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0.03 KB
  • 2021-06-03 发布

【语文】河北省衡水市深州市长江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

  • 17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河北省衡水市深州市长江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 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对于普通中国人来说,“明教”只不过是武侠小说《倚天屠龙记》中的一个神秘宗教而已。小说结尾暗示说,一个存心不良的明教教徒朱元璋篡夺了明教的领导权,并且最后利用明教的力量赶走了元朝皇帝,建立了明朝。“明教”创建大明帝国?这并不是金庸先生凭空虚构,历史上大明帝国的建立恐怕的确不能排除“明教”的影响。‎ 历史上真实的明教,源于公元3世纪中叶波斯人摩尼所创立的摩尼教。在其创立后的1000多年里,从大西洋西岸,横跨整个欧亚大陆,直到我国的东南滨海地域,都曾有过大量的摩尼教徒活动。因为摩尼教宣扬光明,传入中国后,逐渐被称为“明教”,又因为明教的教义很容易诱发教徒们的叛乱,唐朝时明教被明令禁止,甚至连名称也由“摩尼教”讹传为“魔教”。‎ 五代十国以后的很多次民间起义都与明教有关。《水浒传》中,与梁山好汉遥相呼应,后来被宋江剿灭的方腊起义就是其中之一。《岳飞传》中,岳飞也曾经专程从抗金前线上跑回洞庭湖镇压明教的钟相杨么起义。‎ 到了元朝末年,明教的一支白莲教掀起红巾军起义。教主韩山童的儿子韩林儿被拥为“小明王”,建立龙凤政权。朱元璋参加红巾军起义之后,其实也是小明王的部将。当然他从来不是一个虔诚的教徒,为了发展自己的势力,他故意特别尊奉小明王。可是后来小明王在坐船时落水,就这样不明不白地死掉了。有史家认为,这可能是朱元璋安排的。从此起义军中的明教力量全都归朱元璋所有,在他的指挥下击败其他各路起义军,最后将蒙古统治者赶回了蒙古草原。‎ 朱元璋定国号为“大明”,是承继小明王而来。朱元璋手下的将领大都是明教的教徒,因此朱元璋定国号为大明自然顺理成章,而且这样还意味着朱元璋就是明王降世,其他人都不具有合法性,社会上再也不应出现其他的明王了,这也有助于稳定人心。当他登上九五至尊之后,便下诏严禁白莲教、明教等教派,并把取缔“左道邪术”写进《明律》,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 清朝嘉庆年间还曾经爆发过一场席卷五省,持续九年的白莲教大起义。清王朝损失惨重,消耗的军费相当于当时清政府5年的财政收入,从此,清王朝从所谓“隆盛之世”陷入了武力削弱、财政紧张的困境,迅速跌入没落的深渊。有些学者认为,清朝末年的义和团组织其实也是白莲教的一个支派。可见这个来自波斯的“魔教”对我们的古代历史影响颇为深远。‎ ‎1.关于“明教”的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金庸的武侠小说《倚天屠龙记》在结尾处描写了朱元璋篡夺了“明教”的领导权。‎ B.“明教”创建大明帝国,这并非金庸先生凭空虚构的,历史上,朱元璋立明朝也确实受“明教”的影响。‎ C.真实的明教,是波斯人创立的摩尼教在其后1000多年间传入中国后改名而成的。‎ D.摩尼教宣扬光明,传入中国后,因很容易诱发教徒们的叛乱,在唐朝后被明令禁止,甚至连名称也由“摩尼教”讹传为“魔教”。‎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源于公元3世纪中叶的摩尼教,其教徒在大西洋西岸,欧亚大陆地区,我国的东南滨海地域都有分布。‎ B.五代十国以后的多次民间起义都与明教有关,在一些作品中记载,宋江和岳飞都曾和与明教有关的起义力量交战过。‎ C.由于朱元璋从来不是一个虔诚的教徒,所以他将义军中的明教力量全都归己所有,并利用其消灭了蒙古统治者。‎ D.朱元璋定国号为“大明”,是顺理成章的,因为他手下的将领大多数都是明教的教徒。‎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于一般的中国人来说,对“明教”的了解并不多,只是在一些武侠作品中得以接触,不过,在这些“肤浅”的文字里也可能真的得到一些历史的真相。‎ B.如果明教的教义不诱发教徒们叛乱,那么各朝的统治者不会耗费巨额的财政收入来剿灭他。‎ C.朱元璋下诏严禁白莲教、明教等教派,并把取缔“左道邪术”写进《明律》,有利于巩固自己的统治力量。‎ D.这个来自波斯人的摩尼教,即人们称之为“明教”抑或“魔教”的教派对我们的古代历史起到了重大的影响。‎ ‎【答案】1.C 2.C 3.B ‎【解析】‎ ‎【1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理解文中概念的能力。考核概念的题目命题点集中在概念的内涵、外延上,主要错误是范围不当、偷换概念、无中生有、强拉因果、曲解文意、答非所问等类型。命题的方式一般为对文中相关概念的要点进行组合,或对文中的句子进行转换,改变文中句子之间的关系等。答题时要仔细对读选项和原文,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与文中概念的内涵、外延的细微差别。A项,原文是“暗示”并非用语言“描写”出来;B项,“确实”错误,原文有表猜测的“恐怕”二字;D项,原文是在“唐朝时”并非以后都禁止。故选C。‎ ‎【2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能力,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观点的现象、材料运用的准确性进行考核,主要的错误类型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无中生有、混淆范围、偷换概念等。答题时要仔细对读选项和原文,仔细区分选项表述与文 中内容的差别。C项,原文只是说“将蒙古统治者赶回了蒙古草原”,并没谈到“消灭”。再者,因果关系,也不是很有根据。故选C。‎ 点睛:这是一道筛选并整合信息的题目,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观点的现象、材料运用的准确性进行考核,主要的错误类型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无中生有、混淆范围、偷换概念等等。此题选项C曲解文意,强拉因果。‎ ‎【3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重点在对文中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错误类型主要有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混淆范围、强拉因果等。B项,“那么各朝的统治者不会耗费巨额的财政收入来剿灭他”错误,原文只提及“清朝嘉庆年间还曾经爆发过一场席卷五省,持续九年的白莲教大起义。清王朝损失惨重,消耗的军费相当于当时清政府5年的财政收入。没有“各朝”的说法。故选B。‎ 二、‎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题。‎ 国宝 吴承墨刚走下站台,梅城就用一场裹着梅花气息的温润小雨款待了他。让他感到温润的,还有王老板的那双手。见面握手是一种常见礼节,可王老板握着他的手时,掌心竟有些发热发潮。‎ 下榻,洗漱,吃早茶。吴承墨迫不及待地问:“东西在哪里?”“不急不急。”王老板说,“您老刚下车,先在这里养养神。” ‎ ‎“那是,养好了精神,看东西才不会走眼。”吴师母说。‎ 午饭后,王老板就拉着吴承墨和师母直奔梅园。吴承墨的童年是在这里度过的,江南小城的梅花,曾给他带来多少灵感与熏陶。进了梅园,他一看到满园盛开的梅花,竟高兴得孩子似的手舞足蹈,当场吟就一首咏梅诗:‎ 不为浮华动,月下独自开。吟吟低浅唱,一枝报春来。‎ 刚刚吟完,王老板就拍手赞叹吴承墨诗兴大发,又接连吟了好几首。‎ 第二天早餐桌上,吴承墨又问起东西在哪里。王老板还是说:“不急不急。我听收藏圈里的人说,您是国宝级的大师,您只要闭着眼在书画前走一走,用鼻子闻一闻,就能鉴定出是真品还是赝品。”“那都是人家瞎吹的。”吴承墨说。‎ 早餐后,王老板租了一条观光船,沿着古运河一路游览,还请来了两位评弹演员。老两口品着时鲜,喝着美酒,听着琵琶的伴奏和美女的清唱。吴承墨真的有些醉了,是被乡情陶醉了。陶醉之余,竟自言自语道:“看来,老了还是回江南来定居,江南的山水养人。”‎ ‎“这是古今常理,落叶归根嘛,大师!”王老板附和。‎ 闲谈中,王老板终于提起了那件东西。竟是一代国画宗师八大山人的一帧山水长卷。吴承墨下意识地发出一声叹息:“哦!”这些年,他过目的书画不少,但能鉴定如此有分量的 国宝,还是头一回。‎ 第三天早茶后,王老板带吴承墨夫妇驱车驶入一个新建小区。一幢幢别墅在湖光山色中隐现,路边,一株株春梅正含苞欲放。王老板领着两人走向湖边的一幢独体小别墅——这是一座典型的江南仿古建筑,门前就是鹤湖。转到三楼露天阳台,王老板朝湖面一指,道:“大师,您作首诗吧。”此刻,波光潋滟的湖面上,一群白鹤正飞上飞下,盘旋起落。吴承墨顿时诗兴大发,脱口吟道:‎ 岸边梅花湖中鹤,哪是青来哪是白?天上嫦娥楼上客,哪是人来哪是仙?‎ 王老板又是拍手赞叹:“好诗好诗!吴师母,喜欢这里吗?”‎ ‎“岂止是喜欢,我都不想走了!”吴师母笑道。“如果师母喜欢,我就送给你们!”他一眼。‎ 下午,王老板将二老接到了拍卖公司,从保险柜里拿出一个用黄缎装裱的轴盒,从里面取出一个装裱精致的卷轴,缓缓将其打开。吴承墨就像一个上手术台的主刀大夫,穿上白大褂,戴上白手套,围着长案缓缓转了一周,然后走近,俯身向展放在案上的墨宝。画面上有江南的群山、曲水、春梅,依山临水傍梅的,是一间小小的草寮。八大山人画草寮,只是草草数笔,淡墨上漂一层赭石,极其传神,似乎住在草寮里的人,都不食人间烟火。‎ 吴承墨特别喜欢八大山人的画,只要一看到八大山人的作品,浑身就会似过电一般。可这回,这种感觉却没有。他拿起放大镜细细审读起来,用笔,用墨,包括题款,都没有任何破绽。他将放大镜瞄准了题款下面的那方印章。这是鉴定书画的最后一道关口。那是一方八大山人常用的印章,只是印泥稍稍淡了一些,略显浅薄。他又站到了画前,将鼻子凑近画面,做着一次次深呼吸。目光又在那方印章上停留了足有数分钟,随后轻轻点了点头,呆立在那里。‎ 晚上吴师母就跟他吵了一架。吴师母道:“你今天吃错药了?你头都点了,怎么就不肯落笔?”“我还是有点吃不准。”他说,“那方印章看上去没问题,只是印泥按说不应该那么淡。而且八大山人早年用的墨里都混有冰片和麝香,可是这张画上,一丝气味也闻不到。”‎ ‎“你这是鸡蛋里挑骨头!”吴师母道。‎ ‎“看来,还得再看一遍。”吴承墨小声说。‎ 三天后,他又将画面上的笔墨以及题款、印章细细看了一遍,再将鼻子一次次凑近画面。起先,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可是看到后来,山也是山,水也是水,只是山水间的草寮,却变成了小别墅。里面传出一个声音:“就你清高?就你圣洁?就你不食人间烟火?”‎ 吴承墨转身拿笔蘸墨的时候,手似乎有点发抖。紧挨着他的吴师母说:“承墨,你随便写,就当平时练字。”这么一说,他的手就不抖了。‎ 刚在鉴定书上签了字,吴师母已将揿了印泥的那方大章递了过来。他接过后,手似乎有点不听话,微微发颤。吴师母就捏住他的手腕,朝下按去。‎ 第二天,吴承墨夫妇就要返京了,王老板掏出一串钥匙:“师母,这是一点小小心意。”‎ 回到北京,吴承墨就住院了。医生说他是因为太劳累,再加上心理压力太大。一个多月后,吴承墨才出了院。早晨,他从刚送来的报纸上看到一则新闻:梅城市博物馆花重金从私人手中购得的一件国宝——八大山人山水长卷,经鉴定竟然是赝品。‎ 吴承墨一屁股坐在沙发上,眼前一黑。‎ ‎(取材于徐锁荣同名作品)‎ ‎4.下列对作品内容的理解,最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写梅城裹着梅花气息的温润小雨,为全文奠定了温馨的基调。‎ B.王老板安排吴承墨夫妇赏梅花听评弹,是为了用同乡的情谊打动他们。‎ C.吴承墨只要闻闻就能鉴定出画的真赝,因此王老板才特意请他来鉴画。‎ D.小说中的王老板,精明圆滑,虽然着墨不多,但性格鲜明,形象丰满。‎ ‎5.小说中写吴承墨两次即兴吟诗,两首诗分别表现了他怎样的心理?‎ ‎6.小说中画横线的句子描写了吴承墨的幻觉。有人说画面里传出的声音是吴师母的声音,也有人说这是吴承墨自己内心的声音。你同意哪一种说法?请根据小说内容,简要说明理由。‎ ‎7.小说结尾交代,八大山人的山水长卷是赝品。在前面的情节发展过程中已多次暗示这幅画是假的,请找出其中三处,简要分析。‎ ‎8.小说以“国宝”为题,有何用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答案】4.D 5.第一首诗描写了梅花孤傲高洁的形象,暗示了吴承墨清高自许的心理。第二首诗写别墅小区的美景令人沉醉,暗示了吴承墨对住在别墅的奢华生活心生羡慕向往之情。 ‎ ‎6.答案示例一:是吴师母的声音。①吴师母喜欢王老板贿赂吴承墨的小楼;②吴师母对吴承墨没有赶快在鉴定书上盖章,好快点拿到小楼,心里对吴承墨十分的不满,所以在吴承墨再次鉴定时,感觉画里传出的声音,其实是吴师母在鉴定之前对吴承墨所埋怨指责的话。‎ 答案示例二:我认为是吴承墨自己内心的声音。①吴承墨明知是赝品,在利益驱使却写下了违背事实的鉴定。②表现了吴承墨为了利益,违背了职业操守。③这声音代表了一部分人的心声,彰显了小说主旨。 ‎ ‎7.王老板赠送别墅给吴承墨,表明他本来就知道这幅画是赝品,想贿赂吴承墨得到是真品的鉴定。吴承墨发现画上印泥颜色淡,画面没有冰片和麝香气息,与八大山人真迹不符,暗示是赝品。吴承墨在鉴定书上签字盖章时手发抖,不愿落墨盖章,表明他心知是赝品,内心犹豫挣扎。 ‎ ‎8.“国宝”意为国家级的宝物,指极有价值的事物。题目点明小说以“国宝”为线索。贯穿全文的“国宝”有两个含义:一是指八大山人的山水长卷,一是指鉴定大师吴承墨 ‎ ‎;但事实上,画是赝品,吴承墨为个人私利违背了职业操守,两者都不配称为“国宝”,用“国宝”作为题目具有强烈的讽刺意味。‎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解答本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人物、语言、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题干问的是“下列对作品内容的理解,最正确的一项”,这属于综合题,既考查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塑造形象的技巧,也考查故事的情节、主旨和环境。‎ A项,“为全文奠定了温馨的基调”表述错误。应是表现吴承墨重回故地的愉悦、温馨的感受,也衬托了王老板的热情;且阅读全文可知,全文基调不是“温馨”。‎ B项,“是为了用同乡的情谊打动他们”表述不准确。是为了用乡情打动他们,引发他们的落叶归根的想法,为下文送别墅铺垫。‎ C“只要闻闻就能鉴定出画的真赝,因此王老板才特意请他来鉴画”表述错误。王老板请他来鉴画的真正原因是想借吴承墨的名气掩盖赝品的真相。‎ 故选D。‎ ‎【5题详解】‎ 本题考查欣赏作品形象,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的能力。首先审题,题干要求“小说中写吴承墨两次即兴吟诗,两首诗分别表现了他怎样的心理?”,此题是对人物形象的考查以及描绘这个人物所采用的艺术手法。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应把握住人物形象的描写方法: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以及细节描写等。人物形象结合文本用形容词概括出来。解答时要结合具体语境,分析概括其具体作用。‎ 第一首诗写作情景是:进了梅园,他一看到满园盛开的梅花,竟高兴得孩子似的手舞足蹈.描写了梅花孤傲高洁的形象,表现了吴承墨对梅花的喜爱,暗示了吴承墨清高自许的心理.‎ 第二首诗是在湖边别墅所作,写别墅小区的美景令人沉醉,暗示了吴承墨对住在别墅的奢华生活心生羡慕向往之情。意思对即可。‎ ‎【6题详解】‎ 此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也是考查探究能力,其实是一道理解句子含义及作用题。题干要求“小说中画横线的句子描写了吴承墨的幻觉。有人说画面里传出的声音是吴师母的声音,也有人说这是吴承墨自己内心的声音。你同意哪一种说法?请根据小说内容,简要说明理由”,学生可根据人物形象,探究作者的观点及其写作意图。是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本题可结合小说的情节、人物形象和主旨进行分析,从说法中选出一种来谈,言之成理即可。本题可结合小说的情节、人物形象和主旨进行分析,从两种说法中选出一种来谈,言之成理即可。‎ 如:我认为是吴承墨自己内心的声音。①情节上表明他明知是赝品,在利益驱使却写下了违背事实的鉴定,照应了前文内容,为下文铺垫。②表现了吴承墨为了利益,违背了职业操守。③这声音代表了一部分人的心声,引发人们深思,深化小说主旨。‎ 如我认为是吴师母的声音:根据前文王老板又是拍手赞叹:“好诗好诗!吴师母,喜欢这里吗?”“岂止是喜欢,我都不想走了!”吴师母笑道。“如果师母喜欢,我就送给你们!”王老板说。话音刚落,吴承墨就说:“这么贵的小楼,你就是敢送,我也不敢收啊!”吴师母看了他一眼。由此看出吴师母喜欢王老板贿赂吴承墨的小楼,还有在吴承墨第一次没有在鉴定书上盖章,回去后吴师母和吴承墨吵了一架,还说吴承墨是吃错了药,头都点了,不肯落笔。当吴承墨说出自己的疑虑时,吴师母说吴承墨是鸡蛋里挑骨头。由此看出吴师母对吴承墨没有赶快在鉴定书上盖章,好快点拿到小楼,心里对吴承墨十分的不满,所以在吴承墨再次鉴定时,感觉画里传出的声音,其实是吴师母在鉴定之前对吴承墨所埋怨指责的话。‎ ‎【7题详解】‎ 此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的能力。题干问的是“小说结尾交代,八大山人的山水长卷是赝品。在前面的情节发展过程中已多次暗示这幅画是假的,请找出其中三处,简要分析”,这是针对小说的情节设题。首先找出三处暗示,然后进行分析。本题可以根据小说的情节和描写内容考虑,如根据“王老板赠送别墅给吴承墨”“吴承墨发现画上印泥颜色淡,画面没有冰片和麝香气息,与八大山人真迹不符”“吴承墨在鉴定书上签字盖章时手发抖,不愿落墨盖章”等情节分析,意思对即可。如答其他,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8题详解】‎ 此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作用的能力。小说标题作用题通常联系小说结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小说主旨和联系读者的阅读感受作答。题干问的是“小说以‘国宝’为题,有何用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这是针对小说标题设题。解答该题,首先要解释“国宝”的含义,然后从它作为线索的角度分析,根据文中“您是国宝级的大师”“能鉴定如此有分量的国宝”等信息分析“国宝”的表面含义,也应当根据小说的主题分析出“国宝”具有讽刺意味。‎ 具体作答时先明确“国宝”的含义,在文本中“国宝”既指那幅八大山人的作品,也指吴承墨这位国宝级的大师。但通过分析,却发现,八大山人的作品是赝品,根本不是国宝,而这位国宝级的大师,却为了私利而干出了违背职业道德的勾当,因此同样不能成为国宝。明白了这些,再从内容、结构两个方面来回答即可。细分则是可以从这个标题与人物、情节、主旨以及艺术效果的角度来分析。‎ 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马世奇,字君常,无锡人。世奇幼颖异,嗜学,有文名。登崇祯四年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十一年,帝遣词臣分谕诸藩。世奇使山东、湖广、江西诸王府,所至却馈遗。还,进左谕德。父忧归。‎ 久之还朝,进左庶子。帝数召廷臣问御寇策。世奇言:“闯、献二贼,除献易,除闯难。人心畏献而附闯,非附闯也,苦兵也。今欲收人心,惟敕督抚镇将严束部伍,使兵不虐民,民不苦兵,则乱可弭。”帝善其言,为下诏申饬。时寇警日亟,每召对,诸大臣无能画一策。世奇归邸,辄太息泣下,曰:“事不可为矣。”‎ 十七年三月,城陷。世奇方早食,投箸起,问帝安在,东宫二王安在。或言帝已出城,或言崩,或又言东宫二王被执。世奇曰:“嗟乎,吾不死安之!”其仆曰:“如太夫人何?”世奇曰:“正恐辱太夫人耳。”将自经二妾盛饰前世奇讶曰若以我死将辞我去耶对曰闻主人尽节我二人来从死耳世奇曰:“有是哉!”二妾并自经。世奇端坐,引帛自力缢乃死。先是,兵部主事成德将死,贻书世奇,以慷慨从容二义质焉。世奇曰:“勉哉元升。吾人见危授命,吾不为其难,谁为其难者!与君携手黄泉,预订斯盟,无忘息壤①矣。”‎ 世奇修颐广颡,扬眉大耳,砥名行,居馆阁有声,好推奖后进。为人廉,父死,苏州推官倪长圩以赎锾②三千助丧。世奇辞曰:“苏饥,留此可用振。”周延儒再相,世奇同郡远嫌,除服不赴都。及还朝,延儒已赐死,亲昵者率避去,世奇经纪其丧。其好义如此。赠礼部右侍郎,谥文忠。‎ ‎(节选自《明史·马世奇传》,有刪改)‎ ‎【注】①息壤:文中指誓言。②赎锾(huán):罚金。‎ ‎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将自经/二妾盛饰前/世奇讶曰/若以我死将辞/我去耶/对曰/闻主人尽节我二人/来从死耳 B 将自经/二妾盛饰前/世奇讶曰/若以我死/将辞我去耶/对曰/闻主人尽节我二人/来从死耳 C.将自经/二妾盛饰前/世奇讶曰/若以我死/将辞我去耶/对曰/闻主人尽节/我二人来从死耳 D.将自经/二妾盛饰前/世奇讶曰/若以我死将辞/我去耶/对曰/闻主人尽节/我二人来从死耳 ‎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东宫可以指太子所居之宫,后来又借指太子,这与后宫可以借指妃嫔是同理。‎ B.古时对人死的称呼因严格的等级制度而有所区别,帝王或重臣死称为“崩”。‎ C.除服是古代丧礼仪式之一,也称“除丧”,即守孝期满,除去丧服。‎ D.礼部为六部之一,掌管礼仪、祭祀等职事,主管官员称为礼部尚书。‎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马世奇洁身自好,为人清廉。他被皇上派遣到各地巡视,拒绝各位藩王的馈赠;当苏州推官倪长圩用罚金帮助他办丧事时,他予以推辞。‎ B.马世奇建言献策,为国担忧。他为皇上分析时局,提出抵御贼寇的策略;当形势日益紧急,大臣们无能为力时,他总是叹息流泪,内心忧虑。‎ C.马世奇忠君爱国,慷慨赴难。在国家处于危亡之际,他与成德相约为了国家共赴黄泉;京城陷落,皇帝生死未卜,他以自杀来表忠心。‎ D.‎ 马世奇品行高尚,讲求大义。他严格要求自己,喜欢推举奖励后辈;周延儒被赐死,亲近的人大多回避,他不顾与周延需有嫌隙,为其料理丧事。‎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惟敕督抚镇将严束部伍,使兵不虐民,民不苦兵,则乱可弭。‎ ‎(2)先是,兵部主事成德将死,贻书世奇,以慷慨从容二义质焉。‎ ‎【答案】9.C 10.B 11.D ‎ ‎12.①只有命令总督巡抚镇将严格约束队伍,使士兵不虐待百姓,百姓不为士兵所苦,那么叛乱就可以消除。‎ ‎②在此之前,兵部主事成德将要赴死,写信给马世奇,以慷慨从容两条大义相约。‎ ‎【解析】‎ ‎【9题详解】‎ 试题分析:文言文断句首先要理解该段的大致意思,根据文意来断句,也可以利用一些标志词来判断,会事半功倍,题目中所给的一段的意思为:将要上吊自杀,二妾盛装来到面前。马世奇惊讶地说:“你们因为我要死,将要辞别我离去吗?”(二妾)回答说:“听说主人要尽节,我们二人来跟着一起死。”解答时,首先要根据上下文把握文句的大意,然后根据文言标志,如:虚词、对话标志、对偶、排比、特殊句式等来断句,最后运用排除法,针对选项中不同的断句点分析、排除。首先要理解“自经”的含义,是“上吊自杀”的意思;注意主语标志:二妾、世奇、我二人,据此可排除A.B两项;对话标志:曰、对曰;根据语意,“将辞我去耶”的省略主语是“二妾”,所以应在其前断开,排除D项。‎ 考点:理解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10题详解】‎ 试题分析:B项,“帝王或重臣死称为‘崩’”理解错误。古代帝王和王后死叫崩,诸候王死叫薨,唐以后二品以上官职死亦以此称之。‎ 考点: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11题详解】‎ 试题分析:D项,“他不顾与周有嫌隙”理解错误,原文是“世奇同郡远嫌”,意思是“马世奇因是同乡避嫌”,“嫌”是“避嫌”的意思。‎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2题详解】‎ 试题分析:文言翻译应当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还要字字落实,尤其要抓住一些关键字。关键字(1)“敕”的意思是命令; “苦”的意思是 为……所苦; “弭” 的意思是消弭。 (2)“先是” 的意思是在这之前; “ 贻”的意思是送; “质”的意思是相约。‎ 考点: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 马世奇,字君常,无锡人。马世奇小时候聪敏异常,酷爱学习,有文学方面的名声。考中崇祯四年进士,改任庶吉士,授任编修。崇祯十一年,皇上派遣文学侍从之臣分别晓谕各位藩王。马世奇出使到山东、湖广、江西各王府,所到之处拒绝馈赠。回京,晋升左谕德。因遭逢父丧回家。‎ 很久才回到朝廷,晋升为左庶子。皇帝多次召集朝廷大臣询问抵御贼寇的策略。马世奇说:“闯、献二贼,消灭献易,消灭闯难。人心畏惧献而依附闯,不是真心依附闯,是为士兵所苦。如今想要收回人心,只有命令总督巡抚镇将严格约束队伍,使士兵不虐待百姓,百姓不为士兵所苦,那么叛乱就可以消除。”皇上赞同他的话,为此下诏告诫。当时贼寇的警报日益紧急,每次召见应对,各位大臣不能谋划出一条计策。马世奇回到住所,总是叹息流泪,说:“事情不能有所作为了。”‎ 崇祯十七年三月,京城陷落。马世奇正在吃早饭,扔下筷子站起,问皇帝在什么地方,太子和两位王爷在什么地方。有人说皇上已经出城,有人说皇上已经驾崩,又有人说太子和两位王爷已被囚禁。马世奇说:“唉,我不死还到哪儿去!”他的仆人说:“太夫人怎么办?”马世奇说:“正担心辱没太夫人啊。”将要上吊自杀,二妾盛装来到面前。马世奇惊讶地说:“你们因为我要死,将要辞别我离去吗?”(二妾)回答说:“听说主人要尽节,我们二人来跟着一起死。”马世奇说:“是这样啊!”二妾同时上吊自杀。马世奇端端正正地坐着,拿着丝绳自己用力勒脖子而死。在此之前,兵部主事成德将要赴死,写信给马世奇,以慷慨从容两条大义相约。马世奇说:“努力啊元升。我们这些人在危难关头,献出生命,我不奔赴危难,谁奔赴危难!与君携手同赴黄泉 ,预先订立这个盟约,不要忘记誓言。”‎ 马世奇长脸宽额,眉毛扬起,大耳朵,以名声操守勉励自己,在翰林任职时有名声,喜欢推举奖励后辈。为人清廉,父亲去世,苏州推官倪长圩用罚金三千帮助他办丧事。马世奇推辞说:“苏州饥荒,留下这些可以用来赈灾。”周延儒再次担任宰相,马世奇因是同乡避嫌,服丧期满不赴京都。等到返回朝廷,周延儒已被赐死,亲近的人大多避开离去,马世奇料理他的丧事。他就是这样好义。赠官礼部右侍郎,谥号文忠。‎ 四、‎ 阅读下面这首清词,完成下面小题。‎ 少年游①‎ 纳兰性德 算来好景只如斯,惟许有情知。寻常风月②,等闲谈笑,称意即相宜。‎ 十年青鸟音尘断,往事不胜思。一钩残照,半帘飞絮,总是恼人时。‎ ‎【注】①康熙十三年,词人与两广总督卢兴祖之女卢氏成婚,婚后三年卢氏不幸亡故,后来词人写下了这首词,②风月:本指清风明月。后代指男女情爱。‎ ‎13.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片前两句表明情人相伴才算得上是人生美景,表达了词人对未来美好爱情的向往。‎ B.上片后三句是对前两句的具体阐释,说明爱情可使“寻常”“等闲”的生活称心如意。‎ C.下片的“青鸟”,与李商隐“青鸟殷勤为探看”的“青鸟”皆指传递相思之情的信使。‎ D.本词一反诗词先写景后抒情的常式,议论开篇,语言简淡清新,饱含词人浓郁的情感。‎ ‎14.请简要赏析“一钩残照,半帘飞絮,总是恼人时”三句。‎ ‎【答案】13.A 14.①前两句借景抒情,眼前景物与词人丧偶的残缺生活和起伏命运相契合,营造出凄清、幽寂的氛围,含蓄地表达出对亡妻的思念。②前两句与上片的“寻常风月”“等闲谈笑”形成对比,并承接照应上句“往事不胜思”,强化了此时此刻春夜相思的孤寂、落寞。③结句“总是恼人时”直抒胸臆,卒章显志,将词人心中挥之不去、无限绵长的思念之愁苦表达得淋漓尽致。‎ ‎【解析】‎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原诗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A项,此项中后半句“表达了词人对未来美好爱情的向往。”表述有误,结合注解①康熙十三年,词人与两广总督卢兴祖之女卢氏成婚,婚后三年卢氏不幸亡故,后来词人写下了这首词,可见词人写这两句表达了对美好爱情的追忆。‎ 故选A。‎ ‎【14题详解】‎ 本题考核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本题考查的是鉴赏古代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明确题干要求,再结合内容层次的安排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来分析运用了何种表达技巧,分析时注意抓住诗句中的关键词体会。诗句常用表达技巧,如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等。如本题请简要赏析“一钩残照,半帘飞絮,总是恼人时”三句,从题干可以看出这是一道赏析手法的题,赏析的三句诗,前两句是写景,有两个典型的意象:“残照”、“飞絮”,残照是半轮明月, “飞絮”这个意象在诗歌中一般指没有依靠,和浮萍差不多,风一吹就飘走。这两句诗营造了一个凄清的意境,结合注解①,可以得出词人借这两个意象表达对亡妻深深的思念之情和自己的孤寂之情。“总是恼人时”是直抒胸臆,感情喷薄而出,“恼人”是全词的词眼,对亡妻的思念之情挥之不去,久久不能忘怀。‎ ‎【点睛】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需着眼有三个层面的内容:‎ ‎(一)修辞方法: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衬托、用典、夸张等;‎ ‎(二)表达方式及表现手法。‎ ‎1‎ ‎、表达方式。诗词中主要运用叙述、描述、议论、抒情四种表达方式,这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描写: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声色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等。‎ ‎2、表现手法:赋、比、兴;抑扬变化、铺陈描写、象征联想等。‎ ‎(三)篇章结构:开门见山、卒章显志、以景结情、以小见大、层层深入、过渡照应、伏笔铺垫等。上题中考查对比、用典、写景手法,结合语境分析即可。‎ ‎1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密在《陈情表》中表达自己孤苦无依,只有影子与自己相伴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对自己的过去做了反思,对将来也进行了安排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3)“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这是但丁的名言。庄子在《逍遥游》中表达这种类似境界的文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茕茕孑立 形影相吊 (2)悟已往之不谏 知来者之可追 (3)(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 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常见的名篇名句默写常常分为两类:识记式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其中识记式默写考查字形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主要考查在语境中的具体运用,具有一定难度,理解和记忆同时考查。此题默写时需注意以下字词书写:茕茕、孑立、已往、谏 、沮。‎ ‎【点睛】在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 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你说你很迷茫,找不到办法,不敢 ,只能坐以待毙,甘心平庸。我说,别找借口,无非是懒罢了。哪里有那么多的迷茫?你其实该自问一句:( ),不能站在一个高点,哪里有什么好方向给你选择?如果你懒得去做事,那不是你不忙,而是你压根就不想忙。明明是“懒得做”,嘴上却说“不喜欢”,不过就是你的借口。所有的迷茫,都是因为懒——懒得努力,懒得上进,所以,考试不行,工作不好,各种差劲和不如意,却还在推诿,找个别的理由,然后 ,多可悲!‎ 别人发奋图强,你在偷懒。你假装所有人都跟你一样迷茫,然后就 地偷懒,而且认为别人的努力是 ,甚至天真地以为自己得了便宜。却不知道,‎ 其实在努力的路上,许多人是非常开心的;而偷懒的人的短暂安逸,以后却要千百倍地偿还。有人说:努力了也不一定有结果,的确,但是下一句呢?不努力一定没有结果。一切都是因果,你不努力,大概率事件就是,你最后得到的是最差的结果。‎ ‎16.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其实在努力的路上,许多人是非常开心的;而偷懒的人只能获得短暂的安逸,以后却要千百倍地偿还。‎ B.其实在努力前进的路上,许多人是非常开心的;而偷懒的人的短暂的安逸之后,却不得不千百倍地偿还。‎ C.其实在努力的路上的人,有时候也是非常开心的;而偷懒的人只能获得短暂的安逸,以后却要千百倍地偿还。‎ D.其实在努力的路上的人,有时候也是非常开心的;而偷懒的人的短暂的安逸之后,却不得不千百倍地偿还。‎ ‎17.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我为什么总是这么迷茫,迷茫的原因是什么?‎ B.我真的努力了吗?不要说什么选择比努力重要,‎ C.自己是不是太懒了?努力提高自己才是正理,‎ D.万丈高楼不都是平地而起吗?我们的初衷是靠努力去征服,‎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草率行事 得过且过 心安理得 作茧自缚 B.轻举妄动 虚应故事 理所当然 作茧自缚 C.草率行事 虚应故事 理所当然 自讨苦吃 D.轻举妄动 得过且过 心安理得 自讨苦吃 ‎【答案】16.A 17.B 18.D ‎【解析】‎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浏览划线句,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其实在努力的路上,许多人是非常开心的;而偷懒的人的短暂安逸,以后却要千百倍地偿还。”,后半句主干为“……安逸……要偿还”,搭配不当。‎ ‎ B项,后半句“而偷懒的人的短暂的安逸之后,却不得不千百倍地偿还”成分残缺, “而偷懒的人的短暂的安逸之后”是状语,句中缺少主语。‎ C项,“在努力的路上的人,有时候也是非常开心的”暗含“大部分时候是痛苦的”,与前文句意矛盾。‎ ‎ D项,兼有B项和C项的错误。‎ 故选A。‎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连贯性。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设题的形式,如本题是从文中抽出一句话让考生进行选择,考生要把握前后的语境,明确主语的一致性,明确句式的对称性,明确前后内容的照应。‎ 本题中,B项,前半句“我真的努力了吗?”承接上文“别找借口,无非是懒罢了”,后半句“不要说什么选择比努力重要”与下文的“哪里有什么好方向给你选择?” 衔接,所以B项正确;‎ A项,该项是探讨迷茫原因,而文意并不是对为什么迷茫有疑问来让人回答的,故A项错误;‎ C项,“自己是不是太懒了”一句恰当,但“努力提高自己才是真理”一句,与下文“选择”无关,不能衔接;‎ D项,“万丈高楼平地起”是说从头做起,与文意偏离较远。‎ 故选B。‎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把握成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轻举妄动”,指不经慎重考虑,轻率的采取行动;“草率行事”形容办事不认真。第一处,前面说“找不到办法”应是说不敢轻率采取行动,应使用“轻举妄动”。“得过且过”,意思是只要能过去,就这样过下去,形容胸无大志,没有长远的打算,也只工作敷衍了事,不负责;“虚应故事”,是指照例应付,敷衍了事。第二处,前面说“却还在推诿,找个别的理由”,此处是说没有长远的打算,应使用“得过且过”。“心安理得”,自以为道理上过得去,心里很坦然。“理所当然”,意思是道理当然是这样的,意为情理之中发生的,合乎情理的,不容怀疑。第三处,前面说“你假装所有人都跟你一样迷茫”,然后很坦然的偷懒,应使用“心安理得”。“自讨苦吃”,自己找苦吃。“作茧自缚”,原意是蚕吐丝作茧,比喻做了某件事,结果使自己受困,也比喻自己给自己找麻烦。第四处,是说认为别人的努力是自找苦吃,应使用“自讨苦吃”。‎ 故选D。‎ ‎19.下面是一位高中生写的请假条,在语言表达上有五处不得当,请找出并作修改。要求修改后语意准确,语体风格一致。‎ 请假条 王老师:‎ 昨晚我受凉感冒,贵体欠安。作为您的高徒,我本不应该耽误学业,但病情严重,急需到医院诊治。故向您请假一些时间,务必批准,不胜感激。‎ 学生:小明 ‎×年×月×日 ‎【答案】①“贵体欠安”改为“身体不适”②“高徒”改为“学生”③ 请假时间要明确,可改为“请假一天(或x天)”④“务必”改为“请”;⑤把“不胜感激”删去。‎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能力。所谓语言表达得体就是语言表达符合具体的情景,对象,语体。要求不同时间,不同身份,不同对象不同目的,选用恰当的语句来表情达意。答此类题目时需注意以下几点:1、根据对象,正确运用谦辞和敬辞。谦辞是用在自己身上的,表示谦恭的态度。敬辞是用在对方身上的,表示尊重等情感。2、根据语言的感情色彩,选用恰当的褒义词和贬义词。3、注意语体。语体分为口语和书面语。口语用在口头表达中,用在平时,如生活场合,娱乐场合等。书面语一般要用在正式场合中,用在特殊场所,如会议场合,工作场合等。本题中“贵体”“高徒”为敬辞,前者称对方的身体,后者称对方的学生,都不能用来说明自己。另外,作为请假条,请假的时间要明确。除此之外,“务必”语气生硬,不得体。“不胜感激”没有必要。‎ ‎20.下面是某网站用户登录程序流程图,请把这个图转写成一段文字介绍。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60个字。‎ ‎【答案】用户开始登录时,要输入登录信息,进行系统判定。系统判定成功后,进入主页面,登录完成;系统判定失败后,要重新开始登录。‎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语言表达的连贯、简洁、通顺的能力。此题是一道流程图的语言表达题,作答流程图类试题,首先要找准流程图表述的中心主题,然后从流程图箭头的指向上去语言描述,最后是主题试题的要求,例如本题中心主题是:网站用户登录程序流程图。考生在作答的时候要注意箭头的指向方向,尤其要注意“判定”环节,这里判定成功进入主页面,如果判定失败,需要从开始登录信息再试一次。最后要注意要求:请把这个图转写成一段文字介绍,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60个字。字数的限定是最关键的,考生要注意语言的简洁。‎ ‎2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不久前,达州石桥八旬老人李某,准备到华西医院看病,因节后人多只买到达州到营山的座位,后来借坐邻座。到南充后,被刚上车的年青貌美女大学生“请”起来,老人女儿恳请能否挤一挤,被拒。老人挽扶着往后走,后面两排年轻人同样拒绝了老人的请求老人女儿说:“年轻人啊,应该多学学。”结果遭到美女反击:“坐自己位置错了吗?!”‎ 对此,有人认为没理由让,又不是坐公交车,应坚持自己的权利,不该被道德绑架;也有人认为可以适当“挤一挤”,助人为乐,但需明确这不是义务。你怎么看? ‎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例文:‎ ‎“动车座位让不让”并不难回答 ‎ ‎5月3日,四川达州八旬老人李某坐动车到成都看病,因只买到达州到营山的座票,老人在南充站被所坐座位主人请了起来,老人女儿想挤着坐被拒,之后一中年男子为老人让了座,老人女儿说:“年轻人应该多学学。”座位主人委屈回道:“坐自己位置错了吗?”‎ 网友们就此掀起了一场大讨论,并针对新闻中座位主人的疑惑给出了评判,给出了多种答案,给出了具体的建议。‎ 与“公交让座”的老话题略有不同的是,公交上的座位使用权没有专属性,奉行先占先得的原则,乘客对座位有公平占有使用的心态,“独占欲”弱一些。而在动车上,持有有座车票的乘客享有对号入座的权利,在旅途中对座位享有专属使用权,持有站票的乘客在理论上则没有“坐着”的权利,也不能对有座乘客的权利进行挤占和妨碍,因此,动车上的有座乘客对座位的“独占欲”要更强一些。有了这些不同,我们在讨论“动车让座”的话题时便有了新的角度,新的内容,新的价值,这种讨论有助于我们进一步厘清权利的边界,把握道德责任的尺度。‎ 其实,动车座位既有“权利靠背”,也有“道德坐垫”,持有有座车票的乘客拥有“对号入座”的权利,按照乘车的规则和惯例,乘客“对号入座”的权利受到保障,乘客坚守自己的权利,不愿让座,甚或不愿让出一些空间与他人分享,不可勉强。但同时,尊老爱幼、扶助弱者又是一项道德义务,身体健康的青壮年即便有了动车座位的“权利靠背”,但如果旁边站着耄耋老人、残疾人、孕妇、幼儿,腾出一点座位空间给他们就是人之常情,也不失为一种正确的选择。有座的乘客让出一点空间,虽然自己少了一点舒适,但却给他人带来了极大便利,虽然自己受了一点苦,却让更需要座位的人得到了帮助,可以说,“道德坐垫”更宽大了,更温暖了。‎ 当权利与道德责任产生了那么一点冲突时,我们不应该生硬、刻板、对立地考量这两个问题,而是应该区分具体的问题,区分现场的情节,作出具体的分析和判断,摆正权利实现和道德责任之间的关系,力求让自己的心更踏实、更宁静、更欣慰。如果我们多一份包容,多一份爱心,多一份尊老扶弱的理念,要答对这道题,不难。‎ ‎【解析】‎ 本题是一道社会热点型材料作文题,针对“火车上拒和老人挤着坐遭指责”的话题让考生阐述自己的观点。“尊老爱幼”始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面对生病的老人,“挤一挤”的要求其实并不难做到。但火车上让座,自愿让出一部分权利本是美德,若将其升级为应该的责任,就变相成了剥夺他人权利,会造成社会反感。另外有人认为让座是美德,但不是义务,这也要求接受帮助的人要心存感激。‎ 立意提示:尊老爱幼是美德;拒绝道德绑架,还权利自由;接受帮助要心存感激。‎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