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2.00 KB
  • 2021-06-03 发布

2018届一轮复习苏教版读懂古诗的二步阅读法学案(江苏专用)

  • 8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Ⅲ.读懂古诗的二步阅读法 第一步 抓两头——初步感知 ‎(一)标题常蕴含的信息 标题是诗歌内容和形式等信息的丰富载体,是我们理解诗歌的重要切入点。读标题可以从以下方面来读:‎ ‎①揭示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 ‎②交代写作缘由或目的,暗含情感;‎ ‎③奠定作品的感情基调;‎ ‎④揭示作品的线索;‎ ‎⑤表明诗歌的题材;‎ ‎⑥暗示诗歌的表达技巧。如:‎ 卷别 诗题 重要信息 ‎2015江苏卷 ‎《秋日题窦员外崇德里新居》‎ ① 点明了写作时间(秋日) ‎ ‎②交代了事件(题新居) ‎ ‎③暗示了诗歌的情感基调(喜悦)‎ ‎2015四川卷 ‎《夏日游山家同夏少府》‎ ‎①点明了写作时间(夏日)‎ ‎②交代了事件(游山家)‎ ‎③表明了诗歌题材(山水田园诗)‎ ‎④暗示了诗歌的情感基调(闲适愉悦)‎ ‎2015安徽卷 ‎《月圆》‎ ① 点明了写作时间(月圆之夜)‎ ‎②揭示了诗歌的线索(全诗围绕“月”来写)‎ ‎③暗示了全诗的情感基调(思念之情)‎ ‎2013福建卷 ‎《送何遁山人归蜀》‎ ‎①点明了送别对象(何遁山人)‎ ‎②交代了写作的目的(送别友人归蜀)‎ ‎③表明诗歌题材(送别诗)‎ ‎1.阅读下面的诗歌题目,指出从诗歌题目中读出的重要信息。‎ ‎(1)秋暮吟望 ‎ ‎ ‎ ‎ ‎(2)春日秦国怀古 ‎ ‎ ‎ ‎ ‎(3)咏素蝶诗 ‎ ‎ ‎ ‎ ‎(4)送友人 ‎ ‎ ‎ ‎ ‎【答案】 (1)①点明了写作时间(秋暮);②交代了诗歌的内容(望);③暗示了诗歌的情感基调(吟)。‎ ‎(2)①交代了写作时间(春日)、地点(古秦国)和事件(怀古);②点明了诗的题材(怀古诗);③暗示了诗的情感基调(怀古伤今)。‎ ‎(3)①交代了写作对象(素蝶);②点明了诗的题材(咏物诗);③暗示了诗的写作手法(托物言志)。‎ ‎(4)①交代了写作目的(送别友人);②暗示诗歌的情感基调(离别之情);③表明了诗歌题材(送别怀人诗)。‎ ‎(二)注释所蕴含的信息 高考所选诗词的题材多种多样,大多附有注释。注释的类型及作用一般有如下几种:‎ 类型 作用 介绍疑难词语、地名 帮助读懂诗句 介绍写作背景 暗示本诗(词)的思想主旨 介绍相关诗(词)句 暗示本诗(词)的用典或意境 介绍作者 暗示本诗(词)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 提供与“此诗(词)作于作者贬官或流放之际”类似的注解 与作者仕途失意、对现实不满,或报国无门、壮志难酬、愤懑孤寂等情感有关 ‎ 示例 诗歌 借助注释理解诗歌主旨 陪金陵府相中堂夜宴 韦 庄①‎ 满耳笙歌满眼花,‎ 满楼珠翠胜吴娃②。‎ 因知海上神仙窟,‎ 只似人间富贵家。‎ 绣户夜攒红烛市,‎ 舞衣晴曳碧天霞。‎ 却愁宴罢青娥③散,‎ 扬子江头月半斜。‎ ‎【注】 ①韦庄(约836-910),字端己,杜陵(今陕西省西安市附近)人,诗人韦应物的四代孙,五代前蜀诗人。韦庄曾经家陷黄巢兵乱,身困重围,又为病困,写作此诗时正值黄巢兵乱。②吴娃:吴俗谓好女为娃。③青娥:指年轻貌美的女子。‎ 此诗是诗人参加府相家的盛大宴会,有感而作 前三联“胜吴娃”“人间富贵家”“夜攒”“晴曳”极写府相之家穷奢极欲、歌舞夜宴的富贵气象,与因黄巢兵乱而摇摇欲坠、兵戈遍地、山河残破的唐王朝现实形成对比 ‎“却愁宴罢青娥散”此处的“愁”是多方面的:一愁黄巢兵乱国势衰颓;二愁家人离散,自己身陷病痛无力自保;三愁当权者纸醉金迷,不顾时局动荡;四愁百姓饱受战乱,陷于水深火热之中。伤时,怀乡,忧国,忧民,尽在一个“愁”字中含蕴了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 ‎【导学号:54012094】‎ 少年游 润州作,代人寄远①‎ 苏 轼 去年相送,余杭门外,飞雪似杨花。今年春尽,杨花似雪,‎ 犹不见还家。 对酒卷帘邀明月,风露透窗纱。恰似妲娥②怜双燕,分明照、画梁斜。‎ ‎【注】 ①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三月底、四月初,任杭州通判的苏轼因赈济灾民而远到润州时(今江苏镇江),为寄托自己对妻子王润之的思念之情,写下了这首词。②妲娥:嫦娥。‎ ‎(1)题目提供信息: ‎ ‎ ‎ ‎(2)注释暗示信息: ‎ ‎【答案】 (1)“润州作”点明了写作地点,事件(代替他人而写),表明写作目的(怀念远方之人)。‎ ‎(2)注释表明苏轼因赈济灾民而远到润州,以此词来寄托自己对暂居杭州妻子的思念,表达了深深的眷恋之情。‎ 第二步 泡中间——微观细研 ‎“中间”,即诗歌的正文,诗的正文是阅读的核心,读懂正文也是读懂诗歌的关键所在。如何读懂正文?如何对诗歌正文进行细研巧析呢?借用谢冕的话说,就是要“泡”。“泡”诗歌就像泡茶叶一样,把诗歌深厚的内蕴和内敛的情感泡出清香,泡出韵味。“泡”诗歌正文就是要“泡”诗歌结构,“泡”诗家语,“泡”意象,“泡”诗句和“泡”情感。下面我们就尝试“泡”开诗歌正文,以明诗情。‎ ‎(一)懂得结构章法和基本特点 ‎1.结构章法 诗 词 ‎2.基本特点:情景结合 ‎(1)前后内容(即写景与抒情)是对应一致的,如乐景对乐情,哀景对哀情。‎ ‎(2)前后内容(即写景与抒情)是相关、相反、相衬的,形成虚实相衬的关系,如乐景衬哀情等。‎ 了解了诗歌的章法结构和基本特点,读诗时,我们的思路才可能与诗人吻合,这对我们把握诗歌的层次内容、诗歌的大意有着重要作用。如:‎ 诗歌 层次及内容 姑苏①怀古 姜 夔 夜暗归云绕柁牙②,‎ ‎ 江涵星影鹭眠沙。‎ ‎ 行人怅望苏台③柳,‎ ‎ 曾与吴王扫落花。‎ ‎【注】 ①姑苏:苏州西南有姑苏山,因而苏州也别称姑苏。②柁牙:船柁。柁,同“舵”。牙,牙樯。杜甫《秋兴》诗:“锦缆牙樯起白鸥。”仇注引《埤苍》:“樯尾锐如牙也。”樯即桅杆。③苏台:姑苏台,即吴宫。故址在苏州西南灵岩山。‎ 前两句为第一个层次 写夜云缭绕,星光明灿,江水清澄,白鹭自适,刻画幽静之境,以夜景之永恒暗寓人事变迁之沧桑 后两句为第二个层次 由今天道旁柳条,想到昔日吴宫落花。借不变的姑苏夜景,抒兴亡盛衰之感慨,并借古讽今,给偏安一隅的小朝廷以冷嘲 ‎ (二)抓关键词句 中国古典诗(词)大都篇幅短小,钱钟书用“闪电战”来形容古典诗歌。而其语言高度凝练、概括、含蓄而有跳跃性。因此,读诗(词)时千万不能匆匆一扫而过,这样绝对是读不懂、读不透的。而应一个字一个字地品读,边读边想其意,力求还原诗(词)画面。当然,最重要的是抓住关键诗词句,迅速定位情感基调。如:‎ 方法 举例 表明诗眼的字句和结句,‎ 陆游的《书愤》颈联“塞上长城空自许,‎ 往往直接透露了诗的主旨 镜中衰鬓已先斑”中的“空”是诗眼,流露出作者自许塞上长城、满腔报国热忱,一直到老却报国无门的惆怅。最后一联“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是主旨句,用典明志,追慕先贤的业绩,表明自己的爱国热情至老不移,渴望效法诸葛亮,施展抱负 诗词中的一两个字往往揭示了其情感,这样的字叫“情感语言”。如抓住了这些字,把握思想情感往往既快又准。它不单单是诗眼词眼,有时藏在写景叙事句中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中的“悲”字就是情感语言,它表明作者客居他乡又逢秋时不尽的伤感;“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中的“尽”“孤”“独”“闲”就是情感语言,表现了诗人强烈的孤独感 ‎ (三)抓景、事、情 任何类别的诗歌都离不开“景”“事(典故)”“情”三要素,其中“景、事”是表象,“情”是诗的内核。我们要做的就是,仔细阅读全诗,对文字信息进行检索分类,注意诗中出现的景物意象、人物事件,由意象、事件生发开去。只有一个意象的画面,如荷花、菊花、竹子,本身就含有诗人全部的思想情感;众多意象组成的画面意境,其中也以一两个意象为主体。通过对景、事的提炼、理解,围绕人之常情,推导出诗的主旨。‎ 我们从景、事、情三方面对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的颔联、颈联和尾联进行分析:‎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思远人 晏几道 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何处寄书得。 泪弹不尽临窗滴,就砚旋研墨。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 ‎(1)题目提供的信息: ‎ ‎ ‎ ‎(2)翻译诗歌正文: ‎ ‎ ‎ ‎(3)找出词中体现情态的关键句,并标出其中的关键词。‎ ‎ ‎ ‎ ‎ ‎ ‎ ‎(4)这首词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红叶黄花秋意晚”一句对表达这种情感有什么作用?‎ ‎ ‎ ‎ ‎ ‎ ‎ ‎【答案】 (1)交代了写作目的(怀念远方之人),暗示了诗歌的感情基调(思念之情),表明了诗歌题材(怀人诗)。‎ ‎(2)木叶红,菊花黄,暮秋寒意深,思念千里远行人。飘飞的浮云已然过尽,南归的大雁杳无音信,哪里才能寄出我的书信?泪水弹洒不尽,任它临窗滴落,就着砚石研成泪墨。渐渐写到离别凄楚,离别情深处,那红格笺纸竟也黯然失色。‎ ‎(3)①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行客。(思念)②鸿无信,何处寄书得。(盼归)③弹不尽临窗滴。(伤心)④此处,红笺为无色。(深情)‎ ‎(4)这首词表达了对远方行人的深切思念。首句起兴,以红叶黄花染绘出深秋的特殊色调,渲染离别的悲凉气氛,增添了对远方行人绵绵不尽的思念情怀。‎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