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4.00 KB
  • 2021-06-03 发布

【语文】江苏省淮安市淮阴中学、姜堰中学2020届高三12月联考试题(解析版)

  • 21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江苏省淮安市淮阴中学、姜堰中学2020届高三12月联考 语文试题 一、语言文字运用(12分)‎ 阅读下面关于“大运河”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 大运河愿意微笑着走进你的生活,它拒绝苍老,尽管它已经不堪重负,尽管它完全有资格充当“太祖母”。 , ; 。 ---灌溉之源、舟辑之力、浣衣淘米以致爱情的麋生地---而不是一段僵硬的历史。‎ 人们对自己生活中的伟大总是 的,时间长了,反倒有一种“本该如此”的 。大运河对生活太投入了,它的光环因此 在生活的寻常色调之中。‎ ‎1. 根据文意,依次填入第一段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它那热情的天性驱使着它总是欢快的流动 ‎②富于世俗的生活情调 ‎③但它的精神是鲜活的 ‎④它更多地被人们看作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A. ①③②④ B. ①②④③‎ C. ③②①④ D. ④②③①‎ ‎2. 依次填入第二段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A. 置若罔闻 理直气壮 消解 B. 熟视无睹 心安理得 消解 C. 置若罔闻 心安理得 消减 D. 熟视无睹 理直气壮 消减 ‎【答案】1. C 2. B ‎【1题详解】‎ 这是一道补写题,属于语言表达能力的衔接考查。此类试题一般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填上与前文或后文相照应的语句即可。语句补写题(也叫语段填句题)是新课标卷最具特色、出现频率很高的一种语言表达题型。所谓“语句补写题”,就是指给出一个语段,空出两至三个句子进行补写,补写后的句子与语段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语句通顺。横线处前的原文中有“尽管”关联词,另外,从“它拒绝苍老”可以看出,原文要表现的是大运河虽“苍老”,但仍活力无限,所以,紧接着原文的句子的第一个空应有表转折的“但”相连。最后一个横线处后的原文“灌溉之源、舟辑之力、浣衣淘米”是在解释选项第4句中的“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所以四个选项中只有C项符合。‎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把握词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 第一处,“置若罔闻”,放在一边,好像没有听见似的,指不去过问或不予关心;“熟视无睹”看惯了却像没看见一样,形容对事物漫不经心或不重视。此处要填的是对自己生活中的伟大现象的态度,“闻”不妥,故选“熟视无睹”。‎ 第二处,“理直气壮”,理由充分,说话气势就壮;“心安理得”,比喻自以为做的事情合乎道理,心里很坦然。此处的词语要对应横线前面的“本该如此”的内容,心安理得表现的是心里很坦然,和本该如此相对应。故选“心安理得”。‎ 第三处,“消解”,消释,消除;“消减”,减少,降低标准。此处是要讲的对象是“光环”,并且横线后接的是“寻常色调之中”,“消减”是减少之意,用在这里不妥。故选“消解”。‎ 故选B。‎ ‎3.下列对联与所吟咏的名胜对应正确的一项是( )‎ ‎①异代不同时,问如此江山,龙腾虎跃几诗容 先生亦流寓,有长留天地,月白风情一草堂 ‎②灯影幢幢,凄绝暗风吹雨夜 荻花瑟瑟,魂消明月绕船时 ‎③绝境此何来,版图原非刘氏土 避秦君休问,世家本属晋时人 ‎④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 当年呵壁,湘流应识九歌心 A. ①杜甫草堂 ②醉翁亭 ③梅花岭 ④武侯祠 B. ①北固山 ②醉翁亭 ③桃花源 ④屈原祠 C. ①北固山 ②琵琶亭 ③梅花岭 ④武侯祠 D.①杜甫草堂 ②琵琶亭 ③桃花源 ④屈原祠 ‎【答案】D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理解、识记古代文化常识以及名句默写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此题是要求学生找出对联中所吟咏的名胜;其次在解答时,结合对联内容,查找关键词或关键句,另外,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第一联,这是成都杜甫草堂里的一付楹联,清代顾复初写的,是缅怀杜甫的。顾复初为苏州人,会写诗,所以有“几诗客”。他离开故乡到成都当官,而杜甫一生流浪漂泊,所以有“先生亦流寓”句。但真正让人明白此处是写杜甫草堂的是“月白风情一草堂”,此处的“草堂”,就是指杜甫草堂。‎ 第二联,对联中有“荻花瑟瑟,魂消明月绕船时”,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有诗句“枫叶荻花秋瑟瑟”,再根据选项看出,此处是写琵琶亭。‎ 第三联,对联中有“绝境此何来”照应《桃花源记》中的“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句,“ 世家本属晋时人” 照应《桃花源记》中的“晋太元中”,故此处应是桃花源。‎ 第四联,对联中“招魂”“九歌”是屈原《楚辞》中的篇目,可以看出此对联与屈原有关,再细看选项,此处应是屈原祠。‎ 故选D。‎ ‎4.对下面一段文字主要意思的提炼,最准确的一项是( )‎ 先秦哲学家荀子的美学论文《乐论》中有这样一句话:不全不粹不足以谓之美。由于“粹”,由于去粗存精,艺术表现里有了“虚”;由于“全”才能做到孟子所说的“充实之为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虚”和“实”辩证的统一,才能完成艺术的表现,形成艺术的美。只讲“全”而不顾“粹”,这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自然主义;只讲“粹”而不能反映“全”,那又容易走上抽象的形式主义的道路;既粹且全,才能谓之美。‎ A. “全”与“粹”辩证统一,才能形成艺术的美。‎ B. “虚”和“实”的出现,是艺术美形成的根本前提。‎ C. “全”是全面地表现生活和自然,“粹”就是更典型地加以表现。‎ D. “全”而不“粹”,“粹”而不“全”,都有其局限性。‎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准确的能力。高考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考查,常与“扩展语句,压缩语段”等考点的考查结合起来。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通观原文,了解大概内容,然后默读所给各句子,找出句中的关联词、人称代词、指示代词,关注句首和句尾。此题题干要求学生概括段落的中心意思,一般来说,段落的中心要么在开头,要么在结尾,在中间的也有,但不常见。‎ 该段落的开头讲“不全不粹不足以谓之美”,结尾处又讲“既粹且全,才能谓之美”,可见,该段落的中心讲的是和“全”“粹”“美”有关。‎ A项,既讲的“全”,又讲到“粹”,并且两者都和“美”有关,A项正确;‎ B项,只是在补充说明“粹”和“全”,不是整个段落的中心,故错;‎ C项,只是解释“全”和“粹”,并不有揭示二者的关系,不能概括整段的大意,故错;‎ D项,只是指出“不全”“不粹”,偏面性较强,故错。‎ 故选A。‎ 二、文言文阅读(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徐简斋寿序 ‎(清)张惠言 襄郑先生梦杨为余言,乾隆间常州大饥,太守金公助富民出栗以账,设局于东门之外,择邑中贤者董之。一时措绅士民,无不竭力助太守养百姓,而简斋徐君为贤。其贫待赈者,君自出资私给之。‎ 先是,夏六月不雨,君辄赴荆溪山中购薪,积数百万束。或问何为,叹曰:“阴雨而彻桑土,岂有及耶?”已而账局设,薪苦乏,皆资于君。人多君之仁,而服君见事之豫也。俄而君遺疾殆甚,寤梦中恒喃喃语,皆与饥民问讯声也。一夕,梦神语之曰:“尔有隐德,当延算,第无忧疾。”‎ 寤而释然,病良已。余闻而悚然。因果之说,儒者所不道,而积善获福之理,则天道之可信者。 夫为善者,苟有果报之说于其胸中,则其为善也必不诚;苟诚矣,必不求其报。而其善气之所涵煦,自有以引其泽于子孙,而况其身乎?君之得福于神,非怪也,理也。以是心慕君,恨未得识。‎ 嘉庆辛酉冬,见君子世楠于京师,文而有容。人咸谓君有子将昌其门,则余曩者之言为不妄矣。世楠言君游山左时,闻父疾,不及束装,昼夜步行百馀里,八日而抵家。父适思干脯,君急供之,已不能食。自是见脯辄泣下,遂不御肉,至今数十年。君年五十后,尽摈尘务,与人子言孝,与人弟言悌。推其心,惟恐一日之善不及于人,而接于我者,一人之不化于善,则其心引以为大歉也。夫以因果而为善,岂君子所弗许哉!然而所以辫其诚不诚者,无他焉,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乐人善而自多其功者,谓之悖施。故君之生平,施予事甚多,而余独于世楠此言知君之能诚于中也。‎ 于是世楠曰:“明年吾父七十有一,‎ ‎ 正月六日为其生辰,欲乞子一言为寿,可乎?”余以为古之为寿者,主于称德劝美。以介纯嘏已耳,不必其在生日也,而况必于十年之期乎?唐人之庆开秩也,恒以十一之岁。子之亲又适当其时,余其可以无言?虽然,夫称人之德,颂人之美,将以发潜德为世劝也。‎ 夫构浮说以祝其人之永年,而其言无所立者。余弗敢道也。故述吾所闻及所论于君者,以序之。‎ ‎(《茗柯文外编》卷上,有删改)‎ ‎5.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人多君之仁 多:称赞 B. 俄而君遘疾殆甚 殆:疲惫 C. 有以引其泽于子孙 引:延续 D. 遂不御肉 御:进用 ‎6. 下列有关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在闹饥荒前,常州干早,徐简斋奔赴荆溪山中购买柴火,可以看出他能够预判事势。‎ B. 徐简斋病重,神灵告诉他不要担忧疾病,因为他有不为人知的德行,会延长寿命。‎ C. 作者认为行营,心中不能存有因果报应之说,否则行善一 定不够诚恳。‎ D. 徐简斋一生常常用财物局济他人,源于 他想积累善行荫洋子孙后代。‎ ‎7. 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泽成现代汉语。‎ ‎(1)太守金公劝富民出菜以赈,设局于东门之外,择邑中贤者董之。‎ ‎(2)夫构浮说以祝其人之永年,而其言无所立者,余弗敢道也。‎ ‎8. 请简要概括作者写作本文的原因。‎ ‎【答案】5. B 6. D ‎ ‎7. (1)太守金公劝勉(或:劝说)富裕的百姓拿出粮食来救济(灾民),在东门之外设立赈灾机构,挑选城中有才德的人监督。‎ ‎(2)那些编造虚浮不实的言谈来祝愿人长寿,但是他的言论没有根据,(那是)我不敢称道(或:称说)的。 ‎ ‎8. ①记录徐简斋的美好品德。‎ ‎②表达对徐简斋的仰慕和称颂。‎ ‎③祝愿徐简斋长寿。‎ ‎④发扬徐简斋的美德劝诫世人。‎ ‎⑤表达对“因果报应”与行善之间关系的看法。‎ ‎【5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首先要看清楚题干要求,是选择正确的一项,还是选择不正确的一项,然后再逐一查看各个加点字在每句中的意思,此题是让选择不正确的一项,B项,“殆”有危险、几乎、大概等意,此处应为“危险”意。‎ 故选B。‎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本题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 D项,“源于他想积累善行荫庇子孙后代”错,原文“夫为善者,苟有果报之说于其胸中,则其为善也必不诚;苟诚矣,必不求其报”指出,那些行善之人,如果在心里存有因果报应的想法,那么他行善必定不真诚:如果行善之心真诚,那么一定不会寻求回报,那么题干中说他积累善行是为了子孙,不符合原文。‎ 故选D。‎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1)中,“劝”,劝勉或劝说;“赈”,救济;“设局于东门之外”,状语后置句,正确语序是“于东门之外设局”;“董”,监督。‎ ‎(2)中,“构”,编造;“浮说”,虚假的说法;“永年”,长寿;“所立”,所加动词构成名词性结构,可译为站立的地方,意译为根据;“道”,称道。‎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必须要熟悉全文的内容,然后概括每段大意,或者找出关键句,归纳出作者的观点或态度。‎ 第一,从题目来看,《徐简斋寿序》,是篇有关祝寿的文章,此文必有祝愿长寿之意;‎ 第二,第一二自然段详细叙述徐简斋救济百姓的事实,然后又在第三自然段赞颂他的行善品行,字里行间表达出对徐简斋的美好品德的仰慕与赞颂;‎ 第三,文中作者指出,“子之亲又适当其时,余其可以无言?虽然,夫称人之德,颂人之美,将以发潜德为世劝也”,是说世楠的父亲又正逢其时,我难道可以无话可说?即使这样,称赞人的德行,领扬人的美好,是为了发掘不为人知的美德来劝勉世人,写出作者写此文也想劝诫世人,行善积德。‎ ‎【参考译文】‎ 以前郑梦扬先生向我讲述,乾隆年间常州遭遇严重的饥荒,太守金公劝勉(或:劝说)富裕的百姓拿出粮食来救济(灾民),在东门之外设立赈灾机构,挑选城中有才德的人监督。一时间搢绅大夫平民百姓,没有谁不竭尽全力帮助太守为受灾百姓提供生活必需品,而这其中徐简斋君最为辛劳。对于那些生活贫乏等待救济的百姓,徐君自己拿出钱财单独地帮助他们。‎ 在饥荒发生之前,夏季六月份不下雨,徐君立即奔赴荆溪山中购买柴火数百万捆柴火。有人问为何要这样做,徐君叹息说“等到天阴下雨再剥取桑根皮,哪里能赶得上呢?”不久赈济机构设立,柴火很缺乏,都依靠徐君(提供)。人们称赞徐君仁德,并且佩服徐君能够预先判别事势。不久徐君病重,梦中常常低声说话,都是询问遭受饥荒百姓的话。一天晚上,梦神告诉他:“你有不为人所知的德行,应当会延长你的寿命,暂且不会有忧伤病痛。”‎ 徐君醒后,呈现出轻松的样子,病已痊愈。我听说这事后心中肃然起敬。因果报应这类说法,是儒家向来不讲述的。然而累积善行获得福禄的道理,是值得相信的天理。那些行善之人,如果在心里存有因果报应的想法,那么他行善必定不真诚:如果行善之心真诚,那么一定不会寻求回报。他的行善之气滋润养育的地方,自然一定会有用来延续他的恩德到子孙后代身上的,更何况他自身呢?徐君能够得到上天的赐福,不是奇怪的事,而是天理啊!因此我内心仰慕徐君,遗憾不得与他结识。‎ 嘉庆辛酉冬天,我在京师见到了徐君的儿子徐世楠,世楠气度文雅,仪容端庄。人们都说徐君儿子将使家门昌盛,那么我之前的话就不是虚妄的,世楠说徐君曾在山东游览,听闻父亲患病,来不及收拾行装,昼夜兼程,步行百余里,历经八天抵达家中。父亲正好想吃干肉,徐君急忙准备,然而随后父亲就不能再进食了。从此徐君看到干肉就落泪,于是不再吃肉,到如今已经有数十年之久。徐君五十岁后,弃绝一切世俗务,与年轻子弟谈论孝悌之理。推究徐君的心思,唯恐一天的善行不施与他人,而与他接触的人,一人不被善行感化,那么他的心理就极为惭愧不安。如果因为因果报应而施行善行,这大概是君子不称许的吧!然而用来辨别他行善之心真诚与否,没有别的方法,不爱自己的亲人而爱他人,叫做违背德行:不喜欢称赞他人善行而称赞自己的功劳,叫做违背施予之义。所以徐君一生,以财物周济人之事特别多,而我仅从世楠的言语中了解徐君能够于心真诚。‎ 于是徐世楠说:“明年我的父亲就七十一岁了,正月六日是他的生日,我想请您讲几句话为他祝寿,可以吗?”我认为古时候那些祝寿的人,主要在于称赞德行和祝愿美好。只是折求大福而已,不一定要在生日那天,况且一定要在这整十年这个岁数吗?唐朝人庆祝每十岁的第一年,常常是在第十一岁,第二十一岁等等。世楠的父亲又正逢其时,我难道可以无话可说?即使这样,称赞人的德行,领扬人的美好,是为了发掘不为人知的美德来劝勉世人。‎ 那些编造虚浮不实的言谈来祝愿人长寿,但是他的言论没有根据,(那是) 我不敢称道(或:称说》的。所以我讲还我的见闭和关于徐君的议论,并为徐君的寿辰做了这篇序。‎ 三、古诗词鉴赏(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北妇次秋浦界清溪馆 刘长卿 万里猿啼断,孤村客暂依。‎ 雁过彭蠡暮,人向宛陵稀。‎ 旧路青山在,馀生白首归。‎ 渐知行近北,不见鹧鸪飞。‎ 注:①秋浦:唐县名,属宣州,在今安徽贵池。清溪:秋浦境内河流。②刘长卿:宣城(古称宣州)人,此诗为诗人由江西县调任浙西某县时作。③彭蠡:彭蠡湖,即都阳湖。‎ ‎9. 简要赏析首联、颌联的写景艺术。‎ ‎10. 结合全诗,概括作者的思想感情。‎ ‎【答案】9. ①视听结合,选取视觉形象大雁与听觉形象猿啼,写出了日暮环境的凄清。②寓情于景,将自己的孤独、悲凉融入凄清之景。③衬托(对比) A.大雁南归,人烟稀少,进一步衬托出自己孤身在外的处境。B.以动村静,以悲哀的猿啼来反村四周的清寂 ‎ ‎10. ①身处客馆的孤独:②时光易逝,年老的慨叹:③终身漂泊的悲苦:④思归(思乡)不得的无奈。‎ ‎【9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题此题,首先要明确题干要求,本题要求学生回答首联、颔联的写景艺术。回答该题,学生要明白写景的几种角度和手法,一是远近:通常是两联一句描写近景,一句描写远景。二是动静:一句描写动景,一句描写静景,常与对比手法相结合,其名为动静结合或以动衬静等等。比如陆游的《幽居初夏》“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三是声色:也是衬托的一种,可以说是以声衬静,即诗中有对声音的描写,比如《长安晚秋》“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有时候和动静可以结合起来看。四是视角: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多种角度描写景色。比如储光羲的《咏山泉》中“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是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描写山泉的。‎ 第一,此首诗的首联写到“猿啼”,是听觉;颔联写到“雁过”,是视觉;视听结合,写出日暮环境的凄清。‎ 第二,“猿啼”“孤村”“宛陵稀”,诗歌写景,离不开抒情,借景抒情,写景的凄清,抒发作者的悲凉之情。‎ 第三,“雁过彭蠡暮”“ 孤村客暂依”, 大雁南归,人烟稀少,进一步衬托出自己孤身在外的处境;“猿啼”的叫声,“孤村”的寂静,两者对比,更显出诗人悲苦。‎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概括作者的思想感情”,然后在熟悉诗歌内容的基础上,结合注释和全篇分析情感。‎ 从首联“孤村客暂依”可以看出,诗人自称为客,暂依孤村,漂泊异地,无限凄凉,表达出诗人客居他乡的孤独及漂泊异地的悲苦之情;‎ 颔联“雁过彭蠡暮”,日暮黄昏,大雁南归,而此时诗人却漂泊异地,更添孤独和思乡之情;‎ 颈联“馀生白首归”,头发花白,感叹年华易逝,年老体衰;‎ 尾联“不见鹧鸪飞”,鹧鸪的形象在古诗词里也有特定的内蕴,鹧鸪的鸣声让人听起来像“行不得也哥哥”,暗含有归途艰难之意,也暗含有诗人归乡不得的无奈。‎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_______________________。(荀子《劝学》)‎ ‎(2)_____________________,抱明月而长终。(苏轼《赤壁赋》)‎ ‎(3)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__________, 用之如泥沙? (杜牧《阿房宫赋》)‎ ‎(4)常有高猿长啸,___________,空谷传响,衰转久绝。(郵道元 《三峡》)‎ ‎(5)________________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范仲淹 《岳阳楼记》)‎ ‎(6)闲来垂钓碧溪上,_____________________ 。(李白《行路难》)‎ ‎(7)__________________ ,吟鞭东指即天涯。 (龚自珍《己亥杂诗》)‎ ‎(8)忧劳可以兴国,______________,自然之理也。(政阳修 《怜官传序》)‎ ‎【答案】 (1)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挟飞仙以邀游 (3)奈何取之尽锱铢 (4)属引凄异 (5)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6)忽复乘舟梦日边 (7)浩荡高愁白日斜 ‎ ‎(8)逸豫可以亡身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名句默写的能力。在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本题要注意如下字词:知,挟,邀,锱铢,凄异,逸豫。‎ 五、现代文阅读(一)(15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或许你看到过日出 徐怀中 一位军事学博士,不了解他的人,说他整个儿一个穿军服的陈景润,专业上才力过人,个人生活方而,差不多是一个白丁。陈先生把他全部时间用于“猜想”,此外心无旁鹭。‎ 一天,他五时起床跑步,不知不觉间跑到了一个依山傍水的小公园,叫做妙园,全部陆地覆盖着银杏树,气息特别好。他决定选一个僻静地方,读希伯来语一小时,然后跑步回营房,准时上班。正在练习口语,无意间看到,一个女学生一侧身,很方便地就从公园铁棚栏墙的空隙间挤进来了。女学生像是发现有人在注意她,对他微微一笑,顺着林中小路匆匆去了。女孩穿着小红裙子,两条腿瘦长瘦长,显得步幅很大,书包在胯骨上一磕一碰的。公园要查验门票的,她应当从大门口出入才对,所以他觉得,女学生送过来一个微笑,是希望得到他的谅解。一连三天都是这样,他开始有所警觉了,尽管不是有意为之,你接连几天,在固定的地方,观望十三四岁的一个女学生,给人印象,怕是离犯罪不远了。他换了一个地方,好静下心读外语。可能是生物钟起作用,一到那个时刻,总不由得向栅栏墙那边注视着。女学生照常挤进来,照常是那样微笑着,消失在银杏树林里。‎ 从此,他每天跑步有了目的地,一早赶到妙园,像是赶到海滨观日出,热切地等待着粉团团的一张笑脸儿出现在公园栅栏墙外面,如同等待着水漉漉的一轮朝日浮出海面。‎ 那年,他作为交换学者,进入了法国圣希尔军事学院。他总是远隔重洋遥望着故土遥望着那片银杏林,遥望着妙园的栅栏墙。从法国回来,他照旧每天起早到妙因去读外语,一连多少天过去了,冬去春来,再没有能看到女学生。‎ 事情过去很久了,博士才开始向我们解密。女孩子那笑容并无特别之处,莫知其然而然,自觉不自觉地绽露出那么一抹笑意,极淡薄极淡薄的。他很难用简单几句话说明,这极淡薄极淡薄的微笑,为什么竟会引起他内心极深切极深切的呼应。他凭直觉知道,这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怕很难得从另外一张面孔上发现这样的笑容了。‎ 他特别讲到了,启程去法国的前一天,他一定要看到女孩子,做一次不经告别的告别。天不作美,他是冒着狂风暴雨赶到妙图的,心里并不抱希望,这样的天气,女学生肯定不会出门的。他照旧守候在栅栏墙那边,不想女孩子在公园大门口出现了,一件透明雨衣紧紧在身上,正迎着风雨往前去。一棵刺槐被暴风刮倒,树枝挂住她的雨衣,怎么拉让也扯不脱,她干脆把雨衣留在树枝上走了。洁白的麻纱连衣裙,水淋淋地裹着腿,她简直迈不开步。博士这才恍然大悟,难怪在栅栏那边等不到她,即使不穿雨衣,以她现在的身高和体型,钻栅栏进来也已经是根本不可能的了。博士下部队搞调查,有一段时间没有到妙园来了,女学生该是高中毕业了吧?他回想着女孩子两条腿瘦长瘦长,疯长到这样一个高身条儿大姑娘,原本是顺理成章的事,因为间隔时间并不长,给他的感觉,她生理上的这种历史性变化,是骤然之间完成的。他本来很难认得出她的了,又所以一眼认出了她,是因为那一张粉团团的脸儿上,依然绽露着婴儿般的微笑,尽管大雨浇着她。‎ 他耐心地对我们讲解说,站在银杏树下,你会感受到暖融融的一脉和煦温润的气息。银各树有活化石之称,科学家们考察这种孑遗植物。居然可以测知,当初在我们这个星球上,银各树分布最为广阔,生长也极茂盛。可见树木保藏着生物信息传接延续的某种图像,否别人们无法追溯到地质历史的古远时期,无法破解银杏树生长奥秘。植物如此,人又何尝不是这样呢。‎ 博士永远不会淡忘, 他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妙园迎接日出。回想那一张笑脸儿水漉漉地浮出海面,便足以滋润他的一生一世。‎ 由于偶然的机会,我们单位一个家属认识了那位女士,并且建立了亲密友谊。女士回忆说,还是小学六年级的时候,有一天经过妙园,好像有人在注意她,她很不好意思,因为没有买门票,是栅栏墙钻过去的。回头看看,又看不到人。从那天起,每次经过妙园,总感觉银杏树林里有人在现望看她,久而久之,也就不大在意了,可是过种有形无形的感 觉始终存在的。她清楚地记得,那年高中毕业考试。她冒雨赶到学校去,雨衣被槐树枝挂住了,手扎得生疼生疼,怎么也摘不开。她不知怎么突然意识到,银杏树林里一双眼睛正远远注视着她。女孩子家,发现有人注意自己,不知怎么好,丢下两衣不要了。女士自我 解嘲说,当时下着瓢泼大雨,四处迷迷蒙蒙,大风要把银杏树卷跑了,树林里还会有什么人呢,只不过是她自己莫名其妙的一种直觉罢了。‎ ‎(有删改)‎ ‎12.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人不正来的一项是( )‎ A. 小说开头采用对比的手法交代了博士的个性特点,为下文写博士在妙园日复一日地观看女学生埋下了伏笔。‎ B. 银杏是这篇小说中一个重要的物象,作者在文中反复介绍,一方面突出了银杏古老的特点,另一方面也衬托姑娘的微笑。‎ C. 小说介绍了博士到法国去后,也不忘“遥望着那片银杏林”,一方面突出了姑娘笑容的美丽,也表达了博士对姑娘的痴情。‎ D. 小说以小姑娘的成长,成熟为线索,将文章零教的片段串联起来,突出表现了人只要心中拥有“日出”,便不会轻易改变或放弃。‎ ‎13. 请简要分析文中划线语句的作用。‎ ‎14. 小说结尾续写姑娘长大后回忆与博士相造的情节,请分析作者这样安持的理由。‎ ‎【答案】12. C 13. ①突出了银杏树悠远的历史和存在意义:②进一步印证了博士的身份,表现了他丰富的学识和深掘的研究精神:③借用“银杏”衬托了姑娘“微笑”存在的意义:④引出下文姑娘的“微笑”“足以滋润他的一生一世”。 ‎ ‎14. ①突出了博士和女孩的相遇纯粹是一种偶然: ②侧面表现了“微笑”在博士心中印象的永恒和他对美的追求:③照应上文博士“银杏林相遇”以及“冒雨赶到妙园告别”的情节,使情节完整清晰,结构紧凑:①进一步说明了入类无法破解微笑能够长存的原因。‎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的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形象(包括人物形象、物象和景物特点)分析,思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 C项,“表达了博士对姑娘的痴情”错,原文中说,“站在银杏树下,你会感受到暖融融的一脉和煦温润的气息”“ 回想那一张笑脸儿水漉漉地浮出海面,便足以滋润他的一生一世”,作者难忘银杏林,是因为小姑娘的微笑,便是他的日出,足以滋润他的一生一世,且微笑犹如银杏树一般,给人以感悟。‎ 故选C。‎ ‎【13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明确“某一段落或者某一句子”在文中作用题的答题思路。一般来说,都要从结构和内容两个方面来答。结构上的作用主要包括总领全文或引起下文(在开头)、承上启下或引起下文(行文中)、照应(首尾照应为典型)伏笔(行文中)、铺垫(行文中)、总结全文或上文(文末或段末);内容主要有点题,揭示或升华主题等;同时,有时也还考虑修辞或艺术效果。‎ 文中划线句子,主要讲的是银杏树,但作者决不是单一写银杏树,要与姑娘的微笑相联系,还要与文章的题目相关联。这样,要回答内容就简单些,“银各树有活化石之称,银各树分布最为广阔,生长也极茂盛”,写出了银杏历史悠久,“科学家们考察……居然可以测知”,写出了银杏树存在的价值;“植物如此,人又何尝不是这样呢”,写出了姑娘微笑有其独特的意义;另外,紧接着下段写“回想那一张笑脸儿水漉漉地浮出海面,便足以滋润他的一生一世”可以看出,写银杏树对下文也有铺垫作用。‎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句段作用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小说结尾续写姑娘长大后回忆与博士相遇的情节,请分析作者这样安排的理由”,然后找出结尾写姑娘长大后回忆与博士相遇的内容,接着分析这情节与人物、结构、主题的关系。‎ 效果:“由于偶然的机会”,突出两人相遇的偶然,让情节更添情趣;‎ 形象:进一步写出博士心中对微笑的念念不忘,写出了他对美的不懈追求;‎ 结构:照应上文“银杏林相遇”以及“冒雨赶到妙园告别”两处内容;‎ 主题:和文中“可见树木保藏着生物信息传接延续的某种图像,否则人们无法追溯到地质历史的古远时期,无法破解银杏树生长奥秘”相照应,突出表现了人只要心中拥有“日出”,便不会轻易改变或放弃。‎ 六、现代文阅读(二) (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书法与传统文化 金开诚 我国的书法艺术源远流长。事实上,当中国文化开始以书面形式积累、传承时,也便有了书法艺术的萌芽。在其后的发展中,书法艺术不仅成为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且还和整个传统文化一起延绵发展,同步相应。因此,通过书法艺术可以看到传统文化的种种精神与实质。‎ 文字只是记录语言的工具,而文字本身又不过是由笔画、线条组成的符号。然而我国历代的书法家却能以汉字为材料,通过想象与加工,使之成为艺术形象,从而创造出一种土生土长、高度民族化的造型艺术。由于中国人民对美的执著追求和卓越的创造能力,所以整个书法艺术表现出千姿百态、争奇斗艳,既有深刻传承又有飞跃创新的局面。‎ 世人皆知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但人们往往直觉地认为这是由于文明古国历史悠久的缘故,却不能充分注意历代人民对文化创造的自觉而顽强的追求。书法是高度个性化的艺术, “笔为心画” ,人人都有独特的风格,因此在显示个人的创造追求方面具有极大的鲜明度。而且,这种在文化创造方面高度自觉的个性化追求,至迟在汉代“八分”书流行的阶段已有了充分的表现。因为大量“八分”名碑尽管在书写中都遵循了扁方横势、逆入顺出、波礫扬厉、“燕不双飞” 等模式要求,却仍然姿彩纷呈,各有风致。由此以后,在各体书法的写作中,对艺术创造与艺术个性的自觉追求更是蔚成风气,并且日益加深。所以中国书法虽然概括说来只有篆隶正草四体,但每种字体却都有难以计数的风格与流派,各白争奇斗艳,蔚为大观。虽然由于封建科举的功令限制,出现过千人一面的“馆阁书法”,但这种书法即使在封建时代也几乎遭到所有书法艺术家与理论家的一致批判。这一事实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传统文化的发展中确有某种去芜存精的内在机能。‎ 在历代书法创作与理论中有着鲜明的“以力为美”的倾向。胡小石先生说:“凡用笔作出之线条,必须有血肉,有感情。易言之,即须有丰富之弹力。刚而非石,柔而非泥。取警以明之,即须如钟表中常远之发条,不可如汤锅中烂煮之面条。”这段话生动明白之极,却不只是胡先生个人的见解,而是透彻地再现了历代书法中占有主导地位和普遍意义的经验总结。‎ 但是,书法艺术 “以力为美”并不是指写字要用巨大的力气,张牙舞爪,霸气逼人:而是指书法的线条与形象要有内在的动力与活力。它的来源主要靠实践的功力与火候,这就叫“力由功来”。“以力为美”归根到底是要求在笔墨的运用上达到高度的艺术准确性,而这种境界若不靠深厚的功力是无法达到的:书法的“力”是练功练出来的,而不是使劲使出来的。‎ 书法艺术“以力为美”、“力由功来”,体现了传统文化中一些更为内在而深刻的因素。传统文化的创造有无数品种与样式,而无论哪--种真创造都必然出干真功夫。所以中国人从做学问、创事业、练本事乃至养身体,都把“功到自然成”持为信念,同时也是力求达到的理想境界:而“功”也便成了中国特有的一个概念,对一切文化创造起着引导与保证的作用。‎ ‎“功”的产生只有靠勤学苦练,这正鲜明地反映了中国人民勤劳勇敢的气质。同时,中国人又历来强调“学无止境”,这也反映了中国人民的文化创造要求是始终篷勃而永无休止的,这是蕴含在传统文化中最为可贵的精神之一。这种精神在今天尤有发扬之必要。‎ ‎ (选自《艺术欣赏之旅》,有删改)‎ ‎15.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文字只是简单的符号,书法家通过想象和加工让中国书法艺术千姿百态,争奇斗艳。‎ B. 封建科举制度下优生的“馆阁书法”,遭到所有书法艺术家与理论家的致批判。‎ C. 胡小石的评价,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点出中国书法笔画对“力”的崇尚。‎ D. 书法艺术“以力为美”需要深厚的功力,而深厚功力的获得源自不断的勤学苦练。‎ ‎16.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我国书法艺术源远流长,通过书法艺术可以看到传统文化的特点,因为书法艺术与传统文化一起萌芽,共同发展。‎ B. 中国的书法概括为篆隶正草四体,但每种字体却有难以计数的风格与流派,这源于书法家对艺术创造与艺术个性的自觉追求。‎ C. 八分书流行的阶段,充分地表现了书法是高度个性的艺术,“笔为心画”,书法家有着独特的风格。‎ D. “功”是中国文化特有的一个概念,对切文化创造起着引导与保证的作用,书法艺术的“力由功来”便源于此。‎ ‎17. 中国书法艺术蕴含I传统文化感些精神与实质?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 ‎【答案】15. B 16. A ‎ ‎17. .①对美的执着追求和卓越的创造能力;②对文化创造的自觉而顽强的追求;③去芜存精的内在机能:④真创造都必然出于真功夫,功到自然成:⑤勤劳勇敢的气质:⑥学无止境的精神追求。‎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分析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对比辨析,判断正误。本题要求选出“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B项,“遭到所有书法艺术家与理论家的一致批判”错,原文表述为“虽然由于封建科举的功令限制,出现过千人一面的‘馆阁书法’,但这种书法即使在封建时代也几乎遭到所有书法艺术家与理论家的一致批判”,原文是“几乎”,而不是“所有”,选项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 故选B。‎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分析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对比辨析,判断正误。本题要求选出“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项,原文表述为“事实上,当中国文化开始以书面形式积累、传承时,也便有了书法艺术的萌芽。在其后的发展中,书法艺术不仅成为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且还和整个传统文化一起延绵发展,同步相应”,中国文化历史悠久,只是中国文化开始以书面形式积累时,书法艺术才开始萌芽,并不是如选项中所说的,书法艺术和中国文化一同萌芽。‎ 故选A。‎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分析归纳内容要点,并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中国书法艺术蕴含传统文化哪些精神与实质?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然后浏览全文,找出中国书法与传统文化相关的段落和语句,归纳答案。‎ 第一处,“由于中国人民对美的执著追求和卓越的创造能力,所以整个书法艺术表现出千姿百态、争奇斗艳,既有深刻传承又有飞跃创新的局面”,写出了书法艺术对美的执著追求和卓越的创造能力;‎ 第二处,“世人皆知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但人们往往直觉地认为这是由于文明古国历史悠久的缘故,却不能充分注意历代人民对文化创造的自觉而顽强的追求。书法是高度个性化的艺术”,写出了书法艺术对文化创造的自觉而顽强的追求。‎ 第三处,“但这种书法即使在封建时代也几乎遭到所有书法艺术家与理论家的一致批判。这一事实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传统文化的发展中确有某种去芜存精的内在机能”,写出了中国书法具有去芜存精的内在机能;‎ 第四处,“但是,书法艺术 ‘以力为美’并不是指写字要用巨大的力气,张牙舞爪,霸气逼人:而是指书法的线条与形象要有内在的动力与活力”,写出了中国书法出于真功夫,功到自然成;‎ 第五处,文章最后一段指出,中国书法具有勤劳勇敢的气质和学无止境的精神追求。‎ 七、现代文阅读(三) (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习近平总书记已经给我们提示了发展中医药事业的总思路: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创造”,是在原有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概念或事物的基础上主观能动地转化成为前所未有的、客观能够认可的概念或事物:“创新”,是在原有思维模式或行为范式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地发展成为超出原有思维模式或行为范式的新思维、新理论、新模式、新技术、新材料、新产品。因此,中医药创新应坚持以下原则:‎ 一是“固本”原则。创新以传承为本,“合抱之木,生子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中医药学的创新不是毁古弃旧,标新立异,更不是空穴来风、无中生有,而是厚积薄发的必然产物。‎ 二是“强基”原则。创新以需求为基,“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创新要做真正有益于学科发展、人民需求的创造与发明,脱离了实际需求的创新就是毫无应用价值的“屠龙术”。‎ 三是“守恒”原则。创新,是“知行合一”的持久战。“思贵专一,不容浅尝者问津:学贵沉潜,不容浮躁者涉猎。”科学研究、继承创新不可能一蹴而就,所以要创新就必须守得住初心、耐得住寂寞、经得住挫折。创新最需要的是“恒心”,要像诺贝尔奖得主屠呦呦那祥抓住研习中医药典籍获得的灵感,坚持几十年如一日默默无闻地研究工作,有着百折不挠,深掘精研,不断创造、创新、提升的意志与精神。‎ 四是“出新”原则。创新以创举为功,“取法于上,仅得为中:取法于中,故为其下”,要特别加强知识产权保护,高标准、严要求、细落实,才能真正实现创新。虽然创新非一朝一夕可以成功,但每一个致力创新的中医人都应明志笃行,以创新高度为追求,开拓进取,填补空白,实现有品质、有价值、有成就的成功创新。‎ ‎(摘编自孙光荣《创新:知行合一持久战》)‎ 材料二:‎ 中医诊断学基础表格 四诊 望、闻、问、切 八纲 阴阳、表里、寒热、虚实 辨证 八纲辨证、病因辨证、气血津液辨证、脏腑辨证、经络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 诊断 常见疾病诊断及证候诊断;症状鉴别;病案书写 ‎(摘编自《中医诊断学基础表格总结》)‎ 材料三:‎ 中医药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是我国最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国家影响力的学科门类,它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作出过不朽的贡献,在现代医学较为发达的今天,仍然在为维护人类健康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近几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热”催生下,中医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工作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看,世代相传的中医药,作为社会实践的知识。技能,是我国文化独特的表现形式之一,无疑是宝贵的文化遗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于2006年成立了中医药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委员会、专家组和办公室,组织开展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研究和申报工作。我国在2008年10月报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项目中,“中医”是我国上报35个项目中的首选项,而且这是决策层认定的“最重要、无需讨论与评审”的“名列榜首”的选项。可见,从国家层西上对中医药“申遗”是非常重视的。‎ ‎(摘编自张宗明(中医药文化遗产的保护、继承与发展》 )‎ ‎18. 下列关于中医药创新所应坚持的原则,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 A. 创新应以传承为本,它不是毁古弃旧、 标新立异,更不是空穴来风、无中生有, 而是厚积薄发的必然产物。‎ B. 创新应以需求为基,因时而变,随事而制,要做真正有益于学科发展、人民需求的创造与发明,实现其应用价值。‎ C. 创新是“知行合一”的持久战,应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偏不倚,均衡协调,这才符合“守恒”原则。‎ D. 有品质、有价值、有成就的成功创新,需要每一个致力创新的中医人明志笃行,以创新高度为追求,开拓进取,填补空白。‎ ‎19.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习总书记为我国中医药事业发展提示的总思路是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其中中医药创新应坚持四大原则。‎ B. 中医诊断学在“望闻问切”的“四诊”基础上结合“八纲”对病人进行“辨证”分析,从而做出诊断。‎ C. 中医药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中医药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委员会、专家组和办公室组织开展。‎ D. 国家对中医药“申遗”是非常重视的,“中医” 是我国在2008年10月报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35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项目的首选项。‎ ‎20. 材料从哪些方面阐述了中医药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遍产的理由?请简要分析。‎ ‎【答案】18. C 19. C ‎ ‎20. ①代表性(影响力):中医药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杰出代教,是我国景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国家影响力的学样门类。②贡献(作用》:为中华民族的繁行生恩作出过巨大贡献现在仍然起着不可代替的作用。 ③文化内涵(定义) :作为社会实践的知识,技能,是我用文化独特的表现形式之一,是宝贵的文化遗产。‎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分析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对比辨析,判断正误。本题要求选出“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C项,“这才符合‘守恒’原则”错,原文材料一中第四自然段表述为“科学研究、继承创新不可能一蹴而就,所以要创新就必须守得住初心、耐得住寂寞、经得住挫折”,指出守恒是守得住初心、耐得住寂寞、经得住挫折,C项错在概念理解有误。‎ 故选C。‎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分析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对比辨析,判断正误。本题要求选出“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C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中医药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委员会、专家组和办公室”错,原文材料三表述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于2006年成立了中医药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委员会、专家组和办公室”,从中可以看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与“中医药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委员会、专家组和办公室”是从属关系。‎ 故选C。‎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要求分析材料从哪些方面阐述了中医药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由。考生必须要在熟悉全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文中哪些段落和句子是写了中医药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然后分析归纳其理由。通览三则材料,只有第三则材料写到中医药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所以答案应在第三则材料中找。‎ 开头直接点到,“中医药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是我国最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国家影响力的学科门类,它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作出过不朽的贡献,在现代医学较为发达的今天,仍然在为维护人类健康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指出中医药的影响力,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且不可替代;‎ 中间部分提到,“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看,世代相传的中医药,作为社会实践的知识、技能,是我国文化独特的表现形式之一,无疑是宝贵的文化遗产”,指出中医药文化内涵,是我国文化独特的表现形式之一。‎ 八、作文(70分)‎ ‎21.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篇不少于 8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每个生命的形态是不同的,每个生命的轨迹和力度也是不同的,这决定了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有的人像太阳,散发无穷的光芒,给人以温暖和力量:有的人像月亮,借助太阳的照射,用微弱的光亮给人希望..绽放自己的光彩,这就是生命的意义。‎ ‎【答案】让生命在奋斗中绽放光彩 ‎  “在我驻村满一年的那天,我的汽车仪表盘的里程数正好增加了25000公里,我简单地发了一个朋友圈:‘我心中的长征,驻村一周年愉快’。”这是广西百色市乐业县新化镇百坭村第一书记黄文秀“扶贫手记”中的一段话。谁知写完这段文字不到3个月,她就倒在扶贫路上,将生命永远定格在30岁。‎ ‎  革命先驱李大钊说:“高尚的生活,常在壮烈的牺牲中。”深味这句话,仿佛看到无数英烈站在我们面前,从他们坚定的眼神中感受到如钢的意志,从他们伟岸的身躯上领略到生命的意义、牺牲的价值。‎ ‎  “拼却头颅血浮舟,赢得自由满神州。”那是长征路上的红军军需处长,首先想的是战士们的吃穿,自己在路旁冻成一座“冰雕”;那是舍身炸碉堡的董存瑞,为了人民的翻身解放,他毅然拉响了炸药包;那是走向刑场的江姐,为了保全党的秘密,她甘愿忍受一切痛苦的折磨……哲人有言,牺牲永远是成功的代价。正是无数革命先烈舍小家为大家,毅然担当起时代重任与使命,用奋斗甚至生命诠释理想信念和赤子之心,我们才赢得古老大国屹立世界东方的尊严。‎ ‎  “将士受命之日则忘其家,临阵之时则忘其亲,击鼓之时则忘其身。”革命的道路充满艰辛,离不开流血牺牲;改革发展之路也会不平坦,同样需要牺牲精神。今天,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任在肩,打赢脱贫攻坚战时不我待,人们同样被一个个“忘其家”“忘其亲”“忘其身”的模范人物所感动。黄文秀就是他们中的典型代表。大学毕业后,她本来可以在城里找份舒适的工作,却毅然奔赴艰苦的扶贫一线。“一个人要活得有意义,生存得有价值,就不能光为自己而活,要用自己的力量为他人、为国家、为民族、为社会做出贡献。”黄文秀入党申请书中的这段话,正是对她一次次人生选择的最好注释,也启示我们深刻省思生命的意义与价值。‎ ‎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当年红军长征险象环生,无数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开辟了胜利的道路;今天,脱贫攻坚战同样充满艰险,许多党员干部舍身忘我、冲锋在前,有的甚至付出了宝贵的生命。时间,割不断血脉的联系、精神的传承。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永葆初心,肩负使命,在伟大事业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一个人才能活出精彩、活得有价值。‎ 马克思说过,如果斗争是在极顺利的成功机会的条件下才着手进行,那么创造世界历史未免就太容易了。回眸过去,我们走过千山万水,取得骄人成就;展望未来,我们还要继续跋山涉水,向着更加伟大的目标进发。在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之际,我们更当保持“行百里者半九十”的清醒,拿出“事不避难,义不逃责”的担当,求真务实、真抓实干,不畏艰险、不怕牺牲,走好自己的长征路,让生命在奋斗中绽放绚丽的光彩。‎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材料作文的审题一般注意材料中的关键词、关键句,材料的主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此题可根据材料中的关键句和分析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立意。‎ 第一步,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有的人像太阳,散发无穷的光芒,给人以温暖和力量”“ 有的人像月亮,借助太阳的照射,用微弱的光亮给人希望”两个事例都在讲明一个道理,人只要奉献,给人以温暖,才能绽放光彩。‎ 第二步,抓关键句。“绽放自己的光彩,这就是生命的意义”这一句放在材料的结尾,是材料的关键句,也是此则材料的主旨,生命的意义就在于绽放自己的光彩。有了第一步和第二步,整则材料的主旨就很清晰,那就是生命的意义在于绽放自己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