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4.50 KB
  • 2021-06-03 发布

北京市西城区西城外国语学校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 23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北京市西城区西城外国语学校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 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人们心中有很多个鲁迅的形象:“我以我血荐轩辕”的热血青年;为孔乙己和阿Q作传,“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国民性批判家;幽默、犀利、骂人毫不留情的文坛论手;“骨头最硬”“没有丝毫奴颜和媚骨”的民族魂……然而,1917年的他还不属于以上任何一种。 ‎ ‎1917年,36岁的周树人只是一位蛰居京城的消沉的公务员,处在人生中最苦闷的一个时期。他独自一人住在北京宣武门外绍兴会馆的一排僻静小屋中。每日依然要到教育部例行上班,回来后,便一人在这会馆中抄古碑。今日鲁迅博物馆还保存着鲁迅那时抄碑的墨迹,全部是用极端正的蝇头小楷誊抄,显然费时颇多,这正是鲁迅所谓“用了种种法,来麻醉自己的灵魂”。鲁迅甚至给自己刻了一方石章“竢堂”,取了一个号“俟堂”,意思都一个,即“待死堂”。‎ ‎1917年的鲁迅本是看不到生活的希望的。可蔡元培在这一年出任北京大学校长一事,最终引发了一连串的连锁反应,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更重要的是,《新青年》编辑部来到了北大。因蔡元培改革,陈独秀、胡适、钱玄同等一批新派人物汇聚在了北大。鲁迅与他们的交往,直接促成了他由“沉默”向“呐喊”的转变。最为关键的事件是钱玄同以《新青年》编辑名义向鲁迅约稿。也正是发表《狂人日记》时,周树人第一次使用了“鲁迅”的笔名,这是承以前留日时期的“迅行”,加上母亲鲁瑞的姓而来的。“鲁迅”诞生了。 ‎ 材料二 ‎《呐喊》收入了鲁迅先生1918-1922年所作的15部小说。后来作者抽出去一部历史小说《不周山》,遂成现在的14部。这些小说反映了五四前后中国社会被压迫者的痛苦生活和悲惨命运。在《呐喊》自序中,作者回顾了自己的人生经历, a 。同时也说明了这些小说的由来和起名的原由。作者从学洋务、学医、走科学救国之路,到推崇文艺,把文艺做为改变国民精神的武器, b ‎ ‎。本篇对于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理解本集小说的内涵及意蕴均有极大的参考价值。在写作上,本篇自序文笔清新老到,周密流畅,震人心魄又引人入胜,读之使人欲罢不能。其语言风格充溢着鲁迅独特的个性,具有极强的艺术魅力。鲁迅的小说具有自己鲜明的风格和特征,他的创作证明了他是一位成熟的艺术大师,他熟练地驾驭着独特的艺术方法和技巧,来展开生活的描写和形象的创造。 c ,它具有难于摹拟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他的作品不仅属于中国,而且是属于世界的。‎ 材料三 鲁迅对中国人的启蒙离不开他的国民性批判。他将隐藏于社会表面现象之下的丑陋的国民性揭露给人看,以此来唤醒麻木沉睡中的国人。在“举世皆醉我独醒”的时代里,鲁迅必定是寂寞的。这种寂寞使人犹如身陷荒原;这种寂寞犹如野兽的单独,而不是像牛羊似的结队,是力量的积蓄,而不是软弱者的联合;鲁迅先生的寂寞是充满战斗性和力量的。他的寂寞是对前进道路的探索,也是对众多人的明天的深思。作为一个时代的呼号者,鲁迅先生扛起启蒙的旗帜,以“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奉献精神唤醒人们前行的勇气和斗志。他以笔为枪,向着愚昧开战;以己为柴,点燃火焰,驱走噬人的黑暗。他对中国社会弊病的深入认识让更多的人警醒,对国民性的批判超越了时代,至今仍有其存在价值。他的文字与思想让更多的人走出愚昧,追求理想和光明。他选择的是一条韧性的战斗之路,就如野草一般,不惧惮践踏与删刈,直至死亡而朽腐。他愿意将绝望自己饮尽,而给青年灌输希望。他渴望着民族重生,渴望着青年建立起自己未经生活过的生活。这便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脊梁。‎ ‎1. 下列加点字,字音有误的一项是 A. 犀利 xī B. 蛰居 zhé C. 誊抄 juàn D. 俟堂sì ‎2. 结合材料一,分析促成鲁迅由“沉默”走向“呐喊”的原因 ‎3. 根据句意,将下列三句话分别放入原文abc三处,正确的一项是 ‎①表现了他爱国主义思想的发展和求索救国救民道路的精神历程 ‎②鲁迅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达到了相当高度的统一 ‎③其中反应了作者思想发展的过程和从事文艺活动的目的和态度 A. ①②③ B. ②①③ C. ③①② D①③②‎ ‎4. 根据文意推断,下列对鲁迅小说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鲁迅小说意蕴深厚,堪称中国社会全景式映照。‎ B. 鲁迅小说个性鲜明,具有极强的风格和感染力。‎ C. 鲁迅小说笔法独到,不仅成熟老练且精准到位。‎ D. 鲁迅小说属于世界,具有中国气派和普世情怀。‎ ‎5. 下列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孺子 孺:幼儿 B. 噬人 噬:吞 C. 惧惮 惮:惧怕 D. 删刈 刈:割 ‎6. 请结合以上三则材料,分析“呐喊”有哪些深厚的意蕴 ‎【答案】1. C 2. 蔡元培在1917年出任北京大学校长;《新青年》编辑部来到了北大;因蔡元培改革,陈独秀等一批新派人物汇聚在了北大;钱玄同以《新青年》编辑名义向鲁迅约稿;鲁迅本有批判国民性以拯救中国的愿望。 3. C 4. A 5. A ‎ ‎6. 以战斗的姿态消解个人的消沉苦闷;借助文艺作品将绝望自己饮尽而给青年灌输希望;通过对中国社会弊病的深入认识让更多人警醒。‎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汉字字音的能力。做此类题目要注意平时多积累,还要掌握做题的技巧,常见字注音正确的可能性小;生僻字一般不会标错音。审清题干,用排除法是较好的方法。‎ C项,读音有误,“誊抄”的“誊”读téng。‎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筛选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题,应根据对文意的理解,从文本中筛选出主要信息,然后运用文中词语概括作答。‎ ‎1917年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学校长,最终引发了一连串的连锁反应,彻底改变了鲁迅的人生轨迹。《新青年》编辑部来到了北大,钱玄同以《新青年》编辑名义向鲁迅约稿;因蔡元培改革,陈独秀、胡适、钱玄同等一批新派人物汇聚在了北大,使得本有批判国民性以拯救中国的愿望的鲁迅与他们的交往,直接促成了他由“沉默”向“呐喊”的转变。‎ ‎【3题详解】‎ 此题考查语言表达的连贯准确的能力。此类型题首先要通读语段,了解句意,然后注意句与句的排列组合,注意上下句的衔接、呼应,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要加强对语境的分析与体会。有些题应注意排序句的逻辑顺序和句中关联词语的运用。‎ a处是对《呐喊》自序基本内容的介绍,填入③合适;b处填写要紧扣前一句“把文艺做为改变国民精神的武器”中“精神”一词,填入“精神历程”,①最合适;c处从整段内容看,这是评价鲁迅作品的特点和价值,填入②合适。‎ 分析可知,C项所选语句都恰当。‎ 故选C。‎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和推断文中信息的能力。首先应分辨各个选项所对应的原文信息是否正确,再分析由此产生的推断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与逻辑事理。‎ A项,“全景式映照”不够准确,原文“这些小说反映了五四前后中国社会被压迫者的痛苦生活和悲惨命运”,表明鲁迅作品反映并不是所有的社会阶层,就是针对底层人民,谈不上“全景式”。‎ 故选A。‎ ‎【5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理解词语的能力。包括成语、惯用语、谚语、歇后语、格言等。理解词语的特点含义,必须在理解词语基本义的基础上,然后根据语境,正确解答。‎ A项,解释错误,从原文“他愿意将绝望自己饮尽,而给青年灌输希望。他渴望着民族重生,渴望着青年建立起自己未经生活过的生活”看,鲁迅先生的启蒙,是唤醒人们(主要是青年人)前行的勇气和斗志。孺:青年。‎ 故选A。‎ ‎【6题详解】‎ 本题考查把握文中重要词语的丰富意蕴的能力。解答该题要注意联系上下文的内容,遵循由近及远的原则,先在本句中找,然后在本段中找,再从上一段乃至全文找。‎ 从材料一看,从最初消沉的公务员,到幽默、犀利、骂人毫不留情的文坛论手,“呐喊”是鲁迅处在人生中苦闷时期找到的最好人生轨迹;从材料二看,“呐喊”是鲁迅为“五四前后中国社会被压迫者的痛苦生活和悲惨命运”鸣不平;从材料三看,“呐喊”的目的是展示自己“对中国社会弊病的深入认识”,从而“让更多的人警醒”“将绝望自己饮尽,而给青年灌输希望”“唤醒麻木沉睡中的国人”。‎ ‎【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是实用类文本阅读的基础,分析综合、鉴赏评价和探究都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从读物中辨别各种信息的性质,筛选并整合自己所需要的信息,是达到阅读目的、获取所需信息的重要手段。这里所说的信息,在不同的实用文体中有不同的表现。在新闻类文体中,信息主要指消息;在人物传记中,信息主要指人物的性格特征和感情、态度与价值观;在访谈类文体中,信息主要指被访谈人物提及的知识、观点和人生理念;在调查报告类文体中,信息主要指相关的学科知识和调查获得的事实或结论。把握这些信息,是解读文本的关键。‎ ‎7.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原本只称《诗》,儒家列为经典之一,开现实主义先河;分为“风”“雅”“颂”三大类,“风”大多是民间歌谣。‎ B. 我国古代史书通常分为编年、国别、纪传三类。编年体史书代表作有《史记》和《汉书》,国别体史书代表作有《资治通鉴》和《左传》。‎ C. 词出现于唐代,唐代的著名诗人如温庭筠等人都有优秀的作品传世。到了宋代词飞速发展,分为婉约、豪放两派,前者的代表人物有李清照。‎ D. 苏轼字子瞻,四川眉州人,北宋时代著名文学家。擅长写散文,名列唐宋八大家之中;在词作方面,开创了豪放派,对后世产生了广泛影响。‎ ‎【答案】B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掌握文学常识的能力。这种题型主要靠学生平时的积累。平时学习和阅读时要了解和准确掌握在文学史上有名的作家的名字、称号、籍贯、时代、经历、作品及主要成就等。‎ B项, “编年体史书代表作有《史记》和《汉书》,国别体史书代表作有《资治通鉴》和《左传》” 表述错误,《史记》和《汉书》都是纪传体史书;《资治通鉴》和《左传》都是编年体史书。‎ 故选B。‎ ‎8.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与:和,跟 B. 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 知:管理 C. 能谤讥于市朝 市朝:公共场所 D. 请息交以绝游 游:交往 ‎【答案】A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和识记能力。文言实词的理解,重在平时积累,但也不能死记硬背,记忆时要结合句意,注意归纳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对课文注释中有明确注明的字词要加强记忆。‎ A项,解释错误,“与嬴而不助五国也”意思是:这是因为它跟秦国交好而不帮助五国啊。与,结交。‎ 故选A。‎ ‎9.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与所给例句中加点词语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孟尝君客我 A. 侣鱼虾而友麋鹿 B. 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 C.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D.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 ‎【答案】A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对词类活用的理解能力。可根据对课内词语活用的积累,根据常见的名词用作动词、形容词用作动词、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词类活用类型,结合具体语境分析。‎ ‎“孟尝君客我”意思是:孟尝君待我为上等宾客。客,以……为客。名词的意动用法。‎ A项,“侣鱼虾而友麋鹿”意思是:以鱼虾为伴侣,和麋鹿交朋友。侣,以……为伴。名词的意动用法。‎ B项,“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意思是:打扫干净他们的居所,给他们华美的衣服,给他们准备丰盛的食物。洁,使……清洁。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C项,“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意思是:君子广泛地学习并且每天反省自己。日,每日,名词作状语。‎ D项,“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意思是:哪用高飞九万里往南去呢?南,名词作动词,向南飞。‎ 故选A。‎ ‎10.对下列句中画线部分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国之孺子之游者,无不哺也 国家中游学的年轻人 B.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这不是曹操被周郎困住的地方么?‎ C. 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大王隐蔽得太厉害了 D. 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全都贿赂秦国?‎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 C项,理解错误,“王之蔽甚矣”意思是:大王您受蒙蔽很久了。其中“蔽”意思是受蒙蔽。‎ 故选C。‎ ‎11.在下面的横线上默写原句。‎ ‎①霾两轮兮絷四马,___________________。 (屈原《国殇》) ‎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依依墟里烟。 (陶渊明《归园田居》)‎ ‎③_________________,靡有朝矣。 (《卫风・氓》)‎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范仲淹《苏幕遮》)‎ ‎⑤故国神游,___________________,早生华发。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⑥___________________,怎敌他、晚来风急? (李清照《声声慢》)‎ ‎⑦云青青兮欲雨,___________________。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⑧________________,此时无声胜有声。 (白居易《琵琶行》)‎ ‎⑨诗歌讲究对意境的铺排,而意境的渲染,则得益于对意象的选择。如王昌龄在《出塞》中,借助互文,以“______________”一句,拉大了时间的距离,营造了一种开阔旷远的意境;而杜甫在《登高》中则选择了落叶意象,用“_______________”一句渲染了一种雄浑高远的境界。‎ ‎【答案】 (1). 援玉枹兮击鸣鼓 (2). 暧暧远人村 (3). 夙兴夜寐 (4). 明月楼高休独倚 (5). 多情应笑我 (6). 三杯两盏淡酒 (7). 水澹澹兮生烟 (8). 别有幽愁暗恨生 (9). 秦时明月汉时关 (10). 无边落木萧萧下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本题属于直接性默写,要求学生平时要注意记忆、积累。在做题时首先要读懂题干,明确要求。其次要镇定作答,规范写字。此题要注意的易错字有:枹、暧、夙、寐、澹。‎ ‎【点睛】考生默写名句名篇时,容易出现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一时回忆不起来(背诵不出);二是顺序错乱,张冠李戴;三是书写错漏。因此,答题时要沉着认真,要善于借助出处和引导句去回忆,万一一时记不起来,可以先放一放,不要急躁,做完其他题后可能又会突然记起来。答完题一定要反复默念,包括引导句在内,进行“全程回放”,这样,语序不当和书写错漏的问题一般都可以被发现并纠正。‎ ‎12.《论语》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思想。你认为哪一点在当今社会尤为重要,依旧有现实意义。请简要阐述。不少于150字。‎ ‎【答案】‎ 示例:孔子对“信”的重视。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人如果失去了信用或不讲信用,不知道他还可以做什么。人生活在群体中,与人相处,得到别人的信任十分重要。《论语》记载,弟子问孔子如何治国,孔子说要做到三点:足食、足兵、足信,其中最重要的是“足信”,民无信不立。”诚信,在今天仍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表达的能力。题目要求学生写出《论语》体现的孔子的思想中的哪一点在当今社会尤为重要,依旧有现实意义。请简要阐述。《论语》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思想:1、以“仁”为核心,主张“仁政”思想。2、“学”与“思”相结合的思想。3、“有教无类”思想。因材施教。4、孔子“信”的思想。“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根据孔子的思想,结合现实,谈谈看法。不少于150字。在写作时要紧扣题目要求,注意修辞手法和字数要求。‎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孟尝君列传 司马迁 孟尝君名文,姓田氏。文之父曰靖郭君田婴。田婴者,齐威王少子而齐宣王弟也。初,文以五月五日生,时人以是日生子为五月子,不祥,故婴告其母曰:“勿举也。”其母窃举生之。及长,其母使文见田婴。田婴怒其母曰:“吾令若去此子,而敢养之,何也?”文顿首,因曰:“君所以不举五月子者,何故?”婴曰:“五月子者,长与门齐,将不利其父母。”文曰:“人生受命于天乎?将受命于门邪?”婴默然。文曰:“必受命于天,君何忧焉。必受命于门,则可高其门耳,谁能至者!”婴曰:“善。”婴卒,谥为靖郭君。而文代之立于薛,是为孟尝君。‎ 孟尝君在薛,招致诸侯宾客及有罪亡者,皆归孟尝君。孟尝君皆厚遇之,以故倾天下之士。齐湣王二十五年,昭王召孟尝君为秦相。或说秦昭王曰:“孟尝君贤,而又齐族也,今相秦,必先齐而后秦,秦其危矣。”于是秦昭王乃止。囚孟尝君,欲杀之。孟尝君使人抵昭王幸姬求解。幸姬曰:“妾愿得君狐白裘。”此时孟尝君有一狐白裘,直千金,天下无双,入秦献之昭王,更无他裘。孟尝君患之,遍问客,莫能对。最下坐有能为狗盗者,曰:“臣能得狐白裘。”乃夜入狗窦,以入秦宫中,取所献狐白裘至,以献秦王幸姬。幸姬为言昭王,昭王释孟尝君。孟尝君得出,即驰去,变名姓以出关。夜半至函谷关。秦昭王后悔出孟尝君,求之已去,即使人驰传逐之。孟尝君至关,关法鸡鸣而出客,孟尝君恐追至,客之居下坐者有能为鸡鸣,一鸣而鸡齐鸣,遂出关。出如食顷,秦追果至关,然孟尝君已出,乃还。始孟尝君列此二人于宾客中,宾客尽羞之。及孟尝君有秦难,卒以此二人拔之。自是之后,客皆服。‎ 孟尝君过赵,赵平原君客之。赵人闻孟尝君贤,出观之,皆笑曰:“始以薛公为魁然也,今视之,乃渺小丈夫耳。”孟尝君闻之,怒。客与俱者下,击杀数百人,遂灭一县以去。‎ 太史公曰:吾尝过薛,其乡里率多暴桀子弟,与邹、鲁①殊。问其故,曰:“孟尝君招致天下任侠,奸人入薛中盖六万余家矣。”世之传孟尝君好客自喜,名不虚矣。‎ ‎(选自《史记・孟尝君列传》,有删改)‎ 注释:①邹、鲁:指邹邑和鲁国首都曲阜,分别是孟子和孔子的故乡。‎ ‎13. 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勿举也 举:养大 B. 妾愿得君狐白裘 愿:愿意 C. 卒以此二人拔之 拔:使……脱离苦难 D. 始以薛公魁然也 魁:个子很高 ‎14.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文以五月五日生 以入秦宫中 B. 必受命于天 而文代之立于薛 C. 而文代之立于薛 世之传孟尝君好客自喜 D. 于是秦昭王乃止 乃夜入狗窦 ‎15.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吾令若去此子 我命令如果除掉这个孩子 B. 更无他裘 再也没有别的白狐裘了 C. 秦昭王后悔出孟尝君 秦昭王后悔让孟尝君出关 D. 乃渺小丈夫耳 竟然是个矮个子男人 ‎16. 翻译文中划线句子 ‎ ‎①始孟尝君列此二人于宾客中,宾客尽羞之。‎ ‎②孟尝君过赵,赵平原君客之。‎ ‎17. 太史公在结尾传赞(“太史公曰”)处,对于孟尝君招揽门客的行为给予了怎样的评价?请结合文章具体内容分析。‎ ‎【答案】13. B 14. D 15. A ‎ ‎16. ①起初孟尝君把这两个人列入在宾客的行列中,其他宾客都感到羞耻(或耻与为伍)。‎ ‎②孟尝君拜访赵国,平原君把他当做贵宾。 ‎ ‎17. ‎ 作者在传赞中表达出对于孟尝君好客自喜讥讽(否定)之意。孟尝君广收门客,却不注意门客的为人品性,招揽来的哪怕是犯罪逃亡者,他也对他们给予丰厚的待遇;结果使得孟尝君的门下多是暴力人员,听到一点嘲讽,就会做出屠城之举;他招揽鸡鸣狗盗之徒,使得真正有才华的人不齿于与之为伍,所以其手下也没有真正得力的贤才,能够帮助他治理好国家。正是因为以上原因,作者才对孟尝君好客自喜表示讥讽(否定)的态度。‎ ‎【解析】‎ ‎【13题详解】‎ 此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和识记能力。文言实词的理解,重在平时积累,但也不能死记硬背,记忆时要结合句意,注意归纳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对课文注释中有明确注明的字词要加强记忆。‎ B项,解释错误,“妾愿得君狐白裘”意思是:我希望得到孟尝君的白色狐皮裘。愿,希望。‎ 故选B。‎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的能力。在解释词义时,要紧紧抓住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理解。高考一般是课外文言文阅读,可以联系课文中学过的有关语句中该词的用法来推断词义。‎ A项,“文以五月五日生”意思是:田文是在五月五日出生。“以”,介词,因为;“以入秦宫中”意思是:凭借这里进入了秦宫之中。“以”,介词,凭借。‎ B项,“必受命于天”意思是:如果是从上天那里接受的命运。于,介词,从。“而文代之立于薛”意思是:田文在薛邑继承了田婴的爵位。于,介词,在。‎ C项,“而文代之立于薛”意思是:田文在薛邑继承了田婴的爵位。之,代词,他,指田婴。“世之传孟尝君好客自喜”意思是:世间传说孟尝君以乐于养客而沾沾自喜。之,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D项,“于是秦昭王乃止”意思是:于是秦昭王就罢免了孟尝君的宰相职务。乃,副词,就。“乃夜入狗窦”意思是:就在夜里进入狗洞。乃,副词,就。‎ 故选D。‎ ‎【15题详解】‎ 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 A项理解错误,“吾令若去此子”意思是:我命令你除掉这个孩子。若,你。‎ 故选A。‎ ‎【16题详解】‎ 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明确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本题需要注意以下关键词的解释:‎ ‎(1)始,期初;尽,都;羞,以……为耻辱。‎ ‎(2)过,拜访;客,把……当做客人。‎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和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答题时,先整体感知文意,然后根据题干要求,从文中筛选出相关的内容,根据对文意的理解,紧扣题干要求进行归纳概括。‎ 作者在传赞中表达出对于孟尝君好客自喜讥讽(否定)之意。孟尝君广收门客,却不注意门客的为人品性,招揽来的哪怕是犯罪逃亡者,他也对他们给予丰厚的待遇;结果使得孟尝君的门下多是暴力人员,听到一点嘲讽,就会做出屠城之举;他招揽鸡鸣狗盗之徒,使得真正有才华的人不齿于与之为伍,所以其手下也没有真正得力的贤才,能够帮助他治理好国家。正是因为以上原因,作者才对孟尝君好客自喜表示讥讽(否定)的态度。‎ ‎【点睛】文言文筛选信息注意事项: ‎ ‎1.通读全文,把握文意 文章是信息的载体。文章的正文以及标题、作者、背景、注释等,都能向读者传递信息。文章的信息和材料有主次之分。一般来说,文章的主要意旨、主要事件或说明的主要事物,是文章的主要信息和材料;而枝蔓的事件或附带的事物,则是文章的次要信息和材料。在分析过程中,要准确把握隐含信息,先要弄清相关文字的字面含义,同时还得顾及全面,把握整体,推断时更要遵守逻辑规则。要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把握文章的主要信息。 ‎ ‎2.弄清题干要求,根据要求筛选 “跳读法”是筛选信息较为常用的方法。因为对一篇文言文来说,我们不可能一下子完全读懂,采用“跳读法”,可以把不懂的字、词跳过去,来捕捉文中的信息。这些信息有时是有一定标志的,如全文中心句、段落起始句、段末总结句、作者议论性的文字等。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有些语言信息孤立地看是重要的,但却是不符合题干要求的。面对众多的“有效”信息,我们要根据题干要求,正确认识信息所涉及的对象和范围,然后有针对性地去分析、概括和归纳,做到有的放矢。 ‎ ‎ 3.剔除无效信息 我们从文章中筛选出来的信息有些往往是相似的,这就要求我们一定要有清晰的思路,仔细地去分析、辨别,从而剔除千扰项,得出所要的正确答案。‎ 参考译文:‎ 孟尝君姓田名文。田文的父亲叫靖郭君田婴。田婴是齐威王的小儿子、齐宣王的弟弟。当初,田文是在五月五日出生。当时的人把在这一日出生的孩子叫“五月子”,认为是不祥的象征。所以田婴告诉田文的母亲说:“不要养活他。”可是田文的母亲还是偷偷把他养活了。等田文长大后,他的母亲让田文拜见给田婴。田婴见了这个孩子愤怒地对他母亲说:“我命令你除掉这个孩子,你竟敢把他养活了,这是为什么?”田文的母亲还没回答,田文叩头大拜,接着反问田婴说:“您不让养育五月子,是什么缘故?”田婴回答说:“五月出生的孩子,长大了身长跟门一样高,会害父害母的。”田文说:“人的命运是由上天授予呢?还是由门户授予呢?”田婴不知怎么回答好,便沉默不语。田文接着说:“如果是由上天授予的,您何必忧虑呢?如果是由门户授予的,那么只要加高门户就可以了,谁还能长到那么高呢!”田婴道:“对呀!”田婴去世后,追谥靖郭君。田文在薛邑继承了田婴的爵位。这就是孟尝君。‎ 孟尝君在薛邑,招揽各诸侯国的宾客以及逃亡的罪犯,很多人归附了孟尝君。孟尝君给他们丰厚的待遇,因此使天下的贤士无不倾心向往。齐湣王二十五年,秦昭王让孟尝君担任秦国宰相。有人劝说秦王道:“孟尝君的确贤能,可他又是齐王的同宗,现在任秦国宰相,谋划事情必定是先替齐国打算,而后才考虑秦国,秦国可要危险了。”于是秦昭王就罢免了孟尝君的宰相职务。他把孟尝君囚禁起来,要杀掉孟尝君。孟尝君知道情况危急就派人冒昧地去见昭王的宠妾请求解救。那个宠妾提出条件说:“我希望得到孟尝君的白色狐皮裘。”孟尝君来的时候,带有一件白色狐皮裘,价值千金,天下没有第二件,到秦国后献给了昭王,再也没有别的皮裘了。孟尝君为这件事发愁,问遍了宾客,谁也想不出办法。有一位位居末位能钻狗洞偷东西的人说:“我能拿到那件白色狐皮裘。”于是当夜钻入狗洞,进了秦宫,取出献给昭王的那件狐白裘,拿回来献给了昭王的宠妾。宠妾得到后,替孟尝君向昭王说情,昭王便释放了孟尝君。孟尝君获释后,立即乘快车逃离,改了姓名来逃奔函谷关。夜半时分到了函谷关。昭王后悔让孟尝君出关,再寻找他,他已经逃走了,就立即派人驾上传车飞奔而去追捕他。孟尝君一行到了函谷关,按照关法规定鸡叫时才让人出关,孟尝君恐怕追兵赶到,宾客中有个位居末座的人会学鸡叫,他一学鸡叫,附近的鸡随着一齐叫了起来,于是就逃出函谷关。出关后约摸一顿饭的工夫,秦国追兵果然到了函谷关,但孟尝君已经出关(出了秦国国境),就只好回去了,当初孟尝君把这两个人安排在宾客中的时候,宾客都感到羞耻,等孟尝君在秦国遭到劫难,终于靠着这两个人使大家脱离险境。自此以后,宾客们都佩服孟尝君。‎ 孟尝君拜访赵国,赵国平原君以贵宾相待。赵国人听说孟尝君贤能,都出来围观想一睹风采,见了后便都嘲笑说:“原来以为孟尝君是个魁梧的大丈夫,如今看到他,竟是个矮个子男人罢了。”孟尝君听了这话,大为恼火。随行的人跟他一起跳下车来,砍杀了几百人,毁了一个县才离去。‎ 太史公说:我曾经经过薛地,那里民间多有凶暴的子弟,与邹地、鲁地迥异。我向那里人询问这是什么缘故,人们说:“孟尝君曾经招来天下许多爱意气用事的人,仅乱法犯禁的人进入薛地的大概就有六万多家。”世间传说孟尝君以乐于养客而沾沾自喜,的确名不虚传。‎ ‎18.阅读下面诗歌,回答下列小题。‎ 橘诗 ‎【南朝】虞羲 冲飚发陇首,朔雪度炎州。‎ 摧折江南桂,离披漠北楸。‎ 独有凌霜橘,荣丽在中州。‎ 从来自有节,岁暮将何忧!‎ ‎(1)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二句写严寒天气,寒风自西北陇首呼啸而来,朔雪直达岭南炎州,肆虐逞威。‎ B.三四句写风雪过处,树木几乎无一幸免的景象:江南桂树摧折,漠北楸树凋零。‎ C.最后两句写橘树从来就具有不畏严寒的本性,但岁暮来临时也会忧心忡忡。‎ D.这首诗咏橘言志,在生动的描写之后,以议论抒情作结,主旨突出,意蕴丰富。‎ ‎(2)请简要分析“独有凌霜橘”一句中“独”字的表达效果。‎ ‎【答案】(1)C ‎(2)“独”是“仅仅”、“只”的意思,与风雪肆虐、桂楸摧折的凋零景象,形成对比(或:反衬、衬托),突出橘树傲然凌霜的形象,表达了作者对橘树的赞美之情(或:寄寓了作者的高洁情操)。‎ ‎【解析】‎ ‎【详解】‎ ‎(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原诗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题中C项,“但岁暮来临时也会忧心忡忡”有误,由橘树的“从来”如此,诗人又进而论断,橘树将会经受住“岁暮”时分新的考验。末两句语气坚定,倾向鲜明,是诗人对橘树的热烈颂扬,也是他本人自信自爱情怀的真诚袒露。故选C。‎ ‎(2)试题分析:本题考核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此题是对炼字的考查,首先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然后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最后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独有凌霜橘,荣丽在中州。”在中原大地上,橘树却以其耐寒的凌霜之质迎风斗雪,依然枝繁叶茂,光艳动人。中州地在江南之北,风欺雪虐之苦更甚于江南,橘树居然依旧“荣丽”,可见其凌霜的姿质如何的不同凡响了。“独”有“仅仅”、“只”的意思,这一句和前文形成对比,突出橘树傲然凌霜的特点。‎ ‎【点睛】炼字答题步骤:‎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注:含手法语法现象以词类活用为主。修辞手法则以拟人,比喻,通感等为主。当然还可能出现化动为静等表达技巧。)‎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吟唱 ‎①屈原庙脚下集合了一山坡的秋蝉,鬼柳树、杜仲树和柑橘树上都是,仿佛全世界的蝉都团结起来,在屈原庙下嘶鸣,像骚坛诗人们的吟唱。乐平里①整个被蝉鸣覆盖了,秋天也被蝉鸣包裹。‎ ‎②我原以为秋天村子里会安安静静,却不料吵声一片。大虫、小虫都吵,白天吵,夜里还吵。打开窗子,虫鸣涌进来,让人耳鼓齐鸣;关上窗子,村庄似被这些声音抬了起来。我枕着虫鸣睡觉,虫鸣像无数只手,抚摸着我;又像一层厚厚的被子盖着我,让我热热乎乎。我似睡非睡,觉得整个村子都梦幻起来。虫在吟唱,骚坛的诗人们也在吟唱,恍惚中我分不清,这种吟唱究竟是痛苦呢还是快乐。‎ ‎③实在说,虫鸣千篇一律,只有那些诗人们的吟唱像呼唤,又类似欢庆秋天的丰收。朦胧中一个个吟唱诗人开始在我的眼前浮现。李国杰,颤颤抖抖,一身朴素,面容枯干,长长的白胡子像鸟儿的羽毛,如果来一阵风,他会像鸟儿一样飞上天。他的吟唱是天籁,能让河流苏醒,沿着他的诗行,可以找到太阳的光芒。徐正端开始登台了。他也是老态龙钟,现在中气不足,哮喘不断,神韵暗淡,但他的吟唱挺有味道,只是需间隔、要停顿,把咳咳嗽嗽掺和了进来。李盛良也飘飘渺渺地来了,他不是故去多年了吗?难道他的魂儿又回归骚坛了?他有一个好看的鼻子,红红的脸庞,‎ 他在吟唱时,嘴巴一张一合,像在喷吐一粒粒饱满的果实。耕田犁地时想出一首诗,他就在牛尾巴后面,拖着长长的尾音,深情地吟唱。卢学俊亮相了,耳朵大如一只勺子,他写诗不如儿子卢琼,吟唱却是高手,声音洪亮得像村里的大喇叭……‎ ‎④凌晨三点,我被虫鸣闹醒了。清醒过来后,忧虑却袭上了心头。李国杰九十岁了,他的吟唱不会永远,会随时中断,端午诗会、中秋诗会,都不能上场了。徐正端离九十也只有一拃长的距离,病魔缠身,诗会如在庙里举行,他还可以参加,如在村外,他就只有在庙里独自吟唱了。李盛良已故去多年,吟唱之声还留在我的记忆里,这是他飘荡的魂灵,但已不可复制,吟唱来去无踪。卢学俊已得了肾病,吟唱开始喑哑。‎ ‎⑤关于吟唱,有人说,哼哼哈哈摇头晃脑的,是远去的古音,毫无诗意;有人说,这是最美的诗歌。‎ ‎⑥骚坛是屈原故里一个古老的诗社,传统就是吟唱。近几年的中秋诗会,年轻娃娃们的吟唱并不成功,各唱各的腔,各吹各的调,有的像山歌,有的像丧事闹夜的调子,也有的像蝉、像小虫子,没有起伏,干吼,韵味出不来,老一辈的精髓没有学到。屈原庙的守庙人、骚坛社长徐正端看着着急,跟我说他要带个徒弟,培养骚坛传人,我给他推荐了聪明伶俐的明月。立秋那天,我和明月一起到了庙里。房间里暗淡,我们便把方桌抬到天井里。徐正端掏出一本泛黄的书,那是他的宝贝《韵学津梁》,油渍斑斑的,老师传给他的,他从未示人。他一页一页地翻,一页一页地讲,他吟唱一句,明月跟着学一句,整整一天。教明月之前,他还在不停地咳嗽,喘不上气来,奇怪的是传艺过程却很平静,他只是偶尔咳嗽那么一两下。在教明月一句一句地吟唱《橘颂》时,突然来了一阵风,庙前所有的树呼啸起来,接着撒下一阵雨。看天上,还有阳光从云雾中透射出来。那这阵雨是从哪儿来的呢?大概是屈原听到《橘颂》的吟唱之声要魂归故里吧。风雨过后,师徒俩又接着吟唱。直到天色已晚,看不清字了。他把《韵学津梁》递给了我,吩咐我把这本古旧的书多印些,在中秋诗会上发给诗友。我心里一热,以为这本书他会送给明月,送给嫡传的弟子,没想到他考虑得更多。‎ ‎⑦这天晚上,虫儿的吟唱更加声嘶力竭,田园里,山坡上,树丛中,都在喧嚣。这是一支有组织的队伍,千军万马。‎ ‎⑧为了将骚坛现状探个究竟,我和骚坛秘书长择日又去探访了卢学俊。有一次遇到卢学俊的儿子卢琼,他把诗从手机里翻出来,就像从地里翻土豆一样。不是让我看诗,而是让我听诗。那是他父亲的声音,仿佛从远古传来。我当时就对他说,你写的诗都让你父亲给吟唱出来,以后出诗集,就出吟唱版的。这次卢琼也在家,对于我们的造访,爷俩儿既吃惊又感动。现在写诗的人不多,吟唱的少之有少,更别说学吟唱了。现在竟然有人登门听他们吟唱诗歌、交流诗歌。卢学俊祖上都是读书人,也都是教书人,潜移默化,他吟唱的根便扎了下来。现在老了,他把希望寄托在了儿子身上。吟唱不能断根,诗歌要进行到底。卢琼有良好的文化基因,能把诗歌和吟唱的事业进行下去,我毫不怀疑。卢琼已写了很多诗,吟唱也在起步。‎ ‎⑨从卢学俊家出来,我的心特别爽快。村庄漆黑一片,空中却是满天的星星。乐平里晚上的天空和白天迥然不同,但虫鸣是一样的。卢学俊家里微弱的吟唱之声隐隐传来。虫子们是要鸣叫的,骚坛的诗人也要吟唱,这是天性。‎ ‎(取材于周凌云的同名散文)‎ 注:①乐平里:位于湖北省秭归县,是屈原的诞生地,至今保存着大量关于屈原的遗迹遗址,如屈原宅、屈原庙、乐平里牌坊等。‎ ‎19. 根据文意,用括号内的词语替换文中加点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千篇一律(老生常谈) B. 掺和(融合) C. 精髓(精神) D. 潜移默化(耳濡目染)‎ ‎20. 下列对作品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乐平里的夜晚因为虫鸣而吵声一片,作者难以入睡,感到非常苦恼。‎ B. 文章写徐正端传艺时下了一阵雨,意在体现老人对屈原的深切怀念。‎ C. 把卢琼找诗歌比喻成翻土豆,说明他的作品比较粗糙,需打磨进步。‎ D. 本文从虫鸣写起,引出骚坛吟唱,表达了对于文化传承现状的关注。‎ ‎21. 下列对作品中相关知识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吟唱”即吟咏歌唱;“吟”也是中国古诗的一种体裁,须用“兮”表示停顿和节奏变化。‎ B. “嫡传”的“嫡”表正统,《红楼梦》中凤姐说黛玉像是贾母 “嫡亲的孙女”,有奉承之意。‎ C. “骚坛”的名字源自屈原的《离骚》,“骚”常和《诗经》中的“风”并举,泛指文学。‎ D. “秋蝉”又叫寒蝉、暮蝉,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常用意象,常常给人以凄切、悲凉的感受。‎ ‎22. 纵观全文,说说作者心情经历了哪些变化,并简要分析变化的原因。‎ ‎23. 第③段对几位骚坛诗人吟唱的描写颇有表现力。请对文中画线句加以赏析。‎ ‎24. 第⑦段文字写出了“虫鸣”怎样的特点?请分析作者这样写的用意。‎ ‎【答案】19. D 20. D 21. A ‎ ‎22. ‎ 先是忧虑(“忧虑袭上了心头”),吟唱是那么美好,而老一代的骚坛诗人或年事已高,或已故去,作者为传承问题担忧。再是感动(“我心里一热”),听到徐正端嘱咐把他师传的宝贝《韵学津梁》印给更多人,作者被他的责任感和胸怀打动了。最后是高兴(“我的心特别爽快”),看到卢琼有热情和能力继承吟唱事业,作者感到吟唱也是人之天性,传承大有希望。 ‎ ‎23. 文章把李盛良吟唱时嘴巴一张一合的样子比作“在喷吐一粒粒饱满的果实”,形象地写出声音的流畅圆润和神情的专注饱满;语言与人物身份贴合,与后面写他耕田犁地时想出一首诗会跟在牛尾巴后面吟唱形成呼应,表现了吟唱与生活的相融相契。或:李盛良耕田犁地时想出一首诗就在牛尾巴后面深情吟唱,这个场景画面感十足。特别是“拖着长长的尾音”“深情吟唱”这些细节,不仅写出了吟唱的特点、李盛良的投入,也把读者带进了诗歌与普通生活浑然交融的美好情境中,颇具感染力。 ‎ ‎24. 特点:声音大(声嘶力竭)、范围广(到处都是)、声势壮(有组织,千军万马)。用意:与骚坛的寂寥现状形成对比,表达了发展、壮大吟唱队伍的期盼之情。‎ ‎【解析】‎ ‎【19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的能力。首先要从词意、使用对象、褒贬色彩、词性等方面区别近义词语,然后结合具体语境分析,如果两个词语的意思都一样,那就能替换。A项,千篇一律:指文章公式化,也比喻办事按一个格式,非常机械。老生常谈:比喻人们听惯了的没有新鲜意思的话。句中指虫的叫声没有变化,用“千篇一律”好,不能替换。B项,掺和:混杂;参与、插手。融合:熔成或如熔化那样融成一体;繁殖过程中的相互结合。句中指咳咳嗽嗽的声音混杂在吟诵声里,用“掺和”恰当,不能替换。C项,精髓:精气真髓。比喻事物的精华。精神:指意识、思维、神志等;指内容的实质所在;主要的意义;活力;精力;活跃;有生气。句中指老一辈的精气真髓,用“精髓”最好,所以不能替换。D潜移默化:指人的思想或性格不知不觉受到感染、影响而发生了变化。耳濡目染:耳朵经常听到,眼睛经常看到,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这两个词语意思最为接近,都指对人的影响,在句中是指卢学俊受祖辈的影响,可以替换。故选D。‎ ‎【20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作品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阅读文章,找到相应的有效答题区间,比对各个备用选项,再做出正确选择。A项,原文“我似睡非睡,觉得整个村子都梦幻起来。虫在吟唱,骚坛的诗人们也在吟唱,恍惚中我分不清,这种吟唱究竟是痛苦呢还是快乐”,可见作者并非“苦恼”,只是觉得恍惚。B项,原文“那这阵雨是从哪儿来的呢?大概是屈原听到《橘颂》的吟唱之声要魂归故里吧”,可见写这阵雨不是为体现“老人对屈原的深切怀念”,而是表现老人吟唱的技艺高超,感染力强。C项,“说明他的作品较粗糙”错误,原文“有一次遇到卢学俊的儿子卢琼,他把诗从手机里翻出来,就像从地里翻土豆一样。不是让我看诗,而是让我听诗。那是他父亲的声音,仿佛从远古传来”,看不出“作品粗糙”之意。故选D。‎ ‎【21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平常的学习中,考生在平时学习中应多多识记积累相关的知识,应有意识的进行分类识记。A项,“须用‘兮’表示停顿和节奏变化”说法错误。这是楚辞的特点,“吟”没有这个特点。故选A。‎ ‎22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的情节结构和人物情感态度的能力。分析人物的心理变化,首先要对文章的内容进行简单的梳理概括,要抓住文中的重点词语进行解读。阅读文章时,注意抓住文中表现情感的句子,如“忧虑袭上了心头”,“我心里一热”,“我的心特别爽快”等,再分析作者的情感的变化:忧虑——感动——高兴。分析作者情感变化的原因要结合文章的内容,如老一代的骚坛诗人或年事已高,或已故去,作者对传承问题还是比较担忧的。但是当作者听到徐正端嘱咐把他师传的宝贝《韵学津梁》印给更多人时,作者时感动的。最后看到卢琼有热情和能力继承吟唱事业,作者是“特别爽快”的。‎ ‎【23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赏析精彩语句表现力。赏析句子,可以从句子的手法、内容、情感的角度分析。做题时,首先是通过语句内容辨认修辞手法,然后结合文段解释为什么是这种修辞手法,最后结合文段分析该手法的效果。分析效果时,首先答出一般效果,然后结合句子分析具体的效果。“他在吟唱时,嘴巴一张一合,像在喷吐一粒粒饱满的果实。耕田犁地时想出一首诗,他就在牛尾巴后面,拖着长长的尾音,深情地吟唱。”运用比喻手法,把“李盛良吟唱时嘴巴一张一合”的样子比作“在喷吐一粒粒饱满的果实”,,写其吟唱时的动作、神态。“拖着长长的尾音”“深情吟唱”是细节描写,写出了吟唱的特点、李盛良的投入,颇具感染力。‎ ‎【24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中事物的特点及作者的写作用意。分析特点时要结合原文,寻找关键语句;分析语段的作用从结构和内容两个角度分析,注意语段本身的内容和上下文之间的关系。首先阅读第⑦段文字,分析特点,找出相关的描写句子,根据文中的重点词语“声嘶力竭”,“到处都是”,“有组织”,“喧嚣”,“田园里,山坡上,树丛中,”“有组织”,“千军万马”,可以分析出“虫鸣”的特征是:声音大,范围广,声势壮。这里需要注意的是下文“现在写诗的人不多,吟唱的少之又少,更别说学吟唱了”,然后结合文章的主旨,分析“虫鸣”的作用是:与骚坛的寂寥现状形成对比,表达了作者期盼发展并壮大吟唱队伍。回答作者的用意既要答出表现手法是对比,还要答出作者的期盼之情。‎ ‎【点睛】文学类文本的选择题,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对读懂文章,主要是文意、情感、人物的形态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此题的选项A项、B项和C项就是对文本内容表述不当。因为是文学作品的阅读,不同的人可能会读出不同的的内容,因此在命制选择题时,错误的选项命制,往往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 ‎25.阅读下面文字,按照要求作文。‎ ‎《红楼梦》第七回中,宝钗所服用的“冷香丸”,代表一种压抑青春生命热情的思想。的确,青春不该冷然而过,但青春同样不该浮躁混乱。‎ 你对此有何看法?‎ 请结合《红楼梦》内容,联系现实生活,以“青春的回答”为题,写一篇文章。文体自选,不少于700字。‎ ‎【答案】【例文】‎ 青春的回答 ‎  青春是一座万物葱茏的院子,我们流连于此,乐而忘返。我们是匠人,把一串串文字铺满小路,用想象编织一个个梦境;我们是游人,倾听到青草拔节时不安的躁动,鼻翼也缠绕着花朵盛开时新鲜的芳香。我们是青春,我们正年少,我的梦,在这里浮动,一切静悄悄…… ‎ ‎  曾襁褓中娇滴啼哭的我们,会肩负着怎样的使命闯荡人世间?怀着最初懵懂的“天生我材必有用”,我们开始了人生的征途。 ‎ ‎  贪婪的时光抱起无忌的童年一闪而过,脚踏生命之舟破开了青春的闸门,载我步入酸甜苦辣的青春旅途。那样英勇的生命啊,是历经怎样的磨练;那样燃烧的生命啊,是汲取怎样的光辉,像海一般无限蔓延的澎湃! ‎ ‎  生命本该精彩。一个梦,正在将我打造… ‎ ‎  在追求梦想的道路上,我努力,因而取得可喜的佳绩,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我大胆,因而得到自身的提高,享受到奉献的快乐。因为奋斗,所以在追梦的道路上,幸福与我同行! ‎ ‎  当然,追求梦想的道路注定不是一帆风顺的,正如歌中所言“不经历风雨,哪能见彩虹”,没有艰苦的奋斗与拼搏,何来成功的傲然绽放?没有泪水与汗水的铺垫,何来胜利时的粲然笑颜?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梦想的实现,时间会验证! ‎ ‎  青春是短暂的,同时也是最美好的。我们也应为此而更加明白青春的珍贵,珍惜我们的大好年华。欧阳修曾说过:“羡子年少正得路,有如扶桑初日升。”曾经,数不尽的革命先驱用他们的青春为新中国的成立抛头颅,洒热血,为我们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而作为新世纪中学生的我们,只在幸福年代接过建设者的任务,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又有什么理由可以蹉跎岁月呢? ‎ ‎  我们要知道:迷人的彩虹出自大雨的洗礼,丰硕的果实来自辛勤的耕耘。朋友,今天我们正处在优胜劣汰竞争激烈的时代,前有师长掌舵,后有父母鼓励,可谓“天时地利人和”。在追求梦想的道路上,我们要永不言弃。面对挑战,我们怎能被一些挫折和失败所吓倒呢?让我们好好地把握青春,学那穿云破雾的海燕去搏击八方的风雨;学那高大挺拔的青松去傲雪凌霜。只有如此,青春才会是一首动人的篇章! ‎ ‎  青春是一座乐园,我们怀抱梦想,携带激情,轻唱着相聚的欢歌,我们的惊喜镶嵌在云端,我们穿行于此,让目不暇接的风景透过视线,我们步步惬意,我们流连忘返;我们逗趣于此,只为听闻青春的天籁!这里,有梦,每一个梦都是可贵的,每一个梦都有其独特的含义,指向遥远。 ‎ 记住你的梦,带它轻装上路。青春多么迷人,而梦想又多么新鲜!让我们展开奋飞的翅膀,让青春载着梦想,翱翔在祖国的蓝天之上!‎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本题是材料加命题的写作形式。对命题作文来说,快速抓住题目中的重点词语并加以分析非常关键,因为只有读懂了重点词语的含义,才能准确地把握命题人的意图,从而明确写作方向。命题作文文题中一般都有关键词,这些词就是所谓的“题眼”。把握住题眼,也就抓住了文章要突出的重点,了解了写作要避免的误区。尤其要注意题目中的修饰词语、限制词语和补充词语,因为这些词语对写作范围起着约束限制的作用,是文章特殊要求的标志。‎ ‎【审题】‎ 这是一道材料加命题作文,材料讲述了《红楼梦》第七回中“冷香丸”蕴含的深意,突出其对青春的压抑,然后明确命题者的观点“青春不该冷然而过,但青春同样不该浮躁混乱”,要求学生对此看法阐述自己的观点,我们的青春到底该如何度过,题目“青春的回答”其实就是要求我们思考该如何让我们的青春更有意义。‎ 参考立意:‎ ‎1、让青春焕发光彩;‎ ‎2、青春不是“浮躁”的代名词。‎ 参考素材:‎ 例文2‎ 青春的回答 我们像一扇扇贝壳,搁浅在青春的海滩上,用快乐融化有时能够,用坚强酿成珍珠,待到海潮再来时,炫出生命的光彩。在青春的大自然中,每个角落都漾着我们的身影。‎ 青春如春花般绚烂 生如春花的格调里,泛着我们青春的色彩。青春的舞台上,有我们华丽的舞姿。又将到元旦了,学校举办元旦晚会,便开始了紧张的排练。从开始听歌、找灵感、编舞、排练,一切都那么地让人觉得疲惫。不是为了荣誉,而为了在舞台上的那几分钟选出自己的风采,努力练舞,再苦再累也坚持着。因为青春,我们充满活力,把自己融入舞蹈里,享受用舞蹈沉浸在音乐中的乐趣。尽管其中有过我们争执的声音,就像花儿一般,不经风吹雨打的磨练,怎能开出绚丽的花朵。其他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在舞台上炫出最棒的自己,映着我们努力过的身影。花季的我们在大自然的舞台上开得绚烂。‎ 青春如新苗般蓬勃 在青春的大地上,我们是破土而出的新苗,焕发着青春的活力。在青春的运动场上,我们像马一样奔驰,像鸟一样飞翔,像蜜蜂一样忙碌。田径的赛道上,印着我们飞驰的足迹,沙池上刻着我们条约的脚印,终点还留着我们忙碌的痕迹。友谊第一,比赛第二是我们的宗旨。不管是否胜利,我们都努力拼搏,坚强奋斗。赛场上,我们像新苗般朝气蓬勃,金光受伤,也要坚强地,微笑着迎接阳光雨露。我们的青春,我们坚持奋斗,我们永不言弃,我们无悔。滑稽的我们,在大自然的赛场上焕发蓬勃生机。‎ 青春如溪水般欢乐 山涧的小溪中,有我们叮咚的欢笑声,山谷回响着我们青春的呐喊。溪水与石头的碰撞,敲出了我们的欢乐。在青春的山谷中,我们尽情地欢笑,到处回响着我们欢乐的音调。别人说我们笑得痴狂,但我们不以为然。因为青春就该弥漫着欢笑,就该快乐到疯狂。也许,我们笑得很傻,但那是我们单纯的欢笑。奋斗中,我们激励自己,一起呐喊着“我可以!”尽管会发生碰撞,但也要像溪水一样用宽容包容石头的坚硬顽固,才会激起青春欢乐的交响曲。青春,让世界的每个角落都响彻我们青春的欢笑。花季的我们,在大自然的怀抱里笑得痴狂。‎ 在青春大自然中,万物蓬勃生机,趣味横生。既然青春如此美好,就要把握住青春,迈出人生辉煌的步伐。拥抱青春,拥抱快乐,享受人生。‎ 行文结构:‎ 本题是命题作文,根据题目要求,要对材料中的内容发表看法,适合于写成议论文。首先,根据立意,明确观点,青春的热情不该受到压抑,要让青春焕发光彩。正文部分,从多个角度论证让青春焕发光彩的重要性。主体部分可以采用并列式或层进式。论证过程中要联系自身实际和时代特点,要有家国情怀和时代担当。最后,总结全文,强化观点。‎ ‎【点睛】命题作文的审题方法:‎ ‎  首先,要审清题目要求,确定文章范围。考场命题作文常常对文体、时间、地点、数量和叙述的对象及其关系、内容等有所限制,弄清楚了这些要素,就能确定作文的选材范围。如:以“在自然中生活”为题目写一篇文章。如何解读?可以联想当今随着环境的进一步恶化,世界很多国家都提出了“人、社会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点,而“在自然中生活”无疑是这种论点的反映。依此思考,可以得出“人与自然”、“环境保护”、“诗意生活”等既有时代意识,又有现代环保观念的主题范围。‎ 其次,要紧紧抓住“题眼”。题眼,即文中暗示、透露的文章重点,是寓意的关键性字眼。题目中的关键词语,就是命题作文的“题眼”。扣住了“题眼”,也就抓住了重点,抓住了中心;吃透题目中的有效信息,就能确定好写作中心。如“带着感动出发”,写作时,可以将其分解成几个问题进行思考:其一,带着什么出发?感动。其二,带着感动去干什么?出发。既然有出发,那就有出发去哪里、去干什么。所以,作文的具体落脚点,也就是“题眼”,应该盯在“感动”上,据此展开叙述与议论。‎ ‎ ‎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