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5.01 KB
  • 2021-06-03 发布

2019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四实用类文本阅读(新闻)微案一新闻的热考点

  • 17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微案一 新闻的热考点 微点突破一 比较多则新闻材料的异同 (2017·全国卷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材料一 2011 年 1 月 1 日 8 点整,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正式开播,信号覆盖全球。作 为中国第一个国家级的专业纪录片频道,也是第一个从开播之始就面向全球采用双语播出的 频道,它向世人亮出了拥有人文精神的中国影像。央视纪录频道在内容编排上进行了详细的 规划,主要呈现四大主体内容、六大主题时段的播出特点,以期达到规模化的播出效应。央 视纪录频道同时采用国际纪录片频道的通行方式,淡化栏目概念,强化大时段编排,以主题 化、系列化和播出季的方式,提升自身的影响力和美誉度。 (摘编自杨玉洁等《真实聚焦:2010~2011 中国纪录片频道运营与纪录片产业发展纪 录》) 材料二 2011 年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在 71 个大中城市 的观众构成和集中度 (资料来源于中国广视索福瑞媒介研究) [注] 观众构成反映的是收视人群的构成,回答了“谁在看该频道”的问题。集中度是 目标观众收视率与总体观众收视率的比值,表示的是目标观众相对于总体观众的收视集中程 度,能够回答“谁更喜欢收看这个频道”的问题;集中度的比值大于 100%,表示该类目标 观众的收视倾向高于平均水平。 材料三 在制播运营模式方面,央视纪录频道实行的是频道化运营模式。央视是纪录片 的主要制作基地,制作出的精品节目数量众多。当然,频道化运营模式也有其自身的劣势, 劣势在于频道可以调动的资源非常有限,其融资渠道、产品设计、人财物资源调度都会受到 种种限制。央视纪录频道目前正积极推进制播分离模式,节目制作以社会招标、联合制作、 购买作为主要方式,并辅以自制精品,为建立较为健全的制作管理模式做好准备。 [摘编自张同道等《2011 年中国纪录片 频道发展报告(下)》] 材料四 总部位于美国首都华盛顿的国家地理频道是一个全球性的付费有线电视网。目 前,国家地理频道已经以 34 种语言转播至全球 166 个国家和地区逾 2 亿 9 千万用户。作为 一个纯纪录片频道能够取得如此卓越的成就,除了高质量、高观赏性的节目内容之外,与其 频道自身的制播运营模式是分不开的。其制播运营模式如下:有线电视系统是在地方政府的 批准下由有线电视系统运营商投资建立的,有线电视系统直接面向订户收取费用。有线电视 系统运营商是指拥有并运营有线电视系统的企业实体。有线电视节目提供商为有线电视系统 运营商提供节目。具体到国家地理频道而言,美国国家地理电视公司以及其他渠道承担提供 片源的任务;国家地理频道承担的是节目制作等任务,即让来自国家地理电视公司等渠道的 单个的片源变成有机结合的整体,适于在电视上播放;康卡斯特电信公司作为有线电视系统 运营商,则承担把电视信号传送到千家万户的电视机上的技术性播出任务。 (摘编自楚蕙萍《多元延伸,有机互动——美国 国家地理频道运营模式初探》) 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开播初期与美国国家地理频道在制播运营 模式方面的不同。(4 分) 答: 剖析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能力。本题要求回答两种制播运营模式的不同,先要 在文中找到分别介绍两种制播运营模式的文段,然后比较分析,对二者的不同进行概括。由 材料三可知“在制播运营模式方面,央视纪录频道实行的是频道化运营模式。央视是纪录片 的主要制作基地”。由材料四可知,美国国家地理频道“制播运营模式如下:有线电视系统 是在地方政府的批准下由有线电视系统运营商投资建立的,有线电视系统直接面向订户收取 费用”,并承担播出任务;国家地理电视公司以及其他渠道提供片源,国家地理频道制作节 目。 答案 ①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在开播初期采用的是频道化运营模式,央视是纪录片的主 要制作基地; ②美国国家地理频道采用的是制播分离的运营模式,节目的制作与播出相对分离。 技法透视 多则新闻材料设题点有对内容、侧重点、对象、体例、手法等方面的比较。目前主要考 查对内容、对象、侧重点等方面的异同比较。无论哪种比较题,都需要阅读新闻材料。对于 多则新闻材料的阅读,应该先分析单则新闻材料的内容、侧重点,再综合分析多则新闻材料 的共同点,结合新闻文体的结构特点就能迅速把握作者的观点、新闻的意义与价值,答题就 能得心应手。 1.新闻比较题型题干皆有明确提示比较哪些材料和比较材料的哪些方面的提示语,根 据提示可快速找到文本对应区域。 2.读对应材料首先要区分材料的导语和主体部分(有的还要区分背景和结语),其次标 出材料中的关键句(总领句、总结句),据此而划分新闻的层次结构,弄清新闻的重要信息。 3.常见比较角度:比较新闻事件的叙述,看内容侧重点异同;比较作者评述性强的句 子,看作者观点倾向的异同;比较数据的异同,分析作者列举数据的意图。 4.异同点和侧重点的相同之处在于都是根据导语和表达方式比较了主要内容,但是侧 重点的内容表述更加类似于全文主旨,而不同点就要具体到每段的主要内容,类似于段意。 除此以外,侧重点还要比较表达方式、逻辑和叙述角度的不同。 针对练习 (2017·石家庄一模)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材料一 大连光源:能给原子拍视频 日前,由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和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联合研制的极紫外自由 电子激光装置——“大连光源”,发出了世界上最强的极紫外自由电子激光脉冲,单个皮秒 (1 皮秒等于一万亿分之一秒)激光脉冲产生 140 万亿个光子,这套总长 100 米的装置成为世 界上最亮且波长完全可调的极紫外自由电子激光光源。 “大连光源”由加速器、波荡器和光束线站三部分构成。先由时间宽度为几个皮秒的脉 冲激光(驱动激光)在光阴极上打出一簇高密度的脉冲电子,再利用直线加速器将这个脉冲电 子束加速到 3 亿电子伏特的能量,电子的速度与光速非常接近。另一束皮秒或者相近时间宽 度的强激光(种子激光)照射在这个高能电子束上,电子束中的电子在种子激光的作用下,就 会按照激光的波长在空间重新分布(调制),然后让被调制的电子束继续穿越一系列周期性变 化的磁场。电子在周期性磁场中就会一边以光速向前飞行;一边左右摆动,向前辐射出光线。 途中各处发射的光会叠加增强,同时电子自身辐射的光也在调制电子自己的空间分布,从而 使得电子更加强烈地辐射光线,适当地选择周期性磁场的强度,就会使得种子激光中的某个 谐波成分按照前述方式急剧地自激放大并达到饱和,从而输出极紫外激光。 “‘大连光源’有最亮的‘闪光灯’,峰值功率的亮度比太阳光高 100 亿倍,有最快的 ‘快门’,出光长度能达到飞秒(1 飞秒等于一千亿分之一秒)、皮秒,不但能让分子、原子 ‘无处遁形’,还能给它们‘拍电影’,将物理化学反应的全过程动态记录下来。”上海应 用物理研究所所长赵振堂说明了“大连光源”的大用场。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材料二 自由电子激光是国际上最先进的新一代光源,也是当今世界科技强国竞相发展 的重要方向,在科学研究、先进技术、国防科技发展中有着重要的应用前景。自由电子激光 的发展在前沿科学研究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特别是近十年来,自由电子激光技术的 发展和突破为探索未知物质世界、发现新科学规律、实现技术变革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研究工 具。 “‘大连光源’的建成出光成为我国大科学工程的又一成功范例,也必将大大促进我国 在能源、化学、物理、生物、材料、大气雾霾、光刻等多个重要领域研究水平的提升,为我 国的科学事业注入新的活力。”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王恩哥表示,这一光源的成功研制为我国 未来发展更新一代的高重复频率极紫外自由电子激光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选自中国经济网,有删改) 材料三 大连光源正式开工建设以来,在两年的时间里完成了基建工程以及主体光源装 置的研制,并且在很短的时间内调试成功产生了世界上单脉冲最亮的极紫外激光,创造了我 国同类大型科学装置建设的新纪录。 这一项目也开创了我国科学研究专家与大科学装置研制专家成功合作的先例,对于未来 加快推动大科学装置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以科学目标为驱动,让大连光源成为我国大科学装置研制的典范。赵振堂告诉《中国科 学报》记者,我国早期的大科学装置,往往都是先建好装置,再去找用户,看看哪些科学家 能用。“但是大连光源把这个过程反了过来,是科学家先对科研有了需求,再找到工程团队 来合作。这要求我们在建装置之前就充分调研,开工之前就要掌握装置的科学目标是什么。” 大连化物所的长处是科学研究,而上海应物所团队在大科学装置建设方面积累了 20 年 的经验,两个团队为了相同的梦想走到了长兴岛,合作顺利得出人意料。 (选自《中国科学报》,有删改)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大连光源”是世界上最亮且波长完全可调的极紫外自由电子光源,全套装置总长 100 米,能给分子、原子拍摄视频,记录下物理化学反应的动态全过程。 B.自由电子激光是最先进的新一代光源,有着重要的应用前景,“大连光源”为我国 探索未知物质世界、发现新科学规律、实现技术变革提供了新的研究工具。 C.“大连光源”由上海应物所和大连化物所联合研制,前者的科学研究专家与后者的 大科学装置研制专家成功合作,成为了我国大科学工程的成功范例。 D.我国早期的大科学装置,往往在建设之前缺乏充分调研,科学目标不够明确,一般 都是先建好装置,再去找用户,而“大连光源”的研制则改变了这一状况。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原文见最后一段,错在把“前者”与“后 者”的位置颠倒了,与原文表述有出入。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材料一第二自然段先介绍了“大连光源”的结构,然后按着先后顺序详细介绍了“大 连光源”输出极紫外激光的过程,这让读者对“大连光源”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B.材料二第一段介绍了自由电子激光技术在世界领域的发展现状,其目的是为了突出 我国的“大连光源”在自由电子激光技术领域已处于世界最先进水平。 C.材料三前两段介绍了大连光源项目的建设过程,这个过程不仅用时短,而且技术领 先世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该项目成为我国大科学装置研制的典范。 D.三则材料因为报道的重点不同,表达方式也各不相同,材料一主要运用了说明和描 写的表达方式,力求准确生动,材料二、三主要运用议论的表达方式,观点鲜明。 E.以上材料引用了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所长赵振堂和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王恩哥对“大 连光源”的相关介绍和评价,这些引用增加了新闻的权威性和真实性。 答案 AE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本分析概括的能力。B.“介绍……发展现状”错,应是发展自由电 子激光的作用;“……技术领域已处于世界最先进水平”主观臆断。C.“介绍……过程”错, 且强加因果。D.没有描写的表达方式。 ★3.三则材料对“大连光源”的报道,其共同点和各自的侧重点是什么? 答: 答案 共同点:都报道了“大连光源”项目的成就(领先性)。侧重点:材料一侧重于报 道“大连光源”的构造及原理;材料二侧重于报道“大连光源”建成的应用前景和重要意 义;材料三侧重于报道“大连光源”项目成功的原因在于科学家的密切合作。 解析 本题考查概括作品主题的能力。通读材料后,整体把握其内容,然后按材料分别 总结。如三则材料的共同话题都是“大连光源”,且都报道了该项研究的最新成果。但三家 媒体侧重点则有所不同:《人民日报》侧重于从理论上报道“大连光源”的构成及工作原理, “中国经济网”侧重于报道项目意义与发展前景;《中国科学报》则侧重于报道成功的原因 在于科学家、研究所的强强联手和密切配合。 微点突破二 解读新闻材料中图表信息 (2017·全国卷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文本见本微案“微点突破”一 比较多则新闻材料的异同)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5 分)( ) A.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在内容编排上进行了认真详细的规划,以期将来能够呈现出主 题化、系列化的节目播出方式。 B.根据材料二中性别、年龄、学历这三项,我们能够了解到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的观 众构成和集中度的基本情况。 C.2011 年,在 71 个大中城市的观众调查中,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观众构成最高的三 类人群分别是:男性、45~54 岁以及高中学历。 D.根据材料二可知,随着目标观众年龄的增加以及学历的增高,集中度的比值也在不 断地攀升。 E.美国国家地理频道的制作管理模式较为健全,它在融资渠道、产品设计、人财物资 源调度等方面不存在受到限制的问题。 剖析 本题考查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其中包括读图能力。A.“以期将来 能够呈现出主题化、系列化的节目播出方式”错,原文为“央视纪录频道在内容编排上进行 了详细的规划……以期达到规模化的播出效应。央视纪录频道同时采用……以主题化、系列 化和播出季的方式,提升自身的影响力和美誉度”。D.表述错误。由材料二的图表可知,55 岁及以上和大学及以上人群的集中度的比值有所下降。E.“它在……不存在受到限制的问 题”于文无据,原文为“其制播运营模式如下:有线电视系统是在地方政府的批准下由…… 投资建立的”。 答案 BC 技法透视 新闻叙事是报道新闻事实、传播信息的主要手段。新闻中的信息图表作为数据可视化及 新闻叙事的重要手段,创新了海量信息的可视化呈现形式,丰富了新闻的表达方式。 1.柱状图。主要特性是直观性很强,能准确地看出各种数量的多少。观察此类图,要 注意图形的横轴与纵轴的指标与数量,根据柱子长短来进行比较。 2.饼状图。它能准确的反映出各种数据所占的百分比以及各个部分数量与总数之间的 关系。根据扇形的大小可直观地看出百分比,然后根据题目要求将可以归类的项目合并。可 将此类图形特性及解题方法归纳为:饼大饼小看百(分)比,同类合并现规律。 3.图表型。首先要注重整体阅读,即对材料或图表资料等有一个整体了解;其次要特 别注意图表中数据的变化,数据的变化往往说明了某项问题,而这可能正是解答的关键;再 次要注意图表的补充说明部分,如图表下的“注”等,从而正确分析图表中所列内容的相互 关系,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 4.流程图。要找到整个框架的主体,然后再分层把握,这样才能理清整个框架图的层 次结构。把握概念间的关系,要理清逻辑关系。方框里的词语属于关键概括,是流程中的关 键环节。带箭头的横线展示着事件发展的趋势或动作行为的走向。横线上的词语,属于概念 间(环节间)发生关系的方式。分析几个概念在整个事件或行为过程中的地位及作用,分析其 间的关系,看是否属于因果、条件、递进、并列、转折等。 5.地图型。首先要看清所处的位置,然后分辨参照物,再次明确方位词。结合新闻报 道的材料,熟悉新闻事件发生轨迹。事件地理位置、背景资料、事发经过、相关数据等这些 信息可以进行适当分析。 针对练习 (2017·成都七中二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材料一 圆梦正当时,中国梦激荡最大“海归潮” 优惠的政府政策、全球最活跃的经济、快速发展的高新产业、持续投入的科教事业、浓 厚的创新创业氛围以及海内外“人才、项目、技术、市场、资本、场地、服务”全面对接的 平台,正吸引越来越多海外学子归国追梦。 国外媒体评价,全球没有哪个国家像中国这样重视、这样大规模、这样专业化地吸引人 才回国。 “现在,海归回国主要是被‘吸’回来的。”中国欧美同学会副会长王辉耀说,随着综 合国力不断提升,中国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靠近世界舞台中心,也比以往任何时期更有 条件、更有能力吸引全球人才。 詹天佑、茅以升、钱学森、邓稼先……纵观历史,一批又一批莘莘学子赴外求学、归国 兴邦。 今天,除了拥有前辈们的爱国之情、强国之志、报国之行,吸引大量海归人才归来的, 还包括自我价值与个人梦想的实现。 然而,在全球竞争中发展成一个人才大国、人才强国,仍需下更大决心、更大力气。一 份面向全国 200 多所高校的问卷调查显示,“编制过死、编制偏紧”是人才管理中面临的最 突出问题。从人才发展上看,经过多年努力,我国人才队伍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但还存在体 制不顺、机制不活、布局不优、效率不高等困境,破解这些“瓶颈”,唯有坚定不移地深化 改革。 (选自 2017 年 2 月 22 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附图: 材料二 新东方海威时代与全球化智库(CCG)共同发布了《2016 年中国海归就业调查报 告》。《报告》显示,六成企业在招聘时仍更倾向于使用海归人才,而 82.5%的单位均在一定 程度上对海归员工采取了倾斜性优待(如更核心的岗位、较高起薪等)。 而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是,身处海外的留学生在回归本土职场的过程中也遭遇了些许不利 因素。《报告》结果显示,多数企业的招聘岗位数量、招聘时间、招聘渠道对海归求职较为 不利。同时,海归人才在求职过程中也暴露出对国内就业形势不了解,错过企业招聘季以及 缺乏明确职业规划等问题。超过 50%的海归认为不了解国内就业形势和企业需求是回国就业 的第一不利因素,同时 47.3%和 32.4%的受访人员认为回国时间错过校招季以及岗位海投效 率低这两大因素导致了海归回国就业难度增大。 (摘自中国新闻网,有删改) 材料三 日前,杨振宁、姚期智两位老科学家放弃外国国籍、转为中科院院士一事,引 发热烈关注。 在舆论场上,以耄耋之龄回归故土的杨振宁更是备受关注。已近百岁之龄的杨振宁,估 计已不会如年轻时那般埋头扎根于科研一线,或许正如他本人所述,“我的身体里循环着的 是父亲的血液,是中华文化的血液”,是文化的归属感让他对故土恋恋不舍。抑或是科学上 的引路精神让他回来发挥“余热”,为后来者指引前路,如他自己在诗中所说:“学子凌云 志,我当指路松。” 杨振宁选择入籍,是他对晚年道路的选择,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与国家的道路选择是交 叉的。得益于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所创造的开放环境,对世界潮流的融入,杨振宁的归来方 才有了现实的可能;而杨振宁等一批海外科学家的归来,又会给中国科研带来从项目到建制 与世界接轨的机会。 对于中国来说,迎来杨振宁桑榆晚年的同时,也不可否认,错过了杨振宁最辉煌的科研 生涯。由此,未来的方向也当因之厘清:让更多科学家们愿意留在这片土地上,诞生出最精 尖的科研成果,不仅是因为中华文化的血液,更因为是先进的设备、优厚的条件、社会的理 智与尊重、环境的平和与包容。 (来自光明网,作者“光明网评论员”,有删改) 4.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三则材料都认为在当下我国的“海归”热潮中,一方面海外留学人员踊跃回归祖国, 另一方面在人才回国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B.第一则材料是一篇新闻报道,客观地介绍了海外留学人才为实现自我价值和个人梦 想的同时,还怀揣爱国之情、强国之志、报国之行。 C.第二则材料是调查报告,反映了海归人才在回国求职就业过程中遇到的不利因素, 为他们在国内的职业发展提出建议、指明方向。 D.第三则材料是新闻评论,该评论认为杨振宁回归中国国籍这一事件彰显中国改革开 放的巨大成就,更体现了文化归属感。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第三则材料没有指出“海归”过程中存 在的问题。 ★5.下列针对上述材料分析合理的两项是( ) A.我国出国留学及留学归国人数逐年增加,出国人数和回国人数之间的差距逐年缩小。 可以预见,在未来几年,这样的发展趋势将持续下去。 B.在吸收海归人才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都源自我们在人才管理中“编制过死,编制 偏紧”的体制,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坚定不移的深化改革。 C.海外科技人才的大量回归,有助于我们学习借鉴世界各国的优秀科技成果,有助于 中国科研从项目到建制与国际接轨。 D.杨振宁、姚期智两位老科学家在耄耋之龄转为中国公民,虽然已经不能在科研上为 祖国做出贡献,但他们为更多的海外精英做出了积极示范。 E.当前,无论是回国创业还是入职国内企业,海归人才都能找到适合自己发挥的领域, 可以很好的把个人的梦想和国家的发展紧密联系起来。 答案 AC 解析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其中包括读图能力。B.吸收海外人才过程 中的问题也有留学生自己对国内形势不了解等原因;D.“在耄耋之龄转为中国公民”错,这 样说杨振宁可以,文中并没有这样说姚期智;老科学家在科研上还可以起引领和示范的作用; E.并非所有的海归人才都能找到适合自己发挥的领域。 6.请综合三则材料归纳我国当前出现“海归”热潮的主要原因。 答: 答案 (1)国家政策引导扶持海外人才回国创业。(2)中国国家实力的增强,与世界潮流 接轨的强烈愿望。(3)先进的设备、优厚的条件、社会的理智与尊重、环境的平和与包容从 而营造出的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4)海外人才的爱国之情、强国之志、报国之行。(5)为了 实现自我价值与个人梦想。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概括文本内容的能力。要从全篇文章去找“海归”热潮的主要原 因,从客观和主观两方面原因考虑答题,抓住关键句“优惠的政府政策、全球最活跃的经济、 快速发展的高新产业、持续投入的科教事业、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以及海内外‘人才、项目、 技术、市场、资本、场地、服务’全面对接的平台”“随着综合国力不断提升,中国比历史 上任何时期都更加靠近世界舞台中心”“除了前辈们的爱国之情、强国之志、报国之行,吸 引大量海归人才归来的,还包括自我价值和个人梦想的实现”“更因为是先进的设备、优厚 的条件、社会的理智与尊重、环境的平和与包容”等进行分析概括。 微点突破三 分析新闻的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她只能活七小时”① [美]保罗·舍恩斯坦 本市新闻编辑台上电话机的指示灯闪烁着微弱的白光,时间是下午 3 点 40 分。 本市新闻主编接了电话,他听到这些内容:“我的小女儿在路德医院。医生说她只能活 7 小时,除非得到新药青霉素。这是她唯一的希望。医生已经使用了磺胺以及其他每一种药。 我必须找到某个有足够能力的人帮她。你能帮我吗?” 打电话的人通报了他的身份,他叫劳伦斯·马隆,职员,家住杰克逊海茨,第 34 大道 第 83 号。濒于死亡的小孩是他的女儿,叫帕特丽夏,两岁,现就诊于路德医院,在曼哈顿, 第 144 街和康文特大道交会处。 找到青霉素并非易事。因为这个被医学界誉为“创造奇迹”的奇药是如此的稀少,以致 几乎不能得到它。即使是军方,也只能得到他们所需的一小部分。 然而,这位父亲恳求帮助两分钟之后,本市新闻编辑台决定开始投入这项援助工作。这 是一场残酷的斗争。“只能活 7 小时,除非……” 电话打到路德医院,证实了那个小孩几乎不能活了,她患的是一种罕见的血液病,即葡 萄球菌引起的败血症,一种血液中毒。磺胺制剂已用过了,输了两次血,都无济于事。有人 提出青霉素是唯一的希望。 通过电话向华盛顿的美国公共卫生局局长托马斯·帕伦请示,并详细调查了纽约的药品 公司后得知,施贵宝公司生产青霉素。 打给帕伦博士的电话被 A.N.理查兹博士听到了,他在华盛顿负责科学发展局的研究工 作。“新泽西州新布伦瑞克的施贵宝实验室能提供青霉素。”理查兹博士说,“我将打电报, 请他们立即定量发放。” 与此同时,人们获悉斯特·基弗博士这位波士顿外科医生和战时生产委员会委员有权直 接命令发放民用珍贵药物。他是由路德医院的外科医师丹特·柯利蒂大夫通过电话取得联系 的。 “你将得到青霉素。”基弗大夫向柯利蒂大夫许诺。那是下午 4 点钟。医生们对在红头 文件的作用下找到青霉素的来源并被予以发放的速度感到惊异。 现在,计划正在实施之中,由两个州的警察护送青霉素这个仁慈的东西从新布伦瑞克运 到这个奄奄一息的女孩的床头。下午 6 点 30 分,柯利蒂大夫在霍兰隧道的入口处碰到了一 群焦急的记者。当那辆仁慈之车停在施贵宝实验室前面时,时间是下午 7 点 30 分。 3 个卫兵等在那里。其中一个走向汽车:“是柯利蒂大夫吗?给你青霉素。” 柯利蒂大夫接过那硬纸匣,由冰裹着的青霉素放在里面。“现在,”他说,“我们有了 一个战斗的机会。” 最后一段路程是从霍兰隧道到路德医院,只用了 8 分钟,这是创纪录的速度。行驶在西 区高速公路时,车速器始终指向 65 英里/小时。汽车就要停在医院门口之前,柯利蒂大夫说: “今天,你们做了一件世界上所有的医生都做不了的事。” “也许是,”一个记者说,“但是从现在起,大夫,靠你了。” 此后,记者们踮着脚尖走进四楼那个失去知觉的孩子的房间。她费力地呼吸着,但在蓬 乱的丝一般的棕发下面的小脸上,并没有痛苦的表情。“她是个可爱的病孩子。”一个护士 低声说。 帕特丽夏·马隆的父母哭了。 “谢天谢地。”凯瑟琳·马隆低语着,“至少,我的小丫头又有了一次机会。” (选自《普利策新闻奖名篇快读》,有删改) [注] 这篇报道发表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 1943 年 8 月,获 1944 年普利策新闻奖。 1.这篇报道以顺叙的方式写作,并特别突出时间,有什么好处?(4 分) 答: 剖析 本题考查分析文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本题可以从两方面考虑:新闻内 容方面和新闻结构方面。内容上:突出时间,时间的背后是一个个连贯的救援事件,救援紧 张,效率高。结构上:“顺叙”本身就是文章结构的一种方式,能使文章层次井然,因为是 新闻文体,再加以突出时间,事件相连而又有着紧张气氛。 答案 (1)以顺叙的方式写作,条理清晰,突出了新闻事件的连贯性。(2)突出时间,渲 染了紧张的气氛,强调救援效率之高,现场感强,使新闻内容更真实。 2.新闻语言一般是客观平实的,而这篇报道却有所不同。请对文中画线部分作简要分 析。(4 分) 答: 剖析 题干要求以画线部分为根据来证实本篇新闻的语言不是客观平实的,而是含有作 者深切感情的。这就需要找出具有浓烈感情色彩的词语,以此来分析作者在字里行间充满对 人道主义情怀的高度赞美。 答案 画线部分运用了“仁慈”“奄奄一息”“焦急”等词语,具有浓烈的感情色彩, 使报道具有较强的感染力和鲜明的倾向性(或“体现了对小女孩的关心和人道主义情怀”)。 如将青霉素称为“仁慈的东西”,因为它能救小女孩的性命;将车称为“仁慈之车”因为它 快速运来了药物,体现了作者对小女孩即将得救的喜悦,对人们爱心的赞颂。 技法透视 1.分析新闻标题的艺术性 5 角度 角度 分析 1.分析标题特点及其 作用 就是先看新闻的标题是引题、主标题,还是副标题。标题不同, 作用也不同,所以,要弄清楚新闻标题的特点,然后据此分析其 作用。 2.分析标题表达技巧 及其作用 新闻标题的表达技巧,侧重于修辞手法,因此在解答时,先明确 判断标题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然后说明这一手法的作用。 3.分析标题对表达新 闻主题的作用 新闻标题往往是对新闻主要内容的高度概括,对揭示新闻主题有 着重要的作用,故可以根据标题了解新闻的主要内容,进而分析 标题对新闻主题所起的作用。 4.分析标题对表达观 点和感情的作用 新闻标题的拟定,倾注着记者的心血,凝聚着其鲜明的观点态度, 因此要明确新闻标题的艺术性,就需把握记者的观点和情感。 5.分析标题对群众获 取信息的作用和吸引 读者的作用 新闻标题涵盖新闻的主要内容,这是群众获取信息的第一印象。 同时,新颖别致的标题,能够造成悬念,达到吸引读者的目的, 这就需要分析标题是如何做到吸引读者的。 2.分析导语的作用 3 角度 角度 分析 1.内容角度 导语属于哪类导语,写出了什么事实,为全文奠定了什么基调等。 2.结构角度 导语概括了新闻事实,是总写,引出下文对事实的展开。 3.社会、读者角 度 导语突出了新闻价值、吸引读者等。 3.分析新闻背景的作用 5 角度 角度 分析 1.与内容角度 说明或解释新闻主要内容或对新闻发生的原因进行诠释说明,令新闻通 俗易懂。 2.与主旨角度 运用背景材料揭示事物的意义,唤起社会关注,充分体现新闻价值,强 化主题。 3.与手法角度 用背景对主要内容进行对比衬托,突出事物特点,显示变化程度等。 4.与作者角度 以背景语言加以暗示,表达某种不便明言的观点。 5.丰富新闻内涵 借背景为新闻注入知识性、趣味性内涵,使其可读性更强。 4.分析新闻表现手法 4 角度 角度 效果 1.引数据及当事 人语言 体现新闻的真实性。 2.点面结合举例 分析 体现新闻的典型性、代表性。 3.场面描写 场面的描写、材料的选择、插入新闻当事人的具体做法等,达到新闻的生动 性。 4.叙述顺序 消息一般都是“倒金字塔”式(即先说结果,再说重要事实,最后说次要内 容),通讯的叙述方式比较灵活,有顺叙、倒叙,中间或许还会有插叙、补叙 等叙述方法。其效果一般考虑:能否让读者如临新闻现场(生动形象),能否 让读者体会出作者的态度,能否让读者把握新闻的主题,能否凸显新闻的社 会效应等。 5.分析新闻语言特色 2 重点 角度 分析 1.准确性 数据运用及叙述描写的准确:准确的数据能加强事实的真实可信;准确的叙述 和描写能塑造典型的人物形象,使人物血肉鲜明,性格突出;或者营造出新闻 场景,使读者如亲历其境。 2.生动性 通讯和特写在表现人物和刻画场景时允许使用文学手法,所以有些句子呈现出 形象生动的特点。效果:塑造鲜活形象,再现典型场景,为主题服务。 针对练习 (2018·山西实验中学联考)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民心深处有丰碑 于良 2016 年 4 月 12 日,李保国教授遗体告别仪式在保定市殡仪馆举行。那天清晨,天公落 泪,古城含悲,殡仪馆大厅内外聚满了人群。 采访中,一个细节让我的泪水夺眶而出——李保国去世后,他的手机还不时地传出老乡 们的声音:“李老师啥时候来村里作指导啊?” 山区百姓盼李保国,是因为在他们眼里,李保国没有架子,是个“农民教授”,能和他 们打成一片,手把手地教他们,从没有嫌麻烦。内丘县岗底村农民杨会春,脑子转的有点慢。 教苹果套袋技术时,李保国教了一天多,他才学会。以后,再传授技术,李保国都会专门给 他开“小灶”。后来,杨会春成了行家,十里八乡的果农都请他当师傅。种苹果再加上技术 服务,他一年收入十几万元。 多年来,李保国举办不同层次的培训班 800 多场,培训人员 9 万多人次,创新推广了 36 项农业实用技术,帮助山区农民实现增收 28.5 亿元。 翻看李保国教授生前的照片,背景大多是村庄和乡亲,而不是书斋、讲台。 在李保国的心里,农民的事儿比什么都重要!去年 12 月初,李保国正在邢台市做课题 研究。一天晚上,前南峪村的农民邀请他去村里作指导。本来他的时间安排得很紧,而且从 市里到村里,打个来回得半天工夫,但面对邀请,他答应了下来。可是第二天一早,起了雾, 高速路封了。随行的人员都劝李保国说:“高速路不知道啥时候开,别去了吧?”李保国说: “村里知道我今天上午过去,肯定都等着呢,还是绕道走吧!” 在他的指引下,三拐两拐,车子驶上一条窄窄的路,到村里的时候,比约定的时间晚了 将近一个小时。一下车,李保国就冲着果农们大声说:“今天雾大,高速路封着,国道堵车, 来晚了,实在对不起啊!”诚恳地道歉后,他就拿起工具,教大家怎么操作。 一个知名教授对山里的农民这么谦逊和气,让我十分震撼。 在他的手机通讯录里,有很多这样奇怪的名字:“井陉核桃”“曲阳核桃”“平山苹 果”等等。原来,这些都是全国各地的农民给他打电话咨询事情,又没有说清楚他们叫什么, 所以李保国就先这么存了起来,方便随时指导。 35 年来,李保国带领他的团队,打造了前南峪模式、岗底模式、绿岭模式、葫芦峪模 式,探索出了一条生态改善、产业发展、农民脱贫致富的山区发展之路。 这两年,河北省全面落实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举全省之力打好脱贫攻坚战。 李保国更忙了。很多地方的干部慕名找到他,给他们的乡镇、村庄作规划。他能多去一个地 方,绝不少去一个。 有一回,在石家庄,他一天之内转了 4000 亩苹果园。我劝他说:“你这样干太辛苦了!” 他说:“通过我的技术,早一年进入盛果期,一亩地可以增收 4000 斤苹果,按一斤苹果卖 两块钱算,一亩地就能增收 8000 元,4000 亩地是多少啊?3200 万元。我一个人辛苦一天的 事儿,多值!” 为了百姓早一天脱贫,他像个“拼命三郎”。采访时见到他的遗物,十几本工作日志密 密麻麻记载着他奔波忙碌的行程。仅从 2016 年 1 月到他去世的 101 天里,外出的时间就达 62 天,行程 7860 公里。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天里,他依然忙碌着。 是什么支撑他心系太行、立志扶贫、为山区群众脱贫致富操碎了心?是什么支撑他不顾 病体、一年行程 4 万公里、200 多天扎在农村?是什么支撑他三十多年如一日埋头耕耘、淡 泊名利、不图回报? 是信念的力量,他的信念就是让贫困农民尽快富起来、让老百姓都过上他们向往的好日 子! 有如此的苦干实干精神,有如此为民的百姓情怀,百姓又怎么能不爱戴他、不尊崇他呢? 百姓们说,李老师没有走,这漫山的苹果树、核桃树,都是他的心血和汗水化成的。他,在 人民心中,树起了一座不朽的丰碑! (摘编自 2016 年 6 月 13 日《河北日报》) 7.下列对这则新闻的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他的手机还不时地传出老乡们的声音”一语,暗示出李保国平时与老乡们联系之 紧密、感情之深。 B.“前南峪模式、岗底模式、绿岭模式、葫芦峪模式”和通讯名字一样,是李保国怕 农民说不清,取“模式”为名方便指导。 C.开篇写人们为李保国办理丧事,结尾说“树起了一座不朽的丰碑”,前后照应,既 暗示丧事办理——因为坟上是要立碑的,又突出他所建功业。 D.倒数第三段以一组问句构成排比,引发人们思考,紧接着下一段用一句话进行回答, 这句话单独成段,突出了李保国崇高的思想境界。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概括文本的能力。根据后文“打造了前南峪模式、岗底模式、绿 岭模式、葫芦峪模式,探索出了一条生态改善、产业发展、农民脱贫致富的山区发展之路” 来看,显然是指“探索”致富形式,而不是为了指导农民方便。 8.下列对这则新闻的有关数据的理解和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培训班 800 多场,培训人员 9 万多人次,创新推广了 36 项农业实用技术,帮助山 区农民增收 28.5 亿元”,突出李保国之辛苦及工作卓有成效。 B.“到他去世的 101 天里,外出的时间就达 62 天,行程 7860 公里”,以去世前的一 组数据,突出他为了农民脱贫,像个“拼命三郎”一样工作着。 C.“一亩地就能增收 8000 元,4000 亩地是多少啊?3200 万元”,这是李保国在计算 自己的劳动效益,主要是突出他的自豪感。 D.“李保国教了一天多,他才学会。以后,再传授技术,李保国都会专门给他开‘小 灶’”的句子中,其中“一天多”“小灶”主要目的是突出杨会春的脑子慢。 E.“打个来回得半天工夫”“比约定的时间晚了将近一个小时”,通过强调时间,表 现出李保国急农民所急,但时间观念不强。 答案 AB 解析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C.主要不是突出自豪感,而是突出他心里 把农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把农民脱贫的事放在第一位;D.主要是突出李保国在教学时的耐 心;这两个选项还要注意“主要”二字,这则人物通讯本身就是赞扬李保国的。E.“时间观 念不强”错误,应是李保国挤时间、赶时间,一心为民。 ★9.文中有很多地方列举数字,请就“35 年、62 天、200 多天”“7860 公里、4 万公 里”“28.5 亿元、3200 万元”三组数据,分析它们各有什么表达作用。 答: 答案 (1)“35 年、62 天、200 多天”突出了李保国为民服务时间之久。(2)“7860 公 里、4 万公里”突出了李保国的行程之远,工作之累。(3)“28.5 亿元、3200 万元”突出了 李保国的贡献之大。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文本的文体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结合具体文本内容,再联 系列举数字“可以更真实地反映事物的某些特点或本质”这一作用,不难概括出“35 年、 62 天、200 多天”是从时间上突出了李保国长期为民服务;“7860 公里、4 万公里”是从行 程上突出李保国的工作之累;“28.5 亿元、3200 万元”是从收入上突出李保国的贡献之大。 微点突破四 新闻文本评价与探究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她只能活七小时” [美]保罗·舍恩斯坦 (文本见本微案“微点突破”三 分析新闻的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 这篇报道具有很高的社会价值。请结合文本和新闻背景谈谈你的理解。(6 分) 答: 剖析 本题考查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解答此类题 目,首先提取题干中的有效信息,即题干中的“社会价值”和“请结合文本和新闻背景”。 “社会价值”能在文本中体现出来的就是本文的主旨:“对生命的尊重”“团结友爱”等。 若结合注解的新闻背景“这篇报道发表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 1943 年 8 月”来看这篇新 闻的“社会价值”,那就是这篇文章对美国的影响,“获 1944 年普利策新闻奖”,可见这 篇新闻影响之大,作用之大。 答案 (1)体现了对生命的尊重,弘扬了一种“不抛弃,不放弃”的人道主义精神。(2) 歌颂了人与人之间友好互助、团结一致的精神。(3)增强了当时(“二战”时期)美国人民终 将赢得战争胜利的信心。 技法透视 新闻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包括政治价值、历史价值、人生价值等方面。对于新 闻类作品来说,要能够理解新闻作品的现实针对性、社会意义及其产生的影响,对新闻作品 中提出的问题进行深入地思考和探讨。新闻价值是衡量事实能否成为新闻、新闻能否传播的 客观标准。新闻中的社会性是新闻价值的决定因素,探究新闻的社会价值也就是看文章要传 达的信息被读者接受的有效性,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影响到了读者的观念,这种影响是正面的 还是负面的。 探究新闻社会价值“两大原则”和“两大角度” 1.“两大原则” 原则一:注意客观性与主观性相统一 新闻作品强调客观性理念,主张“用事实说话”。新闻采取事实客观报道的方式,但选 取这个事实而不选取那个事实,就体现了作者的立场,同时也反映了新闻报道的倾向性。其 观点是隐性的、含蓄的。答题时一定要准确理解作者“要说的话”及其所报道的倾向性。 原则二:注意新闻价值和功能的多样性 新闻的基本功能是传播信息,此外还有教育功能、宣传功能、服务功能、监督功能、娱 乐功能等。在分析新闻文本的社会价值和功能时,要考虑其多样性。 2.“两大角度” 探究新闻的社会价值(功能)的思考角度还应回归到新闻创作的意图上来,具体来说,应 从以下两大角度思考: (1)从新闻创作的背景思考价值功能 新闻都是据“时”而作,所以其价值功能也往往与“背景”紧密相联。 (2)从新闻创作的主题思考价值功能 聚焦新闻要素“人与事”,概述新闻主体内容,从中提炼出新闻所反映的“精神”“品 质”“思想”“观点”“理念”等深层次的内容,这些深层次的内容,即是新闻创作的主题。 正所谓新闻所宣扬传播的内容,也正是新闻所承载的价值和功能。 针对练习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材料一 1965 年,荷兰阿姆斯特丹的一群年轻人将一些涂成白色、没有上锁的自行车 放在公共区域,供人们免费使用。这次勇敢的尝试被普遍认为是共享单车的起源。现今,共 享单车在全球遍地开花,但是发展得都不尽相同。 “西雅图的共享单车太烧钱,已经宣告夭折。”今年 1 月,西雅图市长宣布该市单车分 享计划彻底做黄。报道称,西雅图自行车共享服务的收入及推广效果远不及预期。有数据显 示,西雅图市的陡坡道路是该计划夭折的重要因素。“想用车的时候空无一车,要停车的时 候找不到停车桩”,纽约市公共自行车共享计划在用户体验不佳的情况下,经营状况也每况 愈下。又比如,巴塞罗那的 Bicing 每年赤字竟高达 1200 万美元,与 Bicing 同属难兄难弟 的还有伦敦公共自行车系统…… 与众不同的是,法国成了世界上首个成功推行共享单车项目的国家。最为著名的案例应 数巴黎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 Velib。在发展初期,Velib 出现过 8 成单车被损坏和盗窃的状 况,但如今却成功化解危机,年均利润高达 2000 万欧元。Velib 成功的秘诀之一就是便宜。 无论是巴黎市民还是旅居者,只需支付 29 欧元的年租金(约合人民币 216 元),便能够无限 次地使用。当然,该系统运转良好还离不开资本及政府的配合——通过与德高广告公司合作, Velib 获得了用于建设和管理整个公共自行车系统十年的费用,用于交换的则是巴黎 50%户 外广告牌的独家使用权。 (摘编自《共享单车在中国很火热在欧美日子 并不好过》,新浪综合,2017-3-22) 材料二 往何处去?爆发式的增长过后,刚刚起步的共享单车已经面临发展之问。解决 公共出行“最后一公里”,共享单车的贡献无须多言,但是随之出现的乱停乱放等管理困局, “如何骑得更远”已是迫切需要回答的现实之问。只有共享的旗帜,没有共治的思路,“骑 得更远”只会是一句口号。 毫无疑问,共享单车是当下的投资热点,然而,共享单车会不会只是一场资本的游戏? 事实上,资本推动下的重投入、轻管理的缺陷,正是共享单车乱象的重要推手。而且, 当共享变成一门生意,商业性彻底压倒了公益性,共享单车更应该谈谈责任、谈谈规矩。共 享单车如此,其他共享经济新业态同样如此,政府能为这个民间诞生的准公共产品做些什 么? 习惯了自上而下的推动,自下而上的共享单车自然会迎来诸多冲击,比如乱停乱放的管 理难题。从媒体报道来看,共享单车的管理涉及两个职能部门,交通部门大多持开放心态, 城管部门大多是谨慎口吻。对于北上广这些大城市来说,野蛮生长的共享单车带来了实实在 在的民生福利。既然是民生产品,那么就应该思考如何提供更多的公共资源,比如场地。 谈到互联网+,李克强总理说得最多的是倒逼政府职能转变,眼下的共享单车,可以说 是一道相同性质的考题。共享单车的管理乱局,其实也是新的“公地困局”。反正道路是公 共资源,企业可以乱投放,骑者照样乱停靠。当然,板子也不能全部打在管理上,大家,包 括骑行者,也应该为文明骑行做些什么。 要共享,得共治。共享单车可持续发展的实现,也是社会治理共识的形成。 (摘编自《商报评:如何让共享单车骑得更远?》, 深圳新闻网,2017-3-23) 材料三 近日,广东深圳蛇口湾厦山公园出入口,出现了大批被人为破坏的共享单车, 现场一片狼藉。 看到这样的新闻,正在享受共享便利的人们,自然地想到管理问题,面对堆积成山的共 享单车,从事此领域的企业,显然难逃其责。但还应该说,在这一问题上,企业管理的不善 与公共管理的缺位很难完全切割开。基于便利与有序这一矛盾体,人们借助堆积成山的共享 单车来反思公共管理,似乎也合情合理。但无论是提供共享单车的企业、参与享受共享单车 便利的个人,还是提供公共服务的政府机构,面对有助于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共享单车,反 思的视野目前尚停留在那辆街头的单车上。倘若承认我们共享的不只是一辆单车,而是一种 社会运转的思维,那么就需要将反思的视野放得再宽阔一些,去关注社会良性运转的基石: 信任、规则与秩序。 (摘编自《共享单车应真正体现共享思维》 《人民网·观点》,2017-03-19) 10.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指出,起源于荷兰、推广到全球的共享单车已经出现两极分化:发展得也不 尽相同,有的亏损严重,有的发展良好。 B.材料二提到,交通和城管两部门面对共享单车管理难题持有不同态度,反映了职能 部门间缺乏沟通、各自为政的现实。 C.材料二认为要共享,就得共治,共享的旗帜和共治的思路缺一不可,共享单车持续 发展的实现也是社会治理共识的形成。 D.材料三认为如果缺乏社会良性运转所需要的信任、规则和秩序,共享单车当前面临 的管理难题就无法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概括文章中心意思的能力。B.“反映了职能部门间缺乏沟通、各自为政 的现实”错,材料二中说“交通部门大多持开放心态,城管部门大多是谨慎口吻”。 11.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较为合理的两项是( ) A.国内外用作共享的单车都存在被人们大批破坏或偷盗的情况,这说明共享单车要持 续发展,提高公民素质是前提。 B.资本进入之后的共享单车项目不再是一项公益事业而成为一门生意,这是很多城市 共享单车难以为继的原因之一。 C.材料二认为共享单车是一道与互联网+性质相同的考题,意思是说共享单车要实现 可持续发展,政府职能应有所转变。 D.材料二和材料三一致认为,要突破共享单车的管理困局,这个领域的企业、公共管 理者和享受此便利的市民都有责任。 E.通过反思共享单车项目面临的管理困局,探索解决共享经济发展难题的思路,材料 二、材料三都体现了这样的写作思想。 答案 CD 解析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国内外用作共享的单车都存在被人们 大批破坏或偷盗的情况”错,表述绝对化且夸大事实。B.“不再是一项公益事业而成为一门 生意”错,材料二第三段有“商业性彻底压倒了公益性”,另“原因之一”理解有误。E. 材料三并未提及共享经济问题。 ★12.西方国家共享单车现状对我国共享单车发展有哪些启示?请结合材料一简要回 答。 答: 答案 ①应该选择适宜骑行(地势平坦)的城市实施;②关注并提升用户体验;③尽量降 低使用成本;④政府与运营公司密切配合、各司其职。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理解和概括的能力。题干要求结合“材料一”回答,材料一 中主要讲述国外共享单车的运行情况,有推行失败的,也有运行成功的。从失败者身上,可 以吸取他们的教训;从成功者身上,可以吸取他们的经验。(1)①从西雅图来看,“西雅图 市的陡坡道路是该计划夭折的重要因素”,这说明应选择地势平坦的城市来推行共享单车; ②从纽约来看,“纽约市公共自行车共享计划在用户体验不佳的情况下,经营状况也每况愈 下”,可见应关注并提升用户体验。(2)①从法国来看,“Velib 成功的秘诀之一就是便宜”, 可见应降低使用成本;②“该系统运转良好还离不开资本及政府的配合”,可见政府与运营 商应密切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