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1.35 KB
  • 2021-06-03 发布

四川省威远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 20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19-2020学年度下期高2022届第2次月考 语 文 ‎(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卷满分:150分)‎ ‎ ‎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和纽带,它曾联通着世界几大文明古国,使不同文明之间开始直接或间接的交流,不同文明之间的不断沟通、学习与借鉴,持久地促进了世界的发展和进步。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中,丝绸之路文化是弥足珍贵的财富。‎ 开放、包容是丝绸之路文化的基本生态格局。作为横跨亚欧大陆的商旅之路和文化交流之路,丝绸之路曾为世界文明做出过巨大贡献。在丝绸之路的时空坐标中,众多民族彼此亲和,多种宗教交织共存,异质文明不断系连、对话与交流。许多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创造发明和思想流派,经由丝绸之路流传到世界各个区域。丝绸之路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影响和推动了世界历史、社会的发展。丝绸之路为各种文明形态提供了一个巨大的展示平台,东西方世界的文化在这个大平台交流汇融,互鉴共生。‎ 丝绸之路上的珍贵遗存反映了多民族文化相互影响和交流的悠久历史,真实记载了沿线各民族的紧密联系和文化融合。在丝路上穿行的人们沿路播撒其各自的文化,使人类文明相互融通,因此,古丝绸之路沿线地区,因文化的多元包容而五彩缤纷,因文明的交流互鉴而发展共进。在新的历史时期,传承创新丝路文化,着力倡导交流融通、开放包容、互利互鉴、和谐共进,应是丝绸之路文化的当代价值取向。‎ 文化的交流与融通是文明发展的必要形式。在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的世界上,如何认识把握不同民族传统的文化关系,面对相互冲突的文化现象确立怎样的价值取向,是需要思考解决的问题。或许可以说,人类的文化认同、情感交流、精神沟通是带有根基性的重要方面。文化包容,文明互鉴,互动共生,是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潮流下各国合作发展的基石。文化的多元、对话、交流与融通是文明发展的必要形式,也是人类和平友好、和谐发展的主要支撑。‎ 尊重和包容不同文化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然要求。正如《敦煌宣言》所说:“尊重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文化传统和价值选择,努力超越偏见与误解,消解矛盾与争端,克服冲突与隔阂,在平等相待中交流对话,在开放包容中互学互鉴,在深化互信中共谋发展。”维护文化的多样性,包容文化的差异性,人类社会或许才能获得最大的智慧,焕发出生生不息的力量。置身于全球化、信息化的时代,物质的交流远远不够,情感的交流、心灵的沟通、文化的相互理解不是物质交流能够代替或解决的问题。人们更需要借助于文化交流、文化的相互理解来促进情感与精神的沟通,从而形成具有平等性、开放性和融合性的文化精神品格和文化生态样貌。‎ 中华文明中不乏和谐共生、兼容并蓄、求同存异的基因。中华民族自古就以开放的胸襟接受和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以和而不同、求同存异的理念尊重和包容不同文化的差异。在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必须抱持交流合作的真诚意愿,积极开展各种文明间的沟通对话,找准各方的共鸣点,互利互鉴,共荣共生。坚持文化多样和包容差异,深入挖掘丝绸之路文化遗产内涵与精神价值,兼收并蓄,促进人类文明进步,携手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建设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费孝通说:“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博釆各种文明之长,在交流互鉴中共同谱写真善美的乐章,乃是人类之大福祉。‎ ‎(摘编自2019年10月17日《甘肃日报》,张亚君《丝绸之路文化的当代价值取向》)‎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正因为丝绸之路的出现,东西方不同国家之间开始交往,从而推动了世界的发展和进步。‎ B.丝绸之路传播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创造发明和思想流派,其影响和作用波及整个世界。‎ C.丝绸之路沿线地区经济更发达,文化更多元,这给当代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思路。‎ D.平等、开放和融合性的文化精神品格和文化生态样貌来源于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相互理解。‎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采用并列式论证结构,从不同角度论述了丝绸之路“开放、包容”的文化内核。‎ B.文章主要从“交流与融通”“尊重和包容”等方面探讨了丝绸之路文化的当代价值取向。‎ C.文章对比了不同文化间的差异,从而得出丝绸之路对文化交流共生意义重大的结论。‎ D.文章在论述中运用引证法,使说理更加深刻、透彻,增强了论述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丝绸之路文化包括开放、包容的基本生态格局,文化的交流与融通为必要表现形式。‎ B.丝绸之路文化的当代价值取向是传承创新丝路文化,着力倡导互利互鉴和谐共进等。‎ C.推动建设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需要我们深入挖掘丝绸之路文化遗产内涵与精神价值。‎ D.物质交流无法解决人类发展的问题,只有文化交流、文化的相互理解才是最终渠道。‎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2019年底湖北省武汉市出现的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引发的肺炎(C0VID-19)疫情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也再一次将病毒学研究和防控推上了风口浪尖。那么,令人闻风丧胆的病毒是如何从自然界进入人类社会的呢?‎ 众所周知,病毒无法独立生长和复制,只能在宿主的活细胞内进行自我复制。根据病毒的传播路线,可以把宿主划分为自然宿主、中间宿主和终宿主。‎ 自然宿主是指除人以外,自然界中为病毒提供营养和复制场所的生物,是病毒天然栖息和繁殖的生存环境(在此仅适用于动物病毒)。以蝙蝠为例,号称全世界十大最危险的病毒里,蝙蝠至少是其中六种的自然宿主(马尔堡病毒、埃博拉病毒、狂犬病毒、SARS病毒、亨德拉病毒、尼帕病毒),堪称“毒霸”。然而,蝙蝠却能与这些病毒长期相安无事,成为了高致病性病原的“炼丹炉”,主要是因为蝙蝠进化出了两项“超能力”。一是蝙蝠在飞行中的体温可高达40℃,使大部分病毒被杀死,只有小部分病毒得以进化;二是蝙蝠的免疫系统识别异物的敏感性较低,针对病毒的攻击不会引发过度的免疫反应,因此,蝙蝠与病毒的共生能力远超其他哺乳动物。目前,科学家研究发现SARS-CoV-2与一种蝙蝠中的冠状病毒序列一致性高达96%。由于新型冠状病毒的进化邻居在各类蝙蝠中均有发现,故推测其自然宿主也可能是蝙蝠。‎ 中间宿主,顾名思义,就是处于中间阶段的宿主,可以为病毒提供暂时性的营养和保护,中间宿主常常作为媒介,将病毒“运输”到人类身上,中间宿主可以包括多个物种。根据我们目前对病毒的认识,如果一种此前并不能感染人类的病毒,想要变得能够感染人类,一定存在中间宿主使其快速进化,进化方式主要分为基因重组和基因适应性突变两种。因此,寻找SARS-CoV-2的中间宿主显得尤为重要。正是中间宿主为病毒提供了变异进化和接触人类的机会,只有隔绝了中间宿主,才算真正隔离了传染源。‎ 虽然目前关于中间宿主的研究尚未有定论,但至此,我们已经可以大致梳理出SARS-CoV-2从自然界进入人类社会的一条可能路线:寄生于自然宿主蝙蝠体内的某种冠状病毒通过某种途径感染了水貂、穿山甲等潜在中间宿主。该病毒在中间宿主体内不断地进行适应性突变或与其他冠状病毒进行基因重组,从而获得了感染人类的能力。感染后的中间宿主进入市场后,将病毒传给了与之有过密切接触的人员。‎ 在发现了一种可以感染人的新型人兽共患病原后,防控工作的重中之重无疑是确定这种新型病毒是否具备在人际中传播的能力,也就是病毒在终宿主——人体内发生的故事。病毒进入人体后仍会不断发生变异以更好地适应人体环境,最终获得在人群中广泛传播的能力,至此病毒才算完成了它的终极“使命”。‎ ‎(摘编自白志华《我们为什么要找病毒的中间宿主?》《中国科普博览》2020/2/14)‎ 材料二:‎ 致病病毒 自然宿主 主要潜在的中间宿主 病死率 埃博拉病毒 大蝙蝠科果蝠 黑猩猩、猴子、森林羚羊或豪猪 ‎50%‎ 尼帕病毒 孟加拉果蝠 猪 ‎40-70%‎ 亨德拉病毒 狐蝠科果蝠 马 ‎30-60%‎ SARS病毒 中华菊头蝠 果子狸 ‎9.6%‎ MERS病毒 蝙蝠 单峰骆驼 ‎34.4%‎ SRAS-CoV-2‎ 蝙蝠 水貂、穿山甲 ‎3.5%(至2020/3/1)‎ ‎(据世卫组织相关数据整理)‎ 材料三:‎ 在上海,有80台红外触发相机,正在日夜记录着城市动物的分布和变化,无论是国庆、元旦前后的游园高峰,还是这个疫情阴云笼罩下的闭园时期。我们试图完整地调查野生动物在城市的分布、习性、与人类的关系,以及它们对于环境变化的适应性。‎ 调查地点包括了共青森林公园、滨江森林公园、上海植物园、上海动物园、闵行体育公园、复旦大学校园、南汇城郊、浦江郊野公园、顾村公园等区域。今天这个网络也在无人值守的情况下一刻不停地记录着。完成这些调查工作的,除了复旦大学保护生物学研究团队外,还有一个近百名市民构成的“公民科学家”团队。这些无接触的调查,最大程度避免了市民直接接触野生动物的风险。与此同时,每一名“公民科学家”都有自己的愿望和爱好,在项目中都会输入自己对于更好的城市生态的期望。‎ 城市生物多样性的维护和管理充满挑战,是一个不断变化、永无终点的旅程。和荒野不同,城市没法给野生动物找到天堂一样不被打扰的栖息地,它们只能和人一起生活。而一次一次的教训证明,投毒、扑杀这些容易在第一时间被想起的措施,都没有办法控制适应能力强大的动物,反而会引起连锁的生态灾难,带来更难以收拾的后果。‎ ‎(摘编自王放《疫情之下,我们在上海的八十个探头监测着城市野生动物》果壳网,2020/2/9)‎ ‎4、下列对“病毒宿主”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病毒无法独立生长和复制,只能在自然宿主、中间宿主和终宿主的活细胞内进行自我复制,而在其唯一的终宿主——人体内依然可能发生变异。 B.蝙蝠与病毒的共生能力远超其他哺乳动物,是与其自身的免疫系统敏感性更高更强大密切相关的,而且,它飞行时的高体温也帮忙杀死了许多病毒。 C.SARS-CoV-2的中间宿主,为病毒提供暂时性的营养和保护,并可能使其实现基因重组或基因适应性突变,进而感染与之有过密切接触的人员。 D.堪称"毒霸"的蝙蝠,被确定是埃博拉病毒、狂犬病毒、亨德拉病毒、尼帕病毒、SARS等病毒的共同宿主,因此,也是SARS-CoV-2的自然宿主。‎ ‎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埃博拉病毒、尼帕病毒与SARS病毒,都在全世界十大最危险的病毒之列,它们的致死率都高于SARS-CoV-2,但我们对SARS-CoV-2的警惕不能因此放松。 B.病毒的中间宿主既有野生动物,如黑猩猩、森林羚羊,又有人类豢养的动物,如马、猪,这说明单靠禁止食用野生动物,并不能隔绝新型病毒传染人类。 C.如果在城市里发现蝙蝠这个"毒霸",应当第一时间报告有关部门,并组织专业消防员对它进行驱逐或扑杀,这样才能保护城市居民远离病毒带来的传染风险。 D.复旦大学保护生物学研究团队和上海市民"公民科学家"团队利用红外触发相机,来调查城市动物的分布和变化,能最大程度避免市民直接接触野生动物。‎ ‎6、材料三中“城市生物多样性的维护和管理充满挑战,是一个不断变化、永无终点的旅程。”请结合三则材料谈谈你的理解。(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7——9题。‎ 松 之 风 侯军 ‎①我对松树的认知,是从一根房梁开始的。那时我只有十几岁,每天就睡在阁楼上。忽然有一天,一个并不经常来往的堂叔来到我家,跟父亲嘀咕了一个晚上。转天,父亲就让我去跟奶奶睡了,说要把阁楼拆掉。‎ ‎②我问奶奶为什么。奶奶说,你老伯的儿子要学拉大提琴,老师要给孩子亲手做一把好琴, 说是必须要用老松木才行。你老伯也不知怎么打听到咱家有一根房梁是老松木的,就是搭阁楼用的那根。这是给孩子学本事的大事,你爸跟我一商量,我就说,不就是一根木头吗?给他吧!‎ ‎③从此,我记住了这根房梁,也记住了做好琴必须用老松木。我的潜意识里就一直萦绕着一个臆想:当那根房梁变身为大提琴之后,会发出何等美妙的声音呢?‎ ‎④对松的印象伴随某种美妙的旋律,深深烙在我心底。稍长,学唱《沙家浜》——“要学那,泰山顶上一青松呐 ”天长日久,心底又萌生一个向往:等我长大了,一定要到泰山顶上,去看看那个“一青松”。‎ ‎⑤我第一次去泰山是1980年。好不容易爬到山顶,却发现泰山顶上哪里只是“一青松”啊,漫山遍野都是青松。‎ ‎⑥后来,所见的古松名松越来越多。我发现几乎所有名山大川名胜古迹,都有松树的身影,“天下名山松占多”,这么说一点都不过分。暮色苍茫中,我去看过庐山的“劲松”,虬枝盘绕,苍劲峥嵘;在北岳恒山,我登上“虎风口”,看过号称恒山十八景之一的“虎口悬松”在南岳衡山,我也曾来到“磨镜台”观松。然而,最令人难忘的还是黄山的松,黄山最出名的那棵“迎客松”堪称是黄山的名片。真是奇松与怪石并峙,苍崖共云海同天。‎ ‎⑦中国人自古就有一种松树情结。追溯源头,大概与两千多年前孔夫子的那句赞语有关:“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从此,松柏成为不惧严寒、顽强不屈、坚忍勇武的象征。一般而言, 无论植物还是动物,一旦被赋予某种象征意义,就会逐渐演变为一种文化符号,慢慢浸入到这个民族的精神血脉之中。‎ ‎⑧历代文人笔下,松树时常被比拟为各种奇谲而跌宕的人生范式,让风霜欺凌它,让厄运笼罩它,让不公缠绕它,然后,看它从容看它隐忍,进而让它抗争让它崛起,最终赢得生命的重生。在陶渊明笔下,“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姿。凝霜珍异类,卓然见高枝。”在李白笔下,“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受屈不改心,然后知君子。”在杜荀鹤笔下,“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诗人们悲叹的是松树的命运多舛,更是人生的跌宕不平;诗人们赞美的是松的品格,更是在表达对世间高尚人格的向往。‎ ‎⑨其实,松树值得赞美的品格,并不仅仅是岁寒后凋。在我看来,还有它的开阔胸襟和包容精神。它为众多弱小的生命提供食物和生存环境,让它们依附自己高大的身躯繁衍生存。松树的奉献精神也常为人们津津乐道。它全身都是宝:躯干是栋梁之材,也是造纸的上等原料;枝叶可以入药;松树分泌的油脂不仅可以制作体育运动不可缺少的松节油,还是油画家常用的油彩调和剂;松香不仅可做香料,还是各种胡琴不可或缺的发声辅料;即便是松根和残枝,也可以烧制松烟,成为制墨必备的黑色涂料……‎ ‎⑩如今,我已年近花甲,与书翰笔墨打了大半辈子交道。殊不知,与书翰笔墨打交道,其实也就是直接或间接地与松树打着交道——每天用的纸张,或许就是松树原浆制造的;挥毫写字,那研的墨也是用惯了的老松烟;墙上悬挂着自书的刘长卿名诗:“冷冷七弦上,静听松风寒。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读书时见松入眼,聆曲常思大提琴……‎ ‎⑪听着那低婉浑厚、沉郁高邈的旋律,我会自然而然地联想到阵阵松涛,想到大提琴的松木面板,想到刘长卿的“松风古调”,进而想到孔夫子的“岁寒后凋”——是的,在这里,松是一种风, 是风格风韵风采风骨,是有声有色有温度的——“静听松风寒”。‎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叙写了作者在人生不同阶段对松树的认知,通篇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表现了松树的多种品格及其对作者人生的熏陶。‎ B. 第⑦段引用孔子赞颂松树的话语,赋予了松树象征意义,结构上开启下文,从描写现实中的松树转人对松树精神气质的描写。 C.第⑨段的画线句采用铺陈的手法和朴实的语言,叙述了松树的多种用途,列举了作者对松树的赞美,同时也为后文做了铺垫。 D.“对松的印象伴随某种美妙的旋律,深深烙在我心底”一句中“某种美妙的旋律”既指琴声, 也可暗指家中长辈乐于助人的品质。‎ ‎8、题目“松之风”有何含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9、文章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 嵇康,字叔夜,谯国铚人也。康早孤,有奇才,远迈不群。与魏宗室婚,拜中散大夫。常修养性服食之事,弹琴咏诗,自足于怀。所与神交者惟陈留阮籍、河内山涛,豫其流者河内向秀、沛国刘伶、籍兄子成、琅邪王戎,世所谓“竹林七贤”也。‎ 康尝采药游山泽,会其得意,忽焉忘反。至汲郡山中见孙登,康遂从之游。登沉默自守,无所言说。康临去,登曰:“君性烈而才隽,其能免乎!”康又遇王烈,共入山,烈尝得石髓如饴,即自服半,余半与康,皆凝而为石。又于石室中见一卷素书,遽呼康往取,辄不复见。烈乃叹曰:“叔夜志趣非常而辄不遇,命也!”‎ 山涛将去选官,举康自代。康乃与涛书告绝。此书既行,知其不可羁屈也。‎ 性绝巧而好锻。宅中有一柳树甚茂,乃激水圜之,每夏月,居其下以锻。东平吕安服康高致,每一相思,辄千里命驾,康友而善之。后安为兄所枉诉,以事系狱。辞相证引,遂复收康。康性慎言行,一旦缧绁,乃作《幽愤诗》。‎ 初,康居贫,尝与向秀共锻于大树之下,以自赡给。颍川钟会,贵公子也,精炼有才辩,故往造焉。康不为之礼,而锻不辍。良久会去,康谓曰:“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会曰:“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会以此憾之。及是,言于文帝曰:“嵇康,卧龙也,不可起。公无忧天下,顾以康为虑耳。”因谮“康、安等言论放荡,宜因衅除之,以淳风俗”。帝既昵听信会,遂并害之。‎ 康将刑东市太学生三千人请以为师弗许康顾视日影索琴弹之曰昔袁孝尼尝从吾学《广陵散》吾每靳固之《广陵散》于今绝矣时年四十。海内之士,莫不痛之。帝寻悟而恨焉。‎ ‎(选自《晋书·嵇康传》,略有删改)‎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康将刑/东市太学生三千人请/以为师/弗许/康顾视日影/索琴弹之/曰/昔袁孝尼尝从吾学《广陵散》/吾每靳/固之《广陵散》于今绝矣 B. 康将刑东市/太学生三千人请以为师/弗许/康顾视日影/索琴弹之/曰/昔袁孝尼尝从吾学《广陵散》/吾每靳固之/《广陵散》于今绝矣 C. 康将刑东市/太学生三千人请以/为师弗许/康顾视日影/索琴弹之/曰昔袁孝尼尝从吾学《广陵散》/吾每靳固之/《广陵散》于今绝矣 D. 康将刑/东市太学生三千人请/以为师/弗许/康顾视日影索琴/弹之曰昔袁孝尼尝从吾学《广陵散》/吾每靳固之/《广陵散》于今绝矣 ‎11. 对下列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孤,幼年丧父。古汉语“孤独”指幼年丧父和老而无子的人,“鳏寡”指老而无偶的人。‎ B.古人称呼他人的方式有很多:有称籍贯的,如文中“陈留阮籍”;有称官名的,如称王羲之为“王右军”;有兼称籍贯、姓名及字的,如《游褒禅山记》中“庐陵萧君圭君玉”。‎ ‎ C.拜、除、授都和官职的任免有关,拜和授是任命、授职,除是免除官职。‎ D.海内,即四海之内,国境之内。古人认为我国疆土四面为海所环抱,因而称国境以内为海内。此外还有九州、宇内也都是泛指中国或天下。‎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嵇康在汲郡山中遇到了孙登,后又遇到了王烈,二人均对嵇康极为赏识,但也都感叹他的命运不好。‎ B.嵇康的好友山涛在即将离任吏部选官时,举荐嵇康来代替自己,可嵇康竟然写信给山涛宣布绝交,从中可知嵇康傲岸不羁的个性。‎ C.嵇康一生,鄙薄名利,崇尚真性情;不为虚伪世俗所拘,而又重视真正的情谊。嵇康临刑时年仅40岁,他最遗憾的是《广陵散》从此失传了。‎ D.吕安事件是嵇康命运由快乐人生走向悲剧的转折点,后来更因为得罪了晋文帝的亲信钟会而被他进谗诬陷,最终招致了杀身之祸。‎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东平吕安服康高致,每一相思,辄千里命驾,康友而善之。‎ (2) 嵇康,卧龙也,不可起。公无忧天下,顾以康为虑耳。‎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8分)‎ 采 桑 子 欧阳修 轻舟短棹西湖[注]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注] 西湖:指颍州(今安徽阜阳)西北颍河、清河等交汇处的天然湖泊。‎ ‎14.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上片第一句有总摄全篇、点明题旨、直抒赞美之情的作用,也表明全词是以“轻舟”作为观察风景的基点,用舟动景换的方法来展现西湖美景的。‎ B.“绿水逶迤,芳草长堤”描写了由湖心到堤岸、由近到远的画面,“隐隐”句从听觉的角度刻画了西湖欢乐的情调。‎ C.全词描绘了春日西湖绿水蜿蜒曲折、长堤芳草青青、游人笙歌声不断、水面光滑如琉璃、小船在春波上缓慢移动的清丽活泼之景。‎ D.这首词以轻松淡雅的笔调,描写泛舟颍州西湖时所见的美丽景色,全词色调清丽,充满诗情画意,表现了词人归隐后的极度快乐之情。‎ ‎15.词的下片主要使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来描写西湖春色?抒发了词人的什么感情?(5分)‎ (三) ‎、名句名篇默写 16、 根据题意,写出对应诗文句子(每空1分,共10分):‎ ‎(1).《赤壁赋》中侧面描写箫声动人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 ‎(2).《离骚》中,屈原诉说自己曾因佩戴蕙草而遭到贬逐,也曾被加上采摘白芷的罪名,但他坚定地表示: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 ‎(3).《氓》运用比兴手法,告诫女子不要沉溺于爱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 ,____________ 。‎ ‎(4).《兰亭集序》中,王羲之表明自己对生死和寿命的观点的句子是:_______ ,_________ 。‎ ‎(5).《游褒禅山记》中,与“无限风光在险峰”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_______ ,________ 。‎ 三、 语言文字应用(共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 17~19题 。 ‎ 春节,标志着合家团圆、幸福快乐。国人对春节的期待,实在无需赘述。但有人认为,“年味”正在变淡。这是否意味着,传统文化正在从我们的生活中悄悄退场?春节,不仅是家人一周的相聚,更是重新出发的起点。互相关爱、真诚祝福,构成了每一个春节的底色。传统文化 ,无需________的宣传 ,也无需________的诉说,它早已印刻在每一张摆放着年夜饭的餐桌上、每一个温暖人心的拥抱里、每一幅合家欢乐的幸福画面中。当然,随着时间的推移,欢度春节的方式也发生着变化。________并不是可取的态度。想过好春节,不妨大胆做好减法,去除其中的陋习。同时,( )。全家一起进电影院看电影或在家追网剧,何尝不是一种新年俗?俏皮的表情包取代了________的祝福,有趣的抢红包打消了“节日腐败”的烦恼……积极拥抱新事物,传统文化中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才能获得蓬勃的生机。我们只要能把握时代脉搏,为传统文化找到新“语态”,春节等传统节日的内涵还能得到进一步的开拓。‎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 ,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 大张旗鼓 不胜其烦 故步自封 千篇一律 B. 大张旗鼓 不厌其烦 抱残守缺 千篇一律 C. 大费周章 不厌其烦 故步自封 一成不变 D. 大费周章 不胜其烦 抱残守缺 一成不变 ‎ ‎18.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 传统文化要发扬光大,我们必须确立新的表达方式 B. 确立新的表达方式,我们就能将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C. 为了将传统文化发扬光大,我们应确立新的表达方式 D. 我们确立新的表达方式,目的是将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 我们只要能把握时代脉搏,为传统文化找到新“语态”,春节等传统节日的内涵还能得到进一步的加强。‎ B. 我们只耍能把握时代脉搏,为传统文化找到新“语态”,春节等传统节日的内涵还能得到进一步的拓展。‎ C. 只要我们能把握时代脉搏,为传统文化找到新“语态”,春节等传统节日的内涵还能得到进一步的加强。‎ D. 只要我们能把握时代脉搏,为传统文化找到新“语态”,春节等传统节日的内涵还能得到进一步的拓展。‎ ‎20. 下面是某公司总经理开业致辞的片段,其中有四处词语使用不当,请找出并作修改。要求修改后语意准确,语体风格一致。(4分 )‎ 今天,我们隆重恭贺本公司正式开业。首先,我谨代表公司全体人员,向亲自莅临现场的嘉宾表示热烈欢迎!公司从筹备到开业,有幸得到诸位的热情支持,对此,我们感恩戴德。今后,我们将诚信守法经营,鼎力为顾客提供优质服务。祝愿大家身体健康,生活幸福!‎ 21. 仿照下面的示例,利用所给材料续写三句话,要求内容贴切,句式与所给示例相同,词语不得重复使用。(4分 )‎ 示例:康德和黑格尔,著书立说,善思辨敢批判,一代哲人具有鲜明的理性精神。 ‎ 材料: 爱国精神 科技成就 理性精神 文学贡献 ‎ 杜甫 岳飞 康德 苏东坡 张衡 张自忠 黑格尔 钱学森 遭贬谪吟歌赋 战沙场驱敌寇 埋头干创新见 善思辨敢批判 四、写作(60分 ) ‎ ‎22.阅读下面的材料 ,根据要求写作 。‎ 材料一:鲁迅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材料二:“感动中国年度人物”推选标准:1、为推动社会进步、时代发展做出杰出贡献,获得重大荣誉并引起社会广泛关注;2、在各行各业具有杰出贡献或重大表现,国家级重大项目主要贡献者;3、爱岗敬业,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事迹;4、以个人的力量,为社会公平正义、人类生存环境作出突出贡献;5、个人的经历或行为,代表了社会发展方向、社会价值观取向及时代精神;个人在生活、家庭、情感上的表现特别感人,体现中国传统美德和良好社会风尚。‎ 要求:①就以上材料引发的思考、感悟、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②自定立意,自拟标题,自选文体(诗歌除外);③不要脱离材料的含义和内容,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高一下语文第二次月考 答案与解析 1、 B.‎ ‎【解析】A项,“东西方不同国家之间开始交往”说法错误,原文是“使不同文明之间开始直接或间接的交流”,这里偷换概念,“文明交流”与“国家交往”不同。C项,“丝绸之路沿线地区经济更发达”于文无据。D项,来源于”分析错误,原文为“人们更需要借助于文化交流、文化的相互理解来促进情感与精神的沟通,从而形成具有平等性、开放性和融合性的文化精神品格和文化生态样貌”。‎ 2、 C.‎ ‎【解析】文中并未对比“不同文化间的差异”,只是提到“众多民族彼此亲和,多种宗教交织共存,异质文明不断系连、对话与交流”。‎ 3、 D.‎ ‎【解析】从原文“物质的交流远远不够……人们更需要借助于文化交流、文化的相互理解来促进情感与精神的沟通”来看,物质交流也是解决人类发展问题的渠道之一。‎ 4. C。‎ ‎【解析】A“唯一的终宿主——人体”说法原文无,材料一最后一段“可以感染人的新型人兽共患病原”的终宿主才有人体。B、原文“蝙蝠的免疫系统识别异物的敏感性较低,针对病毒的攻击不会引发过度的免疫反应”,D、选项“,因此,也是SARS-CoV-2的自然宿主”强加因果,原文“科学家研究发现SARS-CoV-2与一种蝙蝠中的冠状病毒序列一致性高达96%。由于新型冠状病毒的进化邻居在各类蝙蝠中均有发现,故推测其自然宿主也可能是蝙蝠”‎ ‎5、C。【解析】“并组织专业消防员对它进行驱逐或扑杀”错误。‎ 6. 答案参考:(1)在城市里,野生动物只能和人一起生活。(2)投毒、扑杀等措施都无法控制适应能力强大的动物,反而会引起连锁的生态灾难,带来更难以收拾的后果。(3)既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又要营造人与动物和谐共存的良好生态环境,保持世界的生物多样性。所以说“城市生物多样性的维护和管理充满挑战,是一个不断变化、永无终点的旅程”。‎ ‎7.A【解析】“通篇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文章并没有通篇使用“托物言志”手法。‎ ‎8.【解析】本题考查是探究散文标题的能力。本文形散意不散,全文围绕题目“松之风”展开,在答题时要清楚全文的行文思路,根据作者思路,从表及里的概括答案要点 ‎【参考答案】①作者听琴音联想到的风中阵阵松涛(风吹松林而发出的如波涛般的声音);②为亲戚晚辈做琴,奶奶、父亲拆掉自家松木房梁的胸襟与气度;③名山大川中松树苍劲峥嵘的风采;④松树的风格风骨:不惧严寒、顽强不屈、坚忍勇武;胸襟开阔,包容奉献,不忘初心。(意思相近即可) 9、【解析】这是个句段作用分析题,是综合问,需要从内容、结构、表达等多个角度回答。先从思想内容上考虑,最后一段揭示了主题了,总结了全文;再从篇章结构方面思考,最后一段明显有照应题目,前后呼应的作用;最后从表达方面思考,分析句段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及其达到的表达效果。‎ ‎【参考答案】①总结全文,点明中心,突出了松树的风格风韵,抒发了对松树的赞美。②结构上照应前文,“松是一种风”直接点题,大提琴的松木面板、刘长卿的诗句、孔子的话语,都与前文内容相呼应,使得表达更深入,结构更完整。③以诗句结尾,增强了作品的文采,意境高远,言有尽而意无穷。‎ 10、 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 首先把语句放入文本,结合上下文理解句子的含义,“康将刑东市/太学生三千人请以为师/弗许/康顾视日影/索琴弹之/曰/昔袁孝尼尝从吾学《广陵散》/吾每靳固之/《广陵散》于今绝矣”,这句话的含义是“嵇康即将在东市被处刑,三千个太学生请求让嵇康作他们的老师,司马昭没答应。嵇康看了一下太阳的影子,要来了琴弹奏。说‘以前袁准曾跟从我学习《广陵散》,我老是吝惜保密不教他。广陵散》从此断绝了啊’”。‎ 这段话主要是叙述事情,要圈出句中的名词和代词,如“康”“东市”“太学生”“师”“日影”“之”“袁孝尼”“吾”“《广陵散》”等,依据表对话的词语“曰”断开两处;再依据语法关系进行排除,“刑于东市”的介宾短语后置句,应为“于东市刑”,“刑”是动词,“于东市”是场所,二者不能断开,排除AD两项,“以为师”应为“以(之)为师”,“以为”是固定短语,二者不能断开,排除C项。‎ ‎11、C. 【解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和文化常识。平常的学习中,考生应有意识的进行分类识记,比如科考类、官职升迁贬谪类、官职名称类等等。C项,“除是免除官职”错误,“除”也是授予官职。‎ ‎12、D.【解析】应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然后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D 项,“吕安事件是嵇康命运由快乐人生走向悲剧的转折点,后来更因为得罪了晋文帝的亲信钟会而被他进谗诬陷”错误,“后来”说法有误,从文中来看,得罪钟会在前,吕安事件在后,要注意原文中“初”和“及是”的正确理解。‎ ‎13. (1)东平吕安钦佩嵇康的高雅情致,每次一想到(他),往往让人驾车不远千里(来拜访),嵇康把他当作朋友并和他很要好。‎ ‎【解析】“服”,佩服,钦佩;“相思”应为“思相”,想到他(即嵇康),“相”表示表示动作所涉及的一方,如《孔雀东南飞》“新妇识马声,蹑履相逢迎”;“命驾”:命人驾车马;“友而善”,“友”,名词意动,以为……友,把……当作友人,“善”,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与……交好。句意1分。‎ (2) 嵇康,是条盘踞着的龙,不能让他腾起。你不用担心天下(不在你的掌握中),只是嵇康必须顾虑罢了。‎ ‎【解析】“嵇康,卧龙也”,判断句;“起”,使动,让……腾起,如翻译为“被起用”也可给分;“顾”,只是。句意2分。‎ 参考译文:‎ 嵇康,谯郡铚人,嵇康很小的时候就失去了父亲。嵇康有不一般的才华。在很大范围内也没有能与之相比的人。和魏朝的宗室之女结婚,官拜中散大夫。常常修行导养性情、服食丹药(一类)的事情。弹琴咏诗,自得其乐。能与他进行心灵的对话的只有阮籍和山涛,参与到他们中间的有向秀、刘伶、阮咸、王戎,他们就是世人所称的“竹林七贤”。‎ 嵇康曾采药游山泽,遇到得志(得意,一说领会旨意,即游历途中有所感悟;一说得志,使自己的意志得到满足,即玩得太开心)的时候,便忘记了返回。游到汲郡的山里遇见了孙登。嵇康于是跟从他行动。孙登沉默不言,自己做自己的事。嵇康临别要走,孙登说:“你性格刚烈而有才,难道能免祸吗!”嵇康又遇到了王烈,一起进到山里。王烈曾经得到像软糖一样的石髓。马上自己吃了一半,剩下一半给嵇康,(石髓)都凝结成石头了。(王烈)又在石室中看到一卷白色的书。马上叫嵇康去拿,(可是书)马上又不见了。王烈于是叹息道:“叔夜志向与情趣都不平常,却总是不能遇上(成仙的契机)。(这真是)命运啊!”‎ 山涛将要不再作吏部郎了。举荐嵇康来代替自己。嵇康却写信给山涛绝交,这封信(指《与山巨源绝交书》)被传播后,(人们)知道他是不可以拘束委屈的。‎ ‎(嵇康)生性非常灵巧,喜欢打铁。宅子中有一棵长得很茂盛的柳树。于是绕着它挖了个水沟。每当到了夏天,(嵇康)就坐在它下面打铁。东平吕安钦佩嵇康的高雅情致,每次一想到(他),往往让人驾车不远千里(来拜访),嵇康把他当作朋友并和他很要好。后来,吕安被他哥诬告,被关在监狱里。供词里让嵇康来作证。于是把嵇康也抓起来了。嵇康生性说话做事小心谨慎,忽然被囚禁,就作了《幽愤诗》。‎ 起初,嵇康家境贫寒。曾经和向秀一起在大树下打铁,来补贴家用。颖川钟会,是个出身高贵的公子。精明干练有才华善辩论,于是去拜访(嵇康)。嵇康不以礼对待他,继续打铁不停下来。过了很久,钟会要离开了。嵇康对他说:“(你)听到什么消息跑来的?又看到什么东西离开了?”钟会说:“听到我所听到的东西所以来了,看到了我所看到的东西所以走了。”钟会因此对他怀恨在心。到这时(嵇康下狱时),(钟会)对司马昭说:“嵇康,是条盘踞着的龙,不能让他腾起(被起用)。你不用担心天下(不在你的掌握中),只是嵇康必须顾虑罢了。”又趁机进谗言:“嵇康和吕安言论放肆,应当乘这个机会铲除掉他们,来使风俗淳正。”司马昭亲昵听信了钟会的话,就把那两人都杀了。‎ 嵇康即将在东市被处刑,三千个太学生请求让嵇康作他们的老师,司马昭没答应。嵇康看了一下太阳的影子,要来了琴弹奏。说“以前袁准曾跟从我学习《广陵散》,我老是吝惜保密不教他。广陵散》从此断绝了啊!”当时年仅四十。海内之士,没有不痛惜的。文帝不久也醒悟后悔了。‎ 14. D ‎【解析】“词人归隐后的极度快乐之情”在诗中没有依据。‎ ‎15:参考答案:下片主要使用了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的手法,来描写西湖春色。(1分)下片一、二句写西湖风平浪静,把水面比作明净光滑的琉璃,更以船的缓慢移动写出了“静”。三、四句写涟漪微起,惊动了沙洲上的水鸟,水鸟掠过堤岸飞去,写出了“动”。动静结合,使画面富有美感。(2分)抒发了词人对西湖美景的喜爱之情和游玩西湖的愉悦之情。(2分)‎ ‎[诗歌鉴赏]‎ 这首词是《采桑子》组词中的一首。写的是春色中的西湖,风景与心情,动感与静态,视觉与听觉,两两对应而结合,形成了一道流动中的风景。全词以轻松淡雅的笔调,描写泛舟颍州西湖时所见的美丽景色,以“轻舟”作为观察风景的基点,舟动景换,但心情的愉悦是一以贯之的。色调清丽,风格娟秀,充满诗情画意,读来清新可喜。上片主要写堤岸风景,笔调轻松而优雅。“西湖好”是一篇之眼,“短棹”二字已将休闲的意思委婉写出,因为是短棹,所以轻舟缓慢而悠闲地漂荡在湖面上,游人有足够的时间来观赏两岸春色。“绿水逶迤,芳草长堤”两句写由湖心经水面到堤岸,再整体向远处推进的动态画面。而“隐隐笙歌处处随”一句又从听觉的角度将西湖的欢乐情调刻画了出来,“隐隐”和“处处”都凸显出轻舟的流动感。‎ 下片的视点收束,主要写“绿水逶迤”。过片写水面平滑,“无风”二字为枢机所在,盖正因无风,方使得西湖水面清澈而平滑,也方使得游人“不觉船移”,其间不仅有诗情,而且合乎逻辑。结拍写船动惊禽,划破了湖面的平静,为这一趟悠闲之旅平添了一个兴奋点。大概沙禽久已习惯于西湖的平滑,所以轻舟带来的小小涟漪,就足以惊起沙禽而掠岸飞过。视点也因此由近到远,再向高处延伸,将立体而富有动感的西湖呈现在读者面前。全词以轻舟的行进为线索,渐次写出堤岸和湖面的景物特征,并将游人之悠闲意趣融入其中,轻舟短棹、绿水芳草、游人笙歌与惊飞沙禽,“西湖好”在这一背景下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诠释。‎ ‎16:‎ ‎1.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2.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3.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4.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5.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17.答案:B ‎【解析】①大张旗鼓:比喻声势和规模很大。大费周章:事情复杂,办起来非常困难。此处强调宣传的声势和规模大,应选“大张旗鼓”。②不胜其烦:烦琐得使人受不了。不厌其烦:不嫌烦琐与麻烦,形容耐心。从感情色彩看,此处不宜用贬义词,因此选“不厌其烦”。③抱残守缺:形容保守不知改进。故步自封:比喻安于现状,不求进步。此处并非强调安于现状,且下文有“去除其中的陋习”,所以选“抱残守缺”。④千篇一律:指诗文公式化,泛指事物只有一种形式,毫无变化。一成不变:一经形成,永不改变。此处说以往大家的祝福都差不多,没有新意,用“千篇一律”更恰当。‎ ‎18.答案:C ‎【解析】上文是先目的后做法,而下文谈的都是怎么做,此处将“确立新的表达方式”放在后半句,与上下文的联系更紧密,故排除B项和D项。A项将“传统文化”作为陈述对象,与上下文不一致。‎ ‎19.答案:D ‎【解析】此处前后分句的主语不同,关联词应该放在主语前面;“内涵”与“拓展”搭配得当。‎ 20. 答案示例:(1)“恭贺”改为“庆祝”;(2)“亲自莅临”改为“亲临”或“莅临”;(3)“感恩戴德”改为“心怀感激”;(4)“鼎力”改为“竭力”。‎ ‎【解析】(1)“恭贺”是向人致贺的敬词,此处用于自己的公司开业,不妥。(2)“莅临”本身 含有亲自到来之意,“亲自莅临”不合逻辑。(3)“感恩戴德”指对别人所给的恩德表示感激,用于此处程度过重。(4)“鼎力”是敬辞,用于请托或表示感谢时,此处说自己“鼎力”不恰当。‎ ‎20.答案示例:杜甫和苏东坡,感怀时事,遭贬谪吟歌赋,一代才子具有伟大的文学贡献。‎ 岳飞和张自忠,保家卫国,战沙场驱敌寇,一代军人具有强烈的爱国精神。‎ 张衡和钱学森,探物究理,埋头干创新见,一代巨匠具有杰出的科技成就。‎ ‎【评分说明】本题共4分,句式都相同1分。“杜甫和苏东坡”必须对应“遭贬谪吟歌赋”和“文学贡献”;“岳飞和张自忠”必须对应“战沙场驱敌寇”和“爱国精神”;“张衡和钱学森”必须对应“埋头干创新见”和“科技成就”。一句1分,组合错误不得分;人名组合错误该句亦不得分。其他部分与句子搭配得当、语意通畅即可。‎ ‎【解析】“爱国精神”可以对应岳飞、张自忠、杜甫、钱学森,但结合“保家卫国”和“战沙场驱敌寇”,只有岳飞和张自忠符合;“文学贡献”可以对应岳飞、杜甫、苏东坡,但由于“爱国精神”已经选了岳飞,因而“文学贡献”里只能选杜甫和苏东坡;剩下的张衡和钱学森就对应“科技成就”。‎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