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7.18 KB
- 2021-06-03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专题能力训练五 小说阅读(一)
一、(2019·全国Ⅱ卷)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第1~3题。
小 步 舞
[法]莫泊桑
大灾大难不会让我悲伤,我亲眼目睹过战争,人类的残酷暴行令我们发出恐惧和愤怒的呐喊,但绝不会令我们像看到某些让人感伤的小事那样背上起鸡皮疙瘩。有那么两三件事至今清晰地呈现在我眼前,它们像针扎似的,在我的内心深处留下又细又长的创伤。我就跟您讲讲其中的一件吧。
那时我还年轻,有点多愁善感,不太喜欢喧闹。我最喜爱的享受之一,就是早上独自一人在卢森堡公园的苗圃里散步。
这是一座似乎被人遗忘的上个世纪的花园,一座像老妇人的温柔微笑一样依然美丽的花园。绿篱隔出一条条狭窄、规整的小径,显得非常幽静。在这迷人的小树林里,有一个角落完全被蜜蜂占据。它们的小窝坐落在木板上,朝着太阳打开顶针般大的小门。走在小路上,随时都能看到嗡嗡叫的金黄色的蜜蜂,它们是这片和平地带真正的主人,清幽小径上真正的漫步者。
我不久就发现,经常到这里来的不只我一人。我有时也会迎面遇上一个小老头儿。
他穿一双带银扣的皮鞋,一条带遮门襟的短套裤和一件棕褐色的长礼服,戴一顶长绒毛宽檐的怪诞的灰礼帽,想必是太古年代的古董。
他长得很瘦,几乎是皮包骨头;他爱做鬼脸,也常带微笑。他手里总拿着一根金镶头的华丽的手杖,这手杖对他来说一定有着某种不同寻常的纪念意义。
这老人起初让我感到怪怪的,后来却引起我莫大的兴趣。
一个早晨,他以为周围没有人,便做起一连串奇怪的动作来:先是几个小步跳跃,继而行了个屈膝礼,接着用他那细长的腿来了个还算利落的击脚跳,然后开始优雅地旋转,把他那木偶似的身体扭来绞去,动人而又可笑地向空中频频点头致意。他是在跳舞呀!
跳完舞,他又继续散起步来。
我注意到,他每天上午都要重复一遍这套动作。
我想和他谈一谈。于是有一天,在向他致礼以后,我开口说:
“今天天气真好啊,先生。”
他也鞠了个躬:
“是呀,先生,真是和从前的天气一样。”
一个星期以后,我们已经成了朋友,我也知道了他的身世。在国王路易十五时代,他曾是歌剧院的舞蹈教师。他那根漂亮的手杖就是德·克莱蒙伯爵送的一件礼物。一跟他说起舞蹈,他就絮叨个没完没了。
有一天,他很知心地跟我说:
13
“先生,我妻子叫拉·卡斯特利。如果您乐意,我可以介绍您认识她,不过她要到下午才上这儿来。这个花园,就是我们的欢乐,我们的生命。过去给我们留下的只有这个了。如果没有它,我们简直就不能再活下去。我妻子和我,我们整个下午都是在这儿过的。只是我上午就来,因为我起得早。”
我一吃完午饭就立刻回到公园。不一会儿,我就远远望见我的朋友,彬彬有礼地让一位穿黑衣服的矮小的老妇人挽着胳膊。她就是拉·卡斯特利,曾经深受那整个风流时代宠爱的伟大舞蹈家。
我们在一张石头长凳上坐下。那是五月。阵阵花香在洁净的小径上飘溢;温暖的太阳透过树叶在我们身上撒下大片大片亮光。拉·卡斯特利的黑色连衣裙仿佛整个儿浸润在春晖里。
“请您给我解释一下,小步舞是怎么回事,好吗?”我对老舞蹈师说。
他意外得打了个哆嗦。
“先生,它是舞蹈中的王后,王后们的舞蹈。您懂吗?自从没有了国王,也就没有了小步舞。”
他开始用夸张的文体发表起对小步舞的赞词来。可惜我一点儿也没听懂。
突然,他朝一直保持沉默和严肃的老伴转过身去:
“艾丽丝,让我们跳给这位看看什么是小步舞,你乐意吗?”
于是我看见了一件令我永生难忘的事。
他们时而前进,时而后退,像孩子似的装腔作势,弯腰施礼,活像两个跳舞的老木偶,只是驱动这对木偶的机械,已经有点儿损坏了。
我望着他们,一股难以言表的感伤激动着我的内心。我仿佛看到一次既可悲又可笑的幽灵现身,看到一个时代已经过时的幻影。
他们突然停了下来,面对面伫立了几秒钟,忽然出人意料地相拥着哭起来。
三天以后,我动身去外省了。我从此再也没有见到过他们。当我两年后重返巴黎的时候,那片苗圃已被铲平。没有了心爱的过去时代的花园,没有了它旧时的气息和小树林的通幽曲径,他们怎样了呢?
对他们的回忆一直萦绕着我,像一道伤痕留在我的心头。
(张英伦译,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初见老舞蹈师时见他拿着一根手杖,后来得知这是德·克莱蒙伯爵送给他的一件礼物,二者不仅前后照应,也暗示着人世的沧桑。
B.老舞蹈师在一个早晨,“以为周围没有人,便做起一连串奇怪的动作来”,他之所以避开别人,是因为他出身高贵、性情高傲、孤芳自赏。
C.老舞蹈师夫妇跳完小步舞之后,“忽然出人意料地相拥着哭起来”,这种失态其实是一种宣泄,说明当时他们的内心压抑痛苦。
13
D.小说注重从小事中感受大时代,虽然“我”与老舞蹈师夫妇的相遇相识十分平常,但偶尔提到的“国王路易十五时代”,却使寻常故事有了历史感。
2.请以老舞蹈师形象为例,谈谈小说塑造人物形象时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3.小说中的卢森堡公园苗圃在情节发展中有重要作用,这种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信誉之花
尚书华
城市不大,不足百万人口。
小区亦小,只有十几栋楼房。
罕见的是在西北角,紧挨供热站的地方,有两间简易平房,每天早晨6点至8点,门口常会有十几个人排着队。干什么呢?买豆腐、豆浆。
这就有点新鲜了。若说四五十年前城市里买豆制品需要排队,很正常,那时供应不足。可如今,寻寻常常一块豆腐,让人家排队等着买,这豆腐得好成啥样?
别说,还真就有人把这个豆腐坊比喻成了一朵花——信誉之花。
老住户都记得,十九年前,这个小区刚刚建好,就有一对年轻夫妇背着行李拎着提包住了进来,租用了供热站废弃的一个材料仓库,月租一百五十元。
她的出现,如一缕春风,荡漾在小区各个角落。
闲聚在楼头的大叔大妈富有生活经验且眼睛最尖,一眼就看出她卖的豆腐跟市面上的不同。那豆腐实而不老,嫩而不囊,上面有一层薄薄的黄色油脂,说明制作加工时,大豆所有的营养成分都凝
13
缩在豆腐里,让人看见就有想尝一口的欲望。于是,你买一块,他买一块,各自拿回家“火力侦察”去了。一品,果然好,久违的口感,豆腐本真的味道。
豆腐好,卖豆腐的人亦好。爽快,嘴甜,大叔大妈、大哥大姐,凡是买豆腐的人,个个被她叫得心里甜滋滋的。没用多久,人和豆腐在小区都赢得了好声誉。
有热心善良的大妈给她出主意:闺女,你的豆腐这么好,不放添加剂,不揭豆腐皮,原汁原味,谁吃都觉得可口、放心。可你跟那些没有正味的豆腐卖一个价钱,太亏了!得涨涨价,哪怕一块豆腐涨两毛钱。别人卖一元钱一块,你卖一元二角一块,优质优价,公平合理。
她听了嘿嘿一笑,说,谢谢大妈。涨价是要涨的,可现在不行。您想啊,我这豆腐才卖不到仨月。小区这么多人家,没尝过我家豆腐的多得是,若现在卖得比别人的贵,谁还肯买我家的。我慢慢来,让越来越多的人不但知道我家豆腐好吃,还得让他们知道我家豆腐是怎样做出来的。
她们家的豆腐可以出来卖,而豆浆只在豆腐坊卖。这样一来,想喝豆浆的人只有到豆腐坊来买,顺便也就把她家制作豆腐的过程看了一遍。两口子要的就是这个参观率。
去过豆腐坊的人得出一个共同结论:干净、传统工艺、货真价实。
让人更看好更放心的还不止这些。聚在楼头休闲的大爷大妈还发现,每天下午三四点钟,总会有一辆农用三轮车停在豆腐坊门口。开车的人从车上吃力卸下几个装满水的大塑料桶,然后再从屋里抱出几个装满豆腐渣的塑料袋,装上车,突突突,开走了。有好奇的大叔骑上摩托想看个究竟。出城来到郊区,大约走两三公里,拐进一个山沟,车在一个叫珍珠村的地方停了下来。大叔一看,什么都明白了。
原来小区里做豆腐那对年轻夫妻就是这个村的人。这个开农用车的是男人的表弟。自从表哥表嫂去城里开了豆腐坊,哥俩便有个口头协议:表弟每天负责从村里那口老井装五桶水运到豆腐坊;表哥把每天的豆腐渣无偿送给表弟。表弟用这些豆腐渣喂了几头本地品种的黑毛猪,还未长到百斤重,就被本村开农家宴山庄的老板看好,全部包收。
怪不得这豆腐、豆浆的味道与众不同,如此鲜美,原来用的是山里的井水。大叔大妈个个都是“小广告”,消息口口相传,不胫而走。没多长时间,不用走街串巷吆喝,豆腐坊变得门庭若市。
突然一天,豆腐涨价了。一块从一元钱涨到一元二角,一袋豆浆从五角钱涨到六角。奇怪的是顾客并没有因为涨价而减少,倒是不断增加,连外小区的人也来买。
豆腐坊火了。周围小区的居民少有不晓。
小两口倒是不温不火,淡定如初。每天一百五十斤豆子,重复着同一样式的劳动。顾客从豆腐坊进进出出,一天天数点着日子。表弟的农用三轮车在城乡之间往往返返,运送着岁月,驮载着憧憬和希望。
人们看到的是,夫妻俩的生活渐渐有了变化。他们有了孩子,孩子一天天长大,入托、入学、住上了小区的取暖楼。
伴随着生活变化的还有涨价的豆腐。别人卖一元五角一块时,他家卖一元八角;别人卖二元一块时,他家卖二元五角——比别人卖得稍贵一些。可大家都买账,依旧顾客盈门,供不应求。
13
有人向夫妻俩建议:豆腐、豆浆在小区内外已经形成了品牌,可以扩大一下加工规模,增加人手,多创造些利润。两个人听了都直摇头。男人说,若往大了整,闹不好会砸饭碗的。女人连忙随着说,可不是咋的。这些年多亏邻居们的支持、帮衬、照顾,成全了这么个生意。让俺在城里买了楼,供孩子上了大学,老人也可以时不时从乡下来城里住几天,享享福,俺心里挺美的。俺两口子不是不想把这豆腐坊做大,是觉得没那本事。一旦大了就难免会走样,一走样就啥也不是了。这豆腐、豆浆若想好吃,不但豆子得好、水得好、技术得好,最重要的人心得好。人心若不好,只盯着赚钱,什么坑人的事都干得出来。
近二十年光景,一切都在悄然变化。男人的背略微有些驼了。女人的眼角生出浅浅的皱纹。没变的是:春夏秋冬,凌晨3点,豆腐坊准时点亮的灯光;早餐时,那条排在门口的长队;还有那辆往返于城乡来去都不空载的农用三轮车……
(摘自《人民日报》2018年07月02日,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每天早6点至8点,门口常会有十几个人排着队。干什么呢?买豆腐、豆浆”运用倒叙的手法制造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B.“她的出现,如一缕春风,荡漾在小区各个角落”运用比喻的手法,以“春风”作喻,形象地刻画了女店主的美好形象,表达了对“她”的赞美。
C.卖豆腐的夫妻一干就是二十年,男人的背“驼了”,女人的眼角也有了“皱纹”,这些细节描写突出了夫妻俩的艰辛,也表达了作者对他们的同情。
D.本文用普通市民的视角去观察生活,选取生活中常见的小商贩作为描写对象,故事平常却蕴含着美好,“变”和“不变”的对比彰显了人物的品质。
2.小区中的热心人和卖豆腐的夫妻的两次对话在文中有何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3.小说为什么以“信誉之花”为标题?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13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邻 居
伊 北
①老黎搬进来的时候,我们都不知道。晚上下班回来,开了门,大家才发现进门过道里有人半蹲着在炒菜,弄得整个房间乌烟瘴气。炒菜的人看见住户们回来了,尴尬地笑了笑,嘴里咕咕哝哝地说了几句,大概是在跟大家打招呼。大家捂着鼻子过去了,他见没人理,便继续低头炒自己的菜。
②在这个寸土寸金的大都市里,我们都是外来客,我们买不起房子,但又不想住得太偏远,便只能不断压缩自己的物理空间。在这所较高档小区的大房子里,足足住了十户人家。最大的一家占地面积十多平方米,最小的一家则只有五六平方米。我们秉持互不干扰的原则,小心翼翼地在这套房子里栖居。别看地方小,我们这所房子的住户最低学历也是大学本科,有工作的,有考研的,每个人心里怀着一种莫名的清高,朝自己的理想奋斗,我们太需要一个家。
③可新近到来的老黎,却打破了我们原有的生活。从第一眼看到老黎,大家就感到他跟我们不是一路人。他头发油脏,衣着邋遢,他在公共走道里炒菜,电视声开得老大,他在水池边吸烟,他起得太早,而且每次都惊天动地;更糟的是,不久他那爱聒噪的老婆也跟着住了进来。在这套房子里,没人理老黎,人们自觉地避开他,即使是狭路相逢,大多数人也会选择低眉——装作没看见,各自走过。大都市特有的冷漠,每天都在我们这里上演。
④老黎心里似乎也明白,在这里,没人看得起他,他只是一个批发毛巾的,虽然有时候,他竭力想同周围的邻居说一两句话——我们能感受到他的热情,可似乎谁也不肯给他这个机会。我们早出晚归的生活习惯,也导致大家跟老黎实在搭不上,直到“七号”搬了进来。“七号”特指在七号房住的人。没人知道这对情侣从哪里来。从种种蛛丝马迹看,那女的大概是大专毕业,但同时又是失业状态(因为她总待在房子里);男的大学毕业后找了份工作,过着紧张的早出晚归的生活。谁也没想到,白天大段空余的时光,竟然促成了“七号”女主人和与她相差不下二十岁的老黎的友谊。在洗菜池,他们总是长时间地聊着,他们讨论做菜的方法、讨论北京的天气、讨论各自家乡的特色,似乎有说不完的话题。发展到后来,他们甚至开始拼桌子吃饭,俨然一家人。
⑤“七号”女主人怀孕了,出于对母子健康的考虑,他们决定搬到更好的地方去。“七号”搬家了,这在这座城市里,本是件再寻常不过的事,可老黎却为这件事忙得不亦乐乎,又是帮他们找车,又是帮他们抬家具,依依不舍地送走了这对年轻的夫妇。“七号”走了,老黎又回到了原来的生活状态,他每天用意志抵抗着来自其他邻居的冷漠,时时刻刻,我们似乎都在提醒他,他跟我们不是一类人,他永远别想走进我们的社交圈。老黎是寂寞了。究竟谁可以满不在乎地活在这个世界上?总之,老黎是不行,他是标准的中国人,他似乎还不习惯孤独的生活。
⑥一天早晨,我打开门,准备走出去,转头间,看见老黎正抱着一个笨重的大箱子朝门外走,我连忙把门拉得很开,让老黎先行。老黎缓慢而吃力地从我身边走过,偏过头,脸上有一种尴尬的笑——像刚来的时候那样——随即说了声,谢谢啊。从他的眼睛里,我看到了一种渴望。即便只是一个举手之劳,他都感谢万分,他太需要别人的接纳。我连忙说,没什么没什么,赶紧躲开了老黎的眼睛,到底没与他有更多的交流。在人情淡薄的都市里,我似乎已经习惯了点到为止,习惯了自保,习惯了戴起面具过日子。一年后,老黎搬离了这儿,我再也没见到过他。后来听人说,老黎现在住在大杂院里。“那里才最适合他”,这是邻居们对于老黎的评判。
13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本文以《邻居》为题,但新搬来的老黎始终不能被大房子里的其余房客接纳,最后选择搬离,这一冰冷事实使得文章的题目充满了讽刺意味。
B.文章中的“我”是串联小说情节的线索人物,文章着力描写了老黎初来时的情景和老黎搬离时的情景,“我”既是事件的观察者,也是事件的参与者,使作品读起来更加真实可感。
C.“七号”女主人能跟和她相差不下二十岁的老黎成为好友,表明老黎在环境的熏陶下慢慢适应了与邻居相处。
D.小说在最后写邻居们对老黎的评判,充分说明大家骨子里莫名的清高渐渐淡去,而老黎的搬离也开始引发大家深刻的反思。
2.本文开头和结尾两次写到老黎尴尬的笑,这样写有何用意?请简要说明。
3.本文为何着重写到“七号”与老黎交往的一段内容,请简要探究其妙处。
13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信封上的大头菜
马 犇
代写是个老行当,多在邮局附近出摊。少时,一两家;多时,十多家。
这个行当无需太多东西,一张桌,一沓纸,一支笔,足矣。讲究的代写人,会使专用笺纸,且以毛笔书之。但多数代写者只用钢笔,纸也就地取材,机关、企业、学校的稿纸都有人用。
代写多是代人写信,偶尔也代写诉状、遗嘱、传记、家史。代人写信并不复杂,顾客口述大概内容,代写人书之。也有代写回信的,不识字的人拿来收到的信,请代写人读信,然后将回信的大致内容告知代写人。
代写冯不是最早的代写者,20世纪80年代初才加入队伍。选择代写,并不是因为他已从工厂病退,而是另有他因。
代写冯秉持着自己的原则:每写完一封信,就忘掉内容;在写信的过程中尽可能准确地呈现顾客的想法。加之其价格在同行中最低,所以找他代写的人特别多。
与别人不同的是,当有人往台湾寄信时,代写冯写信封前,都会与顾客商议,“同志,请允许我在信封背面画一个代写摊的标志”,多数顾客不会拒绝,或者说并不在意,因为别说他画个标志,就是涂满信封,邮资也不变。
代写摊的标志是个大头菜,下面写有“大头菜·冯”。后来为提高效率,代写冯刻了枚章,上置大头菜图案,下刻文字,极易辨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淮城有不少人在南京加入国民党,蒋介石兵败后,有很多淮城籍的国民党军官回乡将亲友带走。所以后来,淮城往台湾寄的信,往往比寄往周边的信还多。
代写冯清楚地记得,他六岁时,哥哥十岁,身为国民党军官的舅舅回乡省亲,在冯家小酌,自己和哥哥在院里玩耍,哥俩路过堂屋时,舅舅立即召唤哥哥。谁也没想到,饭毕,哥哥即被带走。从此,一条海峡分隔开哥俩。
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两岸掀起寻亲潮。由于老家所处的街巷已被更名数次,即便哥哥记得旧址,信也会被打回。而哥哥的地址,代写冯更是一无所知。
13
令哥俩终生难忘的或许只有大头菜,因为他们小时候,家里有个腌制老卤大头菜的作坊。当年,站在巷口,就能闻到大头菜那极为特殊的香气。
那些年,因为贫困,大头菜被广泛食用。虽然条件艰苦,但淮城人一直乐观,他们尝试着“细做”大头菜,且将腌制大头菜的卤留下来,像传家宝一样传下去,到了第二代甚至第三代,卤仍在缸里。用老卤腌制大头菜成了当地的习俗。
旧时岁月,老卤大头菜不仅让单调的饮食多了些滋味,还给困窘的生活提了鲜。后来,生活水平提高了,但老卤大头菜并没消失,它成了淮城人的情结。再后来,它在外地也红火起来。淮城有民谚:“大头菜不是菜,出门人往外带。”淮剧《补缸调》更为直白:“河北闻名大头菜,招来宁沪大客商。肩挑车运到码头,货到南边用船装。远销南京和上海,还有扬州和镇江。河北地方腌切户,家家都有腌菜缸。”
《补缸调》里的“河北”,即河下古镇北边的河北村。代写冯家正住在河北村,当年,哥俩餐餐都离不开自家的大头菜。
代写冯干了十多年,代写的寄往台湾的信有数百封。一个冬日,梁二拿来台湾亲戚的回信,代写冯照例读给梁二听,除了梁家的信,还有张宣纸,几列隽秀的毛笔字,上书——近日,几位淮城籍友人相聚,席间,谈及家乡的大头菜,梁君便拿出一封来自家乡的信,信封背面钤着大头菜的印。梁君说淮城有个代写摊,所代写的来台湾的信皆有此印。“大头菜·冯”,代写摊莫非恰是吾弟所设吧,今借梁君的信,附上通联。含泪盼复。
代写冯热泪盈眶,他做梦也没想到,这个笨方法竟能找到哥哥。代写冯替梁二写完信,即给哥哥写信,一口气写了十多页。自此,哥俩频繁通信。
20世纪九十年代末,哥哥回乡,五十年了,哥俩终于重聚家乡。代写冯做了很多家乡菜,还特意放了碟老卤大头菜。令代写冯意想不到的是,哥哥从包里拿出一个从未开封的小坛。这是当年离淮时,母亲塞给他的。
哥俩夹起大头菜,老泪纵横。
(选自《小小说月刊》,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篇交代了代写行当的出摊位置、所需用具、代写内容等,既向读者介绍了这一传统行当,又为引出小说主人公代写冯做了铺垫。
B.小说插叙了淮城籍国民党军官在蒋介石兵败后带走亲友的情节,说明了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也解释了代写冯选择代写的原因。
C.“由于老家所处的街巷已被更名数次”,交代了代写冯在别人的信封上写“大头菜·冯”的一个重要原因,也从侧面表现了家乡的面貌日新月异。
D.小说引用有关大头菜的谚语和淮剧内容,说明大头菜是淮城人家家户户生活的必备之物,语言通俗直白,具有浓郁的民俗风情和地方色彩。
2.请概括代写冯的形象特征,并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13
3.“大头菜”在小说中有什么样的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13
专题能力训练五 小说阅读(一)
一、1.B B项,原因分析错误,结合全篇可以看出老舞蹈师出身并不高贵;之所以避开别人,是因为内心失落、孤独、痛苦与无奈。
2.参考答案:①用特征鲜明的细节凸显人物的个性,如老舞蹈师过时的穿戴、木偶似的舞姿等,表明他是一个怀旧的人;②用个性化的对话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如老舞蹈师与“我”的交谈,流露出内心的痛苦与无奈;③用典型化的场景烘托人物状态,如被人遗忘的苗圃,衬托了老舞蹈师失落的心态。
解析:小说中塑造老舞蹈师的形象所用的表现手法,可以结合小说具体内容,从他过时的穿戴和僵硬的木偶似的舞蹈动作,与“我”交谈时流露的内心的孤独展开分析。另外,不能忽视小说三要素之一的环境描写的作用,即场景的烘托。
3.参考答案:①故事切入自然。“我”不太喜欢喧闹,而老舞蹈师又天天来这里,两人相遇才有可能,以此切入故事,自然而不做作。②有利于情节的集中与展开。苗圃既是表演的舞台,也是人生的舞台。③使故事有余味。苗圃铲平了,故事自然结束,但主人公怎样了,让人牵挂。
解析:“公园苗圃”其实是小说人物出场、情节发展的一个环境,可以从小说情节展开的角度进行分析。正是在这里,“我”见证了老舞蹈师出场和他木偶似的舞蹈;苗圃消失,主人公的结局留给读者想象的空间。
二、1.C C项,“表达了作者对他们的同情”说法错误,从文中来看,这一处细节描写主要表现的是夫妻两人做生意时间很久,但依然秉持初心,表达的是对他们的赞美之情。
2.参考答案:①第一次对话的内容是关于豆腐涨价的问题,从女摊主的回答上可以看出夫妻俩不涨价是为了让自己的豆腐更有知名度,说明他们具有商业头脑;②第二次对话的内容是关于扩大豆腐坊的问题,夫妻不愿扩大豆腐坊,是要保证豆腐的质量,突出他们讲诚信,重信誉的品质;③两次对话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丰富了人物形象,有助于表达小说的主旨。
解析:结合文本内容分析可知:①有利于丰富人物形象:第一次对话是关于豆腐涨价,女店主的回答显示了他们具有经商头脑;第二次对话是关于扩大生产,夫妻二人的回答突出他们讲诚信、重信誉的品质。②两次对话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引出后文豆腐坊生意火爆且长久的叙述。③热心人的“提醒”,反映了社会崇尚追求物质利益的风气,更凸显夫妇二人恪守信誉的可贵,深化主旨。
3.参考答案:①文章的标题“信誉之花”是卖豆腐的夫妻优秀品质的象征,以此为题,表达了对他们的赞美之情;②全文围绕诚信卖豆腐展开,“信誉之花”是文章的线索;③“信誉”是社会一个永恒的话题,以“信誉之花”为题,表达了作者对“信誉之花”开满大地的期盼。
解析:本文讲述了一对夫妇坚持20多年制作豆腐、卖豆腐的故事,他们因为讲“信誉”,生意一直很红火。文章的标题“信誉之花”是卖豆腐的夫妻优良品质的象征,以此为题,表达了对他们的赞美之情;全文围绕诚信“卖豆腐”展开,他们20年坚持用山里的井水制作豆腐,保证豆腐的品质不变,不一味追求赚钱,懂得感恩,他们夫妇被人们称为“信誉之花”,这也是文章的线索;小说的主题正是对“信誉之花”的赞美,“信誉”是社会的一个永恒话题,表达了作者的美好期盼。以“信誉之花”为题,比喻巧妙,新颖别致,可以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三、1.B A项,“新搬来的老黎始终不能被大房子里的其余房客接纳”的说法过于绝对。小说中老黎与后来的“七号”女主人有过短暂的融洽相处。C项,“老黎在环境的熏陶下慢慢适应了与邻居相处”的说法曲解文意,直到小说结尾,也没写老黎完全适应与邻居相处。D项,“大家骨子里莫名
13
的清高渐渐淡去”于文无据,“老黎的搬离也开始引发大家深刻的反思”的说法无中生有,在人情冷漠的环境中,老黎的搬离并未引发大家真正的反思。
2.参考答案:文章开头写老黎“尴尬地笑了笑”,主要是为了表现生活随意的老黎为自己给邻居生活带来的不便心存歉意,另一方面也表明了邻居们对老黎这位新来的住户的排斥和轻视。文章结尾部分再写老黎“尴尬的笑”,主要是为了表现老黎终究不能融入邻里生活的狼狈与无奈,也更加深刻地表现了同一间房子里的人情的冷漠,使文章内容上前后照应,行文结构更加严谨。
解析:开头和结尾两次写到老黎尴尬的笑,除了使文章内容上前后照应,行文结构更加严谨之外,更重要的要从小说的主旨这个角度进行分析。老黎尴尬的笑反映了人情冷漠。
3.参考答案:从老黎的角度看:①便于多方面展示老黎思想性格中的热情好客、乐于助人的一面;②为下文“七号”搬走时老黎依依不舍以及“七号”走后老黎更感失落寂寞最终也搬走的情节做了铺垫。
从邻居们的角度看:①以“七号”和老黎的和谐相处与其他邻居对老黎的冷漠构成强烈对比,流露出作者对这种冷漠态度的否定。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对真诚理解、和谐相处的呼唤。②深化了文章的主旨。其实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交往沟通的渴望,只是忙碌紧张的都市生活使人丧失了自我,戴起面具过日子,人情淡薄。作者的矛头不仅指向邻居们清高冷漠的态度,更指向现代社会的病态根源。
解析:小说着重写到“七号”与老黎交往的一段内容的妙处,可以从人物、情节、主题等角度考虑。解答此类试题,要注意使用术语,要尽可能使用书面语作答。
四、1.C “从侧面表现了家乡的面貌日新月异”,文中无此意。
2.参考答案:①有智慧。老家街巷的地址更名数次,哥哥的地址一无所知,代写冯利用替别人代写书信时在信封上留下独特标志的方式,寻找哥哥。②重亲情。代写冯六岁时哥哥被舅舅带走,他一直在寻找哥哥。③有耐心(坚持不懈)。代写冯干了十多年,代写的寄往台湾的信有数百封。④做事有原则。每写完一封信,就忘掉内容,在写信的过程中尽可能准确地呈现顾客的想法。⑤谦和有礼。当有人往台湾寄信时,代写冯写信封前,都会与顾客商议,“同志,请允许我在信封背面画一个代写摊的标志。”
解析:答题时先概括后分析。代写冯利用替别人代写书信时在信封上留下独特标志的方式,寻找哥哥,表现他“有智慧”。他一直在寻找哥哥表现他“重亲情”。干了十多年,代写的寄往台湾的信有数百封表现他“有耐心”。每写完一封信,就忘掉内容,尽可能准确地呈现顾客的想法表现他“做事有原则”。“同志,请允许我在信封背面画一个代写摊的标志”,表现了他的“谦和有礼”。
3.参考答案:“大头菜”是小说的线索。代写冯借“大头菜”标志寻亲,兄弟俩因“大头菜”得以相见。小说围绕“大头菜”行文,有利于展开故事情节,让情节前后呼应,使小说结构清晰。“大头菜”是主人公感情的载体,是兄弟联系的纽带。以“大头菜”为中心有利于突出代写冯有智慧、重亲情的形象。“大头菜”是亲情、乡情的象征。以“大头菜”为中心表达了亲情难断、故土难舍的主题思想。
解析:在情节方面,“大头菜”是小说的线索,故事情节都是围绕“大头菜”展开的,代写冯和哥哥小时候的记忆里有“大头菜”,失去联系后代写冯在代写信封上留下“大头菜”的标志,后来凭借这个标志找到哥哥;在人物方面,“同志,请允许我在信封背面画一个代写摊的标志”,“令哥俩终生难忘的或许只有大头菜,因为他们小时候,家里有个腌制老卤大头菜的作坊”,通过“大头菜”展
13
现人物重亲情、有智慧的形象;主旨方面,“他做梦也没想到,这个笨方法竟能找到哥哥”“哥俩夹起大头菜,老泪纵横”,“大头菜”是亲情的象征,表现小说歌颂亲情的主题。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