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1.00 KB
  • 2021-06-03 发布

语文卷·2018届河北省邢台市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2017-09)

  • 15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17-2018学年高三(上)第一次月考 语文试卷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高考全部范围。‎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政治经济学是一门历史科学。以民为本的国家观在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居于核心地位,影响至今不绝。古人说:“得人者兴,失人者崩。”《尚书》中又提出“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国家治理观。作为一种政治智慧和治国理念,民惟邦本的国家观核心是要求国家依靠人民,把人民视为国家盛衰的命脉,政府执政要取信于民、关心民心向背,经济发展要依靠民心民力。‎ 政治经济学的富国裕民传统就起源于中国。《管子》开篇“牧民”认为,治国的首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充实国库,满足民众物质、精神两方面的需要,主张治国理财要厚生、富民,其中涉及分工、市场、财政、货币、贸易、价格等方面的内容,以现代经济学理论来看也是相当精辟的。中国古代思想家大多主张重农富民、以民为本,法国重农学派创始人魁奈认为自己的《经济表》就是根据儒家经典写作而成。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提出的类似于自由市场的理论和“善因论”被认为是亚当·斯密“看不见的手”的渊源之一。《史记·平准书》被马克斯·韦伯认为是典型的“中国王室财政学”,也是保存下来的“中国国民经济学的最古老文献”。‎ ‎16世纪以前,中国的经济总量名列世界前茅,是名副其实的经济和科技强国。与此对应,中国政治经济学的发展也至少出现了两次高潮,中国成为世界经济学发展的引领者。‎ 其一,春秋战国时期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时代,涌现了一批伟大的学问家,他们对社会普遍规律和特殊规律的深入研究,对世界学术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广泛影响。以管子、李悝、商鞅为代表的法家学派和以孔子、孟子、荀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已经有了较为系统的关于国富民富的思想。在经济价值论上,管仲和孔子都提出价值创造来源于人力和土地,其中人力是关键。《管子·八观》说:“民非谷不食,谷非地不生,地非民不动,民非力作,毋以致财,天之所生,生于用力。”孔子创立的儒家学派在《大学》中明确说:“‎ 有德此(才)有人,有人此(才)有土,有土此(才)有财,有财此(才)有用。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在经济分配论上,孔子提出“不患寡而患不均”的命题,《论语》中明确地说:“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管子》中说:“取于民有度,用之有止,国虽小必安;取于民无度,用之不止,国虽大必危。”这个从生财和用财的角度讲“取之有度、用之有止”的国家治理逻辑,清晰易懂,寥寥数语,令人折服。这些古代思想家的理论精华,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必要养分。‎ 其二,我国汉唐形成的物质基础、技术基础和思想革命到宋代结出硕果。宋代工商业首次超过农业成为国家税收的主体,水力机械革命、海上商业革命、印刷文化传播革命、纸币发明引致货币革命等导致工商业经济和城市大发展,进而影响了整个世界的发展面貌和状态。学术方面,以现代经济学来审视,当时也产生并发展了大量有关市场经济理论、货币理论、财政理论与经济伦理学的思想。比如苏洵、苏轼、苏辙和陈亮、叶适为代表的事功学派偏重功利。朱熹、陆九渊为代表的理学学派偏重性理,认为人们追求利益要建立在道德规范的基础之上,应规制人们过分的欲望。两派的理论争论推动了人类对欲望、功利、理性、道德和商业伦理的认识。此外,由《通典》《通志》《文献通考》及续集构成的“十通”财经文献,既是经济史专著,也是经济制度学专著。这些原创的中国经济学理论和文献,是中国政治经济学发展得天独厚的养分。‎ ‎(摘编自林光彬《中华文化是中国政治经济学的源头活水》)‎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以民为本的观念起源于古代中国,以民为本的国家观在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居于核心地位,影响至今。‎ B.民惟邦本作为一种政治智慧和治国理念,其国家观的核心是要求政府执政、经济发展都与民众紧密关联。‎ C.在经济价值论上,法家和儒家都认为价值创造来源于人力和土地;在经济分配论上,法家和儒家的观点也相同。‎ D.汉唐时代的水力机械、海上商业等革命使工商业经济和城市大发展,到宋代工商业首次超过农业成为国家税收的主体。‎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第一段提出话题,阐述观点,再运用引用论证和举例论证手法进行论证,然后进一步阐明观点。‎ B.文章转述法国重农学派创始人魁奈的话,论证一些外国经济学与中国经典的渊源关系。‎ C.文章第四段引用《管子》和《大学》里的内容,分别论证法家和儒家的国富民富的思想。‎ D.文章从春秋战国和宋代两个时期论述中国政治经济学取得的成就,并论证了二者的关系。‎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管子》里的一些主张,以及《史记·平准书》里的经济理论,以现代经济学理论来看也是相当精辟的。‎ B.16世纪以前,中国成为世界经济学发展的引领者,这与那时中国的经济总量名列世界前茅有密切关系。‎ C.宋代事功学派和理学学派的争论,加深了人类对欲望、功利、理性、道德以及商业伦理的认识。‎ D.研究古代中国原创的经济学理论和文献中的精华,有利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水下六米的凝望 苏沧桑 一只飞鸟俯瞰南中国,看见一条江从杭州穿城而过,江的北面有一个湖,是它熟悉的西湖;江的南岸也有一个湖,是它从未去过的湘湖。它想了想,飞向了那片陌生的水域,轻轻落在水中央一棵清瘦的柳树上,看见了湖中自己同样清瘦的倒影。‎ 这是一月的湘湖,讲述着完全不同于其他地方、其他季节的故事。一月,是一年里最深沉的月份,大地上的一切已经结束,一切尚未开始。这个被雨雾笼罩的上午,万籁寂静,骨骼清奇,飞鸟的身影落在湖里,没有惊起一丝涟漪,脚尖落在柳枝上,没有惊动其他任何一只鸟。‎ 老人家,是我年近耄耋的父母,从老家来看我和弟弟。他们常来杭州,已经把西湖看厌了。我想起仅一桥之隔却从未去过的湘湖,便带他们来了。‎ 船窗前的父亲,久久凝视着上午十点冬天的湘湖,没有侧过脸来,只听得见他的声音:“我见过的景色里,最像水墨画的,甚至比水墨画更美的,就是这里了。”‎ 一月的湘湖,就是父亲小时候教过我的那种留白很多的写意山水和花鸟画。花格船窗将天地框进一个天然的画框,雨雾如磨墨般,将天、地、水、物磨成了浓墨、淡墨,或更淡的墨,比烟还淡。浓的,是一座拱桥,一段堤坝,一群飞鸟或一群栖息的鸟;淡的,是远处一片枯干的芦苇,三两棵垂柳,或一座亭子的倒影;白的,是天空,水,雾。寥寥的几点黑,大片的浅灰和白,在船静静的前行里,泼洒,勾勒。极静,极美。‎ 四个月后,当我和一群文友又一次来到湘湖,我发现,初夏的湘湖,讲述着与一月完全不同的故事。‎ 一月清瘦的湘湖此刻已显丰满,处处是尚未老去的绿意,明净的湖面在阳光下显得光鲜亮丽。而我的父母,早已回到老家,过了一个春节后,他们又老了一岁。当我聆听着与湘湖有关的历史文化,当我站在湘湖水下六米处与八千年前的独木舟对视,我忽然想起,我和父母来时,并没有真正进入湘湖的深处。我们不知道写《回乡偶书》的贺知章就是这里人,八千年跨湖桥文化遗址就在脚下,我们也不知道,船行走在静静的湖面上时,水下六米处正躺着一艘远古先民留下的独木舟,将古老的浙江文明史又往前推了一千年。‎ 独木舟与我隔着一面玻璃,我的身影与它、与灯光、与周遭的一切叠映在一起,古老先民一个个鲜活的生活场景在屏幕般的玻璃上一一闪现。我困惑八千年前的那根骨针,是用什么工具钻的针眼?半根空心的玉璜,用什么钻的孔?我们最初的祖先,到底来自哪里?但不知为什么,我想得更多的,依然是我的父母,我自己的故乡,我的根。‎ 故乡在海岛玉环,父母留恋家乡的小院和亲朋,偶尔来杭州或者去北京姐姐家小住。我每次回老家,都有一种越来越深的恐惧:他们百年之后,我还会踏进那个再也没有他们的院落吗?‎ 八千年前的独木舟,静静躺在水下六米,棕黑色的原木,已没有亮光。远古的先民,曾经乘着它去过很多地方,把古老的文明带到了比我们的想象更远的地方,比如南太平洋,比如大溪地。这是真的。更让人惊奇的是,2010年夏天,有人从遥远的南太平洋,如他们的祖先一样乘着一艘独木舟,沿着五万年前祖先的原始迁移路线重返本源——中国南方海边,来寻找他们的根。6名船员,有航海家、水手,也有人类学家、动植物学家。独木舟经由阿瓦鲁阿、纽埃、汤加、斐济、瓦努阿图、圣克鲁斯群岛、所罗门群岛、巴布亚新几内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中国台湾,最终抵达上海。整整1.6万海里的艰苦旅途中,他们上岛添购食物、淡水、水果,也在大海里捕捞、生吃海鱼,最后两天,一点食物都没有了,每人只有一小瓶水维持生命。他们与近十米的惊涛骇浪搏斗,看海豚们在独木舟前方带路,任不知名的海鸟停在胳膊上……最后,他们来到了这里,水下六米深处——这一条独木舟前,他们的“根”之前。‎ ‎“当他们看到独木舟时,眼睛都放光了,太惊喜了。”博物馆的人说。‎ 真想亲眼看看这些用生命来寻根的人。他们想要寻找的,其实并不仅仅是这一艘独木舟,而是在灵魂深处,每一个人都正在失落却又拼命想要寻回的东西。‎ 从水下六米处出来,我在湖边遇见了一只鸟。它栖息在一块石牌坊上,是雕刻的,有着优美的体态和姿势,翅膀如飘带卷起。它是湘湖先民的图腾。我相信它就是湘湖的灵魂,这一片水域因为一直住着它,才能这么静美。在我长久的凝望中,这只鸟渐渐活了,飞离了我的视线,飞回了湘湖的一月。‎ ‎(有删改)‎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清瘦的柳树”与“清瘦的倒影”,描写出了一月的湘湖景物的特点,与后文初夏“湘湖此刻已显丰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B.文章以画家的眼光来描写一月湘湖的景致,纵笔挥洒而自然贴切,有全景有特写,有静景有动景,突出湘湖的静与美。‎ C.作者对初夏湘湖景物的描写是简笔勾勒,而对自己初夏游湘湖的感受、心情进行了细致的描写,这样写笔调灵活多变。‎ D.作者在水下六米处凝望八千年前的独木舟,并由此产生许多联想,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可见独木舟是全文的线索。‎ ‎5.“在灵魂深处,每一个人都正在失落却又拼命想要寻回的东西”,结合全文,说明句子中“东西”指什么。(5分)‎ ‎6.文章开头与结尾处对鸟的描写,分别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全年“送戏下乡”1600场以上,以文化产业助脱贫 宁夏“文化庄稼”正繁茂 朱磊 扶贫扶志,催生内力。‎ 近年来,宁夏回族自治区以文化为抓手,在丰富农村基层文化生活的同时,推动扶贫攻坚,为农民送去增收的“文化庄稼”。‎ 脑袋富起来 以“送戏下乡”“新春乐社火大赛”等活动滋润民风、开启民智 虽然年过七旬,可只要穿上那一身舞台服装,戴天福就神采焕发,与之前的庄稼汉形象完全不同。一曲自编自导自唱的眉户剧——《群众路线不能变》一开场,老戴手摇彩扇,声情并茂,引来阵阵喝彩……‎ 走进固原市原州区彭堡镇曹洼村,提起戴天福文化大院,无人不晓、无人不知。虽然没有华美的灯光,没有精致的舞台,演员也不是专业的,但每晚收工后看演出却成了村民们的“必修课”,兴致来时,大伙儿都可以上台表演,或唱几句花儿,或吼几声秦腔,或说一段顺口溜……像这样的文化大院,在原州区还有很多。‎ 为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原州区着力加强农村文化大院建设,一大批草根艺人活跃在广大农村。全区已涌现120多个文化大院、79个民间演出团体、1000多名草根艺人。其中,有一定规模的文化大院有50多个,覆盖全区各乡镇和街道,参演人员达5000余人。文化大院点燃了农村文化的火种,丰富着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 在宁夏,文化大院打通文化基层的“最后一公里”,几乎每个村子都有自乐班或者文化大院,成为群众自己的文化大舞台;同时广泛开展“送戏下乡”“新春乐社火大赛”“欢乐宁夏全区群众文艺会演”等活动。2016全年“送戏下乡”演出1600场以上,不仅丰富了百姓的文化生活,滋润了民风,还开启了民智,让不少从泥土里讨生活的农民找到文化致富的机遇。‎ 钱包鼓起来 培育“非遗”产业,到2018年扶持建设300个示范性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 久负盛名的高台马社火演起来,备受西北百姓喜爱的秦腔吼出来,还有门类齐全的图书供选择……固原市隆德县陈靳乡新和村村民的文化生活一派红火景象。党支部书记赵小龙告诉记者,这个村常住人口170户、689人,是隆德县有名的文化村。近年来,村里依托国家级非遗传承项目马社火,开发马社火展演、骑马观光、农事体验等旅游资源项目,打造新和文化旅游名片,开创休闲旅游致富路。‎ ‎“今年村里建成了20家农家乐,已接待游客3万人次;村民的人均年收入可达6200元,比2015年增加500余元。”赵小龙乐得合不拢嘴。‎ 新和村的故事颇有代表性。文化活动的兴盛,让过去埋藏在农村的很多非遗产业,重新绽放耀眼的光芒。通过以奖代补,剪纸、刺绣、泥塑、砖雕等非遗传承基地和代表性传承人有了平台研发展销非遗作品,进而实现增收富民。‎ 此外,宁夏还筛选确定贫困地区先期扶持的重点文化企业34家、重点项目25个,建立企业档案信息库,利用自治区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对贫困地区重点小微文化企业、新增规模以上文化企业、特色非遗产业化开发等18个重点项目和企业给予奖励补助260万元。‎ 如今,“文化庄稼”正扎根宁夏,枝繁叶茂,到2018年建成固原市图书馆、文化馆和丝路文化展览馆,新建和改建原州区、西吉县、隆德县等贫困县(区)图书馆、文化馆,新建和改建红寺堡文化馆、盐池县图书馆;新建27个标准化乡镇综合文化站,扶持建设300个示范性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 ‎(选自2017年3月14日《人民日报》)‎ ‎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宁夏固原市原州区农民戴天福开办的文化大院非常有名,戴天福年过七旬,还时常穿着一身舞台服装,神采焕发、声情并茂地亲自登台演出。‎ B.原州区已涌现出120多个文化大院、79个民间演出团体、1000多名草根艺人,仅2016年就“送戏下乡”演出1600多场,丰富了百姓的文化生活。‎ C.固原市隆德县新和村是该县有名的文化村,近年来,依托国家级非遗传承项目马社火开发旅游资源项目,呈现出了一派红红火火的文化生活景象。‎ D.宁夏回族自治区积极扶持贫困地区重点文化企业和重点项目,投资260万元奖励补助贫困地区重点小微文化企业、特色非遗产业开发等重点项目和企业。‎ ‎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戴天福的文化大院虽然没有灯光、舞台,但戴天福自编自导曲目,大伙能亲自表演,所以深受大家喜欢。‎ B.文化大院丰富了百姓的文化生活,滋润了民风,还开启了民智,让不少农民找到文化致富的机遇。‎ C.宁夏几乎所有村子都有自乐班或者文化大院,在原州区,具有一定规模的文化大院就有50多个。‎ D.固原市开创休闲旅游致富路,卓有成效,新和村2017年将建成20家农家乐,接待游客3万多人。‎ E.宁夏回族自治区近年来以文化为抓手,借丰富农村文化生活推动扶贫攻坚,取得了一定成效。‎ ‎9.这则新闻材料选材典型、结构灵活。请结合材料对此进行简要分析。(4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温纯,字景文,三原人。嘉靖四十四年进士。屡迁兵科都给事中。倭 陷广东广海卫,大杀掠而去。总兵刘焘以战却闻,纯劾焘欺罔。时方召焘督京营,遂置不问。黔国公沐朝弼有罪,诏许其子袭爵。纯言事未竟,不当遽袭。中官陈洪请封其父母,纯执不可。言官李已、石星获谴,疏救之。俺答请贡市,高拱定议许之。纯以为弛边备,非中国利。出为湖广参政,引疾归。‎ 召为左都御史。矿税使四出,有司逮系累累,纯极论其害,请尽释之,不报。已,诸阉益横,所至剽夺,污人妇女。四方无赖奸人蜂起言利,帝并欣然纳之,远近骇震。纯言:“利归群小,害贻国家。乞尽捕诸奸人,付臣等行法,而亟撤税监之害民者。”亦不报。‎ 中外争请罢矿税,帝悉置不省。纯等忧惧不知所出,乃倡诸大臣伏阙泣请。帝震怒,问谁倡者,对曰:“都御史臣纯。”帝为霁威,遣人慰谕曰:“疏且下。”乃退。已而卒不行。广东李凤等以矿税激民变,纯又抗言:“税使窃弄陛下威福以十计,参承受凭藉税使声势以百计。生灵困于水旱,既嚣然丧其乐生之心,安能复胜此千万虎狼耶!”‎ 御史于永清按陕西贪,惧纯举奏,与都给事中姚文蔚比而倾纯。纯不胜愤,上疏尽发永清交构状,语颇侵首辅沈一贯。一贯等疏辨。帝为下永清、文蔚二疏,而纯劾疏留不下。纯益愤三疏论之因力丐罢乃谪永清纯遂与一贯忤纯求去章二十上杜门者九阅月。帝雅重纯,谕留之。纯不得已,强起视事。‎ 纯清白奉公。五主南北考察,澄汰悉当。肃百僚,振风纪,时称名臣。卒,赠少保。天启初,追谥恭毅。‎ ‎(选自《明史•温纯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纯益愤/三疏论之/因力丐罢乃/谪永清/纯遂与一贯忤/纯求去章/二十上/杜门者九阅月 B.纯益愤/三疏论之/因力丐罢/乃谪永清/纯遂与一贯忤/纯求去/章二十上/杜门者九阅月 C.纯益愤三/疏论之/因力丐罢/乃谪永清/纯遂与一贯/忤纯求去/章二十上/杜门者九阅月 D.纯益愤/三疏论之/因力丐罢乃谪永清/纯遂与一贯/忤纯求去/章二十上/杜门者九阅月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倭,文中指倭寇。指14至16世纪骚扰劫掠朝鲜和我国沿海的日本海盗。‎ B.公,文中指爵位。我国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C.中国,文中指中原,包括河南、山东、河北、山西等省的部分地区。‎ D.赠,文中指赠官,指给活着的或死去的官吏或其父祖封官爵。‎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温纯为官刚正。他考中进士步入仕途,曾弹劾刘焘谎报军情,指出不应当仓促封沐朝弼之子,上奏疏解救谏官李已、石星。‎ B.温纯反对危害百姓和逐利的行为。他请求释放有关官员滥抓的人;皇帝接受谋利之法,他反对这事却没有得到皇帝支持。‎ C.温纯忧虑国事。因矿税的事,他提议大臣到宫殿哭泣请求,惹怒皇帝,皇帝知道他是倡议者后而息怒,答应了他们的请求。‎ D.温纯尽职奉公。他处理政务很得当,有名声;于永清与姚文蔚勾结排挤他,他上疏揭发于永清与姚文蔚的事,并得罪了沈一贯。‎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生灵困于水旱,既嚣然丧其乐生之心,安能复胜此千万虎狼耶!(5分)‎ ‎(2)帝雅重纯,谕留之。纯不得已,强起视事。(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六月二十四日夜分,梦范至能、李知几、尤延之同集江亭。诸公请予赋诗,记江湖之乐,诗成而觉,忘数字而已 陆游 露箬霜筠织短篷,飘然来往淡烟中。‎ 偶经菱市寻溪友,却拣苹汀下钓筒。‎ 白菡萏香初过雨,红蜻蜓弱不禁风。‎ 吴中近事君知否?团扇家家画放翁。‎ ‎【注】:这首诗是宁宗庆元二年陆游在故乡山阴时,据梦中所得而补写,他时年七十二岁,已在家乡闲居多年。‎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两項是(5分)‎ A.首联写诗人驾着用露箬和霜筠织成的短篷小舟,在淡烟缭绕的江河湖泊中飘然来往。‎ B.颔联写诗人乘小舟特意前来寻访“溪友”,可是没有访得溪友,索性坐下来握竿垂钓。‎ C.“偶经”“却拣”二语前后呼应,用语灵动自然,补足了首联“飘然来往”之意。‎ D.诗人问诸公:吴中近亊你们知道吗?写出了诗人在家乡闲居多年后不知国事的苦闷。‎ E.陆游的诗作大多抒写豪情壮志和忧国忧民的情怀,此诗却描写日常生活中的情趣。‎ ‎15.本诗的颈联在景物描写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赏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5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5分)‎ ‎(1)李白《行路难(其一)》一诗中,经过大段的反复回旋,最后境界顿开,用两句“ , ”表达了诗人的乐观和自信。‎ ‎(2)苏轼《赤壁赋》中,作者认为如果从不变的角度看,则事物和人类都是无穷尽的,而不必羡慕江水、明月和天地的句子是“ ,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他平凡朴实、执着坚定,高大威武却又温文尔雅;性情直爽,雷厉风行,一副近视眼镜下平添了几分书生气,行事低调却又显得卓尔不群。‎ ‎②送过礼物给日本人的朋友都知道,无论什么时候见面他们都会回赠;日本人这种买椟还珠的行为对孩子来说就是感恩教育。‎ ‎③近期,日本一方面表示要改善对华关系,另一方面却在台湾和南中国海等问题上“搞小动作”,这种首鼠两端的行为令人愤慨。‎ ‎④天舟一号太空加油、“蛟龙”号下探马里亚纳海沟、C919大客机首飞、量子计算机问世、可燃冰试采成功……科技新成果涌现势如破竹。‎ ‎⑤目前,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建设方兴未艾,广大海外华商参与其中的身影愈加活跃,他们发挥的作用也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⑥“景漂”一族背井离乡来到景德镇,多以粗茶淡饭、蜗居一隅、默默制瓷度日,在他们看来,因为拥有梦想,再苦的日夜,也是甘之如饴。‎ A.①②⑥ B.①④⑤ C.②③④ D.③⑤⑥‎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中小学老师职称评审将不以论文作为限制性条件,师德有问题者将被“一票否决”,此外将加大一线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倾斜的力度。‎ B.“一带一路”理念的实施,需要加强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纳米技术、量子计算机等前沿领域的合作,开发大数据、云计算和智慧城市建设。‎ C.中国地质调查局将加大天然气水合物资源勘查力度,为产业化提供资源基础;加大理论、技术、工程、装备研究力度,为产业化提供技术准备。‎ D.“高考房”从一个月前就开始升温,考点周围一公里以内的宾馆几乎客满,房价也水涨船高,“高考房”一间难求,家长们切忌不要盲目效仿。‎ ‎19.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3分)‎ A.你的犬子在这次大赛中喜获金奖,祝贺祝贺,正所谓有其父必有其子啊!‎ B.这次交流会请来的郭教授在心脑血管研究方面很有造诣,希望大家洗耳恭听。‎ C.听说你在省城里新买了房子,今天我有事走不开,改天我一定光临贵府。‎ D.这是我从老家带来的一些自产水果,绝对天然原生态,口感甘甜,请笑纳。‎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时至今日“限塑令”已经实施了9年, ① ,甚至让人们感到塑料袋的使用量比以前更大了。面对塑料袋产业的各个相关方,政策执行陷入监管之难。首先,塑料袋几乎渗透到普通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再强大的监管力量,面对洪水般的生活细节也难免捉襟见肘,这导致 ② 。其次,塑料袋生产商、销售商有巨大利益,也就有了逃避监管的动机。另外,消费者由于享受着塑料袋带来的便利, ③ 。总之,监管有难度,生产、销售有利益,消费有依赖,使得限塑令陷于空转、难以落实。‎ ‎21.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5分)‎ 在南方的许多山区乡村,“背山面水”是房屋选址的基本原则。南方气候炎热,背山而居就能地势很高,可得干燥清爽、日照充足和空气流通之利。临近水源,又便于村民日常生活起居的汲水炊炊。房屋错落在山水之间,具有独特的美感。只有这种居住形态才是科学的。对于各地乡村普遍面临的一些问题,应该以美丽乡村建设为契机,有了这个契机,乡村就一定能够更有文化底蕴。‎ ‎①背山而居不一定就能住到地势很高的地方。‎ ‎② 。‎ ‎③ 。‎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有一幅关于读书的漫画。图中三人,第一人站在平地上,眼前是日常所见的场景;第二人站在一堆书上面,见到的却是一片混沌,远处有一丝曙光;第三人则站在一堆摞得很高的书上,当书堆的高度跨越了漫长的黑暗之后,他看见了更加灿烂的阳光和更辉煌的世界。‎ 但有人说,光把书堆高还不行,选择哪些书,怎样读书,是需要讲究方法和技巧的。‎ 对上述材料,你有什么看法呢?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 ‎2017-2018学年高三(上)第一次月考 语文试卷参考答案 ‎1.B(A“以民为本的观念起源于古代中国”于文无据。C“在经济分配论上,法家和儒家的观点也相同”错,法家重在有度,儒家重在公平。D“汉唐时代……”错,应是宋代)‎ ‎2.D(文章没有论证二者的关系)‎ ‎3.A(原文无信息表明《史记·平准书》里的经济理论,以现代经济学理论来看也是相当精辟的)‎ ‎4.D(“独木舟是全文的线索”错,“独木舟”不是全文的线索)‎ ‎5.①已离开了,将来不一定回去的故乡(或有几分遗忘又有几分难舍的故乡情怀);(2分)②离现实太远(或被遗忘了)的民族的开创精神与远古文明(或历史)。(3分)‎ ‎6.开头对鸟飞向陌生水域的描写,渲染了一种神秘的气氛,设置悬念;并引出浏览湘湖的一家人,过渡自然。(3分)结尾处对鸟的描写,照应开头,渲染神秘气氛,使文章结构严谨;以鸟象征湘湖先民的图腾,湘湖的灵魂,揭示了文章的主题。(3分)‎ ‎7.B(“送戏下乡”演出1600多场的是整个宁夏回族自治区,不仅仅是“原州区”)‎ ‎8.CE(答对一项给2分,两项给5分)(A项,“没有灯光、舞台”错,原文只说没有华美的灯光,舞台并不精致;B项,“滋润了民风,还开启了民智,让不少农民找到文化致富的机遇”是“送戏下乡”,张冠李戴;D项,“2017年将建成”错,应该是已建成)‎ ‎9.①选材典型。新闻重点选取了宁夏曹洼村、新和村两个典型村的文化产业——文化大院和旅游产业,选材重点突出,材料鲜活,有一定的典型性。②结构灵活。新闻不但有引题,两则典型材料还分别拟定了小标题,使文章层次清晰,结构灵活,重点突出。(每点2分,只答特点不分析不给分)‎ ‎10.B (原文标点:纯益愤,三疏论之,因力丐罢,乃谪永清。纯遂与一贯忤。纯求去,章二十上,杜门者九阅月。)‎ ‎11.D (“活着的……官吏”错)‎ ‎12.C (“答应了他们的请求”与原文不符)‎ ‎13.(1)百姓被水灾、旱灾困扰,已经发愁到丧失生活下去的意愿,哪能又承受这些如狼似虎的矿税使呢!(得分点:乐、胜、被动句式,各1分,句意2分)‎ ‎(2)皇帝一向看重温纯,下令拘留他。温纯不得已,勉强上班处理事务。(得分点:雅、强、视事,各1分,句意2分)‎ ‎14.BD(答对一项给2分,两项给5分)(B项“偶经”可见诗人不是特意寻访。D项“写出了诗人在家乡闲居多年后不知国事的苦闷”说法错误。“吴中近事均知否?”自问自答。高诉好友每家的团扇上都画着他)‎ ‎15.①色彩浓淡相衬,景物相映生姿。雨后荷花分外洁白,碧绿的荷叶上停留着一只红色的蜻蜓。色彩描写极为生动。②既有静态描写,又有动态描写。洁白的荷花在水中静静地绽放,红蜻蜓在雨后的微风中,上下翻飞。③视觉描写和嗅觉描写相结合。白色的荷花、红色的蜻蜓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荷花散发出阵阵清香,给人以嗅觉上的冲击。(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16.(1)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 ‎(2)自其不变者而观之 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而又何羡乎 ‎17.C(①卓尔不群:优秀卓越,超出常人。使用正确。②买椟还珠:比喻没有眼光,含本逐末,取舍不当。使用不正确,应为“礼尚往来”。③首鼠两端:迟疑不决,动摇不定。使用不正确,应为“言行不一”。④势如破竹:形势就像劈竹子,头上几节破开以后,下面各节顺着刀势就分开了。比喻作战或工作节节胜利,毫无阻碍。使用错误。⑤方兴未艾:形容事物正当兴旺之时,不会停止发展。使用正确。⑥甘之如饴:形容甘愿承受艰难困苦或作出牺牲。也形容不以为苦,反以为乐。使用正确)‎ ‎18.C(A项成分残缺。应在“一线教师”前加介词“对”。B项搭配不当。“开发……建设”应改为“推动……建设”。D项否定不当。此句中“切忌”后不能再用“不要”)‎ ‎19.D(A项,“犬子”是谦辞,称自己的儿子。B项,洗耳恭听:洗清耳朵,恭敬地听讲,请人讲话时的客气话。C项,“光临”是敬辞,称宾客来到)‎ ‎20.①其实际情况不尽如人意(2分)②政策的执行效率较低(或监管有难度)(2分)③已养成难以割舍的消费依赖(2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即可)‎ ‎21.②不是只有这种居住形态才是科学的。(2分)③有了这个契机,乡村不一定就能够更有文化底蕴。(3分)‎ ‎22.参照2017年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写作提示】读书漫画说的需要积累。的确,当我们读了一定数量的书,最初可能会产生迷惑之感,但是,当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拔开云雾见到阳光,眼前豁然开朗。但是光有书的堆砌并不够,保持书堆不倒,才能达到一定的高度;站稳脚跟,才能顺利地到达新的境界。延伸开去,是不是可以这样说,知识的积累固然重要,但是仅仅只有积累其实并不够,还需有目的地积累,这就需要选择读的书,就如找准自己攀登书山的路径;还要注意读书的方法,才能有效积累、科学积累。其实,除此之外,还需要毅力,需要担心……‎ 可立意为:①读书贵在积累,而积累如叠山,叠到一定高度,就能见到美景;②读书不仅贵在积累,也贵在方法;③读书不仅贵在积累,也贵在方法,还贵在毅力,等等。如果把书堆得很高理解为“高深”,那么也可这样立意;④读书既要高深,也需要广博;⑤读书“高深”要毅力,“广博”要方法,等等。‎ 参考译文:‎ 温纯,字景文,三原人。嘉靖四十四年考中进士。多次升职担任兵科都给事中。倭寇陷广东广海卫,大规模屠杀抢劫而去。总兵刘焘(却)上报击退敌人,温纯弹劾刘焘欺骗蒙蔽。当时正征调刘焘督察京城军队,于是搁置不追问。黔国公沐朝弼有罪,皇帝下令准许他的儿子继承爵位。温纯进言事情没有了结,不应当仓促继承爵位。宦官陈洪请求封他的父母,温纯坚持不同意。谏官李已、石星受到指责,温纯上疏解救他们。俺答请求设立贡市,高拱裁定意见同意这件事。温纯认为这事会使边防松弛,对中原不利。出京城担任湖广参政,托病回家。‎ 征召担任左都御史。矿税使派往各地,有关官员逮捕了很多人,温纯极力论述这件事的害处,请求全部释放,没有得到回复。后来,宦官们更加强横,所到之处就抢劫,奸污妇女。各地品行不良的人纷纷起来进言谋利之法,皇帝都高兴地采纳了,远近之人都惊骇震动。温纯说:“好处归这些小人,坏处留给国家。请全部逮捕这些坏人,交给我等依法处置,尽快撤销危害百姓的税监。”也没有得到批复。‎ 朝廷内外争着请求免去矿税,皇帝全部搁置不察看。温纯等人担忧害怕,不知怎样才好,于是首先提出各位大臣跪伏宫殿前哭泣请求。皇帝震惊发怒,追问是谁发起的,回答说:“都御史臣温纯。”皇帝因为他而息怒,派人安慰他说:“奏疏将批下来。”温纯于是回去。事情过后最终没有实行。广东李凤等人因矿税激发百姓生事,温纯又直言:“税使私下玩弄陛下刑赏权力以十人计算,跟随者依靠税使声势的以百人计算。百姓被水灾、旱灾困扰,已经发愁到丧失生活下去的意愿,哪能又承受这些如狼似虎的矿税使呢!”‎ 御史于永清担任陕西按察使时贪污,害怕温纯检举上奏,跟都给事中姚文蔚勾结而倾轧温纯。温纯非常愤慨,上疏彻底揭发于永清相互勾结的情况,言语侵犯到首辅沈一贯。沈一贯等人上疏辩解。皇帝为此批下于永清、姚文蔚两人的奏疏,而温纯弹劾的奏疏留住不批下。温纯更加愤慨,三次上疏议论这件事,同时坚持请求罢免他们,朝廷于是贬谪于永清。温纯就跟沈一贯相抵触。温纯请求去职,奏章上了二十次,不出门上班九个月。皇帝一向看重温纯,下令挽留他。温纯不得已,勉强上班处理事务。‎ 温纯廉洁奉公。五次主持南北考察,整顿清理全部得当。端庄百官,振兴风纪,当时称为名臣。去世,赠官少保。天启初年,追赠谥号恭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