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6.50 KB
  • 2021-06-03 发布

2018-2019学年天津市静海县第一中学高二5月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

  • 23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静海一中2018-2019第二学期高二语文(5月)‎ 学生学业能力调研试卷 考生注意:1.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18分)和第Ⅱ卷主观题(102分)两部分,共120分。‎ ‎2. 试卷书写规范工整,卷面整洁清楚,酌情减3-5分,并计入总分。‎ 知识技能 学习能力 习惯养成 总分 内容 基础 文言 阅读 诗歌鉴赏 散文阅读 语言应用 写作技能 卷面整洁 ‎120分 分数 ‎12‎ ‎22‎ ‎10‎ ‎16‎ ‎60‎ 减3—5分 第 I 卷(选择题 共18分,每题2分)‎ 一、基础选择题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2小题。‎ 出青州城南五里,有一山名云门山。自山脚下遥望山顶,崖上隐隐有一寿字,这就是人们要来看的、心中喟叹的奇迹。一条石阶小路拾级而上,两边一色翠柏,枝枝蔓蔓,撒满沟沟壑壑。树并不很粗,却坚劲挺拔,都生在石上。树根(缘/沿)石壁而行,如闪电裂空;树干破石而出,如大旗迎风。偶有一两株树直挡路中,那是修路时不忍砍斫,特意留下的,树皮已被游人摸得油光。环视四周,让人感到往日岁月的(细密/细致)。片刻我们爬到半山望寿阁,在这里小憩,山顶石壁上的大红寿字已(历历在目/赫然在目)。‎ 这是世界上最大的寿字,是书法的精品、极品,日本的书道专家还常渡海西来鼎礼膜拜呢。这是明代嘉靖三十九年,青州衡王为自己祝寿时所刻,距今已四百多年。山上残雪未消,我在料峭春风中,细细端祥这个奇迹。这字高七点五米,宽三点七米,也不知当初怎样写上去、刻出来,却又这样不失间架结构,点画笔意。这衡王创造了奇迹,但他当时的目的并不为艺术。衡王刻字(希冀/期望)自己长寿百岁,同时也向老百姓摆摆皇族的威风。但是数代之后衡王府就被抄家,命不能永存,威风也早风吹雨打去。倒是这个有艺术价值的寿字,寿到如今。‎ ‎1. 文中加点的字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 喟叹(kuì) 枝枝蔓蔓(wàn)   料峭 B. 拾(shí)级而上 砍斫(zhuò)     端祥 C. 靡(mí)费 坚劲(jìng)     间架结构 D. 亘(gèn)古 小憩(qì) 鼎礼膜拜 ‎2. 依次选用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沿  细密  历历在目  期望 B. 缘  细密  赫然在目  希冀 C. 缘  细致  赫然在目  期望 D. 沿  细密  历历在目  希冀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野鸭子》最打动人的是对真善美的热情讴歌,透过剧情的审美体验,让人们信服了一个事实、一条真理;世上还是好人多,人间自有真情在。‎ B. 他在环境和野生动物保护等领域出版了六本书籍和不计其数的文章,并在华尔街日报和华盛顿邮报上都有自己的专栏。‎ C. 纵观世界各国的企业发展史,你就会发现,一个企业能否获得成功,往往不取决于它的规模和历史,而取决于它的经营理念。‎ D. 不少学生偏食、挑食导致蛋白质的摄入量低,钙锌铁营养素不足,营养状况不容令人乐观。‎ ‎4.下面文学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出自《论语》。《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语录体专集,与《诗》《书》《礼》《易》《春秋》合称“六艺”。‎ B.桑丘·潘沙、拉斯蒂涅、弗罗洛是依次出现在世界文学名著《堂吉诃德》《高老头》《大卫·科波菲尔》中的文学形象。这些名著的作者依次为塞万提斯、巴尔扎克、狄更斯。‎ C.“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是清代作家曹雪芹对《红楼梦》创作甘苦的自我感叹。《红楼梦》以“情重愈斟情”的感伤和“忽喇喇似大厦倾”的末世感提高了它的艺术容量。‎ D.“青衫不逢湓浦客,红袖漫插曹纲手”这两句化用了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典故,“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夺三军之帅”这副对联盛赞的人物是柳宗元。‎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刘昌,字公明,汴州开封人也。出自行间,少学骑射。史朝义遣将围宋州;昌在围中,连月不解,城中食尽,贼垂将陷之。刺史李岑计蹙,昌为之谋曰:“廪中有数千斤曲,可以屑食。计援兵不二旬日当至。东南隅之敌,众认为危,昌请守之。”昌遂被铠持盾登城,陈逆顺以告谕贼,贼众畏服。后十五日,救军至,贼乃宵溃。超授试左金吾卫郎将。‎ 李灵曜据汴州叛,刺史李僧惠将受灵曜牵制;昌密遣曾神表潜说僧惠。僧惠召昌问计,昌泣陈其逆顺;僧惠感之,乃使神表赍表诣阙,请讨灵曜,遂翦灵曜左翼。‎ 李希烈陷汴州,人心震恐。时昌以三千人守宁陵,希烈率五万众阵于城下;昌深堑以遏地道,凡四十五日,不解甲胄,躬励士卒,大破希烈。‎ 希烈解围攻陈州刺史李公廉计穷昌从刘玄佐救之至陈州西与贼遇昌晨压其阵及未成列大破之活捉其将翟曜希烈退保蔡州。‎ 贞元三年,委昌北出五原①。岁余,授泾州刺史。昌躬率士众,力耕三年,军食丰羡,名闻阙下。受诏城平凉,以扼弹筝峡口。旬余而毕。平凉居北地之要,分兵援戍,遏其要冲,遂以保宁边鄙。‎ 昌初至平凉劫盟之所,收聚亡殁将士骸骨坎瘗之,分为大将三十人,将士百人,葬于浅水原。建二冢,大将曰“旌义冢”,将士曰“怀忠冢”。昌盛陈兵设幕次,具牢馔祭之。昌及大将皆素服临之,诸道师徒,莫不感泣。‎ 昌在西边十五年。及婴疾,约以是日赴京求医,未发而卒。年六十四,赠司空。‎ ‎【注】①五原:地名。辖区在今中国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境内。②泾州:地名。辖区在今甘肃省平凉市泾川县北。‎ ‎5. 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连月不解 解:解围 B. 昌密遣曾神表潜说僧惠 说:劝说 C. 躬励士卒 躬:亲自 D. 遏其要冲 遏:制止 ‎6.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救军至,贼乃宵溃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B. 希烈率五万众阵于城下 徘徊于斗牛之间 C. 以扼弹筝峡口 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 D. 旬余而毕 余固笑而不信也 ‎7.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行,古代军队编制。在古代军队编制中,五人为一伍。五伍为一行。“行”在这里泛指军队。‎ B. 阙,本指古代帝王宫殿前的台阶,可借指帝王的住所。阙下,帝王所居之处,这里指朝廷。‎ C. 素服,本色或白色的衣服,主要指居丧或逢其他凶事时所穿的衣服,也可指日常所穿的便装。‎ D. 赠,死后追封官爵。皇帝赐予官员或官员的父母妻室等官职或爵位,生者称封,逝者称赠。‎ ‎8.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希烈解围攻陈州/刺史李公廉/计穷昌从刘玄佐救之至陈州/西与贼遇/昌晨压其阵及未成/列大破之/生擒其将翟曙希烈/退保蔡州 B.‎ ‎ 希烈解围攻陈州/刺史李公廉计穷/昌从刘玄佐救之至陈州西/与贼遇/昌晨压其/阵及未成列大破之/生擒其将翟曜希烈/退保蔡州 C. 希烈解围攻陈州/刺史李公廉计穷/昌从刘玄佐救之/至陈州西与贼遇/昌晨压其/阵及未成/列大破之/生擒其将翟曜/希烈退保蔡州 D. 希烈解围攻陈州/刺史李公廉计穷/昌从刘玄佐救之/至陈州西与贼遇/昌晨压其阵/及未成列大破之/生擒其将翟曜/希烈退保蔡州 ‎9.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刘昌有勇有谋,临危主动请缨,宋州被围数月,危在旦夕,他提出以酒曲充饥的建议,主张坚守城池,等待援军,并主动要求守卫东南角。‎ B. 刘昌御敌有方,率部以少胜多,他率三千人抵御李希烈的五万大军,对外据天堑防守,对内激励士气,军队坚持四十五日,终于打败敌军。‎ C. 刘昌尽职尽责,戍边不辱使命。他任泾州刺史时,亲率士兵耕作,保障了军粮的供应;他奉命修筑平凉城,并派兵把守,保障了边地的安定。‎ D. 刘昌有情有义,善待阵亡官兵。他初到平凉之时,将收集到的一百多位官兵的骸骨安葬好,并举行隆重的祭奠仪式,他身穿素服到场祭奠。‎ 第Ⅱ卷(共102分)‎ ‎10.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1)僧惠感之,乃使神表赍表诣阙,请讨灵曜(3分)‎ ‎(2)及婴疾,约以是日赴京求医,未发而卒。(3分)‎ ‎(3)举例说明“乃”的其他三种用法。(不包括翻译题(1)的用法)(3分)(易混易错题组)‎ ‎(4)举例说明“而”的其他三种用法。(不包括翻译题(2)的用法)(3分)(易混易错题组)‎ ‎1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各题(10分)‎ 水调歌头·定王台①‎ 南宋·袁去华 雄跨洞庭野,楚望②古湘州。何王台殿?危基百尺自西刘。尚想霓旌千骑,依约入云歌吹,屈指几经秋。叹息繁华地,兴废两悠悠。‎ 登临处,乔木老,大江流。书生报国无地,空白九分头。一夜寒生关塞,万里云埋陵阙③,耿耿恨难休。徙倚霜风里,落日伴人愁。‎ ‎【注】①定王台:在今湖南长沙市东,相传是汉景帝之子定王刘发为瞻望其母唐姬墓而建。②楚望:唐宋时按各地的位置 规模、发展状况,把全国划分为若干等级。楚望就是指湘州为楚地的望都。③陵阙:皇帝的陵墓。‎ ‎(1)对本词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开头时空纵览,为全词奠基昂扬豪迈的基调。‎ B.以问答的形式点题,唤起对古台旧事的追忆。‎ C.“兴废”二字承上启下,意蕴丰富而悠远绵长。‎ D.词的下阙情与景交融,慷慨生悲,淡有余韵。‎ ‎(2)结合全词,分析“叹息繁华地,兴废两悠悠”两句的作用。(2分)‎ ‎(3)全词围绕一个“愁”字展开的,请具体分析其中的内涵。(2分)‎ ‎(4)鉴赏诗歌之“炼字题”的答题步骤通常是哪几步?(4分)(规律提炼题组)‎ ‎12.补写出下列名篇的空缺部分。(4分)‎ ‎(1)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____________________。(贾谊《过奏论》)‎ ‎(2)______________,风飘飘而吹衣。(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3)熊咆龙吟殷岩泉,_______________。(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4)人生如梦,___________________。(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三、现代文阅读(16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16题。‎ 信一口井 于坚 ‎ 明嘉靖十三年,被流放云南,“永远充军烟瘴”的大诗人杨慎来到建水拜访他的朋友,西南边陲的建水城令他大吃一惊并留下了数篇文字。令我惊讶的是,杨慎诗里描写的建水,并未隔世,我几乎以为,杨慎才搁笔走了不久。杨慎笔下的这个建水城大体上还在着,“少年社火燃灯寺”,燃灯寺还在,依然在响着木鱼。寺院门口的那口井依然清冽,杨慎如果在燃灯寺喝过寺僧沏的茶,茶水应当就是这口井里的水。‎ ‎ 如今建水县的大街上,经常可以看见送水的马车。马车上绑着一只铁桶,里面装着井水。马车驶进小巷,将井水送给各家各户。在自来水已经普及的今天,城市里还有送井水的人,除了建水恐怕世界上再也没有第二个。这是一份古老的工作,我三十年前来建水的时候,就见过这些送水的马车。现在,马车已经被汽车包围了,依然雄赳赳气昂昂地跑在汽车中间,没有被取缔,可以说是一个奇迹。送水的人骑在桶上,吆喝着湿淋淋的马车跑过建水城,就像童话里的人物。马车一到,接水的人们心怀喜悦,开门出来,提着一桶芳香四溢的清水回家去。井水渗入人们的生活习惯中,没有这桶水,一天的生活便无法开始。‎ ‎ 马车送来的水,取自水板井。建水民谣说:“先圈大板井,后建建水城。”‎ 如果没有这口井,建水城不会建在此,文明不会兴起。至今,大板井的水依然清冽甘醇,一位前生产队的老会计守护着它,老伯已经70多岁了,终日坐在井后面的小庙里,他后面是供着龙王的神龛。水井对于建水人来说,不仅仅是水源,而且是来自大地的保护神,每一口水井都具有神的地位。许多井的旁边,都盖着庙,里面供奉着龙王、水神,终年香火不绝。‎ ‎ 建水立城以来,一直靠井水滋养。喝井水的人,已经死去无数,运送井水的人,也死去无数。但新一代的送水人仍通过送水而生活,这是一种故乡经验。井水是一种“信”,这不仅是源于生活习惯的依赖,更是祖传的“信”,每个建水人都收到过这个“信”。井水令一代一代建水人信任大地,安居乐业。生生之谓易,送水人不会怀疑,跟着祖先送水就行了。这一眼,令他成了一个保守派。破旧立新、怀疑旧物是这个时代的风气,改天换地,人们已经不再信任大地,不再道法自然了。送水的人必须守旧,大地之水是旧的,从来没有进步过一滴。这个时代的目标是“先富起来”,送水的人像井一样,天然地自甘落伍。送水只能维持温饱,年复一年地送水,做这个活计更得不为所动。但是,只要水在,他就不会失业,也不必担心成本。人们信任他,只要他的马车一到,各家各户就提着桶走出来,仿佛他是一个大地派来施水的使者。井水维系着这座小城中人与人之间的“信”。建水的送水人诚实地信任着祖传的井,就像祖先们信任大地之水、开始之水。他通过日复一日运送这口唯一的井里的水,立其诚。送水的人像写诗一样,送的是大地的现成,大块假我以文章。这个工作微不足道,没有技术含量,有力气就能干。但是,必须有人干,不能须臾或缺。他的职业精神,就是每一次送水都要恭恭敬敬的,忠实于一口井。看建水人如何取水,送水人站在马车上,用瓢将桶中的水慢慢舀出,车旁的人双手捧着盆,捧至眼前,瓢里的水跃入盆中,如天地孕育出的精灵。送水人与取水人不说话,但凭借青色的一缕完成了最神秘的交流。偶尔,水沾湿额头,有一点凉,这是确定无疑的,大地之凉。‎ 说实话,大板井的水与自来水管里流出来的没有多少区别,如果用技术检测的话,成分也不会有多大差异。但这是一种“信”,这种“信”非常古老,这是对起源、开始的“信”。人们迷信的是这个开始,通过对开始之水的迷信,人们永远记着祖先为什么在这个地方定居。从科学的观点来看,这是迷信。科学只看到水的分子构成:水(H2O)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无机物,无毒。在常温常压下为无色无味的透明液体。科学不知道这种“信”来自时间、经验、细节,井是文明照亮的,水不是一般的水。水中有“信”,是人们对于祖先和神灵的一种态度,水井唤起的是感激和敬畏。大板井的旁边不仅有龙王庙,还有无数的传说、诗歌,无数来自祖母们的自生自灭的箴言……没有人会为自来水公司建一座庙,虽然它的有无也生死攸关。人们喝水管里的水只是因为契约、抵押、担保、制度,所以不会对一个水表、一份供水合同恭恭敬敬。人们提心吊胆,担心着毁约。大地不会毁约,大地就是诚实。人们与大地的关系是“信”,不是契约。‎ ‎ 黎明,马蹄嗒嗒响起,送水的人来了,这是一个喜讯。有部电影叫作《都灵之马》。大风,灰沙弥漫,疯狂之马,最后几颗土豆,一群吉普赛人在荒野中找到一口干了的井。在整个世界上,井越来越少,一口接一口地少下去,现在,井就像诗一样卑贱而金贵。许多井已经不被信任,封了填了。有一次我在苏轼老家的井边跪下去,像信任他的诗那样信任着,捧起一口来喝掉,旁边的导游大喊:“喝不得!”他不信了。大地藏着毒药,不再信任井,这是一种新的觉,人类从来没有如此觉过,耶稣、佛陀、庄子、老子等的觉都是:井是好的,井就是诚实,可以信任、依靠。井藏着毒药,这种可怕的想法已经萌生。黑暗是什么?是送水的人不再来了。建水城可以信任,看啊,送水的马车来了!‎ ‎ 马车从我身边经过, 我坐在燃灯寺前,像五百年前的杨慎一样,端起茶碗,品着井水,品着“信”的滋味。 (选自于坚《建水记》,有删改)‎ ‎1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4分)( )( )‎ A.本文描写了云南小城建水,以井为主体,让读者感受到了小城的传统与淳朴。‎ B.文章引用民谣“先圈大板井,后建建水城”,说明了大板井的悠久历史以及对建水城的重要作用。‎ C.作者强调人与井的关系是感激和敬畏,而人与自来水的关系是契约,从中可以明确看出作者对当下契约文明的反对。‎ D.本文多处采用对比的手法,如将井水与自来水作比较,将建水人对井水的信任与导游对苏轼老家井水的怀疑作比较,使主题更加明确,引人深思。‎ E.作者用一部电影中的场景来写水井干涸带来的绝望,他认为环境恶化使井越来越少,使人们丧失了对世界万物的信任。‎ ‎14.第一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15.你如何理解倒数第二段中“黑暗是什么?是送水的人不再来了”这句话。(3分)‎ ‎16.作者结尾说“品着‘信’的滋味”,“信”包含多重含义,请筛选全文有效信息,加以概括阐释。(5分)(信息筛选题)‎ 四、语言表达与运用(20分)‎ ‎17.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6分)(信息筛选题)‎ 子曰:“麻冕(1),礼也;今也纯(2),俭(3),吾从众。拜下(4),礼也;今拜乎上,泰(5)也。虽违众,吾从下。”‎ 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筛选以上语段的有效信息,说明孔子是如何看待“礼”的。‎ ‎18.微写作(14分)‎ 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答。(关键环节题)‎ 在某高中学校校园的“交通安全宣传教育”橱窗中,宣传文字内容配有一张惨烈的车祸现场图片。小王同学就此上书校长,认为学校里的安全教育宣传“给图给真相”‎ 用意虽好,但视觉冲击力太强,不太适宜,建议另换其他图片,如漫画等。校长回复说,漫画太“温馨”,不能给人多少触动;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安全教育宣传,只有 “触目”才能“惊心”。当然,也欢迎大家提出更加完善的建议。校园安全宣传是“温馨提示”好,还是“触目惊心”好?同学们展开了热烈地讨论并提出了各自的看法或建议。‎ 如果你是该校学生,也参与这场讨论,那么,你的立场是什么?或者对此有什么具体建议?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体现你的思考、看法或建议。‎ ‎(1)好的议论文题目本身就是一个很有说服力的论述,如果用一句凝练的话作为你的文章题目并且能够最鲜明地论证你的观点,你该如何写?(限15字以内)(5分)‎ ‎(2)请用一段话论证你对校园“交通安全宣传教育”的看法或建议。要求论证有力,使用对比的手法,200字左右。(9分)‎ 五、写作 ‎1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40分)‎ 有些人不懂感恩,有些人不懂奉献爱心,有些人悲观烦恼,有些人胸无大志,有些人逃避现实等等。这一系列的现象都让我们痛苦不堪,甚至有的人始抱怨命运、抱怨社会的不公。其实,与其说是这些外界因素让我们的生活发生了改变,倒不如说是我们的内心少了一份淡然,少了一份平静,毕竟生活中,还有一种“花”为你飘香。‎ 对此,你有怎样的感悟,结合生活实际,写一篇以“生活里,总有一种花为你飘香”为题目的文章。‎ 要求:1. 除诗歌外,文体不限,文体特征鲜明;2.不少于800字;3.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静海一中2018-2019第二学期高二语文(5月)‎ 学生学业能力调研试卷答题纸 ‎ 得分框 知 识 技 能 学习能力 习惯养成 总分 ‎10. (12分)‎ ‎(1)(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1) ( ) (2分)‎ ‎(2)(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 (4分)(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 (4分) ( ) ( ) ‎ ‎14.(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5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14分)(1)题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二语文答案 ‎1. C 【解析】本题考查那个字音字形辨析能力。字音辨析,要结合平时所积累字音知识及相关技巧进行辨析,尤其是对多音字的辨析,要结合词义、词性进行。字形题从表象上看主要考核双音节词语和成语,有时会考核三字的专业术语和熟语,从分类看主要考核音近字或形近字,音近字注意据义定形,形近字可以以音定形。运用的方法主要有对举、组词、读音、形旁辨形。本题要求选出“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A项,“枝枝蔓蔓”的“蔓”应读“màn”;B项,“拾级而上”的“拾”应读“shè”,“砍斫”的“斫”应读“zhuó”,“端祥”应为“端详”;D项,“鼎礼膜拜”应为“顶礼膜拜”。故选C。‎ ‎2. B【解析】本题考查辨析正确运用近义词语(包括成语)的能力。辨析近义词语(包括成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包括成语)意义及用法。本题要求选出“依次选用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第一处:缘:<书>沿着,顺着;沿:顺着(江河、道路或物体的边)。此处语境是顺着石壁的边缘,两个词都可以。第二处:细密:(质地)精细密实;不疏忽大意,仔细。细致:精细周密;细密精致。此处词语描写的对象是“岁月”,不能是“精细周密;细密精致”意思,应选“细密”,排除C项;第三处:历历在目:(物体或景象)一个一个清清楚楚的在眼前;赫然在目:令人惊讶或引人注目事物突然出现。此处语境是“我们爬到半山望寿阁,在这里小憩,山顶石壁上的大红寿字已……”,描写的是“大红寿字”这一对象,突出的是“引人注目事物突然出现”,应选“赫然在目”,排除AD两项;第四处:期望:是指人们对某样东西的提前勾画出的一种标准,达到了这个标准就是达到了期望值。希冀:希望。此处后文为“自己长寿百岁”,表达的是对未来有所希望,故选“希冀”。故选B。‎ ‎【点睛】词语运用中的常见错误有前后重复、使用对象、适用范围和场合不恰当、望文生义、感情色彩不合语境、谦辞敬语误用、词语含义与前后文的修饰限制成分不协调等。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要注意分类积累,理解其意义。做题时先要分析词语本身的意思,注意词语的感情色彩,根据语境判断,可使用排除法,先总观各项,把明显有错的先排除,缩小判断的范围,减轻判断的难度。‎ ‎3. C.【解析】该题考查学生辨析病句的能力。做病句题首先整体阅读,根据语感可以直接排除个别选项。其余的,要仔细阅读,划分句子成分,先提取句子的主干,然后再看内部修饰是否恰当。这样能检测出搭配是否恰当,成分是否残缺,结构是否混乱,句式是否杂糅等问题。最后再看句中有无一些容易出现病句的标志词,细细推敲。A项,主语残缺,“透过……让”,掩盖了后同分句的主语,可以去掉“透过”或者“让”。B项,“出版”和“文章”,搭配不当;可将“和”换成动词“发表”。D项,成分赘余,“不容”意思是不能令人,与“令人”重复。删去“令人”。故选C项。‎ ‎【点睛】‎ 病句需按考纲考查的几大类型复习,并且熟记一些规律性的东西,平时注重总结。比如:1.出现了并列的短语,可能是搭配不当、分类不当、语序不当或语意不明;2.出现了多个谓语,可能是搭配不当、偷换主语;3.出现了长宾语,可能是宾语中心语残缺、搭配不当;4.出现了多重定语、多重状语,可能是语序不当或赘余;5.出现了数量短语,可能是语意不明、重复、语序不当、用词不当;6.出现了代词,可能是语意不明、重复;7.出现了两面性的词语,可能是前后肯否不一、不合逻辑;8.出现了“避免”、“防止”、“以防”、“以免”、“切忌”、“禁止”等表示否定的词语(或者疑问句),可能是不合逻辑或表意相反;9.出现了判断动词“是”“成为”,可考虑主语与宾语是否搭配;10.出现了固定结构、下定义,可能是结构混乱;最后,如果句子的“病状”不明显,可压缩句子的主干,看相关成分是否搭配、残缺,或结构是否混乱。‎ ‎4.C。【解答】A.“六艺”有《乐》,没有《论语》;B.弗罗洛是雨果《巴黎圣母院》的形象;D.“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夺三军之帅”盛赞的人物应是韩愈。 【分析】本题考查中国传统文化常识的识记。学生应在关注生活的基础上,加强分类识记和积累。‎ ‎【点评】文化常识需要积累内容:广义指涵盖文化的各种问题。包括作家,年代,作品,文学中的地理,历史各种典故,故事,也包括一般的人们众所周知的文学习惯。 (1)作家作品。包括:中国古代作家姓名、字、号、溢号、朝代、作品及作品集、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作品集的体例;中国现代当代作家姓名、籍贯、时代、作品及作品集、成名作、代表作、对作者及作品的评价;外国作家的姓名、国籍、时代、作品及作品集、成名作、代表作、文学流派、对作者及作品的评价。 (2)古代文化常识。如天文历法、地理、官职、科举礼仪、称谓名号等。 (3)文体知识与类别。包括古代文体知识及类别和现代文体知识及类别,如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诗歌、散文、小说等。 (4)有关作品内容的知识。如名家名篇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安排、环境描写的名句、名段;古代作家作品中的成语、典故、名句的出处;诗、词、曲的名句等等。‎ ‎5. D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词语含义能力。文言文词语含义的理解,一定要结合所要理解的文言文词语所在的上下文,也就是具体语境进行。本题要求选择“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D项,“遏其要冲”的意思是“把守住交通要道”,所以“遏”的意思是“把守”。故选D。‎ ‎6. B ‎ 本题考查考生常用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掌握能力。做此类题目,要着眼“意义”和“用法”两点,“意义”是就表意而言的,“用法”是就词性而言的。最方便快捷的方法就是将所学教材中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代入课外的语句中比较验证。对于材料中的虚词,要结合上下文语境去推敲;对于常用的文言文虚词,特别是教材中的典型句子要重视积累。本题要求选出“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A项,乃:于是,就/乃:竟然。B项,于:介词,在/于:介词,在。C项,以:连词,表目的/以:介词,凭借。D项,而:连词,表修饰/而:连词,表转折。故选B。‎ ‎7. B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题中B项,混淆了“陛”与“阙”的含义。陛,本指古代帝王宫殿前的台阶。阙,本指古代皇宫大门前两边供瞭望的楼。故选B。‎ ‎8. D 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式、顶真修辞等等。还可以利用名词代词在句中担当的成分来断。本句,根据名词代词“希烈”“围”“陈州”“刺史”“李公廉”“计”“昌”“刘玄佐”“陈州西”“贼”“昌”“晨”“阵”“列”“将”“翟曜”“蔡州”,虚词“之”“与”“其”,“计穷”意思是“束手无策”,“刺史李公廉”作“计穷”的主语,意思是“刺史李公廉束手无策”,意思独立,结构完整,前后断开,排除A项,“昌”作主语,“从”作谓语动词,“刘玄佐”作宾语,“救之”作宾语补足语,意思是“刘昌跟随刘玄佐救援陈州”,意思独立,结构完整,前后断开,排除B项。“压”意思是“迫近,逼迫”这里指“进逼”。“其”代词,代指敌人的。“压其阵”指进逼敌阵。中间不能断开,排除C项,再结合本句大概意思:李希烈解围进攻陈州,刺史李公廉束手无策,刘昌跟随刘玄佐救援陈州。到陈州西与贼军相遇,刘昌清晨进逼敌阵,没等敌军排好阵列,就大败他们,活捉敌将翟曜。李希烈退守蔡州。句子可以断开为:希烈解围攻陈州/刺史李公廉计穷/昌从刘玄佐救之/至陈州西与贼遇/昌晨压其阵/及未成列大破之/生擒其将翟曜/希烈退保蔡州。故选D。‎ ‎9. B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B项,“据天堑防守”说法错误,天堑是指天然形成的壕沟,文中“昌深堑以遏地道”是刘昌带领士兵们自己深挖壕沟防守。故选B。‎ ‎10. (1)李僧惠被感动了,就派曾神表带表疏到朝中,请求讨伐李灵曜 ‎(2)等到他患病(被疾病缠绕),定下日期赴京求医,没有动身就去世了。‎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1‎ ‎)中的“之”代词,他,代指刘昌;“僧惠感之”,被动句,李僧惠被他感动了;“乃”,于是,就;“赍”,带着;“诣”,到……去;“阙”,指朝中;“讨”,讨伐。(2)中“及”,等到;“婴”,名词作动词,缠绕,这里指被缠绕;“婴疾”,被疾病缠绕,也就是患病;“约”,约定,定下;“约以是日”,指定下日期;“发”,出发,动身;“未发”,没有动身;“而”,就;“卒”,死。‎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3)【乃】 ‎ ‎  (一)用作副词。 ‎ ‎  1.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才""这才""就"等 ‎ ‎  ①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 ‎  ②悉使蠃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赤壁之战》) ‎ ‎  ③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 ‎ ‎  2.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可译为"却""竟(然)""反而"等; ‎ ‎  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不汉。(《桃花源记》) ‎ ‎  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师说》) ‎ ‎  ③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石钟山记》) ‎ ‎  ④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今君乃亡赵走燕。(《廉颇蔺相如列传》) ‎ ‎  3.可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只""仅"等。 ‎ ‎  ①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项羽本纪》) ‎ ‎  4.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 ‎ ‎  ①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赤壁之战》) ‎ ‎  ②嬴乃夷门抱关者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 ‎  ③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齐桓晋文之事》) ‎ ‎  (二)用作代词。 ‎ ‎  1.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不能作宾语。 ‎ ‎  ①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 ‎  2.用作指示代词,译为"这样" 。 ‎ ‎  ①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齐桓晋文之事》) ‎ ‎  3.还可作连词用,释为"若夫"、"至于""如果"等。 ‎ ‎  (缺例文) ‎ ‎  【无乃】表猜测,译为"恐怕……"。 ‎ ‎  ①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勾践灭吴》)‎ ‎②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 ‎  ③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私心剌谬乎(《报任安书》) ‎ ‎  【乃尔】译为"这样"。 ‎ ‎  ①府吏再拜还,长叹空房中,作计乃尔立(《孔雀东南飞》)‎ ‎(4)【而】‎ ‎(一)用作连词。 ‎ ‎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 ‎ ‎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劝学》) ‎ ‎  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 ‎ ‎  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 ‎  ④氓肃之人,而迁徙之徒也。《过秦论》 ‎ ‎  ⑤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 过秦林》 ‎ ‎  ⑥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过秦论》 ‎ ‎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 ‎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 ‎ ‎  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 ‎ ‎  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 ‎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 ‎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 ‎ ‎  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 ‎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 ‎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 ‎  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陈情表》) ‎ ‎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 ‎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 ‎  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 ‎ ‎  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 ‎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②‎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 ‎  ③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 ‎ ‎  7.表示因果关系, ‎ ‎  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 ‎ ‎  8.表示目的关系, ‎ ‎  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 ‎  (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 ‎  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②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 ‎  (三)通"如":好像,如同。①军惊而坏都舍。(《察今》) ‎ ‎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 ‎  ①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虎丘记》)②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 ‎  ③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逍遥游》) ‎ ‎  【而后】才,方才。 ‎ ‎  ①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②三月而后成。 ‎ ‎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 ‎  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②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 ‎  ③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谏太宗十思疏》) ‎ ‎  【既而】不久,一会儿。 ‎ ‎  ①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五人墓碑记》) ‎ ‎  ②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促织》) ‎ ‎  ③既而将诉于舅姑,舅姑爱其子,不能御(《柳毅传》)‎ 参考译文:‎ 刘昌,宇公明,汴州开村人。军人出身年轻时学习骑马射箭。史朝义派遣大将包围宋州的时候,刘昌处在包围之中,连月不能解围,城中粮食用尽,贼兵马上就要攻陷城池了。刺史李岑无计可施,刘昌为他谋划说“本城仓库中尚有数千斤酒曲,可以弄碎食用。估计援兵不到二十天就应到达。东南角的敌兵,大家都认为最为危险,我刘昌请求把守那里,”刘昌于是披上铠甲手持盾牌登上城楼,向贼军陈述逆顺的道理来晓谕他们,贼军畏服。过了十五天,救兵到来,叛贼于是趁夜晚溃散速走。刘昌被破格暂用为左金吾卫郎将。‎ 李灵曜占据汴州叛乱,刺史李僧惠将受李灵曜的操纵,刘昌暗中派遣曾神表劝说李僧惠。李僧惠召刘昌前来询问计策,刘昌哭着陈述逆顺的道理,李僧惠被感动了,此派曾神表带表疏到朝中,请求讨伐李灵曜,于是铲除了李灵曜的左翼。‎ 李希烈攻陷了汴州,人心震撼,惊恐不安。当时刘昌率三千人守卫宁陵,李希烈率五万军队在城下列阵,刘昌深挖壕沟来防止敌军利用地道进攻,共四十五天,不脱甲胄,亲自激助士兵,大败李希烈。李希烈解围进攻陈州,刺史李公廉束手无策,刘昌跟随刘玄佐救援陈州。到陈州西与贼军相遇,刘昌清晨进逼敌阵,没等敌军排好阵列,就大败他们,活捉敌将翟曜。李希烈退守蔡州。‎ 贞元三年,皇帝委派刘昌北出五原。一年多后,提任泾州刺史。刘昌亲率士兵,勤苦耕作三年,军粮丰足,声名传闻朝廷。皇帝下诏命他修筑平凉城,来控制弹筝峡口。十多天就完成了。平凉位居北方的要冲,刘昌分兵援守,把守住交通要道;于是安定边疆。‎ 刘昌初到平凉,收集阵亡将士的遗骨挖坑下葬。分为大将三十人,普通将士百人,葬在浅水原。修建两座墓冢,大将的叫“旌义冢”,普通将士的叫“怀忠冢”。刘昌在墓地隆重陈兵列将,备办祭品祭祀。刘昌和大将都穿素服到场。各路兵将,无不感动哭泣。‎ 刘昌在西部边地待了七五年。等到他患病,定下日期赴京求医,没有动身就去世了。时年六十四岁,追赠为司空。‎ ‎11【答案】(1)A【解析】该题是对诗歌的综合考查,涉及炼词炼句,内容的理解,情感的把握,手法的判断等多个层面。解答该种题型时,首先通读全诗,整体理解把握诗中写了什么景、什么人、什么事,抒发了哪些情感,用了哪些手法。然后结合选项涉及的具体诗句逐一进行分析判断。A 项,“昂扬豪迈的基调”错误。抓住词上片尾句“叹息繁华地,兴废两悠悠”,可知有叹昔胜今衰之伤感。下片尾句“徙倚霜风里,落日伴人愁”可知是抒发愁情。故选A项。‎ ‎(2)承上启下,收束了上片的怀古,引出下片的伤今。‎ ‎【解析】该题考查学生赏析诗句作用的能力。答题前,先通读全诗,整体理解把握诗歌的内容,领悟诗歌表达的思想情感。本题要求分析“叹息繁华地,兴废两悠悠”两句的作用。这两句是上片的结尾句,从内容上看,这句是对上片怀古内容的总结,感叹昔胜今衰。同时,又引发下片对如今情景的伤感之情。结构上承上启下。‎ ‎(3)昔盛今衰的感慨;年华空老,壮志未酬;忧伤国事,江山残破。‎ ‎【解析】该题考查诗歌的练字,即赏析某字的妙处。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过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解答该题,首先读懂该句诗写的内容,细细揣摩该字用来表现的对象是什么,该字能表现其什么特点,有什么效果。本题要求分析“愁”的内涵。题干强调全词是围绕“愁”字展开的,考生分析该字内涵时,要立足全词,不能局限于一句一处。上片中“叹息繁华地,兴废两悠悠”写昔盛今衰的伤感和愁情。下片中“书生报国无地”写自己壮志未酬的愁情。“空白九分头”写自己年华空老之愁。“万里云埋陵阙,耿耿恨难休。徙倚霜风里,落日伴人愁”写自己忧伤国事,江山残破之愁。‎ ‎(4)该题考查鉴赏诗歌的炼字能力。答题时基本思路是:如果该词含义特别,则要单独解释一下;然后考虑其中是否使用某种表达技巧,如有,则点出来,结合诗句具体分析。如果没有,则把该词放在句中解释内容,最后分析其表达效果及作用。是否生动形象表现了某人某事某物某现象的特点,是否能烘托某种气氛,是否能传情达意。答题步骤:第一、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第二、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或意境;第三、点出该字有无修辞,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第四、点明效果。‎ ‎12.【答案】(1).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2). 舟遥遥以轻飏 ‎ ‎(3). 栗深林兮惊层巅 (4).一尊还酹江月 ‎【解析】此题考核名句名篇背诵能力,平时背诵名句名篇时要注意领悟其含义,结合具体语境记忆,同时还要注意生僻难写字、同音异义词、同义异形词,留意语句顺序等,注意重点字:卒、遥、飏、栗、巅、暮、尊、酹。‎ ‎【点睛】本题考查“名篇名句”的默写能力,选材更加注重传统文化经典,命题更加突出对理解名句内涵的考查。从历年高考题来看,名篇名句考查的内容基本上诗词文兼顾,立足课内,也涉及少量课外名句。从考查的倾向来看,主要是富有教育意义和警策作用的哲理句。所考的名句,有一定的迷惑性,因此提倡考生备考中首先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然后要立足于“写”,避免会背不会写的情况。‎ ‎13.C.E C.本文并没有明确表达对当下契约文明的反对。E.使井越来越少的原因不是“环境恶化”。‎ ‎14.表现了建水城历史悠久,传统保存完好(2分),引出下文(1分),照应结尾(1分)。‎ ‎15.人们违背传统的观念,不再信任井水(2分),从而引发信任上的危机(1分)。‎ ‎16.对生活习惯的依赖;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对大地的信任;对祖先的感激;对神灵的敬畏(每点1分)‎ ‎17.(1)A(“对面见君主的礼节,也认同可以从俭”有误。孔子对今人不依礼面见君主的做法显然不满。)‎ ‎(2)孔子认为,礼节仪式只是表达礼的一种形式,尊礼守礼重点不在于形式而在于内心,要从内心和情感上体悟礼的根本。‎ ‎18. (1)、AE AE抓住了关键词“尊重” B项断章取义, C项断章取义,偏离题意,D项“ 悦纳”一词似是而非,比不上尊重,而且这里不是要谈个人修养“悦纳自己”,而是谈“尊重社会成员”,所以不够恰当 ‎(2)、AE A项不是观点,是现象 E项表意不明 ‎(3)【答案】“爱心墙”确有与众不同的独特善行魅力:捐助者皆为自觉自愿,受助者除了随意挑选自己中意的衣物,还避免了与捐助者碰面的尴尬,自尊心得到了较好的保护。“爱心墙”所带来的新闻轰动,在于其方式创新,体现了助人之道的人性温暖。‎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语言表达能力。“点赞”即进行赞美性的评价。抓住“爱心墙”的特点和社会效应和价值即可。 依据“把不需要的衣物挂在街边墙壁上,让有需要者自行取走”, “爱心墙”的特点就是“捐助者皆为自觉自愿,受助者自尊心得到了较好的保护。”“爱心墙”的价值在于体现了助人之道的人性温暖。结合这两点就可以作答。‎ ‎【点睛】时评写作,最重要的环节就是就事论事,就是对时事本身进行直接的评论。 一般有三种类别:‎ 一是赞扬式,即对新闻中的人物、事件、工作方法等表示肯定,然后阐释肯定的理由。 ‎ 二是批评式,即对新闻中的人物、事件、工作方法等进行否定,然后从法律、道德等方面找出反对的依据。‎ 三是建议式,即提出自己对新闻事件中某个问题的建设性意见。‎ ‎19.审题:本题考查考生表达应用能力。解答本题时,审读材料,找出关键句,“与其说是这些外界因素让我们的生活发生了改变,倒不如说是我们的内心少了一份淡然,少了一份平静,毕竟生活中,还有一种“花”为你飘香。”本题是命题作文,以“生活里,总有一种花为你飘香”为题目来行文写作。由虚入实,由花找到对应的本体,花香可能来自生活,如书本里的墨香、餐桌上的菜香,甚至是父母劳累一天后身体散发出的汗香…‎ 素材:‎ ‎1做宫廷桂花糕的老人,天天停在一条路边。他的背后,是一堵废弃的围墙,但这不妨碍桂花糕的香。他跟前的铁皮箱子上,叠放着五六个小蒸笼,什么时候见着,都有袅袅的香雾,在上面缠着绕着,那是蒸熟的桂花糕好闻的味道。 老人瘦小,永远一身藏青的衣,藏青的围裙。雪白的米粉,被他装进一个小小的木器具里,上面点缀桂花三两点,放进蒸笼里,不过眨眼间,一块桂花糕就成了。停在他那儿,买了几块尝。热乎乎的甜,软乎乎的香,忍不住夸他,你做的桂花糕,真的很好吃。他笑得十分十分开心,他说,他做桂花糕,已好些年了。 ‎ ‎……一个人的存在,到底对谁很重要?这世上,总有一些人记得你,就像风会记得一朵花的香。凡来尘往,莫不如此。 ‎ ‎2无偿献血是一朵花,无私奉献,献出自己的爱心都是一朵柔美的花,震憾心灵 。‎ ‎3助人为乐是一朵花,飘来馨香。你夹着公文包,去参加一个紧急会议,步履匆匆地奔向电梯,晚了一步,电梯门已经关闭。你低头看表,心里焦急万分,这时电梯里有人按了一下键,门轻轻地打开。你跨进电梯,有人问您上几楼,替你按好了键。‎ ‎4善良是一朵花,飘来馨香。你路过学校门口,看到很多小孩在捐款箱前排队。你凑过去想问个究竟,原来班里有位同学患了重病。孩子们拿出自己的零用钱,一元、五元、十元、五十元……那一双双纯真的眼睛,那一双双友爱的小手,看得你眼睛泛潮。 在这座城市里,每天都上演着类似的故事,那些美好的瞬间,似朵朵绽放的花 行文结构:‎ 生活里,总有一种花为你飘香,里面包含三个要素。 1.“生活中”这个词说明你的行文素材是与生活场景有关的 ‎2.其次是“花”,“花”是喻体,我们需要确定本体是何人何事,这样就很容易把文章视角切换到这些人或事之上 ‎3.“为你飘香”这是决定本文立意高下的地方。1是什么飘香?为我飘香,对我有什么影响?,是否能激发你更深更远层次的联想和思考,产生更高层面的升华和震撼?‎ 总结来说,这篇文章每个人都有内容可写,所以在第一步的选材上做好了,选择了一个带有真实情感基础的题材,就很容易在立意上有很大的发挥空间。‎ 立意:书香里的墨香 餐桌上的菜香 父母劳累后身体散发出的汗香 范文:‎ 生活里,总有一种花为你飘香 书韵深宛隽永,回味悠长。——题记 ‎“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是年轻时苏轼立下的志向。我们不求有苏东坡那样远大的志向,但至少不可以让自己觉得“书到用时方恨少”不是么?‎ 书是我们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样东西。它像是钥匙,能开启智慧之门;它像是阶梯,助人们登上理想的顶端;它像是良药,可治愚昧之症;它像是花朵,在生活中为你飘香;它更像是黎明,引领你走出黑暗,带领你迎接光明!。‎ 古人曾说过:“立学以读书为本”,意思就是学习以读书为根本。倘若你不读书,那就失去了学习的一定意义,不是么?因此,作为二十一世纪的新新人类的我们,书依旧是我们的良师益友。就让书的种子在我们的心中,开出绚烂夺目的花朵吧!就让书影遍布世界各个角落;就让书香散满全球各地吧!‎ 现在就让我们来走进书韵,品味书香吧!‎ 海明威的《老人与海》让我们看到了敢于与大自然作斗争、善良、健康、乐观积极向上的的老渔夫桑地亚哥。他完美的诠释了“硬汉‘这一形象,同时又反衬出了那些迷惘彷徨的人的人生境界的狭小。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 毁灭的是人的肉体,可是精神灵魂却是不可动摇的,在你彷徨无助的收获,总有一本书为你飘香,给你慰藉和动力。‎ 露西·‎ 蒙哥马利的《绿山墙的安妮》给我们展现了一个超可爱、善良、聪明机灵且富有想象力的小女孩。令我们懂得了只要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就能发现身边不同的美丽风景,让乏味的生活充满诗意般的色彩。也让我们明白了只要你有信心和目标,成功就在不远处;坚持不懈,成功就伸手可得。‎ 凡尔纳的《海底两万里》为我们演绎出一个个令人咂舌的离奇故事;展现了一幅幅生动活泼的精彩画面。神秘的海地墓地、未知的珊瑚谷、让人毛骨悚然的巨型章鱼……这些曲折惊险的故事,像投影仪一般,映射在我们的脑海中,画面多姿多彩、气象万千。‎ 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书中的主人公简﹒爱,“贫穷、低微、不美、渺小”,但她拥有一颗智慧、坚强、勇敢的心灵。简﹒爱曾经说过“真正的世界无限广阔,一个充满着希望与忧烦,刺激与兴奋的天地,等待着那些有胆识的人,去冒各种风险追求人生的真谛。”我喜欢简﹒爱,因为她朴实无华,默默地在人群之中,她历经挫折,遭受生活的愚弄,但乐观地直面人生,坚强努力地为自己创造出一片天地,找寻属于自己的幸福。‎ 就让我们折节读书、读书破万卷吧!就让我们相约于书香韵律之中吧!‎ 生活里,总有一种花为你飘香,书香萦绕笔尖,久不散去。——后记 ‎【点睛】高考议论文容易得分的结构有以下三种:‎ ‎1、并列结构 并列式结构,也叫排比段式结构。它的安排特点是对中心论点所涉及的几个主要问题,分别进行论述。几个段落层次之间的关系是并列的。它们分别从几个角度来阐明中心论点。并列式结构的好处是条理清晰,层次分明。‎ 比如写一篇题目为“放弃”的作文。第一层可以阐述“放弃是一种智慧”,第二层可以阐述“放弃是一种胸襟”,第三层可以阐述“放弃可以改善你的形象”。这三层即并列式结构或排比段式结构,它从三个角度阐述了适当“放弃”的好处。‎ ‎2、递进式结构 递进式结构的特点是根据各层次之间的层层深入、步步发展的关系围绕中心论点加以阐述。简言之,递进式结构可以归纳为:“是什么(提出中心论点)”“为什么(分析道理,列举事例)”,“怎样才能这样(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比如写一则关于“自信”的作文第一层必须提出中心论点:自信是一切成功的基石。‎ 第二层必须围绕中心论点集中笔墨去阐述“人为什么需要自信?”这一层可以阐述的内容很多。比如:可以阐述“自信是对生活中的噩运、挫折所产生的乐观的人生态度”、“自信是顽强的意志与坚韧的表现”、“自信与自负有很大区别”、“许多成功者、名人都充满自信”。‎ 第三层主要论述“如何才能拥有自信”。这一层可以阐述“正确认识自己才能拥有自信”“敢于实践、不怕挫折才会拥有自信”“大胆去做自己害怕的事情才会摆脱自卑,增强自信”。‎ ‎3、对照式结构 对照式结构就是把两种事物加以对比,形成正反关系、实虚关系,以达到烘托作用,使中心论点显得有理有据。当然,对比必须鲜明、强烈,这样才能使文章具有说服力。比如写关于“自信”的作文,可以将“自信”与“自卑”、“自信”与“自负”做对比阐述。写关于“勇敢”的作文,可以将“勇敢”与“懦夫”、“勇敢”与“鲁莽”做对比。这样写可以使文章显得有开拓性,中心论点也显得突出。‎ 当然,以上三种结构绝不是对立的,并列式结构与递进式结构中间也采用对照式,互为补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灵活运用,相得益彰。‎ ‎【推荐素材】——丁立梅《风会记得一朵花的香》‎ ‎  素材点拨:由美食到人,由人到品质,由品质到感悟,这一组段落写得行云流水般精彩。生活里这样平凡的角色很多很多,其实,他们都有自己独特的魅力与精彩,只要我们处处留心,自信观察,总会在生活的角落发现美丽的风景。写作时,我们还可以联想到与其相似的素材来,这样,在勾勒带有香气的画面时,更能彰显出这则常见素材的拓展性。 ‎ ‎  素材二:一位美国妈妈多年来坚持每天在儿子们的纸巾上画精美的卡通画,然后跟午餐包在一起,给儿子们制造惊喜。星球大战、钢铁侠、神秘博士、小黄人都出现在这位母亲的作品中,每一幅作品需要花费她20分钟到几个小时的时间来创作。这位来自纽约布鲁克林区的画家妈妈每天晚上睡觉前,还会跟儿子们讨论他们第二天想要的餐巾画主题。这样和睦而温情的画风感动了很多网友。 ‎ ‎  素材点拨:亲情是我们最常见的写作内容。但每次我们写父母或者其他亲人时,总难以摆脱那种常规的素材,比如生病时的照顾,比如晚上回家时远远就能看到的灯光,这些素材虽感人,但因为用的太多而丧失了新鲜感,所以我们要多关注一些时新的东西,学会借力,从而让自己的写作内容保持新意。 ‎ ‎  素材三:作家牛汉晚年时,最难以忘怀的就是家乡的绵绵土。据说,半个世纪以前,地处滹沱河上游苦寒的故乡,当地的孩子们大都诞生在铺着厚厚的绵绵土的炕上。他们那里把极细柔的沙土叫做绵绵土。而“绵绵”也成为了牛汉一生中觉得最温柔的一个词。他回忆起在故乡生活的种种,想起父母和自己在那些土地上发生的一切温暖的往事,而这普通的沙土因为这份想念也变得醇厚芬芳。 ‎ 素材点拨:写这类事物的文字其实也很多,但我们最好选择像“绵绵土”这样比较经典而且有代表性的。比如“汉字的魅力之香”、“家乡竹叶香”、“紫色菩提之文字香”等。真正能够运用到文章中的素材,还有很多,关键在于能够寻找到相似点,才能契合到最佳的程度。正如“绵绵土”的清香,和着游子“土性的人”身上特有的眷恋故土的香气,飘散在字里行间,温暖着每个阅读者的心房。‎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