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2.66 KB
  • 2021-06-03 发布

福建省南安市侨光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第1次阶段考语文试题

  • 20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20 年春季南安侨光中学高一年第一次阶段考语文试卷 出题: 审题: 考试时间:150 分钟 满分分值:150 分 一、现代文阅读(共 31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①综观人类的文明史,实际上就是人类不断抗击灾难的历史。不同的灾难对 人类文明的意义也不一样。作为一种精神生产方式,文艺也在对灾难的表现中不 断为人类和社会的进步贡献力量。优秀的灾难文艺总是能超越局部灾难的表现, 接通人类有关灾难的思想传统,不断攀升精神与审美的高度。所以,如何真实地 描绘灾难,刻画灾害中的人物,挖掘特殊情境中人性的复杂性,并进而对灾害进 行反思,从而丰富人类的精神世界,更理性地面对自然和人类自身,是文艺家们 应该长久探索的问题。可以想见,此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灾害将长久地留在中国 和世界人民的记忆中,对它的书写也将继续下去。 ②如果对世界文艺史上优秀的灾难文艺进行考察,它们大概体现出如下的特 点,可以作为此次抗疫文艺创作的参照。 ③首先是强烈的现场意识。现场感最能体现出文艺在灾难面前的人类担当意 识。在富于现场感的灾难文艺作品中,灾难仿佛就发生在自己的身边,它们以逼 真的方式将灾难告诉世界,为人们的记忆提供了完整的灾难地理坐标,复现出真 实的灾难场景,特定的事件、人物、气氛如在眼前,从而给人以身临其境的强烈 震撼。当然,这一切要经过精心的选择、剪裁,力求将有代表性的、具有典型意 义的人物与事件呈现出来,从而构成完整的灾难叙事。优秀的灾难文艺总是能提 供令人难忘的人物与故事,尤其是那些堪称中流砥柱的英雄,他们可能本身就是 杰出人物,但也可能是平头百姓。许多作品都将镜头对准了“草根”阶层,普通 的、来自各行各业的平头百姓,在日常生活中平凡得让人无法记得住他们的面孔, 但当灾难来临时,却迸发出令人难以置信的力量和智慧。人民创造历史,正是他 们在灾难中的人生轨迹、性格命运,灾难中的生存与死亡、希望与绝望,彰显出 人类社会发展生生不息的力量。 ④其次是自觉的超越意识,在发现与反思中建构人文精神。在优秀的灾难文 艺中,反思型的作品令人瞩目,它们常常从一些新的角度去把握,去打量,将灾 难中的一切作为思考对象去反思,以忏悔之心检讨错误与教训,以善良的愿望祈 祷人类的平安,以建设性的态度呼吁社会的改革,帮助社会成员树立自觉的灾难 意识。对此次新冠肺炎而言,可以预见,我们的文艺将会从人与自然、生命,自 我与他人,个人利益与公共关系,疾病与病毒的意义,药物与医疗的本质,国家 制度与卫生防控体系及其国民安全保障体系,国际间的救助合作机制,科技创新 与科研伦理,直至社会的文明水平等方面作出思考。它应该,也必将会把十几年 前的非典文艺的灾难美学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 ⑤最后,优秀的灾难文艺总是能对灾难文艺本身的发展做出贡献。它们不断 丰富世界文艺史上灾难美学的含义,使灾难文艺成为有别于一般文艺的特殊类型。 从题材、主题、情节结构、人物塑造、思考方式、抒情手段等诸多方面,灾难文 艺已经形成和积累出属于自己的艺术表达方式。作为重大题材,优秀的灾难文艺 从不以为题材就能决定一切,更不会企图只以悲情换取眼泪,它们时刻警惕以浅 薄的心灵鸡汤拉低精神的天际线,杜绝以虚假和恶劣的个性化哗众取宠、博人眼 球。唯有坚持艺术良心与艺术理想,椎心泣血,精益求精,才会创作出感天动地 的优秀之作。正因为志存高远,伟大的灾难文艺常常因为其无可比拟的独特性超 越其自身,站到了人类思想与艺术的巅峰。 ⑥客观地说,中国的灾难文艺总体水平并不高,与中国多灾多难的历史与现 实相比,中国为世界贡献出的优秀灾难文艺作品还不多。现在,中国的文艺家们 又一次站在了灾难面前。相信我们的文艺家们一定会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继承灾难文艺的优秀传统,创新创造,奉献出无愧于时代、 无愧于历史,能与世界灾难文艺经典对话的作品。 (摘自汪政《我们需要怎样的“抗疫文艺”?》 原载:《文艺报》 有删改)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优秀的灾难文艺总能超越局部灾难的表现,因而能够不断提升其精神与审美的 高度。 B. 要突出灾难文艺作品的现场感,就要全面、详细、具体地叙述灾难中的人物与 事件。 C. 只要坚持艺术良心和艺术理想,杜绝虚情假意,就能够创作出优秀的灾难文艺 作品。 D. 灾难面前,我国的文艺家,应守正出新,创作出能与世界灾难文艺经典对话的 作品。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提出问题,然后论述解决问题的办法,最后发出 呼吁。 B. 文章在新冠病毒肆虐带来的灾难背景之下,提出“如何书写抗疫文艺”的中心问 题。 C. 第⑤段从正反两方面比较,有力论证了好的灾难文艺作品能为其自身的发展做 出贡献。 D. 文章第⑥段客观地指出我国虽然有着多灾多难的历史,但优秀的灾难文艺作品 并不多。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挖掘特殊情境中人性的复杂性,对灾害进行反思是文艺家们应长久探索的主要 问题。 B. 当灾难来临时,普通的百姓可能比英雄人物更能迸发出令人难以置信的力量和 智慧。C. 事物都具有两面性,新冠病毒能使灾难美学提高到新的层次而展现出其 美好的一面。 D. 灾难文艺作品应从题材、情节结构、人物塑造等诸多方面展现审美形态和审美 风格。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材料一: 空巢老人是指无子女或子女不在身旁的老年人。据 2017 年国务院印发的 《“十三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预计到 2020 年,全国 60 岁以上老年人口将增加到 2.55 亿人左右,占总人口比重提升到 17.8%左右;空巢 老年人将增加到 1.18 亿人左右。客观地讲,在我国目前未富先老的情况下,要彻 底解决空巢老人“不敢老”的问题仍存在困难,需尽量采取多种措施以减少老年 人的担忧。 (摘编自王庆海《破解空巢老人养老难题》) 材料二: 空巢老人的问题,折射着中国经济、社会的转型,交织着现代化过程中的矛 盾。地区发展不均衡,劳动力候鸟式的迁徙就不可避免;社保制度的割裂,使各 种保障难以无缝衔接;户籍制度的坚冰,让老年人随子女迁徒难度加大;政府投 入不足和民间资本进入不畅,导致养老服务供给不够且水平较低……时代的列车 一往无前,老年人却已步履蹒跚;而最为弱势的空巢老人,更是难以承受的时代 之重。 从要求各级政府“用于养老服务的财政性资金重点向农村倾斜”,到提出“加 快建立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和发展老年服务产业”,问题正在破解。而此前不久,国 务院决定合并“新农保”和“城居保”,建立全国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 度。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结合,无疑将有助于解决老人们面临的问题。 (摘编自贾壮《“空巢”之痛时代之重》) 材料三: 农村空巢老人安全现状令人担忧。具体体现在:一方面由于年老体弱而面临 着外在危险的威胁,由于年老体弱,老人在受到外力侵害时无力抵御和抗衡;另 一方面由于年老体弱而多陷“内在疾患”。调查显示,农村空巢老人的患病率在 80% 以上,甚至有 50%以上的老人患有两种以上的慢性疾病。在调查中,我们了解到农 村空巢老人安全问题主要发生在以下六个方面:自理能力下降,慢性疾病,消防 隐患,用药不当,不法分子诈骗、入室盗窃、抢劫,住房老旧。 下图是对农村空巢老人猝死家中的原因的调查统计分析。 (摘编自张晓琼、侯亚丽《晚年何以安度:农村空巢老人安全保障问题研 究》) 材料四: 一方面是老龄化社会的步步逼近,一方面是“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如何把 “互联网+”和养老服务结合?南京市民政局目前正在进行这样一种有益尝试。 这种基于“互联网+”的“一键呼叫式”养老模式,其最大的特点和优势就是 便利,而便利也往往是老年人群体所最为期待的。通过“互联网+”把以上这些老 人在居家养老过程中可能用到的各种资源、服务整合到一起,老人身边只要有一 个电话或手机就可以轻松享受这些资源和服务。 养老服务网络等于是通过“互联网+”这种新的技术手段,在市场和老人之间 建立了一种直接而密切的联系,进而实现双方的共赢。 但我们也要看到,老年人群体要想充分享受到这种服务的便利,就必须具备 一定的经济基础,那么一方面政府有关部门需要对那些被纳入养老服务网络的企 业、商家在服务质量、服务价格上给予必要的引导,以避免有企业和商家哄抬服 务价格,导致老年人群体消费不起的情况;二则,对于那些家庭经济条件困难的 老年人群体,政府应该加大养老补贴和救济的力度,以类似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 来帮助他们享受养老服务网络上的各种资源和各项服务。 (摘编自苑广阔《盼“互联网+”惠及更多空巢老人》)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中国空巢老人的数字惊人,主要是因为中国是发展中国家,且是人口大国。 B.当下,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已成为社会难题,必须引起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C.农村空巢老人安全现状可谓“内忧外患”,其中,突发疾病是猝死家中的主要原因。 D.把“互联网+”与养老服务结合起来,是一种创新,能使市场和老人实现共赢。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中国经济、社会正在转型,出现了诸如地区发展不均衡等各种各样的矛盾,空巢 老人问题日益严重。 B.到 2020 年我国 60 岁以上的空巢老人的数量很大,彻底解决空巢老人“不敢老”的 问题仍然困难。 C.经过市民政局的积极努力,南京市的空巢老人都可以享受到便利的“一键呼叫式” 养老模式。 D.各级政府高度重视,诸如“医保”改革政策得以落实,“空巢”之痛将有望获得有效 解决。 6.我们应该如何解决“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本题共 3 小题,13 分) 寒 色 龙应台 千里江山寒色远,芦花深处泊孤舟。① 当场被读者问倒的情况不多,但是不久以前,一个问题使我在一千多人面前, 突然支吾,不知所云。 他问的是:“家,是什么?” 家是什么,这不是小学二年级的作文题目吗?和“我的志愿”“我的母亲”“我 的暑假”同一等级。怎么会拿到这里来问一个自认为对“千里江山寒色远,芦花 深处泊孤舟”早有体会的人? 问者的态度诚诚恳恳的,我也只能语焉不详蒙混过去。这么难的题啊。 做被人呵护的儿女时,父母在的地方,就是家。早上赶车时,有人催你喝热 腾腾的豆浆。天若下雨,他坚持你要带伞。烫的便当②塞在书包里,书包拎在肩上, 贴身还热。周末上街时,一家四五口人可以挤在一辆机车上招摇过市。放学回来 时,距离门外几尺就听见锅铲轻快的声音,饭菜香一阵一阵。晚了,一顶大蚊帐, 四张榻榻米,灯一黑,就是黑甜时间。兄弟姊妹的笑闹踢打和被褥的松软裹在帐 内,帐外不时有大人的咳嗽声,走动声,窃窃私语声。朦胧的时候,窗外丝缎般 的栀子花香,就幽幽飘进半睡半醒的眼睫里。帐里帐外都是一个温暖而安心的世 界,那是家。 可是这个家,会怎样呢? 人,一个一个走掉,通常走得很远、很久。在很长的岁月里,只有一年一度, 屋里头的灯光特别灿亮,人声特别喧哗,进出杂沓数日,然后又归于沉寂。留在 里面没走的人,体态渐孱弱,步履渐蹒跚,屋内愈来愈静,听得见墙上时钟滴答 的声音。栀子花还开着,只是在黄昏的阳光里看它,怎么看都觉得凄清。然后其 中一个人也走了,剩下的那一个,从暗暗的窗帘里,往窗外看,仿佛看见,有一 天,来了一辆车,是来接自己的。她可能自己锁了门,慢慢走出去,可能坐在轮 椅中,被推出去,也可能是一张白布盖着,被抬出去。 和人做终身伴侣时,两个人在哪里,哪里就是家。曾经是异国大学小城里一 间简单的公寓,和其他一两家共一个厨房。窗外飘着陌生的冷雪,可是卧房里伴 侣的手温暖无比。后来是一个又一个陌生的城市,跟着一个又一个新的工作,一 个又一个重新来过的家。几件重要的家具总是在运输的路上,其他就在每一个新 的城市里一点一点添加或丢弃。墙上,不敢挂什么真正和记忆终生不渝的东西, 因为墙,是暂时的。在暂时里,只有假设性的永久和不敢放心的永恒。家,也就 是两个人刚好暂时落脚的地方。 可是这个家,会怎样呢? 很多,没多久就散了,因为人会变,生活会变,家,也跟着变质。渴望安定 时,很多人进入一个家;渴望自由时,很多人又逃离一个家。渴望安定的人也许 遇见的是一个渴望自由的人,寻找自由的人也许爱上的是一个寻找安定的人。家, 一不小心就变成一个没有温暖、只有压迫的地方。外面的世界固然荒凉,但是家 却可以更寒冷。一个人固然寂寞,两个人孤灯下无言相对却可以更寂寞。 很多人在散了之后就开始终身流浪。 很多,一会儿就有了儿女。一有儿女,家,就是儿女在的地方。天还没亮就 起来做早点,把热腾腾的豆浆放上餐桌,一定要亲眼看着他喝下才安心。天若下 雨,少年总不愿拿伞,因为拿伞有损形象,于是你苦口婆心几近哀求地请他带伞。 他已经走出门,你又赶上去把滚烫的便当塞进他书包里。周末,你骑机车去市场, 把两个女儿贴在身后,一个小的夹在前面两腿之间,虽然挤,但是女儿的体温和 迎风的笑声甜蜜可爱。从上午就开始盘算晚餐的食谱,黄昏时,你一边炒菜一边 听着门外的声音,期待一个一个孩子回到自己身边。晚上,你把滚热的牛奶搁在 书桌上,孩子从作业堆里抬头看你一眼,不说话,只是笑了一下。你觉得,好像 突然闻到栀子花幽幽的香气。 孩子在哪里,哪里就是家。 可是,这个家,会怎样呢? (选自《阅读与作文》(高中版)2012 年第 7 期) 【注】 ① 这两句选自李煜词《望江南》。这首词写于李煜被俘到汴京之后。 ② 便当:可随身携带的盒饭干粮。 7.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寒色》开头引用读者的问题,既是引入话题,也是启发读者思考,让我们在 阅读过程中与作者形成一种心的互动。 B.文章第五段与第十二段,作者选择的细节和情境虽然相同,但人物的角色身份 却悄然发生了变化,含蓄地表达出流年似水、人生易老的惆怅和悲凉。 C.本文注重细节描写,而且每一处细节都注满了作者丰富的情感。如三次出现在 文中的“栀子花香”,象征着父母与子女之间浓浓的亲情。 D.本文善用对比手法。如父母健在子女绕膝的温馨与父母垂暮儿女离巢时的凄清、 夫妻相亲相爱时家的温暖与相离相弃时家的寂寞这两组对比,表现出家的美好而 易碎的特点。 8. 作者从哪几个人生阶段写出自己对“家”怎样的感悟与理解?(4 分) 9. 作者反复追问的“可是这个家,会怎样呢?”一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40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蒙恬者,其先齐人也。恬大父蒙骜,自齐事秦昭王,官至上卿。始皇二十六 年,蒙恬因家世得为秦将,攻齐,大破之,拜为内史。秦已并天下,乃使蒙恬将 三十万众北逐戎狄,收河南。筑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起临洮,至辽东,延 袤万余里。于是渡河,据阳山,逶蛇而北。是时蒙恬威振匈奴,始皇甚尊宠蒙氏, 信任贤之。而亲近蒙毅,位至上卿,出则参乘,入则御前。恬任外事而毅常为内 谋,名为忠信,故虽诸将相莫敢与之争焉。 赵高有大罪秦王令蒙毅法治之毅不敢阿法当高罪死除其宦籍帝以高之敦于事 也赦之复其官爵。始皇至沙丘崩,秘之,群臣莫知。是时丞相李斯、公子胡亥、 中车府令赵高常从。高雅得幸于胡亥,欲立之,又怨蒙毅法治之而不为己也,因 有贼心,乃与丞相李斯、公子胡亥阴谋,立胡亥为太子。太子已立,遣使者以罪 赐公子扶苏、蒙恬死。二世又遣使者之阳周,令蒙恬曰:“君之过多矣,而卿弟 毅有大罪,法及内史。”蒙恬喟然太息曰:“我何罪于天,无过而死乎?”良久, 徐曰:“恬罪固当死矣。起临洮属之辽东,城堑万余里,此其中不能无绝地脉哉? 此乃恬之罪也。”乃吞药自杀。 太史公曰:吾适北边,自直道归,行观蒙恬所为秦筑长城亭障,堑山堙谷, 通直道,固轻百姓力矣。夫秦之初灭诸侯,天下之心未定,痍伤者未瘳,而恬为 名将,不以此时强谏,振百姓之急,养老存孤,务修众庶之和,而阿意兴功,此 其兄弟遇诛,不亦宜乎?何乃罪地脉哉? (《史记·蒙恬列传》,有删改)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赵高有大罪/秦王令蒙毅法治之/毅不敢阿法/当高罪死/除其宦籍/帝以高之敦于 事也/赦之/复其官爵 B.赵高有大罪秦王/令蒙毅法治之/毅不敢阿法/当高罪死/除其宦籍/帝以高之敦/于 事也/赦之/复其官爵 C.赵高有大罪秦王/令蒙毅法治之/毅不敢阿法/当高罪死/除其宦籍/帝以高之敦于 事也/赦之/复其官爵 D.赵高有大罪/秦王令蒙毅法治之/毅不敢阿法/当高罪死/除其宦籍帝以高之敦/于 事也/赦之/复其官爵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河,古代多指黄河,“河南”“河北”分别指黄河以南、以北地区。 B.参乘,古时乘车时陪乘的人。古人乘车,尊者在左,一人在右陪坐。 C.崩,古时专指皇帝的死亡,等同于“驾崩”,文中指秦始皇病死在沙丘。 D.太子,常作为中国古代帝王的继任者的称谓,按礼俗多由嫡长子来担任。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蒙恬出身名门。祖父蒙骜侍奉秦昭王,位至上卿,蒙恬因家世荫庇担任秦将。 B.蒙恬功劳卓著。他统军北逐戎狄,修筑长城,威震匈奴,并参与修建秦直道。 C.蒙恬深受重用。始皇帝宠信蒙恬,他的弟弟蒙毅也被始皇帝亲近,位列上卿。 D.蒙恬结局悲惨。蒙恬有大功于秦而被秦二世逼杀,他的弟弟也受他牵连而死。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 恬任外事而毅常为内谋,名为忠信,故虽诸将相莫敢与之争焉。(5 分) 译 文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高雅得幸于胡亥,欲立之,又怨蒙毅法治之而不为己也。(5 分) 译 文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共 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 14~15 题。 鹧鸪天·惜别 严仁 一曲危弦①断客肠,津桥捩拖②转牙樯③。江心云带蒲帆重,楼上风吹粉泪香。 瑶草碧,柳芽黄,载将离恨过潇湘。请君看取东流水,方识人间别意长。 【注】①危弦:哀弦。②捩拖(liè duò):扭转船舵。③牙樯:饰以象牙的帆 樯。 14.下列对本词上片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首句写楼上别筵情景:宴席将散,一曲哀弦,愁肠欲断。为全词奠定了悲伤的情 感基调。 B.“重”字表面上写蒲帆滞重,船行缓慢,实则暗示远行之人心情的沉重,抒情委婉 含蓄。 C.“楼上风吹粉泪香”,作者直抒胸臆,终于拈出一个“泪”字来,把抒情气氛推上了 高峰。 D.整个上阕按照将别、正别、已别的顺序展开,词意层层递进,惜别离恨之情渐行 渐浓。 15.词的下片用了哪些手法来表现人物情感?请结合诗句分析。(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12 分)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两句运用夸张手 法极言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了惊险的气氛。 (2)《师说》一文不仅有严密的论证思路,而且有简洁生动的语言表达,文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凝练地概括了“士大夫之族”不愿从师的荒谬 心态。 (3)荀子勉励我们重视学习,注重学习效率,掌握学习方法;《劝学》中直接提 到学与思的关系的句子是: , 。 (4)《念奴娇 赤壁怀古》里写出周瑜儒将风度和运筹帷幄的句子是: , , 。 (5)《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里运用传统意象抒发游子之情的句子是: ,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7~19 题。(共 9 分) 中国文人能从一枝枯藤看出某种美的素质,所以一枝枯藤具有自在不经修饰 的雅逸的风致,具有一种含弹性的劲力。它的尖端 而上绕,还点缀着疏落 的几片残叶,毫无人工的 的痕迹,却是位置再适当没有,中国文人接触了 这样的景物,(   )。他又可以从一棵松树看出美的素质,它的躯干 而 枝杈转折下弯,显出一种 的气派,于是他把这种气派融会于他的书法风格 中,吾们是以在书法里面有所谓“枯藤”、所谓“劲松倒折”等等名目喻书体者。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A.蜷曲 雕琢 遒劲挺拔 不屈不挠 B.蜷缩 雕刻 遒劲挺拔 宁死不屈 C.蜷曲 雕琢 强劲挺拔 宁死不屈 D.蜷缩 雕刻 强劲挺拔 不屈不挠 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A.中国文人能从一枝枯藤看出某种美的素质,尽管一枝枯藤具有自在不经修饰的 雅逸的风致,具有一种含弹性的劲力。 B.中国文人能从一枝枯藤看出某种美的素质,因为一枝枯藤具有自在不经修饰的 雅逸的风致,具有一种含弹性的劲力。 C.中国文人能从一枝枯藤看出某种美的素质,也就是说一枝枯藤具有自在不经修 饰的雅逸的风致,具有一种含弹性的劲力。 D.中国文人能从一枝枯藤看出某种美的素质,理所当然一枝枯藤具有自在不经修 饰的雅逸的风致,具有一种含弹性的劲力。 19.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A.把这神韵融会于自己书法中的是他 B.这种神韵被他融会于自己的书法中 C.在自己的书法中他融会了这种神韵 D.他把这种神韵融会于自己的书法中 20. 下面是一封信的主要内容,其中有五处不得体,请找出并作修改。(5 分) 获悉文学院下周举办活动,隆重庆贺先生教书 50 周年,我因俗务缠身,不能 光临,特惠赠鲜花一束,以表敬意,随信寄去近期出版的拙著一册,还望先生先 睹为快。盛夏快来了,请先生保重身体。 21. 下面是红楼梦《金陵十二钗正册判词》中的六首,请根据课文提供的信息与你 自己掌握的有关知识,判断一下每首诗暗示的是十二正钗中哪些人物。(5 分) (1)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金闺花柳质,一载赴黄粱。 (2)才自清明志自高,生与末世运偏消。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 (3)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 (4)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钗雪里埋。 、 四、写作(60 分) 22.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为了看到阳光,我们来到世上。为了成为阳光,我们存于世上。” 根据以上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规范的记叙文或议论文,不要套作,不得 抄袭。字数不少于 800 字。 2020 年春季南安侨光中学高一年第一次阶段考语文试卷 参考答案 考试时间:150 分钟 满分分值:150 分 1、 答案 D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 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再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内容,最后进行比对。本 题,A 项,强加因果,文艺总能超越局部灾难的表现,与能够不断提升其精神与审 美的高度之间并没有因果关系。B 项,依据第 3 段,“这一切要经过精心的选择、 剪裁,力求将有代表性的、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与事件呈现出来”可知,“全面” 不对。C 项,表述绝对。 2、答案 C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论证分析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结构思路,中心论点 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论点是否 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本题, C 项,“第 5 段从正反两方 面比较”错误,第 5 段并没有从正反两反面进行比较。 3、答案 D 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答题时应首先通读全文明确 论述话题,然后筛选出每一段的关键句,尤其是首段的中心句,整体理解文章的 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态度,最后将选项信息归位,与原文对比分析,找出正 确答案。A 项,“对灾害进行反思是文艺家们应长久探索的主要问题”错误,依据 第一段,这些是“长久问题”,文中并没有说主次问题。B 项,“普通的百姓可能 比英雄人物更能迸发出令人难以置信的力量和智慧”错误,逻辑错误,普通的百 姓也可以是英雄人物,此外,文中并没有比较。C 项,能使灾难美学提高到新的 层次的并不是灾难,此外,灾难本身并不具有美好的一面,不应该去赞颂。故选 D。 4.【答案】A(空巢老人数字多与中国是发展中国家没有因果关系,而且,中国空 巢老人的数字惊人应该有多方面的原因。)(3 分) 5.【答案】C(“一键呼叫式”养老模式的对象目前是“有一定经济基础的老年群 体”,而不是“空巢老人”。 )(3 分) 6.(3 分)【答案】①加快经济发展,促进地区发展平衡,减少劳动力候鸟式迁徙; ②推进社保制度和户籍制度改革,为解决“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创造条件;③ 加大政府投入,同时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养老市场;④加大扶持力度,探索新的养 老模式。 7、答案 B 【解析】 B 项中“含蓄地表达出流年似水,人生易老的惆怅和悲凉” 这一结论错误。此处通过反复和照应,揭示出亲情是生生不息恒远流长的。 8、(4 分)【答案】 三个阶段:①为人儿女、为人伴侣、为人父母。(或:为人儿 女时,父母在的地方就是家;与人做伴侣时,两个人在哪里,哪里就是家;为人 父母时,儿女在的地方就是家。)②家即意味着亲人、爱人之间温暖、安心、真挚 的情感交融和相互需要;③但没有一个家是永恒不变的。(第一点答出 2 分,后两 点答出 2 分) 【解析】 回答本题,首先要理清文章的思路,明确文章的结构层次,文章主体 的三个层次写了人生的三个阶段,即为人子女、为人伴侣和为人父母;然后,将 每个阶段的内容概括出来,并从中总结出作者对家的感悟即可。 9、(6 分)【答案】 内容上:①文中这一唱三叹的追问,三次打破人生不同阶段 对家的温暖想象,层层递进,引发深思;②暗示文意,答案即在问句中,这个家 最终会怎样呢?这个家最终难免失去,每个个体只能独自面对人生;③用反复手 法,强调家的不永久性。 结构上:线索,使文章首尾照应,前后勾连,结构匀称,同时一唱三叹,富 有一种音乐的韵律美。 (结构部分满分 2 分,内容部分满分 4 分,内容部分答出两点即给 4 分) 10、【答案】A [解析]原句应为:赵高有大罪,秦王令蒙毅法治之。毅不敢阿法, 当高罪死,除其宦籍。帝以高之敦于事也,赦之,复其官爵。 11、【答案】C [解析]崩,是称天子之死,皇太后等身故也可称“崩”。 12、【答案】D [解析]“他的弟弟也受他牵连而死”错。原文“君之过多矣,而 卿弟毅有大罪,法及内史”,应该是蒙恬受他弟弟的牵连。 13、(10 分)【答案】 (1)蒙恬在外担当着军事重任而蒙毅经常在朝廷出谋划策,被誉为忠信大臣,因此, 即使是其他的将相们也没有敢和他们争宠的。(关键点:“外”“内”名词作状语, 在外,在朝廷内;“虽”,即使) (2)赵高平常就非常得到胡亥的宠幸,打算拥立胡亥继承王位,又怨恨蒙毅依法惩 处他而没有袒护他。(关键点:“雅”,十分,非常;“法治”,古今异义,依法惩 治;“不为己”,不袒护自己。) 【参考译文】蒙恬,他的祖先是齐国人。蒙恬的祖父蒙骜,从齐国来到秦国侍奉 秦昭王,官做到上卿。秦始皇二十六年(前 221 年),蒙恬由于出身将门做了秦国的 将军,率兵攻打齐国,大败齐军,授给他内史的官职。秦国兼并天下后,就派蒙 恬带领三十万人的庞大军队,向北驱逐戎狄,收复黄河以南的土地。修筑长城, 利用地理形势,设置要塞,西起临洮,东到辽东,逶迤绵延一万余里。于是渡过 黄河,占据阳山,曲曲折折向北延伸。这时,蒙恬的声威震慑匈奴。秦始皇特别 尊重推崇蒙氏,信任并赏识他们的才能。因而亲近蒙毅,(蒙毅)官至上卿。(蒙毅) 外出就陪着始皇同坐一辆车子,回到朝廷就侍奉在国君跟前。蒙恬在外担当着军 事重任而蒙毅经常在朝廷出谋划策,被誉为忠信大臣,因此,即使是其他的将相 们也没有敢和他们争宠的。 赵高犯下了重罪,秦王让蒙毅依照法令惩处他。蒙毅不敢枉曲法令,依法判处赵 高死刑,剥夺他的宦籍。始皇因为赵高办事勤勉尽力,赦免了他,恢复了他原来 的官职。始皇走到沙丘就逝世了,始皇逝世的消息被封锁了,文武百官都不知道。 这时丞相李斯、公子胡亥、中车府令赵高,经常侍奉在秦始皇左右。赵高平常就 非常得到胡亥的宠幸,打算立胡亥继承王位,又怨恨蒙毅依法惩处他而没有袒护 他,于是就产生了杀害蒙恬之心,就和丞相李斯、公子胡亥暗中策划,拥立胡亥 为太子。太子拥立之后,派遣使者,捏造罪名,拟定公子扶苏和蒙恬死罪。二世 皇帝又派遣使者前往阳周,命令蒙恬说:“您的罪过太多了,而您的弟弟蒙毅犯 有重罪,依法要牵连到您。”蒙恬沉重地叹息说:“我对上天犯了什么罪,竟然没 有过错就被处死呢?”很久,才慢慢地说:“我的罪过本来该当死罪啊。起自临 洮接连到辽东,筑长城、挖壕沟一万余里,这中间能没有截断大地脉络的地方吗? 这就是我的罪过了。”于是吞下毒药自杀了。 太史公说:我到北方边境,从直道返回,沿途实地观察了蒙恬为秦国修筑的长城 和边塞堡垒,挖掘山脉,填塞深谷,贯通直道,本来就是不重视百姓的人力物力。 秦国刚刚灭掉其他诸侯的时候,天下人心尚未安定,创伤累累尚未痊愈,而蒙恬 身为名将,不在这时候尽力谏诤,赈救百姓的急难,恤养老人,抚育孤儿,致力 从事于百姓安定生活的工作,反而迎合始皇心意,大规模地修筑长城,他们兄弟 遭到杀身之祸,不也是应该的事吗?哪里是什么挖断地脉的罪过呢? 14、【答案】C 【解析】并非直抒胸臆,而是从对方着笔写出相送的女子倚楼眺望, 粉泪涟涟。 15、(6 分)【答案】 ①“瑶草碧,柳芽黄”两句以乐景写哀情,以景的清新明丽,反衬心情的哀婉忧 伤; ②“载将”句化抽象为形象,将无形的“离恨”写得具体而有分量,生动地写出 离恨的沉重; ③末两句以眼前东流不息的江水,比喻绵绵不尽的离愁别恨,自然浑成。 (答出两点,即给 6 分) 16、(12 分,一句一分,错别字不给分。) (1)连峰去天不盈尺 枯松倒挂倚绝壁 (2)位卑则足羞 官盛则近谀  (3)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4)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5)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17、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本题,先要浏览选项,准确 理解语境,并结合词语的不同要素和成语的使用特点及考查中常见误用类型加以 判断,注意区分近义成语。①蜷曲:弯曲。蜷缩:蜷曲而收缩。语境为“它的尖端      而上绕”强调弯曲,没有收缩之意,所以应该用“蜷曲”,排除 B、D 两项。②雕琢: 雕刻金、玉、木等器物。雕刻:在木、石、骨、金属上刻镂。二者均可指在木上 雕刻,雕琢比雕刻更精细。语境为“还点缀着疏落的几片残叶”,应该用“雕琢”。③ 遒劲:雄健而有力。强劲:强有力。依据语境“他又可以从一棵松树看出美的素质”, 形容“松树的躯干”具有“美的素质”,应该用“遒劲挺拔”,既有力而且雄健,高耸直 立。排除 C 项。④宁死不屈:宁愿死也不屈服,指人的态度。不屈不挠:比喻在 压力和困难面前不屈服,表现十分顽强。此处对象是松树,故选 A。 18、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一枝枯藤具有自在不经修饰的雅逸的风 致,具有一种含弹性的劲力”揭示了“枯藤的美的素质”所在,因而此句与“中国文人 能从一枝枯藤看出某种美的素质”构成因果关系。A 项,“尽管”表让步假设;C 项, “也就是”是复指“某种美的素质”;D 项,“理所当然”后应该是结果,因果倒置。因 而 A、C、D 三项均不符合。故选 B。 19、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准确、简明、连贯的能力。解答本题,先通读文段,把 握文段的主要意思,然后再根据前后文推断括号处要表达的意思。由上句“中国文 人接触了这样的景物”和下句“他又可以从一棵松树看出美的素质”可知,叙述主体 为“中国文人”,可以排除 A、B 两项;C 项“在自己的书法中”前置,强调了“在自己 的书法中”,与文段陈述对象“美的素质”不符,排除 C 项。故选 D。 20、(5 分) 【答案】①“教书”改为“从教”; ②“光临”政为“前往”或“参加”; ③“惠赠”改为“奉上”“奉送”或“敬赠”; ④“先睹为快”改为“指正”或“斧正”; ⑤“快来了”改为“将至”或“将临”。 【解析】此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重点 考查语言得体的能力。命题者设计了一封信的主要内容,有意在其中用错部分词 语,然后在题干中指出“有五处不得体”,答题时一要注意找出不得体之处,二要注 意符合“五处”的要求。题目切合生活实际,难度不大。“教书”属于口语,同前面的 书面色彩较浓的“获悉”不对口径,应改为书面语色彩较浓的“从教”或“执教”;“光临” 是敬词,用在表述对对方的尊重,不能用于自己,应改为:“前往”或“参加”;“惠 赠”也是敬词,不能用于己方,应改为表示尊敬的“敬赠”或“奉上”;“先睹为快”只能 用在表示自己希望能尽先之意,不能用于对方,可改为使用敬词“斧正”或“指正”; “快来了”口语色彩较浓,宜改为同全文书面语体一致的“将至”或“将临”。 21、(5 分) 参考答案: (1)贾迎春 (2)贾探春 (3)王熙凤 (4)林黛玉 薛宝钗 22、【参考立意】 这是一则新材料作文。首先解读材料,所给材料是一则名言, “为了看到阳光,我们来到世上。为了成为阳光,我们存于世上”,这是巴尔蒙特的 话,这句话分成两个部分,一是“为了看到阳光,我们来到世上”,二是“为了成为 阳光,我们存于世上”,而两句话中都出现了“阳光”一词,故应先理解“阳光”的意 思。“阳光”既是自然资源,又是文明的象征,它象征关怀,象征温情,象征奉献, 象征幸福感,象征爱,象征力量……前一句是从自身对“阳光”的感受角度而言,我 们生来是为了感受温暖,是为追求美好。即人事为了追去美好而生。……后一句是 从自己对别人的角度而言,即保护阳光,传递阳光,照亮他人。我们活在世上, 还要给人温暖和希望,能帮助人,感染人……考生可以从前一句立意,也可以从后 一句立意,也可以综合前后句分析立意。

相关文档