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3.50 KB
- 2021-06-03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现代文阅读 作业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材料一:
“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伴随信息化时代扑面而来,教育已发生深刻变化。”近日,在“教育与中国未来30人论坛”上,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成员李延保的开场演讲,直击会议主旨——“走向人类教育共同体”。
与此呼应,华东师范大学教授丁钢的发言,也引发了与会者的关注与讨论。“从共享单车、共享汽车到共享养老院,现在冠名共享的行业越来越多,这当然也影响到教育。未来,从共享课程、共享图书到共享教育资源,共享教育将形成规模。”丁钢认为,“共享教育的提出,更多是希望强调如何从终身教育走向终身学习,强调个体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以及更多关注非系统知识、非系统能力的获得。”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使知识成为一种可自由获得的生产资料,大大强化了学习者的主体性。专家断言,未来三五年,学校将发生深刻变化,“在办学体制上汇聚优质教育资源,突破校园界限,不限于固定学习场所;在教学结构上打破固定课时,跨越学科界限,重建课程体系。这些在技术上完全可以实现。在今后的智能学习过程中,定制服务不再是难题,‘有教无类’能够真正实现”。
教育的作用始终在服务人类与社会中彰显。合作共赢、可持续发展、共担责任,倡导“全球共同利益”,应该推进人类教育共同体的发展。这没有办法按图索骥,只有在未来实践进程中才能够创建。
(摘编自时晓玲《共享教育将引发学习方式变革》)
材料二:
未来几年,共享教育将成为一股巨大的新功能,然而,受诸多因素制约,如经费、设施不足等,宁夏部分地区的共享教育的成效并不显著。
记者走访一些农村学校发现,硬件设施都不错,但软件建设跟不上,网速慢、网络不畅通,导致远程教育课程使用率低,时常遇到那边的教师已经讲完了一个知识点,这边却因网络“卡壳”还没有听到。“学校现在是10兆、50兆宽带,不能满足授课需要,希望能提高到100兆。”相关人士如是说。
此外,一些城市学校仍对信息发展缺乏认识,存在等待观望、消极被动的现象,部分教师教育信息化应用能力不足。另外,有些学校只抓项目建设,不重视应用效果,不想用、不会用的现象依然存在。据反映,目前,宁夏各级各类学校有3 406所,进入在线课堂平台的不到十分之一。
一些基层教育工作者认为,与传统教育相比,制作网络课件对教师而言是一种新的负担,应承认教师共享的劳动成果,保障他们的知识产权,鼓励优秀老师制作优秀课件。“应当建立一种激励机制,才会有源源不断的高质量学习资源输送到网络平台上。”
宁夏教育厅副厅长说。
(摘编自于瑶、杨泽《一根网线撑起共享教育》)
材料三:
可以说,共享教育的前提是,如何尊重每个不同的个体作为教育主体的意愿和需求。
根据“共享经济”的释义,可以对“共享教育”加以释义:共享教育具有弱化知识拥有权和强调使用权的作用,在共享教育体系下,人们可以根据各自的意愿和需要选择适当的学习手段和方法,克服囿于知识掌握与技能训练的狭隘性,表现出个人对于知识多样性、异质性发展的无限丰富的可能性,并使教育资源得以最大限度被有效利用与共享。即所谓“随需所获,学以为己”。从个人的角度出发,所有的学习是为了自己的持续成长。这点恰恰与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相契合。
共享教育解决了长期以来困扰人们的个性化学习问题。相比正式学习,个性化学习与信息技术的发展密切相关,基于技术发展的个性化学习,关键在于从“如何教”走向“如何学”,学习者个性特征与学习环境之间达到了平衡,它强调学习是一个情境化的过程。同时,个性化学习以个体学习为中心,在任何地方和场所,在流动的任何时间,从差异性需要出发,共享不受限制的多元的教育资源,可在在线与非在线学习平台进行混合学习,并与非正式学习整合。
(摘编自丁钢《教育需要向共享教育的理念转化》)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教育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发生深刻变化,引发人们的极大关注,在“教育与中国未来30人论坛”上,专家们对共享教育的利弊进行了讨论。
B.教育的作用在服务人类与社会中得以充分体现,而为了发挥教育更大的作用,就应该推进人类教育共同体的发展,让其服务于全人类。
C.共享教育和传统教育相比有很大的优越性,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然而受制于经费不足、设施不足等因素,我国一些地区的共享教育的成效并不令人满意。
D.尊重每个学习者的意愿和需求是共享教育的前提,在共享教育体系下,每个学习者可以“随需所获”,同时每个学习者也是“学以为己”。
解析 “专家们对共享教育的利弊进行了讨论”错,根据材料一可知,专家们讨论的是共享教育的“利”的一面。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共享教育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息息相关,如果不是处于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迅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共享教育就无从诞生和发展。
B.传统教育阶段,“有教无类”只是停留在口头上;而进入共享教育阶段,“有教无类”能落到实处,不同的人都能得到很好的教育。
C.对于中小学教师而言,制作网络课件可能会给他们带来新的负担,为此,应该建立激励机制,鼓励优秀教师制作高质量的课件供其他教师共享。
D.作为新生事物,共享教育未来会获得蓬勃发展,而在其体系下,人们对知识的拥有权被弱化,使用权被突出,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会大大提高。
解析 “传统教育阶段,‘有教无类’只是停留在口头上”这一说法于文无据。
3.在共享教育时代,人们应该如何学习?请结合材料谈你的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根据题干“在共享教育时代,人们应该如何学习”可知,作答本题,首先要理解共享教育的特点,然后从学习者的角度加以思考分析。如文中说“共享教育的提出,更多是希望强调如何从终身教育走向终身学习”“随需所获,学以为己”“所有的学习是为了自己的持续成长”,据此可知,在共享教育时代,人们应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明确“学习是为了自己的持续成长”这一目的。
答案 ①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明确“学习是为了自己的持续成长”这一目的。②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性作用,注重非系统知识、非系统能力的获得。③定制适合个人特点、满足个人需要的学习内容和手段、方法。④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随时随地学习,线上线下混合学习。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传统手工技艺是民众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发明、积累和传承下来的,具有丰富的历史、科技、人文内涵和独特的价值。它一般以天然原材料为主,有完整的工艺流程,采用传统的手工,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传统审美意趣。它不只为人们简单的生活所需,更蕴含了人类的聪明才智和情感追求。木雕、泥塑、剪纸、皮影、年画等不仅给人以美的愉悦,更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传统手工技艺是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核心。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是指在具有生产性质的实践过程中,以保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真实性、整体性和传承性为核心,以有效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为前提,借助生产、流通、销售等手段,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资源转化为文化产品的保护方式。这种保护方式使传统手工技艺回归民众日常生活,在生产实践中创新和发展,实现传统手工技艺的持久传承。
传统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以下简称“生产性保护”
)的根本是保持其核心技艺和核心价值。相较于处于濒危状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性保护和文化积淀深厚、非遗项目较为集中的整体性保护,生产性保护是贴近百姓生活、在生产中能产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保护方式,这种活态保护方式的目的是使传统手工技艺持久传承下去。这需要三个条件:一是作为生产性保护核心的传统手工技艺不能中断。传统手工技艺不仅仅是一种生产技术,还包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是地域文化的象征,是文脉延续的保证。二是传承人要有主动性、能动性。传承人是将技艺代代传承下去的活的载体,优秀的传承人不但从先辈那里继承技艺,还能根据生活的变化予以创新,如此才能使传统手工技艺代代相传。这里不可忽略的一个因素是,要让传承人拥有高于最起码是等同于同龄人的收入,使他们能以某项技艺谋生,以拥有某项技艺为荣,能取得经济效益,如此他们才能有将某项技艺传承下去的动力。一项再好的传统手工技艺,如果生产的产品没有市场,传承人没有收入来源,只让他们在贫困中死死守候,那这项技艺也不会长久。三是传统手工技艺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源于生活,有适宜它存在的土壤,有较显著的地域特色。那种仅在博物馆或旅游景区展示的传统手工技艺只能是作为人们对传统文化的一种记忆。尽可能多地保留传统手工技艺存在的文化空间,营造适宜传统手工技艺生存的文化环境,在生产和生活的互动中保护,是使传统手工技艺延续下去的良策。
(摘编自朱以青《传统技艺的生产保护与生活传承》)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C )
A.传统手工技艺具有地域特色,陶艺、刺绣、油画等体现了中国人的智慧及审美意趣。
B.生产性保护的任务不在于对其文化产品的保护,而是要保持其核心技艺和核心价值。
C.生产性保护的目的就是通过将传统手工技艺及其资源转化为文化产品从而实现有效传承。
D.将传统手工技艺展示在博物馆或旅游景区中,对传统手工技艺的保护和传承没有意义。
【解析】 根据原文“木雕、泥塑、剪纸、皮影、年画等不仅给人以美的愉悦,更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A项,“油画“不是。根据原文“借助生产、流通、销售等手段,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资源转化为文化产品的保护方式”,B项,“对其文化产品的保护”也是任务之一。根据原文“那种仅在博物馆或旅游景区展示的传统手工技艺只能是作为人们对传统文化的一种记忆”,D项,“没有意义”曲解原意。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B )
A.传统手工技艺富含民众的审美观念、情感追求等,这是阐述生产性保护方式的前提。
B.文章第二段围绕“传统手工技艺是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核心”展开论证。
C.文章第三段从三个方面阐述如何实现生产性保护,这三个方面是相互依存的关系。
D.关于传统手工技艺,文章先指出特点,接着提出保护方式,最后阐述持久传承的条件。
【解析】 并未围绕“传统手工技艺是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核心”展开论证,本段论证的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问题。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D )
A.生产性保护并不排斥传统手工技艺走向市场,适度的开发与利用也是保护的一种方式。
B.不注重生存土壤、文化空间的保留和文化环境的营造,传统手工技艺就无法生存延续。
C.传统手工技艺的保护与传承是个复杂的问题,生产性保护只是解决这个问题的一种方式。
D.传统手工技艺只要回归百姓生活,在生产中不断创新和发展,就能获得持久的生命力。
【解析】 根据原文“生产性保护是贴近百姓生活、在生产中能产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保护方式,这种活态保护方式的目的是使传统手工技艺持久传承下去。”“只要……就………”说法过于绝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