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01.50 KB
  • 2021-06-03 发布

江西省新余第四中学2020届高三9月月考语文试题

  • 26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新语四中2020届高考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段考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基于生态环境问题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推动人民群众积极参与生态环境的维护和生态问题的治理,形成全社会协同效应,是当前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所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逐步实现生态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使得生态治理被提升到更高的战略高度。生态治理不仅是政府和社会的责任,更需要人民群众的内在认同与积极参与。‎ 广大人民群众是社会建设的主体和实践者,其环保认知水平如何,直接关系到生态治理能否顺利推进。不可否认,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人们对于周边生态环境越来越重视,尤其对于环境污染的关注度不断提高,但现实中人们对于环保认知的深度、广度和准确度还有所不足。生态文明价值观整体呈积极良好态势,但多数人更关注一些负面环保问题,而且有相当一部分人对于国家、社会和他人一般拥有较高的环保期望,但自我行为约束意识较差,对于一些“环境不友好”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早已习以为常,这些都是当前提升人民群众生态环保认知不可回避的问题。‎ 人民群众应在日常生活中积极主动地参与国家环保事业。但调查中发现,人们在一些行为习惯性方面,仍然表现为生态行为能力较弱的状况,个体生态行为习惯的养成更多与自我需求相关,虽认知面广,但参与程度较低,行为跟进的广度不够,主动参与环保行动和环境监督的意愿不强,环保自觉性还有着较大的提升空间。强化人民群众生态行为的主体自觉性,需要注意在生态治理的实践中积极完善环保的奖惩机制,通过各种积极的政策鼓励并培育绿色生活方式,努力提高个体生态行为的主体自觉性。‎ 生态环境治理必须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社会合力作用。构建全民参与的社会行动体系是发挥人们合力的必要保证。这就需要积极畅通群众的参与渠道,不断健全举报、听证、舆论监督等制度,引导环保领域各类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地发展,为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提供更多的组织依托,提高人们参与的组织化、规范化水平。同时,还要在其组织性、行动力、社会影响力等方面进一步加强。需要采取相应的扶持政策,积极支持各类民间环保组织的运营和发展,使它们凝聚更多的民众力量,对于生态环境的综合治理发挥更多作用。‎ 总之,持续有效地推动人民群众积极参与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形成社会协同效应,是化解生态危机的关键所在。只有每个个体从自身做起,提升生态认知水平,积极参与环保行动,才能促进生态治理各项重要任务的完成,开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摘编自郭倩倩《生态治理亟须引导全民参与》)‎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人们对周边生态环境越来越重视,环保期望越来越髙,这体现出令人满意的环保认知度。‎ B. 强化全民生态行为的主体自觉性,必须在生态治理的实践中积极完善环保奖惩机制。‎ C. 建立各类民间环保组织比其他形式能更有效地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发挥出社会合力作用。‎ D. 就当前生态文明建设来看,只有推动人民群众积极参与,才能更好地解决生态环境问题。‎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第一段从生态环境问题的特征谈起,提出了引导全民积极参与生态治理的观点。‎ B. 文章对生态问题进行辩证论证,在看到人们环保认知增强的同时,也不忽视存在的问题。‎ C. 围绕着生态治理问题,文章从三个角度逐层深入地论述全民参与必要性和可行性。‎ D. 文中用大量篇幅阐述生态理论,使论点建立在普遍性、规律性的认识上,更准确可靠。‎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要澄清对生态治理的错误观点,认识到治理不会一蹴而就,同时也不只是政府的责任。‎ B. 提升环保认知,要关注正面环境议题,多做建设性工作,而不是去关注负面环保问题。‎ C. 在生态治理上,个人是责任主体,不仅仅要有认知,还要积极主动参与环保行动和监督。‎ D. 引导全民参与生态环境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教育、政策、治理能力等诸多方面。‎ ‎【答案】1. D 2. D 3. B ‎【解析】‎ ‎【1题详解】‎ 此题考查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把握文中的基本概念和重要信息,提取并整合最能表达作者写作意图或文章主旨的语句,阐释或归纳文中的主要内容。解答是应先从原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阅读区间,然后与选项的表述仔细比对,看是否一致;同时还要了解错误表述设置的一般思路,比如张冠李戴、无中生有、混淆时态、以偏概全、曲解文意等等。‎ A项,“体现出令人满意的环保认知度”错误,从文中看,“人们对于周边生态环境越来越重视”,但“对于环保认知的深度、广度和准确度还有所不足”“拥有较高的环保期望,但自我行为约束意识较差”,可见,人们对周边生态环境越来越重视,环保期望越来越高,并不能体现出令人满意的环保认知度。‎ B 项,“在生态治理的实践中积极完善环保奖惩机制”与“强化全民生态行为的主体自觉性”不存在必要条件关系,如文中还提出“各种积极的政策鼓励并培育绿色生活方式”等内容。‎ C项,“比其他形式能更有效地调动群众的积极性”错误,文中没有将建立民间环保组织这种形式和其他形式进行比较。‎ D项,分析正确。‎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论证的分析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结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D项,“用大量篇幅阐述生态理论”错误。文中更多的是紧密结合现实问题展开论述。‎ 故选D。‎ ‎【3题详解】‎ 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此种归纳内容要点和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题目,解答时应先根据选项确定原文信息所在的位置,然后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并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判断。‎ B项,“不是去关注负面环保问题”说法错误。文中“但多数人更关注一些负面环保问题”意为在对待负面环保问题与正面环境议题上,不应该只关注负面环保问题。‎ 故选B。‎ ‎【点睛】客观选择题侧重对文本内容的把握,每个选项涉及的答题区域往往是一则材料或一则材料的局部,或四个选项的答题区域虽然来自多则材料,但也往往围绕一个共同大方向。考生要会读,就是会读文或图表,会读选项。会读文或图表指能读出文本陈述的事实及核心、文本列举的数据及其差异、材料显示的作者的观点和态度等信息点;会读选项就是阅读试题选项时能读出选项命题者命题的侧重点。还要细对,就是精细对点,把读文或读图读出的信息点与选项的命题点进行细致对照。命题者往往会在细处着手,这就需要考生细心筛选信息点和命题点。接着就要严排查,就是在细对的基础上严格排查四个选项,发现选项与原文信息不一致的地方,进行确定答案。‎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1957年10月4日,苏联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上天后,党中央十分重视。中国科学院党组把卫星研制列为1958年第一项重大任务——581任务。581组夜以继日、奋力拼搏,紧张工作两个多月,完成了运载火箭结构的初步设计,并搞出了载有多种高空环境探测仪器及动物舱的两种探空火箭头部模型,为自力更生发展我国空间事业迈出了可喜的第一步。1961年4月前苏联载人飞船进入太空,引起我国科技界和国防部门的极大关注。中国科学院组织了星际航行座谈会,每次由一个专家主讲一个专题。6月3日的第一次座谈会由钱学森作题为《今天苏联及美国星际航行中的火箭动力及其展望》的中心发言;第二次由赵九章讲《卫星的科学探测和气象火箭测量》。每次中心发言后,他们都请科学家各抒发己见、畅所欲言。大家还就发射卫星是用二级还是三级火箭进行过不同意见的热列讨论。后来相继报告和讨论了卫星的通信和测控、卫星本体温度控制等各种科技问题。座谈会延续3年,其举办12次,提出了许多有益的设想和建议,这不仅活跃了学术思想,而且为后来的卫星上马提供了知识储备。‎ ‎(摘编自张劲夫《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是怎样上天的》)‎ 材料二 ‎2019年6月5日12时6分,我国在黄海海域用长征十一号运载火箭,将技术试验卫星捕风一号A、B星及五颗商业卫星顺利送入预定轨道。这是我国首次在海上实施运载火箭发射技术试验。落区安全是内陆发射任务设计中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落区的选择不仅制约发射轨道设计,也可能影响火箭的运载能力。而通过海上航行,可以远离人口稠密地区,灵活选择发射点和落区,解决安全问题。在临近赤道的地方发射卫星,不仅能节省卫星调姿变轨的燃料,还能最大限度地利用地球自转为火箭省力,但即使是我国最靠南的文昌卫星发射中心,位置也在北纬19度。在海上发射,则可以填补我国0至19度倾角卫星发射能力的空白,满足各种倾角卫星的发射需求,还能服务于“一带一路”国家,有效助推中国航天走出国门。此外,海上发射可充分利用我国丰富的民用船舶资源、港口资源、测控资源,社会资源的深度参与,实现了航天技术与海洋工程的有效融合,将带动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 此次发射的捕风一号A、B卫星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所属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制,将实现小卫星編队探测海面风场的突破,提高全天候海面风场探测能力,从而提升我国台风监测和气象精准预报能力。‎ ‎(摘编自新华社《我国首次固体运载火箭海上发射技术试验区的成功》)‎ 材料三 据德国《明镜》周刊网站2019年6月5日报道称,这是中国太空计划的发展里程碑。报道指出,尽管此前世界已有先例,但是近五年的时间里,海上发射一直无人问津。“长十一”这一次的海上首秀,实现了“航天+海工”的技术融合,突破海上发射稳定性、无线通信可靠性等关键技术,全面验证海上发射技术流程,可为后续大规模的海上发射奠定基础。台湾《旺报》2019年6月6日发文称,大陆首次在海上进行航天发射,填补了远载火箭海上发射的空白,为大陆快速进入太空提供了新的发射方式。文章称,大陆近年来在航天领域的发展已经直追美国与俄罗斯,靠的就是雄厚的国力基础,以及年年高速增长的经济实力,而这也可以看出,在强大雄厚的经济实力之下,大陆航天发展在腾起般飞跃,未来更有可能主宰航天领域。‎ 摘编自参考消息《境外媒体关注中国海上成功发射火箭:填补空白,显示实力》)‎ ‎4. 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B. ‎ C. ‎ D. ‎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材料一显示,我国航天事业起步阶段在理论知识方面需储备,在实际操作方面需研究。当时学术氛围浓厚,科学家们精诚合作。‎ B. 材料二介绍了海上发射的众多优势,从安全问题到燃料问题,从推进国策战略问题到经济效益问题均有所涉及。‎ C. 德国《明镜》周刊和台湾《旺报》都对中国海上发射给予关注:前者从航天技术层面,后者则从国家经济后看层面,分别给出了高度评价。‎ D. 综合三则材料可以看出,近60年来,中国航天事业取得令世界属目的成就,同时也显示了中国航天人对主宰世界航天领城的信心。‎ ‎6. 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我国航天事业取得巨大成就有哪些方面的原因。‎ ‎【答案】4. B 5. D ‎ ‎6.‎ ‎ ①中国航天人的努力。尤其是第一代航天科学家从零开始的艰辛付出,以及他们对国家民族的责任感和对航天事业的极大热情。②国家综合实力的提升。雄厚的经济力量为航天事业的发展奠定了经济基础。③中国航天技术的不断创新。从起步阶段的举步维艰到海上发射的众多突破,都是技术创新的结果。‎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 B项,“文昌卫星发射中心,满足各种倾角卫星的发射需求”错误,肯否失误,“文昌卫星发射中心”属于陆地发射点,不能“满足各种倾角卫星的发射需求”。‎ 故选B。‎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如本题问的是“对材料的棚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 D项,“同时也显示了中国航天人对主宰世界航天领城的信心”错误,曲解文意,“未来更有可能中国航天主宰世界航天领域”是台湾《旺报》的评价,并非中国航天人的想法。‎ 故选D。‎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文章的核心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文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本题,材料一中“中国科学院党组把卫星研制列为1958年第一项重大任务——581任务。581组夜以继日、奋力拼搏,紧张工作两个多月,完成了运载火箭结构的初步设计,并搞出了载有多种高空环境探测仪器及动物舱的两种探空火箭头部模型,为自力更生发展我国空间事业迈出了可喜的第一步”,可知第一代航天科学家从零开始的艰辛付出。材料三“大陆近年来在航天领域的发展已经直追美国与俄罗斯,靠的就是雄厚的国力基础,以及年年高速增长的经济实力”,可知雄厚的经济力量为航天事业的发展奠定了经济基础。材料二“2019年6月5日12时6分,我国在黄海海域用长征十一号运载火箭,将技术试验卫星捕风一号A、B星及五颗商业卫星顺利送入预定轨道。这是我国首次在海上实施运载火箭发射技术试验”,材料三“在强大雄厚的经济实力之下,大陆航天发展在腾起般飞跃”,可知中国航天技术的不断创新。据此分点概括。‎ ‎【点睛】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第一步:通读全文,整体感知。要把握文本基本事实,确定不同文本陈述的角度,分析主体对象与基本事实之间的关系。第二步:通读材料,关注细节。整体感知是略读(或粗读)就能完成的任务,而挖掘文本的细节需要精读(细读)。第三步:明确主旨,辨清关系。由于非连续性文本的内在逻辑关系不是很紧密,在阅读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确定文本的主旨,分辨材料与材料之间的逻辑关系。‎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飞过蓝天 韩少功 它是一只名叫“晶晶”的鸽子,它饿了。平常,那个人早就回来了,老远打响一个长长的呼哨,“晶晶”飞过去,落在他的肩上,那个人会抚摸它,从口袋摸出一把稻谷或绿豆喂它。每当它飞向北山山谷从那里带回纸条,主人就会笑容满面,看完纸条后他会在地上翻一个斤斗,摸出一个闪亮的铁匣子塞进口里左右拉动,奇妙的声音就在这时发出来了。可现在,它正面临着孤独与饥寒。‎ 它的主人是一个外号叫“麻雀”的人。‎ 招工这件要命的事闹腾得他周身疲惫,结果对方还是摇头。“麻雀”必须投入最后的一搏,他长嘘了一口气,声音透出了沉重:“兄弟,这事只能你来帮我一把了。实在对不起,我舍不得你走,可有什么办法呢?人家居然看上你了……”主人看着它,不再说话,眼里有了亮晶晶的东西。‎ 第二天一早,主人把“晶晶”塞进一个暗而闷的硬纸盒,鸽子扑扑地挣扎,主人找来剪刀,给它挖了两个方方正正的透气窗,然后提着纸盒出门了,它不再听到主人的说话声。‎ 它在剧烈晃荡的黑暗中不知过了多久,眼前突然变得明亮,“晶晶”本能地往后一坐,再猛地一弹,就箭一般射了出去。一个中年人的粗嗓门留在了它身后,一个小孩的哭泣声也留在了它身后。‎ ‎“晶晶”一头扑进了无边无际的开阔与自由。这地方空气太冷太干了,它记得家乡的群山中有个美丽的湖,还有主人圆乎乎的黑脸。它越飞越高。‎ 一早醒来,少了鸽子的叫声,他恨不得抽自己两个耳光。这次鸽子外交同样失败,虽然好容易讨得了招工师傅的欢心,但在“公社推荐”这一关仍踩了地雷。‎ 此时,老队长正喊着他的名字,说:“还没吃早饭啦?要吹哨子了。上午在丝瓜冲散粪。”‎ ‎“我……手痛。”‎ 他右手腕一弯,好像再不能伸直了,“哎哟哟,哎哟哟,怕是骨折了。”‎ ‎“那,那你就去看牛吧。”‎ 他实在不愿在这个山冲与泥粪打交道了。记得六年前刚下乡时,他有多么火热的幻想呵。他是瞒着母亲转户口的,是揣着诗集偷偷溜进下乡行列的。他渴望在瀑布下洗澡,在山顶上放歌,他还想靠自学当一个气象专家或林业专家。是什么使他学会了手腕表演术呢?他想不太清楚。他只知道,第一次招工给人们的震动太大了。现在一个个都走了,连山那边那位热情为自己掌管衣服钱粮的姑娘也一走就没了音讯。‎ ‎“晶晶”感谢那只灰鸽,要不是它,自己早被老鹰撕成碎片了。灰鸽飞走了,不一会儿,带来一大群鸽子,这是个多么热闹的群体呵。咕咕咕——“晶晶”听出了它们的欢迎和安慰。它吃饱了,喝足了,但还在东张四望。这里的一切没法使它忘记“那个地方”“那个人”,它怎么能停留在这里?不,我要寻找!‎ 他开始了新战略,他打定主意要让他们(当地领导)六神不宁放他走。那天,他在公社秘书面前耍赖,不几天,秘书的话就风传下来了:“那个叫‘麻雀’的,简直是城里的街痞子。”‎ 今天看牛当然也不能太老实。一上山,他就一个大字躺在地上睡觉,结果收工时发现少了一头黑牛。社员们对他投射埋怨的目光。‎ 它飞向南方。记得那天的暴风雨,真是惊心动魄,被风一次次掀倒,但它继续挣扎着向前,向前。现在终于有希望了,所见的多么眼熟呀!对于“晶晶”来说,寻找成了生命的寄托和生活的目的。‎ 晨光从大树的枝缝里筛落,蜜蜂和蝴蝶又开始了工作……这里没有工作,这里有的是笑骂,扑克牌,空酒瓶以及来自父母的汇款单。“麻雀”现在已经学会了打扑克输了以后钻桌子和夹耳朵,学会了骂人……‎ 这天,外号叫“瓦西里”的黑大个说:“你太懒了!今天罚你去打鸟或抓鱼。”‎ 他没有争辩,提起气枪出发。“麻雀”转了两个山冲,并未见到鸟。忽然,有鸟叫的声音传来,就在不远处。他赶快上子弹,弓着腰潜身树下,悄悄向前方运动。嘣——糟糕,慢点,它还没走,再来一下。嘣——它闪了一下,就栽了下去。打中啦!他一跃而起,跑过一个草坡,看到了包谷地里的尸体。‎ 这原来是一只鸽子。不过它太瘦了,也太脏了,全身都是泥灰。它是谁家的鸽子?射手想起了什么,上前捡起鸽子,摸摸鸟嘴边黑色的血污,身上的泥垢,大腿上化脓的伤口,还有胸前稀疏欲脱的羽毛。突然,他眨眨眼,惊得脸色突变:它腿上有一条破烂褪色的红绸带,还系着一个眼熟的鸽哨。‎ ‎“晶晶!”他大叫了一声。‎ 他捧着逐渐冷却的鸽子,带血的手指在哆嗦。‎ 入夜了,他的思绪总离不开“晶晶”。不可想象,蓝天这么大,路途这么远,遥遥千里云和月,它居然成功地飞回来了。当他酒酣昏睡时,它却在风雨中搏击前进,喷吐着满嘴的血腥气味向他一步步接近。像突然悟到了一种什么,他深深吸了一口气,把上衣往肩头一搭,走向门口。‎ ‎“我……再也不到这里来了。”‎ ‎“‘麻雀’,你不要太娘娘心肠吧?不就是一只鸟么?”‎ 他默默地走了,沿着山路走向自己的家,那里有他的柴刀、锄头、扁担,还有口琴和鸽巢,以及散发出桐油香味的斗笠。‎ ‎(有删改)‎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作者韩少功是一位具有知青生活体验的作家,他在文中刻画了知青“麻雀”的形象,真切地表现了那个时代留给人们心灵的创伤。‎ B. 送走心爱的鸽子,“麻雀”依然没有实现自己的愿望,于是采取了消极怠工的办法离开了农村,“晶晶”早已被他忘记了。‎ C. 出乎读者意料,故事的高潮并不是历经苦难的“晶晶”找到了自己的主人,完成了自己长途跋涉的飞行理想,而是“晶晶”死在了“麻雀”的枪口下。‎ D. 主人“麻雀”和鸽子“晶晶”都在不停地追寻着自己的理想,最终“晶晶”殷红的鲜血,引起了“麻雀”灵魂的震撼。‎ ‎8. 请简要分析“麻雀”对“晶晶”的心理变化过程。‎ ‎9. 双线结构是这篇小说结构的鲜明特色,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答案】7. B 8. ①满怀 理想时:“麻雀”爱“晶晶”,“晶晶”也爱主人。“晶晶”是他的伙伴,是他的精神寄托,是他患难与共的伴侣,他们之间达成了不需任何言语就有的默契。②被招工和进城“闹腾得他周身疲惫”时:“麻雀”对“晶晶”是难舍难分而又无可奈何。“麻雀”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忍痛把心爱的“晶晶”送给招工的师傅,送到遥远的北方去。③见到“晶晶”死于自己的枪口下时:理想幻灭的“麻雀”感到了沉痛,进而引起了对生活深邃的思索,“麻雀”的灵魂重获新生,他回到了乡村的怀抱。 ‎ ‎9. 小说采用双线结构:①一条情节线索是一只取名为“晶晶”的鸽子,它被主人送给了喜欢鸽子的招工师傅,带到了遥远的北方,但“它”从新主人手里逃出,并开始了艰难的寻找与飞行,最后“晶晶”死在了“麻雀”的枪口下。②另一条情节线索是一个外号叫“麻雀”的知青,在“鸽子外交”同样失败后,他沉沦了,开始消极地“反抗”,执行所谓“新战略”。作品最后,“晶晶”从遥远的北方飞回来,被“麻雀”一枪击毙。③这两条情节线索交织穿插,相互补充,相互映衬,使作品成为了统一的整体;这样安排避免了平铺直叙,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解析】‎ ‎7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和分析表现手法的能力。首先通读全篇,把握小说的主题,然后对照四个选项,逐一分析比照,最终确定答案。B项,从小说后面的部分可以看出“麻雀”并没有离开农村,也不是早已忘记了“晶晶”。故选B项。‎ ‎【8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的能力。分析“麻雀”对“晶晶”的心理变化过程,作答时结合人物活动,揣摩人物的内心世界或情感变化,结合情节发展揣摩人物的心理变化,同时要关注人物的外部表情,人物的外部表情也暗示了人物内心的变化。文中叫麻雀的主人公是一个知青,他在下乡过程中郁郁寡欢,想离开农村,进城里去,却因为种种原因不能如愿,只能整天寄托于鸽子晶晶。看着鸽子晶晶飞过蓝天,他总有莫名的激动,鸽子是他的梦想,是他跨越现实的梦想,此时“麻雀”爱“晶晶”,“晶晶”也爱主人。然而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他不惜将“晶晶”送给招工的师傅,送到遥远的北方,内心充满了不舍与无奈。但是,送走“晶晶”后的“麻雀”依然没有改变现状。最后当“晶晶”千辛万苦飞回时,却死在了“麻雀”的枪口下,“晶晶”殷红的鲜血,引起了“麻雀”灵魂的震撼和希望的彻底破灭,同时也引起了他对生活深邃的思索,灵魂重获新生。‎ ‎【9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一般而言,线索都是事件,首先要抓住事件的核心;其次,在找到围绕核心的主动者或者对象;最后,揭示出核心与人(无论主动者还是对象都是人)的关系。题干告诉我们本篇小说采用的是双线结构,而小说中出现两个形象,即鸽子“晶晶”和知青“麻雀”,那么本篇小说的两条情节线索就分别为鸽子“晶晶”和知青“麻雀”,作答时分别从这两个角度分析他们身上发生的故事,以及两者之间的关联即可。两条线索交替展开,增强了小说的层次感,丰富了作品的意蕴,化了小说的主题。‎ ‎【点睛】小说的双线结构,或明暗相照,或主次携行,或平行发展,若断如续,时有时无,显隐互见,如草蛇灰线,复脉千里,鉴赏小说的双线结构,必须兼顾内容和形式。从情节入手,厘清结构;分析结构,把握线索;通过对线索串联起的小说诸元素的分析,拟写出答案。‎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耶律俨,字若思,析津人。本姓李氏。父仲禧重熙中始仕清宁初同知南院宣徽使事四年城鸭子混同二水间拜北院宣徽使咸雍初,坐误奏事,出为榆州刺史。俄诏复旧职,迁汉人行宫都部署。六年,赐国姓,封韩国公,改南院枢密使。时枢臣乙辛等诬陷皇太子,诏仲禧偕乙辛鞫之,蔓引无辜,未尝雪正。乙辛荐仲禧可任,拜广德军节度使,复为南院枢密使,卒,谥钦惠。俨仪观秀整,好学,有诗名,登咸雍进士第。守着作佐郎,补中书省令史,以勤敏称。大康初,历都部署判官、将作少监。后两府奏事,论群臣优劣,唯称俨才俊。改少府少监,知大理正,赐紫。六年,迁大理少卿,奏谳详平。明年,升大理卿。丁父忧,夺服,同签部署司事。大安初,为景州刺史。绳胥徒,禁豪猾,抚老恤贫,未数月,善政流播,郡人刻石颂德。二年,改御史中丞,诏按上京滞狱,多所平反。同知宣徽院事,提点大理寺。六年冬,改山西路都转运使。刮剔垢弊,奏定课额,益州县俸给,事皆施行。寿隆初,授枢密直学士。以母忧去官,寻召复旧职。宋攻夏,李乾顺遣使求和解,帝命俨如宋平之,拜叁知政事。六年,驾幸鸳鸯泺,召至内殿,访以政事。帝晚年倦勤,用人不能自择,令各掷骰子,以采胜者官之。俨尝得胜采,上曰:“上相之征也!”迁知枢密院事,赐经邦佐运功臣,封越国公。修《皇朝实录》七十卷。帝大渐,俨与北院枢密使阿思同受顾命。乾统三年,徙封秦国。六年,封漆水郡王。天庆中,以疾,命乘小车入朝。疾甚,遣太医视之。薨,赠尚父,谥曰忠懿。‎ 节选自《辽史·耶律俨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齿句,正确的一项是 A. 父仲禧/重熙中/始仕清宁/初/同知南院/宣微使事/四年/城鸭子混同二水间/拜北院宣徽使 B. 父仲禧/重熙中始仕/清宁初/同知南院宣徽使事/四年/城鸭子/混同二水间/拜北院宣徽使 C. 父仲禧/重熙中/始仕/清宁初同知南院宣徽使事/四年/城鸭子/混同二水间/拜北院宣徽使 D. 父仲禧/重熙中始仕/清宁初/同知南院/宣徽使事/四年/城鸭子混同二水间/拜北院宣徽使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赐紫,唐宋三品以上官,公服为紫色,官位不及而有大功,也可赐紫,以示尊宠。‎ B. 夺服,是中国古代礼俗,指丧期未满,官员应诏除去丧服,出任官职。也叫夺情。‎ C. 顾命,是顾惜生命之意,耶律俨能被皇帝选为顾命大臣,说明他是才德俱佳之臣。‎ D. 徙封,是指有爵位者,从原封地改封其他地区。从西汉初年到清末此类情况很多。‎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耶律俨勤敏有才,清明公正。两府在评判官员优劣时,唯独称赞他才能出众;后来升任大理少卿,上报对案件的处理意见十分公平。‎ B. 耶律俨善治有方,宽严有别。他任景州刺史时,约束官府衙役,拘禁强横狡猾之人;抚恤老人和穷人,没过几月,美名传播开来。‎ C. 耶律俨处事有能,办案有效。他在御史中丞任上,审查了上京的积压案件,平反了很多冤案,后担任同知宣徵院事,提点大理寺。‎ D. 耶律俨深受器重,担当重任。他曾守孝未满就被朝廷召回,官复原职;又因为有文采而被皇帝称有上相的征兆,并被赐予要职。‎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诏仲禧偕乙辛鞫之,蔓引无辜,未尝雪正。‎ ‎(2)刮剔垢弊,奏定课额,益州县俸给,事皆施行。‎ ‎【答案】10. B 11. C 12. D ‎ ‎13. (1)皇帝诏令耶律仲禧偕同乙辛审讯,牵连许多无罪之人,未能昭雪。(2)铲除积习弊政,上奏确定课税的定额,增加州县长官的俸禄,全部事情都得以施行。‎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能力。解答此类试题,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要断的句子是:父仲禧/重熙中始仕/清宁初/同知南院宣徽使事/四年/城鸭子/混同二水间/拜北院宣徽使。其中,“清宁初”是年号,前边后边都应断开,排除AC;“南院宣徽使事”为官职,中间不能断开,排除D,故选B。‎ ‎【11题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 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本题中,C项:顾命,是顾惜生命之意,耶律俨能被皇帝选为顾命大臣,说明他是才德俱佳之臣。其中,“顾命,是顾惜生命之意”错,应是“临终遗命之意”。故选C。‎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还是“错误”的一项,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本题中,D项:耶律俨深受器重,担当重任。他曾守孝未满就被朝廷召回,官复原职;又因为有文采而被皇帝称有上相的征兆,并被赐予要职。其中,“又因为有文采而被皇帝称有上相的征兆,并被赐予要职”不合文意,根据原文意思:皇上晚年厌倦于政事之辛劳,在用人上自己无法择定时,便下令各人分别掷骰子,对点力占优者授予重职。故选D。‎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本题中,第一句中,“鞫”,审讯;“蔓引”,牵连;“未尝”,未能。第二句中,“刮剔”,铲除;“益”,增加;“皆”,都。‎ ‎【点睛】参考译文:‎ 耶律俨,字若思,析津府人。本姓李。父仲禧,重熙年间开始任官。清宁初,任同知南院宣徽使事。四年(1035),在鸭子、混同二水之间筑城,拜为北院宣徽使。咸雍初,因误奏事情获罪,出贬为榆州刺史。不久诏令官复原职,迁为汉人行宫都部署。六年(1037),赐给国姓,封韩国公,改任南院枢密使。当时枢密大臣耶律乙辛等人诬陷皇太子,诏令仲禧偕同乙辛审讯,牵连许多无辜之人,未能昭雪。乙辛荐举仲禧可委以重任,拜为广德军节度使,再度担任南院枢密使,去世,谥曰钦惠。耶律俨仪容俊秀严整,好学,有名,咸雍年间中进士。任守著作郎,补为中书省令史,以勤勉机敏著称。大康初,历任都部署判官、将作少监。后来两府奏事,论列群臣之优劣,唯独称赞耶律俨才能出众。改任少府少监,知大理正,赐给紫色公服。六年(1080),迁大理少卿,上报对狱案的处理意见十分公平。次年,升任大理卿。遭逢父丧去职服丧,道宗强夺其服,任为同签部署司事。大安初,任景州刺史。约束官府衙役,拘禁那些强横狡猾不守法之人,抚恤老人和穷人,不上数月,清明的政声已开始传播开来,郡中人为他刻石颂扬德政。二年(1086),改任御史中丞,诏令查究上京的积压案件,平反了很多冤案,任同知宣徽院事,提点大理寺。六年(1090)冬,改任山西路都转运使。铲除积习弊政,上奏确定课税之定额,增加州县长官的俸禄,一应事情都办理了下来。寿隆初,授任枢密直学士。遭逢丁丧辞官,不久征召官复原职。宋人攻夏,李乾顺派使者请我国从中和解,皇上命耶律俨到宋国为他们讲和,拜为参知政事。六年(1100),皇上临幸鸳鸯泊,征召他到内殿,询问政事。皇上晚年厌倦于政事之辛劳,在用人上自己无法择定时,便下令各人分别掷骰子,对点力占优者授给官职。耶律俨曾经掷得胜采(大点力),皇上说:“这是首相的征兆!”迁任知枢密院事,赐号经邦佐运功臣,封越国公。修纂《皇朝实录》七十卷。皇上病危,耶律俨与北院枢密使阿思一同接受遗诏。乾统三年(1103),徙封为秦国公。六年(1106),封漆水郡王。天庆年间,因为生病,天祚帝命他乘小车入宫朝见。病重,皇上派太医前往诊视。逝世,追赠尚父,谥曰忠懿。‎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病后登快哉亭①‎ 贺铸 经雨清蝉得意鸣,征尘断处见归程。‎ 病来②把酒不知厌,梦后倚楼无限情。‎ 鸦带斜阳投古刹,草将野色入荒城。‎ 故园又负黄华③约,但觉秋风发上生。‎ ‎[注]:①快哉亭,位于彭城(今徐州)东南角的城隅之上,由苏轼命名。②病来,病愈之后。③黄华,菊花。‎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A. 诗歌首句以轻雨将住、蝉声起鸣起兴,以蝉的“得意”烘托自己病愈后的愉悦心境;次句由“听”转“见”,心境也由愉悦转为感伤。‎ B. 诗歌颔联写自己病愈之后频频饮酒不知满足,以此自娱;梦醒后倚楼遐思,心中充满温情,与题目中的“快哉”一词相合。‎ C. 诗歌颈联从上联的忆想回到现实,倚楼所见,夕阳之下,鸦投古刹,芳草萋萋,营造出凄迷的意境,情景交融。‎ D. 本诗突破常见的“起承转合”模式,将写景和抒情的内容参差穿插,跌宕回旋,用笔十分灵动;末句以景结情,含无尽之意于言外。‎ ‎15. 本诗表现了诗人的哪些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14. C 15. ①怀乡思归之愁:清蝉生逢其时其地,自然得意,而自己客居他乡,“征尘断处见归程”“故园又负黄华约”流露思乡心切之愁。‎ ‎②迟暮之憾:鸦投古刹,落日余晖,透露出时不我与的迟暮之憾。‎ ‎③失意之恨:蝉的得意反衬诗人的失意,“秋风发上生”含年华空迸,一事无成的失意之恨。‎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基本能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 A项,“以蝉的‘得意’烘托自己病愈后的愉悦心境”错误,应为“反衬”自己的落寞,有“人不如蝉”的况味。‎ B项,“自娱”应为“自我排遣”,借酒浇愁,梦醒后应是心中充满“愁思”,同时“与‘快哉’一词相合”错。‎ D项,“末句以景结情,含无尽之意于言外”错误,末句应为“直接抒情”,不是“以景结情”。‎ 故选C。‎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把握诗歌的主旨和情感态度的能力。答题前先要基本读懂诗歌,然后分析诗歌营造的意境,还要结合诗题和注释进行分析,从而把握诗歌表达的情感。首联以鸣蝉起兴,点明乡愁的主旨。以蝉之“得意”反衬自己的失意。颔联写诗人梦后倚楼。梦中可以千里回乡,则梦醒后愈是归思难忍。颈联是这首诗的精华,富有情韵,从忆想回到现实,透露出诗人“时不我与”的迟暮之感。尾联即景抒情,写作者自己辜负了故乡亲友赏菊之约虽然令人伤怀,让秋风吹白了霜鬓,满是“白发生头未得归”的惆怅。‎ ‎【点睛】鉴赏作者的思想情感的答题思路:‎ ‎(1)抓关键词: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这些词往往是“诗眼”。‎ ‎(2)抓关键句:指最能概括诗歌思想内容或感情的句子,一般是抒情性或议论性的句子。这样的语句一般出现在诗歌的结尾。‎ ‎(3)紧扣诗题:不少诗歌的题目对诗歌的内容和诗人情感起着重要的提示作用。‎ ‎(4)抓意象:意象就是含有情感的物象,以诗歌的意象作为切入点来解读作者的情感,往往可以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5)抓注释:注释一般是对题目、作者、朝代、写作背景等与诗歌内容相关的解释或提示,很多情况下它们对我们的解题起着重要的作用。‎ 诗歌赏析:‎ ‎ 贺铸自出任徐州宝丰监一职以来,曾多次登临此亭,赋诗抒怀。这首诗便是其中的一首。‎ ‎ 诗一开首以雨后蝉鸣起兴。秋高气爽,雨过天晴,再加病愈登亭,十分畅快。连枝上的蝉也仿佛有所领略而在欢快地鸣叫。“得意”二字,既写出了蝉鸣的神态,又微露了诗人的歆羡之情:蝉之踌躇满志,正是因为它既得时、又得地。言下已隐含人不如蝉的况味。二句由“听”转向“见”:秋雨新洗,值此黄昏之际,行人渐少,尘土不扬,那通往故乡的道路显得分外清晰。这一句在眺望中透露出诗人的心事:怀乡情重,思归心切,不曾有一日忘怀。平日里世事纷扰,或可抑制一时,一旦除去世务的羁绊,那潜在的意念又会立即浮现。当此病后偷闲、偶尔登临送目之际,思归之念便又油然而起。‎ ‎ 三四两句极写归思之深、之切。病后的频频把盏,不是为消渴解馋,实因乡愁太深、太重,挥之不去,斥之又来,不得不借助酒力排遣。这里字面上只写了病后,却透露出病前和病中的消息。病前早已借酒浇愁,病中被迫停饮;仿佛欠了的债要加倍偿还,故病后愈是贪杯,愈可见病中难以消停的情状。杜甫《登高》诗说:“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也是写以多病之身,深以停杯戒酒为恨。贺铸当时患有肺病,又滞留他乡,遭遇和杜甫相似。可见使诗人最受煎熬的是怀乡病,所饮之酒,实在是满含辛酸强咽下的苦酒。百病之中,唯心病难治。清醒时固然为其所苦,即在睡梦中也不曾解脱。这里字面上只写了梦后,实则暗示出曾有无数次的思乡梦。梦中可以千里回乡,则梦醒后愈是归思难忍,正如汉乐府《悲歌》所说:“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这天长日久郁积的乡愁,这梦中犹且萦绕的归思,俱化为一含情凝睇之人,呼之欲出。至此,诗人的登临之意,已神气毕现了。‎ ‎ 下两句又从忆想回到现实。鸦投古刹,是黄昏时万物栖息的典型景象;而落日斜晖,又隐隐约约透露出诗人“时不我与”的迟暮之感。晚唐的温庭筠即多以夕照飞鸦写此情调,如“鸦背夕阳多”(《春日野行》),如“出寺马嘶秋色里,向陵鸦乱夕阳中”(《开圣寺》)等。贺铸或有所取法。天色向暮,自然界的飞禽均有所托,而人的归宿却不知在何处。暮霭之中,唯见远去的道路渐渐隐没在一片凄迷的草色之中。第六句系从白居易的诗句“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中化出,二者相同之处在于,都用行道上“更行更远还生”的草色喻示思念之殷切;不同之处则是白居易着眼于枯而复荣的春草,借喻别情之“满”、之盛;贺铸这里写的却是荣而复枯的秋草,其中暗寓失意之恨。诗人于怀乡思乡之中,又寄托了自己落拓不遇的身世之感,遂使全诗的思致更见深入、意蕴更见丰厚。‎ ‎ 一年一度的秋风,最能动人归兴,诗人此时滞留他乡,无计归去。眼见得梦想成空,徒然催人早生华发而已。“秋风发上生”几字,用语生新奇警,不落陈腐。唐代李贺诗说:“秋野明,秋风白。”秋风和白色始相钩连,至苏轼又用“霜风”形容须发皆白,如“白头萧散满霜风”、“白须萧散满霜风”等。贺铸点化成句,自铸新词。这里不仅意指鬓发的斑白,而且秋风萧萧,又给人以冷的感觉。因此这一新奇的用语,也便暗示着作者凄冷的情怀。贺铸多病早衰,又因喜谈世事,每忤权贵,屡受排抑,悒郁难平。他在徐州任上曾多次吐露了这种幽冷不平的情怀,如“我已困摧辱,壮心如湿灰”(《寄杜仲观》)、“三年官局冷如水,炙手权门我未能”(《留别张白雪谋父》),这些都可作为这首诗的注脚。‎ 这首诗在章法结构上颇具匠心。诗中写景和抒情的内容参差穿插,跌宕回旋,用笔极为灵动。如首三句用写景起兴之后,颔联忽然宕开去作一追叙,紧接着又用“梦后倚楼”一笔挽回。颈联再次写景,因为前几句已提供了一定的心理背景,故这里的景都具有了以物象作比喻的性质。末两句直抒胸臆,立一篇之警策。全诗以得意的蝉鸣兴起,又以作者落寞感伤的情怀作结,在鲜明的比照中突出了诗人既不得其时,又不得其所的深沉感概。《四库总目提要》称贺铸诗“工致修洁,时有逸气”,由此可见一斑。‎ ‎(三)名篇名句默写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中国历代都有郁郁不得志的文人,他们在苦难而前呈现出不尽相同的人生姿态。写出了大量名垂千古的旷世文章。那是《登高》中杜甫潦倒困苦、借酒浇愁,深刻表达自己因国难家愁而悲愤的无尽感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那是《琵琶行》中白居易偶遇和自己一样有着不幸遭遇的琵琶女时,表达深切同情的千年一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那也是《陋室铭》中刘禹锡身居陋室却不以为陋,以自身美德为做的淡泊从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艰难苦恨繁霜鬓 (2). 潦倒新停浊酒杯 (3). 同是天涯沦落人 (4). 相逢何必曾相识 (5). 斯是陋室 (6). 惟吾德馨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出下句的直接默写。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和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别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鬓”“潦”“涯”“惟”,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 ‎【点睛】古诗词默写年年必考,近年来理解性默写题的考查比例渐渐加大,难度比直接型默写稍大,灵活性更强,需要学生不仅要准确、熟练掌握名句名篇内容,还要对课文内容有一定的理解,并且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背诵,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注意重点字的写法。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 三、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礼记·月令》说仲夏之月:“日长至,阴阳争,死生分。”普通百姓则从实际生活经验出发( )。所以,五月初五被古人视为“恶月恶日”。各地端午节习俗虽然千差万别,但是习俗背后对于端午日时间性质的________是高度一致的。为了保证顺利度过端午日这个关卡,人们______了各种民俗活动,如灭“五毒”,悬挂艾草、菖蒲,缠五色线、藏香袁等。纵观诸多民俗,形式虽有差异,但______基本都是为了辟邪除祟。中国地域广大,南北方地理环境______,生产方式不同,地方性的历史传统也不一致,因此南北方的端午节习俗既存在共同点,也存在不小的差异。以竞渡为例,南方河流众多,很早就有端午竞渡活动,尤其以湖南、湖北、江苏、浙江为盛。但在缺水的北方,基本没有竞渡。近年来,个别北方地区从南方也引入了龙舟竞渡,提高了节日气氛。作为端午节的一部分,竞渡最初以辟邪攘灾为目的,后来逐渐发展出纪念先贤的寓意。‎ ‎17. 下面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发现五月气温骤然上升,疾病増多,各种毒虫活动加剧,直接威胁人类健康与安全 B. 发现五月气温骤然上升,毒虫活动加剧,各种疾病增多,直接威胁人类安全与健康 C. 发现五月气温骤然上升,各种毒虫活动加剧,疾病增多,直接威胁人类健康与安全 D. 发现五月气温骤然上升,各种疾病增多,毒虫活动加剧,直接威胁人类安全与健康 ‎18.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 猜想 创造 不谋而合 截然相反 B. 想象 创造 殊途同归 截然不同 C. 猜想 制造 不谋而合 截然不同 D. 想象 制造 殊途同归 截然相反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近年来,北方个别地区从南方也引入了龙舟竞渡,烘托了节日气氛。‎ B. 近年来,个别北方地区也从南方引入了龙舟竞渡,提升了节日气 C. 近年来,北方个别地区也从南方引入了龙舟竞渡,烘托了节日气氛 D. 近年来,个别北方地区从南方也引入了龙舟竞渡,提升了节日气氛 ‎【答案】17. C 18. B 19. C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补写句子的能力。考生作答时应结合上下文语境分析,按照话题一致的原则或时间顺序、逻辑顺序等排列。根据因果逻辑事理关系,因为“气温骤然上升”直接导致“各种毒虫活动加剧”;“毒虫活动加剧”导致“疾病增多”;“疾病增多”的结果是“直接威胁人类健康与安全”;这里,“健康”与“安全”存在递进关系,“安全”应放在最后。‎ 故选C。‎ ‎【18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两点:仔细审查该词语的语言环境;注意对近义成语的分析辨别。辨析近义成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 ‎“猜想”是因为对一个研究对象有了充分的了解,才做出的一个还不能得到结果的想法;“想象”更侧重主观方面;题中“对于端午日时间性质”更侧重主观臆断,因此第一空用“想象”更合适。‎ ‎“制造”的对象一般为机械设备等具体有形的东西;“创造”多指抽象的艺术活动、理论等;第二空修饰的对象为“民俗活动”,应该用“创造”。‎ ‎“不谋而合”, 事先没有商量过,意见或行动却完全一致;“殊途同归”,指通过不同的途径,到达同一个目的地。比喻采取不同的方法而得到相同的结果。第三空所在句子介绍的是不同方法目的作用相同,应该用“殊途同归”。‎ ‎“截然相反”指完全对立;“截然不同”只认为二者不一致,有分歧。第四空选择词语时照应下文的“生产方式不同”,应该选与之结构对应的“截然不同”。‎ 故选B。‎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病句辨析与修改能力。病句原因很多,主要有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语序不当、前后矛盾等。判断病句,必须对汉语的语言规范有所了解,首先要仔细阅读句子,第一步凭借语感感知句子有无毛病,再用所学知识(病句类型)作分析。可用压缩句子抓主要成分由整体到局部地判断。本题,题干明确指出“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要求“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此题将病句放入文段中,本身降低了辨析、修改的难度,但方法是不变的。‎ B、D项,“个别北方地区”语序不当,应改为“北方个别地区”;“提高……气氛”搭配不当,应改为“烘托……气氛”。上文语境为“南方河流众多,很早就有端午竞渡活动”,介绍北方时,语意结构应与之照应,应该表达成“北方个别地区也……”,因此,排除A。‎ 故选C。‎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审美是什么?美学家们对此有不同看法,但有一点是大家都赞同的,①_____。我们可以将具有审美性质的愉快概括成“乐”。人有三种生存方式:谋生、荣生和乐生。谋生,为自然人生;荣生,为社会人生;乐生,②______。乐生,有物质性的乐,也有精神性的乐。对于审美来说精神性的乐更为重要,③______,审美无疑是品位高尚的精神性的乐。‎ ‎【答案】 (1). 那就是愉快 (2). 则为审美人生 (3). 精神性的乐有高低之别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补写句子的能力。补写要求语意连贯,句式整齐。解答此类题,要把握段落的整体意思,然后联系上下句,要与对应句子结构一致,修辞相同,意脉相承,内容相关,风格近似,符合事理理逻辑。文段意思是审美的人生是愉快的,审美是品位高尚的精神性的乐。空一需填审美是什么,后句---‎ 我们可以将具有审美性质的愉快概括成“乐”,承一空来,由此可推知,审美是愉快的。空二,上文在说什么是审美;下文有“对于审美来说精神性的乐更为重要,”也是在说审美,所在的这句应落脚在“审美”上,可推出答案为“审美人生”;空三, 上下文话题都提到“精神性的乐”,可由上下话题一致原则,知主语为“精神性的乐”;后文“品位高尚的”的限制性短语可推知,有“低”才有“高”,故空三应为:精神性的乐有高低之别。‎ ‎21.阅读下面文字,列出法国抑制房价的三条措施。每条措施不超过六个字。‎ 法国法律规定,本人居住房屋(一家只能有一处)以外的房产,如果拥有期限低于30年,出售时的升值部分要缴34.5%的升值税。其他升值部分纳入出售者当年的收入总额里,纳收入所得税。如果购入住房不出租而等待升值出售,法律规定第二住宅的房产税比第一住宅要高一倍。购入房产用于出租,虽然一般而言是自由定租金,但在巴黎等大城市涨租往往就只能按照每季度公布的建筑价格指数与通货膨胀指数来上调,不允许超出这些指数。同时规定任何新建房产必须建比例为30%的低租金社会福利住房,由此保障低收入阶层的住房权。‎ ‎【答案】示例:运用税收杠杆,限制房产租金,建设福利住房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解答压缩语段类题目,首先要仔细研读文段提供的信息,理清文段层次结构,把握主要内容,然后根据题目要求筛选相关信息,最后进行整合概括即可。本文段共由五句话组成,围绕抑制房价的问题主要谈了三个方面。前三句讲出售房屋需缴纳各种税如升值税、收入所得税、房产税等,第四句讲出租的房屋在巴黎等大城市涨租须按规定来调整,第五句讲新建房产必须建一定比例的社会福利住房。因此,法国抑制房价的三条措施分别从税收、租金、建福利房三个方面概括即可,注意字数限制。‎ 四、写作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关于“公德”,有两种观点颇具代表性。‎ 一是“弱德说”。叶嘉莹曾说:“我不想去争什么,只是把自己持守住了,在任何艰难困苦中都尽到自己的社会责任。”‎ 二是“群德说”。梁启超说:“合群之德者,常肯屈身而就群。”‎ 如何在“公德”面前“做好自己”?作为新时代青年的你,有怎样的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围绕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范文:‎ ‎“弱德”“群德”说 有人主张“该出手时就出手”,有人推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如何在“公德”二字面前“做好自己”?不妨先听听这样两种观点:‎ 一种是“弱德”说。叶嘉莹曾感叹,当今社会上许多人以强者为德,提倡争夺和竞争,但实际上“弱”才是品德,“我不想从别人那里去争什么,只是把自己持守住了,在任何艰难困苦中都尽到了自己的责任。”以退为进,何尝不是一种进步?‎ 一种是“群德”说。梁启超批评古人束身寡过的做法,“合群之德者,以一身对于一群,常肯绌身而就群”。在他看来,缺少“群德”是国家衰落的一大本源,“今吾中国所以日即衰落者,岂有他哉,束身寡过之善士太多,享权利而不尽义务,人人视其所负于群者如无有焉”。以群为德,何尝不是一种智慧?‎ ‎“弱德”之“弱”,并不代表软弱无力、怯懦怕事,而是一种逆境中的坚守、热烈中的清醒、躁动中的自持。无论以存心养性、修身齐家、达观处世为代表的传统文化,还是以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奉规守约为代表的现代规则,处处都有“弱德”的影子。‎ ‎“群德”之“德”,成之于克己奉公、舍己为人,是一种性情中的大爱、浑浊中的清秀、得失中的淡然。“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的报国之心,“挽将天上银河水,散作甘霖润九州”的为民之情,“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的修身之要,体现的都是“群德”。‎ ‎“弱德”之于道德建设,关键在先善其身。从广场舞扰民、远光灯肇事,到闯红灯、乱插队,生活中的道德困境,很多都是由过多重视自己忽略他人引起的。“弱德”的价值就在于,强调行使权利、主张诉求应有边界意识,不以个人举止打扰别人权利,不因自我存在妨碍他人自由。“弱德”不是无为,而是内向修身有所为,外向克己有所不为,达成的是群己权界的和而不同。‎ ‎“群德”之于道德建设,关键在相善其群。见摔不扶、临危不救,乱砍滥伐、污染环境,公地悲剧、丛林法则,道德之所以会“摔跤”,“群德”不彰是重要根源。没有人可以是与世无争的孤岛,“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推高人际成本,“正义只在五米之内”导致低信任度,“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加剧道德冷漠,人人见义不为结果必是人人权益受损。超越个人、关怀公共,超越私利、守卫群体,“群德”所托举的,是包含自我权益在内的公共利益、共同福祉。相较“弱德”,“群德”侧重向善而为、见义敢为,达成的是公益众利的和合共进。‎ 现代化的物质,离不开现代化的精神的浇灌。中国大踏步走入现代社会,人际交往的“公场域”更加普遍,共享经济、网络生活等“新生带”不断延伸,“没有什么事能比获得自由更加美妙”;与此同时,“共在”的凸显,权利的交错,利益的博弈,也让我们愈发意识到,“没有什么事比学会运用自由更加困难”。“弱德”与“群德”,一个突出主动修身一个突出主动为善,一个各美其美一个美美与共,两方面结合起来,一定能奏出最美的文明和声。‎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作文写作的能力。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同过去的作文有三方面不同:材料本身是有争议性的实事或态度、材料尽可能体现时代价值观多元化特点、材料带有明显的任务驱动。故写此类作文,一要明确写作要求,弄清任务;二要抓住材料核心事实,明确是非;三要选好角度,围绕是非,确立观点;四要围绕材料就事说理,类比论证展开写作。‎ 本题引导思考“弱德”与“群德”的辩证关系。叶嘉莹的话强调的是做好自己,把持住自己的道德、品格修为,尽好自己的社会责任。梁启超的话强调个人要服务于群体社会。同时,考生要把握好题干要求:写作立足点为新时代青年;内容为“思考”如何在“公德”面前“做好自己”;辩证关系为“公德”为先,“做好自己”是“公德”的一部分;文体为议论文。故本文观点上应给自己定一个符合社会公德的道德和行为标尺,不断要求自己做一个积极向上、受人尊重的人。‎ 立意:‎ 在公德面前做好自己;‎ 遵守公德从我做起;‎ 弱德之美;‎ ‎“弱德”之美与“群德”之善;‎ 素材:‎ ‎1.儒家尚中庸、重弱德。“儒”字从“人”从“需”,同“懦”。《易经·需卦·彖传》说:“需,须也,险在前也。刚健而不陷,其义不困穷矣。”《需卦·象传》曰:“有孚,光亨,贞吉。”“需”有等待之意,虽然前途有险阻,但只要心怀诚信,就能光明亨通,弱德之利之胜之美,可窥一斑。‎ ‎2.寒山子问拾得和尚曰:“世间有人,打我,骂我。辱我,欺我。吓我,骗我。谤我,轻我。凌辱我。非笑我。以及不堪我。如何处置乎?”拾得对曰 :“只是忍他。教他,畏他。避他,让他。谦逊他。莫睬他。一味由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佛家尚“和气”,大千世界法门,尽是弱德妙谛!‎ ‎3.群德之善是一种大爱,是“牺牲小我成就大我”的奉献精神,是“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的大局观念,是“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报国之志,是“一枝一叶总关情”的为民之心。驻村第一书记黄文秀,在自然灾害面前心系受灾群众,不顾自身安危,连夜驱车前往,偶遇山洪爆发,把年轻而又宝贵的生命献给了党和人民,用生命诠释了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这是民之大爱,是群德之善。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三十年如一日,断绝家庭联系,深藏功与名,为中国核潜艇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仅用不到10年的时间就实现了毛主席“核潜艇,一万年也要造出来”的誓言,这是国之大爱,是群德之善。诺贝尔生理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以“梅花香自苦寒来”的韧劲,“千锤万凿出深山”的钻劲,“十年悟道保真性”的悟劲,“不为浮云遮望眼”的敢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拼劲,发现了举世瞩目的青蒿素,开创了疟疾治疗新方法,这是普世之爱,是群德之美。‎ 结构:‎ 任务驱动型作文结构有如下五部分:①一个响亮的标题;②正文第一段用“引述+表态+观点”的形式,达到“闪亮登场”的效果;③分点分层阐述理由,由浅及深,由表及里,由具体到抽象展示思维的深度广度;④进一步深入阐述可行的解决方法,可“横向拓展”“纵向挖掘”,简易反驳或委婉劝说,达到任务型作文“文明说理”的要求。⑤联系实际,快速收尾、余味无穷。如果写“弱德”之美与“群德”之善,考生可以将党员干部作为作文对象,强调要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明的是大是大非,讲政治;守的是为民服务,讲奉献;严的是廉洁自律,讲规矩。然后可以举杨善洲、郭明义、张富清等人的事例来论证。接着联系现实,批评部分党员中以私害公,个人至上的错误行为,最后总结点题,强调做好“弱德”之美与“群德”之善,便是美美与共,共谱佳曲。‎ ‎【点睛】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是新时代素质教育产物,是高考命题专家反猜题押题的“杀手锏'题型。此题型开放性和闭合性兼具,多角度考查学生作文的能力。审题而言,此类题型与传统型材料作文方法有相同点就是读懂所有文字,但也有“五个方面”的特殊性:一是必须明确文体、写作内容、思维焦点、具体问题四方面的任务指令;二是分析材料的矛盾对立性;三是选择材料的权衡性;四是思考材料在关键概念、是非因果、问题本质上的辨析性;五是行文比较的说理性。‎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