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70.00 KB
  • 2021-06-03 发布

语文卷·2018届江西省吉安一中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段考(2016-12)

  • 16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江西省吉安市第一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段考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所谓“春秋笔法”,也叫“春秋书法”或“微言大义”,最初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历史叙述方式和技巧。即按照一定的义例,通过选择特定称谓或在叙述时使用某些字眼,是非分明而又简约、含蓄地表明对历史人物与事件的道德评判,以达到征实和劝惩的目的。春秋笔法以合乎礼法作为标准,在不隐晦事实真相的前提下,运用曲笔“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 春秋笔法来源于据传为孔子所撰的《春秋》。孔子编写《春秋》,在记述历史时,暗含褒贬,行文中虽然不直接阐述对人物和事件的看法,但是却通过细节描写、修辞手法和材料的筛选,委婉而微妙地表达自己的看法。他从当时的伦理道德出发,以定名分、明等级作为评判人物和事件的标准,“褒贬惩劝,各有义例”,有时一字暗含褒贬,由此就形成了所谓的“春秋笔法”。‎ 左丘明发微探幽,最先对这种笔法作了精当的概括:“《春秋》之称,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污,惩恶而劝善,非贤人谁能修之?”遗憾的是,限于体例,左丘明没有充分地展开,我们只能看到他思考问题的结果,而看不到他思考问题的过程,因而“春秋笔法”在这个时期还显得有些朦胧。‎ 到了西汉,一代大儒董仲舒在他的代表作《春秋繁露》中,第一个结合《春秋》实例解说了这种笔法,这是一大进步。通过这样演绎,这种表现技巧具有了直观性和可操作性,加上汉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等政治措施的推行,这种表现技巧具有了在更大范围内传播的条件。只是董仲舒囿于汉初学术研究的陋习,行文多附会阴阳五行之说,后代不少学者把《春秋繁露》界定为哲学著作,因而也使得“春秋笔法”被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最终完成“春秋笔法”普及工作的是晋代的杜预。他彪炳后世的著作是《春秋左传集解》,在序言中,根据《左传》的论述,结合《春秋》的实例,他加以详细解说,把这种表现技巧从经院哲学中解放出来。春秋笔法由写史“义例”变为文章楷模,成为一种写作与表达的常用范式。那就是追求语言的简洁和意蕴的丰富,寓褒贬于叙事之中,通过材料的选择、详略与显隐的不同,以及用词和语气的微妙差别,委婉曲折地透露出作者的是非和爱憎。‎ 值得一提的是,春秋笔法只是委婉行文,并不是说谎,最多只是影射和隐瞒,而影射是靠词语的选择来表达的。隐瞒,仅是对比较小的事情所作的隐瞒,大事从简或者曲笔。春秋笔法一般都是遵从事实下的隐晦,婉转的陈述和评论以及有目的的选择;曲笔是曲折抒笔,这里的“曲”‎ 是曲折,并不是歪曲。能够在事实下有重点地描述人物和褒贬事件,以教化人民,在笔墨中又流露出更多的事实,让人看清真相,这是曲笔的最高宗旨和理想。‎ 孔夫子写《春秋》,本来是要用“直笔”来使“乱臣贼子”害怕的,但是写来写去,他竟写出那么多的“曲笔”,可见写“直笔”是多么不容易!春秋笔法其实是一种妥协,是一种无奈!这种办法写出的史书开创了写史服务于政治的先河,为后世考证增加了难度。‎ ‎1.下列各项中,其手法不属于“春秋笔法”的一项是(3分)‎ A.《林黛玉进贾府》中,刻画权倾贾府、笑里藏刀的王熙凤:“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 B.《记念刘和珍君》一文,鲁迅先生描写烈士遇害时,写到“从背部人,斜穿心肺”,又写到“其一是手枪”“弹从左肩人,穿胸偏右出”。‎ C.《鸿门宴》中写刘邦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从鸿门宴上逃走时,写道:“脱身独骑。”用了一个“独”字,来显示作者的态度。‎ D.《雷雨》中,周朴园对女仆梅侍萍始乱终弃,三十年后面对鲁妈,在回忆当年时说侍萍 是“梅家的一个年轻小姐,很贤慧,也很规矩”。‎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杜预最终完成了“春秋笔法”的普及工作,这种表现技巧得以从经院哲学中解放出 来,由写史义例变为文章楷模,成为写作与表达的常用范式。‎ B.董仲舒第一个结合《春秋》实例解说了“春秋笔法”,使其具有了直观性和可操作性, 但行文多附会阴阳五行之说,给它蒙上一层神秘面纱。‎ C.孔子编写《春秋》,行文不直接阐述自己的看法,而用一些特别的手法来委婉表达, “褒贬惩劝,各有义例”,形成了所谓的“春秋”笔法。‎ D.左丘明最先对“春秋笔法”做了精当的解说,但他对“春秋笔法”的解说还有些朦胧,我们只能看到他思考问题的结果,而看不到思考过程。‎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春秋笔法,通过材料的选择、详略与显隐的不同,以及用词和语气的微妙差别,来表达作者的是非爱憎,因而为后世考证增加了难度。‎ B.春秋笔法虽用曲笔,但追求在事实下有重点地描述人物和褒贬事件,在笔墨中又流露 更多的事实,让人看清真相,所以曲笔并不是歪曲。‎ C.春秋笔法除了使用“影射”的手法,还对一些小事做了隐瞒,对大事从简或曲笔,孔子用曲笔其实是一种无奈的妥协,可见秉笔直书有多难。‎ D.春秋笔法以合乎礼法为标准,是非分明而又简约含蓄地表现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道 德评判,以达到惩恶劝善的目的,这使乱臣贼子害怕。‎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4-6题。‎ 语言学家周有光迎110大寿 主导建立汉语拼音系统 周有光,原名周耀平,1906年1月I3日生于江苏常州。周家祖籍宜兴,曾祖父做官兼营实业,在常州开办称纺、织布厂等业。道光年间太平军起,曾祖父誓死守城,后因常州失守,投水自尽,周家的万贯家产化作乌有。‎ 十岁时,周有光随全家迁居苏州,进入当时初始吳办的新式学堂读书。1923年,周有光中学毕业,尽管成绩优异,但其时已家道中落,本只能选择免交学费的师范学校,但无意中考上了上海圣约翰大学,后得亲友资助,为周有光凑齐了200元学费,遂入学。‎ 大学毕业,本来研究经济已经有所成就,他却被指定研究语言;周有光从小接受的是 “传统”教育,却研究了大半生“现代”的知识。面对这样的“错位”人生,他却很坦然人 生很难按照你的计划进行,因为历史的浪潮把你的计划几乎都打破了。”‎ ‎1933年4月30日‎,周有光与张允和结婚。在随后妁近70年中,两人一直相濡以沫。‎ 周有光在其《百岁口述》中,也曾谈起两人长达八年的恋爱过程。他说,与夫人是“慢慢地、慢慢地自然发展,不是像现在‘冲击式’的恋爱,我们是‘流水式’的恋爱,不是大风 大浪的恋爱”。‎ 晚年,周有光和夫人张允和合著了散文集《多情人不老》。所谓合著,其实是各写各的,书的正反面互为封面,张允和的文章横排,书页向左翻;周有光的文章坚排,书页向右翻。‎ 早在1920年,周有光就参加过上海的拉丁化新文字运动,改革运动当时受到苏联支持。1955年10月,时任复旦大学经济学教授的周有光到北京参加全国文宇会议,为期一个月的会议结束后,组织上通知他到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工作。‎ 在50岁的时候,周有光扔下经济学,半路出家一头扎进语言学中。他回忆起当时的 情景时曾称,“这真是一件出手意料的事”。改行之后的周有光到北京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参加拟定拼音方案的工作,该方案于1958年正式公布。而这段“改行”的经历用他自己的话说是“既来之,则安之”。‎ ‎1979年4月,国际标准化组织在华沙召开文献技术会议。周有光在会上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发言,提议采用“汉语拼音方案”作为拼写汉语的国际标准,1982年国际标准化组织通过国际投票,认定汉语拼音方案为拼写汉语的国际标准(ISO7098)。‎ 当时关于汉语的拼音方案多得不得了,法国有法国的方案,英国有英国的方桌,西班牙也有自己的方案。周有光说(当时)一个鲁迅写成20种写法,应该统一成一个。而我们的汉语拼音方案最好。这个问题对他们(其他国家)来说并不简单。我就要告诉他们为什么这个方案最好。‎ 经过长达三年的讨论,1982年,国际投票通过了汉语拼音方案为拼写汉语的国际标准。回来以后,周有光又开始研究以词语为单位的拼音正词法,形成了《汉语拼音正词法则》。‎ 周有光曾有“周百科”的外号,拜其连襟沈从文所踢。19S0年开始,他成为翻译《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的中美联合编审委员会和颜问委员会中方三委员之一,另两位委员是 刘尊棋和钱伟长。“周百科”的外号也算是“名至实归”。谈到当年翻译《百科全书》的细 ‎ 节时,周有光称,“我们翻译《不列颠百科全书》,不过由于当时国内购买力很差,就压缩成10本,称为《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此后,周有光又曾拉任中国大百科全书社科部分总 编委。‎ ‎80岁时,周有光决定让生命重新开始。他把80岁当作0岁,由此递加计算年龄实用类文本阅读 语言学家周有光迎110大寿 主导建立汉语拼音系统实用类文本阅读 语言学家周有光迎110大寿 主导建立汉语拼音系统。92岁那年,收到一份贺卡,上面写着: 祝贺12岁的老爷爷新春快乐!至今提起,老先生还乐不可支。1989年,周有光离休,继续在家中研究和著述。‎ ‎“开阔的世界眼光和深邃的历史眼光”,这是后学者对周有光的评价。当世界各地出现了“汉语热”时,一些人推断21世纪将是汉语的世纪,周有光保持了相当的冷静:“汉语的国际地位,应当作恰如其分的正确估计。汉语的国际性最弱,这是很多中国人不愿意承认的,但是,不承认并不能改变事实。要想改变事实,只有改变汉语本身,提高汉语的规范化水平。”‎ 如今的周有光已走过了一个多世纪,但这位“世纪老人”仍然笔耕不辍。百岁过后,周有光又先后出版《百岁新稿》《朝闻道集》等数部新作。‎ ‎2015年,周有光迎来了110岁大寿。在旁人眼中,老人依然在“与时俱进”。文化批评家解玺璋在接受采访时称赞周老“心态很好”。他表示,老人虽然处于高龄但却天天上,喜欢接触电脑,对外面的事情了解得很清楚,也有自己的看法。‎ ‎4.下列对材料有吴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原先汉语拼音方案在国际上没有统一的标准,导致同一个词出现了多种写法。经过漫长的讨论,汉语拼音方案到1982年才成为拼写汉语的国际标准。‎ B.在周有光和张允和近70年的共同生活中,没有经历过大风大浪,一直相濡以沫。晚年合著文集《多情人不老》,先写各自的,然后编辑成册,互为补充,配合默契。‎ C.在参加完全国文字会议后,周有龙被安排到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工作。在此之前,他从事的是经济学研究,对文字改革所知甚少,但这不能阻碍他在语言学上前进的步伐和取得的成绩。‎ D.周有光之所以被沈从文起外号为“周百科”,这与他参与翻译《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有着重要的关系。“外号”中实则饱含着对周有光的褒扬之情。‎ ‎5.作为语言学家,周有光在汉语拼音方面做了哪些工作?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4分)‎ ‎6.作为在我国现代汉语领域的知名语言学家,周有光身上有着独特的人格魅力,它有哪些具体体现?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5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7-9题。‎ 在一个小镇的旅店里 贾平凹 两年前,我出差到陕南的阳平,在一个小镇的旅店里,遇见过一个小女孩;从此再也不敢忘却,慢慢自重起我这做大人的身份了。‎ 那一天,我钻了六十里山路,赶到阳平的时候,已经黄昏了,就歇在镇南的旅店里。这个旅店很小,五排小平房;我的房间就在最后一排的东头,窗外正好是几株苹果树,果子结得很繁,枝条一直伸到窗台,在房里伸手便能摘下来。‎ 我进去的时候,房间里是空空的,临窗的那个床上,堆放着几个装得很好的提包,一个小女孩就坐在那里,一动不动地看着窗外的果树。听见我进来的响声,她回过头来,静静地看着我。她眼睛很大,鼻子却又小又翘,是一张十分生动的脸面,我立即就喜欢起来了。‎ ‎“你是谁的孩子?”我说。‎ ‎“妈妈的孩子。”‎ 我笑了,愈觉得孩子的可爱,去按她的鼻子,她却挡了我的手,问我是住店的吗,说她的妈妈在这里住了两天,妈妈到车站买票去了,准备晚上去汉中呢。‎ ‎“你真乖,”我说,“怎么不到院子去玩玩呢?”‎ ‎“妈妈让我就坐在床上数那苹果哩,说数清了,她就回来了。”‎ 她向我指指窗外的那棵苹果树。那满树的果子,虽然并没有熟足,却都呈着白灰色,上面似乎都噙着露珠儿。我走得口干肚饥的,一股馋馋的酸水儿就泛了上来,耳朵下分明感觉到了两个小坑了。‎ ‎“这苹果一定好吃。你数了多少了呢?”‎ ‎“我老数,老数不准,一遍和一遍数的不投呢。”‎ ‎“你没有摘个吃吧?”我笑着说。‎ ‎“怎么能吃呢?你瞧那个牌子,妈妈说那上面写着有毒的。”‎ 原来那树干上挂了一个小木牌,上面写道:“喷过农药,吃者小心中毒!”我笑了:这一种牌子,常常是树主人搞的花招,他们害怕孩子们乱摘,才想出这么个绝法儿来的。‎ ‎“那是没有毒的。”我给她解释说。‎ ‎“有毒!”她却认真的说。‎ ‎“那牌子是假的。”‎ ‎“真的!”她很坚决,不满地反驳我。‎ 我觉得孩子毕竟是孩子!就一伸手摘下了一颗,自个先咬着吃了,果然十分爽口。我让她吃,她摇摇头,却一眼一眼盯着我吃,等我吃完了,在那里收拾我的床铺,她突然问我:“你怎么没有毒死呢?”‎ 我哈哈地笑了起来,给她做着得意的鬼脸儿,就去打了一盆热水来,开始漱洗。我洗得很仔细,洗过了就梳头,搽“面友”‎ ‎。一边唠唠叨叨骂着这地方肮脏。末了,就又洗起了脚。但是,我却没有带擦脚布,拿洗脸手巾擦时,又放了下来,就爬上床去,撩起床单的一角擦了。小女孩一直在看着我,歪了头,眼睛眯得细细的,我觉得好玩,便说:‎ ‎“你叫什么名字呢?”‎ ‎“我叫小小。你是城里的阿姨吗?”‎ ‎“你怎么知道我是城里的阿姨?”‎ ‎“你穿得真好看,还有高跟皮鞋哩!”‎ 孩子的聪明,使人更爱怜了,我赶忙穿好袜子,便又要去按她那翘鼻子了,这当儿,有人在敲门。我慌乱地把床单上擦了脚的那块湿处遮掩了,将门打开。一个中年女人走了进来,笑笑地向我打了招呼,就去抱了小女孩。我知道这该是孩子的母亲了。‎ ‎“我们坐八点的火车要走了。”孩子的母亲说,从怀里掏出一个苹果,让孩子吃,问孩子等得可急,数清了那树上的苹果吗?女孩儿却对母亲说:‎ ‎“妈妈,那牌子是哄人的呢。”‎ ‎“你怎么知道?”孩子的母亲有些惊讶,“那是旅店的苹果,有毒呢。”‎ ‎“没有毒。”女孩儿说,“城里阿姨吃了一个,怎么没有死呢?”‎ 我一下子脸烧了起来,不知道说些什么好,不知道孩子母亲的脸上有了什么样的表情,我低了头,不敢看她们。慌乱之间,我又撞翻了脸盆儿,水溅了我一脚,我“啊啊”叫着,赶紧端了盆子出门去了。‎ 污水倒在厕所里,我心稍稍有些安静,但就在我返回来的时候,才走到门口,听见那女孩儿还在问着母亲:‎ ‎“妈妈,咱们到汉中去,汉中是城吗?”‎ ‎“当然是城。”‎ ‎“城是什么呢?”‎ ‎“城就是城呗。”‎ ‎“城里都是阿姨那么好看的人吗?”‎ ‎“都是吧。”‎ ‎“城里的阿姨都穿高跟皮鞋吗?”‎ ‎“都穿吧。”‎ ‎“城里的阿姨都用床单擦脚吗?”‎ ‎“你说什么?”‎ ‎“城里的那个阿姨刚才就用床单擦脚来的?”‎ 我差点没叫出声来,胸口呼呼乱跳,要去推门的手垂了下来。但我立即又紧张起来,害怕她们突然出来,害怕小女孩再问我一句什么,便拿了脸盆儿,又匆匆钻到厕所去。‎ 站在厕所里,我脸还在烧着。担心有人进来发现了我。这么一直呆了好久,看着天黑严下来了,我才走出来,下了决心:立即回房间去,向女孩子赔错,向孩子的母亲赔错,求她们饶恕我。‎ 可是,等我回到房间,房间里已经没有人了。‎ ‎“小小!”‎ 我大声叫着,不顾一切地追了出来。但是,我终没有再见到那个小女孩。也终没有再见到小女孩的母亲。我浑身无力地倚在旅店的大门口,望着满天的星光,深深地感到了一种做大人的耻辱……‎ ‎7.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 A.文中第二段对旅店环境的描写,写住处比较隐蔽,苹果触手可得。为后文大胆的摘苹果埋下伏笔。‎ B.小说通过“我”吃苹果和用床单擦脚两件事,写出了城里人的不文明行为,作者也表达出对这种行为的批判。‎ C.文中写到“我”仔细的洗头,梳头,擦脸等细节描写,突出了“我”作为城里人爱美的心理,并与下文“我”的不文明举动形成对比。‎ D.以“在一个小镇的旅店里”为题目,引发读者猜想,告诉了事件发生的地点,给情节的展开提供了一个特定的场所。‎ E.小说结局有些做作,就是一点生活上的小事,“我”并不需要这样自责。作者用了“饶恕”一词,有些小题大做。‎ ‎8.“我”的形象特征有哪些?请解析。(4分)‎ ‎9.结合文本内容和现实生活,谈谈你对“自重做大人的身份”这句话的理解和看法。(6分)‎ 二、古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0-13题。‎ 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生而警敏读书数百言脱口辄诵年十二试作《六论》援笔而成辞甚伟。甫冠,名闻四方。欧阳修见其文,奇之。‎ 嘉祐二年进士第,出通判越州。岁饥,度常平①不足赡,而田野之民,不能皆至城邑。谕告属县,讽富人自实粟,总十五万石,视常平价稍增以予民。民得从便受粟,不出田里,而食有余。又贷之种粮,使随秋赋以偿,农事不乏。‎ 知齐州,河北发民浚河,调及它路,齐当给夫二万。县初按籍三丁出夫一,巩括其隐漏,至于九而取一,省费数倍。知洪州。会江西岁大疫,巩命县镇亭传,悉储药待求,军民不能自养者,来食息官舍,资其食饮衣衾之具,分医视诊,书其全失,多寡为殿最。师征安南,所过州为万人备。他吏暴诛亟敛,民不堪。巩先期区处猝集,师去,市里不知。‎ 加直龙图阁、知福州。南剑将乐盗廖恩既赦罪出降,余众溃复合,阴相结附,旁连数州,尤桀者呼之不至,居人慑恐。巩以计罗致之,继自归者二百辈。福多佛寺,僧利其富饶,争欲为主守,赇请公行。巩俾其徒相推择,识诸籍,以次补之。授帖于府庭,却其私谢,以绝左右徼求之弊。福州无职田,岁鬻园蔬收其直,自入常三四十万。巩日:“‎ 太守与民争利,可乎?”罢之。后至者亦不复取也。徙明、亳、沧三州。‎ 巩负才名,久外徙,世颇谓偃蹇不偶。一时后生辈锋出,巩视之泊如也。拜中书舍人。甫数月,丁母艰去。又数月而卒,年六十五。巩为文章,上下驰骋,愈出而愈工,本原“六经”,斟酌于司马迁、韩愈,一时工作文词者,鲜能过也。‎ ‎(节选自《宋史.卷三一九》)‎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生而警敏/读书数百言/脱口辄诵/年十二试作《六论》/援笔而成辞/甚伟。‎ B.生而警/敏读书/数百言/脱口辄诵/年十二试作《六论》援笔而成/辞甚伟。‎ C.生而警/敏读书/数百言/脱口辄诵/年十二/试作《六论》/援笔而成辞/甚伟。‎ D.生而警敏/读书数百言/脱口辄诵/年十二/试作《六论》/援笔而成/辞甚伟。‎ ‎11.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嘉祐二年进士第”中“第”指科举考试及格的等次,“进士”是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考试者,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 B.古代任命或调任官职的词语很多,“拜中书舍人”指“授予中书舍人一职”,“徙明、毫、沧三州”指“调任明州、毫州、沧州知州”。‎ C.“六经”指六部儒家经典著作,是指经过孔子整理而传授的六部先秦古籍。它们是《论 语》《诗经》《尚书》《礼记》《乐经》《周易》。‎ D.“丁母艰”是指母亲去世,回乡守丧。守丧有一定的时间规定,这在古代是一种孝顺行为,表明当事人对已故之人的崇敬和不舍。‎ ‎12.下列对曾巩的认识,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为人淡泊。不以职位高低为意,长期担任地方官而能淡然看待晚辈的出人头地。‎ B.处理灾情得法。江西大疫,他命县镇、驿站备药待需,收容部分军民。‎ C.爱护百姓。朝廷征伐安南时,他事先做好供应军队的准备,不扰民。‎ D.年少有才。还不到二十岁就已经名闻四方,欧阳修认为他文章奇异。‎ ‎1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 巩俾其徒相推择,识诸籍,以次补之。(5分)‎ ‎(2) 他吏暴诛亟敛,民不堪。巩先期区处猝集,师去,市里不知。(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14.15题。‎ 送柴侍御 王昌龄 沅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丹阳送韦参军 严维 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 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14.下面对两首诗歌的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严诗后两句则描写寒鸦江水,王诗后两句描写青山明月,两位作者都运用了景物描写,烘托情感。‎ B.严诗中“尽”字写出了诗人长久独立江边,寒鸦飞尽,还不愿之态。‎ C.王诗和严诗,从体裁上说都是七言绝句,从题材上论都是送别之作。‎ D.严诗中用一“秋”字,主要是交代送别友人的季节。‎ E.王诗中“沅水”与“通波”蝉联而下,绘出江河相连之景。一个“接”字,更给人两地比邻相近之感觉。‎ ‎15.两首诗歌在情感上有何不同之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5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5分)‎ ‎(1)体现孔子注重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思维能力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2)孔子告诫弟子做事情一味追求速度、贪图小利的后果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能体现当代党和国家领导人关心民生、关心百姓的执政理念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Ⅱ卷 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语序是(3分)‎ 在先秦,主要有五种人格理想:墨子的苦行侠人格,________________;杨朱的贵我人格,______________;孟子的大丈夫人格,________________;荀子的君子式人格,________________;再一种便是庄子式人格了:独来独往,不吝去留,若垂天之云,悠悠往来聚散,在一种远离的姿态中显出格外的美丽与洒脱。‎ ‎①平和公正,循规蹈矩 ‎②绝对自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 ‎③锋芒毕露,正义在胸 ‎④赴汤蹈火,摩顶放踵,利天下而为之 A.①②④③           B.②④①③‎ C.③④①②            D.④②③①‎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中餐之所以在申遗路上屡屡受挫,是因为我们提交的美食,虽然是色香味俱全的美味,只给人们带来更好的口味体验,却很难让人体会到文化上的深意。‎ B.根据教育部近日印发的《关于做好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部分特殊类型招生工作的通知》指出,严禁开展特殊类型招生的高校组织或参与考前辅导、应试培训。‎ C.我们平时所用的调味品醋,含有氨基酸、钙、磷、铁和维生素B等成分,被皮肤吸收后可以改善面部皮肤营养缺乏。‎ D.杰出的流行音乐创作者将严肃音乐的表现力与通俗音乐的积极因素相互交融,巧妙嫁接多种艺术元素,拓宽流行音乐的表现内涵和审美空间。           ‎ ‎19.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络文学和纸面文学的关系,近年来一直是一个缠夹不清,复杂微妙的问题。关于这个问题的不同的看法也一直难以得到充分的厘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络文学当然已经蔚然成风,但却还是难以建立自己的独立性。‎ ‎①但其实络文学的发展和这些预测有相当的差距 ‎②络文学当然已经有了勃勃的生机,但却成了纸面文学的人才的储备库和发掘新的成功流行趋势的资源库 ‎③当时不少人觉得新兴的络文学很快就可以创造出新的文体和风格,迅速地对于纸面文学构成冲击 ‎④络文学当然已经显示了自己的影响力,但却像是纸面文学的延伸 ‎ ‎⑤许多人当时对于书籍的未来也抱着某种悲观的态度 ‎ ‎⑥在络生活刚刚开始的十年前,人们就已经感受到络文学具有的巨大的可能性和前所未有的竞争力 A.⑥③⑤①④② B.③②④①⑤⑥‎ C.⑤③①④②⑥ D.②①④⑤⑥③‎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5分)‎ 中国人之所以喜爱中国结,①_________。中国结是绳线的编织物,“绳”与“神”是谐音的,中国文化在形成阶段,曾经崇拜过绳子,“女娲引绳在泥中,举以为人”便是佐证;②_________,因此人们也将“绳”视为龙的象征。对于“结”字中国人也有自己独到的理解,无论是结义、结拜、结社、结盟,还是结发夫妻、永结同心,③_________;“结”还与“吉”谐音,所以人们也认为“结”是吉祥、好运的象征。‎ ‎21.下面是某宾馆住客控制流程图,请把这个构思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达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60字。(6分)‎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漫画,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要求选好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漫画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注意卷面整洁,字迹规范。‎ 答案:‎ ‎1.D【解析】经比较可知,周朴园的话是说谎,是歪曲,文章倒数第二段中有对“曲笔”的解释,可知“歪曲”不属于春秋笔法。‎ ‎2.D【解析】董仲舒是第一个结合《春秋》解说春秋笔法的人,左丘明只是做了精当的概括,并未解说。另外原文说的是“我们只能看到他思考问题的结果,而看不到他思考问题的过程,因而“春秋笔法”这个时期还显得有些朦胧”,选项犯了颠倒因果的错误。‎ ‎3.D【解析】根据文章最后一段可知,使“乱臣贼子”害怕,是孔子写《春秋》的目的,而不是“春秋笔法”的作用。)‎ ‎4.B【解析】B项,“没有经历过大风大浪”断章取义,原文说的是“‎ 不是大风大浪的恋爱”;“互为补充,配合默契”在文中也无依据。‎ ‎6.①心态坦然,顾全大局。从经济学改行语言学,面对“错位”人生,他心态坦然,积极面对,努力做出新的成绩。②心怀国家,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时刻以国家的利益为重,积极推动汉语拼音国际标准。③眼光深邃,睿智清醒。在世界各地出现“汉语热”的时候,他对汉语未来的国际化发展有着深刻而清醒的认识。④乐观积极,生命不止,奋斗不息。把80岁作为生命的起点,退休后仍坚持搞研究和写文章,百岁后仍出书。(答对一点2分,两点4分,三点5分)‎ ‎7.CD(答对一项2分,两项4分)‎ ‎【解析】A项文中第二段对旅店环境的描写,为后文大胆的摘苹果的埋下伏笔。B项,没有作者批判的用意,“写城里人的不文明”以偏概全。E项“饶恕”可以看出主人公内心的自责之深,作者使用这个词能更加表明“我”做错事情之后的愧疚感和一种负罪感。‎ ‎8.①自私,缺少公德心。随便摘苹果,用床单擦脚。②及时反思,知错就改。在听到孩子和母亲的对话时,感觉到自己的错误,能够解剖自己的行为,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力求他人原谅的勇气。③对他人和善。看到孩子十分生动的脸,我立即就喜欢起来了,对小孩很友好。(答对一点1分,两点3分,三点4分)‎ ‎【解析】解答此题,要从全文入手,找出有关形象的故事情节和描写内容,从肖像、神态、心理、语言、动作等方面的描写进行提炼并加以分析。情节是小说中用以表现主题或人物性格的一系列有组织的生活事件,在分析情节的基础上把握人物,同时注意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多重性,多角度进行分析。‎ ‎9.理解:文中“我”的那些不文明的举动对孩子造成不好的印象,并让我陷入深深地自责,觉得大人应该给孩子起到表率作用。(2分)‎ 看法:大人的世界与孩童的世界应该是相通的,大人也用自己的行动影响着孩童。大人应该在孩子面前保持良好的行为举止,不要给孩童带来负面影响,保持孩童内心的一份真。现实中,大人们常常忽略自己的言行对孩子的影响。在造成不要影响之后,大人应该自我反思,承认并且改正自己的言行。这样用心构建成人和孩童之间的和谐关系,从而促进社会的文明。(4分)‎ ‎【解析】本题答案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开放性。结合文本内容和现实生活,深入探究“自重做大人的身份”这句话。可知觉得大人应该给孩子起到表率作用;且大人的世界与孩童的世界应该是相通的,大人也用自己的行动影响着孩童等。‎ ‎10.D ‎ ‎ 【解析】依据上下文推断本句的意思:他从小就机智敏锐,读几百字的文章,脱口就能背诵。十二岁时,曾尝试写作《六论》,提笔立成,文辞很有气魄。据此理解断句,同时还可以根据文段中主谓句式。‎ ‎11.C 【解析】本题考查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C项中,《论语》不属于“六经”。中国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晚年整理的《诗》《书》《礼》《易》《乐》《春秋》,后人称之为“六经”。‎ ‎12.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D项中“还不到二十岁就已经名闻四方”错,原文“甫冠,名闻四方”,名闻四方是“甫冠”,即刚过而是之时。‎ ‎13.(1)曾巩让僧徒们互相选择、推荐担任主守的人,将推选的人记录在册,按照次序补缺。(俾、推择、识、以次各1分,句意1分。)(俾:让;推择:选择、推荐;以次:按照次序;识:标识、记录。)‎ ‎(2)其他的官吏(借此机会)横征暴敛(急于敛财),百姓难以忍受。曾巩则事先(提前)筹划安排(分别处理)部队突然聚集时的吃住问题,军队离开,城乡的百姓都不知道。(暴诛亟敛、堪、区处、市里各1分,句意1分)(暴诛亟敛:横征暴敛;堪:忍受;区处:筹划安排;市里:城乡的百姓。)‎ 参考译文:‎ 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他从小就机智敏锐,读几百字文章脱口就能成诵。十二岁时,曾尝试写作《六论》,提笔立成,文辞很有气魄。到了二十岁,名声已传播到四方。欧阳修看到他的文章,认为很是奇异。‎ 考中嘉祐二年进士,出任越州通判。这一年发生了饥荒,他估计常平仓储存的粮食不足以用来救济,而乡间的百姓,又不能都到城里来购粮。曾巩就张贴告示晓谕所属的各县,劝说富人如实申报自己储存的粮食,共有十五万石,让他们将这些粮食比照常平仓的价格稍高些卖给百姓。百姓得以就近方便地买到粮食,又不出乡里,而且粮食有余。曾巩又贷给农民种子,让他们随秋季的赋税一起偿还,使得农事没有耽误。‎ 任齐州知州,他的管理以根治邪恶、迅速严厉地打击盗贼作为根本。曲堤有个姓周的人家拥有资财在乡里称霸,儿子周高横行骄纵,残害良民侮辱妇女,衣服器皿都犯上超越本分,势力能够撼动当地的权贵和豪绅,州县的官吏都没有人敢去追究。曾巩逮捕了他,处以刑罚。章邱有百姓在乡村里聚众结伙,号称“霸王社”,杀人劫财,劫夺囚徒,没有不能如愿的。曾巩将其中31人发配流放,让百姓组成保伍,让他们侦察盗贼的行踪,有盗贼就击鼓传递消息,相互援助,每次都能将盗贼擒获。有一个名叫葛友的人,名列被追捕者之中,有一天,他到官府自首。曾巩就请他吃喝,送给他衣帽,借给他车马和随从,用车运载奖赏的金银和丝织品跟随着他,在四方巡行夸耀。其他盗贼听说后,很多人出来自首。‎ 河北征调百姓疏通河道,要从其他地方调集百姓,齐州应当出民工两万。县里最初按户籍三个男丁就出一人,曾巩搜求那些隐瞒和遗漏的人,最后到九个男丁出一人,节省花费好几倍。他又废除了没有名目的渡河钱,建桥让百姓过河通行。他还迁徙了驿舍,从长清到博州,通达到魏地,共节省六个驿舍,人们都认为非常有益。‎ 调任明州、亳州、沧州知州。曾巩负有才名,长期在各地任地方官,人们都认为他命运不济,时运不佳。这一时期,朝廷的一批晚生后辈露出锋芒,曾巩对此看得很淡泊。一次经过朝廷时,神宗召见他,对他慰劳问候,十分宠幸,于是留他做三班院判官。他上疏议论经费问题,神宗说:“曾巩把节约资财作为理财的关键,世上谈论理财的,没有说到这点的。”‎ 曾巩品性孝顺父母,与兄弟友爱,父亲去世后,他侍奉继母更加无微不至,在家境衰败,无所依靠的情况下,抚育四个弟弟、九个妹妹,他们的读书、出仕和婚嫁,全都由他出力操办。曾巩写文章,连通古今,愈来愈精,从“六经”出发,衡量比较学习司马迁和韩愈的为文之道,当时善于写文章的人,很少能超过他的。‎ ‎14.AD(答对一项2分,两项5分)‎ ‎【解析】A项中“王诗后两句描写青山明月,严诗后两句则描写寒鸦江水,两位作者都运用了景物描写,烘托情感”表述错误。王诗“青山”“明月”句,是作者借助想象来抒情;“明月”句是作者运用反问的手法直抒胸臆。严诗写“日晚”“寒鸦”“江水”,寓情于景,抒情委婉含蓄。D项严诗中“秋”字表面上是写时令,实际上是表达人的情绪。‎ ‎15.感情色彩:严诗凄凉哀婉,表达了对朋友的深切思念;(3分)王诗豁达乐观,表达的是对朋友的宽慰之情;(3分)。【解析】抓住关键意象和情感关键词分析情感,比较不同。王诗“送君不觉有离伤”豁达乐观,表达的是对朋友的宽慰之情;严诗“一别心知两地秋”“寒鸦飞尽水悠悠”凄凉哀婉,表达了对朋友的深切思念。分析时注意结合诗句分析。‎ ‎16.(1)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2)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3)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17.D【解析】这段话是对先秦五种人格理想的描述,每一种人格后面都有具体的阐释,而该阐释应与前面的人格一致。比如第一处,前面是“苦行侠人格”,这里既有“苦”,也有“侠”,与“赴汤蹈火,磨顶放踵,利天下而为之”一致;第二处,前面是“贵我人格”,“贵我”,以我为贵,以自我为中心,与“绝对自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一致;第三处,前面是“大丈夫人格”,这与“锋芒毕露,正义在胸”一致;第四处,前面是“君子式人格”,这与“平和公正,循规蹈矩”一致。‎ ‎18A【解析】解答时要注意分析句子成分、理解句子意思。B中途易辙,应删去“根据”。C成分残缺,“有”后面缺“的”,“改善”缺宾语,在“缺乏”后加 “的情况”。D动宾搭配不当,“拓宽……内涵”不搭配——拓宽流行音乐的表现内涵和审美空间。‎ ‎19A【解析】⑥③⑤说络文学的美好前景,①④②说络文学的现状。‎ ‎20.①是因为中国结(它)体现着中国文化元素。(或者“是因为中国结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2分)②又因“绳”像盘曲的龙。(1分)③“结”都象征着团结、美好。(2分)‎ ‎【解析】解答此题,应根据语段内容的理解,联系上下文具体语境分析作答。第一空,根据后面的内容可知中国结体现着中国文化元素;第二空,注意分号,结合后面的内容可以确定应该是“绳”的形状像盘曲的龙;第三空,是“结”的象征意义。‎ ‎21.【答案】散客或团队,可以预订后入宾馆,也可未经预定而直接入住。入住宾馆后,可以在店外消费,也可以在住消费,结账完毕方可离开宾馆。‎ ‎【解析】解答图表题目时,注意分析画面中的要素要全,不能偏颇或漏掉,包括叙述顺序,也是重点。本题是某宾馆住宿控制流程图,解答时注意读懂“箭头”所指内容,应该是有先后顺序的;另外,注意叙述的条理性,要按一定的顺序说明,比如本题:散客或团队,可以预定后入住宾馆,也可未经约定而直接入住。入住宾馆后,可以在店外消费,也可以在住消费,结账完毕方可离开宾馆。‎ ‎22.【解析】参考立意:爱之有法,爱要用正确方法;放手让孩子经受风雨;不要多此一举,不做无用功。有其它立意,合理者可算二类立意。立意是评分的重要指标,但不是唯一指标,应关注综合写作素养,特别是卷面字迹、题目、开头等。‎ 滥的爱会成灾 爱就像弹奏乐曲,当我用力弹奏,拨动琴弦,他就会断掉;爱也像注入杯中的水,不顾一切的倾注,只会溢得满桌皆是。人亦是如此,作为长辈给孩子的爱要适度,过度就是泛滥,泛滥的爱就会导致灾祸。‎ 花的主人在下雨的时候给花打伞,又怕他缺水给他浇水,却不是撤掉伞,让他自己经历风雨,看到这里我们不禁叹息。这多么像现在的一些父母永远让孩子在自己的羽翼保护之下,不想让孩子被风吹着,被雨淋着。‎ 诚然父母爱孩子当然是天经地义的,但是古语有云,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真正爱孩子就是应该给孩子适度的爱,更多的时候应该锻炼孩子的生存技能,而不是全部代劳,众所周知的道理,作为父母不能陪孩子走完他的全部人生,每个人的人生必须自己面对。即使父母能够给我们提供更优越的条件,可是我们的生命如花般永远在温室之中,一旦有了风吹草动,温室被吹破,那么花朵就会被吹落而香消玉殒。‎ 我记得有人说过:过度的爱是毒药,就象田禾得到更多的肥料会被烧死一样。诚然禾苗无法消化过多的养分,那么只能是死路一条。就像护士给缺氧的病人加大氧气的输入量,而不让病人自己呼吸,结果却送了命。‎ 也许有的父母会说,我吃过苦,那么我不想让我的孩子吃苦,这种心态可以理解,但是依然要明白,每个生命都是从未知到成熟的,正是自己的吃苦才能有今天的成就,一旦自己成功了,就一味地让孩子享受,结果只能是让孩子更加地无知。那么这样的孩子就是永远长不大的孩子,他将如何面对越来越复杂的社会环境呢?贾府的家长们就犯了一个典型的错误。贾宝玉整天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腹内确实草莽,贾府的老祖宗一味地纵容,最终这样的爱让贾宝玉一无所成,最后出家了事。‎ 我不由会想到九零后几乎都经历过的时段,在孩童时期,我们会被老人溺爱。或许一开始是美好的,像久旱逢甘的种子一样,但随着长大,我们慢慢走向社会,才会发觉我们的专横自私霸道会让自己缺少朋友。老人会费解自己的良苦用心为什么会得到这种结果,究其原因就是爱的泛滥反而变成了灾祸。‎ 所以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千万不要太溺爱孩子,不然会让孩子弱不禁风或一错再错,走向失败的道路,就会给他的一生带来痛苦,所以一定要给予适度的爱。因为泛滥的爱会导致灾祸。‎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