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0.50 KB
  • 2021-06-03 发布

安徽省合肥市第八中学阜阳一中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联考语文试题

  • 23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www.ks5u.com 安徽省合肥市第八中学、阜阳一中2019-2020学年 高一上学期10月联考语文试题 一、语言基础知识 ‎1.下列词语加点部分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寥廓(kuò) 瞋目(chēng) 拊心(fǔ) 夜缒而出(zhuì)‎ B. 漫溯(shù) 百舸(gě) 戳力(lù) 人刀俎(zǔ)‎ C. 青荇(xìng) 火钵(bō) 督亢(kàng) 厚遗蒙嘉(wèi)‎ D. 阙秦(quē) 仵视(wǔ) 参乘(chéng) 目眦尽裂(zì)‎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的能力。该题每一个选项中加点的字都是常见易读错的字,有多音字,有形声字,有形近字,针对命题特点,只要平时多注意积累,勤查字典,问题就可迎刃而解。本题考查形声字的读音,与所学的教材贴近。复习字音和字形字义结合起来,互相促进,相辅相成,效果会更好。本题要求选出词语加点部分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 A项,“瞋目”中的“瞋”应读“chēn”;‎ B项,“漫溯”中的“溯”应读“sù”;‎ C项,正确;‎ D项,“参乘”中的 “乘””应 读 “shèng”。‎ 故选C。‎ ‎【点睛】高考对字音的考查主要以形声字和多音字为主,针对这一特点我们可采用以点连线的方法来复习形声字。所谓的“点”,指的是形声字的声旁,“线”就是指声旁相同的形声字。我们以声旁为点向外扩散,就可以将很多形声字连成一条线,组成一个整体,大大的提高了记忆积累的效率。‎ ‎2.下列词句字形有误的一项是 A. 颓圮 箕踞 亡郑陪邻 万类霜天竞自由 B. 拜谒 鲰生 按剑而跽 粪土当年万户侯 C. 偏祖 彘肩 五彩斑斓 沛公不胜杯杓 D. 濡缕 玉玦 以药萃之 因人之力而蔽之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能力。要做到正确地读写词语,首先应注意从汉字的音、形、义三方面入手,读准字音,辨明字形,弄清字义。其次要适当拓宽阅读面,多积累词语,丰富自己的词汇量。并且在积累的过程中,要做到准确无误,这样在读写的过程中就可以避免读错写错。本题要求选出“下列词句字形有误的一项”。D项,“以药萃之”应为“以药淬之”;“因人之力而蔽之”应为“因人之力而敝之”。故选D。‎ ‎【点睛】要做到正确地读写词语,首先应注意从汉字的音、形、义三方面入手,读准字音,辨明字形,弄清字义。其次要适当拓宽阅读面,多积累词语,丰富自己的词汇量。并且在积累的过程中,要做到准确无误,这样在读写的过程中就可以避免读错写错。‎ ‎3.下列句子中的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 社会在进步,安土重迁的观念也深入人心,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出去闯一闯、拼一拼。‎ B. 去年毕业典礼上你送我的徽章我敝帚自珍,一直保存着,这是我俩三年友谊的象征。‎ C. 第一天学习武术操大家做得都不怎么样,一套操做下来,只有小刘还差强人意。‎ D. 经过四个多小时我才成功登上山顶,极目远跳顿觉自己渺小登高自卑之感油然而生。‎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句子中的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然后把握成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解答词语题,第一、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第二、注意词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词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A项,安土重迁:住惯了本乡本土,不肯轻易迁移。与句意相反,使用错误;‎ B项,敝帚自珍:比喻自已的东西即使不好也很爱惜。不能用于别人的馈赠,对象错误,使用错误;‎ C项,差强人意:指尚能使人满意。差:大致,比较。句中说“武术体操大家做的都不好,只有小刘还能使人满意”符合语境。使用正确。‎ D项,登高自卑:自,从;卑,低。登山要从低处开始。比喻做事情要循序渐进,由浅入深。本句意思是登上山顶极目远眺感觉自卑,属于望文生义。使用错误。‎ 故选C。‎ ‎【点睛】正确运用成语,要弄清楚一下几种类型的错误:‎ 一、看成语含义与前后文的修饰限制成分是否协调;‎ 二、看成语意思与所处的语境是否吻合,是否造成大词小用或小词大用;‎ 三、看成语的褒贬感情色彩是否适合所在的语境;‎ 四、看成语适用的对象、范围和场合是否造成张冠李戴;‎ 五、看成语运用是否因望文生义而误用;‎ 六、看成语是否因画蛇添足而造成前后内容重复。‎ ‎4.下列句子的表述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有专家认为,保护遗址的首要任务绝不是复建,哪怕是小范围复建,而应该是发据、研究它展现出的文化价值。‎ B. “蜀锦”是一种丝纵品,在古代,由于珍贵的原材料、繁琐的生产工艺、产量有限,所以只有达官贵人才能享用。‎ C. 经济危机爆发之后,希腊政府面临的最大困境是如何解决失业问题,严峻的形势将巨大的挑战带给了希腊的经济复苏。‎ D. 纪录片《我们走在大路上》展示了新中国成立70年的壮丽画卷,我不仅备受鼓舞,与祖国同岁的爷爷更是激动地热泪盈眼。‎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考生要注意在平时的学习中多积累病句的典型例句,然后结合病句病因的辨析不同类型病句的特点。本题要求选出表述没有语病的一项。‎ B项,语序不当,“珍贵的原材料、繁琐的生产工艺、产量有限”应为“原材料珍贵、生产工艺繁琐、产量有限”;‎ C项,语序不当,“将巨大的挑战带给了希腊的经济复苏”应为“将给希腊的经济复苏带来巨大的挑战”;‎ D项,语序不当,“我不仅备受鼓舞”应为“不仅我备受鼓舞”。主语不是同一人,把关联词语放在主语前。‎ 故选A。‎ ‎【点睛】语病主要分为两大类: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结构混乱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 二、文言文阅读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肆其西封:扩张 B. 函封之:用厘子装 C. 使使以闻大王:使者 D. 亡秦之续:后继者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一些常见的文言词语的含义是需要记住的。如本题“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这是针对文言实词中的一词多义现象设题,然后根据词语在句中的位置以及上下文确定义项。B项,“函封之”,意思是用厘子装,“函”,名词作状语,用匣子。故选B。‎ ‎【点睛】推断文言实词的意思可以用因文定义法,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考生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义项。这是在推断词义时最为常用的一种方法,即把自己认为的意思代入具体语境中看句意是否通顺。代入后,如果句意通顺,那么可能就是正确的,反之必是错误的。‎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以其无礼于晋,且貳于楚也 ②常以身翼蔽沛公 ‎③乃令秦武阳为副 ④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 A. 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B. 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C. 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D. 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熟练掌握十八个常用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理解文言文虚词时要联系原句来理解。本题考查文言文常见虚词。解答本题,一要积累、熟记常见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二要利用语法知识等帮助判断。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 ‎① “以其无礼于晋,且貳于楚也 ”中的“以”,因为的意思,连词;‎ ‎② “常以身翼蔽沛公”中的“以”,用的意思,介词;‎ ‎③ “乃令秦武阳为副”中的“乃”,于是的意思,副词; ‎ ‎④ “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中的“乃”,是的意思,动词。‎ 所以 ①②不同,③④不同。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文言文常见虚词。解答本题,一要积累、熟记常见虚词意义和用法,二要利用语法知识等帮助判断。‎ ‎7.下列各组句子中句式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 ①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②亚父者,范增也 B. ①日夜望将军至 ②大王来何操 C. ①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②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D. ①父母宗族,皆为戳没 ②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把握文言句式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 “下列各组句子中句式完全相同的一项是”,然后根据文言特殊句式的特点进行辨析,结合翻译来判断。文言特殊句式主要包括判断句、倒装句、被动句以及省略句。‎ A项,①句定语后置,即“太子及知其事的宾客”, ②判断句,亚父是范增。‎ B项,①宾语前置句,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正常语序为“莫肯顾我”,意思为:多年辛勤伺候你,你却不照顾我。‎ C项,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不知句读,不解惑”。意思为;一方面不通晓句读,另一方面不能解决疑惑。‎ D项,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吾与谁归”意思为:我同谁一路呢?‎ 故选A。‎ ‎【点睛】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的句法大致相同,但也存在着不少差异。这些与现代汉语存在较大差异的句式,就叫文言特殊句式。文言特殊句式包含以下内容: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词结构后置句、主谓倒置句)和固定句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萧相国何者,沛丰人也。以文无害为沛主吏掾。高祖为布衣时,何数以史事护高祖。高祖为亭长,常左右之,及高祖起为沛公,何常为丞督事。沛公至威阳,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沛公为汉王,以何为丞相。项王与诸侯屠烧咸阳而去。汉王所以具知天下见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汉二年,汉王与诸侯击楚,何守关中。关中事计户口转漕给军,汉王数失军通去,何常兴关中卒,辄补缺。上以此专属任何关中事。汉三年,汉王与项羽相距京索之间,上数使使劳苦丞相。鲍生谓丞相曰:“王暴衣露盖,数使使劳苦君者,有疑君心也。为君计,莫若遣君子孙昆弟能胜兵者悉诣军所,上必益信君。”于是何从其计,汉王大说。汉五年,既杀项羽,定天下,论功行封。群臣争功,岁余功不决。高祖以萧何功最盛,封为酂候,所食邑多。功臣皆曰:“臣等身被坚执锐,多者百余战,少者数十合,攻城略地,大小各有差。今萧何未尝有汗马之劳,徒持文墨议论,不战,顾反居臣等上,何也?”高帝曰:“诸君知猎乎?”曰:“知之。”“知猎狗乎?”曰:“知之。”高帝曰夫猎追杀兽兔者狗也而发踪指示兽处者人也今诸君徒能得走兽耳功狗也至如萧何发踪指示功人也 且诸君独以身随我, 多者两三人。今萧何举宗数十人皆随我,功不可忘也。”群臣皆莫敢言。‎ 太史公曰:萧相国何于秦时为刀笔史,录录未有奇节。及汉兴,依日月之末光,何谨守管。淮阴、黥布等皆以诛灭,而何之勋烂焉。‎ ‎(节选自《史记·萧相国世家》)‎ ‎8.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高帝曰夫/猎/追杀兽兔者狗也/而发踪指示兽处者人也/今诸君徒能得走兽耳/功狗也/至如萧何/发踪指示/功人也/‎ B. 高帝曰夫/猎/追杀兽兔者狗也/而发踪指示兽处者人也/今诸君徒能得走兽耳/功狗也/至如萧何发踪/指示/功人也/‎ C.‎ ‎ 高帝曰/夫猎/追杀兽兔者狗也/而发踪指示兽处者人也/今诸君徒能得走兽耳/功狗也/至如萧何发踪/指示/功人也/‎ D. 高帝曰/夫猎/追杀兽兔者狗也/而发踪指示兽处者人也/今诸君徒能得走兽耳/功狗也/至如萧何/发踪指示/功人也/‎ ‎9. 对下列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庙号:帝王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并追尊某祖某宗的名号。称庙号,是对已死皇帝的敬称。‎ B. 布衣:布制的衣服,麻布衣服。古时老百姓穿麻布衣服,平民不能衣锦绣,故称平民百姓为布衣。‎ C. 变徵:古时音乐分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变微是微音的变调,声调激愤。‎ D. 食邑:指的是中国古代诸侯封赐所属卿、大夫作为世禄的田邑,包括土地上的劳动者;食邑又称封地。‎ ‎10.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萧何通晓法令,和刘邦交情深萧何是沛县丰邑人,高祖刘邦还是老百姓的时候,萧何多次凭借手中的职权保护他:刘邦当了亭长,萧何也常常帮助他 B. 萧何有远见,做事有谋略。项羽带领诸侯火烧秦朝宫殷,刘邦之所以能详细了解天下的军事要冲、各地人口、贫富强弱以及百姓疾苦情况,得力于萧何完整得到秦朝的图书档案 C. 萧何功劳很大,获得刘邦充分信任。汉王三年,刘邦和项羽在京县和索城间开战,相持不下,刘邦多次派人到关中慰劳萧何,可以看出刘邦对萧何的信任是超出其他人的。‎ D. 萧何受到司马迁高度称赞。萧何在秦朝不过是文书小官,汉朝建立以来,他依靠帝、后两宫的支持,谨守自己职责。韩信、黥布等人都被杀,萧何的功勋显得更加灿烂。‎ ‎11. 翻译。‎ ‎(1)今萧何未尝有汗马之劳,徒持文墨议论,不战,顾反居臣等上,何也?‎ ‎(2)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答案】8. D 9. C 10. C ‎ ‎11. (1)现在萧何没有立过汗马功劳,只不过舞文弄墨,发发议论,从不上战场,却反而位居我们之上,这是什么道理?‎ ‎(2)之所以派遣部队把守函谷关,是防备其他盗贼进来和意外事故。‎ ‎【解析】‎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给文言文断句时,要注意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要确定谓语。一般情况下,句首发语词前、句末语气词后要停顿,并列成分之间也要停顿;分析谓语,谓语如果是形容词,谓语后可停顿;如果是动词,宾语后可以停顿;同时还要注意结构上的对称,省略、对偶、反复等修辞;尤其要关注“曰”“乎”“于”“而”“之”“也”“矣”“焉”“耳”“则”这些关键词。这句话的意思是,高祖说:“打猎的时候,追赶扑杀野兽兔子的是猎狗,能够发现踪迹向猎狗指示野兽所在之处的是猎人。现在你们诸位只能奔走追获野兽,不过是有功的猎狗。至于萧何,他能发现踪迹,指示方向,是有功的猎人。“高帝曰”,意思是高帝说;“夫”发语词,用在句首,发语词,在“夫”前断开,排除AB。“发踪指示”是并列成分,意思是发现踪迹,指示方向,中间不能断开,排除C。故选D。‎ ‎【9题详解】‎ 本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此类文化常识题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本题要求选出“对下列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C项,“变徵是徵音的变调,声调激愤”错误。变徵的声调悲凉。故选C。‎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理解文言文内容的题型,要基本了解文言文的大意,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本类题型设陷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翻译错误等。做题时要回归语境,理解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本题要求选出对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C项,“萧何获得刘邦充分信任,刘邦对萧何的信任是超出其他人的”错误,根据原文“王暴衣露盖,数使使劳苦君者,有疑君心也”,可知是刘邦对萧何起了疑心。C错误。故选C。‎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关键词(1)未尝:不曾;徒,只;顾,却;反,反而。(2)所以,……的原因;出入,偏义复合词,侧重“入”,进入;非常,意外事故;……者,……也,判断句式。‎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萧相国萧何,是沛县丰邑人。因为他通晓法律,没有别人能比得上,是沛县县令手下的属官。高祖还是平民时,萧何屡次凭着县吏的职权保护他。高祖当了亭长,萧何常常帮助他。等到高祖起兵当了沛公,萧何常常作为他的辅佐官,督察处理日常事务。沛公进入咸阳,将领们都争先奔向储藏金帛财物的仓库去分东西,唯独萧何先去把秦朝丞相和御史大夫保管的法律诏令以及各种图书文献收藏起来。沛公立为汉王,让萧何当丞相。项羽与诸侯的军队屠杀焚烧咸阳,然后离去。汉王能详细地知道全国各处的险关要塞,户口多少,兵力强弱,百姓们的疾苦的原因,都是因为萧何完整地得到了秦朝的文献档案。汉二年(前205),汉王与各路诸侯攻打楚军,萧何守卫关中。萧何在关中管理户籍人口,征集粮草运送给前方军队,汉王多次弃军败逃而去,萧何常常征发关中士卒,补充军队的缺额。汉王因此专门委任萧何处理关中政事。汉王三年,汉王与项羽两支军队在京索之间对峙,汉王多次派遣使者到关中去慰劳丞相。鲍生对丞相说:“君王在外,风餐露宿,却屡屡派人来慰劳您,这是怀疑您的心思。为您打算,您不如把自己子孙兄弟中能够作战的都派到前线军队中去,这样君王一定会更信任您。”于是萧何听从了他的计策,汉王非常高兴。汉王五年,已经消灭了项羽,平定了天下,汉王要评定功劳,进行封赏。群臣争功,过了一年多功劳大小没有决定下来。高祖认为萧何的功劳最大,封他为酂侯,给他的食邑很多。功臣们都说:“我们身披铠甲,手执兵器,多的打过一百多仗,少的也经历了几十次战斗,攻破敌人的城池,夺取敌人的土地,或大或小,都有战功。现在萧何不曾立过汗马功劳,只不过靠舞文弄墨,发发议论,从不上战场,却反而位居我们之上,这是什么道理?”高祖说:“诸位懂得打猎吗?”功臣们回答:“懂得。”又问:“你们知道猎狗的作用吗?”答道:“知道的.”高祖说:“打猎的时候,追赶扑杀野兽兔子的是猎狗,能够发现踪迹向猎狗指示野兽所在之处的是猎人。现在你们诸位只能奔跑追获野兽,是有功的猎狗。至于萧何,他能发现踪迹,指示方向,是有功的猎人。何况你们都只是自己追随我,至多不过加上两三个亲属,而萧何全部宗族几十个人都跟随我,他的功劳是不能忘记的。”群臣听了,都不敢再说什么。‎ 太史公说:萧相国在秦朝的时候是一个文职小吏,平平常常,没有什么突出的表现。等到大汉兴隆,他(追随高祖,)依靠日月余光的照耀,(名显天下。)萧何谦虚遵守管控。淮阴侯韩信和黥布等人都被诛杀,萧何的功勋显得更灿烂了。‎ 三、古诗阅读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村行 王禹偁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声合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注】宋太宗淳化二年(公元991年),王禹得罪了宋太宗,贬官商州,任商州团练副使。《村行》便是这一时期的作品,作于淳化三年。‎ ‎12. 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这首诗是七言律诗,是作者即景抒情小诗中的代表作之一,这首诗以村行为线索,以多彩之笔逼真地描绘了山野迷人的景色。‎ B. 首联照应题目,点明地点和时令,诗人骑在马上,穿行于山间小路,领略着沿途的旖旎风光。‎ C. 颔联运用对比手法,将无情之景赋予人的灵性,山谷回荡秋声,山峰默默无语,形象生动地展现了深秋晚景。‎ D. 作者在前六句诗里描绘了一幅色彩斑斓、富有诗意的秋日山村晚晴图,较好地体现了宋人“以画入诗”的特点。‎ ‎13.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案】12. C 13. ①对自然的热爱之情。诗人信马穿山径,看斜阳照山峰,听万壑流水声,看棠梨叶落,闻荞麦花香,心情悠然自得。‎ ‎②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尾联诗人看到村边的桥和原野的树,感到如此熟悉和亲切,情绪陡然物折,表现了诗人深藏于内心的怀乡之情。‎ ‎③不得志的惆怅之情。诗人仕途受挫,贬官在外,看到眼前与家乡相似的景物,壮志难酬的忧愁之感油然而生。‎ ‎【解析】‎ ‎【12题详解】‎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本题要求选出“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C项,“颔联运用对比手法”错误。“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分别从听觉与视觉方面下笔。前句写傍晚秋声万壑起,这是耳闻;后句写数峰默默伫立在夕阳里,这是目睹。这里,“有声”与“无语”两种截然不同的境界相映成趣,越发显示出山村傍晚的沉寂,以动衬静,不是对比,而是相互映衬。C错误。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鉴赏作者思想感情,可借助于“三看三抓法”答题,即看标题、看作者、看注释;抓诗眼(或词眼)、抓主旨、抓意象特征。组织答案时,要用能够准确表现作者情感特点和情感基调的词语来概括作者的思想感情。平时要积累一些常见的诗歌情感规范用语。本题要求分析这首诗表达作者怎样的感情。 诗人“信马悠悠”,“穿山径”,看菊黄,欣赏着沿途的自然风光:作者以听觉写动景,傍晚秋声万壑起,这是耳闻;以视觉写静景数峰默默伫立在夕阳里,这是目睹;运用拟人手法,将无情之景赋予人的灵性,山谷回荡秋声,山峰默默无语,形象生动展现了深秋晚景;颈联作者选取了“棠梨”与“荞麦”这两种具有秋日山村特征的事物来加以描绘,用“胭脂”和“白雪”分别比喻“棠梨叶落”的红色与“荞麦花开”的白色,把山村原野写得色彩斑斓,可谓有声有色有香。在尾联,诗人突然发现眼前村庄里的小桥和原野上的树木,与自己故乡的十分相似,因而触景生情,产生了思乡的愁绪。 最后结合注释,本诗是作者在被贬时期所做,仕途不顺,自然会有一种挫败感,看到眼前似曾熟悉的景物,壮志难酬的慨叹油然而生。整理即可得出答案。‎ ‎【点睛】解答诗歌情感的答题方法如下:①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②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③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④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⑤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同时还要注意诗文前面的小序和诗文后面的注解。‎ 四、名句名篇默写 ‎14.名句名篇默写。‎ ‎(1)《沁园春·长沙》中引起诗人对往昔生活回忆的过渡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__________,_________,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戴望舒《雨巷》)‎ ‎(3)寻梦?撑一支长篙,_________,满载一船星辉,________。(徐志摩《再别康桥》)‎ ‎(4)《荆轲刺秦王》中通过环境描写渲染气氛,并表现荆轲为国捐躯精神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携来百侣曾游 (2).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3). 丁香一样的芬芳 (4). 丁香一样的忧愁 (5).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6).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7). 风萧萧兮易水寒 (8).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默写名句名篇的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解答此类题时,如果是情境默写,必须注意情境的提醒,从理解内容方面入手。如果是直接默写上下句,则背诵出诗文内容即可。不管什么形式的默写,都要注意字形,而字形和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别字形。本题是古体诗和现代诗默写混合,直接默写和情境默写混合,注意重点字的写法,“携”“峥嵘”“芬芳”“忧愁”“漫溯”“斑斓”“萧”“还”。‎ ‎【点睛】考生默写名句名篇时,容易出现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一时回忆不起来(背诵不出);二是顺序错乱,张冠李戴;三是书写错漏。因此,答题时要沉着认真,要善于借助出处和引导句去回忆,万一一时记不起来,可以先放一放,不要急躁,做完其他题后可能又会突然记起来。答完题一定要反复默念,包括引导句在内,进行“全程回放”,这样,语序不当和书写错漏的问题一般都可以被发现并纠正。‎ 五、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忆半农 鲁迅 这是小峰出给我的一个题目。‎ 这题目并不出得过分。半农去世,我是应该哀悼的,因为他也是我的老朋友。但是,这是十来年前的话了,现在呢。可难说得很。‎ 我已经忘记了怎么和他初次会面,以及他怎么能到了北京。他到北京,恐怕是在《新青年》投稿之后,由蔡孑民先生或陈独秀先生去请来的,到了之后,当然更是《新青年》里的个战士。他活泼,勇敢,很打了几次大仗。譬如罢,答王敬轩的双簧信,“她”字和“牠”字的创造,就都是的。这两件,现在看起来,自然是琐屑得很,但那是十多年前,单是提倡新式标点,就会有一大群人“若丧考妣”,恨不得“食肉寝皮”的时候,所以的确是“大仗”。现在的二十左右的青年,大约很少有人知道三十年前,单是剪下辫子就会坐牢或杀头的了。然而这曾经是事实。‎ 但半农的活泼,有时颇近于草率,勇敢也有失之无谋的地方。但是,要商量袭击敌人的时候,他还是好伙伴,进行之际,心口并不相应,或者暗暗的给你一刀,他是决不会的。倘若失了算,那是因为没有算好的缘故。‎ ‎《新青年》每出一期,就开一次编辑会,商定下一期的稿件。其时最惹我注意的是陈独秀和胡适之。假如将韬略比作一间仓库罢,独秀先生的是外面竖一面大旗,大书道:“内皆武器,来者小心!”但那门却开着的,里面有几枝枪,几把刀,一目了然,用不着提防。适之先生的是紧紧的关着门,门上粘一条小纸条道:“内无武器,请勿疑虑。”这自然可以是真的,但有些人一至少是我这样的人—有时总不免要侧着头想一想。半农却是令人不觉其有“武库”的一个人,所以我佩服陈胡,却亲近半农。‎ 所谓亲近,不过是多谈闲天,一多谈,就露出了缺点。几乎有一年多,他没有消失掉从上海带来的才子必有“红袖添香夜读书”的艳福的思想,好容易才给我们骂掉了。但他好像到处都这么的乱说,使有些“学者”皱眉。有时候,连到《新青年》投稿都被排斥。他很勇于写稿,但试去看旧报去,很有儿期是没有他的。那些人们批评他的为人,是:浅。‎ 不错,半农确是浅。但他的浅,却如一条清溪,澄澈见底,纵有多少沉渣和腐草,也不掩其大体的清,倘使装的是烂泥,一时就看不出它的深浅来了:如果是烂泥的深渊呢,那就。更不如浅一点的好。‎ 但这些背后的批评,大约是很伤了半农的心的,他的到法国留学,我疑心大半就为此我最懒于通信,从此我们就疏远起来了。他回来时,我才知道他在外国钞古书,后来也要标点《何典》,我那时还以老朋友自居,在序文上说了几句老实话,事后,才知道半农颇不高兴了,“驷不及舌”,也没有法子。另外还有一回关于《语丝》的彼此心照的不快活五六年前,曾在上海的宴会上见过一回面,那时候,我们几乎已经无话可谈了。‎ 近几年,半农渐渐的据了要津,我也渐渐的更将他忘却:但从报章上看见他禁称“蜜斯”之类,却很起了反感:我以为这些事情是不必半农来做的。从去年来,又看见他不断的做打油诗,弄烂古文,回想先前的交情,也往往不免长叹。我想,假如见面,而我还以老朋友自居,不给一个“今天天气……哈哈哈”完事,那就也许会弄到冲突的罢。‎ 不过,半农的忠厚,是还使我感动的。我前年曾到北平,后来有人通知我,半农是要来看我的,有谁恐吓了他一下,不敢来了。这使我很惭愧,因为我到北平后,实在未曾有过访问半农的心思。‎ 现在他死去了,我对于他的感情,和他生时也并无变化。我爱十年前的半农,而憎恶他的近几年,这憎恶是朋友的憎恶,因为我希望他常是十年前的半农,他的为战士,即使“浅”罢,却于中国更为有益。我愿以愤火照出他的战绩,免使一群陷沙鬼将他先前的光荣和死尸一同拖入烂泥的深渊。‎ 八月一日。‎ 注:(1)1928年鲁迅任《语丝》主编期间,选登了一篇读者来信。这封信纠正了刘半农发表在该刊的一篇文章中的一个史实性错误。(2)指刘半农于1983年到1934年间发表于《论语》《人世间》等刊物的《桐花芝豆堂诗集》和《双风凰砖斋小品文》等。‎ ‎(有删改)‎ ‎15. 下面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散文回忆了我与刘半农交往的经历,对五四新文化运动初期的刘半农持肯定态度,对半农死之前几年的表现不满。‎ B. “不错,半农确是浅”,对于“浅”字,批评刘半农的人理解为思想“肤浅”,我的理解是其文章“内无武器”。‎ C. “从去年来,又看见他不断的做打油诗,弄烂古文”一句,可见鲁迅对刘半农后来变节继续写陈腐的文言文表达不满。‎ D. 本文是按照“现在一过去一现在”思路行文,语言朴实无华,情感真缭,既写出刘半农的成绩,也写出半农的不足。‎ ‎16. 下面对鲁迅相关作品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 鲁迅最早的白话小说叫《狂人日记》,作品中的狂人是鲁迅批判的人物形象。‎ B. 2019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所选的《理水》一文,选自鲁迅散文集《朝花夕拾》。‎ C. 《记念刘和珍君》是鲁迅的一篇杂文,文章对刘和珍等学生徒手请愿行为不赞成。‎ D. 《坟》《野草》《故事新编》《且介亭杂文》《华盖集续编》是鲁迅著名杂文集。‎ ‎17. 联系最后一段,谈谈你对“这憎恶是朋友的憎恶”一句的理解。‎ ‎18. 根据原文概括鲁迅与刘半农之间的关系由亲到疏的原因。‎ ‎【答案】15. B 16. C ‎ ‎17. (1)“这憎恶”是鲁迅从朋友立场出发所产生的一种情感,是他对刘半农关切的另一种表现形式。(2)鲁迅是站在“于中国更为有益”的高度来要求刘半农的,他认为刘半农应该始终做一个战士。(3)写“僧恶”刘半农的近几年,是为了肯定与突出他过去的战绩,以免“陷沙鬼将他先前的光荣和死尸一同拖入烂泥的深渊”。 ‎ ‎18. (1)刘半农出国留学,“我”懒于通信,从此两人疏远起来;(2)鲁迅在《何典》序文中说了“老实话”;(3)在《语丝》上发表了指出刘半农错误读者来信,使刘半农感到不快;(4)刘半农后来“据了要津”,也影响了两人的关系;(5)刘半农禁称“蜜斯”之类,刘思想趋于保守;(6)“五四”退潮后,刘半农思想发生了变化,“弄烂古文”,这是两人疏的最根本原因。‎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解答本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人物、语言、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本题要求选出“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 B项,“不错,半农确是浅”,对于“浅”字,批评刘半农的人理解为思想“肤浅”,我的理解是其文章“内无武器”。其中“我的理解是其文章‘内无武器’”错误。根据原文,“但他的浅,却如一条清溪,澄澈见底,纵有多少沉渣和腐草,也不掩其大体的清,倘使装的是烂泥,一时就看不出它的深浅来了:如果是烂泥的深渊呢,那就更不如浅一点的好。”这是我对刘半农的赞美,是说刘半农的坦率和真诚。B错误。‎ 故选B。‎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鲁迅文学作品的赏析能力。实际上考查的是关于鲁迅作品的一些文学常识的识记。解答文学常识类题目,需要考生熟记大纲规定的文学常识,平时注意分类整理记忆。本题要求选出“对鲁迅相关作品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 A项,“作品中的狂人是鲁迅批判的人物形象”错误,作品中的狂人,实际上是一个敢于向传统挑战的已经觉醒的知识分子的象征形象,一个敢于向现实的世俗社会挑战的清醒的反封建的民主主义者的象征形象,所以,狂人不是作者批判的人物形象,而是歌颂的人物形象。A错误。‎ B 项,“《理水》选自鲁迅散文集《朝花夕拾》”错误,《理水》选自鲁迅短篇小说集《故事新编》 。B错误。‎ C项,正确。‎ D项,“ 《坟》《野草》《故事新编》《且介亭杂文》《华盖集续编》是鲁迅著名杂文集"错误,其中《坟》《且介亭杂文》《华盖集续编》鲁迅的杂文集,《野草》是鲁迅的散文诗集;《故事新编》是鲁迅的小说集。D错误。‎ 故选C。‎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了理解文中重要句子含义的能力。体会句子含意的原则:①从词语到句子,即根据句子中的关键词语、词语与词语之间的关系来理解。②从形式到内容,即根据句子的结构特点、修辞手法及句子的语言气势,对它表达的内容来理解与把握。③从篇章到语句,即联系文章主旨来理解句子的真实含意。本题要求结合文章最后一段,谈谈对“这憎恶是朋友的憎恶”一句的理解。本段文字共有四句话。其中第一句写作者对他的感情没有变,不管生死;第二句强调憎恶之情也只是朋友间的憎恶。第三四句写出了憎恶的原因:一是我希望刘半农是十年前的刘半农,有益于中国的刘半农;近几年的刘半农令我憎恶,是鲁迅的一种表达方式,“我愿以愤火照出他的战绩”,来突出他以前的战绩,以免“使一群陷沙鬼将他先前的光荣和死尸一同拖入烂泥的深渊。‎ ‎”‎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筛选和概括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考生通读所有材料,然后根据题目要求或筛选或总结概括。本题要求“根据原文概括鲁迅与刘半农之间的关系由亲到疏的原因”。本文是按照“现在一过去一现在”思路行文,语言朴实无华,情感真缭,既写出刘半农的成绩,也写出半农的不足,作者的感情也是有爱有恶。‎ 六、语言文字运用 ‎19.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 观赏名胜古迹时,人们常会沉浸于历史并发出种种感慨;阅读史传作品时,人们常会含咀吟诵并抒发个人感受。赏景和读文的感受,往往各不相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_ ,就像人们通常所说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 ‎①针对不同赏景者面对同一景物时的不同心态 ‎②从赏景来看,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 ‎③而即使读同一文本 ‎④提出“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论断 ‎⑤个人的感受自然也有不同 ‎⑥因读者的人生际遇、现实处境有不同,特别是个性心理有差异 A. ③⑥⑤②①④ B. ②①④③⑥⑤‎ C. ②①④③⑤⑥ D. ③⑤⑥②①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句排序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整段文字,初步感知文段大体内容,在此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根据上下文的语意关联、句子结构、逻辑顺序、关联词等来分析判断句子的具体衔接。此类题一般结合排除法进行解答。本题,根据横线前的语句先讲“观赏名胜古迹”后讲“阅读史传作品”可知,所给六句话应先说赏景,后说阅读,所以横线处的首句应是②,据此可排除A、D两项。B、C两项的区别在于⑤、⑥的位置;由分析可知,⑥是原因,⑤是结果,故⑥在⑤前,据此可排除C项。故选B。‎ ‎【点睛】语句连贯性的题目,考生应按照如下步骤操作:1.抓中心。首先要统揽全局,抓中心句,分析句子的性质和作用(如总领句、总结句、过渡句、解说句、观点句、材料句等),然后分析其他句子是如何围绕中心句来组织的。这段文字是说青年学子对梁任公先生怀有景仰之情的原因。2.抓思路。句子中的思路一般指三个方面: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逻辑思维的顺序。空间顺序如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外到内;逻辑顺序,就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具有规律性的顺序。3.抓标志。语言标志常常表现为:关联词语、暗示性词语、句子之间的对应关系(内容上、形式上)、陈述对象或议论角度、抓句式等等。‎ ‎20.日常交际中的语言表达要看对象。假如你正在跟随八中社团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你的身份:18岁的人口普查员。任务:到下列三个对象家里去调查他们配偶的出生年月。你该怎样发问?请在横线上填写合适的句子,且每句不超过20字。‎ 调查对象一:二十多岁的农村妇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调查对象二:四十岁左右的城市女性知识分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调查对象三:自己的语文老师,男性,五十多岁。‎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对象一:大姐,请问大哥(姐夫)什么时候出生的? (2). 对象二:阿姨(老师),你(您)先生是什么时候出生的? (3). 对象三:老师,师母(您太太或您夫人)是什么时候出生的?‎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语言表达得体:一要思索在某种特定的语境中能说什么,不能说什么;说什么好,说什么不好;怎样说有分寸,怎样说没有分寸;怎样说效果好,怎样说效果不好。二要考虑说话人的地位、身份、文化素养、生活阅历等方面的差异;更要考虑听话人的诸多情况三要根据不同的交际场合,选择不同的表达方式,做到有的放矢、准确得体、恰到好处。十八岁的人口普查员,称呼农村女性,称呼要朴实,不能叫“女士”,要叫“大姐”,这样符合对方的身份,称呼对方配偶“大哥”或“姐夫”都可以;从年龄上说,对方二十多岁,双方年龄差距不大,称呼大姐最好。称呼城市女性知识分子,从年龄上说,对方四十多岁,自己小得多,应该叫阿姨;对方是城市知识分子,称呼要符合对方的身份和文化素养,应该称呼对方配偶为“先生”。称呼自己老师的配偶,要从谦敬辞的角度考虑,自己的老师是男性,五十多岁,古语有“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说法,称呼老师的配偶为“师母”很合适,称呼“您夫人”或“您太太” 也可以。‎ ‎【点睛】所谓“得体”,就是根据内部语境(上下文)和外部语境(语言交际的各种情境条件,如:时间、地点、场合、对象、目的、话题、使用语言流露出的情感色彩等)选用恰当的语句来表情达意表达方式适合特定的语境,包括文体色彩、语体色彩(口语与书面语)、感情色彩(褒义与贬义)、交际目的、交际场合、交际对象、交际手段的差异,还要注意敬词、谦词的使用(用语要注意礼貌的要求)、转述语言得体等等。‎ ‎21.下列图表是合肥八中最新公布的全校学生阅读媒介调查结果,请仔细阅读图表,得出两条结论。‎ ‎【答案】(1)合肥八中学生电子阅读接触率、纸质阅读接触率连续五年上升。‎ ‎(2)纸质阅读接触率一直超过电子阅读接触率,可见合肥八中学生更重视纸质阅读。‎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图文转换和语言表达准确、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解题时要注意题干中的关键词句和图表中的各个要素,此类题目将数据以直观的柱状图或直方图的形式呈现出来,向答题者介绍或展示某种情况。需认真理解题意,厘清各项关系,然后准确地把握住规律来解答问题。本题要求“根据合肥八中全校学生阅读媒介调查结果,得出两条结论”。首先观察图表,2015年到2019年,电子阅读接触率对应的数字分别为15.50﹪, 25.60﹪,29.30,35.70﹪,50.70﹪; 纸质阅读接触率35.70﹪,45.60﹪, 50.50﹪,60.30﹪,71.20﹪不论是电子阅读接触率还是纸质阅读接触率都逐年提高;比较纸质阅读接触率和电子阅读接触率,我们发现纸质阅读接触率居于电子阅读接触率之上,说明该校学生更重视纸质阅读。‎ ‎【点睛】所谓“图表”,是指表示各种情况和注明各种数字的图和表的总称。高考卷中出现的图表类材料有流程图、表格、柱状图、曲线图、饼状图等。这种题型一般是提供一个或多个图或表,然后设置一到两个题目,题目内容或者是描述某种情况,或者是得出一个结论,或者是提出一条建议,等等。‎ 七、作文 ‎22.请以“ ,让我难忘”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 要求:横线处须从“烛之武、荆轲、项羽、刘邦、张良、樊哙”6个历史人物中选择其中一个。‎ ‎【答案】荆轲,让我难忘 我站在大殿内,透过满目威严的朱红,看向外面的天空。流云将不安拖远,又隐入金色的宫墙外。‎ ‎  蒙嘉向秦王上奏时,我隐约听到了一些。荆轲,我完全没有听说过,倒是嬴政满意的点了点头,并宣他进来。层层呼唤传出殿外,我努力挺直身子眺望着,终于看到了他。不过一介书生。我这么想。他身后还跟了一个畏手畏脚的少年。也是,这大殿肃穆庄重,又岂是一个蛮夷之人可涉足的?不屑之余,我又转念一想,这荆轲倒是有几分胆色,如此从容气度,怕不是常人可比。不出我所料的,那个少年还未入殿就已经吓瘫在地。荆轲恭敬的请命,秦王欣然应允,而不安却如附骨之疽,密密麻麻啃食着我的心。‎ ‎  一声惊叫,将我从这层冷汗中剥离。图穷,匕现。一切都发生在瞬息之间。秦王虽在情急之中扯断了袖子脱身,但我仍担心的想要向前。我愣住了——我究竟是在担心秦王的安危还是担心荆轲刺杀的不得手?‎ ‎  秦王已经绕着柱子逃了好几圈。大殿之上不得携带兵器,而侍卫又在宮墙之外,大臣们也都束手无策。就在这时,我看到荆轲几近成功,他仍面色不改。唯有细细分辨才能看见他眸子中的滔天怒火。此时的他已不再是一个书生或谋士,我在他身上看到了他所背负的一切东西。那既不是荣耀也不是华贵,而是天下苍生穷苦与不甘的命运集合体。仅此一息,我有种明白荆轲的感觉了。‎ ‎  但变故也陡然发生,侍医夏无且扔出的药囊将荆轲击倒在地,而秦王也跑到了我的面前。我的心紧紧揪成一团,我看着他奋力一掷,而刀子擦过风钉在柱子上。‎ 我双眼模糊,连秦王怎么拔出剑也没看清。我世界里只剩下荆轲一人,看他被秦王斩伤跌在柱子脚旁,看他最后说出张狂的话,蔑视秦王,看他被侍卫刺死,鲜血溅在我的脸上,我不知所措……‎ 流云早就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殿外的一抹赤色霞光,红得像荆轲的血。我隐约听到了遥远的东方有凄怆的徵声,像是在为荆轲送葬的入殡曲。‎ 荆轲,你的无畏与冷静,缜密与从容令我心动。这世上,本就少有你这样的人,孤注一掷,不负苍生。荆轲,让我难忘。‎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本题属于半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就是指作文题目只出现一半或一部分,另外一半或一部分由考生自己去补充的一种作文。半命题补题有三种:前补、后补,首尾补。本作文题属于第一类,这样的补题,难度不大。审题的关键在于“难忘”,要补写的内容为从“烛之武、荆轲、项羽、刘邦、张良、樊哙”6‎ 个历史人物中选择其中一个。写“难忘”的内容,不管是这个人的优点还是缺点,都要对该历史人物有较强的熟知度,了解有关他的历史事件,熟悉他的性格特点,而且自己能对该人物做出判断和分析,把你印象最深、最易于驾驭、写出最具有真情实感的材料选择出来,完成写作。从文体上来讲,明确要求写记叙文。‎ 参考立意:‎ ‎(1)荆轲的谋略让我难忘 ‎(2)荆轲的胆识气魄让我难忘 ‎(3)荆轲的知恩图报让我难忘 ‎(4)荆轲的忠诚让我难忘 结构层次:文章围绕荆轲刺秦展开,在写荆轲刺秦的过程中,从看到荆轲,一介书生;到荆轲从容气度,恭敬请命再到图穷匕见,刺向秦王,几近成功,面不改色。一个有胆有识,冷静无畏,缜密淡定的英雄形象跃然纸上。作者运用了大量的心理描写,写“我”从开始看到荆轲对他的猜测,“荆轲倒是有几分胆色,如此从容气度,怕不是常人可比”,到“我究竟是在担心秦王的安危还是担心荆轲刺杀的不得手?”到“我的心紧紧揪成一团”再到“我不知所措”,荆轲的命运与我的命运紧紧地连在一起。至此荆轲刺秦的事件完整的叙述出来。在结构上,本文善于运用铺垫的手法,如“流云将不安拖远……”“而不安却如附骨之疽,密密麻麻啃食着我的心”,将紧张的气氛一次次推向高潮;本文首尾呼应,结构严谨,如第一自然段“流云将不安拖远,又隐入金色的宫墙外”,倒数第二自然段“流云早就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殿外的一抹赤色霞光,红得像荆轲的血”,用环境渲染荆轲刺秦的悲壮。本文还有自一最大的亮点,把“我”想象成了荆轲刺秦事件的亲历者,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也给人一种新的审美体验。‎ 素材:‎ ‎(1)荆轲有勇。他就知道,此行凶多吉少。“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这种勇气不是每个人都具有的。所谓勇者,非匹夫之勇;十二岁杀人的秦武阳见到嬴政还是吓破了胆。而荆轲之勇,在于其坦然面对自己的命运。执行任务前能沉得住气,不骄不躁,不卑不亢。虽然这是生命的绝唱,但前奏依旧波澜不惊——直到图穷匕见的那一刻。一声怒吼!所有的情感。都在这一刻迸发;所有的准备,只为了今日一雪前耻。一刺而未中,荆轲全力追逐秦王,心中只剩下一个信念:秦王,我要杀了你,为了所有死去和活着的燕国的人们!然而,他最终寡不敌众,箕踞殿上,傲视秦王,放出最后的狂言。至此,勇者终于杀身成仁,成就了他名垂青史的勇者传说。‎ ‎(2)荆轲有谋。他身为武士,却也善辞令,能够以情以理说服樊於期自刎,不可谓不厉害。所谓谋者,能远虑,能隐忍。荆轲明白,古之成大事者,必先有所牺牲。刺秦成败与否,取决于是否考虑周全。他先买通秦王宠臣,为后续计划营造良好的铺垫。他制定了一个近乎完美的计划,但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失败并不是他的过错,况且即使成功,结果也不一定如其所料,暂且不提。且古今有谋略者,无不有傲骨。太子丹的一句“荆卿岂无意哉”,更是触到了谋士自尊的底线。荆轲愤怒,因为世上无人懂他。他只能带着自己的计划,冲向历史的车轮,任身体被无情地碾过,毫不后悔。这是一个悲剧,却又是历史的必然。毕竟,以一人之力,难挽狂澜于既倒。荆轲不知道,他也无须知道。他给我们留下的佳话,已经足够。‎ ‎(3)寥寥四字,恐怕是承载不了烛之武饱经沧桑却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报国大志。壮年时期,雄姿英发,满腔报国热血时却无人问津;风烛残年,双鬓白发,国难当头时却义无反顾。本是告老还乡,享天伦之乐,却因心中犹存爱国之意念,而去个人安危之不顾,保家国安康于危难。茫茫黑夜之中,一位老人肩负国家使命,孤身峙敌,不知清冷的晚风是否吹起他的白发,不知朦胧的月色是否映照他孤弱的身影。“国家”二字深深植入烛之武的骨髓,染白了头发,佝偻了脊背,化作蹒跚的足迹缓缓前行。‎ ‎(4)不是所有的千里马都会遇上伯乐,并非所有有才华之士都能成就一番风云叱咤。命运就对这样豪情满怀的烛之武并不公允。十几年的寒窗苦读,学识渊博,满腔壮志的祈盼与等待换来的却是几十载的冷落与怀才不遇的忧愤疾苦。当他一心爱国情才溢满之时,没有人想起他,当他那双只执笔墨的手指被捡拾艰辛的风霜削磨得苍白枯瘦之时,没有人想起他。而这样执着由漫无目的的等待让烛之武错过所有。 烛之武这一生便是在等待。等待君上的慧眼识才,等待有识之士的提携举荐。他在等待着上天的眷顾,等待着上天赐予良机,却又在等待中错过,在等待中失魂落魄。‎ ‎【点睛】命题作文审题时可以抓题眼,把握表意重心。文章表意的重心就是最能体现文章中心的关键性词语,只有抓住了关键性词语,才能体现文章的特色,写出更好的作文。‎ ‎ ‎ ‎ ‎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