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9.01 KB
- 2021-06-03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第 09 课 赤壁赋
·知识概览·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宋代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
四川)人。出身于寒门地主家庭。幼年承受家教,深受其父苏洵的熏陶,母程氏也曾“亲授以书”。
既长,“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苏辙《东坡先生墓志铭》)。
嘉祐元年(1056),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应举,次年与弟辙中同榜进士,深受主考欧阳修赏识。后
因奔母丧回蜀,嘉祐四年始沿长江、经江陵再度赴京。嘉祐六年应中制科入第三等,授大理评事、签
书凤翔府判官。这期间苏轼针对财乏、兵弱、官冗等政治弊端,写了大量策论,要求改革。
苏轼凤翔任满,其父苏洵于汴京病故,他扶丧归里。熙宁二年(1069)初还朝任职。其时神宗用
王安石变法,苏轼的改革思想与王安石的变法主张有许多不同。如王安石主张“大明法度”,多方理
财,并迅速向全国推行新法。苏轼则强调择吏任人,而反对“以立法更制为事”(《策略》第三);主
张“节用以廉取”,而不赞同“广求利之门”(《策别》十八);他还提出“欲速则不达”,“轻发则多败”,
在兴革步骤上力主稳健,因此,他连续上书反对变法。由于意见未被采纳,请求外调,自熙宁四年至
元丰初期他先后被派往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地方官。在这期间,他曾经惩办悍吏,灭蝗救
灾,抗洪保堤,对邑政进行了某些改革,收到了“因法便民”之效。
苏轼不满意变法,尤其当看到新法推行中的流弊时,“不敢默视”,时时“缘诗人之义,托事以讽”
(《东坡先生墓志铭》)。王安石罢相后,何正臣、舒亶、李定等新进官僚却从苏轼诗文中深文周纳,
罗织罪状,弹劾苏轼“指斥乘舆”“包藏祸心”,因于元丰二年(1079)把他从湖州逮捕,投入监狱,
勘问他诽谤朝廷的罪行,酿成北宋有名的文字狱“乌台诗案”。经过几个月的折磨,苏轼侥幸被释,
谪贬黄州。在元丰时期的贬斥生活中,他虽被迫表示要闭门思过,但并未缄口搁笔,他仍然关心现实,
同情人民,写了不少有价值的作品。元丰七年,苏轼改贬汝州,离黄州北上时,路经金陵,曾拜会退
休宰相王安石。两人政治见解虽有分歧,但还保持了私交,共游蒋山,互相唱和。
元丰八年神宗病死,哲宗年幼,高太后临朝,次年改元元祐,起用旧党司马光执政,苏轼被调回
京都任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等职。他不同意司马光“专欲变熙宁之法,不复校量利害,参用
所长”。在罢废免役法问题上与旧党发生分歧。苏轼认为差役免役“二害轻重,盖略相等,今以彼易
此,民未必乐”(《辩试馆职策问札子》),这又引起了旧派疑忌,元祐四年,出知杭州。六年召回,贾
易等人寻隙诬告,苏轼“七上封章乞除一郡”(《乞外补迴避贾易札子》),先后被派知颍州、扬州、定
州。苏轼在杭州,曾减赋赈荒,掘湖修堤;在定州,曾整饬军纪,加强边备。在元祐保守气氛充满朝
廷的时代,他仍然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不断进行某些兴革。
绍圣元年哲宗亲政,新党得势,贬斥元祐旧臣,苏轼又成为这些新贵打击的对象,被一贬再贬,
由英州(今广东英德)、惠州,一直远放到儋州(今海南儋县)。尽管当时“饮食不具,药石无有”,
条件极为艰苦,苏轼却能“食芋饮水,著书以为乐”。并对惠州百姓和黎族人民流露了深厚的同情。
直到元符三年(1100)宋徽宗即位,他才遇赦北归。建中靖国元年(1101)七月死于常州。
【重点理解】
一、虚词
1.而
(1)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连词,表转折)
(2)倚歌而和之(连词,表修饰)
(3)正襟危坐,而问客曰(连词,表承接)
(4)侣鱼虾而友麋鹿(连词,表并列 )
(5)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连词,表转折 )
(6)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连词,表转折)
(7)自其不变者而观之( 连词,表修饰 )
2.之
(1)月出于东山之上(助词,的)
(2)凌万顷之茫然(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3)哀吾生之须臾(助词,的)
(4)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代词,它)
(5)苟非吾之所有(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6)耳得之而为声(代词,它)
(7)取之无禁,用之不竭(代词,它们)
(8)吾与子之所共食(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3.于
(1)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介词,在)
(2)月出于东山之上(介词,从)
(3)徘徊于斗牛之间(介词,在)
(4)于是饮酒乐甚(介词,在)
(5)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介词,被)
(6)渔樵于江渚之上(介词,在)
(7)寄蜉蝣于天地(介词,在)
(8)托遗响于悲风(介词,在)
4.乎
(1)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形容词词尾)
(2)飘飘乎如遗世独立(形容词词尾 )
(3)郁乎苍苍(形容词词尾)
(4)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语气词,表示疑问)
(5)而又何羡乎(语气词,表示疑问)
(6)相与枕藉乎舟中(介词,在)
5.其
(1)而不知其所止(代词,它,指“一苇”)
(2)其声呜呜然(代词,那)
(3)何为其然也(代词,指箫声)
(4)方其破荆州(代词,他,指曹孟德)
二、实词
1.通假字
(1)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通“凭”,乘 )
(2)山川相繆(通“缭”,环绕)
(3)举酒属客(通“嘱”,劝人饮酒)
(4)举匏尊以相属(通“嘱”,劝人饮酒)
2. 古今异义
(1)徘徊于斗牛..之间
古义: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
今义:一种游戏方式
(2)白露..横江
古义:白茫茫的水汽
今义:二十四节气之一
(3)凌万顷之茫然..
古义:旷远的样子
今义:完全不知道的样子
3.一词多义
一、一词多义(实词)
1.歌
(1)扣舷而歌之:名作动,歌唱
(2)歌曰:歌词
(3)倚歌而和之:歌曲
(4)歌窈窕之章:名作动,歌诵、朗诵
2.望
(1)七月既望:农历每月十五日
(2)望美人兮一方:眺望
(3)德高望重:名望、声望
(4)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观察
(5)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盼望
(6)并、汾乔木,望秋先殒:临近
3.下
(1)方其破荆州,下江陵:名作动,攻占
(2)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下面
(3)无边落木潇潇下:落下
4.如
(1)飘飘乎如遗世独立:如同
(2)纵一苇之所如:往
(3)王如其言:依照、遵从
(4)固不如也:及、比得上
(5)如能克谐,天下可定也:假如、如果
4.词类活用
(1)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名词用作状语,向西,向东)
(2)下.江陵(名词用作动词,攻占)
(3)顺流而东.也(名词用作动词,向东进军)
(4)舞.幽壑之潜蛟(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起舞 )
(5)泣.孤舟之嫠妇(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哭泣)
(6)正.襟危坐(形容词用作动词,整理)
(7)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名词用作状语,向南)
(8)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名词用作动词,打鱼砍柴)
(9)侣.鱼虾而友.麋鹿(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侣,以……为友)
(10)渺沧海之一粟.(形容词用作动词,渺小的像)
(11)不知东方之既白.(形容词用作动词,显出白色)
三、文言句式
1.判断句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语气词“也”,表判断)
2.疑问句
(1)何为其然也(“何”与“也”表疑问语气)
(2)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乎”表反问语气)
(3)而今安在哉(语气词“哉”,表疑问语气)
(4)客亦知夫水与月乎(语气词“乎”,表疑问语气)
(5)而又何羡乎(语气词“乎”,表反问语气)
3.省略句
(1)(其声)如怨如慕,(其声)如泣如诉
(2)(其声)舞幽壑之潜蛟,(其声)泣孤舟之嫠妇
(3)(苏子与客)相与枕藉乎舟中
4.变式句
(1)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于赤壁之下泛舟游,介宾短语后置)
(2)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于东山之上出,于斗牛之间徘徊,介宾短语后置)
(3)凌万顷之茫然(茫然万顷,定语后置)
(4)渺渺兮予怀(予怀渺渺,主语后置)
(5)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于周郎困,介宾短语后置)
(6)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于江渚之上渔樵,介宾短语后置)
(7)何为其然也(宾语前置)
(8)而今安在哉(宾语前置)
(9)而又何羡乎(宾语前置)
(10)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被动句)
(11)凌万顷之茫然(定语后置)
(12)客有吹洞箫者(定语后置)
(13)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介宾短语后置)
(14)徘徊于斗牛之间(介宾短语后置)
(15)何为其然也(宾语前置)
四、重点语句翻译
1.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译文:月亮从东边山上升起,徘徊在斗宿、牛宿之间。
2.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译文:任凭小船在茫茫无际的江面上自由漂流,越过那浩荡渺远的江面。
3.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译文:多么广阔浩瀚啊,我们像凌空驾风而行,不知道将停留到什么地方;飘飘然,我们像脱离
尘世,无牵无挂,变成飞升仙界的神仙。
4.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译文:哀叹我们生命的短促,羡慕长江的无穷无尽。
5.盖其自其变者而观之,而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译文:原来,要是从那变化的方面去看它,那么天地间的万事万物,连一眨眼的时间都不曾保持
过原状;从那不变的方面去看它,那么事物和我们本身都没有穷尽。
五、成语
1.沧海一粟:大海里的一颗谷粒,形容非常渺小。
2.正襟危坐:理好衣襟端端正正地坐着,形容严肃或拘谨的样子。
3.遗世独立:脱离社会独自生活,不跟别人往来。
4.不绝如缕:像细线一样连着,差点就断了。多用来形容局势危急或声音细微悠长。
5.杯盘狼藉:形容宴饮后桌上凌乱的样子。
【难点探究】
1.本文的感情基调是消极的吗?
【探究】全文通过主客对话所表现的忧伤与喜乐,都是作者内心矛盾和复杂感情的真实反映。作者抒
发哀怨之情时,流露了“人生无常”的消极情绪,但他并不甘心消沉,而能主动地从消极、哀怨中解
脱出来,从庄子的机械相对论中寻找人生之路,因而胸襟豁达,思想开阔,表现出一种洒脱、豪迈的
气度,使文章具有某些积极进取、达观超然的感情基调。
2.本文的体裁特色是什么?
【探究】这是一篇散体文赋。赋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体裁,在汉代是铺张扬厉、繁缛富赡的,被称为
大赋。到了六朝讲求对仗工稳、字句整饬,叫做律赋。宋代则突破了声律的种种限制,使之自由挥洒,
富有灵活性,叫做文赋。这篇作品便是宋代文赋的代表作,它融诗、赋、文为一体,或叙事,或写景,
或抒情,或议论,各因其情理所宜而运用自如。如叙事,则简括清晰,历历在目;写景则景物清爽,
令人神往;抒情则情思幽渺,淋漓尽致。议论则即景生论,寓说理于景物描写之中,赋予抽象道理以
具体形象,生动感人。行文有偶有散,错落有致,挥洒自如,犹如行云流水,极尽变化,既有整饬之
美,又有通达流转之妙。兼于偶句中用韵帖切,转换作者饮酒放歌的欢乐和客人悲凉的箫声。作者饮
酒乐极,扣舷而歌,以抒发其思“美人”而不得见的怅惘、失意的胸怀。声调铿锵和谐,增强了文章
的音乐美。其中采用的主客问答的方式,虽然沿袭汉赋,但并不像汉赋那样板重,而是运用得十分灵
活巧妙,恰足以表现作者的内心矛盾和思想感情的曲折变化,整个文章也因之波澜起伏,诗情画意俱
现。
3.本文多次写到主客问答,这种安排有什么作用?
【探究】第 2 段写作者饮酒放歌的欢乐和客人悲凉的箫声。作者饮酒乐极,扣舷而歌,以抒发其思“美
人”而不得见的怅惘、失意的胸怀。客人一曲洞箫,“倚船而和之”,凄切婉转,其悲咽低回的音调感
人至深,致使作者的感情骤然变化,由欢乐转入悲凉,文脉也因之曲折流转,曲流中跃起浪花。
第 3 段主人以“何为其然也”设问,客人以赤壁的历史故事作答,文理转折自然。客连用了两个
问句,这两次发问使文章又泛起波澜。客的回答表现了一种虚无主义思想和消极的人生观,这是苏轼
借客人之口流露出的自己思想的一个方面。通过主客的问答,使文中的思想情感跌入低谷。
第 4 段是苏轼针对客的人生无常的感慨而陈述自己的见解,以宽解对方,实则也是宽慰自己。
这里表现了苏轼豁达的宇宙观和人生观,他倾向从多角度看问题而不同意把问题绝对化,因此,他在
身处逆境中也能保持着豁达、超脱、乐观和随缘自适的精神状态,并能从人生无常的怅惘中解脱出来,
对人生有大视野和大境界。而后,作者又从天地间万物各有其主、个人不能强求予以进一步的申说。
思想感情由此得以深化,心胸从此而更开阔,文章又一次再涌波澜。
第 5 段写客听了作者的一番谈话后,转悲为喜,开怀畅饮,“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照应开头,极写游赏之乐,而进入忘怀得失、超然物外的境界。这里的景和情犹如长江在经历了蜿蜒
曲折、波涌浪叠、惊涛拍岸之后,辽阔而祥和地汇入大海。
总之,运用主客问答的方式,使行文结构波澜起伏,摇曳多姿;作者的思想感情也因之得以层
层展现、深层揭示。
4.分析在夜游赤壁的过程中,主客的感情发生了哪些变化;结合第 3、4 段,说说作者借江上清风、
山间明月抒发了什么感情,阐发了怎样的哲理。
【探究】文章先由清风明月之美写玩赏之乐,再以主客问答写历史人物的兴亡和现实苦闷的“悲”,
阐明变与不变的道理,以寻求解脱,最后归于豁达乐观。第 3 段由眼前的江水明月想到曹操、周瑜两
个英雄人物和他们的事迹,而两位英雄已杳然长逝,化为陈迹。世间万物,英雄豪杰也不过是过眼云
烟,随着岁月的流逝而灰飞烟灭,风流云散。而自己作为远谪黄州的小人物更感“哀吾生之须臾,羡
长江之无穷”,从而抒发了人生短促无常的悲观情怀。第 4 段丢开个人愁怀,以江水明月作比,说明
世间万物和人生,既有变的一面,又有不变的一面。从变的角度看,天地万物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能
保持不变;从不变的角度看,万物和人类都是永久存在的,不必羡慕长江的无穷和明月的永不增减,
不必谈人生的短促,而应保持豁达乐观的态度,阐发了变化与永恒的辩证哲理。
5.在赋体文章中,结构相似的上下两句,相同位置上的词语其意义或相同、或相反,这种现象叫做“对
文”。注意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相互关系,请你从本文中再找出几例加以说明,并仔细品味
句子的韵味。
(1)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2)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
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
响于悲风。
(3)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
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探究】“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结构相同,“横”和“接”都是动词,意义相近,都有宽阔、广远
的意味。“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结构相似,“纵”和“凌”都有任意飘动的意味。“侣鱼
虾而友麋鹿”,“侣”和“友”是近义词,都是名词用做动词。“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
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加点词语的意义是相反的,蜉蝣渺小,沧海博大;须臾短暂,无穷永
恒。“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声色相对,无禁和不竭意思相近。韵
味相同、相对或相反的词语和句子,构成形式和意义上的对举,起到对比、突出、强调的作用,读起
来也音韵铿锵,琅琅上口。
6.下面是《后赤壁赋》中的一段文字,仔细阅读,体会它与本文所描绘的景色有什么不同。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
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
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
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
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探究】两《赋》写景的主要句子是:前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
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后赋:“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
影在地,仰见明月。”“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前赋所写之景,限于舟中,
字字初秋之色;后赋所写之景,多观于岸上,句句初冬之状。
7.中国古代有诗文“穷而后工”的说法,苏轼正是在贬谪黄州期间创作了大量名作。如何看待“穷而
后工”这种现象?你还能从古代文学家中举出类似的例子吗?
【探究】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
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
大氐圣贤发愤之所作为也。
·能力提升·
【课内练习】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窈.窕(yǎo) 愀.然(chǒu) 蜉.蝣(fú) 山川相缪.(liáo)
B.和.歌(hè) 枕藉.(jiè) 幽壑.(hè) 扣舷.而歌(xián)
C.渔樵.(jiāo) 桂棹.(zhào) 匏.樽(páo) 酾.酒临江(shī)
D.菜肴.(yáo) 扁.舟(biǎn) 麋.鹿(mí) 横槊.赋诗(shuò)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史铁生走了,他走得安静,走得坦然,走得无悔,因为他使生命绽现了辉煌,使人生取得了
最大值。逝者如斯....,而他留下的精神,将永远地激励着我们。
B.对于中国古代诗歌的浩繁而言,我所学到的不过是沧海一粟....,还远不能说了解了它的全貌,
但是,我从中汲取的文学元素和精神营养却足以让我享用终身。
C.在一场场的灾难当中,伟大的中国人民演绎了多少如泣如诉....的故事,这一切的一切,彰显了
中华民族善良勇敢、勤劳智慧、坚强不屈、团结互助的优良传统。
D.季老讲课,语调平稳,语言朴实,旁征博引中没有半点张扬,更没有一丝的煽情,可就是在
这平静的讲说诱导中,叫你不能不正襟危坐....,洗耳恭听。
3.下列对有关文化知识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壬戌之秋”中的“壬戌”,采用的是干支纪年法,即用十天干与十二地支循环相配来纪年,
全部循环一次为 60 年。
B.“七月既望”中的“既望”是据月亮的情况来记日,每月初一为朔,十五为望,十六为既望,
最后一日为晦。
C.“徘徊于斗牛之间”中的“斗牛”为星宿的名称,即为“斗宿”和“牛宿”,均为二十八星宿
之一。
D.“苏子”当中的“子”是古代对男子的美称,如孔子、孟子等,《诗经·氓》中“将子无怒”
中的“子”也是一样。
3.D【解析】D 项中“将子无怒”中的“子”是对对方的敬称,相当于“您”。
4.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举酒属.客 属:劝酒。
B.凌.万顷之茫然 凌:越过。
C.而卒.莫消长也 卒:到底。
D.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适:到……去。
4.D【解析】适:享有。
5.下面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现象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舞.幽壑之潜蛟 侣.鱼虾而友麋鹿
B.东.望武昌 顺流而东.也
C.泣.孤舟之嫠妇 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D.方其破.荆州 步.余马于兰皋兮
5.C【解析】C 项均为动词的使动用法;A 项,动词的使动用法/名词的意动用法;B 项,名词作状语/
名词作动词;D 项,形容词用作动词/名词用作动词。
6.下列各句中,句式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月出于东山之上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B.客有吹洞箫者 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C.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固一世之雄也
D.而今安在哉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6.C【解析】C 项均为判断句;A 项,状语后置句/宾语前置;B 项,定语后置/判断句;D 项,宾语前
置/被动句。
7.下列句子中,对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相与枕藉乎.舟中 ②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③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④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A.两个“乎”字相同,两个“之”字也相同
B.两个“乎”字相同,两个“之”字不同
C.两个“乎”字不同,两个“之”字相同
D.两个“乎”字不同,两个“之”字也不同
8.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B.而.今安在哉 侣鱼虾而.友麋鹿
C.此非曹孟德之.诗乎 固一世之.雄也
D.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欲呼张良与.具去
8.C【解析】C 项中的“之”均为结构助词“的”;A 项,介词,被/介词,在;B 项,连词,表转折/
连词,表并列;D 项,连词,和/介词,和。
9.将下面句子重组为一个单句,不能改变原意。
苏东坡的盖世才华固然是使他让无数后人崇拜和偏爱的主要因素,但他的儒雅与豪放、既富于正
义又富于情感的天性则是他令后人崇拜和偏爱的又一原因。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苏东坡的儒雅与豪放、既富于正义又富于情感的天性是除他盖世才华这一主要因素之外令无数后人
崇拜和偏爱的又一原因。
【解析】衡量单句的标准是:只有一套主谓结构。所以解题时先确定句子主干,再把其它的句子变为
句子的修饰成分,如定语、状语等,还不能丢落内容。
10.苏轼的诗不仅“诗中有画”,而且“诗中有理”。请将他的《惠崇春江晚景》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
出来,然后用一句话说出其中蕴含的哲理。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⑴诗改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蕴含的哲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⑴示例:春天来了,竹林已被新叶染成一片嫩绿,桃树上也已绽开了三两枝早开的桃花。鸭群早
已按捺不住,抢着下水嬉戏了。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河滩上已经满是吐出新芽的蒌蒿,
芦笋也抽出了嫩嫩的短芽。此时正是河豚肥美上市的时节。
⑵示例:一个人只有经常与某种事物保持接触,才能敏锐地把握住任何细微的变化。(言之成理即可)
11.将下面五个句子排列成一段内容连贯的文字。(只写序号)
①神宗时,王安石推行新法,苏轼极力反对,被调往杭州等地担任地方官
②《念奴娇•赤壁怀古》正是苏轼谪居黄州时游赏黄州城外的赤鼻矶时所作
③元丰二年在湖州太守任上又因作诗讽刺新法,遭到御史弹劾、论罪,被捕入狱
④这首词历来被视为宋词豪放派的代表作
⑤苏轼为官关心政治,但思想比较保守
排序:
11.⑤①③②④
【解析】文段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说苏轼关心政治但思想保守,第二个层次说苏轼被贬官之后
写出了《念奴娇•赤壁怀古》。第一个层次是第二个层次的前提条件,应该排列在前面。细分第一个层
次,应该先总说,再举例分说关心政治但思想保守,即⑤在前,①③在后。③中的“又”字说明③应
该在①后。接下来是第二个层次,④句中的“这首词”决定了其应该排列在最后。
1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⑴ 《 赤 壁 赋 》 中 , 苏 轼 运 用 一 系 列 比 喻 形 容 洞 箫 声 , 描 写 听 者 感 受 的 语 句 是 :
“ , , , , 。”
⑵在《赤壁赋》中,苏轼用“ , ”两句概括了曹操的军队在攻破荆州
后顺流而下的军容之盛。
⑶在《赤壁赋》中客人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感伤我们个人在天地间生命短暂和个体渺小的语句
是: , 。
⑷ 《 赤 壁 赋 》 中 , 苏 轼 写 泛 舟 赤 壁 , 如 同 架 风 飞 行 , 飘 然 欲 仙 的 语 句
是: , ; , 。
⑸ 《 赤 壁 赋 》 中 描 绘 秋 江 的 朗 爽 与 澄 净 , 也 恰 好 体 现 作 者 怡 然 自 得 的 心 境 的 语 句
是: , 。
⑹“ , , , 。”苏轼《赤壁赋》中的这
几句话常被用来勉励人们修身自好,不慕身外之物。
⑺《赤壁赋》中,写在皎洁的月光照耀下白茫茫的雾气笼罩江面,天光、水色连成一片的诗句
是: , 。
⑻《赤壁赋》中,写作者引吭高歌,吟诵古代咏月的诗歌的诗句是: , 。
⑼《赤壁赋》中,写作者任凭一叶扁舟飘荡,在水波不兴的辽阔江面上自由来去的语句
是: , 。
⑽ 《 赤 壁 赋 》 中 , 用 蛟 龙 、 嫠 妇 听 箫 声 的 感 受 来 突 出 箫 声 的 悲 凉 与 幽 怨 的 语 句
是: , 。
⑾ 《 赤 壁 赋 》 中 , 苏 轼 借 客 人 之 口 来 感 慨 生 命 的 短 暂 , 羡 慕 江 水 的 长 流 不 息 的 语 句
是: , 。
⑿ 《 赤 壁 赋 》 中 , 写 清 风 与 明 月 可 共 同 享 用 , 无 人 禁 止 , 无 穷 无 尽 的 语 句
是: , 。 , 。 ,
, , 。
12.
⑴其声呜呜然 如怨如慕 如泣如诉 余音袅袅 不绝如缕
⑵舳舻千里 旌旗蔽空
⑶寄蜉蝣于天地 渺沧海之一粟
⑷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而不知其所止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羽化而登仙
⑸清风徐来 水波不兴
⑹且夫天地之间 物各有主 苟非吾之所有 虽一毫而莫取
⑺白露横江 水光接天
⑻诵明月之诗 歌窈窕之章
⑼纵一苇之所如 凌万顷之茫然
⑽舞幽壑之潜蛟 泣孤舟之嫠妇
⑾哀吾生之须臾 羡长江之无穷
⑿惟江上之清风 与山间之明月 耳得之而为声 目遇之而成色 取之无禁 用之不竭 是造物者
之无尽藏也 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解析】(略)
二、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 1~4 题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
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
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
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
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
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
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
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
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1.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意义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水波不兴. 兴:起。
B.纵一苇之所如. 如:往。
C.顺流而东.也 东:向东。
D.正襟危.坐 危:端正。
2.下列加点的词语,用法和意义都相同的一组是( )
A.月出于.东山之上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B.扣舷而.歌之 拔剑切而.啖之
C.其.声呜呜然 君知其.难也
D.渺沧海之.一粟 行李之.往来
3.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写夜游赤壁的情景,交代时间、地点、人物,展现了一幅诗情画意的夜游图,表达了
作者夜游赤壁的兴奋之情。
B.作者饮酒乐极,扣舷而歌,抒发其思“美人”而不得见的怅惘、失意的胸怀。歌词里所说的
“美人”实际上乃是作者的理想和一切美好事物的化身。
C.文章运用主客问答的方式,使行文结构波澜起伏,摇曳多姿;客的一番话是试图用曹操的经
历说明人生短暂,要珍惜时间,创造“一世之雄”的伟业。
D.苏轼以江水、明月为喻,阐述了这样一个哲理:从事物变化的角度看,天地的存在不过是转
瞬之间;从不变的角度看,则事物和人类都是无穷尽的。
4.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C
2.C
3.C
4.⑴听任(任凭)小船在茫茫万顷的江面上自由飘动。多么辽阔呀,像是凌空乘风飞去,不知将停
留在何处。⑵像蜉蝣一样寄生在天地之间,渺小得像大海中的一颗谷粒。哀叹我生命的短暂,而羡慕
长江的流水无穷无尽。
4.第(1)题要准确译出重点词语“纵”“如”“凌”“茫然”“冯”“御”的含义,正确译出句意。第(2)
题要准确译出重点词语“寄”“渺”“哀”“羡”的含义,正确译出句意。译文语意通顺。
【课外拓展】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 完成 1~4 题。
(甲)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
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
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
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
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节选自苏轼《赤壁赋》)
(乙)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①,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
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
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
之需。”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
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节选自苏轼《后赤壁赋》)
【注】①雪堂:苏轼被贬谪黄州任团练副使时,于宋神宗元丰五年筑“雪堂”于赤壁旁的龙王山坡,
为其居住躬耕之所。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凌.万顷之茫然 凌:越过。
B.击空明兮溯.流光 溯:逆流而上。
C.顾.而乐之 顾:回头看。
D.今者薄.暮 薄:迫近。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当其欣于.所遇 复游于.赤壁之下
B.倚歌而.和之 归而.谋诸妇
C.舞幽壑之.潜蛟 我有斗酒,藏之.久矣
D.以.待子不时之需 不敢兴兵以.拒大王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项是( )
A.甲文首段正面描写夜游赤壁的情景,以景抒情,融情入景,情景俱佳。
B.甲文所说的“美人”,实际上是作者的理想和一切美好事物的化身。
C.乙文为作者再游赤壁时所写,相对前次所见之景,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
D.甲文限于舟中,着重写水;乙文观于岸上,着重写山。甲文写的是初秋之色,乙文写的是初
冬之景。
4. 把下列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C
2.D
3.D
4.(1)白茫茫的雾气横贯江面,波光与星空连成一片。我们听任苇叶般的小船在茫茫万顷的江面上
自由飘动。(2)这年十月十五日,我从雪堂出发,打算回到临皋。
参考译文:
(乙)这一年十月十五日,我从雪堂出发,准备回临皋亭。有两位客人跟随着我,一起走过黄泥
坂。这时霜露已经降下,树叶全都脱落。我们的身影倒映在地上,抬头望见明月高悬。(我们)环顾四
周,很喜欢这景色;于是一面走一面吟诗,相互酬答。
过了一会儿,我叹惜地说:“有客人却没有酒,有酒却没有菜。月色皎洁,清风吹拂,这样美好
的夜晚,我们怎么度过呢?”一位客人说:“今天傍晚,我撒网捕到了鱼,大嘴巴,细鳞片,形状就
像是松江的鲈鱼。不过,到哪里去弄到酒呢?”我回家和妻子商量,妻子说:“我有一斗酒,保存了
很久,等你随时的需要。”
就这样,我们携带着酒和鱼,再次到赤壁的下面游览。长江的流水发出声响,陡峭的江岸高峻直
耸,山峦很高,月亮显得小了,水位降低,礁石露了出来。才相隔多少日子,上次游览所见的江景山
色就再也认不出来了!
·典型例题·
【真题展示】
(2017 年高考北京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9~14 题。
秦废封建
秦初并天下,丞相绾等言:“燕、齐、荆地远,不置王无以镇之,请立诸子。” 始皇下其议,群
臣皆以为便。廷尉斯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
天子不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易制。天下无异
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
立国,是树兵也,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分天下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
苏子曰:圣人不能为时,亦不失时。时非圣人之所能为也,能不失时而已。三代之.兴,诸侯无罪
不可夺削,因而君之虽欲罢侯置守,可得乎?此所谓不能为时者也。周衰,诸侯相并,齐、晋、秦、
楚皆千馀里,其势足以建侯树屏。至于七国皆称王,行天子之事,然终不封诸侯。久矣,世之畏诸侯
之祸也,非独李斯、始皇知之。
始皇既并天下,分郡邑,置守宰,理固当然,如冬裘夏葛,时之所宜,非人之私智独见也,所谓
不失时者,而.学士大夫多非之。汉高帝欲立六国后,张子房以为不可,李斯之论与子房无异。高帝闻
子房之言,知诸侯之.不可复,明矣。然卒王韩信、彭越、英布、卢绾,岂独高帝所为,子房亦与.焉。
故柳宗元曰:“封建非圣人意也,势也。”
昔之论封建者甚众,宗元之论出,而.诸子之论废矣,虽圣人复起,不能易.也。故吾取其说而附益
之,曰:凡有血气必争,争必以.利,利莫大于封建。封建者,争之端而乱之始也。自书契【1】以来,
臣弑其君,子弑其父,父子兄弟相贼杀,有不出于袭封而争位者.乎?自三代圣人以礼乐教化天下,至
刑措不用,然终不能已篡弑之祸。至汉以来,君臣父子相贼虐者.,皆诸侯王子孙,其馀卿大夫不世袭者,
盖未尝有也。近世无复封建,则此祸几绝。仁人君子,忍复开之欤?故吾以为李斯、始皇之言,柳宗元
之论,当为万世法也。
(取材于宋·苏轼《东坡志林》)
注释:【1】书契:指有文字记载。
9.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然后属.疏远 属:亲属。
B.诸侯更.相诛伐 更:交替。
C.子房亦与.焉 与:参与。
D.不能易.也 易:交换。
10.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3 分)
A.以.有侯王 争必以.利
B.三代之.兴 知诸侯之.不可复
C.而.学士大夫多非之 而.诸子之论废矣
D.袭封而争位者. 君臣父子相贼虐者.
11.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请立诸子
请立各位皇子为诸侯王
B.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
诸皇子和功臣们皆封侯并用国家的赋税重赏他们
C.君之虽欲罢侯置守,可得乎
君主即使想要废除封侯的制度设置郡守,能行得通吗
D.封建非圣人意也,势也
分封诸侯的制度不是圣人的本意,而是时势使然
12.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6 分)
①时非圣人之能为也,能不失时而已。
②自三代圣人以礼乐教化天下,至刑措不用,然终不能已篡弑之祸。
13.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题“秦废封建”意指秦王朝建立后废除了三代以来分封诸侯的国家制度。
B.始皇不急于说出己见,而让群臣议论丞相的谏言,群臣多赞成丞相的意见。
C.廷尉李斯深谙时移世变,以史为鉴,力排众议,反对恢复分封诸侯的制度。
D.苏东坡学养深厚,纵论古今,鞭辟入里,指出了分封制和郡县制各有优劣。
14.第三段末句“故柳宗元曰:‘封建非圣人意也,势也’”,这是作者借柳宗元的话做出的判断。请
用自己的话具体说明作者做出这个判断的直接依据。(5 分)
【答案】
9.D
10.C
11.B
12.①时势不是圣人所能造就的,圣人能把握时势,不违背时势罢了。②自夏商周起圣人用
礼乐教化天下,曾经达到了刑罚可以搁置不用的程度,但是最终不能终止篡位弑君的祸患。
13.D
14.汉高帝和张子房是反对分封诸侯的,但是迫于形势,不得不封韩信等人为诸侯王,所以
说“封建非圣人意也,势也”。
【解析】
9.易:改变。
10.A 项的“以”是“因为”的意思。B 项“之”为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C 项第一个“而”为转折,第二个“而”为顺承。D 项的“者”均为助词,意为“……人”。
11.B 项中“皆封侯”在“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一句中找不到对应的内容,属于无中生有。
12.重点词语的翻译:(1)为,创造,1 分;失时,违背时代,1 分;句意 1 分。(2)已,
停止,1 分;篡弑,篡位弑君,1 分;大意,1 分。文言文的翻译注意直译,把句子中的每
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
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此题中的“为”
“失时”“已”“篡弑”等词语的落实,翻译完后一定要对句子进行必要的整理,使句意通
顺。建议翻译时打草稿。
参考译文:
秦王刚刚吞并天下的时候,丞相王绾等说:“燕国、齐国、楚国之地偏远,如果不设置藩王就无
法镇守这些地方,请立各位皇子为诸侯王。”秦始皇把这条建议交给大臣们讨论,群臣都以为(分封
藩王)有利。廷尉李斯说:“周文王、周武王所分封的同姓子弟很多,然而后来的亲属日益疏远,(他
们)像仇人一样互相攻击,各诸侯国更是互相征战,最终达到天子也不能禁止的地步。现在天下依靠
陛下的神力,全部统一成为秦朝的郡县,诸位皇子和功臣朝廷可以用公家的赋税分别重重地赏赐他们,
很容易控制他们。能够使天下人没有异心,这就是使天下安宁的正确办法,(所以说)设置诸侯不利。”
秦始皇说:“天下一直都苦于战斗不止,正因为有诸侯王。现在依靠大秦宗庙的福佑天下刚刚安定,
又再设立诸侯国,这是建立(分立的)部队,要想天下安定,岂不是太难了吗!廷尉的意见是对的。”
于是就划分天下为三十六个郡,每个郡分别设置守、尉、监。
苏子(苏轼)说:圣人不能创造时代,也不能违背时代。时势不是圣人所能造就的,圣人能把握
时势,不违背时势罢了。三代兴盛的时候,诸侯如果无罪就不可剥夺(他们的封国),因而君主即使
想要废除分封制度设置郡守,能行得通吗?这就是所说的不能创造时代。周朝衰落了,诸侯互相吞并,
齐国、晋国、秦国、楚国都达到方圆一千余里的国土,他们的势力足够来分封诸侯树立屏障。到了七
国都称了王,做(以前)天子(才能做的)事,然而终究不能分封诸侯。(这是已经被验证)很久了
的事情,世人害怕诸侯造成的灾祸,不是只有李斯和秦始皇知道这一点。
秦始皇吞并天下以后,划分郡县,设置郡县的守吏,道理本来就应当这样,(这就)像冬天穿皮
袄夏天穿葛衣,是时令所应当的事情,并不是某些人的个人智慧或独到见解,(一般)所说的不违背
时代的情况,求学者和士大夫大多认为它不对。汉高帝想封六国的后人,张良认为不行,李斯的意见
与张良的意见没有什么不同。汉高帝听了张良的话,知道分封诸侯不可恢复,这是非常明显的了。然
而最终还是分封韩信、彭越、英布、卢绾,(这件事)难道只是汉高帝做的事情吗,张良也参与了。
所以柳宗元说:“分封诸侯的制度并不是圣人的本意,而是时势使然。”
过去议论分封诸侯的人,柳宗元的议论一出,而其他诸人的议论都被废弃了,即使是圣人再复活,
也不能改变了。所以我采用他的说法,又增补了一些,说:凡是有血气的人一定会争夺,争夺一定会
因为利益,而利益没有比分封诸侯再大的了。分封诸侯,是争战的开端、战乱的开始。从有书面文字
记载以来,臣下弑杀他的国君,儿子弑杀他的父亲,父子兄弟互相残杀,有不是因为袭取封国和争夺
王位的情况吗?自夏商周起圣人用礼乐教化天下,曾经达到了刑罚可以搁置不用的程度,但是最终不
能终止篡位弑君的祸患。到汉代以来,君臣父子互相残杀的情况,都是诸侯王的子孙,其余的不能世
袭的卿和大夫,从未有过。近世不再分封诸侯,所以这种祸事差不多绝迹了。仁人君子,难道忍心再
开始这种祸事吗?所以我认为李斯、秦始皇的意见和柳宗元的意见,应当成为万世万代的法则。
【模拟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4 题。
徽①举进士,累擢吏部员外郎。乾符中选滥,吏多奸,岁调四千员,徽治以刚明,柅②杜干请,法
度复振。父蔚避地于梁,道病,徽与子扶篮舆,历阁路,盗击其首,血流面,持舆不息。盗迫之,徽
拜曰:“人皆有父,今亲老而疾,幸无骇惊。”盗感之,乃止。及前谷,又逢盗,辄相语曰:“此孝
子也!”共举舆舍之家,进帛裹创,以懂饮奉蔚,留信宿去。抵梁,徽趋蜀谒行在,丐归侍亲疾。会
拜谏议大夫,固辞,见宰相杜让能曰:“上迁幸当从,亲有疾当侍,而徽兄在朝廷,身乞还营医药。”
父丧,客梁、汉。终丧,以中书舍人召,辞疾,改给事中。张浚伐太原,引为判官,敕在所敦遣。徽
太息曰:“王室方复,廥③藏殚耗,当协和诸侯以为藩屏,而又济以兵,诸侯离心,必有后忧。”不
肯起。浚果败复召为给是中扬复恭叛山南李茂贞请假招讨节伐之未报而与王行瑜辄出兵昭宗怒持奏不
下茂贞亟请,帝召群臣议,无敢言。徽曰:“王室多难,茂贞诚有功。今复恭阻兵而讨之,罪在不俟
命尔。臣闻两镇兵多杀伤,不早有所制,则梁、汉之人尽矣。请假以节,明约束,则军有所畏。”帝
曰:“然。”乃以招讨使授茂贞,果宥功,然益偃蹇,帝使宰相社让能将兵诛讨,徼谏曰:“岐,国
西门。茂贞凭其众而暴,若令万分一不利,屈威重奈何?愿徐制之。”不听。师出,帝复召徽曰:“今
伐茂贞:彼众鸟舍,取必万全,卿计何日有捷?”对曰:“臣职谏争,所言者军国大体,如索贼平之
期,愿陛下考蓍龟④,责将帅,非臣职也。”既而师果败。
(节选自《新唐书·列传第九十九》)
【注】①徽:指牛徽。②柅(nǐ):止,遏制。③廥(kuài):仓库。④蓍(shī)龟:指卜筮。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浚果败/复召为给事中/杨复恭叛/山南李茂贞请假/招讨节伐之未报/而与王行瑜辄出兵
/昭宗怒/持奏不下/
B.浚果败复/召为给事中杨复恭/叛山南李茂贞/请假招讨节伐之/未报/而与王行瑜辄出兵
/昭宗怒/持奏不下/
C.浚果败/复召为给事中/杨复恭叛山南/李茂贞请假招讨节伐之/未报/而与王行瑜辄出兵
/昭宗怒/持奏不下/
D.浚果败复/召为给事中杨复恭/叛山南/李茂贞请假招讨节伐之/未报/而与王行瑜辄出兵
/昭宗怒持/奏不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擢,提拔的意思,是指由原来的官职升到更高一级的官职,与“迁”“徙”同义。
B.行在是“行在所”的简称,即皇帝所在的地方,后来专指皇帝行幸所到之地。
C.敕,此处指敕令,是我国古代帝王诏令文书的名称之一,用于任官封爵和告诫臣僚等。
D.诸侯是古代帝王统辖下的列国君主的统称,此处诸侯指拥兵一方的割据势力。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牛徽匡正时弊。他担任吏部员外郎时,处事刚直严明,杜绝官员选拔中的求取请托现象,使
国家的法令制度得以重新振兴。
B.牛徽恪守孝道。他护送父亲去梁地途中被强盗打伤,但仍然抬着轿子;为了照顾父亲,他谢
绝了朝廷的任命,直至办完父亲的丧事才赴任。
C.牛徽心忧国事。张浚讨伐太原时,牛徽认为王室正处于恢复时期,国库亏空,此时不宜用兵,
应与各方诸侯和睦相处,以巩固边防。
D.牛徽洞察情势。在多事之秋,他建议皇上把招讨使符节授予李茂贞,让其平定叛乱,又劝谏
皇上不要急于讨伐居功自傲的李茂贞,而应慢慢制约他。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共举舆舍之家,进帛裹创,以馇饮奉蔚,留信宿去。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今伐茂贞,彼众乌合,取必万全,卿计何日有捷?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C
2.A
3.B
4.(1)强盗和牛徽一起抬着轿子,让他们(牛徽一家)住到自己家里,呈上布帛包扎(牛徽的)伤
口,把稠粥和汤水进献给牛蔚(吃),留他们连住两夜才离开。(2)现在讨伐李茂贞,他的军队都
是乌合之众,战胜他们一定万无一失,你考虑一下哪一天有捷报传来?
参考译文:
牛徽考中进士,经过多次提拔而担任吏部员外郎。乾符年间选拔官把不加节制,官吏中有很多奸猾之
凡,每年选调官吏选四千人,牛徽用刚直严明(的态度)来治理(这个问题),杜绝委托求情,法令
制度得以重新振兴。牛徽的父亲牛蔚到梁地去躲避祸乱.在途中生了病,牛徽与儿子抬着(牛蔚乘坐
的)竹轿,经过栈道时,强盗击打他的头部,(牛徽)血流满面,(可)他仍抬着轿子不停步。强盗
紧追不舍.牛檄对强盗行礼说:“人人都有父亲,现在我的父亲年老而且生病了,希望不要惊吓他。”
强盗被他的话感动了,就不再追逼。到了前面的山谷,又遭遇强盗。(强盗们)于是互相转告说:“这
是一个孝子啊!”强盗和牛徽一起抬着轿子,让他们(牛徽一家)住到自己家里,呈上布帛包扎(牛
徽的)伤口,把稠粥和汤水进献给牛蔚(吃),留他们连住两夜才离开。抵达梁地,牛徽赶赴天子所
在的蜀地谒见皇上,请求回家侍养生病的父亲。恰好被授予谏议大夫一职,他坚决推辞,拜见宰相杜
让能说:“皇上行幸他处应该随从,父亲有病应当侍奉,而且我的哥哥已经在朝廷做官,我请求回去
为父亲请医问药。”父亲去世后,牛徽客居梁、汉两地。为父亲守孝满三年后,朝廷征召牛徽担任中
书舍人,牛徽以身休有病推辞,(后来)改任给事中。张浚讨伐太原,引荐牛徽担任判官,皇上下令
当地官员督促牛徽赴任。牛徽叹息说:“王室刚刚恢复,国库已经耗尽,应当与地方诸侯和睦相处并
把他们作为屏障,可又要连续用兵,诸侯与朝廷不是一条心,一定会有后顾之忧。”牛徽不肯赴任。
张浚果然战败,朝廷又征召牛徽担任给事中。杨复恭在山南反叛朝廷,李茂贞请求朝廷授予招讨符节
去讨伐杨复恭,还没等朝廷答复,他就与王行瑜擅自出兵了。昭宗发怒,拿着奏章不批。孛茂贞屡次
请求,皇上召集群臣商议,群臣不敢说话。牛徽说:“朝廷正处多事之秋,李茂贞确实有功劳。现在
杨复恭依仗兵力作乱而李茂贞去讨伐他,李茂贞的罪过在于没有等待命令下达罢了。我听说两个藩镇
的士兵乱杀无辜,(如果)不早一点有所控制,那么梁、汉两地的人就要(被)杀光了。请朝廷把招
讨符节授予李茂贞,明确规章,那么军队就会有所畏惧。”皇上说:“对。”于是把招计使的符节授
予李茂贞,李茂贞果然平定了叛乱,但是他更加骄横,皇上派遣宰相杜让能率其讨伐他,牛徽劝谏说:
“岐地,是国都的西门。李茂贞凭借他的军队而(变得)暴虐,如果使他(对朝廷哪怕)有万分之一
的不利,(而)使皇上的威严爱到挫伤怎么办?希望慢慢制约他。”皇上不听劝谏。(讨伐李茂贞的)
军队出发了,皇上史召见牛徽说: “现在讨伐李茂贞,他的军队都是乌合之众,战胜他们一定万无
一失,你考虑一下哪一天有捷报传来?”牛徽回答说:“我的职责是劝谏,所谈的都是有关军事、国
家的重要道理,如果询问平定叛贼的日期,希望陛下用占卜的方式去推求,责求将帅,这不是我的职
责。”不久,朝廷的军队果然被击败。
相关文档
- 2020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题组提升测2021-06-0330页
- 2021届浙江省高考语文一轮学案:第二2021-06-0328页
- 2019年高考语文作文素材之过年抢红2021-06-034页
- 2021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十散文2021-06-037页
- 2019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二部分古2021-06-035页
- 新课标2021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练2021-06-0318页
- 2019版高考语文二轮提分复习专题62021-06-039页
- 高考语文逻辑推断题训练及答案2021-06-038页
- 高考语文阅读题精练:叶圣陶在四川2021-06-032页
- 2019高考语文大二轮复习专题组合练2021-06-03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