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9.05 KB
- 2021-06-03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陕西省西安重点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24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对于文学经典,一般读者光凭直觉也能欣赏玩味,但是直觉并不一定可靠。修养不足会造成误读,不仅一般读者,就是专家也在所难免。近日,对于杜牧的《山行》,就有专家解曰:中国诗人对时令的转换很是敏感,秋气萧森,遂引发诗人“悲秋”之感。其实,“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明明是说秋天的枫叶比春天的花还要鲜艳,哪里有什么悲凉之感?这不是悲秋,而是颂秋。为什么专家对明摆在眼前的颂秋视而不见?因为人的心理不是一张白纸,并不像美国行为主义者所设想的那样,对外界一切信息刺激皆有反应。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指出,只有与主体心理图式相应者才能同化而有所反应。我国悲秋诗歌母题源远流长,学养不足者,容易以为这就是一切。其实,古典诗歌中颂秋亦有经典之作,如刘禹锡的《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可惜,这种误读还比较普遍,如有老师讲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一开头,便在“秋”下加一“心”,是为“愁”,说是“逢秋即愁”,实际上这只是汉字构成初期的历史痕迹。
并不全面甚或粗浅的积累,会形成某种强制同化模式,导致自我蒙蔽。还可举一例,即对《木兰诗》的解读。有专家出于英雄的现成观念,乃论断木兰英勇善战。有专家还考证,北方兄弟民族,耕战合一,英勇强悍,置生死于度外。然而细读文本,几无诗句正面描写木兰征战,与战事有关者,只有“万里赴戎机……寒光照铁衣”,然而严格说来,这是行军宿营。正面写到战事的是“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乃是写他人战死,木兰凯旋。所以“英勇善战”并不出于文本,而是出于读者(包括专家)内心固有的男性英雄文化观念。其实,木兰形象之价值,在其以女儿之身取代男性履行保家卫国之天职。故写沉吟代父从军时叹息八句,买马四句,宿营思念双亲八句,归来受到父母姐弟欢迎六句,恢复女儿妆六句。其策勋十二,功绩辉煌,只取侧写,仅一句。与男性建功立业、衣锦还乡不同,木兰只为回家享受亲情之和平生活。其最突出价值,在于以女性之“英雌”对于男性“英雄”成见之挑战。
阅读的第一障碍是经验的狭隘预期。阅读并非一望而知,而有可能自以为是,其实没有读懂。这是因为心理同化机制虽狭隘,但有预期性,预期之外容易视而不见,感而不觉。西方“读者中心论”之偏颇,乃是预设读者于文本,一目了然。殊不知,阅读本欲读出经典之新意,而心理预期却常常涉及读者内心之旧意,结果往往以主体现成观念强加于文本。这种倾向具有规律性,自古多有例证。我国诗话中,早就诟病“附会”之论。如韦应物《滁州西涧》:“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有论者这样解读:“草生涧边,喻君子不遇时。鹂鸣深树,讥小人谗佞而在位。春水本急,遇雨而
涨,又当晚潮之时,其急更甚,喻时之将乱也。野渡有舟而无人运济,喻君子隐居山林,无人举而用之也。”明代唐汝询就批评其“穿凿太甚”。故阅读的第一障碍,乃是经验的狭隘预期。预期的狭隘性与经典文本的无限性是永恒矛盾的。
(摘编自孙绍振《抵近经典作品的精神世界》)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杜牧的《山行》含蓄隽永,所以不同的人对它的主旨的认识截然不同。
B.美国行为主义者将人的心理比作--张白纸,外界信息一刺激就会留下痕迹。
C.有人根据《木兰诗》中一两处简单描写,就认为木兰是一个英勇善战的形象。
D.《滁州西涧》是首写景的诗,有人却把它附会为一首反映当时社会政治的诗。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A.文章从三个方面分析欣赏文学经典时存在的种种问题,最后总结全文,得出结论。
B.文章第一段引述了一些外国学者正反两方面的观点,增强了论证的力度和深刻性。
C.文章举例论证皆先叙事例,然后对事例进行分析,得出自己的观点,事理统一。
D.文章第二段先提出自己的观点,接着引述错误的论断,然后予以驳斥,逻辑严密。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项是
A.不管是普通读者,还是专家学者,要准确欣赏文学经典,都要有深厚的学识修养,仅靠直觉是难以做到准确欣赏的。
B.人们认为刘禹锡的《秋词》是悲秋,认为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是颂秋,这都是对古典诗歌中写秋的作品的误读。
C.欣赏文学作品的形象,如果只根据现成的观念,而不对文学作品做具体的分析,是难以对形象做出正确的判断的。
D.读者阅读文学经典时,如果受自己心中已有认识的影响,读出来的新意往往也是穿凿出来的,这种现象古已有之。
【答案】1.D 2.A 3.B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分析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对比辨析,判断正误。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项,因果关系错误,“不同的人对它的主旨的认识截然不同”并非是因为《山行》含蓄隽永,而是有人没有对它进行具体分析。另外,文中没有说《山行》含蓄隽永。
B项,“美国行为主义者将人的心理比作一张白纸”,张冠李戴,将人的心理比作一张白纸的是本文作者。
C项,有人认为木兰是一个英勇善战的形象:是脱离文本的判断,而不是根据《木兰诗》中
一两处简单描写。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同时关注选项叙述与文章内容表达的细微差别。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A项,“最后总结全文,得出结论”分析不正确。文章最后一段最后一句不是对全文的总结仅是对第三段的总结,也仅是本段的结论,呼应本段第一句。
故选A。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分析归纳内容要点,并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项是”,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
原文信息“这种误读还比较普遍,如有老师讲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一开头,便在秋下加一心,是为‘愁’,说是‘逢秋即愁’,实际这只是汉字构成初期的历史痕迹”,意思是,人们认为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是悲秋,是对古典诗歌中写秋的作品的误读。B选项,“人们认为刘禹锡的《秋词》是悲秋”错误。原文“其实,古典诗歌中颂秋亦有经典之作,如刘禹锡的《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故选B。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苦恼
(俄)契诃夫
暮色昏暗。大片的湿雪绕着刚点亮的街灯懒洋洋地飘飞,落在房顶、马背、肩膀、帽子上,积成又软又薄的一层。车夫姚纳•波达波夫周身雪白,像是一个幽灵。他在赶车座位上坐着,一动也不动…他那匹小马也是一身白,也是一动都不动。它那呆呆不动的姿态、它那瘦骨棱棱的身架、它那棍子般直挺挺的腿,使它活像那种花一个戈比就能买到的马形蜜糖饼干。它多半在想心思。
姚纳和他的瘦马已经有很久停在那个地方没动了。他们还在午饭以前就从大车店里出来,
至今还没拉到一趟生意。街灯的黯淡的光已经变得明亮生动,街上也变得热闹起来了。
“赶车的,到维堡区去!”姚纳猛地哆嗦一下,从粘着雪花的睫毛里望出去,看见一个军人。 姚纳抖动一下缰绳,于是从马背上和他肩膀上就有大片的雪撒下来……那个军人坐上了雪橇。车夫吧哒着嘴唇叫马往前走,那匹瘦马也伸长脖子,弯起它那像棍子一样的腿,迟疑地离开原地走动起来了…
“你往哪儿闯,鬼东西!”姚纳立刻听见那一团团川流不息的黑影当中发出了喊叫声。
姚纳在赶车座位上局促不安,仿佛他不明白自己是在什么地方,也不知道为什么在那儿似的。
姚纳回过头去瞧着乘客,努动他的嘴唇……“什么?”军人问。
姚纳撇着嘴苦笑一下,嗓子眼用一下劲,这才沙哑地说出口:“老爷,那个,我的儿子……这个星期死了。”
“哦!……他是害什么病死的?”
姚纳掉转整个身子朝着乘客说:“谁知道呢!多半是得了热病吧……他在医院里躺了三天就死了。”
“你拐弯啊,魔鬼!”黑地里发出了喊叫声。“你瞎了眼还是怎么的,老狗!”
“赶你的车吧,赶你的车吧……”乘客说。“照这样走下去,明天也到不了。快点走!”
姚纳就又伸长脖子,微微欠起身子,用一种稳重的优雅姿势挥动他的鞭子。后来他有好几次回过头去看他的乘客,可是乘客闭上眼睛,分明不愿意再听了。他把乘客拉到维堡区以后,就把雪橇赶到一家饭馆旁边停下来……湿雪又把他和他的瘦马涂得满身是白。一个钟头过去,又一个钟头过去了……
人行道上有三个年轻人路过,把套靴踩得很响,互相诟骂,其中两个人又高又瘦,第三个却矮而驼背。
“赶车的,到警察桥去!”那个驼子用破锣般的声音说,“一共三个人……二十戈比!”姚纳抖动缓绳,吧哒嘴唇。二十戈比的价钱是不公道的,然而他顾不上讲价了…
“好,走吧!”驼子用破锣般的嗓音说,对着姚纳的后脑亮喷气。“快点跑!嘿,老兄,瞧瞧你的这顶帽子!全彼得堡也找不出比这更糟的了……”姚纳感到他背后驼子的扭动的身子和颤动的声音。他听见那些骂他的话,看到这几个人,孤单的感觉就逐渐从他的胸中消散了。驼子骂个不停,诌出一长串稀奇古怪的骂人话。正好他们的谈话短暂地停顿一下,姚纳就回过头去,嘟嘟哝哝说:“我的……那个……我的儿子这个星期死了!”
“大家都要死的…”驼子咳了一阵,擦擦嘴唇,叹口气说。“得了,你赶车吧!诸位先生,照这样的走法我再也受不住了!他什么时候才会把我们拉到呢?”
“那你就稍微鼓励他一下……给他一个脖儿拐!”姚纳与其说是感到,不如说是听到他的后脑勺上啪的一响。
“赶车的,你有老婆吗?”高个子问。
“我?嘻嘻……我的老婆现在成了烂泥地啰……现在我的儿子也死了,可我还活着……”
姚纳回转身,想讲一讲他儿子是怎样死的,可是这时候驼子轻松地呼出一口气,声明说,谢天谢地,他们终于到了。姚纳收下二十戈比以后,久久地看着那几个游荡的人的背影,后来他们走进一个黑暗的大门口,不见了。他又孤身一人,寂寞又向他侵袭过来……他的苦恼刚淡忘了不久,如今重又出现,更有力地撕扯他的胸膛。姚纳的眼睛不安而痛苦地打量街道两旁川流不息的人群:在这成千上万的人当中有没有个人愿意听他倾诉衷曲呢?
“回大车店去!”他想。那匹瘦马仿佛领会了他的想法,就小跑起来。大约过了一个半钟头,姚纳已经在一个肮脏的大火炉旁边坐着了。炉台上,地板上,长凳上,人们新声四起。空气又臭又闷。
墙角上有一个年轻的车夫站起来,带着睡意嗽一嗽喉咙。“老弟,我的儿子死了……你听说了吗?这个星期在医院里死掉的……”姚纳看一下他的话产生了什么影响,可是那个青年人已经盖好被子,连头蒙上,睡着了。老人就叹气……他渴望说话。他的儿子去世快满一个星期了,他却至今还没有跟任何人好好地谈一下这件事……
“去看一看马吧。”姚纳想。
他穿上衣服,走到马房里,他的马就站在那儿。他想起燕麦、草料、天气……关于他的儿子,他独自人的时候是不能想的……跟别人谈一谈倒还可以,至于想他,描摹他的模样,那太可怕,他受不了……
“你在吃草吗?”姚纳问他的马,看见了它的发亮的眼睛。“好,吃吧,吃吧……既然买燕麦的钱没有挣到,那咱们就吃草好了……是啊……我已经太老,不能赶车了……该由我的儿子来赶车才对,我不行了……他才是个地道的马车夫……要是他活着就好了…
姚纳沉默了一忽儿,继续说:“就是这样嘛,我的小母马……庳兹玛•烑姚内奇不在了……他下世了……他无缘无故死了……比方说,你现在有个小驹子,你就是这个小驹子的亲娘……忽然,比方说,这个小驹子下世了……你不是要伤心吗?”
那匹瘦马嚼着草料,听着,向它主人的手上呵气。
姚纳讲得入了迷,就把他心里的话统统对它讲了……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姚纳丧子后无处倾诉自己的痛苦,无人愿意真心倾听他的无边的苦恼,其遭遇与鲁迅《祝福》中的祥林嫂有相似性。
B.军人对姚纳的遭遇仅是礼节性的敷衍,这跟社会地位不同造成的隔膜有关。而与姚纳同处社会底层的年轻的车夫却一言不发蒙头睡觉,实在发人深省。
C.姚纳讲述自己遭遇的话语多用不连贯的短句,这既与他卑微的身份有关,也与他内心深藏着无边的痛苦难以措辞有关。
D.文中多次用简洁的笔墨写到雪景。“雪”在本文中有烘托气氛、推动情节发展、暗示主旨
等多重作用。
5.本文是怎样具体塑造马车夫姚纳的形象的?
6.小说结尾写姚纳尽情地向自己的瘦马倾诉自己的丧子之痛。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案】4.D 5.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描写。以他试探性的、断断续续的语言表现他急于宣泄的丧子之痛,以心理描写直接表现他孤寂痛苦的内心世界。侧面描写。以乘客、年轻车夫的冷漠麻木侧面烘托他的孤苦无助。环境烘托。以阴冷的雪景来烘托他悲苦无告的命运。
6.人物形象上,形象地写出了姚纳与瘦马相依为命、同病相怜的情景。无人可以倾诉,只能向自己的瘦马倾诉,表现了姚纳的孤苦无助。主旨上,以马的有情反衬人心的凉薄。手法上,具有留白的效果,含蓄隽永,引发读者对姚纳命运的猜测、思考。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小说内容及艺术特色分析鉴赏。主要是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错误选项一般都是不会引起争议的硬伤。
D项,“推动情节发展”错误,原文“大片的湿雪绕着刚点亮的街灯懒洋洋地飘飞”“从马背上和他肩膀上就有大片的雪撒下来”“湿雪又把他和他的瘦马涂得满身是白”等关于雪景的描写,并没有情节上的推进,故没有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而推动情节发展的是姚纳急于宣泄的丧子之痛,几经波折只有讲给那匹瘦马听。
故选D。
【5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小说的表达技巧的能力。本题重点考查人物形象的描写方法,解答此类试题时,圈出对人物描写的语句,明确人物形象的描写方法有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以及细节描写等,进行总结概括并分析。
描写人物的方法有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环境烘托等。文中正面描写有“车夫姚纳•波达波夫周身雪白,像是一个幽灵。他在赶车座位上坐着,一动也不动”“姚纳猛地哆嗦一下,从粘着雪花的睫毛里望出去,看见一个军人”“老爷,那个,我的儿子……这个星期死了”可见,有外貌、动作描写;他多次以“那个,我的儿子这个星期死了”断断续续的语言试探乘客们是否有兴趣听他的苦难,体现出他想要宣泄丧子之痛的心情;“姚纳回转身,想讲一讲他儿子是怎样死的”“姚纳的眼睛不安而痛苦地打量街道两旁川流不息的人群:在这成千上万的人当中有没有个人愿意听他倾诉衷曲呢”“关于他的儿子,他独自人的时候是不能想的……跟别人谈一谈倒还可以,至于想他,描摹他的模样,那太可怕,他受不了”,通过直接的心理描写,写出他内心的痛苦孤寂,无人领会;侧面描写则通过乘客们对他遭受苦难的毫不同情,大车店的车夫也根本不理会他的话,他最终只能和自己的马谈这件事,充分烘托出他的孤独无助;在环境上,雪的飘飞和积聚,都体现出寒冷、阴郁、冷漠的特点,从而衬
托他的命运悲苦。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小说结尾的艺术性探讨赏析能力。从情节结构(照应前文)、人物塑造、主题表达(揭示或深化主题,引人思考)方面作答。
姚纳想把自己的苦恼倾诉给他人听听,从军人到三个年轻人,再到年轻的车夫,可这冷漠的世上却无人愿意倾听,“我的老婆现在成了烂泥地啰……现在我的儿子也死了”,妻子、儿子相继离世。如此的苦痛,他最后“讲得入了迷,就把他心里的话统统对它讲了”,竟然只能给马透露自己内心的痛苦,从人物形象上,塑造出他孤独无助的形象,形象地写出了姚纳与瘦马相依为命、同病相怜的情景,同时反衬出人心的冷漠。从主旨上,只有瘦马能静静地吃着草料,陪伴他身旁,听他诉说,以马的有情反衬人心的凉薄。
从手法上,“那匹瘦马嚼着草料,听着,向它主人的手上呵气”,马听得懂他的话吗?理解他的苦恼吗?那么姚纳倾诉了自己的痛苦后,心情能否得到纾解?失去了老婆和儿子的孤独的他又会有什么样的生活?他对瘦马倾诉了这么多,却以“就把他心里的话统统对它讲了……”结尾,具有留白的效果,含蓄隽永引起读者的思考,含蓄蕴藉。
【点睛】文学类文本阅读的选择题,主要集中对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环境、主题等内容和手法进行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读懂文章,备选选项主要是内容、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及手法的作用概括不当,其中手法集中在小说的三要素上,主要考核人物塑造、情节安排、环境描写、标题的作用、结尾的作用等。选择题的错误选项命制往往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
二、古代诗文阅读(43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陈丞相平者,阳武户牖乡人也。陈涉起而王陈,立魏咎为魏王,陈平从少年往事魏王咎于临济。说魏王不听,人或谗之,陈平亡去。初,项羽略地至河上,陈平往归之,从入破秦,赐平爵卿。汉王还定三秦而东,殷王反楚。项羽乃以平为信武君,击降殷王而还。项王使项悍拜平为都尉。居无何,汉王攻下殷。项王怒,将诛定殷者将吏。陈平惧诛,平身间行杖剑亡。平遂至修武降汉,因魏无知求见汉王,汉王召入,与语而说之,乃拜平为都尉。遂与东伐项王。至彭城,为楚所败。引而还,收散兵至荥阳,以平为亚将,军广武。绛侯、灌婴等咸谗陈平。汉王召让平曰:“先生事魏不中,遂事楚而去,今又从吾游,信者固多心乎?”平曰:“项王不能信人,其所任爱,非诸项即妻之昆弟,虽有奇士不能用,平乃去楚。闻汉王之能用人,故归大王。臣裸身来,不受金无以为资。诚臣计画有可采者,愿大王用之;使无可用者,金具在,请封输官,得请骸骨。”汉王乃谢,厚赐,拜为护军中尉,尽护诸将。诸将乃不敢复言。其后,楚急攻,围汉王于荥阳城。久之,汉王患之,请割荥阳以西以和。
项王不听。汉王谓陈平曰:“天下纷纷,何时定乎?”陈平曰:“项王为人,恭敬爱人,士之廉节好礼者多归之。至于行功爵邑,重之,士亦以此不附。今大王慢而少礼,士廉节者不来;然太王熊铙人以爵影士之顽钝嗜利无耻煮亦多归汉诚各去甚两短袭其两长天下指麾则定矣大王诚能出捐数万斤金,行反间,间其君臣,以疑其心,项王为人意忌信谗,必内相诛。汉因举兵而攻之,破楚必矣。”汉王以为然,乃出黄金四万斤与陈平。陈平既多以金反间于楚军。其明年,淮阴侯破齐,自立为齐王,使使言之汉王。汉王大怒而骂,陈平蹑汉王。汉王亦悟,乃厚遇齐使,使张子房卒立信为齐王。用其奇计策,卒灭楚。
(节选自《史记·陈丞相世家》)
7.下列将文中波浪线句子断句正确的是
A.然大王能饶人以爵邑/士之顽钝嗜利无耻者/亦多归汉/诚各去其两短/袭其两长/天下指麾则定矣/
B 然大王能饶人/以爵邑士之顽钝嗜利/无耻者亦多归/汉诚各去其两短/袭其两长/天下指麾则定矣/
C.然大王能饶人以爵邑/士之顽钝嗜利无耻者亦多/归汉诚各/丢其两短/袭其两长/天下指麾则定矣/
D.然大王能饶人/以爵邑士之顽钝嗜利无耻者亦多/归汉诚/各去其两短/袭其两长/天下指麾则定矣/
8.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秦,指当时秦关中地,因刘邦曾将关中地分封给秦三个降将而得名。
B.亚将,亚于大将,指副将欢将,古代常在大将后设亚将做副手。
C.昆弟,兄弟,同昆仲,长白昆,次曰仲,也常用来比喻亲密友好。
D.爵邑,指爵位和封邑。古代君王常赐有功之臣爵位和领地以示奖赏。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平为士坎坷,事奉两主均不顺利。为魏王献计不被采纳,又受别人谗言诋毁;为项羽击降殷王,却又因殷地失守而得罪项王,终弃项羽而去。
B.陈平智慧过人,深得刘邦赏识重用。在与刘邦交流后即被封为都尉;面对谗言和刘邦责备,陈平真诚表白,尽管刘邦极力袒护诸将,仍对陈平表示信任。
C.陈平善用计谋,帮助刘邦打败项羽。刘邦在荥阳被围的生死关头,陈平用反间计,成功离间了项羽君臣的关系,并用奇计妙策帮助刘邦消灭了项羽。
D.陈平审时度势,及时规劝刘邦言行。曾直言劝谏刘邦应借鉴项羽为人的得失,在刘邦因韩信自立为齐王而恼怒时及时提醒刘邦冷静处理。
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先生事魏不中,遂事楚而去,今又从吾游,信者固多心乎?
(2)使无可用者,金具在,请封输官,得请骸骨。
【答案】7.A 8.A 9.B
10.(1)您侍奉魏国与之不合,于是侍奉楚国但又(中途)离开,现在又来跟随我,讲信用的人原来是这样三心二意的吗?(2)如果(我的计策)没有值得采用的,那么黄金都还在,请允许我封好送回官府,并请求辞职回家。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的断句能力。应对此类问题,要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相反的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选择题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
“饶人以爵邑”是状语后置句,应在其后断句,排除BD;“士之顽钝嗜利无耻者”是完整的定语后置句,做“亦多归汉”的主语,所以在“者”后断句,排除C。
译文:但是大王您又能够大方地给人爵位、食邑,那些贪婪无耻好利忘义之徒又多归附汉王。如果您和项羽能够各自去掉自己的短处,吸取对方的长处,那么挥手之间天下就平定了。
故选A。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中词语的理解能力,重点考查了解词语所涉及的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对文化常识的考查主要集中在古代的称谓、官职的变迁、人才的选拔、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域划分、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与课本注释相关的内容。
A项,“因刘邦曾将关中地分封给秦三个降将而得名”错误,是因项羽将关中地分封给秦三个降将而得名。
故选A。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了解文言文的大意,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本类题型设陷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翻译错误、手法错误等。做题时要回归语境,理解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
B项,“极力袒护诸将”错,“尽护诸将”的意思是“监督全体将领”,“护”是“监督”的意思。
故选B。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
落实。赋分点:
(1)不中,不合;事,侍奉;从吾游,跟随我;固,原来。
(2)使,如果;具,全、都;输,送;请骸骨,请求辞职回家。
【点睛】理解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文言特殊句式和词类活用是文言文阅读的基础,因为不理解实词、虚词,词类活用,文言特殊句式,就不能理解文意,也就无法进行文言文翻译。因此,考生对于考纲规定的120个文言实词,18个文言虚词和常见的词类活用,文言特殊句式一定要熟悉其用法。
参考译文:
陈丞相陈平,阳武县户牖乡人。陈涉起兵并在陈地称王,立魏咎做魏王,陈平年少时就前往临济事奉魏王咎。劝谏魏王而不被采纳,有人进谗言诋毁他,陈平就逃离了。初,项羽攻占土地到黄河边上,陈平前往投奔项羽,跟随项羽入关攻破秦国,项羽赐给他卿一级的爵位。汉王平定三秦后又向东进军,殷王反叛楚国。项羽就让陈平做信武君,打败了殷王并迫使殷王投降后凯旋。项王让项悍任命陈平为都尉。过了不久,汉王攻下殷地,项王恼怒,将杀原来平定殷地的将吏。陈平害怕被杀,自己单身一人拿着宝剑抄小路逃走了。陈平于是到达修武投降汉军,通过魏无知求见汉王,汉王召他进去,与他交流后非常高兴,就任命陈平为都尉。于是陈平跟随汉王向东讨伐项羽。到了彭城,被楚军打败。汉王领兵返回,一路上收集散兵到达荥阳,任命陈平为副将,驻扎在广武。周勃、灌婴等都诋毁陈平,汉王召来陈平责问道:“您侍奉魏国与之不合,于是侍奉楚国但又(中途)离开,现在又来跟随我,讲信用的人原来是这样三心二意的吗?”陈平说:“项王不能够信任人,他所信任、宠爱的,不是那些项氏宗族就是妻家的兄弟,即使有奇才也不能重用,所以我陈平就离开楚王。我听说汉王能够用人,所以来归附大王。我空身而来,不接受钱财就没有办事的费用。如果我的计谋确有可以采纳的,希望大王采用;如果(我的计策)没有值得采用的,那么黄金都还在,请允许我封好送回官府,并请求辞职回家。”汉王于是向陈平道歉,丰厚地赏赐了他,任命他为护军中尉,监督全体将领。将领们才不敢再胡言乱语了。后来楚军加紧进攻汉军,把汉王围困在荥阳城。时间一长,汉王为这种困境感到忧虑,请求割让荥阳以西的地区来讲和。但项王不同意。汉王对陈平说:“天下纷争不息,到什么时候才能安定呢?”陈平说:“项王做人,能以谦恭的态度爱惜人,所以那些具有清廉节操、喜欢礼仪的士人多归附他。至于论功行赏、授爵封邑时,却又把这些爵邑看得太重,士人因此又不愿归附他。如今大王您傲慢又缺乏礼仪,具有清廉节操的士人不来归附;但是大王您又能够大方地给人爵位、食邑,那些贪婪无耻好利忘义之徒又多归附汉王。如果您和项羽能够各自去掉自己的短处,吸取对方的长处,那么挥手之间天下就平定了。大王如果能拿出几万斤黄金,施行反间的计谋,离间楚国的君臣,让他们互生怀疑之心,项王为人猜忌多疑,听信谗言,他们内部一定会互相残杀。(到那时)汉军可趁机发兵攻打他们,一定能够击败楚军。”汉王认为陈平说得对,于是拿出黄金四万斤给陈平。陈平用了很多黄金在楚军中进行离间活动。第二年,淮阴侯韩
信打败了齐国,自立为齐王,派使者把这件事禀报给汉王。汉王大怒,斥骂韩信。陈平暗暗地踩汉王的脚,汉王也立即省悟,于是优厚地款待齐王使者,并派张子房立即封韩信为齐王。汉王采用陈平的奇计妙策,最终灭掉楚国。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5小题,18分)
诗歌阅读一: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各题。
乌江项王庙
严遂成
云旗庙貌拜行人,功罪千秋问鬼神。
剑舞鸿门能赦汉,船沉巨鹿竟亡秦。
范增一去无谋主,韩信原来是逐臣。
江上楚歌最哀怨,招魂不独为灵均。
【注】巨鹿:项羽曾率各路义军在巨鹿大破秦军。 韩信:刘邦开国大将。投奔项羽,未得重用,转而投奔刘邦。 招魂:《楚辞》中有《招魂》诗,据传是宋玉为屈原而作。 灵均:屈原字灵均。
1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自己看见项王庙得到后人拜祭,以此引出对项羽功过是非的叩问。
B.颔联借用“赦汉”和“亡秦”,突出了项羽的一些作为对时势的巨大影响。
C.颈联以范增和韩信为例证,对项羽在楚汉之争中的得与失作了全面评价。
D.尾联说江面的楚歌切合了招魂的情绪,从中也可见出作者对项羽的态度。
12.清人袁枚认为,咏史诗应当关注见解出新。下列诗句有“见解出新”的一项是
A.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温庭筠《苏武庙》)
B.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王安石《明妃曲》)
C.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李白《江上吟》)
D.燕丹计尽问田生,易水悲歌壮士行。----(张耒《荆轲》)
【答案】11.C 12.B
【解析】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C项,“对项羽在楚汉之争中的得与失作了全面评价”表述错误;颈联只写了项羽不重视人才的一面,只写了失,并不全面。
故选C。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诗句含义的理解和观点的评价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清题干要求,然后结合题干给出的提示,分析诗句中观点是否符合题干要求,最后得出答案。
A项,描绘的是两幅画,是追忆苏武生前的苦节壮举,怀念苏武崇高的爱国精神。写边塞之景,并无新意;
B项,此句一反人们惯常认为毛延寿致使王昭君不被皇帝赏识的观点,提出“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的观点,很有新意;
C项,意思是“屈原的词赋至今仍与日月争光,永垂不朽;而楚王曾建宫观台榭早已荡然无存。”本句用典怀古,并无新意;
D项,意思是“燕国太子丹没有别的办法了,就求教田光,易水边他们唱着悲歌为壮士送行。”本句歌颂荆轲刺秦行为,并无新意。
故选B。
诗歌阅读二:
1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这题。
丰乐亭小饮
欧阳修
造化无情不择物,春色亦到深山中。
山桃溪杏少意思,自趁时节开春风。
看花游女不知丑,古妆野态争花红。
人生行乐在勉强,有酒莫负琉璃钟。
主人勿笑花与女,嗟尔自是花前翁。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到丰乐亭游玩,感叹自然的公平无欺,在深山之中也有烂漫春光。
B.虽然山桃溪杏缺少情韵,但它们也能够绽蕾吐芳,在春风中自得其乐。
C.五六句描绘的正是花开时节,京都少女无忧无虑出行赏花游乐的情趣。
D.这首记游诗写景兼抒情,立意新颖,表达平易流畅,情感真挚而深厚。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是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提要求选出“对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C项,“京都少女无忧无虑出行赏花游乐的情趣”错误。丰乐亭,位于安徽省滁州市,为北
宋欧阳修任滁州太守时所建。当时的京都是开封,所以本处游玩的少女不是“京都少女”,而应该是“乡村少女”。
故选C。
诗歌阅读三: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夜归鹿门歌
孟浩然【注】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注】孟浩然,早先一直隐居于岘山南园的家里,四十岁赴长安谋仕不遇,游历吴、越数年后返乡,决心追步乡先贤庞德公的行迹,特在鹿门山辟一住处。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从听觉角度写环境,上句以钟鸣表现山寺安静,下句突出渡口喧闹,对照鲜明。
B.颔联写人们沿江回到江边小村,引出我乘坐小舟归向鹿门山;同为归,然心情有别。
C.这首诗按照时空顺序写了江边和山中两个场景,用作者行踪把二者巧妙连接在一起。
D.诗中“幽人”指庞德公,也是作者自况,表现了他喜爱并主动追求隐逸生活的天性。
15.孟浩然提倡诗歌创作中“抒情言志、表情达意不必太直露,要有弦外之音、象外之旨”。这首诗是怎样体现他的创作理论的?请结合全诗分析。
【答案】14.D 15.①首联上下句将远离人寰的禅境与喧杂纷扰的尘世的比照,暗含对禅境的喜爱。②颔联通过“人”与“我”的比衬,表现出诗人与世无争的隐逸志趣和不慕荣利的淡泊情怀。③颈联写诗人陶醉于大自然,忘情于山间美景,不知不觉间来到了庞公昔时隐居的地方。这微妙的感受,亲切的体验,表现出隐逸的情趣和意境。④尾联写鹿门山山林寂寥,只有幽人独居,诗人恬淡超脱的隐士形象跃然纸上。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D项,“喜爱并主动追求隐逸生活的天性”错误,从诗人经历可知其隐居是无奈之举。
故选D。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古诗词艺术手法和思想情感的综合鉴赏能力。答题时明确写作特点,结合内容和情感加以分析即可。要做好此题首先要理解“抒情言志、表情达意不必太直露,要有弦外之音、象外之旨”的意思,即主张诗歌要用形象思维,通过诗的语言塑造形象,通过形象显示诗歌的意旨,表意既委婉含蓄又生动形象,总之是要借助一定的艺术手段、技巧来创作,忌一览无余的直白。题干为:这首诗是怎样体现他的创作理论的?请结合全诗分析。即便不明白孟浩然总结的理论,也不影响做题,只要找出手法,点出表达效果就可以得分。
开篇两句写诗人傍晚江行的见闻。首句写白昼已尽,黄昏降临,幽僻的古寺传来了报时的钟声,次句写沔水口附近的渔梁渡头人们急于归家时抢渡的喧闹,首句表现的是安宁静谧的环境,次句却表现喧嚣,形成了鲜明而强烈的比照,这是远离人寰的禅境与喧杂纷扰的尘世的比照。一二句写鱼梁洲渡头日暮十分喧闹,并以此衬托诗人沉静和洒脱超俗的胸怀。三四句写人们归家,诗人去鹿门,写出了世人与诗人不同的归途。前句承“渔梁”诗意,后句承“山寺”诗意,这两句是以人归引出自归,作为前文的具体补述。两种归途展现两样不同的心境,这又是一个比衬,从中表现出诗人与世无争的隐逸志趣和不慕荣利的淡泊情怀。五六句写月光照耀,夜登鹿门山的情景,表现出隐逸的情趣和意境。最后两句写庞公隐居之所,岩壁门外,松径寂寥,只有诗人与山林相伴,与尘世隔绝,诗人恬淡超脱的隐士形象跃然纸上。
诗人以谈心的语调,自然的结构,省净的笔墨,疏豁的点染,真实地表现出自己内心的体验和感受,动人地显现出恬然超脱的隐士形象,形成一种独到的意境和风格。从艺术上看,诗人把自己内心体验感受,表现得平淡自然,优美真实,技巧老到,深入浅出,是成功的,也是谐和的。也正因为诗人真实地抒写出隐逸情趣,脱尽尘世烟火,因而表现出消极避世的孤独寂寞的情绪整首诗按照时空顺序,分别写了江边和山中两个场景,先动后静,以动衬静,写出鹿门清幽的景色,表现诗人恬静的心境,同时在清闲脱俗的隐逸情趣中也隐寓着孤寂无奈的情绪。
【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一个选项都是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错误的地方一般有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
(三)名篇名句默写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离骚》中说,楚怀王糊涂荒唐,致使“_____________”而自己又遭嫉妒,被小人“__________”从而不受重用,难以施展抱负。
(2)《赤璧赋》中,客人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感伤人在天地间生命的短暂和个体的渺小的语句是“____,____”。
(3)李白《蜀道难》中写守关将领若不是自己的亲信,就会“_________”;接下来写猛虎长蛇极其狰狞的诗句是“_________”。
【答案】 (1)终不察夫民心 谣诼谓余以善淫 (2)寄蜉蝣于天地 渺沧海之一粟 (3)化为狼与豺 磨牙吮血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名句默写的能力。在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本题要注意如下字词:察、谣、诼、淫、蜉、蝣、渺、沧、粟、豺、吮。
第II卷 语言运用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6小题,2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最近网上流行起了“朋友图文案售卖”。3元买模板,60无私人订制,代写朋友圈咸了生意。看到这则新闻,不得不感慨一句:当代人的表演型人格,在朋友圈发挥得 。开心时,朋友圈文案是各种语气词与标点符号堆砌下的诗与远方;难过时,朋友图文案是45度仰望天空的疼痛文学;黄金周度假,朋友圈文案则是大型出游炫耀现场……伪装自己,武装自己,在朋友圈已是彼此 。
以往是 摘抄书籍语录,如今连发朋友圈都要去找人代写。朋友圈表演迭代到现在,反映出一些人缺乏将所思所想朴素地表达出来的问题,又不甘心在朋友圈里泯然众人,所以唯有求助于套路成为解决之道,伪装成文艺少女、斜杠青年、普通中产的形象。 朋友圈成为表演的橱窗,大家都在对着窗外的人们,陈列着自己精心烹制的鸡汤文案。百般修饰后的配图,吸引着他人片刻的驻足和点赞。这可能既是为了维护面子,向他人宣告我过得很好,秀一波优越;( )。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酣畅淋漓 心照不宣 挖空心思 于是
B.淋漓尽致 秘而不宣 挖空心思 因此
C.淋漓尽致 心照不宣 绞尽脑汁 于是
D.酣畅淋漓 秘而不宣 绞尽脑汁 因此
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反映出一些人缺乏将所思所想朴素地表达出来的能力,又不甘心在朋友圈里泯然众人,所以唯有求助于套路
B.反映出一些人缺乏将所思所想朴素地表达出来的问题,又不甘心在朋友圈里泯然众人,所以唯有求助于套路
C.反映出一些人缺乏将所思所想朴素地表达出来的能力,又不甘心在朋友圈里泯然众人,所以唯有求助于套路成为解决之道
D.反映出一些人不能将所思所想朴素地表达出来的问题,又不甘心在朋友圈里泯然众人,所以唯有求助于套路成为解决之道
19.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更是一种自我安慰,为了博取更多关注,获得群体认同感
B.更是一种自我安慰,为了获得群体认同感,博取更多关注
C.又是一种自我安慰,为了获得群体认同感,博取更多关注
D.又是一种自我安慰,为了博取更多关注,获得群体认同感
【答案】17.C 18.A 19.D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或“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把握词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
第一组:“酣畅淋漓”形容非常舒畅和痛快,强调在文艺作品中笔意流畅,情感饱满,并得以充分抒发;“淋漓尽致”形容文章或说话表达得非常充分、透彻,强调展现得全面彻底。语境强调人们的“表演能力”“自我表现”发挥的情况,“淋漓尽致”更符合。
第二组:“心照不宣”指彼此心里明白,而不公开说出来,也指相互之间明白或共同认可一件事,做出相同的判断。“秘而不宣”只保守秘密,不肯宣布。语境没有不肯讲出来的意思,故选“心照不宣”。
第三组:“挖空心思”比喻想尽一切办法,费尽心机,多含贬义;“绞尽脑汁”指费尽脑筋,用尽心思,中性词。此处语境强调人们付出精力,尽其所能搜集好词好句,并无贬义,应用“绞尽脑汁”。
第四组:“于是”连词,表承接;“因此”连词,表结果,题干中并无明显的因果关系,故选“于是”。
故选C。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病句辨析与修改能力。病句原因很多,主要有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语序不当、结构混乱、不合逻辑、表意不明等。解答此类试题时必须对汉语的语言规范有所了解,首先要仔细阅读句子,第一步凭借语感感知句子有无毛病,再用所学知识(病句类型)作分析。可用压缩句子抓主要成分由整体到局部地判断。本题,题干明确指出“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此题将病句放入文段中,本身降低了辨析、修改的难度,但方法
是不变的。
划线句子有两处语病,其一是“缺乏”与“问题”搭配不当,由此排除B项。其二是“唯有求助于套路成为解决之道”句式杂糅,“求助于套路”是“唯有”的宾语,又做了“成为解决之道”的主语,排除C、D。
故选A。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逻辑意脉一致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前后文的照应,以及语意的提示。本题命题者在题干所给的文段中挖掉一句话,然后设计四个内容差不多、但句式各异的句子,要求选出“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选项都有一定干扰性,难度适中。
根据语境和标点符号的提示,可知补写的句子与前部分是并列关系,并未强调递进关系,故排除A、B选项。另外根据上文“吸引着他人片刻的驻足和点赞”可知应是先引得别人关注,然后才能得到认同,故“博得关注”应该在“获得认同感”之前。
故选D。
20.阅读下面的文段,选择出加点词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 )
网络空间同现实社会一样,既要有自由,也要有秩序:自由是秩序的目的,秩序是自由的保障。互联网是一把“杀手锏”,是“宝库”还是“魔盒”,取决于国际社会的治理水平和能力。一方面,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的深入发展,互联网对人类文明进步将发挥更大促进作用;另一方面,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信息鸿沟到现有网络空间治理规则的不完善,再到网络恐怖主义活动等全球公害,互联网领域发展水平参差不齐、规则不健全、秩序不合理等问题日益凸显。这些问题和挑战表明,只有推动互联网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建立新的全球互联网治理体系,互联网才能更好造福各国人民。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国际社会只要坚持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加强对话与合作,共同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就定能实现全球互联网善治,从而让互联网释放出造福人类的强大正能量。
A.杀手锏 B.参差不齐 C.凸显 D.从而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或“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把握成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
A项,杀手锏,原意为小说中搏斗时出其不意地用锏投杀敌人的绝招,现指出其不意击敌制胜的招数,比喻看家本领。根据语境,此处是说互联网既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应当用“双刃剑”。
B项,参差不齐,原意是长短、高低、大小不一致,形容很不整齐或水平不一。此处是说互联网发展水平差距大,使用正确。
C项,凸显,意思是指清楚地显露,也指突出,显著。此处是说互联网的各种问题逐渐突出,使用正确。
D项,从而,连词,上文指明原因、条件、方法等,下文用“从而”引出结果、目的等。此处上句说的是国际社会应对互联网问题的办法,下句展望这样做的结果,用“从而”使用正确。
故选A。
21.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很多高中生在学习中国古代诗歌时,①____,其实二者并不相同。传统美学认为:艺术的本体是意象,意象的基本规定是情景交融,所以任何艺术作品都要创造意象,②____。但并不是情景交融的艺术作品就有意境,意境除了有意象一般的规定性外,还有自己特殊的规定性,那就是“境”要突破时间上和空间上有限的“象”,体现为宇宙的本体和生命的“道”。因此,二者相较:意境的内涵要大于意象,③____。
【答案】①常把“意境”和“意象”,混为一谈 ②都要追求情景交融 ③意境的外延要小于意象
【解析】本题考查情景补写。“补写句子”是综合考点和能力的考查,这类题目一般要求“根据材料内容”补写句子,要求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并且不能照抄材料,另有字数限制。所补写的句子的内容来源文本。具体说,所补写的句子的内容、语言要从上下文的有关材料中去提炼和概括,离开文本不可能补写正确。此句是围绕诗歌的意象、意境来谈的。第一空,根据“其实二者并不相同”,可知此处应是认为意象和意境含义相同,故可填“常把‘意境’和‘意象’,混为一谈”;第二空,根据“意象的基本规定是情景交融”,“任何艺术作品都要创造意象”可知此处应填“都要追求情景交融”;第三空,根据“意境的内涵要大于意象”,可知此处应是说“意境的外延要小于意象”。
【点睛】补句的命题规律:
(1)“根据材料内容”要求补写句子应联系前后文语境。
(2)空出的句子大多有特殊位置和性质。
(3)要求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
(4)不能照抄材料,有字数限制。
有效的答题技巧:
(1)阅读全文,了解文段性质和内容,确定中心。
(2)分清句间上下文的逻辑关系,确定句子的性质。
(3)注意标点符号的暗示作用:含义、选词、句式。
(4)结合文本,根据字数要求,概括答案。
22.下面是一篇新闻报道的片段,请概括出火神山医院的三个特点。每个特点不超过12个字。
火神山医院作为一所传染病医院,防护措施近乎苛刻。设置清洁区、半污染区、污染区及医护人员专用通道和病人专用通道,严格避免交叉感染。病房设计上,专用的隔离防护窗用于物品传递;内部压力低于外部的负压房间,避免病毒随气流流出。覆盖整个院区的防渗膜确保污染物不会渗透到土壤水体中,雨水、污水经过两次氯气消毒处理达标后才可排放,所有房间空气均经过消毒杀菌及高效过滤达标后才高空排放。
【答案】①分区严格;②病房设计避免病毒外传;③污染处理严格。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压缩概括语段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提高的要求,如本题“概括出火神山医院的三个特点。每个特点不超过12个字”,然后浏览材料,看材料共有几句话,找出介绍火神山医院特点的句子,筛选出三个特点,并按照字数要求进行概括。材料共四句话,第一句话是从总体上介绍火神山医院,第二、三、四句具体介绍;第二句,“设置清洁区、半污染区、污染区及医护人员专用通道和病人专用通道,严格避免交叉感染”是说医院分区非常严格;第三句“病房设计上,专用的隔离防护窗用于物品传递;内部压力低于外部的负压房间,避免病毒随气流流出”是介绍病房设计上的特点;第四句“覆盖整个院区的防渗膜确保污染物不会渗透到土壤水体中,雨水、污水经过两次氯气消毒处理达标后才可排放,所有房间空气均经过消毒杀菌及高效过滤达标后才高空排放”是介绍医院污染处理方面非常严格。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20年2月12日,《新民周刊》刊登了湖北省作协主席李修文的《我的心是乱的,现在没办法写作》一文,被困在武汉的作者在文中坦陈:“自己的心都是乱的,本来确实打算写点东西,但实际上根本做不到。”有人认为这篇文章是一个身临其境作家内心状态的真实写照,是有真性情、有良知的写作;也有人嘲笑他胆小懦弱,斥责其文风颓丧,灵魂怯懦,作为作协主席在如此紧急的情况下不顾舆论影响,传播负能量。
作为一名新冠肺炎疫情的亲历者,你对此有怎样的体会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真实之言,也是一种担当
这次公共卫生危机,最大的受难者是武汉。作为文教重镇,大疫期间的武汉知识人或写文章记录真实历史,或接受采访发出声音,有理性,有勇气,有担当,以独立思想和独立人格赢得了国民的尊敬。
在历史关头,文天祥曾扪心自问:“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我认为,除了极少数人,从整体来说,武汉的知识界做到了问心无愧。用胡适先生的话说,他们做到了“不降志,不屈身,不追赶时髦,也不回避危险”,为中国知识界赢回了尊严。
无可讳言,比起上世纪80年代来,许多知识人的思想倒退了。因此人们常常感慨,现在的知识界瓦釜雷鸣,斯文扫地。但是大疫期间武汉知识界就像暗夜里的灯光,虽然微弱,但是令人倍感温暖。世道艰难,但是仍然有不少知识人在追求心灵自由与思想独立,仍然在为民族前途而忧思由此。可见,中国知识人的优良传统薪火相传,“道统”未坠。
针对一些人对李修文坦陈的指责,可以理解,但同时也可以说他们把现实生活窄化、主观化,反过来又把主观化的“生活”当作生活本身,作为指责作家创作的生活真实性标准。比如在与病毒搏斗中,要你写红旗飘飘的队伍,写大卡车从四面八方运来全国人民的温暖。这些当然应该写,但作家是通过具体视角写作的,作家在面对这场疫情灾难时,应当坚守文学的基本尺度,对死亡、生命、人的尊严等重大问题作出严肃的思考。正如诗人张执浩:“无论你怎么写,都应该秉持文学的基本尺度,这尺度中包含了我们人之为人的不甘、不舍,我们的怜悯、责罚,和同情之心,而具体到这次灾难,可能更应该呈示出人类的脆弱和生命的不堪一击,所谓“始于称颂,止于怜惜”,也许惟有这般惨痛的事实才能把我们唤醒。”
每个人的生活自己作主,生命的形态是无限丰富的,不可能概括成几种标准的类型,更不可能由某个批评者垄断对生活的理解。无限丰富的生命形态,凝聚起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今天的读者期待真情与真实,拒绝虚假。而批评者也在读者之中,要提高思想水平和艺术修养,切忌把自己主观化的理解视为生活的全部,回过头又用它来指责别人的那种简单与粗暴。那种认为写了痛苦和死亡就是消极态度的论调,是把人简单化了,反映的是武断者自己的狭隘和脆弱。
方方在最后一篇日记里引用《圣经》里的话说:“那美好的仗我已经打过了,当跑的路我已经跑尽了,所信的道我已经守住了。”同样,对武汉的知识界来说,所信的道你们已经守住了!
我期待,这次劫难成为一个起点,一个重建知识人对道统的担当的起点!
【解析】此题考查考生的写作能力。此题是一则材料作文,材料的内容是湖北省作协主席李修文坦陈在疫情期间:“自己的心都是乱的,本来确实打算写点东西,但实际上根本做不到”,针对此言,有两种声音看待李修文的坦陈。有人肯定:觉得李修文所信的道已经守住了,是有真性情、有良知的写作;也有人持否定的态度:认为李修文作协主席作为一位有义务也有能力通过自己的写作记录时代、鼓舞斗志的作家,不应有如此表现。作文要求“作为一名新冠肺炎疫情的亲历者,你对此有怎样的体会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考生可以肯定李修文的坦陈,也可以否定之,还可辩证地看待。
参考立意角度:
1.面对疫情,武汉加油,中国加油,是时代的最强音,代表了广大人民战胜疫情的决心,是对恢复正常生活的迫切愿望。李修文作协主席作为一位有义务也有能力通过自己的写作记录时代、鼓舞斗志的作家,不应有如此表现。
2.面对疫情时惶恐、无措,李修文的文章并不是所谓的负能量,反而是一种真实的声音,是
为处在恐慌和困惑之下的武汉人民发声。
3.李修文的话代表着一种声音,一种思想,我们不能用一种声音淹没另一种声音,用一种思想代替另一种思想。
4.武汉加油,中国加油,的确可以鼓舞士气,振奋人心,但只是一味地喊口号,而缺少实际行动,不仅无用,反而有害;李修文此时的表现、做法,也许就是感同身受,一种安慰。
作文结构示例:
标题:“真实之言,也是一种担当”,文字简洁,彰显写作观点。
第①段,高度概括材料,开门见山提出观点“发出声音,有理性,有勇气,有担当,以独立思想和独立人格赢得了国民的尊敬”。(提出问题)
第②段,引用古代爱国诗人文天祥和近代文人胡适的名言,进一步阐释观点“他们做到了‘不降志,不屈身,不追赶时髦,也不回避危险’,为中国知识界赢回了尊严”。 (进一步阐释观点)
第③段,运用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进一步肯定大疫期间武汉知识界真实记录就像暗夜里的灯光,虽然微弱,但是令人倍感温暖。(分析问题)
第④段,联系现实,先承认一些人对李修文坦陈的指责,可以理解;但作者集中笔墨围绕观点,引用诗人张执浩:“无论你怎么写,都应该秉持文学的基本尺度,这尺度中包含了我们人之为人的不甘、不舍,我们的怜悯、责罚,和同情之心,而具体到这次灾难,可能更应该呈示出人类的脆弱和生命的不堪一击,所谓“始于称颂,止于怜惜”,也许惟有这般惨痛的事实才能把我们唤醒”,进一步深化主题思想。(分析问题)
第⑤段,围绕中心,联系现实,反对那种认为写了痛苦和死亡就是消极态度的论调,是把人简单化了,反映的是武断者自己的狭隘和脆弱。(深化了文章观点。)
第⑥段,引用同为武汉作家的方方在最后一篇日记里引用《圣经》里的话说:“那美好的仗我已经打过了,当跑的路我已经跑尽了,所信的道我已经守住了。”同样,对武汉的知识界来说,所信的道你们已经守住了!(升华主旨)
第⑦段,收束全文,再一次强化观点:“这次劫难成为一个起点,一个重建知识人对道统的担当的起点!”(文字掷地有声)
作文素材积累:
1.方方在最后一篇日记里引用《圣经》里的话说:“那美好的仗我已经打过了,当跑的路我已经跑尽了,所信的道我已经守住了。”同样,对武汉的知识界来说,所信的道你们已经守住了!
2.我期待,这次劫难成为一个起点,一个重建知识人对道统的担当的起点!不需要多说。这位身居灾难中心的女作家,她记录了真实的历史,发出来响亮而坚定的声音,获得了广大的共鸣。“武汉日记”是不可磨灭的纪念碑,借用一位评论家的话说,它“不仅暴露了我们社会和文化的深层问题,不仅‘见出了人心’(各种各样的人心),也把文学的千古不灭的尺度
再一次提到了我们每一个人的面前。”
3.李修文:湖北省作协主席,2月12日,《新民周刊》发表李修文的口述文章,他说:“我们如何通往自己的现代性,固然跟我们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有关,更和这个国家这个民族里面具体的人有关。我们每个人都该承担起自己的责任来了,每个人都应该尽可能地做好自己这个人,否则就是几千年的悲剧不断循环往复,事实上,像这样的事历史上一再重演过。……我觉得我们现在真的要重新从鲁迅出发,反思中国人的国民性,无论在灾难之中,还是在灾难之后。我觉得经此一劫,它可能成为中国作家重新出发的一个起点。很多作家在写目前的灾难,但我写不了,就算要写,也希望自己多一些冷静和理智,就像我刚才讲的:灾难文学的唯一伦理,就是反思灾难。在这样一场灾难中,如何保障人的尊严、人之为人的根本,已经成为每一个作家必须面对的问题。”
4.冯黎明:武汉大学教授:冯黎明教授在题为《方方日记,我们在看》的文章里说:“对于一个心智正常的人来说,能够用自己的眼睛去看世界,是他获得关于世界的‘自明性’知识的起点,因此在一个人性化的社会中,人们理应获得的第一权力就是‘看’的权力,所以鲁迅宣称,真正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同理,失去了‘看’的权力或者甘愿交出‘看’的权力,则意味着人性的扭曲和异化。当然扭曲和异化的人是不愿意读方方日记的,因为他们不敢且不愿‘看’。”
5.唐翼明: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唐翼明在接受采访时,称赞方方是“最出色的战地记者”。他指出,这次疫情不仅仅是一次公共卫生危机,其背后还有更深刻的社会原因。他呼吁人们说真话,“凡是中国人,尤其是中国知识分子,怎么能够在这样的事情上没有自己的立场,没有自己的看法,不敢说话呢?”“希望有越来越多的人像方方那样,敢于说真话,这样国家才有希望。”
6.“灾难之后,写诗并非是野蛮的,用无耻的言论继续灾难才是野蛮的。而反抗这种野蛮的唯一办法,就是真实,持续且坚定的写作,唯有这样,才能让谎言失去生命,让真相挺身而出;唯有这样,才能让阳光透过雾霾,重新照亮那些干枯的花园,寂寥的人间。”
7.一个健康的社会,应该允许有不同的声音存在。“别把世界让给你鄙视的人……很欣赏方方这句话。正是每个人只求自保,我们才活成了这个样子,说句话都害怕,你还幸福什么?你一句真话都不敢说,你也好意思说你成功、你骄傲、你爱国?”
方方在一篇日记中说:“可惜了那么多年轻人。当他们把极左人士当作自己的人生导师时,他们这辈子恐怕都会在黑暗的深渊中挣扎。”其实不仅是年轻人,还有很多老巨婴,头发白了,牙掉光了,却还没有成熟。
【点睛】说明:
一、二类卷:符合题意即可,一、二类卷的区别看表达,结构好,语言好,有创意,可归一类。
三类卷:从材料出发,允许内容游离;与材料内涵有一定距离,属于基本符合题意。特征按
实际给分,不能跨类给分。比如,内容上判为三类卷,其他两项只能是二、三、四类,不能判为一类。也就是说,一旦是基本符合题意,最多是40分,这就是立意定等级;最少是6分,这就是表达定高低。
四类卷:另起炉灶,或随意发挥。不要仅看题目,要看内容,要通读全文。
注意事项:
1.明确文体。不要死抠文体,只要能够看出文体即可。确是文体不明,适当扣分。
2.缺标题扣2分。
3.字数不足800字,每少50字扣l分;不足400字,20分以下。
4.错别字:一字1分,上限5分。错字太多,其他项也会扣分,影响表达。
5.标点:点实点,标题后加标点,一“逗”到底或标点模糊,扣l到2分。
6.规范现代汉语:不能用繁体字,不能用甲骨文;含义不清,流传不广的网络语言,酌情扣分。
7.套作:所谓套作,即主题万能化。适当扣分。
8.抄袭:一字不改,照搬原文。“基础等级”在第四等之内评分,“发展等级”不给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