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71.50 KB
  • 2021-06-03 发布

语文卷·2018届广东省普宁英才华侨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2017-02)

  • 9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普宁英才华侨中学2016-2017学年度下学期第一次月考 ‎ 高二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五运说在宋初仍保持有相当的势头。直至北宋中期,以五运为说的撰著仍多有出现。如太宗时所修《太平御览》、真宗时所修的《册府元龟》两部大类书,均以五运为说。仁宗时宋庠撰《纪元通谱》一书,仍以“五德相承”为说。可见五运说流行之一斑。‎ 宋祁撰《诋五代篇》,历数“土德之衰”之后五代之乱常,以证明“太祖乘五精之运”而起的合理性与合法性。其《孝治篇》,更以“火生于木,木盛于火,有子母相养之道”立论,将宋朝火德与孝治联系起来说:“伏惟我朝,炎灵储晖,赤制改物,得天正统,为人元首。……所以助宣火德,勤服孝治之道,可谓备矣。”张方平著《南北正闰论》论南北朝之正闰,开章即言:“夫帝王之作也,必膺录受图,改正易号,写制度以大一统,招历数以叙五运,所以应天休命,与民更始。”宋、张二人,均据朝中津要,可见五运说的影响之深。‎ 北宋中期,儒学复兴思潮高涨,“五德转移”学说开始受到强力冲击。欧阳修在《正统论》中说: 汤、武之起,所以救弊拯民,盖有不得已者。而曰五行之运有休王,一以彼衰,一以此胜,此历官术家之事。而谓帝王之兴必乘五运者,缪妄之说也,不知其出于何人。对五运之说作了彻底的否定。事实上,从北宋中期以后,除礼部官员外,儒士们已很少有人谈到宋之火德问题,这与当时蓬勃兴起的复兴儒学的社会思潮有着密切关系。宋儒讲求正统,欧阳修发其端。他在《正统论》中强调说:“《传》曰:君子大居正。又曰:王者大一统。正者,所以正天下之不正也;统者,所以合天下之不一也。”掀起了关于“正统”问题的意义深远的讨论。可以说,欧阳修的《正统论》在理论上宣告了“五德转移”政治学说的终结。‎ 在欧阳修的带动下,宋儒对“正统”问题的讨论十分热烈。诸家所论焦点不是辨其德运之当否,而是如何看待正统中的“道德”问题。如朱熹说:“只天下为一,诸侯朝觐,讼狱皆归,便是得正统”,不全据“道德”而言,充分说明了“五运”说的影响自欧氏之后已迅速地消退的事实。朱熹弟子黄勉斋说:“圣宋龙兴,德配天地。尊道以儒,出治以仁。经术文章,一根于理。”已将宋朝立国的合法性建立在“德”、“理”之上,而不言五行之运了。【来源:全,品…中&高*考+网】‎ 南宋时,北方反抗金国政权的大小武装活动,多有以“红巾”为号者,元末白莲教等反元义军,也多以红巾作为标志,朱元璋甚至曾以“重明大宋天”为帜。明刘辰《国初事迹》云:“太祖以火德王,色尚赤,将士战袄战裙壮帽旗帜皆用红色。”但朱元璋即位以后,并无推定德运的讨论,表明“五运”说已不能继续在政治上发挥作用。‎ 金人入主中原后,受到德运说的影响,为了证明自己统治的正统地位,也将其国号“金”与五运之说联系起来。金朝的德运之议是中国历史上自秦汉以来最后一次最高统治当局对利用“五德转移”政治学说进行的讨论,有着一方面与与之对峙的南宋政权争夺天下、一方面面临北方正在崛起的蒙古人的潜在威胁的特殊背景。正是这场“回光返照”式的讨论在事实上宣告了“五德转移”政治学说的终结。‎ ‎(节选自刘复生《宋朝“火运”论略》,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从宋太宗时编修的《太平御览》,真宗是编修的《册府元龟》,仁宗时的《纪元通谱》,都可以看出“五德转移”之说在当时很流行。‎ B.五运说在历史上影响深远,自秦汉正式开始,结束于北宋中期,因此黄勉斋将宋朝立国的合法性建立在“德” “理”之上。‎ C.欧阳修的《正统论》掀起了宋儒关于“正统”问题的讨论,所谓“正统”在欧阳修那里有正天下、统一于下的意思。‎ D.朱元璋曾经以“重明大宋天”为帜,以五运之说为自己积蓄舆论力量,承袭了宋朝之之德的观念,推崇红色,将士的战袍旗帜等都用红色。‎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A.宋祁历数“土德之衰”之后五代的“乱常”,是为了证明宋太祖登基建国的合理性与合法性。【来源:全,品…中&高*考+网】‎ B.欧阳修《正统论》中认为历官术家之人讲究五行之运影响帝王兴衰成败,是比缪妄的说法,对历官术家进行了批评,对五运之说进行了彻底否定。‎ C.北宋中期以后,儒学复兴潮兴起,宋儒讲求正统,很少有人提到宋朝的德运,而是集中讨论正统中的“道德”问题。‎ D.金人为了应对南北两言的=言言方的威胁,表明自己的正统统治地位,将国号“金”与五运之说联系起来,进行了一次对利用“五德转移”学说的讨论。‎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欧阳修《正统论》否定了自然天命的历史循环观念,而将帝王的兴衰与德行联系起来,这是历史观念的一大进步。‎ B.虽然五运说与宋儒倡导的正统说有矛盾之处,最终结束了它的政治使命,但它也是统治阶级寻求统治合法性的一种探索,在历朝历代也发挥过积极的作用,不能简单地以“迷信”贬斥之。‎ C.欧阳修对“五德转移”政治学说的终结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是他引发了宋儒对正统的讨论,加速了“五德转移”政治学说的终结。‎ D.金人进行的对五运说的讨论具有历史性的意义,从此以后,历朝历代没有讨论过五运说。‎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2分)‎ ‎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12分)‎ 搭台 老街人好显摆。要说富人显摆,无可厚非,可老街上的穷人也喜欢显摆。譬如老街人买油条,卖油条的到了自家门前,他不喊,非等人走到街那头了,这才出来,罩着手吆喝。那声音,就像喊山号子一样抑扬顿挫,洪亮绵长。等卖油条的过来了,他们左看看右看看,用一只手捏捏,再用另外一只手捏回去。转脸进屋,把油条扔给孩子。直等孩子把油条吃得还剩下拇指大的屁股根儿了,再把油条根接过来,擦擦嘴,擦得油光光的,这就出门了!那年月的人,嘴巴都能淡出个鸟儿来,所以一见这张油嘴,就知道他又吃油条了。‎ 海爷号称老街首富,喜欢显摆也是出了名的。就拿两年前他建宗祠的事儿来说吧。从初一选到十五,好不容易看上一块地儿,可惜地面不平,不过就是垫点土的事儿,海爷愣是大老远儿地让人拉了几车煤块儿填上!那年月,百姓管煤炭叫“乌金”,金贵着呢!人家却用来填坑,你说这人会显摆不?‎ 这一年,鲁东南遇上了百年不遇的蝗灾。鲁东南地界,家家院子里都种树。究其原因,其中一点,就是等闹饥荒时,没东西吃,还能用树皮果腹。要说这一场灾真的太严重了,这年冬天,还没到腊月,好几户以前穿长衫、吃细粮的体面人家,家里的树都没皮了,更别说普通百姓了。‎ 然而,谁能想到,就在这样一个节骨眼儿上,海爷竟然还要搭一新戏台子!‎ 大奶奶三番五次劝海爷:“这个戏台子搭不得!外头饿死了那么多人,你这边还想着搭戏台子,老百姓要饭都没地儿要去了,你这边还想着乐和,你不怕别人骂你?”【来源:全,品…中&高*考+网】‎ 大奶奶嘟囔了几次,海爷就急了,眼一瞪:“饿死人怎么了?这台子我还非搭不可了!”‎ 府里上上下下,对海爷搭新戏台子的事儿,议论纷纷,都觉得海爷这事做得不妥,所以,对于抬砖搬瓦拉料子之类的活儿,个个不太热情,叫谁谁磨洋工。‎ 海爷生气了,吩咐管家:“‎ 从明儿起,在门口支几口大锅熬粥,凡是给我搬砖抬泥的,哪怕搬一块,我也管他一顿饭!”‎ 大奶奶一听,当时就哭了:“老爷,您这是要败家呀,这样值吗……”‎ 海爷一笑:“不值,但痛快。”‎ 更离谱的是,新戏台子眼瞅着快搭完了,海爷又不知在哪儿听了一个风水先生的话,说戏台子方向不对,拆了重搭!‎ 如此这般,折腾了几个月,海爷府上的人,连个年都没过安生。‎ 不想,直至第二年开春,万物复苏,莺飞草长,海爷突然又不建了,半拉子撂在那儿,一天,大奶奶偷偷把管家喊了过去,捂着心口问管家:“老爷这一回又搭台,又施粥的,总共花了多少银子?”‎ 管家皱了皱眉头。【来源:全,品…中&高*考+网】‎ 大奶奶说:“你尽管告诉我,话进了我的耳朵里,就烂了。”‎ 管家近一步,悄声说:“近三年的生意,算是白赚了。”‎ 大奶奶眼泪唰地滚了下来。‎ 管家又说:“大奶奶先别急,老爷有话,没对您讲。”‎ 管家告诉大奶奶,年前这场灾,让老街上好多光景还不错的人家,都开始啃树皮了。在这条街上,他们本是有头有脸的人,以往出了门也都显摆得不得了,最好脸面。如今,突然要端着碗去要饭,他们可能放不下身段,拉不下面子。这寒冬腊月的,地上连根草都没有,河里也都结了冰,不饿死才怪。海爷就是想到这一点,才想了这个法子,这样,既帮他们过了冬,又照顾到他们的面子。‎ 大奶奶听罢,眼一亮,骂了海爷一句,转脸怪管家道:“你怎么不早点告诉我?”‎ 管家作揖道:“老爷不让我告诉您。他说,一说出去,就不好玩了。”‎ 随后几个月,海爷屡次寻思起那个戏台子,说想把那个半拉子戏台搭完。海爷这么说,却实在抽不出时间。因为开春后,府上的生意不知怎么的,忽然比往年忙出好几倍来,每日车水马龙,宾客如流……‎ ‎(节选自《小说月刊》,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小说中大奶奶人物形象比较复杂,海爷要搭台她反对,可见她不想要得罪人;钱花多了她掉眼泪,可见吝啬小气;听说真相后,她“眼一亮”,可见她能识大体。‎ B.小说开头写了穷人显摆的事情,看似与后文搭台无关,其实是在交代人物生活的环境,为后文故事情节的发展作铺垫。‎ C.小说的语言简练生动,充满口语色彩,读来轻松活泼,通过动作描写来刻画人物,正侧面结合,既有群像的塑造,又有主要人物的凸显。‎ D.小说情节安排巧妙,在前半部分里,故事节节递进,然而在后半部分情节陡生奇变,进入高潮,出人意料,使故事由庸俗转为高尚。‎ E.小说通过讲述老街上的人们尤其是海爷的搭台事件来为我们展示了老街的百态众生相,着重调侃和讽刺了老街人们喜欢显摆的恶习。‎ ‎(2)小说中的海爷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概括。(3分)‎ ‎(3)小说写了哪几种显摆?各有什么不同?作者对之分别持什么态度?(4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4分)‎ ‎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14分)‎ ‎“都市柴门”中的布衣学者 宋凤英 张中行85岁时才分到一套普通的三居室,自命寓所为“都市柴门”。我有缘为先生选编了一本《负暄絮语》,故曾叩“柴门”,与先生有一面之雅。他的“柴门”没做任何装修,家中的摆设、物什都停留在1970年代的水平。‎ 世人称张中行为“布衣学者”,是再贴切不过的。清光绪34年,他生于河北香河一农家。‎ 祖上三代都是不通文墨的农夫。1936年北大毕业,一直吃笔墨饭,曾在中、小学教过书;建国后在人民教育出版社当编辑,编教科书,偷闲写点文章贴补家用,数十年如一日在煮字疗饥中度过。1956年,他所在的出版社评级,六级以上为高级知识分子,张中行是七级,属低级。‎ 直到耄耋之年,才获赠一顶“特约编审”的桂冠。‎ 张中行在北大读的是中文,但涉猎的范围包括国学、哲学、禅学和文学,其著述近500万字,谓其学者,名副其实。他最重要的哲学著作历时40年写成,他认为“人有了生就必须饮食男女,这是定命”,只以顺着来;但又发现“接受顺生的真就能够活得很好也大不易”,人力求在此书中寻得自己的答案。待上世纪90年代(顺生论)面世,一时间洛阳纸贵,张中行遂“暴得大名”。先生真是一匹老黑马,默默一生,晚年后才突然大红大紫起来。周汝昌先生评论他“其用笔,看上去没有什么’花哨’,而实际上绝非平铺板叙,那笔一点也不是漫然苟下的。”‎ 但这个从燕赵大地走出来的学人,沧桑世事丝毫不曾改变他的本色。‎ 他的仪表既不轩昂也不潇洒,甚而也乏学者那种雍容与儒雅,是一位实实在在的凡人。凡受惠于人的,他都将账记在心上,一心想回报,有的已下世,欲报无门,他只能“长存于心,带到地下,永世不忘”。而他援手别人的“都希望统统忘却”,对于向他索字、要书的人,他都来者不拒,还乐于帮别人向启功、金克木索墨宝,金克木一般不给人签名,他就把笔硬塞过去,命令他“签!”【来源:全,品…中&高*考+网】‎ 这位性情冲和的老人的嘴里有时也会说出一些有棱有角的话来,他对前辈的尊崇、仰慕尽显在“负暄三种”(《负暄琐话》《负暄续话》《负暄三话》)的字里行间,先生得北大“自由”精神,“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不视先贤为神,把师辈们凡人的一面也留在纸上,给读者一个完整、鲜活的形象。如对梁漱溟的耿直、迂阔,张中行认为“由感情方面衡量,可敬;由理论方面衡量,可商”。他对朋友周作人也敢说点与世人不同的声音。在1997年版《流年碎影》中他说“我就不隐瞒观点”,说(旧)诗,意境能迈过古人,散文,意深远而语平实,冲淡至于不见用力,五四以来,也只能说是只此一家。”‎ 他雅好写字,还篆有多方闲章:“六代之民”,是说他百年人生所历;“炉行者”,是说他改造时当过烧炉工,在炉火中“炼”过之意,先生是雅人,“不为无益之事,何以遣有涯之生”。‎ 北大九十华诞,学校请张中行写以“我与北大”为主旨的文章,他写了篇《怀疑与信仰》,他认为,自己受北大最大的影响,是一种怀疑精神。他总说:“老北大比新北大好,因为老北大让人疑,新北大让人信”。‎ ‎                        (摘编自《国学》2008年第9期)‎ ‎【相关链接】我认为,他代表了中国知识分子,特别是老年知识分子的风貌,为我们扬了眉,吐了气。‎ ‎                                (季羡林《我眼中的张中行》)‎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 张中行自命寓所为“都市柴门”,是一种自嘲,既表现了独乐于陋室的豁达态度,同时也展现了传统知识分子超然物欲的风骨。‎ B 世人称张中行为“布衣学者”,一是因为他的平民身份,祖上三代都是农夫;二是因为他一生都过着“实实在在的凡人”生活。‎ C 材料中无论是对传主的直接描写,还是旁人的间接评价,大都突出了张中行为人真性情或为学求 等特点。‎ D 本文引用张中行评价梁漱溟的话,意在说明张中行是个治学严谨的学者,把老师当成凡人来写,形象会更加完整而鲜活。‎ E 北大九十华诞,张中行在《怀疑与信仰》里写到“老北大比新北大好”,表达了老北大人对今日北大重拾“怀疑精神”的期望。‎ ‎2.张中行所代表的“老年知识分子”的哪些风貌,让季羡林觉得“为我们扬了眉,吐了气”?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4分)‎ ‎3.作者把张中行称为“都市柴门”主,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其中的原因。(6分)‎ ‎4.张中行一方面强调“顺生”,一方面崇尚“怀疑精神”‎ ‎,请分析这二者是否矛盾,并谈谈这两种思想对他人生有什么影响。(5分)‎ 四、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来源:全,品…中&高*考+网】‎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6-9题。‎ 心术 苏洵 为将之道,当先治心,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然后可以制利害,可以待敌。‎ 凡兵,上义;不义,虽利勿动。非一动之为利害,而他日将有所不可措手足也。夫惟义可以怒士,士以义怒,可与百战。‎ 凡战之道,未战养其财,将战养其力,既战养其气,既胜养其心。谨烽燧①,严斥堠②,使耕者无所顾忌,所以养其财。丰犒而优游之,所以养其力。小胜益急,小挫益厉,所以养其气。用人不尽其所欲为,所以养其心。故士常蓄其怒,怀其欲而不尽。怒不尽则有余勇,欲不尽则有余贪。故虽并天下,而士不厌兵,此黄帝之所以七十战而兵不殆也。不养其心,一战而胜,不可用矣。‎ 凡主将之道,知理而后可以举兵,知势而后可以加兵,知节而后可以用兵。知理则不屈,知势则不沮,知节则不穷。见小利不动,见小患不避,小利小患,不足以辱吾技也,夫然后有以支大利大患。夫惟养技而自爱者,无敌于天下。故一忍可以支百勇,一静可以制百动。‎ 兵有长短,敌我一也。敢问:“吾之所长,吾出而用之,彼将不与吾校;吾之所短,吾蔽而置之,彼将强与吾角,奈何?”曰:“吾之所短,吾抗而暴之,使之疑而却;吾之所长,吾阴而养之,使之狎而堕其中。此用长短之术也。”‎ 善用兵者使之无所顾有所恃无所顾则知死之不足惜有所恃则知不至于必败。尺棰当猛虎,奋呼而操击;徒手遇蜥蜴,变色而却步,人之情也。知此者,可以将矣。袒裼③而按剑,则乌获④不敢逼;冠胄衣甲,据兵而寝,则童子弯弓杀之矣。故善用兵者以形固。夫能以形固,则力有余矣。‎ ‎(选自《古文观止·卷十宋文》)‎ ‎【注】乌获:古代大力士。‎ ‎6.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善用兵者使之无所顾有所恃无所顾则知死之不足惜有所恃则知不至于必败 B.善用兵者使之无所顾有所恃无所顾则知死之不足惜有所恃则知不至于必败 C.善用兵者使之无所顾有所恃无所顾则知死之不足惜有所恃则知不至于必败 D.善用兵者使之无所顾有所恃无所顾则知死之不足惜有所恃则知不至于必败 ‎7.下列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良好的心理素养是将领的首要品质,要镇定、沉静,临大事而不乱,有效地排除一切干扰,这样才能把握利害得失,抵御敌人。‎ B.苏洵认为战争需要养心,他并不希望将士们能够一战而胜,因为长期积蓄的愤怒和不能满足的欲望能让士兵有贪有勇,像黄帝一样百战不殆。‎ C.要想无敌于天下,主将需要有眼光和定力,在战机到来之前,能以忍待勇,以静制动,不因小利小患而轻举妄动。‎ D.手持尺箠面对猛虎,赤手空拳面对蜥蜴,人们的举动截然相反,苏洵以此证明:战争需要借助一切有利条件来巩固自己,才能有无穷威力。‎ ‎9.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夫惟义可以怒士,士以义怒,可与百战。(5分)‎ ‎(2)吾之所短,吾抗而暴之,使之疑而却;吾之所长,吾阴而养之,使之狎而堕其中。(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10-11题。‎ 晚泊岳阳 欧阳修 卧闻岳阳城里钟,系舟岳阳城下树。 ‎ 正见空江明月来,云水苍茫失江路。‎ 夜深江月弄清辉,水上人歌月下归。‎ 一阕声长听不尽,轻舟短楫去如飞。‎ 晚泊 陆游 半世无归似转蓬,今年作梦到巴东。‎ 身游万死一生地,路入千峰百嶂中。‎ 邻舫有时来乞火,丛祠无处不祈风。‎ 晚潮又泊淮南岸,落日啼鸦戍堞空。‎ ‎【注】①陆游因“力说张浚用兵”的罪名被罢黜,闲居四年后被任命为夔州通判,此诗即作于赴任西行途中。‎ ‎10.下列对这两首诗歌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从欧阳修的首句“卧闻”可以看出作者晚泊时的闲适惬意,三次描写月亮也营造出了清新 恬淡的美丽意境,烘托了作者轻快散淡的心境。‎ B.“水上人歌月下归”使得作者触景生情,产生思乡之意,而“一阙声长听不尽”则表现出作者在渔歌声中思绪翩飞,愁绪渐浓的情形。‎ C.陆游诗歌的最后一句用“落日”照应题目,而落日残阳中只闻啼鸦戍楼,不见人影的荒凉萧瑟景状,则有力烘托了诗人漂泊无归的凄凉心情。【来源:全,品…中&高*考+网】‎ D.陆诗的颔联实写路途中的所见所历之景,说明路途艰辛,也暗示了自己的人生多舛,命途坎坷,抒发了自己被贬之后的黯然心情。‎ E两首诗歌都描写夜晚水边所见,因而景物特点非常相似,都呈现出冷清萧条的特质。只是欧诗以景物描写贯穿全文,陆诗却加入了叙事。‎ ‎11.同为晚泊,两位作者的心境及其表现手法却不尽相同,请作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5分)‎ ‎1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每空1分,共5分)‎ ‎(1)韩愈认为“童子之师”的作用仅限于“    ”,与他在《师说》中定义的“师”并不是一回事。‎ ‎(2)《阿房宫赋》一文中,“    ,    ” 连用意动,表达杜牧对秦不惜民力,挥霍浪费掠夺于六国的珍宝的痛惜之情。‎ ‎(3)《赤壁赋》一文中,苏轼歌唱“    ,     ”,以借代的方式描写了划着小船在澄澈的天地间飘荡的情景。‎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①一个人说话要算话,不能出尔反尔。当今社会,无论你做人或做事,从事什么行业,都要做到一言九鼎。 ‎ ‎②蚌病成珠似乎是中国文学的一条定理,它是中国无数诗人创作过程的写照,如杜甫、苏轼等等,无一例外。 ‎ ‎③身为国家的公务员,一定要危言危行,注意自己的生活工作作风,为百姓做好榜样,这样才能更好地为百姓服务。 ‎ ‎④这次作战,我方准备充分,武器精良,而且还在战前仔细研究了对方的形势,可以说做到了知己知彼,一定能够铩羽而归。 ‎ ‎⑤此次比赛,我们在战术上出现了一些失误,尽管打得很努力,可最终还是不孚众望,没能取得最后的胜利。 ‎ ‎⑥成龙用一生为我们诠释了喜剧的内涵,一想到他在影片中的表情、动作,我就禁不住哑然失笑。 ‎ A.②③④B.②③⑤C.③⑤⑥D.①③⑤‎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 A.德国诗人海涅说,生命不能从谎言中开出灿烂的花朵。唯有诚信才能赢得他人的信赖,为自己撑起一片辽阔的蓝天。诚信不亏人,每个人都将对此受益终生。 ‎ B.现在的大学生,毕业后选择创业的越来越多。他们的家庭背景、受教育的程度以及投入的资金,都决定着他们能否在创业人潮中脱颖而出。 ‎ C.2016年11月4日,一老人在街边摔倒。我校某化学老师在人群中通过自己的热心救助,老人被妥善安置,并最终被救护车接走入院。 ‎ D.一次,德国《图片报》记者经过这条街,那些窗户外的鲜花让他惊叹。得知其背后的故事,记者拍摄了很多照片并报道了此事。很快,这道靓丽的风景线引起了人们的赞叹与效仿。 ‎ ‎1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 从历史上看,诗歌和哲学都诞生于神话的母腹,有着亲密又不易辨认的血缘关系。 。 。 。 。 。 。‎ ‎①一切伟大的诗歌作品必有哲学的深度 ‎②在性格上,哲学近于男性,诗歌近于女性。‎ ‎③不过,在诗歌中哲学是含而不露的,是底蕴而不是姿态 ‎④后来这对兄妹分了家,疏远了,甚至互不相认 ‎⑤在我看来,凡是在诗歌中从事说教、玩弄玄虚的都是坏诗人,他们不可能是哲学家 ⑥但是,在所有大诗人和大哲学家的身上,我们仍可以辨认出鲜明的血缘关系 A.⑥②④①③⑤B.①③⑤⑥②④C.②④⑥①③⑤D.②④⑥⑤①③‎ ‎1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5个字。(5分) ‎ 每个人都睁着眼睛,但不等于每个人都在看世界。许多人几乎不用自己的眼睛看,① 。人们在人云亦云中视而不见,世界就成了一个雷同的模式;一个人真正用自己的眼睛看, ② 。‎ 人活在世上,真正有意义的事就是看,而且我们不但看世间万物和人间百相还看这一切背后的意蕴。动物只是吃喝, ③ ;动物只是繁衍,它们看不到爱侣眼中的火花和脸上的涟漪。看,是人和动物的重要区别。 ‎ ‎17.下图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本杰明·布鲁姆综合了一些心理学家对智力测验的研究成果,从不同年龄智商与成熟年龄智商的相关数,绘制的一张智力发展曲线图(以17岁儿童智力发展为成熟智商100%),请概括图表所反映的人的智力发展规律,并据此为家长和学校提出相关建议。(6分) ‎ 四、写作(60分) ‎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 春秋时期,鲁国颁布了一道法令:如果鲁国人在外国见到同胞遭遇不幸,沦落为奴隶,只要能够把他们赎回来,就可以从国家获得金钱作补偿和奖励。一次,孔子的学生子贡从外国赎人回来,却发扬风格,不向国家领取金钱。孔子反对子贡的做法,因为提倡这种做法会让大家认为赎人受赏是贪于钱财,道德低下,那么赎人者将会陷入两难境地——受赏则于德有损,不受则于利有亏。最终的结果将是人们装作没有看见落难的同胞,没有谁愿意再去赎人了。‎ 孔子的另一位学生子路救起一名溺水者,那人送给子路一头牛作谢礼,子路坦然收下。孔子高兴地说:“鲁国人从此一定会勇于救落水者了。” ‎ 要求:综合材料的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语文参考答案 ‎1.B 北宋中期是理论上的结束,金人入主中原后的讨论才在事实上宣告了“五德转移”政治学说的终结。‎ ‎4.(1)D3分  B2分 C1分 ‎(2)海爷的性格特点:好面子;替人着想,仗义疏财;幽默、耿直。(每点1分,共3分)‎ ‎(3)小说共写了三种显摆:穷人的显摆;海爷的炫富;海爷的仗义炫富。(1分)‎ 不同:穷人的显摆是一种自己没有却非得装作有的爱慕虚荣,海爷的炫富是一种真正的显摆,是好面子,而海爷的仗义显摆则是一种热心助人却又非常体贴的智慧。(2分)‎ 作者的态度:对第一种是调侃讽刺,对第二种是客观看待,对第三种是一种敬仰和赞美。(2分)‎ ‎5.(1)C3分 A2分 B1分 (B只说了他布衣的一面,他作为学者的一面还需要强调;D错,应是“把师辈们凡人的一面”写出来;E错,“老北大比新北大好”看不出是在《怀疑与信仰》里讲的)‎ ‎(2)平民身份,超然物外,甘于清贫;知恩图报,古道热肠;爱好广泛,富有雅趣;思想独立,勇于存疑;默默耕耘,厚积薄发;学识渊博,涉猎广泛。(共4分,每点1分)‎ ‎(3)①不矛盾。两者强调的侧重点不同:“顺生”强调顺应命运的安排,但并不是不假思索地接受;“怀疑”强调不轻信不盲从,但并不是无所敬畏,其最著名的《顺生论》就是“顺生”与“怀疑”的产物。‎ ‎②“顺生”使他无论面对顺境还是逆境,都可以保持一种平常心,泰然乐观地处之;自命居所为“都市柴门”。‎ ‎③“怀疑”使他保留着一个文人的独立思考和冷静判断,不断地探寻自己心目中的真理;对老师客观公允的描写,对周作人的评价,对新老北大的评价。‎ ‎6.C 善于用兵打仗的人,要使战士们没有什么顾忌但有所依靠。战士们没有什么顾忌,就知道牺牲了也不值得可惜;有所依靠,就知道不至于一定失败。‎ ‎7.D黄帝号轩辕氏,神农氏是炎帝的号。‎ ‎8.B 苏洵只是认为如果不养心,将士一战而胜之后便无法再战,并不是不希望将士一战而生,这个表述因果也是混乱的,强加因果。‎ ‎9.(1)只是正义能够激励将士,将士因为道义而愤发,就可以投入一切战斗。‎ ‎(2)我的短处,我明显的暴露出来,使敌人心生疑虑然后退却,我的长处,我暗暗地培养起来,使敌人轻慢然后陷入圈套。(这是图片提供的答案,与后面译文中有出入)‎ ‎10.BC(B3分,C2分)‎ ‎11.相同点是:都通过景物描写抒发羁旅在外的黯淡心情。(1分)‎ 第一首的景物描写,主要通过视觉、听觉的描写表现了作者抑郁的思乡之情和前途茫然的苦闷。‎ 第二首先是想象(1分)自己入蜀途中的所见之景,表现对前途的茫然和内心的凄凉之情。最后一句以景结情(1分),边地荒凉,不见人影,表现作者仕途多艰、壮志难酬之悲。(1分)‎ ‎12.(1)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2)鼎铛玉石,金块珠砾(3)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 第II卷(表达题,共80分)‎ ‎13.(3分)B【解析】一言九鼎,形容说话分量大,起决定作用。蚌病成珠,比喻不得志而写出好的文章来。危言危行,说正直的话,做正直的事。铩羽而归,比喻失败或者不得志而归。不孚众望,不能使大家信服,未符合大家的期望。哑然失笑,禁不住笑出声来。‎ ‎14.(3分)B【解析】A不合逻辑,应将“对此”改为“因此”C中途易辙D“效仿”与“风景线”搭配不当。‎ ‎15.(3分)C ‎16.(5分)(1)他们只是听别人说(2)世界就成了与众不同的样子(3)它们看不到食物背后的温情和得来的艰辛(答对一空1分,两空3分,三空5分)‎ ‎17.(6分)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智力发展速度逐渐下降(2分),到4岁智力发展水平达到成熟智商的50%,到8岁达到80%,8到17岁完成另外20%的发展(2分)‎ 父母应重视孩子4岁前的早期教育,学校要根据学生智力发展速度和水平进行合理的教学安排。(家长、学校各1分)‎ ‎18.(60分)略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黎贯,字一卿,从化人。正德十二年考取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授官御史。前往福建刷卷,弹劾镇守太监尚春侵夺公款的行为,并尽数夺回交还。世宗继承皇位,黎贯请求恢复记录起居注的制度,并请求文学侍从将文章分类编排以备撰写。皇帝听从了他的建议,虽然登基诏书禁止各地进贡,但是后来各地的镇守太监仍然像以前一样进贡。黎贯进言说:“陛下诏书刚刚发布,各位宦官便曲解圣意来营私,邀恩以巩固其受宠的地位,他们假借朝廷命令征收的贡品为定额贡品,而称自己进献的为额外贡品,欺骗残害百姓,致使朝廷的恩泽闭塞不流畅,不能用来彰明朝廷的信誉,显示君主的恩德。”‎ 嘉靖二年,皇帝听从玉田伯蒋轮的请求,在承天为兴献帝建立家庙。让蒋轮的二字蒋荣负责祭祀。黎贯上言说:“陛下听从一个阿谀奉承的臣子的话,将祭祀之事委派给外戚。神灵不享用非本族之人的祭品,兴献帝一定会将祭祀之物吐出不受。”皇上不听从,黎贯又说:“建国之初,夏秋之税,共收麦471万石,可今天减去9万,收来2473万石,而现在减去250万石。每年收入日渐减少,可每年的开支却日渐增加,请求敕告主管部门通盘考核太祖以来赋税数额及现在经费的数额,造册上报。既然知道税收有限,费用就不能不节省。”皇上嘉许并采纳了他的意见。‎ 黎贯外任江西巡按,因父亲生病回家。过了很长一段时间,担任原来的官职。适逢皇帝听从张孚敬的建议,去除孔子王号,改称先师,并减少笾豆佾舞的数量。编修徐阶因为劝阻遭到贬职。皇上亲自撰写《改正祀典说》,颁布给朝臣看;张孚敬又编写《祀典或问》以应和皇上的心意。此事论定后。黎贯联合同僚一起上疏争议。皇帝发怒说:“黎贯说朕既已追尊皇考为皇帝,孔子难道反而不可以称王?真是奸诈悖逆至极。将他们全部送交刑部审治。”于是都御使汪鋐进言说:“近来谏议官议事,每每依仗势众而欺骗人说‘这是天下的公议’。岂知倡议者只有一个人。请求皇上追究倡议的人公开判罪。”皇上同意他的意见,不久刑部尚书许赞等人汇报黎贯的案子,应当以赎金免去廷杖后复职,皇上特地下令夺取黎贯官职变为平民。过了一段时间后,黎贯在家中去世。‎ 黎贯等人上疏的时候,礼科都给事中华阳人王汝梅也率领同僚上疏争议,并说:“陛下日理万机之余,留意典礼,是很大的盛举。但恐怕好事的臣子纷纷望风而起,今天献一个建议,说某个制度要改革,明天上一个建议,说某个制度要恢复,国家从此就多事了。况且祖宗创建的制度,保持了一百六十年,即使略有不如古代的地方,因循执行下去,也没有过错,何必处处加以修改呢?”皇上阅览奏章后,斥责他违背旨意,把《祀典说》拿给他看。‎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