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5.00 KB
  • 2021-06-03 发布

安徽省合肥市第八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网络学习段考二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 23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www.ks5u.com 合肥八中 2019 级高一网络学习段考二 语文试卷 命题人: 审题人:‎ 考试说明:1.考查范围:寒假内容、必修二、必修三第一、二单元 ‎2.试卷分值:100 分 考试时间:90 分钟 ‎ 一、文言文阅读(28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元景山,字珤岳。少有器局,干略过人。周闵帝时,随从大司马贺兰祥击吐谷浑,以功拜抚军将军。其后数从征伐,累迁仪同三司,赐爵文昌县公,授亹川防主。后与齐人战于北邙,斩级居多,加开府,迁建州刺史,进封宋安郡公,邑三千户。从武帝平齐,每战有功,拜大将军,改封平原郡公。‎ 治亳州总管。先是,州民王回洛、张季真等聚结亡命,每为劫盗。前后牧守不能制。景山下车,逐捕之。回洛、季真挺身奔江南。禽其党与数百人,皆斩之。法令明肃,盗贼屏迹,称为大治。陈人张景遵以淮南内属,为陈将任蛮奴所攻,破其数栅。景山发谯、颍兵援之,蛮奴引军而退。宣帝嗣位,从上柱国韦孝宽经略淮南。郧州总管宇文亮谋图不轨,以轻兵袭孝宽。孝宽窘迫,未得整阵,为亮所薄。景山率铁骑三百出击,破之,斩亮传首。‎ 高祖为丞相,尉迥称兵作乱。荥州刺史宇文胄与迥通谋,阴以书讽动景山,景山执其使,封书诣相府。高祖甚嘉之,进位上大将军。司马消难之以郧州入陈也,陈遣将樊毅、马杰等来援。景山率轻骑五百驰赴之。毅等惧,掠居民而遁。景山追之一日一夜行三百馀里与毅战于漳口二合皆克毅等退保甑山镇其城邑为消难所陷者悉平之拜安州总管,进位柱国,前后赐帛二千匹。‎ 高祖受禅,拜上柱国。明年,大举伐陈,以景山为行军元帅,率行军总管韩延、吕哲出汉口。遣上开府邓孝儒将劲卒四千,攻陈甑山镇。陈人遣其将陆纶以舟师来援,孝儒逆击,破之。陈将鲁达、陈纪以兵守涢口,景山复遣兵击走之。陈人大骇,甑山、沌阳二镇守将皆弃城而遁。景山将济江,会陈宣帝卒,有诏班师。景山大著威名,甚为敌人所惮。后数载,坐事免,卒于家。时年五十五。赠梁州总管,赐缣千匹曰,谥曰襄。‎ ‎(选自《隋书·列传第四》,有删改)‎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称为大治 治:治理得好,安定太平。 B. 后数载,坐事免 坐:因犯……罪。‎ C. 宣帝嗣位 嗣:继承。 D. 未得整阵,为亮所薄 薄:轻视。‎ - 23 -‎ ‎2.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虚词意义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以景山为行军元帅 A. 陈纪以兵守涢口 B. 引以为流觞曲水 C. 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D. 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 ‎3. 下列句子的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为陈将任蛮奴所攻。‎ A. 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 B. 何为其然也?‎ C.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D.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4.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景山追之/一日一夜/行三百馀里/与毅战/于漳口二合/皆克/毅等退/保甑山镇/其城邑为消难所/陷者/悉平之 B. 景山追之一日一夜/行三百馀里/与毅战于漳口/二合/皆克/毅等退保/甑山镇其城邑/为消难所陷者/悉平之 C. 景山追之/一日一夜行三百馀里/与毅战于漳口/二合皆克/毅等退保甑山镇/其城邑为消难所陷者/悉平之 D. 景山追之/一日一夜行三百馀里/与毅战/于漳口二合/皆克/毅等退保甑山镇/其城邑为消/难所陷者/悉平之 ‎5. 下列文化常识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高祖受禅。 受禅:接受禅让制度。‎ B. 斩级居多,加开府,迁建州刺史。 迁:官职变动,此处为升迁。‎ C. 景山下车,逐捕之。 下车:官吏初到任。‎ D. 赠梁州总管,赐缣千匹,谥曰襄。 谥:谥号,古代帝王诸侯高官大员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种称号以褒贬善恶。‎ ‎6. 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元景山才略过人,英勇善战周闵帝时,跟随大司马贺兰祥攻打吐谷浑,因战功被授予抚军将军之职;后随武帝平定齐地,每战有功,被授予大将军之职。‎ B. 元景山管辖亳州时,治政有方。聚结亡命之徒的州民王回洛、张季真等人,历任州官都不能制服他们,而元景山在斩杀他们后,还抓住其同党数百人。‎ C.‎ - 23 -‎ ‎ 元景山忠心于高祖,备受赏识。高祖做丞相时,元景山就因功得高祖赞许,晋升为上大将军;在司马消难之乱中,再立奇功,被授予安州总管,又提升为柱国。‎ D. 元景山驰骋疆场,威名大著。高祖登基翌年大举伐陈,元景山担任行军元帅,他率军出征,调兵遣将,攻城取镇,所向披靡,大败敌军,甚为敌所忌惮。‎ ‎7.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荥州刺史宇文胄与迥通谋,阴以书讽动景山,景山执其使,封书诣相府。‎ ‎(2)陈人遣其将陆纶以舟师来援,孝儒逆击,破之。‎ ‎【答案】1. D 2. B 3. C 4. C 5. A 6. B ‎ ‎7. (1)荥州刺史宇文胄与尉迥串通谋反,暗地里写信游说鼓动元景山(造反),元景山抓住他们的信使,封好书信送到丞相府。‎ ‎(2)陈人派遣他们的将领陆纶率领水军来增援,邓孝儒迎头拦击,打败了敌军。‎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言文的实词的能力。考生要注意结合文段内容理解文言实词,可以运用代入法和组词法理解选项中的实词的意义,将选项中的词义代入看是否通顺。文言实词含义推断八法:语境分析法;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联想推断法;邻字帮助法;成语对应法;古今比照法;字形推断法。‎ D项,“薄”,靠近,这里可译为攻击。句意:没来得及整顿阵形,就被宇文亮攻击。‎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言文的虚词的用法及意思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可用结构分析法,分析该虚词在句中的结构作用,从而推测其意义。例句“以景山为行军元帅”中的“以……为”结构,“以”是介词,把、让,把(让)……作为,句意:让(把)景山担任(作为)行军元帅。‎ A项,“陈纪以兵守涢口”中的“以”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和、跟;这里译成率领、带领;句意:陈纪带领士兵镇守涢口。‎ B项,“引以为流觞曲水”中的“以……为”结构,“以”是介词,把、让,把(让)……作为,句意:引清流激湍把它作为流觞的曲水。‎ C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中的“以”是介词,因为;句意:尚且不能不因为它引发心中的感触。‎ D项,“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 中的“以”是连词,表目的,来、用来;句意:率军回到霸上,来等待大王的到来。‎ - 23 -‎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回顾常考文言特殊句式的种类以及每种句式的特点,然后根据要求进行选择。例句“为陈将任蛮奴所攻”,用“为……所”表示的被动句;句意:被陈将任蛮奴攻打。‎ A项,“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用“为”表示的判断句;句意:(我)叫人观望他那里的云气,都是龙虎的形状。‎ B项,“何为其然也”,宾语前置句,即“为何其然也”;句意:(箫声)为什么这样(悲凉)呢?‎ C项,“若属皆且为所虏”, 用“为……所”表示的被动句;句意:不然的话,你们都将被他俘虏。‎ D项,“固知一死生为虚诞”,用“为”表示的判断句;句意:本来知道把死和生等同起来的说法是不真实的。‎ 故选C。‎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式、顶真修辞等等。还可以利用名词代词在句中担当的成分来断。‎ 划线部分的意思是“元景山追赶他们,一天一夜跑了三百多里,与樊毅等人在漳口作战,两次交战都胜利了。樊毅等人退守甑山镇,那些被司马消难攻陷的城邑,全都平定了。”‎ ‎“一日一夜”表示“行”的时间,在“一日一夜”前面断开,排除B;“与毅战于漳口”中“漳口”是战的地点,在“漳口”后面断开,排除A项和D项。‎ 故选C。‎ ‎【5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查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A项,“受禅”的意思是王朝更迭,新皇帝承受旧帝让给的帝位;这里是“登基”的意思。‎ 故选A。‎ ‎【6题详解】‎ - 23 -‎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分析和概括的能力。对于古代诗文的阅读对应到文言文内容理解题主要有两点要求:一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二是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 B项,“而元景山在斩杀他们后,还抓住其同党数百人”错误,原文“回洛、季真挺身奔江南,禽其党与数百人,皆斩之”,可知元景山没有斩杀王回洛、张季真,二人都逃奔到江南了,其同党数百人皆被斩杀。‎ 故选B。‎ ‎【7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看有无特殊句式,词类的活用,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照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出来的句子做适当的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①关键词:“通谋”,串通谋反;“阴”,暗地里、悄悄地;“以书”,写信;“讽动”,游说鼓动;“执其使”,抓住他们的信使;“诣”,到、送到。‎ ‎②关键词:“遣”,派遣;“以舟师”,率领水军;“逆”,迎接;“破”,打败、击败。‎ ‎【点睛】翻译文言文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学会语法分析推断.梳理主干,划分成分,落实语法功能。将句子主干梳理好,可以帮助我们理清句子成分,从而判断词性、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等现象,以达到准确翻译的目的。‎ ‎2.组词造句推断词义。文言文中很多单音节实词的含义在现代汉语中由一个双音词来表示。在由单音节向双音节转换的过程中,又多以同义合并或反义合并或反义并列为构词特征。据此,我们可使用组词方式猜读难懂词义。‎ ‎3.相似语言结构推断。古汉语讲究语言的工整对仗。文言文中整句较多,骈偶常见。在相似的语言结构中,出于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具有相同、相近、相对的特点,据其一可推知其他。‎ ‎4.语境分析推断。翻译既要联系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又要联系整段文字、整篇文章的大语境。‎ 参考译文:‎ - 23 -‎ 元景山,字珤岳。年少时就很有器量,才干谋略过人。周闵帝时,随从大司马贺兰祥攻打吐谷浑,因战功被授予抚军将军之职。这以后多次随军出征讨伐,多次升迁后为仪同三司,赐文昌县公爵位,被授予亹川防主之职。后来与齐人在北邙大战,斩敌首级最多,加授开府,升迁为建州刺史,晋封宋安郡公,食邑三千户。跟随武帝平定齐地,每次作战都立下战功,被授予大将军之职,改封平原郡公。 ‎ 元景山担任亳州总管。先前,亳州百姓王回洛、张季真等聚集一些亡命之徒,常常抢掠盗窃。历任州郡长官不能制服他们。元景山到任之后,追逐搜捕他们,王回洛、张季真孤身逃奔江南。元景山擒获他们的同党数百人,全部斩首。法令清明严肃,盗贼收敛形迹,被称为政治修明,局势安定。陈人张景遵以淮南之地归附,被陈将任蛮奴攻打,被攻破了好几个营寨。元景山调动谯地、颍地的军队救援,任蛮奴带领军队退去。周宣帝继承君位,元景山跟随上柱国韦孝宽规划治理淮南。郧州总管宇文亮谋图不轨,率轻锐部队偷袭韦孝宽。韦孝宽处境险恶,没来得及整列队阵,宇文亮军已经迫近。元景山率三百铁骑出击,大败宇文亮,斩了他的首级并传送到京师。‎ 高祖做丞相的时候,尉迥兴兵作乱。荥州刺史宇文胄与尉迥串通谋反,暗地里写信游说鼓动元景山(造反),元景山抓住他们的信使,封好书信送到丞相府。高祖非常赞许他,加封他为上大将军。司马消难举郧州郡投奔陈,陈派遣将领樊毅、马杰等增援司马消难。元景山率五百轻骑兵奔赴战场。樊毅等人畏惧,抢掠了居民就逃跑了。元景山追赶他们,一天一夜行军三百多里,与樊毅在漳口作战,两次交战都胜利了。樊毅等退守甑山镇。该城是被司马消难攻陷的城池,全都平定了。元景山被授予安州总管,又提升为柱国,前后赏赐两千匹帛。‎ 高祖登基,元景山被授予上柱国。第二年,大规模兴兵伐陈,让元景山担任行军元帅,率领行军总管韩延、吕哲从汉口出兵。派遣上开府邓孝儒率领四千精兵,攻打陈的甑山镇。陈人派遣他们的将领陆纶率领水军来增援,邓孝儒迎头拦击,打败了敌军。陈将鲁达、陈纪带兵镇守涢口,元景山又派遣军队,打跑了他们。陈人非常害怕,甑山、沌阳两镇守将都弃城逃跑。元景山要渡过长江时,正赶上陈宣帝死了,有诏书下令还师。元景山威名大著,很被敌人惧怕。过了几年,元景山因事获罪被免职,死在家里。享年五十五岁。朝廷追封他为梁州总管,赏赐千匹细绢,谥号为襄。‎ 二、现代文阅读(2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说起梅花 - 23 -‎ 我出生的那一天,家门前的梅花初绽,据说是朱砂梅,很美,家人就给我取名“梅”字。父亲自小教我古诗,关于梅花的诗很多,到现在还能一口气背出不少,如“冰雪林中著此身,不与桃李混芳尘”“不受尘埃半点侵,竹篱茅舍自甘心”。我最喜欢曹雪芹的“冻脸有痕皆是血,酸心无恨亦成灰。误吞丹药移真骨,偷下瑶池脱旧胎”。关于梅,人们谈论太多,种梅,赏梅,写梅,画梅,梅深入到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虽知道这名字极美,但每当别人问起我的名字时,又觉得难以启齿,太俗了,取这个名字的人太多,声音听起来也闷声闷气的,对这个名字的尴尬,一直不能释怀,到美国后就马上给自己取了一个雅致的英文名字,以为总可以脱俗了,不料一些好事的西方人非要知道我的中文名字。‎ 记得第一次有个墨西哥人问我名字,我就告诉他我的名字是梅,他又问“梅”是什么意思,我说是一种花,那人打破砂锅问到底,问什么花。我突然张口结舌起来,记得梅花翻译成英语是plum,就是李子,迟疑了一下,就说plum。那人噢了一声,就不再问了,显然他对这个答案很失望。第二次一个美国人问起梅花,我接受上次的教训,不再说李子花,就启发他说,是一种花,中国最美的花,你猜猜看。那人就说“是玫瑰花”。我有点失望,就进一步启发说,这种花,很美,在冬天开放,中国人最喜欢,经常把它们画成画挂在墙上,写进诗里。那人想了想说:“是牡丹吧,牡丹又大又美,我看很多中国人的家里挂着牡丹花。而且牡丹是我唯一认识的中国花。”‎ 我一听又没有希望了,也难怪,很少美国人了解中国的历史与文化,何况一种花草。我说梅花是被中国人挂在墙上,捧在手上,供在心里的,是深入血液和灵魂的一种花。他似乎被我感动了,突然对梅来了兴趣。‎ 这胖胖的老美认真起来,有一天他突然跑来兴冲冲地告诉我,苏菲,我找到了梅,结一种酸酸的果子,是可以做色拉醋的,很好吃。我讶然了,是的,有些梅花是可以结果子的。大多花草有艳花者无果实,有美实者无艳花,难得梅两者俱美,梅的美不仅是果实,这老美只知道吃。‎ - 23 -‎ 第三个问的是意大利人,是搞音乐的,我想这人是有艺术感受力的,反正他没见过梅花,就信口开河起来。我说梅花是中国最美的花,有几千年的栽培史。梅花是我们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凌寒飘香,不屈不挠,自强不息,铁骨冰心。中国人倾心于梅的很多,清朝曾有一位叫陈介眉的官员,听说孤山的梅花开了,立即弃官丢印从京城千里迢迢骑马狂奔至杭州,“何物关心归思急,孤山开遍早梅花”。还有一个叫林和靖的,有一天独自欣赏梅花时,一下子被梅花的神姿吸引了,从此入孤山种梅花,一辈子没有下山,以梅花为妻。那人睁大了眼睛问:“真的吗?”“真的。”我说,他有一首写梅花的七律,在所有写梅花的诗中独占鳌头,无人能比。“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我脱口而出。如果你读了这诗,看了这梅,你一定能作出美的乐曲,中国有名曲《梅花三弄》,你可以写出“梅花四弄”。从此,那人每次见我,必问梅消息,一天被逼无奈,就从网上找出梅花的照片与绘画作品,其中有一幅《墨梅》。那人端详半天,说,很像桃花吗,枯瘦的桃花,还有黑色的,很稀有的颜色。我不再想解释那是墨梅,也不想再说梅花的美就在于疏、瘦、清、斜。显然这位艺术家也误解了梅花。我怎么告诉他在万木萧瑟,大雪压境的冬天,忽然看到一树梅花迎雪吐艳时,那种惊心动魄。怎么才能告诉他,千年老梅,铁枝铜干,如枯若死,一夜风雪后,突然琼枝吐艳,那种绝处逢生的沧桑感。怎样才能告诉他,当你为情所困,辗转反侧时,突然一股梅香袭来,幽幽而来,又悄然而去,那种神魂颠倒。梅花的美是摄人魂魄的,如果赏梅在淡云,晓日,薄寒,细雨,或小桥,清溪,明窗,疏篱,再加上诗酒横琴,林间吹笛,这时候你很难再做凡人,梅花是人间尤物,人间与仙境的使者。有一次和一个西方人闲聊,不知怎么就谈到自己国家的国花,他异常兴奋,竟说得泪花点点。我也不由自主又谈起梅花,他说他的,我说我的,他说的我不太懂,我相信我说的他也不懂,有一点是相通的,对一种花的深入灵魂的热爱。梅花,几千年的书香缭绕得骨清魂香,几千年的诗心陶冶得如此美丽。中国人的心里千回百转的梅魂,在与世界相遇的过程中焕发出独异的魅力,成为民族精神的写照。‎ ‎(取材于苏菲的同名散文)‎ ‎8. 下列对作品内容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A. 与雅致的“苏菲”相比,“梅”是不大动听的中文名字,因此令作者耿耿于怀。‎ B. 文中那位意大利人对梅花有很好的艺术感受力,作者期待他写出“梅花四弄”。‎ C. 本文明写对梅的热爱,在无意识中也表现了外国人对中国文化的隔膜与误解。‎ D. 在旅居海外的作者看,梅花不仅渗入了自己的生活,也象征了民族的精神。‎ ‎9. 下列对作品中有关知识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墨梅”是用水墨画的梅花,在黑白浓淡之间呈现出疏、瘦、清、斜之美。‎ B. 由林和靖“众芳摇落独暄妍”一诗诗体推断,该诗写作年代是在魏晋时期。‎ C. 倒数第三段中称“梅花是人间尤物”,“尤物”在这里指特别美好的事物。‎ D. “梅”与“松”“竹”并称为岁寒三友,都是历代中国画家酷爱的创作题材。‎ ‎10. 本文写了作者与外国人之间围绕着梅花展开的几个故事,在结构、手法、立意方面匠心独具。请结合全文加以赏析。‎ ‎【答案】8. D 9. B ‎ ‎10. ①结构:承接上文西方人对我名字的好奇,也为下文作者因外国人误解梅花而抒发了对梅花的赞美做铺垫。作者层层递进,引出文章主旨,照应题目。②手法:象征,由梅花象征民族精神。对比、反衬,在与美国人谈到梅花时,用牡丹做对比,牡丹又大又美,但不具有梅花高洁的品质,梅花是深入血液和灵魂的一种花。③立意:表达作者对梅花自强不息、不屈不挠、清高孤傲、铁骨冰心等美好品质的赞美。同时也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赞美。‎ ‎【解析】‎ ‎【8题详解】‎ - 23 -‎ 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通读全文,理清文章结构,分析文章内容,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找出答案。‎ A项,“‘梅’是不大动听的中文名字”错误,原文“虽知道这名字极美,但每当别人问起我的名字时,又觉得难以启齿,太俗了,取这个名字的人太多,声音听起来也闷声闷气的,对这个名字的尴尬,一直不能释怀”,可知并没有提到“‘梅’是不大动听的中文名字”,作者虽然觉得这个名字极美,但又觉得梅这个名字太俗,闷声闷气,难以启齿,所以才给自己起了一个雅致的英文名字;‎ B项,“文中那位意大利人对梅花有很好的艺术感受力,作者期待他写出‘梅花四弄’”错误,原文“我想这人是有艺术感受力的,反正他没见过梅花,就信口开河起来”“如果你读了这诗,看了这梅,你一定能作出美的乐曲,中国有名曲《梅花三弄》,你可以写出‘梅花四弄’”,可知作者只是说这个意大利人有艺术感染力,并没有说对梅花有很好的艺术感染力,文中也并没有体现出“期待”;‎ C项,“在无意识中也表现了外国人对中国文化的隔膜与误解”中“无意识中”分析不正确,从文中来看作者并不是“无意识”地表现,而是有意识地反映;实际上文章明线是表现外国人对中国文化的隔膜与误解表现中西方文化差异,而在明线之外暗含了对梅的热爱。‎ 故选D。‎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学文化常识的识记和理解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仔细阅读所给选项,依据平时的积累,做出正确判断。‎ B项,“该诗写作年代是在魏晋时期”错误,林和靖是北宋时期的诗人,“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从体裁上来说是七律,所以是近体诗,近体诗是在唐以后才出现的,所以不是魏晋时期所作。‎ 故选B。‎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以及赏析作品写作技巧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通读全文,理清文章写作思路,然后分析结构特点,概括主题。本题明确从结构、手法、立意方面三个角度作答。题干中的结构即文章谋篇,立意是对于文章内容主旨的把握,手法上主要涉及的是表现手法。‎ 首先要明确选取这几个故事:“记得第一次有个墨西哥人问我名字”“第二次一个美国人问起梅花”“第三个问的是意大利人,是搞音乐的,‎ - 23 -‎ 我想这人是有艺术感受力的,反正他没见过梅花,就信口开河起来”,这几个故事的意图:由浅入深,逐层深入,照应题目,揭示梅的精神品格;‎ ‎“梅花是我们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凌寒飘香,不屈不挠,自强不息,铁骨冰心”“我怎么告诉他在万木萧瑟,大雪压境的冬天,忽然看到一树梅花迎雪吐艳时,那种惊心动魄。怎么才能告诉他,千年老梅,铁枝铜干,如枯若死,一夜风雪后,突然琼枝吐艳,那种绝处逢生的沧桑感”等,突出了本文的主题,赞美梅花的精神品格和魅力,同时表达出因外国人不理解中国文化而产生的对交流和理解的渴望;‎ ‎“第二次一个美国人问起梅花,我接受上次的教训,不再说李子花,就启发他说,是一种花,中国最美的花,你猜猜看。那人就说‘是玫瑰花’。我有点失望,就进一步启发说,这种花,很美,在冬天开放,中国人最喜欢,经常把它们画成画挂在墙上,写进诗里。那人想了想说:‘是牡丹吧,牡丹又大又美,我看很多中国人的家里挂着牡丹花。而且牡丹是我唯一认识的中国花’”,用牡丹做对比,牡丹又大又美,但不具有梅花高洁的品质,更加衬托出梅花高洁的品性;‎ ‎“梅花是我们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凌寒飘香,不屈不挠,自强不息,铁骨冰心”“梅花,几千年的书香缭绕得骨清魂香,几千年的诗心陶冶得如此美丽。中国人的心里千回百转的梅魂,在与世界相遇的过程中焕发出独异的魅力,成为民族精神的写照”,运用象征的手法,梅花象征了中华民族的精神。‎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歪毛儿 老舍 小的时候,我和白仁禄一下了学总到小茶馆去听评书。我俩每天的点心钱不完全花在点心上,留下一部分给书钱。其实,我俩真不够听书的派儿:我那时脑后梳着个小坠根,结着红绳儿;仁禄梳俩大歪毛。孙二大爷用小笸箩打钱的时候,一到我俩面前便低声地说,“歪毛子!”把钱接过去,他马上笑着给我们抓一大把煮毛豆角,或是花生米来。“吃吧,歪毛子!”他不大爱叫我小坠根,我未免有点不高兴。可是说真的,仁禄是比我体面的多。他的脸正像年画上的白娃娃,虽然没有那么胖。单眼皮,小圆鼻子,清秀好看。‎ 他不淘气,可是也有背不上书来的时候。歪毛仁禄背不过书来本可以不挨打,师娘不准老师打他。他是师娘的歪毛宝贝:上街给她买一缕白棉花线,或是打俩小钱的醋,都是仁禄的事儿。可是他自己找打。每逢背不上书来,他比老师的脾气还大。他把小脸憋红,鼻子皱起一块儿,对先生说:“不背!不背!”不等老师发作,他又添上:“就是不背,看你怎样!”老师磨不开脸了,只好拿板子打他。‎ - 23 -‎ 奇怪,这么清秀的小孩,脾气这么硬。‎ 一直有十几年的工夫,我们俩没见面。听说,他大学毕了业,到外边去做事。去年旧历年前的末一次集,天很冷。我转了一圈,没看见什么对我的路子的东西,本想不再绕,可是集南边有个地摊,摆着几本书,看书的时候,我看见卖书人的脚,一双极旧的棉鞋,袜子还是夏季的单线袜。别人都跺着脚,天是真冷;这双脚好像冻在地上,不动。把书合上我便走开了。‎ 走了几步,我不由地回了头。他穿着件旧灰色棉袍,很单薄,头上戴着顶没人要的老式帽头。我好似被他吸引住了,决定回去。他身上有那么一股高傲劲儿,像破庙似的,虽然破烂而仍令人心中起敬。无论怎说吧,我又立在他面前。‎ ‎“是不是仁禄哥?”我大着胆问。‎ 他又扫了我一眼,又去看山,可是极快的又转回来。他的瘦脸上没有任何表示,只是腮上微微地动了动,傲气使他不愿与我过话,可是“仁禄哥”三个字打动了他的心。他没说一个字,拉住我的手。“走吧,我住的离这儿不远。”我一手拉着他,一手拾起那几本书。‎ 没有五分钟便到了家。他坐在屋中了,我才放心,仿佛一件宝贝确实落在手中。可是我没法说话了。问他什么呢?我改变了战略,开始告诉他我这些年的经过,费了许多周折,我才用上了这个公式——“我说完了,该听你的了。”“还不都在乎脾气,”他微微摇着头。“那时候咱俩还都是小孩子,所以我没对你说过,说真的,那时节我自己也还没觉出来是怎回事。后来我才明白了,是我这两只眼睛作怪。”‎ ‎“不是一双好好的眼睛吗?”我说。‎ ‎“平日是好好的一对眼。不过,有时候犯病。”‎ ‎“你不用看人脸的全部,而单看他的眼,鼻子,或是嘴,你就看出点可恶来。特别是眼与嘴,有时一个人正和你讲道德说仁义,你能看见他的眼中有张活的春画正在动。那嘴,露着牙喷粪的时节单要笑一笑!越是上等人越可恶,上等人会遮掩。假如我没有这么一对眼,生命岂不是个大骗局?还举个例说吧,有一回我去看戏,旁边来了个三十多岁的人,很体面,穿得也讲究。我的眼一斜,看出来,他可恶。正在这么个当儿,查票了。这位先生没有票,瞪圆了眼向查票员说:‘我姓王,没买过票,就是日本人查票,我姓王的还是不买!’我没法管束自己了。我并不是要惩罚他,是要把他的原形真面目打出来。我给了他一个顶有力的嘴巴。你猜他怎样?他嘴里嚷着,走了。要不怎说他可恶呢。这不是弱点,是故意的找打——只可惜没人常打他。”‎ ‎“那么你很愿意犯病!”我故意的问。他似乎没听见,我又重了一句,他又微笑了笑。‎ - 23 -‎ ‎“我不能说我以这个为一种享受;不过,不犯病的时候更难堪——明知人们可恶而看不出,明知是梦而醒不了。”‎ ‎“以前,我见着可恶的便打,至少是瞪他那么一眼,使他哆嗦半天。我虽不因此得意,可是非常的自信,自信我比别人强。及至一想结婚,与世界共同敷衍,坏了;我原来不比别人强,不过只多着双病眼罢了。很希望别人指着脸子说我可恶,可是没人肯那么办。”他又愣了一会儿。“生命的真文章比人作的文章更周到?耶稣为仇人、为土匪祷告:他是个人物。他的眼或者就和我这对一样,能始终是硬的,因为他始终是软的。普通人只能软,不能硬,所以世界没有骨气。我只能硬,不能软,现在没法安置我自己。人生真不是个好玩艺。”‎ 他把酒喝净,立起来。空中飞着些雪片,天已遮满了黑云。我送他出去,谁也没说什么,一个阴惨的世界,好像只有我们俩的脚步声儿。到了门口,他连头也没回,探着点身在雪花中走去。‎ ‎(有删改)‎ ‎11.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开篇写小时候仁禄梳俩大“歪毛”和我梳着个“小坠根”,既符合人物的身份,也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B. 文章通过典型的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以及细节描写揭示主人公的特立独行的性格特点。‎ C. 歪毛仁禄发出“人生真不是个好玩艺”的感叹,可见,他已意识到现实的残酷,正努力地改变自己。‎ D. 结尾处的环境描写隐喻着当时的社会现实,主人公将何去何从,命运将会有怎样的变化,引人深思。‎ ‎12. 下列对歪毛儿白仁禄的那双“病眼”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是一双善于发现社会“病态”的正义之眼。‎ B. 能够体现仁禄特立独行、愤世嫉俗的性格。‎ C. 这双眼睛揭示了当时虚伪黑暗的社会现实。‎ D. 是现实中白仁禄生活落魄不羁根本原因。‎ ‎13. 文章直接以“歪毛儿”为话题的内容并不多,却以“歪毛儿”为题。试分析这样处理的好处。‎ ‎【答案】11. C 12. D ‎ ‎13.‎ - 23 -‎ ‎ ①生活化,口语化,与文章的语言风格一致。②生动形象地展现了主人公幼时的外貌特征,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③少年时的清秀可爱的外表与始终如一的“硬脾气”形成对照,揭示主题,引人深思。‎ ‎【解析】‎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小说内容及艺术特色分析鉴赏的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形象(包括人物形象、物象和景物特点)分析,思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立足考查“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 C项,“可见,他已意识到现实的残酷,正努力地改变自己”错误,“人生真不是个好玩艺”正是仁禄愤世嫉俗,嫉恶如仇的性格表现,难以得出其会改变的结论。‎ 故选C。‎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描写对象或词语的含义理解的能力。应结合上下文,找出关键语句,根据人物形象塑造和文章主旨来理解。‎ D项,“是现实中白仁禄生活落魄不羁的根本原因”错误,原文“我见着可恶的便打,至少是瞪他那么一眼,使他哆嗦半天”“普通人只能软,不能硬,所以世界没有骨气。我只能硬,不能软,现在没法安置我自己”等,反映出他性格的孤傲倔强,愤世嫉俗,因此根本原因是白仁禄愤世嫉俗的性格。‎ 故选D。‎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标题作用的能力。解答此题,考生要了解标题与人物、情节、环境一样,是沟通服务于主题的,同时,标题对读者的而艺术感染力方面上也有一定作用。‎ 原文“仁禄梳俩大歪毛”,可知“歪毛儿”是主人公幼年时的外号,是他外貌特点,显得生动形象,富有趣味;‎ ‎“奇怪,这么清秀的小孩,脾气这么硬”,可爱的外表与倔强的脾气形成鲜明的对比,“有时一个人正和你讲道德说仁义,你能看见他的眼中有张活的春画正在动。那嘴,露着牙喷粪的时节单要笑一笑!越是上等人越可恶,上等人会遮掩”“普通人只能软,不能硬,所以世界没有骨气。我只能硬,不能软,现在没法安置我自己”“我见着可恶的便打,至少是瞪他那么一眼,使他哆嗦半天”,突出他挺身而出、孤傲倔强和愤世嫉俗的特点,升华了全文的主旨;‎ - 23 -‎ 从语言上来说,“歪毛儿”是口语化的称呼,全文大量使用口语,如“就是不背,看你怎样”“我给了他一个顶有力的嘴巴。你猜他怎样?他嘴里嚷着,走了。要不怎说他可恶呢。这不是弱点,是故意的找打——只可惜没人常打他”等,与文章风格一致。‎ 三、古代诗歌阅读(12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1)‎ 辛弃疾 蜀道登天,一杯送绣衣(2)行客。还自叹中年多病,不堪离别。东北看惊诸葛表,西南更草相如檄(3)。把功名收拾付君侯,如椽笔。‎ 儿女泪,君休滴。荆楚路,吾能说。要新诗准备,庐山山色。赤壁矶头千古浪,铜鞮陌(4)上三更月。正梅花万里雪深时,须相忆。‎ 注释:(1)这首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一年(1184),当时辛弃疾闲居江西上饶。提刑,官名,主管地方司法、监察等事务。(2)绣衣:是对“提刑”的美称。(3)相如檄:指司马相如所作《喻巴蜀檄》,主旨是安抚巴蜀百姓。(4)铜鞮陌:代指襄阳。‎ ‎14. 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词的开头四句,先写对方行程,再写自己的多病与离愁,暗含蹉跎失志的惆怅。‎ B. 李正之即将远赴蜀地担任要职,作者满含深情地称许友人才华出众,巨笔如椽。‎ C. 作者认为荆楚路上的江山美景都是作诗的好素材,如庐山景、赤壁浪、襄阳月。‎ D. 词的结尾两句,怀念过去与李正之雪中赏梅的情景,表达对友谊的珍惜与赞美。‎ ‎15. 辛弃疾词善于借用典故和化用前人佳句来抒情达意。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东北看惊诸葛表”,借用诸葛亮上表出师的典故,勉励友人报国立功。‎ B. “赤壁矶头千古浪”,借用苏轼游览赤壁的典故,抒发人生短暂的感慨。‎ C. “蜀道登天”,化用李白“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表达对友人的担忧,望其早归。‎ D. “儿女泪,君休滴”,化用王勃“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表现宦游漂泊的凄苦。‎ ‎16. 清人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评论本词的艺术特色说:“龙吟虎啸之中,却有多少和缓。”请谈谈你对上述评论的理解,结合具体词句作简要阐释。‎ ‎【答案】14. D 15. A ‎ ‎16.‎ - 23 -‎ ‎ 呼啸龙吟与和缓相对,分别指诗人用典的大气与情感的细腻,诗人通过“诸葛表”“相如檄”等典故,表达对友人祝愿和期许,希望他能为国建功立业,给人以“虎啸龙吟”之感;又通过“中年多病”“儿女泪”“须相忆”几句感怀自身老病交加,怀才不遇同时抒发了对友人远行的不舍之情,为此“和缓”。‎ ‎【解析】‎ ‎【14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思想情感的能力。首先要读懂全词的内容和思想情感。D项,错在“怀念过去与李正之雪中赏梅的情景,表达对友谊的珍惜与赞美。”“正梅花万里雪深时”,点明时间。李正之是十一月入蜀的。“须相忆”是临行前的执手勉励,相互勉励莫相忘不断传递祖国恢复之大业的消息。‎ ‎15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是“辛弃疾词善于借用典故和化用前人佳句来抒情达意。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艺术手法的能力。首先要读懂词的内容、判定其表现手法,理解词人的思想情感。A项,正确。东北大好河山沦入异族之手,应当像诸葛亮请求出师那样,收复北方失地。山河破碎,投降派的阻挠,以致词人惭愧得都怕读诸葛亮的《出师表》了。B项,“赤壁矶头千古浪”,错在“抒发人生短暂的感慨”。C项,错在“表达对友人的担忧”。D项,错在“表现宦游漂泊的凄苦”。‎ 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一个选项都是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错误的地方一般有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 ‎【16题详解】‎ - 23 -‎ 试题分析:题干是“清人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评论本词的艺术特色说:‘龙吟虎啸之中,却有多少和缓。’请谈谈你对上述评论的理解,结合具体词句作简要阐述。”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词的艺术特色。回答该题时,要抓住题干中的“龙吟虎啸”和“和缓”这两个关键的提示词。结合诗句先回答“龙吟虎啸”的表现,再回答词中“和缓”的表现。“虎啸龙吟”与“和缓”相对,分别指诗人用典的大气与情感的细腻。诗人通过“诸葛表”、“相如檄”等典故,“东北看惊”者,是东北方的大好河山,沦入异族之手,正应当像诸葛亮请求出师那样。一“惊”字,有三层意思:惊山河之破碎;惊投降派的阻挠;以至惭愧得都惊读诸葛亮的《出师表》了。然而却反其“道”而行之,让李正之去西南的巴蜀“更草相如檄”。一“更”字,透露出了不出师东北之恨未已,而又要被强迫到西南去镇压人民。恨上加恨,这个“更”字把一个南宋小朝廷的那种对敌和,对己狠的心态暴露无遗。下笔非常生动而有力。给人以“虎啸龙吟”之感;又通过“中年多病”、“儿女泪”、“须相忆”等句,感怀自身老病交加、怀才不遇,以此相勉,是轻松的调侃,其实正是痛心的变异。以此寄人,委宛而深厚,见情见志。同时,抒发了对友人远行的不舍之情,为此“和缓”。‎ 四、名句默写(10分)‎ ‎17.补写出下列诗句中的空缺部分。‎ ‎(1)古代文人擅长借典故寄托情思,李商隐《锦瑟》中借鲛人泣珠和良玉生烟的典故抒写世间风情迷离恍惚,可望而不可至的两句是:“_____,_____。”‎ ‎(2)《琵琶行》一诗以琵琶女的遭遇身世为明线,诗人的感受为暗线,两线交汇在“_____,_____”这两句诗上。‎ ‎(3)杜甫在《登高》中发出“_____,_____”的感慨,抒发了漂泊异乡、年老体衰的惆怅之情。‎ ‎(4)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引用神话传说为其增添了浪漫气息,如“______,______”两句就引用了“五丁开山”的神话传说。‎ ‎(5)类比联想是联想一种形式。《琵琶行》中的一句“_____,_____”,由琴声联想到珠玉声。‎ ‎【答案】 (1). 沧海月明珠有泪 (2). 蓝田日暖玉生烟 (3). 同是天涯沦落人 (4). 相逢何必曾相识 (5). 万里悲秋常作客 (6). 百年多病独登台 (7). 地崩山摧壮士死 (8). 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9). 嘈嘈切切错杂弹 (10). 大珠小珠落玉盘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理解性默写这种类型,要求考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情境默写成为近几年高考默写的一种新方式,考生要注意在平时背诵文章时注意理解文章的大意。注意字形复杂字,要在平时默写时反复写。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沧”“生”“沦”“作”“摧”“栈”“钩”“嘈”“落”等字,默写时要写准确。‎ ‎【点睛】名句名篇记忆默写时应注意:‎ ‎1.要整体背诵,不要孤立记诵名句。‎ ‎2.古代诗歌、散文名篇里的名句都要同等重视。‎ ‎3.要记忆准确,默写正确。要格外注意难写、易混易错的字。‎ ‎4.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背诵。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记得牢。‎ - 23 -‎ ‎5.平时背诵既要“口到”,更要“心到”“手到”。‎ ‎6.要把握字的准确读音,要克服粗心的毛病、要日积月累,学以致用。‎ 五、语言文字应用(26分)‎ ‎18.选出下列加点字注音全对的一项( )‎ A. 残骸(hái) 一椽(chuán) 窈陷(yǎo) 少不更(jīng)事 B. 新正(zhēnɡ) 祷(dǎo)告 榫(sǔn)头 两靥(yàn)‎ C. 草窠(kē) 歆享(xīn) 荸荠(qí) 袅娜(nuó)‎ D. 踝骨(huái) 忖度(cǔn) 瞋视(chēng) 蓊蓊郁郁(wěng)‎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字音的识记的能力。基本上是我们平时常见的但易错的字。所以平时一定要注意积累,要记忆准确。答题时我们可以根据词义来辨别,也可以根据词性来辨别。‎ A项,“少不更事”中“更”读“gēng”;‎ B项,“两靥”中“靥”读“yè”; ‎ D项,“瞋视”中“瞋”读“chēn”。‎ 故选C。‎ ‎【点睛】注意常见多音字、形似字的读音,侧重两个方面:‎ ‎1.容易读错的字,包括形近而音不同的字和声旁已不代表读音的字。‎ ‎2.多音多义字,音随义移。对多音字的把握,掌握“音随意转”的原则:注意从词语含义上去辨析;从词性上去辨析;通过书面语与口头语的不同记忆;关注一下常考的字。‎ ‎19.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敕造 戏谑 罥烟 相形见绌 B. 吞噬 窜来 苍皇 沸反盈天 C. 驯鸽 歧韵 颓废 阴谋鬼计 D. 酣睡 踱步 潭拓寺 间或一轮 ‎【答案】A ‎【解析】‎ - 23 -‎ ‎【详解】本题考查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能力。字形题从表象上看主要考查双音节词语和成语,有时会考查三字的专业术语和熟语,从分类看主要考核音近字或形近字,音近字注意据义定形,形近字可以以音定形。运用的方法主要有对举、组词、读音、形旁辨形。‎ B项,“苍皇”的“苍”应该是“仓”;‎ C项,“阴谋鬼计”的“鬼”应该是“诡”;‎ D项,“潭拓寺”的“拓”应该是“柘”。‎ 故选A。‎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全球生态足迹网络”报告显示,________7月29日,人类已用光2019年全年的水、土壤和清洁空气等自然资源定量。水是生命生存的必备条件之一,保护地球首先要珍惜地球上的水。( )。但是,水的循环产生是有条件的。以中国的长江流域为例,该水系涉及的所有地区都受到长江的阴泽,原因在于长江有________的奔流,长江源头的冰川和冰雪层在不停融化,形成水流。固然,如果气候变化造成水循环的种种环节出现,长江流域的水就提前可能透支。例如,当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不断上升,影响到水蒸气在长江源头唐古拉山的主峰各拉丹冬峰的降落和融雪融冰,长江的水源就会减少,从而影响长江流域人们的生存,尽管现在还感觉不到这种生存的威胁,只是在水的使用上出现了________的情况。因此,控制化石燃料的使用,以减缓温室气体排放是保护地球上的水资源,至少是________水资源可循环的必要条件,这也是在保护地球。‎ ‎20.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截止 不生不灭 捉襟见肘 维护 B. 截止 不生不灭 寅吃卯粮 维护 C. 截至 生生不息 寅吃卯粮 维持 D. 截至 生生不息 捉襟见肘 维持 ‎21.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水是可更新资源,能在较短时间内循环产生或再生产出来 B. 水是可更新资源,能在较短时间内再生产出来或循环产生 C. 水能在较短时间内再生产出来或循环产生,是可更新资源 D. 在较短时间内,水是可更新资源,能再生产出来或循环产生 ‎22.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固然,气候变化如果造成水循环的种种环节出现,长江流域的水就可能提前透支。‎ B. 但是,如果气候变化造成水循环的种种环节出现,长江流域的水就提前可能透支。‎ C. 但是,如果气候变化造成水循环的种种环节出现问题,长江流域的水就可能提前透支。‎ D. 固然,如果气候变化造成水循环的种种环节出现问题,长江流域的水就提前可能透支。‎ - 23 -‎ ‎【答案】20. C 21. A 22. C ‎【解析】‎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辨析近义词语的能力。辨析近义词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首先阅读语段,把握语境含意,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 ‎“截止”,(到一定期限)停止。‎ ‎“截至”,截止到(某个时候)。根据语境“……7月29日,人类已用光2019年全年的水、土壤和清洁空气等自然资源定量”,表示的是截止到(某个时候)的意思,故选用“截至”。‎ ‎“生生不息”,事物不断地发展、产生。‎ ‎“不生不灭”,指超脱生死的境界,后指不死不活,死气沉沉,没有生气。此处修饰“长江的奔流”,应用“生生不息”。‎ ‎“寅吃卯粮”,寅年就吃了卯年的口粮,比喻入不敷出,预先支用未来的收入。‎ ‎“捉襟见肘”,拉一下衣襟就露出胳膊肘儿,形容衣服破烂,也比喻顾此失彼,应付不过来。此处根据语境“在水的使用上”,应用“寅吃卯粮”。‎ ‎“维护”,维持保护,使免于遭受破坏。‎ ‎“维持”,使继续存在下去;保持;保护;维护支持。文段中对于“水资源可循环”应用“维持”搭配。‎ 故选C。‎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前后文的照应以及语意的提示根据前后语境,从括号所处的位置看,括号内所填的句子应是承接上下文的。‎ 根据括号前的句子,所填写的句子应承接“水”而来,保持陈述对象的一致性,据此排除D项;根据括号后的“水的循环产生是有条件的”可知,要保持语意连贯,所填写的句子的末尾就要与“水的循环产生”相衔接,据此排除B、C。‎ 故选A。‎ ‎【22题详解】‎ - 23 -‎ 本题主要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需要注意病句的常见类型。命题这一段文字中选择一个句子,将其修改有病句,然后在题中列出四种修改情形,要求选出修改最恰当的一种。此题题型新颖,但是,只是在词语搭配这个考点上设置陷阱,难度不大。本题中,“固然”,表示承认某个事实,引起下文转折。而本句中,语句与前句之间明显是转折关系,“固然”不合逻辑,应改为“但是”,排除A、D两项;“可能”是修饰“提前透支”的,应把“可能”放在“提前”之前,排除B项。‎ 故选C。‎ ‎【点睛】成语辨析的关键就在于:一是对语境意义的准确把握,二是对成语含义的正确掌握,两者必须相互结合,缺一不可。因此,我们在辨析成语使用情况时,可依次思考下面几个问题:这句话要告诉我们什么?(语境义)→该成语是什么意思?(成语义)→成语义和语境义是否协调一致?(该成语是否适合于该语境)可以说,对语境义的准确把握和对成语义的正确掌握,是我们辨析成语使用情况的前提和保证,也是我们正确解答成语题的重要方法和有效手段。‎ ‎23.下面的说法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①古时以“泰山”喻岳父,以“泰水”喻岳母,以“伉俪”喻夫妇。‎ ‎②古代“朔”指农历初一,“望”指农历十五,“晦”指农历三十。‎ ‎③《礼记》曰:“幼名,冠字。”名是婴儿出生几个月由父亲取的,字是男子二十岁成人举行冠礼时取的,女子则在十五岁行笄礼而字。‎ ‎④古代以山之南为阳,水之南为阴,反之,山之北为阴,水之北为阳。如华阳在华山之南,江阴在长江之南。‎ ‎⑤《杜工部集》(杜甫)以官爵命名,《范文正公集》(范仲淹)以谥号命名,《贾长沙集》(贾谊)以居官地或居住地命名。‎ ‎⑥古代“辰时”相当于现在的早上6点前后,“午时”相当于现在的中午12点前后。‎ A. ①②③④‎ B. ③④⑤⑥‎ C. ①③④⑤‎ D. ①②⑤⑥‎ ‎【答案】C ‎【解析】‎ ‎【详解】‎ 此题考核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文学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的中外中的作家、作品,文学现象、文学流派,文体知识等。重点记忆课本涉及到的和经典阅读中列出的作品。平时注意积累,理出线索,形成体系。②‎ - 23 -‎ ‎ “‘晦’指农历三十”错误,“晦”应是指农历每月的末一天,朔日的前一天,农历中并不是每个月都是三十天。⑥ 古代“辰时”相当于现代上午7 时正至上午 9 时正。古代午时也就是现在的十一点到1点。中国古时把一天划分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相等于现在的两小时。相传古人根据中国十二生肖中的动物的出没时间来命名各个时辰。 十二时辰制,西周时就已使用。汉代命名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又用十二地支来表示,以夜半二十三点至一点为子时,一至三点为丑时,三至五点为寅时,依次递推。故选C。‎ ‎24.一位老年妇女与世长辞,殡仪馆收到多副挽联,其中有三副分别是逝者儿子、女婿、侄子送的,均未署名,根据其内容张贴正确的一项( )‎ ‎①我欲招魂,四五日苦雨凄风,问归何处?情怜犹子,数十年嘉言懿范,痛想生平 ‎②梦断北堂春雨萱花千古恨,机悬东壁秋风桐叶一天愁 ‎③获选昔乘龙犹记东床惭坦腹,游仙今驾鹤那堪北堂仰遗容 A. ①挽伯母 ②挽岳母 ③挽母 B. ①挽伯母 ②挽母 ③挽岳母 C. ①挽母 ②挽伯母 ③挽岳母 D. ①挽岳母 ②挽母 ③挽伯母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的得体性。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一位老年妇女与世长辞,殡仪馆收到多副挽联,其中有三副分别是逝者儿子、女婿、侄子送的,均未署名,根据其内容张贴正确的一项”,然后要明确儿子、女婿、侄子对死者称呼的不同,最后做出选择。本题中,①“我欲招魂,四五日苦雨凄风,问归何处?情怜犹子,数十年嘉言懿范,痛想生平”,“情怜犹子”中“犹”意为“好像”“犹如”,这说明不是亲生子女,应为侄子所赠;②“梦断北堂春雨萱花千古恨,机悬东壁秋风桐叶一天愁”,“春雨萱花”称母亲,人们常用“椿萱并茂”比喻父母都健康,因大椿长寿,古人用以比喻父亲,“萱草”为忘忧之草,古人用以比喻母亲,可见这应是儿子所赠;③“获选昔乘龙犹记东床惭坦腹,游仙今驾鹤那堪北堂仰遗容”,“东床袒腹”“乘龙”都是说女婿,可见这应是女婿所赠。故选B项。‎ ‎25.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0字。‎ - 23 -‎ ‎2019年9月3日,纽约林肯艺术中心剧院座无虚席。一束光波伴着袅袅烟雾倾泻而下,照亮了舞台上席地而坐、身披铠甲的将军。悠远的古琴声拉开芭蕾舞剧《花木兰》的序幕。芭蕾舞剧《花木兰》凭借唯美浪漫的色彩、精湛曼妙的舞姿、跌宕起伏的剧情,将中国传统英雄故事与西方经典技术完美融合,征服了纽约的观众。美国观众从中可以看到,今天的中国接续历史又承接当代,因而更加自信也更加开放。‎ ‎【答案】①2019年9月3日;②芭蕾舞剧《花木兰》在纽约演出;③它融合中西艺术之美;④让美国观众看到了更加自信和开放的中国。‎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压缩语段”考点,侧重“表达应用”能力的考查。解答本类题先通读全文,了解文章层次,在此基础上概括文意,注意字数限制。此题还要注意新闻的特点。一句话新闻拟写原则:要审清题干要求和限制性信息。要结合文体选用筛选方法和技巧。要尽量用主谓句表达(有特殊要求除外)。新闻属叙事类文体,采用要素提取法,就是将新闻中叙述的各要素(当然有的新闻不一定每个要素都具备)提取出来,然后按“什么人(或物)于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做了什么事”的顺序(或适当调整语序)即组成一句话新闻。抓住“2019年9月3日”“悠远的古琴声拉开芭蕾舞剧《花木兰》的序幕”“将中国传统英雄故事与西方经典技术完美融合”“今天的中国接续历史又承接当代,因而更加自信也更加开放”等分析概括。‎ ‎ ‎ - 23 -‎ ‎ ‎ - 23 -‎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