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8.50 KB
- 2021-06-03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www.ks5u.com
雅安中学2019—2020学年度上期高一年级10月月考语文试卷
分值150分 时间150分钟
第I卷 阅读题(57分)
一、现代诗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秋溯源
①所谓“中秋”,原为季节描述,八月十五日处于仲秋之中,故称中秋。今人文章中,多喜追溯至《礼记·月令》篇作为“仲秋”两字之始。然而《月令》篇本意,是为说明各月天时、祭祀对象、物候特征以及对应的行为举措,其中绝无节庆记载。
②而在今日很多辞书中,将中秋节描述为北宋时期所定,实际对查《宋史·太宗纪》两卷均无此事。此事记载实出自《渊鉴类函》卷二十《中秋三》所注引的《唐太宗纪》。此书如今已然散佚,同时对查正史新旧两唐书,《太宗纪》中同样无此记载。以正史体例,倘若其间果有朝廷敕令将某日定为全国性的节庆,绝不可能无一字记载。
③但是在唐代的诗文著作中,已然出现八月十五赏月的叙述,如著名的杜甫《八月十五夜月二首》。不过在笔者看来,此诗恰恰说明当时中秋虽有赏月习俗,然而并无“中秋节”,因为一则此诗题中并未指明此日为中秋节,再则杜甫还有《十六夜玩月》《十七夜对月》二诗。
④综上所述,可以看到,在文献记载中,很难找到一个将八月十五对应为“中秋节”的明确日期,但却随处可见今人耳熟能详的中秋习俗。在唐代,如果用今天的话说,并非“法定节假日”,而是百姓自娱自乐的节日。但因内容形式被广大民众喜闻乐见,逐渐扩大其影响,至明清时期,终于成为与正月节(旧历年)、五月节(端午)齐名的三节之一。
⑤今天的中秋节,月亮是其中的关键因素,赏月,吃月饼,甚至还要以圆月的口彩讲团圆一事,都是习见礼俗。但是细读文献,对月起兴,吟咏相思并不仅限于中秋,而举头望月,玩赏感叹也不仅限于八月。那么中秋和月亮的关系又是如何建立起来的呢?
⑥前文引《礼记·月令》中,并无只言片语提及月亮与秋天的关联,而秋日百姓所进行的活动,也无与月相关者。真正将秋与月对应的,是皇家祭祀典礼。《国语·周语上》中记载:“古者,先王既有天下,又崇立上帝、明神而敬事之,于是乎有朝日、夕月以教民事君。”韦昭注曰:“礼,天子搢大圭、执镇圭,缫藉五采五就,以春分朝日,秋分夕月,拜日於东门之外,然则夕月在西门之外也。”《国语》一书,虽作者存在争议,但学界一致认为其取材自春秋各国所保存史料,注《国语》的韦昭,是三国时期吴国人,充分说明了自西周起,王室已开始祭祀日月,而在后汉三国期间,秋日于西郊祭月,成为典礼。沿及明清,屡经变化,形成了皇家祭祀典仪。
⑦皇家祭祀民众虽不能参与,但能领略其事的慎重与盛大。凡祭祀之日,不但皇帝亲临,且需提前数日奉行斋戒、预备等一系列繁复活动。古时天子一举一动,皆为国人瞩目。皇家行为,一定会对民众产生影响。另一方面,世间昼夜轮替,四季更迭,在先民心中,对这种自然现象不免产生敬畏之情,无论古今中外,皆有以四季、日月为主题的祭祀典礼或艺术形式。虽然民间习俗很多未能载入典籍,但以口耳相传的方式代代传承,相沿成习。而皇室以国家之力举办祭典,也给相对散乱无序的民间信仰习俗,提供了一个明确的指引。综合所有因素,中秋节与月亮就建立了联系。
(选自2014年9月4日《 光明日报 》,有删改)
1. 下列各项对“中秋节”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秋节”是农历八月十五日,今人多喜欢把《礼记•月令》篇作为“仲秋”两字作为“中秋节”的起源。然而《月令》篇中绝无节庆记载。
B. “中秋节”被定做八月十五在文献中很难找到依据,但文献中却随处可见今人耳熟能详的中秋习俗。
C. “中秋节”被描述为北宋时期所定,实际应该是唐朝太宗时期所定,因为该事件的描述出自《渊鉴类函》卷二十《中秋三》注引《唐太宗纪》。
D. 中秋节及其习俗起源于王室祭典与民间习俗的结合,同时在历史长河中,不断自我完善,最终成为了今天民众熟悉的中秋佳节。
2. 下列关于原文论述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第①②段,作者考证典籍,解析了中秋的原意,指出了现如今很多关于中秋节形成时期的谬误。
B. 第③④段,作者举例论证,证明中秋习俗在唐代就已在百姓中广泛流传。
C. 第⑤段,承上启下,引出本文关于中秋溯源的第二个话题,即关于中秋和月亮的联系。
D. 第⑥⑦段,综合分析了中秋节与月亮建立联系的原因,其中皇家祭祀典礼是外因,民间习俗代代相传是内因。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在唐代,八月十五还是百姓自娱自乐的节日,但因后来内容形式被广大民众喜闻乐见,影响逐渐扩大,最后成为与除夕、端午齐名的重要节日。
B. 对月起兴,吟咏相思并不仅限于中秋,而举头望月,玩赏感叹也不仅限于八月,把中秋和月真正对应起来的是皇家祭祀典礼。
C. 虽然民间习俗很多未能载入典籍,但以口耳相传的方式代代传承,相沿成习,这也是中秋节和月亮建立关系的原因之一。
D. 《国语》的记载、韦昭的注,充分说明了自西周起,王室已开始祭祀日月,而在后汉三国期间,秋日于西郊祭月,成为典礼,到明清成为皇家祭祀典仪。
【答案】1. C 2. D 3. A
【解析】
【1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问“下列各项对‘中秋节’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答题时首先浏览选项,在文中找到选项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C项,曲解文意。对应的原文“此书如今已然散佚,同时对查正史新旧两唐书,《太宗纪》中同样无此记载”,可知也不是“唐太宗时期”所定。
【2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问“下列关于原文论述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D项,“其中皇家祭祀典礼是外因,民间习俗代代相传是内因”于文无据。
【3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问“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知识的理解分析能力。A项,选项对应原为是“至明清时期,终于成为与正月节(旧历年)、五月节(端午)齐名的三节之一”,范围划分不当。
点睛:此类题目答题时应注意分清答题的区域,错误设置一般为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说法过于绝对化、无中生有、于文无据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浏览选项,在文中找到选项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纸上故乡
邓琴
故乡给了我一颗多愁善感的心,它常常在梦中打探故乡的消息。
我的家乡在千里之外的赣南,它的每一寸肌肤都浸润在红色文化里,在淡淡茶香中,在田间地头悠悠的歌声里。它是贫穷的,但它又是富硕的。它没有飞驰的动车,没有轰鸣的机器,有的是叮咚的流水、黛色的群山。且不说章江水日夜川流不息、润泽万物;也不说成片的稻田如一张巨大的地毯静卧天地间,恩惠万家;就说梅岭那漫山遍野、傲立寒冬的梅花盛景,已是天下一绝。
离家多年,到过很多地方,心中始终挥之不去的是家乡的景象。在秋收的季节里,打谷机工作的声音,一声一声鼓动我的耳膜,提醒着我曾是故乡的孩子。内心深处的一丝不安也被催生出来,那就是当年因对外面世界的向往而离开了家乡。如今,我虽然站立在了外面的缤纷世界里,但我奋斗的每一个脚印,享受的每一份安逸,却都被打上了“外乡人”的烙印。我对故乡的情感,只能在诗人的诗歌里、乡土作家的文字里寻找慰藉,只能寄托在自己尚不成熟的文字中。那些遥远的记忆,飘过了我最不懂乡愁的年华,飘过了故乡的山头,飘进了书页里,却厚重得让我无法高言阔谈。
儿时最熟悉的影像,莫过于茶山。一到春天,漫山遍野的茶树抽出新叶,新叶从老叶中间小心翼翼地探出头来,好奇地张望这个美丽的地方。只有我们那群孩子才知道,这个美丽的地方究竟有多么贫穷。一到周末,我们就跑茶场,学着大人的样子采茶叶,茶叶一毛钱一斤,动作快的一天能摘个四十斤。四块钱在当时,可是一笔巨大的收入。在那贫穷的岁月里,茶山无疑给我们苍白的生活增添了不少乐趣。而农人与生俱来的勤俭生活态度,也开始渗透到我们的思想里了。
故乡给予我们的,更多的是精神层面的影响。这也是我们不管走到哪里,都放不下故乡的原因。我想,穷尽我一生都无法忘记那些年在田地里干活的场景。小时候,一家子在稻田里收稻谷;长大了,一个人去拔秧苗,拔花生,拿着书在晒谷场上守谷子。在那不谙世事的年华里,那样的日子其实苦不堪言。现在,我深深地感激那些劳累而辛勤的岁月,感谢那片土地,是它们给了我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如果说今天的我,有那么一丝不怕苦的精神,能够宽容待人,懂得珍惜,都要感谢那片红色的土地。
这片土地也是受过苦难的。当年红军在这里打游击,留下数不清的战斗故事,家乡从此有了一个革命老区的身份。在这片土地上成长起来的人,从小就在红色文化中接受灵魂的洗礼,接受家乡文化思想的滋养,也因此对苦难有了更深的理解。我的整个童年时期,都在聆听里面的故事;我的整个少年时期,都在这书中的文字里徜徉、震撼。有时候,一触碰到这纸上的故乡,思念就如潮水般涌上心头。
记不清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不再满足从别人的纸上去想象我的故乡,不再满足在扉页中思念故乡,而是自己在纸上书写心中的故乡。记忆在纸上慢慢鲜活,对故乡的依恋在纸上渐渐清晰。我这个家乡人眼中的知识分子,总算也为家乡留下了点东西。这也算是我对自己十年前离开家乡心存不安的一种补偿吧!
我是栖息在远方的一只候鸟,常会飞回故乡去寻找属于我的温暖。
4. 下列对作品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故乡给了“我”一颗多愁善感的心,它激起“我”的思乡之情。“我”常在故乡记忆里寻找慰藉。
B. 文中写孩子们学大人们采茶的情景,表现了故乡虽有贫穷苍白的一面,也有给生活增添乐趣的一面。
C. “我”的家乡是革命老区,经历过苦难,受过战争的洗礼,它丰厚的红色文化浸润了这片土地。
D. 文章首句和末句遥相呼应,强调故乡在“我”的文字书写中不可或缺、不可取代的作用,突出主题。
5. 文中说:“故乡给予我们的,更多的是精神层面的影响。”“精神层面的影响”包含哪些方面?请简述。
6. 根据文本,分析标题“纸上故乡”的含意。
【答案】4. D 5. [要点]①勤俭的生活态度,不怕苦的精神,宽容待人,懂得珍惜;②红色文化的洗礼,家乡文化思想的滋养,对苦难有着更深的理解。(意思对即可)
6. [要点]①他人关于故乡的文字创作,使我”从中获得慰藉;②“我”关于故乡的文字创作,纾解了“我”厚重的乡愁;③“我”用文字构建的“心中故乡”,是“我”
对故乡的回报,也是“我”的精神家园。(意思对即可)
【解析】
4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判断正误,题中前三项考核情节,D项考核结构,其中D项,“强调故乡在我”的文字书写中不可或缺、不可取代的作用”不正确,应是强调故乡在“我”的精神层面中不可或缺、不可取代的重要作用。故选D。
【5题详解】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文意概括的题目,要求概括“故乡给予我们的,更多的是精神层面的影响”这句话中“精神层面的影响” 包含哪些方面,答题时注意关注文章的上下文,根据文中的重点句子“如果说今天的我,有那么一丝不怕苦的精神,能够宽容待人,懂得珍惜,都要感谢那片红色的土地”“在这片土地上成长起来的人,从小就在红色文化中接受灵魂的洗礼,接受家乡文化思想的滋养,也因因此对苦难有了更深的理解”“
记忆在纸上慢慢鲜活,对故乡的依恋在纸上渐渐清晰”概括答题要点。
【6题详解】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文章的标题的含义的题目,要求分析标题“纸上故乡”的含意,对标题含意的理解实际上就是对文本内容的梳理和概括。解答本题时,需紧扣“纸上”“故乡”。“纸上”意味着写进文字中的故乡之情,一是他人关于故乡的记叙,让“我”获得心灵上的安慰;二是“我”对故乡的追忆唤起我的思乡之情,促使我写下有关故乡的文字;三是“我”在纸上写下的心中的故乡,是我的精神家园。
点睛:此题考核分析文章的结构的能力,主要考核标题的作用,分析文章的标题一般先答出含义,然后从文章的和情节、结构、人物(或物象)、主旨的关系的角度进行。情节主要分析文章的情节以什么为主,结构看文章的标题是否能串联文章的内容或是否是文章的线索,人物(或物象)看标题是否能暗示人物的命运或性格(物象)的特征,主旨上看是否能够暗示或点明主旨,有时还从制造悬念和吸引读者的角度进行分析,有时还要分析标题中艺术手法,如双关、反语等。
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完成各题。
老马
臧克家
总得叫大车装个够,
它横竖不说一句话,
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
它把头沉重地垂下!
这刻不知道下刻的命,
它有泪只往心里咽,
眼里飘来一道鞭影,
它抬起头望望前面。
(1932年4月)
7. 下列各句中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 “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形象地展示了老马的负重与悲苦。
B. 老马“把头沉重地垂下”。“有泪只往心里咽”,写出了老马逆来顺受,不思反抗、心胸狭窄的情态。
C. 表面是写马,而实际是写人,写旧中国倍受奴役的劳苦大众。
D. 作家善于用动词,“扣”“垂”“咽”等词语,都浓重地烙上了作者深深的感情。
8. 如何理解诗的结尾“眼里飘来一道鞭影,它抬起头望望前面”?
【答案】7. B 8. 这一细节描写(动作描写)生动地写出老马不甘心受欺凌却又无力反抗,只能继续在悲惨的生活中挣扎的那种无奈而又悲凉的形象,同时也激起人们对老马不幸的同情和对其不公平命运的义愤。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提要求选出“下列各句中分析不当的一项”。
B项,“写出了老马逆来顺受,不思反抗、心胸狭窄的情态”错误,“有泪只往心里咽”应是体现了老马身受深重苦难却无处诉说的无奈。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品味诗歌语言的能力、技巧,评价作者情感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如何理解诗的结尾‘眼里飘来一道鞭影,它抬起头望望前面’”,然后分析诗句所写的对象是谁,是如何来写的,有何效果。
“眼里飘来一道鞭影,它抬起头望望前面”,“它”是指老马,所以这句话描写的对象是“老马”,“飘来一道鞭影”是指老马的遭遇——鞭打、欺凌,“抬起头”“望望前面”是老马的动作,也属于细节,是老马遭受欺凌之后的举动,“抬起头”表明老马遭受欺凌时候的不甘心,但仅仅是“抬头”“望远方”,表明老马无力进行反抗只能继续在这样的生活中挣扎;在诗人的描画中让我们感受到老马的无奈和悲凉,表达人们对老马的同情,以及对造成老马这种命运的社会现实的悲愤。
【点睛】赏析语句分两种题型:一是定向赏析型,题干规定好了鉴赏角度,如从虚实结合角度赏析该句;二是综合赏析型,未规定赏析角度,需要考生自行选择角度,如“请任选一个角度赏析某……”。这就可以从描写的角度、修辞的角度、抒情方式的角度、遣词造句的角度等方面赏析。答题的时候,可以先分析诗句的意思,看诗句是写景还是抒情,写景是写了什么景,突出景物什么特点,景物是实实在在的,还是诗人想象的,由此可以考虑是否使用虚实结合或相衬;是动态的画面,还是静态的场景,由此可以考虑动静结合或相衬;景是乐还是哀,情是喜还是悲,由此可以考虑是借景抒情还是以乐景衬哀情;有没有使用什么修辞,一般考虑比喻、比拟、借代和夸张;句式如何,是否对仗;有无动词、形容词、副词,这些词语在表达情感方面有无明显的表现力,等等。答题步骤:解释该句的含意、表达的情感;指出它在炼字、词法、句法、章法,尤其是表达技巧方面的特点;根据该句在全诗中的位置分析其对全诗所起的结构作用;点出其对表达主旨和情感所起的作用。
二、古代文学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高崇文,字崇文。其先自渤海徙幽州,七世不异居。开元中,再表其闾。崇文性朴重寡言,少籍平卢军。贞元中,从韩全义镇长武城,治军有声。累官金吾将军。吐蕃三万寇宁州,崇文率兵三千往救,战佛堂原,大破之,封渤海郡王。
刘辟反,宰相杜黄裳荐其才。时显功宿将,人人自谓当选,及诏出,皆大惊。始,崇文选兵五千,常若寇至。至是,卯漏受命,辰已出师,器良械完,无一不具。过兴元,士有折逆旅匕箸者,即斩以徇。乃西自阆中出,却剑门兵,解梓潼之围,贼将邢泚退守梓州。诏拜崇文东川节度使。鹿头山南距成都百五十里扼二川之要辟城之旁连八屯以拒东兵崇文始破贼二万于城下会雨不克攻。明日,战万胜堆,凡八战皆捷,贼心始摇。大将阿跌光颜与崇文约,后期,惧罪,请深入自赎,乃军鹿头西,断贼粮道。贼大震,其将李文悦以兵三千自归,仇良辅举鹿头城二万众降。遂趣成都,余兵皆面缚送款。辟走,追禽之,槛送京师。
入成都也,师屯大达,市井不移,珍货如山,无秋毫之犯。邢泚已降而贰,斩于军。衣冠胁污者诣牙请命,崇文为条上全活之。诏令刻石记功于鹿头山。
崇文不通书,厌案牍谘判以为繁,且蜀优富无所事,请扞边自力,乃诏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邠宁庆节度使,为京西诸军都统。崇文恃功而侈,举蜀帑藏百工之巧者皆自随,又不晓朝廷仪,惮于觐谒,有诏听便道之屯。居邠三年,戎备整修。卒,年六十四,赠司徒,谥曰威武。
(节选自《新唐书·高崇文传》,有删改)
9.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鹿头山南距成都/百五十里/扼二川之要辟/城之旁/连八屯以拒东兵/崇文始破贼二万/于城下/会雨不克攻
B.
鹿头山南距成都百五十里/扼二川之要/辟城之旁/连八屯/以拒东兵崇文/始破贼二万于城下/会雨/不克攻
C. 鹿头山南距成都/百五十里/扼二川之/要辟城之/旁连八屯以拒东兵/崇文始破贼/二万于城下/会雨不克攻
D. 鹿头山南距成都百五十里/扼二川之要/辟城之/旁连八屯/以拒东兵/崇文始破贼二万于城下/会雨/不克攻
10.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贞元”,属于古时皇帝的年号,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此后每个皇帝即位一般都要改元,并以年号纪年。
B. “卯、辰”,属于十二地支。地支和天干(甲、乙、丙、丁……)组合在一起可以用来纪年,而且天干又可以单独用来表示一天的时间。
C. “觐谒”,即入觐,是古代政治礼节,专指地方官员入朝朝见帝王。
D. “中书”,为中国古代文官官职名,清代沿明制,于内阁置中书若干人。在清朝之位阶约为从七品,中书职能通常为辅佐主官,为基层官员编制之一。
11.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高崇文能征善战,屡受封赏,他率三千军马大破吐蕃侵略者,被封渤海郡王。
B. 高崇文爱护百姓,率军进入成都时,让军队驻扎在大路上,对财务秋毫无犯。
C. 高崇文明辨是非,穿戴很破烂的穷苦的叛乱者到衙门请求保全性命,高崇文为他们分条上奏,使他们都保住了性命。
D. 高崇文恃功而侈,把蜀地国库中的奇珍异宝和机巧工匠都擅自带走,又不懂朝廷的礼仪制度,不敢入朝觐见。
12.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显功宿将,人人自谓当选,及诏出,皆大惊。
(2)贼大震,其将李文悦以兵三千自归,仇良辅举鹿头城二万众降。
【答案】9. D 10. B 11. C
12. (1)当时有显著战功的老将,人人自以为能当选,等到任命的诏书下束,都大吃一惊。
(2)贼军非常震惊,他们的将领李文悦率三千士卒归顺,仇良辅带领鹿头城两万军队投降。
【解析】
【9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式、顶真修辞等等。还可以利用名词代词在句中担当的成分来断。
“扼二川之要”的意思是“扼制二川的要冲”,句中“扼”的宾语是“要”,所以应在“要”后面停顿,排除A C项。
“旁连八屯”是说“鹿头山周围接连有八处营寨”,故应在“旁”的前面停顿,排除B项。
故选D。
【10题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B项,“天干又可以单独用来表示一天的时间”错误,应该是用天干地支来纪年、月、日、时。
故选B项。.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C项,“……穿戴很破烂的穷苦的叛乱者到衙门请求保全性命……”错误,应该是“士大夫受胁迫而叛乱的都到衙门请求保全性命”,而非“穿戴很破烂的穷苦的叛乱者”。
故选C。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1)中,“显功宿将”,有显著战功的老将;“谓”,认为;“及”,等到;“诏”,任命的诏书;“出”,发出,下发。(2)中,“震”,震惊;“以”,率领;“兵三千”定语后置,应为“三千兵”;“举”,带领。
【点睛】学生可以借助如下特点进行断句,借古代文化常识断句。要给文言断句,常常需借助古代的文化常识,如天文、历法、地理、历史、官职、科举、姓名等。根据互文、对偶、排比等断句,文言中常有对偶句、互文句、排比句,抓住这个特点断句,常能收到断开一处,接着断开几处的效果。根据前后相承关系断句,文言文多写得紧凑严密,行文中多使用前后相承句。根据总说分承或分说总承关系断句,文言文中常用总说分承或分说总承的写法。掌握了这个写法,对断句定有帮助。根据韵文的特点断句,有的文言文是韵文,韵文有一定的用韵规律。按照这个规律去断句,常常能取得很好的效果。借助对话的标志断句,文言对话常用“日”、“云”等字,根据这些有标志的词去断句,也能收到好的效果。根据反复结构断句,文言文中常有些反复的句子结构,根据这个特点去断句,也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借助文言虚词断句,文言行文,多用虚词来表达语气或感情。如句首就常用如下语气助词:夫、盖、盍、若夫、嗟夫等,句末常用如下语气助词:者、也、矣、乎、哉、耶、耳、而已、欤(与)等,借助这些文言虚词,就可帮助断句。借助误法结构断句,文言语法中有一些固定结构,如:“……者……也”、“不亦……科”、“何……之有”,“孰与……乎”“为……所……”、“受……于……”等,根据这些结构也可断句。
参考译文:
高崇文,字崇文,他的祖先从渤海迁到成幽州,上下七代人不曾分家居住,开元年间,皇帝两次下令表彰他们—家。高崇文性情朴实,庄重寡言,年轻时被召入平卢军。贞元年间,随从韩全义镇守长武城,治理军队有名声。屡经升迁任金吾将军。吐蕃发动三万人馬侵犯宁州,高崇文率领三千士卒前往救援,双方在佛堂原交战,吐蕃大敗,朝廷封他为渤海郡王。
刘辟反叛,宰相杜黄裳推荐说高崇文有才能,当时有显著战功的老将,人人自以为能当选,等到任命的诏书下束,都大吃一惊。当初,高崇文选了五千精兵,平常总像敌军来犯似的进行训练。到这时候,卯时接受命令,辰时部队已经出发了,武器装备精良完好,没有不齐全的。军队经过兴元,有折断客舍的羹匙和筷子的士兵,他下令立即斩首示众。高崇文率军从西面的阆中出发,打退剑门的守兵,解了梓潼之围,贼将邢泚退守梓州,皇帝下诏拜授他为东川节度使。鹿头山在成都北一百五十里处,是扼制二川的要冲,刘辟在这里筑城,周围接连有八处营寒,用来抵抗东边来的官军,高崇文开始在城下打败了两万贼军,但因碰上下雨,城池未能攻克。第二天,双方在万胜堆交战.官军前后八战八捷,贼军军心开始动榣。大将阿跌光颜与高崇文约定了日期,(阿跌光颜)延后了日期,害怕获罪,因此请求深入敌军立功赎罪,于是驻军在鹿头西。断绝了贼军运输粮草的道路,贼军非常震惊,他们的将领李文悦率三千士卒归顺,仇良辅带领鹿头城两万军队投降。官军随后直赴成都,其余贼军都反绑着手归顺,刘辟逃跑,被官军追上并活捉,拘押在囚车上送往京城。
高崇文进入成都,让军驻扎在大路上,不惊扰百姓,珍宝财物如山一样堆积,但士卒秋毫无犯。邢泚投降后又有二心,高崇文下令斩首于军中,士大夫受胁迫而叛乱的都到衙门请求保全性命,高崇文为他们分条上奏,使他们都保住了性命。朝廷下令在鹿头山上刻石记载他的功劳。
高崇文不通文字,认为官署中的公事文书繁多可厌,况且蜀地优越富饶无所事事,请求保卫边塞来效力,于是皇上下诏任命他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邠宁庆节度使,兼任京西诸军都统,高崇文仗着有功肆意奢侈,把蜀地国库中的奇珍异宝和机巧工匠都擅自带走,又不懂朝廷的礼仪制度,害怕入朝拜见,皇帝下诏说听凭他走便道前往屯戍之地,高崇文在邠三年,武器装备整齐完好。去世,享年六十四岁,追赠司徙,谥号“成武”。
(五)名篇名句默写(8分)
13.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①《出师表》中诸葛亮劝刘禅对宫中、府中官员的赏罚要坚持同一标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论语》中孔子论述学习与思考辩证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沁园春长沙》中作者旧地重游,引发对往昔生活的回忆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再别康桥》中运用拟人手法,表现出油油的青草,多情可爱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陟罚臧否 (2). 不宜异同 (3). 学而不思则罔 (4). 思而不学则殆 (5). 携来百侣曾游 (6).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7). 软泥上的青荇 (8).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名言名篇的默写能力。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所以,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陟、罚、臧、否、罔、殆、携、峥嵘、稠、荇。
第II卷 表达题(93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33分)
14.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 长篙(gāo) 浸(qìn)渍 沁(qìn)园春 拐弯抹(mó)角
B. 漫溯(sù) 悄然(qiǎo) 橘(jú )子洲 休戚与共(qī)
C. 颓圮(pǐ) 瞋(chēn)目 秋风劲(jìn) 杞人忧天(qǐ)
D. 拘泥(nì) 菲(fěi)薄 万户侯(hòu) 载(zǎi)歌载舞
【答案】B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汉字字音的辨析和修改。该题对于基础知识掌握的扎实的学生来说这样的题并不难,平时要注意识记和辨析。正确的读音为:A项,浸渍(jìn)。C项,秋风劲(jìng)。D项,载歌载舞(zài)。故本题选B项。
【点睛】高考字音考查的对象主要有多音字、形声字和异形(包括形似)同音(包括近音)字三种。由于生活中那些容易读错的字往往也就是高考字音考查的重点内容,因此,归纳出误读的常见类型对我们复习备考是很有帮助的。同时。针对每一种误读类型,我们都要采取积极的措施,从而能够有的放矢地掌握好字音这个考点。字音的误读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1)把多音字的甲音误读成乙音。(2)形声字类推偏旁引起误读。(3)习惯误读字,如“玫瑰”中的“瑰”。(4)生僻字。生僻字,因其不常见而容易被忽略,易误读。考生平时要做有心人,注意积累。对于字形来讲在学习是要注意:1、平时加强识记,尽力拓宽知识面,扩大阅读量,积累词汇,丰富词汇量。对汉字字形的识记要化大力气。对那些形近字、音近字、义近字等尤其要仔细区别。2、加强练习。3、学会区别同音字。4、学会以音辨形。 5、学会以义辨形。6、学会根据语境辨形。
15.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苍茫 寂寥 稠密 瓦菲 偃苗助长
B. 凄婉 谄媚 愁怅 笙箫 风华正茂
C. 忸怩 榆阴 缉拿 坍塌 书生义气
D. 斑斓 沉淀 彷徨 讴歌 剑拔弩张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没有错别字的一项”,然后根据字音和字义辨析字形。
A项,“偃苗助长”应为“揠苗助长”。
B项,“愁怅”应为“惆怅”。
C项,“书生义气”应为“书生意气”。
故选D。
1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①《东方红1949》以全新的角度诠释了那段观众早已熟悉的历史,带着观众重新回忆了那段红色的峥嵘岁月,因此受到观众的一致好评。
②“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在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中,雅安中学的同学们既体验到了合作之趣,又享受到了天伦之乐。
③您刚刚乔迁新居,房间宽敞明亮,只摆设略显单调,建议您挂幅油画,一定会使居室蓬荜生辉。
④日本“购岛”闹剧始作俑者东京都知事石原宣布辞职并着手组建新党。作为一个老牌右翼分子,他的每一次政治“噱头”都是为了迎合日本社会的右翼势力。
⑤同学会上,大伙儿有的在兴高采烈地聊目前的工作情况,也有的在顾左右而言他,回忆起童年趣事来了。
⑥那些曾经指点江山、叱咤风云的国际政治人物不会被历史遗忘,他们的一举一动依然吸引着世界的目光。
A. ①②⑤ B. ②⑤⑥ C. ②③⑤ D. ①④⑥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把握词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
(1)中,“峥嵘岁月”,形容不平凡的年月,使用正确。
(2),“天伦之乐”,天伦,旧指父子、兄弟等亲属关系,泛指家庭的乐趣,语境说的是“同学之间的合作”,对象不当。
(3)“蓬荜生辉”,指某事物使寒门增添光辉,只能用于自家,句中说对方,谦敬不当。
(4)“始作俑者”,恶劣风气的创始者,句中“日本‘购岛’闹剧”是坏事,使用正确。
(5)“顾左右而言他”,看着两旁的人,说别的话,形容无话对答,有意避开本题,用别的话搪塞过去,语境是说同学之间聊起童年趣事,不合语境。
(6)“指点江山”,评论国家大事,使用正确。
故选D。
【点睛】对于词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切忌望文生义,比如“春秋笔法”,从句中“绕来绕去,把意思弄得晦涩难懂”这一内容来看,选项误把该成语理解成“绕弯子”;“人言啧啧”,句中误把“啧啧”理解成夸赞之声。第二,辨析感情。比如 “师心自用”这个成语,这是一个贬义词,句中后面说“独到的见解给考官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应是夸奖他的表现,此处应使用褒义词。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解答词语题,第一、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第二、注意词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词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17.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2017年秋季,国家建设局房屋改革司将加大财政投入,完成贫困地区的棚户区改造目标,从根本上解决人民生活。
B. 打车软件在给乘客带来便捷的同时,也提高了出租车的用车效率,但司机在开车时分心使用打车软件,成为出租车事故骤增的主要原因之一。
C. 由于《大堰河——我的保姆》这首诗带有自传的性质,所以诗人选取的情景和细节都十分富有人情味,着力塑造了大堰河这个旧中国劳动妇女形象是非常感人的。
D. 四川天府新区正式晋升为国家级新区的消息,不仅吊起了欧盟企业界的胃口,而且受到了国内投资商的高度关注,他们对投资天府新区有了更多想法和打算。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病句辨析与修改能力。病句原因很多,主要有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语序不当、结构混乱、不合逻辑、表意不明等。判断病句,必须对汉语的语言规范有所了解,首先要仔细阅读句子,第一步凭借语感感知句子有无毛病,再用所学知识(病句类型)作分析。可用压缩句子抓主要成分由整体到局部地判断。
A项,“从根本上解决人民生活”成分残缺,在“生活”后加“的问题”。
C项,“着力塑造了大堰河这个旧中国劳动妇女形象是非常感人的”结构混乱,“塑造了……形象”和“形象是感人的”两句杂糅到一起,可以将“塑造了”改为“塑造的”。
D项,语序不当,改为“不仅受到了国内投资商的高度关注,而且吊起了欧盟企业界的胃口”。
故选B。
18.下列各句关于文学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新诗,指五四前后产生的、有别于古典诗歌、以白话作为基本语言手段的诗歌体裁。它摆脱了古典诗词严整格律的束缚,比较适合表现现代人的思想情感。
B.
新月派,受泰戈尔《新月集》影响而命名的现代新诗流派,因为重视诗歌“音乐美、绘画美、结构美”,又被称为“新格律诗派”。代表人物有闻一多、徐志摩等人。
C. 毛泽东常用旧体诗的形式来反映现代生活和思想感情。这种诗歌属于现代新诗。
D. 词是我国古代的诗体,它可配乐演唱,句式长短不一,又名长短句、曲子词。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文化常识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各句关于文学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然后借助课内所学和课外积累辨析选择。
B项,“因为重视诗歌‘音乐美、绘画美、结构美’”错误,不是“结构美”,而是“建筑美”。
故选B。
19.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A. 我刚在姑姑家坐下来,她就有事失陪了,我只好无聊地翻翻闲书,看看电视。
B. 这种壁纸是最近才研制出来的,环保又美观,贴在您家里会让寒舍增色不少。
C. 我们夫妇好不容易才得了这个千金,的确放任了些,以后一定对她严格要求。
D. 滨江花园饭店将于国庆期间盛大开业,供应各式川菜,价格适中,欢迎惠顾。
【答案】D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D项,“惠顾”,惠临(多用于商店对顾客)。A项,“失陪”,客套话,表示不能陪伴对方,这里用错了对象,不得体。B项,“寒舍”,谦辞,对人称自己的家。句中称别人的家,不得体。C项,“千金”,敬辞,称别人的女儿。此处说自己女儿,不得体。故本题选D项。
【点睛】所谓“得体”,就是根据内部语境(上下文)和外部语境(语言交际的各种情境条件,如:时间、地点、场合、对象、目的、话题、使用语言流露出的情感色彩等)选用恰当的语句来表情达意表达方式适合特定的语境,包括文体色彩、语体色彩(口语与书面语)、感情色彩(褒义与贬义)、交际目的、交际场合、交际对象、交际手段的差异,还要注意敬词、谦词的使用(用语要注意礼貌的要求)、转述语言得体等等。语言表达得体:一要思索在某种特定的语境中能说什么,不能说什么;说什么好,说什么不好;怎样说有分寸,怎样说没有分寸;怎样说效果好,怎样说效果不好。二要考虑说话人的地位、身份、文化素养、生活阅历等方面的差异;更要考虑听话人的诸多情况三要根据不同的交际场合,选择不同的表达方式,做到有的放矢、准确得体、恰到好处。
20.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在今天的语言竞赛中,互联网语言显示出强大的繁殖能力 , 。 , 。 。 。
①对传统汉语构成犀利的挑战
②近年来,汉语互联网平均每天以诞生17.5个新词的速度在自我繁殖
③但绝大多数新鲜出炉的语言事物,只是一些转瞬即逝的泡沫
④新词组、新句式和新语体更是大量疯长,犹如春风野草
⑤同时,它也以每天淘汰9个新词的速度在自我清洗
⑥它们在互联网上喧嚣数日或数月,而后便消失在时间的洪流之中.
A. ①③⑥②⑤④ B. ②①⑤⑥④③ C. ②⑤④①③⑥ D. ③⑥②⑤④①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衔接、连贯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整体把握语段的话题对象和中心观点,重点抓住关联词、代词、动词、形容词等词语或冒号、分号、顿号等标点符号的提示作用,确定总起句、结论句、过渡句或衔接句等,做到文从字顺,语义贯通,逻辑严密。②紧承前文“强大的繁殖能力”,故应该排在首位;⑤中有“同时”“也以”等词,应紧承②;④进一步说明互联网语言的繁殖能力,应紧承⑤;这些互联网语言对传统汉语构成挑战,①紧接④;③⑥是说大量的互联网语言阳寿不足。故选C。
【点睛】对于考查语句连贯性的题目,考生应按照如下步骤操作:1.抓中心。首先要统揽全局,抓中心句,分析句子的性质和作用是否是总领句、总结句、过渡句、解说句、观点句、材料句等,然后分析其他句子是如何围绕中心句来组织的。2.抓思路。句子中的思路一般指三个方面: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逻辑顺序。3.抓标志。语言标志常表现为:关联词语、暗示性词语、句子之间的对应关系(内容上、形式上)、陈述对象或议论角度、抓句式等等。4.抓语境。文章要表达的情感或喜或悲或褒或贬,或高昂或低沉,是通过一定的情景色彩渲染而完成的。在同一段文字中,这种基调、气氛、色彩要保持一致。
21.在下面横线处填入适当的词语,组成前后相应的排比句。
中华人民共和国迎来了她六十九岁诞辰。六十九年像一条长河,有急流也有缓流;六十九年像一幅画卷,有冷色也有暖色;①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六十九年像一部史诗,有痛苦也有欢乐。长河永远奔流,画卷刚刚展开,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史诗还在继续。我们的共和国正迈着坚定的步伐,稳步前进
【答案】 (1). ①示例:六十九年像一首乐曲。 (2). ②有低音也有高音。 (3). ③乐曲渐趋高潮。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题干是“在下面横线处填入适当的词语,组成前后相应的排比句。”此题考查仿写等语言运用表达的能力。解答时,需要认真审题,尤其仔细阅读所给的语段,然后再从文段中找出推断错误的地方,从而得出答案。
【点睛】仿句是按照题目已经给出的语句的形式,再另外写出与之相仿的新句,仿句只是句式仿用,文字内容不能完全一样。解题的一般步骤:1、整体感知文段的内容,根据上下文意及语境,仔细揣摩。展开联想,梳理大脑中储备的相关信息,确定仿写内容。2、局部分析文段的句式特点、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及感情色彩。3、初步仿写,反复揣摩。检查仿写的句子是否合乎要求,切忌依样画葫芦。确定“形神兼备”之后再做定案。
22.下面一句诗出自北宋词人秦观的《满庭芳》。请根据诗句描写的对象和营造的意境(可参考图片画面)将其扩写成一段文字,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不少于40字。
斜阳外,寒鸦数点,流水绕孤村。
【答案】黄昏,如血的残阳(比喻)给这个小小的孤村披上了一层惨淡的红纱。一条弯弯曲曲的小河绕过村子,河水欢快地(比拟)向远处流去。暮色四合,几声哀鸣打破了村庄的寂静,原来是几只寒鸦,在飞向自己的巢穴。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表达语言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题目的基本要求,尤其是要理解命题人的命题意图,这道题目要求学生根据诗句“斜阳外,寒鸦数点,流水绕孤村”描写的对象和营造的意境(可参考图片画面),将其扩写成一段文字,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不少于50字,自私具体解答的时候要突出一种黄昏下凄清、旷远的环境,突出一种小山村夕阳下的风光,注意对画面意境的具体描绘,再就是对整体画风的具体把握,注意表达的时候要内容具体、语言要通顺、生动。
【点睛】语言的运用是我们日常交往中必不可少的一环,能够简明、连贯、得体地表达我们的见解,不仅是考试的要求,更是我们交往能力的一种体现。所以,我们应该认真对待这方面的训练。
四、作文(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人生就是一场旅行,我们走过山川田野,领略自然风光;走过街市阡陌,感受世俗万象;走过任性自我,磨砺青春锋芒;走过困惑迷惘,把握前进方向……
要求:请以“走过,才明白”为题,写一篇记叙文。不少于700字。不得抄袭和套作,注意书写规范和卷面整洁。
【答案】走过,才明白
我曾是温室大棚中的花草,经不得风雨;我曾是一棵稚嫩的幼芽,经不得烈日的暴晒;我曾是刚出壳的幼雏,不暗生活的艰难。我也曾为自己的脆弱而暗自落泪。自从我走过一段崎岖的人生之路后,我终于改变了自己。
刚上初中时,我迷上电子游戏。只要一离开父母的视线,我便坐在电脑前,敲打着键盘,或按着鼠标,两眼紧盯着监视器。一关未过,懊恼地重来,不知不觉,一个整天过去了。那段时间,打游戏成了我生活的全部,食不甘味,枕不安席,对游戏的过分沉湎,彻底改变了我的生活。我的身体垮了,生物钟乱了,视力衰退了。更要命的是,小学里曾是尖子生的我成绩一落千丈。父母着急了,老师着急了。他们一次又一次地找我谈话,做我的思想工作,希望我能走出游戏的魔掌。我又何尝不想告别游戏的世界,可是一坐在教室里,一捧起书,一做到作业,我头脑中满是游戏的打打杀杀。一个学期下来,我的成绩成了年级倒数。最让我吃惊的是,我一向引以为自豪的语文,也拉起警报,退到了及格线以下。这对我的刺激太大了。曾经是爸妈骄傲的儿子,是同学父母口中人家的孩子,是老师眼中的神童,前途无量。如果再这样下去,什么前途理想,什么辉煌人生,都将成为泡影。我发誓,必须戒掉打游戏的魔瘾,必须跨过这道坎。我把自己全部的身心投入到学习上,我给自己制定了补课计划,增加了学习量和作业量。课余时间,我阅读名著,背诵唐诗宋词,以此来抵制游戏对我的诱惑。经过努力,一个多月后,我走出了游戏的魔掌,恢复如初。
走过了这一次的歧途,我才明白了一个道理:只要有恒心和毅力,人生路上,没有战胜不了的困难,没有翻不过的高山,没有趟不过的河流。
初三时,另一个魔鬼——网络小说又侵入了我的生活。晚上,父母睡了以后,我打开手机,躲在被窝里,一看就是一个通宵。有时,课堂上也把头埋在书堆下,忘情地看着。有一次,因睡眼不足,头晕脑胀,竟摔倒在卫生间。父母让我搞得神经兮兮。父亲整日唉声叹气;妈妈的神经衰弱又犯了,晚上要到一两点才能睡着。为此,爸爸和班主任都曾和我语重心长地谈过话。他们说,现在是最关键的时刻,稍不努力,就会前功尽弃,一种行为,一种动作,可能会影响我的一生!我当面喏喏,可背后没有什么改变。老师和父母都曾采取过最激烈的手段——没收我的手机。我居然以跳楼相威逼,他们束手无策,只好把手机又还给了我。从此以后,我课堂上看手机,老师们都视而不见,我更得意忘形了。
小时候,我可是个懂事听话的孩子,我为此深深地自责。我多次看到妈妈一个人在房间里独自落泪,那一刹那,我觉得我必须离开手机,可是一见到手机,我的瘾又上来了,一切决心和誓言都跑到九霄云外去了,我又成了手机的俘虏。
一天,我在课堂上聚精会神地看手机,正在上课的老师接到我爸爸的电话,说我妈妈被我气得住院了。我放下手机向医院赶去,毕竟妈妈比手机更重要。
我赶到医院,看到躺在病床上的妈妈,一脸憔悴,两鬓竟然有了白发。看到我,两颗泪珠从妈妈脸颊上滚下。刹那间,我的眼睛湿润了,喉咙被什么东西堵住了,似有千言万语,但又说不出。
那一夜,我失眠了。我思绪万千,想了很多很多。以前那个充满温馨的家庭,以前那个充满快乐的家庭,以前那个活泼开朗的我,以前那个听话懂事的我,以前以我为自豪的父母……一切的一切,全变了,而这一切都是因为我,因为我沉迷于手机。我幡然醒悟,决心和手机彻底告别。
我走出了手机,一切又都变得好起来了。
走出手机,我才明白,人不能任性地生活,我们肩负着各种责任,承载着家庭社会的期望,我们必须完成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
我们不要惧怕前进路上遇到的各种艰难险阻,各种失误挫折,各种弯路险滩,因为走过,我们才明白,我们变得坚强了,我们变得成熟了,我们变得睿智了。我们不再是温室大棚中的花草,不再是稚嫩的新芽,不再是刚出壳的幼雏。我们将成为参天的大树,我们将成为搏击长空的雄鹰。
【解析】
【详解】该题考查学生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的能力。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本次作文为命题作文,写作前,先通读材料,整体理解把握材料的内容,明白材料蕴含的道理。然后选取合适的角度进行立意构思。这道命题作文的题目,材料很简单。“走过,才明白”这一题目极富人文色彩,又具有哲思和诗意,同时又能唤醒考生沉睡的心灵,从自己的生活要历中去感悟思考,挖掘平凡生活中的不平凡意义,走向成熟,让经历成为阅历。该题选材料宽泛。走过的,可以是一段旅程,可以是一段日子,一段生活,一段人生中值得回忆与珍藏的经历。山川田野、明月清风、春花秋月、热闹的街市、寻常的巷陌、童年的纯真、成长的困惑、成功的喜悦、失败的痛苦、拼搏的汗水、与亲人相伴、与友情同行等,无须回避痛苦与忧伤,无须忌讳孤独与迷惘。学校、家庭、社会、人文、自然这五大选材范围都可以选择,只要是生活的真实就好。写记叙文,要写清人和事,有详有略,注重细节描写,以情动人。
【点睛】命题作文审题方法:1.抓关键词,找准题眼法。题目的关键词语,就是作文题目的“题眼”,往往表明了文章的中心思想,揭示了题目的意义。扣住了“题眼”也就是抓住了作文的写作重点。2.挖掘题蕴法。词语一般有本义、引申义和比喻义,命题作文题目的含义一般也是多方位的,深层次的,隐含的,所以我们对文题的理解有时不能仅停留在表层上,还应该深刻理解题目的丰富内涵,挖掘其深层的隐含信息。3.填补标题法,添加语素法。有些命题作文,例如词语或者短语式的命题,我们可以用“添加语素,构成语境”的方法来审题。4.虚题实做法,化大为小法。有些作文题,由于概念抽象,难以把握。对这类题目,可以化大为小、化虚为实。总之,在写中考命题作文时要同学们结合题目本身特点多角度去审题,审题是决定作文成败的关键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