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39.50 KB
- 2021-06-03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考纲展示 考情分析
《广东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
科合格性考试说明》中对此知识点的要
求是:
①理解重要概念和重要句子在文中的
意思。②筛选和整合重要信息,归纳内
容要点。③把握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
系,理解文章的逻辑,分析文章结构。
④分析、概括和评价文本的思想内容和
作者的观点。⑤鉴赏作品的形象、语言
和表达技巧。
考查方式 考查方向
选择题 1 个
简答题 2 个
分析结构、概括主
题、分析手法、鉴
赏人物、体会含意、
赏析内涵
[学考真题试做]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揭秘“悟空”上天施展神通
①12 月 17 日 8 时 12 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
功将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悟空”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转移轨道。这标
志着我国空间科学探测研究迈出重要一步。
②“悟空”是目前世界上观测能段范围最宽、能量分辨率最优的暗物质粒子
探测卫星,超过国际上所有同类探测器。“悟空”的观测能段是国际空间站“阿
尔法磁谱仪”的 10 倍,能量分辨率比国际同类探测器高 3 倍以上。
③“悟空”的身材比一般的卫星小巧,长宽高只有 1.5 米、1.5 米、1.2 米,像
盒银白色的方形蛋糕。而它的“火眼金睛”却可以在茫茫的太空中寻暗物质的踪
影。
④卫星采用的是以载荷为中心的一体化结构设计。据介绍,“悟空”由四个有
效载荷组成,分别是塑闪阵列探测器、硅阵列探测器、BGO 能量器和中子探测器。
所有探测器及电子设备安装在 1 个立方米的空间内,技术难度超过了我国目前所
有的上天高能探测设备。
⑤以《西游记》中的美猴王名字命名的卫星“悟空”。没有携带金箍棒,却
带了 300 多根“水晶棒”。位于卫星核心部位的 BGO 能量器包含了 300 多根纵横
交错排列的晶体,每一根都有 2 厘米见方、60 厘米长,是世界上最长的 BGO 晶
体,研制难度非常高。整个卫星中,BGO 能量器的重量就占了大半。这些漂亮的
“水晶棒...”能够测量入射粒子的能量,并且由于电子和质子与晶体发生相互作用,
产生类似淋浴喷水形状的簇射,而电子和质子产生的簇射形状不同,因而科学家
可以区分出电子和质子。
⑥占宇宙 95%以上的暗物质和暗能量由万有引力定律证实存在,却从未被直
接观测到。暗物质粒子的探测目前是国际科学前沿竞争最为激烈的研究领域。包
括我国在内的世界各国正在筹建或实施多个暗物质探测实验项目,其研究成果可.
能.带来基础科学领域的重大突破。
⑦“悟空”将面朝太空,在太空中开展探测任务,接受来自宇宙四面八方的
高能电子及高能伽马射线,探寻暗物质存在的证据,研究暗物质特性与空间分布
规律。由于暗物质可能存在于任何区域,它头两年将对全天区扫描,探测暗物质
存在的方位。两年后,根据全天区探测的分析结果,它将对暗物质最可能出现的
区城开展定向观测。
⑧寻找暗物质的过程就像与幽灵捉迷藏,天下武功唯快不破,只有仪器越灵
敏才越可能有发现。“悟空”就是通过提高能量分辨和空间分辨的本领,降低宇
宙射线背景噪音,并且把探测器做得足够大等方法提高灵敏度的。
⑨中科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主任吴季表示,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的成功发射
和在轨运行将有望推动我国科学家在暗物质探测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对促进我国
空间科学领域的创新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1.下列有关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悟空”在观测能段范围、能量分辨率上超过国际上目前所有同类探测器。
B.科学家根据电子和质子相互作用产生的簇射形状不同来区分电子和质子。
C.万有引力定律证实了占宇宙 95%以上的暗物质和暗能量的存在。
D.降低宇宙射线背景噪音能有效地提高“悟空”的灵敏度。
B [本题考查筛选和整合重要信息的能力。B 项,原文是“电子和质子与晶
体发生相互作用”,不是“电子和质子相互作用”。]
2.简要说明第⑤⑥段加点文字的语言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鉴赏新闻语言的能力。加点词“水晶棒”有生动形象的
效果,“可能”则体现了新闻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答案:“水晶棒”生动形象地说明了 BGO 晶体的形状,给读者更加直观的感
受;“可能”表推测,准确严密地说明了暗物质探测实验项目的成果与基础科学
领域重大突破之间的联系。
3.结合《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形象,谈谈为什么把这颗卫星命名为“悟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和整合重要信息的能力。题干要求结合“孙悟空形象”
来谈,解答时要注意联系“孙悟空”的外貌和品质,对应文中卫星“悟空”的特
点来分析。
答案:《西游记》中孙悟空火眼金睛,神通广大,这颗卫星名为“悟空”即领
悟太空之意,暗物质探测卫星的探测器犹如孙悟空的火眼金睛,可以在茫茫太空
中探寻暗物质的踪影。
[解题技法指导]
一、筛选并整合信息
所谓筛选是指对文中相关信息搜寻归拢,所谓整合是指从相关信息中提炼出
某种共同的东西,如事物的共同特点、事物的普遍意义以及带给人的共性认识、
启示等。
【答题步骤】
二、分析新闻的语言
“让事实说话”是所有新闻工作者遵循的基本原则,所以新闻语言多客观叙
述,极少主观评论,这就对新闻语言的准确性提出了极高的要求。但也有部分新
闻在其客观叙述时,融入了个人情感,带有明显的情感性和倾向性,于是新闻的
语言也就有了其丰富多彩的一面。解题步骤为:
第一步,明确所给文章的题材
在熟悉不同题材的文章语言所具有的特色的基础上对号入座,要明确赏析的
是新闻语言的客观平实,还是其情感性。
第二步,具体分析用语特点
总的原则是结合文本中具体的“词语”或典型的句子分析概括语言特点。
(1)如果是赏析平实客观的语言,要注意指出语言是怎样体现准确性、简明性
和客观性的。
(2)如果是赏析主观色彩浓厚的语言,要注意分析关键词和句子中作者的感情
倾向,尤其要关注那些运用了表达技巧(修辞、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等)的句子,由
此总结分析语言的风格和特点。
三、分析新闻标题的作用
1.分析新闻标题的表达技巧及其作用。新闻标题的表达技巧,侧重于修辞手
法。答题时,先准确判断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再说明这一手法的作用。
2.分析新闻标题对表达新闻主题的作用。可以根据标题了解新闻的主要内容,
进而分析标题对新闻主题所起的作用。
3.分析新闻标题对表达记者观点和感情的作用。新闻标题的拟定,倾注着记
者的心血,凝聚着其鲜明的观点态度,要明确新闻标题的艺术性,就需把握记者
的观点和情感。
4.分析新闻标题对读者获取信息的作用和对吸引读者的作用。新颖别致的标
题能够造成悬念,达到吸引读者的目的,这就需要分析标题是如何做到吸引读者
的。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新闻标题都需要从这四个方面进行分析,而是需要根据
具体题目而定。
四、把握访谈的进程和内容
1.迅速通读一遍全文,整体把握讨论话题、主要进程、关键内容。
2.将访问者和访谈对象的文字分开,先读提问者(访问者)的问题,把握有哪
些主要问题;再阅读访谈对象的文字,大致把握访谈对象的阐述内容。
3.重点精读一些提问者提出的关键问题和访谈对象的关键回答,深入研究其
核心内容。
4.整合文中的信息,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
相关知识介绍:
1.新闻的分类及其文体特征。新闻大致可分为消息、通讯、特写、访谈、新
闻评论等几种,具有真实性、及时性、准确性、简明性的特点。
2.新闻的结构。新闻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五部分。前三
者是主要部分,后二者是辅助部分。阅读新闻,要注意它的六要素(也就是记叙六
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起因、经过、结果。要特别注意消息一般
采用“倒金字塔式”结构来呈现新闻内容,而通讯的呈现方式比较灵活。
3.新闻常用的艺术手法。新闻的表达方式主要是叙述,有时兼有议论、描写。
另外,还常使用对比烘托、以小见大、烘托渲染、借景抒情等表现方法。
4.新闻的语言。新闻语言,有着表述事实、传播信息的品质和风格,并由此
形成自己的语言特色。新闻语言的特色可以概括为:客观、确切、简练、朴实和
通俗。
5.新闻的社会价值和影响。新闻事件的确定、调查主题,包含着作者独到的
眼光,体察特殊事件的敏锐判断,文本产生后将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
[当堂即时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材料一:
当下,在社会及日常生活领域,微博、微信、微电影、微小说、微营销等引
领的“微”风暴正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引发“大”变革,
并由此综合生成一种新型社会文化话语——“微文化”。毫不夸张地说,人类社
会正不可逆转地步入“微时代”。
区别于传统艺术形态,微艺术往往采取“以小博大”的创作策略,鲜少追求
所谓的宏大叙事、经典话语或史诗巨作,偏重于描摹普通人生的微观生活和个人
化叙事,处处彰显出微体量、微周期、微制作等特点。不仅如此,现代人碎片化
的生活状态、快餐式的文化消费方式和数字媒体交互快捷的传播特性,决定了微
艺术若想获得持续的关注度和最大的投资收益,创作者们必须不断加快作品的推
陈出新,这势必需要尽量减少创作投入成本,缩短创作周期。
与传统的艺术创作者角色主要由精英艺术家来承担不同,微艺术创作主体的
身份更加多元,除却职业艺术家,更多的是非专业出身的艺术爱好者。得益于移
动互联网平台的平等性、开放性与交互性等特点,不同地域、不同身份、不同年
龄段的民众,既可以轻易地借助微艺术形式参与到艺术创作之中,实现自我的艺
术审美表达;也能够随时随地进行艺术欣赏活动,开展各种形式的审美对话。
创作上的微观性和偏草根性,使得微艺术的主题内容与风格特点往往与传统
艺术形态有所差异。作为微文化的主体力量与微艺术创作的生力军,青年草根群
体往往拥有专门艺术从业者所不具备的巨大自由度。
(选自《微时代语境下的全民艺术审美》,有删改)
材料二:
对微时代审美生活的内在特性、意义及规律进行总结、研究是极为必要与迫
切的,而且这种必要与迫切集中体现在对个人微小时间的呵护上。
就其必要性来看,正是因为审美对象的微小或微型化,人们的欣赏与分享才
会占用相对微小的时间长度。就其迫切性来看,一方面,微媒介作为审美媒介之
一,其发展与更新日新月异,当今数码技术、网络技术的高度发达与发展,能够
让人在数月、数天之内感受到审美媒介最为剧烈的变化与更新。另一方面,从微
媒介的用户数量来看,微信、微博等客户端数以亿计的用户量的产生,标志着微
时代的来临。
上述两个方面是密切交融在一起的。归结为一点,那就是——一个由大部分
国民或网民共同参与,且使用频率极高、私人性极强的审美生活微时代业已产生,
其得以存在的核心价值就是对于个体微小时间的关切与呵护。
这里所说的微小时间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就客观社会时间的长短而言,对
微博与微信的接受时间较短;其二是就微媒介的使用活动自身作为一个过程而言,
它既与社会生活中其他的、用于社会生产的活动有着明显的区别,也与其他审美
活动有着显著的不同。
微时代审美生活关注、关切的是那些不规则的、偶然性的、飘忽不定的、不
可预知的微小时间,这些时间往往是琐碎的,但是在数量上的存在却是丰富的,
甚至是海量的,尤其是在人们的上述社会时间之中就弥漫性地夹杂有微小时间,
因为人们在完成那些规则、严谨、持久的活动时,总是需要停顿或者间歇的,总
是需要休息、闲暇间的娱乐的,而且人们在很多情境中,也不可能总是一直进行
需要较长的、固定的时间与特定环境的审美生活。自此而言,这正是微美学或者
微时代美学滋生的源源不绝的时机与动力。
(选自《微时代的审美生活与微小时间呵护》,有删改)
材料三:
微时代的到来,在文化层面上为人们在当下活动中解除审美的精英特质、普
遍分享草根化的生活意义,提供了广阔的现实环境。同以往时代相比,微时代生
活的美学现实,就在于人的生活反思能力、生活体验的历史过程不断被移动互联
网信息生产与消费活动所屏蔽,而直观化、消费性的日常感受则直接成为满足人
们当下生活情绪的审美产品。也因此,在微时代生活语境中,相对于已经成为一
种知识传统的既有美学理论来说,“美”之为何,何为“审美”,注定将以一种新
的实践形态进入美学的思考范围。
长期以来,作为知识传统的既有美学理论,确定了一个由生活体验的深度性、
心灵精神的纯粹性和历史价值的恒定性所定义的美的知识边界。在这个边界之内,
人的日常活动、具体生活感受只有自觉接受了充分而深刻的精神洗礼,才可能最
终成为美学的对象。
然而,生活审美化的微时代,却迅速破坏了这一边界的现实有效性。在连续
扩张日常生活的丰富性、生活满足的生动性过程中,发达的移动互联网不仅为人
们制造出目不暇接的灿烂生活感受,而且把日常感受的获取过程直接嫁接到生活
满足的审美想象方式之上,快速实现了日常感受与意义体验一体化。当微博把专
业化的文艺评论微化为人人皆可操作的 140 个字符、微信中一个“赞”的符号便
充当了清晰具体的情感认同,很显然,在这种日常感受向感性快乐、个体生活经
验向集体共享意义的直接转移过程中,微时代在营造生活审美化、充实人的当下
期待的同时,也为人们在日常活动中绕开精神超越的美学要求提供了巨大便利。
微时代改变了人们的当下生活,也有力地改变了生活意义的确立方式;它大
规模地扩张了人们的日常感受领域,也普遍地突破了美学知识传统所订立的精神
规则。面对业已去除了知识边界的审美现实,美学本身无疑需要形成一种新的生
活阐释能力。
(《微时代:生活审美化与美学的重构》,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现代人碎片化的生活状态、数字媒体交互快捷的传播特性等,决定了人类
社会正不可逆转地步入“微时代”。
B.移动互联网平台的开放性与交互性等特点,为广大的网民共同参与微文化
的创作提供了便利。
C.微时代审美生活关注、关切对象给微美学或者微时代美学滋生提供了时机
与动力。
D.微时代审美生活的审美对象微型化,耗费时间短;而且审美媒介变化、更
新快,用户海量,私人性强。
A [A 项,由材料一第二段可知,选项中的前后两者不存在决定与被决定的
关系。]
2.根据材料一,简要说明“微文化”的艺术创作与传统艺术形态的区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审读题干要求,锁定答题区域,
材料一对微文化与传统艺术形态的区分集中在第二、三自然段,这两段的首句即
为概括的要点所在。组织答案时,语言力求简洁。
答案:①传统艺术形态追求宏大叙事、经典话语或史诗巨作,微艺术往往“以
小博大”,偏重于描摹普通人生的微观生活和个人化叙事,处处彰显出微的特点;
②传统的艺术创作者角色主要由精英艺术家来承担,微艺术创作主体的身份更加
多元,偏草根性。
3.根据材料三,分析微时代的生活审美化给人们提供了哪些现实便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通读材料三,明确第三段的“然
而”一词是分水岭,筛选出关键句“而且把日常感受的获取过程直接嫁接到……
一体化”“微时代改变了人们的当下生活,也有力地改变了生活意义的确立方
式”等,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答案。
答案:①将直观化、消费性的日常感受直接变成满足人们当下生活情绪的审
美产品;②破坏了既有美学理论所确定的知识边界,快速实现了日常感受与意义
体验一体化;③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也有力地改变了生活意义的确立方式。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传承联大精神,找寻回归之路
记者(以下简称记):《西南联大启示录》从采访摄制到播出历时 3 年时间,这
又是您持续 8 年对西南联大关注的提炼,你眼中的西南联大是什么样的?
张曼菱(以下简称张):当年为了“绝徼移栽桢干质”,清华、北大、南开等校
南迁,西南联大应运而生。它是一部历史,是到现在为止还发现得不够、张扬得
不够,大家认识得也不够的一部历史;它是大学史,是一部学校史、教育史、人
文史。应该让它浮出水面,进入大众的视野,让它所蕴藏的财富,成为社会的财
富和大众的精神食粮。
记:应该以一种什么样的视角去研究西南联大呢?
张:我希望知识分子用自己的良知和热爱研究西南联大。社会进入到开放的
世态,我们可以用广阔而不是狭隘的眼光来看待历史。我不希望谁以一种窥视隐
私的投机方式,来进入这一部对于我们民族对于我们中国知识分子至关重要的辉
煌历史。西南联大人是集体的苏武,联大是一种光明,一种骄傲,一笔财富。
记:你在《访谈录》中提到,在当代挖掘和发扬“重建西南联大的历史价值
观”事关重要。你所理解的“西南联大的历史价值观”是什么?
张:体制,大学的管理,教授参与管理学校(也就是教授治校),以及全面的
人文精神,这些都是历史的价值观。同时,学风比知识重要。让学生保持自由的
活泼的个性,使学生们的思维活跃,激发他们的创造性。这才是一个充满个性、
人文的大学。这样的大学,才能成为人才的输出地。
文化不是一本书,它是一条河,是一直变化的、有生命力的,那个时代的人
们穿着长衫讲着现代文明,创造了新的文化阶段。这种文化从“五四”以来开始
延续,虽被战争所迫而颠沛流离,万幸的是,以西南联大为代表的大师们,让 5 000
年来的文化命脉得以延续。他们在此演绎和升华了中华民族古老的“气节”传统,
显示出一种“中国文化人”的价值标准,即:知识分子不仅仅意味着拥有知识,
而且也应该是国家道德和精神价值的体现。中华民族要实现全面复兴,必须要重
拾这种文化精神。
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张:人生识字孤独始,人读书识字就是为了提升自己,这是一种成长。求同
总是发现异,人的成长就是不断验证这种孤独,你可以掩饰,但是不能拒绝。世
界还是这个世界,你如何解决这种距离感?就是回报。回报是我们这个民族最优
秀的传统,这也是最后的出路,回报,让你感受到的,也是最深情的东西。我是
一个既草根又有高台运作的幸运者,我从云南走出去,如果总是说云南太落后了,
那何处是归宿呢?当你追求个人价值到了一个极高点,一定要回报,这也是熊秉
明先生给我的启示,他说过:远行与回归,否则就是没有灵魂。关注西南联大,
收存西南联大的史料,我最大的收获就是得到了回归,做这件事,让我感觉与故
土非常的近、非常的亲。
次之,就是个人得到了很大提升。我现在已不是一般意义的作家,做这件事,
影响着我的人生,对生命和价值观的思考、取舍。我珍惜与这些泰斗级大师们的
情缘,不能让他们失望。与这些才华横溢、经历过西南联大洗礼的老人相处越多,
越让我提高了对自己的要求。
再者,做这件事的过程,增强了民族自信心,我们民族优秀的传统要传承下
去。我在中科院给学生们讲课,一个博士生说也只想看杨振宁、李政道、朱光亚
的经历,我当着很多人批评他狭隘,没有人文基础,就成不了大师。过后他专门
来找我签名,孺子可教!中国的年轻人是充满希望的,他们渴望全面、渴望“通
才”,但没有人教他们。今后我会更多地给年轻人开一些讲座,把更多的回报给予
他们,把大师们的衣钵、苦心传承下去。
1.下列有关常识及对文章的理解、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西南联大是抗战期间设于昆明的一所综合性大学,由北大、清华、复旦三
校联合而成,培养出了李政道、杨振宁、邓稼先等大批“人杰”。
B.张曼菱认为西南联大是一部大学史、教育史、人文史,蕴藏了巨大的精神
财富,迄今为止我们对西南联大的历史发现得还很不够。
C.称联大人是“集体的苏武”,因为他们演绎和升华了中华民族古老的“气
节”传统,他们的行动显示了国家道德和精神价值。
D.中科院那位只想看杨振宁等科学家的经历的博士生思想狭隘,张曼菱认为
他没有人文基础所以成不了大师,他最终接受了她的批评。
C [本题考查理解分析文本内容的能力。A 项,应该是由北大、清华、南开
三校联合而成;B 项,西南联大本身具有历史价值,我们对它本身的价值发现不
够,不是对联大的历史发现不够;D 项,“没有人文基础,就成不了大师”是张曼
菱批评他狭隘时给他讲的道理,并非对他的判断。]
2.从全文看,西南联大给我们留下了哪些“稀世之宝的财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作答本题,需从全文来把握,
仔细阅读后发现解题依据主要集中在第三节二人的对话中,可从以下几方面总结,
如西南联大的历史价值观、校风和学风、传承文化精神等。
答案:①西南联大的历史价值观,包括体制、大学管理、教授治校以及全面
的人文精神等。②西南联大形成了崇尚自由活泼的个性、激发学生创造性的学风。
③西南联大师生传承了 5 000 年文明的文化精神。
3.根据张曼菱的回答,请推测横线处记者的提问是什么。综合记者的提问,
概括其特点并简析其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第一问考查考生把握访谈内容的能力,做此类题目,要联系下文,
根据下文内容,归纳整合记者的提问。认真阅读文本,抓住关键语句“我最大的
收获就是得到了回归”“个人得到了很大提升”“做这件事的过程,增强了民族
自信心”,可归纳出符合题干要求的信息。第二问考查考生整体感知行文思路特
点的能力。纵观全文,记者提出三个问题,分析这三个问题内容可知,采取的是
层层递进的方式将谈话一步步引向深入的。其作用就是将内容不断深化,使内涵
更丰富。
答案:提问:关注西南联大多年,你个人的主要收获是什么?作用:综观全
文,本文记者的提问采取追问(层进)的方式,首先问西南联大是什么样的,接着问
应该怎样研究,再问研究什么,最后问得到什么收获——层层递进,将谈话不断
引向深入,同时增加了访谈的内涵。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杨绛:坐在人生的边上
记者:周毅
杨绛先生在百岁生日来临之际同意并把提问的事交给了《文汇报·笔会》。……
笔会:您从小进的启明、振华,长大后上的清华、牛津,都是好学校,也听
说您父母家训就是:如果有钱,应该让孩子受好的教育。杨先生,您认为怎样的
教育才算“好的教育”?
杨绛:我体会,“好的教育”首先是启发人的学习兴趣,学习的自觉性,培养
人的上进心,引导人们好学,和不断完善自己。要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教育,
让他们潜移默化。这方面榜样的作用很重要,言传不如身教。
我自己就是受父母师长的影响,由淘气转向好学的。爸爸从不训示我们如何
做,我是通过他的行动,体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古训
的真正意义的。他在任京师高等检察厅厅长时,因为坚持审理交通部总长许世英
受贿案,宁可被官官相护的北洋政府罢官。爸爸说话入情入理,出口成章,《申报》
评论浩气冲天,掷地有声。我佩服又好奇,请教秘诀,爸爸说:“哪有什么秘诀?
多读书,读好书罢了。”妈妈得空总要翻翻古典文学,现代小说,读得津津有味。
我学他们的样,果然有趣,从此好读书,读好书入迷。
我在启明受到天主教姆姆的爱心感染,小小年纪便懂得“爱自己,也要爱别
人”。振华女校创始人状元夫人王谢长达太老师毁家办学,王季玉校长继承母志,
为办好学校“嫁给振华”贡献一生的事迹,使我深受感动。她们都是我心中的楷
模。
我对现代教育知道的不多。从报上读到过韩美林作了一幅画,送给两三岁的
小朋友,小孩子高高兴兴地回去了,又很快把画拿来要韩美林签名,问他签名干
什么,小孩说:“您签了名,这画才值钱!”可惜呀,这么小的孩子已受到社会不
良风气的影响,价值观的教育难道不应引起注意吗?
笔会:您是在开明家庭和教育中长大的“新女性”,但和钱锺书先生结婚后,
却在钱家做“不花钱的老妈子”。杨先生,这个转换的动力来自哪里?您可有什么
良言贡献给备受困扰的现代婚姻?
杨绛:这对我来说,角色变化而已,很自然,并不感觉委屈。为什么,因为
爱,出于对丈夫的爱。我爱丈夫,胜过自己。我了解钱锺书的价值,我愿为他研
究著述志业的成功,为充分发挥他的潜力、创造力而牺牲自己。这种爱不是盲目
的,是理解,理解愈深,感情愈好。相互理解,才有自觉的相互支持。
我与钱锺书是志同道合的夫妻。我们当初正是因为两人都酷爱文学,痴迷读
书而互相吸引走到一起的。锺书说他“没有大的志气,只想贡献一生,做做学问”。
这点和我志趣相同。
诗人辛笛说钱锺书有“誉妻癖”,锺书的确欣赏我,不论是生活操劳或是翻译
写作,对我的鼓励很大,也是爱情的基础。
我是一位老人,净说些老话。对于时代,我是落伍者,没有什么良言贡献给
现代婚姻。只是在物质至上的时代潮流下,想提醒年轻的朋友,男女结合最最重
要的是感情,以及双方互相理解的程度,理解深才能互相欣赏吸引、支持和鼓励,
才能两情相悦。我以为,夫妻间最重要的是朋友关系,即使不能做知心的朋友,
也该是能做得伴侣的朋友或互相尊重的伴侣。门当户对及其他,并不重要。
笔会:杨先生,您觉得什么是您在艰难忧患中,最能依恃的品质,最值得骄
傲的品质,能让人不被摧毁、反而越来越好的品质?您觉得您身上的那种无怨无
悔、向上之气来自哪里?
杨绛:我觉得在艰难忧患中最能依恃的品质,是肯吃苦。因为艰苦孕育智慧;
没有经过艰难困苦,不知道人生的道路多么坎坷。有了亲身经验,才能变得聪明
能干。
我的“向上之气”来自信仰,对文化的信仰,对人性的信赖。总之,有信念,
就像老百姓说的:有念想。
抗战时期国难当头,生活困苦,我觉得是暂时的,坚信抗战必胜,中华民族
不会灭亡。我写喜剧,以笑声来做倔强的抗议。
困难时期,支撑我驱散恐惧,度过忧患痛苦的,仍是对文化的信仰……我绝
对不相信,我们传承几千年的宝贵文化会被暴力全部摧毁,我们这个曾创造如此
灿烂文化的优秀民族,会泯灭人性,就此沉沦。
笔会:……期颐之境,几人能登临?如今您有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感觉吗?
杨绛:……我今年一百岁,已经走到了人生的边缘,我无法确知自己还能往
前走多远,寿命是不由自主的,但我很清楚我快“回家”了。我得洗净这一百年
沾染的污秽“回家”。我没有“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感,只在自己的小天地里过平
静的生活。
细想至此,我心静如水,我该平和地迎接每一天,过好每一天,准备“回家”。
(选自《文汇报》,有删改)
4.下列对访谈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杨绛认为“好的教育”是启发人的学习兴趣,引导人们好学,好读书,读
好书,潜移默化,言传不如身教重要。
B.杨绛先生与钱锺书志同道合,互相理解,互相欣赏,即使在钱家做“不花
钱的老妈子”也不感觉委屈,愿为他而牺牲自己。
C.即使是在艰难忧患中,杨绛先生依然坚信创造出灿烂文化的优秀民族不会
灭亡,不会就此沉沦。
D.“坐在人生的边上”,杨绛先生已经走到了人生的边缘,但她坦然面对死
亡,以平静的心态“准备回家”。
A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A 项,根据文意,“言传
不如身教重要”的说法不正确。]
5.本文是一篇新闻访谈,结合全文,谈一谈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新闻访谈在表达上的特点。从形式上看,本文属于直接采访,
即笔会对杨绛先生面对面的采访,采用的是一问一答的采访形式。从语言上看,
杨绛先生的回答,富于口语色彩,便于二者的交流。从采访的过程看,笔会提问
的问题很有针对性,达到了采访的目的。
答案:①本文是笔会面对杨绛先生的采访,从形式上看由一问一答一直连环
下去,这属于直面采访,也叫面对面采访。②采访者与被采访者之间地位平等,
语言口语化,如“我是一位老人,净说些老话”“不花钱的老妈子”等,便于双
方的积极交流,更便于表达被采访者自己的思想感情。③笔会紧紧把握采访意图,
主动提问,问题很有针对性,使访谈顺利地进行下去,从而达到采访的目的。
6.结合全文,请简要分析杨绛先生的性格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作品人物形象的能力。解题时,要从文本中找出体现人
物性格特点的相关资料,据此进行分析归纳。注意结合全文,分点作答。
答案:①受过良好的教育,学识渊博;②处事低调,夫妻志同道合,甘为丈
夫的事业牺牲自己;③肯吃苦,坚信抗战必胜,对不公正对待无怨无悔;④具有
向上之气,有信念,对传统文化坚定信仰;⑤对待生活心静如水,平和地过好每
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