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9.50 KB
- 2021-06-03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18-2019学年度高一阶段检测一
语 文 试 卷
1.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礼记》有云:“君子之交淡如水。”与 的人交往,经常是清且淡;如同作画 淡雅,才能耐看。但写文章,却要 ,一波三折;正如人们游览名山,多爱它的嵯峨多姿,变化莫测。
A. 情投意合清澈跌宕起伏 B. 志趣相投清新跌宕起伏
C. 情投意合清新此起彼伏 D. 志趣相投清澈此起彼伏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第一空所说的交往是君子之交,因此应填志趣相投,情投意合是合适男女之爱。第二处空格所填词说的是作画,清新:1.清爽新鲜; 2.清美新颖“清澈”的适用对象是河水。清澈:形容清而透明,澈:透明了。因此应该用“清新”。第三处空格说的是写文章,此起彼伏:指这里起来,那里落下。这边起来,那边伏倒,这边伏倒,那边起来。形容一起一伏,接连不断,高潮迭起,从未止息。用来表示频繁地出现或产生。该成语不适合语境。跌宕起伏:跌宕形容富于变化,有顿挫波折;起伏形容不断变化的样子。
点睛:要正确理解成语的整体意义,要注意语境的组合与搭配情况,越是想要你字面理解的成语越要注意陷阱。特别陌生的成语往往是对的。还要注意成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 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来帮助我们判断。比如本题中,情投意合适用对象是有爱情的男女之间,志趣相投则用于志趣兴趣相合之人。
2.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中央纪委在查处杨达才、刘铁男等一批贪腐高官的同时、积极拓宽反腐渠道,搭建了网络反腐举报平台,这一举措激发了民众参与网络反腐的热情。
B. 当前,全国各地在社区文化建设中,通过建立道德银行、评选孝子孝女和精神文明标兵、举办邻里节等形式,大大加强了居民的道德水准和文明程度。
C. 作为一部历史题材纪录片,《1937南京记忆》囊括了绝大多数国内外关于南京大屠杀的史料和研究成果,其中包括最新发现的从未对外公布的珍贵史料。
D. 从京津冀协同发展到依托“黄金水道”建设长江经济带,再到深化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合作……近年来,我国重大的一系列区域发展规划相继出台。
【答案】A
【解析】
试题解析:本题选A项,B项搭配不当,“加强”应改为“提高”。C项不合逻辑,“囊括”是全部包括的意思,与“绝大多数”矛盾。D项语序不当,“重大的”和“一系列”应对调,属于多重定语修饰错用。这是一道考查病句的题目。语病题通常的做法是压缩,看主干有没有残缺、搭配不当等毛病,再看压缩掉的修饰成分与主干之间是否存在修饰不当的毛病,最后看句子中有没有典型的语病特征,比如表并列的词或标点,是否、能否、好坏等两面的词,是、成为、变成表判断的词。
考点: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3.下列句中加点的惯用词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A. 采访抗日女英雄时问:“老奶奶,敢问您高龄?”。
B. 学生给一位刚刚病愈后的老师写的信,最后的致敬语是:敬祝痊安。
C. 有位海外游子给其祖父写的信,落款是:××顿首。
D. 有位长辈给侄儿写信说:“此事望你钧裁。”
【答案】D
【解析】
【详解】此题考核语言得体的能力,语言得体主要有文体得体和语体得体,文体得体注意一般应用的格式的规定,语体得体注意说话者的身份,对象的身份,重点注意谦敬词语的运用。题中D项,“钧裁”是对上级或尊长的敬辞。故选D。
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王羲之不会想到,他的《兰亭序》,居然发起了一场浩浩荡荡的临摹和刻拓运动,贯穿了其后1600多年的漫长岁月。几乎书法史上所有重要的书法家都临摹过《兰亭序》。 。
①永和九年暮春之初的那个晴日,就这样在历史的长河中被放大了
②一代又一代的艺术家把个人的生命投入进去,转眼就没了踪影
③面对着这些接力似的摹本,我们已无法辨识究竟哪一张更接近它原初的形迹
④它容纳了一千多年的风雨岁月,变得浩荡无边
⑤但那条河仍在,带着酒香,流淌到我的面前
⑥但这已经不重要了
【答案】③⑥①④②⑤
【解析】
【详解】此题考核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重点考核语句连贯,语句衔接的题目是课标卷必考的题目,有时是排序,有时是填写衔接句,排序的题目主要从陈述对象的转换、关联词语的呼应、指代性词语的指代意义、和上下文的顺序照应、和空格前后的衔接等角度分析。填写衔接句主要从陈述对象的一致,虚词的运用,句式选用、情感基调、前后的逻辑顺序和音韵的和谐的角度选取。题中③句“面对着这些接力似的摹本”紧承前面一句内容。⑥“这”指③句内容,但表示转折,转而写永和九年暮春之初那天的意义,先整体从时间的角度写,后面应跟①④,然后再从作家的角度写,后应跟②,⑤承句讲,“……转眼没有了踪影”,“但那条河仍在,带着酒香,流淌到我的面前。”
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而闻者彰 彰:清楚
B. 吾向之未始游 向:向往
C. 为寒所勒 勒:束缚,压制
D. 余拏一小舟 拏:牵引
【答案】B
【解析】
【详解】此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平时注意积累,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还要注意文言文中常常出现以今释古的现象。同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题中B项,向:先前。故选B。
6.下列加点“之”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A. 不知东方之既白
B. 凌万顷之茫然
C. 驾一叶之扁舟
D. 皆在衽席之下
【答案】A
【解析】
【详解】此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重点记忆考纲规定的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还要重点记忆课本中的经典例句。题中A项,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B项,放在倒置的定语与中心语之间,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C项,补全音节。D项,结构助词“的”。故选A。
7.下列加点字的用法和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A. 孔子师郯子
B. 侣鱼虾而友糜鹿
C. 始指异之
D. 自远而至
【答案】D
【解析】
【详解】此题考核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主要考核词类活用,词类活用有名词动用,名词做状语,形容词用作动词、名词,动词用作名词,形容词、动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名词、动词的意动用法和数词的活用等,根据具体的句子具体的分析。题中D项,形容词作名词,远处。其余为意动用法,分别为“以……为师,以……为友,认为……奇怪”。故选D。
8.下列句子中,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B. 渺渺兮予怀
C. 客有吹洞箫者
D. 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
【答案】B
【解析】
【详解】此题考核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主要考核文言句式,古汉语文言句式有省略句、被动句、判断句和倒装句,倒装句又有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和主谓倒装句。注意结合句子特征分析。其中宾语前置句一般为疑问代词作宾语和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还有固定结构“唯***是***”结构,判断句注意“者”“也”,被动句注意“为****所***”结构和“见”“于”,定语后置句注意“之”“者”,介宾短语后置句经常用“于”“以”引导。题中B项,谓语前置,其余三项为定语后置。故选B。
9.下列各项中对《红楼梦》故事情节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 秦可卿死后,尤氏这时却偏偏卧病在床,不能料理家事,宝玉向贾政推荐凤姐协理宁国府。王夫人还有些担心,王熙凤则十分喜欢。
B. 元妃省亲时,石牌坊上写着“省亲别墅”四个大字,元妃命换了“天仙宝境”四字。稍后元妃赐正楼曰“大观楼”,园名赐“大观园”。
C.
宝玉和黛玉争吵,说“亲不间疏,先不僭后”,意思是他和黛玉是姑舅姊妹,宝钗是姨姊妹,宝钗比黛玉疏。宝钗是后来的,黛玉在先。
D. 宝玉请莺儿打络子,莺儿笑道“这有什么趣儿,倒不如打个络子把玉络上呢”,还建议用金线配着黑珍珠儿线,一根一根的拈上,打成络子,这才好看。
【答案】C
【解析】
【详解】此题考核理解中外名著的能力。名著的考核主要集中的中外的作家、作品等。重点记忆课本涉及到的和经典阅读中列出的作品。平时注意积累,理出线索,形成体系。题中A项,宝玉向贾珍推荐凤姐协理宁国府。B项,石牌坊上写着“天仙宝境”四个大字,元妃命换了“省亲别墅”四字。D项,宝钗建议打络子并给出参考意见。故选C。
10.下列各项中对《红楼梦》故事情节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 元妃下谕叫宝玉等去园中住。宝钗住了蘅芜苑,黛玉住了潇湘馆,贾迎春住了缀锦楼,探春住了稻香村,惜春住了蓼风轩,李氏住了秋爽斋,宝玉住了怡红院。
B. 贾探春劝宝玉:“也该常常的会会这些为官做宰的人们,谈谈讲讲些仕途经济的学问,也好将来应酬世务”。宝玉听了十分逆耳,忙说:“姑娘请别的姊妹屋里坐坐,我这里仔细污了你知经济学问的。”
C. 贾母叫贾珍点戏,头一本《白蛇记》,贾母问是什么故事,贾珍道:“是汉高祖斩蛇方起首的故事。”第二本是《南柯梦》,贾母很高兴。第三本是《满床笏》,贾母听了便不言语。
D. 《红楼梦》中,两次写到黛玉葬花:第一次林黛玉葬花时,与贾宝玉共读《会真记》,表达对爱情的渴望;第二次林黛玉葬花时,以《葬花词》表达心中的悲苦。
【答案】D
【解析】
【详解】此题考核理解中外名著的能力。名著的考核主要集中的中外的作家、作品等。重点记忆课本涉及到的和经典阅读中列出的作品。平时注意积累,理出线索,形成体系。题中A项,探春住了秋爽斋,李氏住了稻香村。B项,史湘云劝宝玉。C项,第二本是《满床笏》,第三本是《南柯梦》。故选D。
阅读下面的课外文言文阅读,完成小题。
孙君小传
[清]秦湘业
孙君名慧良,自号纳琴,世居无锡,析县为金匮人。父尔纯生子三,君其季。幼颖悟,读书十数行下。其时吴江赵艮甫流寓于锡,以诗鸣当代。君窃慕效之几方驾①
,赵亦订为忘年交。高才生以诗赋有闻者,类工应制体,君弗之善。尤厌弃举子业。故年二十四始游于庠,亦不数数应秋闱试。
故滑稽,好狎侮人,人畏其口,弗敢近。君乃慨然出游,依从叔文靖公于闽。文靖爱其才,厚资膏火,而颇束缚之,弗任以事。君忽忽不乐,竟返里。后乃游汴、游燕,以记室为诸侯上客。然脩脯入手辄尽,贫如故。
道光末年,余尝遇之京师,旋别去,不相闻,而其家人亦罕得其音耗也。同治四年九月,忽挈妇航海归。时邑经兵燹,室庐荡然,亲故零落殆尽,乃僦屋②城隅以居。五年春,予权浙江运使,因招君游杭。见其形容憔悴,意气败丧,诗亦渐颓唐,无复往时精诣矣。是秋,余丁母忧去官。君不欲他就,亦返。自此不再出,益穷困无聊。越五年而卒,年六十有八。
余齿少君十余岁,弱冠闻其名,以素册乞书,君为录《闽游草》数十首。写景言情辄与少陵、东坡颉颃③,行楷亦得苏法。余藏诸箧笥数十年,乱中失去。迨君身后求遗稿,不可得。余友华君翼纶,其甥也,近始搜得君诗二首,曰《余生草》,晚年之作曰《簏中草》。古来诗人湮没何限?君有贤甥搜罗掇拾,将授之梓,以永其传,岂非厚幸也夫?
注:①方驾:比肩,媲美。②僦屋:租赁房屋。③颉颃:原指鸟上下翻飞,引申为不相上下,互相抗衡。
1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君窃慕效之几方驾 窃:私下
B. 予权浙江运使 权:谋划
C. 余齿少君十余岁 齿:年龄
D. 迨君身后求遗稿 迨:等到
12. 下列对选文所涉有关古代文化知识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季:排行的序位之一,表示排行第四或最小的。文中“君其季”指孙君是兄弟三人中最小的一个。
B. 庠序:指古代的地方学校,后也泛称学校或教育事业。而太学、国子监则是中国古代的国立最高学府。
C. 秋闱:即乡试。明清科举三级考试中最低级别的考试,因其于每年秋天考试而得名,考取的称“举人”。
D. 弱冠:古代男子20岁称“弱冠”。这时行冠礼,以示成人,但因其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
13.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高才生以诗赋有闻者,类工应制体,君弗之善。
14. 从少年到中年,孙慧良的性格产生了怎样的变化?
【答案】11. B 12. C
13. 译文:凭着诗赋闻名的才能高超之人,大都善于写应制体诗,孙君认为这种诗不好。
14. 年青(少年)时心高气傲(对应制诗不以为然),率性而为(厌举子业,入学也不以乡试为重,好狎侮人,人们疏远他,慨然出游,脩脯入手辄尽)(“率性而为”也可用“倔强任性”替代);中年后甘于平庸、不复抱负。
【解析】
【11题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平时注意积累,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还要注意文言文中常常出现以今释古的现象。同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题中B项,权:暂代官职,执掌。故选B。
【12题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题中C项,乡试每三年举行一次。
【13题详解】
这是一道考核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题目,答题时注意直译,重点注意句中重点实词、虚词、活用和句式的翻译。此题注意重点词语,以:凭着;类:大都;工:善于;弗:不;定语后置句。
【14题详解】
此题考核信息筛选能力,答题时注意根据文中的重点句子概括性格的变化,注意抓住文中的重点词语,此题注意根据文中的句子“对应制诗不以为然”“厌举子业,入学也不以乡试为重,好狎侮人,人们疏远他,慨然出游,脩脯入手辄尽”“见其形容憔悴,意气败丧,诗亦渐颓唐,无复往时精诣矣”概括其年青时心高气傲、率性而为,中年后甘于平庸、不复抱负。
【点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考的必考的内容,注意直译,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同时注意一些特殊的文言现象,如词类的活用和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的翻译,翻译完之后一定要注意对句子进行必要的整理,使句意通顺。
【参考译文】孙君名慧良,自号纳琴,无锡县分出了金匮县后,孙君就成了金匮县人。他的父亲孙尔纯生了三个儿子,孙君是其中最小的一个。孙君年少的时候聪慧过人,读书一目十行。那时吴江人赵艮甫迁居到无锡,凭着诗歌在当时颇有声名。孙君私下仰慕他,仿效他作诗,几乎和赵艮甫不相上下,赵艮甫也视孙君为忘年之交的朋友。一生凭着诗歌辞赋获得声名的才能高超之人,大都善于写应制诗,孙君认为这种诗不好。他尤其厌恶、嫌弃科举应试之业。所以二十四岁时才到学校学习,对参加科举乡试也并不迫切。
最初,孙君言语诙谐,喜欢戏弄别人,人们畏惧他的口才,不敢亲近他。于是他慨然外出游历,到福建投靠堂叔文靖公。孙文靖爱惜他的才华,多多地资助他求学的费用,却很约束他,不任用他做事。孙君感到失意,闷闷不乐,最终回到故里。后来游历汴、燕等地(河南河北地区),凭着秘书的身份做地方大员的幕僚。然而薪金一到手就用完,孙君还是像原来一样贫穷。
道光末年,我曾经在京城碰到他,不久他就告别离开,我再没听到他的消息,他的家人也很少有他的音信。同治四年九月,孙君带着妻子从海上归来。当时无锡城经过战乱破坏,房屋没了,亲戚朋友几乎全没了,孙君就在城角租房居住。同治五年春,我暂时代理浙江盐运使之职,乘机让孙君到杭州来。见他形体容貌枯槁黄瘦,气概衰减,志向丧失,诗歌之气也渐渐萎靡不振,不再有旧时的精到之功。这年秋天,我为死去的母亲守丧,辞掉了官职。孙君不想投靠其他人,也返回了无锡。从此不再出来做事,更加处境艰难,无所依赖。过了五年,孙君亡故,年纪六十八岁。娶妻(妻室有)王氏、李氏,儿子有两个。
我的年龄比孙君年轻十几岁,二十岁的时候听说了他的名声,用空白的册页向他求诗,孙君为我抄写了几十首《闽游草》。他的诗,描写景物、抒发情感往往和杜甫、苏轼不相上下,行楷也有苏体之法。我把它藏在竹箱里几十年,在(太平)天国作乱期间丢失了。等到孙君去世后寻求他遗稿,无法再找到。我的朋友华翼纶是孙君的外甥,他近来才寻找到孙君的两首诗,一首叫作《余生草》,一首晚年的作品叫作《簏中草》。自古以来诗人被埋没无闻有什么边界呢?孙君有外甥搜集、选取诗歌,将要交付刊印,使它们永久流传,难道不是大幸(了)吗?
15.阅读课内文言文,翻译下面的句子。
(1)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2)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3)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
【答案】(1)即使又被晒干,不再挺直,是用火烤使它弯曲的办法让它变成这样的。
(2)士大夫这类人,(一听到有人)称“老师”称“弟子”等等,就成群地聚集在一起嘲笑他。
(3)青山白水相互萦绕,外接天际,四面望去,浑然一体。
【解析】
【详解】这是一道考核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题目,答题时注意直译,重点注意句中重点实词、虚词、活用和句式的翻译。此题注意重点词语,虽:即使;有:又;复:再:然:这样;族:这类人;群:名词作状语,成群地;萦:萦绕;如:像。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初冬夜饮
杜牧
淮阳多病偶求欢,客袖侵霜与烛盘。
砌下梨花一堆雪,明年谁此凭栏杆。
注:【淮阳多病】用汉代汲黯自喻。《汉书·汲黯传》:汲黯因屡谏而出为东海太守,“多病,卧阁内不出”。后徙为淮阳太守,“黯付谢不受印绶,诏数强予,然后奉诏。召上殿,黯泣曰:‘……臣常有狗马之心,今病,力不能任郡事。’”【求欢】指饮酒。
16. 诗题为“初冬夜饮”,结合全诗,请分析诗人是如何扣题的。
17. 请简要概括全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16. 第一句“偶求欢”的“欢”指代酒,暗点“饮”字;第二句“侵霜”与“初冬”暗合,“烛盘”点出了冬夜秉烛独饮;第三句写阶下积雪象是堆簇着的洁白的梨花,点出了冬天的天气。
17. ①仕途失意的悲愤;②客居他乡的凄清孤寂;③漂泊无依的愁苦;④疾病缠身的痛苦。
【解析】
【16题详解】
此题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艺术手法,要去回答诗人是如何扣题的,注意明确题目“出动夜饮”然后分析诗歌的各句分别扣题目中的什么即可,如第一句“欢”暗点“饮”字;第二句“侵霜”与“初冬”暗合,“烛盘”点出了冬夜秉烛独饮;第三句点出了冬天的天气。
【17题详解】
此题考核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重点考核诗歌的情感,分析诗歌的情感注意以诗歌的抒情方式、注释、标题和诗中的表情达意的重点词句作突破口,答题时先答出情感,然后结合诗歌的内容解说。此题注意根据诗中的重点词语“因屡谏而出为东海太守”“客”“谁此凭栏杆”“淮阳多病”概括“仕途失意的悲愤”“客居他乡的凄清孤寂”“漂泊无依的愁苦”和“疾病缠身的痛苦”等情感。
【点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答题时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
18.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劝学》)
(2)吾尝终日而思矣,_____________。(荀子《劝学》)
(3)_____________,无以至千里。(荀子《劝学》)
(4)人非生而知之者,_____________?(韩愈《师说》)
(5)闻道有先后,____________。(韩愈《师说》)
(6)_____________,而不知其所止。(苏轼《赤壁赋》)
(7)_____________,旌旗蔽空。(苏轼《赤壁赋》)
(8)_____________,渺沧海之一粟。(苏轼《赤壁赋》)
【答案】 (1).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2). (2)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3). (3)故不积跬步 (4). (4)孰能无惑 (5). (5)术业有专攻 (6). (6)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7). (7)舳舻千里 (8). (8)寄蜉蝣于天地
【解析】
【详解】这是一道考核识记名篇名句的能力的题目,此类题目一般有理解性默写和根据上下文填空两种类型。答题时注意不要出现错别字,理解性默写还要注意给出的提示,填准句子。此题属于理解性默写,注意根据提示选准句子,同时注意“须臾”“跬”“冯”“舳舻”“蜉蝣”的写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想起丝瓜
柯平
①儿子从乡下外婆家回来,小手中有一熟悉花朵,花分五瓣,其色金黄,我一看就知道是丝瓜花。
这得力于中学时代在学农分校劳动时获得的农艺经验,那时我们宿舍门前即有一足有半个篮球场大的瓜棚。江南初夏时分,丝瓜从棚顶铺天盖地垂下来,大者长二三尺,小者尺许。有位同学因个子奇瘦奇高,又爱吃丝瓜,一个“丝瓜精”的雅号自然非他莫属。这位仁兄后来发迹,一直混到西南某省人事厅厅长的高位,成为母校的骄傲。这当然凭的是真才实学,而不是靠吃丝瓜吃出来的,如果吃丝瓜能吃出一位厅长局长,那市场上的丝瓜绝非如眼下区区几元一斤就能买到。就算不说贵如金玉,至少比外形与它相似的河鳗黄鳝之类起码也是不遑多让吧。
②在庞大的蔬菜家族中,我想除了山药,丝瓜的身子可以说是最长的了。它因也是外籍中国菜,故又称为蛮瓜。二月下种,六月上市,江南江北皆有栽种,一般用于炒食与作羹,以其色碧绿,其味嫩爽,其价低廉为人所喜食。但古代的情况可能与现在有些差别,从明人李东阳的《曰川馈无花果答丝瓜之赠叠前韵》诗来看,当年送朋友无花果,对方回赠几条丝瓜,喜出望外,写诗答谢云“翠笼珍果望还赊,报我眞应愧木瓜。采掇恐沾秋径湿,传看不觉夜灯斜。饱知实德非虚语,脱尽浮华是大家。异物清诗两奇绝,渴心何必建溪茶。”诗写得极好不说,称丝瓜为珍果,又用汉乐府典比作琼瑶,又灯下全家传看,欣喜之情溢于言表。估计这玩意在当初因数量稀少而价值不菲,因有此激动。另据李时珍在《本草纲目》里说,他生平所见过的丝瓜竟有长达四尺的,如果此言不诬,那简直就是一个小学三四年级学生的身高,足够吓人的了。
③在写作黄瓜一文时,我其实已经写到了丝瓜,记得在文中我将它们比作一对相声演员,如果黄瓜喻牛群,丝瓜自然就是冯巩了。这倒也算不上是我的个人发明,在民间的谚语俗语里,其实早有不少有关它的生动比喻,如形容某人脸长为“丝瓜脸”,候人不至称“头颈望得丝瓜长”。我多年来在股市混饭,记得当年美国佬扔导弹炸我驻南使馆的第二天,孩子刚好放学后过来玩。这小子得我遗传,倒有点形象思维的天赋,见到电脑分时图上的长长阴线,歪着脑袋问我:“爸爸,这像不像黄瓜丝瓜?”
④与其他蔬菜一样,丝瓜也有其药物功能,元人鲜于伯机说杭医宋会之当年有治水蛊(鼓胀病)的秘方,即以干丝瓜为主要药材,加巴豆陈米同炒后制丸,服百粒即可立愈。另外注重饮食营养的读者对丝瓜的清热解毒作用,肯定也都有所了解。
⑤丝瓜的生命期大约为六个月左右,经霜后枯死的老丝瓜大如舂米棒,内中筋络缠绕如精心织就一般,柔韧得宜。陆游《老学庵笔记》记有涤砚法,称想要砚台保持不坏,每次使用后非得靠它来清洗保养不可。具体方法是“用蜀中贡鱼纸,先去墨,徐以丝瓜磨洗,余渍皆尽,而不损砚。”但那是文人的雅事,不是一般人玩得了的。民间只管它叫丝瓜巾,视为涮锅子洗澡的利器。一九六六年我大破四旧烧书时手臂不小心燎伤,在一个很大的旧木澡盆里,母亲疼爱地为我洗浴,涂满肥皂的丝瓜巾徐疾有致地擦抚我的背脊。我在写作这篇文章时,身上尚有这种温馨的感觉。
(选自《北京晚报》,有删改)
19. 文章第一段划线句子有什么作用?
20. 作者从哪些方面写丝瓜的价值的?请简要概括。
21. 文章第二段插入明人李东阳的《曰川馈无花果答丝瓜之赠叠前韵》一诗,有何用意?
22. 文章以“想起丝瓜”为题,试探究其意蕴。
【答案】19. 内容上,写儿子从乡下带来了一熟悉花朵丝瓜花,交代了文章写作的缘起,表达了作者的欣喜之情.结构上,呼应标题,引出下文,为下文写对中学时代在学农分校劳动时趣闻往事的回忆作铺垫。
20. ①食用价值;②药用功能;③洗涤利器(生活工具);④比喻借代作用(语言修辞功能)。
21. 与前文现在丝瓜价格低廉做对比,突出古代丝瓜因数量稀少而价值不菲;丰富文章的文化底蕴,增添文章的语言美。
22. ①丝瓜牵连着作者的青春少年时光,同窗友情,寄予着作者的美好怀念之情;②丝瓜江南江北皆有栽种,虽然普通,却用途广泛,表达作者对它平凡而又伟大的赞美;③丝瓜使作者重温母爱亲情的温暖,表达作者对母亲的感恩、思念之情。
【解析】
【19题详解】
此题考核分析文中的句子的作用的题目,答题时首先打出句子的内容,然后从结构上分析其作用,分析作用是注意句子在文中的位置,词句的内容是写儿子从乡下带来了一熟悉花朵丝瓜花,交代了文章写作的缘起,表达了作者的欣喜之情;句子在文章的开头,结构上的作用有呼应标题,引出下文,答题时注意结合文章的内容具体分析。
【20题详解】
此题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能力,要求回答作者从哪些方面写丝瓜的价值的?答题时注意根据文中的标志性词语对文章简单的划分段落,然后概括个段落的内容即可,此题注意根据文中的内容“一般用于炒食与作羹,以其色碧绿,其味嫩爽,其价低廉为人所喜食”“另外注重饮食营养的读者对丝瓜的清热解毒作用,肯定也都有所了解”“民间只管它叫丝瓜巾,视为涮锅子洗澡的利器”“如形容某人脸长为‘丝瓜脸’”概括其食用价值、药用功能、洗涤利器、比喻借代作用等。
【21题详解】
此题考核分析文中的情节的作用能力,要求分析文章第二段插入明人李东阳的《曰川馈无花果答丝瓜之赠叠前韵》一诗,有何用意,答题时注意从引用本身的作用分析,然后从解耦股和内容的角度分析,从引用本身的作用看,丰富文章的文化底蕴,增添文章的语言美;从结构看,与前文现在丝瓜价格低廉做对比;从内容看,突出古代丝瓜因数量稀少而价值不菲。
【22题详解】
此题考核分析文章的结构的能力,注意考核标题的作用,分析文章的标题一般先答出含义,然后从文章的和情节、结构、人物(或物象)、主旨的关系的角度进行。情节主要分析文章的情节以什么为主,结构看文章的标题是否能串联文章的内容或是否是文章的线索,人物(或物象)看标题是否能暗示人物的命运或性格(物象)的特征,主旨上看是否能够暗示或点明主旨,有时还从制造悬念和吸引读者的角度进行分析,有时还要分析标题中艺术手法,如双关、反语等。
【点睛】此题考核理解文中的句子含义的能力,分析语句的含义注意抓住语句中的重点词语进行分析,然后还要考虑语句的位置,在文章的开头应该是统领全文、奠定情感基调、引起下文和阅读兴趣、照应标题,文章的结尾应该是升华主旨、照应标题和开头等,文中的中间是承上启下等作用。在文中多次出现的句子主要是文章的线索或文章的中心主旨有关。重点注意从文章的内容和情感的角度分析,从内容看,丝瓜江南江北皆有栽种,虽然普通,却用途广泛;从情感看,丝瓜牵连着作者的青春少年时光,同窗友情,寄予着作者的美好怀念之情;丝瓜使作者重温母爱亲情的温暖,表达作者对母亲的感恩、思念之情。
23.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孔子说“绘事后素”,意思是先有白色的底子,才能在上面绘画。油画创作中,第一层着色被称为底色,底色会影响整幅画的色调。其实,一个人具有或选择怎样的底色,与他的人生发展密切相关。
请以“底色”为题,自选角度,自定立意,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底色
男人手里拿着一个木匣子,背靠着大树坐在地上,对面是儿子的学校,他是来接他走的。但这时,他正目不转睛地盯着这个木匣子,眉头紧蹙,显出一脸的忧愁。
匣子是偷来的,这也没办法,他已经身无分文了,眼下的生活是越来越困难了。匣子里有几百块钱和一块通透圆润的玉,如果省着点用,可以解决几个星期的温饱了。但这个匣子是偷来的,而且还是从两位老人家里偷来的,这也正是他烦恼的原因。
大树上的叶子禁不住萧瑟的秋风,纷纷扬扬的打着旋儿飘落下来,自打脱枝离干的那一刻,它的一切只能尘封在历史的相册里了。而大树在没有了红花绿叶的伴衬,只能光秃秃地立于大地之上。
枯槁、衰老……对于风烛残年、行将就木的老人,又何异于那株枯木呢!为何要在他离开之际,又让他去承受那凛冽的寒风啊?何况自己家里也有父母,自己怎么能不将心比心呢?
男人困惑了,嘴角边一直不停地在抽搐,
他想到,如果再拿不到钱,家里就没米下锅了,就算自己撑得住,孩子撑得住吗,爸妈怎么办?况且孩子还要上学,爸妈上了年纪,身体又不好,要花钱的地方还很多。所有的事情都好像搅在了一起,弄得男人心里乱糟糟的。
男人索性把心一横,决定把玉卖了换钱。他站了起来,大跨步向前走去,一步、两?i、三步……突然,男人停了下来,他忽然想到一件事:如果儿子知道自己是小偷,他会原谅自己吗;爸妈会接受这不干净的钱吗;而自己会过得心安理得吗?
“人之初,性本善……”儿子的学校里传来了朗朗的读书声。“不错,人性本该是善良的,做人要保持善良的本性。”男人喃喃自语,眼前又浮现出儿时天真愉快的画面。他知道,送儿子来是对的,儿子学文化做善良的人,自己也不能落后。于是,男人笑了,笑得很自然,眉宇间的愁云也散了,他相信总是会有希望的。
他拿着木匣子,轻松地朝老人的房子走去。这时一束柔和而温暖的阳光洒落到了大地上,就在男人之前所站的地方,普照着显示人性底色的地方。
【解析】
【详解】此题考核写作能力,是一道命题作文,此题材料没有提供“底色”是什么,需要虚实转换。这就考量学生的文化积累。注意根据材料中的重点在句子“其实,一个人具有或选择怎样的底色,与他的人生发展密切相关”对材料进行理解和界定,需要选择好了“底色”的切入点,迅速拉开深度、建立高度,只要灵活转换话题,能够将原材料里的转换过来的实实在在的底色定位予以延续,就将取得合理的高分回报。行文中可以从什么是底色,人生需要什么样的底色,怎么样给自己的人生添加底色等角度提出观点,然后论证。
【点睛】命题作文审题七法:(一)增补信息法(添枝加叶法)(“组词造句”)有一些命题作文题比较宽泛,有时让人摸不着边际,可以采用“增补信息法”,即在理解命题作文题的内涵和外延的基础上,在题目的前或后或中间加上限制词,增补新的信息或新的因素,(如果题目中有代词,则指出具体指代的内容、对象。)
从而达到缩小外延、化大为小、化虚为实,明确范围、方便入题旨的目的。如“举手投足之间”是一个偏正结构的短语,题目所涉及的范围很广,在审题时,可以先把它当成是半命题作文,运用“增补信息法”,增补新的信息,将短语补充成一个句子,在补充完善中确定中心论点,然后取其一点入题。(二)明确重心法(审题眼)所谓“重心”是指命题作文题目中最能体现题旨的关键字词,也就是写作的重点。偏正结构的题型,其表意重心往往在“偏”的部分。考生在审题时要重点对表修饰或限制的“偏”的部分进行深入思考,才可能使自己的立意不走偏。如:“诗意地生活”其表意重心在“诗意”上,所以审题时就要紧扣“诗意”二字,“诗意”是什么?“诗意”不仅是诗情画意,更是一种心灵的和谐,是一种超越物质的心态,是一种乐观豁达的精神等。那么,“诗意地生活”就是用一种超越物质的心态或乐观豁达的精神去面对生活。如果考生眼睛只盯着中心词“生活”,而没有仔细思考修饰语(重心)“诗意”的含义,立意就会走偏。 (三)探究寓意法。(比喻象征联想法)寓意通常是指所指对象的比喻义或象征义,有些作文题目,除了直白说法以外,还有一种比喻说法或者象征说法,“探究寓意法”就是探究其比喻义或象征义的方法。对于寓意性的命题作文审题立意要注意两点:(1)寓意性的命题作文,当然可以写它的本义,但一般不是“就事论事”地写它的本义,而是重点写出它的寓意,即便你的作文要从其本义入手,但最终还得要写出它的寓意,这样才会使主题得到开掘。(2)寓意性的命题作文题往往是一种具体事物,因此,它的寓意就有一种开放性的特点。这就要求作者捕捉到自己最熟悉而又理解最深的一点去写作文。否则,就难以把作文写得情文并茂。这一类作文,命意的关键在于抓住命题中的核心词素,把抽象命题具体还原,再把具体概念抽象提升;或者把大话题从小处着手,小话题从大处引申。(四)追问法“追问法”就是通过对题目进行不同角度的提问来打开思路的方法。一般可针对题目提“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等问题,并自问自答。“追问法”可使考生多角度地审视题目,发散思维,最终使中心论点周密而深入。(五)化意为象法(化虚为实)有些命题作文题目或题目中的某个词语仅仅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这时,我们如果仅从抽象的概念出发来审题立意的话,就很难找到突破口。只要我们化抽象的概念为具体可感的形象或事物或事例就容易多了。此法称为“化意为象法”。(六)一分为二法“一分为二法”是辩证法的一种,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具有对立的两个方面,分析研究问题,既要看到它的这一个方面,又要看到它的另一个方面;既要看到正面,又要看到反面。只有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分析问题,才能正确地认识问题,避免认识上的片面性。这就是“一分为二法”。(遇到“中性题目”时,要注意正反思维、辩证思维)(七)巧用材料法有的材料(提示语),蕴含着跟题目有关的丰富的信息。审题时就是充分探究材料,分清层次与角度,结合追问法、添枝加叶法等,明确写作的内容和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