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7.50 KB
- 2022-03-30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20-2021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一学段模块检测高一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新诗是中国诗歌的现代形态。几千年的中国古典诗歌到了现代发生了巨变,所以“变”是新诗的根本。对新诗的“新”的误读,造成了新诗百年发展道路的曲折,造成了在新文学中充当先锋和旗帜的新诗至今还处在现代文学的边缘,还在大多数国人的艺术鉴赏视野之外。在一些论者那里,新诗似乎是一种没有根基、不拘形式、随意涂鸦、自由放任的艺术。其实,“变”中还有一个“常”的问题。“变”就是“常”,而且是一种永恒的“常”。中国新诗的繁荣程度取决于它对新的时代精神和审美精神的适应程度,新诗的“变”又和中国诗歌的“常”联系在一起。诗既然是诗,就有它的一些“常态”的美学元素。无论怎么变,这些“常”总是存在的,它是新诗之为诗的资格证书。重新认领这些“常”,是当下新诗振衰起弊的前提。中国诗歌的“常”来源于又外在于古典诗歌,活跃于又隐形于现代诗歌当中。也就是说,“常”不是诗体,不是古典诗歌本身,“常”是诗歌精神,是审美精神。在诗歌精神上,中国诗歌从来崇尚家国为上。气不可御的李白,沉郁顿挫的杜甫,虽然他们的艺术个性相距甚远,但是他们的诗词总是以家国为本位的。他们对个人命运的咏叹和同情,常常是和对家国的兴衰的关注联系在一起的。“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是古诗发展的一个规律。在创作过程中,诗人必然寻求审美静观,他走出世界以观照世界,走出人生以观照人生。没有“走出”,没有审美距离,就没有诗美体验,也就没有诗。但这是创作状态。玩世玩诗、个人哀愁之作在中国不被看重,中国诗歌的评价标准从来讲究“有第一等襟抱,才有第一等真诗”,以匡时济世、同情草根的诗人为大手笔。这是中国诗歌的一种“常”。
新诗可以不都写现代格律诗。但是,中国古典诗歌是格律诗传统,而格律诗的要义就是诗对形式和音乐性的寻求。注重听觉,注重吟诵,因而注重格律,这是中国古诗的“常”。用心从诗质上去捕捉诗情的音乐性,用耳从形式上去捕捉诗的音乐性,这是中国诗歌为读者造就的审美习惯和审美标准。许多新诗人对此有所感悟。徐志摩在《翡冷翠的一夜》的创作中加强了音乐性,闻一多说,这是徐诗“一个绝大的进步”。从“感情泛滥”到“情感羁勒”,说明徐志摩的形式感和音乐感的加强。没有形式感和音乐感的人绝对称不上是诗人。中国诗歌在传播上也有“常”。在诗歌创作寻言的时候,总是尽量用最浅显的语言来构成诗的言说方式。“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诸如此类的诗章在我们民族中流传千年,和言说方式非常有关。重建写诗的难度,重建读诗的易度,这是新诗必须注意的我们民族诗歌之“常”。新诗,新其形式需是诗。新诗在“变”中就有时时回望“故乡”的必要。在“变”中继承“常”是非常重要的。(吕进《新诗的“变”与“常”》)材料二:诗是大众化还是小众化,从新诗诞生起,就一直在争论中。其中,争论的一个焦点是平民化还是贵族化。对同一位诗人来说,大众化倾向和小众化倾向也常常是“并存”的。李白有《静夜思》,也有《蜀道难》;老杜有“三吏”“三别”,也有《北征》。推出大众化的《死水》的闻一多,也出版过小众化的《红烛》;写过小众化的《雨巷》的戴望舒,也写过大众化的《元日祝福》。朦胧诗似乎是小众的,但是诸如“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之类的名句却得到广泛流传。当然,一位诗人总有他的主要审美倾向。另外,在一些诗人那里,主要审美倾向还会发生变化。诗终究是一种社会现象。因此大众化和小众化倾向还与诗的外在环境密切相关。当生存关怀成为诗的基本关怀的时候,例如发生战争、革命、灾难的年代,大众化的诗就会多一些。当生命关怀成为诗的基本关怀的时候,例如和平、和谐、安定的年代,小众化的诗就会多一些。大众化和小众化的诗都各有其美学价值,不必也不可能取消它们中的任何一个。但是,艺术总是有媒介化倾向,诗终究以广泛传播为旨归。大众传播有两个向度:空间与时间。不仅“传之四海”的空间普及,“流芳千古”的时间普及也是大众化的表现。李贺、李商隐生前少知音,但他们的诗歌几千年持续流传,成为文化传统的一部分。诗歌的这种隔世效应也是一种常见的大众化现象。唐诗宋词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高峰,也是大众化程度最高的诗歌时代,只要是中国人,大多能背出几首佳作。唐诗宋词成了中国人文化身份之一。白居易和柳永是很值得后世研究的代表。
胡适倡导新诗时,就很推崇白居易和他领军的新乐府。“但伤民病痛”的白居易推进了杜甫开辟的现实主义,“始得名于文章,终得罪于文章”。从《赋得古原草送别》到《长恨歌》,再到贬居江州的《琵琶行》,白居易有明确的大众化艺术追求,他的不少诗篇也最大限度地产生了大众化效应。白居易的诗广布民间,传入深宫,当时凡乡校、佛寺、通旅、行舟之中,到处题有白诗,有些歌伎因能诵《长恨歌》而“增价”。元稹为《白氏长庆集》写的序言里有这样的叙述:“禁省、观寺、邮候墙壁之上无不书;王公、妾妇、牛童马走之口无不道。”新乐府用口语,但徒有乐府之名,实际和音乐没有多少干系,而柳永的词却充分运用音乐作为传播手段。他熟悉坊曲,和歌伶乐伎合作,使词插上音乐的翅膀。叶梦得说:“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新诗拥有唐诗宋词时代没有的现代传播手段,像诗的网络生存,就是古人远远不具备的条件。但是,新诗实际上很小众。和唐诗宋词相比,新诗的大众化存在诸多困难。一、年轻的新诗不成熟,甚至迄今没有形成公认的审美标准,诗人难写,读者难记,没有像唐诗宋词那样化为民族文化传统,至今游离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及社会文化生活之外;二、新诗的发生更多地取法外国,不来自民间,不来自传统,也不来自音乐,主要借助默读,与朗诵尤其与音乐的脱节成为传播的大难题,把声音还给诗歌乃当务之急;三、和白居易的“为时而著”“为事而作”不一样,当下有些诗人信服“私语化”倾向,使得公众远离诗歌。高尔基有句话还是有道理的:“诗人是世界的回声,而不仅仅是自己灵魂的保姆。”无论是小众还是大众,新诗都需不断继承创新,在多样化格局中努力争取传播的大众化效应。(吕进《诗歌的大众与小众》)1.下列关于中国诗歌的“常”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中国诗歌在精神上从来崇尚家国为上,以匡时济世、同情草根的诗人为大手笔。B.新诗无论怎么变,“常”都是存在的,它是新诗之为诗的资格证书,所以新诗有的时候要在“变”中继承“常”。C.在传播上,尽量用最清晰的语言来构成诗的言说方式,并且要注重听觉,注重吟诵。D.中国诗歌的“常”来源于又隐形于古典诗歌,活跃于又外在于现代诗歌当中。2.下列对这两则材料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有的诗人生前知音少,如李贺、李商隐等,但不影响其诗作因隔世效应成为文化传统的一部分,即大众化。B.只要是中国人,都能背出几首唐诗宋词,因为唐诗宋词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高峰,也是大众化程度最高的诗歌时代。C.中国诗歌一直讲究以“有第一等襟抱,才有第一等真诗”为评价标准,而玩世玩诗,个人哀愁之作在中国不被看重。D.中国诗歌为读者造就的审美习惯和审美标准是,用心从诗质上去捕捉诗情的音乐性,用耳从形式上去捕捉诗的音乐性。3.根据材料二的观点,下面的诗句不属于大众化的一项是(3分)A.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B.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李商隐《锦瑟》)C.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白居易《琵琶行》)D.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李白《蜀道难》)4.材料二第五段例举白居易诗歌创作的实践有什么作用?(4分)5.现代传播手段远比古代先进快捷得多,为什么作者却说“新诗实际上很小众”?(6分)(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珍珠翡翠白玉汤
蔡兴荣牛掌柜看着稀稀落落的客人,轻轻叹了口气。珍珠食铺,开了近十年,生意和小溪里的水一样,平平淡淡。牛掌柜出身贫穷,人善良,开了食铺,常常想起小时候搜肠刮肚,四处找食的日子。开张之日,牛掌柜就定了一个规矩,只要贫穷没饭吃的人进店,免费供应一菜一饭。这可是衢州城独一家的事。新食铺开张,客人多,僧道、艺人、乞丐免费吃的也多,只能赚一点儿辛苦钱了。牛夫人不乐意了,打起了退堂鼓。牛掌柜依然乐呵呵的。人都是有良心要脸面的,绝大多数免费吃饭的人都是偶尔路过来应个急,也有断断续续来的,唯独有一个道人,却是每晚必到。牛夫人有了想法,脸上就挂不住了,上菜的盘子出了声响,牛掌柜看在眼里,自己亲自上菜。客人少的时候,他还会请道人喝一杯。道人须发飘飘,眉毛花白,无论别人什么眼神,他都不以为意,吃完就走,连谢谢二字也绝口不提。牛掌柜从来不多问。一年后,道人忽然来和牛掌柜辞别,说要云游去了。牛掌柜有一点儿意外:“是我有招待不周吗?”道人抚着掌柜的背,哈哈大笑:“我观察一年了,你生意不好,做善事却从不间断,心地纯厚,内外如一,你是真善人哪!”一周后,珍珠食铺推出新珍珠翡翠白玉汤。名声很快传出来,新客加老客,队就排到了街上。食客的队伍招引了外地人品尝,珍珠食铺成了全城最旺的食铺。一个青瓷的圆盘,豆腐如白玉柔和,菠菜翠绿如扇状铺开,白米如珍珠圆润飘浮,中间是菠菜的红根,做成昂立的孔雀来,整个造型就像孔雀开屏。白绿红三色,清清爽爽,赏心悦目。这道菜,豆腐细腻润滑,菠菜清脆爽口,最绝的是鲜,如琼浆玉汁,品尝之后无法忘怀。一个月后,更离奇的事发生了。一个官吏的母亲,眼睛香花,第一次吃这道菜,赞不绝口,之后每周都要来两次。一个月下来,老太太的眼睛竟然明亮了,她四处传颂。一位有文化的老者,多年的老寒腿,走路不利索,每周必吃,拐杖竟然丢开了,欢天喜地。其他病痛减轻者等更是不计其数,食铺门庭若市。城里人在传颂珍珠翡翠白玉汤,也在传颂牛掌柜的美德。牛掌柜雇了两个伙计,旺财和来福。旺财聪明伶俐,嘴甜,会来事儿。来福老实憨厚,做人规矩。牛掌柜的女儿叫珍珠,年方二十,长得俊美异常,肤细如脂,笑起来,眼睛像一汪清泉,透人心底。两个伙计都喜欢珍珠,暗暗省下工钱,买了好东西送珍珠。珍珠不谙世事,对谁都很好,天天开心得像个小孩儿似的,四处蹦蹦跳跳。珍珠食铺的这道菜,外面的菜馆纷纷跟着推,可怎么也做不出牛掌柜的味道,众人皆觉得是个谜。这道菜的秘方,藏在牛掌柜的手里脑里。每天凌展,牛掌柜会出现在后院,开始调配豆腐,绝不让人看。
旺财暗暗上了心,他常常爬到后院的墙头上偷学。有一次,他上个墙头,发现有一枚铜钱,又一次看到了一根红线,他也没有在意,半年了一无所获。有一天,旺财照旧爬上了墙头,脚下石头忽然一松,整个人掉了下来,陷到了沙坑里,他摸到了一个拨浪鼓。旺财心里明白,和掌柜的缘分尽了。第二天,旺财来辞行。牛掌柜沉默片刻,说:“做事要先做人,你头脑聪明,却没有用在正道。世间万物,自有归属。你想要,不能去偷去抢。我已经提醒你两次了:铜钱就是取之有道,红线就是不要跨越做人的底线。你不听,所以摔了。”临行,牛掌柜送旺财一张纸,写着几行字:豆腐、菠菜、白米、鸟脑、金丝楠棍……这是道人留给他的秘方,道人是朱元璋的后人,这道菜就是当年宫里的珍珠翡翠白玉汤。旺财痛哭流涕,他懂,按照风俗,这是牛掌柜和他最后的交情,他辛辛苦苦偷了半年,牛掌柜就这样白白给他了。他走到门口,回身三叩九拜,眼里含着泪水,心里想着珍珠,从此要远走他乡了。来福追出来,塞给他一个包袱。旺财走了,秘方也带走了,来福有一点儿失落,珍珠咯咯直笑,点着他的额头:“你傻啊,爹把最好的东西都留给你了。”选自《小小说选刊》6.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A.牛掌柜因客人稀少而叹气,这表明他既担心食铺的生意,也因无法面对夫人而发愁。B.来食铺免费吃饭的人多,赚钱少,牛掌柜不以为意,是因为他小时候过过苦日子。C.其他菜馆始终做不出地道的珍珠翡翠白玉汤,表明做菜如做人,德才兼备方是正道。D.旺财在墙头发现的铜钱和红线,是牛掌柜觉察到徒弟偷学的行为后对他善意的提醒。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中的名字很有特色,像珍珠、来福、旺财、珍珠翡翠白玉汤赋予对象个性化特点,寓意丰富。B.小说巧用对比,用食铺前后经营状况的变化,旺财和来福人生际遇的不同,突出丰富深刻的主题。C.小说中的道人充满神秘色彩,这一安排颇有用意,珍珠食铺因他的秘方而声名远播,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D.珍珠翡翠白玉汤对官吏的母亲和老者的疾病有奇效,这一情节充满悬念,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8.古人云:“交善人者道德成,存善心者家里宁”,请结合这句话分析牛掌柜的形象。(4分)9.小说结尾珍珠对来福说:“你傻啊,爹把最好的东西都留给你了。”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6分)二、古代诗歌阅读(32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3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陶渊明字元亮,或云潜,字渊明,浔阳柴桑人也。曾祖侃,晋大司马。渊明少有高趣,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群,任真自得。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时人谓之实录。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羸疾。江州刺史檀道济往候之,偃卧瘠馁有日矣。道济谓曰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若此?对曰:“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道济馈以粱肉,麾而去之。后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不以家累自随,送一力给其子,书曰:“汝旦夕之费,自给自为。今遣此力,助汝薪水之劳。此亦人子也,可善遇之。”公田悉令吏种秫,曰:“吾常得醉于酒,足矣。”妻子固请种粳,乃使二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岁终,会郡遣督邮至县,吏请曰:“应束带见之。”渊明叹曰:“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黄昏解绶去职,赋《归去来兮辞》,征著作郎,不就。江州刺史王弘欲识之,不能致也。渊明尝往庐山,弘命渊明故人庞通之赍酒具,于半道栗里要之。渊明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舁篮舆,既至,欣然便共饮酌。俄顷弘至,亦无忤也。先是颜延之为刘柳后军功曹,在浔阳与渊明情款,后为始安郡,经过浔阳,日造渊明饮焉。每往必酣饮致醉。弘欲邀延之坐,弥日不得。延之临去,留二万钱与渊明,渊明悉遣送酒家,稍就取酒。尝九月九日.出宅边菊丛中坐,久之,满手把菊,忽值弘送酒至,即便就酌,醉而归。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贵贱造之者,有酒辄设。渊明若先醉,便语客:“我醉欲眠,卿可去。”其真率如此。郡将尝候之,值其酿熟,取头上葛巾漉酒,漉毕,还复著之。 其妻翟氏亦能安勤苦,与其同志。自以曾祖晋世宰辅,耻复屈身后代,自宋高祖王业渐隆,不复肯仕。元嘉四年,将复征命,会卒,时年六十三。世号“靖节先生”。 (萧统《陶渊明传》)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道济谓曰/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若此?B.道济谓曰/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若此?C.道济谓曰/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若此?D.道济谓曰/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若此?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解归,自请解职辞官归家,古代官职升降调动有一些专用词语,官职升迁有拔、擢、陟;官职调任有转、徙、调;官职降职有罢、黜、免、谪。B.主簿,古代官名,是各级主官属下掌管文书的佐吏。魏、晋以前主簿官职广泛存在于各级官署中;隋、唐以后,主簿是部分官署与地方政府的事务官,重要性减少。文中指陶渊明做州里的掌管文书的小官。C.阴历九月初九,我国古代以九为阳,九月九日正是阳月阳日,故名“重阳”。民间在重阳节有插茱萸、饮菊花酒、举行庙会、登高等风俗。
D.葛巾,葛,是一种植物,多年生藤本,纤维可以织成“葛布”。男子18岁称“弱冠”,要戴帽子了,还要举行“冠礼”的仪式,表示已经是成年人了,平时成年男子不必戴帽子,于是就用葛布做成头巾(古时,棉花还未传入中国),包住头发,称作葛巾。葛巾比丝绸便宜,大众化。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陶潜博学多识,擅长写文章。他的《五柳先生传》中的五柳先生安贫乐道,这一形象被当时的人认为是他自己的真实写照;他在辞去彭泽令时作了《归去来兮辞》。B.陶潜仕途短暂。因亲人去世,家里贫穷,去做了州祭酒,但不能胜任这个职务,不久,就解职回家,此后,还担任过镇军、建威参军、彭泽令等职。C.陶潜清高不群。他不接受江州刺史檀道济的馈赠,起初也不愿意同江州刺史王弘交往,更不愿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D.陶潜任真自得。他曾将颜延之赠送的二万钱全都送至酒家;有时坐在菊花丛中,有时抚弄无 弦琴寄托情感;如果自己喝醉,就叫客人先回去。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①渊明尝往庐山,弘命渊明故人庞通之赍酒具,于半道栗里要之。(4分)②延之临去,留二万钱与渊明,渊明悉遣送酒家,稍就取酒。(4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14~15小题。(9分)浣溪沙•和无咎韵陆游懒向沙头醉玉瓶,唤君同赏小窗明,夕阳吹角最关情。忙日苦多闲日少,新愁常续旧愁生,客中无伴怕君行。【注】①宋孝宗隆兴二年(1164年)闰十一月至次年正月,陆游与韩元吉在镇江相聚,那时,陆游是在镇江通判任上,韩元吉则是来镇江省亲暂住。两位朋友相聚两月,彼此唱和的诗词作品共有三十多首。14.下列对这首词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玉瓶”指酒瓶,首句是说因为将要与友人分别,词人就邀约友人一起话别、喝酒。B.“夕阳”是所见之景,“吹角”是所听之声,视听结合,定格离别的画面。C.“吹角”点出了词人所处的时代背景——南宋朝廷偏安江南,正与金对峙。D.尾句中的“客”指词人自己客居镇江,“无伴怕君行”点出诗歌写作主题。15.这首词表达了词人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6.补写出下面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沁园春·长沙》诗人旧地重游,引发对往昔生活的回忆的诗句是:,。
(2)《短歌行》中借用《诗经》中姑娘思念情人,比喻渴望得到有才干的人的诗句是:,。(3)《短歌行》中借用典故,表示自己殷勤地接待贤才,使天下人才都心悦诚服地归顺的句子是:,。三、语言文字运用(2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23题。假期出国旅行,,除了享受美食与体验生活,主要是看风景。乡下人进城与城里人下乡,都在看风景,只是观察角度与欣赏趣味不同而已。文化交流增加、民众收入频繁以及教育水准提升,不同的人类欣赏趣味也在逐渐接近。面对壮丽河山,不同种族、语言、教养的人群,欣赏趣味比较接近;()。姑且把山川等大自然的称为“野风景”,而把建筑等人类智慧的结晶称为“文风景”,当然也就有了文野兼备的“双风景”——仿照“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重遗产”的命名。实际上,除了出生入死的探险家,一般人看不到没有任何人工痕迹的“野风景”。而聪明且谦卑的建筑师,也会在设计时地引入大自然的因素,是谓借景。因此,文野之分,只是而言。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A.东奔西跑鬼斧神工恰如其分大致B.走街串巷鬼斧神工适可而止大概C.东奔西跑巧夺天工适可而止大致D.走街串巷巧夺天工恰如其分大概18.下面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项是(3分)A.但面对历史文化遗产,就大不一样了,欣赏趣味相差十万八千里B.对于历史义化遗产的欣赏趣味,就大不一样了,相差十万八千里C.但当面对历史文化遗产时,欣赏趣味相差十万八千里,就大不一样了D.但有时欣赏趣味也会大不一样,甚至相差十万八千里,比如面对历史文化遗产时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文化交流频繁、民众收入增加以及教育水准提升,不同的人类欣赏趣味也在逐渐接近。B.随着文化交流增加、民众收人频繁以及教育水准提升,不同人类的欣赏趣味也在逐渐接近。C.随着文化交流频繁、民众收入增加以及教育水准提升,不同人群的欣赏趣味也在逐渐接近。D.文化交流频繁、民众收入增加以及教育水准提升,不同人类的欣赏趣味也在逐渐接近。20.下列词语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分)A.谁主沉浮(主人)何时可掇(拾取)B.漫江碧透(遍布)枉用相存(依存)C.浪遏飞舟(阻止)绕树三匝(周、圈)D.挥斥方遒(强健有力)山不厌高(厌恶)
21.下列各项中对修辞方法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万类霜天竞自由(拟人)B.何以解忧?唯有杜康。(设问)C.化干戈为玉帛(比喻)D.《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排比)22.下列选项中,不属于费孝通《乡土中国》目录内容的一项是(3分)A.无为而治B.差序格局C.文字下乡D.长老统治23.下面这则通知有五处词语不够得体,请指出后并修改。(5分)通知全校师生:我校将于9月20日与实验中学展开辩论赛,现万事俱备,急需母校师生找一找辩论时的背景音乐,希望广大师生不吝赐教。请于明天下午2:00-5:00交到团委办公室,其他时间恕不接待。校团委8月10日四、写作(60分)2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一句真诚的鼓励唤起你的信心和勇气,一轮皎洁的明月唤起一代代诗人的故园情,电视节目《经典咏流传》唤起人们对文化的认同和自信,快闪《我和我的祖国》唤起全民族的爱国热情……生活中,总有一种美好能唤起你的回忆、憧憬、感动……请结合自身体验,以“有一种美好唤起我”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②不少于800字;③不得透露个人信息。2020-2021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一学段模块检测高一语文试题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1.答案 A解析 B项强加因果。C项原文是“最浅显的语言”。D项原文是“来源于又外在于”“活跃于又隐形于”。2.答案 B解析 原文是“只要是中国人,大多能背出几首佳作”。3.答案 D
解析 根据材料二第二段中“对同一位诗人来说,大众化倾向和小众化倾向也常常是‘并存’的。李白有《静夜思》,也有《蜀道难》”可以做出判断。4.答案 ①通过白居易诗歌创作说明诗歌大众化的前提是“但伤民病痛”。②说明白居易有明确的大众化追求,因而他的不少诗篇也最大限度地产生了大众化效应。5.答案 因为和唐诗宋词相比,新诗的大众化存在诸多困难:①新诗不成熟,迄今没有形成公认的审美标准;②新诗没有化为民族文化传统,至今游离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及社会文化生活之外;③新诗的发生更多地取法外国,不来自民间,不来自传统;④新诗与朗诵与音乐脱节,难以传播;⑤有些诗人信服“私语化”倾向,使得公众远离诗歌。(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答案】6.D【解析】本题考查小说相关内容的分析和鉴赏能力。解答本题,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人物环境情节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题干要求选择: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正确的一项。A项,错在“也因无法面对夫人而发愁”这个地方。从原文“牛夫人不乐意了,打起了退堂鼓。牛掌柜依然乐呵呵的”,表明牛掌柜是一个有乐观、且有主见的人,不会因无法面对夫人而发愁。B项,错在“牛掌柜不以为意”这个地方。从原文“牛掌柜看着稀稀落落的客人,轻轻叹了口气”,说明不是对生意冷清不以为意。C项,错在“表明做菜如做人,德才兼备方是正道”这个地方。其他菜馆始终做不出地道的珍珠翡翠白玉汤,并不意味着这些菜馆的德才都不行,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表现那个道士留给牛掌柜的方子很关键。7.D【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此类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从考查的范围来看,既涉及全篇,又侧重局部;从考查的角度来看,既有对内容的探究,也有对艺术特色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结构,然后明确主旨,关注手法,做出准确判断。D项,错在“这一情节充满悬念”这个地方。“珍珠翡翠白玉汤”对官吏的母亲和老者的疾病有奇效这一个情节,一开头就写道,“一个月后,更离奇的事发生了”,所以说谈不上“悬念”。故选D。8.(4分)(1)牛掌柜是善良宽厚的长者。他的品行和美德影响了周围的人。(2)牛掌柜是齐家有道的当家者。他心地纯厚,乐善好施,家业兴旺,家庭和睦幸福。【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特点的能力。要求学生筛选文本的相关内容概括人物形象,并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分析人物性格特点,要画出小说中关于人物言行的语句,通过对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描写来把握,还要从小说情节的发展中总体把握人物性格特点,答题要用“特点+
分析”的模式。题干要求结合古人云:“交善人者道德成,存善心者家里宁”这句话,分析牛掌柜的形象。从全文来看,牛掌柜就是一个大善人,他定下的规矩:只要贫穷没饭吃的人进店,免费供应一菜一饭,足以证明他的善良。尤其他始终如一地对待一个道人的情节,可以看出他的忠厚善良。原文是:唯独有一个道人,却是每晚必到。牛夫人有了想法,脸上就挂不住了,上菜的盘子出了声响,牛掌柜看在眼里,自己亲自上菜。客人少的时候,他还会请道人喝一杯。道人须发飘飘,眉毛花白,无论别人什么眼神,他都不以为意,吃完就走,连谢谢二字也绝口不提。牛掌柜从来不多问。也正是他心存善心,赢得了四邻八舍的称赞,所以家里很安宁。也正是由于他的善举,打动了道人,给了他做“珍珠翡翠白玉汤”的方子,这既让牛掌柜的生意好起来,又更加提高了他的声誉,这就说明了“交善人者道德成”的道理。总之,结合文本内容分析这句话,进而概括出牛掌柜的形象,那就是善良忠厚、与人为善的长者等等。9.(6分)(1)表达了珍珠对老实憨厚的来福发自内心的爱和欣赏。(2)牛掌柜把最心爱的女儿珍珠留给了来福。(3)秘方、牛掌柜的家业最终也会留给来福。(4)表达了牛掌柜对来福人品的认可。(答出3点即可)【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学生理解文章重要语句的含义能力。理解句子的几种方法:①抓住关键词语理解。②联系上下文理解句意。③根据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写作目的来理解句子。题干要求结合全文,谈谈小说结尾珍珠对来福说:“你傻啊,爹把最好的东西都留给你了”这句话的理解。理解的关键是“最好的东西”,从全文来看,这个最好的东西就是牛掌柜肤白貌美的女儿——珍珠,他把女儿交给了来福。另外,虽然旺财带着了这个纸上的秘方,但是从全文可知秘方其实早就藏在牛掌柜的脑里了,所以来福有这个岳父之后,这道菜的秘方同样拥有了。那么,为什么牛掌柜愿意把女儿嫁给来福,把最好的东西留给来福呢?从来福与旺财的对比,就可知:牛掌柜看中的就是来福的憨厚质朴、做人很规矩。二、古代诗歌阅读(32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3小题,17分)10.D【解析】根据句意断开。“无道”的主语是“天下”,要连在一起,排除AC.“今子生文明之世”表意才完整,是说如今你生在开明盛世,要在“世”后才能断句,排除B.故选D.译文:檀道济说:“贤人处世,朝廷无道就隐居,政治开明就出来做官,如今你生在开明盛世,为什么自己如此糟践 自己呢?”11.D【解析】“男子18岁称‘弱冠’”错,应该是“20岁”。12.B【解析】“因亲人去世,家里贫穷”分析有误,据原文“亲老家贫”可知,这句话的意思是孝敬老人,家里很穷。13.①陶渊明曾经去庐山,王弘让陶渊明的老朋友庞通之携带着酒肉,在半路栗里(地名)邀请他。(4分。得分点:尝:曾经。故人:老朋友。赍:携带。要:邀请。各1分)②颜延之临调走的时候,留下二万钱给陶渊明,陶渊明全部送给酒店,以后逐渐去打酒。(4分。得分点:去:离开。与:给。悉:全,都。稍:逐渐。各1分)参考译文:
陶渊明,字元亮。有人说他叫陶潜,字渊明。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境内)人。他的曾祖父陶侃 ,是晋朝的大司马(官职名)。陶渊明少年时就有很高的志向,博学多识,擅长写文章;聪颖洒脱,卓尔不群,任性率真,清高自负。曾经著作《五柳先生传》来形容自己,当时的人说是真实的记录。孝敬老人,家里很穷,被起用任命为州祭酒(官职名),不能忍受官场琐事,不久自己弃官回家了。州里征召他担任主簿,不去就职。亲自耕种自给自足,得了疾病。江州刺史(官职名)檀道济前去探望他,陶渊明卧床挨饿好几天了。檀道济说:“贤人处世,朝廷无道就隐居,政治开明就出来做官,如今你生在开明盛事,为什么自己如此糟践自己呢?”陶渊明回答说:“我怎敢充当贤人,我的志向比不上他们。”檀道济送给他粮食和肉,他却挥手叫他拿走。后来担任镇军、建威参军(官职名)。陶渊明对亲戚朋友说:“姑且想做个文官,把这作为补贴家用的钱,可以吗?”管理这些事的人听说后,任用他为彭泽县令。不带家眷独自上任,送了一个劳力给他的儿子,写信说:“你每天的用度,要自给自足,现在派给你一个佣人,帮助你砍柴打水。他也是别人的儿子,你要善待他。” 官府的公田都让人种高粱,说:“我常常能喝醉酒就够了。”妻子、儿子坚持要求种粳米,于是下令二顷五十亩的田地种高粱,五十亩种粳米。年终,恰逢州郡派督邮(官职名)到彭泽县,下属请示陶渊明说:“您应该装束整齐穿官服面见他。”陶渊明叹气说:“我怎么能为了五斗米,向乡里小人折腰!”当天就解下官印辞去官职,写了一篇《归去来兮辞》赋。朝廷征聘他为著作郎(官职名),没有接受。江州刺史王弘想要认识他,却请不来他。陶渊明曾经去庐山,王弘让陶渊明的老朋友庞通之携带着酒肉,在半路栗里(地名)邀请他。陶渊明脚上有病,让一个门生和两个儿子交替抬轿,到了以后,欣然和庞通之一同饮酒。不一会王弘到了,陶渊明也没有抵触的情绪。起初颜延之担任刘柳后军功曹(官职名),在浔阳和陶渊明有交情,后来到始安郡做官,经过浔阳(地名),常常到陶渊明的住所饮酒。每次去,都要畅饮直到喝醉。王弘打算邀请颜延之赴宴,整天都找不到。颜延之临调走的时候,留下二万钱给陶渊明,陶渊明全部送给酒店,以后逐渐去喝酒。曾经在九月九日在房子边上菊花丛中闲坐,时间长了,采了一手菊花,忽然赶上王弘送酒来了,随即就喝,喝醉才回去。陶渊明不懂音律,却保存了一张无弦琴,每次喝酒喝到酣畅之处,就抚弄它以便寄托自己的情感。来拜访的人不论贵贱,只要有酒就招待他们。陶渊明如果先喝醉,就告诉客人:“我喝醉了要睡觉,你可以走了。”他的天真直率达到这种地步。郡将(官职名)曾经来拜访他,正赶上他酿的酒糟熟了,陶渊明就用头上的葛巾筛酒,筛完,又把头巾扎在头上。 陶渊明的妻子翟氏也能安于勤劳清苦,和陶渊明志趣相同。自认为曾祖父是晋朝的宰相,耻于在后一个朝代降低身份,自从宋高祖(南北朝时期的宋,宋高祖刘裕)的基业渐渐兴盛,再不愿意做官。元嘉(南北朝宋文帝年号)四年将要接受朝廷征聘,恰好去世了,时年六十三岁。谥号叫做“靖节先生”。(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14.A
【解析】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题中B项考核手法,其余选项考核内容,其中A项,“词人就邀约友人一起话别、喝酒”错误。这一句中有“懒”,意思是词人因将与友人分别,心中难过,已不想喝酒,只是唤来友人一起赏景。15.(1)对国家安危的关切与忧虑。“夕阳吹角最关情”,南宋时镇江为抗金边防前线,吹角声乃军队行动的号令,陆游作为戍守官员,自然对此很是关切。(2)劳于仕宦的疲惫。“忙日苦多闲日少”,作者在镇江任职,忙碌的日子很多,而休闲的日子很少。(3)朋友将要离别的惆怅。“客中无伴怕君行”,韩无咎即将离开镇江,作者面对离别生出愁绪。【解析】此题考核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重点考核诗歌的情感,分析诗歌的情感注意以诗歌的抒情方式、注释、标题和诗中的表情达意的重点词句作突破口,答题时先答出情感,然后结合诗歌的内容解说。此题根据“夕阳吹角最关情”分析对国家安危的关切与忧虑;根据“忙日苦多闲日少”分析劳于仕宦的疲惫;根据“客中无伴怕君行”分析朋友将要离别的惆怅。(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6.补写出下面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2)青青子衿,悠悠我心(3)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三、语言文字运用(23分)17.A【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的能力。词语的考查是命题的一个常项。主要侧重同义词语的选择、词语使用正误等两种方式。考查重点是测试那些常见但又容易用错的词语。答题时首先明确词语的意思,然后结合语境辨析正误。东奔西跑:到处奔波。多指为生活所迫或为某一目的四处奔走活动。走街串巷:走大街串小巷,指走遍居民聚集地的各个角落。此处是到处旅游看风景,不一定是到“居民聚集地”,所以此处用“东奔西跑”较为合适。鬼斧神工:像是鬼神制作出来的,形容艺术技巧高超。巧夺天工:指人工的精巧胜过天然制成,形容技艺十分高超。二者都指技艺十分高超,但前者指人工,也可以自然,后者指人工。此处“鬼斧神工”更为合适。恰如其分:指办事或说话正合分寸。适可而止:到适当的程度就停下来,不要过头。此处更多强调的是“分”,而非“止”,故“恰如其分”更为合适。
大致:大体上,基本上;大略的内容或情况大约,大概等。大概:大致内容或情况;表示推测;表示对时间、数量的不很精确的估计等。但是大致是在已知的前提下作出的结论性描述;大概是在未知的情况下作出的预测性判断。故此处“大致更为合适。故选A。18.A【解析】本题考查联系上下文语境补充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要从两个角度推导:一是据上下文逻辑的发展推导出所补写语句的内容,做到内容上扣得紧;二是由与上下文相关词语、句式的照应推导出所补写语句的句式及形式上的衔接语,做到形式上接得上。根据语境可知,所填句子与前面一句内容不同,因此应用表转折的连词进行连接,B项缺少这个连词,故排除B。语境强调的是面对壮丽河山与面对历史文化遗产时,人们的欣赏趣味状况,结构上属于并列关系,形式上与前句保持一致进行衔接较好,故排除C、D。故选A。19.C【解析】本题考核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答题时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是否存在结构、逻辑等问题,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原句的语病有:一、搭配不当,“文化交流”与“增加”、“民众收入”与“频繁”搭配不当。二、第一个分句没有谓语,语意不完整。三、“不同的人类”不合逻辑。A项二、三处未改。B项一三处未改,D项二三处未改。故选C。20.C【解析】A.谁主沉浮(主宰)B.枉用相存(问候)D.山不厌高(满足)21.【答案】C【解析】A项,“万类霜天竞自由”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写万物都在秋光中竞相自由的生活。将“万物”拟人化。B项,“何以解忧?唯有杜康”一句有问有答,是设问句。C项“化干戈为玉帛”修辞方法是借代。“借代”手法的特点是借某事物的特征代替某事物,借体和代体具有相关性;而“比喻”的特点则是本体和喻体之间具有相似性。“干戈”以战争武器指代战争,“玉帛”以友好的物体指代和平。D项,“《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一句,很明显,是排比的修辞。22.【答案】A【解析】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选项中,不属于费孝通《乡土中国》目录内容的一项是”,然后根据课内所学和课外积累辨析正误。本题中,费孝通《乡土中国》目录内容是:乡土中国;重刊序言;乡土本色;文字下乡;再论文字下乡;差序格局;维系着私人的道德;家族;男女有别;礼治秩序;无讼;无为政治;长老统治;血缘和地缘;名实的分离;从欲望到需要;后记。故选A。23.【参考答案】①“万事俱备”改为“准备工作基本就绪”;②“母校”改为“全校”;③“找一找”改为“提供”;④“不吝赐教”改为“大力支持”;⑤“其他时间恕不接待”删除。
【解析】语言表达得体,主要是指使语言体现语境和语体的要求。所谓“语境”包括内容(词语、句子、段落和整体和谐)、场合(时间、地点、氛围),说话的对象(称谓、语气),目的(说什么、怎么说)以及说话人自己的身份;所谓“语体”主要指是口语(谈话、演讲、辩论、广播稿)还是书面语(政论语体、科技语体、文艺语体、应用语体)。前者要求通俗易懂、多用短句、不用文言词。后者须根据所使用的文体而定,例如应用语体包括启事、通知、申请(假条通俗易懂、简洁平实),广告(形象生动、多用修辞),广播稿(通俗化、口语化)等。第一处“现万事俱备,急需母校师生找一找辩论时的背景音乐”,“万事俱备”与后面的“急需……”自相矛盾,改为“准备工作基本就绪”;句中的“母校”改为“全校”,因为是校团委发出通知;通知是书面语,因此句中的口语“找一找”改为“提供”;“希望广大师生不吝赐教”,不吝赐教是不吝惜自己的意见,希望给予指导,请人指教的客气话。这里只需大家提供音乐背景,因此将“不吝赐教”改为“大力支持”;“其他时间恕不接待”删除,不存在接待的事情。四、写作(60分)24.【解析】(一)审题:本题是命题作文。命题作文的写作,首先要做到审题准确。要抓住题目中的关键词来确定文章的写作范围和内容,不能错误地理解题意。其次要立意深刻。就是要为文章确定一个鲜明、集中、深刻的主题,表达积极向上的思想。第三,选材要精当。要围绕着中心来选择材料,运用那些自己熟悉的材料作文,才能写出真情实感或论述得透彻有力。写作时,依据题目的特点和要求,要突出表现题目中的关键词语。“有一种美好唤起我”这一命题,关键词有三个:一是“美好”。命题中提供了几种参照,既可以是“一句真诚的鼓励”,可以是“一轮皎洁的明月”,可以是“电视节目《经典咏流传》”,可以是“快闪《我和我的祖国》”,总之,一定要选取生活中的一种美好事物或情境来引发;二是“我”。感悟主体是我,不是他人,要求考生按照第一人称来写作,通过自己的经历来表达对生活的感悟和思考。三是“唤起”。“唤起”的本义是从睡梦中叫起,引申义为“激起(引起)回忆、联想”“号召使奋起”等。也就是看到这种美好之后,自己精神层面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和激情,也就是“唤起”之前和之后暗含着一个对比,而这个对比,也就是写作者的成长。至于文体,“文体不限”确定考生可根据自己擅长的文体来写。但因为有“唤起我”的限制,所以写记叙文、散文更容易操作。(二)立意:①从社会生活角度寻找美好。生活中的美很多,或者是一句真诚的鼓励,或者是你看过的一次快闪,或者是某一温馨的场景……都能引发你情感的波动,唤起你心底的春水荡漾。②从传统文化角度寻找美好。一场安塞腰鼓,唤起了刘成章力与美的感想;一场社戏,让鲁迅对乡村生活念念不忘,唤起了他对自由快乐生活的怀想。生活中,你身边的传统文化习俗,也会引发你对文化、对生活的感悟。③从自然风景角度寻找美好。一树灿烂盛放的紫藤萝,唤起了宗璞生命的思考,一棵自己种植的小桃树,让贾平凹想到了自己的一生……大自然中的一处风景、一种植物,也会唤起你的某一种情怀。
④从书籍影像中寻找美好。《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段精彩的感悟,《经典咏流传》中一个动人的场景,足球比赛中一个经典的镜头,都可能唤起你美好的情愫,让你感受到生活的美好。
相关文档
- 山西省临汾市第一中学2020-2021学2022-03-302页
- 甘肃省静宁县第一中学2020-2021学2022-03-3016页
- 2018-2019学年广东省汕头市达濠华2022-03-3013页
- 青海省西宁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上2022-03-3011页
- 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第一中学2020-22022-03-3019页
- 河北省邢台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上2022-03-3015页
- 江西省高安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2022-03-307页
- 2018-2019学年四川外语学院重庆第2022-03-306页
- 2019-2020学年广西省北海市北海中2022-03-3013页
- 【物理】黑龙江省大庆市第十中学202022-03-30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