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7.00 KB
  • 2021-06-03 发布

2018-2019学年黑龙江省鹤岗市第一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

  • 27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鹤岗一中2018~2019学年度下学期期中考试高二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 论述类文本阅读 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两汉经学 经学的真正确立是在汉武帝时代。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独尊儒术”的建议,设置五经博士,收博士弟子五十人。其后博士弟子屡经增加,东汉时多达三万人。五经博士及其弟子以五经为研习对象,这就形成了经学。所谓经学,是指专门研究儒家经典的学问。从中国文化史看,经学出现的前提是汉王朝运用国家力量将民间流传的文化经典宣布为国家经典,并设立博士制度予以专门研究。于是,五经成为国家政治、法律、意识形态的根据。从国家制度层面保证儒家经典的传习,确立了儒家经典在中华文化经典中的主流地位,客观上也确立了经学在中国学术体系中的核心地位。儒学作为汉代主流思想,是与中央集权的统一相适应的。儒家主张的五伦、五常作为社会伦理道德,也因儒家的主流地位而得以明确确立。‎ 两汉经学分为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秦始皇焚书,造成文化典籍的浩劫,五经借助儒生记忆而保存下来。用汉代流行的隶书书写的经书文本,被称为今文经。汉景帝以后,陆续在孔府旧宅壁等处发现的与五经有关的用战国字体书写的文本,被称为古文经。古文经与今文经不仅书写字体不同,而且同一部经典的篇章多寡也或有差别,如孔府旧宅壁中友现的《尚书》就比汉初伏生所传《尚书》多16篇。此外,还发现了一些其他古文经典,如《周官》《左传》等。因汉武帝及其后所立五经博士皆为今文经博士,西汉末刘歆便要求把古文经也立于学官,但遭到今文经学家的阻挠,一时没有实现。于是引起令古文经学家之间的一场大争论。西汉时期,今文经学是经学主流。今文经学通经以致用,注重思想的阐发,强调经书的历史借鉴意义,但弊病是与谶纬结合而流于神秘。古文经学在东汉发展昌盛,注重文字训诂和对典章名物的解释,突出还原历史和文化传承,学术贡献良多,弊病是流于繁琐的文献考证而脱离思想和生活。东汉章帝时的《白虎通义》主张今文经学,强调经学大义与社会价值,借以维护主流思想,带有一定的理论总结性。东汉末古文经学家郑玄融合今古文经学,遍注群经,成为汉代经学的集大成者。今古文经学的分歧和论争促进了经学的发展,它们所代表的两种学术精神和方法,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对后来的中国学术史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1. 下列关于“两汉经学”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汉武帝接受“独尊儒术”的建议,设置五经博士,以五经为研习对象,标志经学的真正确立。‎ B. 汉朝五经博士制度的建立,确立了儒家思想的主流地位祁经学在中国学术体系中的核心地位。‎ C. 今文经、古文经的不同是分别采用了隶书和战国的字体书写,今文经的篇目与内容相对较丰。‎ D. 今古文经学的学术精神和研究方法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对后世中国学术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儒家经典被汉王朝宣布为国家经典,成为国家政治、法律、意识形态的根据,这是中央集权统一的条件。‎ B. 儒家思想作为汉代主流思想的地位确立以后,儒家主张的五伦与五常也明确确立为社会伦理道德。‎ C. 今文经学注重思想的阐发,古文经学注重训诂和考证,两者都强调发挥五经历史资源的现实价值。‎ D. 东汉的《白虎通义》和古文经学家郑玄对五经的注释,分别代表了汉代今文经学、古文经学最高成就。‎ ‎3. 根据原文,下列分析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国家高度重视以及有效的制度保障,对于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B. 西汉儒生凭借口耳相传,把五经书写下来形成今文经,今文经的研究成为西汉经学主流。‎ C. 古文经学一直未能立于学官,但凭借民间研究力量的不断努力,在东汉也取得了巨大成就。‎ D. 古文经学和今文经学的分歧与论争,客观上促进了两派的相互了解,推动了经学的发展。‎ ‎【答案】1. C 2. B 3. C ‎【解析】‎ ‎【1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关于‘两汉经学’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文章重要概念的边和以及对文本内容的筛选概括能力。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C项,“今文经、古文经的不同是分别采用了隶书和战国的字体书写,今文经的篇目与内容相对较丰”有误,从文中来看,第二段原句是“古文经与今文经不仅书写字体不同,而且同一部经典的篇章多寡也或有差别”,可见“采用了隶书和战国的字体书写”不是今古文经学的根本区别,同时文中只是说二者“同一部经典的篇章多寡也或有差别”,但没有说“今文经的篇目与内容相对较丰”。‎ ‎【2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A项,“这是中央集权统一的条件”错误,文章第一段说的是“儒学作为汉代主流思想,是与中央集权的统一相适应的”,选项变成“条件”,故错误。C项,“古文经学注重……考证”错误,文章第二段说的是“今文经学……注重思想的阐发,强调经书的历史借鉴意义,但弊病是与谶纬结合而流于神秘。古文经学……注重文字训诂和对典章名物的解释,……弊病是流于繁琐的文献考证而脱离思想和生活”,可见古文经学“流于繁琐的文献考证”。D项,“东汉的《白虎通义》和古文经学家郑玄对五经的注释,分别代表了汉代今文经学、古文经学最高成就”有误,“最高成就”没有依据。‎ ‎【3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下列分析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C项,“一直未能立于学官”有误,在文中没有依据,文章第二段说“因汉武帝及其后所立五经博士皆为今文经博士,西汉末刘歆便要求把古文经也立于学官,但遭到今文经学家的阻挠,一时没有实现。于是引起今古文经学家之间的一场大争论”,这只是西汉时的情况,但并没有说“一直未能立于学官”。‎ 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因为宇宙辽阔无垠,所以那些我们所熟悉的适用于地球的量度单位——米、英里等等已经没有意义。我们用光速来量度距离。一束光每秒钟传播 18.6 万英里,约 30 万公里,也就是 7 倍于地球的周长。一束光从太阳传播到地球用 8 分钟的时间,因此我们可以说,太阳离我们 8 光分。一束光在一年之内约穿过 10 万亿公里的空间,这个单位称为 1 光年。‎ 地球是宇宙中的一个地方,但决不是唯一的地方,也不是一个典型的地方。任何行星、恒星或星系都不可能是典型的,因为宇宙中的大部分是空的。唯一典型的地方在广袤、寒冷的宇宙真空之中,在星际空间永恒的黑夜里。相比之下,行星,恒星和星系就显得特别稀罕而珍贵。假如我们被随意搁置在宇宙之中,我们附着或旁落在一个行星上的机会只有 1/l033。在日常生活当中,这样的机会是“令人羡慕的”。可见天体是多么宝贵。‎ ‎(摘编自卡尔·萨根《宇宙的边疆》)‎ 材料二 现代大爆炸理论目前是解释宇宙起源的主流理论,它预测我们身处的这个宇宙来自于暴胀,即在宇宙大爆炸发生后的极短时间内,宇宙以指数形式膨胀。宇宙学家普遍认为,一旦开始,在宇宙中的某些区域内.它就永远不会停止。在这些区域内,量子效应会使暴胀永远进行下去。所以从整个宇宙来看,暴胀的过程是没有终点的。在这个被称作“永恒暴胀”的理论中,我们的可观测宇宙只是一个宜居的“口袋宇宙”,是一个暴胀已经停止而恒星和星系得以形成、生命得以出现的局部区域而已。‎ ‎2017 年接受采访时,霍金表示:“永恒暴胀理论通常预测我们的宇宙像是一个无限的分形,其中布满被暴胀海洋分隔开的不同的口袋宇宙。一个口袋宇宙中的物理和化学定律可能和另一个口袋宇宙中的定律完全不同,这样就共同组成了一个多重宇宙。”在采访中,霍金表示他不是多重宇宙理论的支持者,“因为如果多重宇宙中不同的宇宙太大甚至是无限大的话,这个理论不可能被检验。”‎ ‎(摘编自鞠强《最后的论文:霍金没有留下确定的答案》)‎ 材料三 预言宇宙的未来当然是非常困 难的。我曾经起过一个念头,要写一本题为“昨天之明天:未来历史”的书。它会是一部对未来预言的历史,几乎所有这些预言都是大错特错的;但是尽管有这些失败,科学家仍然认为他们能预言未来。‎ 科学家相信宇宙受定义很好的定律制约,这些定律在原则上允许人们预言未来。但是定律给出的运动通常是混沌的,这意味着初始状态的微小变化会导致后续行为的快速增大的改变。这样,人们在实际上经常只能对未来相当短的时间作准确的预言。然而,宇宙大尺度的行为似乎是简单的,而不是混沌的。所以,人们可以预言,宇宙将永远膨胀下去呢,还是最终将会坍缩。这要按照宇宙的现有密度而定。事实上,现在密度似乎非常接近于把坍缩和无限膨胀区分开来的临界密度。如果暴胀理论是正确的,则宇宙实际上是处在刀锋上。所以我正是继承那些巫师或预言者的良好传统,两方下赌注,以保万无一失。‎ ‎(摘编自史蒂芬·霍金《宇宙的来来》)‎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生活中常用的度量单位在面对浩瀚的宇宙时会失去价值,人们将速度和距离结合,创造出“光年”来度量宇宙中的距离。‎ B. 地球处于宇宙之中,但它并不是宇宙的典型代表,行星、恒星或星系在空旷、寒冷的宇宙典型环境中数量稀少。‎ C. 永恒暴胀理论认为,一方面人类可观测的宇宙是一个暴胀暂时停止的局部区域,另一方面,暴胀在某些区域内永不停止。‎ D. 在霍金看来,历史上有很多科学家曾经预言过未来,但这些预言大多是错误的,尽管如此,科学家们仍然没有放弃预言未来。‎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按照永恒暴胀理论进行假设,如果宇宙中的若干局部区域发生了暴胀停止,恒星、星系、生命以及宜居的“口袋宇宙”或将出现更多。‎ B. 对宇宙未来的预言取决于宇宙的现有密度,而临界密度的事实似乎表明,暴胀理论是正确的,多重宇宙是宇宙从过去到未来的趋向。‎ C. 霍金认为,多重宇宙理论只存在于理论层面,因为不同的定律在口袋宇宙体积不确定的情况下无法被检验,其差异性也就难以验证。‎ D. 定律允许人们预言未来,而初始状态微小的改变对后续行为会产生快速而巨大的影响,人们实际上不能对宇宙未来做出准确的预言。‎ ‎6. 围绕同一话题,三则材料在内容上各有什么侧重?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答案】4. C 5. A ‎ ‎6. 材料一侧重介绍宇宙广袤和空洞的典型环境,材料二侧重介绍解释宇宙起源的大爆炸理论,材料三侧重介绍预言宇宙未来困难的原因。‎ ‎【解析】‎ ‎4题详解】‎ 题干问的是“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C项,关于人类可观测的宇宙,原文表述为“暴胀已经停止”,因此“暴胀暂时停止”的说法错误。故选C。‎ ‎【5题详解】‎ 此题考核信息筛选和整合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找准文章的对应位置,然后结合文章内容逐个判断正误,题中B 项,临界密度的事实表明,宇宙未来既有无限膨胀的可能,也有坍缩的可能,并不确定哪种可能性更大,自然也就无法判断暴胀理论的正确与否。C项,多重宇宙理论只存在于理论层面,是因为如果有些口袋宇宙太大甚至无限大,该理论就不可能被检验,这与其中的定律无关。D项,人们可以对未来相当短的时间作准确的预言。故选A。‎ ‎6题详解】‎ 这是一道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题目,答题时根据题干的要求先筛选主要的信息,然后对筛选的信息按照不同的角度进行整合,此题要求回答宇宙空间中心问题中三则材料的各自侧重点,根据对三则材料的理解,分别概括。‎ ‎【点睛】新闻材料类文本阅读的选择题,主要集中的是对文意理解的考查,考生要注意选项中常见的错误有曲解文意、枉加推断、无中生有、张冠李戴等问题,考生要结合对文意的理解准确判断选项中的表述是否正确。‎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梨花白 刘建超 梨花白在老街唱红时,年方十六岁。‎ 梨花白六岁开始跟着师傅学艺,拜在梅派名师门下。在老街首次登台时,正值梨花满天,一院春色,师傅便给她起了个艺名梨花白。‎ 梨花白登台唱的是梅派经典剧目《贵妃醉酒》。梨花白扮相俊秀,嗓音甜润,念白、唱腔、舞蹈、水袖,一招一式,举手投足都深谙梅派风韵,把老街人听得如醉如痴。‎ 梨花白走出戏楼已是午夜,一轮弯月苍白地挂在丽京门的檐角,青石板路泛着幽幽的冷光。一辆车轻轻地来到她的面前,拉车的是一个和她年纪差不多的小伙子。‎ 老街人歇息的早,天黑收店,吃饭睡觉。半夜里是不会有啥生意的,尤其是个拉车的。‎ ‎“这么晚了,还没有收工?”‎ 小伙子憨憨地笑笑:“我是在等你,天黑,路上怕不安全。”‎ 梨花白好生感动。说了句:“去怡心胡同。”‎ 车子在青石板路上轻快地颠簸起来。‎ 老街的戏园子在城外两里地。从丽京门到戏园子,一色的青石板路。青石板路在戏班子唱戏时才热闹一下,沿街两边卖各种小营生的摊贩忙碌着,多半是些卖小吃、水果的。在这里可以吃到纯正的不翻汤、浆面条、绿豆丸子汤。戏散人静,青石板路便又恢复了冷清。‎ 车子在青石板路上微微颠簸,却很舒适。许是太累了,梨花白在轻微的颠簸中闭上眼睛睡了。拉车的小伙子放慢了脚步,双手攥紧车把,让车子走得更平稳些。怡心胡同到了,小伙子不忍心叫醒梨花白,车子拐过头又跑了回去。梨花白醒来,看见小伙子气喘吁吁,后背已经被汗水浸湿。‎ 梨花白连忙表示歉意,小伙子乐呵呵地说:“没事,我爱听你唱戏。只要你有戏,多晚我都等你。我姓程,你叫我程子就中。”‎ 程子真的每次都等着拉梨花白,并且说啥都不收钱。梨花白说急了,程子就呵呵笑,说:“那中,啥时候你给我唱出戏就中了,我爱听《贵妃醉酒》。”‎ 一个雨夜,程子送梨花白回家,发现胡同门口有几个鬼鬼祟祟的身影。程子也就没走,躲在一个屋檐下。‎ 梨花白住的二层木楼上果然传出了动静。程子飞一般蹿过去,跑上二楼,推开了门。几个汉子满嘴酒气,梨花白单薄的身子缩在床角发抖。‎ 几个痞子对程子来搅和他们的好事极其恼怒,三五下就把程子打翻在地。程子满脸是血,依然倔强地站起来。‎ 痞子头儿说:“看来你真是想逞能了。那我成全你,今天我要不了女的就要你。你是干啥的?”‎ ‎“拉车的。”‎ ‎“靠腿脚吃饭啊。那好吧,今天我废了你的腿,就放过这个小妞。”‎ ‎“咋都中,你们别欺负女娃。不然,就是打死我,我也拽个垫背的。”‎ 痞子掏出了刮刀,程子的一双脚筋被他们生生挑断。‎ 虽然那几个痞子后来被法办了,但是,程子只能坐轮椅了。‎ 程子学了剪裁手艺,在丽京门下开了“贵妃醉裁缝店”。每天接送梨花白的是她师兄洛半城。老街人都说梨花白和她师兄是天造地设的一对,可就是等不到他们结合的消息。‎ 动乱的年月,剧团由造反派接管,梨花白被当成资产阶级的黑苗子遭受批斗,发配到街道去扫大街。‎ 程子转着轮椅,找到“靠边站”的洛半城,说:“我听着剧团里演李铁梅的那主嗓子不中,不洪亮。英雄李铁梅声音不洪亮咋能鼓舞咱老街人们。你和剧团头头说说,可以让梨花白伴唱,这也是接受改造,接受教育嘛。”‎ 剧团头头觉得革命群众说得有理,就把梨花白抽回团里,在幕后为演李铁梅的演员伴唱。老街人知道后,都去听梨花白唱戏,听戏的人多了,剧团头头挺高兴。‎ 中秋时节,梨花白发烧,嗓子不佳,她和剧团头头请假。头头瞪着三角眼不允许——中秋节快到了,要过革命化的中秋节,死了都要唱。‎ 结果梨花白在唱“打不尽豺狼决不下战场”时,倒了嗓子。剧团头头说梨花白故意破坏,还是想着那些才子佳人。在戏园子的土台子上,不但批斗打骂梨花白,还要她把“打不尽豺狼决不下战场”唱一百遍。‎ 梨花白直唱得气若游丝,昏死过去。从医院出来,梨花白彻底失音,别说唱戏,说话都如蚊子嗡嗡。洛半城气愤难平,把剧团头头狠狠揍了一通,从此不再唱戏。‎ 一个艺人,不能唱戏,活着还有什么意义?梨花白来到了洛河边。圆月朗朗,秋水依依。梨花白的脚刚刚踏进河水,却听到洛河桥上传来《贵妃醉酒》:海岛冰轮初转腾,见玉兔,玉兔又早东升。那冰轮离海岛,乾坤分外明……竟然是程子。梨花白哭倒在程子怀中。‎ 动乱过后,梨花白又回到剧团,担任艺术指导。她退休后常常推着程子去广场听大家聚会唱戏,两人真的是发如梨花。‎ 又是一个中秋夜。老街戏园子那座土台子上,梨花白和洛半城着装重彩,冰冷的月光下,演着《贵妃醉酒》。‎ 台下没有观众,静静的场子里,只有一部空空的轮椅。‎ ‎(选自《市井人物•出门是江湖》)‎ ‎7. 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分析和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 程子专程等候梨花白并送她回家,一是因为戏园子在城外两里地,天又黑,他怕路上不安全,二是他想让梨花白给他唱一曲《贵妃醉酒》。‎ B. 城里的人都认为梨花白和她的师兄极为般配,但就是没有他们结合的消息,这是因为当时梨花白内心对程子十分愧疚。‎ C. 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并不多,但多次写到清幽的青石板路和冷冷的月光。既渲染了气氛,同时也给小说蒙上了一层淡淡的忧伤。‎ D. 小说在刻画人物上主要是正面描写,如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凝练传神地塑造了鲜明的人物形象。‎ ‎8. 请简要分析程子的性格特点。‎ ‎9. 小说中“贵妃醉酒”出现了多次,请简要分析其在文中的作用。‎ ‎【答案】7. C 8. ①痴情 专一,表现在他对戏曲对梨花白都很痴迷。②细心体贴,比如在送梨花白回家的路途上,小心翼翼,不想打扰梨花白休息。③吃苦耐劳,每天都送梨花白回家,不避风雨。④善良勇敢,在梨花白处于危险之时,舍命救人。⑤乐观坚韧,在腿脚残疾的情况下,自力更生。 ‎ ‎9. ①贯穿全文,是小说的线索,推动着故事情节的发展。程梨二人首先因戏结识,接着二人又因戏增进了情义,后来程子的《贵妃醉酒》又挽救了梨花白的性命,最后梨花白的演绎,又再一次将二人的情感升华。②丰富了人物形象。比如文章借《贵妃醉酒》既突出了梨花白演艺技巧的高超,也突显了程子对梨花白的挚爱。③深化了文章的主题。这首曲子见证了他们故事的发展,也承载着他们深厚的情义。同时,这份情义也不因时代的变迁及摧残而改变。‎ ‎【解析】‎ ‎【7题详解】‎ A项,程子让梨花白唱《贵妃醉酒》的要求,是在梨花白一再强调要给钱的情况下才提出的。B项,梨花白没有与师兄结合的原因,文章并没有具体给出,此项判断过于武断。D项,在刻画人物上,文章并没有出现对人物的心理描写。‎ 点睛:做关于信息筛选题,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理解把握全文的主要内容,涉及题干中的有哪些段落,哪些内容,关于题干中答题指向的内容又有哪些,先锁定答题区间,然后结合题干的要求进行概括。‎ ‎【8题详解】‎ 本题分析“程子”的性格特点主要从与人物有关的情节入手。阅读文本不难发现涉及到人物性格的情节主要有:他对戏曲对梨花白都很痴迷。送梨花白回家的路途上,小心翼翼,不想打扰梨花白休息。每天都送梨花白回家,不避风雨。在梨花白处于危险之时,舍命救人。在腿脚残疾的情况下,自力更生。‎ 点睛:本题属于典型的考查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一般我们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主要从四个方面考虑:1、借助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 情节是小说中用以表现主题或人物性格的一系列有组织的生活事件。我们需要从情节的发展中把握人物形象,因为情节是人物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在事件发展的过程中,才能显现出人物灵魂深处的东西来,离开了情节,就不知道人物怎样做事,也就无法分析人物性格特征。要了解人物性格,必须透过情节中发生的事情这种外在现象去剖析现象背后的本质。故事情节或是发展了人物性格,或是表现了人物性格。所以,分析小说的情节也是我们分析人物的一把钥匙。2、借助描写方法分析人物形象 小说的核心任务就是通过刻画人物、塑造典型人物形象来揭示社会生活的某些本质方面,从而表现作品的主题的。所以,要评价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就要认真分析作者对人物的描写——外貌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等等,从而评价人物的性格特征,进而发掘出各色人物善恶美丑的精神世界。 ‎ ‎ 辨析人物描写的方法,除了外貌(肖像、神态、服饰)描写,动作细节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直接描写外,还要注意其它人或景的烘托。3、借助环境描写分析人物形象 恰当的环境描写有助于人物的刻画和主题的表达,人物的性格通过环境得以凸显,环境是为人物而设置的,小说中的人物是生活在特定的历史背景和特定的生活环境之中的,人物的思想感情总要打上时代的烙印,留下环境的痕迹。小说追求相对完整的人物形象塑造,就要着力于人物所处的环境的描绘,人与人之间所酿成的气氛和整体意境的形成,无不包含着某种真挚的思想情感。环境对人物性格的体现起着强化作用。作者为了表现人物丰富复杂的性格,往往为人物设置各种不同的环境,用以“刺激”人物,以记录其种种行为,从而显露出性格。4、借助作者倾向分析人物形象(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 小说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主题是小说作家在描写、叙述人物性格、人物命运时显示出的对生活的理解和认识。我们要在阅读中认识和评价人物的性格、品质、典型性和社会意义,体会作者的感情倾向。‎ ‎【9题详解】‎ 该题考查散文中情节的作用。通常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来回答,该题的指向性很明确,“贵妃醉酒”出现了多次,分析其在文中的作用。阅读全文内容,“贵妃醉酒”使程梨二人认识,并增进了情义;程子的贵妃醉酒还挽救了梨花白的性命;可见小说因“贵妃醉酒”串联,是小说的线索。其次丰富了小说中人物的形象,同时这首曲子见证了他们故事的发展,也承载着他们深厚的情义。这份情义也不因时代的变迁及摧残而改变。‎ 点睛:本题属于鉴赏小说中重要的故事情节,这类型的题目主要是围绕情节构思及其作用命题。其常见题型有:l、文中写了XX情景在小说中起到什么作用?2、某事物、人物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回答这类习题的一般解题思路为:内容作用+结构作用。明确情节构思为表现人物的宗旨,结合情节的一般作用:1、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2、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3、为后面的情节发展作铺垫。4、照应前文。5、推动情节发展。6、刻画人物性格。7、表现主旨或深化主题。8、起线索作用。9、埋下伏笔。根据要求组织语言表达:XX情节(事物)在文中有……作用(结构),突出了……,表现了……(内容)。‎ 古代诗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 李承之,字奉世,李肃之季弟。生而孤,肃之鞠育诲道,至于成人。性严重,有忠节。从兄李柬之将仕以官,辞不受,而中进士第,调明州司法参军。郡守任情执法,人莫敢之忤,承之独毅然力争之。守怒曰:“曹掾 敢如是邪?”承之曰:“事始至,公自为之则已,既下有司,则当循三尺之法矣。”守惮其言。尝建免役议,王安石见而称之。熙宁初,以为条例司检详文字,得召见。神宗语执政曰:“承之言制置司事甚详,非他人所及也。”改京官。他日,谓之曰:“朕即位以来,不轻与人改秩,今以命汝,异恩也。”检正中书刑房,察访淮浙常平、农田水利、差役事,还奏《役书》二十篇。又察访陕西,时郡县昧于奉法,敛羡余过制。承之曰:“是岂朝廷意邪?”悉裁正其数。迁集贤殿修撰,擢宝文阁待制,为同群牧使,纠察在京刑狱。蔡确治相州狱,多引朝士,皆望风自折服。承之为帝言其险诐之状,帝意始悟,趣使诘竟。迁龙图阁直学士,恳辞,乞授兄肃之,曰:“臣少鞠于兄,且兄为待制十年矣。”帝曰:“卿兄弟孝友,足厉风俗。肃之亦当迁也。”即并命焉。商人犯禁货北珠,乃为公主售,三司久不敢决。承之曰:“朝廷法令,畏王姬乎?”亟索之。帝闻之曰:“有司当如此矣。”进枢密直学士坐补吏不当降待制知汝州未几为陕西都转运使召拜给事中,历应天府、河阳、扬州而卒。‎ ‎(节选自《宋史•李承之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进枢密直学士/坐补吏不当降/待制知汝州/未几/为陕西都转运/使召拜给事中 B. 进枢密直学士/坐补吏不当/降待制/知汝州/未几/为陕西都转运使/召拜给事中 C. 进枢密直学士/坐补吏不当/降待制/知汝州/未几/为陕西都转运/使召拜给事中 D. 进枢密直学士/坐补吏/不当降待制/知汝州/未几/为陕西都转运使/召拜给事中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从兄,指父亲的侄子中比自己年长的人,也泛指本族平辈中年龄与己相当者。‎ B. 曹掾,东汉太尉或相国等分曹治事,正职为“掾”,后来泛指各部门治事的属吏。‎ C. 季弟,指最小弟弟。一般而言,古人兄弟排行,伯为大,仲次之,叔第三,季最小。‎ D. 改秩,秩,官吏的俸禄、职位或品级,“改秩”即改变官吏的俸禄、职位或品级。‎ ‎12. 下列对于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李承之独立性强,不求外援。后来他凭借科举考中进士,调任明州司法参军。‎ B. 李承之尽职尽责。察访淮浙地区农田水利时发现郡县执法混乱,超标征敛赋税,便加以纠正。‎ C. 李承之做事认真,颇受赏识。曾经因建议免除百姓徭役而受到王安石的称赏。‎ D. 李承之秉公执法,不畏权贵。有商人违法为公主贩卖北方的珍珠,承之秉公办理下令缉拿案犯。‎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郡守任情执法,人莫敢之忤,承之独毅然力争之。‎ ‎(2)“卿兄弟孝友,足厉风俗。肃之亦当迁也。”即并命焉。‎ ‎【答案】10. B 11. A 12. B ‎ ‎13. (1)郡守放任性情枉法断案,别人没有敢违逆他的,唯独李承之毅然与他竭力争辩。‎ ‎(2)你们兄弟孝敬友爱,足可以激励世俗。肃之也应该升职了。”就一起任命了他们。‎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如本题画线句子主要涉及人物官职的变迁,所以考生要抓住官职、地名等进行断句,如“枢密直学士”“待制”“汝州”“陕西都转运使”“给事中”,然后根据语法关系进行排除,“降”意思是“降职”,宾语是“待制”,应在“待制”后断开,这就排除A项,且“降待制”的原因是“补吏不当”,所以“补吏不当”不能断开,排除D项;“为”意思是“做,担任”,宾语是“陕西都转运使”,“都转运使”是官名,是专有名词,不能断开,排除C项,故选B。‎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中国古代文化常识面广量大,涉及的点和面很多,需要考生平时做个有心人,随时看到随时积累,并能举一反三进行记忆。本题中,A项,“年龄与己相当者”错误,“从兄”,第一种含义,指的是父亲的亲兄弟的儿子中比自己年龄大的,即伯叔父的儿子中比自己年龄大的;第二种含义,指的是祖父的亲兄弟的孙子中比自己年龄大的,即伯叔祖父(即从祖祖父)的孙子中比自己年龄大的;第三种含义,指的是曾祖父的亲兄弟的曾孙中比自己年龄大的,即伯叔曾祖父(即族曾祖父)的曾孙中比自己年龄大的;第四种含义,指的是比“本义族兄”血缘关系更远的己辈男子。故选A。‎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理解文言文内容的题型,要基本了解文言文的大意,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这类题型设陷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翻译错误等。做题时要回归语境,理解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本题中,B 项,“……察访淮浙地区农田水利时发现郡县执法混乱,超标征敛赋税,便加以纠正”错误,从文中来看,文中说的是“又察访陕西,时郡县昧于奉法,敛羡余过制。承之曰……悉裁正其数”,由此可知,“发现郡县执法混乱,超标征敛赋税,便加以纠正”是在“察访陕西”时。故选B。‎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第一句中,“任情”,放任性情;“人莫敢之忤”,宾语前置句,应为“人莫敢忤之”,“忤”,违逆;“独”,唯独;“力争”,竭力争辩。第二句中,“孝友”,孝敬友爱;“厉”,激励;“迁”,升职;“即”,就;“并”,一起;“命”,任命;“焉”,代词,他们。‎ ‎【点睛】文言文断句,可以提供以下参考:(1)借助古代的文化常识,如天文、历法、地理、历史、官职、科举、姓名等。(2)根据互文、对偶、排比等修辞断句,抓住这个特点,常能断开一处,接着可以断开几处。(3)根据前后内容的关系,尤其是总领句或分承句。(4)根据韵文的特点断句,把握一定的用韵规律。(5)借助一些标志性词语断句,文言对话常用“日”、“云”等,句首常用如下语气助词“夫、盖、盍、若夫、嗟夫”等,句末常用如下语气助词“者、也、矣、乎、哉、耶、耳、而已、欤(与)”等,(6)借助一些固定结构,如:“……者……也”、“不亦……乎”、“何……之有”,“孰与……乎”“为……所……”、“受……于……”“何异于……”等。‎ 参考译文:‎ 李承之,字奉世,李肃之的最小的弟弟,幽州人,后来迁居到濮州。生下来就成了孤儿,李肃之抚育他,并对他进行教育引导,一直到他长大成人。他性情严肃威重,有忠贞的气节。堂兄李柬之将要给他官做,他推辞不接受,而是通过科举中了进士,调任明州司法参军。郡守放任自己的性情执法断案,别人没有敢违逆他的,唯独承之毅然力争。郡守生气地说:“下属敢这样吗?”承之曰:“事情一发生,您自己处理了就算了。既然已经安排给执法部门,那就应当遵循三尺之法了。”郡守很忌惮他的话。李承之曾经提出免除老百姓徭役的建议,王安石见了很称赞他的建议。熙宁初年,因为给条例司检查校对法律条文,得以被皇帝召见。神宗对掌握实权的官员说:“承之谈论制置司的事情很详尽,不是别人能比得上的。”改任他为京官。另一天,皇帝对他说:“我即位以来,不轻易改变别人的官职,现在任命你,是不同寻常的恩德啊。”担任检正中书刑房,察访淮河、浙江地区常平仓事务、农田水利、差役等事情,回京后上奏朝廷《役书》二十篇。升任集贤校理,又察访陕西,当时郡县对于执行法律不严格,搞蒙混,乱收费超过制度规定。承之说:“这难道是朝廷的旨意吗?”都裁断改正了那些不正确的数额。升任集贤殿修撰,又提升为宝文阁待制,担任同群牧使,纠察在京刑狱,兼任枢密院都承旨,出京担任延州知州,回京担任代理三司使。蔡确负责处理相州案件,牵连很多朝廷中的官员,很多人听到一点风声就屈服了。承之向皇帝讲明了蔡确险恶邪僻的情况,皇帝的心里才明白,赶紧派使臣去调查追问事情究竟是怎么回事。升李承之任龙图阁直学士,他恳切地推辞,请求授给兄长李肃之,说:“我从小就受兄长的抚育,而且兄长担任待制之职已经十年了。”皇帝说:“你们兄弟二人孝敬友爱,足可以劝勉世人改善社会风气。肃之也应该升职了。”就一起任命了他们(兄弟二人)。有商人违犯禁令,卖北方产的珍珠,是为公主卖的,三司很久也不敢判决。承之说:“朝廷的法令,怕皇帝的女儿(就不实行了)吗?”立即下令逮捕犯人。皇帝听闻后说:“执法部门就应当这样啊。”升任枢密院当直学士。因为任命官吏不当,降为待制,后担任汝州知州。不久,担任陕西都转运使,后来召他进京担任给事中、吏部侍郎、户部尚书,又以枢密直学士的身份担任青州知州。历任应天府、河阳、陈、郓、扬州长官后去世。‎ 古代诗歌阅读 泊岳阳楼下 杜甫 江国逾千里,山城近百层。‎ 岸风翻夕浪,舟雪洒寒灯。‎ 留滞才难尽,艰危气益增。‎ 图南未可料,变化有鲲鹏。‎ ‎14. 下列对本诗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颔联描绘了一幅冬夜羁旅图,舱内,寒灯一茎;舱外,风吹浪翻夜雪纷飞,营造出萧瑟凄凉的意境,抒发了诗人天涯漂泊的愁苦之情。‎ B. “鲲鹏”“图南”化用典故,出自庄子的《逍遥游》,以鲲鹏的变化无常来暗示自己前途的不可预料。‎ C. 诗歌以豪景抒悲情。岸风夕浪,舟雪寒灯做起伏,及滞留,危难而转图南鲲鹏,意境起伏,富于节奏,情景呼应,浑然无间。‎ D. 作者在尾联进行了情感的突转,从颔联的慷慨豪迈转为尾联的漂泊愁苦。‎ ‎15. 本诗与杜甫的《登高》相比情感有何异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14. D 15. 同:两首诗都有漂泊困顿和忧国伤时之感。异:本诗中,尽管时局堪忧,前途未卜,但是诗人的报国豪情饱满高涨,仍然期待倾尽才华实现匡时济世的鲲鹏之志,而《登高》则更侧重于年老漂泊以及时局动乱之感叹,“艰难苦恨”“潦倒新停”等词句带有浓浓的凄凉落寞和无力感。‎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综合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对本诗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结合诗歌分析,把握正误。本题中,D项,“作者在尾联进行了情感的突转,从颔联的慷慨豪迈转为尾联的漂泊愁苦”错误,从诗中来看,整首诗歌用豪景与壮志衬托出豪迈的基调,以岸风夕浪,舟雪寒灯做起伏,及滞留危难而转图南鲲鹏,“鲲鹏”自喻远大之志向无可披靡,顺承上句的情感又更升一层,至此,诗歌的情境推向最高潮,并与前段的宏伟景色遥相呼应,并无“突转”,且尾联中也并无“漂泊愁苦”,而是慷慨激昂。故选D。‎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首先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问的是“本诗与杜甫的《登高》相比情感有何异同”,然后抓住两首诗歌的标题、注释、作者、诗中的意象以及直接表达情感的词语来分析两首诗的异同。《泊岳阳楼下》,由诗歌标题来看,诗人身在旅途,这也就暗示考生,诗人可能有会有羁旅诗的漂泊之感;从诗中的景来看,诗歌颔联“岸风翻夕浪,舟雪洒寒灯”是诗人身在旅途的情境,舱内,寒灯一茎,舱外,风吹浪翻夜雪纷飞,营造出萧瑟凄凉的意境,抒发了诗人天涯漂泊的愁苦之情;颈联“留滞才难尽,艰危气益增”意思是“即使遭遇苦境停滞无法前行,心中的雄才大略也不会消退;艰难和危险反而更加激励气魄壮大”,表达了诗人的豪情壮志;尾联“图南未可料,变化有鲲鹏”以“图南”“鲲鹏”自喻远大之志向无可披靡,体现出报国热情地高涨。再看《登高》一诗,这首诗前四句写景,描述登高见闻,描绘江边空旷寂寥的景致,后四句抒情,写登高所感,主要围绕作者自己的身世遭遇,抒发了穷困潦倒、年老多病、流寓他乡的悲哀之情,如 ‎ ‎“常作客”指出了诗人飘泊无定的生涯,“百年多病”,写出身体之老弱,“独”写出身在他乡的孤独;“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诗人备尝艰难潦倒之苦,国难家愁,使自己白发日多,再加上因病断酒,悲愁就更难排遣。最后来分析两首诗歌情感的异同,由前面的分析可知,诗人都是身在旅途,故漂泊困顿之感是一致的,身处动荡混乱时期,诗人的忧国伤时之感也是一致的;不同的是,本诗中诗人的报国豪情高涨,虽境遇堪忧仍然期待实现匡时济世的鲲鹏之志,而《登高》中更多的是年老漂泊以及时局动乱的感叹。‎ ‎【点睛】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抓显情语。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或句子;②分析景语。注意按照“意象—→意境—→诗情”的思路去揣摩;③结合注解,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和创作风格。要注意平时积累一些诗人的相关材料,特别是对一些影响大、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重要的作家诗人更要留心;④了解古代诗歌类别和常见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要注意大多数诗歌表达的思想情并非单一,而是丰富复杂的;⑤注意积累古诗中的思想感情常用词语:欢快、愉悦、激动、烦闷、恬淡、闲适、欢乐、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名篇名句默写 ‎16.补出下面空缺处。‎ ‎(1)苏轼《赤壁赋》中展现一叶扁舟任凭漂荡,浩渺江面上自由来去的情景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 ‎(2)李白《蜀道难》中说明了蜀道的艰险,强调飞禽走兽都难以越过和攀爬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 ‎(3)白居易《琵琶行》中侧面表现琵琶女演奏之后的音乐效果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 ‎(4)杜甫《登高》中从时间和空间着笔,表现诗人客居他乡、疾病缠身而漂泊孤独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纵一苇之所如 (2). 凌万顷之茫然 (3).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 (4). 猿猱欲度愁攀援 (5). 东船西舫悄无言 (6). 唯见江心秋月白 (7). 万里悲秋常作客 (8). 百年多病独登台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名句默写的能力。考查常见的名篇名句默写常常分为三类:识记式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其中识记式默写考查字形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 主要考查在语境中的具体运用,具有一定难度,理解和记忆同时考查。理解性默写的题目难度比根据上下文默写要难,首先要选准诗句,然后注意不要出现错别字,此题注意提示语中的“展现一叶扁舟任凭漂荡,浩渺江面上自由来去的情景的诗句”“说明了蜀道的艰险,强调飞禽走兽都难以越过和攀爬的诗句”“侧面表现琵琶女演奏之后的音乐效果的诗句”“从时间和空间着笔,表现诗人客居他乡、疾病缠身而漂泊孤独的诗句”,这样就能准确的答出题目。考生要注意如下字词:纵、苇、凌、顷、鹤、尚、猿猱、度、攀援、舫、唯、作客。‎ 语言文字运用 ‎17.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寒假结束,新学期开始,突然转入紧张的学习作息,有不少同学对学习心有余悸。‎ ‎②有五千年厚重积淀的中华经典诗文可谓字字珠玑,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③某市的路边摆放密集的垃圾桶,据称这是“为了倡导市民养成不要乱扔垃圾的好习惯”,但很多市民认为,此举有缘木求鱼之嫌。‎ ‎④高速磁浮作为一种新型尖端轨道交通技术,其优势昭然若揭,已被越来越多的国家关注。‎ ‎⑤随着微信支付等第三方支付方式粉墨登场,出门只带手机成为越来越多人的选择。‎ ‎⑥这家曾获得众多荣誉的国有建筑施工企业,在招标中出现如此严重、如此低级的造假行为,真可谓匪夷所思。‎ A. ①③⑥ B. ①④⑤ C. ②③⑤ D. ②④⑥‎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把握成语的意思,结合成语的情感色彩、适用对象以及具体的语境进行排除。“字字珠玑”,形容诗文的语言精美。“缘木求鱼”,比喻方向、方法不对,一定达不到目的。“匪夷所思”,指事物怪异或人的言行离奇,不是一般人按照常理所能想象的)。这三个成语使用正确。“心有余悸”,危险的事情虽然过去了,回想起来还感到害怕。本句主要想表达的是学生“从假期生活,转入紧张的学习作息”的不适应,而不是“回想起来感到害怕”,词语使用不合句意。 “昭然若揭”,指真相大白。句意指优势明显,“昭然若揭”不合语境。“粉墨登场”,原指演员化装上台演戏,今多借指登上政治舞台,含讥讽意。句中没有讥讽之意,使用该成语感情色彩不当。这三个成语使用错误。故选B。‎ ‎【点睛】对于词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切忌望文生义。第二,要辨析感情,明确词语的感情色彩,是褒义,还是贬义。第三,要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解答词语题,(1‎ ‎)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2)注意词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3)要注意词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4)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5)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根据本报和部分出版机构联合开展的调查显示,儿童的阅读启蒙集中在1~2岁之间,并且阅读时长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的。‎ B. 为了培养学生关心他人的美德,我们学校决定组织开展义工服务活动,三个月内要求每名学生完成20个小时的义工服务。‎ C. 在互联网时代,各领域发展都需要速度更快、成本更低的信息网络,网络提速降费能够推动“互联网+”快速发展和企业广泛受益。‎ D. 面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正确的选择是,充分利用一切机遇,合作应对一切挑战,引导好经济全球化走向。‎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病句的辨析与修改。A项,句式杂糅,“根据……调查”“……调查显示”,二者任留其一;B项,语序不当,改为“要求每名学生三个月内完成……”;C项,搭配不当,“推动”和“受益”搭配不当,删去“和企业广泛受益”。故选D。‎ ‎19.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A. 王诚回复朋友陈挚:前日拜读兄长大作,细细品味,忽而有感,不揣愚昧,拙见附后,无意冒犯,还望海涵。‎ B. 小明最近工作比较辛苦,总是早出晚归,但不管早晚,母亲总是恭候在客厅,送出去迎回来,给了他满满的力量。‎ C. 张教授发表完自己的意见,刘校长接着说:“张教授的刍议很深刻,希望大家后续的发言更加有针对性,更加精彩。”‎ D. 年龄越来越大,白发越来越多。人到老年,经常被人问及自己的贵庚,我觉得也是一件尴尬的事情。‎ ‎【答案】A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所谓“得体”,就是根据内部语境(上下文)和外部语境(语言交际的各种情境条件,如:时间、地点、场合、对象、目的、话题、使用语言流露出的情感色彩等)选用恰当的语句来表情达意表达方式适合特定的语境,包括文体色彩、语体色彩(口语与书面语)、感情色彩(褒义与贬义)、交际目的、交际场合、交际对象、交际手段的差异,还要注意敬词、谦词的使用(用语要注意礼貌的要求)、转述语言得体等等。B项,“恭候”:恭敬地等待。敬辞,使用不当,不能用于小马的母亲等候小马。C项,“刍议”:谦辞,称自己不成熟的议论。刘校长不能用于张教授的言论。D项,“贵庚”,敬辞,问别人年龄。不用于自己。错误。故本题选A项。‎ ‎【点睛】语言表达得体:一要思索在某种特定的语境中能说什么,不能说什么;说什么好,说什么不好;怎样说有分寸,怎样说没有分寸;怎样说效果好,怎样说效果不好。二要考虑说话人的地位、身份、文化素养、生活阅历等方面的差异;更要考虑听话人的诸多情况三要根据不同的交际场合,选择不同的表达方式,做到有的放矢、准确得体、恰到好处。语言使用是否得体要从时间、地点、场合、对象、目的、话题、文体色彩、语体色彩、感情色彩、交际目的、交际场合、交际对象、交际手段的差异,还要注意谦敬词的使用(用语要注意礼貌的要求)、转述语言等方面考虑。‎ ‎2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古代男子18岁时举行加冠礼,叫作冠。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冠”,20岁才为成年。‎ B. “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科举殿试时的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即状元、榜眼、探花。‎ C. 郊祭犹郊祀。古代于郊外祭祀天地,南郊祭天,北郊祭地,是儒教礼仪中的主要部分,祭对象分为三类:天神、地祇、人鬼。‎ D. 古人对死的称谓等级森严,“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先要看题干要求选“正确的”还是“错误的”,然后根据课内的积累来分析正误。本题中,A项,“古代男子18岁时举行加冠礼”错误,古代男子20岁成年,行加冠礼,又称“弱冠”,而非18岁。故选A。‎ ‎21.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 ‎(1)课本名著导读中的经典作品让我们受益匪浅,请在《论语》《家》《三国演义》《红楼梦》中,选择一部作品,抒写你从中获得的教益。要求:运用排比、比喻两种修辞,100字左右。‎ ‎(2)在高中语文课本中,庄子、屈原、李白、杜甫、苏轼用智慧带给读者丰富的精神食粮,请从中选择一位,写一段评语。要求:符合作家的特点,运用排比、比喻两种修辞,100字左右。‎ ‎【答案】(1)《论语》像一块礁石,教会我勇敢;《论语》像一块巨石,教会我坚强;《论语》像一块花岗岩,教会我坚定。‎ ‎(2)李白,他是一颗璀璨的明星,灿烂了整个盛唐星空。他飘逸,欲上青天揽明月;他自信,天生我材必有用;他狂放,我辈岂是蓬蒿人!他用酒涤荡自己的秉性,用诗放牧自己的灵魂!‎ ‎【解析】‎ ‎【详解】(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要求“在《论语》《家》《三国演义》《红楼梦》中,选择一部作品,抒写你从中获得的教益。要求:运用排比、比喻两种修辞”,抓住关键词“一部作品”“抒写教益”“排比”“比喻”,表达方式应该以抒情为主,至少写三句,每一句中都有比喻,主要情感应该围绕读《论语》《家》《三国演义》《红楼梦》受教育而得到的好处。如选择《论语》,可以抓住孔子的言论来谈自己受到的教益;如选择《家》可以抓住人物的性格、经历、结局来谈;如选择《三国演义》可以针对政治、人事来谈;如选择《红楼梦》可以从某个人物展开,也可以从一组人物展开,谈他们给自己的影响。这一组排比比喻句可以是以博喻的形式阐发共同或不同的教益,也可以是三个主体的三种比喻,阐发三种或一种教益。‎ ‎(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要求从“庄子、屈原、李白、杜甫、苏轼”中选择一位写一段评语,要求评语要符合作家的特点,还要使用“排比”“比喻”的修辞,然后要根据课内所学的诗词文章把握这几人的特点,展开合理想象进行拟写。如庄子,可以抓住“逍遥自在”“清静无为”等来写;如“屈原”可以抓住“高贵正直”“眷恋君主”“心忧生民”来写;如李白,可以抓住“狂放不羁”“文采斐然”来写;如杜甫,可以抓住“忧国忧民”“心怀天下”来写;如“苏轼”可以抓住“真率”“豪放”“旷达”等来写。‎ ‎22.写作 比尔教授应邀来中国演讲,在发现最前排无人入座的原因是怕被提问时,微笑着鼓励大家坐第一排,他说:“亮出自己,给自己自信,创造机会才能被人赏识。”‎ 请理解并领悟材料含意,联系生活实际和个人感受,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①自拟题目,②自定立意。③自选文体(诗歌除外),且文体特征鲜明。‎ ‎【答案】亮出你自己 你煮过咖啡吗?‎ 如果还没有,那我可以告诉你:要煮出一壶上好的咖啡,需要两个条件:首先,你要有一包上好的咖啡粉(或者买来咖啡豆亲自磨制),还有,就是一壶滚烫的开水。‎ 如果把上好的咖啡粉比作你自己的话,那么这壶滚烫的开水就是自信。只有在自信的包裹下,你才能煮出散发着香甜的人生咖啡,你的生活才有可能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你的事业才会扬起成功的风帆。‎ 请记住:不管何时何地,都要善于亮出你自己,让自信永远陪伴着你。‎ 前不久,在电视广告中,见到了这则看似寻常实则深刻的广告词:“亮出你自己。”何谓“亮出你自己”?就是要勇于向别人展示自己的才能,展示自己的长处。中国有句老话:“是龙,你得盘着;是虎你得卧看。意思是说,做人不能张扬。而“亮出你自己”,却“反其意而为之”。激励着现代人“是龙,就来他个九天遨游;是虎,就来他个啸傲山林”。好大的气魄,好诱人的挑战。‎ ‎“亮出你自己”,需要百分之百的自信和勇气。也许你并不高大,也许你并不富有,也许你并没有娇好的容貌,也许你也没有令人艳羡的地位……也许你没有很多。但我们能因此就自轻自贱、自卑自弃吗?诚然,生活赐予我们的也许少了些,也许弱了点,然而君不见,原野上,一茎茎小草敢于像玫瑰花一样迎风招展;夜空下,一只只萤火虫却也敢于与月亮比试光芒。非洲大草原上,小小的蚂蚁不是也敢于与狮子争夺那生存空间吗?这是一种精神,一种境界,一种追求。‎ 弱者,不自卑,不自贱,不自弃,最终赢得的是人们由衷的敬佩。至此,也许,我们彻底了悟了世界的实秘,人生的真谛:为什么已经有了大海,小溪还会不倦地潺潺流淌。为什么已经有了金子,海滩上无尽的沙粒还要不屈地闪闪发光。为什么已经有了巨人,无数的凡人还要不断地孜孜以求。‎ 古人云:“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不要被强者的光辉刺伤眼睛,不要被强者展现出来的高大摧毁自信,更不要因自己弱小而无地自容。学学那如米粒小的苔花吧,敢于吐芬露芳,敢于与牡丹争一缕春色。积蓄你的力量,树立你的自信,准备好了吗?‎ 亮出你自己!‎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能力。本题属于材料作文,材料作文要求考生把握材料的中心话题和主要对象,从主要对象的角度思考立意是最为保险的办法。写作考场作文的第一步是审题,即审读题干要求和审读材料内容,考生要依据材料来立意、构思,材料所反映的中心就是文章的中心来源,不能脱离材料所揭示的中心来写作。如本则材料的重心在比尔教授所说的话,考生要重点分析比尔“亮出自己,给自己自信,创造机会才能被人赏识”这句话的意思,明白意思之后进行立意作文。‎ ‎【审题】分析材料可以发现,这是一则叙事性材料,材料的中心人物是比尔教授,他所说的话应是材料的关键,考生可以从关键词句入手分析立意。“亮出自己,给自己自信,创造机会才能被人赏识”,“亮出自己”强调的是勇气和自信,而只有主动地展现自己,才能有机会被别人赏识,这一关键句就是告诉人们要给自己以自信,要敢于亮出自己,从而获得被人赏识的机会,并取得成功。明确了这些之后,考生可以围绕“自信”“勇气”等进行立意。‎ 参考立意:敢于亮出自己;勇气、自信与机遇;机遇就在身边;自信是金,勇气是金;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 行文结构:首先拟一个亮丽的标题——《亮出你自己》,紧扣材料,表明自己的观点。其次用生活中煮咖啡的事例引出观点——不管何时何地,都要善于亮出你自己,让自信永远陪伴着你。正文主体部分先借助电视广告解说何为“亮出你自己”,接着分析该如何去做,最后引用袁枚的诗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以自然的“亮”来启发人们,要能够“积蓄你的力量,树立你的自信”。结尾直接以“亮出你自己”收束全篇,既简洁而有力,又回扣标题。‎ 素材:‎ ‎1、自信者不疑人,人亦信之。自疑者不信人,人亦疑之。——《史典》‎ ‎2、自信与自靠是坚强的柱石。——英国 ‎3、自信与骄傲有异;自信者常沉着,而骄傲者常浮扬。——梁启超 ‎4、我们对自己抱有的信心,将使别人对我们萌生信心的绿芽。——拉罗什富科 ‎5、我们每一做一件事都应该既小心谨慎,又充满信心。——爱比克泰德 ‎6、一个人除非自己有信心,否则不能带给别人信心;已经信服的人,方能使人信服。——麦修·阿诺德 ‎7、一百个满怀信心和决心的人,要比一万个谨小慎微的和可敬的可尊重的人强得多。——辛克莱 ‎8、要有自信,然后全力以赴--假如具有这种观念,任何事情十之八九都能成功。——威尔逊 ‎9、虚起来,要不然他就混不下去。——邓小平 ‎10、信者不疑人,人亦信之。自疑者不信人,人亦疑之。——《史典》‎ ‎11、信心是人的征服者;它战胜了人,又存在于人的心中马。——法·塔伯 ‎12、信心比天才重要。——希腊 ‎13、相信就是强大。怀疑只会抑制能力,而信仰却是力量。——弗烈德利克·罗伯森 ‎14、先相信自己,然后别人才会相信你。——罗曼·罗兰 ‎15、一个人是否有成就只有看他是否具有自尊心和自信心两个条件。——苏格拉底 ‎16、有必胜信念的人才能成为战场上的胜利者。——希金森 ‎17、有信心的人,可以化渺小为伟大,化平庸为神奇。——萧伯纳 ‎18、在真实的生命,每桩伟业都有信心开始,并由信心跨出第一步。——奥格斯特。冯史勒格 ‎19、只有满怀自信的人,能在任何地方都怀有自信,沉浸在生活中,并认识自己的意志。——高尔基 ‎20、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决。——爱默生 ‎21、自信是向成功迈出的第一步。——爱因斯坦 ‎22、自信是英雄的本质。——爱默生 ‎23、我们爱我们的民族,这是我们自信心的源泉。——周恩来 ‎24、谁中途动摇信心,谁就是意志薄弱者;谁下定决心后,缺少灵活性,谁就是傻瓜。——诺尔斯 ‎25、社交场上的信心比机智更加重要。——拉罗什富科 ‎26、如果没有自信心的话,你永远也不会有快乐。——拉罗什夫科 ‎27、任何人都应该有自尊心、自信心、独立性,不然就是奴才。但自尊不是轻人,自信不是自满,独立不是弧立……——徐特立 ‎28、人必须有自信,这是成功的秘密。——卓别林 ‎29、人必须要有耐心,特别是要有信心。——居里夫人 ‎30、缺乏信心并不是因为出现了困难,而出现困难倒是因为缺乏信心。——塞内加 ‎31、清理古代文化的发展过程,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是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件。——毛泽东 ‎32、女性需要优异的信心,甚于基于道理的信心,男性需要严肃的信心,甚于优异的信心。——裘贝尔 ‎33、能够使我飘浮于人生的泥沼中而不致陷污的,是我的信心。——但丁 ‎34、劳动使人建立起对自己的理智力量的信心。——高尔基 ‎35、决心就是力量,信心就是成功。——列夫·托尔斯泰 ‎36、教育能增加人固有价值。有素的训练能坚定人的信心。——贺拉斯 ‎37、坚信自己的思想,相信自己心里认准的东西也一定适合于他人,这就是天才。——爱默生 ‎38、坚决的信心,能使平凡的人们,做出惊人的事业。——马尔顿 ‎39、价值产生信心,信心产生热忱,而热忱则征服世界。——华特·H·柯亭姆 ‎40、技能和信心加在一起便是一支无往而不胜的军队。——欧洲 ‎41、哥伦布发现了一个世界,却没有用海图,他用的是在天空中释疑解惑的“信心”。——桑塔雅娜 ‎42、发明家全靠一股了不起的信心支持,才有勇气在不可知的天地中前行。——巴尔扎克 ‎43、地位越高,自我评价就越高,自信心多强,能力就有多强。我们总能表现出与环境的和谐平等。——赫兹里特 ‎44、除了人格以外,人生最大的损失,莫过于失掉自信心了。——培尔辛 王小丫从容面对失误沙发 著名电视主持人王小丫有这样一次经历。有一次,在一场全国性的律师辩论大赛中,王小丫前去采访一位著名的大律师。走到他跟前,王小丫很自然地坐了下去,没想到椅子没放好,“噌”的一下,她一屁股坐到地上去了,全场哄堂大笑。‎ 最可恶的是她要采访的那位大律师居然不伸手去扶她一把,反而在她的旁边哈哈大笑,还笑得最响。当时王小丫真的很尴尬。但没办法,自己摔倒就自己爬起来。她调侃着说:“我摔得太不漂亮了,下次摔碎我一定要注意姿势。”接站,就若无其事地笑着,开始了采访。事后,王小丫告诉大家:“自信,有时需要学会自我解嘲。”其实,王小丫的自嘲恰恰表现了她的自信。‎ 拿破仑给士兵鼓舞 拿破仑是法兰西第一共和国的第一执政者,他是法国历史上最出色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身上所表现出来的自信,一直受到后人的敬佩。有一次,一个士兵骑马给拿破仑送信。由于情况紧急,战马长途奔跑,且速度过快,所以到达拿破仑军营后就倒地而死了。拿破仑接到信后,立即写了一封回信,交给那个士兵,要求他骑上自己的战马,火速把信送回原地。‎ 那个士兵看到那匹强壮的战马,身上的装饰出奇的华贵,便对拿破仑说:“不,将军,这只是一个平庸的士兵,实在不配骑这匹强壮的战马。”拿破仑回答道:“世上没有任何一样东西,是法兰西士兵所不配享有的。”‎ 居里夫人和镭 居里夫人为了提取纯镭,以便测定镭的原子量,向科学证实镭的存在,曾终日穿着沾满灰尘和污渍的工作服,在极其简陋的棚屋里,用和她差不多一般高的铁条搅动冶锅,从堆积如山的沥青矿的废渣中寻觅镭的踪迹。条件极其艰苦,但她心里却充满自信。 ‎ 她对友人说:“我们应该有恒心,尤其要有自信心!我们必须相信我们的天赋是用来做某种事情的,无论代价多大,这种事情必须做到。”她终于获得了成功。‎ 小泽征尔的故事 小泽征尔是世界著名的音乐指挥家,一次他去欧洲参加指挥大赛,决赛时,他被安排在最后。评委交给他一张乐谱,小泽征尔稍做准备便全神贯注地指挥起来。突然,他发现乐曲中出现了一点不和谐,开始他以为是演奏错了,就指挥乐队停下来重奏,但仍觉得不自然,他感到乐谱确实有问题。‎ 可是,在场的作曲家和评委会权威人士都声明乐谱不会有问题,是他的错觉。面对几百名国际音乐界权威,他不免对自己的判断产生了动摇。但是,他考虑再三,坚信自己的判断是正确的。于是,他大声说:“不!一定是乐谱错了!”他的声音刚落,评判席上那些评委们立即站起来,向他报以热烈的掌声,祝贺他大赛夺魁。‎ 索拉利奥的“自言自语”‎ 流浪街头的吉卜赛修补匠索拉利奥,每天早上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大声地对自己说:“你一定能成为一个像安东尼奥那样伟大的画家。”说了这句话后,他就感到自己真的有了这样的能力和智慧,他就满怀激情和信心地投入到一天的工作和学习之中。十年后,他成为了一个超过安东尼奥的著名画家。‎ ‎【点睛】材料作文应先辨清材料的表达方式,是叙事类、说明类,还是描写类;然后针对不同类型的材料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进行立意。有些材料作文的材料比较散,常常会出现许多人和事,好像根本就没有一个明确的中心。对于这样的材料,审题时学生可以采用多向辐射的思维方法围绕材料展开多角度立意。比如,既可以着眼于甲事物立意,又可以着眼于乙事物立意,还可以着眼于甲乙两事物的关系立意;既可以联系事物(对象)的正面立意,还可以联系其侧面和反面立意。而有寓意的材料或叙述“物”的材料,需要学生采用“由物及人”的横向联想法进行立意,即由材料中的物联想到人,进而联想到与材料内容相类似的人生哲理、社会现象等,从而提炼出写作的观点。‎ ‎ ‎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