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4.50 KB
  • 2021-06-03 发布

山东省枣庄市一中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 27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19-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一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 一、语言文字运用 ‎1.在下列文字横线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东方剧院将上演三部京、昆大戏,有多位名家加盟演出,无疑将成为戏曲界的一件 。这些戏曲剧目情节简单,观众也已 ,仍能吸引观众的是演员的唱腔、招式。今天,许多人已难以欣赏慢悠悠的传统戏曲,只有改革才能使之获得新生。多年来,有过不少戏曲改革实践,但大都只是 ,未能保持下去。‎ A. 盛事 熟视无睹 灵光一现 B. 盛事 耳熟能详 昙花一现 C. 圣事 熟视无睹 昙花一现 D. 圣事 耳熟能详 灵光一现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近义词语辨析的题目,答题的关键是要看句子的上下文和词语是否搭配,盛事:盛大的事情;圣事:和宗教相关的事情。此题第一空前面“多位名家加盟演出”自然用“盛事”。 熟视无睹:是看多了就像没看见一样;耳熟能详:指听得多了,能够说得很清楚、很详细。第二空后文“吸引观众”,“熟视无睹”不和文意。昙花一现:比喻美好的事物或景象出现了一下,很快就消失。灵光一现:比喻灵感突然出现。第三空和“灵感”无关。‎ ‎2.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中国人在日常生活中,历来有自己的审美趣味:居室亭庐,贵在清爽自然,古朴沉静;花木水石,讲究秀美悠远,生动和谐;几榻器具,重视合规有度,朴质实用;衣饰有魏晋名士的   ,舟车有武陵蜀道的意境。这些审美趣味化为文化基因,   到历史长河里,孕育了辉煌独特、   的中华文明史。‎ A. 风格 汇聚 山高水长 B. 风格 会聚 源远流长 C. 风度 汇聚 源远流长 D. 风度 会聚 山高水长 ‎【答案】C ‎【解析】‎ ‎【详解】‎ 此题考核正确使用词语的题目,有实词成语和熟语的能力,主要考核近义词辨析。注意从词语的含义、感情色彩、固定搭配、程度的轻重、运用的范围等角区分。‎ 风格:气度、作风;一个时代、一个民族、一个流派或一个人的艺术作品所表现的的主要思想特点和艺术特点。风度:美好的举止姿态。风格指事物,也指人;风度指人,不能指事物。‎ ‎“会聚”和“汇聚”的区别就是,前者常用于“人”,而后者常用于“物”。‎ 原比喻人的风范或声誉像高山一样永远存在,后比喻恩德、情意深厚。意思是为河流的源头很远,水流很长。常比喻历史悠久,根底深厚。‎ 根据后面的“魏晋名士”“文化基因”“中华文明史”等词语,可以得到答案。‎ 故选C。‎ ‎3.下列语句中,没有使用比喻手法的一项是( )‎ A. 贪婪的人正在不知不觉中走向毁灭,就像飞蛾扑火那样。‎ B. 学者的长处像麝香那样,即使被遮盖住,也不能阻止它香气四溢。‎ C. 我们在工作中要学会“弹钢琴”,配合协调,才能高效一致。‎ D. 远处看,江上的巨船犹如一叶扁舟,随着波浪起伏。‎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修辞。A项,把贪婪的人走向毁灭的过程比喻成飞蛾扑火;B项,把学者的长处比喻成麝香;C项,把工作中的协调一致的方法比喻成弹钢琴;D.项,轮船和扁舟同类事物,此句仅是比较后的夸张。所以选D项。‎ ‎4.对下列诗句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西螺平原的海风猛撼着这座/力的图案,美的网,猛撼着这座/意志之塔的每一根神经/猛撼着,而且绝望地啸着/而铁钉的齿紧紧咬着,铁臂的手紧紧握着/严肃的静 ‎(节选自余光中《西螺大桥》)‎ A. 比喻 比拟 反复 B. 比喻 夸张 排比 C. 借代 夸张 反复 D. 借代 排比 比拟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猛撼”比拟,“意志之塔的每一根神经”比喻,“猛撼”对此出现,反复。‎ 点睛:考纲规定的常用的修辞主要有比喻、拟人、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借代和反复,有人也把对比列入到修辞的行列,注意明确修辞的特征,然后具体的区分,此题主要考核使用的修辞手法。‎ ‎5.以下咏石榴的诗句中,没有使用比喻手法的一句是 A. 燃灯疑夜火,连珠胜早梅。(梁元帝《赋得咏石榴诗》)‎ B. 闲折两枝持在手,细看不似人间有。(白居易《山石榴寄元九》)‎ C. 朵朵如霞明照眼,晚凉相对更相宜。(杨升庵《庭榴》)‎ D. 只待绿荫芳树合,蕊珠如火一时开。(马祖常《赵中丞折枝石榴》)‎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修辞手法。B项比较。其他皆有比喻。‎ ‎6.下列与“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所用修辞手法不同的一项是 ( )‎ A. 一声已动物皆静,四座无言星欲稀。 (李祈《琴歌》)‎ B. 征蓬出汉塞, 归雁人胡天。 (王维《使至塞上》)‎ C.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李白《望天门山》)‎ D. 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白居易《望月有感》)‎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对诗句修辞手法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要理解诗句,把握常见修辞手法,按要求答题。例句为“借代”,“朱门”代指富贵人家。选项B,征蓬、归雁为比喻,喻指诗人的漂泊处境,像征蓬、归雁一样。‎ 故选B。‎ ‎7.下列对联中,适合悬挂在成都武侯祠的一项是( )‎ ‎①时艰每念出师表,日暮如闻梁父吟。  ②千里路途三五步,十万雄兵七八人。‎ ‎③一诗二表三分鼎,万古千秋五丈原。  ④官渡一战统北方,赤壁之后亦留名。‎ A. ②④ B. ①④ C. ②③ D. ①③‎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联知识及相关文化常识。成都武侯祠为诸葛亮的祠堂。②为关云长;④为曹操。‎ 点睛:作答本题要了解相关人物的生平主要事迹、经历、成就,或者是相关人物的诗文作品,或在文学方面取得的成就等。这些相关知识需要考试平时注重识记和积累。‎ ‎8.‎ 下列对“不要去炫耀锄头,而忘了种地,不种地,再多的锄头,再精致的锄头,价值也寥寥。”一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工具是给人用的,不是用来看的。‎ B. 工具不是目的,不能夸大其价值。‎ C. 要有务实精神,要做好本位工作。‎ D. 把器物做到极致,体现工匠精神。‎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此题考核分析句子含义的能力,题干中的句子表现的是“本末之间的关系”,D项于此无关。故选D。‎ ‎9.下列诗句涉及我国传统节日,诗句与节日对应恰当的一项是()‎ ‎①今日云骈渡鹊桥,应非脉脉与迢迢 ②飞龙舞凤成夜色,伐鼓踏歌皆春声 ‎③靖节排冠归隐去,孟生落帽快登临 ④未必素娥无怅恨,玉蟾清冷桂花孤 A. ①七夕 ②重阳 ③元宵 ④中秋 B. ①七夕②元宵③重阳 ④中秋 C. ①中秋②重阳③元宵④七夕 D. ①中秋 ②元宵③重阳④七夕 ‎【答案】B ‎【解析】‎ 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化文学常识的能力.①“鹊桥”、“脉脉”、“迢迢”暗指七夕。②元宵节 ,又称为“上元节”、元夕或灯节。③重阳节:又称登高节、重九节、茱萸节、菊花节等。重阳自古便有登高、赏菊、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靖节,陶渊明私谥——靖节先生;陶渊明“排冠归隐去”后有诗云“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孟生,指东晋时大将军桓温的参军孟嘉,“孟生落帽”典出《晋书·恒温列传》,据此书记载孟嘉九月九日游龙山忽被风吹落帽,嘉不觉,桓温叫左右不要说,就命孙盛作了嘲笑他的一篇文章,嘉立刻做了一篇答文,很是优美,四座叹赏。④据“素娥”“玉蟾”“桂花”可知,此为中秋节。中秋自古有祭月、赏月拜月、赏桂花、饮桂花酒等习俗。‎ ‎10.下列诗句与“落木云连秋水渡”对仗工整的一项是(  )‎ A. 青山聊因美酒横 B. 晚花幽艳敌春阳 C. 乱山烟入夕阳桥 D. 闲花落地听无声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实质考查有关对联的基本常识。上下必须对仗,另外,上联的最后一个字必须是仄声,下联的最后一个字必须是平声。对于不同体裁的文体常识平时复习应学类归类,然后强化记忆。‎ 考点:识记文学体裁常识与作家作品。能力层级为识记A。‎ ‎11.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年画是中国特有的一种绘画艺术,始于古代的“门神画”。 即使手头再拮据的家庭,也要选购几幅年画,增添佳节的喜庆气氛。‎ A. .春节贴年画,是我国古老的习俗,起源于汉代,形成于北宋 B. 春节贴年画,图的是一种顺意,求的是一种吉祥 C. 春节贴年画,既弘扬传统文化,又折射时代变迁 D. 春节贴年画,是非常讲究的事,富有鲜明的地域特点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语句衔接的题目是课标卷必考的题目,有时是排序,有时是填写衔接句,有时选用关联词语,排序的题目主要从陈述对象的转换、关联词语的呼应、指代性词语的指代意义、和上下文的顺序照应、和空格前后的衔接等角度分析。填写衔接句主要从陈述对象的一致,虚词的运用,句式选用、情感基调、前后的逻辑顺序和音韵的和谐的角度选取。选用关联词语注意分析前后语句之间的关系,此题属于填写衔接句的题目,注意后面的“喜庆气氛”。‎ 二、文言文基础积累 ‎12.下面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合语境的一项是 A. 比及三年 比及(等到)‎ B. 夫子哂之 哂(微笑,暗含讥笑意)‎ C. 方六七十 方(平方)‎ D. 以俟君子 俟(等待)‎ ‎【答案】C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学习文言文的根本途径在于平时大量的诵读和积累,从而形成良好的语感。常见的文言实词的义项,平时要多巩固,多归纳,这样才能举一反三。在具体的解答过程中,要善于结合上下文语境去揣摩词语的意思,也可以根据词语的偏旁部首和在句子中的位置及所作的句子成分等进行分析。题干要求选择:下面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合语境的一项。‎ C项,“方六七十”‎的“方”是方圆的意思,而不是“平方”。‎ 故选C。‎ ‎【点睛】文言实词的推断方法:(1)依形推义法(2) 语境分析法(3)语法分析法(4)妙用修辞法(5)成语印证法(6)课文求义法(7)邻字借推法(8)联想推断法(9)代入检验法(10)古今对比法。‎ ‎13.下面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合语境的一项是 A. 鼓瑟希,铿尔 鼓(弹奏)‎ B. 冠者五六人 冠者(成年人)‎ C. 吾与点也 与(和)‎ D. 无以,则王乎 王(行王道以统一天下)‎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理解推断能力。答题步骤:(1)审题。看要求是选正确的还是选不正确的,(2)对有把握的选项迅速作出判断,(3)借助方法,主攻难点。题干要求选择:下面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合语境的一项。‎ C项,“吾与点也”的“与”是动词,赞成,而不是连词“和”。‎ 故选C。‎ ‎【点睛】文言实词的推断方法:(1)依形推义法(2) 语境分析法(3)语法分析法(4)妙用修辞法(5)成语印证法(6)课文求义法(7)邻字借推法(8)联想推断法(9)代入检验法(10)古今对比法。‎ ‎14.下面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合语境的一项是 A. 王见之,曰:牛何之 之(音节助词,无义)‎ B. 若无罪而就死地 就(靠近)‎ C. 对曰:“然则废衅钟与? 然则(既然这样,那么)‎ D. 何可废也?以羊易之 易(换)‎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的实词理解类试题,考生要注意结合文段内容理解文言实词,可以运用代入法和组词法理解选项中的实词的意义,将选项中的词义代入看是否通顺。题干要求选择:下面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合语境的一项。‎ A项,“王见之,曰:牛何之”,“之”动词,译为“到,往”,而不是“音节助词,无实义”。‎ 故选A。‎ ‎【点睛】文言实词的推断方法:(1)依形推义法(2) 语境分析法(3)语法分析法(4)妙用修辞法(5)成语印证法(6)课文求义法(7)邻字借推法(8)联想推断法(9)代入检验法(10)古今对比法。‎ ‎15.下面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合语境的一项是 A. 不识有诸? 诸(兼词,之乎)‎ B. 百姓皆以王为爱也 爱(吝啬)‎ C. 以小易大,彼恶知之 恶(怎么,哪里)‎ D. 则牛羊何择焉? 择(选择)‎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学习文言文的根本途径在于平时大量的诵读和积累,从而形成良好的语感。常见的文言实词的义项,平时要多巩固,多归纳,这样才能举一反三。在具体的解答过程中,要善于结合上下文语境去揣摩词语的意思,也可以根据词语的偏旁部首和在句子中的位置及所作的句子成分等进行分析。题干要求选择:下面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合语境的一项。‎ D项,“则牛羊何择焉?”的“择”,是“分别、区别”的意思,而不是“选择”。‎ 故选D。‎ ‎【点睛】文言实词的推断方法:(1)依形推义法(2) 语境分析法(3)语法分析法(4)妙用修辞法(5)成语印证法(6)课文求义法(7)邻字借推法(8)联想推断法(9)代入检验法(10)古今对比法。‎ ‎16.下面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合语境的一项是 A. 明足以察秋毫之末 明(视力)‎ B. 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 见(看见)‎ C.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老(敬爱)‎ D. 刑于寡妻,至于兄弟 刑(做榜样)‎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学习文言文的根本途径在于平时大量的诵读和积累,从而形成良好的语感。常见的文言实词的义项,平时要多巩固,多归纳,这样才能举一反三。在具体的解答过程中,要善于结合上下文语境去揣摩词语的意思,也可以根据词语的偏旁部首和在句子中的位置及所作的句子成分等进行分析。题干要求选择:下面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合语境的一项。‎ B项,“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的“见”,表被动,而不能翻译为“看见”。‎ 故选B。‎ ‎【点睛】文言实词的推断方法:(1)依形推义法(2) 语境分析法(3)语法分析法(4)妙用修辞法(5)成语印证法(6)课文求义法(7)邻字借推法(8)联想推断法(9)代入检验法(10)古今对比法。‎ ‎17.下面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合语境的一项是 A. 不推恩无以保妻子 妻子(妻子儿女)‎ B. 欲辟土地,朝秦楚 朝(使朝见)‎ C. 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莅(统治)‎ D. 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 固(坚固)‎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的实词理解类试题,考生要注意结合文段内容理解文言实词,可以运用代入法和组词法理解选项中的实词的意义,将选项中的词义代入看是否通顺。题干要求选择:下面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合语境的一项。‎ D项,“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的“固”,译为“本来”,而不译为“坚固”。‎ 故选D。‎ ‎【点睛】文言实词的推断方法:(1)依形推义法(2) 语境分析法(3)语法分析法(4)妙用修辞法(5)成语印证法(6)课文求义法(7)邻字借推法(8)联想推断法(9)代入检验法(10)古今对比法。‎ ‎18.下面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合语境的一项是 A. 天下之欲疾其君者 疾(憎恨)‎ B. 我虽不敏,请尝试之 请(请让我)‎ C. 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 罔(网,比喻陷害)‎ D. 然后驱而之善 之(他们)‎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的实词理解类试题,考生要注意结合文段内容理解文言实词,可以运用代入法和组词法理解选项中的实词的意义,将选项中的词义代入看是否通顺。‎ D项,“然后驱而之善”的“之”,动词,到、往,而不是“他们”。‎ 故选D。‎ ‎【点睛】文言实词的推断方法:(1)依形推义法(2) 语境分析法(3)语法分析法(4)妙用修辞法(5)成语印证法(6)课文求义法(7)邻字借推法(8)联想推断法(9)代入检验法(10)古今对比法。‎ ‎19.下面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合语境的一项是 A.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 夺(改变)‎ B. 谨庠序之教 谨(慎重办理)‎ C. 申之以孝悌之义 悌(尊敬兄长)‎ D. 善哉!技盖至此乎 盖(盖,大概)‎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掌握。文言词汇的意义和用法,要在具体的语境中才能准确地判断出来,我们一定要坚持“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做题原则。平时,要反复诵读课文,形成强大的语感;同时,要注意对词汇进行归类、整理,通过习题训练来反复、巩固。题干要求选择:下面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合语境的一项。‎ D项,“善哉!技盖至此乎”的“盖”,通“盍”,意思“为何,怎么”,此处表示惊叹,而不是表猜测的“大概”。‎ 故选D。‎ ‎【点睛】文言实词的推断方法:(1)依形推义法(2) 语境分析法(3)语法分析法(4)妙用修辞法(5)成语印证法(6)课文求义法(7)邻字借推法(8)联想推断法(9)代入检验法(10)古今对比法。‎ ‎20.下面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合语境的一项是 A. 庖丁释刀对曰 释(放下)‎ B. 良庖岁更刀,割也 庖(厨师)‎ C. 族庖月更刀,折也 族(一般的)‎ D. 虽然,每至于族 虽然(即使如此)‎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理解推断能力。答题步骤:(1)审题。看要求是选正确的还是选不正确的,(2)对有把握的选项迅速作出判断,(3)借助方法,主攻难点。题干要求选择:下面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合语境的一项。‎ D项,“虽然,每至于族”的“虽然”,译为表转折意味的“虽然这样”,而不能译为表假设的“即使如此”。‎ 故选D。‎ ‎【点睛】文言实词的推断方法:(1)依形推义法(2) 语境分析法(3)语法分析法(4)妙用修辞法(5)成语印证法(6)课文求义法(7)邻字借推法(8)联想推断法(9)代入检验法(10)古今对比法。‎ ‎21.下面句中加点词语解释合乎语境的一项是 A. 若使烛之武见秦君 若(你,你们)‎ B. 越国以鄙远 鄙(见识短浅)‎ C.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行李(外交使者)‎ D. 夫晋,何厌之有 厌(厌恶)‎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理解推断能力。答题步骤:(1)审题。看要求是选正确的还是选不正确的,(2)对有把握的选项迅速作出判断,(3)借助方法,主攻难点。题干要求“选择下面句中加点词语解释合乎语境的一项”。‎ A项,“若使烛之武见秦君”的“若”,表假设,译为“如果,假如”,而不是“你,你们”。‎ B项,“越国以鄙远”的“鄙”,名词,“边邑”,而不是“见识短浅”。‎ D项,“夫晋,何厌之有”的“厌”,通“餍”,满足,而不是“厌恶”。‎ 故选C。‎ ‎【点睛】文言实词的推断方法:(1)依形推义法(2) 语境分析法(3)语法分析法(4)妙用修辞法(5)成语印证法(6)课文求义法(7)邻字借推法(8)联想推断法(9‎ ‎)代入检验法(10)古今对比法。‎ ‎22.下面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合语境的一项是 A. 秦伯说,与郑人盟 说(高兴)‎ B.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微(微弱)‎ C. 因人之力而敝之 因(依靠)‎ D. 失其所与,不知 与(结交)‎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的实词理解类试题,考生要注意结合文段内容理解文言实词,可以运用代入法和组词法理解选项中的实词的意义,将选项中的词义代入看是否通顺。题干要求选择:下面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合语境的一项。‎ B项,“微夫人之力不及此”的“微”,译为“如果没有”,而不是“微弱”。‎ 故选B。‎ ‎【点睛】文言实词的推断方法:(1)依形推义法(2) 语境分析法(3)语法分析法(4)妙用修辞法(5)成语印证法(6)课文求义法(7)邻字借推法(8)联想推断法(9)代入检验法(10)古今对比法。‎ ‎23.下面文言文句式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A. 不吾知也(宾语前置) B. 加之以师旅(定语后置)‎ C. 是折枝之类也(判断句) D. 百姓之不见保(被动句)‎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文特殊句式。要做好这道题,首先要熟悉文言文特殊句式: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主谓倒装句、固定结构。判断文言特殊句式的关键是抓标志。题干要求选择:下面文言文句式判断有误的一项。‎ B项,“加之以师旅”是状语后置,而不是“定语后置”。正常语序是“以师旅加之”。‎ 故选B。‎ ‎24.下面文言文句式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A. 将以衅钟(省略句) B. 臣未之闻也(宾语前置)‎ C. 莫之能御也(宾语前置) D. 舆薪之不见(定语后置)‎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文特殊句式。要做好这道题,首先要熟悉文言文特殊句式: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主谓倒装句、固定结构。判断文言特殊句式的关键是抓标志。题干要求选择:下面文言文句式判断有误的一项。‎ D项,“舆薪之不见”是宾语前置句,而不是定语后置,正常语序是“不见舆薪”。‎ 故选D。‎ ‎25.下面文言文句式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A. 未之有也(宾语前置) B. 构怨于诸侯(被动句)‎ C. 树之以桑(状语后置) D. 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状语后置)‎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文特殊句式。要做好这道题,首先要熟悉文言文特殊句式: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主谓倒装句、固定结构。判断文言特殊句式的关键是抓标志。题干要求选择:下面文言文句式判断有误的一项。‎ B项,“构怨于诸侯”是状语后置句,而不是被动句。正常语序是“于诸侯构怨”。‎ 故选B。‎ ‎26.下面文言文句式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A. 然则一羽之不举(宾语前置) B. 何厌之有(宾语前置)‎ C. 以其无礼于晋(宾语前置) D. 大王来何操(宾语前置)‎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文特殊句式。要做好这道题,首先要熟悉文言文特殊句式: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主谓倒装句、固定结构。判断文言特殊句式的关键是抓标志。题干要求选择:下面文言文句式判断有误的一项。‎ C项,“以其无礼于晋”是状语后置句,而不是“宾语前置”,正常语序是“以其于晋无礼”。‎ 故选C。‎ 三、古诗文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江楼夕望招客 白居易 海天东望夕茫茫,山势川形阔复长。‎ 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 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 能就江楼消暑否?比君茅舍较清凉。‎ ‎【注】此诗写于长庆三年诗人任杭州刺史的次年。江楼,也称望海楼。‎ ‎27.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从“夕”到“灯火万家”再到“月照平沙”,体现了诗人观景的时间顺序。‎ B. 诗题“望”字一语双关,既联系眼前所见之景,又暗含“招客”的主题。‎ C. 诗歌颈联写景从视觉、听觉两个角度出发,辅以贴切的比喻,甚是高妙。‎ D. 诗人独居异乡,内心愁苦,以乐写哀,眼前美景反衬出诗人愁苦的形象。‎ ‎28. 这首诗题为“江楼夕望招客”,诗人是如何邀请友人的?请结合诗歌具体分析。‎ ‎【答案】27. D 28. ①以所观美景邀请友人:此处山川形势壮阔、万家灯火繁华、星光水光交相辉映,江楼又是极佳的观景地点;②以此处气候之凉爽宜人邀请友人,颈联“晴天雨”“夏夜霜”的比喻给人以清凉之感,这江楼正是炎炎夏日避暑的好去处;③以殷切的情意直接邀请友人,诗人在做足铺垫之后以一句“能就江楼消暑否”直接向友人发出了邀请。‎ ‎【解析】‎ ‎【2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提要求选出“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D项,“独居异乡,内心愁苦,以乐写哀,眼前美景反衬出诗人愁苦的形象”错误,诗歌描写的景物如“灯火万家”“星河一道”“风吹古木”“月照平沙”可见,都是美景;而诗人询问朋友“能就江楼消暑否?比君茅舍较清凉”,希望朋友来此和自己一道消暑,说比朋友的茅舍还要更清凉,显然是兴高采烈的情绪,并无愁苦之情。‎ 故选D。‎ ‎【2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题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诗歌主要内容,从诗歌的写景与抒情方面进行具体分析,重点把握诗歌的表达意蕴。‎ 诗歌前两联描写江楼夕望的美景,“海天东望夕茫茫,山势川形阔复长”,展现出一望无垠的壮阔意境,令人心胸为之一阔;“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写华灯初上的美景,灯火与星河交相辉映,宛如人间仙境;可见诗人以此地的美景招揽友人前来观赏。‎ 颈联“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用“古木”“月”等意象,营造出幽森的氛围,“晴天雨”“夏夜霜”又带来凉爽的感受,让人觉得这里正是一个消暑纳凉的好去处,是以气候的凉爽来邀请友人。‎ 尾联直接邀请,“能就江楼消暑否?比君茅舍较清凉”,以殷切的情谊让人“盛情难却”,是以朋友深情来打动友人,招客前来。‎ ‎【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考查范围很广,既有形象的鉴赏,如人物、景物、事物,也有语言的赏析,如炼字、炼句、诗眼、语言风格,还有表达技巧的鉴赏,如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也有诗歌内容的理解,如背景、题材、作者等。常见的设题误区主要有一下几个:意象意境分析不当,基础知识运用错误,词句解说曲解原意,主题情感分析不当,手法分析张冠李戴等等。解答此类题目,读懂诗歌是关键,要关注标题、作者、注释以及关键词等;审清题目要求,细读选项划出要点,即切分关键信息,最后正选排除巧妙用。‎ ‎29.对下列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和仲蒙夜坐 文同 宿鸟惊飞断雁号,独凭幽几静尘劳。‎ 风鸣北户霜威重,云压南山雪意高。‎ 少睡始知茶效力,大寒须遣酒争豪。‎ 砚冰已合灯花老,犹对群书拥敝袍。‎ A. 诗人在大寒之夜与友人仲蒙夜坐畅谈,听到窗外传来栖鸟惊飞、孤雁哀号的声音。‎ B. 窗外,北风呼啸、霜气肃杀、大雪将至;屋内,诗人此时凭几而坐,一洗素日尘劳。‎ C. 夜深之时,诗人因难眠而体会到茶的功效;大寒之夜,诗人想饮酒驱散浓重的寒意。‎ D. 本诗前两联侧重描写环境,后两联侧重抒发感受,前后内容紧密关联,脉络清晰。‎ ‎【答案】A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题要求选出“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A项,曲解文意,错在“诗人在大寒之夜和友人仲蒙正夜坐畅谈”这个地方。根据诗句“独凭幽几静尘劳”可知:诗人是独自凭几而坐,所以说“诗人在大寒之夜和友人仲蒙正夜坐畅谈”的理解有误。‎ 故选A。‎ ‎【点睛】鉴赏诗歌思想情感这类题目解答时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抓显情语。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或句子;②分析景语。注意按照“意象—→意境—→诗情”的思路去揣摩;③结合注解,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和创作风格。要注意平时积累一些诗人的相关材料,特别是对一些影响大、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重要的作家诗人更要留心;④了解古代诗歌类别和常见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要注意大多数诗歌表达的思想情并非单一,而是丰富复杂的;⑤注意积累古诗中的思想感情常用词语:欢快、愉悦、激动、烦闷、恬淡、闲适、欢乐、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情感的表达方式主要有两种,其一是直接表达,出现情感词,其二是借助意象来表达,找出诗人笔下的意象即可体会情感。答题的思路如下:直抒胸臆,直接表达……感情;间接抒情:借助……意象(或画面),渲染……氛围,营造……意境,表达了……感情。‎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王安礼,字和甫,安石之弟也。早登科,从河东唐介辟。(吕公弼)荐安礼于朝,神宗召对,欲骤用之。安石当国,辞,以为著作佐郎、崇文院校书。他日得见,命之坐,有司言八品官无赐坐者,特命之。迁直集贤院,出知润州、湖州,召为开封府判官。尝偕府尹奏事,既退,独留访以天下事,帝甚乡纳。直舍人院、同修起居注。‎ 苏轼下御史狱,势危甚,无敢救者。安礼从容言:“自古大度之主,不以言语罪人。轼以才自奋,谓爵位可立取,顾录录如此,其心不能无觖望。今一旦致于理,恐后世谓陛下不能容才。”帝曰:“朕固不深谴也行为卿贳之卿第去勿漏言轼方贾怨于众恐言者缘以害卿也。”李定、张璪皆擿使勿救,安礼不答,轼以故得轻比。‎ 以翰林学士知开封府,事至立断。前滞讼不得其情,及且按而未论者几万人,安礼剖决,未三月,三狱院及畿、赤十九邑,囚系皆空。书揭于府前,辽使过而见之,叹息夸异。帝闻之,喜曰:“昔秦内史廖从容俎豆,以夺由余之谋,今安礼能勤吏事,骇动殊邻,于古无愧矣。”特升一阶。‎ 帝数失皇子,太史言民墓多迫京城,故不利国嗣,诏悉改卜,约数十万计,众汹惧。安礼谏曰:“文王卜世三十,其政先于掩骼埋胔,未闻迁人之冢以利其嗣者。”帝恻然而罢。‎ 久之,御史张汝贤论其过,以端明殿学士知江宁府,汝贤亦罢。绍圣初,还职,知永兴军。二年,知太原府。苦风痹,卧帐中决事,下不敢欺。卒,年六十二,赠右银青光禄大夫。‎ ‎(节选自《宋史•王安礼传》)‎ ‎30. 下面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合语境的一项是 A. (吕公弼)荐安礼于朝 于:向 B. 神宗召对,欲骤用之 骤:骤然,马上 C. 安石当国,辞 当:处于 D. 召为开封府判官 为:担任 ‎31. 下面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合语境的一项是 A. 尝偕府尹奏事 偕:偕同,和……一起 B. 既退,独留访以天下事 访:咨询,咨访 C. 苏轼下御史狱 下:打入,关入 D. 顾录录如此,其心不能无觖望 顾:顾虑 ‎32. 下面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合语境的一项是 A. 苏轼下御史狱 狱:监狱,大牢 B. 势危甚,无敢救者 者:……的人 C. 不以言语罪人 罪:得罪 D. 轼以才自奋 以:凭借 ‎33. 下面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合语境的一项是 A. 恐后世谓陛下不能容才 谓:认为 B. 轼以故得轻比 以:因为 C. 以翰林学士知开封府 以:以……的身份 D. 及且按而未论者几万人 按:按住,抓住 ‎34. 下面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合语境的一项是 A. 囚系皆空。书揭于府前 揭:张贴,公示 B. 叹息夸异。帝闻之 之:代指辽使 C. 太史言民墓多迫京城 迫:靠近 D. 苦风痹,卧帐中决事 苦:苦于,得了 ‎35. 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朕固不深谴也行/为卿贳之/卿第去/勿漏言/轼方贾怨于众/恐言者缘以害卿也 B. 朕固不深谴也/行为卿贳之/卿第去/勿漏言/轼方贾怨于众/恐言者缘以害卿也 C. 朕固不深谴也/行为卿贳之/卿第去/勿漏言轼/方贾怨于众/恐言者缘以害卿也 D. 朕固不深谴也行/为卿贳之/卿第去/勿漏言轼/方贾怨于众/恐言者缘以害卿也 ‎36.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登科,也称登第。一般考中进士以上就可称登科,但民间有“大小登科”的说法,结婚被称为“小登科”。‎ B. 八品,古代官员分九品十八级,正八品是第十五级。宋代秘书郎、著作佐郎、国子博士等都属于八品官。‎ C. 起居注,记录古代帝王、皇子和后妃的言行。从汉以后,几乎历代都有起居注,是撰修国史的基本材料之一。‎ D. 俎豆,古代祭祀、宴飨时盛食物用的礼器,亦泛指各种礼器。后引申为祭祀和崇奉之意,文中指祭祀。‎ ‎37.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王安礼初登政坛,由于当时王安石执政,他主动推辞皇帝的任命,只担任了小小的八品官。但他关于国事的见解却得到了皇帝的赏识。‎ B. 苏轼被关进御史狱,情势很危急,没有人敢救他。王安礼却坦然向皇帝进谏,请求宽赦苏轼,不要因言治罪。‎ C. 王安礼以翰林学士身份担任开封知府,其前任审理不妥的案子,王安礼都从轻发落,释放了犯人,不到三个月,三狱院以及畿、赤十九个县的囚室都空了。‎ D. 皇帝下诏让百姓迁墓,他用文王治政首先就是掩埋路边尸骨的例子,劝说皇帝收回迁移百姓墓地的诏令。皇帝听从了他的意见。‎ ‎38. 请根据文言文材料,分条概括王安礼的形象特点。‎ ‎【答案】30. C 31. D 32. C 33. D 34. B 35. B 36. C 37. C ‎ ‎38. ①才干卓异,时人推重;②力排众议,强挺东坡;③雷厉风行,办事果决;④犯颜直谏,体恤民情。‎ ‎【解析】‎ ‎【3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掌握。文言词汇的意义和用法,要在具体的语境中才能准确地判断出来,我们一定要坚持“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做题原则。平时,要反复诵读课文,形成强大的语感;同时,要注意对词汇进行归类、整理,通过习题训练来反复、巩固。题干要求选择:下面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合语境的一项。‎ C项,“安石当国,辞”的“当”,执掌的意思,而不是“处于”。‎ 故选C。‎ ‎【31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的实词理解类试题,考生要注意结合文段内容理解文言实词,可以运用代入法和组词法理解选项中的实词的意义,将选项中的词义代入看是否通顺。题干要求选择:下面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合语境的一项。‎ D项,“顾录录如此,其心不能无觖望”的“顾”,译为“然而”,表转折,而不是 “顾虑”。‎ 故选D。‎ ‎【3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掌握。文言词汇的意义和用法,要在具体的语境中才能准确地判断出来,我们一定要坚持“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做题原则。平时,要反复诵读课文,形成强大的语感;同时,要注意对词汇进行归类、整理,通过习题训练来反复、巩固。题干要求选择:下面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合语境的一项。‎ C项,“不以言语罪人”的“罪”,动词,责备、怪罪,此处引申为“治……的罪”,而不是“得罪”的意思。‎ 故选C。‎ ‎【3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掌握。文言词汇的意义和用法,要在具体的语境中才能准确地判断出来,我们一定要坚持“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做题原则。平时,要反复诵读课文,形成强大的语感;同时,要注意对词汇进行归类、整理,通过习题训练来反复、巩固。题干要求选择:下面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合语境的一项。‎ D项,“及且按而未论者几万人”的“按”,动词,此处是“立案”的意思,而不是“按住,抓住”。‎ 故选D。‎ ‎【3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掌握。文言词汇的意义和用法,要在具体的语境中才能准确地判断出来,我们一定要坚持“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做题原则。平时,要反复诵读课文,形成强大的语感;同时,要注意对词汇进行归类、整理,通过习题训练来反复、巩固。题干要求选择:下面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合语境的一项。‎ B项,“叹息夸异。帝闻之”的“之”:指代王安礼雷厉风行的办事风格深得辽使称赞这件事。‎ 故选B ‎【35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式、对称结构等等,还可以利用词语在句中充当的成分来判断。最重要的是抓住句子的主语,梳理出事件的来龙去脉。本题要求选择“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 ,宜采用排除法。‎ 该句译文:我本来就不会深责他,现在既然你为他求情,我就宽赦他。你出去之后,不要把这事说出去了,苏轼刚引起众人的怨恨,我恐怕有人会拿这件事来害你。‎ 首先利用句中停顿的标志“也”,在“朕固不深谴也”后断开,从而排除AD。“行为卿贳之”“卿第去”“勿漏言”都是皇帝对王安礼说的话,包括不要泄露准备宽恕苏轼的话。 “方贾怨于众” 的主语是“轼”,即“苏轼”,所以“轼”与“方贾怨于众”不能断开,而应在“轼”前断开,从而排除C项。综合以上分析:‎ 故选B。‎ ‎【36题详解】‎ 此题考核学生识记、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帝王年号、谥号、庙号;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外交礼仪、行政区划;还有一些委婉的说法,表谦、表敬的词语等等。平时要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等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具体语境来推敲。本题要求选择“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C项,“起居注,记录皇子和后妃的言行”的说法错误。“起居注”记录古代帝王言行的一种文字。从汉以后的,几乎历代都有起居注,是撰修国史的基本材料之一。‎ 故选C。‎ ‎【3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在细节上做文章。同时防止命题陷阱,如:张冠李戴、曲解文意、因果倒置、无中生有等。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C项,曲解文意,错在“王安礼都从轻发落,释放了犯人”这个地方。从前文,“以翰林学士知开封府,事至立断”;后文“今安礼能勤吏事,骇动殊邻,于古无愧矣”皇帝的嘉赞可知:囚室空了,是因为王安礼处理案件雷厉风行,将之前滞留的案件都处理完了,并不是“从轻发落释放了犯人”。‎ 故选C。‎ ‎【3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作品中人物形象特点的能力。做这种题,关键是要整体把握全文,然后根据作品中主要人物的言行和事迹去筛选、整合,人物形象特点适合用四字短语或形容词进行归纳概括。根据文言文材料,分条概括王安礼的形象特点。从文中“早登科,从河东唐介辟。(吕公弼)荐安礼于朝,神宗召对,欲骤用之”,可概括出他的才能卓异,深得名士推荐,皇帝赏识。从文中:苏轼下御史狱,势危甚,无敢救者。安礼从容言:“自古大度之主,不以言语罪人。轼以才自奋,谓爵位可立取,顾录录如此,其心不能无觖望。今一旦致于理,恐后世谓陛下不能容才。” “李定、张璪皆擿使勿救,安礼不答”等文字可以看出:他力排众议,极力为苏轼说情等特点;从“以翰林学士知开封府,事至立断。前滞讼不得其情,及且按而未论者几万人,安礼剖决,未三月,三狱院及畿、赤十九邑,囚系皆空”等句子可以看出他的办事能力很果决,雷厉风行,从不拖沓的特点。从文中:帝数失皇子,太史言民墓多迫京城,故不利国嗣,诏悉改卜,约数十万计,众汹惧。安礼谏曰:“文王卜世三十,其政先于掩骼埋胔,未闻迁人之冢以利其嗣者。”等语句可看出他敢于冒犯龙威,反对诏令让百姓迁坟的事情,这正是体恤民情的表现。‎ ‎【点睛】解答文言文题目,应遵循三个步骤:‎ 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概。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浏览一遍。初步明确是“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什么话”等,对全段的内容有个粗略的了解,读懂六七成即可。因为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要一下子全读懂,一般的人是绝对做不到的。‎ 第二步: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要求,结合各选项的具体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要求多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的位置,引起回忆,运用课内所学过的知识(实词、虚词、句式、活用、倒装、特殊句式等),解决、完成较容易做的题目。‎ 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站在更高的层次去认知全文,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纠正前两步中出现的偏差,是一步深入和复核的过程。‎ 参考译文 王安礼字和甫,是王安石的弟弟。很年轻的时候即中进士,受到河东唐介的征召。吕公弼向朝廷推荐王安礼,神宗召王安礼应对后,想马上任用他。这时是王安石执政,他即推辞了,被任为著作郎、崇文院校书。有一天神宗遇见他,命他坐下,有关官员说八品官没有赐座的,皇上即特别地赐给他座。迁任直集贤院,出任知润州、湖州,又召回任开封府判官。曾与开封府尹一起向皇上奏事,奏事完后,皇上单独留下王安礼,拿一些国家大事来询问向他,对他的意见,皇上很赏识,并加以采纳。入直舍人院、同修起居注。‎ 苏轼因作诗讽刺新法下御史狱,情势很危急,没有人敢救他。王安礼则坦然地说:“自古以来胸怀大度的君主,是不会因别人的言语有什么不当而治他的罪的。苏轼以他的才干自发奋起,认为爵位可以很快得到,而现在却仍然这样碌碌无为,他的心中不能没有抱怨。今天如果按理治他的罪,我担心以后人们会说陛下不能容纳人哪。”神宗说:“我本来就不会深责他,现在既然你为他求情,我就宽赦他。你出去之后,不要把这事说出去了,苏轼刚引起众人的怨恨,我恐怕有人会拿这件事来害你。”李定、张璪都要王安礼不要解救苏轼,王安礼没有答应,因此苏轼只受到轻微的处罚。‎ 以翰林学士身份知开封府,在职位上,他雷厉风行,只要有事他马上处理,从不拖拉。他的前任审理得不十分妥当的案子,以及立案后没有处理的案子很多,牵涉到几万人。王安礼接手处理,不到三个月,三狱院以及畿、赤县十九个邑的囚室都空了。审理案件的情况公布于府衙门前,辽的使者从府衙前经过看到了,对王安礼夸奖不已。皇上听后高兴地说道:“春秋时秦国的内史廖从容地祭祀,破坏了由余的阴谋。现在安礼勤勉治政,使远方异城震动,这与古人相比都毫不逊色。“于是特别提升了王安礼一级。”‎ 皇上多次死去皇子,太史说民间墓地隔京城太近了,所以不利于皇朝的后代,诏令他们将墓地都改迁,计有数十万座,群情汹汹,对此很不满。王安礼上奏说:“文王占卜说要传世三十年,他治政首先就是掩埋路边的尸骨,而没有听说他为了利其后代而要迁移百姓墓地的事。”皇上即诏令停止搬迁。‎ 过了很久,御史张汝贤上书弹劾王安礼,王安礼被贬出,以端明殿学士身份知江宁府,张汝贤也被罢免。元祐年间,加王安礼资政殿学士衔,历知扬、青、蔡三州。又被御史弹劾,失掉学士衔,移任知舒州。绍圣初年,恢复原职,知水兴军。绍圣二年(1095),知太原府。得风寒病,四肢麻木不能行走,只得卧床办公,但下面的人都不敢欺瞒他。去世时,六十二岁,赠他为右银青光禄大夫。‎ 四、笔答题(28分)‎ ‎39.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 ‎【答案】假如没有那人的力量,我就不会有今天。借助了别人的力量而又去损害他,这是不符合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国,这是不明智的;用混乱代替整编(联合一致),这是不符合武德的。我们还是回去吧。”‎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的能力。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从而达到词句通顺。‎ 此句采分点:“微”,如果没有;“夫人”,那个人;“因”,凭借;“敝”,损害;“与”,结交;“易”,代替;“武”,符合武德;“其”,还是。‎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以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40.阅读下面文段,围绕“报国情怀”,根据画线句子仿写三句话,组成排比句。‎ 中国用不到10年的时间就完成了核潜艇的研究和入列,于是莽莽海疆有了制敌于千里之外的“钢铁蛟龙”,这背后深藏着科研人员的奋斗和牺牲。他们用“赫赫而无名”的人生,诠释了“想国家之所想、急国家之所急”的报国情怀。这是一种“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赤子情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这是一种“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豪迈情怀 (2). 这是一种“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奉献情怀 (3). 这是一种“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的奋发情怀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仿用句式”考点,侧重“表达应用”能力的考查。解答仿写题,先明确仿写要求,后分析例句特点。作答本题,要注意题干中的关键词“报国情怀”和“排比句”。内容上,可围绕“报国情怀”选择奉献、牺牲等关键词进行阐述;形式上,要与画线句句式一致,即“这是一种……(七言诗句)的……(关键词)情怀”。注意所选诗句表达的精神要与所阐述的关键词相对应。‎ ‎【点睛】所谓仿写,就是缩写内容与例句的结构形式表达模式要相似。首先要了解、把握所给例句的特征,即哪些是要仿照保留下来的,哪些是需要变化的。比如数词、量词、名词、动词,反义词等。最后,还要运用修辞,富有文采、意蕴、哲理启迪。‎ ‎41.在学校举办的诗歌朗诵会上,某同学朗诵了下面一首现代诗歌。这首诗歌颇受同学们喜爱,请从思想和艺术的角度对其进行简要赏析。‎ 三片叶子 梅绍静 三片嫩叶像三只绿色的小鸟,‎ 骄傲地站在树桩上。‎ 树桩只发出这一条绿茎,绿茎上只有这三只小鸟。‎ 多可爱的小东西啊,‎ 它们还要为砍断的树桩歌唱。‎ 即使只有这三片绿叶也要向世界呼喊,‎ 让人们永远憧憬那被剥夺的满树春光。‎ ‎【答案】①综合运用了比喻、比拟的修辞手法。把三片绿叶比喻为三只小鸟,又将小鸟拟人化,写它们的歌唱和呼喊。②诗歌选用树桩、嫩叶的意象,运用象征手法,用嫩叶的歌唱表现对生机、希望的赞美和渴望。③语言清新,明白易懂,情真意切。‎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鉴赏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能力,解答本题时,须从三方面建立起模式:构建起关于表达特色(表达技巧、艺术表现)的知识网络系统模式。如常见的描写技巧、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每一方向下的任何一种手法技巧的辨认及表达效果,都应在头脑中建立并储存起来。把握思维模式,从五个角度切入思考。①修辞手法(优先) ;②表现手法(次之) ;③表达方式(其次) ;④ 文章章法;⑤语言表达(④⑤两个角度考查时,一般有明确的提示) 。思考分析时的两个结合。 ‎ ‎①解答任何表达特色题必须与文章的中心相结合。没有纯客观的艺术技巧,任何艺术技巧都是为文章中心服务的。②解答表达特色题应该和语言相结合。从诗中来看第一句“三片嫩叶像三只绿色的小鸟”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三篇嫩叶”比喻成三只小鸟,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嫩叶的勃勃生机。第二句“骄傲地站在树桩上”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小鸟当作人来写,写出了他们的活力。其次在诗中“嫩叶”代表生机和活力、希望,是运用了象征的手法。最后本诗的语言平易晓畅,简单易懂,语言清新自然,感情表达真挚有力。‎ 五、写作(60分)‎ ‎42.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论述文。‎ ‎(1)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3)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 ‎(4)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5)习近平指出,青春由磨砺而出彩,人生因奋斗而升华。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全国各族青年积极响应党的号召,踊跃投身疫情防控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不畏艰险、冲锋在前、真情奉献,展现了当代中国青年的担当精神,赢得了党和人民高度赞誉。我为你们感到骄傲!‎ ‎——五四讲话 ‎“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这是第一单元序言里的话,读了上面的五则材料,联系社会现实,写一篇文章。‎ 要求:(1)可以综合材料,也可组合材料;(2)观点鲜明,结构清晰,内容充实。‎ ‎【答案】例文:‎ 深植家国厚壤,书写青春华章 在五四青年节到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春由磨砺而出彩,人生因奋斗而升华。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全国各族青年积极响应党的号召,踊跃投身疫情防控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不畏艰险、冲锋在前、真情奉献,展现了当代中国青年的担当精神,赢得了党和人民高度赞誉。总书记的赞扬,是殷殷期望,更是光明未来。自古以来,我华夏青年都是有担当、有责任的中流砥柱。‎ 子路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这正是初生牛犊不怕虎的胆识和勇气,越是艰难,越要勇往向前。这次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我国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疫情来势汹汹,面对突如其来的新考验、新挑战,无数青年无畏无惧,挺身而出,冲锋在前,成为抗疫大军的中坚力量,彰显着抗疫战场的青年担当。综观疫情防控的各条战线,都能看到广大青年挺身而出的身影,那些曾经带着朝露的蓓蕾,在疫情防控战场绽放出绚烂的青春之花。广大青年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奉献者,用自己年轻的肩膀,扛起了守护祖国、守护民族的重任,用青春和汗水谱写一曲又一曲壮丽的青春之歌。‎ 孟子在《寡人之于国也》描述:“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实行仁政,兴办学校,注重教育和伦理教化,就可以实现“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当代中国青年要有所作为,就必须投身人民的伟大奋斗。同人民一起奋斗,青春才能亮丽;同人民一起前进,青春才能昂扬;同人民一起梦想,青春才能无悔。放眼神州大地,无数怀揣远大理想、深植家国情怀的青年奋战在疫情防控一线、脱贫攻坚战场,他们以舍我其谁的担当和一往无前的执着,肩负党的期望、人民期待、民族重托,正以昂扬奋进的姿态书写伟大时代的青春华章。“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国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来在青年。”展望未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将在一代又一代青年接续奋斗中成为现实!‎ ‎ “实践充分证明,中国青年是有远大理想抱负的青年!中国青年是有深厚家国情怀的青年!中国青年是有伟大创造力的青年!无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中国青年始终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新时代中国青年更要继承和发扬五四精神,坚定理想信念,站稳人民立场,练就过硬本领,投身强国伟业,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前进姿态,同亿万人民一道,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长征路上奋勇搏击。‎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读懂材料是材料作文写作的重要前提。读懂材料必须全面把握材料和理解材料,不可从某一局部入手,只抓住片言只语不放,否则容易跑题。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语或语句,深刻理解其本质意义。还要理清关系,切不可断章取义,执其一端,而要抓住重点。首先要透视文题的字面意义,即显性要求;然后再深入把握其内在的关系,即隐性要求。对显性要求要全面、完整地理解文字材料的内容;对隐性要求要明了文字材料的情感意向,即材料所指的人或事、现象或问题所表现出来的肯定或否定的态度。‎ 命题方式:材料作文 审题过程及要点:这是一则材料作文。材料由五个独立语段构成,第一则材料出自《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子路的观点,子路代表了年轻一代的敢拼敢闯的精神和勇气。第二则材料,出自《寡人之于国也》,讲述的“王道思想”,其本质就是社会进步、人民的幸福的理想状态。材料三,出自《鸿门宴》,沛公的骖乘樊哙,“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表现的是忠勇和胆识。材料四,出自《烛之武退秦师》是晋文公的一句话,表明他撤军的理由。材料五,是新时代领路人习总书记对青年殷切的话语。这些话语的共同的东西都是:青年应肩负时代的责任,有担当,要做有为青年,不负时代。‎ 立意角度:‎ ‎1.勇于担当,创造未来。 ‎ ‎2.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 。‎ ‎3.纵使时代变迁,但不变的是对国家和民族的使命。 ‎ ‎4.厚植家国情怀,书写青春华章。‎ 结构层次:‎ 五则材料,出自不同时期,但涌动于文字间的是青年的责任和家国情怀。范文《深植家国厚壤,书写青春华章》,很好地综合了五则材料的内涵,写得大气磅礴、酣畅淋漓,有一股浩然正气涌动于心田。这是一篇青春的责任宣言,言辞激越、情感充沛。开篇引述习总书记的话,并指出“青年兴,则国兴;青年强,则国强”,有一种凛然之气。接着据材料中的子路的话和《寡人之于国也》里面的句子,分析得出:青年应该像初生牛犊,要有不怕虎,不怕困难的勇气和精神;以及时代青年要明白我们的使命是全面建成小康,最终复兴中华,这与孟子所倡导的“王道”思想一脉相承。最后,再次发出号召:时代中国青年更要继承和发扬五四精神,坚定理想信念,站稳人民立场,练就过硬本领,投身强国伟业,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前进姿态,同亿万人民一道,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长征路上奋勇搏击。整个文章时代色彩强烈,语句精辟,非常具有感染力。‎ 素材积累:‎ ‎1. 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打破了春节阖家团圆的节奏。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责任与担当并存,恐慌与感动交织。有那么一大群人,值得我们歌颂赞扬。他们是逆向而行,与病毒贴身肉搏的医护人员,他们是靠前战斗、投身战“疫”一线的党员干部,他们是走街串巷、宣传疫情防控知识的志愿者……‎ ‎2. 100年前爆发的“五四”运动中,广大先进青年知识分子用责任和担当,在救亡图存、振兴中华的历史洪流中谱写了一曲感天动地的青春乐章。‎ ‎3. 把握着没有方向的笔尖,驾取着青春的风帆,紧踏着责任的甲板,驶向天涯海角,忘却停泊靠岸踏着时代的碧浪,舞着岁月的节拍,荡漾着平凡的青春,劈波斩浪。‎ ‎4. ‎2018年5月2日,习近平第六次北大之行,对话青年,关注青年,寄望青年,则是他此行的重要主题,在此次师生座谈会上,习近平引用了这篇《永久奋斗》的讲话。他这样召唤中国青年:在奋斗中释放青春激情,追逐青春理想,以青春之我,奋斗之我,为民族复兴铺路架桥,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 ‎【点睛】材料作文写作策略: ‎ ‎①引:恰当地引用材料,开头既要引述材料,在论证时还要回扣材料(不能全部照抄),对材料进行分析后,或摘要或概述,三言五语即可。 ‎ ‎②议:是对材料中提供信息进行分析议论,对人物关系的分析,对结果的预测,对原因的追问等,目的是为了提出观点做铺垫,这部分不能太长,百字左右即可。 ‎ ‎③提:提出论点(或观点),文字简炼,一两句话就可以,观点明确。 ‎ ‎④联:这是文章的关键,可由材料推开去,可联系历史人物、历史故事,可联系现实生活,今人今事;可以正面举例也可以反面证明;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最少要举两个例子,一古一今或一正一反,多角度多侧面地把中心论点阐述得深刻有力,三四百字即可。 ‎ ‎⑤深:深入分析。怎样深入分析?分析原因,说明好处(或危害),找出症结。 ‎ ‎⑥结:收敛全篇,总结全文,宜对论述的问题有所深化,不要故作惊人之语,强调精炼有力,不要画蛇添足。‎ ‎ ‎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