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9.50 KB
- 2021-06-03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www.ks5u.com
安徽省示范高中高一第二次联考语文
一、现代文阅读
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作为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的官方配套活动之一,由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和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共同主办的“一带一路”生态农业与食品安全论坛在上海国家会展中心举行。
2018年正值改革开放40周年,中国政府正推动新一轮高水平的对外开放,着力改善营商环境、提高监管效能,为农产品和食品贸易便利化创造条件。我们欢迎包括“一带一路”沿线国在内的各国农业和食品企业抓住新的历史机遇,为消费者提供更多高品质的农产品和食品。市场监管总局愿与“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各界同仁共同努力、携手共治,为保障人类健康做出更大贡献。
中国政府顺应当前经济发展趋势,充分满足百姓消费发展需求,高度重视生态农业发展和食品安全工作。市场监管总局将通过改革创新把“四个最严”要求落到实处,借鉴国际经验、健全最严格的标准,创新监管方式、实施最严格的监管,完善基础制度、实行最严厉的处罚,落实监管责任,坚持最严肃的问责,确保广大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让中外民众在经贸交流中享受到实实在在的成果和收获,是当前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的重要任务,也是民间友好工作赢得广泛支持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我们愿与国内外政府部门民间组织和企业加强合作,推介更多质量好、价格优的国外商品进入中国市场,进一步改善百姓生活品质、提升生活水平,让国内外民众共同分享贸易合作带来的发展机遇和成果。
(摘编自2018年11月6日《证券日报》)
材料二:
(摘编自2018年3月10日《中国健康报》)
材料三:
食品安全治理属于世界性难题。有效破解这一世界性难题,需要进行改革创新。我国属于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研究我国食品监管体制改革,时刻不可忘记这一基本国情。党的十九大提出了我国已经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在新时代,人民群众对食品消费的需求不会仅仅满足于食品的安全保障,对食品的质量、营养、美味等将提出更多更高的要求。亚里士多德曾说过:事业是理念与实践的生动结合。在新时代,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在食品安全领域,必须坚持创新发展理念,通过改革创新,加快推进我国食品安全治理现代化,全面提升食品安全治理水平。
全面提升我国食品安全治理水平,还需要创新食品安全治理文化。从全球的范围来看,食品安全治理文化创新是食品安全治理中最为艰难、最富智慧的。文化是一个复合体,包括知识、艺术、法律、宗教、习俗以及其他社会现象,是由社会环境所决定的生活方式的整体;文化是分层次的,包括物质的、制度的、心理的等形式;文化具有传承性、渗透性、持久性等。食品安全的治理使命、治理愿景、治理价值、治理战略等,是食品安全治理文化中最核心、最本质、最精髓的内容。
(摘编自2018年11月29日《中国食品安全报》)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我国政府推动新一轮高水平的对外开放,为农产品和食品贸易便利化创造条件。
B. “一带一路”生态农业与食品安全论坛在上海国家会展中心的举办确保了广大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C. 材料二表明,中国消费者在购买食品时所关注的各因素中关注度最低的是有无负面消息,对产品包装也不够关注。
D. 在新时代,人民群众在有了食品安全保障的前提下,还将对食品的质量、营养、美味等提出更多更高的要求。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们只有与国内外政府部门、民间组织和企业加强合作,才能改善百姓生活品质、提升百姓生活水平。
B. 食品安全治理文化是一个包括知识、习俗等的分层次的复合体,其创新是食品安全治理最核心的内容。
C.
消费者在购买食品时对食品的安全性的关注度还不是特别高,消费者关注相对较多的是食品的价格。
D. 当前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的首要任务就是让中外民众在经贸交流中享受到实实在在的成果与收获。
3. 如何提升我国食品安全治理水平?请结合材料三简要分析。
【答案】1. B 2. C
3. ①坚持创新发展理念,通过改革创新,加快推进我国食品安全治理现代化,全面提升食品安全治理水平。②创新食品安全治理文化,全面提升我国食品安全治理水平。
【解析】
【1题详解】
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要在整体感知与理解文本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选项的设置,从内容、观点等角度来分析。根据选项内容,在原文中找到选项对应的信息源,要把所有的信息源全部找到;其次要把选项与原文材料进行比较,找到两者表达的信息是否完全一致,核实选项是否完整准确地传达了原文的信息。对于有多个信息源的选项,要辨别选项是否全部概括了所有信息。
B项,“确保了广大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无中生有,其内容在材料一第三段,原文并没有提到“论坛”的作用。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其做法是,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并对文章中所述的事件或所述道理进行综合性分析、判断,进而推理概括。
A项,“只有……才……”说法绝对,原文表述是“我们愿与国内外政府部门民间组织和企业加强合作,推介更多质量好、价格优的国外商品进入中国市场,进一步改善百姓生活品质、提升生活水平,让国内外民众共同分享贸易合作带来的发展机遇和成果”。
B项,“其创新是食品安全治理最核心的内容”于文无据,原文是“食品安全……治理文化创新是食品安全治理中最为艰难、最富智慧的”。
D项,“首要”说法错误,原文在材料一第四段,应“重要”。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筛选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题,应根据对文意的理解,从文本中筛选出主要信息,然后运用文中词语概括作答。
根据材料三,提升我国食品安全治理水平,需要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在新时代,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在食品安全领域,必须坚持创新发展理念,通过改革创新,加快推进我国食品安全治理现代化,全面提升食品安全治理水平。
全面提升我国食品安全治理水平,还需要创新食品安全治理文化。食品安全的治理使命、治理愿景、治理价值、治理战略等,是食品安全治理文化中最核心、最本质、最精髓的内容。
【点睛】信息筛选题的答题步骤是:①把握全文主要内容,从整体和局部找出表明作者观点的语句,形成整体印象,尤其要注意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②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③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腊梅
余秋雨
一天又一天,就这么过去了,突然有一天清晨,大家都觉得空气中有点异样,惊恐四顾,发现院子一角已簇拥着一群人。连忙走过去,踮脚一看,人群中间是一枝腊梅,淡淡的晨曦映着刚长出的嫩黄花瓣。赶近过去的人还在口中念叨着它的名字,一到它身边都不再作声,一种高雅淡洁的清香已把大家全都摄住。故意吸口气去嗅,闻不到什么,不嗅时却满鼻都是,一下子染透身心。
花,仅仅是一枝刚开的花,但在这儿,是沙漠驼铃,是荒山凉亭,是久旱见雨,是久雨放晴。病友们看了一会儿,慢慢侧身,把位置让给挤在后面的人,自己在院子里踱了两圈,又在这儿停下,在人群背后耐心等待。从此,病院散步,全成了一圈一圈以腊梅为中心的圆弧线。
住院病人多少有一点神经质。天地狭小,身心脆弱,想起了什么事怎么也排遣不开,听人说,许多住院病人会与热情漂亮的护士产生一点情感牵连,这不能全然责怪病人们逢场作戏,而是一种脆弱心态的自然投射。待他们出院,身心恢复正常,一切也就成为过眼云烟。
现在,所有病人的情感都投射在腊梅上了,带着一种超常的执迷。与我同病房的两个病友,一早醒来就说闻到了腊梅的香气,有一位甚至说他简直是被香气熏醒的,而事实上我们的病房离腊梅不近,至少隔着四五十米。
依我看来,这枝腊梅确也当得起病人们的执迷。各种杂树乱枝在它身边让开了,它大模大样地站在一片空地间,让人们可以看清它的全部姿态。枝干虬曲苍劲,黑黑地缠满了岁月的皱纹,光看这枝干,好像早就枯死,只在这里伸展着一个悲怆的历史造型。实在难以想象,就在这样的枝干顶端,猛地一下涌出了那么多鲜活的生命。花瓣黄得不夹一丝混浊,轻得没有质地,只剩片片色影,娇怯而透明。整个院子不再有其他色彩,好像叶落枝黄地闹了一个秋天,天寒地冻地闹了一个冬天,全是在为这枝腊梅铺垫。梅瓣在寒风中微微颤动,这种颤动能把整个铅蓝色的天空摇撼。病人们不再厌恶冬天,在腊梅跟前,大家全部懂了,天底下的至色至香,只能与清寒相伴。这里的美学概念只剩下一个词:冷艳。
它每天都要增加几朵,于是,计算花朵和花蕾,成了各个病房的一件大事。争论是经常发生的,争执不下了就一起到花枝前仔细数点。这种情况有时发生在夜里,病人们甚至会披衣起床,在寒夜月色下把头埋在花枝间。月光下的腊梅尤显圣洁,四周暗暗的,唯有晶莹的花瓣与明月遥遥相对。清香和夜气一拌和,浓入心魄。
有一天早晨起来,天气奇寒,推窗一看,大雪纷飞,整个院子一片银白。腊梅变得更醒目了,袅袅婷婷地兀自站立着,被银白世界烘托成仙风道骨,气韵翩然。几个年轻的病人要冒雪赶去观看,被护士们阻止了。护士低声说,都是病人,哪能受得住这般风寒?还不快回!
站在底楼檐廊和二楼阳台上的病人,都柔情地看着腊梅。有人说,这么大的雪一定打落了好些花瓣;有人不同意,说大雪只会催开更多的蓓蕾。这番争论终于感动了一位护士,她自告奋勇要冒雪去数点。这位护士年轻苗条,刚迈出去,一身白衣便消融在大雪之间,她步履轻巧地走到腊梅前,捋了捋头发,便低头仰头细数起来,她一定学过一点舞蹈,数花时的身段让人联想到《天女散花》。最后,她终于直起身来向大楼微微一笑,冲着大雪报出一个数字,惹得楼上楼下的病人全都欢呼起来。数字证明,承受了一夜大雪,腊梅反而增加了许多朵,没有凋残。
这个月底,医院让病人评选优秀护士,这位冒雪数花的护士得了全票。
4.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初见腊梅时,腊梅被病友们“簇拥着”,“我”是“踮脚”才看到的,腊梅点燃了一个个饱经病痛折磨的人的热情。
B. 为了平息病友们关于大雪是打落花瓣还是催生更多蓓蕾的争论,护士自告奋勇去数,文章描绘护士数腊梅时运用了动作描写。
C. 本文的题目意蕴丰富,内容上点明文章的写作对象,结构上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另外,也设置了悬念,奠定了文章的基调。
D.
本文以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便于作者抒发情感,文章既歌咏了凌寒而开的腊梅,同时也赞美了细心照顾病人的护士。
5. 请简要赏析文中画线句子。
6. 本文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案】4. C 5. ①运用细节描写(或拟人手法),细腻地写出了腊梅历经沧桑,貌死实生的外形;②赞颂了腊梅顽强的生命力,丰富了文章主题。
6. ①最后一段写为病友们冒雪数腊梅的护士全票当选“优秀护士”,使围绕腊梅的故事有了圆满的结局,满足了读者的阅读心理;②呼应上文护士冒雪数腊梅的描写,使文章结构更严谨;③突出白衣天使冒雪用自己的“低头仰头细数”感动、温暖了病友们那一颗颗寒冷的心,升华了主题,使文章具有更广泛的社会意义。
【解析】
【4题详解】
此题综合考查学生鉴赏散文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解答此题,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内容结构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
C项,“也设置了悬念,奠定了文章的基调”分析错误,本文的题目并没有“设置悬念、奠定基调”这一作用。
故选C。
【5题详解】
此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赏析句子的题目主要是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常见的修辞是比喻、拟人、夸张、排比等,表现手法主要是对比、衬托、动静、虚实和视听结合等,答题时先辨析手法,然后结合文句进行解释,最后明确效果。
划线句子“枝干虬曲苍劲,黑黑地缠满了岁月的皱纹,光看这枝干,好像早就枯死,只在这里伸展着一个悲怆的历史造型。”“缠满了……皱纹”“伸展着一个……造型”运用拟人手法,写出了腊梅历经沧桑,却又貌死实生。“枝干虬曲苍劲”“黑黑地缠满……”“枯死”“伸展”,文章通过这些细节描写,赞颂了腊梅顽强的生命力,丰富了文章的主题。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句段作用的能力。解答本题要对文章的内容和思路有准确的把握,从内容、结构等几个方面分析其作用。内容上,看句段写了什么,有什么独特之处;结构上,根据句段在文中的位置确定,或引起下文,或承上启下,或总结全文,或贯通全文等。
文章最后一段只有一句话,分析其作用可以从下面三个方面进行:
①从内容上,收束全文。文章围绕腊梅开展故事,开头写腊梅开花,引发病人驻足,中间写下了大雪,病友担心腊梅凋谢,最后一段写为病友们冒雪数腊梅的护士全票当选“优秀护士”,使围绕腊梅的故事有了圆满的结局,满足了读者的阅读心理。
②从结构上,呼应上文。本段呼应了上文“这番争论终于感动了一位护士,她自告奋勇要冒雪去数点。这位护士年轻苗条,刚迈出去,一身白衣便消融在大雪之间,她步履轻巧地走到腊梅前,捋了捋头发,便低头仰头细数起来,她一定学过一点舞蹈,数花时的身段让人联想到《天女散花》。最后,她终于直起身来向大楼微微一笑,冲着大雪报出一个数字,惹得楼上楼下的病人全都欢呼起来”,使文章结构更严谨。
③从文本所包涵的丰富意蕴和主题上,升华了主题。病友们担心腊梅凋谢不肯回到病房,白衣天使为了病友不顾严寒冒雪数腊梅,最后当选为“优秀护士”,这一段突出白衣天使冒雪用自己的“低头仰头细数”感动、温暖了病友们那一颗颗寒冷的心,升华了主题,使文章具有更广泛的社会意义。
【点睛】把握散文主旨的技巧:
①关注文题。标题能提供阅读的线索。(隐含了信息——写作对象、重要内容等,甚至可以借此把握文章的主题。)
②抓住文尾的议论、抒情语句。这些语句常常是结尾点题,明确主旨。
③在概括段意、整合层次的基础上,再高度概括层意,概括出的语言就是主旨。
二、古代诗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刘藻,字彦先,广平易阳人也。藻涉猎群籍,美谈笑,善与人交,饮酒至一石不乱。永安中,与姊夫李嶷俱来归国,赐爵易阳子。擢拜南部主书,号为称职。时北地诸羌数万家,恃险作乱,前后牧守不能制。奸暴之徒,并无名实,朝廷患之,以藻为北地太守。藻推诚布信,诸羌咸来归附,藻书其名籍,收其赋税,朝廷嘉之。迁龙骧将军、雍城镇将。先是氐豪徐成、杨黑等驱逐镇将,故以藻代之。至镇,擒获成、黑等,斩之以徇,群氐震慑。雍州人王叔保等三百人表乞藻为奴騃奴戍主。诏曰:“选曹已用人,藻有惠政,自宜他叙。”在任八年,迁离城镇将。太和中,改镇为岐州,以藻为岐州刺史,转秦州刺史。秦人恃险,半多粗暴,或拒课输,或害长史。自前守宰,率皆依州遥领,不入郡县。藻开示恩信,诛戮豪横,羌氐惮之,守宰于是始得居其旧所。遇车驾南伐,以藻为东道都督。秦人纷扰诏藻还州人情乃定仍与安南将军元英征汉中频破贼军长驱至南郑垂平梁州奉诏还军乃不果克
。后车驾南伐,以藻为征虏将军,督统军高聪等四军为东道别将。辞于洛水之南,高祖曰:“与卿石头相见。”藻对曰:“臣虽才非古人,亦不留贼虏而遗陛下,辄当酾曲阿之酒以待百官。”高祖大笑曰:“今未至曲阿,且以河东数石赐卿。”后与高聪等战败,俱徙平州,景明初。世宗追录旧功,以藻为太尉司马。是年六月卒,年六十七、赠钱六万。
(选自《魏书·刘藻传》,有删改)
7.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秦人纷扰/诏藻还州/人情乃定/仍与安南将军元英征/汉中频破/贼军长驱至南郑/垂平梁州/奉诏还军/乃不果克
B. 秦人纷扰/诏藻还州/人情乃定/仍与安南将军元英征汉中/频破贼军/长驱至南郑/垂平梁州/奉诏还军/乃不果克
C. 秦人纷扰诏/藻还州/人情乃定/仍与安南将军元英征/汉中频破/贼军长驱至南形/垂平梁州/奉诏还军/乃不果克
D. 秦人纷扰诏/藻还州/人情乃定/仍与安南将军元英征汉中/频破贼军/长驱至南郑/垂平梁州/奉诏还军/乃不果克
8.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爵: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B. 羌:我国古代,居住在我国西部的少数民族之一,以游牧为主。
C. 刺史:原为奉皇命检核地方官的职务;后权力扩大,是掌管一州军政大权的官职。
D. 高祖:多用来指我国古代开国帝王或该王朝承上启下的有为君主的特定庙号。
9.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刘藻治政讲究方法。面对前后几任刺史和太守难以解决羌人凭据险要叛乱的情况,他推行诚意,讲求信用,最终使羌人们归附。
B. 刘藻敢于打击豪强。刘藻任龙骧将军、雍城镇将时,氐族豪强徐成、杨黑等人驱逐他,刘藻将他们擒获斩首,氐人深受震动。
C. 刘藻作战失利被贬。皇帝南伐,任刘藻为征虏将军,督统军高聪等四军为东道别将,后来他与高聪都吃了败仗,被贬到平州。
D. 刘藻做事很有自信。南伐时,面对皇帝的希望,他说不会留下贼虏让陛下劳神,而会在那里斟好美酒,等皇上、百官来痛饮。
10.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奸暴之徒,并无名实,朝廷患之,以藻为北地太守。
(2)秦人恃险,率多粗暴,或拒课输,或害长吏。
【答案】7. B 8. D 9. B
10. (1)(这些)奸恶横暴之人,并没有名声与功业,朝廷认为他们是祸患,任命刘藻为北地太守。
(2)秦州人依恃险要地势,大多粗暴,有的拒交租税,有的残害长官。
【解析】
【7题详解】
此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此类题要求学生正确理解相关语句,在语意把握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标志,如作主语、宾语的名词、代词,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句间连词以及并列、排比结构等。并且能通过选项的比对,排除错项,选定正确项。
划线句子的大意:秦人又骚乱,朝廷诏令刘藻回秦州上任,秦州的形势才得以安定。仍然与安南将军元英征战汉中,屡败贼军,大军长驱直入南郑,几乎平定梁州,因奉诏撤军,最终没拿下梁州。
句中,“诏”的宾语是“藻”,中间不能断开。排除CD两项。“征”的宾语是“汉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项。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化常识的理解识记能力。文化常识的积累有助于解读文言文,文化常识一般包括官职、宗教礼仪、服饰、年龄称谓、有特殊意义的专有名词等,学习过程中注意准确积累。
D项,“或该王朝承上启下的有为君主的特定庙号”解说错误,该王朝承上启下的有为君主的特定庙号是“世祖”,而不是“高祖”。
故选D。
【9题详解】
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鉴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从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混淆和关键词语的误译等角度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
B项,“刘藻任龙骧将军、雍城镇将时,氐族豪强徐成、杨黑等人驱逐他”分析错误,根据文中“先是氐豪徐成、杨黑等驱逐镇将”等信息可知,徐成、杨黑是在刘藻任雍城镇将前驱逐前任镇将。
故选B。
【10题详解】
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明确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本题需要注意以下关键词的解释:
(1)名实,名声和功业;患,认为……是祸患;以,让。
(2)恃,依恃;率,大多;或,有的。
【点睛】文言文翻译方法
1、要把文言语句放到上下文中理解。
要译好一个句子,同样要遵从“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要把文言语句放到上下文中来理解,放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来斟酌。判定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一字多义的实词到底是哪个义项,文言句式是如何选用的,怎样准确断句,意译如何进行,这些都要依托上下文。离开了一定的语言环境,句子往往很难准确理解,也就很难能翻译好。有些考生不注重推敲上下文,两眼只盯着要求翻译的句子本身,结果是“欲速则不达”,翻译中出现偏差甚至错误,这就是没有语境意识造成的。
2、翻译最基本的方法是将单音节词转换成双音节词。
古汉语与现代汉语的最大区别在于,古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即一个字就是一个词;而现代汉语以双音节词为主,即由两个字构成一个词。将古汉语翻译成现代汉语,在多数情况下就是把单音节词转换成双音节词。理解并掌握了这一方法,许多翻译题做起来就不难了。
3、增强文言功底,培养文言语感。
这是做好翻译题乃至做好所有文言文题目最根本的一点。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决非一朝一夕之功。以上所讲的方法和技巧说到底都还是“末技”;其实,根本的技巧还是来自功底,来自内力。
参考译文:
刘藻,字彦先,是广平郡易阳县人。刘藻博览群书,善于谈笑,擅长与人结交,饮酒至一石不醉。永安年间,与姐夫李嶷一起归顺魏国,被赐予易阳子的爵位。提升为南部主书,号称称职。当时北地郡有羌人数万家,凭据险要叛乱,前后几任的刺史和太守都控制不住。(这些)奸恶横暴之人,并没有名声与功业,朝廷认为他们是祸患,任命刘藻为北地太守。刘藻推行诚意,讲求信用,羌人们都来归附。刘藻登记他们的户籍姓名,收取赋税,朝廷特下诏嘉奖。升任龙骧将军、雍城镇将。在此之前,氐族豪强徐成、杨黑等驱逐镇将,因而让刘藻代理镇将一职。到镇后,即擒获徐成、杨黑等人,斩首示众,群氐普遍震动和恐惧。雍州人王叔保等三百人上表请求刘藻充当騃奴的首领。朝廷下诏曰:“用人机构已经选用了騃奴戍主,刘藻政绩优良,自当另有安排。”在任八年,调任离城镇将。太和年间,把岐州镇改升为刺史州,以刘藻为岐州刺史,转为秦州刺史。秦州人依恃险要地势,大多粗暴,有的拒交租税,有的残害长官。以前的几任太守县官,大多是在州治之地遥控领导,不敢进入郡县。刘藻宣布恩义信用,诛杀凶恶的豪强,羌氐等族民害怕他,太守县令们这才开始到各自的郡县任职。遇皇帝南征,以刘藻为东道都督。秦人又骚乱,朝廷诏令刘藻回秦州上任,秦州的形势才得以安定。仍然与安南将军元英征战汉中,屡败贼军,大军长驱直入南郑,几乎平定梁州,因奉诏撤军,最终没拿下梁州。后来皇帝南伐,任刘藻为征虏将军,督统军高聪等四军为东道别将。在洛河南岸与皇帝辞别,高祖皇帝说:“希望与你在石头相见。”刘藻回答道:“臣虽然才能比不上古人,但也不会留下贼虏让陛下去劳神,到时臣会在那里斟好曲阿美酒,等待皇上和百官来痛饮!”高祖大笑道:“现在未到曲阿,权且以几石河东酒赐給你吧。”后来刘藻与高聪都吃了败仗,都被贬调到平州。景明初年,世宗皇帝追录旧功,命刘藻为太尉司马。当年六月去世,终年六十七岁,赐钱六万。
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堤上行①
刘禹锡
其一
酒旗相望大堤头,堤下连檣堤上楼。
日暮行人争渡急,桨声幽轧②满中流。
其二
江南江北望烟波,入夜行人相应歌。
《桃叶》传情《竹枝》③怨,水流无限月明多。
[注]①《堤上行》大约写于诗人被贬任夔州(巴蜀一带)刺史时。②幽轧:划桨声,③《桃叶》是乐府歌曲名,多指民间流行的表达爱情的歌:《竹枝》是巴蜀民歌,多表达怨苦之情。
11. 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酒旗、楼台、樯橹、傍晚争渡的人群、幽轧的船桨声,动静相映,画面灵动。
B. “争”和“急”两字,点出晚渡的特点,把人们急切的心理凝练地传达出来。
C. 诗人在堤上远眺江南、江北,烟波渺茫,呈现在眼前的是美丽、迷蒙的夜景。
D. “水流”句写想象之景,以流水和月光的无限表现歌中“情”与“怨”的无限。
12. 刘禹锡的诗歌富有民歌特色,善于学习、借用民歌,请结合第二首诗简要分析。
【答案】11. D 12. ①诗歌清新自然,通俗易懂,充满生活情趣。诗人描写长江两岸的风俗人情,具有浓郁的生活情趣,如江边堤上歌声四起,相和相应,场景富有生活性。②引用民歌曲名,借用其意境体现出浓厚的乡土味和鲜明的地方特色。《桃叶》《竹枝》都是巴山楚水人爱唱的民歌,含蓄婉转、朴素优美,强化了诗中的“情”和“怨”。
【解析】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基本能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
D项,“写想象之景”分析错误。“水流无限月明多”是写眼前所见之景,切合江边和夜色。同时也是比喻,以流水和月光无限来比喻歌中“情”与“怨”的无限。
故选D。
【12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这类题,首先要求学生仔细阅读诗歌,借助诗歌注释及关键意象,充分理解诗歌内容及情感;继而在此基础之上,结合知识储备,具体分析作品所运用的表现手法。诗歌表现手法很多,有: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直抒胸臆、对比、反衬、烘托渲染、正侧面相结合等。学生要对每一种手法都了解掌握,才能够正确加以判断。
刘禹锡诗歌富有民歌特色,结合《堤上行》第二首分析如下:
①诗歌善于描写长江两岸的风俗人情,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开头二句先将月夜对歌总写一笔:月照寒江,夜色中隔江相望,烟波渺茫。“烟波”二字,把迷蒙的夜色和入夜时的江景写得非常美。在静态的景色描绘之后,继而写出两岸长堤之上,行人络绎不绝,歌声此伏彼起,相和相应,打破了静夜的沉寂。这个场面是宏大的,气势是磅礴的。这两句描写长江两岸的风俗人情,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②诗歌引用民歌曲名,借用其意境体现出浓厚的乡土味和鲜明的地方特色。“《桃叶》传情《竹枝》怨”,都是巴山楚水人民爱唱的民歌,《桃叶歌》倾吐爱情,《竹枝词》诉说哀怨,体现出浓厚的乡土味和鲜明的地方特色。
【点睛】鉴赏诗歌表达技巧题,要遵循以下答题步骤:①明确说出运用的手法是什么?(托物言志、用典、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借古讽今、抑扬、想象、联想、渲染、象征等);②结合诗句阐释说明诗人运用了这种手法的依据(找到能体现该手法的关键诗句,并进行描述性说明);③分析运用的效果(此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或刻画了什么形象,或表现了什么主旨)。
诗歌赏析:
《堤上行》三首(本题选了前两首),大约写于任夔州刺史到和州刺史时,即长庆二年(822)到长庆四年。
第一首活象一幅江边码头的写生画:堤头酒旗相望,堤下船只密集,樯橹相连。可以想见这个江边码头是个人烟稠密、估客云集的热闹所在。前两句诗为我们展示了江南水乡风俗画的完整背景。三、四两句,描绘近景,增强了画面感,画出了一幅生动逼真的江边晚渡图。“日暮行人争渡急”中的“争”字和“急”字,不仅点出了晚渡的特点,而且把江边居民忙于渡江的神情和急切的心理以洗炼的语言描绘出来。诗人写黄昏渡口场面时,还兼用了音响效果,他不写人声的嘈杂,只用象声词“幽轧”两字,来突出桨声,写出了船只往来之多和船工的紧张劳动,使人如有身临其境之感。
这首诗将诗情与画意揉在一起,把诗当作有声画来描绘。诗人很善于捕捉生活形象:酒旗、楼台、樯橹、争渡的人群、幽轧的桨声,动静相映,气象氤氲,通过优美的艺术语言把生活诗化了。含思宛转,朴素优美,而又别具一格。
《堤上行》的第二首重在描写长江两岸的风俗人情,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诗写入夜时堤上见闻。夜色中隔江相望,烟波渺茫。“烟波”二字,把迷蒙的夜色和入夜时的江景写得很美。在静态的景色描绘之后,继而写出江边堤上歌声四起,相和相应,打破了静夜的沉寂。他们唱的是什么歌呢?诗人用一句诗作了概括:“《桃叶》传情《竹枝》怨”,都是巴山楚水人民爱唱的民歌。句中的“情”和“怨”,很值得体味,可以想见,这歌声对遭贬谪、受打击的诗人来说,自然会牵动自身的“情”与“怨”的,这也是“含思宛转”之处。诗的结句高妙,有意境。“水流无限月明多”是写眼前所见之景,切合江边和夜色。同时也是比喻,以流水和月光的无限来比喻歌中“情”与“怨”的无限。这句诗是以视觉来写听觉的,流水与月光,既含飞动之势,又具明丽之性,这是用眼可以看到的,是视觉的感受;但是优美、动人的歌曲也能给人飞动、流丽的艺术感受,两者(指视觉与听觉)能引起“通感”。这种描写创造了优美的艺术境界,能取得良好的美学效果,手法是高超的。
总之,这两首诗,形象鲜明,音调婉谐,清新隽永,写景如画;有浓厚的乡土味和浓郁的生活气息,代表了刘禹锡学习民歌所取得的新成就。
名篇名句默写
1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曹操《短歌行》中“______,______”两句借用《管子·形解》中的句子,以高山大海比喻自己广纳天下贤才的壮志和胸襟。
(2)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______,______”两句用鸟和鱼来表达自己对田园和自由的向往。
(3)《涉江采芙蓉》中“______,______”两句写主人公遥望故乡的方向,归乡之路绵延无尽。
【答案】 (1). 山不厌高 (2). 海不厌深 (3). 羁鸟恋旧林 (4). 池鱼思故渊 (5). 还顾望旧乡 (6). 长路漫浩浩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本题属于理解性情境默写,要求学生平时要注意记忆、积累。在做题时首先要读懂题干,明确要求。其次要镇定作答,规范写字。此题要注意的易错字有:羁、渊、浩。
【点睛】名句默写题,在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
三、基础知识和语言文字运用
14.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 将子无怒 将:愿,请
B. 素善留侯张良 善:友善,交好
C. 又非君所详 详:详尽
D. 趣舍万殊 舍:舍弃
【答案】C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和识记能力。文言实词的理解,重在平时积累,但也不能死记硬背,记忆时要结合句意,注意归纳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对课文注释中有明确注明的字词要加强记忆。
C项解释错误,“又非君所详”意思是,又不是您所了解的。详:了解,知悉。
故选C。
15.下列选项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进不入以离尤兮 B. 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C. 蒲苇纫如丝 D. 尔卜尔筮,体无咎言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言文中的通假字的能力。通假字是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即“通用、借代”,用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或其他类型的字代替本字。需要考生平时对通假字多归纳汇总,并熟悉常见通假字。
A项,“进不入以离尤兮”句意为:既然进取不成反而获罪,“离”通“罹”;
B项,“曰归曰归,岁亦莫止”句意为:说回家了回家了,但已到了年末仍不能实现,“莫”通“暮”;
C项,“蒲苇纫如丝”句意为:蒲苇像丝一样柔软但坚韧结实,“纫”通“韧”;
D项,“尔卜尔筮,体无咎言”句意为:你去卜卦求神仙,没有凶兆心欢畅,没有通假字。
故选D。
【点睛】通假字辨别规律:
通假字有其规律,通假字和本字之间有一定关系,认识这种关系,有助于理解假义提高阅读能力。
1.“声旁字”代替“形声字”
(1)故患有所不辟也。(《鱼我所欲也》)“辟”代替“避”。
(2)师者,所以传道事业解惑也。(《马说》)“受”代替“授”。
2.“形声字”代替“声旁字”
食之不能尽其才(《马说》)“材”代替“才”,才能。
3.同声旁的“形声字”相互代替
为长者折枝。(《齐恒晋文之事》)“枝”代替“肢”。
4.音同或音近的字相互通假
(1)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鸿门宴》)“蚤”代替“早”。
(2)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赤壁赋》)“以”代替“已”,停止。
16.下列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共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分为“风”“雅”“颂”三大类。
B. 《楚辞》收录了战国时期楚国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这些作品运用楚地的诗歌形式,方言声韵,描写楚地风土人情。
C. 《孔雀东南飞》选自南朝徐陵编的《玉台新咏),原题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是我国古代汉民族最长的抒情诗。
D. 我国古人常用“天干”十个字和“地支”十二个字循环相配来表示年月日的次序。如《兰亭集序》中的“癸丑”。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文化常识的理解识记能力。文化常识的积累有助于解读文言文,文化常识一般包括官职、宗教礼仪、服饰、年龄称谓、有特殊意义的专有名词等,学习过程中注意准确积累。
C项,“是我国古代汉民族最长的抒情诗”解说错误,《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汉民族最长的叙事诗。
故选C。
【点睛】文学常识题的解题方法:
首先,我们要了解命题者的命题意图。从近几年的文学常识命题设置上来看,其干扰项往往有以下几种类型。如:张冠李戴、以偏概全、无中生有、不合逻辑等。
命题者设置题目时,既要考虑到立足于课本内容,又要在难度设置上恰到好处,总会在以上几个方面出题。因此,我们可以有以下几种应对方法。
1.识记课下注释中的文学常识、典故。
按照时代、国别、从古至今、由中而外的顺序,将中外重要作家作品(包括作家的生活时代、国别、代表作品、风格流派、地位影响以及不同文学体裁的特点等等)一一加以梳理。
2. 熟悉课文内容、名著内容。
主要识记课文基本的故事情节和人物的性格特征、生活命运、审美意义等。可以按照“谁,做了什么事,表现了什么性格品质,反映了什么主题”的方式来记忆主要内容。名著部分还可参照“名著导读”部分的内容来记忆。
3.根据人物性格特点进行推断。
4.根据生活常识进行推断。
利用一定的生活常识和生活经验,可以对命题者故意设置的不合逻辑型题目加以判断。
5.根据作家写作风格进行推断。
不同作家的写作往往呈现出不同的写作风格。这就好比是人的手指印,任何人都替代不得。
以上答题时可做出的某些推断,仍然是建立在熟悉课本和名著主要内容的基础上的。完全依靠一些技巧,未必能做出完全正确的判断。故而希望同学们还是在平时扎扎实实学好课文和阅读文学名著。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观众多怀有这样的心态:既希望“慢综艺”多一些,又不希望它过多地呈现,( )。一方面,“慢综艺”的内容要扩宽一些,别只是围着造房子、开民宿转,生活是________的,“慢综艺”节目应该是丰富多样的。另一方面,相对来说,以“快”为理念的综艺节目已经发展成熟,“慢综艺”想要与之抗衡,首先要提升原创能力,进行更新升级,丰富节目模式,才能延长节目的生命周期,避免“________”。“慢综艺”不能被过度开发,观众喜欢它,是因为可以远离喧嚣的世界,用心去感受生活,聆听内心深处的自己。
“慢综艺”________了国人的社会文化心理需求。今天的人们开始渴望慢节奏、慢生活,而这种期待会反映到电视综艺的审美取向上,“慢综艺”就是营造观众逃离都市,肉身安置于短暂田园生活之中,营造出“生活在别处”的幻觉。如何让观众在观看后产生共鸣,________,引发他们对工作、生活、情感的深入思考,“慢综艺”要回归生活,让观众从尘世的纷扰中解脱出来,看到缓缓流淌的生活本真,这才是“慢综艺”节目获得更大吸引力和影响力的重要环节。
17.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所以舍不得浮躁跟风去破坏这份精神的纯净
B. 因为这份精神的纯净会被浮躁跟风破坏
C. 因为舍不得浮躁跟风去破坏这份精神的纯净
D. 更是舍不得浮躁跟风去破坏这份精神的纯净
18.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多姿多彩 稍纵即逝 配合 敞开心扉
B. 琳琅满目 昙花一现 配合 扣人心弦
C. 琳琅满目 稍纵即逝 迎合 扣人心弦
D. 多姿多彩 昙花一现 迎合 敞开心扉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慢综艺”就是带领观众逃离都市的喧嚣,将肉身短暂安置于田园生活之中
B. “慢综艺”就是营造观众逃离都市的喧嚣,将肉身短暂安置于田园生活之中
C. “慢综艺”就是带领观众逃离都市的喧嚣,肉身短暂安置于田园生活之中
D. “慢综艺”就是营造观众逃离都市的喧嚣,肉身短暂安置于田园生活之中
【答案】17. C 18. D 19. A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连贯性。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设题的形式,如本题是从文中抽出一句话让考生进行选择,考生要把握前后的语境,明确主语的一致性,明确句式的对称性,明确前后内容的照应。分析本题,由于括号前面说的是观众的心态,括号中的文字是要解释产生这种心态的原因,所以排除A,D两项;B项“因为”后转换了主语,与前面两个分句不衔接,排除B。
故选C。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要熟记所有成语的含义,然后结合语境弄清所用成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暗示信息。本题中,
多姿多彩:指丰富多彩,形容颜色形态多样,很多种形状,很多种颜色。琳琅满目:满眼都是珍贵的东西,形容美好的事物很多。语境是说生活,所以选“多姿多彩”。
昙花一现:比喻稀有的事物或显赫一时的人物出现不久就消逝。稍纵即逝:形容时间或机会等很容易流逝。语境是“慢综艺”节目的周期,故选“昙花一现”。
迎合:有意使自己的言语或举动适合别人的心意。配合:各方面分工合作来完成共同的任务;合在一起显得合适,相称。根据语境,选“迎合”。
敞开心扉:在一个人面前把自己的心毫无隐瞒地表现出来,也指分享自己的心情。扣人心弦:形容诗文,表演等有感染力,使人心情激动。语境是说让观众在观后说出内心感受,故选“敞开心扉”。
故选D。
【19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命题者从一段文字中选择一个句子,将其修改有病句,然后在题中列出四种修改情形,要求选出修改最恰当的一种。此类试题解答时,需要掌握病句的常见类型。常见的病句类型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等。错误一般可以分为两类,凡是违反语法结构规律的叫语法错误,违反客观事理的句子叫逻辑错误。解题时先确定逻辑类病句,再按照成分分析法排除语法类病句,常见的逻辑错误类病句有语序不当、结构混乱、不合逻辑等。本题中,B项,搭配不当“营造”改成“带领”。
C项,成分残缺,“肉身”前加“将”。
D项,搭配不当,“营造”改成“带领”;成分残缺,“肉身”前加“将”。
故选A。
20.下面是几副对联,请按要求把对联序号填在相应的位置。
①书山难攀以勤为伴 学海苦渡唯舟为乐
②瓢盆碗碟三餐乐 酱醋油盐五味鲜
③寸心别有天 竹海留客处
④春满芙蓉帐 香浓翡翠床
⑤门前梅花月色 室内琴韵书声
大门________;客厅________;书房________;厨房________;卧室________。
【答案】 (1). 大门⑤; (2). 客厅③; (3). 书房①; (4). 厨房②; (5). 卧室④。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学常识的积累及语言表达能力。文学常识,主要考查一些名家作品知识,包括作家,年代,作品,文学中的地理,历史各种典故,故事,也包括一般的人们众所周知的文学习惯。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本题考查对联的知识,考生要注意从内容、词性、平仄等方面去判断。①中“书山”“学海”,应该在书房;②中“瓢盆碗碟”“酱醋油盐”应该在厨房;③中“留客处”,应该放在客厅;④中“芙蓉帐”“翡翠床”,应该放在卧室;⑤中“门前”,应该放在大门。
21.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5个字。
本报那不勒斯7月3日电(记者李硕、季芳)第三十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当地时间3日在意大利那不勒斯开幕。当日上午中国大学生体育代表团在那不勒斯海港升旗广场举行了升旗仪式,正式开启了本次大运会的征程。参加本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的中国大学生体育代表团共343人,其中运动员198人,将参加本届大运会14个大项、144个小项的角逐。中国大学生体育代表团在开幕式上的旗手是来自北京大学男子篮球队的队员王少杰,他在刚刚落幕的CUBA(中国大学生篮球联赛)总决赛中当选最有价值球员。
【答案】①当地时间7月3日;②第三十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在意大利那不勒斯开幕;③中国代表团将参加14个大项、144个小项的角逐;④旗手是王少杰。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新闻消息类压缩语段的能力。这是一道新闻消息概括压缩类试题。新闻属叙述类文体,可以使用要素提取法,就是将新闻中叙述的各要素提取出来,然后按“什么人(或物)于什么时候什么地点做了什么”的顺序(或适当调整语序),组成一句话新闻。本段材料共4句话,根据字数的要求,考生应从4句话中分别筛选信息。从第1句中筛选出时间和主要事件;从第三句话筛选出“中国代表团将参加14个大项、144个小项的角逐”;从点滴4句话筛选出“旗手是王少杰”。
四、写作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一首经典老歌《读你》中写道:读你千遍也不厌倦/读你的感觉像春天/喜悦的经典/美丽的句点/唔/你的眉目之间/锁着我的爱怜/你的唇齿之间/留着我的誓言/你的一切移动/左右我的视线/你是我的诗篇/读你千遍也不厌倦。
是啊,生活中总有一些事物让你难以忘怀,或是经典文化,或是美妙歌曲,或是榜样人物,或是家长朋友,抑或是陌生人……他们也许给了你前行的力量,也许给了你最好的安慰,也许给了你无穷的关爱……
请以“读你”为题,写一篇记叙文。要求:①不要套作,不得抄袭;②不少于800字;③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
【答案】读你
浑浊的眼里藏着一个明澈的世界,我曾经看不懂,读不透……
——题记
时间的齿轮依旧不紧不慢地转动不息,阳光透过老旧不堪的窗框,照在了楼梯间那辆满是记忆的灰尘的三轮车上。
每每这时,我都会想起那已离去的你与车,想起我拥有的温暖童年,想起你仿佛历经沧桑阅遍世间百态的眼,想起那些有你陪伴的时光……
自我出生起,车库里就一直停着一辆老旧的自行车,听父母说那是你的自行车。幼时的我对它印象不深,只记得你曾骑着它送我去上学。那自行车骑起来“吱吱呀呀”地响,边边角角总有些破碎处,生锈的零件时不时会在衣服上蹭上些铁锈,破旧、甚至可以说是丑陋。你小心翼翼地把儿时我的抱上后座,我看着你略有些弯曲消瘦的后背,心里却满足地好像拥有了全世界。那时我的从你的眼里看到了爱与愉快。
后来的某一天,不知怎的,车架的某一尖锐处划伤了我的腿,本没有大碍,你却慌里慌张地从家里寻了布条,匆匆赶往车库。跟在你身后的我看见你推出自行车,细心地用布条包裹着那些尖锐破碎的地方,我私下里,觉得是多此一举,不必如此麻烦。你的手并不灵巧,或有些笨拙,再仔细端详着你,皱着眉,微眯着眼,拿着布条在自行车上来回比划着长度与大小。那浑浊的眼中,分明透着认真和浅浅的温柔。
后来你病重住院,我进入重症监护室看你,见是我,你慈祥地冲我笑,苍老的脸上满是皱纹,竟是虚弱到不能说话。我不知你的癌症已到了晚期,无药可救,只是一个劲地说:“你要等我长大呀!等我上初中,高中,大学……不是说好的吗?”你只笑着,轻轻点头,眼里似乎有些光亮,不知是泪光,还是希冀的光。
那是我最后一次看见你的眼。
你终究还是走了,那天,我在沉重的木棺前痛哭失声,长跪不起……整个世界仿佛都成了灰色,你没遵守诺言,那双浑浊的却充满爱的眼睛再也不能看着我长大了。
很遗憾呀,自行车没了,到最后也没能读懂你眼里的光。
大概是爱吧,深沉的爱与盼望我成才的殷切希冀。
你的眼里仿佛有一个小小的世界,那个世界里,有阳光;有蓝天;有你;有我;有爱。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能力。具体考查命题作文的写作能力。解答此类问题,审题是关键。首先确定文章体裁,划定取材范围,掌握写作重点,考虑谋篇布局;此外还要精心锤炼词语,巧用修辞手法,力争使语言活起来。
审题:这是一道命题作文。题目是一个动宾短语,首先弄懂“读”的意思,“读”既可指“阅读”,也可以理解为“思考,领悟,观察,咀嚼,探究、欣赏”等。而“你”既可指人,如现实中的亲人,老师、朋友,陌生人,或者是古人、书中的人物……也可指“物”如书籍、歌曲、自然,家乡……因此,本道题所写范围广泛。再分析写作引导语,它为我们提供了写作对象和写作方向,因此你可以写通过“读”而得出的感悟:或启迪,或思念,或力量……结合歌词材料来看,在写作过程中,应体现出自己对“你”的真情,真心,真义,表现出自己对“你”的依恋,痴迷等。要注意描绘细致,情感真切饱满,从而以情动人。
参考立意:1、读你,感受亲情的温馨与美好2、读你,与书籍交友,领略文学的魅力3、读你,培养生活的对勇气,向时代的标杆致敬。
参考素材:
1、我曾经翻越高山和大海,穿越那人山人海,领略世间美好。我曾经读过许多精彩富有哲理的书,却唯独没有读过你——我的奶奶。你是这世间最美的书,让我在这阳光灿烂的夏日,细细读你。
2、时光牵着岁月的衣角,转眼正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的春日了。庭外阳光灿烂,庭内红紫烂漫。那株桃树是你最喜欢的,你常常在春日明媚的下午,浇水剪叶,忙碌的身影让我一抬头便可瞧见。你像照顾女儿般,为它送出你真诚的心。于是,在那阳春三月,它终于开出了春日的第一树花。粉红剔透的花瓣缀满枝头,风一吹似乎要掉落,满树摇曳生姿,风华绝代。你一身素衣在一旁笑得合不拢嘴,而它烨然若神人。随即,满屋子都被花香浸得满满的,就这样浸润了我年少时光。
翻开这一页,细细读你,写满了你对生活的热爱,你的乐观从容。
3、走过白天黑夜,转眼便到粽子飘香的季节。夏日的夜晚,满天星斗,月色如华,清风相伴,满地斑斓。我与你坐在庭院里纳凉,地上被月亮铺得亮堂堂的,耳边传绕的是青蛙与知了合奏的交响乐。我十分惬意地闭上了眼。忽然你将一粽子塞进我嘴里,香甜糯滑的味道让我三下五除二便吃掉了。你笑着问道:“好吃吗?”“嗯。”我快乐地答道。我不由自主地说出了最喜欢的诗“闻多素心人,乐与数晨夕”。闭上眼,交响乐渐趋平缓,我似乎感受到了海边的清风阵阵。睁开眼眸,映入眼帘的是璀璨繁星。却看见了你手持蒲扇为我送来了如海风般的清凉,而你鼻尖却挂满汗珠。我鼻尖一酸,眼眶湿润,只记得那晚月亮十分皎洁,风十分清凉。
又翻开这一页,细细读你,上面全是你满满的柔情和对我的浓浓爱意。
4、春夏过后,便是金风送爽的金秋。我与你走在金桂飘香的古城街道,享受着秋天赠与我们的安详。青瓦白墙,幽幽深巷,一切都如此的宁静致远。路过一个麦芽糖的铺子,你便替我买了两个。我惊异你为何买那么多,你说:“我记得你是喜欢吃的呀,就多买了一个。”我尝了尝那麦芽糖,里面似乎充斥着一种名叫爱的甜味,醉了我的味蕾。
翻开这一页,细细读你,写满了你对我无处不在的关心。
结构示例:“读你”,文体:记叙文。开篇设题记,以“三轮车”引发回忆,选取了生活中亲人关爱自己的一些小事,以及临终前的细节描写,表现挚爱的亲情。至情言语,感人至深。文尾以“那个世界里,有阳光;有蓝天;有你;有我;有爱”收束,耐人寻味。
【点睛】命题作文是指命题人给出一个既定的题目,要求考生根据这个给定的题目进行写作。这个题目可以是一个概念,也可以是一个短语,如“季节”“诗意地生活”“我能”等等。命题作文是我国传统的作文方式,至今仍有其存在的价值。首先有利于直接体现作文的意图,避免考生写作时偏向一方面;其次,有利于考生的思想迅速集中,能在较短的考试时间内按要求完成写作。命题作文具有以下两个特点,一是限制性,命题作文给出的作文题目,要求所有考生用同一个题目写作,这是文章标题的限定。实际上,在限定标题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定了选材的范围和文章的立意方向。因此考生作文就多了一些比较点,就评卷而言,便于比较,容易分出优劣;二是富于启发性,命题作文只给一个概念或者短语让考生写作,要考生根据这个概念或短语联想自己的生活经历或想象未来的生活情景,再对此做理性的思考后进行写作。不管哪咱类型的写作,主要是从审题、立意、选材、安排结构以及语言表达五个方面来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