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9.71 KB
  • 2021-06-03 发布

语文卷·2019届江苏省清江中学高二12月月考试题(解析版)

  • 22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全*品*高*考*网, 用后离不了!‎ ‎2017-2018 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二学情调查 语文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 ‎1. 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刺绣画艺术,就是以绘画为稿本,以针黹、缣帛为绣材的艺术再创作。在其传承与发展过程中,无数绣娘以_________的工匠精神,创作出令人_________的作品。它们或如摄影般写实,或如油画般立体,或姿态婀娜,或设色古雅,可谓争奇斗艳,_____________。‎ A. 精益求精 耳目一新 美不胜收 B. 励精求治 刮目相看 美不胜收 C. 精益求精 刮目相看 数不胜数 D. 励精求治 耳目一新 数不胜数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成语的运用。首先辨别成语的意思和用法,然后结合语境进行选择。精益求精,比喻已经很好了,还要求更好;励精图治,振奋精神,想办法治理好国家,形容皇帝或者国家领导者的行为和精神。第一处,是说“绣娘”的“工匠精神”,应使用“精益求精”,排除BD两项。耳目一新,听到的、看到的跟以前完全不同,使人感到新鲜;刮目相看,指别人已有进步,不能再用老眼光去看他。后者多指人,句中说“作品”,应使用“耳目一新”。美不胜收,美好的东西很多,一时看不过来;数不胜数,形容数量极多,很难计算。前者突出“美好”东西多,后者只是强调多。第三处,前面说“可谓争奇斗艳”,应是强调美好的东西多,应使用“美不胜收”。‎ 点睛:对于词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比如“美不胜收”和“数不胜数”,前者突出“美”和“多”,后者突出“多”。第二,辨析感情。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比如“刮目相看”一般指人。“励精图治”一般形容国家领导者。解答词语题,第一、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第二、注意词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词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2. 下列不属于行业对联的一项是 A. 铁汉三杯软脚 金刚一盏摇头 B. 藏古今学术 聚天地精华 C. 足印长江鸟 步履九州山 D. 东风吹出千山绿 春雨洒来万水新 ‎【答案】D ‎【解析】A 项是酒馆的对联;B项是书店的对联;C项是鞋店的对联;D项是春联。‎ ‎3. 下列诗句中,没有使用比拟手法的一项是 A. 东风便试新刀尺,万叶千花一手裁。 B. 浮萍破处见山影,小艇归时间草声。‎ C. 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 D. 唯有南风阳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 ‎【答案】B ‎............‎ ‎【考点定位】正确运用常用的修辞方法。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4.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提出要推进健康中国的建设。随着“十三五”规划开始实施,“健康中国”逐渐将从项层设计,走入寻常百姓家。‎ B. 国庆黄金周期间,针对“傍景区”的乱收费、乱涨价,价格管理部门不能“放假”,也不能依靠“发文式”监管走形式。‎ C. 根据麦可思研究院的报告显示,我国2016届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为2.9%,远低于发达国家的20%~30%的创业比例。‎ D. 继习近平主席9 月成功对美国进行国事访问并出席联合国成立70周年系列峰会后,中国外交在金秋十月再次开启新的航程。‎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A项,语序不当,“将”和“逐渐”互换位置;B项,成分残缺,在“乱涨价”后加“现象”;C项,结构混乱,“根据麦可思研究院的报告显示”句式杂糅。‎ 点睛:结构混乱是常见的病句类型,有句式杂糅、暗换主语和中途易辙等几种,句式杂糅表现为把表示同一个意思的两种说法糅合到一起,中途易辙主要表现在前面的句子没有表述完整,后面又出现的新的陈述对象,暗换主语表现为句子前面没有主语,而前句的主语不能作该句的主语。此题选项C项句式杂糅造成结构混乱。‎ ‎5. 下面句中不含通假字的项是 A. 雄州雾列,俊采星驰。‎ B. 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 C. 而宋荣子犹然笑之。‎ D. 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而相欢。‎ ‎【答案】D ‎【解析】A项“采”同“寀”,官员,这里指人才;B项“趣”同“取”;C项“犹”同“悠”,悠然。‎ 点睛:①从语境角度,用逻辑关系与词语对应解题;②从词义角度,用提取语素与词义轻重解题;③从用法角度,用适用对象与感情色彩解题。对于词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解答词语题,第一、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第二、注意词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词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郁离子》序 徐一奚 ‎《郁离子》者,诚意伯刘公在元季时所著之书也。公学足以探三才之奥,识足以达万物之情,气足以夺三军之帅,以是自许,卓然立于天地之间,不知自视与古之豪杰何如也。年二十,已登进士第,有志于尊主庇民。当是时,其君不以天下繁念虑,官不择人,例以常格处之,噤不能有为。已而南北绎骚,公慨然有澄清之志。藩阃方务治兵,辟公参赞,而公锐欲以功业自见,累建大议,皆匡时之长策。而当国者乐因循而悦苟且,抑而不行。公遂弃官去,屏居青田山中,发愤著书。此《郁离子》之所以作也。‎ 郁离者何?离为火,文明之象,用之,其文郁郁然,为盛世文明之治,故曰郁离子。其书总为十卷,分为十八章,散为一百九十五条,多或千言,少或百字。其言详于正己、慎微、修纪、远利、尚诫、量敌、审势、用贤、治民,本乎仁义道德之懿,明乎吉凶祸福之几,审乎古今成败得失之迹,大慨矫元室之弊。有激而言也。牢笼万汇,洞释群疑,辨博奇诡,巧于比喻,而不失乎正。骤而读之,其锋凛然,若太阿出匣,若不可玩。徐而思之,其言确然,凿凿乎如药石之必治病,断断乎如五谷之必疗饥而不可无者也。岂若管、商之功利,申、韩之刑名,仪、秦之捭阖,孙、吴之阴谋,其说诡于.圣人,务以智数相高,而不自以为非者哉!‎ 见是书者,皆以公不大用为憾,讵知天意有在,挈而畀之维新之朝乎?皇上龙兴,卒以宏谟伟略,辅翼兴运。及 定功行赏,疏土分封,遂膺五等之爵,与元勋大臣,丹书铁券,联休共美于无穷,不其盛哉?《传》有之曰:楚虽有材,晋实用之。公之谓也。初公著书,本有望于天下后世,讵意身亲用之?虽然,公之事业具于书,此元之所以亡也;公之书见于事业,此皇明之所以兴也。呜呼!一人之用舍,有关于天下国家之故,则是书也,岂区区一家言哉?‎ 一夔蚤尝受教于公,后谒公金陵官寺,出是书以见教,一夔骇所未见,愧未能悉其要领。今公已薨,其子仲璟惧其散轶,以一夔于公有相从之好,俾为之序。顾一夔何敢序公之书?然得系名于简编之末,亦为荣幸,因不让而序之。公讳基,字伯温,栝苍人。若其言行之详、官勋之次,则具在国史,兹不著。‎ 洪武十九年冬十有一月,门生杭州府儒学教授天台徐一夔谨序。‎ ‎6.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落网方务治兵 闽: 统兵在外的将军 B. 累建大议 建: 提出,倡议 C. 本乎仁义道德之懿 本: 根本 D. 明乎吉凶祸福之几 几: 苗头,征兆 ‎7. 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三才,即天才、地才、人才,是姓名学之五格剖象法术语,为五格中天格、人格、地格总称,指“天格、人格、地格”的五行生克关系,反映综合内在运势。‎ B. 进士,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院试考试者,称为进士,是古代科举院试及第者之称唐以进士和明经两科最为主要,后来诗赋成进士科主要考试内容。‎ C. 丹书铁券,指古代帝王赐给功臣世代享受优遇或免罪的特权凭证,又称“丹书铁契”,即民间叙事所言“免死牌”、“免死金牌”。颁授“丹书铁券"制度最早始干汉高祖刘邦。‎ D. “管、商、中、韩、仪,秦、孙、吴“分别指春秋战国时思想家管仲、商鞅、申不害、韩非、张仪、苏秦、孙武或孙膑、吴起”诸子。‎ ‎8. 把下面句了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公已薨,其子仲璟惧其散轶,以一夔于公有相从之好,俾为之序。‎ ‎2) 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9. 作者认为刘基写(郁离子》有哪些原因? 请简要概括。‎ ‎【答案】6. C 7. B ‎ ‎8. (1) 现在刘公已经死去,他的儿子仲環担心这本书散失,因为我与刘公有跟从学习的关系,让我为这本书作序。‎ ‎(2) 我怀着像犬马一样不胜恐惧的心情,恭敬地呈上此表来使陛下知道这件事。 ‎ ‎9. 1)饱受压抑,经世济民理想抱负无法实现:2)发愤著书,期望后人有所参考,实现治世理想。‎ ‎【解析】‎ ‎6. 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意义解用法。作答时要将各个实词带入原句和原文中进行推断,如C ‎ 项“本乎仁义道德之懿”意思是“以仁义道德的美好风范为基础”,所以“本”,根本,此处作动词,...为根本。‎ 点睛:本题属于考查文言中的实词。此类题一定要结合语境理解选项句的含义,将所给的义项代入句子,看是否合乎语境。通常可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推断:(1)常识识记法。文言实词的推断还要求考生必须掌握必要的古代文化常识,如 “乞骸骨”(告老还乡)、“下车”(官员刚到任)、“春秋”(年龄)、“结发”(男子成年)等。(2)联想迁移。近几年文言文考查都坚持“课外材料课内考”这一原则,即考查的语段和内容是学生陌生的,但知识点却是课内的,可从学过的文言篇目或熟知的成语典故中找到相关依据。(3)通假代入法。有时对文言文中某个实词无法理解时,不妨从通假角度考虑,从声旁或形旁角度出发,(4)利用字形推。汉字是表意体系的文字,抓住字的形旁推测字义就是一种正确的理解途径。(5)互文对举。 几个结构相同或相似的句子,其相同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具有相同、相近或相对、相反的关系。 (6)语法推断法。用语法分析法分析实词所处的语法位置,推知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意义。‎ ‎7. 回答此类题目,必须熟记文学常识的主要内容,区分文学常识的概念,仔细察看题干中的修饰限制成分。解答时,也可以结合该词语所在的语段及具体语境分析。B 项,进士不是通过院试考试,而是殿试。‎ 点睛:文学常识面广量大,需要考生平时做个有心人,多积累。积累可以采用分门别类记忆法,即在分类的基础上把某些有相同点的知识按一定顺序集中在一起强化记忆。可以以考点为分类标准,如:(1)时代国别,可以借鉴古代史书体例中的编年体和国别体的方法,按不同时代和不同国家来记忆。(2)风格流派,如“山水田园诗派”“边塞诗派”“婉约派”“豪放派”等。(3)地位评价,如“四大名著”“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等。(4)文章体裁,如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等。(5)题材人物,如《范进中举》《孔乙己》等都塑造了受封建科举制度迫害愚弄的旧知识分子形象。(6)作家作品,如苏轼的诗、词及文等。(7)字号称呼,如柳河东、杜拾遗、太史公等。‎ ‎8. 翻译以直译为主,要求准确、通顺。结合语句所在语境,整体把握大意,注意关键词的落实翻译,另外要关注是否有特殊语法现象,比如活用,通假,特殊句式等。本题翻译时要注意:“薨”,死;“散轶”,散失;“以”,因为。‎ 点睛:文言翻译最基本的方法:1、留: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书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古代专有名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2、补:补出省略成分。3、删:删去不译的词语。文言中凡是无实在意义,只表语气、停顿、补足音节和舒缓语气等的虚词,都可略去。4、换: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相应的古代词汇。5、调:调整倒装句句序,按现代汉语习惯句式将其调整过来。除了掌握以上的原则和方法,翻译时还必须有步骤:解词——串意——顺句。注:直译即逐字逐字地译。意译即译出大意即可。文言文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遇到比喻、借代、引申,直译不通时,用意译。如该题翻译两句,第一句涉及三种句式,第二句有词类活用。‎ ‎9. 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分析概括能力。作答时要先认真审题,明确题目要求,如本愿要求分析作者认为刘基写《郁离子》的原因并简要概括,然后认真疏通文本内容,从文本中筛选相关内容,如第一段“此《郁离子》之所以作也“前面的内容,第三段“初公著书,本有望于天下后世,讵意身亲用之?“并加以概括即可。‎ 点睛: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 参考译文:‎ ‎《郁离子》,是诚意伯刘基在元末时写的书。刘公的学问足以探究天、地、人的奥秘,学识足以通晓所有事物的情状,气足以改变军队的首领,以此评价自己,在天地之间卓然不群,自认为与古代的豪杰相比并无差别。二十岁,已经获得进士第,有志于推崇君主庇护百姓。在那时,国君不多思念考虑天下,任用官员也不认真选择,事情按惯例处理,(有才能的人)闭着嘴不能有所作为。不久南方北方相继发生骚乱,刘公慷慨激愤有安定天下的志向。藩卫国土的封疆大吏正致力于出兵作战,授予他参赞的职务,而刘公急欲建立功业来显露自己,多次提出建议,都是挽救时局的长远之计。但当时的执政者因循守旧并乐于苟且偷安,建议都被压制不被实行。刘公就弃官离开,隐居在青田山中,发愤著书。这就是《郁离子》写作的缘由。‎ 郁离是什么?离是火,有文采的样子,使用它,文章就文采兴盛,国家就会达到太平治世。这本书一共十卷,分为十八章,散列为一百九十五条,多的有上千字,少的有上百字。书中详 细谈论了端正自己的思想言行、谨慎处理微小的细节、修缮法纪、不求近列、推崇规劝、侦察敌情、审视形势、任用贤才、治理百姓,以仁义道德的美好风范为基础,明了吉凶祸福的苗头,通晓古今事业成败得失的情况,对矫正 元朝的弊病,有深深的感慨,有激愤的言论。文章包容万物,彻底消解各种疑惑,辩论的文辞富丽,比喻工巧,又不背离正道。快速阅读这书的时候,书中的锋芒令人敬畏,就像太阿剑离开剑匣,好像不可把玩。慢慢思量,书中的道理正确,言之凿凿如同治病的药物,确定无疑如同疗治饥饿的不可缺少的五谷,哪里像管仲、商鞅的功利之说,申不害和韩非的刑名之术,张仪、苏秦的游说之术,孙武、吴起的用兵谋略,他们的学说都违背圣人(的思想),追求高超的谋术,却不认为自己不正确!‎ 看这本书的人,都把刘公(之前)不被重用当作是遗憾的事,怎知天意在此,要将天命给予新朝呢?皇帝兴起,(刘公)最终完成伟大的谋略,辅佐皇帝,时运昌隆。等到论功行赏,裂地分封,最终接受五等爵位,与开国的元勋大臣,享受丹书铁券的荣光,永享美好,这难道不荣耀吗?《传》上说:自己国家的人才不被任用,就可能被敌国使用。这就应该说的是刘公吧。刘公写这本书,本来寄望于后世使用它,怎料到会亲身实践?虽然如此,刘公的功业都体现在这本书上,这是元朝失败的原因;刘公的书(里面的思想)被运用于事业中,这是我朝兴盛的原因。哎!一个(有才能的)人是被任用还是弃臵不用,关系到天下和国家兴衰,那么这本书,难道是微不足道的一家之言吗?‎ 我早年曾经在刘公处接受教导,后来在金陵官寺拜见过他,他拿出这本书来教导我,我吃惊于前所未见,遗憾于不能完全掌握这本书的要领。现在刘公已经死去,他的儿子仲璟担心这本书散失,因为我与刘公有跟从学习的关系,让我为这本书作序。但我哪敢为刘公的书写序啊?只是能够把自己的名字写在这本书上,也是很荣幸的事,所以就不推辞为之写了这篇序言。刘公讳基,字伯温,是栝苍人。像他详细的言行,官职功勋的等第,都详细记录在国史里,这里就不详细记录了。‎ 洪武十九年冬十一月,弟子杭州府儒学教授天台徐一夔谨序。‎ 三、古诗词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小题。‎ 辽西①作 崔颢 燕郊芳岁晚,残雪冻边城。‎ 四月青草合,辽阳春水生。‎ 胡人正牧马,汉将日征兵。‎ 露重宝刀湿,沙虚金鼓②鸣。‎ 寒衣著已尽,春服谁与成。‎ 寄语洛阳使,为传边塞情。‎ ‎【注】 ①辽西: 这里指辽河流域西部地区,唐代在此设置平卢节度使。②沙虚: 指沙土不结实。‎ ‎10. 诗歌三、四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象? 有何作用?‎ ‎11. 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请简要概括。‎ ‎【答案】10. 景象: 这两句描绘了青草遍野、辽水北岸积雪融化的四月阳春景象。 作用: 优美宁静的意境为荒寒的边城背景涂抹了清亮的颜色,为后文写“春服谁与成”铺垫。 ‎ ‎11. 1)对边境局势的担忧;2)对戍边将士艰苦生活的同情; 国对朝廷体恤边关将士的期望。‎ ‎【解析】‎ ‎10.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中的景物描写分析。从诗句来看“燕郊芳岁晚,残雪冻边城。四月青草合,辽阳春水生”四句是说:燕郊大地,芳草鲜美的季节快要过去;边城之中,仍然残存着点点积雪。阳春四月,青青的野草遍布四野;辽水的北岸,积雪融化,涨起了春汛。这几句描写辽西春天的景象。解答时注意结合诗句中的景物描写将诗句的意境还原为形象可感的画面。第二问有何作用,考查景物描写的作用,可根据诗歌情景关系来分析。结合诗句前后文以及诗人的人生经历,可分析得出优美宁静的意境为荒寒的边城背景涂抹了清亮的颜色,为后文写“春服谁与成”铺垫。‎ 点睛:古典诗歌的景是诗歌表达感情的重要凭依,理解诗歌中的景对我们把握一首诗的思想感情非常重要。如何理解诗歌中的景?首先看诗歌是如何描写景的,然后分析其具有怎样的特点,最后把握其作用。下面,我们将从写景的作用、写景的方法、景与情的关系等三个方面帮助大家理解诗歌中的景。诗歌中写景的作用,主要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考虑:对表现人物的作用、对表达感情的作用、结构上的作用。具体的说,其作用主要有渲染烘托、对比反衬、借景抒情、起兴、过渡、以景结情、点明时令和地点等。‎ ‎11. 本诗前面写景,既称“芳岁”,复称“残雪”,再一个“冻”字,写出了这里荒寒而独特的景象。“四月”照应“芳岁晚”;“春水”暗应“残雪”。这两句在荒寒的背景上涂抹了清亮的生命的绿色,意境宁静优美。后面“胡人正牧马,汉将日征兵。露重宝刀湿,沙虚金鼓鸣”四句意为:关外胡人正在放养战马,关内汉家将日日征兵。露水凝重,把将士的宝刀打湿了;沙土松虚,军队的金鼓呜呜作鸣。这四句由前面描绘辽西春景转为写人。四月春草合,故胡人正牧马。胡人入侵通常是在秋高马肥之时,此春天牧马,看似安宁祥和,实暗伏杀机,流露出对边境局势的担忧;“露重”两句,用兵器与铠甲在自然条件下的反应突出士兵作战的艰苦,引出对戍边将士艰苦生活的同情;“寄语洛阳使,为传边塞情。”希望洛阳使将边关情况转告朝廷,表达了对朝廷体恤边关将士的期望。‎ 点睛:首先知道古代诗词中常见的思想情感有哪些。1、忧国伤时。有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的,有反映离乱的痛苦的,有同情人民的疾苦的,有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的。2、建功报国。有建功立业的渴望的,有保家卫国的决心的,有报国无门的悲伤的,有山河沦丧的痛苦的,有年华消逝,有壮志难酬的悲叹的,有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的,有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的。3、思乡怀人。有羁旅愁思的,有思亲念友的,有边关思乡的,有闺中怀人的,4、生活杂感。有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的,有昔胜今衰的感慨的,有借古讽今的情怀的,有青春易逝的伤感的,有仕途失意的苦闷,有告慰平生的喜悦。5、长亭送别。有依依不舍的留念,有情深意长的勉励。那么,在考场上,题量大,时间紧,如何才能快速的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切入:一、从题目。标题是文章的眼睛。许多古代诗歌,标题对文中的内容就有很明显的提示总括作用。二、从序言。有的序。三、从诗人交代了创作的年代,有的交代了创作的缘由,有的交代了创作的经过,有的交代了创作的背景,有的又为整个作品奠定了情感基调,它对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也是至关重要的,因而不能忽视。。三、从诗人。要知人论世。四、从诗句,这是最重要的依据。从全诗的角度理解诗中所写之事,运用的意象,描写的画面,所写的典故,以及直接抒情的词句来考虑。‎ 四、名句默写 ‎12. (1)外无期功强近之亲,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挥手自兹去,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______________________,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 ‎(4)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______________________,秋水共长天一色。‎ ‎(6) 宁为百夫长,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玉户帘中卷不去,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______________________。往来成 古 今。‎ ‎(9) 校尉羽书飞瀚海,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______________________,使我不得开心颜!‎ ‎(11) 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千金散尽还复来。‎ ‎(12) ______________________,岁岁年年人不同。‎ ‎【答案】 (1). 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2). 萧萧班马鸣 (3). 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 (4). 齐彭殇为妄作 (5). 落霞与孤鹜齐飞 (6). 胜作一书生 (7). 捣衣砧上拂还来 (8). 人事有代谢 (9). 单于猎火照狼山 (10).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11). 天生我材必有用 (12). 年年岁岁花相似 ‎【解析】高考默写题本来是极易得满分的题,可是往往由于错误理解、错误识记,以至于在高考时失分。如果学时下点功夫,将其背过,平时做个有心人用以上六招加强识记,本题拿满分是不成问题的,这样也许可以使你的语文成绩再上一个台阶,让你走进理想的殿堂。本题中应注意“僮”、“萧萧”、“殇”、“鹜”等词的书写。‎ 点睛: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现在课标卷已经考核“理解性默写”,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解题策略:一、对于名句默写应注意字形识记,考生默写时,有时对诗、文句中字的字形识记不牢,从而提笔写错字。二、名句默写应注意:字义识记,考生默写时,有时对诗、文句中字的字义弄不清楚,从而提笔写错字。三、名句默写应注意:对比识记,考生有时区分不开不同诗句中读音相同而书写不同的两个字,从而将这两个字写反了。四、名句默写应的:非常识记,有的诗句,按现在平常的说法或语序识记往往是错的,必须非常识记。五、名句默写的意境识记,六、名句默写的字识记,默写的名句中有通假字的,一定要写诗句中的原字。‎ 五、文学类文本 狩猎 师陀 孟安卿有满腔壮志,年轻时候是个大空想家。在刚刚过了二十岁的那一年上,突然离开祖辈世居的果园城--他出发了,开始了生活上的大狩猎。。‎ 果园城里他的姨表妹,气恼加上悲痛,为他哭了,甚至为这个狠心人病了。“你没良心。走就走吧,谁拦着你了?可是总该、总该……”伤心的把脸埋在枕头上,她在床上想。‎ 朱太太--那个姨母,“为他难过呢!什么好东西?……像他这种人,我们挤上眼也找得来!”‎ 她光火有充分理由。两个小儿女在她眼中长大,正像两棵花儿。所有看见过他们的人早就自然的把他们当做夫妇,全以为他们终有一天要结婚的,在这长久的期待中,她在他们身上耗的苦心多么多,寄的希望多么大!一阵狂风,所有的美梦给吹散了。说真话,她流的眼泪比她的女儿更多。看看她的女儿--这个生了长长的黑脸蛋的美貌小姐,她的两只大眼看人时候从下面滚上去,像在人家心上打闪;破颜一笑,小鼻子鼓动得多逗人爱;常常,她常常稳重的坐着,眉整起来,严密的闭着的嘴唇稍微向外突出,就像顽固的小花骨朵。从这种特别表情,谁都能看出她有性格,有主见。她的样子仿佛说:“你瞧我多有本事?我准备好了,我在等待着了。”她显著的倾向实际方面,最后两年母亲几乎把家务全交给她,很快就练成了能手。她比母亲处治的更有条理。‎ 可惜正为她处治的更有条理,孟安卿想起这是个爱用秤杆子教育姑娘,专门出产能干老婆的城市,幻梦才深深受了伤。并不是他不爱她了;恰恰因为他仍旧爱她,她的每一个小动作仍旧能牵动他的神魂--那么他怎么能忍受这种打击?怎么能眼看着他的幻象破碎,看着他的偶像跃倒下来,将来看着她专门争斤论两,计算柴米和油盐哪?‎ 孟安卿离开果园城十二年,没有给过果园城消息。年轻人全有这种气度,青春跟雄心支持着他,幻象在他前面,他勇往直前,从不动摇。最后他成了个肖像兼风景画家,他大狩猎的结果。‎ 但是最初的兴奋--由工作顺手激起的兴奋和快乐过去之后,孟安卿的心里渐渐空虚,终于成了一片荒凉,出其不意,有一天他突然回来,回果园城来了。‎ 他在车站下面的旅馆里订了个房间,在里头关两小时,仔细的从鬓角上拔掉几根白头发,随后他走出来,一直上了河堤。‎ 郊野上好风光,天色澄蓝,阳光充沛的照耀着新犁起的田地、树林和大路,仿佛向人报告好运。而鸟儿在柳树上鸣唱着,在堤岸旁边,孟安卿没有想到,它们看见他惊骇的飞开了--过去他跟它们那么亲密过的,现在它们不认识他了!‎ 接着他进城,在果园里,春天他曾陪同姨表妹去掐花,夏天他们曾游玩过的,现在果树大半都衰老卷秃了,有的且被砍伐代以新的小树了。最后他走上市街,在街上,仍旧是尘土,仍旧是狗和猪。“看起来只有这里没有变动,”他心里想。面坊的磨子响着,脚踏箩的撞击声一直传到外边。药铺里的舂药声仍旧是老调子,叮咚叮当,药臼的鸣声活泼而又清脆。‎ 终于他站在那个一直深埋在记念中的门前,手按在门环上,他迟疑不决,既然已经回来,既然不久就要看见想念的人,何不把这种好心情多保存一会儿?‎ 一个熟人凑巧解救了他。正在这时候,一个卖纸烟的凑巧从那边走过来。‎ ‎“卖香烟的!”他走过去。‎ 卖纸烟的原先卖梨糕,他自己小时候是个买零食的好主顾。‎ ‎“你不卖梨糕了?”‎ ‎“不,不卖了。现在没有人做了。”卖纸烟的惊异地看着他。‎ ‎“你可知道朱太太还住在这里?”‎ 卖纸烟的说她仍旧住在老地方,压根儿就没有搬过。‎ ‎“那么--”孟安卿的心跳起来,气色变了,脸红了。他本来想问另外一个女人,朱太太的女儿,他的姨表妹,忽然他改了口。‎ ‎“那么,这城里有个孟安卿,你认识吗?”‎ ‎“不,不认识。”他说他根本不相信有这个人,他以为只是爱开玩笑的捏造来骗人的传说。‎ 一阵失望压倒了孟安卿,突然间他感到兴亡变迁,时间加到人身上的变化。他想起他在旅馆里拔掉的白头发,他的终于无可遮掩的皱纹。现在果园城人更进一步告诉他,他们认为根本没有他这么个人,只在人家的笑谈中才存在了。孟安卿毫不动弹的站着,脚踏箩药臼照样响着,--其实连它们也变动过了;狗和猪从旁边走过去,他也不再感到亲切了。他向空中愣好半天,最后,看见卖纸烟的还等着他,他搭讪着买了一包。‎ 他没有再询问他的姨表妹。他珍重的将在果园城买的香香烟塞进口袋,然后向车站那边走去,火车在等候他,一切旅馆和按月出租的房子都在等候他。‎ 一九四三年二月二十日 ‎(选自《果园城记》,有删改)‎ ‎13. 孟安卿为什么要离开果园城?‎ ‎14. 文章写孟安卿在旅馆中拔白头发的细节有什么作用?‎ ‎15. 文中画线的句子写出了孟安卿什么样的心理?请简要分析。‎ ‎16. 探究最后一段的意蕴。‎ ‎【答案】13. (1)他满腔壮志,追求梦想,而果园城讲究实际,无法实现理想。(2)担心爱情的幻像破碎,姨表妹沦为世俗所认可的能干的老婆,他不愿接受这样的现实。 ‎ ‎14. 暗示时间流逝;暗示追求理想的辛劳;希望自己以良好的形象呈现在故乡人面前;希望能重新回到与姨表妹的爱情中。 ‎ ‎15. 激动和恐慌。激动是朱太太和女儿还住在这儿,就要看见想念的人。恐慌是因为果园城的变化很大,担心相见的结果会令自己失望。 ‎ ‎16. 知道昔日恋情不可能挽回,不愿将心中的幻梦打碎;没法割舍与果园城的感情;离开果园城开始新的生活。‎ ‎【解析】‎ ‎13.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孟安卿为什么要离开果园城”,题目要求概括“孟安卿离开果园城的原因”答题时,找到相关语段,筛选概括组织答案。‎ 点睛:去粗取精基本要点有二:一是切块法,即在锁定与答案有关信息句段的基础上,进一步缩小包围圈,将目光锁定在一段或几段中的某一“块”。可以依据写作的角度切块,也可以依据内容上的关键词切块,还可以依据语句上的连接词(关联词、序数词、插入语、介词等)切块。二是抽条法,即在锁定“块”的基础上,分出“条”来抽取答案信息,然后再提炼概括。有时候与答案有关的信息并不是集中在某一“块”,而是分布在全文的各部分,这就要对全文进行整体把握,点面结合,逐一摘取,避免遗漏。瞄准目标。目标语句使指代表有用信息的语句,它不一定就是文章的段落或全篇的核心语句或精要语句。瞄准目标语句,依题干要求进行提取和整合是迅速、准确地解决问题的关键。‎ ‎14.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文章写孟安卿在旅馆中拔白头发的细节有什么作用?”首先要审题,一审题干出题的方向,二审我们需要答什么。此题是考查“情节作用”的理解的探究题,解答此题,可以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答题。‎ 点睛:情节作用题这类题型主要考查对情节作用的概括、分析、鉴赏能力,提问形式主要有:1、文章开头/中间/结尾写某某情节,有什么作用?2、某情节对全文情节的展开有什么作用?请具体说明。本题就属于第二类。这类题可以从两个大的角度考虑:一是内容上,二是结构上。内容上是指情节与环境、人物、主题、读者之间的作用;结构上是指情节本身的作用,与其他情节之间的作用。另外,要注意根据提问形式来确定答题角度,如果是单一角度,即给定了答题角度,就按照给定角度来答;如果是综合角度,即没有给出明确的角度,就需要从以下五个方面来考虑:1、从情节与小说环境的关系角度考虑,常用术语有突出(烘托、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使环境更具典型性等;2、从情节与人物形象的关系角度考虑,常用术语有塑造了……的人物形象,表现了人物……的性格或精神,刻画了人物……的心理等;3、从情节与小说主题的关系角度考虑,常用术语有揭示(表达、寄托、暗示)了……的主题,深化主题,突出主题等;4、从情节与其他情节的关系角度考虑,常用术语有埋下伏笔、设置悬念、铺垫照应、推动情节发展、对比衬托、承上启下等;5、从情节与读者感受的关系角度考虑,常用术语有设置悬念、吸引读者注意力、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发读者思考等。这类题型的规范的答题格式一般为:作用点+体现点。所谓“作用点”是指作用是什么,一般要用术语来答;所谓“体现点”是指这个作用在文中是如何体现出来的,必须结合文本具体内容分析。‎ ‎15. 试题分析:题干 “文中画线的句子写出了孟安卿什么样的心理?请简要分析。” 要求正对“画线的句子”分析“孟安卿心理”这是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考生答题时,首先点出心理,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分析“画线的句子”。‎ ‎16.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探究最后一段的意蕴”首先要审题,一审题干出题的方向,二审我们需要答什么。此题是考查“最后一段的意蕴”。解答此题,可在整体感知内容及写作意图的基础上,结合着小说人物、情节、主旨答题。‎ 点睛:关于探究的考点《考纲》中说明有三,即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答题方法1、贴近文本,有理有据(文本意识)探究题的解答应立足于这样一个基本点:试题虽然是开放性的,但始终离不开文本。从文本入手,从文本中引述论据,围绕已定观点作分析论述。2、整体把握,内引外联正确解答探究试题,应具有着眼于全篇的眼光,整体把握的意识,领悟全文中心主旨的能力。内引外联:内引即不离句,不离段,不离篇;外联即由阅读的文本联想到与文本密切相关的背景及社会生活知识,进行知识的拓展迁移。(主旨意识)3、凸显关键,放大内涵(关键词句意识)文学作品所体现的思想情感、人文精神往往蕴含在一些关键的词句中,答题时应凸显关键词句,分析答题区间上下文的结构关系,明确逻辑关系,以揭示其丰富的意蕴。本题中考生就在明确文本手法和主旨的前提下,凸显其现实意义。4、 条分缕析,多角度呈现(多角度意识)条分缕析,即要求分点作答,一点一个角度一分析。多角度呈现,对小说而言可以从 人物、情节、主题等不同角度考虑,另外还可以考虑手法运用的效果。5、明晰题旨,规范表述(规范表述意识)审清题意,规范作答,答案全面,富有条理,语言通顺,要点简洁,言之有理。‎ 六、论述类文本 说笑 钱钟书 自从幽默文学提倡以来,卖笑变成了文人的职业。幽默当然用笑来发泄,但是笑未必就表示着幽默。一般人并非因有幽默而笑,是会笑而借笑来掩饰他们的没有幽默。笑的本意,逐渐丧失;本来是幽默丰富的流露,慢慢地变成了幽默贫乏的遮盖。‎ 笑是最流动、最迅速的表情,从眼睛里泛到口角边。东方朔《神异经》载东王公投壶不中,“天为之笑”,张华注说天笑即是闪电,真是绝顶聪明的想像。据荷兰夫人的《追忆录》,薛德尼•斯密史也曾说:“电光是天的诙谐。”笑的确可以说是人面上的电光,眼睛忽然增添了明亮,唇吻间闪烁着牙齿的光芒。我们不能扣留住闪电来代替高悬普照的太阳和月亮,所以我们也不能把笑变为一个固定的、集体的表情。经提倡而产生的幽默,一定是矫揉造作的幽默。这种机械化的笑容,只像骷髅的露齿,算不得活人灵动的姿态。柏格森《笑论》说,一切可笑都起于灵活的事物变成呆板,生动的举止化作机械式。所以,复出单调的言动,无不惹笑,像口吃,像口头习惯语,像小孩子的有意模仿大人。老头子常比少年人可笑,就因为老头子不如少年人灵变活动,只是一串僵化的习惯。幽默不能提倡,也是为此。一经提倡,自然流露的弄成模仿的,变化不居的弄成刻板的。这种幽默本身就是幽默的资料。这种笑本身就可笑。一个真有幽默的人别有会心,欣然独笑,冷然微笑,替沉闷的人生透一口气。也许要在几百年后、几万里外,才有另一个人和他隔着时间空间的河岸,莫逆于心,相视而笑。假如一大批人,嘻开了嘴,放宽了嗓子,约齐了时刻,成群结党大笑,那只能算下等游艺场里的滑稽大会串。所以,幽默提倡以后,并不产生幽默家,只添了无数弄笔墨的小花脸。挂了幽默的招牌,小花脸当然身价大增,脱离戏场而混进文场,反过来说,为小花脸冒牌以后,幽默品格降低,一大半文艺只能算是“游艺”。小花脸也使我们笑,不错!但是他跟真有幽默者绝然不同。真有幽默的人能笑,我们跟着他笑,假充幽默的小花脸可笑,我们对着他笑。小花脸使我们笑,并非因为他有幽默,正因为我们自己有幽默。‎ 所以,幽默至多是一种脾气,决不能标为主张,更不能当做职业。我们不要忘掉幽默的拉丁文原意是液体,换句话说,好像贾宝玉心目中的女性,幽默是水做的。把幽默当为一贯的主义或一生的衣食饭碗,那便是液体凝为固体,生物制成标本。就是真有幽默的人,若要卖笑为生,作品便不甚看得,例如马克•吐温。真正的幽默是能反躬自笑的,它不但对于人生是幽默的看法,它对于幽默本身也是幽默的看法。提倡幽默作一个口号,一种标准,正是缺乏幽默的举动;这不是幽默,这是一本正经的宣传幽默,板了面孔的劝笑。‎ ‎(选自《写在人生边上》,有删改)‎ ‎17. 在作者看来,什么是真正的幽默?请根据文意简要概括。‎ ‎18. 请简要分析文章第二段的论述层次。‎ ‎19. 文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看法?‎ ‎【答案】17. 真正的幽默是灵动的,不矫揉造作的;真正的幽默是别有会心的、发自内心真诚的笑;真正的幽默具有感染力,能让别人跟着笑;真正的幽默是能反躬自笑的。(每点2分,答出3点即给6分) ‎ ‎18. 首先以东西方文献资料为例,阐释笑是最流动、最迅速的表情,是不可人为的;接着提出了“经提倡而产生的幽默,一定是矫揉造作的幽默”的观点;与小花脸式的假幽默相对比,最后指出真幽默的内涵与境界。 ‎ ‎19. 用比喻论证的方法,生动形象地证明了“‘幽默文学’不能提倡”的观点,讽刺了那些把幽默当成主义或衣食饭碗的幽默文学作家。‎ ‎【解析】‎ ‎17.‎ ‎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信息的筛选与整合能力。在文章中往往表现出阐述的多角度、全方位的复杂性,这是阅读的难点所在。因此,在阅读中一定要把握关键,具体辨别,严格筛选,这样才能在众多的材料中略过那些无关的信息,抓住主要信息。辨别哪些信息是同一关系,哪些信息是包容关系,哪些信息是并列关系等等。通过整体阅读,筛选和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态度。这方面的信息一般隐含在文章的材料及作者相关的评说中,做题时一定要准确分析把握作者的基本观点,把握文章的主体内容与思想倾向,并要具备一定的抽象分析和归纳概括能力。‎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8. 试题分析:文章结构、思路的分析、概括的答题思路是:分析文章使用材料特点、分析作者情感的具体体现、分析作者思路的流程、根据具体的问题进行整合。‎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9. 试题分析:用打比方形象地对论点进行证明的一种论证方法,又叫喻证法。“喻巧而理至”,由于这种方法是用容易理解和浅显的事物来说明不易理解和较深的事理,具有形象性,就能将抽象的道理予以具体化,做到深入浅出、平易生动,从而加强对论点的证明。运用时要注意所用的比喻必须恰当。一般说,比喻论证不宜作为一篇文章论证的主要方法。‎ 考点: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七、作文 ‎20. 根指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名人,有能够吸引有相似想法的“信众”的能力,他们提供了一种人们能产生共鸣的身份。‎ ‎-一威廉格瑞德《谁来告诉人们》‎ 对名人的崇拜,往往伴随着对普通人的漠视。当我们把注意力集中在名人身上世界变得由少数“大人物”和多数“小人物”组成。‎ ‎--诺受:所罗门、杰夫·可汗《媒体人物的魔术》‎ ‎【答案】正视名人 一个毫不起眼的品牌,因为名人的代言,一夜成名。“丽媛Style”掀起了“例外”品牌的轰动。你心动了吗?   ‎ 作为消费者,我们应正视名人效应。   ‎ 可能有些产品我们并不熟知,但仅因为它是某一名人代言的,就有无数者慕名而来,争相购买,殊不知这个品牌的产品究竟质量如何,是否安全。曾记得前几年十分火热的保健药品“华语堂”,因为有著名演员唐国强“倾情代言”,声称这是“泰式秘方”,可延年益寿。结果大量消费者不惜花费成百上千元去买那几瓶“神药”。打假揭秘这个药不过是非常普通的中成药,吃了无害也无补。   ‎ 就因为被我们熟悉的名人给蒙蔽了双眼,有些消费者完全失去了判断力,管他“神药”、“神玉”,统统买回家,结果呢?被骗了心里还乐滋滋的。其实我们真的要正视名人效应,不能仅盯着那几张熟面孔就完全失去防备。再出名他也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类,干嘛非得一见他就心跳加速,大脑不运转呢?我们要认真对待商品和名人,以自己正确的判断力来决定买还是不买。   ‎ 作为商家,不能随便利用名人效应。   ‎ 商家的竞争激烈,难免出现一些欺骗消费者的行为。最近文章就对一部电影的制作商提出了控告,因为文章并没有担任该影片的主演,只是客串了两三分钟,但该电影的海报上却把文章的头像放在最当中,还冠以“领头主演”名号。这不仅是对演员的不尊重,更是对消费者的严重欺骗。许多慕名而来的消费者愤愤而去,十分后悔来看这场电影。   ‎ 当我们看透了他们的这种欺骗行为,就一定不会再上当了。商家以诚信为本,若是一味地靠这种欺骗手段谋取利润,相信一定走不长久。唯有正确利用名人代言,不夸大,不虚构,才能长久地赢得消费者的青睐,才不会最终走向信任危机,走向企业的尽头。   ‎ 当你在看到明星的新潮装扮,你可能还会去模仿;当你再次听到某个明星的代言,你可能仍然心动。但是你必须明白:这只是商家和你玩的一个游戏,若你不看透,就难免上当。   ‎ 正视名人效应,是消费者和商家应尽的责任。 ‎ ‎【解析】试题分析:本则作文是一则材料作文,两句名人名言都是针对名人对一般人的影响和作用展开的,第一句名言是说名人有榜样的作用,是正面的观点;第二句名言是说名人效应也有反面作用,会对普通人产生漠视;整个材料放一起来看,就是探讨:社会对名人的崇拜有益还是有害?针对这一现象,组织语言写一篇文章,提出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举出和你的阅读、学习、经历和观察有关的例子来论证你的观点。‎ 这道作文题,既开放又有限制,旨在引导学生针对题目中的矛盾性问题进行独立思考,提出观点,针对观点进行事例分析和逻辑推理,解决写作“任务”。考生要写好这样的作文既要广泛读书,观察社会、思考历史,又要深入思辨才能灵活驾驭,高质量完成写作“任务”,体现学生写作的真功夫。,‎ ‎ ‎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