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9.50 KB
- 2021-06-03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16——2017学年度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2、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卷总分:150分
第I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文学发源是丰富的多元的,景象是壮观的,原初先民的想象、传说、歌谣、故事、神话等,都构成滋养中国文学生长的生机勃勃的源头活水。将某一种文化现象作为文学的唯一起源往往陷入僵化单调的形而上学陷阱。
中国文学这一命题意味着中国文学稳定的结构形态、审美意蕴、语言风格等艺术形式的形成,而原始形态的中国文学生机勃勃,但尚未形成自己的清晰面貌和稳定形态。中国文学的思想主题、艺术风韵真正呈现出自身的特点,源于经典时代。经典是各种文化元素融入文学之河的一次荟萃,经典决定了中国文学范式的建立,决定了中国文学的精神走向。
“轴心时代”是中国的经典时代。这一时期的中国出现了孔子、老子等一批伟大的思想家,而《诗经》《周易》《尚书》《乐经》《春秋》《周礼》等以“六经”为代表的文化典籍也在这一时期成熟定型,成为影响中国人心灵深处的文化经典。
经典时代也是中国文学的奠基时期。中国文学的思想品格、语言风格、审美风范及文章样式等都有了自己清晰的面貌。“六经”是中国文化的经典,也是文学经典。古代思想家重视对经典的理论阐发,也重视对经典的艺术挖掘。“文本于经”是古典文艺理论中一种流行的观点,汉代扬雄就有“五经含文”的论述。王充《论衡·佚文》说:“文人宜遵五经六艺为文,诸子传书为文,造论著说为文,上书奏记为文,文德之操为文。立五文在世,皆当贤也。”“五经六艺”是文人为文取法的典范。古代圣贤留给后人的这些经典不仅仅是鉴往知来的抽象道理,也是文采斐然、辞章灿烂的传世文章。大家熟知章学诚“六经皆史”的理论主张,其实与“六经皆史”相平行的一种理论——“六经皆文”的主张也源远流长。清代文学家袁枚是“六经皆文”的倡导者。他在与师友论学的信函中,反复强调六经的本质是文学是文章是艺术,认为“六经者,亦圣人之文章耳”(《答惠定宇书》),“六经者文章之祖,犹人家之有高曾也”
(《答定宇二书》)。面对六经,袁枚强调了经学的文章属性和审美意义,经学归入了文学。
在追溯中国文学起源的时候,以刘勰为代表的理论家们都将文学的发源追溯到经典与经典时代。《文心雕龙·宗经》一方面推举经学“恒久之至道,不刊之鸿教”的神圣意义,一方面又盛赞五经“辞约而旨丰,事近而喻远”的文学示范作用,认为:“故论说辞序,则《易》统其首;诏策章奏,则《书》发其源;赋颂歌赞,则《诗》立其本;铭诔箴祝,则《礼》总其端;纪传盟檄,则《春秋》为根:并穷高以树表,极远以启疆,所以百家腾跃,终入环内者也。”
刘勰系统地阐述了文学依经立义的原则,认为一切文体从《易》《书》《诗》《礼》《春秋》等五经中生发出来,虽然春秋之后文体皆备、百家腾跃,但是后来的文学形式无论怎样繁复,都难以跳出六经形成的传统范畴,所谓“终入环内”即文学在经典时代形成的结构与模式。
在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体系中,经学思想与文学思想是相通的,“六经”不仅是文学的思想土壤,也是文学的典范文本。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文学发源是丰富多元的,不能仅将某一种文化现象作为文学的唯一起源。
B原始形态的中国文学尚未形成自己的清晰面貌和稳定形态,无法完全体现中国文学的自身特点。
C经典时代决定了中国文学范式的建立和精神走向,又称为“轴心时代”。
D“轴心时代”的中国出现了一批伟大的思想家,以“六经”为代表的文化典籍也成熟定型。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六经”是中国文学经典和文化经典,古代思想家注重对其进行理论阐发和艺术挖掘。
B古代文艺理论认为“文本于经”,杨雄“五经含文”、王充“五经六艺为文”都是相关论述。
C“五经六艺”不仅蕴含着抽象道理,还是文采斐然的传世文章,是文人为文取法的典籍。
D“六经皆文”的理论主张源远流长,倡导者袁枚强调经学的文学属性,将经学归入文学而非史学。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六经为后世文章树立了很好的榜样,体现在结构与模式方面而非思想方面。
B.刘勰推举经学的神圣意义和五经的文学示范作用,与袁枚“六经皆文”的主张有相同之处,强调儒家经典的文学性。
C.刘勰等理论家将文学的发源追溯到经典与经典时代,也印证了原始形态的中国文学尚未形成稳定形态。
D.本文作者虽然强调经典时代对中国文学的奠基时期,但也没有否定原始文化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百年震柳
梁衡
1920 年 12 月 16 日,宁夏海原县发生了一场全球最大的地震。是日晚 8 时,风暴大起,四野尘霾,大地颤动,山移、地裂、河断、城陷。黄土高原经这一抖,如骨牌倒地,土块横飞。老百姓惊呼:“山走了!”有整座山滑行三四公里者,最大滑坡面积竟毗连三县,达两千平方公里。山一倒就瞬间塞河成湖,形成无数的大小“海子”。地震中心原有一大盐湖,为西北重要的产盐之地。湖底突然鼓起一道滚动的陡坎,如有人在湖下推行,竟滴水不漏地将整个湖面向北移了一公里,称之为“滚湖”。所有的地标都被扭曲、翻腾得面目全非。大地瞬间裂开一条 237 公里长的大缝,横贯甘肃、陕西、宁夏。裂缝如闪电过野,利刃破竹,见山裂山,见水断水,将城池村庄一劈两半,庄禾田畴被撕为碎片。当这条闪电穿过海原县的一条山谷时,谷中正有一片旺盛的柳树,它照样噼噼啪啪,一路撕了下去。但是没有想到,这些柔枝弱柳,虽被摇得东倒西歪,断枝拔根,却没有气绝身死。狂震之后,有一棵虽被撕为两半,但又挺起身子,顽强地活了下来,至今仍屹立在空谷之中,这就是那棵有名的震柳。
我不知道这株柳,该称它是一棵还是两棵。它同根,同干,同样的树纹,头上还枝叶连理。但地震已经将它从下一撕为二,现在两个半边树中间可穿行一人,而每一半也都有合抱之粗了。人老看脸,树老看皮。经过百年岁月的煎熬,这树皮已如老人的皮肤,粗糙,多皱,青筋暴突。纹路之宽可容进一指,东奔西突,似去又回,一如黄土高原上的千沟万壑。这棵树已经有 500 年,就是说地震之时它已是 400 岁的高龄,而大难后至今又过了 100 岁。看过树皮,再看树干的开裂部分,真让你心惊肉跳。平常,锯开一根木头,无论从哪个方向切入,那剖面上的年轮图案都幻化无穷,美不胜收,以至于木纹装饰成了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风景,木纹之美也成了生命之美的象征。但是现在,面对树心我找不到一丝的年轮。如同五马分尸,地裂闪过,先是将树的老根嘎嘎嘣嘣地扯断,又从下往上扭裂、撕剥树皮,然后再将树心的木质部分撕肝裂肺,横扯竖揪,惨不忍睹。但是这棵树并没有死。地震揪断了它的根,却拔不尽它的须;撕裂了它的躯干,却扯不断它的连理枝。灾难过后,它又慢慢地挺了过来。百年来,在这人迹罕至的桃源深处,阳光暖暖地抚慰着它的身子,细雨轻轻地冲洗着它的伤口,它自身分泌着汁液,小心地自疗自养,生骨长肉。百年的疤痕,早已演化成许多起伏不平的条、块、洞、沟、瘤,像一块凝固的岩石,为我们定格了一段难忘的岁月。
柳树这个树种很怪。论性格,它是偏于柔弱一面的,枝条柔韧,婀娜多姿,多生水边。所以柳树常被人作了多情的象征。唐人有折柳相送的习俗,取其情如柳丝,依依不舍。贺知章把柳比作窈窕的美人:“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但在关键时刻,这个弱女子却能以柔克刚,表现出特别的顽强。西北的气候寒冷干旱,是足够恶劣的了,它却能常年扎根于此。在北国的黄土地上,柳树是春天发芽最早、秋天落叶最迟的树,它尽力给大地最多的绿色。当年左宗棠进军西北,别的树不要,却单选中这弱柳与大军同行。“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柳树有一种特殊的本领,遇土即根,有水就长,干旱时就休息,苦熬着等待天雨,但绝不会轻生去死。它的根系特别发达,能在地下给自己铺造一个庞大的供水系统,远远地延伸开去,捕捉哪怕一丝丝的水汽。它木性软,常用来做案板,刀剁而不裂;枝性柔,立于行道旁,风吹而不折。
我想,海原大地震的震波绕地球三圈,移山填河,夺去了 28 万人的生命,而这一株裂而不死的古柳却能够存活下来,它肯定是要对后人说点什么。
(有改动)
4.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文章开头一段,不仅概述了一百年前海原地震的发生过程,而且还详细描述地震所造成的巨大破坏,为下文表现“震柳”生存环境的恶劣作铺垫。
B.文章运用对比手法,将平常木头剖面上年轮图案的美与震柳“惨不忍睹”的丑进行对比,目的在于引发读者对遭受巨大创伤的古柳的同情。
C.作者在文中列举了很多详实的数据,比如地震发生的具体时间、大地裂缝的长度、古柳的树龄、遇难的人数等,增强了文章叙事的真实性。
D.本文格调昂扬,文笔凝练,“山移、地裂、河断、城陷”简洁准确概括了地震的强度,而“阳光暖暖抚慰”“细雨轻轻冲洗”则充满了生命的温暖。
5.文章第三段插入关于柳树的介绍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5 分)
6.文章结尾说“这一株裂而不死的古柳”“肯定是要对后人说点什么”。你认为它会对后人说些什么呢?请根据文本分析探究。(6 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2 0 1 5年我国成年国民图书阅读率为58. 4%,较2 0 1 4年上升了0.4个百分点。从阅读量来看,2 0 1 5年我国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58本,与2 0 1 4年相比增加了0. 02本,但对比2 0 1 3年的4. 77本还有微弱下降。报纸和期刊阅读量分别为54. 76期和4.91期,与2 0 1 4年相比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
移动互联网的蓬勃发展为人们提供了“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内容”的阅读环境,随着生活节奏加快,数字阅读已成为人们在碎片化时间重要的阅读方式。据林克艾普大数据,2 0 1 2年至2 0 1 5年,我国国民人均电子书阅读量分别为2. 35本、2.48本、3.22本和3.26本,呈现出逐年增长的趋势。
受数字媒介迅猛发展的影响,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较2 0 1 4年的58.1%上升至6 4。O%,提升了5.9个百分点,其中,手机阅读增速最快。据统计,201 5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每天手机阅读时长为62. 21分钟,比2 0 1 4年的33. 82分钟增加了28. 39分钟。这是历次统计中首次日均手机阅读时长超过1小时。
数据监测发现,纸质出版物阅读仍是国民倾向的阅读方式,而年轻人则更倾向于数字化阅读形式。在数字化阅读用户中,9 0后成为了绝对的主力军,占比达到53%;80后以2 2%的占比紧随其后;其他年龄层占比2 5%,可以预见的是,未来OO后的数字阅读潜力还有很大的发掘空间。
(摘编自林克艾普公司< 2016年最新国人阅读大数据分析报告》)
材料二:
2 0 1 4年,我国1 5岁及以上人口的识字率较2007年增加了3.48个百分点,基础教育进一步普及,人口识字率持续上升;2014年6岁及以上人口中,大专及以上学历人口较2007年上升4.97个百分点,高等教育发展有效提高了国民综合文化素质。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每年组织实施全国国民阅读调查,并发布《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对国民图书阅读量、阅读习惯、数字阅读发展趋势等进行统计研究。近5年来,成年国民图书阅读率与年均图书阅读量均稳步上升,2014年人均图书阅读量4. 56本,成年国民图书阅读率为58.00%,反映了随着消费结构升级、居民收入增加、受教育程度提高,国民逐渐养成阅读习惯,不断增长的消费需求支撑图书市场稳步发展。
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人均读书数量较低,发达国家不仅以经济手段支持图书产业发展,也通过多种途径营造社会读书氛围,如韩国颁布《读书振兴法》、美国颁布《卓越阅读法》,从立法层面鼓励读书。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国民阅读习惯的养成与深化,中国图书市场有进一步的增长空间。
(摘编自《2017 - 2022年中国图书零售连锁市场供需预测与投资战略研究报告》)
材料三:
2015年我国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58本,这其中还包括教材教辅。而据不完全统计,犹太人以64本的年人均阅读量雄踞世界首位。日本、法国、韩国的人均阅读读书量分别为40本、20本和11本。与日韩等国相比,我国纸质图书平均阅读量差距不小。
造成这个问题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一大原因是,确实没时间读书,首份《中国国民休闲状况调查报告》显示,中国人每天用于休闲的时间仅3.156个小时,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OECD)18个国家平均值5.736小时,而中国人工作的时间则达到9.249小时。有限的休闲时问,国人又大把扔进了应酬、交际中。相对于其他国家,我们中国人工作强度是全世界最大的。此外,网络时代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日益增多,快餐化、娱乐化的阅读方式也令人们很难静下心捧一本书细细品味。
当然,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应试教育影响,从小学到大学,被强迫学习,读死书,导致很多人对读书都很抵触,甚至害怕读书。
(摘编自天下趣事网《2016年中国人读书数据》等)
7.下列对上述材料的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3分)
A.根据材料一,虽然纸质出版物阅读仍是国民倾向的阅读方式,但数字化阅读更受年轻人的喜爱,数字化阅读将会取代纸质化阅读。
B.根据材料一,2 0 1 5年成年国民人均每天手机阅读时长相比2 0 1 4年增长了接近一倍,是历年统计中首次日均手机阅读时长超过1小时。
C.材料二认为,阅读习惯的养成与深化取决于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国民不断增长的阅读消费需求将支撑图书市场进一步发展。
D.材料三认为,我国国民纸质图书人均阅读量比日韩等国少的最直接原因,是中国人的工作强度全世界最大,导致国民没有时间读书。
8.下列针对三则材料的理解和分析,合理的两项是( )( )(5分)
A.材料一显示2013至2015年,我国国民阅读方式中,纸质图书的阅读量呈逐年下降的趋势,而电子书的阅读量呈逐年增长的趋势。
B.材料一显示,2015年手机阅读增速最快,这一趋势与人们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内容”阅读的倾向一致。
C.材料二中发达国家通过经济手段、立法方式鼓励国民读书,营造良好的社会读书氛围来促进国民阅读,这种做法值得我国借鉴。
D.材料三显示我国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中还包括了对教材和教辅的阅读,这充分说明了我国广大中小学生对课外阅读的抵触。
E.三则材料从不同角度对我国国民的阅读情况进行了分析,都认为我国国民的阅读情况虽和发达国家相比有差距,但会越来越好。
9.请你对提高我国国民阅读量提出两条合理建议,并结合材料简要阐述。(4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梅挚,字公仪,成都新繁人。进士,起家大理评事、知蓝田上元县,通判苏州。二浙饥,官贷种食,已而督偿颇急,挚言借贷本以行惠,乃重困民,诏缓输期。
庆历中,擢殿中侍御史,徙开封府推官,迁判官。僧常莹以简札达宫人,辇官郑玉醉呼,殴徼巡卒,皆释不问,挚请杖配之。改度支判官,进侍御史。论石元孙“不死行阵,系缧以还,国之辱也,不斩无以厉边臣。”再奏不报。李用和除宣徽使,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挚言:“国初,杜审琼亦帝舅也,官止大将军;李继隆累有战功,晚年始拜使相,祖宗慎名器如此,今不宜亟授无功。”以户部员外郎兼侍御史知杂事、权判大理寺。言:“权陕西转运使张尧佐非才,由宫掖以进,恐上累圣德。”及奏减资政殿学士员,召待制官同议政,复百官转对。帝谓大臣曰:“梅挚言事有体。”以为户部副使。
会宴契丹使紫宸殿,三司副使当坐殿东庑下。同列有谓曲宴例坐殿上,而大宴当止殿门外尔。因不即坐,与刘湜、陈洎趋出。降知海州,徙苏州,入为度支副使。初,河北岁饥,三司益漕江、淮米饷河北。后江、淮饥,有司尚责其数,挚奏减之。擢天章阁待制、陕西都转运使。还判吏部流内铨,进龙图阁学士、知滑州。州岁备河调丁壮伐滩苇挚以疲民奏用州兵代之河大涨将决夜率官属督工徒完堤水不为患诏奖其劳勾当三班院、同知贡举。请知杭州,帝赐诗宠行。累迁右谏议大夫,徙江宁府,又徙河中。卒。
挚性淳静,不为矫厉之行,政迹如其为人。平居未尝问生业,喜为诗,多警句。有奏议四十余篇。
(节选自《宋史·梅挚传》)
10.下列对文中下划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州岁备河调丁壮/伐滩苇/挚以疲民/奏用州兵代之/河大涨将决/夜率官属督工徒完堤/水不为患/诏奖其劳
B州岁备河调丁壮/伐滩苇/挚以疲民/奏用州兵代之/河大涨/将决/夜率官属督工徒完堤水/不为患/诏奖其劳
C州岁备河/调丁壮伐滩苇/挚以疲民/奏用州兵代之/河大涨/将决/夜率官属督工徒完堤/水不为患/诏奖其劳
D州岁备河/调丁壮伐滩苇/挚以疲民/奏用州兵代之/河大涨将决/夜率官属督工徒完堤/水不为患/诏奖其劳
11.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宫掖是宫中的旁舍,为妃嫔居住的地方。
B学士在古代既可以指在国学读书的学生,也可以泛指读书人。
C庑即堂下四周的廊屋,东庑即正屋东边的廊屋,古代宴饮场合以东为上首,位尊。
D吏部是中国古代官署之一,为管理文武百官的机关。
12.列对原文看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梅挚体恤百姓。二浙地区闹饥荒,官府借给灾民粮食、食物又催促百姓偿还。梅挚认为这样反而会加重百姓困苦,下令延缓偿还日期。
B梅挚直言进谏。国舅李用和被授予官职后,梅挚上奏皇帝,祖宗对授予名位非常慎重,应该授予有功之人,而非只以权贵论功。
C梅挚注重尊严。梅挚参加朝廷为契丹使者举办的宴会,认为自己应当坐在殿门之内,而同僚让自己坐在殿门外是一种侮辱,愤然离席。
D梅挚淳厚清净。他不做造作勉强之事;处理政务亦如此。平常从未过问家里的事情,喜欢作诗,写出许多警句。
1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 僧常莹以简札达宫人,辇官郑玉醉呼,殴徼巡卒,皆释不问,挚请杖配之。
(2) 不死行阵,系缧以还,国之辱也,不斩无以厉边臣。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诉衷情
晏殊
芙蓉金菊斗馨香。天气欲重阳。远村秋色如画,红树间疏黄。
流水淡,碧天长。路茫茫。凭高目断。鸿雁来时,无限思量。
这首词写于宋仁宗宝元元年作者四十八岁时,当时他从参知政事贬为外官已有六年。
14.下列对这首宋词的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5分)
A.词的起句“芙蓉金菊斗馨香”选取了芙蓉、黄菊竞相绽放、争香斗艳的景致,体现了“重 阳”到来的季节特征。
B.上片的“天气欲重阳”则是更进一步点明了节气,直言重阳将至,为后文的登高写景与抒怀做出了合理的铺垫。
C.下片起首三句,画卷舒展于天地之间,意境旷达又略带感慨情绪,景象描写由上片的动态描写转为静物刻画。
D.下片的“鸿雁来时,无限思量”写登高遥望,看到鸿雁飞来,引起有家难归的忧愁,揭示了景和理的关系。
E.这首词通篇以写景为主,通过对重阳节时登高所见的描写,表现了作者闲适中略带感慨的情绪。写得极富情致。
15.本词在写景方面很有特点,结合全词从两个角度进行赏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5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牧在《阿房宫赋》中用比喻手法描写楼阁之间通道壮丽之美的名句 是: , 。
(2)《岳阳楼记》中用动静结合描写洞庭湖月夜美景的句子是: , 。
(3)李煜的《虞美人》一词中一个惊心动魄的诘句,既把李煜的愁闷劈空倾泻下来,又包涵了对宇宙永恒的思考,这个句子是: ?
第Ⅱ卷 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3分 )
①观灯是元宵节一项传统习俗,也是市民对年味儿的寄托。出于安全方面的考虑取消元宵节 灯展,有削足适履之嫌,也错失了涵养城市文化软实力的机会。
②官德并不只是个人修养层面上的道德问题,更为重要的是公共权力的监督问题,公职人员 “失德”背后正是监督机制的缺位或失灵。唯有严格执法、依法行政,让令行禁止落到实处,官场才能风清气正。
③这次纪念章的荣获者所代表的,是一支支战功累累的光荣部队,是无数战死沙场马革裹尸的英勇将士,是千百万当年“送郎上战场,送儿打东洋”的父老妻子,是用血肉筑起新的长城的伟大的中国人民。
④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时,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在演讲中,以“暧昧”定义日本的现代性。社 会文化的暧昧,会令自身莫衷一是,如果连战争性质都暧昧了,只能造成认识分裂。
⑤可是事情不凑巧,我是患口吃症者,梁任也有同样的病,两个人期期艾艾,自然争不过他们,我急得大哭起来。
⑥在群星璀璨的盛唐时期,杜甫的诗作显得朴实无华,没多少出彩之处。但他的诗以“情”
动人,情系苍生、忧思家国,尤其以安史之乱后写的“三吏”、“三别”为代表,让人不忍卒读,慨然涕下。
A.①③⑥ B.②⑤⑥ C.①④⑤ D.②③④
18.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A.埃博拉疫情爆发后,中国政府积极响应世界卫生组织的呼吁,通过包机运输的方式,在短时间内先后四次向疫区国家提供了紧急人道主义援助。
B.秦淮灯会是流传于南京地区的民俗文化活动,也是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天下第一灯会”和“秦淮灯彩甲天下”的美誉,是唯一一个中国集灯展、灯会和灯市为一体的大型综合型灯会。
C.2012年12月中央军委下发了《中央军委加强自身作风建设十项规定》要求接待工作不安排宴请,不喝酒,不上高档菜肴等,更是对军队接待工作中饮酒亮出了红牌,被称为军队“禁酒令”。
D.目前,第69届戛纳国际电影节已正式落下帷幕,实力派演员刘向京携电影《犯罪小说》 赴当地进行项目推介,并通过剧组安排的一系列活动,赢得了国内外媒体的极大关注。
19、下面是日常生活中的三个口语交际情景,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 3分)
A.(情景一)某访谈节目:当主持人得知对方的父亲因病刚刚去世时,立即语气沉痛地说:“我代表观众对令尊的过世表示哀悼,请节哀顺变。”
B.(情景二)某高校学生去看望5年未见的中学班主任,一见面,这个学生紧紧握住老师的双手激动地说:“老师,久仰了,特别想念您,身体还好吧?”
C.(情景三)某著名作家的博客里有这样一条留言:X老师:拜读了您的新作,受益匪浅,很多地方引起了我强烈的共鸣,您真不愧是散文的鼻祖啊!
D.(情景四)某同学写给某高校的自荐信其中有这样两句话:我学习刻苦,考过好几次学年第一;我爱好广泛,并曾代表班级参加校运会。希望贵校能慧眼识金录取我。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20个字。(5分)
① 。首先,“零容忍”是狠刹明星吸毒乱象,让文化事业健康发展的保证。明 星吸毒、涉毒事件频发的一个主要原因, ② 。因此,我们必须铁腕治污,重拳出击。其次,“零容忍”是净化社会风气,对民众尤其是青少年身心健康的重要保障。明星作为公众人物,其言行会影响到各年龄段的人群。因此就要通过各项严打措施,让远离毒品成 为每个明星坚守的“底线”。再次,③
,这是一种负责的表现。明星的成长之路不易,一旦吸毒,想要改过自新、重建自信就会变得非常渺茫。艺人要想有所建树,让星途更长远,就要对毒品说不。然而一些明星特别是“新人”往往对吸毒的危害认识不到位,因此我们有必要让他们长个记性。
21.下面是“遗忘实验”测试数据表。请根据图表内容,总结出知识遗忘的两条规律,并从中得出一条与学习有关的启示。要求语言简明,表述准确。每条规律不超过 15 个字,启示不超过 30 个字。(6 分)
时间间隔
记忆保持量
刚刚记忆完毕
100%
20分钟之后
58.2%
1小时之后
44.2%
8—9个小时
35.8%
1天后
33.7%
2天后
27.8%
6天后
25.4%
一个月后
21.1%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当前,不少年轻人都喜欢“独处”。一个人待在家,一个人逛街看电影,一个人旅行……近日,中国青年报调查中心对两千多名青年受访者进行的调查显示:有65.7%的受访者喜欢独处,不喜欢独处的受访者仅占18.1%;62.6%的受访者表示能在独处中受益,独处有利于自身成长;但也有54.0%的受访者认为过度的独处会使自己与外界脱节,不利于人格的完善。
对材料提出的问题,你有怎样的思考或体会?请写一篇文章。要求:①选准角度,自定立意;②自拟题目;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文体特征鲜明。
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语文考试答案
1.C(“经典时代决定了中国文学范式的建立和精神走向”错,偷换主语,原文是“经典决定了中国文学范式的建立,决定了中国文学的精神走向”)
2.B(从“‘文本于经’是古典文艺理论中一种流行的观点”,可知“古代文艺理论认为”错)
3.A (从“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体系中,经学思想与文学思想是相通的,‘六经’不仅是文学的思想土壤,也是文学的典范文本”推知C错)
4.D(A“下文表现‘震柳’生存环境的恶劣”有误,B“目的在于引发读者对遭受巨大创伤的古柳的同情”不当,C“增强了文章叙事的真实性”不妥)
5.①说明原因。第四段介绍柳树的习性和特质,对震柳能战胜灾难、顽强存活下来的原因作进一步补充交代。②照应上文。上文集中写震柳,第四段则对柳树作总体介绍,上下文点面结合,相互呼应,使文章内容更加完整。③丰富内涵。文章引述与柳树相关的习俗、诗句、传说等,使文章内涵更加丰富,文学性更强。(答出其中一点给 2 分,答出其中两点给 5 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6.①震柳作为“活化石”,向后人诉说一百年前那场巨大的悲剧和不能忘怀的历史。②告诉后人,面对灾难不要灰心丧气,而应坚韧不拔,顽强坚守。③启示后人,生命具有惊人的力量,她可以创造奇迹,拥有生命就会拥有希望和未来。(每点 2 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7.B(A.“数字化阅读将取代纸质化阅读”文中没有根据;C.“取决于”的说法绝对。D.“最直接原因”错误)
8.(5分)BC(选对一项给2分,全对给5分。A.纸质图书2015年的阅读量高于2014年;D.“抵触”一句分析不恰当;E.“都认为”错误,材料一并没有和其它国家进行比较。同时,材料三没有任何信息表明“越来越好”。)
9.(4分)答案示例:①制定我国的《阅读法》,从立法角度保障国民的阅读时间和阅读权利,鼓励国民读书。从材料看,发达国家通过立法途径促进全社会阅读氛围,如韩美均颁布读书法,这值得我们借鉴。,而从现实环境看,我国尚未就阅读立法,这方面的空白需要填补。
②大力发展教育,进一步养成和深化国民的阅读习惯。从材料看,普及基础教育,提高国民识字率,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对国民的综合文化素质提高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且我国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还包括教材和教辅,如能在这方面下功夫,充分利用好教材、教辅的作用,会更有利于阅读的推广与深化。(答出一点2分;建议1分,结合材料阐述1分。如从其他角度作答,且能与材料提供的信息结合,言之成理即可)
10.C 11.D (吏部掌管文官) 12.A“下令延缓偿还日期”错,是皇上下令的。
13.(1)僧常莹和宫女通书信,辇官郑玉醉后呼喊喧闹,殴打巡逻士兵,都被放过不曾遭遇查问,梅挚请求将他们全部杖责发配。(简札、殴徼、杖配各1分,句意2分)
(2)不是死在战场上,被俘后又放回,是国家的耻辱,不斩首不足以鞭策边臣。(行陈、系缧、厉各1分,句意2分)
14.C D (选对一项给2分,全选对给5分)。(C “由上片的动态描写转为静物刻画”错,上片是静物描写,下片是动态景物刻画。 D“景和理的关系”错,应当是情景相生的关系。)
15.(6分)
①景物色彩浓淡相宜。上片选取木芙蓉、黄菊、红树等景物,色彩鲜明,体现了盎然游兴,
下片的"流水淡,碧天长,路茫茫"写出水天澄碧的淡雅,相映成趣,写出了诗人隐约的伤感。
②观察角度富于变化。上片先写近景,再写远景,由近及远;下片从陆上写到水上,从地面写到天上。近观、远视、仰望相结合。(也可以从“视觉嗅觉相结合”角度答题)
③巧妙运用修辞手法。“芙蓉金菊斗馨香”运用了拟人手法,的修辞手法,“远村秋色如画”是 比喻,景物描写生动形象。(答出两点即可,其它答案合理可以酌情赋分)
16、(1)复道行空,不霁何虹。(2)浮光跃金 静影沉璧。(3)春花秋月何时了?
17. B
①【错误】削足适履,比喻不合理地迁就现成条件,或生搬硬套,勉强凑合。可以改为“因噎废食”,比喻因为出了一点问题或怕出问题,就把本来应该做的事情停下来不干。
②【正确】令行禁止,有令即行,有禁即止。形容法纪严明,严格执行。
③【错误】马革裹尸,指英勇作战,战死沙场。语意重复。
④【错误】莫衷一是,形容不能断定哪个对,哪个不对。也指担不出一致的结论。可以改为“无所适从”,不知跟随或听从哪一方好,不知怎么办好。
⑤【正确】期期艾艾,形容口吃的人说话不流利。
⑥【正确】不忍卒读,不忍心读完,多形容文章悲惨动人。
18. A(B语序不当,“唯一一个中国”就改为“中国唯一一个”;C偷换主语,将“下发了”改为“下发的”;D不合逻辑,“目前”指说话的时候,应改为“日前”。)
19.A
20. ①对涉毒艺人只有“零容忍”,才能杜绝乱象。
②就是我们的打击力度不够。
③“零容忍”是对其他明星的警示(答对1空给1分,答对2空给3分,全对给5分)
21. .答案示例:
规律一:记忆完成后,遗忘就开始发生。
规律二:遗忘的速度先快后慢。
启示:学习完某一方面的知识后,应抓紧时间及时复习。(“规律”4 分,每条 2 分;“启示”2 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符合要求,可酌情给分;字数超出要求,酌情扣分)
22.作文(60分)按高考作文评分标准评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