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2.50 KB
  • 2022-03-30 发布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考前8周题型天天练第一~二周大周末高考仿真适应性训练1

  • 16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高考仿真适应性训练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中国自古以农立国,对水旱灾害相当敏感,加上中国东部主要农业区受季风气候影响,大小灾害频繁,成为统治者和民众经常性的威胁。现实的需要使中国古代对天文、气象、物候的记载和研究相当重视,并注意考察人类活动与自然变化的关系,形成了一些独特的观念,其中之一即是“天人感应”或“天人合一”。时下流行的看法都将“天人合一”解释为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这更多的是反映了时人的愿望,是对传统观念积极的但也是实用主义的解释。尽管原始的“天人合一”观念的确包含了这样的内容,但这并不是它的主体。所谓“天人合一”,是指天意决定人事,而天意是通过天象或灾异来显示的。君主是天子,由天意确定,也代表天命。所以君主如有失德,或治理不当,或人事有悖于天意,必定会受到天象的警告或灾异的惩罚。正因为如此,从最古老的史书开始,天象和灾异都是不可或缺的记载。《二十四史》中大多有《五行志》《天文志》《灾异志》,所记内容无不与朝代兴衰、天下治乱、君主贤愚、大臣忠奸相一致。凡国之将兴,天子圣明,大臣贤能,则风调雨顺,紫气东来,吉星高照;反之则灾异频仍,天象错乱。在这种观念的主导下,一旦出现罕见的天象或异常的气候,如日食、太阳黑子、流星、陨石、星宿异位、地震、山崩、水旱灾害等,皇帝就要换上素色服装,不吃荤腥辛辣,不近女色,迁居偏僻清静的场所,反省自己的过失,征求臣民的意见,有的皇帝还会下“罪己诏”,公开承认错误,宣布改变政策。有的虽没有具体措施,却会请求上天千万不要与天下百姓为难,一切罪责由自己担当。为了通达上天,感动诸神,往往还要在正常的祭祀典礼以外,按需要举办各类额外的祭祀或祈求仪式。这样做一般不会错,因为皇帝总有失德之处,政府的举措不会十全十美,臣民们平时不敢说的话、不便提的意见也可趁机上达天听。即使是昏君暴君,在上天的警告面前也不得不有所收敛。在专制集权体制下,只有这样的机会才能给最高统治者一点警诫。何况举办这些活动一般花费不了多少人力物力,一旦渡过难关,就能博得万民称颂,名垂史册。万一无效,也是天威莫测,天意难违,君臣都已尽了人事。这对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也不无积极作用,因为人能敬畏天命天意,总会格外小心谨慎。不过“天人合一”也是一把双刃剑,奸臣小人也能利用天象灾异做手脚。因为对天象的解释在人,也没有什么标准答案,所以大权在握的人完全可以随心所欲地将矛头指向政敌异己,或者趁机按自己的意愿改变政策。正人君子和书呆子往往泥古不化,只知援引古代圣16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君贤臣的先例,只会侈谈修身进德,不屑采取具体措施,或者不知如何应对灾情。极端的做法就是听天由命,毫无作为,以为只要绝对敬畏,专修人事,灾害不除自灭。如唐玄宗时发生严重蝗灾,一部分大臣的意见竟然是不应消灭,只有听任蝗虫自生自灭,才符合天意,皇帝只要深刻自省,定能得到上天的宽恕。幸而唐玄宗听从宰相姚崇的建议,下令灭蝗,才没有造成更大的灾情。现在面对异常气候和严重灾情,自然又会想到“天人合一”的观念。我希望在对其加以运用和阐述时能实事求是,尊重历史,采取辩证而积极的态度。(选自葛剑雄《灾异与人事》,有删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以农立国的特点使中国对水旱灾害相当敏感,又因中国东部主要农业区受季风气候影响,所以频繁的大小灾害经常威胁着统治者和民众。B.“天人合一”解释为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这是一种积极的但也是实用主义的解释,这一解释体现了自古及今人们的普遍愿望。C.天象和灾异在中国的古代史书中多有记载,同时也记载这些天象和灾异所导致的朝代兴衰、天下治乱、君主贤愚、大臣忠奸等。D.在君主举行的祭祀或祈求仪式上,臣民们能有一些说话的机会,他们平时不敢说的话、不便提的意见可趁机上达天听。解析:选A B项,“体现了自古及今人们的普遍愿望”错,据原文可知,将“天人合一”解释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时下流行的看法,体现的更多的是时人的愿望;C项,“这些天象和灾异所导致的朝代兴衰、天下治乱、君主贤愚、大臣忠奸等”错,原文说“所记内容无不与朝代兴衰、天下治乱、君主贤愚、大臣忠奸相一致”;D项,“在君主举行的祭祀或祈求仪式上,臣民们能有一些说话的机会”于文无据。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先提出“天人合一”话题,接着论述“天人合一”的内涵及作用,最后指出应辩证而积极地对待这一观念。B.文章以《二十四史》记载天象和灾异为例,印证了“天人合一”的含义为天意决定人事。C.文章列举出现罕见的天象或异常的气候时皇帝做出种种反省行为,意在论证“天人合一”观念对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的积极作用。D.论述“天人合一”是把双刃剑时,文章对奸臣小人、正人君子和书呆子都做了严厉地批判。解析:选D D项,“都做了严厉地批判”,于文无据,文章仅是列举证明“天人合一”观念的消极面。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16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A.如果古代没有“天人合一”的观念,皇帝有失德之处,政府的举措出现错误,就不会收敛。B.天意决定人事是“天人合一”的基本意义,罕见的天象或异常的气候,如日食、流星、陨石、地震、山崩、水旱灾害等,都被古人认为是天意对人们的惩戒。C.“天人合一”是把双刃剑:它对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有积极作用;它也会被奸臣小人利用,或被用来打击政敌异己,或被用来按自己的意愿改变政策。D.现在面对异常气候和严重灾情,人们自然会想到“天人合一”的观念。作者希望在运用和阐述这一观念时能实事求是,尊重历史,采取辩证而积极的态度。解析:选A A项,“就不会收敛”错误,该推断过于绝对。(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水 仙高 璨①水仙在我心中的位置与蜡梅相当,我甚至觉得它比蜡梅更容易亲近。我总是不忍将任何一朵蜡梅花摘下,让它陪在身边,它是那么美丽,蜡质的容颜却没有人类制作的蜡像的那种苍白、虚拟感。它开在没有一片叶子的树枝上,具有一种安静的气质。水仙花却可以买来,摆在家里,想它时就可以清晰地观赏到。②我喜欢水仙花的样子,但几年未见我已有些淡忘,在这样的想念下我养了三株水仙。看到它们时,我才准确地忆起水仙这种天使的神态与模样,还是那样甜美的笑靥,还是那样鲜亮而温柔的黄,还是那样的随意,会看到任意方向的风景。我一直以自由的原则养着它们,而它们的长势也令我满意,并且在新年第一天的零点绽放了。我并没有刻意希望它们在什么时候开放,但这样的开放时间格外令我惊喜。③它是同窗外的礼花一同绽放的。由于今年的时间实在不够充裕,我也是等到去年的最后一天才点燃了第一支礼花。人们仿佛都变得忙碌了,到点了才出门,到点了才开始在地面铺展鞭炮,谁都没有闲情逸致在临近过年的时候,像以往那样扔几个震耳欲聋的鞭炮,使附近车辆受到惊吓以至于呼喊起来。④天空被各种颜色的礼花映照得明亮,轰隆隆的炮声包围了一切。这个时候,人和人的交流变得很困难,好像声音挣扎着要离开我们,好像无论如何我们都不能将声音挽留。这个时候,我感到的不是喧闹,不是声音的嚣张,而是寂静,是声音的凋零!⑤声音是最空洞的事物。即使炮声垄断了这个世界,即使所有的炮声都这般雷同,也不能否认它们在很快地消逝,死去,不断地消逝,不断地死去。声音死去的无数间隙,就是寂静,死一般的寂静。我们的耳朵听见的是炮声,心灵听见的却是那些声音死亡的间隙,它让我们在炮声中失去了自己的声音。再加上漫天烂漫的烟花,绚烂得使我们迷醉,以至于我们在这样的庆祝时刻,脑中往往一片空白,连祈祷都忘记了。16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⑥这是声音的魔术。⑦然而,当我看着水仙,周围的一切就都像变魔术般涣散,哑然。一朵小小的花儿教给我们应该怎样安静地走过一年的最后时刻,或是怎样走进新的一年。⑧在这样热闹、温暖与多彩的背景下,构造自己安静的思想才是最幸福的。想一想有什么要对旧年说,有什么要对新年说,与自己的老朋友相当于诀别地告别,还有一位新朋友正微笑着向我们走来,我们就算不准备礼物,也应该准备一份虔诚,而不是仓促。⑨雪花不断飘过我的眼前,烟花绽放时漫天彩色的硕大泪滴令我心碎。我责怪自己的仓促,以至于当这一年又要与我告别时,我又没有准备好送给它的诗。但是它走了,再也不会回来了。它从不会要求我写一首送别诗,它总是说过去一年的回忆都是送给它的礼物,它说这是可以陪伴它的唯一事物。我曾说要为它写一首诗,但我终究没有写,它也没有为等待这样的一份礼物多停留一会儿,时光的马儿依然飞驰着将它带走。多少个它来,多少个它去,岁月的来去从来不肯停止,永远不肯停息……⑩水仙在我身边安静地散发出清香,这与蜡梅花有几分相像,它们都会在远远的空气里用香味勾勒出自己的样子,它们都会在远远的空气里用香味为所有的陌生人画一条通向自己的小路。我喜爱这种宁静和清香,甚至喜爱花儿们画出的小路。窗外的烟花不是路,它们是同我们一起迈过门槛的脚印,是离海最近的沙滩上的脚印,浪潮一抹就立即消失了。⑪不要崇拜烟火,尤其不要在过年的时候让自己的心灵陷入空洞。这是水仙花穿戴着它的安静告诉我的。(原文有删改)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借水仙在新年到来之时的安静表现,表达了“我们应从容面对时光的流逝”这一中心。B.文章综合运用了多种表达方式,并以抒情和议论为主,使文章既具有抒情性,又具有哲理性和深刻性。C.文章第①自然段写到了水仙和蜡梅,除了表现水仙的亲近、随意,更加突出了二者相同的安静气质。D.文章第⑩自然段说窗外的烟花“浪潮一抹就立即消失了”,既写出了烟花生命的短暂,也说明烟花带来的迷醉是短暂的。解析:选A A项,“我们应从容面对时光的流逝”不是本文的中心。5.全文围绕“水仙”展开,请梳理文章的思路。(5分)答:16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解析:考生解答此题时,要重点把握文中关于“水仙”的叙述性语句,并思考这些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正确梳理出文章的思路、脉络。参考答案:首先,作者将水仙和蜡梅进行比较,表达出自己对水仙的喜爱之情;其次,由水仙在新年第一天的零点绽放,引出新年零点时刻的烟花和鞭炮声;最后,写水仙在烟花和鞭炮声中的安静表现,引发作者的人生感悟。6.文章第④、⑤自然段描写鞭炮的声音有什么作用?(6分)答:解析:解答此类试题要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入手。从内容上来看,这两段主要写鞭炮声音的喧闹和嚣张,而人们在此时是迷醉与浮躁的。从结构上来看,主要引出下文水仙的安静表现。正是鞭炮声音的喧闹与水仙的安静构成对比,引出本文的主旨:我们应该像水仙一样安静地面对人生。参考答案:①写出了鞭炮声音的喧闹和嚣张,表现了人们在辞旧迎新时的迷醉与浮躁。②引出下文水仙在辞旧迎新时的安静表现。③将人们的表现与水仙的表现进行对比,巧妙地表现了主旨:我们应安静地面对人生。(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李叔同早年的艺术追求1904年,24岁的李叔同参加了沪学会,沪学会里有“乐歌课”,教授西方现代乐理及西洋作曲法。李叔同天资聪颖,很短时间内便学会了作曲。他以民间的《老八板》为乐调,创作了一首乐歌《祖国歌》:“上下数千年,一脉延,文明莫与肩。纵横数万里,膏腴地,独享天然利。国是世界最古国,民是亚洲大国民。呜呼,大国民!呜呼,唯我大国民!幸生珍世界,琳琅十倍增声价。我将骑狮越昆仑,驾鹤飞渡太平洋。谁与我仗剑挥刀?呜呼,大国民!谁与我鼓吹庆升平!”《祖国歌》词曲豪迈,极富感染力,经沪学会首唱,很快唱红全国。李叔同首次展现他的音乐才能,便一举成为闻名全国的乐歌作者。1906年9月李叔同考入东京美术学校学习油画,期间,他还在东京音乐学校兼修音乐理论与钢琴课。他在自己创办的音乐刊物《音乐小杂志》的序言中写道:“盖琢磨道德,促社会之健全;陶冶性情,感情神之粹美。”《音乐小杂志》的扉页,是李叔同的木炭画《贝多芬像》,这是中国人绘制的第一幅贝多芬像。16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李叔同居日五年,成就斐然,最广为人知的莫过于与同学曾延年一起创立中国最早的话剧社——春柳社,演出《茶花女》《黑奴吁天录》等,开中国话剧之先河。早在天津少年时代,李叔同对演戏就怀有浓厚的兴趣,读书之余,常去戏园学戏。在南洋公学读书时,他便粉墨登场,演出过京剧《黄天霸》《白水滩》等。与写作《祖国歌》几乎同时,沪学会演出新戏《文野婚姻》,剧本即出自李叔同的笔端,传作该剧时他还赋诗明志:“誓度众生成佛果,为现歌台说法身。孟旃不作吾道绝,中原滚地皆胡尘。”先他四年到日留学的鲁迅因受日俄战争幻灯画片的刺激,觉悟到医治精神上的麻木比医治身体上的病弱更为重要,于是决定弃医从文。这与李叔同欲以演戏唤醒民众、文艺救国的理想有异曲同工之处。传说春柳社演出话剧《黑奴吁天录》时,鲁迅就曾在台下观看。李叔同曾将自己在日本读过的一本莎士比亚剧作选送给丰子恺,上面密密麻麻布满笔记,可见其曾用功研读,对话剧早有准备。春柳社公演《茶花女》时,李叔同饰演茶花女玛格丽特。后来成为著名戏剧家的欧阳予倩,当时还是台下的一名学生观众。他回忆道:“这一回的演出,可说是中国人演话剧最初的一次。我当时所受的刺激最深……我就入了春柳社。”回国后,李叔同担任上海《太平洋报》的编辑,负责画报副刊。李叔同开设了“西洋画法”专栏,以连载的形式介绍石膏写生、木炭、油画等技法。著名画家吕凤子先生推李叔同为中国传统绘画改良运动第一人,称“李先生应是民国以来第一位正式把西洋绘画思想引介于我国,进而启发了我国传统绘画需改良的思潮,而后的刘海粟、徐悲鸿等在实质上都接受了李先生的影响,进而成为中国传统绘画改良运动的推行者”。对于此论,刘、徐二人都是认可的。任教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期间,李叔同教学成就斐然,著名画家丰子恺、著名音乐家刘质平等都是李叔同这个时期的弟子。李叔同在浙一师六年,继续开文艺风气之先:最早撰写欧洲文学史。他在浙一师创办《白阳》杂志,以此为阵地广泛介绍西洋文学艺术,其中的《近世欧洲文学之概观》一文是中国人撰写的最早的一部欧洲文学史;最早倡导木刻艺术,李叔同和夏丏尊发起成立漫画会和乐石社,指导学生研习木刻和金石技法,并印制中国最早的现代木刻版画集——《木刻画集》,李叔同因此被称为中国木刻艺术的先驱;创作中国第一首分声部合唱歌曲——《春游》。“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这首曲调源于美国歌曲《梦见家和母亲》、由李叔同填词的《送别》,多次成为电影的主题歌或插曲,流传甚广。(选自瓦当《慈悲旅人:李叔同传》,有删改)相关链接:①李叔同(1880-1942),中国戏剧家、艺术教育家、文学家、书画家。浙江平湖人,生于天津。出身于清进士、盐商家庭。擅长书画篆刻,工诗词。作有歌曲《春游》《早秋》等,并采用外国歌曲配制新词作为学堂乐歌教材,如《送别》《西湖》等。1918年在杭州虎跑寺出家,法名演音,号弘一,后专研戒律。(选自《辞海》第六版,有删改)②16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任杭教职六年,兼任南京高师顾问者二年,及门数千,遍及江浙,英才蔚出,私心大慰。弘扬文艺之事,至此已可作一结束。(选自出家后李叔同写给侄子李圣章的信,有删改)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李叔同自己填词创作了《祖国歌》,抒发了作为中国人的自豪感,也表达了对祖国的现实与未来的忧虑,李叔同凭这首歌曲闻名全国。B.李叔同能够在话剧艺术方面开中国话剧的先河并产生较大影响,与他年少时对演戏的浓厚兴趣有关,更与他用功研读名家剧作密不可分。C.在中国传统绘画改良运动中,李叔同贡献巨大,后来成为中国传统绘画改良运动的推行者的刘海粟、徐悲鸿等人也受到过他的影响。D.《送别》的歌词,清新淡雅,情真意挚,凄美柔婉。歌词造句长短参差,句式充满变化。李叔同借用西方的曲调,写出了极具中国风格的歌曲。解析:选A A项,曲解文意,由歌词可知《祖国歌》主要表现的是身为中国人的自豪感,并没有表达对祖国的现实和未来的忧虑。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留学日本期间,李叔同与曾延年共同创立了中国最早的话剧社,并演出了《黑奴吁天录》《茶花女》《白水滩》等剧作,产生了较大影响。B.在《音乐小杂志》的序言中,李叔同表达了自己的艺术追求,他希望用音乐陶冶人们的性情,通过音乐的传播促进社会道德的进步。C.据传李叔同在创作《文野婚姻》时曾赋诗一首,从这首诗中可以看出,李叔同在年轻的时候就有以演戏唤醒民众、用文艺救国的理想。D.为了改变中国人的精神,鲁迅弃医从文并赴日留学研究艺术,李叔同曾与他共同探讨话剧艺术,传言鲁迅也曾观看过李叔同的表演。E.李叔同在浙一师任教六年,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不仅培养了丰子恺、刘质平等艺术大师,还撰写了欧洲文学史,最早将欧洲文学思想引进中国。解析:选BC A项,《白水滩》是李叔同在南洋公学读书时演出的京剧,并不是在留学日本期间。D项,“鲁迅弃医从文并赴日留学研究艺术”错误,鲁迅弃医从文发生在其在日本留学期间,且“赴日留学研究艺术”于文无据;“李叔同曾与他共同探讨话剧艺术”于文无据。E项,“最早将欧洲文学思想引进中国”于文无据。9.李叔同对中国艺术的贡献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4分)答: 16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解析:本题要求分析李叔同对中国艺术的贡献。首先要从文中找到介绍李叔同的艺术贡献的具体内容。如他推介西方思想,撰写欧洲文学史,以《白阳》杂志为阵地广泛介绍西洋文学艺术;创作《祖国歌》《送别》等优秀艺术作品;任杭教职六年,培养了大批英才等。然后对此加以概括即可。参考答案:要点:①在艺术思想方面,撰写文章推介西方艺术思想,改良中国传统艺术思想。②在艺术实践方面,创作了众多具有开创性意义的作品。③在艺术教育方面,培养了多位杰出的艺术大师。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崔群,字敦诗,清河武城人。十九登进士第,又制策登科。元和初,召为翰林学士,历中书舍人。群在内职,常以谠言正论闻于时。宪宗嘉赏,降宣旨云:“自今后学士进状,并取崔群连署,然后进来。”群以禁密之司,动为故事,自尔学士或恶直丑正,则其下学士无由上言。群坚不奉诏,三疏论奏方允。元和七年,惠昭太子薨,穆宗时为遂王,宪宗以澧王居长,又多内助,将建储贰,命群与澧王作让表,群上言曰:“大凡己合当之,则有陈让之仪;己不合当,因何遽有让表?今遂王嫡长,所宜正位青宫。”竟从其奏。时魏博节度使田季安进绢五千匹,充助修开业寺。群以为事实无名,体尤不可,请止其所进。群前后所论多惬旨,无不听纳。迁礼部侍郎,选拔才行,咸为公当。十二年七月,拜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盐铁福建院官权长孺坐赃,诏付京兆府决杀,长孺母刘氏求哀于宰相,群因入对言之。宪宗愍其母耄年,乃曰:“朕将屈法赦长孺何如?”群曰:“陛下仁恻即赦之,当速令中使宣谕。如待正敕,即无及也。”长孺竟得免死长流。群之启奏平恕,多此类也。时宪宗急于荡寇,颇奖聚敛之臣,故藩府由是希旨,往往捃拾,目为进奉。处州刺史苗稷进羡余钱七千贯,群议以为违诏,受之则失信于天下,请却赐本州,代贫下租税。时论美之。穆宗即位,征拜吏部侍郎,召见别殿谓群曰:“我升储位,知卿为羽翼。”群曰先帝之意元在陛下顷者授陛下淮西节度使臣奉命草制若不知先帝深旨臣岂敢轻言数日,拜御史中丞。大和六年八月卒,年六十一,册赠司空。(选自《旧唐书·崔群传》,有删改)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先帝之意/元在陛下/顷者授陛下/淮西节度使臣奉命草制/若不知先帝/深旨臣岂敢轻言/B.先帝之意/元在陛下/顷者/授陛下淮西节度使臣/奉命草制/若不知先帝/深旨臣岂敢轻言/C.先帝之意/元在陛下/顷者授陛下/淮西节度使臣奉命草制/若不知先帝深旨/臣岂敢轻言/16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D.先帝之意/元在陛下/顷者授陛下淮西节度使/臣奉命草制/若不知先帝深旨/臣岂敢轻言/解析:选D 解答此题,可运用排除法。“陛下”是“授”的近宾语,“淮西节度使”是“授”的远宾语,二者之间不可断开,可排除A、C;“先帝深旨”是“不知”的宾语,“岂敢轻言”的主语是“臣”,“臣岂敢轻言”结构完整,故“深旨”与“臣”之间应该断开,故排除B,选D。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制策,皇帝有事书之于策以问臣下,称为“制策”。后为科举考试所采用,与进士、明经、词科、任子、府史杂流等同为国家取士的科目。B.连署,在文中的意思是“连名”“联合署名”。指为证明已签署的文件的可靠性而由其他人连同的签字。“连署”还有一个意思是“同一官署”。C.青宫,太子居于东宫,东方属木,于色为青,故称太子所居为青宫。“青宫”与“东宫”一样可以借指太子。D.赠,是指古代皇帝为已死的官员进行追封爵位官职的制度。如文中的“司空”即为赠官。这既是对死者的尊敬,也能光耀死者门楣。解析:选D D项,“赠”还包括对已死官员的父祖(亲属)加封官爵;对已死官员追封爵位官职,在古代叫赠官,只是“赠”的形式之一。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崔群正直敢言,却难违圣意。宪宗要求学士进奏,要有崔群的署名才能呈上,崔群认为这容易成为定例,会阻碍下面学士的言路,坚决不奉诏,但最终还是妥协应允了。B.崔群行事得体,不以功自居。当初在建储之事上崔群的建言既符合情理又有利于遂王,遂王登基后,向他表达感谢之情,他表示功不在己,但依然得到晋升。C.崔群坚持原则,能“守土尽责”。田季安献绢五千匹助修开业寺,他认为于理不合,奏请阻止;苗稷进奉羡余钱七千贯,他认为这违反诏令,请求退还以替代贫民的租税。D.崔群宽厚仁慈,法外也容情。权长孺获死罪,其母向宰相哀求,崔群奏请宪宗,宪宗同情权母老迈,欲赦免权长孺,崔群怕夜长梦多,建议宪宗及时颁布赦令。解析:选A A项,曲解文意。原文“群坚不奉诏,三疏论奏方允”意为崔群三次上疏,皇帝方才应允。故A项中的“却难违圣意”“最终还是妥协应允了”表述有误。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宪宗以澧王居长,又多内助,将建储贰,命群与澧王作让表。(5分)译文:(2)群前后所论多惬旨,无不听纳。迁礼部侍郎,选拔才行,咸为公当。(5分)16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译文: 参考答案:(1)宪宗认为澧王年纪居长,宫中又有许多帮助他的人,将立储时,命崔群替澧王写辞让的奏表。(得分点:“以”“储贰”“与”各1分,大意2分)(2)崔群前后所论奏的大多符合圣意,皇上没有不听取采纳的。升迁任礼部侍郎,录取提拔才德之士,均认为他公允恰当。(得分点:“惬”“听纳”“才行”各1分,大意2分)参考译文:崔群,字敦诗,清河武城人。十九岁登进士第,又参加制策考试而登科。元和初年,被召担任翰林学士,担任中书舍人。崔群在内廷奉职,常以直言正论闻名于当时。宪宗赞赏他,下诏宣旨说:“从今以后学士进呈奏状,须同时有崔群的联合署名,然后才可以进呈上来。”崔群认为宫禁的管理举措动辄成为定规,从此学士中有嫉害毁谤正直的人,则他下面的学士无法进呈直言了。因而崔群坚持不遵奉此诏,三次上疏奏论,皇上方才应允。元和七年,惠昭太子去世,穆宗当时为遂王,宪宗认为澧王年纪居长,宫中又有许多帮助他的人,将立储时,命崔群替澧王写辞让的奏表,崔群上奏道:“大凡自己应当得到这个位置的,才有奏表表示辞让的礼仪;自己不应当得到这个位置的,怎么可以突然有辞让的奏表呢?现今遂王是嫡长子,应当居东宫正位。”宪宗最终听从了他的奏言。那时魏博节度使田季安献绢五千匹,用来资助修建开业寺。崔群认为这件事实在没有正当理由,这种做法尤其不符合规矩,遂奏请制止了田季安的进献。崔群前后所论奏的大多符合圣意,皇上没有不听取采纳的。升迁任礼部侍郎,录取提拔才德之士,均认为他公允恰当。元和十二年七月,拜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盐铁福建院官权长孺因赃获罪,皇上下诏命令交给京兆府处决,权长孺的母亲刘氏向宰相哀求,崔群于是就在奏对时将此事告诉了皇上。宪宗怜悯其母年事已高,便说道:“我将破坏法令赦免权长孺,可以吗?”崔群道:“陛下出于仁慈恻隐便赦免他,应该马上令中使宣布赦令。如等到正式敕命下发,那就来不及了。”权长孺最终被免除死刑而长期流放远地。崔群的启奏持平宽仁,大多如此。当时宪宗急于扫荡贼寇,对能为朝廷聚财敛资之臣大加奖励,所以藩镇州府官员因此迎合朝廷意旨,往往搜刮聚敛财物,当作进奉。处州刺史苗稷进奉羡余钱(羡余:地方官员以赋税盈余的名义向朝廷进贡的财或物)七千贯,崔群上奏说这是违诏,如果接受了这些财物就失信于天下,奏请归还赐予本州,替代贫民的租税。当时舆论赞扬他。穆宗即位,征崔群入朝授予吏部侍郎官职,在别殿召见他,对他说:“我升皇储位,知道是您相助。”崔群道:“先帝之意,本来便在陛下。当初授陛下淮西节度使,臣奉命起草诏书,如果不知先帝深意,臣岂敢轻率出言?”数日后,授予了他御史中丞官职。大和六年八月去世,享年六十一岁,册赠他为司空。(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16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满江红①辛弃疾点火樱桃,照一架、荼②如雪。春正好,见龙孙③穿破,紫苔苍壁。乳燕引雏飞力弱,流莺唤友娇声怯。问春归、不肯带愁归,肠千结。层楼望,春山叠;家何在?烟波隔。把古今遗恨,向他谁说?蝴蝶不传千里梦,子规叫断三更月。听声声、枕上劝人归,归难得。[注] ①此词写于辛弃疾投归南宋后,被排挤闲居期间。②荼:荼花在春季末夏季初开花,凋谢后即表示花季结束。③龙孙:笋的别称。14.下列对本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上片着力表现“春正好”之景。樱桃如火,荼如雪,这是从视觉上表现春天的艳丽鲜明;龙孙破壁而出,雏燕力弱试飞,黄莺娇声唤友,这是从听觉上表现春天的生机和活力。B.词人并未因“春正好”而欣喜,反而因此生愁。此愁难消,词人向春天发出了怨恨之语“问春归、不肯带愁归,肠千结”,表达出词人抑郁烦乱的心绪。C.“层楼望,春山叠;家何在?”点明上片所言之愁乃是乡愁。词人登上层楼、春山,遥望家乡,却被烟波阻隔了视线,满腹愁情,郁积心头,无人可诉,更显沉重。D.下片最后几句,化用“庄周梦蝶”,抒写词人梦中也不能回乡的怅恨;又用“子规”这个典型的思乡意象来刻画月夜思归的环境,烘托词人有家不得归的无奈与伤感。E.这首词上片写景抒情,没有选取与愁绪情调一致的落花飞絮、凄风苦雨来表现,而采用了以乐景衬哀情的手法。下片刻画词人的抒情形象,既有动作、心理描写,也有环境点染。解析:选AC A项,“龙孙破壁而出”“雏燕力弱试飞”不属于听觉范畴。C项,“春山”不是词人登临的对象,是视线的阻隔物;烟波阻隔了“归路”,而不是“视线”。15.此词写的是思乡愁情,词中却说这是“古今遗恨”。请结合全词谈谈你的理解。(6分)答:参考答案:①客子的思乡愁情,是古往今来中国人的常见情感内容,但词人比常人多了一份思乡难归的遗憾,更显出了这份情感的广度。②山河破碎,有家难归,思乡被放在国破家亡的背景下,其情感更是沉重难堪。③有心复国,却遭排挤,壮志难酬,乡愁被赋予了又一层内容,堪为古今之大恨。16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三)名篇名句默写(5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5分)(1)孔子认为,面对别人的长处和短处,我们应“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述而》中与之意思相似的句子是“        ,        ”。(2)《庄子·逍遥游》中的“            ,          ”,解释了大鹏鸟要飞到九万里高空方才南飞的原因——对风的依赖。(3)韩愈在文章结尾说自己作《师说》以赠李蟠的原因是“          ”。答案:(1)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2)风之积也不厚 则其负大翼也无力(3)余嘉其能行古道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部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章乃器写文章可谓倚马可待,他往往能在与大家边聚餐边讨论的过程中完成救国会的各种宣言的起草,文稿只需略加修改即可发表。②读者保持怀疑精神是值得肯定和赞美的,但也不能走向另一个极端,师心自用,竟将古今作者悉数踩在脚下,美其名曰“推倒百代圣贤,开拓万古心胸”。③从王锋火海救人,到最美教师支月英扎根乡村36年,再到好医生梁益建帮助困难病人,各行各业从善如流的故事无一不深深感动着国人。④整顿文风的一个要求是要用平易近人的文字传播真理。语言晦涩难懂,空话套话连篇,形式单一僵硬,是宣传思想工作之大忌,是没有效果的。⑤元宵节刚过,大批农民工兄弟告别亲人,揣着梦想走出家门,踏上外出务工之路,广大农村地区又将长期进入十室九空的状态。A.①③        B.②④C.③⑤D.④⑤解析:选B ①倚马可待:形容文思敏捷,写文章快。此处使用正确。②师心自用:固执己见,自以为是。此处使用正确。③从善如流:形容能很快地接受别人的好意见,像水从高处流到低处一样顺畅自然。此处意在表达各行各业都有好人、善人。使用错误。④平易近人:态度谦逊和蔼,使人容易接近;(文字)浅显,容易了解。此处使用正确。⑤十室九空:十户人家九家空,形容天灾人祸使得人民流离失所的悲惨景象。此处望文生义。18.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在我国进入汽车社会的同时,伴随而来的糟糕的车内空气质量正成为有车一族最大的烦恼,特别是有孩子的车主深感焦虑不安。B.只有更具备独立意识、更具备自控能力的人才,能够理性追求财富、合理支配财富、防范个人财务风险、科学制定人生目标的人才,才能推动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16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C.意大利考古学家两千多年前在那不勒斯附近发现了用陶土制作的不粘锅前身,这一发现证实了现代厨房必备的不粘锅早在古罗马帝国就存在了。D.随着“萨德”的部署,中韩关系明显转冷。中方通过限制韩剧播放、消防检查等措施对韩国在华企业施加压力,对此韩国政府表示了担忧。解析:选B A项,前面成分赘余,可删去“伴随而来的”。后面结构混乱,可删除“深感焦虑不安”,使“特别是有孩子的车主”表强调;或删除“特别是”;或在“特别是”后加上“让”。C项,语序不当,“两千多年前”应后调至“用”的前面。D项,搭配不当,应在“消防检查”前加上“开展”。19.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传统礼貌用语使用得体的一项是(3分)(  )A.你和我小学毕业时的合影我一直当作珍贵的“文物”惠存着。B.可能是一时疏忽,你的稿子有几个不大通畅的语句,我斗胆作了斧正。C.你寄来的使用说明书,我有几个地方不大明白,特去信垂询。D.我的一首小诗在《星星》上发表了,现抄寄给你,请雅正。解析:选D A、B、C均是敬辞,只用于别人对自己。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作为一个作家,提及阅读与写作的关系,毕飞宇说,作家的写作不是盲目的,写作一定有它的指向,这个指向无非是两个方面,一个就是理性诉求,第二个就是__①__。所谓写作,就是向自己心中的那个美学标准靠近的一个过程。没有一个母亲能把自己的美学标准遗传给自己的子女,__②__。美学标准怎么建立?写是建立不了的,只能是通过读,从五六岁读唐诗开始,到中学、到大学,通过无穷多的作家作品,__③__。毕飞宇生动举例说,比如一个人如果脑子里面有一百部长篇小说,他一定会建立起一个经典小说的标准。答:①②③解析:①处,上文介绍写作的指向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理性诉求”,下文主要讲美学标准的建立,可知此处应填“美学标准”。②处,上文说母亲不能将美学标准遗传给孩子,下文说“只能是通过读”,因此,此处应填类似于“必须是这个人自己去建立”的内容。③处,上文说“从五六岁读唐诗开始,到中学、到大学,通过无穷多的作家作品”,可见美学标准的建立需要一个过程,故此处应填类似于“心中逐步建立起个人的美学标准”的内容。参考答案:①美学标准 ②必须是这个人自己去建立 ③心中逐步建立起个人的美学标准21.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5分)16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山东省某市400多年前庞庄村人开始做麦秸手编,可见,该市历史悠久,文明程度较高。早期编织的物品主要是草囤子,草囤子俗称“气死猫”,意思是无论猫怎么折腾也打不开草囤子,吃不到里面的食物,这说明猫身体瘦弱,对草囤子无能为力。后来编织的品种越来越多,种类达5大类35种,多是日常生活用具。随着时代的发展,由于产品档次较低的原因,麦秸手编工艺开始没落,现在编织麦秸的只剩下本村十几个年过花甲的老人。①该市历史悠久,文明程度较高并非一定就是做麦秸手编而形成的。②。③。解析:该段文字主要介绍了麦秸手编工艺没落的原因,有些语句前后存在着推断不合理的毛病,仔细品读,找出病句,参照①的方式仿写即可。参考答案:②猫打不开草囤子,吃不到里面的食物并非是因为身体瘦弱 ③麦秸手编工艺开始没落并非只是由于产品档次较低四、写作(60分)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一直以来,各大电视台的综艺节目内容多是劲歌热舞、耍宝搞笑、游戏闯关之类的。但近两年,有这么几档文化综艺类节目亮相荧屏,获得了观众的高度认可和喜爱。比如央视的《中国诗词大会》,以弘扬传承中国古典诗歌为内容,今年已是第二季,依然热度不减,豆瓣评分高达8.5分。还有央视的《朗读者》和黑龙江卫视的《见字如面》,前者将个人成长、情感体验、背景故事与传世佳作的朗读相结合,后者将古今名人书信的朗读与背景分析相结合,都是为了实现用文化感染人、鼓舞人、教育人。豆瓣评分分别为8.7分和9.0分。此外,北京卫视推出的以寻访国宝级文化与技艺为内容,旨在推动文化和技艺传承的《非凡匠心》,豆瓣评分也有8.8分。请就时下文化综艺类节目广受好评、备受欢迎这一现象,谈谈你的思考和看法。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材料解读] 从内部层次看,材料分为两层,第一层总说这两年有几档文化综艺类节目获得了观众的高度认可和喜爱,第二层举例说明。材料暗含着两重对比:一是观众反映的对比,即观众是否高度认可和喜爱的对比;二是内容上的对比,即劲歌热舞、耍宝搞笑、游戏闯关与《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见字如面》《非凡匠心》的对比。通过对比,我们可以看出节目的内容是获得观众认可的根本原因。而在内容上,劲歌热舞、耍宝搞笑、游戏闯关等节目是娱乐化的、浅俗的;而《中国诗词大会》等节目,或“以弘扬传承中国古典诗歌为内容”,或“是为了实现用文化感染人、鼓舞人、教育人”,或“旨在推动文化和技艺传承”。由此可见,抵制浅俗文化腐蚀,传承传统文化,重铸国民灵魂,是命题的出发点,也是立意的基本方向。[作文立意] ①当前社会依然需要高尚、高洁和高雅,需要用传统文化重铸国民的灵魂;16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②要坚定文化自信,守护民族精神之源;③重拾书本,重视阅读,在忙碌中感受宁静,接受真善美对精神的陶冶。 [佳作展台]用传统文化救治人心新年伊始,文化综艺类节目火爆荧屏,《见字如面》《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档档节目都获得好口碑。这是荧屏文化的一次拨乱反正,是对人心深处那个“纯真年代”的呼唤,它让我们看到了浮躁社会的希望和出路,这就是在用传统文化救治人心,用文化的“真善美”重铸国民的灵魂。我们生在一个人心沙化的时代,在这个时代,助人为乐惹麻烦,拾金不昧成被告等各类负面新闻频频见诸媒体,诚信危机成了街谈巷议的话题。一位老人实名举报某官员的违法行为,百姓拍手叫好,却遭到正在高中读书的孙子的批评:“60多岁的人,当什么英雄,一点不成熟!”堂堂中学生,正是青春年少、意气风发的时候,竟也如此低俗,时下国人的精神风貌可见一斑。人心何以如此堕落?时下的文化导向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在市场经济大潮铺天盖地而来的背景下,一些文艺工作者一味地迎合市场,俯就低俗,诸如电视节目单纯追求收视率,报刊书籍盲目追求发行量,学术研究企求速成,名著改编沦为“戏说”,这些不良现象必然会导致文化品质急剧下降,文化形势日趋诡异,使文化逐渐丧失养心的功能和效用,而沦落为心灵的毒药和精神的杀手。人心何以救治呢?解铃还须系铃人,“文化”犯下的过错还应由文化来纠正。文化综艺类节目备受欢迎,说明人们对低俗文化的厌弃,希望在忙碌烦琐的生活里得到更多的人文关怀。中国是一个具有“文以载道”传统的国家,文化综艺类节目正是以文化为载体给观众传达深层次的感动和思考,将以往浅层次的娱乐享受和单纯的视听欣赏上升到审美的层次。这无疑是人心救治工程最重要和最有效的途径。其实,对于人心救治而言,不只是诗词歌赋,整个中国文化都是一剂疗效极高的良药。南怀瑾先生在谈到中国传统文化时,曾经做过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他说儒道佛三家,分别开不同的店,儒家开的是粮食店,解决人的精神饥饿问题;道家开的是药店,治疗心灵疾病;而佛家开的是百货商店,商品琳琅满目,有钱没钱都可以进去逛逛。中国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源泉。一个没有传统文化的民族是不幸的,而一个拥有自己的传统文化却不知发扬的民族是悲哀的,我们要用传统文化的“真善美”来重铸国民的灵魂,救治那些迷失的人心![名师点评] 文章先从文化综艺类节目火爆荧屏起笔,提出“用传统文化救治人心,用文化的‘真善美’重铸国民的灵魂”的中心论点。然后,概述当代人的精神风貌,探讨不良的文化导向对人心堕落的影响。最后,阐述利用传统文化救治人心的原因以及必要性。全文站在时代高度,关注社会现实,紧扣“救治人心”16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展开论述,环环相扣,层层推进,论证翔实。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