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7.50 KB
  • 2021-06-03 发布

2018届一轮复习苏教版赏析小说艺术技巧学案(江苏专用)

  • 17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考点4 赏析艺术技巧 技法1__构建小说艺术技巧的知识体系 小说的艺术技巧是小说鉴赏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个较为复杂、丰富的技巧系统,与散文鉴赏中的表达技巧系统是完全相通共用的,但它又有着自己鲜明的表达特色。近年来,高考小说命题有向此方向发展的趋势。‎ 小说以综合运用各种表现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任务,并以塑造典型的艺术形象为最高目标。小说在塑造人物形象时,可以采用叙述语言,也可以采用对话语言,还可以采用心理描写等手法。小说的表达方式多种多样,表现手法更是灵活多变,它可以包罗其他艺术体裁的所有写法,有散文式的背景描绘,有特写般的人物刻画,有戏剧般尖锐激烈的矛盾冲突,有诗一般的意境。从这一点来讲,小说的艺术技巧更为广泛。若从考试的角度看,它与前面散文部分所谈的艺术表现手法没有区别。单就小说而言,它作为一种叙事文体,其艺术技巧更突出叙事技巧、描写艺术、情节设置艺术和语言艺术等几个方面。‎ 一、赏析叙事技巧 ‎(2011·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第9车厢 ‎[俄罗斯]米哈依尔·扎多尔诺夫 我要坐15次列车从里加去列宁格勒。我买的是第2车厢的票,走近列车一看,前三节车厢根本就没有!最后,买了前三节车厢票的旅客一半被安排到了其他车厢,一半换了下一趟列车,大家一腔怒气地到了列宁格勒。‎ 回到莫斯科后,余怒未消的我在《文学报》上发表了一篇讽刺小品。一个月后,我收到了一位基辅读者的来信。信中说:“您的遭遇与我和我妻子上次坐火车的遭遇比起来简直就不值一提。请您来一趟,肯定不会让您白跑的!”我正好有事去基辅出差,就在一个傍晚去拜访了写信人。他果然真的没让我白跑一趟。‎ 如果说我坐的那次列车是没有前三节车厢的话,而这位读者在基辅坐的那次列车竟然挂了两节第9车厢。买了第9车厢票的乘客当然都进了前一节第9车厢,因为所有的正常人从小就知道,第8车厢后就是第9车厢,谁会想到第9车厢后还是第9车厢呢?‎ 列车开动后,后一节第9车厢的乘务员看着空无一人的车厢,莫名其妙,于是去找了列车长:“我的车厢里一个乘客也没有!”可列车长说:“肯定是售票处又弄错了!”列车长说完,马上就通知了下一站卖第9车厢票。‎ 列车在下一站停3分钟。买第9车厢票的人也都是一些思维正常的人,车一停稳,大家就依序跑到前一节第9车厢门口排队上车。乘务员看着这么多乘客,惊慌失措地挡在车门口说:“我这儿只有两个空铺,去找列车长吧,在第1车厢,让他把大家安排到其他车厢去,跑快点,要不车就开了!”愤怒的乘客们拎着大包小包你追我赶地朝第1车厢跑去。列车长看着这么多远远跑来的乘客一头雾水:“你们这是从哪儿来啊?”乘客们说:“从第9车厢来的……”“那个车厢早就满了……”列车长此刻没时间研究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他需要马上把这些乘客安排好。一阵忙碌之后,乘客们终于安顿好了,他松了一口气后发出了发车命令。‎ 这时,后一节第9车厢的乘务员又来了,还是说:“我的车厢里一个乘客也没有。”“怎么可能呢?”这次列车长认为这个乘务员肯定是疯了。于是,列车长决定和这个乘务员一起去车厢里看看,这才发现原来是这趟列车有两节第9车厢。列车长现在终于明白是怎么回事了,他长长地出了一口气后,回到自己的包厢通知了下一站:“摘掉第9车厢!”‎ 当时已是深夜,负责摘车厢的那些人也是一些正常人。他们数到前一节第9车厢,就把它摘了下来,拖到了备用道上,然后重新组装好列车就通知了列车长。列车长再一次松了一口气后发出了发车命令,然后回自己包厢睡觉。可后来后一节第9车厢的乘务员又找来了:“我的车厢里还是一个乘客也没有。”‎ 我不知道这次事故后列车长是不是疯了。但给我讲故事的这个人当时和他的妻子就在前一节第9车厢里。深夜,他起来吸烟。他边吸着烟边想:“列车怎么停这么长时间啊?”随后他往窗外望了一眼,这才发现前面后面的车厢都没了踪影,就更别说车头了。四周是一片大草原,光秃秃的,一轮圆月冷冷地照在停着第9车厢的备用道上。他急忙叫醒了所有的乘客,大家连外衣都没穿就从铺位上跳了下来,猜测着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他们现在是在哪儿。‎ 听他讲到这儿,我忍不住哈哈地笑出了声来。结果讲故事的人火了:“我一点都不觉得这有什么好笑!我们第9车厢的这些乘客原本是打算去保加利亚旅游的!”‎ ‎(本文有删改)‎ ‎1.故事的主体部分采用第几人称叙述?有什么效果?‎ ‎ ‎ ‎ ‎ ‎ ‎ ‎【解析】 故事的主体部分叙述了这位读者向“我”反映的他与他妻子的乘车经历,用的是第三人称。这种人称的叙述,拉开了叙述者与故事之间的距离,使故事的讲述更具有客观性。‎ ‎【答案】 第三人称叙述。①突破开篇以第一人称写“我”的所见所闻的局限,较为自由地展现事件过程、人物心理,以及不同地点发生的事情。②拉开了叙述者与故事之间的距离,更具有客观性。‎ 精要点拨 叙事(记叙)作为小说最主要的表达方式,其技巧表现在叙事的人称和方式两个方面。‎ 叙事技巧 概念分析及作用阐释 人称 第一人称叙述 叙述亲切自然,给人真实生动之感。‎ 第二人称叙述 便于感情交流,增强抒情性和亲切感。‎ 第三人称叙述 不受时空限制,叙写展现自由灵活。‎ 方式 顺叙 按某一顺序(时间或空间)进行记叙。‎ 倒叙 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插叙,‎ 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 补叙 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作某些交代。‎ 二、赏析描写技巧 小说中的描写有两种,一是环境描写,主要指景物描写;二是人物描写,它是描写的重点。‎ ‎1.景物描写技巧 ‎(2010·安徽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①罗永才被第一声鸡叫惊醒,外面的世界里像是有了点扰动。春夜总是这样,惊乍乍的,其实完全不成一回事的。但罗永才还是下了床,开门出去看看,听听。‎ ‎②就在去年这个时节,他去山王庄给亡妻洗碑[注]。那里有个叫王麻子的石匠,洗碑的手艺很好。‎ ‎……‎ ‎⑥罗永才第三回去山王,才五六天,他有些不放心。那又是个好天,响响晴。他一直往匠人家里去,进了院子,果然又见那匠人在石料边,坐成一团修行,木了样的,只一锤一锤洗那石碑。匠人望见他进来,也不惊,也不乍,手里也不停,只是讲:“时候还没到呢。”顿了一下,又讲:“来找俺的,都是那样个心绪。不如你就上山上转转,心里就好受了。”罗永才低头看碑,已经洗出个大概,清白厚实,幽深远澈。便敬了匠人一根烟,闲坐片刻,起身往山上去了。‎ ‎⑦那山也正在春时里,半山的松树,半山的草坡,半山的闲石。春阳暖融融的,温意无尽,枯草里已冒出青青的芽子。那些芽子望去甚有张力,生命的趣味浓厚,又鲜活不尽。罗永才一身的感念,不知怎样作想。再往前走时,山有些陡,树影浓郁起来,就有了些寒意。这时从山上下来一个山民,瘦精精的,挑着两大捆紫红色的短针山草,山草捆上还搭了两件破旧衣物,一把竹柄的竹耙子。他看见罗永才,就立住脚,和他讲起话来。罗永才猜他只有五十来岁,他说已经七十七了,家里只剩下老两口,老伴瞎了,不能再做什么,现时就靠他挑草换些油盐钱。那担草也有七八十斤,担着得走几架山头,罗永才不免感叹几声。老人又说自己身体有些不如往年了,明年那地便得撂荒了。他说话的时候,也不放下担子,只把担子在两肩上换来换去。他和罗永才讲了一气,才分手下山。罗永才再往山上走,一口气上了山顶。山顶有片旧庙剩的墙框子,四面不见人。他默然站了一会儿,才起步往山下去。到了山下,就又感觉到了春阳的暖意,身上也轻松多了。‎ ‎……‎ ‎(有删节)‎ ‎【注】 洗碑:刻碑。‎ ‎2.请对小说画线处景物描写的特点和作用作简要分析。‎ ‎ ‎ ‎ ‎ ‎ ‎ ‎【解析】 解答本题时须仔细审题,题干中包括两部分:一是特点,二是作用。“特点”要结合文本进行概括,文章画线句的景物描写完全是客观描述,‎ 没有加入作者的感情、评价,属于白描;回答“作用”时可结合景物描写的一般作用来作答。这些景物描写是主人公眼中的景物,因此可主要从主人公的心理感受和小说情节的角度作答。‎ ‎【答案】 特点:采用白描手法描写了万物复苏、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景象。‎ 作用:衬托罗永才渐趋温暖的心理感受,暗示人物心理转变,推动小说情节的发展。‎ 精要点拨 ‎(1)抓住特征,进行形、声、色等方面的描写。‎ ‎(2)调动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多种感官进行描绘。‎ ‎(3)写景有层次,讲究观察角度。‎ ‎(4)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正侧结合,细节描写。‎ ‎(5)白描和工笔。‎ 小说中景物描写技巧通常与景物的特点和描写的作用一起构成“一景三考”,在涉及景物描写的效果时可参见考点2相关内容。‎ ‎2.人物描写技巧 ‎(2015·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没人理他,他悻悻地回到座位上,把没吃完的烧饼很费劲地啃完了,情绪已经平复下来——本来也没有多大情绪。“跟他们寻口汤去。”喝了两口面汤,“回见!”‎ ‎3.赏析文中画线部分。‎ ‎ ‎ ‎ ‎ ‎ ‎ ‎【解析】 本题考查赏析重点语句的能力。回答赏析句子的题目,首先,应当找出其所运用的表现手法、修辞手法。如本题的神态、动作、语言描写。其次,应当深入文本理清作者通过这一语句表达的意思,体现的人物性格。如本题体现了老人先前叫阵吵嚷,后来却恢复故态的滑稽情景,借以强化其怪异的性格特征。‎ ‎【答案】 ①运用神态、动作和语言等多种描写手法,揭示了“老头”从愠怒失意到自我宽慰的情绪变化,描写细腻生动,富有戏剧效果。‎ ‎②交代“打架”事件的结局;“老头”的行为、情绪、言语恢复故态,与之前的叫阵形成对照,也与前文的惯常言行呼应,强化了人物的性格特征。‎ 精要点拨 人物描写 概念分析及作用阐释 肖像、神态描写 更好地展现人物的内心及性格特征。‎ ‎ ‎ 交代人物,突出特点,展示人物性格品质 直接描写 语言描写 言为心声,人物的语言也体现着人物的思想性格。‎ ‎(1)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 ‎(2)描摹人物的语态,使形象刻画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心理描写 直接表现人物思想和内在感情(矛盾、焦虑、担心、喜悦、兴奋等),表现人物思想品质,推动情节发展。‎ 细节描写 ‎①刻画人物性格、爱好、追求。②深化主题。③推动情节发展。④渲染时代气氛、地方特色。⑤渲染人物心情、心理活动。‎ 间接描写 借助次要人物烘托 引发读者的联想、想象,含蓄曲折地表现人物形象。‎ 借助物象烘托 借助环境烘托 ‎【注】 “描写”还有“主观描写”和“客观描写”之别,‎ 散文与小说中都有,高考不大涉及此类知识点。但2014年江苏卷却考到了该点。‎ 三、赏析情节设置技巧(见考点1“分析情节结构”)‎ 四、赏析语言艺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人和车厂的老板刘四爷快七十岁了;人老,心可不老实。年轻的时候他当过库兵,设过赌场,买卖过人口,放过阎王账。干这些营生所应有的资格与本领——力气,心路,手段,交际,字号等等——刘四爷都有。在前清的时候,打过群架,抢过良家妇女,跪过铁索。跪上铁索,刘四并没皱一皱眉,没说一个饶命。官司教他硬挺了过来,这叫作“字号”。出了狱,他开了个洋车厂子。‎ 土混混出身,他晓得怎么对付穷人,什么时候该紧一把儿,哪里该松一步儿,他有善于调动的天才。车夫们没有敢跟他耍骨头(注:调皮捣乱)的。他一瞪眼,和他哈哈一笑,能把人弄得迷迷糊糊的,仿佛一脚登在天堂,一脚登在地狱,只好听他摆弄。到现在,他有六十多辆车,至坏的也是七八成新的,他不存破车。车租,他的比别家的大,可是到“三节”他比别家多放着两天的份儿。人和厂有地方住,拉他的车的光棍儿,都可以白住——可是得交上车份儿,交不上账而和他苦腻(注:软磨硬缠)的,他扣下铺盖,把人当个破水壶似的扔出门外。大家若是有个急事急病,只须告诉他一声,他不含糊,水里火里他都热心地帮忙,这叫作“字号”。‎ ‎(节选自老舍《骆驼祥子》第四章,有删改)‎ ‎4.本段中画线部分突出的语言特色是什么?请举例分析。‎ ‎ ‎ ‎ ‎ ‎ ‎ ‎【解析】 根据题干要求,可以明确此题的思路:问画线部分的语言特色,可以根据“紧一把儿”“松一步儿”“耍骨头”“迷迷糊糊”等看出画线部分运用的大部分是口语且善用短句;然后再分析一下语言特色。‎ ‎【答案】 运用了口语方言(北京方言,或“有京味儿”“有浓郁的地方色彩”),例如:“土混混”“耍骨头”“紧一把儿”“松一步儿”“迷迷糊糊”等。质朴(自然、通俗)、形象(活泼、生动)。‎ 精要点拨 小说的语言可以分为两种:一是人物语言,即文中人物对话、独白等,人物语言应该是性格化的语言,要能充分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表现人物的心理状态;二是叙述人语言,即作者在小说中叙述事件、描绘人物、发表评论、抒发感情时使用的语言。‎ 鉴赏小说的语言有两层含意:一是鉴赏小说中人物的个性化语言,二是鉴赏小说作者的语言风格。‎ ‎(1)鉴赏小说中人物的语言特点 不同性格的人,在不同的场合,面对不同的对象,说话的语言风格不一样。有的幽默,有的庄重;有的委婉含蓄,有的直来直去;有的简洁,有的啰唆;有的羞羞答答,有的大大方方;有的粗野,有的文雅。‎ ‎(2)鉴赏小说作者的语言特点 不同的作者,会有不同的语言特点。这里的特点有时是指作者的语言风格,如平实、朴素、华丽、冷峻、热烈、简洁、明快、晓畅、典雅、清丽、幽默、辛辣、含蓄;有时是指在特定的作品中表现出来的遣词造句等修辞方面的特点,如炼字、长短句、整散句等等。另外,也包括作者语言的地域色彩、语体色彩。如2010年山东卷第19题考查的就是对老舍小说语言的京味、口语化特点的掌握。‎ 特别要注意的是,小说作者的语言特点与小说中人物的语言特点是不能等同的。‎ 鉴赏小说语言艺术同鉴赏散文语言艺术一样,关键在于确定语言特色。可以从词语、句式、修辞等角度切入。不过,鉴赏小说语言更突出人物语言的个性化,即语言符合人物的身份,展示人物的性格,表现人物的感情,有时体现地域特色,有鲜明的地方色彩,还有作者语言的个性化。‎ 小说2 如何赏析小说中的细节描写 ‎1.准确理解“细节描写”概念 ‎①什么是细节描写 所谓细节,就是构成人物形象、故事情节或环境特征的单位,也就是表现事物各种感情特征的具体而细小的材料。所谓细节描写,就是把细小的事物(如一个动作、一种表情、一个特点)用特写镜头放大,准确、生动、细致地将其描绘出来,使读者“如见其人”“如睹其物”“如闻其声”。根据这个定义,‎ 称得上细节描写的有两个特征:一是将细小的事物描写得极细致、极“特写”,二是所描绘的细节必须具有巨大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不少考生以为只要是细致描写就是细节描写,其实不然,只有这两个特征同时具备,才称得上细节描写。‎ ‎②细节描写不只是动作描写,它有许多种,如场景细节、服饰细节、表情细节、语言细节和心理细节等。当动作描写具有较大的表现力时,也叫细节描写。‎ ‎2.全面准确地把握细节描写的作用 小说中的细节描写作用十分巨大,表现在:‎ ‎①推动情节发展 通过对细节的描写,使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 ‎②展示人物性格 一些细小的动作、简短的话语,可以表现出一个人的性格、精神风貌。‎ ‎③凸显环境特征 文章中作者主观感情的流露,往往要借助典型环境的描写,因此文章对一景一物的细致描写,不仅能准确表达出作者的思想感情,还能凸显环境特征。‎ ‎④表达真挚情感 一篇文章能感染读者,往往因为其表达的情感真挚。而真挚情感除了来源于亲身经历的生活,还来源于成功的细节描写。‎ ‎⑤深化作品主题 好的细节描写,有助于折射广阔的生活画面,表现深刻的社会主题。‎ 其实,细节描写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刻画人物形象方面:‎ ‎①人物语言的细节描写,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②人物动作的细节描写,透露出人物形象的心理。‎ ‎③人物心理的细节描写,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 ‎④人物外貌、服饰方面的细节描写,揭示人物特征、身份等。‎ ‎⑤环境中的细节描写,烘托出人物的性格。‎ ‎3.如何做细节描写题 细节描写题主要有两类:‎ 一类是侧重分析细节描写的内涵,如“×××细节描写表现了人物什么样的情感活动”,最典型的是2011年江苏卷第12题。此类题实际上就是从局部文字分析人物形象题。‎ 另一类是侧重分析细节描写的作用。一般要从以下角度答题:‎ ‎①刻画人物方面,如揭示了人物什么样的心理,刻画了人物什么样的性格等。‎ ‎②推动情节方面,主要关注该处细节在小说的情节发展中起到什么样的作用,与前面的情节是否有照应,对后面情节的发展是否有铺垫。‎ ‎③表现主题方面,主要看该处细节描写对表现主题有什么样的作用,该细节与小说的主题是否有联系,是否有利于主题的表现。‎ ‎④烘托环境方面,有的细节能渲染时代气氛、表现地方特色。‎ ‎【即时巩固】‎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 ‎【导学号:54012145】‎ 妈妈,我爱您 ‎[韩]金河仁 第二天早上,妈妈进入了昏睡状态。我接到护士的电话,吓了一跳。这件事让我越想越伤心,越想越内疚。也就是说,昨天晚上,我和朋友们混在一起碰着啤酒杯的时候,妈妈却是最后一次拥有着正常的精神和身体!‎ 妈妈一直都是奄奄一息着的,但奇怪的是,当我们兄弟们全都聚到一起把手放到妈妈的身上时,她那粗糙的呼吸声却渐渐平静了下来。转到重症监护室四天之后,妈妈才慢慢地恢复了意识。因为气管插管还深深地留在喉咙里,所以妈妈完全不能说话,也几乎没有动作,但是在妈妈湿润的眼睛中,看得出她已经有了一点意识。‎ 妈妈去世前一个星期左右的时候,她不停地向我眨着眼睛,反反复复地把右手吃力地抬起来又放下去。直觉告诉我,妈妈想说些什么。在下一次探病的时候,我和二哥一起,准备好了笔记本和签字笔,妈妈非常吃力地写了些什么。她写的是草体字,而且字迹都重叠在一起,几乎无法辨认,但是我还是读出了其中的几个字来。‎ 我本能地猜到了妈妈内心的想法。很难辨认的字迹,并不是说“想给”什么,而是“想死”。‎ 为了确认妈妈的心思,我咬着牙向妈妈问:‎ ‎“现在妈妈写的……是想了结的意思吗?……”‎ 妈妈用湿润的眼睛望着我,弱弱地眨了两三下眼睛。接着,‎ 妈妈那一直垂着的右手,食指慢慢地指向了天空。天空……是在跟二哥和我说,她想去天国……二哥和我的眼睛,刹那间被涌出来的眼泪湿润,泣不成声。‎ 从那个时候再过了一个星期,8月6日凌晨2点左右,妈妈在四哥和我的守护下去世了。就像一阵风轻轻吹过,又轻轻消失似的,母亲平静而又舒服地向天国飞去了。‎ ‎2007年8月8日,天下着雨,妈妈被葬在了沙伐先山,爸爸的旁边。‎ 谢谢您生下我们。‎ 感谢您养育我们。‎ 全身心地尊敬您,爱您。‎ ‎——您的孩子们 这是妈妈墓碑上刻着的句子。‎ ‎(节选自金河仁《再见妈妈》,有改动)‎ ‎1.本文语言平实,描写细腻感人。请举出两个描写动作的细节,简要分析其中蕴涵着哪些情感。‎ ‎ ‎ ‎ ‎ ‎ ‎ ‎ ‎ ‎【答案】 (示例)①“她不停地向我眨着眼睛,反反复复地把右手吃力地抬起来又放下去。”“妈妈”反复地“眨着眼睛”,“抬手”向子女暗示:她想说话,有话要告诉子女;她不想再坚持了,她想去天国。这个动作细节,反映了“妈妈”对自己病情的悲观和不想继续拖累子女的无私母爱。②“为了确认妈妈的心思,我咬着牙向妈妈问。”“咬着牙”反映了“我”猜测到“妈妈”“想死”以后,心中不愿意相信,嘴上不愿意说出,但又为了要向“妈妈”确认,不得不说出时的心理,表现了“我”说话时是鼓起勇气说的,体现了对“妈妈”的不舍和深深的爱。‎ ‎(2015·全国Ⅰ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马兰花 李德霞 大清早,马兰花从蔬菜批发市场接了满满一车菜回来。车子还没扎稳,‎ 邻摊卖水果的三孬就凑过来说:“兰花姐,卖咸菜的麻婶出事了。”‎ 马兰花一惊:“出啥事啦?”‎ 三孬说:“前天晚上,麻婶收摊回家后,突发脑溢血,幸亏被邻居发现,送到医院里,听说现在还在抢救呢。”‎ 马兰花想起来了,难怪昨天就没看见麻婶摆摊卖咸菜。三孬又说:“前天上午麻婶接咸菜钱不够,不是借了你六百块钱吗?听说麻婶的女儿从上海赶过来了,你最好还是抽空跟她说说去。”‎ 整整一个上午,马兰花都提不起精神来,不时地瞅着菜摊旁边的那块空地发呆。以前,麻婶就在那里摆摊卖咸菜,不忙的时候,就和马兰花说说话,聊聊天。有时买菜的人多,马兰花忙不过来,不用招呼,麻婶就会主动过来帮个忙……‎ 中午,跑出租车的男人进了菜摊。马兰花就把麻婶的事跟她男人说了。男人说:“我开车陪你去趟医院吧。一来看看麻婶,二来把麻婶借钱的事跟她女儿说说,免得日后有麻烦。”‎ 马兰花就从三孬的水果摊上买了一大兜水果,坐着男人的车去了医院。‎ 麻婶已转入重症监护室,还没有脱离生命危险。门口的长椅上,麻婶的女儿哭得眼泪一把,鼻涕一把。马兰花安慰了一番,放下水果就出了医院。男人撵上来,不满地对马兰花说:“我碰你好几次,你咋不提麻婶借钱的事?”‎ 马兰花说:“你也不看看,那是提钱的时候吗?”‎ 男人急了:“你现在不提,万一麻婶救不过来,你找谁要去?”‎ 马兰花火了:“你咋尽往坏处想啊?你就肯定麻婶救不过来?你就肯定人家会赖咱那六百块钱?啥人啊!”‎ 男人铁青了脸,怒气冲冲地上了车。一路上,男人把车开得飞快。‎ 第三天,有消息传来,麻婶没能救过来,昨天她女儿火化了麻婶,带着骨灰连夜飞回了上海。‎ 男人知道后,特意赶过来,冲着马兰花吼:“钱呢?麻婶的女儿还你了吗?老子就没见过你这么傻的女人!”‎ 男人离开时,一脚踢翻一只菜篓子,红艳艳的西红柿滚了一地。‎ 马兰花的眼泪在眼眶里打转转。‎ 从此,男人耿耿于怀,有事没事就把六百块钱的事挂在嘴边。马兰花只当没听见。一天,正吃着饭,男人又拿六百块钱说事了。男人说:“‎ 咱都进城好几年了,住的房子还是租来的。你倒好,拿六百块钱打了水漂儿。”‎ 马兰花终于憋不住了,眼里含着泪说:“你有完没完?不就六百块钱吗?是个命!就当麻婶是我干妈,我孝敬了干妈,成了吧?”‎ 男人一撂碗,拂袖而去,把屋门摔得山响。‎ 日子水一样流淌。转眼,一个月过去。‎ 这天,马兰花卖完菜回到家。一进门,就看见男人系着围裙,做了香喷喷的一桌饭菜。马兰花呆了,诧异地说:“日头从西边出来啦?”‎ 上小学二年级的女儿嘴快,说:“妈妈,是有位阿姨给你寄来了钱和信,爸爸高兴,说是要犒劳你的。”‎ 马兰花看着男人说:“到底咋回事?”‎ 男人挠挠头,嘿嘿一笑:“是麻婶的女儿从上海寄来的。”‎ ‎“信里都说了些啥?”‎ 男人从抽屉里取出一张汇款单和一封信,说:“你自己看嘛。”‎ 马兰花接过信,就着灯光看起来。信中写道:“兰花姐,实在是对不起了。母亲去世后,我没来得及整理她的东西,就大包小包地运回上海了。前几天清理母亲的遗物时,我意外地发现了一个小本本,上面记着她借你六百块钱的事,还有借钱的日期。根据时间推断,我敢肯定,母亲没有还这笔钱。本来母亲在医院时,你还送了一兜水果过来,可你就是没提母亲借钱的事。还好我曾经和母亲到你家串过门,记着地址。不然麻烦可就大了。汇去一千元,多出来的四百块算是对大姐的一点心意吧。还有一事,我听母亲说过,大姐一家住的那房子还是租来的。母亲走了,房子我用不上,一时半会儿也卖不了,大姐如果不嫌弃,就搬过去住吧,就当帮我看房子了,钥匙我随后寄去。”‎ 马兰花读着信,读出满眼的泪水…… ‎ ‎(有删改)‎ ‎2.小说三次写马兰花流泪,每次流泪的表现都不同,心情也不一样。请结合小说内容进行具体分析,并说明这样写有什么效果。‎ ‎ ‎ ‎ ‎ ‎ ‎ ‎ ‎ ‎【解析】 本题考查小说中某种情节的作用。小说中马兰花流泪,是在情节的不同阶段,基于特定的情境、心理发生的,要结合选文具体内容,从所在的矛盾冲突、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等角度进行分析。第一次流泪是丈夫对马兰花的行为不理解,并做出了将菜篓子踢翻的过分举动时,马兰花面对丈夫的指责,内心虽满是委屈,但隐忍不发。第二次流泪是当丈夫不停地唠叨指责时“眼里含着泪”,这是对丈夫不通情达理的气愤不满。第三次流泪是看到麻婶女儿的来信时“满眼的泪水”,这泪水有对麻婶借钱记账的感慨,对麻婶去世的惋惜,对麻婶女儿知恩图报的感激,更有对丈夫思想行为转变的释然。‎ ‎【答案】 具体分析:①第一次是“眼泪在眼眶里打转转”,强忍泪水的背后,是受到丈夫指责后的委屈与隐忍;②第二次是“眼里含着泪”,含着泪水的背后,是对丈夫不明人情事理、斤斤计较的气愤与不满;③最后一次是“满眼的泪水”,满眼泪水的背后,是对麻婶去世的惋惜,对麻婶女儿知恩图报的感激,以及对丈夫终于不再唠叨埋怨的释然。‎ 说明效果:三次描写,层层递进,丰富了马兰花的人物形象,凸显了小说“人间自有真情在”的主题。‎ 技法2__掌握赏析艺术技巧题的答题规范 一、局部赏析题——赏析画线句子 ‎(2016·山东卷)阅读下面的文字(阅读文本见考点1技法2“天气晴朗,蓝天白云的……”),完成文后题目。‎ ‎1.分析画线②处的表现手法与表达效果。‎ 看见一个头发湿漉漉的女孩子正趴在吴秋明的怀里,左右摇晃,半个脸埋在她怀里,半个脸沐浴在阳光下。‎ ‎ ‎ ‎ ‎ ‎ ‎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小说的表达技巧的能力。画线句是一段描写,分析其表现手法就是指出运用了什么描写,分析表达效果就是指出通过这种描写手法,表现了怎样的情景和什么样的人物形象。“头发湿漉漉的”“趴”“摇晃”“埋”‎ 运用了细节描写,“半个脸埋在她怀里,半个脸沐浴在阳光下”运用了神态描写,展现了一幅志愿者和孤儿相拥的温馨画面。整个画面温馨而惬意,充满温情,令人感动,表现了孤儿对吴秋明的依恋,也展现出吴秋明对孩子的爱。‎ ‎【答案】 细节描写。用“趴”“摇晃”“埋”等动词,描写出一个充满母爱光辉的温馨而圣洁的画面,体现女孩子对吴秋明深深的依恋和吴秋明对孩子浓浓的爱意。‎ ‎(2013·山东卷)阅读下面的文字(阅读文本见考点2技法2《活着》),完成文后题目。‎ ‎2.分析文中画线的两个句子的表现手法与表达效果。‎ ‎(1)牵着它去水边吃草,就跟拉着个孩子似的。‎ ‎ ‎ ‎ ‎ ‎(2)两个福贵的脚上都沾满了泥,走去时都微微晃动着身体。‎ ‎ ‎ ‎ ‎ ‎ ‎ ‎【解析】 本题从表现手法和表达效果的角度考查对精彩语言表达艺术的品味。要点明表现手法,从表达内容和产生的效果两方面分析表达效果。(1)福贵牵着牛去水边吃草,“就跟拉着个孩子似的”,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福贵对老牛不同寻常的关爱。因为老牛成了他的亲人,是他孤独生活的一个寄托。(2)这一句是对老人和牛劳动场景中的细节描写,“脚上都沾满了泥”说明他们都曾在田地里劳动;“走去时都微微晃动着身体”的动作,表现出他们都很疲惫。‎ ‎【答案】 (1)运用比喻,将牛喻为自己的孩子,形象生动地体现了老人对亲人的渴望。‎ ‎(2)细节描写,通过“沾满了泥”“微微晃动”等细节,表现出老人与牛的老态和劳作之后的疲惫。‎ 精要点拨 小说局部艺术技巧赏析题最典型的是赏析画线句子题。它是以小说中某一处或几处语句为对象,以赏析艺术技巧为重点的综合性赏析题。这类题型在设置上有两个特点:‎ ‎①所选句子从内容上看分两类,一是小说中描写景物的句子,二是小说中描写人物的精彩语句。‎ ‎②题干中有“赏析”关键词,意思是以表达技巧为重点的综合性赏析活动。这里的表达技巧主要是描写艺术,重点是写人艺术。‎ 做这种题型,关键注意两方面:‎ ‎1.把握描写内容:要对这个片段文字细读、深读。要理清层次,抓住关键词语(尤其是动词、形容词),把握描写对象的特征。细读、深读不仅要反复读,更要动笔墨、动脑筋,以加深对内容的理解。‎ ‎2.掌握答题要求:语句赏析=判断艺术技巧+阐释具体内容+分析表达效果。‎ 首先,准确判断所用的艺术技巧。这一点同散文的语句赏析题不同,散文一般是从修辞手法切入,然后是表现手法,而小说则先从描写角度切入,然后是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判断句子所用的描写技巧,先要确定是景物描写还是人物描写,如果是人物描写,则要进一步判断它属哪一(几)小类,如肖像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侧面描写的判断须结合主体材料来判定。判断也讲求多角度切入(如描写技巧和修辞手法等综合判断)。‎ 在判断出艺术技巧后就要结合具体内容分析这种技巧是如何运用的,如是细节描写,则要说明细节描写指的是什么等。最后分析表达效果时,一般要扣住小说四要素——人物、环境、情节、主题作答。另外,从表达效果切入,可从两方面考虑:一是从表达者的“表达视角”考虑,分析“表达作用”;二是从阅读者方面考虑,看作者这样写可以对读者的阅读产生什么样的积极效果。这样全盘考虑,会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二、整体赏析题 ‎(2013·重庆卷)阅读下面的文字(阅读文本见考点1技法1《枪口下的人格》),完成文后题目。‎ ‎3.作者主要用了哪种艺术手法塑造贝尔蒂这一形象?请简要分析。‎ ‎ ‎ ‎ ‎ ‎【解析】 本题考查现代文阅读中修辞手法的运用及对塑造人物所起的作用。本文的主人公是贝尔蒂,为了表现贝尔蒂的高尚品质,‎ 作品选取了霍夫曼、迈尔以及其他的普通民众等形象来与贝尔蒂进行对比。‎ ‎【答案】 (1)对比。‎ ‎(2)①贝尔蒂与霍夫曼之间的对比,即霍夫曼的虚伪、卑劣与贝尔蒂的真诚、高尚相对比;②贝尔蒂与迈尔之间的对比,即迈尔对待俘虏时的冲动与贝尔蒂的理性相对比,迈尔在死亡面前的恐惧与贝尔蒂的视死如归相对比;‎ ‎③在霍夫曼狼一样的目光下,人们的惊慌失措与贝尔蒂的镇定自若相对比。‎ 精要点拨 这种题型在高考小说阅读考查中不常出现。主要题型是立足于整体赏析主要写人手法。答题要求同“赏析语句题”。‎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