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4.50 KB
  • 2021-06-03 发布

专题1-2 热点题型一 分析作品结构-《奇招制胜》2017年高考语文热点+题型全突破(解析版)

  • 14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热点题型一 分析作品情节结构 近三年高考题型一览表 年份 篇目 试题 参考答案 ‎2014年新课标全国Ⅰ ‎《古渡头》‎ 作品是怎样叙述渡夫的故事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①以“我”的视角来叙事,使事件显得真实可信;②以“钱”为话题,引入渡夫的故事,唤起读者的阅读兴趣;③多用对话形式,以渡夫之口自述他的经历,使叙事更加集中;④情景描写与渡夫讲述相结合,赋予渡夫的故事哀而不伤的诗意美。‎ ‎2014年新课标全国Ⅱ ‎《鞋》‎ 小说以“鞋”为中心叙事写人,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①做鞋是当时当地的规矩,这样的故事既有生活气息,又有时代特点;②以鞋为线索,可以使故事情节更集中、紧凑;③鞋是情感的寄托物,有助于主人公内在情感与深层心理的发掘与表现。‎ ‎2015年全国Ⅰ ‎《马兰花》‎ 小说有明暗两条线索,分别是什么?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第一问:明线是马兰花一家为借款而引发的冲突,暗线是麻婶母女的还款过程。‎ 第二问:①设置麻婶母女还款这一暗线,虽然着墨不多,但仍可展现她们的品质,丰富小说的主题;②明暗线索交织,使小说情节更为集中紧凑,突出了主人公的形象。‎ ‎2016年全国甲 ‎《战争》‎ 小说以“电话”为枢纽连接人物、安排情节,这样处理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①一个电话将两人命运连在一起,偶然与必然交错,凸显了战争背景,强化了戏剧性情节;②主人公言行主要通过电话聊天呈现出来,便于透露人物心声,使人物形象更真实;③电话交流的限制性给小说留下较多空白,丰富了人物与主题的想象空间。‎ 规律总结 对小说情节的概括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①从理清小说的结构层次寻找线索,抓住重要场面、重要事件等几方面概括文章的主要情节;②答题时对事件的概括,应按照“何时、何地、何原因、何人做何事”的格式加以概括(材料本身未涉及的除外,尤其是“何人”“做何事”不能省);③由于事件的复杂性,我们在概括时,要避免前后情节的相互交错;④要注意题干要求涉及的对象,做到前后一脉贯通。‎ 情节作用分析题 要关注以下几点: ①审出所给文字的特点,它是语言描写还是动作(心理)描写,或者环境描写等,弄清文字特点对答题起着方向性作用。②审出所给文字在文中的位置,以此判定它与上下文的关联。‎ ‎③审问法,a.是单一问(只问情节作用)还是综合问(该文字在文中有什么作用);b.是问的某一段落的作用还是段落中的某处文字的作用,甚至某处描写的作用。‎ 分析情节作用也是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入手的,具体来说:‎ ‎①结构(情节自身)作用 a.为下文情节做铺垫或埋下伏笔;b.照应前文;c.推动情节发展或转折;d.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e.线索,贯穿全文。‎ ‎②内容作用 a.点明了人物活动的环境,b.表现了(或“突出了”)人物性格,c.表现主旨或深化了主题。‎ 答题时可采用这样的形式:××情节(内容)在文中有……作用,突出了……,表现了……。‎ ‎(2)注意使用术语 ‎①指向情节:使情节波澜再起;引出另一情节;制造悬念,埋下伏笔;照应前文;为下文情节做铺垫或提供依据。情节说明要具体,不能笼统地说。‎ ‎②指向人物:丰富人物形象,凸显人物性格,表现人物心理。‎ ‎③指向主题:点明或深化主题。‎ 高考真题展示 ‎(2016全国卷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战争 【美】 迈尔尼 ‎1941年9月,我在伦敦被炸伤,住进了医院,我的军旅生涯就此黯然结束。我对自己很失望,对这场战争也很失望。‎ ‎ 一天深夜,我想给一位朋友打电话,接线生把我的电话接到了一位妇女的电话线上,她当时也正准备跟别人通话。‎ ‎“我是格罗斯文诺8829,”我听见她对接线生说,“我要的是汉姆普斯特的号码,你接错了,那个倒霉蛋并不想跟我通话。”‎ ‎“哦,我想是。”我忙插嘴。‎ 她的声音很柔和,也很清晰,我立刻喜欢上了它。我们相互致歉后,挂上了话筒。可是两分钟后,我又拨通了她的号码,也许是命中注定我们要通话,我们在电话中交谈了20多分钟。‎ ‎“你干吗三更半夜找人说话呢”她问。‎ 我跟她说了原因,然后反问“那么你呢?”‎ 她说她老母亲睡不好觉,她常常深夜打电话与她聊聊天,之后我们又谈了谈彼此正在读的几本书,还有这场战争。‎ 最后我说:“我有好多年没这样畅快地跟人说话了。”‎ ‎“是吗?好了,就到这里吧,晚安,祝你做个好梦。”她说。‎ 第二天整整一天,我老在想昨晚的对话情形,想她的机智、大方、热情和幽默感。当然还有那悦耳的口音,那么富有魅力,像乐曲一样老在我的脑海里回旋。到了晚上,我简直什么也看不进。午夜时,格罗斯文诺8829老在我脑海里闪现。我实在难以忍受,颤抖着拨了那个号码。电话线彼端的铃声刚响,就马上被人接起来。‎ ‎“哈罗?”‎ ‎“是我,”我说,“真对不起,打扰你了,我们继续谈昨晚的话题,行吗?”‎ 没说行还是不行,她立即谈起了巴尔扎克的小说《贝姨》。不到两分钟,我们就相互开起玩笑,好像是多年的至交。这次我们谈了45分钟。午夜时光和相互的不认识,打破了两人初交时的拘谨。我们提议彼此介绍一下各自的身份,可是她婉言谢绝了。她说这会把事情全弄糟,不过她留下了我的电话号码。我一再许诺为她保留,直到战争结束。于是她说了一些她的情况,17岁时她嫁给一个自己不喜欢的男人,以后一直分居。她今年36岁,唯一的儿子在前不久的一次空袭中被炸死了,年仅18岁。他是她的一切。她常常跟他说话,好像他还活着。她形容他像朝霞一样美,就跟她自己一样,于是她给我留下了一幅美丽的肖像,我说她一定很美,她笑了,问道:“你怎么知道的?”‎ ‎ 我们越来越相互依赖,什么都谈。我们在大部分话题上看法相似,包括对战争的看法,我们开始读同样的书,以增加谈话的情趣。每天夜晚,不管多晚,我们都要通一次话。如果哪天我因事出城,没能通话,她就会埋怨说她那天晚上寂寞得辗转难眠。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愈来愈渴望见到她。我有时吓唬她说我要找辆出租车立刻奔到她跟前。可是她不允许,她说如果我们相见后发现彼此并不相爱,她会死掉的。整整12个月,我是在期待中度过的。我们的爱情虽然近在咫尺,却绕过了狂暴的感情波澜,正平稳地驶向永恒的彼岸。通话的魅力胜过了秋波和拥抱。 一天晚上,我刚从乡间赶回伦敦,就连忙拿起话筒拨她的号码。一阵嘶哑的尖叫声代替了往日那清脆悦耳的银铃声,我顿时感到一阵晕眩。这意味着那条电话线出了故障或者被拆除了。第二天仍旧是嘶哑的尖叫。我找到接线生,请求他们帮我查查格罗斯文诺8829的地址,起先他们不理睬我,因为我说不出她的名字。后来一位富有同情心的接线小姐答应帮我查查。 “当然可以。”她说,“你好像很焦急。是吗?嗯,这个号码所属的那片区域前天夜里挨了炸弹,号码主人叫……” “谢谢,”我说,“别说了,请你别说了。” 我放下了话筒。   ‎ ‎(沈东子译,有删改) ‎ ‎(3)小说以“电话”为枢纽连接人物、安排情节,这样处理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 ‎(3)①一个电话将两人命运连在一起,偶然与必然交错,凸显了战争背景,强化了戏剧性情节;②主人公 言行主要通过电话聊天呈现出来,便于透露人物心声,使人物形象更加真实;③电话交流的限制性给小说 留下较多空白,丰富了人物与主题的想象空间。‎ 方法总结(重点)‎ 一:整体分析情节结构题 这类题常见的提问方式有:‎ ‎①小说的构思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②小说是如何讲述××故事的?‎ ‎③小说情节安排有什么特点?‎ ‎④小说结构有××特点,请分析为什么这样安排。‎ 整体分析情节结构题答这类题,常见的切入角度有:‎ ‎①线索是什么,有什么特点。如以××(物或事)为线索,线索有明有暗。‎ ‎②叙事特点是什么。如使用顺叙、倒叙、插叙等,或者使用了第几人称。‎ ‎③情节安排有什么特点。如一波三折,巧设悬念法(误会法、突转法)等。‎ ‎④段落安排有什么特点,关键是首尾,重中之重是结尾。结尾是“欧·亨利笔法”还是以景结情还是“大团圆式”等。‎ 二、小说情节的段落(句子)作用 小说的情节主要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是内容上为塑造人物、表现主题服务,为情节发展服务;二是结构上呼应标题、设置悬念、照应文段、埋下伏笔、为后面情节做铺垫、推动情节发展等。‎ ‎(1)小说开头段的作用 小说开头常用的两种方式:①悬念式。在作品开头提出疑问,然后在行文过程中或结尾回答疑问。作用是造成悬念,引出下文,并引起读者思考,吸引读者阅读下去;或者突出人物形象,揭示小说主题。②写景式。作用主要是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奠定感情基调。‎ ‎(2)小说中间段(情节)的作用 这一作用可以从以下三点进行考虑:①考虑某个情节与全文中相关情节的关系。主要是照应和伏笔。②考虑情节与主题的关系。③考虑情节与人物性格的关系。‎ ‎ (3)小说结尾段的作用 小说结尾大致有以下几种方式:①出人意料式。这种结尾,从结构安排上看,能使平淡的故事陡生波澜,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从表现手法上看,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在情理之中。②戛然而止、留下空白式。这样的结尾能够让读者充分地驰骋想象,进行艺术的再创造。③补叙式。这种结尾常有对上文情节的呼应和解释悬念的作用,使人物形象更加完整,深化主旨。④卒章显志式。这种结尾往往有解释悬念、揭示主题的作用。⑤令人感伤式。这种结尾,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从表现人物性格上看,能很好地塑造人物性格,增强悲剧色彩;从表现效果上看,令人感动,令人回味,引人思考。⑥大团圆式。这种结尾,从表现效果上看,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从读者的感情体验上看,与主人公、作者的意愿构成和谐的一体,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从主题上看,能凸显出美好的人性,符合大众对审美的追求,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三、局部情节的作用 ‎1.对情节:创设悬念,引人入胜;烘托铺垫,前后照应;逆转跌宕,对比衬托;线索作用;点题作用 ‎2.对人物:表现××特征,突出××性格,使××形象更鲜明生动 ‎3.对主题:表现作用,突出作用,深化作用 ‎4.对读者或行文风格:想象作用,感染作用 ‎【触类旁通】 ‎ 每个门槛下面都有一把钥匙 芦芙荭 一缕烟,一个家。‎ 顺子站在回村的路口。望着村子里那一缕一缕的炊烟从树梢上冒出来,望着自己家的房子在树林里闪烁着,顺子心里有些紧张又有些害怕。‎ 三年了。他离开村子都三年了。‎ 但顺子的心从没离开过这个村子。村里的人靠种地为生,每天早上,孩子们背了书包去上学,大人们便扛了锄头下地去干活。一把锁锁了门,钥匙就丢在门槛下,家家户户都这样。‎ 在村里,谁都知道谁家的钥匙放在什么地方。有时,老张在地里干活,种子完了,要回家取种子,老李便从地里冒出头对他喊,老张呀,顺道上我家给我捎壶水来吧。老张就会走到老李家门前,从老李家门槛下取出钥匙开了门,拿了水壶。那样子就好像是进自家的门一样。因此,锁在村子里就成了一个摆设,真真失去了它存在的意义。‎ 顺子家的钥匙也是放在门槛下的。顺子的父亲几年前就去世了。尽管那时顺子已远离村子上了高中,一个星期才回家一次,但母亲去地里忙时,还是习惯将钥匙放在门槛下。‎ 顺子明白,母亲是想让他回来随时都能进门。‎ 可是,就在三年前,顺子的母亲突然病倒了,村里人帮忙将她送到了县医院。村长要为顺子母亲筹钱治病,母亲不让。‎ 然而,要治好母亲的病,需要一大笔钱。顺子和母亲相依为命,上哪儿找这么多的钱呀。‎ 顺子整整想了几天,为了救母亲,他决定铤而走险。‎ 顺子有个同学,父亲是企业的老板,很有钱。前两天,他们一家外出旅游去了。那天晚上,顺子等护士查过房,母亲也睡下后,便一个人悄悄出了门。‎ 他在同学家的那扇门前定定地站了好长时间,还是伸手按下了门铃。他想,这时要是屋里有人,他就会放弃那个念头的。‎ 可他等了好长时间,屋里却没有动静。‎ 也许这就是老天的安排吧。‎ 那是一款梅花牌的锁。顺子很是费了一些劲儿,才把它弄开。‎ 顺子很快就找到了钱。顺子还没见过这么多的钱。他的手都有些抖了。哗哗的,他好像都能听得见自己的手抖动的声音。‎ 顺子将钱拿出来,又放了一些回去,再想了想,又放了些回去。他将手里的钱掂了掂,确定这些钱足够给母亲治病了,才将钱揣进包里,出了门。‎ 两天,仅仅两天,警察就将顺子从医院里带走了。‎ 顺子被定为盗窃罪,判了三年半。‎ 顺子沿着回村的路,一步一步往前走着。‎ 正是黄昏,在地里干活的村里人都开始回家。回家早的人,正从门槛下面摸出钥匙打开门。顺子借着黄昏作掩护,悄悄地走到自家的门前。‎ 门锁着,那锁看起来冷冰冰的。‎ 顺子习惯地弯下身子,将手伸进门槛下面。竟然摸到了钥匙。三年呀,难道这把钥匙一直在门槛下躺了三年?‎ 顺子进了门,反手将门关上。想了想,他又拿出那把锁,把手从门缝伸出去,将门锁上,也许是出于习惯,他锁上门后,顺手将钥匙放在了门槛下。这样,从他门前经过的人,就不会发现他回来了。他这次回来,只是想偷偷地看一眼这个家,看一眼他的母亲。他是没脸再在这里待下去的。‎ 顺子走到窗前拉好窗帘,才打开灯。‎ 屋子里的一切都和三年前一样,不一样的是,三年前,每次回到家里,母亲就会忙前忙后,而现在,母亲却一动不动地待在墙上的相框里。‎ 那天晚上,顺子睡得很沉。直到第二天快中午时,他才被开锁的声音弄醒。‎ 他竖起耳朵听了听,确实是开锁的声音,而且就是他家的门。顺子赶忙起床,他从卧房里走出来时,见一个女人正推开他家的门,走了进来。‎ 女人看见顺子,吃了一惊。接着,她的脸由吃惊变为了惊喜。‎ 女人说,顺子,你回来了?‎ 这女人是村里蒋木匠的媳妇,她怎么进到我家里来了?‎ 顺子的疑惑写在了脸上。蒋木匠的女人便说,顺子,回来了好呀,村里人都说你是个孝子,你娘走时对村长说,要他帮着看好这个家等你回来。村长便安排人每隔一段时间,就来你家帮着打扫打扫,他想让你回来时,家里是干干净净的。这不,今天轮到我了。‎ 蒋木匠的媳妇说着,就开始扫地抹桌子。‎ 顺子也在抹,不过他抹的是脸上的泪,不知怎的,那泪越抹越多。‎ 蒋木匠的媳妇打扫完屋子,便出了门。顺子也跟着蒋木匠的媳妇走出了门。那时已近中午,顺子看见村子里的人开始陆续从地里回来,他们走到门前,从门槛下掏出钥匙打开了门上的锁。(有删改)‎ ‎1.小说多处写到锁和钥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设置情节线索。小说通过锁和钥匙把情节串联起来,使作品浑然一体,结构更加精巧。②提供社会环境。小说中有关锁和钥匙的村俗民风为人物和故事提供了特定的社会环境。③具有寓意。开锁需要一定的钥匙,顺子用非法的手段救母不成反而入狱,村里的人们用关爱的方式感动了顺子。‎ ‎2.有人认为这篇小说的结尾匆匆收笔,显得仓促。请结合小说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一)不仓促。①情节方面:从顺子进村前的紧张、害怕到结尾敢于走出家门,情节已相对完整。②人物方面:顺子敢于走出家门暗示他有了新的转变,无需拖沓。③主题方面:村邻们的关爱和信任使顺子有了转变,主题也得到了表现。④结尾艺术方面:顺子走出家门后如何开始新的人生,留给读者去想象和期待,这样的结尾含蓄隽永。‎ ‎(示例二)仓促。①情节方面:顺子走出了家门,但如何开始新的人生,小说没有交代,情节不够完整。②人物方面:人物的转变主要体现在认知上,结尾对顺子认知的转变表现得不充分。③主题方面:小说缺乏篇末“点睛”,主题不够明朗。④结尾艺术方面:作者刻意追求结尾的含蓄隽永,但这样匆匆收笔,有未完篇之感。‎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小说多处写到锁和钥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情节作用可以从人物、情节、行文思路等角度作答。小说通过锁和钥匙把情节串联起来,使作品浑然 一体。小说中有关锁和钥匙的村俗民风为人物和故事提供了特定的社会环境。小说结尾部分“从门槛下掏出钥匙打开了门上的锁”开锁须要一定的钥匙,顺子用非法的手段救母不成反而入狱,村里的人们用关爱的方式感动了顺子。顺子开的锁既是门上的也是心上的。‎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体裁和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能力层级C。‎ ‎【技巧点拨】这类题型主要考查对情节作用的概括、分析、鉴赏能力,提问形式主要有:1.文章开头/中 间/结尾写某某情节,有什么作用?2.某情节对全文情节的展开有什么作用?请具体说明。这类题可以从 两个大的角度考虑:一是内容上,二是结构上。内容上是指情节与环境、人物、主题、读者之间的作用;‎ 结构上是指情节本身的作用,与其他情节之间的作用。另外,要注意根据提问形式来确定答题角度,如果 是单一角度,即给定了答题角度,就按照给定角度来答;如果是综合角度,即没有给出明确的角度,就需 要从以下五个方面来考虑:1.从情节与小说环境的关系角度考虑,常用术语有突出(烘托、交代)人物活 动的环境,使环境更具典型性等;2.从情节与人物形象的关系角度考虑,常用术语有塑造了……的人物形 象,表现了人物……的性格或精神,刻画了人物……的心理等;3.从情节与小说主题的关系角度考虑,常 用术语有揭示(表达、寄托、暗示)了……的主题,深化主题,突出主题 ‎【典例拓展】 小说结尾分析答题角度,1.情节角度 :①陡生波澜,出人意料又合乎情理,震撼人心。②‎ 与前文的内容/伏笔照应,使情节连贯/ 基调一致。2.主题角度,深化主题+结合内容具体分析(讽刺,揭 露……)3.手法角度,戛然而止,给人以极大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4.情感角度,悲剧性结尾,(与……‎ 形成强烈的对比)震撼人心,有极大的感染力。喜剧性结尾,符合主人公的意愿,给人以愉悦、和谐之感。‎ 本题答题,就是从这几个角度答题。 (1)分析出人意料的结局。①从结构安排上看,它使平淡的故事情 节陡然生出波澜,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如《项链》。②从表现手法上看,与前文 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如《项链》,直到结尾才点出项链是假的,但前面已作了伏笔:‎ 借项链时主人一口答应,还项链时主人没有打开盒子检查等,暗示了项链是不值钱的。(2)分析令人伤感 的悲剧结局。①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如《药》,华小栓、夏瑜的死(悲剧),揭示了辛亥革 命的不彻底性——没有发动群众。②从表现人物性格上看,能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如《药》,写华小栓 吃了人血馒头后的死,突现了群众(华老栓)愚昧的性格。③这种结局令人感动,令人回味,引人思考。‎ 如《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杜十娘的死,引起读者思考她死的原因。(3)分析令人喜悦的大团圆结局。①‎ 从表达效果上看,小说喜剧结局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②从读者的情感体验上看,喜 剧性的结局与主人公、作者的意愿构成和谐的一体,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③从主题上看,这样的结局 凸显出的美好人性符合大众对审美的追求,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4)分析戛然而止、留下空白的结局。‎ 留下了“空白”让读者想象,进行艺术再创造 名师点拨:‎ 分析局部情节(段落)作用题 这类题属高考传统题型,考生平时积累了不少做题经验,这里再重点强调以下几点:‎ ‎1.审题注意是“综合问”还是“单一问”。所谓“综合问”,就是不限答题角度,只是笼统地要求答出某处情节(段落)、某个人(物)有什么作用,回答时注意从情节、人物、环境、主题等角度综合思考即可。关键是“单一问”,即只要求答出在情节方面的作用。不少考生答得太单一而笼统,以致丢分。其实,答这种“单一问”,技巧在于:概括情节要准确,根据情节位置确定与上下文情节的关联性及作用,用好专业术语。专业术语有:为下文……情节做铺垫(埋下伏笔);推动情节发展,或形成突转,或形成高潮,或戛然而止。要依据情节作用灵活运用。‎ ‎2.答题绝不可贴标签、套话化,必须与具体文本结合,学会依文解文。‎ ‎3.答题既要综合考虑四个角度(情节、人物、环境、主旨),又要兼顾文体特征,更要从文本的具体特征出发。‎ 至于作用,也应综合考虑:‎ ‎①给叙事、情节带来怎样的好处。如叙事清晰,便于展开情节,情节引人入胜等。‎ ‎②表现人物作用。如更好地表现××的××形象等。‎ ‎③主旨作用。使主题更集中、鲜明、深刻等。‎ ‎④其他角度。如思想感情、审美效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