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4.50 KB
- 2021-06-03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北京市西城区西城外国语学校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
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人们心中有很多个鲁迅的形象:“我以我血荐轩辕”的热血青年;为孔乙己和阿Q作传,“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国民性批判家;幽默、犀利、骂人毫不留情的文坛论手;“骨头最硬”“没有丝毫奴颜和媚骨”的民族魂……然而,1917年的他还不属于以上任何一种。
1917年,36岁的周树人只是一位蛰居京城的消沉的公务员,处在人生中最苦闷的一个时期。他独自一人住在北京宣武门外绍兴会馆的一排僻静小屋中。每日依然要到教育部例行上班,回来后,便一人在这会馆中抄古碑。今日鲁迅博物馆还保存着鲁迅那时抄碑的墨迹,全部是用极端正的蝇头小楷誊抄,显然费时颇多,这正是鲁迅所谓“用了种种法,来麻醉自己的灵魂”。鲁迅甚至给自己刻了一方石章“竢堂”,取了一个号“俟堂”,意思都一个,即“待死堂”。
1917年的鲁迅本是看不到生活的希望的。可蔡元培在这一年出任北京大学校长一事,最终引发了一连串的连锁反应,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更重要的是,《新青年》编辑部来到了北大。因蔡元培改革,陈独秀、胡适、钱玄同等一批新派人物汇聚在了北大。鲁迅与他们的交往,直接促成了他由“沉默”向“呐喊”的转变。最为关键的事件是钱玄同以《新青年》编辑名义向鲁迅约稿。也正是发表《狂人日记》时,周树人第一次使用了“鲁迅”的笔名,这是承以前留日时期的“迅行”,加上母亲鲁瑞的姓而来的。“鲁迅”诞生了。
材料二
《呐喊》收入了鲁迅先生1918-1922年所作的15部小说。后来作者抽出去一部历史小说《不周山》,遂成现在的14部。这些小说反映了五四前后中国社会被压迫者的痛苦生活和悲惨命运。在《呐喊》自序中,作者回顾了自己的人生经历, a 。同时也说明了这些小说的由来和起名的原由。作者从学洋务、学医、走科学救国之路,到推崇文艺,把文艺做为改变国民精神的武器, b
。本篇对于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理解本集小说的内涵及意蕴均有极大的参考价值。在写作上,本篇自序文笔清新老到,周密流畅,震人心魄又引人入胜,读之使人欲罢不能。其语言风格充溢着鲁迅独特的个性,具有极强的艺术魅力。鲁迅的小说具有自己鲜明的风格和特征,他的创作证明了他是一位成熟的艺术大师,他熟练地驾驭着独特的艺术方法和技巧,来展开生活的描写和形象的创造。 c ,它具有难于摹拟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他的作品不仅属于中国,而且是属于世界的。
材料三
鲁迅对中国人的启蒙离不开他的国民性批判。他将隐藏于社会表面现象之下的丑陋的国民性揭露给人看,以此来唤醒麻木沉睡中的国人。在“举世皆醉我独醒”的时代里,鲁迅必定是寂寞的。这种寂寞使人犹如身陷荒原;这种寂寞犹如野兽的单独,而不是像牛羊似的结队,是力量的积蓄,而不是软弱者的联合;鲁迅先生的寂寞是充满战斗性和力量的。他的寂寞是对前进道路的探索,也是对众多人的明天的深思。作为一个时代的呼号者,鲁迅先生扛起启蒙的旗帜,以“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奉献精神唤醒人们前行的勇气和斗志。他以笔为枪,向着愚昧开战;以己为柴,点燃火焰,驱走噬人的黑暗。他对中国社会弊病的深入认识让更多的人警醒,对国民性的批判超越了时代,至今仍有其存在价值。他的文字与思想让更多的人走出愚昧,追求理想和光明。他选择的是一条韧性的战斗之路,就如野草一般,不惧惮践踏与删刈,直至死亡而朽腐。他愿意将绝望自己饮尽,而给青年灌输希望。他渴望着民族重生,渴望着青年建立起自己未经生活过的生活。这便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脊梁。
1. 下列加点字,字音有误的一项是
A. 犀利 xī B. 蛰居 zhé C. 誊抄 juàn D. 俟堂sì
2. 结合材料一,分析促成鲁迅由“沉默”走向“呐喊”的原因
3. 根据句意,将下列三句话分别放入原文abc三处,正确的一项是
①表现了他爱国主义思想的发展和求索救国救民道路的精神历程
②鲁迅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达到了相当高度的统一
③其中反应了作者思想发展的过程和从事文艺活动的目的和态度
A. ①②③ B. ②①③ C. ③①② D①③②
4. 根据文意推断,下列对鲁迅小说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鲁迅小说意蕴深厚,堪称中国社会全景式映照。
B. 鲁迅小说个性鲜明,具有极强的风格和感染力。
C. 鲁迅小说笔法独到,不仅成熟老练且精准到位。
D. 鲁迅小说属于世界,具有中国气派和普世情怀。
5. 下列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孺子 孺:幼儿 B. 噬人 噬:吞
C. 惧惮 惮:惧怕 D. 删刈 刈:割
6. 请结合以上三则材料,分析“呐喊”有哪些深厚的意蕴
【答案】1. C 2. 蔡元培在1917年出任北京大学校长;《新青年》编辑部来到了北大;因蔡元培改革,陈独秀等一批新派人物汇聚在了北大;钱玄同以《新青年》编辑名义向鲁迅约稿;鲁迅本有批判国民性以拯救中国的愿望。 3. C 4. A 5. A
6. 以战斗的姿态消解个人的消沉苦闷;借助文艺作品将绝望自己饮尽而给青年灌输希望;通过对中国社会弊病的深入认识让更多人警醒。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汉字字音的能力。做此类题目要注意平时多积累,还要掌握做题的技巧,常见字注音正确的可能性小;生僻字一般不会标错音。审清题干,用排除法是较好的方法。
C项,读音有误,“誊抄”的“誊”读téng。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筛选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题,应根据对文意的理解,从文本中筛选出主要信息,然后运用文中词语概括作答。
1917年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学校长,最终引发了一连串的连锁反应,彻底改变了鲁迅的人生轨迹。《新青年》编辑部来到了北大,钱玄同以《新青年》编辑名义向鲁迅约稿;因蔡元培改革,陈独秀、胡适、钱玄同等一批新派人物汇聚在了北大,使得本有批判国民性以拯救中国的愿望的鲁迅与他们的交往,直接促成了他由“沉默”向“呐喊”的转变。
【3题详解】
此题考查语言表达的连贯准确的能力。此类型题首先要通读语段,了解句意,然后注意句与句的排列组合,注意上下句的衔接、呼应,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要加强对语境的分析与体会。有些题应注意排序句的逻辑顺序和句中关联词语的运用。
a处是对《呐喊》自序基本内容的介绍,填入③合适;b处填写要紧扣前一句“把文艺做为改变国民精神的武器”中“精神”一词,填入“精神历程”,①最合适;c处从整段内容看,这是评价鲁迅作品的特点和价值,填入②合适。
分析可知,C项所选语句都恰当。
故选C。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和推断文中信息的能力。首先应分辨各个选项所对应的原文信息是否正确,再分析由此产生的推断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与逻辑事理。
A项,“全景式映照”不够准确,原文“这些小说反映了五四前后中国社会被压迫者的痛苦生活和悲惨命运”,表明鲁迅作品反映并不是所有的社会阶层,就是针对底层人民,谈不上“全景式”。
故选A。
【5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理解词语的能力。包括成语、惯用语、谚语、歇后语、格言等。理解词语的特点含义,必须在理解词语基本义的基础上,然后根据语境,正确解答。
A项,解释错误,从原文“他愿意将绝望自己饮尽,而给青年灌输希望。他渴望着民族重生,渴望着青年建立起自己未经生活过的生活”看,鲁迅先生的启蒙,是唤醒人们(主要是青年人)前行的勇气和斗志。孺:青年。
故选A。
【6题详解】
本题考查把握文中重要词语的丰富意蕴的能力。解答该题要注意联系上下文的内容,遵循由近及远的原则,先在本句中找,然后在本段中找,再从上一段乃至全文找。
从材料一看,从最初消沉的公务员,到幽默、犀利、骂人毫不留情的文坛论手,“呐喊”是鲁迅处在人生中苦闷时期找到的最好人生轨迹;从材料二看,“呐喊”是鲁迅为“五四前后中国社会被压迫者的痛苦生活和悲惨命运”鸣不平;从材料三看,“呐喊”的目的是展示自己“对中国社会弊病的深入认识”,从而“让更多的人警醒”“将绝望自己饮尽,而给青年灌输希望”“唤醒麻木沉睡中的国人”。
【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是实用类文本阅读的基础,分析综合、鉴赏评价和探究都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从读物中辨别各种信息的性质,筛选并整合自己所需要的信息,是达到阅读目的、获取所需信息的重要手段。这里所说的信息,在不同的实用文体中有不同的表现。在新闻类文体中,信息主要指消息;在人物传记中,信息主要指人物的性格特征和感情、态度与价值观;在访谈类文体中,信息主要指被访谈人物提及的知识、观点和人生理念;在调查报告类文体中,信息主要指相关的学科知识和调查获得的事实或结论。把握这些信息,是解读文本的关键。
7.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原本只称《诗》,儒家列为经典之一,开现实主义先河;分为“风”“雅”“颂”三大类,“风”大多是民间歌谣。
B. 我国古代史书通常分为编年、国别、纪传三类。编年体史书代表作有《史记》和《汉书》,国别体史书代表作有《资治通鉴》和《左传》。
C. 词出现于唐代,唐代的著名诗人如温庭筠等人都有优秀的作品传世。到了宋代词飞速发展,分为婉约、豪放两派,前者的代表人物有李清照。
D. 苏轼字子瞻,四川眉州人,北宋时代著名文学家。擅长写散文,名列唐宋八大家之中;在词作方面,开创了豪放派,对后世产生了广泛影响。
【答案】B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掌握文学常识的能力。这种题型主要靠学生平时的积累。平时学习和阅读时要了解和准确掌握在文学史上有名的作家的名字、称号、籍贯、时代、经历、作品及主要成就等。
B项, “编年体史书代表作有《史记》和《汉书》,国别体史书代表作有《资治通鉴》和《左传》” 表述错误,《史记》和《汉书》都是纪传体史书;《资治通鉴》和《左传》都是编年体史书。
故选B。
8.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与:和,跟
B. 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 知:管理
C. 能谤讥于市朝 市朝:公共场所
D. 请息交以绝游 游:交往
【答案】A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和识记能力。文言实词的理解,重在平时积累,但也不能死记硬背,记忆时要结合句意,注意归纳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对课文注释中有明确注明的字词要加强记忆。
A项,解释错误,“与嬴而不助五国也”意思是:这是因为它跟秦国交好而不帮助五国啊。与,结交。
故选A。
9.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与所给例句中加点词语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孟尝君客我
A. 侣鱼虾而友麋鹿 B. 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
C.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D.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
【答案】A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对词类活用的理解能力。可根据对课内词语活用的积累,根据常见的名词用作动词、形容词用作动词、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词类活用类型,结合具体语境分析。
“孟尝君客我”意思是:孟尝君待我为上等宾客。客,以……为客。名词的意动用法。
A项,“侣鱼虾而友麋鹿”意思是:以鱼虾为伴侣,和麋鹿交朋友。侣,以……为伴。名词的意动用法。
B项,“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意思是:打扫干净他们的居所,给他们华美的衣服,给他们准备丰盛的食物。洁,使……清洁。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C项,“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意思是:君子广泛地学习并且每天反省自己。日,每日,名词作状语。
D项,“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意思是:哪用高飞九万里往南去呢?南,名词作动词,向南飞。
故选A。
10.对下列句中画线部分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国之孺子之游者,无不哺也 国家中游学的年轻人
B.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这不是曹操被周郎困住的地方么?
C. 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大王隐蔽得太厉害了
D. 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全都贿赂秦国?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
C项,理解错误,“王之蔽甚矣”意思是:大王您受蒙蔽很久了。其中“蔽”意思是受蒙蔽。
故选C。
11.在下面的横线上默写原句。
①霾两轮兮絷四马,___________________。 (屈原《国殇》)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依依墟里烟。 (陶渊明《归园田居》)
③_________________,靡有朝矣。 (《卫风・氓》)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范仲淹《苏幕遮》)
⑤故国神游,___________________,早生华发。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⑥___________________,怎敌他、晚来风急? (李清照《声声慢》)
⑦云青青兮欲雨,___________________。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⑧________________,此时无声胜有声。 (白居易《琵琶行》)
⑨诗歌讲究对意境的铺排,而意境的渲染,则得益于对意象的选择。如王昌龄在《出塞》中,借助互文,以“______________”一句,拉大了时间的距离,营造了一种开阔旷远的意境;而杜甫在《登高》中则选择了落叶意象,用“_______________”一句渲染了一种雄浑高远的境界。
【答案】 (1). 援玉枹兮击鸣鼓 (2). 暧暧远人村 (3). 夙兴夜寐 (4). 明月楼高休独倚 (5). 多情应笑我 (6). 三杯两盏淡酒 (7). 水澹澹兮生烟 (8). 别有幽愁暗恨生 (9). 秦时明月汉时关 (10). 无边落木萧萧下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本题属于直接性默写,要求学生平时要注意记忆、积累。在做题时首先要读懂题干,明确要求。其次要镇定作答,规范写字。此题要注意的易错字有:枹、暧、夙、寐、澹。
【点睛】考生默写名句名篇时,容易出现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一时回忆不起来(背诵不出);二是顺序错乱,张冠李戴;三是书写错漏。因此,答题时要沉着认真,要善于借助出处和引导句去回忆,万一一时记不起来,可以先放一放,不要急躁,做完其他题后可能又会突然记起来。答完题一定要反复默念,包括引导句在内,进行“全程回放”,这样,语序不当和书写错漏的问题一般都可以被发现并纠正。
12.《论语》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思想。你认为哪一点在当今社会尤为重要,依旧有现实意义。请简要阐述。不少于150字。
【答案】
示例:孔子对“信”的重视。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人如果失去了信用或不讲信用,不知道他还可以做什么。人生活在群体中,与人相处,得到别人的信任十分重要。《论语》记载,弟子问孔子如何治国,孔子说要做到三点:足食、足兵、足信,其中最重要的是“足信”,民无信不立。”诚信,在今天仍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表达的能力。题目要求学生写出《论语》体现的孔子的思想中的哪一点在当今社会尤为重要,依旧有现实意义。请简要阐述。《论语》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思想:1、以“仁”为核心,主张“仁政”思想。2、“学”与“思”相结合的思想。3、“有教无类”思想。因材施教。4、孔子“信”的思想。“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根据孔子的思想,结合现实,谈谈看法。不少于150字。在写作时要紧扣题目要求,注意修辞手法和字数要求。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孟尝君列传
司马迁
孟尝君名文,姓田氏。文之父曰靖郭君田婴。田婴者,齐威王少子而齐宣王弟也。初,文以五月五日生,时人以是日生子为五月子,不祥,故婴告其母曰:“勿举也。”其母窃举生之。及长,其母使文见田婴。田婴怒其母曰:“吾令若去此子,而敢养之,何也?”文顿首,因曰:“君所以不举五月子者,何故?”婴曰:“五月子者,长与门齐,将不利其父母。”文曰:“人生受命于天乎?将受命于门邪?”婴默然。文曰:“必受命于天,君何忧焉。必受命于门,则可高其门耳,谁能至者!”婴曰:“善。”婴卒,谥为靖郭君。而文代之立于薛,是为孟尝君。
孟尝君在薛,招致诸侯宾客及有罪亡者,皆归孟尝君。孟尝君皆厚遇之,以故倾天下之士。齐湣王二十五年,昭王召孟尝君为秦相。或说秦昭王曰:“孟尝君贤,而又齐族也,今相秦,必先齐而后秦,秦其危矣。”于是秦昭王乃止。囚孟尝君,欲杀之。孟尝君使人抵昭王幸姬求解。幸姬曰:“妾愿得君狐白裘。”此时孟尝君有一狐白裘,直千金,天下无双,入秦献之昭王,更无他裘。孟尝君患之,遍问客,莫能对。最下坐有能为狗盗者,曰:“臣能得狐白裘。”乃夜入狗窦,以入秦宫中,取所献狐白裘至,以献秦王幸姬。幸姬为言昭王,昭王释孟尝君。孟尝君得出,即驰去,变名姓以出关。夜半至函谷关。秦昭王后悔出孟尝君,求之已去,即使人驰传逐之。孟尝君至关,关法鸡鸣而出客,孟尝君恐追至,客之居下坐者有能为鸡鸣,一鸣而鸡齐鸣,遂出关。出如食顷,秦追果至关,然孟尝君已出,乃还。始孟尝君列此二人于宾客中,宾客尽羞之。及孟尝君有秦难,卒以此二人拔之。自是之后,客皆服。
孟尝君过赵,赵平原君客之。赵人闻孟尝君贤,出观之,皆笑曰:“始以薛公为魁然也,今视之,乃渺小丈夫耳。”孟尝君闻之,怒。客与俱者下,击杀数百人,遂灭一县以去。
太史公曰:吾尝过薛,其乡里率多暴桀子弟,与邹、鲁①殊。问其故,曰:“孟尝君招致天下任侠,奸人入薛中盖六万余家矣。”世之传孟尝君好客自喜,名不虚矣。
(选自《史记・孟尝君列传》,有删改)
注释:①邹、鲁:指邹邑和鲁国首都曲阜,分别是孟子和孔子的故乡。
13. 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勿举也 举:养大
B. 妾愿得君狐白裘 愿:愿意
C. 卒以此二人拔之 拔:使……脱离苦难
D. 始以薛公魁然也 魁:个子很高
14.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文以五月五日生 以入秦宫中
B. 必受命于天 而文代之立于薛
C. 而文代之立于薛 世之传孟尝君好客自喜
D. 于是秦昭王乃止 乃夜入狗窦
15.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吾令若去此子 我命令如果除掉这个孩子
B. 更无他裘 再也没有别的白狐裘了
C. 秦昭王后悔出孟尝君 秦昭王后悔让孟尝君出关
D. 乃渺小丈夫耳 竟然是个矮个子男人
16. 翻译文中划线句子
①始孟尝君列此二人于宾客中,宾客尽羞之。
②孟尝君过赵,赵平原君客之。
17. 太史公在结尾传赞(“太史公曰”)处,对于孟尝君招揽门客的行为给予了怎样的评价?请结合文章具体内容分析。
【答案】13. B 14. D 15. A
16. ①起初孟尝君把这两个人列入在宾客的行列中,其他宾客都感到羞耻(或耻与为伍)。
②孟尝君拜访赵国,平原君把他当做贵宾。
17.
作者在传赞中表达出对于孟尝君好客自喜讥讽(否定)之意。孟尝君广收门客,却不注意门客的为人品性,招揽来的哪怕是犯罪逃亡者,他也对他们给予丰厚的待遇;结果使得孟尝君的门下多是暴力人员,听到一点嘲讽,就会做出屠城之举;他招揽鸡鸣狗盗之徒,使得真正有才华的人不齿于与之为伍,所以其手下也没有真正得力的贤才,能够帮助他治理好国家。正是因为以上原因,作者才对孟尝君好客自喜表示讥讽(否定)的态度。
【解析】
【13题详解】
此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和识记能力。文言实词的理解,重在平时积累,但也不能死记硬背,记忆时要结合句意,注意归纳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对课文注释中有明确注明的字词要加强记忆。
B项,解释错误,“妾愿得君狐白裘”意思是:我希望得到孟尝君的白色狐皮裘。愿,希望。
故选B。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的能力。在解释词义时,要紧紧抓住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理解。高考一般是课外文言文阅读,可以联系课文中学过的有关语句中该词的用法来推断词义。
A项,“文以五月五日生”意思是:田文是在五月五日出生。“以”,介词,因为;“以入秦宫中”意思是:凭借这里进入了秦宫之中。“以”,介词,凭借。
B项,“必受命于天”意思是:如果是从上天那里接受的命运。于,介词,从。“而文代之立于薛”意思是:田文在薛邑继承了田婴的爵位。于,介词,在。
C项,“而文代之立于薛”意思是:田文在薛邑继承了田婴的爵位。之,代词,他,指田婴。“世之传孟尝君好客自喜”意思是:世间传说孟尝君以乐于养客而沾沾自喜。之,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D项,“于是秦昭王乃止”意思是:于是秦昭王就罢免了孟尝君的宰相职务。乃,副词,就。“乃夜入狗窦”意思是:就在夜里进入狗洞。乃,副词,就。
故选D。
【15题详解】
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
A项理解错误,“吾令若去此子”意思是:我命令你除掉这个孩子。若,你。
故选A。
【16题详解】
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明确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本题需要注意以下关键词的解释:
(1)始,期初;尽,都;羞,以……为耻辱。
(2)过,拜访;客,把……当做客人。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和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答题时,先整体感知文意,然后根据题干要求,从文中筛选出相关的内容,根据对文意的理解,紧扣题干要求进行归纳概括。
作者在传赞中表达出对于孟尝君好客自喜讥讽(否定)之意。孟尝君广收门客,却不注意门客的为人品性,招揽来的哪怕是犯罪逃亡者,他也对他们给予丰厚的待遇;结果使得孟尝君的门下多是暴力人员,听到一点嘲讽,就会做出屠城之举;他招揽鸡鸣狗盗之徒,使得真正有才华的人不齿于与之为伍,所以其手下也没有真正得力的贤才,能够帮助他治理好国家。正是因为以上原因,作者才对孟尝君好客自喜表示讥讽(否定)的态度。
【点睛】文言文筛选信息注意事项:
1.通读全文,把握文意 文章是信息的载体。文章的正文以及标题、作者、背景、注释等,都能向读者传递信息。文章的信息和材料有主次之分。一般来说,文章的主要意旨、主要事件或说明的主要事物,是文章的主要信息和材料;而枝蔓的事件或附带的事物,则是文章的次要信息和材料。在分析过程中,要准确把握隐含信息,先要弄清相关文字的字面含义,同时还得顾及全面,把握整体,推断时更要遵守逻辑规则。要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把握文章的主要信息。
2.弄清题干要求,根据要求筛选 “跳读法”是筛选信息较为常用的方法。因为对一篇文言文来说,我们不可能一下子完全读懂,采用“跳读法”,可以把不懂的字、词跳过去,来捕捉文中的信息。这些信息有时是有一定标志的,如全文中心句、段落起始句、段末总结句、作者议论性的文字等。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有些语言信息孤立地看是重要的,但却是不符合题干要求的。面对众多的“有效”信息,我们要根据题干要求,正确认识信息所涉及的对象和范围,然后有针对性地去分析、概括和归纳,做到有的放矢。
3.剔除无效信息 我们从文章中筛选出来的信息有些往往是相似的,这就要求我们一定要有清晰的思路,仔细地去分析、辨别,从而剔除千扰项,得出所要的正确答案。
参考译文:
孟尝君姓田名文。田文的父亲叫靖郭君田婴。田婴是齐威王的小儿子、齐宣王的弟弟。当初,田文是在五月五日出生。当时的人把在这一日出生的孩子叫“五月子”,认为是不祥的象征。所以田婴告诉田文的母亲说:“不要养活他。”可是田文的母亲还是偷偷把他养活了。等田文长大后,他的母亲让田文拜见给田婴。田婴见了这个孩子愤怒地对他母亲说:“我命令你除掉这个孩子,你竟敢把他养活了,这是为什么?”田文的母亲还没回答,田文叩头大拜,接着反问田婴说:“您不让养育五月子,是什么缘故?”田婴回答说:“五月出生的孩子,长大了身长跟门一样高,会害父害母的。”田文说:“人的命运是由上天授予呢?还是由门户授予呢?”田婴不知怎么回答好,便沉默不语。田文接着说:“如果是由上天授予的,您何必忧虑呢?如果是由门户授予的,那么只要加高门户就可以了,谁还能长到那么高呢!”田婴道:“对呀!”田婴去世后,追谥靖郭君。田文在薛邑继承了田婴的爵位。这就是孟尝君。
孟尝君在薛邑,招揽各诸侯国的宾客以及逃亡的罪犯,很多人归附了孟尝君。孟尝君给他们丰厚的待遇,因此使天下的贤士无不倾心向往。齐湣王二十五年,秦昭王让孟尝君担任秦国宰相。有人劝说秦王道:“孟尝君的确贤能,可他又是齐王的同宗,现在任秦国宰相,谋划事情必定是先替齐国打算,而后才考虑秦国,秦国可要危险了。”于是秦昭王就罢免了孟尝君的宰相职务。他把孟尝君囚禁起来,要杀掉孟尝君。孟尝君知道情况危急就派人冒昧地去见昭王的宠妾请求解救。那个宠妾提出条件说:“我希望得到孟尝君的白色狐皮裘。”孟尝君来的时候,带有一件白色狐皮裘,价值千金,天下没有第二件,到秦国后献给了昭王,再也没有别的皮裘了。孟尝君为这件事发愁,问遍了宾客,谁也想不出办法。有一位位居末位能钻狗洞偷东西的人说:“我能拿到那件白色狐皮裘。”于是当夜钻入狗洞,进了秦宫,取出献给昭王的那件狐白裘,拿回来献给了昭王的宠妾。宠妾得到后,替孟尝君向昭王说情,昭王便释放了孟尝君。孟尝君获释后,立即乘快车逃离,改了姓名来逃奔函谷关。夜半时分到了函谷关。昭王后悔让孟尝君出关,再寻找他,他已经逃走了,就立即派人驾上传车飞奔而去追捕他。孟尝君一行到了函谷关,按照关法规定鸡叫时才让人出关,孟尝君恐怕追兵赶到,宾客中有个位居末座的人会学鸡叫,他一学鸡叫,附近的鸡随着一齐叫了起来,于是就逃出函谷关。出关后约摸一顿饭的工夫,秦国追兵果然到了函谷关,但孟尝君已经出关(出了秦国国境),就只好回去了,当初孟尝君把这两个人安排在宾客中的时候,宾客都感到羞耻,等孟尝君在秦国遭到劫难,终于靠着这两个人使大家脱离险境。自此以后,宾客们都佩服孟尝君。
孟尝君拜访赵国,赵国平原君以贵宾相待。赵国人听说孟尝君贤能,都出来围观想一睹风采,见了后便都嘲笑说:“原来以为孟尝君是个魁梧的大丈夫,如今看到他,竟是个矮个子男人罢了。”孟尝君听了这话,大为恼火。随行的人跟他一起跳下车来,砍杀了几百人,毁了一个县才离去。
太史公说:我曾经经过薛地,那里民间多有凶暴的子弟,与邹地、鲁地迥异。我向那里人询问这是什么缘故,人们说:“孟尝君曾经招来天下许多爱意气用事的人,仅乱法犯禁的人进入薛地的大概就有六万多家。”世间传说孟尝君以乐于养客而沾沾自喜,的确名不虚传。
18.阅读下面诗歌,回答下列小题。
橘诗
【南朝】虞羲
冲飚发陇首,朔雪度炎州。
摧折江南桂,离披漠北楸。
独有凌霜橘,荣丽在中州。
从来自有节,岁暮将何忧!
(1)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二句写严寒天气,寒风自西北陇首呼啸而来,朔雪直达岭南炎州,肆虐逞威。
B.三四句写风雪过处,树木几乎无一幸免的景象:江南桂树摧折,漠北楸树凋零。
C.最后两句写橘树从来就具有不畏严寒的本性,但岁暮来临时也会忧心忡忡。
D.这首诗咏橘言志,在生动的描写之后,以议论抒情作结,主旨突出,意蕴丰富。
(2)请简要分析“独有凌霜橘”一句中“独”字的表达效果。
【答案】(1)C
(2)“独”是“仅仅”、“只”的意思,与风雪肆虐、桂楸摧折的凋零景象,形成对比(或:反衬、衬托),突出橘树傲然凌霜的形象,表达了作者对橘树的赞美之情(或:寄寓了作者的高洁情操)。
【解析】
【详解】
(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原诗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题中C项,“但岁暮来临时也会忧心忡忡”有误,由橘树的“从来”如此,诗人又进而论断,橘树将会经受住“岁暮”时分新的考验。末两句语气坚定,倾向鲜明,是诗人对橘树的热烈颂扬,也是他本人自信自爱情怀的真诚袒露。故选C。
(2)试题分析:本题考核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此题是对炼字的考查,首先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然后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最后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独有凌霜橘,荣丽在中州。”在中原大地上,橘树却以其耐寒的凌霜之质迎风斗雪,依然枝繁叶茂,光艳动人。中州地在江南之北,风欺雪虐之苦更甚于江南,橘树居然依旧“荣丽”,可见其凌霜的姿质如何的不同凡响了。“独”有“仅仅”、“只”的意思,这一句和前文形成对比,突出橘树傲然凌霜的特点。
【点睛】炼字答题步骤: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注:含手法语法现象以词类活用为主。修辞手法则以拟人,比喻,通感等为主。当然还可能出现化动为静等表达技巧。)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吟唱
①屈原庙脚下集合了一山坡的秋蝉,鬼柳树、杜仲树和柑橘树上都是,仿佛全世界的蝉都团结起来,在屈原庙下嘶鸣,像骚坛诗人们的吟唱。乐平里①整个被蝉鸣覆盖了,秋天也被蝉鸣包裹。
②我原以为秋天村子里会安安静静,却不料吵声一片。大虫、小虫都吵,白天吵,夜里还吵。打开窗子,虫鸣涌进来,让人耳鼓齐鸣;关上窗子,村庄似被这些声音抬了起来。我枕着虫鸣睡觉,虫鸣像无数只手,抚摸着我;又像一层厚厚的被子盖着我,让我热热乎乎。我似睡非睡,觉得整个村子都梦幻起来。虫在吟唱,骚坛的诗人们也在吟唱,恍惚中我分不清,这种吟唱究竟是痛苦呢还是快乐。
③实在说,虫鸣千篇一律,只有那些诗人们的吟唱像呼唤,又类似欢庆秋天的丰收。朦胧中一个个吟唱诗人开始在我的眼前浮现。李国杰,颤颤抖抖,一身朴素,面容枯干,长长的白胡子像鸟儿的羽毛,如果来一阵风,他会像鸟儿一样飞上天。他的吟唱是天籁,能让河流苏醒,沿着他的诗行,可以找到太阳的光芒。徐正端开始登台了。他也是老态龙钟,现在中气不足,哮喘不断,神韵暗淡,但他的吟唱挺有味道,只是需间隔、要停顿,把咳咳嗽嗽掺和了进来。李盛良也飘飘渺渺地来了,他不是故去多年了吗?难道他的魂儿又回归骚坛了?他有一个好看的鼻子,红红的脸庞,
他在吟唱时,嘴巴一张一合,像在喷吐一粒粒饱满的果实。耕田犁地时想出一首诗,他就在牛尾巴后面,拖着长长的尾音,深情地吟唱。卢学俊亮相了,耳朵大如一只勺子,他写诗不如儿子卢琼,吟唱却是高手,声音洪亮得像村里的大喇叭……
④凌晨三点,我被虫鸣闹醒了。清醒过来后,忧虑却袭上了心头。李国杰九十岁了,他的吟唱不会永远,会随时中断,端午诗会、中秋诗会,都不能上场了。徐正端离九十也只有一拃长的距离,病魔缠身,诗会如在庙里举行,他还可以参加,如在村外,他就只有在庙里独自吟唱了。李盛良已故去多年,吟唱之声还留在我的记忆里,这是他飘荡的魂灵,但已不可复制,吟唱来去无踪。卢学俊已得了肾病,吟唱开始喑哑。
⑤关于吟唱,有人说,哼哼哈哈摇头晃脑的,是远去的古音,毫无诗意;有人说,这是最美的诗歌。
⑥骚坛是屈原故里一个古老的诗社,传统就是吟唱。近几年的中秋诗会,年轻娃娃们的吟唱并不成功,各唱各的腔,各吹各的调,有的像山歌,有的像丧事闹夜的调子,也有的像蝉、像小虫子,没有起伏,干吼,韵味出不来,老一辈的精髓没有学到。屈原庙的守庙人、骚坛社长徐正端看着着急,跟我说他要带个徒弟,培养骚坛传人,我给他推荐了聪明伶俐的明月。立秋那天,我和明月一起到了庙里。房间里暗淡,我们便把方桌抬到天井里。徐正端掏出一本泛黄的书,那是他的宝贝《韵学津梁》,油渍斑斑的,老师传给他的,他从未示人。他一页一页地翻,一页一页地讲,他吟唱一句,明月跟着学一句,整整一天。教明月之前,他还在不停地咳嗽,喘不上气来,奇怪的是传艺过程却很平静,他只是偶尔咳嗽那么一两下。在教明月一句一句地吟唱《橘颂》时,突然来了一阵风,庙前所有的树呼啸起来,接着撒下一阵雨。看天上,还有阳光从云雾中透射出来。那这阵雨是从哪儿来的呢?大概是屈原听到《橘颂》的吟唱之声要魂归故里吧。风雨过后,师徒俩又接着吟唱。直到天色已晚,看不清字了。他把《韵学津梁》递给了我,吩咐我把这本古旧的书多印些,在中秋诗会上发给诗友。我心里一热,以为这本书他会送给明月,送给嫡传的弟子,没想到他考虑得更多。
⑦这天晚上,虫儿的吟唱更加声嘶力竭,田园里,山坡上,树丛中,都在喧嚣。这是一支有组织的队伍,千军万马。
⑧为了将骚坛现状探个究竟,我和骚坛秘书长择日又去探访了卢学俊。有一次遇到卢学俊的儿子卢琼,他把诗从手机里翻出来,就像从地里翻土豆一样。不是让我看诗,而是让我听诗。那是他父亲的声音,仿佛从远古传来。我当时就对他说,你写的诗都让你父亲给吟唱出来,以后出诗集,就出吟唱版的。这次卢琼也在家,对于我们的造访,爷俩儿既吃惊又感动。现在写诗的人不多,吟唱的少之有少,更别说学吟唱了。现在竟然有人登门听他们吟唱诗歌、交流诗歌。卢学俊祖上都是读书人,也都是教书人,潜移默化,他吟唱的根便扎了下来。现在老了,他把希望寄托在了儿子身上。吟唱不能断根,诗歌要进行到底。卢琼有良好的文化基因,能把诗歌和吟唱的事业进行下去,我毫不怀疑。卢琼已写了很多诗,吟唱也在起步。
⑨从卢学俊家出来,我的心特别爽快。村庄漆黑一片,空中却是满天的星星。乐平里晚上的天空和白天迥然不同,但虫鸣是一样的。卢学俊家里微弱的吟唱之声隐隐传来。虫子们是要鸣叫的,骚坛的诗人也要吟唱,这是天性。
(取材于周凌云的同名散文)
注:①乐平里:位于湖北省秭归县,是屈原的诞生地,至今保存着大量关于屈原的遗迹遗址,如屈原宅、屈原庙、乐平里牌坊等。
19. 根据文意,用括号内的词语替换文中加点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千篇一律(老生常谈) B. 掺和(融合) C. 精髓(精神) D. 潜移默化(耳濡目染)
20. 下列对作品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乐平里的夜晚因为虫鸣而吵声一片,作者难以入睡,感到非常苦恼。
B. 文章写徐正端传艺时下了一阵雨,意在体现老人对屈原的深切怀念。
C. 把卢琼找诗歌比喻成翻土豆,说明他的作品比较粗糙,需打磨进步。
D. 本文从虫鸣写起,引出骚坛吟唱,表达了对于文化传承现状的关注。
21. 下列对作品中相关知识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吟唱”即吟咏歌唱;“吟”也是中国古诗的一种体裁,须用“兮”表示停顿和节奏变化。
B. “嫡传”的“嫡”表正统,《红楼梦》中凤姐说黛玉像是贾母 “嫡亲的孙女”,有奉承之意。
C. “骚坛”的名字源自屈原的《离骚》,“骚”常和《诗经》中的“风”并举,泛指文学。
D. “秋蝉”又叫寒蝉、暮蝉,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常用意象,常常给人以凄切、悲凉的感受。
22. 纵观全文,说说作者心情经历了哪些变化,并简要分析变化的原因。
23. 第③段对几位骚坛诗人吟唱的描写颇有表现力。请对文中画线句加以赏析。
24. 第⑦段文字写出了“虫鸣”怎样的特点?请分析作者这样写的用意。
【答案】19. D 20. D 21. A
22.
先是忧虑(“忧虑袭上了心头”),吟唱是那么美好,而老一代的骚坛诗人或年事已高,或已故去,作者为传承问题担忧。再是感动(“我心里一热”),听到徐正端嘱咐把他师传的宝贝《韵学津梁》印给更多人,作者被他的责任感和胸怀打动了。最后是高兴(“我的心特别爽快”),看到卢琼有热情和能力继承吟唱事业,作者感到吟唱也是人之天性,传承大有希望。
23. 文章把李盛良吟唱时嘴巴一张一合的样子比作“在喷吐一粒粒饱满的果实”,形象地写出声音的流畅圆润和神情的专注饱满;语言与人物身份贴合,与后面写他耕田犁地时想出一首诗会跟在牛尾巴后面吟唱形成呼应,表现了吟唱与生活的相融相契。或:李盛良耕田犁地时想出一首诗就在牛尾巴后面深情吟唱,这个场景画面感十足。特别是“拖着长长的尾音”“深情吟唱”这些细节,不仅写出了吟唱的特点、李盛良的投入,也把读者带进了诗歌与普通生活浑然交融的美好情境中,颇具感染力。
24. 特点:声音大(声嘶力竭)、范围广(到处都是)、声势壮(有组织,千军万马)。用意:与骚坛的寂寥现状形成对比,表达了发展、壮大吟唱队伍的期盼之情。
【解析】
【19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的能力。首先要从词意、使用对象、褒贬色彩、词性等方面区别近义词语,然后结合具体语境分析,如果两个词语的意思都一样,那就能替换。A项,千篇一律:指文章公式化,也比喻办事按一个格式,非常机械。老生常谈:比喻人们听惯了的没有新鲜意思的话。句中指虫的叫声没有变化,用“千篇一律”好,不能替换。B项,掺和:混杂;参与、插手。融合:熔成或如熔化那样融成一体;繁殖过程中的相互结合。句中指咳咳嗽嗽的声音混杂在吟诵声里,用“掺和”恰当,不能替换。C项,精髓:精气真髓。比喻事物的精华。精神:指意识、思维、神志等;指内容的实质所在;主要的意义;活力;精力;活跃;有生气。句中指老一辈的精气真髓,用“精髓”最好,所以不能替换。D潜移默化:指人的思想或性格不知不觉受到感染、影响而发生了变化。耳濡目染:耳朵经常听到,眼睛经常看到,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这两个词语意思最为接近,都指对人的影响,在句中是指卢学俊受祖辈的影响,可以替换。故选D。
【20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作品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阅读文章,找到相应的有效答题区间,比对各个备用选项,再做出正确选择。A项,原文“我似睡非睡,觉得整个村子都梦幻起来。虫在吟唱,骚坛的诗人们也在吟唱,恍惚中我分不清,这种吟唱究竟是痛苦呢还是快乐”,可见作者并非“苦恼”,只是觉得恍惚。B项,原文“那这阵雨是从哪儿来的呢?大概是屈原听到《橘颂》的吟唱之声要魂归故里吧”,可见写这阵雨不是为体现“老人对屈原的深切怀念”,而是表现老人吟唱的技艺高超,感染力强。C项,“说明他的作品较粗糙”错误,原文“有一次遇到卢学俊的儿子卢琼,他把诗从手机里翻出来,就像从地里翻土豆一样。不是让我看诗,而是让我听诗。那是他父亲的声音,仿佛从远古传来”,看不出“作品粗糙”之意。故选D。
【21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平常的学习中,考生在平时学习中应多多识记积累相关的知识,应有意识的进行分类识记。A项,“须用‘兮’表示停顿和节奏变化”说法错误。这是楚辞的特点,“吟”没有这个特点。故选A。
22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的情节结构和人物情感态度的能力。分析人物的心理变化,首先要对文章的内容进行简单的梳理概括,要抓住文中的重点词语进行解读。阅读文章时,注意抓住文中表现情感的句子,如“忧虑袭上了心头”,“我心里一热”,“我的心特别爽快”等,再分析作者的情感的变化:忧虑——感动——高兴。分析作者情感变化的原因要结合文章的内容,如老一代的骚坛诗人或年事已高,或已故去,作者对传承问题还是比较担忧的。但是当作者听到徐正端嘱咐把他师传的宝贝《韵学津梁》印给更多人时,作者时感动的。最后看到卢琼有热情和能力继承吟唱事业,作者是“特别爽快”的。
【23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赏析精彩语句表现力。赏析句子,可以从句子的手法、内容、情感的角度分析。做题时,首先是通过语句内容辨认修辞手法,然后结合文段解释为什么是这种修辞手法,最后结合文段分析该手法的效果。分析效果时,首先答出一般效果,然后结合句子分析具体的效果。“他在吟唱时,嘴巴一张一合,像在喷吐一粒粒饱满的果实。耕田犁地时想出一首诗,他就在牛尾巴后面,拖着长长的尾音,深情地吟唱。”运用比喻手法,把“李盛良吟唱时嘴巴一张一合”的样子比作“在喷吐一粒粒饱满的果实”,,写其吟唱时的动作、神态。“拖着长长的尾音”“深情吟唱”是细节描写,写出了吟唱的特点、李盛良的投入,颇具感染力。
【24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中事物的特点及作者的写作用意。分析特点时要结合原文,寻找关键语句;分析语段的作用从结构和内容两个角度分析,注意语段本身的内容和上下文之间的关系。首先阅读第⑦段文字,分析特点,找出相关的描写句子,根据文中的重点词语“声嘶力竭”,“到处都是”,“有组织”,“喧嚣”,“田园里,山坡上,树丛中,”“有组织”,“千军万马”,可以分析出“虫鸣”的特征是:声音大,范围广,声势壮。这里需要注意的是下文“现在写诗的人不多,吟唱的少之又少,更别说学吟唱了”,然后结合文章的主旨,分析“虫鸣”的作用是:与骚坛的寂寥现状形成对比,表达了作者期盼发展并壮大吟唱队伍。回答作者的用意既要答出表现手法是对比,还要答出作者的期盼之情。
【点睛】文学类文本的选择题,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对读懂文章,主要是文意、情感、人物的形态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此题的选项A项、B项和C项就是对文本内容表述不当。因为是文学作品的阅读,不同的人可能会读出不同的的内容,因此在命制选择题时,错误的选项命制,往往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
25.阅读下面文字,按照要求作文。
《红楼梦》第七回中,宝钗所服用的“冷香丸”,代表一种压抑青春生命热情的思想。的确,青春不该冷然而过,但青春同样不该浮躁混乱。
你对此有何看法?
请结合《红楼梦》内容,联系现实生活,以“青春的回答”为题,写一篇文章。文体自选,不少于700字。
【答案】【例文】
青春的回答
青春是一座万物葱茏的院子,我们流连于此,乐而忘返。我们是匠人,把一串串文字铺满小路,用想象编织一个个梦境;我们是游人,倾听到青草拔节时不安的躁动,鼻翼也缠绕着花朵盛开时新鲜的芳香。我们是青春,我们正年少,我的梦,在这里浮动,一切静悄悄……
曾襁褓中娇滴啼哭的我们,会肩负着怎样的使命闯荡人世间?怀着最初懵懂的“天生我材必有用”,我们开始了人生的征途。
贪婪的时光抱起无忌的童年一闪而过,脚踏生命之舟破开了青春的闸门,载我步入酸甜苦辣的青春旅途。那样英勇的生命啊,是历经怎样的磨练;那样燃烧的生命啊,是汲取怎样的光辉,像海一般无限蔓延的澎湃!
生命本该精彩。一个梦,正在将我打造…
在追求梦想的道路上,我努力,因而取得可喜的佳绩,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我大胆,因而得到自身的提高,享受到奉献的快乐。因为奋斗,所以在追梦的道路上,幸福与我同行!
当然,追求梦想的道路注定不是一帆风顺的,正如歌中所言“不经历风雨,哪能见彩虹”,没有艰苦的奋斗与拼搏,何来成功的傲然绽放?没有泪水与汗水的铺垫,何来胜利时的粲然笑颜?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梦想的实现,时间会验证!
青春是短暂的,同时也是最美好的。我们也应为此而更加明白青春的珍贵,珍惜我们的大好年华。欧阳修曾说过:“羡子年少正得路,有如扶桑初日升。”曾经,数不尽的革命先驱用他们的青春为新中国的成立抛头颅,洒热血,为我们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而作为新世纪中学生的我们,只在幸福年代接过建设者的任务,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又有什么理由可以蹉跎岁月呢?
我们要知道:迷人的彩虹出自大雨的洗礼,丰硕的果实来自辛勤的耕耘。朋友,今天我们正处在优胜劣汰竞争激烈的时代,前有师长掌舵,后有父母鼓励,可谓“天时地利人和”。在追求梦想的道路上,我们要永不言弃。面对挑战,我们怎能被一些挫折和失败所吓倒呢?让我们好好地把握青春,学那穿云破雾的海燕去搏击八方的风雨;学那高大挺拔的青松去傲雪凌霜。只有如此,青春才会是一首动人的篇章!
青春是一座乐园,我们怀抱梦想,携带激情,轻唱着相聚的欢歌,我们的惊喜镶嵌在云端,我们穿行于此,让目不暇接的风景透过视线,我们步步惬意,我们流连忘返;我们逗趣于此,只为听闻青春的天籁!这里,有梦,每一个梦都是可贵的,每一个梦都有其独特的含义,指向遥远。
记住你的梦,带它轻装上路。青春多么迷人,而梦想又多么新鲜!让我们展开奋飞的翅膀,让青春载着梦想,翱翔在祖国的蓝天之上!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本题是材料加命题的写作形式。对命题作文来说,快速抓住题目中的重点词语并加以分析非常关键,因为只有读懂了重点词语的含义,才能准确地把握命题人的意图,从而明确写作方向。命题作文文题中一般都有关键词,这些词就是所谓的“题眼”。把握住题眼,也就抓住了文章要突出的重点,了解了写作要避免的误区。尤其要注意题目中的修饰词语、限制词语和补充词语,因为这些词语对写作范围起着约束限制的作用,是文章特殊要求的标志。
【审题】
这是一道材料加命题作文,材料讲述了《红楼梦》第七回中“冷香丸”蕴含的深意,突出其对青春的压抑,然后明确命题者的观点“青春不该冷然而过,但青春同样不该浮躁混乱”,要求学生对此看法阐述自己的观点,我们的青春到底该如何度过,题目“青春的回答”其实就是要求我们思考该如何让我们的青春更有意义。
参考立意:
1、让青春焕发光彩;
2、青春不是“浮躁”的代名词。
参考素材:
例文2
青春的回答
我们像一扇扇贝壳,搁浅在青春的海滩上,用快乐融化有时能够,用坚强酿成珍珠,待到海潮再来时,炫出生命的光彩。在青春的大自然中,每个角落都漾着我们的身影。
青春如春花般绚烂
生如春花的格调里,泛着我们青春的色彩。青春的舞台上,有我们华丽的舞姿。又将到元旦了,学校举办元旦晚会,便开始了紧张的排练。从开始听歌、找灵感、编舞、排练,一切都那么地让人觉得疲惫。不是为了荣誉,而为了在舞台上的那几分钟选出自己的风采,努力练舞,再苦再累也坚持着。因为青春,我们充满活力,把自己融入舞蹈里,享受用舞蹈沉浸在音乐中的乐趣。尽管其中有过我们争执的声音,就像花儿一般,不经风吹雨打的磨练,怎能开出绚丽的花朵。其他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在舞台上炫出最棒的自己,映着我们努力过的身影。花季的我们在大自然的舞台上开得绚烂。
青春如新苗般蓬勃
在青春的大地上,我们是破土而出的新苗,焕发着青春的活力。在青春的运动场上,我们像马一样奔驰,像鸟一样飞翔,像蜜蜂一样忙碌。田径的赛道上,印着我们飞驰的足迹,沙池上刻着我们条约的脚印,终点还留着我们忙碌的痕迹。友谊第一,比赛第二是我们的宗旨。不管是否胜利,我们都努力拼搏,坚强奋斗。赛场上,我们像新苗般朝气蓬勃,金光受伤,也要坚强地,微笑着迎接阳光雨露。我们的青春,我们坚持奋斗,我们永不言弃,我们无悔。滑稽的我们,在大自然的赛场上焕发蓬勃生机。
青春如溪水般欢乐
山涧的小溪中,有我们叮咚的欢笑声,山谷回响着我们青春的呐喊。溪水与石头的碰撞,敲出了我们的欢乐。在青春的山谷中,我们尽情地欢笑,到处回响着我们欢乐的音调。别人说我们笑得痴狂,但我们不以为然。因为青春就该弥漫着欢笑,就该快乐到疯狂。也许,我们笑得很傻,但那是我们单纯的欢笑。奋斗中,我们激励自己,一起呐喊着“我可以!”尽管会发生碰撞,但也要像溪水一样用宽容包容石头的坚硬顽固,才会激起青春欢乐的交响曲。青春,让世界的每个角落都响彻我们青春的欢笑。花季的我们,在大自然的怀抱里笑得痴狂。
在青春大自然中,万物蓬勃生机,趣味横生。既然青春如此美好,就要把握住青春,迈出人生辉煌的步伐。拥抱青春,拥抱快乐,享受人生。
行文结构:
本题是命题作文,根据题目要求,要对材料中的内容发表看法,适合于写成议论文。首先,根据立意,明确观点,青春的热情不该受到压抑,要让青春焕发光彩。正文部分,从多个角度论证让青春焕发光彩的重要性。主体部分可以采用并列式或层进式。论证过程中要联系自身实际和时代特点,要有家国情怀和时代担当。最后,总结全文,强化观点。
【点睛】命题作文的审题方法:
首先,要审清题目要求,确定文章范围。考场命题作文常常对文体、时间、地点、数量和叙述的对象及其关系、内容等有所限制,弄清楚了这些要素,就能确定作文的选材范围。如:以“在自然中生活”为题目写一篇文章。如何解读?可以联想当今随着环境的进一步恶化,世界很多国家都提出了“人、社会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点,而“在自然中生活”无疑是这种论点的反映。依此思考,可以得出“人与自然”、“环境保护”、“诗意生活”等既有时代意识,又有现代环保观念的主题范围。
其次,要紧紧抓住“题眼”。题眼,即文中暗示、透露的文章重点,是寓意的关键性字眼。题目中的关键词语,就是命题作文的“题眼”。扣住了“题眼”,也就抓住了重点,抓住了中心;吃透题目中的有效信息,就能确定好写作中心。如“带着感动出发”,写作时,可以将其分解成几个问题进行思考:其一,带着什么出发?感动。其二,带着感动去干什么?出发。既然有出发,那就有出发去哪里、去干什么。所以,作文的具体落脚点,也就是“题眼”,应该盯在“感动”上,据此展开叙述与议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