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4.00 KB
  • 2021-06-03 发布

语文卷·2018届陕西省南郑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2017-04)

  • 14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南郑中学2018届高二年级第二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 ‎ 命题: 校对: ‎ ‎ 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卷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 1.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 ‎ 2.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 3.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第I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每小题3分)‎ ‎“国学”如何“新视野”‎ 陈平原 随着“国学热”的勃兴,其边界及内涵不断拓展,连我这样的门外汉,也都有机会凑热闹, 贡献几句大白话。以下五点——国学不是口号、国学并非学科、国学吸纳西学、国学兼及雅俗、国学活在当下——权当迟到的祝福与期许。‎ 国学是好东西,但不该是震天响的口号。因为,一旦成为口号,犹如漫天翻卷的大旗,必定旗下鱼龙混杂,招来很多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江湖骗子。当下中国,“国学大师”的头衔似乎比物理学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等要好听得多。可我对于后者基本信任,对于前者则敬畏之余,不无几分疑虑——主要是搞不清楚其研究对象、工作方式及努力方向,因而不好评价其得失成败。‎ 国学是大学问,但不该汲汲于晋升“一级学科”。几年前,若干出身经济学或自然科学的校长们联袂,振臂疾呼,希望国家将“国学”确定为一级学科,并授予专门学位。理由是,现有的文学、史学、哲学、数学、化学、物理学等分科方式,属于西方体制,无法容纳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这里不想正面立论,单说这“一级学科”与“博士学位”,同样也属于西方体制。除非恢复“六艺”、“四部”的分类方式,或干脆回到秀才、举人、进士的科举考试,否则很难摆脱这种“影响的焦虑”。应某大报之邀,我正想参与讨论,一听说是反对设“国学博士”的,主事者当即表示,这文章可以不写了。‎ 国学博大精深,但不该画地自牢。时至今日,我还是相信王国维的话:“学无新旧也,无中西也,无有用无用也。凡立此名者,均不学之徒,即学焉而未尝知学者也。”硬要将“国学”与“西学”做彻底切割,不说理论上不够圆融,实际效果也不佳。五四新文化运动期间,如何看待新旧与中外,有过很激烈的争论,而日后对中国文化研究及建设作出更大贡献的,是《新潮》诸子,而不是《国故》诸君。‎ 谈论国学,其视角有广狭之分,在“固守五经”与“兼及雅俗”之间,我倾向于后者。照理说,前者边界清晰,且渊源有自,容易做成“大学问”,只是因不接地气,很难茁壮成长。后者则“无往而不在”,兼及精神与物质、殿堂与市井、书斋与田野,更容易为广大民众接纳。说到底,热衷于谈“国学”的,更多动力来自政界、商界及大众媒体,而不是学院派。‎ 国学必须活在当下。世人所理解的国学,大都是“中国固有的或传统的学术文化”。而晚清以降的中国文化,因其接受了西学的洗礼,很容易被剔除出去。这也是很多大学的国学院在确定研究对象时,将边界划到辛亥革命的缘故。这么一束,国学也就成了“博物馆文化”——很优雅,也很美丽,但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这是我最担心的。如何让中国文化重新“血脉贯通”,是每一个关心国学命运的读书人都必须认真考虑的。‎ 在这个意义上,“国学”确实需要有“新视野”。‎ ‎(选自《文汇报》2015年9月30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国学一旦成为口号,就会被一些江湖骗子利用,他们在没有搞清楚其研究对象、工作方式及努力方向之前,我们不好评价其得失成败。‎ B谈论国学,其视角有广狭之分,“兼及雅俗”因接地气而“无往而不在”,那些热衷于谈“国学”的,其实并不能得到学院派的支持。‎ C.国学博大精深,不能画地自牢,如果硬将“国学”与“西学”做彻底切割,不仅理论上不够圆融,就连实际效果也不佳。‎ D.国学是大学问,其内容极为丰富,很优雅,也很美丽,可是它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成为了一种“博物馆文化”。‎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我国应该恢复“六艺”“四部”的分类方式,或干脆回到秀才、举人、进士的科举考试,否则很难摆脱那种“影响的焦虑”。‎ B.当下中国,“国学大师”的头衔似乎比物理学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等要好听得多,“我”对于“国学大师”的头衔则敬畏之余,不无几分疑虑。‎ C.五四新文化运动期间,如何看待新旧与中外,有过很激烈的争论,而日后对中国文化研究及建设作出更大贡献的,是《新潮》诸子。‎ D.在“固守五经”与“兼及雅俗”之间,后者则“无往而不在”,兼及精神与物质、殿堂与市井、书斋与田野,更容易为广大民众接纳。‎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因搞不清楚当下中国的“国学大师”的研究对象、工作方式及努力方向,因而不好评价国学的得失成败。‎ B.世人说起国学都认为是“中国固有的或传统的学术文化”,而对晚清以降的中国文化,则很容易被剔除出去。‎ C.几年前,若干出身经济学或自然科学的校长们联袂疾呼,希望国家将“国学”确定为一级学科,作者对此不赞同。‎ D.“国学”需要有“新视野”,每一个关心国学命运的读书人都必须认真考虑如何让中国文化重新“血脉贯通”。‎ ‎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19分)‎ ‎ 孙德昭,盐州五原人也。其父惟最,有材略。黄巢陷长安,惟最率其乡里 ‎ 子弟,得义兵千人,南攻巢于咸阳,兴平州将壮其所为,益以州兵二千。与破贼 ‎ 功,拜右金吾卫大将军。朱玫乱京师,僖宗幸兴元,惟最率兵击贼。累迁部州节 ‎ 度使,留京师宿卫。鄜州将吏诣阙请惟最之镇京师民数万与神策军复遮留不得行 改荆南节度使在京制置分判神策军号“扈驾都”。是时,京师乱,民皆赖以为保。‎ 德昭以父任为神策军指挥使。光化三年,刘季述废昭宗,幽之东宫。宰相 崔胤谋反正①,阴使人求义士可共成事者,德昭乃与孙承诲、董从实应胤,胤裂 衣襟为书以盟。天复元年正月朔,未旦,季述将朝,德昭侠甲士道旁,邀其舆斩 之,承诲等分索余党皆尽。昭宗闻外喧哗,大恐。德昭驰至,扣门曰:“季述诛 矣,皇帝当反正!”何皇后呼曰:“汝可进逆首!”德昭掷其首入。已而承诲等 悉取余党首以献,昭宗信之。德昭破锁出昭宗,御丹凤楼反正,以功拜静海军 节度使,赐姓李,号“扶倾济难忠烈功臣”,与承诲等皆拜节度使、同中书门下 平章事,图形凌烟阁,俱留京师,号“三使相”,恩宠无比。‎ ‎ 是时,崔胤方欲诛唐宦官,外交梁以为恃,而宦官亦倚李茂贞为捍蔽,梁、‎ ‎ 岐交争。冬十月,宦者韩全诲劫昭宗幸凤翔,承诲、从实皆从,而德昭独与梁,乃 率兵卫胤及百官保东街,趣梁兵以西,梁太祖颇德其附己,以龙凤剑、斗鸡纱遗之。‎ 太祖至华州,德昭以军礼迎谒道旁。太祖至京师,表同州留后,将行,京师民复 请留,遂为两街制置使。梁兵围凤翔,德昭以其兵八千属太祖,太祖益德之,使 先之洛阳,赐甲第一区。昭宗东迁,拜左威卫上将军,以疾免。太祖即位,以乌 银带、袍、笏、名马赐之。疾少间,以为左卫大将军。末帝立,拜左金吾大将军 以卒。承诲、从实至凤翔,与宦者俱见杀。‎ ‎ (节选自《新五代史杂传第三十一》)‎ ‎ 【注】①反正:复归正道,此指帝王复位。‎ ‎1 4.下列对文中画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 A、鄜州将吏诣阙/请惟最之镇京师/民数万与神策军复遮留不得/行改荆南 ‎ 节度使/在京制置/分判神策军/号“扈驾都”‎ ‎ B、鄜州将吏诣阙/请惟最之镇/京师民数万与神策军复遮留不得行/改荆南 ‎ 节度使/在京制置/分判神策军/号“扈驾都”‎ ‎ C、鄜州将吏诣阙/请惟最之镇/京师民数万与神策军复遮留不得行/改荆南 ‎ 节度使/在京制置分判/神策军号“扈驾都”‎ ‎ D、鄜州将吏诣阙请惟最/之镇京师民数万与神策军/复遮留不得行/改荆南 ‎ 节度使/在京制置分判/神策军号“扈驾都”‎ ‎1 5 .下列对文中加横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宿卫,就是在宫禁中值宿,保卫、护卫皇帝;宿卫军,是中国古代禁卫军 ‎ 的一种,为帝王的亲军,负责警卫京畿与王官。‎ ‎ B.朔,又称新月,指每月农历初一,此时地面观测者看不到月面任何明亮的 ‎ 部分。望,指农历每月十五日,是从初一到月底之间的所有月相的最大者。既望,‎ ‎ 一般在月末,这时月相已经残缺,光线较暗了。‎ ‎ C.在古代,封建君主对妻妾的宠爱叫“幸”,比如“宠幸”“临幸”“妇女 ‎ 无所幸”;君主驾临某地,也叫“幸”,如本文中的“幸兴元”“幸凤翔”,后来 ‎ 也泛指皇族亲临。‎ ‎ D.古代大臣上朝拿着的手板,用玉、象牙或竹片制成,上面可以记事,比如 ‎ 朝笏、象笏等。古时候文武大臣朝见君王时,双手执笏以记录君命或旨意,亦可 ‎ 以将要对君王上奏的话记在笏板上,以防止遗忘。‎ ‎1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孙德昭为人刚毅正直。在昭宗被刘季述废掉并幽禁起来后,孙德昭为了 ‎ 大义,接受了崔胤的意见,参与了实施解救昭宗的计划。‎ ‎ B.孙德昭强悍勇武。在截杀刘季述的时候,孙德昭带领士兵埋伏在刘季述上朝 ‎ 的路上,拦击他的马车并杀了他;后来孙德昭又骑马冲到昭宗处,请昭亲出来复位。‎ ‎ C.孙德昭父子都深受百姓爱戴。当年惟最曾因京师百姓的挽留,终未能到地方 ‎ 去赴任;后来孙德昭将要去同州赴任时,也因被百姓挽留而未能成行。且父子俩 ‎ 都因此被任命为两街制置使。‎ ‎ D.孙德昭甚得恩宠,且得善终。他不仅因解救昭宗有功,被绘制了图像挂在 ‎ 凌烟阁,享受无上荣宠,而且又因他当初结交梁太祖,从而得到梁朝两任国君的重用,‎ ‎ 最后死在任上,得以善终。‎ ‎1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 (1)阴使人求义士可共成事者,德昭乃与孙承诲、董从实应胤,胤裂衣襟为书以盟。‎ ‎ (2)而德昭独与梁,乃率兵卫胤及百官保东街,趣梁兵以西,梁太祖颇德其附己。‎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唐多令 惜别 ‎ ‎ (吴文英)①‎ 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雨也飕飕。都道晚凉天气好;有明月,怕登楼。‎ 年事梦中休,花空烟水流。燕辞归、客尚淹留。垂柳不萦裙带住,漫②长是、系行舟。‎ ‎ (注)①吴文英,号梦窗,唐代诗人。一生未第,游幕终身,晚年困踬以死。‎ ‎ ②漫:空,徒劳。 ‎ 8. ‎“燕辞归、客尚淹留”这一句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请具体分析.(5分)‎ ‎ 9.结合全诗,请简要概括诗人的“愁”是由哪些原因造成的?(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 (1)《蜀相》中将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和叹惋之情跟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 熔铸成的千古名句是 ________,________。‎ ‎ (2)李白《蜀道难》中,引用了一个惊心动魄的典故写蜀道的开通,运用这个典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 ‎ (3)在《赤壁赋》苏轼饮酒甚酣,扣弦而歌,借用“美人”来抒发自己对朝廷政事依然关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乙 选考题 请从11、12两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并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所选题目对应的题号右侧方框涂黑,按所涂题号进行评分;多涂、多答,按所涂的首题进行评分;不涂,按本选考题的首题进行评分。 ‎ ‎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 ‎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 ‎ 蔡元培:从翰林学士到革命志士 ‎ 范福潮 ‎ 蔡元培字鹤卿,号孑民,同治六年十二月十七日(公历1868年1月11日)出生于绍兴府山阴县。15岁中秀才,1892年入京补行殿试,授翰林院庶吉士,因其“年少通经,文极古藻”,颇受本科正考官翁同龢赏识。甲午四月,应散馆试,由庶吉士补翰林院编修;六月,中日战争爆发,与文廷式、徐世昌、张謇等奏请密联英德,抵御日本。‎ ‎ 甲午一役,洋务派官僚企图从军事、技术上追求富国强兵的梦想彻底破灭,这给了欲从政治改革入手保国强国的维新派一试身手的机会。康、梁发动的“戊戌变法”,得到了光绪帝和一些汉族官僚的支持。身处变法运动中心的蔡元培,一直在冷静观察形势,他在感情上认同维新派的某些主张,但在行动上却不屑与康、梁为伍。当时,康、梁是政治红人,投拜者接踵而至,而他在其“炙手可热之时,耻相依附,不往交纳”。杨锐等受宠权臣也曾极力拉拢,蔡公不为所动。‎ ‎ 后来,罗家伦就此事询问情由,他从容言道:“我认为中国这样大,积弊这样深,不在根本上从培养人才着手,他们要想靠下几道上谕,来从事改革,把这全部腐败的局面转变过来,是不可能的。”‎ ‎ 这时,蔡公的思想已在悄然发生变化,他不像某些翰林学士钻营投机,奔竞仕途,而是广泛阅读西方新书,认真思考救国之道。他与友人合作,开设一所东文学社,学读日文书,并练习翻译。他不仅大量阅读《电学源流》《光学量子力学图说》等自然科学著作,还读了很多诸如《环游地球引录》《日本史略》《日本新政考》等介绍外国地理、历史、政治方面的书籍。“都无做官意,惟有读书声”,他写了这副对联,挂在书斋自勉。‎ ‎ 1898年9月,蔡公出京返籍,徐树兰聘他担任绍兴中西学堂监督(校长)。中西学堂是徐氏用公款开办的一所新式学校,既有旧学,又有外语和自然科学,外语课原来设有英、法文,蔡公到校后增设了日文。民国时期的北大校长蒋梦麟、北大地质学教授王烈当时都是第一斋学生。1900年正月下旬,徐氏派人把《申报》刊登的上谕送给蔡公,嘱他“自当以名教纲常为己任,以端学术而正人心”‎ ‎,但他不愿以名教纲常毒害学生,复书辞职。此后,蔡公去临安县为绍兴侨农办小学校,又去杭州商议改某书院为师范学校,不辞辛苦,奔走于教育救国之道。‎ ‎ 1901年七月,蔡公应上海澄衷学堂总理(即校长)刘葆良之请代为总理,一月后,刘又介绍他去南洋公学任特班总教习。特班学生皆为通古文辞者,非请翰林授课,难以压堂,故聘蔡公为总教习。蔡公对待学生,宽严有度,学生中最为蔡公赏识者有邵力子、胡仁源、谢无量、李叔同、黄炎培等,后来皆为民国政学界名人。1901年冬,南洋公学中院五班学生因反对当局专制而全体退学,蔡公将退学的学生组织起来,募款设校,沿女校之名,曰爱国学社,请吴稚晖、章太炎为教员。不久,章士钊带南京陆师学堂十余名退学生亦来学社,蔡公请章向学生教授兵操,他亦剪发,穿短衣,与学生同在操场训练。“留日学生因东三省俄兵不退,发起成立军国民教育会,于是爱国学社亦组织义勇队以应之,是时,爱国学社几为国内惟一之革命机关矣。”‎ ‎ 当时,革命已是学界对政治形势的重要认识,1903年邹容《革命军》中即有“杀尽胡人”之说,但蔡公在《释“排满”》一文中认为满人入关260年,无论其血统、其风俗、其文化,早已被汉人同化,“由是而言,则又乌有所谓‘满洲人’者哉!”是故,他不赞同。时至清末,多数汉人已无种族之见,所谓排满,实为反专制反暴政也,只因清廷是专制与暴政的代表;由是而知,“事之有利于满人者,虽善亦恶;而事之有害于满人者,虽凶亦吉”,他继而认为,“各省官吏勒索赔款,公行贿赂,以为彼政府敛怨于平民者,皆足以动摇满洲人之基本,而为多数汉族之功臣!如张百熙之流,实心举行新政者,宜斥为助桀之民贼而诛之!”政府腐败有利于唤起民众,新政改革不利于鼓吹革命,蔡公此论实为日后《民报》诸君攻击梁启超君主立宪定了调子,同盟会纲领中,“驱逐鞑虏”实是幌子,“建立共和”才是真意。‎ ‎ “自三十六岁以后,我已决定参加革命工作。觉得革命止有两途:一是暴动,一是暗杀。在爱国学社中竭力助成军事训练,算是种下暴动的种子。又以暗杀于女子更为相宜,于爱国女校,预备下暗杀的种子。”(蔡元培《我在教育界的经验》)《苏报》案后,国内的革命运动已经公开化,蔡公亦开始加紧实行他的革命手段,此后一年间,蔡公以爱国学社为机关,以来自东京的军国民教育会成员何海樵、杨笃生、吴樾为骨干,组织暗杀团,拟定的第一个暗杀对象竟是慈禧太后!‎ ‎ 鉴于形势的发展,为配合孙、黄领导的国内外革命组织的活动,蔡公认为有必要在江浙成立一个革命组织,他与陶成章、徐锡麟及狱中的章太炎商议改组暗杀团,重订章程,建立了一个新的组织“光复会”,他被推举为会长。此时的蔡公,已与孙、黄并列,成为当时三大革命团体的首领之一。‎ ‎ (内容有删节)‎ 相关链接:‎ ‎①蔡元培作为清末翰林走向革命,其革命活动几乎均以教育机构为据点,革命手段偏重于搞暗杀。然而,暗杀活动连遭失败,蔡元培对此感到茫然:“在上海所图皆不成,意颇倦。”‎ ‎ (摘自单滨新《辛亥革命前后的蔡元培》)‎ ‎②“九·一八”事变后,蔡元培主张抗日,拥护国共合作。1940年蔡公去世,周恩来送挽联:“从排满到抗日战争,先生之志在民族革命;从五四到人权同盟,先生之行在民主自由。”‎ ‎ (摘自百度百科)‎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甲午战败后,面对杨锐等维新派权臣的拉拢,时任翰林院编修的蔡元培开始思考政治局势,最终决定不与康、梁为伍。‎ ‎ B.在广泛阅读了国外自然、地理、历史、政治等方面的书籍之后,蔡元培的思想在悄然发生变化,产生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 C.文本通过记叙清末翰林学士蔡元培走上革命道路的历程,反映了晚清政府腐败没落,最终将其阵营内的部分知识分子驱赶至“反专制必闹革命”的阵营的社会现实。‎ ‎ D.在“排满”的问题上,蔡元培不赞同邹容“杀尽胡人”的观点,他指出汉族官员也有“勒索”“贿赂”之败类,因此认为凡是“敛怨于平民”的人都是“民贼”。‎ ‎ E.蔡元培组织南洋公学退学的学生成立“爱国学社”,他不仅注重学生的文化教育,聘请吴稚晖、章太炎为教员;而且还注重学生的军事素质,他请章士钊向学生教授兵操。‎ ‎(2)蔡元培本是晚清政府的翰林学士,为什么走上与清政府对立的革命道路?请结合材料陈述原因。(6分)‎ ‎(3)蔡元培为当代青年熟知的身份是北大校长和教育家,而材料聚焦蔡元培的政治革命经历。请结合材料,梳理一下其中有哪些内容与蔡元培日后教育家身份一以贯之。(6分)‎ ‎(4)材料叙述了蔡元培的诸多政治思想和革命行动,请结合材料分条陈述。并针对其中某一点谈谈你的看法。(8分)‎ 四、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题。(25分)‎ 高 手 吴宏庆 帅子跟着大师学了几年后,自己也成了鉴定古玩的高手。帅子出师后,大师要留他下来做帮手,帅子心不在此,婉言谢绝了。‎ ‎  帅子的家乡是个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古县。几百年前,这里商贾云集,府宅遍地,现在败落了,但那些文物却是不会消失的。‎ ‎  就有人来找他鉴定古玩。来人自报姓名,叫李土方。此人矮壮结实,十指粗糙,肤色黝黑,农民打扮。帅子知道,这种人手中往往有好货。‎ ‎  李土方小心翼翼地从怀里掏出一个纸包来,恭恭敬敬地交给帅子。帅子打开,里面是只青铜酒杯。帅子没看两眼,就顺手扔在桌子上。李土方心痛地拿起来,埋怨地说:“我说你干吗用这么大的力?”   帅子冷笑道:“什么玩意儿!民间仿造的,十块钱一个!”   李土方愣了愣,不甘心地又掏出一个纸包来。这次是块玉佩,帅子眼就亮了,连连细看,口中赞道:“好东西!好东西!”李土方见他这样,欢喜地问:“值多少钱?”帅子轻轻地把玉佩放下,说:“这是汉代的蓝田玉。上面的八条龙栩栩如生,堪称绝品。如果我没猜错的话,这应该是汉代哪位王公的爱物。”   李土方呼吸也急促起来:“卖给你怎么样?”   帅子摇头:“买不起。这是无价之宝!”   “我等钱急用,亏一点卖给你?”   “亏一点也买不起。我劝你还是把它收好了,不到万不得已千万别卖它。”   李土方感激地说:“其实我并不知道这东西的价值,如果你蒙我,随便给两个我也会卖给你的。可是你既然说出这样的话,就证明你心肠好,值得信赖。我还有几件东西,过几天拿来请你鉴定一下。”   有朋友知道了此事,说帅子是在放长线钓大鱼。帅子不置可否,神秘地笑了。   几天后,李土方又来了。他一进门,就神神秘秘地将门窗关上。帅子知道他等待的东西要出现了。   李土方哆哆嗦嗦地从包里掏出个东西来,帅子一看,脑袋嗡一声响开了,我的老天爷,竟是玉玺!   帅子的手不可抑制地哆嗦起来,接过。玉玺高二十公分,长宽各十五公分。印面阴文刻着“广德王国,永享天恩”‎ 八个字。帅子定了定心,幸好不是失踪已久的传国玉玺,否则心脏怕受不了这么大的刺激。玉玺的把手是一条独角龙,形态怪异,造型古朴,隐约可见帝王之气。   一千三百年前,这一带曾出现过一个少数民族国家,史称“广德王国”,三代而亡。广德国的图腾就是独角龙。这个玉玺就是广德国的玉玺。这可是一件真正的宝贝,帅子也难以鉴定它真正的价值。   “还有什么东西?”   李土方又掏出一件东西,是个小小的金鼎,看到它,帅子证实了自己的猜测,李土方一定是找到了广德国王的葬地。金鼎上刻着“夏王三年”,也就是这年广德亡国的。“这玩意儿你想怎么卖?”帅子眼盯着金鼎问。   “那这个呢?”李土方指着玉玺问。   “不管那个,我是问这个!”    “这个嘛,我用秤称了称,有一斤二两重,十万元怎么样?”   帅子笑了:“这是包金而不是赤金,哪有用秤称的道理?最多两万元!”   李土方颇难为情地笑了,一跺脚:“好,两万就两万吧!这个呢?”他又指着玉玺。   帅子不回答,从屋里拿出两万元,就要送客。   “别别!有话好说,价钱可以商量嘛,你说清楚,这玉玺到底值多少钱?”   帅子重新坐下来,吸了根烟说:“这玩意真是个古董,不用我说,你也知道。但古董就一定值钱吗?我看未必。实话对你说,这玉质不算太好。你看,上面还有瑕垢疵洼的。”帅子又对李土方说了一大通专业术语。李土方听得头都大了。最后帅子伸出手掌晃了晃:“你要出这个价,我就收下了,否则,另请高明!”   “五十万?”   “五万!”   李土方犹豫起来,半天才说:“你是个公道人,不会太骗我。这样吧,二十万!如果你不答应,我只好走了。”   帅子就用二十万买回了玉玺。第二天,他就带着玉玺赶了几千里路到了大师那里。大师用放大镜足足端详了半个小时,最后开口说:“这东西你用多少钱弄来的?”   “三十万。”帅子撒了个谎。他想卖给大师。大师完全有能力吃下。   “好眼力!”大师拍着他的肩膀说,“你准备卖多少?”   “您是我的恩人,您看着给!”   大师伸出一个巴掌晃了晃。   “五十万?”大师笑了:“五千元。我说的是这假玉玺的手艺,而这玉玺本身大约也就两百元左右。”   “什么?”帅子跳了起来。   大师将他按下,说:“鉴定古玩必先要懂赝品。你跟我学了几年,只学会了怎样鉴定真品,而没有学会怎样鉴别赝品。当初我要你留下来,为的就是要教你这一招,只是你太急于自立门户了,学艺不精,吃亏上当是迟早的事。”大师又拿起“玉玺”,感慨地摇摇头,“玉是老玉,字是新刻的。这造赝人真是高手,想不到现在还有这样的高手!连我也几乎被骗了!”   李土方,高手?帅子瘫倒在地。‎ ‎(1)下列对小说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A.小说的题目很有特点,一语双关。“高手”既指小说中的帅子,又指李士方,而前者在后者面前相形见绌,自愧不如。‎ B.小说中“李士方哆哆嗦嗦地从包里掏出个东西来”,这里的“哆哆嗦嗦”运用了细节描写,细致地刻画出李士方当时紧张的心理。‎ C.帅子故意不买李士方的玉佩,是他用的一计。他是想让李士方拿出更好的宝物,而这也正中李士方的下怀。‎ D.小说在刻画人物形象时,全部运用了正面描写的方法,通过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 E.这篇小说情节曲折生动,引人入胜,通过一个生动的故事表现了比较深刻的意蕴,让人读后有所感悟。‎ ‎(2)小说第一段内容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3)小说中的李土方是怎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6分)‎ ‎(4)有人认为,小说的最后三段可以删去,表达效果更好,你认为如何?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 第Ⅱ卷 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组是(3分)( )‎ ‎ ①为吸引眼球,自媒体故弄玄虚、断章取义甚至歪曲事实的现象时有发生,而与民众生活生死攸关的食品安全领域,常常成为某些缺少操守者制造恐慌的重灾区。‎ ‎ ②上周六败走抚顺之后,甲A赛程刚好过半,鲁能泰山队战绩差强人意,年初制定的冲三甲,争第一的目标眼看着已成镜中花水中月。‎ ‎ ③泰军队同时和中、美、日都有甚多交流,因此很多国人以为中国在泰国军内也有影响力,这其实不过是一种一厢情愿的看法。‎ ‎ ④他似乎天生就是吃作家这行饭,提起笔来文不加点,轻而易举,真是教人佩服!‎ ‎ ⑤市场上产品质量良莠不齐,由于价格低,辨别难度高,消费者尤其是网购消费者,很容易买到假冒伪劣产品。‎ ‎ ⑥艺术品是宇宙的精华,也是世界的缩影,是自然界的产物,也是自然界具体而微的表现。‎ ‎ A.①②③ B.②④⑤ C.③④⑥ D.④⑤⑥‎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 ‎ A.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加快访问美国珍珠港的计划进程时,正是日美两国政府在11月17日安倍与下任总统特朗普的会谈进行调整之际。‎ ‎ B.能否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对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支撑经济中高速增长,具有重要意义。‎ ‎ C.在停牌74天之后,华谊兄弟(代码:300027. SZ)最终发布了一则令人意想不到的公告结果:终止收购英雄互娱(代码:430127. OC)。‎ ‎ D.按照党的十八大关于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审计署坚持在审计工作中以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积极服务绿色发展理念为思路。‎ ‎15.下列语段横线处依次填入的关联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 当今社会已由农业文明步人工商文明,文化在不同的历史阶段 必然有所发展、变化,____正如孔子所说,“礼” 有相“因”继承, 有“损益”发展。在笔者看来,中国传统耕读文化中的孝悌为本、崇尚道德、克勤克俭、人与天调、自强不息、协和万邦等内涵,是当今时代仍有现实价值的文化之“常道”。‎ ‎ A.虽然 就 然而 既 又 ‎ B.既然 也 可是 不仅 而且 ‎ C.虽然 也 但是 既 又 ‎ D.既然 就 可是 不仅 而且 ‎1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5分)‎ ‎ 收藏本就不分大小贵贱, 。金石、玉器、书画可以入藏,算盘、徽章、票据也可入藏,藏品体现的社会变迁、时代发展乃至人间悲欢本身就是一个宝藏。反观当今的大众收藏, 。似乎越昂贵的收藏越有品位,越贵重的藏品越有价值,动辄千万甚至上亿元的藏品赚足了众人的眼球。很多人也就跟随潮流,收藏起文玩字画、金银重器,追逐利益逐渐成了一些人收藏的根本目的。不可否认, ,但一味为了升值而进行的收藏,难免急功近利,反而容易打眼。‎ ‎17、下面为近几年来我国国民不同阅读方式的调查统计表,阅读后请按要求答题。(6分)‎ ‎ 阅读方式 年份 ‎ 网上在线阅读 ‎ 手机在线阅读 ‎ 电子书阅读 ‎ 纸质图书阅读 ‎2011年 ‎30.1%‎ ‎29.0%‎ ‎3.9%‎ ‎37.0%‎ ‎2012年 ‎31.4%‎ ‎31.8%‎ ‎4.0%‎ ‎32.8%‎ ‎2013年 ‎32.9%‎ ‎33.6%‎ ‎4.1%‎ ‎29.4‎ ‎2014年 ‎34.6%‎ ‎36.1%‎ ‎4.2%‎ ‎27.1%‎ ‎(1)请概括出我国国民阅读方式的变化趋势。(3分)‎ ‎ (2)这一变化趋势说明什么?(3分)‎ 六、写作(6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 某高中举行“微时代的利与弊”辩论会。‎ 正方:微时代滚滚而来,微博、微信在我们生活中已不可或缺。寥寥数十字或短短1分钟,便可以传递信息、交流感情,也可表明观点、启迪思想。微,让表达门槛变低;人人都可走上前台、展示自我、分享生活,很多平凡的人生在微时代焕发出别样的光彩。‎ 反方:微时代繁荣背后,便是隐忧。网络上擅长“微新闻”的标题党,每每断章取义;沉迷“微媒体”的低头族,看的不是知识而是花边新闻……往往缺乏整体思考,懒于深刻认识。当只言片语的吐槽变成众生喧哗的狂欢,价值观被“微”成肤浅化!‎ 对于微时代的利与弊,你怎么看?写一篇文章。要求结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完成写作任务。‎ 南郑中学2018届高二年级第二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答题卷 ‎1‎ ‎2‎ ‎3‎ ‎4‎ ‎5‎ ‎6‎ ‎13‎ ‎14‎ ‎15‎ ‎7.将文言文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 (1)阴使人求义士可共成事者,德昭乃与孙承诲、董从实应胤,胤裂衣襟为书以盟。‎ 译文: ‎ ‎ ‎ ‎ (2)而德昭独与梁,乃率兵卫胤及百官保东街,趣梁兵以西,梁太祖颇德其附己。‎ 译文: ‎ ‎ ‎ ‎8. ‎ ‎ ‎ ‎ (5分) ‎ ‎9. ‎ ‎ ‎ ‎ ‎ ‎ (6分) ‎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每空1分,共6分)‎ ‎(1) ,               。‎ ‎(2) , 。‎ ‎(3) , 。 ‎ 选作题:(在选作题后打“∨”) 三、 □ 四、□ (25分)‎ ‎(1)( ) ( )(5分)‎ ‎(2) ‎ ‎ ‎ ‎ ‎ ‎ ‎ ‎ (6分) ‎ ‎(3) ‎ ‎ ‎ ‎ ‎ ‎ (6分) ‎ ‎(4) ‎ ‎ ‎ ‎ ‎ ‎ ‎ ‎ ‎ ‎ (8分) ‎ ‎16.① ‎ ‎ ② ‎ ‎ ③ (5分)‎ ‎17.(1) ‎ ‎(2) (6分)‎ 南郑中学2018届高二年级第二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试卷答案 ‎1.D【解析】题干说:“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成为了一种博物馆文化”错,原文只是说很多大学的做法容易使国学变成“博物馆文化”,只是假设,而非已然;且只是“很多”,而非“所有”。(3分)‎ ‎2.A【解析】“我国应该恢复”,原文是“除非恢复”。(3分)‎ ‎3.B【解析】“都认为是”错,原文是说“大都是”。(3分)‎ ‎4、B 5、B(既望是农历十六日,表示满月后一天。) 6、C(孙惟最是留在京师处理事务,孙德昭才被任命为两街制置使。) 7、 (1)(宰相崔胤)暗中派人寻求可以共同成就事业的义士,孙德昭于是和孙承诲、 董从实响应崔胤,崔胤撕下衣襟写信来订立盟约。{“阴使人求义士可共成事者”(定语后置)“阴”(暗中) 、“为书”(写信)、“盟”(结盟)}‎ ‎(2)而孙德昭单独结交梁,于是率兵护卫崔胤以及百官保卫东街,催促梁兵西进,梁太祖颇为感激他亲附自己。{ “与”(亲附、结交)、“趣”(通“促”,催促)、“德 ”(动词,感激)}‎ 参考译文:‎ 孙德昭是盐州五原人。他的父亲孙惟最,具有雄才大略。黄巢攻陷长安时,孙惟最率领乡里的子弟,得到义兵一千人,向南攻黄巢于咸阳,兴平州将认为他的行为很雄壮,把州兵两千人增派给他。因为他参与破贼有功劳 ,拜为右金吾卫大将军。朱玫在京师作乱,唐僖宗到兴元,孙惟最率兵攻击贼军。累官升任墉州节度使,留在京师担任护卫。鄜州将吏到京城请求孙惟最到镇赴任,京师百姓几万人和神策军又拦路挽留他,不能出行,改为荆南节度使,在京师处理事务,分管神策军,号称“扈驾都”。这时京师动乱,百姓都靠他作为保障。‎ 孙德昭因父亲恩荫被任为神策军指挥使。光化三年,刘季述废黜唐昭宗,把他幽禁在东宫,宰相崔胤谋划恢复昭宗帝位,暗中派人寻求可以共同成就事业的义士,孙德昭于是和孙承诲、董从实响应崔胤,崔胤撕下衣襟来书写盟约。天复元年正月初一,还没有天亮,刘季述将要上朝,孙德昭茌路旁埋伏甲兵,拦击他的车马把他杀掉,孙承诲等人分别搜索他的全部余党。唐昭宗听见外面喧哗,非常恐惧。‎ 孙德昭驰马赶到,敲门说:“刘季述被杀了,皇帝应当复位!”何皇后呼唤 道:“你可进献逆贼的头来!”孙德昭把刘季述的头扔进去。不久孙承诲等人都取来刘季述余党的人头进献,唐昭宗相信了他们。孙德昭打破门锁救出唐昭宗,登上丹凤楼复位,因功拜为静海军节度使,赐姓李,号称“扶倾济难忠烈功臣”,和孙承诲等人都拜为节度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在凌烟阁悬挂画像,都留在京师,号称“三使相”,受到皇帝恩宠,无人能比。‎ 这时,崔胤正打算诛杀唐的宦官,在外和梁交结作为依靠,而宦官也倚仗李茂贞作保护,梁、岐两方交相争斗。冬十月,宦官韩全诲劫持唐昭宗到凤翔,孙承诲、董从实都随行,而孙德昭独亲附梁,于是率兵护卫崔胤以及百官保卫东街,催促梁兵西进,梁太祖颇为感激他亲附自己,拿龙凤剑、斗鸡纱送给他。梁太祖到华州,孙德昭以军礼在路旁谒见。梁太祖到京师,表奏孙德昭为同州留后,将要出行,京师百姓又请求把他留下,于是任为两街制置使。梁兵包围凤翔,孙德昭把他的士兵八千人归属梁太祖,梁太祖更加感激他,让他先到洛阳,赐给一处上等住宅。唐昭宗东迁,拜为左威卫上将军,因病免职。梁太祖登位,用乌银带、官袍、笏板、名马赏赐他。病稍痊愈,任命为左卫大将军。梁末帝登位,拜为左金吾大将军而死。孙承诲、董从实到凤翔,和宦官们一起都被杀死。‎ ‎8.反衬。(2分)以秋深燕归与自身仍在外飘泊作对比,(2分)反衬出诗人客居他乡不得归的无奈、伤感之情。(1分) ‎ 解析:解答这类题先明确手法,结合诗句进行分析。“燕辞归、客尚淹留”,通过写秋深燕归,来与写自身,这是一种反衬。 ‎ ‎9.秋景凄清;离人相别;功业无望;羁旅漂泊。(答出3点即可) ‎ 解析:理解诗歌大意,上阕写凄清的秋景,下阕写离人相别;功业无望;羁旅漂泊。 ‎ ‎【诗歌鉴赏】吴文英的这首《唐多令》写的是羁旅怀人。全词字句不事雕琢,自然浑成,在吴词中为别调。 ‎ ‎ “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雨也飕飕。都道晚凉天气好;有明月,怕登楼。年事梦中休,花空烟水流。”“燕辞归、客尚淹留”为第一段,起笔写羁旅秋思,酿足了愁情,目的是为写别情蓄势。前二句先点“愁”字,语带双关。从词情看,这是说造成这些愁情的,是离人悲秋的缘故,秋思是平常的,说离人秋思方可称愁,单就这点说命意便有出奇制胜之处。从字面看,“愁”字是由“秋心”二字拼合而成,所以此二字又近于字谜游戏。这种手法,古代歌谣中经常可见,王士禛谓此二句为“《子夜》变体”,具“滑稽之隽”(《花草蒙拾》),是道著语。此词以“秋心”合成“愁”字,是离合体,皆入谜格,故是“变体”。此处似乎是信手拈来,涉笔成趣,毫无造作之嫌,且紧扣主题秋思离愁,实不该以“油腔滑调”(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二)目之。‎ ‎“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两句一问一答,开篇即出以唱叹,而且凿空道来,实可称倒折之笔。下句“纵芭蕉不雨也飕飕”是说,虽然没有下雨,但芭蕉也会因飕飕秋风,发出凄凉的声响。这分明想告诉读者,先时有过雨来。而起首愁生何处的问题,正由此处蕉雨惹起。所以前二句即由此倒折出来,平添千回百折之感。秋雨初停,天凉如水,明月东升,正是登楼纳凉赏月的好时候。“都道晚凉天气好”,可谓人云亦云,而“有明月,怕登楼”,才是客子真实独特的心理写照。“月是故乡明”,望月是难免会触动乡思离愁的。这三句没有直说愁,却通过客子心口不一的描写把它充分地表现了。‎ 秋属岁未,颇容易使人联想到晚岁。过片就叹息年光过尽,往事如梦。“花空烟水流”是比喻青春岁月的流逝,又是赋写秋景,兼有二义之妙。由此可见客子是长期飘泊在外,老大未回之人。看到燕子辞巢而去,心生无限感慨。“燕辞归”与“客尚淹留”,两相对照,自可见人不如候鸟。以上蕉雨、明月、落花、流水、去燕??虽无非秋景,而又不是一般的秋景,于中无往而非客愁,这也就是“离人心上秋”的具体形象化了。‎ 10、 ‎(1)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 (2))地崩山摧壮士死 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 (3)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11.(1)CE(答E给3分,答C给2分,答B给1分,答A、D不给分。A项“开始”一词不当,1894年6月蔡元培就上书联合英德抵御日本。B项“读书”与“思想转变”的顺序不当,且“师夷长技以制夷”是洋务派主张,不宜概括蔡元培的相关思想。D项“认为凡是‘敛怨于平民’的人都是‘民贼’”不正确,原文“政府腐败有利于唤起民众,新政改革不利于鼓吹革命”,是将改革政治者称为“民贼”。)‎ ‎ (2)①蔡元培早有爱国思想和政治意识,做翰林学士时就上书奏请联合英德抵御日本。‎ ‎ ②甲午战败后,洋务派、维新派的相继失败,使蔡元培认识到必须走“人才培养”的道路,于是奔走于教育救国之道。‎ ‎ ③清末,国内革命形势兴起,章太炎、吴稚晖等诸多名流倡议革命,蔡元培也投身革命洪流。(每点2分)‎ ‎ (3)①在维新变法阶段,蔡元培就注重“人才培养”才是改变中国积弊的根本途径。‎ ‎ ②蔡元培出京后,其革命活动几乎均以教育机构为据点,比如在学校开设新课程,组织刺杀也以爱国学社为机关。‎ ‎ ③蔡元培宣传革命思想,还注重通过撰写文章等人文手段,如《释“排满”》。‎ ‎ ④蔡元培一生无论是革命活动还是教育活动,其核心都是民主革命。‎ ‎ (列出三点即可,若将“‘都无做官意,惟有读书声’的对联,挂在书斋自勉”列为一点,给1分)‎ ‎(4)①蔡元培认为从事政治活动不能靠钻营投机,而是潜心阅读东西方先进的知识和文化,从中发现晚清政府的“人才缺乏”的根本问题。‎ ‎ ②在火热的革命浪潮中,蔡元培保持清醒头脑,准确指出“排满”的反专制反暴政的本质,以此来唤起民主持续坚决推翻满清政府的革命意志。‎ ‎ ③蔡元培在实践中看到革命行动的必要性,放弃了早期“唯有读书声”的主张,在学生中助成军事训练,积极策划暗杀行动,组织革命团体。‎ ‎ ④我认为蔡元培“觉得革命止有两途:一是暴动,一是暗杀”的政治观点不恰当。暗杀是企图以较短时间和较小代价实现社会政治变革的手段,但是这种手段将革命对象设定为某个体,会误导民众对革命目标的理解;其次暗杀偶然因素太强大,成功率低,很难切实推进革命进程。‎ ‎(每点2分。“思想和行动”概括其他切合材料的要点也可得分,共6分;“评价其中一点”2分)‎ ‎12.(1)选C3分,选E2分,选A1分。A项“前者在后者面前相形见绌”正确,而“自愧不如”原文没有相关表述。B项 紧张这一细节是他装出来的。D项既有正面描写,也有侧面描写。‎ ‎ (2)①照应题目“高手”②交代人物身份,是“跟着大师学了几年后,成了鉴定古玩的高手”③为下文故事情节展开做铺垫④为故事结尾埋下伏笔。(写够三点即可得6分)‎ ‎ (3)①外表普通,长相土气。 ②狡诈,富有心机,善于伪装自己。 ③制造赝品水平高。(每条2分)‎ ‎ (4)观点一:不能删去。①从内容结构上看:最后三段借大师的话交代了事情的原委,点出了帅子的失误所在,与第一段内容相互照应,使故事情节更加完整。 ②从主旨上看:这三段文字在小说中画龙点睛,使小说的主旨更加明确。 ③从人物形象的塑造上看:对帅子的动作描写使人物形象刻画得更生动。(观点2分,分析每点2分)‎ 观点二:可以删去。①从结构上看,加上这三段,使小说不够含蓄,显得过于直白,如果删去,就给读者更加丰富的想象空间。 ②从主旨上看:删去后使小说的讽刺意味更加明显。 ③从人物形象的塑造上看:没有这三段的动作语言描写,人物形象已经很丰满,讽刺性也已经达到了。(观点2分,分析每点2分)‎ 13、 C ‎ 生死攸关:关系到生和死。指生死存亡的关键。不合语境,语境强调关系密切,应改为“息息相关”。‎ ‎ 息息相关:形容彼此的关系非常密切。‎ ‎ 差强人意:差,程度副词,勉强、尚、略、稍微;强,振奋。原指还能振奋人的意志,表示大体上还能 使人满意。语境中显然指的是“不能使人满意”。望文生义,把含义理解反了。‎ ‎ 一厢情愿:意指单方面的愿望或不考虑客观实际情况的主观意愿。‎ ‎ 文不加点:比喻作文一气呵成,无须修改。形容文思敏捷,写作技巧纯熟悉。‎ ‎ 良莠不齐:莠,狗尾草,很像谷子,常混在禾苗中。好人坏人都有,混杂在一起。(专指人)对象用错。‎ ‎ 具体而微:指事物的各个组成部分大体都有了,不过形状和规模比较小些。‎ 13、 A ‎ B项前后项不对应,删掉“能否”。C项重复,“公告”“结果”删去一个。D项句式杂糅,“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积极服务绿色发展的理念”或“以突出生态文明建设,积极服务绿色发展理念为思路”。‎ 14、 C第1.2句与第3句之间是转折关系,第1.2句之间是并列关系,第3.4句之间是并列关系。‎ 15、 ‎(1)关键在于其承载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1分 ‎(2)常出现以价格论品格的现象 2分 ‎(3)收藏如能获得经济收益固然可信 2分 ‎17、(1)、网上在线阅读、手机在线阅读、电子书阅读均成上升趋势,纸质图书阅读呈下降趋势。(3分)‎ ‎ (2)、数字化阅读方式越来越受人们青睐,传统阅读方式受到冲击,纸质图书出版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3分)‎ ‎18、作文 ‎【解析】‎ 试题分析:材料出现的微时代是指个人的时代,是个人的价值得到确认、尊重甚至推崇的时代。个人是中心,人是根本,这是微时代的基本含义。这是审题最重要的一环,是基本立场。从此出发,我们再去研究材料出现的角度。从材料本身看,可以抽出三个写作角度:第一、认为微时代利大于弊。可以从“微表达”“微力量”“微幸福”入手立意。第二、认为微时代弊大于利。可以从“低头族”“缺乏思考”入手立意。第三、辩证地来看待“微时代”的利与弊。‎ ‎【考点定位】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技巧点拨】材料作文写作策略:①引:恰当地引用材料,开头既要引述材料,在论证时还要回扣材料(不能全部照抄),对材料进行分析后,或摘要或概述,三言五语即可。②议:是对材料中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议论,对人物关系的分析,对结果的预测,对原因的追问等,目的是为了提出观点做铺垫,这部分不能太长,百字左右即可。③提:提出论点(或观点),文字简炼,一两句话就可以,观点明确。④联:这是文章的关键,可由材料推开去,可联系历史人物、历史故事,可联系现实生活,今人今事;可以正面举例也可以反面证明;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最少要举两个例子,一古一今或一正一反,多角度多侧面得把中心论点阐述得深刻有力,三四百字即可。⑤深:深入分析。怎样深入分析?分析原因,说明好处(或危害),找出症结。⑥结:收敛全篇,总结全文,宜对论述的问题有所深化,不要故作惊人之语,强调精炼有力,不要画蛇添足。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 ‎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