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9.50 KB
- 2021-06-03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北重三中2016~2017学年度第二学期
高二年级月考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2017年4月7日 满分:150分 考试时长:150分钟
第一部分 阅读题
一、 现代文阅读(1—3题,9分)
论述类文本阅读(1—3题,每小题3分)
中国古代的礼乐文明
早在夏商周时期,古代先贤就通过制礼作乐,形成了一套颇为完善的礼乐制度,并推广为道德伦理上的礼乐教化,用以维护社会秩序上的人伦和谐。
中国古代的“礼”和“乐”起源于远古的原始崇拜。《礼记》曰:“夫礼之初,始诸饮食,其燔黍捭豚①,污尊而抔饮,蒉桴而土鼓。”其贡献礼品、击土鼓而作乐,便是最早的礼乐仪式。到了传说中的五帝时期,虽然帝王的领袖地位和递相禅让产生了“礼”的意识,但是礼的制度还未产生。到了夏朝,由于“天下为家,各亲其亲”,于是“礼义以为纪”,礼仪制度才逐渐建立起来。但夏礼因文字记载和考古材料的缺乏,已难知其详。商礼由于殷墟考古的大量发现,以及《史记》有较多的记载,则已彰彰可考。到了周代,礼制集前代之大成,逐渐完备和成熟起来,因为这时不仅形成了系统的礼乐制度,而且赋予礼乐以丰富的人文内涵。“乐”在周之前也已有不少歌舞产生。到了周代,“乐”的内容不断丰富,形成了相应制度,设置了专门的机构来规范和管理乐。
在礼乐文明形成的过程中,周公是一个重要的人物。他制礼作乐,不仅将远古至殷商的礼乐加以改造和发展,形成系统化的典章制度和行为规范,而且注入“德”的因素,使其具有道德伦理的深刻内涵。孔子是发展中国古代礼乐文明的另一个重要人物。他继承、推广和宣扬礼乐文明,整理、传播了记载古代礼乐文明的儒家经典“六经”,并且,他以礼乐为解说对象,着力彰显礼乐文明的精义,强调礼乐文明的人伦教化和治世功能。
“礼”是人性的基础。《礼记》曰:“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礼” 是人类文明社会最主要的特征之一,是区别人与动物、文明与野蛮的标准。礼使人明确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懂得尊敬和谦让;使人区别事物或行为的是非,懂得什么是该做和不该做的。“礼”也是一种道德规范,引导人们向善和自律。孔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因此,礼乐文明更强调通过礼教,使社会规则内化为人的内心尺度,通过让他们知礼、守礼,达到社会和谐的境界。
“乐”的社会作用重在和谐精神。《礼记》曰:“故乐者,审一以定和,以和合父子君臣、附亲万民也。是先王立乐之方也。”“乐”是协调世间万物的纲纪,它的作用是使人们各安其位,和谐相处。“乐”也有陶冶情操,移风易俗的功用。《孝经》说:“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即乐教有陶冶心性,使人快乐安宁,生命长久之功。因此,孔子要求人们要听雅乐,远淫音。
“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秩序也。”秩序与和谐是礼乐文明的主旨。“乐者为同,礼者为异。”是说乐的作用在于协调上下,礼的作用在于区别次序。然而,礼和乐虽有形式、功用上的不同,但却是相辅相成的。在远古传统中,礼即人文,是涵盖一切,包括乐在内的。到了周代,礼、乐虽各有制度,但是乐毕竟仍是礼制的一个方面,乐的“和”也是为实现礼而辅助、服从于礼的。乐之“和”能够弥合礼之“分”所造成的心理差距。孔子等儒家常将“礼”、“乐”相提并论,就是因二者之结合,能起到平衡与调和的作用。
先秦礼乐文明经历代沿革,具体内容有变而主旨不变。摒弃旧礼中的贵贱之分,汲取礼乐文明的秩序、和谐理念,对于中国,对于世界,都具有现实意义。
【注】①燔黍捭豚:指上古烹饪用具出现前对食物的简单加工情况。捭,撕裂。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 下列有关“礼乐文明”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古代先贤为了维护社会秩序上的人伦和谐制礼作乐,逐步形成了一套礼乐制度,并推广为道德伦理上的礼乐教化。
B.中国古代的礼乐文明是在周代完备、成熟起来的,因为那时不仅形成了系统的礼乐制度,而且赋予了礼乐以丰富的人文内涵。
C.周公是礼乐文明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人物,他继承了殷商的礼乐形式,并注入了“德”的因素,使其有较大的发展。
D.先秦的礼乐文明经历代继承发扬和变革发展,其内容不断丰富,主旨变化不大。
2. 下列对于“礼”与“乐”的相关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礼”是人性的基础,能够引导人们向善和自律;“乐”是协调世间万物的纲纪,能陶冶情操,移风易俗,使人们知礼、守礼。
B.“乐”的作用在于使人明确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关系;“礼”的作用在于使人们各安其位,和谐相处。
C.远古时期,“礼”即人文,是涵盖一切,包括乐在内的;周代以后,“乐”成为礼制的一个重要方面。[]
D.由于“礼”、“乐”的结合,能够起到平衡与调和的作用,所以古代的人们常常将其相提并论。
二、 古诗文阅读(4—10题,69分)
(一) 文言文阅读(4—7题,19分)
阅读下面这篇文言文,完成4—7题。
盛应期,字思徵,吴江人。弘治六年进士。授都水主事,出辖济宁诸闸。太监李广家人市私盐至济,畏应期,投盐水中去。会南京进贡内官诬应期阻荐新船,广从中构逮应期及主事范璋下诏狱。璋管卫河,亦忤中贵者也。狱具,谪云南驿丞。正德初,历云南佥事。武定知府凤应死,其妻摄府事,子朝鸣为寇。应期单车入其境,母子惶怖,归所侵。策凤氏终乱,奏降其秩,设官制之,寝不行,后卒叛。
擢右副都御史,巡抚四川。讨平天全六番招讨使高文林。会泉江僰蛮普法恶作乱,富顺奸民谢文礼、文义附之。法恶死,指挥何卿等先后讨诛文礼、文义。应期赉银币,以忧归。嘉靖二年,起故官,巡抚江西。宸濠乱后,疮痍未复,奏免杂调缗钱数十万,请留转输南京米四十七万,银二十万,以食饥民。又令诸府积谷备荒至百余万。寻进兵部右侍郎,总督两广军务。将行,籍上积谷数。帝以陈洪谟代,而奖赉应期。后洪谟积益多,亦被赉。应期至广,偕抚宁侯朱麒督参将李璋等,讨平思恩土目刘召,复赉银币。朝议大征岑猛。应期条上方略七事,言广兵疲弱不可用,麒等恚。会御史许中劾应期暴虐,麒等因相与为流言。御史郑洛书复劾应期贿结权贵。应期已迁工部侍郎,引疾归。
嘉靖六年,黄河水溢入漕渠,沛北庙道口淤数十里,粮艘为阻,侍郎章拯不能治。尚书胡世宁、詹事霍韬、佥事江良材请于昭阳湖东别开漕渠,为经久计。议未定,以御史吴仲言召拯还,即家拜应期右都御史以往。应期乃议于昭阳湖东北进江家口南出留城口开浚百四十余里较疏旧河力省而利永夫六万五千银二十万两克期六月工未成,
会旱灾修省,言者多谓开河非计,帝遽令罢役。应期请展一月竟其功,不听。初,应期请令郎中柯维熊分浚支河,维熊力赞新河之议,至是亦言不便。应期上章自理,帝怒,诏与维熊俱夺职。世宁言:“新河之议倡自臣。今四月,功已八九。缘程工促急,怨讟烦兴。维熊反覆变诈,倾大臣,误国事。自古国家偾大事,必责首议,臣请与同罢。”帝不许。后更赦,复官致仕。嘉靖十四年卒,年六十二。应期罢后三十年,朱衡循新河遗迹成之,运道蒙利焉。
(节选自《明史盛应期传》)
4.下列对文中划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应期乃议于昭阳湖东/北进江家口/南出留城口/开浚百四十余里/较疏旧河/力省而利永/夫六万五千银/二十万两克期/六月工未成/
B.应期乃议于昭阳湖东北/进江家口南/出留城口/开浚百四十余里/较疏旧河/力省而利永/夫六万五千银/二十万两克期/六月工未成/
C.应期乃议于昭阳湖东北/进江家口南/出留城口/开浚百四十余里/较疏旧河力省而利永/夫六万五千/银二十万两/克期六月/工未成/
D.应期乃议于昭阳湖东/北进江家口/南出留城口/开浚百四十余里/较疏旧河力省而利永/夫六万五千/银二十万两/克期六月/工未成/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中贵指有权势的太监。中,即禁中,指宫中;贵,地位显贵。太监是中国古代专供帝王及其家族成员役使的官员,又称宦官、内侍、中官、寺人等。
B.擢,提拔,是古代升任官职的常用词语。擢右副都御史意思是提拔为右副都御史,本文中与擢意思相近的词语还有起、进、迁等。
C.忧即居丧,多指为父母居丧。居丧应遵循相应的礼仪,官员在家守丧期间,不办理外事,在服丧期满之前停止娱乐和交际,表示哀悼之情。
D.致仕意为辞官退休。致,交还;仕,官职。致仕的年龄一般为七十岁,有疾患则提前。还有致事、致政等词,与乞骸骨、乞归等意思较为相近。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盛应期颇有政名。李广的家人贩私盐,怕盛应期知晓,扔掉私盐后跳入水中离开;在盛应期只身来武定时,知府凤应的妻儿吓得惶恐不安。
B.盛应期关爱黎庶。为饱受战争创伤的百姓奏免了几十万缗钱的赋税,申请了数以万计的救灾钱粮,并安排各府积极储备粮食以备荒年。
C.盛应期仕途坎坷。得罪了太监李广,遭诬陷被贬为云南驿丞;开罪了抚宁侯朱麒,招来他们的流言;御史郑洛书还弹劾他以钱物结交权贵。
D.盛应期治河未竟。盛应期接替章拯治水,提出了具体的治理措施,却遇旱灾,皇帝采纳大臣们的建议下令停工,最后还免去了他的治水权。
7.把下列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策凤氏终乱,奏降其秩,设官制之,寝不行,后卒叛。(5分)
(2)应期条上方略七事,言广兵疲弱不可用,麒等恚。(5分)
(二)课内文言文(8-10,21分)
8.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社日”,古代祭祀土神的日子。分春秋两次,一般在立春、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
B.“优”,本义指表演乐舞、杂戏的艺人。如《柳敬亭传》中提到的“优梦”,是指名叫“孟”的艺人。
C.“举案齐眉”,汉代梁鸿的妻子为丈夫捧膳食时,总是把端饭的托盘举得和眉毛一样高,以示尊敬,故后世常用本词表示夫妻相敬。其中“案”指书案。
D.“五音”,即我国古代五声音阶中的宫、商、角、徵、羽五个音级。
9.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侯”,是爵位的一种,古代的爵位分为“公、侯、伯、子、男”
B. 季父:叔父。古代兄弟或姊妹间长幼排序为伯、仲、叔、季。[]
C. 春秋战国时期,士死了叫“薨”,而诸侯的死则称为“不禄”。
D. 伏惟:下级对上级或晚辈对长辈说话表示恭敬的习惯用语。
10.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共15分,每小题3分)
(1)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
(2)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人。
(3)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4)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5)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
(三)古代诗歌阅读(11—14题,20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1—12题。
蝶恋花
赵令畤
欲减罗衣寒未去,不卷珠帘,人在深深处。红杏枝头花几许?啼痕止①恨清明雨。
尽日沉烟②香一缕,宿酒醒迟,恼③破春情绪。飞燕又将归信误,小屏风上西江④路。
注:①止:通“只”。 ②沉烟:点燃的沉香的烟气。③恼:撩惹。恼破:恼煞,极尽烦恼。 ④西江:古诗词中常泛称江河为西江。
11.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 )(4分)
A.“欲减罗衣寒未去,不卷珠帘,人在深深处。”的意思是女主人公想要减掉罗衣,可是寒气还没有退去。珠帘也无心卷起,一个人在深闺中很悠闲。
B.“寒未去”说明此时尚是早春,春寒料峭,乍暖还寒。受天气影响,女子的心情必定也起伏无常。“深深处”点出女子忧闷之深,渲染出一种孤寂的氛围。
C.“不卷珠帘”的原因,可能是女子愁绪萦怀而心生恹懒;也可能是她害怕卷起珠帘之后,望见满目春色,更添愁绪。
D.”红杏枝头花几许?啼痕止恨清明雨。”是从听觉角度来描写,用了拟人手法,赋予带雨红杏残花以人的情感,实际是以花暗比思妇。
E.这首词描写春日闺中怀人。情意缠绵悱恻,用语深婉空灵,境界开阔,细腻地传达了思妇内心复杂的情感起伏。
12. 本词下片表达了词中人物怎样的思想感情?结尾两句是怎样表现这种感情的?(6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3—14题。
唐崇徽公主手痕①
欧阳修
故乡飞鸟尚啁啾,何况悲笳出塞愁。
青冢埋魂知不返,翠崖遗迹为谁留?
玉颜自古为身累,肉食②何人为国谋。
行路至今空叹息,岩花野草自春秋。
注:①崇徽公主,唐代宗时与回鹘和亲,以崇徽公主嫁其可汗。姓仆固氏,唐朝著名将领仆固怀恩的女儿。生卒年不详。手痕:在今山西灵台。传说公主出嫁回鹘时,路经此地,以手掌托石壁,遂有手痕。②肉食,典出《曹刿论战》:“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肉食”,即“肉食者”,指居官享俸者。
13. 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4分)
A.此诗是一首怀古诗,诗人借古生情,结合民间传说,为崇徽公主远嫁这一历史悲剧唱出了一曲悲伤凄凉的挽歌。
B.本诗以衬托手法开篇,描写崇徽公主启程时,连故乡的鸟儿也为她悲鸣不已,衬托出塞后的她听到胡笳之音时更加悲愁的心态。
C.颔联中“青冢”代指崇徽公主的埋身之地。诗人在这里沿用了杜甫咏王昭君的“环佩空归月夜魂”(《咏怀古迹》)诗意,一个“魂”字,使诗情变得更为深婉。
D.颈联诗人寓于两对矛盾现象中的诘问尖锐犀利,自古罕见。议论深切痛快,而又对仗工整,朱熹推崇此联道:“以诗言之,第一等诗;以议论言之,第一等议论也。”
E.在时间上,这首诗两度由古及今作大幅度的跳跃,使诗情波澜起伏,把读者的感情之流导入诗人以激情冲击而成的曲折回荡的河道中。
14.这首诗的尾联表现诗人怎样的的思想情感?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分析。(6分)
(四)名句名篇默写(15题,9分)
15.补写出下列句中的空缺部分。 (每空1分)
(1)《阿房宫赋》中, “ , ?”是在用质问的语气谴责秦统治者奢靡而不知怜惜的行为。
(2)《阿房宫赋》中向当朝统治者敲响警钟的句子是“ , ”。
(3)《阿房宫赋》中描写阿房宫走廊曲折特点的句子是“ ”。
(4)《论语》十则中,强调只有胸怀宽广、意志坚定的人才能称为“士”的句子是“ , ”。
(5)苏洵在《六国论》中用“ ”四个字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六国灭亡的根本原因。
(6)《六国论》中论述齐国灭亡根源的一句是“ ”。
第二部分 表达题(72分)
三、 语言文字运用(16—19题,12分)
16.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3分)
①相较于享誉中外的佛教圣地九华山,紫蓬山似乎名不见经传,但谁又能想到,历史上它曾是淮军将领的摇篮。
②代沟之说,有相当的道理。不过,这条代沟如何沟通,只好潜移默化,父母对子女向来便耳提面命。
③小时候的张衡半夜数星星,说自己长大后要成为一名科学家,没想到一语成谶,后来的他成了汉代著名的天文历法大家。
④从中国书法史看,“书以人名”似乎成为了一条重要规律。但不容置喙的是,真正的艺术作品的生命精神才是它的根本所在。
⑤历史专业出身的石晓明,不愿像其他同学一样埋首钻研,皓首穷经,著书立说,而是毅然选择了与自己专业相去甚远的工作,实在让人匪夷所思。
⑥《本草图经》中的年代较早的一些版画,因为出于各地画师之手,风格判若云泥,精粗详略也有差异,但总体水平较高。
A. ①②⑤ B.③④⑤ C.①②⑥ D.③④⑥
17.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A.8日上午,记者来到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这里正在展出“英雄史诗,不朽丰碑——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主题展”,向人们诉说着那一段红色回忆,吟唱着一首首可歌可泣的英雄乐曲。
B.基于量子信息技术推动科学和社会取得革命性进步的巨大前景这一依据,专家认为,“量子技术在21世纪的重要性可与20世纪的曼哈顿计划相比,可能像曼哈顿计划造出原子弹那样改变世界格局”。
C.美国国家气象局宣布,虽然飓风“马修”已减弱为三级风暴,但在其造成的风暴潮、涨潮、风浪与毁灭性巨浪等共同作用下,佛罗里达州等沿海地区直到当地时间8日晚间都有被淹的危险。
D.本次研讨会共收到中国、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国专家学者的文章83篇,内容涉及“汉语言文学及汉语国际教育研究”“中国文化教学研究”“中国及海外华人的社会”等。
18.填入下列一段文字空白处的词语,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
孔子思想中浸透着道德的身影,①,孔子的幸福观里,个体一定要不断完善自身的道德人格,加强道德修养,②具备道德才是获取幸福的前提条件。许多统治者认为用道德原则治理国家的政事,③能稳定自己的统治。亚里士多德受其老师苏格拉底的影响,④
肯定德行的重要性,认为唯有品质优良的人才能够做到公正、节制。常人⑤没有通过行德来追求生活的幸福,⑥很难获得长久的幸福。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A
因而
只有
还
所以
因为
所以
B
所以
/
才
还
假如
就
C
因此
只有
就
也
如果
就
D
因为
只要
也
而且
不仅
而且
19.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3分)
作为最古老的画种,人物画曾在汉唐光耀画坛,元代随着文人画的兴起,传神、载道的人物画让位于畅神、悟道的山水和花鸟画,此后的千年间,① 。随着20世纪的到来,人物画成为中国画坛成就最高的画种,画家之众,作品之精,堪称空前,② 。脱离现实,陈陈相因,是传统人物画衰败的缘由;③ ,则是现代人物画振兴的关键。近日在上海中华艺术宫展出的“现实的光芒——中国画现代人物画研究展”,通过百位艺术家280余件代表性作品的展示,基本呈现20世纪以来中国人物画的现代复兴之路。
四、写作(60分)
20.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几乎是一夜之间,“蓝瘦香菇”(意为“难受,想哭”)这个词语刷爆朋友圈,火遍全国。对这种不时冒出且迅速传播的络词汇,有人一脸茫然,甚或手足无措;有人欣喜疯狂,引为时尚;有人嗤之以鼻,冷漠待之;有人深恶痛绝,誓死捍卫正统词汇……
对这种势不可挡的络词汇,你持什么观点?阐述你的看法和理由。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准泄露个人信息
参考答案
1答案:1.D (D项原文“其内容不断丰富,主旨却变化不大”与原文“具体内容有变而主旨不变”不符。)
2. C(A礼的作用是“知礼守礼”B礼乐作用颠倒了D常将其相提并论的是孔子等儒家)
3.B.(文章“后世许多文字材料都记载着夏朝时期的礼仪”与原文“夏礼因文字记载和考古材料的缺乏,已难知其详”不符。)
4.D试题分析:做断句题的思路是:第一步,通读文段,整体把握文段的内容大意及主题;第二步,找出标志性的词语,如名词、动词、句首句末虚词、有特殊用法的词语等;找虚词、察对话、依总分、据修辞、对称、反复、辨句式。第三步,先易后难,逐步断句(先断有把握的部分,后断吃不准的部分);第四步,诵读全文,详加验证。语段断好后,再通读一遍,用语法分析或凭语感,根据文言断句的基本要求,结合文段意思,检验断句是否正确合理。
5.B(起,举用、起用,不是提拔、升任的意思。)
6.A(只是将盐投入水中而人未入水。)
7.(1)(盛应期)料想凤氏最终要叛乱,上奏(请求)降低她的品级,(专门)设置官职辖制她,(但)奏章被搁置没有处理,后来(凤氏)终于叛乱了。(5分)(秩、寝、不行、卒各1分,句意1分。)
(2)盛应期备文上陈七条策略,说两广的士兵疲惫衰弱不能征用,朱麒等人很怨恨。(5分)(条上、方略、恚各1分,句意2分。)
参考译文:
盛应期,字思徵,是吴江人。弘治六年考取进士。任命为都水主事,出京(赴任)管理济宁诸闸。太监李广的家人贩卖私盐到济宁,害怕盛应期,把私盐扔到水中离开。正好南京负责贡品的官员诬陷盛应期阻挠进献新船,李广从中陷害,逮捕盛应期和主事官范璋进了监狱。范璋管理卫河,也是不顺从当权太监的人。罪案已定,(盛应期)被贬为云南驿丞。正德初年,担任云南佥事。武定知府凤应死了,他的妻子代理知府事务,儿子凤朝鸣为非作歹。盛应期只身进入武定境内,凤氏母子非常恐惧,归还了侵占的财物。(盛应期)料想凤氏最终要叛乱,上奏(请求)降低她的品级,(专门)设置官职辖制她,(但)奏章被搁置没有处理,后来(凤氏)终于叛乱了。
(盛应期)提任右副都御史,管理四川。讨伐平定了天全六番招讨使高文林。正逢泉江僰蛮人普法恶暴乱,富顺刁民谢文礼、文义依附于他。普法恶死了,(盛应期)指挥何卿等人先后讨灭诛杀了谢文礼、谢文义。应期被赏赐银币,因居丧而辞官回家。嘉靖二年,以原来官职起用他,管理江西。宸濠之乱后,人民遭受战祸未曾恢复,盛应期上奏请求免除了几十万缗钱的赋税,请求留下调拨给南京的米四十七万,银二十万,来解决饥民问题。又命令各府储存了百余万的谷物以备荒年。不久(他)担任兵部右侍郎,总管两广军务。将要赴任时,登记呈报储存谷物的数目。皇帝用陈洪谟代替他,并且奖励赏赐盛应期。后来陈洪谟积储的粮食更多,也被赏赐。盛应期到了两广,偕同抚宁侯朱麒监管参将李璋等,讨伐平定了思恩的土目刘召,又被赏赐银币。朝廷商议大规模讨伐岑猛,盛应期备文上陈七条策略,说两广的士兵疲惫衰弱不能征用,朱麒等人很怨恨。正好御史许中弹劾盛应期暴虐,朱麒等人趁机共同制造流言。御史郑洛书又弹劾盛应期贿赂结交权贵。盛应期已经转任工部侍郎,称病辞官回家。
嘉靖六年,黄河水泛滥涌入运粮河道,沛北庙道口淤积几十里,粮船被阻,侍郎章拯不能治理。尚书胡世宁、詹事霍韬、佥事江良材请求在昭阳湖东另外开凿运粮河道,作为长久打算。商议还未决定,因为御史吴仲言召回章拯,于是盛应期在家被授任右都御史前往(治理)。盛应期于是商议在昭阳湖东,北起江家口,南到留城口,开掘疏浚一百四十余里,比疏通原河道省力并且一劳永逸,民工六万五千,白银二十万两,限期六个月。工程还未完成,正逢旱灾(上面责令)修身反省,言官大多认为开凿河道不是好办法,皇帝就立即下令停工。盛应期请求宽限一个月完成工程,不被准许。当初,盛应期请求让郎中柯维熊分管疏通支河,柯维熊全力支持开凿新河的决议,到这时也说工程不适宜。盛应期上书请求自己负责治理,皇帝大怒,下诏,(盛应期)与柯维熊一起被免职。胡世宁说:“(开凿)新河的商议由我提倡。到如今工程已经四个月了,已经成功了八九分。因为工程工期急促,导致怨恨诽谤不断发生。维熊变化无常,诡变欺诈,排挤朝中大臣,耽误了国家大事。自古以来,国家中的大事失败,一定要问责第一位倡议之人,我请求和他们一起免官。”皇帝不答应。后来又赦免了盛应期,恢复了他的官职,(直到)退休,(后)嘉靖十四年去世。年纪六十二。盛应期新河停后三十年,朱衡依照沿袭他的新河的遗迹而将之开凿成功,水路运输通道得到很大的便利。
8C案指端饭的托盘
9C薨指的的是诸侯死,不禄指的是士死
10略
11.BC
解析:A在深闺中的闲居、无聊。D是从视觉角度E“境界开阔”错
词的下片表现了女主人公因思念远方的亲人而带来的寂寞哀怨之情。(2分)她盼望春燕能带来远方亲人的信息,然而燕归人不归的对比,使她只能对燕产生埋怨。(2分)远人无信,她只能对着画屏想象远人的行程,通过虚写表现其深深的相思之苦。(2分)
13.AC
A项,这首诗在格调上不同于一般洒同情之泪的凄凉挽歌,而启发人们在深沉的哀怨中进而对这些女子的个人悲剧加以政治上的思考,激起人们对许多不能远谋的肉食者的愤慨。是一曲饱蕴愤懑之情的悲歌。情感分析不全面。C项诗人反用了杜甫咏王昭君的“环佩空归月夜魂”(《咏怀古迹》)诗意)一个魂归,一个魂不返 )
14. 表现对远嫁女子深切的同情和对统治者对内统治严酷,对外苟且偷安,忍辱求和的不满。(2分)⑵作者在尾联上句直抒胸臆,长叹一声,无可奈何之情袭人心怀,行路人到此只能报之以叹息。下一句用以景结情的手法来写孤魂栖止的崖花野草春秋更替,年复一年,这里以无情衬有情,颇有韵致。(手法答对两种即可得4分)
15. (1)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2)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3) 廊腰缦回
(4)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5)弊在赂秦
(6)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16.A①名不见经传:名字在古籍中没有记载,指人或事物没有什么名气。用在此处符合语境。②耳提面命:形容严格要求,殷切教诲。此处使用正确。③一语成谶:一句不好的话说中了。感情色彩不当。④不容置喙:指不容许别人插嘴说话。用在此处不妥,可改为“毋庸置疑”。⑤皓首穷经:指钻研儒家经典到老,也泛指勤奋苦读一生。使用正确。⑥判若云泥:高低差别就像天上的云彩和地下的泥土那样远,形容高低悬殊。本句用来说风格不同不合适。
17.D
(A项,主语缺失。可将“这里正在展出‘
英雄史诗,不朽丰碑一一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主题展’”改为“正在这里展出的‘英雄史诗,不朽十碑一一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主题展’"。B项句式杂糅。可将“这一依据”删去.C项并列不当,“风浪”包括“毁灭性巨浪”,可将“风浪”删去)
18【解析】C(②处,根据“才是获得幸福的前提条件”中的“才”字可以推知,此处填“只有”。⑤⑥处,说的是常人不讲道德的危害,二者是假设关系。)
19. 答案
①人物画渐趋式微(人物画渐渐衰落〉
②其根源来自于现实的光芒照耀(原因在于它立足于现实的土壤)
③关注现实,勇于创新(立足现实,不断创新)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语言运用的综合考核题,首先应浏览语段,把握主要内容,然后要注意上下文的衔接和前后的照应,第一处结合前面内容“人物画让位于山水和花鸟画”可知,人物画渐渐衰落;第二处结合后面内容“脱离现实,陈陈相因,是传统人物画衰败的缘由”可知,取得高成就的原因是立足于现实,可填入“其根源来自于现实的光芒照耀”;第三处结合后面“人物画振兴的关键”,仿写“脱离现实,陈陈相因”,此处可以填入“立足现实,不断创新”。
20. 立意:对于络新词谨慎对待。尽量创造文明的语言环境,切勿传递不良信息。当然也可以从宽容对待络新词的角度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