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2.00 KB
  • 2021-06-03 发布

四川省泸州市泸县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 26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19-2020学年秋四川省泸县一中高三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2.答客观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3.答主观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4.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5.考试结束后,只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献里的“科学与技术”是一个固定的词组,其中科学位于技术前头。但是,很多人却把它们看成是同样的东西,在实践中往往还把它们的位置颠倒过来。‎ 科学,更明确地说,自然科学,指的是通过观察、实验、仿真和分析去研究大自然中各种事物和现象并探求其原理的学科总类,目的是认知世界;技术,则是解决各种问题的手段、形式、方法及过程的集成,它在现有事物基础上产生新事物,或者改变现有事物的性能和功用,目的是为人类社会服务。两者之间,科学为技术的发展提供基础和支撑,而技术进步则不断地向科学研究提出新的课题,反过来激励科学发展。‎ 科学的进步一直是由人类试图认知世界内在基本原理的好奇心所推动,而不是出于人类自身生存的需要。许多科学发现都是之前不曾预测过或者从来都未有计划去实现的偶发事件,而且短期内往往看不出有什么用处。这样的例子俯首可拾。数学中的数论有3000多年历史,但它在成为现代信息保密手段之前一直被认为是个最无用处的。‎ 显而易见,我们对科学发展和技术发展的推动不应该采取同样的做法;特别是,不应该简单地把发展技术的思路和措施直接搬过来为发展科学铺路,也不应该简单地套用管理技术发展的政策和方式来经营科学发展。但是,今天学术部门中常见的却是决策者们以“技术管理思维”去指引和管治科学发展,以为通过集中筹划、巨额资助、快捷升职等手段便可以刺激基础科学迅速发展并立即开花结果。这样一来,许多基础科学研究都被贴上“无用”的标签,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和支持。‎ 在这里回顾一下科学与技术发展的管理经验是有益的,亚历山大·洪堡基金会主席HelmutSchwarz最近刊文指出:“科学研究中大多数颠覆性的发现都不是事前就计划好的。相反,它们都像淘气的小妖精那样突然出现在墙角,因为它们都是科学家们满腔热忱地探讨未知事物所导致的发现和发明。因此,挑选优秀的研究人员并给予他们学术自由及充足的经费是一个学术机构成功的关键。”‎ 值得指出的是,中文里的常用词“科技”是“科学与技术”的简写,但它往往导致一种错误的理解,即把科学与技术看成是同一回事,让许多人对它们作同等的分析演绎。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上,这一直是一个被不恰当地解释和处置的问题。无数的事件和事实表明,这种错误的观念很可能还是现代科学没有在中国产生的主要原因。事实上,中国古代的进步着眼于具有实用价值的各种技术,但它们并没有演化出现代科学知识和基本理论。例如,熟知的火药发明并没有建立起现代化学,指南针的应用并没有建立物理学的电磁理论,数学中著名的中国剩余定理并没有建立起现代数论,等等。‎ 中国在古代曾经有过诸多先进技术发明和改进,但却没有让自己成为一个创立现代自然科学体系的国家,这一事实长期以来让中国科学家和技术人员感到迷茫困惑。不言而喻,只有问题的根本原因得到真正的理解和解决,中国才有希望能够很快地进入世界现代科学技术领域的最前沿。‎ ‎(选自陈关荣《“科学与技术”,不完全是“科技”》,略有删改)‎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献里“科学与技术”是一个固定词组,现实中很多人往往对两者不加区分,混为一谈。‎ B. 科学以认知世界为目的,人类试图认知世界内在基本原理的好奇心推动科学的进步。‎ C. 技术以为人类社会服务为目的,人类自身生存的需要不断地推动着技术的进步。‎ D. 现代科学没有在中国产生的主要原因是许多人对科学与技术作同等的分析演绎。‎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通过分析科学与技术的不同点,把论证推向了对如何推动技术发展的论述。‎ B. 文章通过数论的例子,论证了许多科学发现不仅是偶发事件,有时短期内还看不出有什么用处。‎ C. 文章引用Helmutschwarz的话批评了以“技术管理思维”去指引和管治科学发展的做法。‎ D. 文章在论述中提到了我国对科学与技术认识的现状及历史上存在的问题,有其现实的意义。‎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 我国许多基础科学研究被贴上“无用”的标签是因为学术部门中决策者们没有分清科学与技术的不同。‎ B. 只要挑选优秀的研究人员并给予他们学术自由及充足的经费,就能有颠覆性的科学发现。‎ C. 着眼于具有实用价值的技术并不能演化出现代科学知识和基本理论,所以技术进步意义不大。‎ D. 只有真正地理解和解决了科学与技术的问题,中国才有机会进入世界现代科学技术领域的最前沿。‎ ‎【答案】1. D 2. A 3. D ‎【解析】‎ ‎【1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的是“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本题中,D项,“现代科学没有在中国产生的主要原因是许多人对科学与技术作同等的分析演绎”错误,第六段说的是“这种错误的观念很可能还是现代科学没有在中国产生的主要原因”,由此可知,这只是猜测,而不是肯定。故选D项。‎ ‎【2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本题中,A项,“把论证推向了对如何推动技术发展的论述”分析错误,从文中来看,应是把论证推向如何推动科学发展的论述。故选A项。‎ ‎【3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并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这是要求选出“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本题中,A项,“因为学术部门中决策者们没有分清科学与技术的不同”分析错误,从文中来看,应是因为“简单地套用管理技术发展的政策和方式来经营科学发展”。B 项,“只要挑选优秀的研究人员并给予他们学术自自及充足的经费,就能有颠覆性的科学发现”错误,选项歪曲了原文意思,文中只是说“挑选优秀的研究人员并给予他们学术自由及充足经费是一个学术机构成功的关键”。C项,“所以技术进步意义不大”分析错误,选项的说法无中生有,文中说的是“技术进步则不断地向科学研究提出新的课题,反过来激励科学发展”可知“所以技术进步意义不大”推论错误。故选D项。‎ ‎【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因此,比对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比对的重点内容。比对关系分两步: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包括句子),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抓关联词),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但以因果关系居多。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尤其看因果关系,是否有强加、倒置不当。比对依据和结论,看推断是否成立。推断题选项的表述,有的是完整的推断形式,原因结果或条件结论同时出现;有的只是一个判断句。对完整推断形式的表述,一看所述原因或条件文中是否有依据,二看所述结果(结论)文中是否有依据,三看原因或条件与结果或结论之间是否有合理的逻辑关系。对只是一个判断句的表述,一看文中是否提供了现成的结论,二看结论(既然是推断想象,“这个结论”文中往往没有提供)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与逻辑事理。‎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本次调查显示,2017年我国有两成以上的国民有听书习惯。成年国民的听书率较2016年平均水平提高近6个百分点;未成年人的听书率与成年国民基本持平。在成年国民的听书介质中,移动有声APP平台、广播、微信语音推送分别占10.4%、7.4%、5.3%;而2016年时则分别占6.5%、8.4%、3.6%。‎ ‎(摘编自人民网《第十五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发布:有声阅读成新增长点》2018.4.19)‎ 材料二 ‎2018年4月23日“世界读书日”各知识付费平台优惠活动统计 平台名称 年费会员价格 会员权益 导师领读 ‎4.23优惠方案 喜马拉雅FM ‎365元 ‎1000本好书解读;2000本全网有声书;30个精品专栏 行业KOL 原价365元年费会员,降价为198元,热门有声书、专栏5折 得到 ‎365元 千本好书任意听 行业KOL ‎6大领域电子书特价 蜻蜓FM ‎148元+138元(免广告版)‎ 单集8.8折,包月书库免费收听 无 ‎4月18日-22日,全场5折,精品专栏限量送 知乎读书会 ‎198元 畅听600本精选书;500本热门电子书;200本知乎原创电子书;12场会员live 行业KOL 原价198会员,降价为128元 懒人听书 ‎98元 会员书库免费听 无 ‎4月23日指定书籍2折;4月24日指定书籍3折;4月25日指定书籍4折 好好学习 ‎398元 一键解锁100门课程,365本好书 无 年费会员68元 ‎[注:KOL,Key Opinion Leader的简称,即“关键意见领袖”。KOL对社交媒体有巨大的影响力,往往是知识付费音频课程(包括解读图书课程)的主要开设者]‎ 材料三 与西方相比,中国的有声书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多以网络文学为主,2016年开始增加传统出版物。而且,与知识付费音频课程这个竞争对手相比,有声书面临的问题也很多,比如优秀主播的培养。因为有声书并非简单将文字读出来,而是融合背景音效、角色设定等因素构成的一种全新艺术形式。‎ 同时,移动有声APP平台竞争激烈,几家公司或多或少都陷入侵权漩涡。而且,在视频领域,单纯以广告“吸金”的商业模式已被证明不可行;在音频市场,围绕版权展开的IP(知识产权)经营,可能是有声书发展的道路。‎ 关于有声书的另一种担忧是,“听书”的快速发展会否让静心阅读的习惯受到挑战?至少,对于文字阅读有障碍的老人、孩子乃至视障人群来说,“听书”降低了知识获取的门槛。对于转型期中的出版业来说,“听书”丰富了数字出版的形态。‎ ‎(摘编自《解放日报》《有声书成新阅读方式:内容版权、商业模式待探索》2015.9.17)‎ 材料四 虽然有声读物(audioBook)是英美市场的热门,但很多细节仍然耐人寻味。‎ 去年,来自Audiobooks.com 的统计数据显示,大多数人从未听到过有声读物的最后一章,这其中包括大部头的《战争与和平》(有20%的读者完成),扎迪·史密斯的畅销小说《摇摆时光》(有52%的读者完成)和政治明星尼克·克莱格的《政治:极端之间》(有67.5%的读者完成,已经是一个令人惊喜的成功)。‎ 当然,有些读物则天然地与有声书的特质更为合拍,比如乔治·桑德斯的《林肯在中阴界》。这部获得布克奖的小说因其剧本式的设计而令人望而生畏,因此,演员阵容强大、长达7小时的音频版本更符合作者对小说架构的创造性设计,也更易于接受。‎ 另一类典型是演员和主持人的回忆录,比如艾伦·帕特里奇创作的回忆录《我,帕特里奇》。作者本人的献声表演,甚至还有一众知名友人的捧场客串,让这一类有声书比普通纸质书拥有更强的吸引力。‎ ‎(摘编自王睿《当不读书的人开始听书,图书消费市场会因此获益吗——英美有声书报告》 2018.4.25.)‎ ‎4. 下列对材料二表格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当前各知识付费平台几乎都主打“听书”这一促销点,说明用户听书需求的崛起。‎ B. 在目前平台的“听书”过程中,利用KOL解读相关图书内容的情况并不普遍。‎ C. 年费价格更高的平台,优惠力度相对较弱,但“听书”过程里提供的服务相对更全面。‎ D. 知识付费音频课程在当前的知识付费平台处于明显劣势,说明其应该另寻发展出路。‎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有声阅读已经成为2017年全国国民阅读的新亮点,广播作为成年国民常用的听书介质之一,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和潜力。‎ B. 促进未成年人听书率的持续提高,有赖于文字阅读障碍的进一步扫除,数字出版形态的不断丰富,降低知识获取的门槛。‎ C. “听书”与付费音频课程的竞争,将会促使部分用户想要通过收听知识类书籍,来替换掉原有知识付费课程的情况。‎ D. 即使是在有声阅读发展相对成熟的英美国家,也同样存在着深度阅读不足的情况,人们对严肃的文学经典和通俗畅销小说都不例外。‎ ‎6. 根据上述材料,简要概括促进目前我国有声书产业发展的有效措施。‎ ‎【答案】4. D 5. B ‎ ‎6. 措施包括:①重视听书使用介质频率高、增长快的移动有声APP平台。②丰富有声书的内容范围,从网络小说扩展到其他领域。③培养优秀的有声书主播,重视有声书朗读艺术。④解决有声书的版权问题,避免陷入知识产权纠纷。⑤探索有声书的商业模式,围绕版权展开IP(知识产权)经营。⑥选择与有声书特质更契合的读物。‎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下列对材料二表格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材料二表格”“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到材料中圈出相关的内容,进行比对,做出判断。本题中,D项,“明显劣势”错误,从材料二的表格来看,虽然KOL在“导师领读”列出现频率低,但“解读”“精品专栏”“课程”都有可能是知识付费音频课程,故不能判定知识付费音频课程在当前的知识付费平台处于明显劣势。故选D项。‎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本信息,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择“正确”或“错误”“一项”或“两项”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 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一一进行比对。本题中,B项,“促进未成年人听书率的持续提高,有赖于文字阅读障碍的进一步扫除,数字出版形态的不断丰富……”错误,选项张冠李戴,“文字阅读障碍的扫除,数字出版形态的不断丰富”不是促进未成年人听书率提高的做法。材料三中说的是“对于文字阅读有障碍的老人、孩子乃至视障人群来说,‘听书’降低了知识获取的门槛。对于转型期中的出版业来说,‘听书’丰富了数字出版的形态”。故选B。‎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以及对文本内容的筛选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根据上述材料,简要概括促进目前我国有声书产业发展的有效措施”,考生可以到材料中圈出我国有声书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和他人成功的经验,根据这些内容进行概括即可。如材料一中“在成年国民的听书介质中,移动有声APP平台、广播、微信语音推送分别占10.4%、7.4%、5.3%;而2016年时则分别占6.5%、8.4%、3.6%。”,如材料三“与西方相比,中国的有声书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多以网络文学为主,2016年开始增加传统出版物。而且,与知识付费音频课程这个竞争对手相比,有声书面临的问题也很多,比如优秀主播的培养。因为有声书并非简单将文字读出来,而是融合背景音效、角色设定等因素构成的一种全新艺术形式”“同时,移动有声APP平台竞争激烈,几家公司或多或少都陷入侵权漩涡。而且,在视频领域,单纯以广告‘吸金’的商业模式已被证明不可行;在音频市场,围绕版权展开的IP(知识产权)经营,可能是有声书发展的道路”,如材料四中“当然,有些读物则天然地与有声书的特质更为合拍……”,等等。考生根据这些内容进行概括即可。‎ ‎【点睛】客观选择题侧重对文本内容的把握,每个选项涉及的答题区域往往是一则材料或一则材料的局部,或四个选项的答题区域虽然来自多则材料,但也往往围绕一个共同大方向。考生要会读,就是会读文或图表,会读选项。会读文或图表指能读出文本陈述的事实及核心、文本列举的数据及其差异、材料显示的作者的观点和态度等信息点;会读选项就是阅读试题选项时能读出选项命题者命题的侧重点。还要细对,就是精细对点,把读文或读图读出的信息点与选项的命题点进行细致对照。命题者往往会在细处着手,这就需要考生细心筛选信息点和命题点。接着就要严排查,就是在细对的基础上严格排查四个选项,发现选项与原文信息不一致的地方,进行确定答案。‎ 解答实用类文本阅读可以从如下几个步骤进行:首先是阅读,注意整体阅读,注意抓三个方面:一是要有文体特征意识(如新闻、传记);二是要有思路分析意识(边读边概括各段落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三是要有寻找中心句意识(每段的中心句,特别是文章的开头,结尾,过渡句以及标题)。其次是审题:‎ 从题干中求启示,寻求解题的突破口,确保准确答题。题干具有以下作用:暗示答题区域,暗示答题思路,暗示答题方法,暗示答案本身。审题时注意:是否选准题眼(答题重点),是否选全要点(要答几个方面),是否选准角度(以谁为陈述主体),是否选好恰当的句式(要与设问的句式一致)。组织语言时,注意“问”与“答”要照应好。最后是答题:“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⑴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或从文中提炼);⑵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3)分点分条作答(高考阅卷采点给分)。即:问什么答什么,怎么问怎么答;就近找答案,尽量抄原文;抓住关键词,短语答题目,分条来排列;要用肯定句,原文中找依据。‎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信 念 阿成 黑龙江境内的业余作者,彼此都是有联系的。看到谁成功地发表作品了,或者征文得了三等奖,优秀奖,提名奖了,就通通信,在血泪般的成绩面前,发泄一下,无比自豪一下。省内的大作家,我们也扯不上。但是,我们不服他们!‎ 我们这些业余作者之间经常走动。我们有我们的世界。另外,大家都在省内,走动起来很方便,车票也不太贵,吃住也不敢挑剔。彼此见了面,就是一个聊啊。‎ 通宵达旦地聊!‎ 我先是在鹤岗下的火车。下了火车后,我再转长途汽车去梧桐。都说好了,我的那个文友在车站等我。‎ 我下了长途车,便和文友像外国人那样拥抱起来,互相叭叭地拍了背。这种样子当地人是看不惯的。‎ 在附近的一家小饭铺吃饭的时候,文友无奈地跟我说,住他家里是不行了,他的那个娘儿们,又从娘家整来一大堆的亲戚,大人小孩的,人五人六的,连老爹的寿材上都睡了人了。唉,怎么创作呢。‎ 我吃了一惊说,那我住哪儿?当天返回去可没车了,咋也得明天早晨走哇!‎ 他说,放心吧,安排妥了,在一家老房子里。事先我都收拾好了,搭了两个板铺。还说得过去。大夏天儿的,还用被褥么?‎ 我说,不用不用,能聊天就行。我能住几天?‎ 他说,两天。‎ 我说,两天够了。就是想跟你聊啊,都想疯了。‎ 事后,我们又弄了点酒、烟和吃食,出了小饭铺,就去了那个老房子。‎ 那个老房子虽然破,但比预想的还要好。我们住进了其中的一个屋子里。屋子里的两个板铺也行,平的,阔极了。于是我们边吃边聊。‎ 我们都有很多很多的构思。比如爱情啊,打猎啊,土匪啊,七大姑八大姨,爹妈兄弟呀,还有机关改革,美好的理想,自杀,疯子,流浪汉等等。但是,好像编起来挺困难。目前就是咱们兄弟嘴小,等以后吧……奴隶要翻身哪。不远的将来,也有咱们不断接受采访,不断上电视的那一天!‎ 我们仰面躺在板铺上聊天的时候,文友说,你也别瞧不起咱们睡觉的这个地方。‎ 我说,我没瞧不起。我又不是托尔斯泰,我刚才讲的话,也不过是展望未来。‎ 文友说,这个地方,日伪时期是梧桐伪警察分驻所。赵尚志被俘之后,就死在这里。‎ 真的?‎ 文友说,赵尚志可是抗联队伍里的一个大人物啊,他担任过东北游击队哈东支队司令,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军长,北满抗日联军总司令,还有一些衔我记不住了。日本鬼子想抓他想得眼珠子都红了。后来,他们和梧桐警察分驻所共同下了一个套,把赵尚志抓住了。‎ 什么套儿?‎ 文友说,挺复杂的。我简单说,就是派了一个假装收山货的特务上山,取得赵尚志的信任后,勾他一同去袭击梧桐警察分驻所,就是现在咱俩住的这个地方。中埋伏了是不是?肯定的。‎ 对。并且那个特务还冲着赵尚志的腹部干了一枪。我到现在还能背下来当时伪三江省警务厅给满洲国治安部的报告呢。是一个日本人写的。‎ 我说,你背背我听听。‎ 他开始背:“赵尚志受伤后,仅活八小时。当警察审讯时,他对中国人警察说:‘你们也是中国人吗?你们出卖祖国,犯下了罪行,还不觉得可耻吗?我一个人死去,这没有什么。但要知道,抗联是杀不完的。我就要死了,还有什么可问?’他痛骂审讯官,狠狠地瞪着警察,而对他受重伤所造成的痛苦,却未发一声呻吟。其最后的表现,真不愧一个大匪首的尊严。”‎ 文友问,咋样?写得挺客观吧?‎ 我说,写得好!‎ 后来,我提议,用酒祭奠一下赵尚志。于是,我们翻身下床,把碗斟满了酒,将酒一圈一圈儿洒在地上,并说了些佩服的话。‎ 第二天一早,我就走了。坐长途车离开梧桐的时候,车又路过了那座老房子。看着它离我们车越来越远了,在灰尘里变得迷蒙起来,心中不禁一阵凄凉。‎ ‎(中学联盟有删改)‎ ‎7. 下列对作品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我吃了一惊说,那我住哪儿?”这里既有“我”对文友所说的他的家事感到吃惊,又有怕自己没有住处的担心。‎ B. 文中的老房子是人物活动的重要场所,“我”与文友之间的对话在老房子中展开,它勾连着历史与现在,是抗日英雄事迹的历史见证者。‎ C. 通过对话,文章再现了赵尚志为国牺牲的光辉形象,这与“我”所处时代芸芸众生的碌碌无为形成对比,使作品具有批判意识。‎ D. “我”被赵尚志的人生感动,因而斟满酒祭奠他;面对少人问津、略显破败的老房子,“我”又不免倍感寒心和凄凉。‎ ‎8. 作为业余作者,作品中的“我”和文友具有哪些特征?请结合作品简要概括。‎ ‎9. 作者在记叙中插入有关赵尚志的故事,这样安排有什么用意?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答案】7. C 8. ①虽名不见经传,但骨子里存在文人的傲气,对省内大作家不服气,对未来充满希望。②彼此之间真诚以待,交流频繁,志同道合,能够促膝长谈。③生存处境窘迫,创作艰难,发表作品不易,却不失生活的乐趣。④都怀有对民族英雄的崇敬之情,体现了他们朴素的爱国主义情怀。 ‎ ‎9. ①插入有关抗日英雄赵尚志的故事,使原本平淡的情节产生波澜,将读者带入抗战岁月,缅怀历史,丰富了文章内容。②插入部分集中塑造了一位大义凛然,甘愿为民族国家牺牲自我的英雄形象,表现了“我”对赵尚志的崇敬之情。③这一故事凸显了赵尚志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与文章题目照应,也与“我”和文友秉持的对创作、对未来的态度相照应,有利于强化文章主旨。‎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解答本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人物、语言、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本题选不正确的一项。‎ C项,“这与我所处时代芸芸众生的碌碌无为形成对比,使作品具有批判意识”理解有误,从原文来看,文章没有把民众和英雄进行对比,并没有体现出“批判意识”。文章通过对话表达了对历史的缅怀和对赵尚志的赞颂、崇敬之情。选项属无中生有。‎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人物形象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明确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刻画分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分析人物形象时先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梳理出文章情节。然后在具体情节中分析形象特点。分析时从文中对人物的正面描写,环境描写,以及作者倾向和他人评价入手,准确全面的赏析人物。作答时注意用词要准确,要结合内容作简洁的分析。本题要求回答“作品中的‘我’和文友具有哪些特征”。‎ 本文主要写我和文友的交往,通过去老房子的活动及“我”与文友之间的对话来展现人物形象。从人物身份来看,“我”和文友只是业余作者,但对自己的成绩很自豪,对省内大作家的态度是“扯不上”,由此可概括出他们虽没有名气但有傲气,对未来有希望。从“我”和文友彼此间的关系来看,得奖了大家会互相祝贺,“经常走动”“通宵达旦地聊”,可见彼此真诚相待、志同道合。从生存状况来看,“血泪般的成绩”表明创作艰难,彼此畅快聊天坚持写作,又表明他们不失生活乐趣。从人物情怀来看,“我”和文友都对赵尚志等民族英雄充满崇拜之情,铭记民族历史,表明他们拥有朴素的爱国主义情怀。‎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插叙的作用的能力。插叙的作用一般包括:突出主题,为下文作铺垫,丰富文章内容,使情节更加完整,补充说明了有关文章的具体内容,让文章结构富于变化,避免平铺直叙。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准确把握作品主题;然后在明确插叙部分所写内容的基础上,结合插叙作用具体加以分析;最后结合内容分点作答。‎ 从内容来看,插入的故事写了赵尚志被捕及牺牲的经过,并借“伪三江省警务厅给满洲国治安部的报告”中描绘的烈士牺牲前的语言、行为、神态等相关内容,表现了赵尚志对革命的坚定信念和为国牺牲的精神,表达出“我”和文友对赵尚志的崇敬之情。这段内容是回忆历史,在写现代事件的作品中加入对历史的回忆,有表达对历史的缅怀之意,可以丰富文章内容,使情节产生波澜。从文章结构主旨上看,写赵尚志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正好与文章题目“信念”相照应,也与“我”和文友坚持创作、对未来充满信心的信念呼应,使文章主旨得到深化。分三点概括作答。‎ ‎【点睛】小说阅读备考要求强化两个意识。1、强化文本意识:读懂文本(泛读)、结合文本答题(精读)。2、强化规范意识:审题规范(认真审题,熟悉考点和题型);答题规范(方向明确,思路清晰,格式正确,语言简练、准确);书写规范;有问有答,答为所问。‎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竟陵文宣王萧子良,字云英,武帝第二子也。幼聪敏,武帝为赣县时,与裴后不谐,遣人船送后还都,已登路,子良时年小,在庭前不悦。帝谓曰:“汝何不读书?”子良曰:“娘今何处?何用读书?”帝异之,即召后还县。‎ 子良敦义爱古,郡人朱百年有至行,先卒,赐其妻米百斛,蠲一人,给其薪苏。郡阁下有虞翻旧床,罢任还,乃致以归。后于西邸起古斋,多聚古人器服以充之。‎ 武帝即位,封竟陵郡王、南徐州刺史,加都督。永明二年,为护军将军,兼司徒。四年,进号车骑将军。子良少有清向,礼才好士,倾意宾客,天下才学皆游集焉。善立胜事,夏月客至,为设瓜饮及甘果,著之文教。士子文章及朝贵辞翰,皆发教撰录。‎ 武帝不豫,诏子良甲仗入延昌殿侍医药。子良日夜在殿内,太孙间日入参。居几月,武帝暴渐,内外皇惧,百僚皆已变服,物议疑立子良。武帝俄项而苏,问太孙所在,因召东宫器甲皆入,遗诏使子良辅政,萧鸾知尚书事。子良素仁厚,不乐时务,乃推萧鸾。诏云:“事无大小,悉与鸾参怀。”子良所志也。太孙少养于子良妃袁氏,甚著慈爱,既惧前不得立,自此深忌子良。‎ 子良又与文惠太子同好释氏,甚相友悌,其劝人为善,未尝厌倦,以此终致盛名。进位大傅,增班剑为三十人,本官如故,解侍中。隆昌元年加殊礼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赞拜不名进督南徐州其年疾笃谓左右曰门外应有异。遣人视,见淮中鱼无算,皆浮出水上向城门。寻薨,年三十五。‎ ‎(《南史•萧子良传》,有删改)‎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隆昌元年/加殊礼/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赞拜不名/进督南徐州/其年疾笃/谓左右曰/门外应有异/‎ B. 隆昌元年/加殊礼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赞拜/不名进督南徐州/其年疾笃/谓左右曰/门外应有异/‎ C. 隆昌元年/加殊礼/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赞拜/不名进督南徐州/其年疾笃/谓左右曰/门外应有异/‎ D.‎ ‎ 隆昌元年/加殊礼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赞拜不名/进督南徐州/其年疾笃/谓左右曰/门外应有异/‎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项是( )‎ A. “百斛”,泛指多斛。斛,量器,方形,口小,底大,容量本为十斗,后来改为五斗。‎ B. “东宫”,是中国古代宫殿指称,因方位得名。后多借指居住东宫的储君,即“太子”。‎ C. “友悌”,与朋友相友爱。“申之以孝悌之义”,即把孝顺父母、朋友友爱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 D. “不豫”,“豫”为安和之喻,“不豫”就是不舒服,文中是天子有病的讳称。‎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萧子良孝顺有加。母亲裴后因与武帝不和睦被送还,年幼的萧子良心中不悦,废书不读,这触动了武帝,他便召回了裴后。‎ B. 萧子良重义好古。本郡人朱百年有极高的德行,他死后,黹子良善待他的妻子。萧子良还在西邸建了一座古斋,收集了许多古人的器具衣服布置在里边。‎ C. 萧子良礼遇贤士。夏天客人到了,子良为他们摆出瓜果和饮料,宣扬文教。士子的文章以及朝贵的作品,子良也让人撰录。‎ D. 萧子良深受信任。武帝生前有意传位于子良,在遗诏中让子良辅政,可惜子良志不在此,对政治事务不感兴趣。‎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子良少有清向,礼才好士,倾意宾客,天下才学皆游集焉。‎ ‎(2)居几月,武帝暴渐,内外皇惧,百僚皆己变服,物议疑立子良。‎ ‎【答案】10. A 11. C 12. D ‎ ‎13. (1)萧子良少年就有清雅(清高)的志向,礼遇贤才,喜爱文士,全心全意对待宾客,天下有才学的人都聚集到了他这里。‎ ‎(2)过了几个月,武帝病情突然加重,内外都很恐慌,百官都已经穿上了丧服,人们议论怀疑要立萧子良为帝。‎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如本题中,“隆昌元年,加殊礼,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赞拜不名,进督南徐州。其年疾笃,谓左右曰/‎ 门外应有异”,这段话是说“隆昌元年,加给他特殊的礼制,可以带剑穿履上殿,入朝不用趋步,赞拜不用报名,升任都督南徐州。这年他病情很重,对身边的人说:‘门外应该有异常情况’”,圈出句子中的名词,如“隆昌元年”“殊礼”“南徐州”等,然后依据句意和语法关系进行排除,如“加”是动词,宾语是“殊礼”,结构完整,且后面应是“殊礼”的具体内容,故应在“礼”和“剑”之间断开,排除BD两项;“入朝不趋”和“赞拜不名”结构一致,故二者中间应该断开,排除C项,故选A项。‎ ‎【11题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本题中,C项,“‘友悌’,与朋友相友爱”错误,“悌”为兄弟友爱,不是朋友友爱。故选C项。‎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还是“错误”的一项,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本题中,D项,“武帝生前有意传位于子良”错误,根据原文第四段“武帝暴渐,内外皇惧,百僚皆已变服,物议疑立子良”可知,武帝生前无意传位于子良,只是外界有传言。故选D项。‎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本题中,第一句中,“少”,少年;“清向”,清雅的志向;“礼”,礼遇;“才”,贤才;“倾意”,全心全意对待;“才学”,有才学的人;“游集”,从各处来聚集;“焉”,兼词,于此。第二句中,“居”,过了;“暴”,突然而猛烈,“渐”,病情加剧;“皇惧”,恐慌;“变服”,改变服装,即穿上丧服;“物议”,众人的议论;“立”,确定继承位置,指立为帝王。‎ ‎【点睛】文言断句的基本原则:要通读全文,仔细体会词、短语以及句子之间的联系。要先易后难,把会断的句子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直到把所有的句子都断开。要重视内容,断完后根据句子的含义、文章的内容再核对一遍。名词断句法。通读全文,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国家名、官职名等。这些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然后考虑:什么人,办什么事情,采用什么方式,取得什么结果等。(找动词)文言句式中,主谓结构居多,但主语常省略。借助句子成份,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虚词断句法。①文言文中常见放在句首的发语词有:夫、盖、焉、惟、斯等等;②放在句尾的语气词有:也、矣、乎、哉、与(欤)、焉、耶(邪)等等;③以、于、为、则、而,往往用于句中,在他们的前后一般就不断句;(“而”表转折而且后面为一个比较长和完整的句子时,“而”字前面要断开)④有些复音虚词大体上都位于一句话的开头,这些词前一般要断句。比如:且夫、若夫、乃夫、已而、至若、于是、虽然、至于、是故、向使、纵使等等。⑤疑问语气词: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⑥复句中的关联词: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则、然则、或、况、而况、且、若夫、至于、至若、已而、于是、岂、岂非,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对话标志断句法。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出现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根据上下文判断对话双方,来断句。语序句式断句法.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和格式对文言文句读有着非常大的帮助。文言文也是讲究修辞的,顶真、排比、对偶、对称、反复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的一大特点。利用这两大特点,我们就可以比较好地断句。‎ 解答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这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 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竟陵文宣王萧子良字云英,是齐武帝的第二个儿子。自幼聪敏。武帝在赣县任职的时候,与裴后关系不和睦,派人用船送裴后回京城,已经上路了,萧子良当时年纪幼小,在厅堂前很不高兴。武帝对他说:“你怎么不读书?”萧子良说:“我娘在哪里?为什么还要读书?”武帝感到很奇异,便召裴后回到了县里。‎ 萧子良重道义、好古雅,本郡人朱百年有极高的德行,先死了,萧子良便赐给他的妻子米一百斛,免去一个人的赋税,供给她柴草。郡阁下有虞翻的旧床,萧子良罢任回家,便把床带回来了。后来萧子良在西邸建了一座古斋,收集了许多古人的器具衣服布置在里边。‎ 武帝即位,封他为竟陵郡王、南徐州刺史,加任都督。永明二年(484年),担任护军将军,兼司徒。四年,晋升为车骑将军。萧子良少年就有清雅的志向,礼遇贤才,喜爱文士,全心全意对待宾客,天下有才学的人都聚集到了他这里。他喜欢做一些美好的事情,夏天客人到了,他就为他们摆出瓜果和饮料,让他们撰写文化教育的论著。士子的文章以及朝贵的作品,萧子良也让人撰录。‎ 武帝生病了,诏令萧子良带着侍卫到延寿殿侍奉服药。萧子良日夜守在殿内,太孙每隔一天进去参见一次。过了几个月,武帝病情突然加重,内外都很恐慌,百官都已经穿上了丧服,人们议论怀疑要立萧子良。武帝不一会又苏醒过来,问太孙在哪里,于是召东宫的卫士都随着进宫,遗诏让萧子良辅政,萧鸾知尚书事。萧子良一向仁厚,对政治事务不感兴趣,便推荐萧鸾,诏书说:“事情不论大小,都要跟萧鸾商量。”这正是萧子良的愿望。太孙从小就养在萧子良的妃子袁氏那里,袁氏对他很慈爱,此前他曾经很害怕不能被立为继承人,从此深深地忌恨萧子良。‎ 萧子良又和文惠太子共同喜欢佛教,非常友爱。他劝人做善事,从不厌倦,由此最终赢得了很大的名声。萧子良被晋升职位为太傅,增加仪仗为三十人,本官依旧,解除侍中职务。隆昌元年(494年),加给他特殊的礼制,可以带剑穿履上殿,入朝不用趋步,赞拜不用报名,升任都督南徐州。这年他病情很重,对身边的人说:“门外应该有异常情况。”派人去看,见淮河中的游鱼无数,都浮出水面涌向城门。萧子良不久后去世,终年三十五岁。‎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各题。‎ 居庸关【注】‎ 谢榛 控海幽燕地,弯弓豪侠儿。‎ 秋山牧马处,朔塞用兵时。‎ 岭断云飞迥,关长鸟度迟。‎ 当朝有魏尚,复此驻旌旗。‎ ‎【注】居庸关,又名蓟门关,是长城最重要的关塞之一,在今北京西北。‎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 诗歌首联从大处落笔,从总体上描绘出居庸关所处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 B. 诗歌在对边塞风光描写中融入自己独特感受及对边防的关切,浑然天成。‎ C. “魏尚”是汉文帝时云中太守,他爱护士卒,治军有方,令匈奴不敢进犯。‎ D. 尾联运用典故,借对魏尚的怀念,表达了对当时缺乏名将镇守边疆的感慨。‎ ‎15. 本诗颈联历来为人称道。请赏析其精妙之处。‎ ‎【答案】14. D 15. ①写景精工,动静结合:活动的“云”“鸟”,静止的“岭”“关”,愈加显示出“云”“鸟”的活泼灵动,“岭”“关”的高峻挺拔。②寓情于景,情景交融:通过描绘居庸关一带气势宏伟的景色,融入了诗人的震撼与喜悦之情。③对仗工整,用语精当:如“断”形象地刻画出山岭的险峻、高耸,“长”传神地表现出长关的绵延不断。‎ ‎【解析】‎ ‎【14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对这首宋诗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D项,“表达了对当时缺乏名将镇守边疆的感慨”错误,尾联说“当朝有魏尚,复此驻旌旗”,“当朝有”“复此”等说明诗人为当朝有魏尚一样的将军镇守居庸关而欣慰。故选D项。‎ ‎【15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品味诗歌语言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题,要看题干中有没有规定具体的赏析角度,如本题“本诗的颈联历来为人称道。请赏析其精妙之处”,题干中没有设定赏析的角度,故考生可以从描写的角度、修辞的角度、抒情方式的角度、遣词造句的角度等方面赏析。答题的时候,可以先分析诗句的意思,看诗句是写景还是抒情,写景是写了什么景,突出景物什么特点,景物是实实在在的,还是诗人想象的,由此可以考虑是否使用虚实结合或相衬;是动态的画面,还是静态的场景,由此可以考虑动静结合或相衬;景是乐还是哀,情是喜还是悲,由此可以考虑是借景抒情还是以乐景衬哀情;有没有使用什么修辞,一般考虑比喻、比拟、借代和夸张;句式如何,是否对仗;有无动词、形容词、副词,这些词语在表达情感方面有无明显的表现力,等等。“岭断云飞迥,关长鸟度迟”,诗句中写了“岭”“云”“关”“鸟”四种景物,其中“岭”是断的,“关”是长的,这二者都是静止不动的画面,而“云”是“飞”的,“鸟”是度的,这二者是动态的,故可以从动静结合的角度来赏析;诗人笔下的“岭”是险峻高远的,“关”是绵延不断的,作者以“断”“迥”“长”“度迟”等词语刻画出居庸关一带气势宏伟的景象,而在这宏伟的景象中融入了作者的震撼之情,故还可以从景与情的角度分析。‎ ‎【点睛】赏析语句题是以句子为赏析对象的一种题型。“句子”可以是某联或某阕这些局部语言。题干用语一般为“请赏析……句”“请赏析……联的妙处”“请从角度赏析……两句”。赏析语句是与赏析字词或整首诗相并列的一种题型。这种题型综合性强、自由度大,它可以从内容、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情感等角度赏析,有时可以等同于词语赏析题、分析表达技巧题或 句子情感分析题,但毕竟不能完全等同。有时又因赏析角度的不固定性,使答题的自由度较大,同时难度也较大。赏析语句分两种题型:一是定向赏析型,题干规定好了鉴赏角度,如从虚实结合角度赏析该句;二是综合赏析型,未规定赏析角度,需要考生自行选择角度,如“请任选一个角度赏析某……”。答题步骤:解释该句的含意、表达的情感;指出它在炼字、词法、句法、章法,尤其是表达技巧方面的特点;根据该句在全诗中的位置分析其对全诗所起的结构作用;点出其对表达主旨和情感所起的作用。‎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诗经•氓》 一诗中, 写女子没有什么过错,可是男子的行为却前后不一致的两句是“____________ ,_______。‎ ‎(2)苏轼在《赤壁赋》中描写了客吹洞箫的效果,其中运用了侧面描写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 ‎(3)李煜在《虞美人》中回忆故国生活,表达物是人非之感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女也不爽 (2). 士贰其行 (3). 舞幽壑之潜蛟 (4). 泣孤舟之嫠妇 (5). 雕栏玉砌应犹在 (6). 只是朱颜改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名句的识记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本题属于前者。考生应先分析语境,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回顾诗句,如“写女子没有什么过错,可是男子的行为却前后不一致的两句”“描写了客吹洞箫的效果,其中运用了侧面描写的两句”“回忆故国生活,表达物是人非之感的两句”等。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爽”“贰”“幽壑”“嫠妇”“砌”。‎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老舍的幽默 ,他的“幽默大师”称号也由此得来,可他的确有时到了成也幽默、败也幽默的程度。大体来说,( ),那真是一种蕴满了灵性的饱含智慧的俏皮与诙谐,一旦渗入小说,便或多或少消解了作品的张力。幸运的是,当老舍以成熟的悲剧家的姿态把幽默挥洒在小说里,艺术上的拿捏也那么准确到位时,具有文学经典意味的作品——《骆驼祥子》出现了。另外,老舍在语言的运用上,到《骆驼祥子》也达到了 的地步。他不无自得地说:“《骆驼祥子》可以朗诵。它的言语是活的。”‎ 诚然,对于老舍,对于读者,最为惋惜的是,老舍悄悄于1961年底动笔的《正红旗下》在写了个鸿篇巨制的开头之后,便 。其实,老舍在30年代已有了以清末的北京社会为背景,写一部自传性家族小说的构思,立意把它写成满人民族生活的风俗画和清末中国社会历史的写真存照。《正红旗下》用第一人称;故事的叙述与铺陈舒缓、老到, ;语言纯熟、干净,内蕴十足;人物和结构尚未成型,却已呈现出壮阔、高贵的态势。可是,它终于没能成为老舍积40年文学创作之功的压卷之作,没能为20世纪中国小说再奉献或可成为杰作的一部经典。‎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独树一帜、炉火纯青、高屋建瓴、不伦不类 B. 独辟蹊径、登峰造极、束之高阁、不温不火 C. 独树一帜、炉火纯青、束之高阁、不温不火 D 独辟蹊径、登峰造极、高屋建瓴、不伦不类 ‎18.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老舍的“喜剧式”幽默用在小说里是成功的 B. 老舍的幽默用在“喜剧式”散文里是成功的 C. 老舍的幽默用在“喜剧式”小说里是成功的 D. 老舍的“喜剧式”幽默用在散文里是成功的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没能为20世纪中国小说史再奉献或可成为杰作的一部经典。‎ B. 没能为20世纪中国小说史再奉献一部或可成为杰作的经典。‎ C. 没能为20世纪中国小说再奉献一部经典或可成为杰作的。‎ D. 20世纪中国小说史没能再奉献一部或可成为杰作的经典。‎ ‎【答案】17. C 18. D 19. B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成语的辨析和正确运用的能力。答题时注意明确词语的含义,从成语的使用对象、范围、感情色彩等方面区别近义成语,然后分析成语所在的语境,从中选择一个最合乎语境的成语。独树一帜:单独树起一面旗帜。比喻自成一家。独辟蹊径:自己开辟一条路,比喻独创一种新风格或者新方法。语境说的是老舍的幽默自成一家,所以选用“独树一帜”。炉火纯青:相传道家炼丹,到炉子里的火发出纯青色的火焰的时候,就算成功了。比喻学问、技术等达到了纯熟完美的地步。登峰造极:登上峰顶,达到最高处,比喻水平达到最高点。语境说的是老舍《骆驼祥子》这部小说,在语言的运用上到达到完美的地步,用他自己的话说:“《骆驼祥子》可以朗诵。它的言语是活的。”所以选用“炉火纯青”。高屋建瓴:在房顶上用瓶子往下倒水,形容居高临下的形势。束之高阁:把东西捆起来,放在高高的架子上面,指扔在一边,不去用它或管它。语境说的是老舍的《正红旗下》只是写了个开头就没有继续写下去,所以选用“束之高阁”。不伦不类:不像这一类,也不像那一类,形容不成样子或不规范。不温不火:不冷淡也不火爆,形容平淡适中。”语境说的是《正红旗下》的故事的叙述与铺陈平淡适中,刚刚好。所以选用“不温不火”。综上分析,故选C。‎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补写句子。这是考核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重点考核语句连贯,语句衔接的题目是课标卷必考的题目,有时是排序,有时是填写衔接句,排序的题目主要从陈述对象的转换、关联词语的呼应、指代性词语的指代意义、和上下文的顺序照应、和空格前后的衔接等角度分析。填写衔接句主要从陈述对象的一致,虚词的运用,句式选用、情感基调、前后的逻辑顺序的角度选取。此题考核选填衔接句,此题注意语意的衔接。本题,阅读第一节,前文有“他的确有时到了成也幽默、败也幽默的程度”,说的是“‘喜剧式’幽默”,排除B项。后文说“一旦渗入小说,便或多或少消解了作品的张力。”由此可以推出散文幽默是成功的。排除A、C项。故选D。‎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和修改。应先浏览划线句,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本题,先要注意定语的位置,“一部”应该在“可成为杰作”之前,排除A、C项。搭配,“奉献”给的是“中国小说史”,不是“中国小说史”奉献经典。排除D。故选B。‎ ‎【点睛】对于词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切忌望文生义。第二,辨析感情。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解答词语题,第一,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第二,注意词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词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20.在下面一段文字空缺处补写适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姓氏,是表示一个人的家族血缘关系的标志和符号。在秦汉以前,姓和氏有明显的区别。姓是一种族号,①______,如刘姓就有五处起源。许多古姓都从“女”旁,可见②______。到父系社会后,姓则随父亲。随着子孙繁衍增多,各个分支除保留姓外,另外取一个称号作为标志,这就是“氏”,氏是姓的分支。秦汉以后,③______,遂称“姓氏”。‎ ‎【答案】 (1). ①同姓不一定同源 (2). ②我们祖先经历过母系氏族的痕迹 (3). ③姓与氏合一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根据文意填空的题目,高考题目一般为科普类的说明性文字,文段表述结尾严密。要求填写的较为准确,这样就要注意上下文之间的关系,前后文之间的相互的提示和照应,尽量文中的词语组织句子进行填写,这样能够减小误差。如此题中的第一个空根据对后文文意的理解是填写姓和氏的区别。第二个空前文说的是母系氏族,所以此处应该填父系氏族。最后一个空根据前后文意说说姓和氏的合并。‎ ‎21.请按情景要求完成下列各题。‎ ‎2019年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已于4月29日隆重开幕,假如你作为组委会的一员,负责宣传工作。‎ ‎(1)请你拟写一副对联,宣传这场盛会。‎ ‎(2)请你用一段话,表明举办世界园艺博览会的意义。要求:语言简明连贯,运用两种修辞手法,不超过80字。‎ ‎【答案】(1)长城脚下春意浓,百花园里群芳艳。‎ ‎(2)2019年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展示各国绿色发展新成果,促进国际经贸文化交流。它是一次科技和文化的盛宴,是开展公共外交和民间交往的大舞台,是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契机。‎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拟写一副对联,宣传这场盛会”“用一段话,表明举办世界园艺博览会的意义”,要求拟写对联介绍“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并写一段话表明举办世界园艺博览会的意义,对联注意基本的要求字数相同,词性一致,结构形同,然后注意押韵,从音韵的角度注意仄起平收,内容可从举办地、主题等角度切入。拟写宣传语,内容注意扣住“园艺”,可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展示各国绿色发展新成果,促进国际经贸文化交流”的目的着手,形式注意修辞的要求。‎ 四、作文(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袁枚这首孤独了300年的小诗《苔》,今年春节火了。因为乡村教师梁俊和来自贵州山里的孩子们在央视推出的文化节目《经典咏流传》中的动情演绎,以及网络的推动,这首原本不被人知的小诗,一夜之间走进了无数观众心中。 ‎ 对此,你有怎样的感触和思考?并据此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经典的看法。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为自己代言 一片树林,能成材的没有几棵;一盘沙子,能成金的没有几粒;一众人类,能成才的没有几位。‎ 这个世界上,能站在舞台上接受众人簇拥的人没有几个,大部分人还是站在台下、幕后观看着他们。我们就是这些台下、幕后的人,我们就是这些微不足道的小人物,早晚会被历史的车轮辗压在时间的荒漠里。‎ 但是,小人物也不能甘于成为这个世界里一位无声的过客,小人物也要像“米小”般的苔花,去如牡丹般的开放。即使是棵小草,也要舒展自己的身躯,把最美好的一面留给世人。‎ 黄宗洛是位“小人物”,他的一生只演那些小人物,那些龙套,但他总是锲而不舍地加以雕琢这些小人物,哪怕一点儿戏也要翻过来倒过去地琢磨,使这些角色异彩纷呈,成为人们脑海里不可磨灭的经典形象。《茶馆》里的松二爷,《智取威虎山》的小土匪,《三块钱国币》的伪警察,这些小人物,你敢说你忘了吗?‎ 所以说,尽管我们是个小人物,是微不足道的小草,我们也得去为自己代言,只有敢于为自己代言,才能让别人在梦想的舞台上看到你。‎ 还记得那些想唱就唱,且要唱得响亮的人儿吗?一个个小人物坚持为自己代言从而实现了自己的理想,就算有的依然不被人们记住,但天空中已经留下了他们飞过的痕迹。还记得那个光头李代沫吗?不管别人如何看我,也要拿出自己的好声音,这颗小小的苔花,一直坚持为自己代言,最终走到了世人的面前。还记得那个坐在键盘前,用心写自己的原创歌曲的许嵩吗?不管别人导演怎样的阴谋也要作词作曲做我自己,始终为自己代言,所以这朵小花能鲜艳得胜过牡丹。‎ 没有比尔·盖茨那样巨大的财富,没有奥黛丽·赫本那样震惊世人的美丽,也没有像杨利伟那样让世界上近四分之一的人为之欢呼,我只是个小人物,但我依然坚持为自己代言,因为我知道,只有为自己代言,才能走近梦想的合唱团。‎ 你看到了我的汗水,却没有看到我的泪水。‎ 你有你的光彩照人,我只有我的默默无闻。‎ 你可以嘲笑我苔花如米小,但有一天我会向你证明苔花也作牡丹开。‎ 梦想,注定是坚持的旅程,其中少不了辛酸和疲惫。但,那又怎样,哪怕遍体鳞伤,也要活得漂亮。‎ 我是小人物,我为自己代言。‎ ‎【解析】‎ 试题分析:作文要想准确立意,认真分析材料是关键。所给的材料先引用了袁枚的小诗《苔》,再说乡村教师梁俊和来自贵州山里的孩子们在央视推出的文化节目《经典咏流传》中的动情演绎,以及网络的推动,引起了无数观众的共鸣。要求考生写出自己的独特的感触和深刻的思考。里以前,首先要读懂《苔》这首小诗的意思是:春风阳光不到地方,青春照样萌动。哪怕那如米粒一般微小的苔花,丝毫也不自惭形秽,依然像那美丽高贵的牡丹一样,自豪地盛开。这首诗是借苔藓不怕先天条件不足(环境不好),乐观自信地在春天来 临之际,也和牡丹花儿一样, 开出了米粒大小的花儿来。由此理解可以立意:1、选择积极的生活态度,让人别样的美丽。2、让乐观自信之花尽情绽放。3‎ ‎、卑微的生命也高贵。还可以这样立意:苔藓不宜生命成长的地方依然长出绿意,展现出自己的青春。青春是生命力旺盛的苔藓自己创造出来的。苔藓凭着坚强的活力,突破环境的重重窒碍,焕发青春的光采。只要能够开放,结出种子,繁衍后代,便是生命的高贵和骄傲。苔花如此细小低微,自不能跟国色天香的牡丹相比,可是牡丹是受人玩赏而受悉心栽培的,而苔花却是靠自己生命的力量自强,争得和花一样开放的权利:这世界并非仅为少数天才和英雄而存在的。生命有大有小,生活有苦有甜。人生的进程中,有完美,也有残缺,要做的就是认真地把自己最美的瞬间,绽放给这个世界。‎ 点睛:任务驱动型作文题主要特点有三个方面:一是作文材料本身是有争议性的实事或时事;二是材料尽可能体现时代价值观多元化这一特点,要求学生就事论理,把理说清,话道明,并且分析事件要贯穿写作始终;三是带有明显的驱动任务。这些驱动任务包括文体、内容、思维、对象,考生要根据这些任务来写作,而不能脱离这些任务。写作这类作文,首先要明确写作要求,弄清任务。第二要抓住材料核心事实,明确是非。第三,选好角度,围绕是非,确立观点。所谓“选好角度”,就是指要从核心角度、重要角度来立意,同时应兼顾自己擅长的角度,也就是自己积累了相关素材,有思想、理论上的准备的角度。在写作时,可围绕是非来设置分论点。这样确立观点,就准确、全面、有思辨性,符合高考对学生的考查要求。第四,围绕材料就事说理,类比论证展开写作。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中的材料除了生发出观点外,还应把“分析材料、就事说理”贯穿在具体的写作中,这是任务驱动型材料的一个显著特点。‎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