低的历史原因是我国一直存在文盲问题,而解决这一问题经历了较长的过程,文盲问题才刚刚解决,国民阅读率不可能有多高。‎ 解析:选B B项强加因果。总结10年来的经验与阅读这项长久的文化工作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总结”只是为了更好地促进阅读。‎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邬书林认为全民阅读经过10年的努力有了坚实的基础,无论是国家重视程度,还是全民参与程度,都有了很大的进步。‎ B.邬书林在总结经验时主要从对阅读本质的理解和认识上做出了总结,认为阅读主要是用来提升人的修养的。‎ C.记者由李克强总理在“两会”上说的“中国人阅读量不足有些国家的1/10”切入问题,准确恰当,并且突出了时效性和针对性,容易引起被采访者的重视。‎ D.邬书林认为移动互联网技术改变了人们的阅读方式,新技术极大提升了阅读效能,随着信息技术条件下的阅读的进一步发展,我国国民阅读率一定会超过先进国家的。‎ E.记者与被采访者邬书林就全民阅读的情况以及经验等问题展开了访答,对相关问题进行了较全面的探讨,引人深思。‎ 解析:选AE B项,“认为阅读主要是用来提升人的修养的”这一表述有误,从原文“现在有很多人认为阅读主要是用来提升修养的,我觉得这不是阅读行为的本质”来看,邬书林不认同这一观点。C项,“容易引起被采访者的重视”说法武断绝对。D项,“一定会超过”曲解文意,原文是“一定会赶上”。‎ ‎3.邬书林提出了阅读的本质是获取知识,而非提升修养。阅读此文后,联系你的阅读经历,举例说明你对他这一观点的看法。‎ 答:  ‎ ‎ ‎ ‎ ‎ 答案:(示例一)阅读的本质是获取知识。通过阅读借鉴、吸收和掌握前人已有的知识、经验与智慧。如《红楼梦》一书,书中涉及交往礼仪、服饰穿戴、诗词歌赋、医药药理等内容,通过阅读我们可以从中了解相关的文化知识。书籍是传播前人知识的媒介,因此,人们阅读的本质就是获取知识。‎ ‎(示例二)阅读的本质是提升修养。作品通过文字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蕴涵了作者的精神风貌,因此,读者可以通过阅读作品领悟作者的情感态度、精神风貌,而这些又会潜移默化地影响读者,从而帮助读者提升修养。如《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对蜀汉的忠心以及他的足智多谋影响了很多人。‎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刘醒龙:坚守的底线才是你真正的高度 都市时报:你很久以前就获得过“人民文学新人奖”,时隔20年,你再一次获得“人民文学奖”,感受有何不同?‎ 刘醒龙:虽然已经无法回到从前,但感觉又被“励志”了一回,觉得自己与那些虎头虎脑的小伙子还有得一拼。‎ 都市时报:《人民文学》的颁奖词说:“《蟠虺》可谓刘醒龙近年创作的巅峰之作。”你也曾说过:“30年的创作生涯,一直是在寻找文学的高度。”你认为这个高度是什么,你找到了它吗?‎ 刘醒龙:既然来到这个世界,就没想过活着回去!人生真的都是“蛮拼的”,当作家的也是一样,好作品是拼出来的,算不上好作品的作品也是要“蛮拼的”才写得出来。拼了多少年,以为站上一定高度了,定下神来一看,才发现自己所坚守的底线在哪里,那才是真正的高度。从这个意义上讲,我觉得自己达到了心想达到的高度。正如比萨斜塔,相比高度,其基础的底线才是举世无双的理由。‎ 都市时报:你一向被视为中国当代“乡土文学”的领军人物,《蟠虺》的故事发生地却是在武汉这座大都市里,因此很多人将它称为你的“转型之作”。是这样吗?‎ 刘醒龙:我在20年前就写过:城市是乡村的梦想,乡村是城市的故乡!在我这里,从来就没有所谓的“转型”概念。一个人骨子里的东西是不会变的,就是想变也变不了。脱胎换骨是神仙才有的本事,写作中的人最重要的反而是努力守住内心极度的秘密,与自己一辈子相伴相生。‎ 都市时报:在你的长篇小说新作《蟠虺》中你创作了两首别致的赋,你曾说:“它在小说中的出现另有特别的理由。”能不能说一说这特别的理由是什么?‎ 刘醒龙:以往的小说,往往会借助人物或别的什么,来一段长篇大论的议论,用以抒发那些特别的情怀。《蟠虺》中赋的运用,可以看作是这方面新的创意。比如“20载清流,怎洗涤血污心垢断肠?”“佳人做贼,丑墨污香。”“纵然上下其手,难抵董狐一笔。”“苍黄翻覆,霜天过耳,且与时光歃血会盟!”这些句子的力量与深意,可以成为小说的点睛之笔。还有一点,在现代化进程处于超高速的当下,对经典文体的重新实验,有助于我们放慢心律,品味人生的抒情性,消减让我们越来越觉得难以负重的占有欲。‎ 都市时报:你的很多作品都搬上了大银幕,在你看来“文学作品”与“影视剧”两者传播方式有何不同?《蟠虺》有没有可能搬上大荧幕?‎ 刘醒龙:小说能否改编成影视作品,我一向持随缘态度。《蟠虺》从问世到现在,影视界的人一直没断过联系,有些甚至谈得很深入,不过,直到今天还没有定盘。不确定的原因有很多,主要还是缘分不到。从文学的理由来看,好小说不一定非要改编成影视剧。也就是说,影视剧离不开文学,文学则可以与影视剧相隔八千里。‎ 都市时报:你曾在接受采访时说:“我从不写大人物,只写小人物。”为何总对小人物充满敬畏?‎ 刘醒龙:我本来就是小人物,也只了解小人物,所以除了小人物,我写不了其他人物。话说回来,活在这个世界里的人其实都是免不了要吃喝拉撒的小人物,是男人的,见到美丽女子都会觉得赏心悦目,是女人的,见到鲜花宝马都会顾盼流连。‎ 都市时报:都说现在网络和读图时代已经到来,你会经常在这些新媒体上阅读吗,你认为它们是否会取代传统阅读?‎ 刘醒龙:我肯定不如此认为!人类将自己与动物区别开来的最伟大的发明便是文字。动物们不认识字,但动物没有不认识图像的。再美的图像也是图像,再现代化的图像也是图像。回到读图时代,就等于让人类回到与动物相差不大的原始社会。‎ 都市时报:看了你的微博和博客,其中有不少你的书法作品,甚好!很好奇,你平时休闲的兴趣爱好是什么呢?‎ 刘醒龙:书法是我近两年才拿出手的,写和不写,写得好与不好,我只考虑自己的心境,以往写作是唯一能使我放下身外之物的方式,现在的书法能不能做到这一点还很难说,目前阶段,写书法时已经能使我身心变得轻松。‎ ‎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刘醒龙认为好作品是拼出来的,算不上好作品的作品也是要“蛮拼的”才写得出来。‎ B.一向被视为中国当代“乡土文学”领军人物的刘醒龙,因为《蟠虺》的故事发生地是在武汉这座大都市里,因此把它称为自己的“转型之作”。‎ C.刘醒龙认为从文学的理由来看,好小说不一定非要改编成影视剧,文学可以与影视剧相隔甚远。‎ D.这篇访谈包含了四个方面的内容:作品获奖与写作转型,经典文学实验的缘由,文学作品与影视剧的异同,传统经典与网络读图。‎ 解析:选B 文中说“城市是乡村的梦想,乡村是城市的故乡!在我这里,从来就没有所谓的‘转型’概念”。是“很多人”将《蟠虺》称为刘醒龙的“转型之作”,而不是他自己。‎ ‎5.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刘醒龙因作品《蟠虺》而第二次获得“人民文学奖”,这可谓他30年来创作的顶峰,也是他一直在寻找文学高度的见证。‎ B.小说《蟠虺》写法新颖,用两首别致的古体赋,还用了大量的非常用汉字,表明他坚持在作品中对经典文体的实验,及他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推崇。‎ C.《蟠虺》到现在还没有改编成影视作品。原因很多,主要是作者的认识问题,他认为好小说不一定非要改成影视剧,他想让人们慢慢品味纸质小说。‎ D.刘醒龙是当今为数不多的能坚守底线创作的作家之一,他喜欢写现实小人物,也只写小人物,对小人物充满敬畏,其作品只反映如今生活,接地气。‎ E.刘醒龙认为读图文学不能取代文字阅读,再美、再现代的图像也只是图像,无法与文字阅读相比。否则,社会就无法发展,还可能退回到原始时代。‎ 解析:选AE B项,“及他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推崇”犯了无中生有的错误,两赋的用意在于为小说点睛和舒缓心情;C项,原文表述是“主要还是缘分不到”,“从文学的理由来看,好小说不一定非要改编成影视剧”,意即遵守创作的随缘性,不刻意强求,选项曲解文意,另外,选项中“他想让人们慢慢品味纸质小说”无中生有;D项,原文表述是“所以除了小人物,我写不了其他人物”,选项中“他喜欢写现实小人物”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 ‎6.请概括刘醒龙创作坚守的底线有哪些?结合现实谈谈你对人生底线的看法。‎ 答:  ‎ ‎ ‎ ‎ ‎ 答案:底线:①坚守文学创作规律,追求文学高度;②坚守职业道德,抒写健康的反映现实的文学;③坚守阅读、创作经典作品与文字;④坚持创作随缘随性。看法:任何人做任何事都要有底线意识。坚守基本的道德,遵守法律法规,真诚坦荡做人,认真踏实做事,努力创新,多一份奉献与爱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发展。(能自圆其说即可)‎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