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5.00 KB
  • 2021-06-03 发布

河北省石家庄市二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8月线上考试语文试题(二) Word版含解析

  • 19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石家庄二中高一暑假考试语文试题(二)‎ 一、现代文阅读(9分)(本题共3小题,每小题3分)‎ 传统孝道与现代孝道 每个民族在其发展过程中都要解决“老有所养”的问题。我们民族给出的答案是“导民以孝,以孝侍亲”,以孝文化作为解决养老问题的思想基础。面对今日中国“银发社会”浪潮到来之挑战,应着力推动传统孝道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现代孝道筑强我国养老保障制度。‎ 传统孝道主张养老敬老。孝老敬亲是中国人伦道德的根本,它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伦理思想资源。“善事父母”是孝文化最基本的要求。这首先指“能养之孝”。孔子说:“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庶人之孝也”,要求“事父母,能竭其力”;在“能养之孝”的基础上,孔子又提出“敬亲之孝”。他说,“今之孝者,是为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那么,怎么才算敬养,怎么才算孝子之行呢?《孝经》中提出来了“五备”:“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也,然后能事其亲。”‎ 现在社会的深刻变化,引发了传统孝道现代转化的必要性。首先,生产方式的改变引发家庭关系变化。我国古代社会以农业生产为基本生产方式,春种夏长,秋收冬藏,处理生产生活中的问题主要靠经验,而人越老所掌握的知识越多,越值得社会尊重,故而老人在家庭生活中处于支配地位。但在生产方式发生重大变革的现代社会,当晚辈的知识结构、资源财富、权力地位都超越长辈时,他们在家庭中的“话语权”便会加大,而老人们的地位难免会“边缘化”。其次,民主政治取代封建孝治。在封建社会中,统治者为要求臣子对自己尽“忠”而鼓吹百姓们行“孝”,“忠孝”也成为当时最高的道德评价标准。而在当今社会中,古时的“父母官”变成了当今的“人民公仆”;那时的“子民”“草民”,而今变成了“公民”“国家的主人”;执政党的理念,也转变为各级干部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第三,一百多年来的历史与政治冲击,使孝道文化基础大为动摇。孝道观念被严重扭曲,造成了人们认识上的混乱,形成了几代人思想上的误区与断层。再就是生存及养老的压力增大。当今社会,生活节奏加快,生存压力增大,子女对父母尽孝的难度提高。凡此种种因素,使得孝道传统日渐失去昔日的约束力,子女们对父母不尽赡养之义务,老而无养,养而不敬的现象屡见不鲜。不少子女在老人还有一点利用价值时,一味索要,无度“啃老”;而老人一旦年高体衰,便视为累赘,甚至虐待、遗弃,种种不孝行为令人发指。曾经风光无限的传统孝道,如今已是面目全非,只是靠着历史的惯性踉跄而行。‎ 欲使传统孝道能在今天生存发展,并且对现代生活产生其应有的规范与指导作用,就必须对其进行现代转化,使其融入现代生活,走进现代人的心中。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传统孝道必须实现创造性转化。它既应该汲取传统文化的精华,又应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华民族为解决“老有所养”的问题,提出了“导民以孝,以孝侍亲”的理念,主张以孝文化作为解决养老问题的思想基础。‎ B. 传统孝道认为,孝老敬亲是中国人伦道德的根本,这说明孝道突出养老为本位,将养老作为家庭的主要职责之一,使老年人可以名正言顺地接受子女的奉养。‎ C. 在现代社会中,由于社会的深刻变化,晚辈掌握的知识结构等常常超越长辈,使得老人们越来越丧失话语权,导致不孝敬老人的现象越发严重。‎ D. 让传统孝道在现代社会发扬光大,最重要的途径是让传统孝道进行创造性现代转化,融入现代生活,让传统孝道走进现代人的心中。‎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古代社会讲究“忠”“孝”,是指要对统治者尽忠,对父母尽孝,而在现代社会中,这种关系正好颠倒过来了。‎ B. “今之孝者,是为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即是说如果对父母不是由衷地敬爱,那养父母和养牲畜就没有什么差别。‎ C. 现代社会中,后辈们生存及养老的压力增大,加大了子女孝敬老人的难度,使得后辈们对传统的孝道逐渐有心无力。‎ D. 传统孝道在现代社会中如果不能及时进行内容的更新,必然落后于时代而被抛弃;现代的孝道如果不能汲取传统文化的精华,没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也将得不到发扬。‎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现代中国社会逐渐进入老龄化阶段,我们应该着力推动传统孝道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现代孝道筑强我国养老保障制度。‎ B. “五备”的要义在于要将父母放在心上,以诚敬的心情做好“生、养、死、葬”中的每一件事。‎ C. 传统孝道越来越不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生产方式的改变,知识结构的变化,主人公意识的转变,以及生存压力的增大是主要原因。‎ D. 传统孝道与现代孝道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传统孝道自身内涵的不断丰富,促进了现代孝道的发展,现代孝道促进了传统孝道的必然改变。‎ ‎【答案】1. C 2. A 3. D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 C 项,“由于社会的深刻变化,晚辈掌握的知识结构等常常超越长辈”以偏概全。原文说“但在生产方式发生重大变革的现代社会,当晚辈的知识结构、资源财富、权力地位都超越长辈时,他们在家庭中的“话语权”便会加大,而老人们的地位难免会‘边缘化’”“其次,民主政治取代封建孝治。……”“第三,一百多年来的历史与政治冲击,使孝道文化基础大为动摇。……”“再就是生存及养老的压力增大。”由此可知,现代社会不孝敬老人的因素很多,这个点只是其中之一。‎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项,“正好颠倒过来”曲解文意。原文说“在封建社会中,统治者为要求臣子对自己尽‘忠’而鼓吹百姓们行‘孝’,‘忠孝’也成为当时最高的道德评价标准。而在当今社会中,古时的‘父母官’变成了当今的‘人民公仆’;那时的‘子民’‘草民’,而今变成了‘公民’‘国家的主人’;执政党的理念,也转变为各级干部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由此可知,说“正好颠倒过来”与文意不符。‎ 故选A。‎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D项,“传统孝道与现代孝道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曲解文意。原文说“现在社会的深刻变化,引发了传统孝道现代转化的必要性” “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传统孝道必须实现创造性转化。它既应该汲取传统文化的精华,又应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由此可知,是传统孝道逐步演化成了现代孝道,二者之间不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故选D。‎ ‎【点睛】解答以上三道选择题,关键是依靠题干找准答题区间,着重研读相关段落。一是要注意熟悉原文的大致内容,二是在弄清题干要求的基础上,将选项与原文进行比照分析,辨清意思是否有差异,做题一定要认真,不能马虎大意。‎ 二、文言文阅读(38分)‎ ‎(一)‎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陈瑄,字彦纯,合肥人。瑄少从大将军幕,以射雁见称。‎ 永乐元年命瑄充总兵官,总督海运,输粟四十九万余石,饷北京及辽东。‎ 宋礼既治会通河成,朝廷议罢海运,仍以瑄董漕运。议造浅船二千余艘,初运二百万石,浸至五百石,国用以饶。时江南漕舟抵淮安,率陆运过坝,逾淮达清河,劳费其钜。 十三年,瑄用故老言,自淮安城西管家湖,凿渠二十里,为清江浦,导湖水入淮,筑四闸以时宣泄。又缘湖十里筑堤引舟,由是漕舟直达于河,省费不訾 ‎。其后复濬徐州至济宁河。又以吕梁洪险恶,于西别凿一渠,置二闸,蓄水通漕。又筑沛县刁阳湖、济宁南旺湖长堤,开泰州白塔河通大江。又筑高邮湖堤,于堤内凿渠四十里,避风涛之险。又自淮至临清相水势,置闸四十有七。作常盈仓四十区于淮上,及徐州、临清、通州皆置仓,便转输。虑漕舟胶浅自淮至通州置舍五百六十八舍置卒导舟避浅。复缘河堤凿井树木,以便行人。凡所规画,精密宏远,身理漕河者三十年,举无遗策。‎ 宣宗即位,命守淮安,督漕运如故。宣德四年言:“济宁以北,自长沟至枣林淤塞,计用十二万人疏濬,半月可成。”帝念瑄久劳,命尚书黄福往同经理。六年,瑄言:“岁运粮用军十二万人,频年劳苦。乞于苏、松诸郡及江西、浙江、湖广别佥民丁,又于军多卫所佥军,通为二十四万人,分番迭运。又江南之民,运粮赴临清、淮安、徐州,往返一年,失误农业,而湖广、江西、浙江及苏、松、安庆军士,每岁以空舟赴淮安载粮。若令江南民拨粮与附近卫所,官军运载至京,量给耗米及道里费,则军民交便。”帝命黄福及侍郎王佐议行之。更民运为兑运,自此始也。八年十月卒于官,年六十有九。追封平江侯,赠太保,谥恭襄。‎ 初,瑄以濬河有德于民,民立祠清河县。正统中,命有司春秋致祭。‎ ‎(节选自《明史·列传第四十一》,有删改)‎ ‎4.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 饷北京及辽东 饷:犒赏 B. 浸至五百石 浸:浸渍 C. 又于军多卫所佥军 佥:签派 D. 往返一年,失误农业 失误:疏忽 ‎5. 为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 A. 虑漕舟胶浅/自淮至通州置舍五百六十八/舍置卒/导舟避浅。‎ B. 虑漕舟胶浅/自淮至通州置舍五百六十八舍/置卒/导舟避浅。‎ C. 虑漕舟胶浅/自淮至通州置舍五百六十八/舍置/卒导舟避浅。‎ D. 虑漕舟胶浅/自淮至通州/置舍五百六十八舍/置卒/导舟避浅。‎ ‎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陈瑄总督海运时,成效卓著;后来管理漕运,更是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业。为便利漕运,先后开凿了会通河、清江浦、白塔河等。‎ B. 为了节省漕运的费用,陈瑄采纳年高而见识广的人的建议,开凿了二十里长的清江浦,引湖水进入淮河,并修闸筑堤,从此,漕运船只可以直达黄河。‎ C. 陈瑄治理漕运,筹划周密:设置水闸,利于船只通行;建造粮仓,用于转运粮食;设馆置卒,避免船只搁浅;凿井植树,方便行路之人。‎ D. 陈瑄镇守淮安期间,向宣宗皇帝进言,建议变民运为兑运,认为这样可节省人力财力,既方便军士,也便利百姓。‎ ‎7. 将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正确的一项是( )‎ 原句:筑四闸以时宣泄。又缘湖十里筑堤引舟,由是漕舟直达于河,省费不訾。‎ A. 筑起四道闸时常排放湖水。又沿着湖岸筑起十里长的湖堤供拉船用,从此,漕运船只可直达黄河,节省费用,再也不用花钱。‎ B. 筑起四道闸按时注入淮水。又沿着湖岸筑起十里长的湖堤供拉船用,因此,漕运船只可直达宽阔的河流,节省的费用不可计数。‎ C. 筑起四道闸按时排放湖水。又沿着湖岸筑起十里长的湖堤供拉船用,从此,漕运船只可直达黄河,节省的费用不可计数。‎ D. 筑起四道闸时常排放湖水。又沿着湖岸筑起十里长的湖堤引导船只通过,因此,漕运船只可直达黄河,节省费用,再也不用花钱。‎ ‎8. 将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正确的一项是( )‎ 原句:凡所规画,精密宏远,身理漕河者三十年,举无遗策。‎ A. 凡是他筹划安排的事情都精心严密、眼光长远。他亲自治理漕河三十年,全都没有失策过。‎ B. 凡是他筹划安排的事情都精心严密、眼光长远。他独自治理漕河三十年,一举一动没有失策过。‎ C. 凡是他筹划安排的事情都精心严密、眼光长远。他亲自治理漕河三十年,但都没有留下策略。‎ D. 凡是他筹划安排的事情都精心严密、眼光长远。他独自治理漕河三十年,全都没有失策过。‎ ‎【答案】4. C 5. A 6. A 7. C 8. A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常见文言实词。‎ A项,饷:供给。句子翻译为:供给北京和辽东地区。 ‎ B项,浸:逐渐。句子翻译为:逐渐增至五百万石。‎ D项,失误:耽误。句子翻译为:耽误农业。‎ 故选C。‎ ‎【5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能力。‎ ‎“自淮至通州置舍五百六十八”中,“自淮至通州”作“置舍五百六十八”的状语,中间不能断开,且“五百六十八”作“舍”的定语,本句是定语后置句,正确句式为“置五百六十八舍”,排除BD;“舍置卒”中,“卒”作“置”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C。句子翻译为:担心漕运的船只会搁浅,就从淮安到通州设置了五百六十八所馆舍,馆舍里安置士卒,引导漕运的船只避开浅水区。‎ 故选A。‎ ‎【6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筛选归纳文中信息的能力。‎ A项,“开凿了会通河”错。原文说“宋礼既治会通河成”,可见会通河是宋礼开凿的,而非陈瑄。‎ 故选A。‎ ‎【7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 翻译时需注意:“以时”,按时,排除AD;“宣泄”,排放(湖水),排除B。句子翻译为:筑起四道闸按时排放湖水。又沿着湖岸筑起十里长的湖堤供拉船用,从此,漕运船只可直达黄河,节省的费用不可计数。‎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 翻译时需注意:“身理”:亲自治理,排除BD;“遗策”:失误,失策,排除C。句子翻译为:凡是他筹划安排的事情都精心严密、眼光长远。他亲自治理漕河三十年,全都没有失策过。‎ 故选A。‎ ‎【点睛】文言文翻译记清两原则,一是直译为主,字字落实。所谓“直译”就是字字落实,不可凭大意去翻译。所谓“字字落实”,就是在翻译时,要将文言语句中的每个词都落实到译文中去,这是文言文翻译的最基本的要求。“直译为主”是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也是保证达到“字字落实”这一基本要求的最佳方法。“直译为主”是说对于大多数句子、大多数词语,可以采取直接翻译的方式来进行。二是意译为辅,文句通顺。所谓“意译为辅”就是在难以直译或直译后难以表达原文意蕴的时候,酌情采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文句通顺是语言表达的一般要求,凡是语言表达都必须遵从。考生一定要养成推敲语句的习惯。翻译成现代汉语以后一定要读一读,看看是否通顺、流畅。如果不通顺、不流畅,就要对它进行修改、润色,适当的进行意译。‎ 参考译文:‎ 陈瑄,字彦纯,合肥人。陈瑄年轻时跟随大将军,凭着射雁的本领为人称道。‎ 永乐元年(皇帝)任命陈瑄担任总兵官,统辖海运事务,运送粮食四十九万多石,供给北京和辽东地区。‎ 宋礼疏浚会通河以后,朝廷商议打算停止海运,但仍然让陈瑄监管漕运。商量制造二千多艘浅船,开始时运粮二百万石,逐渐增至五百万石,国家的经费就能富足。当时江南漕运的船只到达淮安,都是通过陆路运输翻过大坝,越过淮河到达清河,耗费的人力财力很大。永乐十三年,陈瑄采纳年高而见识广的人的建议,从淮安城西的管家湖开凿二十里长的水渠,命名为清江浦,引湖水进入淮河,筑起四道闸按时排放湖水。又沿着湖岸筑起十里长的湖堤供拉船用,从此,漕运船只可直达黄河,节省的费用不可计数。在这之后,又疏浚了徐州到济宁的运河。又因吕粱洪险恶,在西面另外修筑一条水渠,设置两道水闸,蓄水开通漕运。又修筑了沛县刁阳湖和济宁南旺湖的长堤,开凿泰州白塔河以接通长江。又筑起高邮湖的湖堤,在堤内开凿了四十里的长渠,躲避风浪造成的凶险。又从淮河到临清考察水势,设置了四十七处水闸。在淮河岸上建造了常盈仓(用于储存漕运的粮食),共有四十个区,等徐州、临清、通州都设置了粮仓,就方便转运了。担心漕运的船只会搁浅,就从淮安到通州设置了五百六十八所馆舍,馆舍里安置士卒,引导漕运的船只避开浅水区。又沿着河堤开凿水井,种植树木,以方便路人。凡是他筹划安排的事情,都体现了他的精心严密、眼光长远。他亲自治理漕河三十年,从没有失策过。‎ 宣宗即位以后,命令他镇守淮安,让他仍像先前一样监管漕运。宣德四年(他上书)说:“济宁以北,从长沟到枣林运河河道淤塞,打算用十二万人疏浚,半个月就能完工。“皇帝考虑到陈瑄长久辛劳,就派尚书黄福前往和他一起治理。 宣德六年,陈瑄(上书)说: “每年运送粮食调用军队十二万人,连年劳累辛苦。请求从苏、松各郡以及江西、浙江、湖广另外签派民丁,再从军士多的卫所签派军士,总共有二十四万人,分次轮流运送。再说,江南的老百姓,运粮到临清、淮安、徐州,来回要一年时间,耽误农业生产。而湖广、江西、浙江以及苏、松、安庆的军士,每年带着空船前往淮安装载粮食。如果让江南的老百姓调拨粮食给附近的卫所,官军把粮食运载到京城,衡量粮食的多少及路程的远近支付给官军费用,那么军士和老百姓都很便利。“皇帝派黄福和侍郎王佐商议去做这件事。变民运为兑运,就是从这时开始的。宣德八年十月陈瑄在任上去世,享年六十九岁。(皇帝)追封他为平江侯,并追赠太保,谥号恭襄。‎ 当初,陈瑄因为疏浚河道给老百姓带来恩惠,老百姓在清河县为他建造了祠堂。正统年间,皇帝命令有司每年春秋举行祭祀活动。‎ ‎(二)‎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高宗则天顺圣皇后武氏,并州文水人。父士彟。文德皇后崩。久之,太宗闻士彟女美,召为才人,方十四。母杨,恸泣与诀。后独自如,曰:“见天子庸知非福,何儿女悲乎?”母韪其意,止泣。既见帝,赐号武媚。及帝崩,与嫔御皆为比丘尼。高宗为太子时,入侍,悦之。王皇后久无子,萧淑妃方幸,后阴不悦。它日,帝过佛庐,才人见且泣,帝感动。后廉知状,引内后宫,以挠妃宠。才人有权数,诡变不穷。始,下辞降体事后,后喜,数誉于帝,故进为昭仪。昭仪生女,后就顾弄,去,昭仪潜毙儿衾下,伺帝至,阳为欢言,发衾视儿,死矣。又惊问左右,皆曰:“后适来。”昭仪即悲涕,帝不能察,怒曰:“后杀吾女,往与妃相谗媢,今又尔邪!”由是昭仪得入其訾,后无以自解,而帝愈信爱,始有废后意。帝下诏废后。诏李勋、于志宁奉玺绶进昭仪为皇后。上元元年,进号天后。帝崩,中宗即位,天后称皇太后。太后不惜爵位,以笼四方豪桀自为助。虽妄男子,言有所合,辄不次官之。至不称职,寻亦废诛不少纵,务取实材真贤。又畏天下有谋反逆者,诏许上变,在所给轻传,供五品食,送京师,即日召见,厚饵爵赏歆动之。凡言变,吏不得何诘,虽耘夫荛子必亲延见,禀之宾馆 ‎。敢稽若不送者,以所告罪之。故上变者遍天下,人人屏息,无敢议。太后虽春秋高,善自涂泽,虽左右不悟其衰。俄而二齿生,下诏改元为长寿。神龙元年,太后有疾,久不平,居迎仙院。宰相张柬之等建策,请中宗以兵入诛易之、昌宗,于是羽林将军李多祚等帅兵自玄武门入,斩二张于院左。中宗于是复即位。徙太后上阳宫,帝率百官诣观风殿问起居,后率十日一诣宫,俄朝朔、望,复唐宗庙,诸武王者咸降爵。是岁,后崩,年八十一。遗制称则天大圣皇太后,去帝号。谥曰则天大圣后,拊乾陵。‎ ‎(节选自《新唐书卷七八,列传第一》)‎ ‎9.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恰当的项是( )‎ A. 母韪其意 韪:违背 B. 后阴不悦 阴:暗中 C. 后廉知状 廉:查访 D. 后就顾弄 就:靠近 ‎10.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武则天“有权数,诡变不穷”的一组是( )‎ ‎①引内后宫,以挠妃宠 ②昭仪潜毙儿衾下 ‎③不惜爵位,以笼四方豪桀自为助 ④畏天下有谋反逆者,诏许上变 ‎⑤善自涂泽,虽左右不悟其衰 ⑥后率十日一诣宫,俄朝朔、望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④⑤ D. ④⑤⑥‎ ‎11.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武则天以容貌美丽而侍奉皇上。唐太宗在位的时候,武则天入宫中侍奉,受到皇上的喜爱,于是被准予和皇后协理后宫事务。‎ B. 武则天为了获得权力地位而不择手段。她不惜一切代价争权夺位,以致不惜害死自己的女儿来嫁祸于人,使身份由昭仪升为皇后。‎ C. 武则天用各种办法来巩固统治地位。她笼络四面八方的豪杰,选取有真才实学的人,下令要求为上报言变的人提供各种便利条件。‎ D. 武则天的失势与她年龄大、身体久病有关。武则天久病不愈,唐中宗、宰相张柬之、羽林将军李多祚等推翻了她的统治,恢复了李唐王朝的统治。‎ ‎12. 将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正确的一项是( )‎ 原句:下辞降体事后,后喜,数誉于帝,故进为昭仪。‎ A. 武则天言行谦卑,这事以后,皇后很高兴,但多次在皇上面前诋毁她,所以被降为为昭仪。‎ B. 武则天言行谦卑,侍奉皇后,皇后很高兴,多次在皇上面前夸赞她,所以晋封为昭仪。‎ C. 武则天谄媚逢迎,侍奉皇后,皇后很高兴,但多次在皇上面前诋毁她,所以被封为昭仪。‎ D. 武则天言行谦卑,这事以后,皇后很高兴,多次在皇上面前夸赞她,所以晋封为昭仪。‎ ‎13. 将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正确的一项是( )‎ 原句:凡言变,吏不得何诘,虽耘夫荛子必亲延见,禀之宾馆。‎ A. 凡是报告事变的,官吏不许诘问原因,即使是锄地打柴的农夫武则天也必须亲自迎出来见面,赐予他住在宾馆。‎ B. 凡是报告事变的,官吏不许呵斥责问,即使是锄地打柴的农夫武则天也必须亲自迎出来见面,安排他住在宾馆。‎ C. 凡是报告事变的,官吏不许诘问原因,即使是锄地打柴的农夫武则天也必须亲自请进来见面,安排他住在宾馆。‎ D. 凡是报告事变的,官吏不许呵斥责问,即使是锄地打柴的农夫武则天也必须亲自请进来见面,赐予他住在宾馆。‎ ‎【答案】9. A 10. B 11. A 12. B 13. D ‎【解析】‎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常见文言实词。‎ A项,韪:是,对,常和否定词连用。这里是“认为……对”的意思。句子翻译为:她的母亲认为女儿说得对。‎ 故选A。‎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①“引内后宫,以挠妃宠”的是皇后;⑤“善自涂泽,虽左右不悟其衰”,是说武则天善于化妆;⑥“后率十日一诣宫,俄朝朔、望”是唐中宗所为。‎ 故选B。‎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筛选归纳文中信息的能力。‎ A项,“受到皇上的喜爱”无中生有。文中只说“太宗闻士彟女美,召为才人,方十四”“既见帝,赐号武媚。及帝崩,与嫔御皆为比丘尼”,并没有提及武则天受到唐太宗喜爱。‎ 故选A。‎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 解答本题需要注意的词语:“事后”,侍奉皇后,排除AD;“誉”,赞扬,夸赞,排除C。‎ 句子翻译为:武则天言行谦卑,侍奉皇后,皇后很高兴,多次在皇上面前夸赞她,所以晋封为昭仪。‎ 故选B。‎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 解答本题需要注意的词语:“何诘”,呵斥责问,排除AC;“延”,往里请,请进来,邀请,排除B ‎。句子翻译为:凡是报告事变的,官吏不许呵斥责问,即使是锄地打柴的农夫武则天也必须亲自请进来见面,赐予他住在宾馆。‎ 故选D。‎ ‎【点睛】文言文翻译记清两原则,一是直译为主,字字落实。所谓“直译”就是字字落实,不可凭大意去翻译。所谓“字字落实”,就是在翻译时,要将文言语句中的每个词都落实到译文中去,这是文言文翻译的最基本的要求。“直译为主”是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也是保证达到“字字落实”这一基本要求的最佳方法。“直译为主”是说对于大多数句子、大多数词语,可以采取直接翻译的方式来进行。二是意译为辅,文句通顺。所谓“意译为辅”就是在难以直译或直译后难以表达原文意蕴的时候,酌情采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文句通顺是语言表达的一般要求,凡是语言表达都必须遵从。考生一定要养成推敲语句的习惯。翻译成现代汉语以后一定要读一读,看看是否通顺、流畅。如果不通顺、不流畅,就要对它进行修改、润色,适当的进行意译。‎ 参考译文:‎ 高宗的则天顺圣皇后武氏,‎ ‎ 是并州文水人。父亲名叫武士彠。文德皇后驾崩了。过了很久,唐太宗听说武士彟的女儿长得很漂亮,召入宫中做才人,当时武则天才十四岁。她的母亲杨氏痛哭流涕和女儿告别,而武则天却像原来一样,对母亲说:面见天子怎么就知道不是福呢,何必为儿女悲泣呢?她的母亲认为女儿说得对,不再哭泣。拜见过皇上,被赐号武媚。皇上驾崩,武则天与嫔女们都作了尼姑。唐高宗做太子的时候,武则天入宫侍奉受到高宗的喜爱。王皇后一直没有子嗣。萧淑妃正受宠幸,王皇后暗中不高兴。有一天皇帝经过佛庐,武才人见到皇上并且哭了,皇上也触动了情感,王皇后暗查知道这个情况后,将武则天引入后宫,以便阻挠萧淑妃得宠。武才人很有权术,诡计多端。起初,武则天言行谦卑,屈尊侍奉皇后,皇后很高兴,多次在皇上面前夸赞她,所以晋封为昭仪。武昭仪生了女儿,王皇后近前看望逗弄。皇后离开后,武昭仪偷偷地在被子下面将孩子闷死。等到皇上到了,她假装与皇上谈笑,揭开被子看孩子,孩子已经死了。忙惊慌地问左右侍从,都说:皇后刚刚来过。武昭仪立刻痛哭流涕,皇上也不能明察,大怒道:皇后杀了我的女儿,往常和妃子们互相嫉妒诋毁,现在又干出这样的事!从此武昭仪诋毁皇后的话被得以相信,而皇后却无法自己辩解,皇上更加信任喜欢武昭仪,产生了废除皇后的想法。皇上下诏废了王皇后。下诏让李勤、于志宁捧着印玺晋封武昭仪为皇后。上元元年,进号为天后。皇上驾崩,唐中宗即位,天后称皇太后。太后不惜爵位,来笼络四面八方的豪杰来帮助自己,即使是狂妄男子,言论和她相契合,就破格任用,至于不称职的,不久也会废黜诛杀而不会任由其胡来,一定选取那些有真才实学的人。武则天又害怕天下百姓有蓄谋造反的人,就下诏准许人们上报(任何)有变乱(的蛛丝马迹),所在之地必须提供快捷的车马,提供五品级别的餐食,护送到京城。武则天即日就召见,用丰厚的食物爵位来赏赐招待他。凡是报告变乱的,官吏不许呵斥责问,即使是锄地打柴的农夫武则天也必须亲自请进来见面,赐予他住在宾馆。地方有胆敢留下不送上来的,就按照所告的罪来处置他。所以告发政变的人遍布天下,人人屏息凝声,不敢议论。武则天虽然年事已高但自己善于涂饰化妆,即使是身边人也不知道她已年老。不久又新生了两颗牙齿,下诏改元为长寿。神龙元年,武则天病了,很久也不痊愈,住在迎仙院。宰相张柬之等人提议请求唐中宗带兵进去诛杀武则天的男宠张易之和张昌宗。于是羽林将军李多祚等人率兵从玄武门入宫,在迎仙院的左边杀了张氏兄弟。唐中宗于是又即位,将武则天搬到上阳宫,唐中宗率领百官到上阳宫的观风殿问候武则天起居,后来一般十天去拜见一次,不久改为初一十五去拜见一次,恢复了唐宗庙,各个武氏的封王均被降职。这一年,武则天驾崩,享年八十一岁。按照过去的制度称她为则天大圣皇大后,去除了帝号。谥号是则天大圣皇太后,与高宗合葬在乾陵。‎ 三、古代诗歌阅读(10分)‎ 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临江仙·送王缄①‎ 苏轼 忘却成都来十载,因君未免思量。凭②将清泪洒江阳。故山知好在,孤客自悲凉。‎ 坐上别愁君未见,归来欲断无肠。殷勤且更尽离觞。此身如传舍,何处是吾乡!‎ ‎【注】①此时词人被贬,任杭州通判。王缄是苏轼结发妻子王弗之弟,此时王弗已归葬成都十年。②凭:烦请。‎ ‎14. 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忘却成都来十载”两句中词人由眼前的王缄想起了亡妻王弗,虽是由眼前人忆已故人,但其实十年来对妻子的思念无时无刻不萦绕在词人心头。‎ B. “故山知好在”两句是说王缄此来,让自己知道故乡人事依旧,因而稍感宽慰。但有感于自己宦迹飘零、赋归无日,因而又不禁悲从中来。‎ C. “殷勤且更尽离觞”中,“离觞”即离杯,指离别的酒宴。此句写词人借酒浇愁,排遣离怀,而面对诸多烦恼的无可奈何之意,亦见于言表。‎ D. “传舍”指古时供行人临时休息、住宿的地方。词人说自己这一辈子都被囚在馆舍里,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表达自己郁结于心的愁苦之情。‎ ‎15. 这首词抒发的情感十分丰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结发之妻虽已去世十年,但伤感悲痛之情却时时萦绕,“忘却”是虚,“思量”是实 B. 送别妻弟时产生了无限回忆和感伤。“殷勤且更尽离觞”蕴含着深深惆怅与伤悲。‎ C. “此身如传舍,何处是吾乡”,词人说自己一生漂流辗转,对故乡的思念之情难以遣怀。‎ D. “坐上别愁君未见,归来欲断无肠”是说酒宴上诗人还算内心平静,但送别后痛苦将不可胜言。‎ ‎【答案】14. D 15. D ‎【解析】‎ ‎【详解】1.本题考查考生准确把握诗歌词句含义和诗歌内容的综合能力。‎ D项,“‘传舍’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错误,传舍:古时供行人休息住宿的处所。此处代指来去匆匆的过客,并非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而是借代手法。另外,“被囚在馆舍里”也错误,“此身如传舍”是说自己像来去匆匆的过客。‎ 故选D。‎ ‎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D项,“酒宴上诗人还算内心平静”错误,应该是诗人内心极不平静,非常痛苦,只是自持而掩饰罢了。‎ 故选D。‎ 四、名篇名句默写。(5分)‎ ‎16.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劝学》中,强调学习应当专一,否则,就会像螃蟹一样一无所成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定风波》中,苏轼回首风雨历程,他高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蟹六跪而二螯 (2).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3). 用心躁也 (4). 归去 (5). 也无风雨也无晴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默写名句名篇的能力。‎ 答题要注意重点字的写法,“蟹”“螯”“鳝”“晴”。‎ ‎【点睛】考生默写名句名篇时,容易出现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一时回忆不起来(背诵不出);二是顺序错乱,张冠李戴;三是书写错漏。因此,答题时要沉着认真,要善于借助出处和引导句去回忆,万一一时记不起来,可以先放一放,不要急躁,做完其他题后可能又会突然记起来。答完题一定要反复默念,包括引导句在内,进行“全程回放”,这样,语序不当和书写错漏的问题一般都可以被发现并纠正。‎ 五、课内文言基础(本题共5小题,每题3分,共15分)‎ ‎17. 下列各句中不全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驾赤虬,持一版 北乡自刭 信义安所见乎 请毕今日之驩 B. 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或师焉,或不焉 拜送书于庭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C. 当与秦相较 无失其时 合从缔交 直上载公子上坐 D. 暴秦之欲无厌 召有司案图 见其客朱亥,俾倪 决负约不偿城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中通假字的理解能力。‎ A项,“驾赤虬,持一版”,版通“板”;“北乡自刭”,乡通“向”;“信义安所见乎”,见通“现”;“请毕今日之驩”,驩通“欢”,欢聚。‎ B项,“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孰通“熟”;“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拜送书于庭”,庭通“廷”;“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涂通“途”。‎ C项,“当与秦相较”,当通“倘”;“无失其时”,无通“毋”;“合从缔交”,从通“纵”;“直上载公子上坐”,坐通“座”‎ D项,“暴秦之欲无厌”,厌通“餍”;“召有司案图”,案通“按”,查看;“见其客朱亥,俾倪”,俾倪通“睥睨”;“决负约不偿城”,不含通假字。‎ 故选D。‎ ‎【点睛】“通假字”中的“通”是通用之意,“假”是借用之意,所谓“通假”,就是两字通用或这个字借用为那个字。‎ ‎18. 与例句句式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见犯乃死,重负国 ‎①最先为昌黎韩愈所知②何功之有哉③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④为降虏于蛮夷 ‎⑤亦宜有人物文采愈此世者⑥申之以孝悌之义⑦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⑧为天下笑者⑨爪牙之利,筋骨之强⑩子卿尚复谁为乎⑪求人可使报秦者⑫树之以桑 A. ②⑦⑩ B. ⑤⑨⑪ C. ①③⑧ D. ④⑥⑫‎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把握文言句式的能力。‎ 例句,被动句,“见”表被动 ‎①最先为昌黎韩愈所知,被动句,“为……所……”表被动;‎ ‎②何功之有哉,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有何功”;‎ ‎③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被动句,“见……于……”表被动;‎ ‎④为降虏于蛮夷,介词结构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于蛮夷为降虏”;‎ ‎⑤亦宜有人物文采愈此世者,省略句,应为“亦宜有人物文采愈(于)此世者”;‎ ‎⑥申之以孝悌之义,介词结构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以孝悌之义申之”;‎ ‎⑦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不知句读,不解惑”;‎ ‎⑧天下笑者,被动句,“为”表被动;‎ ‎⑨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利爪牙,强筋骨”;‎ ‎⑩子卿尚复谁为乎,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子卿尚复为谁乎”;‎ ‎⑪求人可使报秦者,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求可使报秦人”;‎ ‎⑫树之以桑,介词结构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以桑树之”。‎ 由此可知,①③⑧和例句均为被动句式。‎ 故选C。‎ ‎【点睛】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的句法大致相同,但也存在着不少差异。这些与现代汉语存在较大差异的句式,就叫文言特殊句式。文言特殊句式包含以下内容: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词结构后置句、主谓倒置句)和固定句式。‎ ‎19.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致食客三千人 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 B. 独畏廉将军哉 独不怜公子姊邪 C. 素善留侯张良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D. 相如引车避匿 帝引在帷幄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 A项,前“致”,招致;后“致”,致力于,集中精力于。‎ B项,前“独”,难道;后“独”,难道。‎ C项,前“善”,与……交好;后“善”,善行,善事。‎ D项,前“引”,牵,拉,这里引申为调转;后“引”,招引,任用。‎ 故选B。‎ ‎【点睛】推断文言实词的意思可以用因文定义法,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考生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义项。这是在推断词义时最为常用的一种方法,即把自己认为的意思代入具体语境中看句意是否通顺。代入后,如果句意通顺,那么可能就是正确的,反之必是错误的。‎ ‎20. 下列加点词语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傍行八道,施关发机(拨动机件)/衡下车,治威严(指官吏到任)/因厚赂单于(贿赂)/而以公子为长者,能下士也(有德行的人)‎ B. 会论虞常(判罪)/空以身膏草野(使……肥沃)/若知我不降明(如果)/顾吾念之(回头看)‎ C. 平原君使者冠盖相属于魏(连续)/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经由,通过)/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谦让)/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十分,很)‎ D. 愿枉车骑过之(拜访,访问)/矫杀晋鄙(假托国王命令)/不敢以富贵骄士(傲慢地对待)/而公子亲数存之(看问)‎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 A项,“傍行八道,施关发机”,发机,发动机关的意思。‎ B项,“若知我不降明”,若,你;“顾吾念之”,顾,转折连词,只不过的意思。‎ C项,“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让,动词,责备的意思;“安帝雅闻衡善术学”,雅,素常、一向的意思。‎ 故选D。‎ ‎【点睛】推断文言实词的意思可以用因文定义法,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考生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义项。这是在推断词义时最为常用的一种方法,即把自己认为的意思代入具体语境中看句意是否通顺。代入后,如果句意通顺,那么可能就是正确的,反之必是错误的。‎ ‎21. 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班固的《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体例模仿《史记》,但略有变更。全书有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 B. 《孟子》是记载战国时期思想家孟轲言行的书,由孟轲及其弟子编成。全书共7篇,内容涉及政治活动、政治学说以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C. 《诗》《书》《礼》《易》《春秋》被称为“五经”,“六艺”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学问和技能。‎ D. 《荀子》,战国末期思想家荀况所作,绝大部分出于其弟子之手,现存32篇。‎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对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 D项,“绝大部分出于其弟子之手”错,应是“一小部分出于其弟子之手”。‎ 故选D。‎ ‎【点睛】文学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中外的作家、作品、文学现象、文学流派、文体知识等。重点记忆课本涉及到的和经典阅读中列出的作品。平时注意积累,理出线索,形成体系。记牢作者名字、书名、年代、国别及书中的重要人物、物象、名言警句等。‎ 六、语言文字运用(22-27每题3分,28题5分,共22分)‎ ‎22. 下列词语的读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栏槛(jiàn) 乳臭(xiù)未干 锲(qiè)而不舍 融汇贯通 礼尚往来 B. 孱(càn)头 剔(tī)除 编纂(zuàn) 躁动不安 妙笔生花 C. 果实累累(léiléi) 煴(yūn)火 刊载(zǎi) 班师回朝 残羹冷炙 D. 蹿(cuàn)上来 驽(nǔ)马 古刹(chà) 冠冕堂皇 良辰美景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字音字形的辨识能力。‎ A项,“融汇贯通”应为“融会贯通”;‎ B项,“编纂”的“纂”应读成“zuǎn”,“编纂”是“编辑”的意思;‎ D项,“蹿上来”的“蹿”应读成“cuān”,“驽马”的“驽”应读成“nú”。‎ 故选C。‎ ‎【点睛】高考对字音的考查主要以形声字和多音字为主,针对这一特点我们可采用以点连线的方法来复习形声字。所谓的“点”,指的是形声字的声旁,“线”就是指声旁相同的形声字。我们以声旁为点向外扩散,就可以将很多形声字连成一条线,组成一个整体,大大的提高了记忆积累的效率。‎ ‎23.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①面对身处舆论漩涡中打假专业户方舟子,公共媒体不为已甚,但别有用心的人唯恐天下不乱,必置之死地而后快。‎ ‎②面对高考,同学们暗下决心,大家一定要齐心协力,如手如足,共渡难关。‎ ‎③上下三千余年,兴亡百千万事,大概光风霁月之时少,阴雨晦冥之时多。‎ ‎④这座小镇三面环山,一面正对松花江,由于山高水低,过境洪水和山上来的水都通过这里的九道沟泄入江中。‎ ‎⑤地处河北偏远山区的小城民风淳朴,即使怀瑾握瑜走在偏僻的小巷里,也会平安无事。‎ ‎⑥朝鲜不顾国际舆论悍然进行第三次核试验,引发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日、韩、美做出紧急应对,致使半岛局势陷入不绝如缕的境地。‎ A. ①②⑤‎ B. ①③⑥‎ C. ②④⑤‎ D. ③④⑥‎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成语的正确运用。①不为已甚:不做得太过分。多指对人的责备或处罚适可而止。合乎句意。②如手如足:比喻兄弟。比喻兄弟的感情。语境错误。③阴雨晦冥:比喻灾祸连绵。合乎句意。④山高水低:比喻不幸的事情,多指人的死亡。望文生义。⑤怀瑾握瑜:比喻人具有纯洁高尚的品德。望文生义。⑥不绝如缕:多形容局面危急或声音、气息等低沉微弱、时断时续。合乎句意。‎ ‎24.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要理解中国画教育的特殊本质,改进学校的中国画教育,必须重新认识传统中国画教育形式,是十分必要的。‎ B. 在上海交通大学举办的“近现代建筑遗产与当代城市更新发展”高峰论坛上,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透露了当初叫停修缮工程的原委。‎ C. 邓恩是个中国迷,在中国的十几年间他陆续搜集了大量的文物、服饰、出土手工艺品、生产工具、自然样本等并运回美国。‎ D. 电视剧《人民的名义》塑造了一位一心为了工作的“接地气”的市委书记一李达康,随着剧情的深人成为受到观众喜爱的“新网红”。‎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病。先抓典型的语病标志,比如两面词、判断词、并列动词;然后压缩句子,保留主干,看是否残缺、是否搭配。A项,句式杂糅;C项,并列不当;D项,偷换主语。‎ ‎25.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 热爱语文吧!因为高·考¥资%源~网是语文给了我们聆听美的耳朵,发现美的眼睛,领悟美的头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语文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从老子的口中娓娓道来 ‎②语文在忧国忧民的范仲淹的笔下流淌 ‎③语文带我们到景阳冈的青石上感受惊险 ‎④语文迸发着思想的光辉从屈原的诗中吟诵出来 ‎⑤语文在浔阳江头琵琶女的琴弦上回荡 ‎⑥语文送我们到天姥山的仙人洞里体验神奇 A. ①④⑥⑤③② B. ①④⑤②⑥③ C. ②⑤⑥③①④ D. ②⑤①④⑥③‎ ‎【答案】B ‎【解析】‎ ‎【详解】①④照应“聆听”,⑤②照应“发现”,⑥③照应“领悟”。每两句之间按照所提及文化名人的时间先后顺序排列。‎ ‎26. 下列句子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 光明村委会提出,在旅游淡季积极开展果品销售业务,将旅游业和果品业的开发有效结合起来,这与专家的意见不约而同。(2004年福建卷,略有改动)‎ B. 随着出版业的市场化和多元化,类型多样、题材丰富的作品大量涌现,其中也有一些作品粗制滥造,令人不忍卒读。(2013年浙江卷)‎ C. 无论东方还是西方,婚丧嫁娶,对普通人家来说都不是小事,对皇家而言,就更不同凡响了。(2012年江西卷)‎ D. 这几幅书法作品笔走龙蛇,流畅飘逸,在本次春季拍卖会上甫一亮相,就引起了国内外藏家的极大兴趣。(2016年全国三卷)‎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成语的正确运用。‎ A项,不约而同,事先没有约定而相互一致,侧重行动一致。此处应改为 “不谋而合”。不谋而合,事先没有商量,意见却完全一致,多指见解、计划、理想等相同。A错误。‎ B项,不忍卒读,不忍心读完,常用以形容文章内容悲惨动人。在这里被误用为“文章毛病多,水平低劣,让人读不下去”。B错误。‎ C项,不同凡响,形容事物不平凡,很出色,多指文艺作品,也可指其他事物。此处形容“婚丧嫁娶”,应改为“非同寻常”。C错误。‎ D项,笔走龙蛇,笔一挥动就呈现出龙蛇舞动的神态,形容书法雄健活泼。D正确。‎ 故选D。‎ ‎27.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在他前面,你绝不会因为他是名人而使自己自卑,你真正觉得你与他是平等的。‎ B. 油梨虽然营养丰富,但它表面粘附着细菌和农药,大家食用前应该洗净削皮较为安全。‎ C. 坚决减少香烟的危害,特别是劝阻有瘾青少年戒烟,对预防肺癌和其他呼吸系统疾病有重要意义。‎ D. 太阳队糟糕的防守问题一直没有解决,比赛连连失利,甚至在与弱旅勇士队比赛时,也饮恨败北。‎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A项,“使自己自卑”错。“自己”与“自卑”字面重复,删去“使自己”即可。‎ B项,“应该洗净削皮较为安全”错。“应该洗净削皮较为安全”杂糅,糅合了“应该洗净削皮”“洗净削皮较为安全”两种句式结构,改成“食用前洗净削皮较为安全”或“食用前应该洗净削皮”。‎ C项,“劝阻有瘾青少年戒烟”错。“劝阻”与“戒烟”搭配不当。“劝阻”应改为“劝告”。‎ 故选D。‎ ‎28. 下列句子中,表达最得体的一项是 ‎[甲]用于新闻报道:‎ ‎①在妇女代表队伍里,我看见了从农村来的,坚持了十三年斗争,把亲爱的独子贡献给解放战争,经历了无数次战争、监狱考验的一位中国人民伟大的母亲。‎ ‎②在妇女代表队伍里,我看见了从农村来的一位母亲,她坚持了十三年斗争,把亲爱的独子贡献给解放战争,她自己也为革命经历了无数次战争、监狱的考验。‎ ‎[乙]用于小学语文课本 ‎③有时太阳走入云里,它的光线却仍从云里透射下来,直射到水面上,这时候,人们要分辨出何处是水,何处是天,很不容易,因为只能够看见光亮的一片。‎ ‎④有时候太阳躲进云里,阳光透过云缝直射到水面上,很难分辨出哪里是水,哪里是天,只看见一片灿烂的亮光。‎ ‎[丙]用于会议讲话 ‎⑤我们党的幼年时期,也就是本世纪二三十年代,曾经一再犯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和把外国经验神圣化的幼稚病。患着这种病,只能使中国革命在黑暗中摸索,甚至陷于绝境 ‎⑥本世纪二十年代后期和三十年代前期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我们党内盛行的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曾使中国革命几乎陷于绝境。‎ A. ①③⑤ B. ①④⑥ C. ②④⑤ D. ②③⑥‎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得体性。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句子中,表达最得体的一项是”,然后依据语言使用的场合、使用的对象以及对象之间的关系进行辨析。本题中,甲、乙、丙就是三个语境限制条件,面对传媒的众多读者,句①一个中心词(母亲)带含6项内容的长定语,这种句式读来费力,不如句②改为几个说明性分句,使全句的节奏显得比较舒缓。面对很少和文言文打交道的小学生,句③中用了一些文言味较重的词语,就不如句④改为口语化、形象化的表述更合适。丙引自《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和《胡耀邦同志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六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既然语境条件限制为口语表达,接受者解码依靠耳听心记,在这样的情况下,句⑤的口语化短句就比句⑥的书面语长句用的得体。故选C。‎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