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9.50 KB
  • 2021-06-03 发布

2018-2019学年安徽省金寨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解析版

  • 20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高二第一次统测语 文 试 题 ‎2018.10‎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微博、微信、微电影、微小说、微营销等引领的“微”风暴正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引发“大”变革,微文化的迅速勃兴,与强大的云计算技术、移动互联网技术和现代通信技术等密切相关。这些现代技术的有机融合与广泛应用,使得大至宏观社会、小到微观个体都产生了诸多变化。单就审美文化层面而言,无论是社会整体的美学图景与审美风尚,还是民众个体的文艺观念与审美取向,较之以往都存在明显差异,一种强调资源共享、多元共生、生活与审美互融的新型审美文化逻辑正广泛渗透于微时代的社会文化生态之中,并不断生成和塑造着媒介技术力量占据主导、社会民众普遍参与的全新审美文化现实。‎ ‎“微时代”的媒介技术革新与融合,同样改变和重塑着人们的审美感知方式,传统艺术审美活动的固有流程与常规秩序几乎被颠覆一新,艺术审美的世俗化与民主化程度愈来愈高,艺术创造不再为少数精英们独享,数字媒介技术带来的专业门槛和诸种成本的降低,使越来越多的人实现了由单纯的艺术接受者向艺术创作者的身份转变,成为了真正意义上“审美的人”。‎ 随着互联网及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的普及,对相关艺术知识的了解、基本艺术创作技法的学习、与艺术家的沟通交流等正变得越来越简便易行,这些都为人们进行艺术创作提供了极大的可能性。当下颇为流行的微电影、微小说、微话剧等艺术形式,便主要来自于这些带有明显草根性与自主性的即兴创作。显然,这类与微时代相伴而生的新型艺术形式,既是基于传统艺术形态衍生而出的,又较之传统艺术形态有着迥然不同的创作表征与美学特质,人们对其的审美接受也自然表现出“微时代”特有的风格印记。‎ 首先,区别于传统艺术形态,微艺术往往采取“以小博大”的创作策略,鲜少追求所谓的宏大叙事、经典话语或史诗巨作,偏重于描摹普通人生的微观生活和个人化叙事,处处彰显出微体量、微周期、微制作等特点。不仅如此,现代人碎片化的生活状态、快餐式的文化消费方式和数字媒体交互快捷的传播特性,决定了微艺术若想获得持续的关注度和最大的投资收益,创作者们必须不断加快作品的推陈出新,这势必需要尽量减少创作投入成本,缩短创作周期。‎ 其次,与传统的艺术创作者角色主要由精英艺术家来承担不同,微艺术创作主体的身份更加多元,除却职业艺术家,更多的是非专业出身的艺术爱好者。得益于移动互联网平台的平等性、开放性与交互性等特点,不同地域、不同身份、不同年龄段的民众,既可以轻易地借助微艺术形式参与到艺术创作之中,实现自我的艺术审美表达;也能够随时随地进行艺术欣赏活动,开展各种形式的审美对话。这不仅有利于打破以往艺术审美的精英化垄断,为民众关于自我生活故事、情感经验等的艺术化表达创造了诸多的可能性;同时也为当下的艺术创作提供了些许别样的底层视角和新颖的技术手法,有利于精英与草根双方在文艺创作层面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交流与对话。‎ 再次,创作上的微观性和偏草根性,使得微艺术的主题内容与风格特点往往与传统艺术形态有所差异。作为微文化的主体力量与微艺术创作的生力军,青年草根群体往往拥有专门艺术从业者所不具备的巨大自由度:一方面,他们可以摆脱专业艺术创作的诸多条框与教条的束缚,无须顾及所谓的创作忌讳,纯粹从自我的情感表达和已有的艺术认知出发“随心所欲”地进行创作;另一方面,平等开放的网络公共空间,为其从事艺术创作开辟了前所未有的便捷通道,借助网络他们可以轻松收集诸种创作素材,自如地将艺术灵感转化为带有鲜明自我印记的艺术作品。这种自由度的获得,使他们的微艺术作品视角颇为独特,主题也异常丰富,往往与现实生活有着较高的切合度。‎ ‎(摘编自李雷《时代语境下的全民艺术审美》原载《光明日报》,有删节)‎ ‎1. 下列不属于“微文化勃兴”的条件的一项是( )‎ A. 移动互联网技术和现代通信技术的融合与应用改变了原有的审美文化逻辑。‎ B. “微时代”的数字媒介技术革新与融合,改变和重塑着人们的审美感知方式。‎ C. 互联网、智能手机等终端的普及,使人们学习相关艺术知识和方法变得简便易行。‎ D. 带有明显草根性与自主性的微电影、微小说等新型艺术形式的出现并流行。‎ ‎2. 下列有关“微艺术”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微艺术偏重于描摹普通人生的微观生活,处处彰显出微周期、微制作等特点,不追求所谓的宏大叙事、史诗巨作。‎ B. 微艺术创作主体的身份更加多元,但主要是由非专业出身的艺术爱好者创作的,越来越多的人借助微艺术转变为艺术创作者。‎ C. 微艺术创作有助于打破以往艺术审美的精英化垄断,使精英与草根双方在文艺创作层面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交流、对话。‎ D.‎ ‎ 微艺术的主题内容与风格特点往往与传统艺术形态有差异,使得青年草根群体往往拥有专门艺术从业者所不具备的巨大自由度。‎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专门艺术从业者由于不具备巨大的自由度,艺术创作的条框较多,其作品视角不够独特, 主题不够丰富,与现实生活的切合度不高。‎ B. 在微时代,人们审美感知方式被改变和重塑,传统艺术审美活动的流程与秩序被颠覆,艺术审美的世俗化与民主化程度也愈来愈高。‎ C. 微艺术若想获得持续的关注和最大的投资收益,创作者们必须不断如快作品的推陈出新,需要缩短创作周期,尽量减少创作投入成本。‎ D. 一种新型的广泛渗透于微时代的社会文化生态之中的审美文化逻辑,正不断生成和塑造着社会民众普遍参与的全新审美文化现实。‎ ‎【答案】1. D 2. C 3. A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的能力。题干问的是:下列不属于“微文化勃兴”的条件的一项是,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选项D,带有明显草根性与自主性的微电影、微小说等新型艺术形式的出现并流行。不属于“微文化勃兴”的条件,而是具体的表现。故答案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的能力。题干问的是:下列有关“微艺术”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选项A,“不追求所谓的宏大叙事、史诗巨作”理解有误,原文说的是“鲜少追求”;选项B,“微艺术创作主体的身份更加多元”曲解文意。原文说的是“更多的是”;选项D,微艺术的主题内容与风格特点往往与传统艺术形态有差异,使得青年草根群体往往拥有专门艺术从业者所不具备的巨大自由度。主动与被动颠倒。故答案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归纳和概括的能力。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考生要立足原文的理解,然后将理解和选项进行充分的比对分析,这样就能很好的作答本题。选项A,“专门艺术从业者由于不具备巨大的自由度,艺术创作的条框较多”理解有误。原文肯定非草根群体的创作特点,并不等于说专门艺术从业者不具备这样的特点。故答案选A。‎ ‎【点睛】这类题目重点集中在对文中的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错误类型注意有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混淆范围、强拉因果等。考核的方式是改变句子含义从而出现选项的观点和文中的观点不一致,文中他人的观点和作者的观点混淆,对文中的观点概括错误等方式。总之,考生要根据对原文内容的把握,充分理解内容和选项,认真细心的去比对分析,这样就能很好的作答这类试题。‎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遍地白花 刘庆邦 收秋之后,村里来了一个女画家。‎ 村民觉得奇怪,这会儿场光地净的,要红没红,要绿没绿,要金黄没金黄,有什么可画的呢。可女画家每天这儿转转,那儿瞅瞅,画了张家古旧的门楼子,画了李家废弃的碾盘,画了石榴树、柴草垛、鸡窝……村民看着平常的东西,经她一看,就成了好看的东西,经她用笔一点,就成了一幅画。凡是被她画过的人家,神情都有些骄傲,还没被她画过的,都希望她能到家里画一回。‎ 小扣子也热切盼望女画家到他家作画。自从女画家到来,小扣子就天天跟着。女画家的每一幅画,都是在小扣子的注视下完成的。‎ 这天早上,小扣子一爬起来,就和他的黄狗去找女画家。‎ 女画家住在村东头,那家闺女刚出嫁,正好空着一间房,女画家就租住在那里。住了几天,房东就把女画家当闺女看了,不让她交房租。‎ 太阳还没出来,村街上弥漫着浓浓的烟火味。有人家烧麦秸,有人家烧豆叶,有人家烧甜瓜秧,每样柴火散发一种香,就形成了醇厚绵长的人间烟火味。村里人原来并不觉得烟火味香,而女画家一进村就闻出来了,她说,哎呀,真香!大家用鼻子吸了吸,是香。‎ 这会儿,女画家正在给房东家的祖父画像。她身后站了不少人,他们静静地肃立着,连出气都尽量放轻。女画家目光只在老人和画之间牵来牵去。她下笔很果断,也很有力量,能听见画笔在画纸上划动的声音。老人在墙根儿蹲着晒太阳,脸上的皱纹很多,连耳朵的高处都爬满了,这些皱纹像大地上的河流和沟壑,弯弯曲曲。小扣子一看画像,心就震了一下,以为自己的祖父复活了,正慈爱地看着他。他眼睛有些发湿,差点对着画像喊出一声爷爷。有了这张画像,人们对老人也多了几分羡慕,说他满脸的褶子变成了满脸的画意。‎ 女画家又给房东家的儿媳画了一朵硕大的红莲花,光彩烁烁,仿佛是开在一潭清水上。花样子一传十,十传百,很快,全村就开遍了红莲花。‎ 女画家开始到野地里作画了,小扣子和黄狗在后面跟着。女画家画的是一片茅草,茅草的叶和茎都枯黄了,只有穗子是银白的,许多穗子连起来,就有了气势,一片白茫茫,让人怀疑走进了月光一样的梦境。在小扣子眼里,这画有声音,是旷野里长风吹在茅草穗子上发出的呼呼声;有气味,是土地的气味、茅草穗子的气味;有温度,温度很低,让人感到萧萧的凉意。黄狗突然跑到茅草丛里,女画家把它也画进去了,画上的黄狗在张着耳朵听风。小扣子心里欢喜,女画家总算画了他家一样东西。‎ 晚上,母亲用手巾包着新鲜的鸡蛋,带着小扣子,给女画家送去。女画家说,画了人家的门,画了人家的狗,不给人家钱,还白吃人家的鸡蛋,这样的便宜事上哪儿找去!她的话把院子里的人都逗笑了。‎ 月光正好,母亲和小扣子没有马上回家,女画家接着又说到了荞麦花。女画家说,她小时候,跟着下放的父母在农村住了一段时间,好像看见过荞麦花。在她印象里,荞麦花不是零零星星开的,似乎一夜之间全都开了。她早上起来,觉得西边的天怎么那么明呢,跑到村边往西地里一看,啊,啊,原来是荞麦花开了。荞麦花开遍地白,把半边天都映得明晃晃的。荞麦花的花是不大,但经不住荞麦花又多又密,白得成了阵势,成了海洋,看一眼就把人震住了。在此以前,她喜欢看一朵两朵的花,老是被那些孤独的花感动。看到了大面积白茫茫的荞麦花,她才打开了眼界,才感到更让人激动不已和震撼的,是潮水般涌来的看不见花朵的花朵。她钻进密密匝匝的花地里,一呆就是半天。她记得荞麦地里蜜蜂和蝴蝶特别多,像是在花层上又起了一层花。连蜜蜂和蝴蝶似乎都变成了白的。她晚间也去看过荞麦花。晚间很黑,没有月亮。不过,她一点也不害怕,因为满地的白花老远就看见了。她看着前面的光明,不知不觉就走进了花地里。‎ 说到这里,女画家轻轻地笑了。她说时间太久了,记不清了。反正那样的荞麦花如今是很难看到了。‎ 院子里的人一时都没有说话,只有如霜的月光静静洒落。小扣子把女画家的话都记住了。‎ 来年,在小扣子的要求下,母亲在一块地里种上了荞麦。‎ 小扣子看见,荞麦出芽了,荞麦长叶了,荞麦抽茎了,荞麦结花骨朵了……荞麦终于开花了!荞麦花开得跟女画家的回忆一样恍如仙境,把小扣子感动得都快要哭了。‎ 从荞麦开花那一刻起,小扣子天天在花地里,并不时地向远方张望。母亲知道小扣子盼望什么,她帮着小扣子向远方张望。‎ ‎(有删改)‎ ‎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开头以收秋后色彩单调的农村为背景,写女画家的取材作画和村民的反应,显示出她与村民不一样的审美取向。‎ B. 小说写村民对女画家的热情友好,不仅突出了乡情的淳厚质朴,还着意引导读者了解乡村生活状况,关注农民的感情世界。‎ C. 小说没有曲折的情节,而注重场景描绘,意在引领人们去发现乡村之美,唤醒人们心中沉睡却不能忘却的乡村诗意。‎ D. 小说文笔细腻,富有韵味,如写村街上弥漫的烟火味,写老人脸上的皱纹,写画上黄狗的神态等,都体现了这一特点。‎ ‎5. 简要概括“小扣子”这一人物的形象特点。“小扣子”这一形象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 ‎6. 探究标题“遍地白花”的丰富意蕴。‎ ‎【答案】4. B 5. 小扣子有对美的感知能力、淳朴善良、腼腆。 ①充当线索人物,串起几个场景。②小扣子对画作的感受,衬托出女画家高超的画技,使人物形象更鲜明。③小扣子欣赏画作、要求种植荞麦,表现出村民对美的感受被逐步唤醒,突出了小说的主旨。 ‎ ‎6. ①开满的大面积的荞麦花;②富有震撼力的美;③给人以希望的光明;④对美的感知可以感染更多的人;⑤人与人之间互相关爱的人性美。‎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及手法的赏析的能力。题干问的是“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这属于综合题,既考查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塑造形象的技巧,也考查故事的情节、主旨和环境。选项B,“还着意引导读者了解乡村生活状况,关注农民的感情世界”属于无中生有,文本中根本就没有这个意思,文本中只是体现了农民的淳朴。故答案选B。‎ ‎【5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分析人物性格特点的能力。小扣子是一个不爱说话的男孩子,他天天跟在女画家身后转悠,女画家在村里所画的每一幅画都是在小扣子的注视下完成的。小扣子对于美有着与生俱来的亲近感和敏锐的感受力,他能感受到女画家画里的萧萧凉意和土地的气息。可见其淳朴腼腆的性格特点。他的出现让全篇小说的境界显得和谐起来。所以小扣子在文中是贯穿始终的线索人物。小扣子对画作的感受也衬托出女画家高潮的画技。小扣子赏画、要求种植荞麦,表现出村民对美的感受突出了小说的主题。‎ ‎【6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对小说的标题的解读和探究能力。题干问的是:探究标题“遍地白花”的丰富意蕴。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分析文章的标题注意从和文章的情节、结构、人物(或物象)、主旨的关系的角度进行分析。含义的分析注意从表层和深层的角度进行分析,表层含义注意结合小说的情节作答,深层含义注意结合文章的主旨作答。例如本题标题的表层意思是:“遍地白花”是指盛开的荞麦花。深层含义是指:是指美好的景观对人们心灵的感染,同时也让人们充满了希望。‎ ‎【点睛】文学类文本阅读选择题的题目,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读懂文章,主要是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手法集中的小说的三要素上,主要考核人物塑造、情节安排、环境描写、标题的作用、结尾的特征等。选择题时往往错误的选项命制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百岁学人周有光先生谈话录 陈明远 周有光 客:(陈明远,人文学者)周先生,您自称是“百岁学人”,而婉言谢绝了其他头衔,如大师、泰斗之类,我们这篇谈话录题目叫“百岁学人周有光先生谈话录”,您觉得可以吗?‎ 主:(周有光,1906年生人。我国杰出的经济学家、语言文字学家和文化研究学者)这样很好!人际称呼是一种特殊符号,是社会语言学和语用学、符号学的研究对象。有些称呼本来意思还是好的,然而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就逐渐变味了。有些人缺乏自知之明,妄称“大师”而适得其反。我觉得我自己还是叫“百岁学人”实事求是一些。‎ 客:您早年从事经济研究和教学工作,并已取得了很大的成绩。那时银行界的人都知道有个聪明、有才干的周有光。您的《新中国的金融问题》出版后,很受关注。但在您年届五十时,改行投身文字改革工作,参加制定《汉语拼音方案》、《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等。人们常说隔行如隔山,请问您是如何做到的?‎ 主:其实,我早年从事经济学是很自然的,中途改行钻研语言文字学也是很自然的。二十岁左右我在上海圣约翰大学攻读经济时,就对语言文字发生了兴趣。那个时期,大学的学科分工很粗,只分文理两科;而且学生听课可以跨系、跨专业。分得很粗有一个好处,就是培养“通才”,但缺点是深度不够。那么以后还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爱好再去深造,做到博而精、一专多能。‎ 由于我对语言文字有兴趣,那时就选学了不少语言学方面的课程。这样以后转行就比较方便。后来,我参加了语文现代化运动,做了些业余的语文研究工作,写了一些文章。那完全是出于业余爱好吧。至于50岁以后正式改行,到了北京,从事语言文字学工作,却是出于偶然的机遇。‎ 客:请问您在半个世纪以前是怎样从美国到上海,又从上海到北京的?‎ 主:新中国成立后,我应周总理的邀请,从美国回到上海,在复旦大学和上海财经学院担任经济学教授。因为业余爱好,我在1954年花费一年工夫写了一本《字母的故事》,参考国际上的研究成果,普及“字母学”知识。1955年国务院召开“全国文字改革工作会议”,周总理点名要我出席这个会议。会后,当时的文字改革委员会主任吴玉章出面要我留在北京,担任文改会委员,专门负责汉语拼音研究室工作。我推脱说:“搞文字改革我是外行啊。”但他说:“这是一项新的工作,大家都是外行;你在这方面有著作、有文章,怎么是外行呢?”我就这样留在北京了。我边干边学,就这样转行了。有意思的是,到我年届第二个半百的时候,我又学习新的学问,是关于世界范围内“比较文化”的学问。从语言文字学转到了“文化学”。‎ 客:最近您开通了“百岁学人周有光博客”,几个月内点击阅读率已经超过80万人次,请问您为什么要开通博客呢?‎ 主:我一直关注和从事汉字电脑化的工作,二十五年前我就用拼音输入法进行电脑打字,此后就习惯于使用电脑键盘写作,几乎每周都要用电脑打一两篇文章。我非常喜欢新生事物,现在是新媒体时代。如果不懂得电脑、不会从互联网上获取新的信息资源,那么他就是新时代的文盲。‎ 客:您已超过百岁,还是每隔两三天就发表一篇博客文章,又有新的著述《朝闻道集》出版。一个人能终生保持旺盛的创造力是很不容易的。请问您的目的是什么呢?‎ 主:我现在写文章,一方面是让大家了解一些情况,例如美国的社会发展是一个大问题,写一本书普通人不会去看,写一篇小文章来介绍一下,大家就很喜欢。另外一方面当然是防止衰老。我写文章只是一个习惯,人们总认为老了就不要再用脑筋了,而科学家研究,脑子多用可以长寿,不易衰老。老是多方面的,但最可怕的是脑筋坏了。‎ 客:您所受的学校教育和教过您的老师,对您形成这种不断思考的习惯是否有影响?‎ 主:应该说有关系。我那时的老师强调,没有兴趣,什么东西都学不好。教育就是把学生自己天然的思考能力和天然的智慧引导、激发出来,这是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的思想。我在圣约翰大学学习时,图书馆书报杂志很多。老师非常鼓励我们去图书馆广泛阅览,培养兴趣。另外,老师还教我们怎样阅读。大一时,我们每天去图书馆看报,有一个英国老师教我们读报时要问自己:今天新闻中哪条最重要?为什么这条新闻最重要?这条新闻的历史背景是什么?不知道就去查书。后来我们按照他的方法去看报,真的很有收获。以后我把这种方法用在读书、做研究上,这对我的影响是很大的。‎ ‎(有删改)‎ ‎7.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访谈伊始,周有光对人际称呼的分析,与其说是他的一种职业习惯,不如说是他实事求是、谦逊平和性格特点的体现。‎ B. 在周有光看来,年届五十,能够从经济学领域跨行到语言文字学领域,与自己早年所上大学是通才教育的培养方式有关。‎ C. 每天用拼音输入法进行电脑打字写作,是周有光二十多年的习惯,之所以如此,是他一直关注和从事汉字电脑化的工作。‎ D. 周有光“活到老、学到老、思考到老”,他写文章既是为了给大家介绍一些情况,也是为了动脑筋,防止大脑衰老。‎ ‎8.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 在上海读书期间,周有光因为对语言文字感兴趣,就学习了许多语言学课程,这占用了他大部分的精力,以致影响到他经济学的研究。‎ B. 在大学选修语言学课程、业余从事语文研究工作的经历和撰写的《字母的故事》等成果,是周有光担任文字改革委员会委员的原因。‎ C. 周有光非常认同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关于学校教育的思想,他以自己在圣约翰大学遇到的英国老师为例,谈老师如何培养学生兴趣。‎ D. 周有光本来研究经济已经有了不小的成就,却在年过半百之时,转行研究语言文字,边干边学,表现了他对祖国建设事业的支持。‎ E. 周有光作为一名学者,在经济学、汉语言文字研究和文化学领域都取得了很多独创性的成果,这也是他喜欢自称为“百岁学人”的原因。‎ ‎9. 周有光能“终生保持旺盛的创造力”,其中必有内在原因。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答案】7. C 8. BD ‎ ‎9. ①对国家的爱和责任感。年在半百因为祖国的需要,转行语 ‎ 言文字学,并终身从事语文工作;百岁后开通“百岁学人周有光博客”,写群众希望知道的小文章,以启心智;②注重兴趣的培养和发展。由于对语言文字的兴趣,他上学时选修语言文字的课程;工作后,利用业余时间写有关语言文字的文章和著作;③不断思考的习惯和进取精神。喜欢新生事物,不断接受新的挑战,“活到老,学到老,思考到老”,晚年不断地看书、思考、笔耕不辍。‎ ‎【解析】‎ ‎【7题详解】‎ 试题分析:原文“二十五年前我就用拼音输入法进行电脑打字,此后就习惯于使用电脑键盘写作,几乎每周都要用电脑打一两篇文章。我非常喜欢新生事物,现在是新媒体时代”,可见原因不是“他一直关注和从事汉字电脑化的工作”,而是“非常喜欢新生事物,现在是新媒体时代”。‎ ‎【8题详解】‎ 试题分析:A项,“以致影响到他经济学的研究”文中无据;C项,“英国老师教的是怎样阅读”;E项,他喜欢自称为“百岁学人”的原因是因为自己谦逊。‎ ‎【9题详解】‎ 试题分析:注意从“对国家的爱和责任感”“注重兴趣的培养和发展”“不断思考的习惯和进取精神”的角度进行分析。‎ 点睛:探究的题目一般有两个方向,一是向内挖掘,一是向外延伸,向内挖掘的题目主要是概括人物的某些品质或者分析传主成功的原因,实际原因的主观方面也就是传主的品质。探究人物的品质有时给出品质,让考生在文中找具体的事例,有时需要先概括出品质,然后再结合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还有的是结合文章的标题或具体的语句进行探究,但基本的答题指向是一致的。这样的题目答题时首先概括出人的品质,然后列举文章中的具体事件说明,不要脱离文本随意作答。向外延伸主要是针对文本提出自己的看法或对自己的启示,答题时首先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生活中的事例进行论证,论证要围绕自己的观点进行,做到中心突出、简单明了。提出的观点要和传主的品质相关。此题属于向内挖掘的题目,首先提出观点,然后在文中提取相关的事例进行解说。‎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元澄,字道镜,少好学,美鬓发,善举止,言辞清辩,响若悬钟。其父任城王薨,居丧以孝闻。袭封,加征北大将军。以氐羌反叛,除征南大将军、梁州刺史。文明太后引见诫励, ‎ 顾谓中书令李冲曰此儿风神吐发当为宗室领袖是行当不辱命我不妄谈也澄至州诱导怀附西南款顺。加侍中,赐衣一袭,乘黄马一匹,以桂其德。转开府、徐州刺史,甚著声绩。朝京师,引见于皇信堂。孝文诏澄曰:“ 昔郑子产铸刑书而晋叔向非之。此二人皆贤士,得失竟谁?”对曰:“郑国寡弱,摄于强邻,人情去就,非刑莫制,故铸刑书来示威。虽乖古式,合今权道。”帝方变革,深善其对,笑曰:“任城当欲为魏子产也!朕方改朝制,当与任城共万世之功。”后征为中书令,改授尚书令。后帝外示要南讨,意在谋迁,乃独谓澄曰:“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兴文。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固兹大举,光宅中原,任城意以为何如?”澄深赞成其事。帝曰:“任城便是我子房!”于是,加抚军大将军、太子少保,又兼尚书左仆射。及车驾幸洛阳,定迁都计谋,诏澄驰驿向北,问彼百司,论择可否。澄既至代都,众闻迁诏,莫不惊骇。澄援引今古,徐以晓之,众乃开伏。遂南驰还报,会车驾于滑台。帝大曰:“若非任城,朕事业不得就也。”从幸邺宫,除吏部尚书。恒州刺史穆泰在州谋反,授澄节、铜武、竹使符,御杖左右,仍行恒州事。行达雁门,遣侍御史李焕先赴。 至即禽泰,穷其党与,罪人皆得。巨鹿公陆睿、安乐侯元隆等百余人并狱禁。具状表闻。帝览表,乃大悦曰:“我任城可谓社稷臣,正复皋陶断狱,岂能过之?”顾咸阳王等曰:“汝等说当其处,不能办此也。”车驾寻幸平城,劳澄,引见逆徒,无一人称枉,时人莫不叹之。帝谓左右曰:“必也无讼,今日见之。”以澄正尚书。‎ ‎(节选自《北史·元澄传》)‎ ‎10. 对文中第一处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顾谓中书令/李冲曰/此儿风神吐发/当为宗室领袖/是行当不辱/命我不妄谈也/澄至州/诱导怀/附西南款顺 B. 顾谓中书令/李冲曰/此儿风神/吐发当为宗室领袖/是行当不辱/命我不妄谈也/澄至州/诱导怀附/西南款顺 C. 顾谓中书令李冲曰/此儿风神/吐发当为宗室领袖/是行当不辱命/我不妄谈也/澄至州/诱导怀/附西南款顺 D. 顾谓中书令李冲曰/此儿风神吐发/当为宗室领袖/是行当不辱命/我不妄谈也/澄至州/诱导怀附/西南款顺 ‎11. 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薨是古代对身故的一种说法,用于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还用于皇帝的高等级妃嫔和皇子公主等。‎ B.‎ ‎ 朕就是我的意思,早先没有特殊的含义,无论王公贵族,还是市井小民,都可以自称朕。从秦始皇开始,成为皇帝专用的自称。‎ C. 幸既可指古代皇帝对人宠爱,也可以指帝王的亲临垂顾,无论是哪种意义,都不能用在除帝王个体之外的任何人身上。‎ D. 符是中国古代传达命令、征调兵将以及用于各项事务的一种凭证,用金、铜、竹、木等不同原料制成。用时双方各执一半,合之以验真假。‎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元澄自幼好学,气质不凡。文明太后十分欣赏他的风采神韵,认为他能承担重任,后来他收到朝廷重用、重赏,仕途顺利。‎ B. 元澄识见深远,通达权变。他引用郑子产铸刑书的史事鼓励孝文帝大胆变革,认为即使变革有悖于古制,也适合于当下的权变之道。‎ C. 元澄才干出众,深得孝文帝信任。孝文帝迁都的想法起初只告诉元澄一人,确定迁都后,孝文帝安排元澄说服大臣们。‎ D. 元澄断狱公正,令人叹服。他办理恒州刺史穆泰案,不仅受到孝文帝的极力称赞,连逆徒也觉 得不冤枉,也为当时人叹服。‎ ‎13. 把文中后两处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昔郑子产铸刑书而晋叔向非之。此二人皆贤士,得失竟谁?‎ ‎(2)至即禽泰,穷其党与,罪人皆得。巨鹿公陆睿、安乐侯元隆等百余人并狱禁。‎ ‎【答案】10. D 11. C 12. B ‎ ‎13. (1)过去郑国子产铸造刑书,而晋国的叔向却责备他。这两人都是贤士,究竟谁是谁非呢?‎ ‎(2)到恒州后立即抓住穆泰,穷追他的同党,所有罪人都被捉拿归案。巨鹿公陆睿、安乐侯元隆等一百多人都被关进狱中。‎ ‎【解析】‎ ‎【10题详解】‎ 试题分析:给文言文语段断句,需要在通文意初断句的基础上,对不能断开的字词要研究前后语句的含义及联系,看看断在哪里语意才能明白,句子前后的联系往往都有标志可寻,只要抓住了这些标志,就可以轻松断句,同时,需要掌握语句的大意,即可得出答案。‎ 考点:理解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11题详解】‎ 试题分析:幸也可泛指皇族亲临。‎ 考点: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12题详解】‎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要注意人物的事迹是否张冠李戴,事件的时间是否准确,人物性格陈述是否恰当。一定要在原文中找到和选项相关的句子,仔细地进行对照,找出其中的差异。B他不是“引用”,而是应答;也没鼓励孝文帝变革。‎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3题详解】‎ 试题分析:翻译语句要准确翻译关键词语,如(1)句中,关键词“昔”译为“过去”、“非”译为“责备”、“竟”译为“究竟”。(2)句中关键词“禽”译为“抓住”、“穷”译为“穷尽”、 “狱禁”译为“关进监狱”。翻译时,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 ‎ 元澄,字道镜,从小好学,鬓发很美,举止进退有节,言语清晰明辩,声音有如悬钟。他的父亲任城王去世后,居丧期间,他以守孝道而闻名。他承袭了父亲的封爵,并被加封为征北大将军。‎ 因氐羌反叛,朝廷任命他为征南大将军、梁州刺史。文明太后接见了他并加以告诫和勉励,她回过头对中书令李冲说:“这个孩子的风采神韵焕然迸发,自当成为皇族宗室的领袖,这次出行应当不辱使命,我不会乱说的。”元澄到梁州以后,耐心诱导氐羌人归附朝廷,西南一带都归顺了。朝廷加封他为侍中,赏赐一套衣物,让他乘上一匹黄马,以表彰他的功绩和才能。改为开府、徐州刺史,很有名声和政绩。朝拜京城时,被引到皇信堂。孝文帝下诏问元澄:“过去郑国子产铸造刑书,而晋国的叔向却责备他。这两人都是贤士,究竟谁是谁非呢?”元澄回答说:“郑国弱小寡助,慑于强大的邻国压力,人心容易反复,不用刑律难以管理,所以铸刑书向他们表示威严。虽然有背于古制,却适合于今天权变之道。”文帝正在进行变革,十分欣赏元澄的回答,便笑着说:“任城王应当成为魏国的子产啊!我正在创改朝中制度,自当和任城王共建万世之功。”后来便征召他入朝当中书令,又改任尚书今。‎ 后来孝文帝对外表示要南征,本意却打算迁都,于是,他单独对元澄说:“国家从北方兴起,迁居到平城,虽然富有四海,但文化、习俗等均未合一。这里是用武之地,不是可以兴起文教的地方。崤函自古为帝宅,河洛一向是王室之居,我想举此大事,宅居中原,你意下以为如何?”元澄十分赞成这件事。孝文帝说:“任城王便是我的张子房啊!”于是,加封他为抚军大将军、太子少保,又兼尚书左仆射。当车驾到达洛阳,确定了迁都的计谋之后,皇帝诏今元澄驰回北方,询问留在那里的百官,让他们讨论决定是否迁都。元澄到达代都之后,众人听了有关迁都的诏书,无不惊讶万分。元澄援引古今事例,耐心地加以开导,众人这才明白和信服。于是,元澄南归回报,在滑台会见了皇帝。孝文帝大喜,说:“如果不是任城王,我的大业不能成功啊!”元澄跟从皇帝到达邺宫,被任命为史部尚书。恒州刺史穆泰在恒州谋反,朝廷授给元澄符节,铜武、竹使符,左右御杖,并代管恒州事。当行进到雁门时,给侍御史李焕送信表示要先行进发。到恒州后立即抓住穆泰,穷追他的同党,所有罪人都被捉拿归案。钜鹿公陆睿、安乐侯元隆等一百多人都被关进狱中。将详细情况表奏朝廷。皇帝看完奏表,便十分高兴地说:“我的任城王真是社稷重臣,就算让皋陶来审理,又怎能超过他?”皇帝回过头对成阳王说:“你们要是处在他的位置上,不可能把事情办得这样好。”皇帝不久驾幸平城,犒劳元澄,引见了那些叛乱的党人,那些人没有一个说自己是被冤枉的,当时的人对此情状无不感叹。皇帝对左右的人说:“必也无讼,我今天亲眼见到了。”于是,任命元澄为正尚书。‎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夜坐见白发寄别朱仲开、张瓯江①‎ 陈鹤 坐久北风起,江声带远沙。‎ 客愁初到鬓,乡梦不离家。‎ 林静无残叶,灯寒有落花。‎ 怀君夜难寐,别绪转如麻。‎ ‎【注】①朱仲开、张瓯江是作者的友人。②落花,指灯花。‎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 首联描写了诗人深夜久坐时的感受,以动衬静,同时也照应了标题中的“夜坐”二字。‎ B. 颔联写自己客居他乡、双鬓染白让人发愁,点明了乡愁 这个主旨,奠定全诗感情基调。‎ C. 颈联首句从听觉、视觉角度写景,既写出树林静寂的景象,也突出林中空荡荡的特点。‎ D. 颈联第二句转入写屋内情景,“寒”字营造了场景氛围,暗示了诗人此时孤寂的心境。‎ E. 这首律诗语言含蓄、深沉,韵味深长,“夜坐”之中蕴含着诗人细腻真实的人生体验。‎ ‎15. 本诗尾联“怀君夜难寐,别绪转如麻”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两句的精妙之处。‎ ‎【答案】14. BE 15. ①“怀君”“别绪”直接抒发了作者对两位友人的思念之情。②“转如麻”使用了比喻手法,形象写出羁旅、思乡、念友等多种愁情交织的状态。‎ ‎【解析】‎ ‎【14题详解】‎ 试题分析:该题是对诗歌的综合考查,涉及炼词炼句,内容的理解,情感的把握,手法的判断等多个层面。解答该种题型时,首先通读全诗,整体理解把握诗中写了什么景、什么人、什么事,抒发了哪些情感,用了哪些手法。然后结合选项涉及的具体诗句逐一进行分析判断。B项,这首诗乡愁只是其中一种愁情,并不是主旨,诗歌还有对友人的思念之情。E项,这首诗整体上是平实、自然的。‎ ‎【15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要求赏析诗歌的尾联,考查赏析诗句的能力。赏析诗句可以从手法、内容、表达效果及情感等角度进行。答题前先通读全文,整体理解把握诗歌的内容。尾联“怀君夜难寐,别绪转如麻”,“怀君”“别绪”运用直抒胸臆的手法表达了诗人对两位友人的思念之情。“转如麻”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写出羁旅、思乡、念友等多种愁情交织的状态。‎ 点睛:赏析诗句的妙处,通常由三部分组成,诗句的内容,使用的手法,表达的效果及作用。答题模式基本是,该联(句)使用了什么手法,然后结合具体诗句内容一一分析其手法的具体表现,再次写使用该手法所传达出的效果,最后指出其表达的情感。‎ ‎(三)名篇名句默写(5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雨霖铃》中_______?______,_____三句历来为人所传诵,将最能触动离愁的三种景物组合在一起,构成了哀婉动人的意境。‎ ‎(2)忽然遇雨,一般人都会慌张避雨,而苏轼却毫不在意,竟放慢脚步吟诗长啸:_____,___。‎ ‎【答案】 (1). 今宵酒醒何处 (2). 杨柳岸 (3). 晓风残月 (4). 莫听穿林打叶声 (5). 何妨吟啸且徐行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名句的识记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本题属于前者。考生应先分析语境,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回顾诗句。此题注意提示语中的“将最能触动离愁的三种景物组合在一起,构成了哀婉动人的意境”“忽然遇雨,一般人都会慌张避雨,而苏轼却毫不在意,竟放慢脚步吟诗长啸”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宵”“吟啸”。‎ ‎【点睛】名句名篇默写是高考的必考题型,考生要注意平时多积累名句名篇,要落实到写上,书写时要注意字形相近的字和字形复杂字的书写,特别要注意同音异形字的书写不要出现错别字。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分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下划线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在政协民建界别小组讨论“两高”报告时,委员们发言踊跃,讨论不穿靴戴帽,句句落到实处,处处展现出务实的作风。‎ ‎②有的党员干部说起来头头是道,做起来蹑手蹑脚,习惯以会议贯彻会议,以文件落实文件,甚至光说不练,只看不做。‎ ‎③随着炎热天气的到来,加上又是旅游旺季,来西湖的游客很多,难免会有一些不文明行为,如在湖边脱鞋、洗脚等,这无异于煮鹤焚琴。‎ ‎④人工智能已深入到我们生活的各个领域,比如机器人与人对话时栩栩如生,可见,在人工智能部分领域,中国开始领跑世界。‎ ‎⑤京剧文化传承节目《传承中国》通过京剧名家真教、明星真学,名家、明星粉墨登场等最真实的方式,呈现京剧学习的乐趣和挑战。‎ ‎⑥卡斯特罗所表现出的一个革命者英勇不屈、剖腹藏珠的战斗精神及其对于古巴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使人们为之感动,引以为傲。‎ A. ②④⑥‎ B. ①③⑤‎ C. ①④⑤‎ D. ②③⑥‎ ‎【答案】A ‎【解析】‎ ‎【详解】①穿靴戴帽:比喻写文章或讲话中套用一些空洞说教。使用正确。穿鞋戴帽:比喻写文章或讲话中套用一些空洞说教,因多在开头和结尾部分,所以说穿靴戴帽。也说穿鞋戴帽。②蹑于蹑脚:形容走路时脚步放得很轻。语境指做事,不合语境。③煮鹤焚琴:指把鹤煮了吃,拿琴当柴烧,比喻做煞风景的事。使用正确。④栩栩如牛:指艺术形象非常逼真,如同活的一样。句中是指人工智能,用错对象。⑤粉墨登场:化装上台演戏,今多借指登上政治舞台(含讽意)。使用正确。⑥‎ 剖腹藏珠:剖开肚子来藏珍珠,比喻为物伤身,轻重颠倒。语境是卡斯特罗所表现出的一个革命者英勇,不合语境。故答案选A。‎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语言文字规范类刊物《咬文嚼字》发布的“2016年十大流行语”,包括“工匠精神”“供给侧”和网络流行语“洪荒之力”“吃瓜群众”等词语入选。‎ B. 教育部表示,将历史教材中的8年抗战改为14年抗战,是为了实现中央关于纪念中国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有关精神,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C. “人工智能之父”明斯基的研究成果极大地推动了人工智能的发展,成为留给后人的宝贵财富,但也因为他的权威定沦,差点阻碍了人工智能的发展。‎ D. 世界心脏组织联会将每年的9月25日定为世界心脏日,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心血管系统疾病已经成为引发成年人突然猝死的“头号凶手”。‎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A项,句式杂糅。“包括”与“入选”杂糅;B项,搭配不当。“实现”与“精神”搭配不当。D项,“突然”和“猝死”语意重复。‎ 点睛:此题考查病句的辨析与修改能力。凡是违反语法结构规律或客观事理的句子都是病句,前者叫语法错误,后者叫逻辑错误。《考试大纲》中规定的病句的六种类型:语序不当、当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和不合逻辑。辨析病句要仔细分析选项,注意句子的主干和修饰成分,抓住句中的一些关键词,如关联词、否定词、两面词、连词“和”、介词、代词、谓语动词“是”、数量词、并列词语和短语等。修改病句时,要注意不能改变句子的意思,对句子的改动尽可能要小,改完后认真读一读,看句子是否通顺。‎ ‎19.下面选项中,语言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 A. 上届比赛中获得亚军的周洋在本届比赛中奋发拼搏,如愿以偿获得了冠军,卫冕成功。‎ B. 先生打扰了,这是我刚完成的一篇论文,烦请先生雅正,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C. 同事的父亲因病去世了,小明对同事说:“惊悉家父过世,你要多保重身体,节哀顺变!”‎ D. 走过路过,不要错过。各位请留步,刚出炉的栗子,新鲜又好吃,欢迎免费品尝!‎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的是语言运用的得体的能力。语言得体一般有两种,一是文体得体,即文章或话语要符合文体的要求,主要表现为要符合文体的特殊格式和语言要求,比如口语中一般不要用文言词语等。一是语体得体注意说话人的身份、场合,主要表现为用语的褒贬、谦敬词语运用的的当等。选项A,卫冕,指竞赛中保住上次获得的冠军称号,与语境不符。选项C,家父,用来称呼自己的父亲,与语境不符。选项D,留步,客套话,用于主人送客时客人请主人不要送出去或不要再送,与语境不符。故答案选B。‎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语句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真正的贵族精神,①_______。一是文化的教养。抵御物欲的诱惑,不以享乐为人生目的,培育高贵的道德情操与文化精神。②______ 。作为社会精英,要严于自律,扶助弱势群体,担当起社会与国家的重任。③______。有独立的意志,在权力与金钱面前敢于说不,具有道德的自主性,能够超越时尚与潮流,不为政治强权与多数人的意见所奴役。‎ ‎【答案】 (1). ①有三个重要的支柱 (2). ②二是责任的担当 (3). ③三是自由的灵魂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的是语句的连贯和得体的能力。这是一道根据文意填空的题目,高考题目一般为科普类的说明性文字,文段表述结尾严密。要求填写的较为准确,这样就要注意上下文之间的关系,前后文之间的相互的提示和照应,尽量文中的词语组织句子进行填写,这样能够减小误差。如此题中的第一处根据前后文文意,此处填写贵族精神的三个重要支柱。第二处根据前文的“一是”,所以此处是“二是”根据后文文意是“责任的担当”。第三处根据后文“超越时尚与潮流”,此处是第三个灵魂的支柱。‎ ‎21.下面文字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对医生来说,病人的体检结果往往要比行医经验更可靠,医生必定会要求一些出现轻微或非病理性症状的患者接受不必要的医学检查。而对于病人来说,体检越多越好。虽然体检项目和次数的增多增加了误诊的可能性,但是毫无疑问医生依据体检结果比依据经验诊断要更加科学。‎ ‎①医生不一定会要求一些出现轻微或非病理性症状的患者接受不必要的医学检查。‎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②对于病人来说,检查并不是越多越好。 (2). ③医生依据体检结果不一定比依据经验诊断更科学。‎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的是逻辑推断的能力,考生要注意这类试题首先要认真研读所给的文段,然后根据例子的指向,细心找出另外两处存在逻辑推断有误的,例如本题存在两处逻辑推断的错误:对于病人来说,检查并不是越多越好。原句是强加条件的推断的错误;医生依据体检结果不一定比依据经验诊断更科学。此处原句属于不符合简单逻辑的枉加推断。总之,推断类试题一般都是简单的逻辑的错误,考生只要认真研读语段即可准确作答。‎ 五、作文(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近日,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搞了个“死活读不下去排行榜”的网络调查,在统计了数千名网友的意见之后,结果显得有点黑色幽默:《红楼梦》高居榜首,而榜单前10名中,中国古典四大名著无一漏网,而《百年孤独》《追忆似水年华》《尤利西斯》《瓦尔登湖》这些耳熟能详的名字也跻身其中。正应了马克·吐温对经典的定义:人人都希望读过,但人人又都不愿去读的东西。‎ 请根据你对上述材料的理解和感悟,写一篇议论文。题目自拟,800字以上,不得抄袭、套作。‎ ‎【答案】阅读名著 细细算来,名著也伴了我十来个春秋了,从《安徒生童话》《西游记》,再到后来的《水浒传》《三国演义》,而后是如今的《红楼梦》《红岩》,似乎每一个时期总有那么一两本乃至三四本名著贯穿于生活中。‎ 我们看到了《老人与海》中桑地亚哥的坚持,看到《边城》里茶峒人的淳朴,看到《红楼梦》里无数人爱恨纠葛……我看了这许许多多,觉得这便是名著所给予我的,却仍感到不满。不是不满意,而不是满足,于是,我在翻阅渴望,从中榨取些别的什么以滋养心中这块贫瘠到有些荒芜的土地。‎ 打开那本《鲁迅全集》,我开始对着那已经背得滚瓜烂熟的作者简介发呆: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我已经是够了解他了,我如是想,却又忽然怔住,这是真的么?我真的了解了谁?是鲁迅其人还是仅仅是封面上烫金的大字“鲁迅”。‎ 突兀地,有一种渴望包裹了我,我想见见他,想要见见那个以笔为枪的鲁迅。我钻入书中,在字里行间穿梭,妄图找寻到他的影子,拼凑出一个完整的模样。‎ 他似乎并非想象中的那么咄咄逼人,那么坚定不移。他也彷徨过,无措着,摸索着在黑暗中前进。他也愤怒着,呐喊着试图唤醒沉睡的雄狮。‎ 他也是个孩子,在课上画像,在院中玩耍,在地上趴着看虫子打架;他也是个青年,热血地,志向高远地前进;他也是位父亲,会背起沉重的名为家的责任,会疲惫,会微笑着摸摸孩子的头。‎ 他那座浓墨重写的“鲁迅”倒塌了,平空站起了一个有血有肉、会哭会笑的人,我们似乎与他那样近,近到我踮起脚就能碰到他下垂的指间。‎ 名著,带给我们的,或许不只有陪伴,她在生活的不经意间带给你思考与惊喜,惊喜于你与智者,曾经那样近。‎ ‎【解析】‎ 试题分析:审材料----从“名著为何读不下去?读不下去时又该怎么办?”的设问来看:‎ ‎1.阅读名著的经历(有“读不下去”这一经历的记叙以及对此状况的解决过程的体现)‎ ‎2.阅读名著的感受(有“读不下去”这一感受的具体描摹以及解决此问题后的感受的描写)‎ ‎3.阅读名著的思考(有“读不下去”这一现象的揭示以及对此问题的深入思考的阐述) 不论是以上哪一种,文中都必须涉及“读不下去”问题的产生原因以及解决途经。‎ 材料不仅折射出我们精神的浅薄和经典名著的消解,也表明审美能力的侏儒化。分析原因:没有时间,静不下心来,感觉事很多。与之相对的,是大家对于手机的使用度越来越高,对手机阅读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考点: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 ‎ ‎ ‎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